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考点: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完善执业保障机制。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化准入、退出管理,严格执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逐步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考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考点: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课时数过少而教材内容专业性强。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大纲的安排, 法律教学部分的课时数为十个左右。在极为有限的法律教学时间中要讲述法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一系列法律内容, 显然对于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在课时数过少的状态下, 教师只能尽力赶进度, 一些很重要的法律知识无奈下只能一带而过, 没有足够时间深入讲解, 更不用说一般法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富有魅力的教学环节的开展。通过几年来学生的反馈我们看到, 原本学生对于法律部分非常感兴趣, 但是由于讲述内容多、时间短, 好多东西来不及消化, 浮光掠影一般, 并未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 法律教学的目标并未真正实现。
案例使用率不高。在法律教学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运用大量的案例, 可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加强记忆。但是由于课时紧, 导致无法将更多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之中, 很多法律知识仅仅靠教师单纯讲解法律内容来灌输给学生, 这样使得学生接受知识比较困难。
实践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到实处。《基础》课中一般含有6个课时左右的实践学时, 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可以说, 如果这点能够顺利实现的话, 将是最有助于大学生接受相应的教育的教学手段。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多种客观问题的存在, 实践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师专业素质欠缺。目前任教的《基础》课教师, 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有其他专业的老师。更有甚者, 有些学校用辅导员来做《基础》课教师。真正学习过法学专业的教师数量非常少。法律知识的积累在短期内很难形成。一知半解的教学必然会带来一些知识传授中的错误发生。还有一些老师虽然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 但是缺乏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讲授中就会过于强调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法律精神的培养, 这也有悖于《基础》课法律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目的
最基本的是要明确课程法律教学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有些老师认为, 法律教学应该给学生传输更多的法律知识, 特别是生活中较为实用的法律知识多多益善。在他们看来, 应用型的法律知识掌握之后才更加有利于学生未来的生活, 至于一些“无关痛痒”的法律就懒得去讲解, 比如宪法的相关内容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内容。
不得不承认, 《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但是, 大部分大学生并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靠着十个课时左右的时间是很难掌握现行的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的。综观整部教材的编排, 也不难发现《基础》课中的法律教学的目标很显然并非法律知识的传输。这是因为:
首先, 没有详细学习法学专业知识的必要。在校的大学生, 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外, 所修读的专业与法学并无多少关联。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 大学生需要研读好本专业的相关内容, 这才是未来其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法学专业知识, 并不符合现今这种专业分工的趋势。如若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使其具有法律精神, 培养其具有法律意识的话, 才真正达到了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 短期内全面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不可行性。法学专业的学习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部门法的学习都会持续一个或两个学期。就算是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学生依然会有诸多不甚明了之处。现行的《基础》课本中每一章内容里都含有几部甚至十几部法律。每部法律的介绍都非常简单, 甚至会给人一种概念罗列的感觉。如果教师定位于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话, 在十个课时左右来学习这几十部法律是绝对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最后, 《基础》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性。中国的法制化进程一个方面需要专业法律人士的推动, 另一个方面需要提升非法律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法律专业人士毕竟只是社会中极少数的一部分人, 绝大多数还是非法律专业人士。如果能够使绝大多数的非法律专业人士了解法律规则、遵守法律、依法行事, 那么依法治国的基础才会打得足够深厚。反观《基础》课, 它的受众绝大多数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 应有目的地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培养对法律的了解, 宏观把握依法治国理念, 使其自觉自愿地遵守现行的社会法律规范。单纯几个条文的宣讲自然达不到这个目的, 因而, 还是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
三、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学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重点
为了走出现今《基础》课教学困惑, 首先应该转变教学的重心。从原本的法律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法律意识的培养。尝试按照法律体系总结归纳后进行框架式法制教育, 尤其注重宪法思想的教育。在法律体系教学中, 适当引用全民比较关注的案例, 除了法理分析外, 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法治思想的总结。另外, 可以搜集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法律问题, 以学生为主体, 生动有效地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于我国的法律制度产生更为直接且深刻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去关注法治动态以及阅读何种法律书籍等, 注重从宏观方面引导学生, 为学生答疑解惑,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升法律素质。
2.强化案例式教学
法律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 使学生在思考、分析、研讨中从现象分析出本质, 从而得到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中最为关键的是寻找经典的案例, 只有找到这种案例, 学生通过分析必然可以有效地开阔视野, 加上教师从提升法律意识的角度加以引导, 自然会达到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目的。在这里, 教师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 如何能够找到简单却有代表性的案例, 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努力。
3.尝试丰富教师角色, 进行分工授课
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法律专业学习的背景, 可以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分工授课的模式。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道德教育部分, 而法律教学的内容则交由学校中专业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来承担。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法学专业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法律应用经验, 也可以尝试邀请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从业人士从实践的角度来学校和学生交流, 开阔学生的视野。
4.改革考试考查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课程考核的主要模式为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相加所得总成绩。卷面成绩一般会占到总成绩的60%~70%, 这就是说, 在学生考试成绩中还是以理论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变知识为实践。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不仅要了解这种规范, 更应该学会去实践这种规范, 做到“知行合一”。因而, 《基础》课考核方式应加大对法律实践内容的考核力度。比如用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为题目, 开设学生模拟法庭或者模拟事件现场, 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也可以学生之间根据对实际生活的了解, 做相互之间的法律实践水平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来给出具体实践分数, 以便于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全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0) .
