没签劳动合同工资的索赔问题
工程建设之前, 为维护双方利益, 业主和承包方往往会经多次商榷, 签订带有法律性质的合同。若其中一方未能按照原合同履行该承担的责任和业务, 另一方便可依据合同规定要求索赔。由于工程项目周期长、投资大, 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整个过程中难免会有某环节出现失误, 致使施工计划发生变动, 周期也会相应的调整, 以至于风险增大, 影响到承包方的经济利益, 从而引发合同纠纷。所以,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自身利益不被侵害, 双方均应谨慎处理。
一、工程实例分析
(一) 工程变更索赔管理现状
工程施工流程非常复杂, 涉及大量的人员、物资、资金、技术、信息以及各种突发的可预见的或意外的事件, 因此, 在履行过程中出现各方面变动的情形比较常见, 很可能打乱施工队伍的原计划。业主进行工程变更主要是为了保证施工质量, 否则会影响到投资, 而承包方按照变更后的要求进行, 可提高企业信誉, 但也存在着很大风险, 如成本增加、业主不承认变更等等。因此, 双方除特殊情况外既都不愿意变更, 但变更又不可避免, 变更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种常态。一般工程施工合同中都会约定变更索赔条款, 业主和承包方均有要求索赔的权利, 材料价格调整、外部环境影响、工期变动等都可以要求索赔。
目前, 就笔者了解到的工程企业作为承包方的变更索赔管理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变更方面, 以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为主要标准, 尽量满足业主要求, 如固定时间的大检查、不固定时间的小检查、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 对于自然因素引起或施工失误造成的工期拖延, 常常招聘临时工或加班加点完成, 以加强业主的满意度。遇到变更问题, 工程企业通常会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 确定是否值得变更, 然后再根据等级提出变更申请, 尽量从业主的角度考虑, 实现双赢; (2) 在索赔方面, 以施工成本和工期为主要标准, 向业主提出经济补偿, 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 包括延期费用、增加工程量的费用等。因索赔工作比较繁琐, 涉及法律和人情, 为保持公司信誉且利益不受损害, 通常会专门成立有索赔小组, 遵循专业、高效、团队协作的原则, 聘请各方面专业人士负责工程中的索赔事件。小组一般以项目经理为组长, 工程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 另有办公室、合同部、协调部、工程部、财务部等人员构成, 各司其职, 共同维护企业利益。
(二) 工程变更索赔管理的不足
1. 变更方面
工程企业一般“重进度, 轻风险”, 对工程质量管理较为严格, 检查维护工作也很到位, 但重点在事中甚至事后控制, 只能尽量弥补出现的损失, 而缺乏对风险的预见性, 施工之前未能对各种因素进行周密的考虑。施工进度是公司重视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虽然很少延期, 但主要依赖于良好的供应物流系统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不但易被外界环境影响, 而且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变更流程控制不严, 缺少及时性, 以至于在经过层层申报时, 易造成数据丢失。另外, 为保持和业主长期的良好关系, 对一些微小变更可忍让一步, 然而有些工程企业贪图小利, 为减少成本, 可能进行消极的变更, 最终不利于自身利益。
2. 索赔方面
索赔的依据是合同, 但在签订合同时, 由于对某些细节的忽略, 很容易导致索赔失败, 这就要求在签订合同时, 必须明确双方责任。索赔引起的纠纷要想得到解决, 需投入一定的成本, 此时需预测可能出现的后果, 对总体影响及成本进行全面考虑, 以免造成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损失。索赔必须经过严格的程序进行, 且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以免事态扩大。
二、变更索赔的起因和处理方法
(一) 引起工程变更的原因
1. 勘察设计不到位
勘察设计工作是基础工作, 直接影响着以后施工。由于勘察工作不到位, 许多数据信息精确度不足, 甚至漏掉很多因素, 以至于设计时出现与实际的误差。如此在施工中必然要进行更改, 或是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 缺少经验, 导致设计出现问题。
2. 业主方面的原因
尽管合同中对施工周期和工程量有明确规定, 但业主可能会根据实际需要将某部分工程做出增减调整, 因而影响到施工进度, 如要求承包方提前完成任务等。
3. 与实际不符
施工中,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动, 原设计方案略有不符, 承包方在不改变整体质量和施工期的前提下, 凭借自身经验会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 有利于施工质量的提升。或施工方案与现场条件不符, 导致无法施工, 部分方案不做出更改。
(二) 引起工程索赔的原因
变更的内容包括工程量、周期、工序、附加服务等, 必然会涉及利益问题, 引发索赔。
1. 故意违约
如双方采用FIDIC合同或行业标准文本, 对各自的业务均有明确规定, 若一方故意违约, 不能按照合同履行各自义务, 另一方可依据合同规定提出索赔。
2. 恶劣条件影响
若在施工中遇到现场资料及施工图纸中没有提及的事物, 如不明气体、地下障碍等, 对施工造成不利, 以至于成本增加, 此时可要求索赔。
3. 设计变更
设计、技术等各种变更引起的索赔最为常见, 一旦某一个环节变更, 必将影响到整体计划和后面的施工, 因而需要重新进行人力分配, 甚至需要放弃完成的部分重新开始, 最终浪费时间和财力。
4. 工作失误
不管是业主方面, 还是工程师方面, 在施工中, 由于自身原因出现技术或操作上的失误, 使得质量下降, 或导致工程不能按期完成, 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
5. 政策和市场的变化
