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推荐13篇)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篇1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许多新课程的实践者对探究的认识存在偏差与误区。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就要:有探究的欲望、有问题空间、引导建构亲历探究过程、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激励评价保持探究热情。让孩子在科学探究学习中茁壮成长。关键词:探究学习探究 科学 问题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二、当前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对我国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来说既是一个新的理念,又是近十年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所一直推崇的教学思想。因此一谈到科学课,很多老师就认为要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说起探究性学习,许多老师总认为一切知识都要学生来探究完成。于是乎,无论学习内容难易,不管学生学情如何,一味地放手让学生探究,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长期以往,必然造成学生的探究能力低下,智力衰弱。如果一切都放手给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等原因,学生难以正确使用“支配、控制、调整”的权利,这就必然导致探究活动偏离方向或浮在空中。笔者认为当前探究性学习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①有的科学知识都应该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②只要学生参与动手的学习活动就是探究式教学

③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走入片面追求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④忽视讨论交流评价,走入单纯追求气氛的误区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

三、探究引领孩子学习科学

(一)要有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案例:人教版三年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引入“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将一个石头放入水中,石头会怎样?将一个木块放入水中,木块会怎样?为什么石头在水中下沉而木块在水中上浮呢?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这种探索的情感。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后又追问“物体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关吗?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物体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有关吗?那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吗?(„„)既然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呢?”遇到眼前的问题,就极大地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二)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探究了问题不等于就有了问题空间 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引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案例中的学生似乎也进行了热闹的“探究”,但并不是因为好奇而产生问题,因为问题而展开讨论,因为讨论出现分歧而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为问题是教师预设的,学生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在“跟”着教师走。教育家刘默耕说“问题是按照孩子们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还是按照你的思路去进行教学?这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问题。”

质疑问题本身就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

(三)引导建构亲历探究过程

探究式教学活动特别强调:动手之前先要动一番脑筋,根据提出的科学问题,想清楚实验如何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变量,实验怎么做,做的时候注意些什么,用什么方法和途径等。

1、引导建构

在教学中,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

在教学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仍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让学生科学的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因此,要想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务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要有充分的探究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研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据《小学科学教育》显示:探究性课型老师在引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应占总时间的45%左右。苏霍姆林斯基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四)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从理论上说儿童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儿童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

在合作学习中,孩子们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具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讨论,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交往和互动有助于激发灵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当然,合作学习是以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基础的,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合作学习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个体独立思考而展开的交流讨论如无源之水。

(五)激励评价保持探究热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活动情况并给以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当然,评价目的不仅在于评价对知识理解是否正确,更在于评出自信,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教师要给学生参与表达创新的机会,不要把个人意见强加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创新的兴趣,给每个学生评价的权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无错原则”。

四、科学引领孩子在探究中成长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应当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科学能力的基础上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能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和思考、能积极运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自然世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自我科学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可以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有趣的科学和有趣的学习科学这两个方面,让学生感受科学的价值,让科学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科学引领孩子理性的认识世界,合作探究学习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篇2

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实践证明, 只有教师让学生拥有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 在发展中获取新知识, 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 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张扬其天性, 完美其人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 变“传授者”为“引导者”, 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教师要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 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 既“革新”更要“革心”, 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 才能真正的解放学生,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要给学生有张扬个性的空间

郭思乐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 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 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

郭教授的话就是主张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 让他们有更多的自主空间。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预设好学习的情景, 学生只能按设置好的路来走, 这就丧失了自我, 抹杀了个性。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培育, 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语) 。学生就像花木一样, 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 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 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 就要根据不同个性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 而“探究”学习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三.要教给学生自行探究的方法

强化探究意识的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宽广渊博的专业知识、纯熟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情感, 更要求教师能在平凡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究, 不断地创新。教师应有“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站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角度, 认真钻研教材, 善于引导, 积极挖掘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和智力价值, 有目的地强化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 可以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 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让学生找出百草园生活的乐趣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乏味, 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百草园那么让人快乐而学习又是如此的枯燥无味呢?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 思考一下旧时的教育模式存在哪些弊端?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训练,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强化了探究的意识。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质疑

