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 设计(推荐9篇)
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教学难点: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提问: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 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 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 自娱,颇以示志 忘怀得失 晏如也
精神风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
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
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
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 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 他生活过得怎样?
4、 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板书】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读了本文,你现在懂得陶渊明为什么在自己的传记中不出现真实的姓名,不点明自己的住址了吗?
七、布置作业:学习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一点味道。你们觉得少了什么味道呢?
生:少了闲适自得的味道。
师: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味道呢?
生:应该多读课文,了解陶渊明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师:好,知其人才能读其文。要读出闲适自得的味道,有这样几个方法:一是读好四字短语的节拍。文章中有许多四字短语,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延长,比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大家试一试,好不好?
(生自读)
师:第二,有些句子的结尾要处理一些拖音,比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可以读拖音?
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师:你很聪明。大家来齐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悟性真高,一遍就读出了味道。接下来,我们继续理解课文。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些词语(句)的含义:
屏幕显示:
亲旧知其如此曾不吝情去留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
因以为号焉亦不详其姓字
短褐穿结好 读书, 不求甚解
生:“旧”是指“旧交、旧友”。
生:“曾不吝情去留”中的“去”是“离开”的意思。
师:现在的意思呢?
生:到某个地方。
生:“或置酒而招之”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
师:现在的“或”呢?
生:或者。
生:“造饮辄尽”中的“造”是“往、到”的意思,现在的意思是“制造”。
师:对,请坐。
生:“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的意思。
师:真不简单,你把省略的部分也补足了。“以之为”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什么东西作为。
师:宅边有五棵柳树,把这五棵柳树作为自己的号,你看是用“用”还是用“把”?
生:把。
师:这里的“以为”是“把……作为”的意思, 现在的意思呢?
生:认为。
生:“亦不详其姓字”中的“详”是“详细地知道”的意思。
师:这里的“详”就是“知道”的意思,而现在的“详”是“详细”的意思。
生:“短褐穿结”中的“穿结”是指“衣服的补丁”。
师:哪一个词是“补丁”?
生:“结”是“补丁”。
师:“好读书,不求甚解”呢?
生: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师:现在,我如果说你“读书不求甚解”,你高兴吗?
生:不高兴。因为现在的“读书不求甚解”是“读书不严谨”的意思。
师:对,是指读书浮光掠影。请坐。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词语(句)有什么共同点?
生:古今异义。
师:我们把这八个古今异义词(句)弄清楚了,就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了。下面,我们来了解古今异义的有关知识。
屏幕显示: 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语在文言语境中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 过程中出现的。语言的演变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形式。
(生齐读)
师:其实,这并不是新知识。同学们学过“长河落日圆”吗?“河”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黄河。
师:在古代汉语中,“河”专指黄河。现在的“河”呢?
生:河流。
师:这是词义扩大。“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是什么意思?
生:妻子和儿女。
师:现在的“妻子”专指丈夫的配偶,词义缩小了。“涕泗横流”中的“涕”指什么?
生:眼泪。
师:现在呢?
生:鼻涕。
师:这是词义转移。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解来“说读”课文。如果哪里说得不够有把握,请做好记号。
(生说读,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有问题吗?
生:有。
师:发现问题才是真正的学习。
生:“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中的“欤”怎么理解?
师:请你来帮帮他。
生:这个字相当于“呢、吗”这种疑问性的词语,放在句子末尾。
师:有同学追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自己是在古代圣贤之王统治下的子民。
师:请坐。他希望自己是那样的子民,所以可以这样翻译:说的是无怀氏统治下的子民吗?
生:第一段中“箪瓢屡空,晏如也”这两句的翻译,前一句是“很贫困,难以吃饱”,后一句是“安然自若的样子”,要用什么把它们连接起来呢?
师:一方面,他很贫穷困苦;另一方面,他又能够安然自若。你觉得用什么词语连接比较好?
生:但是。
师:“但是”表转折,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倒数第二句“以乐其志”我不理解。
师:请这位同学来帮你。
生:这里是说“五柳先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以此来享受自己的志趣”。
师:她把“乐”翻译成“享受”。在这种乐趣中感受到快乐,意译为“享受”,句子很通顺,请坐。
生:我不知道“黔娄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齐国隐士的妻子”?