政策变化主要体现在银行利率提高, 导致承包方要付更多的利息或技术、新材料的推广, 以及调整安全生产费用等;市场变化主要包括材料、设备价格的变动等。
(三) 常见的索赔纠纷解决方法
1. 协商
当出现变更索赔后, 业主和承包方尽量必要诉诸法律, 否则很容易将事情闹大, 最好的方法是协商解决, 即双方根据各自实际损失进行合理的协商, 尽量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双方共赢。可单独谈判, 也可委托第三方。
2. 调解
合同当事人如果不能协商一致, 可以要求有关机构调解, 如, 一方或双方是国有企业的, 可以要求上级机关进行调解, 还可以要求合同管理机关、仲裁机构、人民法院等进行调解。
3. 仲裁
若以上方法仍无法解决, 可依据之前的仲裁协议或条款, 交由双方约定的仲裁机构进行裁决。
4. 诉讼
如果合同中没有订立仲裁条款, 事后也没有达成仲裁协议, 可以将纠纷起诉到法院, 寻求司法解决。
三、工程变更索赔的具体防范
(一) 变更的防范措施
1. 变更价款引起的风险防范
首先, 要对工程造价限额有充分的了解, 看是否把超过限额的工程变更作为合同价款调整的前提。没有条例有过这样的约定, 但在实际中, 业主常会在合同上增加这个内容, 因此, 要对其做科学合理的认识, 以便防范风险。
其次, 应清楚如何确定变更价款。比如, 有些合同中有人、机和工程量等相应的单价, 就依据这些因素来确定变更价款;如果合同中没有上述因素, 需按和工程变更接近的价格来确定变更价款;对那些上述两者都没有的合同, 则需要业主和承包方经协商最终决定。
2. 责任范围引起的风险防范
首先, 工程变更要由业主承认并批准, 否则就不能实施变更, 可见, 关键在于业主, 因此, 业主应承担主要责任。如果业主承认或批准, 那么在工程变更过程中, 承包方必须遵守每一项规定, 按要求进行变更。
其次, 工程变更的情况一般有三类:一是由业主直接宣布变更指令, 此时, 承包方如果觉得安全性得不到保证, 或者进度会遭受不良影响时, 可通知业主, 业主要予以合理调节;二是进行变更前承包方需写一份关于变更原因的建议书;三是承包方可随时提交建议。不管是哪一种, 都需业主承认批准, 承包方也要履行责任。
另外, 要对变更范围有个明确的认识。一般来说, 对材料设备数量规模的调整、对生产程序的调整以及对整个系统或局部的使用功能的调整都属于工程变更的范畴, 需做好各自相应的工作。
(二) 索赔的防范措施
1. 索赔责任范围的风险防范
首先, 应在合同中明确划分业主的责任范围, 对其履行不了的责任义务, 承包方有要求索赔的权利。大概可分作三种情形:1.业主承担责任的风险事件, 概括有环保、消防等部门因检查而延误工期导致费用增加;因不可抗力形成的日期延误等。2.业主没有履行合同义务而承担的责任, 因违反安全保证义务和保密义务给承包方造成损失;因对重检工程质量造成的费用增加;因坐标资料不准确对其纠正从而引起的工期延误等都属于此范围。3.业主原因影响了承包方履行义务, 如因业主采购延期导致的工期延误;业主的指令出现错误引起的费用增加等。
2. 索赔依据引起的风险防范
全面明确的索赔依据直接关系着工程索赔是否能够成功, 有很多风险因素都对工程总承包有影响, 合同中也不可能对此一一列举, 因此, 在总承包合同中, 要确定索赔依据, 就应采用概括定义和明确列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概括定义法指的是索赔提及的内容在合同中找不到专门的文字描述, 但通过对风险责任的分析可以得知, 承包方或业主有权提出索赔要求;明确列举法指的是索赔提及的内容能够从合同中找到依据, 承包方或业主可依据此提出索赔要求。
四、结束语
工程的变更索赔问题是施工工程中不可避免的, 应加以正确认识, 变更可改善工程质量, 索赔有利于维护利益。工程施工企业应当提前做好风险防控, 严格执行变更流程控制, 谨慎采取索赔策略, 积极应对索赔争议。
参考文献
[1]程书文.浅谈施工单位合同变更与索赔[J].中华民居, 2012, 20 (2) :143-144.
[2]李小芳, 崔岩.公路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变更索赔[J].商场现代化, 2010, 26 (25) :109-110.
[3]张添觎.浅析建设工程变更与索赔的风险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22 (27) :143-145.
[4]刘伟丽.工程建设项目中索赔问题的处理[J].中国工程咨询, 2013, 20 (4) :140-141.
[5]黎娟.浅谈对工程项目的变更管理[J].商品与质量, 2011, 27 (2) :109-1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中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项统计工作与其他社会事业的展开息息相关。但是, 当前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和缺陷。本文针对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1 劳动工资统计的概念与内容
劳动工资统计能够反映一个单位和部门的人力资源种类、数量、流向, 从业人员的结构、报酬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的基本要求是精确、有效、及时、全面、完善。这就要求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要做到全面、系统, 这样才能使统计数据真实有效的反映出单位真实的管理状况。
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的具体内容包括阶段性报表、年终报表、日常管理工作报表等。定期劳动工资报表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 其中包括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两类。主要的内容是从业人员数量统计、城镇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统计等。年终报表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工资状况的年度统计, 并将收集到的数据汇总成报表的形式。其他类型的报表是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 主要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员进行填写和统计。