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 善于发现问题, 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 有个学生问我, 木兰在军中那么长时间, 为什么没人发现她是个女孩子, 这可能吗?这是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好机会。通过组织学生们讨论, 最终大家有了个共识:《木兰诗》的主题是表现古代女子的“勤劳、孝顺、爱国”, 作者是有意回避了木兰可能被发现是个女孩的问题。

五.要为学生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要求建立平等对话、合作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时,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 要俯下身子, 放下架子,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 教态亲切, 情绪饱满。 (2) 多翘拇指, 多表扬。 (3) 发现问题, 及时指导。 (4) 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篇3

【关键词】自主探究  体验感悟  分享乐趣  培养能力  提高素养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使学生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也把科学探究放在了首位。这就意味着科学教师要彻底打破以往的“直接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科学结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课堂“四十分钟”和科学教材的束缚,给学生创造平等、自主、快乐的学习环境和探究氛围,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调查、试验、交流、展示、合作等一系列探究活动,感受自主探究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情境和探究的氛围,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此,科学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造多种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新事物的活动中。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学习《磁铁》时,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磁铁引入话题,提出问题“大家玩过磁铁吗?你知道关于磁铁的哪些事情?”“关于磁铁,你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内容的探究。学习《磁铁有磁性》一课,可设计问题“大家知道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什么物体?”学生兴高采烈,众说纷纭,这时教师接着提问“想不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呢?”在猜测、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通过实验获取证据,检验自己的观点,学生探究兴趣浓厚。

2.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教师可事先创设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如上课前可布置学生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仔细观察,看从中获得哪些信息。上课时,将收集的包装袋或包装盒带到课堂,开一个“成果汇报会”,看谁收集的信息最多、最全。为了汇报成功,大家都通过自己看、询问家人和上网查询等方式获取信息,特别是学生对这些吃的、真实的东西研究起来更感兴趣。

3.从学生喜欢的“游戏、谜语”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将取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可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导入,通过学生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从游戏中明白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学习《谁流得更快一些》时,可猜谜激趣,顺势导入。教师先将洗洁精、食用油和水三种液体拿出来,让学生猜猜这三种液体流得是否一样快呢?谁流得更快一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事实说话。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参与活动,体验成功乐趣

使学生成长的最好途径,莫过于身临其境,动手去做。科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分享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和乐于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在观察活动中自主探究

如学习《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公园里观察各种花,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做好观察记录,回到课堂上进行汇报。学习《寻访小动物》时,教师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寻找小动物,观察小动物,抓蚯蚓,捉蚂蚁等,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验活动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有目的地利用实验室仪器,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探究的实验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经历一个“设疑——实验——发现 ——总结——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热情,并获得成就感。

3.小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

学习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好小组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互相竞争”的氛围,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使探究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三、交流展示,分享探究成果

科学课不仅使学生学会探究,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展示、善于表达、认真倾听的习惯,并学会对别人的发言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通过交流展示,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纳总结。为促成交流展示的顺利进行,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及时对学生的交流展示活动做出积极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自信满满地展示自我,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此文系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GS[2013]GHB1303研究论文。】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篇4

时间:2011年3月9日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主讲人:兰冠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品德与社会》课标中也指出品德课学习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为此,我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进行着体验式学习的探究。

一、小学思品课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因此体验式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自主性: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者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与保证,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

2、活动性:现在思品课教学课堂上一般是以活动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调查、观察、实验、讨论、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体验能力。

3、实践性:思品课教学是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在学习中应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喜欢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研究方法、表现和交流方式,不断延伸与扩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体验、感受、领悟,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体验习惯,内化道德认识。

思品课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策略

(一)、情感体验式

情感体验式就是指教师运用道德情感体验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对比和心理换位思考等途径,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情感体验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觉的情绪体验,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和优化道德情感引发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搜集一些与学生很贴近,很新颖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设置问题情境和悬念等来启动学生直觉的情绪体验。例如,在学习《注意交通安全》一课时,我先播放几组遵守交通规则与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同后果的场面的录像,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体验:人人遵守交通规则,秩序井然,我们的心情怎样?如果大家都不遵守交通规则,血淋淋的交通事故不断,你又有什么感 受呢?我运用强烈的对比和生动的场景并通过换位思考、情绪体验,构建了课堂上积极的心理环境,让学生自觉接受要遵守交通规则的道理,认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情感体验的第二层次是道德情感体验。它是在学生直觉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发展到对社会性情感的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首先,要引导学生借助多种感官,通过对课文内容、插图的学习、观察,全面感知和理解道德形象;其次,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道德形象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体验自己所表现的爱与憎,满意与讨厌的情感。如,《尊师情深》一课揭题后,师就领着学生去发掘,体验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师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节到了,你们将要怎么做?通过小组活动引出尊师情感。接着学习课文中陈景润是怎么尊师的?见到老师,陈景润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我们要怎样向他学习?通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进入到情感氛围中,从陈景润的言行举止,激发起学生情感体验后,再引导学生对照现实生活,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体验到尊敬老师就是尊重老师的劳动,以实际行动汇报老师。