师:“黔娄”是一个人名。
生:那“黔娄之妻”是不是可以翻译成“黔娄的妻子”?古代的女子是没有发言权的,这里怎么又引用了他妻子的话?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啊,谁能回答?
(生沉默)
师:黔娄是古代的一个隐士,他拒绝高官厚禄,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赞美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引用妻子对他的赞美与妻子的地位无关。懂他的人对他的赞美,那才是真赞美。
生:第一段中的“闲静少言”是说他不善言谈吗?是不是贬义呢?
师:不是贬义。因为在东晋时期,很多士大夫、文人喜欢聚到一起清谈、空谈,而五柳先生却不喜欢。好的,解决了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下面, 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来说一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屏幕显示:说说五柳先生的特别之处。
生:他性情直率,去人家家里喝酒,想喝了就去,喝完了就走。
师:不是喝完了就走,是喝醉了就走。喝酒非得喝醉,从这里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直率。
师:全文172个字,却花了六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喝酒,这是有深意的,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他的率真。古代文人写到喝酒,往往和什么有关啊?
生:愁。
师:李白说“举杯销愁愁更愁”,陶渊明的愁是什么呢?他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但是在现实社会却使他屡屡碰壁,最后归隐田园。但即使归隐田园,他的内心深处仍然志向不泯,于是,只能用喝酒来排解。他除了喝酒很特别,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五柳先生很贫困,他的衣服上有洞有补丁,但他却安然自若,一点也不在意。这个很特别。
师:他的心态很特别,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安然自若。
生:在那个年代,别的人都追求功名利禄, 五柳先生却不慕荣利,这点也很特别。
师:你很敏锐。他的心境、志趣很特别。
生: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师:读书很特别。
生:他给自己取号的方式很特别。没有刻意的雕饰,就因为宅边有五棵柳树,就自号“五柳先生”。
师:古代文人取号的时候都追求高雅,五柳先生却不是这样。柳树是农民的宅屋旁种的,稀松平常。他以“五柳”为号,貌似随意,实有深意, 表现了他自然恬淡的性情。还有吗?
生: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但都是自娱自乐。
师:这个有什么特别的呢?
生:他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些爱好。
师:请坐。食不果腹,但是仍然有高尚的精神追求,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的很多文人写文章是献于公卿之家来博取功名的,而五柳先生写文章则是自娱自乐,这很特别。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特别的五柳先生是谁呢?
生:陶渊明。
师:为什么?
生:结合陶渊明的一些诗作,我发现虽然写的内容不一样,但抒发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平淡闲适的生活,不追求功名利禄。
师:你能不能说出他诗作中的某一句诗,来印证一下?
生:《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请坐。悠然,恬淡,和这里所描绘的意味是一致的。还有吗?
生: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就描述了他所向往的那种闲适恬淡的生活。
师:他期待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和《桃花源记》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是一样的。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并且能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五柳先生传》说的就是陶渊明,这篇文章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师板书)。其实,在语言表达上,这篇文章也有许多特别的地方。比如,陶渊明在他的自画像中,有很多文字是哭“穷”的,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环堵萧然 ,不避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晏如也”。 )
师:这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他穷的?
生:吃、喝、穿、住。
师:还有哪些句子也写了他的穷?
生:家贫不能常得。
师:想喝点小酒,却没有钱。他哭穷的目的是什么?
生:用物质上的贫乏来衬托精神上的高尚。
师:他用了一个词:衬托。这里写“贫”,是为了突出他贫贱不改其志。愈贫,他的人格、他的坚守就愈显高贵。(师板书:写贫贱安贫乐道) 课文里还提到了一个人———黔娄。陶渊明把自己比作黔娄这一类人,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都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
师:他们具有共同的品质。还有别的原因吗?可以看课文注解。
生:都是隐士。
师:身份一样。但是我以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请同学们看资料介绍。
屏幕显示:
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 赐粟三千钟,聘他任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无意仕途而拒绝。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他是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
黔娄贫困一生,死后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袍,垫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
(生齐读)
师:黔娄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高官厚禄,贫穷一生,到死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没有改变自己的操守。那么,陶渊明自比黔娄,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为了表明自己也和黔娄一样,坚守自己的操守,淡泊名利。
师:陶渊明的意思是说:我即使贫穷一生, 也断然不会改变我的节操。所以,写黔娄是为了表现诗人清高坚守的决心。(师板书:比黔娄清高坚守)黔娄死的时候,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黔娄死后,孔子的弟子曾参前去吊唁,发现被子太短了,黔娄的脚露在外面,这是不合古代礼仪的。曾参就建议把被子斜过来盖。黔娄之妻说: “先生生前一直是很正的,我不能在他死后让他不正。”黔娄之妻是真正懂黔娄的,这个“正”字特别有意味。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在这里是想表达一种清高自守的决心,他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正气的,不为世俗所左右,不为艰难所左右。因此《五柳先生传》还是一曲正气歌(师板书)。多少文人改变自己的操守去迎合统治者,附庸权贵,但陶渊明没有,因为他内心有正气在。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这篇文章有172个字,其中用了9个“不”字,请同学们把带“不”字的词语圈起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这样一篇短小的文章,用了这么多“不”字,你们觉得有什么用意?