[2]胡姝, 刘宇.加强高校法制教学的几点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6) .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艺术
讲好一堂生动的政治理论课,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妙语连珠地精彩讲课、理论联系实际地启发学生思维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妙趣横生的开头与结尾,作用也是丝毫不能低估的,它将给学生留下终身的记忆,并对学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笔者在湖北职教学会、年会上的公开课,成功地运用了妙趣横生的开头和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受到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好评,现将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归纳几种不同的开头与结尾,以求教同行。
一、妙趣横生的开头,增添课堂魅力
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开头十分重要,既要注意到承上启下导入新课,又要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还要紧紧扣住学生的思绪。
第一,用生动的描述开场,引人入胜。描述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情景再现,吸引学生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讲绪论第二节“有关历史使命”时,我走上讲台,环视四周,当教室安静后,第一句话就说:昨天晚上我看电视里央视名嘴水均益作客艺术人生,他以自身的经历讲做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讲了一段非常动情的话,他说:“做人首先要孝顺,不孝顺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不孝顺父母的人,是不可能爱祖国,不爱祖国的人,怎能完成肩头的历史使命?”继而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发问,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孝顺吗?用这种方法开头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设问式的开头,发人深省。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时,可以不直接按章节入手,而是选择与教材的本章节有直接关联的问题,用设问方式入手,扣住学生心弦。如讲“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人生观”时,我设计一个学生很少思考的问题。——“你为什么活着,你打算怎样活着”。问题一经提出,教室一片寂静,沉寂了一分钟后,我请同学回答,有的同学说:“以前没有想过”,有的说:“为父母而活着”,“还有的说为活着而活着”等想法,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诱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再导入新课,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用叙述式的开头,激发思考。教师在讲授时可结合教学内容,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开头,达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如:在讲第二节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从古代的爱国者的爱国主义故事入手,继而分析历史人物爱国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教育学生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在讲第二章人生价值观时,讲感动中国人物湖南怀化学院学生洪战辉,带着没有血缘关系小妹妹,靠自己勤工俭学求学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时,列举学校校友在外创业的故事,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总之,用精彩的绘声绘色的语言叙述故事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人生,思考未来。
二、精彩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
课堂小结是每位老师上完一堂课后必须进行的内容,是教学重要环节,笔者在“基础”课教学中通常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小结。
第一,悬念式的小结,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能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如:讲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时用《楚天都市报》上刊登的四川某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利用自己高学历、高身材骗婚、骗情、骗财的不道德行为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崇高道德情操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告诉学生,同是一片蓝天下的社会主义大学里的学生,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通过对比,热情欧歌了社会主义道德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明确告诉大家,“有才无德是次品”。要想成才,必须有德有才,德才兼备。最后我说:“既然道德观如此重要,那么,我们青年学生应怎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呢?这正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大家课后思考一下。”我的话音一落,下课的铃声就响了。这种方式结束本次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既避免了老师拖堂的尴尬,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节课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二,演讲式的课堂小结,令人回味无穷。当一堂课内容基本完成后,老师可根据当堂课的内容,用经典的语言、用富有激情演讲的方式进行小结。使课堂生机再现不断,同时也会赢得阵阵掌声。以此方式结束本节课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如讲“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时,当教学内容结束时,我用这样的几句话小结,我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但阳关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有不畏艰险的勇气,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我们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事业一定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我的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如讲第一章第二节课树立科学“理想信念”一节,讲“做忠诚爱国主义者”等,都可以用演讲的方式精炼的语言结束本节课。
总之,课堂上良好的开头与结尾是创新教学方法的要求,是“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不断地创新“基础”课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最终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基础”课的“规范”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厚刚.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谈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J].成功(教育),2007,(11).