2 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要性
劳动工资也称为劳动报酬, 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它是单位人力资源、劳动力成本职员数量、工资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体现, 是经济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劳动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越高, 信息的价值就越大, 对事业单位各项经济决策的制定也就越有参考价值。
劳动工资统计还是反映事业单位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其中, 职员数量和劳动报酬是最主要的依据。在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 提高劳动工资统计是十分必要的。对事业单位而言,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收入分配状况和劳动力分配的状况, 并对最终的劳动工资标准制定和经济计划的制定产生极大的影响, 对单位整体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劳动工资也是事业单位进行日常管理和决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在职员招聘、劳动力报酬制定、分配制度改革、工资标准调整等各个方面, 都需要参考当地的劳动工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另外, 劳动工资统计还是其他劳动力要素, 如年龄、学历等方面的决定因素。
3 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3.1 工资统计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的周期通常是一个季度。在检查的过程中往往能发现很多台账上的问题, 如原始数据的缺失、统计台账的混乱、报表制度的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事业单位真实的管理信息无法得到有效的统计和揭示, 给后续的制度改革和决策的制定带来更大的困难。在加上事业单位的许多工作岗位人员调动幅度大, 员工无证上岗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些问题都给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也是导致统计工作无法真正有效实行的最主要因素。
3.2 统计信息途径单一
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的途径较为单一。通常的方式是各个部门将统计得到的数据逐层上报给上级部门, 再有统计人员在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之后, 再以月、季、年为单位将数据进行记录, 制成统计表。这种统计的方式不仅效率较低, 而且报表的类型单一, 内容单调, 信息的全面性不足, 无法真正反映单位人员工资的情况。这一统计方式的另一个弊端是上级统计部门只能根据下面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报表的制作, 而对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很少进行查证, 对一些统计数据的来源和分析也十分的简略, 失去了劳动工资统计的实际意义。
3.3 基础资料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应当包括完整的员工信息、数据库、人员报酬台账等内容。只有在保证这些数据资料完整的前提下, 才能提高劳动工资统计的效率和质量。但由于事业单位人员调动较为频繁, 一些原始的数据在交接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数据遗失的情况, 这些都会阻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3.4 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 绝大多数在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工作人员都不是专业的统计人员, 许多都是由会计兼任的。而劳动工资统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 缺乏专业培训和相关工作经验的兼职人员很难胜任这项任务。因此, 我国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统计标准的不统一, 统计指标意义的不明确等。
4 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的完善对策
4.1 建立健全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进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规范管理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 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事业单位做好劳动工资的统计工作是促进事业单位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化的有效途径。对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来说, 进行合理有效的劳动工资统计是及时掌握各部门工作动态, 规范统计指标的有效途径。在单位制定一些决策时, 也需要参考劳动工资的统计数据。因此, 无论是上级管理部门, 还是下属的各个部门, 都应当重视劳动工资的统计工作, 明确并完善各项统计标准, 招聘专业的统计人员, 提高统计的质量和效率。