生:我认为是为了表现他坚定的信念。
师:好像不仅仅如此。我们先把“不”去掉看看。
屏幕显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师:“慕荣利”的是哪些人?
生:其他文人。
师:“求甚解”的是哪些人?是那些好清谈、空谈的人,他们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是当时社会的众生相。当时的人都在追求功名富贵,而五柳先生用这个“不”表达了他的决心,这其实就是陶渊明在与恶俗的世风、糜烂的社会现实高声说“不”。所以,文章用了那么多的“不”是有深意的,是为了表现他的特立独行,他与这个社会、世风、人情是不一样的。(师板书:用“不”字特立独行)刚才有位同学说写贫贱是衬托安贫乐道,自比黔娄是衬托自己的清高坚守,前面是反衬,后面是正衬,用“不”也是反衬。所以,衬托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师板书:衬托)
屏幕显示: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 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叫“衬托”。用衬托手法来写自传, 既起强调作用, 又显得含蓄内敛。
(生齐读)
师:“含蓄内敛”表现在他用了那么多的“不”字以表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又不显得疾言厉色。大家知道,屈原也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选择的方式是什么?
生:投江。
师:我觉得陶渊明比他做得更好。他隐居以后,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追求精神境界的超脱,给我们后代的知识分子营建了一个精神家园。(师板书:精神家园)当我们面对恶俗的社会风气时,固然需要“出淤泥而不染”,但是更需要有内心丰富的精神追求。所以,陶渊明对后代的诗人影响很大,比如杜甫、李白、苏轼……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做了四件事:
屏幕显示:
吟读
说读
析读
细读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明确人物个性并分析成因
2.体会并学习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
1.明确五柳先生的人格特征: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
2.体会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
“安贫乐道”思想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成就及评价,同学自读。
(2)出示问题:从材料中说说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过渡:《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又寄予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设计说明: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了解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状况。为下面的人物个性、主题、语言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了解文义
(1)师范读,生自读,文从句顺即可。
(2)给下列句子画出正确的句读并作翻译:①因以为号焉。②或置酒招之。③曾不吝情去留。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将有困难的字、词、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①因/以为号/焉。②或/置酒/招之。③曾不/吝情/去留。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设计说明:通过划分句读,同学会自觉翻译课文,了解文意。方法上先组织统一学习,再小组学习,便于同学学习)
3.明确人物个性及成因
(1)出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①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五柳先生的个性特征吗?这个特征从哪几件事上可看出来?②想一想:他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先前的作者简介想一想)
(2)小组讨论,教师作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师生共同评点。
五柳先生个性特征: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
事件: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以自娱。
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儒道思想的早期影响,官宦生涯的厌倦,归隐生活的向往。
(设计说明:意在采取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将看似散乱的文本内容作一清晰的梳理)
(4)对文中“安贫乐道”思想有人认为这是作者不思进取甚至是懒惰的表现,你怎么看?(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历史、社会、个人追求等方面认识作者,认识到这种思想背后蕴含的积极意义: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一个知识分子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做到兼济天下,能做到独善其身也已难能可贵。)
4.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1)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陶渊明的《饮酒》(其一)、王维的《终南别业》,让学生连线,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篇名 作者
《登高》 李白
《将进酒》 陶渊明
《饮酒》(其一) 王维
《终南别业》 杜甫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风格,与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美学追求如影随形的关系,为下文本文语言的学习做好铺垫)
(2)出示问题:本文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A.质朴真挚;B.空灵旷远;C.简洁晓畅;D.华美浓艳。
小组讨论并展示、朗读。(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读出这种语言特色?)(设计说明:答案是c。让学生读出这种语言风格非常有必要,除了加深理解文本内容之外,在比较中还可体会到语言风格和文本内容的紧密联系)
(3)作者的语言特点能否恰当表达文章的内容呢?(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简洁晓畅的语言和作者自由洒脱情怀的微妙联系:过于细密的语言难以表达洒脱的情怀,过于疏朗的语言又太过简单,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拓展:文章语言与内容是什么关系?(文章内容服务于语言,还是语言服务于内容?)对你有何启示?(设计说明:语言服从内容的规律,引导同学学习设身处地的理解、表达,学会自然自由的写作文风)
(5)赛读课文:要求:①小组代表赛读,要读出人物气度。②每一节两人比赛,师生评出优胜者。
5.作业