[2]颜廷华.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的提高[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周三庆.紧跟时代引领风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谈[J].成功(教育),2007,(12).
a、行为触犯刑律
b、行为导致了危害社会的实际后果
c、行为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d、行为人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
e、行为人对犯罪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32. 下列选项中属于刑事制裁措施的有
a、罚金 b、拘役 c、没收财产 d、剥夺政治权利 e、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33.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渊源中,包括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 d.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e.地方性法规
34. 在我国的法律解释中,正式解释是指
a.行政解释 b.系统解释 c.立法解释 d.检察解释 e.审判解释
35. 我国现行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主要有( )等特点。
a.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b.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
c.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d.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e.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相对性
36.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b.有共同犯罪的行为
c.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d.事先有预谋
e.在同一时间实施
37. 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有
a.公开投票的原则
b.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c.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d.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
e.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接受其监督的原则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规范市场主体方面的法律文件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9.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
a.缴纳罚金 b.赔偿损失 c.偿付违约金 d.接受行政处罚 e.继续全面履行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下列刑罚中属于主刑的有
第四章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一节道德及其发展
1.[单选]道德产生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科学说明了道德起源问题。
2.[单选]通过道德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被称为道德的调节功能。
3.[单选]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被称为道德的认识功能。
4.[单选]道德不是亘古不变的,它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道德。
5.[单选]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被称为道德的社会作用。
6.[多选]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下表现了这种特殊性的有:
(1)道德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
(2)道德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具有广泛性。
(3)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节是非强制性的。
7.[多选]道德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道德发展的规律有:
(1)道德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不断进步。
(2)道德沿着衄折的道路向上、向前发展进步。
8:[多选]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有:
(1)道德调节的方法也不断完善。
(2)道德的认识论内容不断加深。
(3)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4)道德对社会和谐及个人精神完善的促进作用不断增长。
9.[筒答]什么是道德的社会作用及其表现?
道德的社会作用是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10.[简答]道德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劳动创造了道德产生的主客观条件,也形成了道德产生的主客观统一的重要条件,提供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2)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3)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有了自觉的意识,人才会有意识地建立关系并改变和调整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1.[单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励志自强,崇高精神界的精神。
2.[单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
3.[单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的精神。
4.[多选]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有:
(1)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必然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而具有阶
(3)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4)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其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
5.[多选]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有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6.[多选]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7.[简答]简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社会主义道德是现时代的先进道德,吸收了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道德文化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时代精神而形成的。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优良的道德传统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1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也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才能使体现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每个中国人道德品质的完善和中华民族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8.[简答]简述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这是因为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在作用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三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1.[单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单选]在与人相处中,要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力求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使自己的行为能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有益的结果。这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3.[单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样才可以做到在实现中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和谐发展。
4.[单选]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5.[单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是既能使个人的价值、荣誉和尊严合理地得以实现,又能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关心集体、热爱集体。
6.[多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有:
(1)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3)要求发扬融人集体合力的丰富个性和自觉创造精神。
(4)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刨造精神。
.7.[多选]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属于为人民服务要求的有:
(1)一心为公、无私奉献。
(2)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3)爱岗敬业、办事公道。
(4)遵纪守法、通过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
8.[多选]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包括的层次有:
(1)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2)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9.[简答]简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包括道德核心、道德原则和各种道德规范的系统整体。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这是因为;首先,诚实守信不仅是一种道德品质,一种道德责任,一种人格力量,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安身之本,为人之道,成事之基。其二,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其三,诚实守信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消除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的社会公害,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单选]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荣辱观。