(二)、操练体验式

操练体验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切入主体性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操练,在试一试,读一读,做一做,画一画,算一算,练一练的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操练体验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巧设游戏,互动体验

根据思品课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游戏活动(如搭积木、猜谜语、唱歌、跳舞等),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从而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教学《学好各门功课》一课时切入游戏活动,让学生先用小方块和圆柱形积木搭高楼,再观察不断抽出圆柱积木后发生的现象。通过游戏活动,学生就会体验到,盖高楼的基础一定要牢固,学习也一样,不能偏科,要全面打好基础。再如《心中有阳光》,活动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分成四组,分别送给每组一件礼物:一张白纸、一块石头、一片落叶、一个空可乐瓶。然后问:“如果用这些普普通通的物品代表每个组的同学,你们能说说自己有多少用处吗?”学生拿着礼物,摸一摸,折一折,比划比划。各组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说出了一大堆的用处,体验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有了自由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通过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去感受、去发现、去评价,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逐步发展体验学习的能力。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玩一个“黄金广告——亮出我自己”的游戏,设计一段广告来推荐自己,先让学生分组说一说、演一演。教师在各小组中听一听,看一看,适当参与活动。然后请学生上台推荐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充分发挥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使课堂充满生气与乐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强化了体验。

2、借助多媒体展示,表演体验

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使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如:《做有礼貌的客人》一课的教学,我用多媒体展示出多幅图画,生看图,分角色演一演做客的基本礼节。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体验到做客要文明礼貌,才会受到欢迎的情感。再如:学习《公共场所守秩序》时,让学生演一演“假如没有公共秩序”的情景,从中体验到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保证活动正常进行,大家心情都愉快的情感。

教师在运用操练体验式时注意到了学生的心理训练和行为操练的协调,让学生在操练中孕育积极的情感体验,围绕操练及时评价,让学生扩展感受,以进一步积累和加厚情感体验。

(三)、实践体验式

实践体验式就是让学生主体在实践中暂时把自己变为现实的客体,不仅站在客体的立场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而且直接作为客体中的一分子去生活,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认识客体。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实践体验,一般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设岗服务等方式来完成。

1、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即是让学生接触社会,开展调查、访问、参观、社会服务、搜集道德名言、谚语、格言等活动,让学生从社会大课堂中引发亲身体验。如:教学《家庭安全故事会》这一活动课时,让学生回家向家长了解社区内(或邻里)发生过的家庭不安全事例,开个故事会,从中体验到如何学会自我保护,注意防火、防电、防碰、防受骗。教学《向英雄学习》一课时,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一查书籍、画册、报纸、互联网等,收集爱国小英雄的故事和图片,也可调查访问当地一些老前辈的英雄事迹。从中体验到我们要向爱国英雄学习,从小热爱祖国,学好本领,长大了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出力的爱国情感。教学《尊重老师的劳动》时,让学生调查老师,了解他(她)一天的工作情况和作息时间表(包括到校、上课、听课、参加教研、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回家备课所用的时间),具体算一下教师除8小时工作时间外,还要额外工作多少时间,从中体验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所付出辛勤劳动,激发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2、设置“岗位服务”体验

按照知行统一的要求,将课内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并在家中和社区内设置相应的“岗位”,从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行为践履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社区内设置服务岗位,让学生当小小售货员,亲自站柜台,让学生当清洁工亲自参与打扫街道,擦洗交通护拦,让学生跟随父母到田间干活等,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感受、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辛苦,激发服务他人,热爱劳动的光荣感。再如学习《注意交通安全》后,组织学生成立“小小交警队”,帮助小同学、幼儿园小朋友安全过马路,使学生真切体验到当警察的艰辛和光荣。