麻城市三河口中心学校 鲍细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语文教学以新课程理念和语文课标为依据指导。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3)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文言作品。作者陶渊明运用记传体,假托五柳先生之名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苟同的内心情怀,通过对自己的志趣、爱好体现出一名高洁的隐士不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课,重在指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手法,了解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以点拨为主,多练习朗读。分析课文引导学生从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通过讨论,感悟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教学本课,我确定了两方面的学习重点:一是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文言常识等双基知识进行落实;另一重点为通过对传记文章的写法的解读,即把握文中从传记任务的籍贯、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情形,来感悟到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的高远。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有着朴素的语文味。
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课前我让学生做了朗读、解决字词工作的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眼前的学生在学习中犯有不深入文本、学习应付被动的劣性,况且一贯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心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预习、习题巩固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可以说学习经常是临时突击,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认知及感悟能力是有限的。三、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的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古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特点。
3、学习运用朴素洗练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4、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理解陶渊明的精神风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4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及对陶渊明读书方式“不求甚解”的领会。教学方法:讨论、朗读
四、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多媒体,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预习)
(一)导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之属。”这几句诗文语句的作者是谁呢?(猜:陶渊明)
2、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这位文学大师吗?现在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又一名作《五柳先生传》(板书课题)
(点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生熟读课文,初悟文章。1、学生出声反复读文章,三遍以上。
2、教师范读,正音,规范朗读停顿节奏。学生齐读,看诵读情况。3、学生有感情再读,教师了解学生领会情况。
(点评:训练学生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解决字词问题,进一步领会内容。1、把握实词的音形义。
2、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以及记忆方法。3、翻译全文。
(四)结合文体知识、作者介绍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1、介绍文体知识:本文是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为自己写的一篇自传。
(大屏幕)传记文,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它的内容是真实的。
之后教师举例介绍传记文章的特点。
2、学生了解陶渊明的常识知识以及东晋时代的社会情况: 学生先交流对作者的了解。之后教师提炼要点:
资源:(大屏幕)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派一官员到彭泽视察,有人深知此事马虎不得,劝陶渊明好生准备,不料陶渊明却说“我不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即脱去官服,辞官回老家去了。从此不再做官。后世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示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名利奔走逢迎。
(五)布置思考题:阅读本传记后,思考: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点评: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
1、翻译全文并练习背诵课文。
2、整理本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第二课时(分析感悟)
(一)温故知新,析前热身。(大屏幕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嗜 辄 吝 褐 箪 汲 俦 觞瓢 屡
娄
欤 2、解释下列词语
会意:
辄:
萧然:
晏如: 造 戚戚:
汲汲:
俦:
觞: 3、文学常识填空 陶渊明,著名诗人。一名,字,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代表作有《
》、《
》、《
》等。
(二)整体把握,品言知人。
师问:根据传记文章体例,请同学们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来回答。
生明确:籍贯: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期在必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师问:本文在行文中除了对陶渊明做了一般性的介绍外,还有赞文,那么.,何为“赞”?赞语中的话和“传”中的语句有什么关系? 明确:(读书下注释)历史传记中常用"赞"来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评论,本文是仿照史传体写的,“赞曰”是作者叙述完了五柳先生的生平事迹后对他的评论。赞是在传文后对五柳先生的评论。明确:照应关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照应“不慕荣利”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照应“不戚戚于贫贱”。“赞”中的语言对陶渊明的人格与品质进行了高度概括。
(点评: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是引导学生初步梳理课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
(三)深入研析,体悟人物。
师问:请大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来分析陶渊明的形象。(示例:我从“ ”这句看出五柳先生)明确:
1、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中看出他生活贫穷。
从“晏如也。”可见他安于贫穷,不以穷为耻。
2、从“造饮辄尽,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中可见他的饮酒方式与目的的确与众不同,他饮酒不随礼俗,表现率真、真诚。
3、写文章的目的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不是为了做官。可见淡泊名利。
4、他的性格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师问:陶渊明辞官不做、退隐山林,足可见他淡泊名利,那么“闲静少言”怎样理解呢?