2.[单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3.[单选]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之后所给予的褒扬与赞许.以及个人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指的是光荣。
4.[多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中,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引导人们:
(1)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2)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3)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
(4)产生正确的价值激励。
5.[简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可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
(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热爱祖国是首要_白{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群众史观是我们服务人民和哲学依据。
(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崇高科学,追求真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热爱劳动、勤勉敬业光荣以少奉献、多索取,甚至不奉献、只索取为耻辱。
(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团结互助是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几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进程之中,是民族繁衍不息、强盛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
(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诚实守信既是为大处世的根本,也是成就事业的根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氏中国,诚实守信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遵纪守法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构建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艰苦奋斗,是一种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活动中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拼搏进取的斗志和甘于吃苦耐劳、在生活消费中自奉节俭、珍惜劳动成果的精神和作风。6,[论述]论述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落实到每个社会成员,就是要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知荣知耻,树立起强烈的荣辱意识或荣辱心。.荣辱之心人应有之。爱荣誉而知羞耻,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表现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东0方还是西方,都认识到人成其为人,应对荣辱之心有特定的要。求。重视荣辱,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精神财富。对今天我们塑造美好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分清荣耻,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古人早就有“不知荣肆万未能成人”的论断。只有知道了什么是人生的荣,什么是人生的耻,才能帮助分清人世间的是非、善恶、美丑,才能知道弃恶从善,学做真人。全体社会成员应当认真学习、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决不能以耻为荣,是非不辨,善恶不分,美丑不清;应当明荣辨耻·扬荣斥耻,明确判断行为善恶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这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人格美的重要前提。
调
查
报
告
任课老师:付春华 组长:陈泉河
2014/12/8
小组成员(姓名+学号+所在院系+专业)组长:陈泉河1467106306 组员:田金波1467106304
冀伟成1467106305
赵旭宇 1467106307
闫威1467106310
白文辉
1467106311
何东1467106312
杨志达1467106309(以上成员都为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
小组分工:冀伟成负责各成员心得的汇总,田金波负责问卷设计和结果分析,杨志达,赵旭宇负责调查总结的编写,何东,闫威,白文辉负责问卷发放。
前言: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主题为“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研究,参与本次调查的成员为自动化4班的陈泉河,冀伟成,田金波,赵旭宇,杨志达,闫威,何东。调查时间为2014/12/8到2014/12/16,历时8天。调查主要以在网上发放问卷展开,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题目: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现状的研究 二,调查形式:本次报告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调查 三,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主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大学生的一些问题,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
做出一些合理的建议,问卷见附件,具体内容如下。
四,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一)关于此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样本总量为240份,获得有效样本237份,有效问卷率为98.75%。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占41.2%、大学二年级学生占30.0%、大学三年级学生占34.2%;男生占79.2%、女生占20.8%;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7.1%、共青团员占87.5%、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理解的基本情况、大学生现阶段的理想信念、大学生目前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学校开设的学科对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作用四大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采用检验与统计分析的方法。
(1)当被问及作为一个大学生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13.75%的同学认为需要认真学习;41.7%的同学认为要多参加社交活动,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13.75%的同学认为可以利用假期工作了解社会掌握应有技能,以便更好实现自己的理想;31.8%的同学认为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持之以恒。
(2)对于道德、职业、生活理想三个年级所占比例比较接近,但关注社会政治理想的同学中大三的同学占了50%,可见高年级同学对社会政治理想关注的较多。在被问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冲突时,有65%的同学表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维方式趋于理性化;有15%的同学以个人理想为主,只有20%的同学选择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
想,其中大三的同学占46%,他们把社会理想放到优先位置,能为实现社会理想牺牲个人理想,集体社会主义观念比较强。
(3)大三同学中有小部分人对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作用认识不深,当被问及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地信念必要性时,有91.7%的同学表示非常有必要或必要,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同学中大一占43%;还有8.3%同学表示是不必要,其中大三的同学占了58.3%。从调查数据来看,自动化专业学生有一部分的学生对大学奋斗目标还处于模糊状态,缺乏坚定理想信念,形式不容乐观。当被问及进入大学以来,你是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时,有37.5%的同学表示他们还处于模糊阶段,有49.6%的同学基本明确奋斗目标;有12.9%的同学奋斗目标很明确。需特别指出的是,在选择奋斗目标模糊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43.4%,大二学生占39.4%。
(4)当说到实现理想最大的障碍时,49.9%的同学认为是个人能力不足,3%的同学认为是家庭条件的制约,47.1%的同学认为是社会大环境的制约。
二.对调查资料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思考更趋务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理念,不愿避开物质空谈精神、离开经济空谈政治、脱离现实空谈理想。本次调查中近80%的大学生把理想定位于他们未来的事业,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可以实现的。
2.当代大学生在追求自身价值发挥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虽然本次调查中只有1.9%的调查对象直接提出了“祖国繁荣富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消除压迫与剥削”,“实现共产主义”这样的“远大”理想,但有近80%的调查对象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将理想定位于事业的同时,都提出了要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回报社会”,“为百姓造福”这样一些远大的目标,体现了他们理想的崇高性,而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的主流。
3.市场经济社会的消极因素已经渗透到部分大学生的心灵。本次调查中发现,有近1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钱财作为追求的理想,说明少数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的稗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想危机。
4.少数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心灵空虚,不思进取。本次调查发现有4.2%的调查对象把个人的爱情、家庭的幸福作为追求的目标;有3.5%的调查对象理想虚无缥缈,无所追求。这些情况,与目前高校有些学生恋爱成风和部分学生混文凭的现实状况是相吻合的。