4.2 规范统计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基础工作的完成质量直接决定着统计工作的最终成果, 只有在及时完成统计工作的前提下, 才能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的及时展开。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 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要做好基础工作, 妥善合理的保存好各项原始数据, 为后续的统计工作打好基础。由于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量较大, 并且过程十分复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统计结果, 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统计体系, 完成好、落实好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 重视统计工作的质量保障。
4.3 强化基础资料建设
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还涉及到人事档案的调取。为了提高档案的检索效率, 应当建立员工的电子化档案库, 并对档案库进行定期的更新和维护。在档案的管理中, 应当加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并限制档案库的访问权限, 从而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与此同时, 还要建立劳动工资台账, 定期整理原始数据, 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4.4 提高劳动工资统计员工的专业素质
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工作素质直接影响着劳动工资统计的效率, 因此统计队伍的素质提高是很重要的。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具有较高的政策性, 因此, 统计人员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 还要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和提升, 牢牢把握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变化动态, 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和工作责任感。事业单位也要重视对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培训, 确保所有统计人员都拥有从业资格证, 为统计人员提供广泛的学习平台, 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统计人员自身要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理论结合实际, 深入分析统计数据, 为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5 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5.1 工作统计原则将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传统的工资统计原则是由发工资的部门进行工资的统计, 但当前已经转变为工资的获取部门进行工资的统计。这种统计方式能使统计的准确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也会明显减少。
5.2 工资统计逐渐采用信息化
传统的人工统计方式工作效率低, 且准确率没有保障。随着现代化统计技术的发展, 事业单位的工资统计已经逐渐采用了信息化的方式。信息化的统计手段不断极大的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还使得统计数据的保存更加的安全和便捷。但很多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年龄偏大, 对新技术的掌握较慢, 事业单位要及时对这一部分职员进行培训, 切实提高整个部门对计算机的掌握了。
6 结语
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变革使得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其中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的凸显出来。劳动工资统计为事业单位的人员管理、薪资分配、决策制定等都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但当前, 我国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还有较多的缺陷和问题, 事业单位要加快完整劳动工资的统计制度, 加强人员的培训和队伍的组建, 有针对性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提高劳动工资统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宋雅萍.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的优化措施探究[J].神州 (下旬刊) , 2013 (11) :51~53.
[2]王素芹.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方向[J].现代经济信息, 2013 (17) :46~47.
【没签劳动合同工资的索赔问题】推荐阅读:
没签劳动合同09-09
没签劳动合同仲裁范本06-20
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纠纷09-25
劳动合同法存在的问题06-29
求助劳动合同问题10-26
公司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问题求解10-25
应届毕业生-劳动合同和三方协议相关问题06-24
施工合同索赔程序06-10
fidic合同索赔案例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