明确:他与身边的农民是不同的,他少有精神上的知音,所以他的理想与爱好不被别人认同,所以他与别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也就无话可说。
(点评:此环节可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再每组派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探讨交流,挖掘本质。
1、问题:陶渊明读书的特点是不求甚解。今天我们也常用“不求甚解”,常含贬义。怎样理解陶渊明的读书呢? 学生讨论。明确:
陶渊明读书不在字句上多下功夫,而在乎领会文章的旨意。他读书意在与作者的思乡情怀相交融。真正把书读透,不只悟到人物的特征,更高境界是发现作者的神韵。
师小结:读书有三种境界:浅者读书,读其字;中者读书,读其人;高者读书,读其魂。陶渊明属于高者的境界。也只有这种境界才会让人废寝忘食。古代很多人读书多为敲开功名的大门,陶渊明的读书目的是“娱情”。另一爱好“写文章”,从作者陶渊明的爱好中可见,他淡泊名利的人格。他的所做不违背自己的心灵。读书也好,写诗也好,都是满足心灵和精神的需要,不为功名。
2、问题:在一般的传记文章中,都要交代人物的籍贯、姓氏等,而陶渊明在自传中不写清姓名,却假托“五柳先生”的名来作传,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观点。
明确:陶渊明是一个率真之人,做人做事喜欢不违背“真意”,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故意隐去不写。作为隐士而言,他的这一心理便容易理解了。“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见他很随便给自己起名号,可见“不慕荣利”的性格。
师小结:在陶渊明的形象中,这便“不慕荣利”是核心,一切表现都由此出。
师问:以上我们分析了陶渊明的形象,谁能总结一下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生总结,师板书。“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率真坦诚 ”)(点评:这两个问题,可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五柳先生伟大人格和高大形象的认识。)
师:让我们在了解了作者其人后,一起来背诵他的文章。学生分组背诵课文。
3、师问:同学们注意文章语言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生看书。明确:
师导语:钱钟书说,:“不”为一篇文眼。“不”!字句的多处使用。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例句,并分析作者用意。生读例句:
“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求甚解” “家贫不能常得”“不蔽风日”“曾不吝情去留”
明确:作者的用意: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他用这篇传文就是要表明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让我们看到前面提到读书的境界,现在我们自己已走到读书的第三境界:“读其魂”,陶渊明的“魂”是什么?就是他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
师:(板书:与世俗的格格不入,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超凡脱俗。)
(五)个性品评,情感认识。问:陶渊明私谥靖节,历史上闪烁着他人格的魅力,今天,新社会、新时代,社会开放、文化发达,生活中的你怎样评价陶渊明? 参考认识:
我欣赏他勇敢地与黑暗的社会决裂,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的品格值得赞美,他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是可贵的。他的率真,如饮酒的方式在与人交往方面今天看来不是很好。我认为他与世俗格格不入,他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够积极。师总结:
我也有很多话想对陶渊明说,也想对大家说。在东晋黑暗、污浊、追名逐利的社会现实中,陶渊明辞官归隐,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志趣高雅,贫穷而有操守,不拘礼俗而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把田园风光与生活描绘的美好而快乐,开辟了田园诗风,因而文坛留名。但我们不能赞赏他用隐居避世的逃避、消极的做法来对待自己和社会。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如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而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冀;苏轼,被贬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还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渴望;李白仕途受创,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杜甫生不逢时,饥寒交迫,仍不改“大计苍生”之志。
今天的我们面对物欲横流、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更应激流勇进,学有所成,以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一方,实现个人价值。
(点评: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最后联系当今社会,让同学们全面了解五柳先生形象,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六)师布置本课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练笔:仿本文形式写一篇自传,简练、真实表明自己。(点评:巩固提高课内知识,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生活 贫穷
爱好 读书 嗜酒 著文章 性格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精神 安贫乐道 教后总评与反思: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教学目的】
1、了解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生活及其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2、学习作者朴素、洗练、自嘲、自赏的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湖北省宜昌市,家住三峡,与南京一水相连,改用一首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宜昌南京情谊长,共饮一江水。一直期盼着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今天就让我们从结识一位特立独行的东晋大文人五柳先生开始吧。请翻到第129页《五柳先生传》(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
1、自读质疑:
教师引语:这位五柳先生可是个性格鲜明的人,同学们一读就知道了,请先对照注释和课后习题自读课文,读出声来,边读边圈点勾画,有问题可以问老师。
学生自读、自疑,学会自学。
2、听读体会:
教师引语:看见同学们读,老师也想吟读一番,听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
学生听教师范读,并初步体会作者自赏自嘲的语言风格。
3、齐读感悟:
教师引语: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4、寻读探究:
教师引语:通过几遍朗读,我们对五柳先生有了个大体认识,你眼中的五柳先生是怎样的人?尽可能依据文中的语言想像出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边读边讨论。
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作评价,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
课堂设想:通过朗读与讨论,了解五柳名字的来历,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为自己立传,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自娱及东晋的历史背景,能从中感受到陶渊明的性格及追求即可。
5、品读交流:
教师引语:陶渊明以自赏自嘲的语言写出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形象,语言特别有味。你最喜欢哪一句?找出来进行赏读。
学生交流,师生共赏共品。
⑴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相关资料:很多文章引用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却往往忽略每有会意,事实上,陶渊明强调的是看书要讲究心领神会,求其真谛,不能死抠字句。陶渊明喜欢读《山海经》,曾写过13首关于读《山海经》的诗,说有一次读《山海图》,他觉得自己仿佛穿越时间、空间,窥破了宇宙间的玄奥,兴奋得手舞足蹈,无以复加。这便是会意的境界。
⑵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相关资料:东晋文人嗜酒,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方式。
⑶ 短褐穿结,革瓢屡空,晏如也。重点理解晏如。
⑷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理解戚戚、汲汲。
6、熟读成诵
教师引语:好句子就要背下来,师生同读佳句及段落,当堂背诵。
三、能力拓展
教师引语:东晋以后,很多文人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以陶渊明自况,这正是中国文人张扬个性、自我欣赏的`风骨。下面,我们再看一篇
《老舍自传》。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两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地。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断学师范,遥奠教书匠之基。及壮,湖口四方,教书为业,继学师范。每购奖券,以得未彩为荣也。二十七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笑。闲时养花,不甚得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收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请一生朗读,想一想两篇传记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相似点?
课堂设想:只要能体会到作者的自赏、自嘲、自得、自乐即可。
教师引语: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自赏自嘲的笔调,写出自己的个性风采。老师现学现卖,做个样子给大家介绍自己。
五同老师传
听母亲说,我黎明出生,初来人间,哭声震天。家人以为生了个大胖小子,却原来是一瘦小千金。父母盼我争强好胜,故取名一小子之名曰黎胜。然争强有余,总不能胜:学唱歌,五音不全;学跳舞,步伐不健;亦追时尚赶新潮,却不愿改变自我、丢失自然于是拼命读书,与莎翁交友,与太白唱吟,与鲁老夫子对话,与五柳先生趣谈。立三尺讲台,难守本分,不迷信于旧规,而有志于挑战,不仅课内揭秘,而且课外探源,每有所悟,便怡然自乐,得意洋洋也。学生叹曰:黎老师有童心之纯真,无师道之尊严,与我们五同为伴,戏称为五同老师。何谓五同?师生同读、同写、同讲、同议、同评也。
教师引语:同学们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吧,可以是完整的小传,也可以只是一两句抓住某个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展示自我并交流。
如:生1:喜欢足球,却被称为臭脚。
生2:每每迟到,总被老师耻笑,一笑了之。
生3:不戚戚于分数,不汲汲于名次。
四、课堂收束
这堂课即将结束了,相信大家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之旅上会有更多收获。网络、书店、图书馆,都是学语文的好去处,有收获,可以告诉我,有困惑,也可以告诉我。
五、作业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领会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难点:
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散文家。29岁入仕,因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41岁时,毅然辞去在任仅有80多天的彭泽县令,回柴桑老家隐居。此后直到逝世的23年间,再未出仕,以耕读自娱。
2.传: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识字正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n)黔(qián)娄(lóu)
汲(jí)俦(chóu)觞(shng)欤(yú)屡(l)褐(hè)瓢(piáo)
4.解释词语:
每有会意(只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造饮辄尽(总是)期在必醉(期望)
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去,离开)
环堵萧然(空寂)
短褐/穿结(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箪瓢屡空(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辈,同类)
衔觞赋诗(酒杯)
5.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人物得名: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
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总之,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6.加赞语:(2段)升华对传人物的赞美。
指出五柳先生的生活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高尚人格的赞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可以把五柳先生界定这样一个人,即:五柳先生是一个隐姓埋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悠然自得的隐士,他也有追求,只不过不是追名求利,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快乐、精神上的安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认定,这位五柳先生就是作者本人陶渊明。