5.当代大学生的信念差异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本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有美好理想的调查对象,都有着积极的信念,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财富是智者的奴隶,蠢人的主子”,“聪明得于勤奋,天才成于积累”等等;而那些追求钱财的调查对象,他们的信念却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免谈”,“没有钱万万不能”,“唯利是图”
等等。这两类不同的信念,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基于调查资料和分析结论,联系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进一步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发现:
1.近80%的大学生具有立足现实、目标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而坚定可行的信念,说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有成效的。2.少数大学生理想远大,但缺乏实现理想的具体目标,正说。范文关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调查报告(2)由搜集自网络或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主要是关于信念,调查报告,理想,大学生,当代,关于,学生,他们,希望,的,希望大家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
1.近80%的大学生具有立足现实、目标远大的理想和崇高而坚定可行的信念,说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理想信念教育总体上是成功的,有成效的。
2.少数大学生理想远大,但缺乏实现理想的具体目标,正说明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了解还比较缺乏,对自己投身社会以后的路怎么走尚未进入构思和设计程序。
3.自以为对市场经济社会现实已然了解的少部分大学生以钱财为理想,他们只看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难免出现的一些不公的、腐败的和丑恶的现象,而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朝着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及其与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区别,实际上还是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不甚了解。
4.少数大学生思想消极颓废、心灵空虚、不思进取以及混文凭、早恋等现象,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薄弱环节。四.对策建议
理想作为人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像或希望,具有人生目标的意义。信念作为人对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等确信的看法,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精神支柱。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根据对本次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我们从事高校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实践,针对性地提出对当代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未来的事业,希望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这种崇高的理想正是建立在他们的专业学习基础上的,由此,也使我们看到了专业教学对学生理想形成的积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时,除了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以外,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本学科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特别是与所教学生联系最近的杰出人士,如最近年代的,本国的,本省的,本校毕业的,等等,以及他们艰苦奋斗的历程或典型事例,以激
励和引导学生勇于踩到科学巨匠和学术先人的肩膀上去,努力探索学术的新境界,立志攀登科学的新高峰,从而树立起既崇高远大又贴切现实的人生理想,并坚定信念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二).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深入实践,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帮助学生设定既有崇高远大意义又有现实可行性的理想目标。可以采用下列多种形式:
1.除了常规的教学实习、见习活动以外,还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就近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社会行业岗位去参观、访问、考察,实地了解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需求,切身体会所学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
2.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历史的、文化的、科 技的、成果的、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等的展览,促使大学生充实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3.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扶贫助弱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
4.经常邀请各行各业有成就的杰出代表向大学生讲授艰苦奋斗、创业成功的奋斗历程,激励大学生坚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信念。
(三).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促使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理想的形成往往需要依据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而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的评价,如学习成绩评分、班级鉴定和教师评语等。面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对大学毕业生的学校的评价往往会与社会评价发生差异,即学校评价较好的毕业生首次就业时的社会评价不一定就好,也就是说他首次就业岗位的理想程度不一定比学校评价不如他的同学好。目前,这种状况确是客观存在的,加上一时还难以消除的社会不正之风如人情关系、权钱关系等对其反馈信息自然会影响到在校的大学生对学校评价的认可度和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混文凭现象存在的客观条件,反正“管它成绩好与差,不如有个好爸爸”。对此,要求切实改进学校对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既要全面反映学生德、智、体等素质发展的程度,又要确切反映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使之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与社会评价基本统一,以避免出现那种学校的优生在市场“滞销”的情况。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比较客观地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立足现实而目标远大的理想。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报、校刊以及校园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时代主旋律的宣传,用正确的與论引导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使祖国改革、开放、发展的面貌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又要在校园中形成
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充实学生的业余时间,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开发学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意各种活动的覆盖面,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在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学生头脑,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引燃每一位学生的理想火花。
六,调查总结:
通过本次的调查我发现,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同学都很重视理想和信念的树立,也意识到了健康、向上、正面的理想和信念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作用,而且这种理想信念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奋斗目标,特别是择业观念。同时也发现了筛选资料、分析资料的难度。
而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同学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至于迷失自己。而且让同学们认识到社会的主流时好的,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感觉做着奉献。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社会上的腐化问题,接受正确思想的引导,进而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
七,心得:“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后备军,他们身处文化教育战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和冲锋队。如果把这些大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创新的潜能挖掘出来,就会汇聚成一股无形 的建设战斗力量。所以要让每一个大学生走进实践工作中去,成为先进形象的代表,让广大大学生成为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建设祖国事业的合格标兵。
为了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联系到民生公司进行假期社会实践。
经过假期一段时间的打工,我从客观上对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使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以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实际操作的能力。而今的中国发展是飞速的,世界的变化是飞速的,所以,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从实践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不被淘汰,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表现的更好。二.具体感受:
理想,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一直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从此次问卷调查过程中我就深有体会。有人说人生犹如大海上的一叶小舟,那么毫无疑问理想便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有了这明亮的灯塔,我们
就不会迷航,不会气馁,坚定果敢地向前,最终才会乘风破浪直达成功的彼岸!
雄鹰的理想是振翅长空翱翔九天;海燕的理想是搏击风浪穿越茫茫海面;蛟龙的理想是行云布雨畅游深潭;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是与时俱进屹立风口浪尖。
此次问卷调查让我感触颇多: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作人的根本。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只有这样,才能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是宝贵的一生富有价值,卓有成效,充满自豪。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大学生为什么学。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自身成才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把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生命生活质量,提高人生境界、幸福指数,有助于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八,附件
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问卷
您好!非常感谢您参与我们这次的调研活动,本次调查活动希望通过
问卷中的问题了解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为了调查的准确性,希望您能认真填写,再次对您的配合表示感谢!1.您的性别是:
A男
B 女 2.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E研究生 3.你拥有理想吗?* A有短期理想,并且有意识地去达成自己的理想
B有短期理想,但是没有特别的计划去实行
C有长远理想,并一直为之准备着,完美自我去完成自己的理想
D有长远理想,但没有相应的计划,凭感觉走
E没有理想,根本就没有想过,整天混日子 4.你的人生目标是* A追求真理,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中创造出有价值的人生
B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干好本职工作,做一个正直的人
C生活安乐,与世无争
D随遇而安,暂时还没有什么固定的信仰和目标
E追求物质享受
5.到了大学你是否重新调整自己的理想 A本来就没有设定
B没有,坚持自己最初的理想
C无所谓,以后还是做与自己理想相关的工作 D打算转专业 E完全改变自己的理想
6.你认为你当前不能实现理想的困扰有以下哪些(多选)? A实力不足,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B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C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D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E无困扰
7.在过去的人生旅程中遇到挫折和坎坷时,你是怎样解决的* A向长辈或同龄人求助
B自己勇敢面对,直到问题解决
C尝试解决,无果之后放弃
D任其发展,一蹶不振 8.您面对挫折的态度:
A不惧挫折,直面挑战挫折会给自己带来很久的阴影 B遭遇挫折后,会变得很谨慎 C害怕挫折,不敢面对 9.您衡量成功标准的是: A拥有财富和地位
B只要有一个平凡人的幸福生活就够了 C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D只要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就行 10.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A健康 B理想信念 C金钱 D名誉 E权利 F情感
11.你希望今后的生活状态是: A每天做计划,一步一个脚印
B做短期的计划,并努力去实现
C始终坚持自己的最终理想,试图向着它靠近
D几乎不去想,只是应对现在的生活 12.你感觉理想对你的生活有何影响 A充实、快乐
B忙碌却感觉收获甚微
C压力很大
D基本无影响
13.在理想与现实中你将怎样来进行选择?
A分析现实情况然后在根据情况重新订立自己的理想 B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C把理想放于心中,等待何时的时机再实现
D放弃理想并且就现实地过日子
14.你觉得信念对你的理想的实现是否有帮助?
A很有帮助,特别是在自己遇到挫折时,信念是自己很重要的精神支柱
B有帮助,是理想实现的动力
C可有可无,对自己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一、“基础”课是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的重要窗口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1月17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1
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学实效,首要的工作是摸准学生思想脉搏。人的思想具有隐蔽性及曲折性、复杂性、间接性等特点,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差,接触不多,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形成了师生关系的隔膜;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民主精神,不能平等对待学生;有的教师自身理论和修养功底不足,不敢直面学生的提问。诸多原因堵塞了本就很难沟通的师生交流的渠道。不少大学生进校后感到孤独和寂寞,不再像中学那样无拘无束,不愿轻易透露内心的困惑与烦恼,使了解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把握其思想脉搏变得更加困难。
在了解学生真实思想方面,“基础”课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基础”课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政工领导角色不同,任务不同,他与学生没有利害冲突。调查表明,学生有困惑苦恼,一般不愿对班主任、辅导员和校系领导诉说。这当然与一些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工作艺术、方式、态度等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多地考虑职业前途、在校表现,所以他们有所顾忌也是正常的;而专业课教师又难以承担这样的任务。与他们相比,“基础”课教师主要职责就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有这方面的基本训练和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且与学生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地位超然(“基础”课教师一般属于独立的教学部门),还可以创造各种机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学生较少顾忌,乐意倾吐内心的想法,所以能够了解学生真实思想和心态。
其次,与社会调查相比,“基础”课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社会调查,尤其是跨地区的大型社会调查,其局限性在于调查问卷设计的简易性,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关联程度低,调查结果偏于概率统计,被调查者回答的主观随意性高,调查者提出对策也具有普泛性、滞后性等。有时,在大型调查中忽略不计的微小比例可能正是某一学校、某一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思想问题。而“基础”课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提问、课余谈心、作业、考试等各种渠道来了解情况,不仅形式多样,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及时回答学生问题,与学生思想交锋、灵魂碰撞、意见争执都是面对面的,具有亲和力,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所以,“基础”课与社会调查相比,更能切准学生思想脉搏,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过去,我们长期忽视了这一特殊功能,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做到有的放矢,缺乏针对性,效果低微。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这一重要窗口的作用。“基础”课教师应主动接触、主动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及时向有关领导、主管部门反映,与班主任、辅导员通气,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二、“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的特殊渠道
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和对未来的角色期待使得他们比同龄人更关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较深厚的知识素养和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不再轻信盲从,而是更喜欢独立观察和思考问题。长期受到理想价值观的熏陶,加上其固有的非顺应性倾向和逆反心理,又使他们具有一种天然反叛精神。但受到社会经验和思维方式等局限,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带有浓厚的主观性、片面性。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给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和就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市场经济的利益交换原则渗透到大学校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少数学生中颇有市场。在意识形态方面,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不可撼,但是杂音时有干扰。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媒体大肆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人,从根本上否定我们的国体和政体,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在思想理论战线上,诋毁四项基本原则,鼓吹西方司法制度,否定我国的司法制度。这些尽管都是非主流的,但是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在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产生了各种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积压了过多的不满、颓废等不良情绪,需要有适当的渠道让他们宣泄,也需要有人给予正确地疏通、引导。
“基础”课正是通过对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中相关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抒发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各种看法,暴露其真实思想,释放学生的烦恼、怨恨、颓废、痛苦等不良情绪,从而起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缓解矛盾、消除冲突、发挥社会安定的“安全阀”功能。2