7.课文结构内容:
一作传:从籍姓、得名、性格、爱好、境况、品行等方面给五柳先生作传(1段)
二赞美:思想品格,生活态度。(2段)
8.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多用否定句,即多用含有“不”字的句子。
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名利”、“不求甚比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这些语句的运用,能够很好地体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个性,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高尚人格。其次,语言诙谐,充满了自赏与自嘲,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2)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9.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 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古文观止》, 吴楚材、吴调侯编选, 三晋出版社2008年)
《五柳先生传》是田园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所作的一篇自传。文章塑造了一位隐士形象, 描写了他的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 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从而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读有所思]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和志趣?
通计全文,在一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篇中,“不”字达九次之多,此类句子共计约50多字,每句皆有含蓄深刻的意蕴隐含在字里行间。对文中“不”字句式,可分五类作一探析。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此为开篇之句,起得飘忽、风趣而又显得突兀,让人疑虑重重。初读,感到作者为五柳先生作传,似乎对传主缺乏必要的了解;再读,当明白此文实乃自传时,又生疑虑,岂有作自传而不晓己之姓名籍贯?深读,才会明白作者非不晓其姓名籍贯,而乃有意为之。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岂有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身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在两晋门阀制度下,人们是极为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即如平民小辈抑或不知先辈籍贯的,也要附庸风雅虚构个世家大族作籍贯。而靖节先生却说五柳先生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中。古人又是重名声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己之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使宅边五柳为号,可见他更出了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并非作传者“不知”,“不详”,实乃不愿说,故意不说,可见先生的淡泊宁静、超凡脱俗。
二、“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前一“不”系总写五柳先生性格特征时,先从正面概括“闲静少言”后的反面补说。后面两“不”字句系赞辞中引用古人之语礼赞,先生忘怀得失,不追逐名利,可见先生的恬淡自足。
三、“不求甚解”。此乃作者对五柳先生好读书的补充交代。表明先生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的读书态度。其实表现了先生不唯读书,尤其是一种做人、生活、工作的态度,志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的胸襟开阔,率真自然。
四、“不能常得”,“不蔽风日”。这是对五柳先生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的描述。对此,先生却“晏如也”,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的开朗乐观。
五、“不吝情去留”。先生喝醉了就走,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的耿直率真。
以上九个“不”字句,又体现了一种严谨的思路。开头“不慕名利”是对其性格志趣的总述,结末“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引述高人之语高度赞颂评价五柳先生,中间部分的“不”字句,又是对其性格、生活、志趣的分项说明,总-分-总的结构思路井然有序。
目的要求: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重点句子。
2、了解人物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
2、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及今话隐士。
教材分析:
《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人物小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我们要把握作者塑造的“独立于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独特个性。
教具准备:U盘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
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的生活: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贫困外,还有另一面。梁启超:檀道济说他(陶渊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诗人在困苦之中,醉心文学创作,写了《饮酒》等组诗,他的文学创造达到高潮。公元427年,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的人士所景仰。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字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
从原文中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柳先生的衣着是什么样的?
短褐穿结 译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钉。
(2)五柳先生的居住条件是什么样的?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句: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并不能遮挡风和太阳。
(3)五柳先生的饮食是怎么样的?
箪瓢屡空 译句:常常贫困到缺吃少喝的`地步。
(4)五柳先生的称呼从何而来?