必须指出,这种思想困惑的宣泄绝不能仅仅视为肆无忌惮的牢骚和不满,而是要求“基础”课教师由此抓住学生思想问题的病症所在,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找到打开学生思想症结的锁匙,让正确的社会思想意识顺利占领学生头脑。另外,对于大学生敢于怀疑的批判精神和对权威的反叛意识,如引导得法,就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近来年,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或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截然分开,实际上,解决了某些思想问题也就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反过来,消除了某些心理障碍也就为解决思想问题铺平了道路,但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仍不能替代“基础”课作为学生宣泄思想困惑、疏导思想症结主渠道的特殊功能。这是因为,首先,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综合。思想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思想不仅制约着心理,决定心理的方向和内容,而且也支配着行为。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意志、性格、能力、品德等个性的充分发展的内涵,因此,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仅是心理学的任务,更是思想理论教育的任务。再次,心理咨询是一种手段,在实际工作中确有少数学生患有纯精神因素的心理障碍,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需要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把心理咨询作为切入点,但工作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心理问题的层面上,如果不能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上引导学生,心理咨询的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
三、“基础”课是指导大学生内化社会意识、实现价值认同的主要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地传递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信息和受教育者个体内心体验相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态度,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内化。而态度的形成本质上是价值取向,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社会价值认同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作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为社会意识形态经灌输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个体思想意识。但社会意识与个体思想意识毕竟不是一回事。将社会意识形态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识记社会意识,不是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知识来储备,而是要使这种社会意识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基础”课能否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一个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社会价值认同。
所谓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交往、互动,不断调适自身的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的一种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它标志着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自己实际行为选择的自觉的价值取向。3
大学生并非生活在象牙塔中,他们总是从周围可感知的现实出发,对事物做出与他们感知程度相吻合的是非判断。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世界观尚未定型,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会更加突出和尖锐,这个时候主要或直接支配他们行为的是个体思想认识,即具体问题的看法、观点(有时甚至是情绪、感受等心理层面的东西)。可以说,错误思潮的影响主要是从这里开始的,正确的思想教育也要以此为切入点。因此,如何合理地保持价值一元化和多样化、群体共同的价值要求与个体的价值取向之间的适度张力,如何在大学生的实际价值生活中构筑实现个性与共性、本质与现象、共同意识与个体行为选择相统一的基础,是实现价值认同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修养不容忽视的问题。
“基础”课从感性心理层面入手,从学生高度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自身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从认识大学生活特点开始,引导学生探讨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思考并实践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等人生课题……4,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把“八荣八耻”的要求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把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欲求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与自身价值取向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澄清其模糊看法,纠正各种错误认识,学会价值选择,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学生头脑消除障碍,开辟道路;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生实践,深化认识,坚定信念。可见,“基础”课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把社会意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体思想意识,实现价值认同,指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落到实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深入人心。
四、“基础”课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实践场所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一是提高思想觉悟,二是提高认识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并把发展能力放在主要地位,帮助大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步培养他们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自我教育、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帮助他们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培训班讲话中指出,开设“基础”课,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5众所周知,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方法论,坚定的信念,不是只管一时一事的,它们对于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将终身受益。信念的坚定来自于理论的坚定。理论的坚定不是靠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靠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解决重大现实课题,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思想理论教育难道也是一种实践吗?回答是肯定的,理论实践也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实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主要是指人们的客观物质活动,而广义的实践包括在人们思维、大脑中进行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理性活动,理论实践就是其中的一种。理论实践即是理论活动。卡尔·马克思指出:“哲学的实践本身是理论的。”6这是指哲学批判也是一种实践形式。这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实践,是思想的批判和自我改造,是灵魂的洗礼。
“基础”课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论实践课。在这样的理论实践中,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内化社会规范,改造原有的主观认知结构(形式主要有澄清、纠正、批判、改造、确立等),掌握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立场、观念、方法,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
“基础”课为大学生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实践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在这个特殊的实践基地里,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实践,进行反复的思想操作,实现社会价值认同,化世界观为方法论,化理论为德性,亲身感受其魅力,才能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的重要窗口,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的特殊渠道,是指导大学生内化杜会意识、实现价值认同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实践场所。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功能
注释
11.胡锦涛.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3/3129328.html,2005-01-19.
22.毛豪明.宣泄·疏导·建构——基础课教学模式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4):133-135.
3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记者.认真做好修订工作.进一步增强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修订课题组首席专家唐凯麟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4-8.