宅边有五柳树 译句:(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要点提示: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词句精析: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翻译:他安闲宁静,很少说话,不贪慕荣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翻译:他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3、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解词:造:到;辄:就;期:希望、愿望
翻译:到(别人家里)喝酒就要尽兴,一定要喝醉。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粗布短衣打着补丁,常常贫困到乏食的地步,却安然自若。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6、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翻译:从这话来看,他应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7、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翻译:一边喝酒,一边做诗,用来使自己的心情愉悦。
文章精解:
1、《五柳先生传》中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环睹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价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喝酒作诗,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结合前课,导入新课:
师:成语“世外桃源”出自东晋田园诗人写的《》一文,后常用来借指。
明确:陶渊明桃花源记幻想(想象、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师:除《桃花源记》外,我们在初一时还学过陶渊明的一首诗,谁能背诵一遍呢?
生:(背诵)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通过以上两篇诗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陶渊明是一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你们想更多地了解陶渊明吗?那么让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五柳先生”吧!
板书课题
二、精讲点拨,略通文意:
三、师生互动,构建板书:
师:通过前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对“五柳先生”有了一个认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扮演“五柳”来个“答记者问”,好吗?(问到谁,谁就是“五柳先生”)
记者:(问一生)请问先生您贵姓啊?
明确:我没姓。
记者:那先生叫什么呀?
明确:我也没有名。
互动(可以由学生当记者)
记者:谁来接着采访“五柳先生”呢?谁来当记者(生纷纷举手)
记者:请问先生是哪里的人呢?
生:我不知道。
师:我们已知道本文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他真的连自己的姓名和籍贯都不知道么?他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这又暗示着作者的什么身份呢?(隐士)
记者:(继续采访)那先生又为什么叫“五柳先生”呢?
明确:因为我家种有五棵柳树,因此用它做号。
记者:请问先生性格如何?
明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记者:先生有什么爱好吗?
明确:我平时最爱读书,但并不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记者:先生平时爱喝什么饮料呢?
明确:我爱喝酒,并且一喝就醉。
记者:先生常自己喝吗?
明确:不,我家里很穷,喝不起,常到亲戚朋友家去。
记者:先生还有其他的志趣吗?
明确:平时也写一些文章,自得其乐。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身份:隐士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①
传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穿:短褐穿结晏如也陶
柳吃:箪瓢屡空
先渊
生不戚戚于贫贱
传黔娄之俦明
不汲汲于富贵以古贤自比
赞无怀氏,葛天氏之民
①师: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②师:这种“以古贤自比”的写法,我们在以前也曾学过。
生: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句即此写法。(师笑,众生鼓掌)
(学生依据板书背诵课文)
四:大家谈:
师: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在“采访”之后,做个评论家:
品头论足说陶潜由古到今话隐士
1: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
2: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
3:我认为陶“性嗜酒”,且好喝醉不好,有害身体健康。
4:反对,如果陶不喝酒就写不出好文章了,像诗仙李白,就常喝酒,且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佳句。
师:同学们,你们可知李白英年早逝原因之一就是喝酒造成的,若他不喝酒,也许会给我们留下更多美丽的诗篇。
5:也许他不喝酒连一篇好诗也写不出来呢。
师:这个我们就不好去问李白了。
6: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
他应勇敢地面对现实,揭竿而起。
师:那么历史上又会出现一位起义领袖-陶渊明。
7: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
五、畅想篇
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都是优秀的记者、评论员,那么大家不妨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陶渊明活在我们今天,就生活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会怎样?会有何变化?请大胆发挥想象,过把“导演”瘾,拍一部“戏说二十世纪的五柳先生”。
学生自由畅谈。
师:我也做一次“导演”吧,我想啊,五柳先生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去种柳树。并运用现代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高温抗高寒的柳树新品种,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一直《种树种到联合国》(本册书课文名)被授予“环保卫士”的光荣称号。在国内同袁隆平一样享受国务院津贴,并建起豪华别墅,再也不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破屋了,而且他同孔子、愚公等人被评“中国十大杰出老年”,真是名利双收啊!
六、结束语:
愿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努力学习、刻苦读书,长大以后决不做“社会的隐士”,而要做“国家的栋梁、生活的勇士”,把我们的邢台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七、练习。
教后记:
【《五柳先生传》 设计】推荐阅读:
《五柳先生传》 教案09-18
五柳先生传阅读附答案06-29
五柳先生传原文及赏析10-25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翻译06-04
五柳先生传文言文及翻译11-11
五柳先生传导学案02-14
差不多先生传02-16
《差不多先生传》练习题05-27
《怀李叔同先生》教学设计05-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