44.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55.教育部.教育部培训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EB/OL].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gzdt/ 2006-08/06/content_355714.htm,2006-08-0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问题;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1-005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了科学的概括,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等。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師将这些重点问题作出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详解。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在理想信念认识上的误区和迷惘影响着青年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人生的发展。例如,有人认为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就是“有钱就图”。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对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行理论阐述,更要给予大学生一些实践指导。
(一)理论问题分析——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理想信念是人的本质规定之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思想: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劳动过程开始之前,未来的结果已存在于观念之中了[1]。人要高于动物,因为对于动物来说,它只是做了它本能的事,而人则不同。人类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无论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对自己活动对象的未来状态都在观念中有一个自觉的意识建构。这样一种对事物未来状态的自觉意识建构,我们可以通称为理想。从这点上讲,人类和动物界的分别,除了人类活动总有自觉的理想构建之外,很难再有别的标准了。可见,在马克思那里,理想同样构成了人的本质规定之一。
2.理想信念的作用。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理想信念的定向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向机制,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托尔斯泰有句名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2]其次,理想信念的动力作用。理想信念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它是人生内部的恒久的动力系统。恩格斯指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3]第三,理想信念的提升作用。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第四,理想信念的凝聚作用。理想信念不仅能将一个人的全部力量凝聚起来,而且能把许多人的力量凝聚在一个目标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成为人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共同的理想信念,它将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实践问题分析——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
1.要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种价值观并存竞争,它们都以不同方式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心灵。这些价值观念往往都以理想信念的面目出现,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不仅在境界的高低、眼界的宽窄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是非之别、正邪之辨上也不相同。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自觉选择的能力,就会随时受到不相干观念的影响,也会不知不觉间成为某种不良信念的俘虏,甚至成为一些邪念的殉葬品。因此,青年大学生在确立自己人生理想信念的时候,要运用自己的理智,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对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进行比较和鉴别,选择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2.要正确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辩证统一。一方面,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另一方面,社会理想也离不开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有赖于个人理想的实现。在理想信念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紧密联系,防止片面强调个人理想而忽视甚至否定社会理想。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理想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坚持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一致,就能够摆脱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也要把握当今时代的特点,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一)传统与现实结合之一——民族文化的学习与坚持
1.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一个民族的心连在一起。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
2.学习和热爱民族文化具有现实意义。首先,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总是力图推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政治体制等,从而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文化甚至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4]。民族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因素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体系等,民族文化成为其重要来源。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诸多要求体现了对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
(二)传统与现实结合之二——时代精神的确立与弘扬
1.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共同发挥着对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
2.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为根本前提,其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知识不间断的更新和创意,知识更新、创意度的大小决定着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速度[5]。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德育必须围绕这一要求,切实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发展。
三、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1.摒弃“对立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其中一个核心是认为市场经济与道德相对立,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天然障碍”,一些人甚至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求利,就必须不择手段,什么国家利益、社会正义,都是过时的旧观念,应当统统抛弃。这种将经济与伦理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显然是极其错误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证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需要道德文明来保证。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段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6]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
立和完善的道德价值导向。首先,从市场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来看,经济不能脱离道德。人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离不开伦理精神的支配,离不开道德准则的规约。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特点诉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大力加强诚信教育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点
1.正确认识当代社会诚信危机的深刻原因。当前的诚信危机现象主要是社会转型的急剧变迁发展带来了社会主流道德体系的相对滞后和规范失约所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生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的变迁发展与道德规约之间产生巨大的历史反差,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真空”,造成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失范,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就是其中一个最基本的表现。
2.当代大学生应塑造诚信的道德人格。诚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根本,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杜绝不诚信行为。在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品质修养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道德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道德要求与法律要求相结合。
四、大学生科学发展的内容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科学发展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时也应把促进大学生的科学发展作为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一)促进人的科学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二者共同
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促进人的科学发展的内在
动力。人的科学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首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促使人从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出发,树立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的目的,从而能够获得持久而稳定的学习效果。其次,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人正确地认识世界、社会、人生和自己,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有助于人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事情,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
(二)构建大学生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
1.注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发掘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一年级大学生来说,激发学习动力除了需要培养求知热情之外,还需要通过实现由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方式转变来保持其持续稳定的发展。其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大学学习的最高境界。第三,建立合理的知识、智能结构。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成才的一项基本要求。第四,培养优良的学风。一个学生的学风是其整个精神风貌和各种人格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自觉培养优良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
2.注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人经常过度地处于焦虑、郁闷、孤独等不良心理状态,是不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得到发展的。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特定的社会角色以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智力正常,情绪乐观,意志健全,人格完善,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环境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注重大学生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首先,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個人与社会不可分离,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是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理论前提。其次,积极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质和交往水平,直接影响着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水平。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也是大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4.注重大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生态道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只有大力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建设,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生态道德是公民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要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要求,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202.
[2]刘忠信.新编人生格言大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8:61.
[4]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C]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2:390.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5:23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点】推荐阅读: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复习题目10-0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12-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10-29
考研政治最后冲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11-24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师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07-26
法律自考论文刑法09-25
法律本科自考毕业论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