我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作文 篇5

一声清脆响亮的上课铃,催促着我们回到座位。伴着老师轻快的步伐,精心的课件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节美妙的课就此开始。今天的主题是“细节描写”,我的目标停留在屏幕上的几句话上,思维也随之跳跃。一位同学大声地读着,我便也在心中默念,渐渐有了感觉,几句话之间的差别呼之欲出。老师斗志昂扬地在黑板上甩下一排苍劲有力的板书,我于是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抄在笔记本上。心里想着:我又积累了一笔财富啊!内心便被浓浓的幸福感所包围。到了练笔的时候,望着自己的笔记,顿时脑中文思泉涌,文字如轻风流水般在笔尖游走。一气呵成,欣慰与喜悦感在我的心头蔓延。同时不忘竖起耳朵聆听同学们的文章,某个词或是某个句子让我停下来,一边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写!为什么我没有想到呢?一边拿起那支富有文学气息的签字笔,在我的文章里添上几处点睛之笔。一节仅有四十分钟的语文课,让我在学习中收获――幸福。

下课铃的奏响,意味着一堂课的结束,更意味着另一场学习的开始。飞快地从抽屉里拿出那一张被打了三角符号的作文纸,然后快速跑下楼,像一只小鸟一样奔进语文办公室,伫立于老师身旁,眼神里尽是求知的光。轻轻地把作文递给老师,然后尽情诉说着自己的思路和看法。老师便用她那湖水般的眸看着我,不时还点一点头。老师把作文放到我跟前,告诉我我的不足,我哪里还可以提高。于是,那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就深深地刻进我的脑海,反反复复地在我耳边回放。这是我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独一无二的交流。当我迈着兴奋而又激动的步伐回到教室,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10分钟的课间,也能让我在学习中收获――幸福。

回到家,坐在书桌前,静静地回想今天学习的收获。从书包里拿出数学作业本,放眼望去,数学试卷的压轴题错综复杂的辅助线让我眼花t乱,难以下笔。于是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埋头沉思,笔墨在草稿纸上飞舞,复杂的线条在脑中排列。又猛然想起老师上课时的情景,于是会心一笑,仿佛困于深林之中无路可寻,又突然发现身后的光明大道,又好似瀑布从高处落下,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声有力的落笔声,让我有莫大的成就感。课后对自己的挑战,让我在学习中收获――幸福。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篇6

学于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学习“乘法估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新学年中队辅导员用同学们捐的1912元钱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59个书包,商店里有三种书包,它们的价格分别是:22元、31元、37元。学校要求剩余的钱要尽量少,应该买那一种书包?最多还可以剩多少钱?。“

请你帮中队辅导员设计一个买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又例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谁汇报一下上几个月你们家中用电或用水的情况。(事先安排学生收集有关数据)

生1:我家八月份共用电150度,九月份共用电130度,十月份平均每天用电3度。

生2:我家七月份共用水35吨,八月份共用水38吨,九月份共用水29吨。

生3:……

生4:……

(师选择一些数据填入空表中,后形成下表)

姓名

八月(31天)

九月(30天)

十月(31天)

丁@家

共用电150度

共用电130度

平均每天用电3度

郑@家

平均每天用电4度

共用电65度

共用电50度

程@家

平均每天用电8度

共用电210度

平均每天用电6度

师:你能根据上面提供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1:三户人家八月份共用电多少度?

师:你能自己解决该问题吗?

生1:能。150+4×31+8×31=522

生2:丁@家3个月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生3:……

生4:三户人家八月份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生5:……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整理如下:)

条件:

问题:

a、丁@家

b、郑@家

三个月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c、程@家

d、八月

e、九月

三户家庭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度?

f、十月

师:小组合作,选择一至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列出算式,算出得数,准备汇报。(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计算器辅助计算进行探究)

生1:我们选择问题a,计算方法是(150+130+3×31)÷(31+30+31)≈4.1(度)

师:能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先求出丁@家三个月共用电多少度,再除以三个月的总天数。

生2:我们选择问题b,……

生3:我们选择问题e,……

(师逐一板书如下:)

a(150+130+3×31)÷(31+30+31)≈4.1(度)

b(4×31+65+50)÷(31+30+31)≈2.6(度)

c(8×31+210+6×31)÷(31+30+31)=7(度)

d(150+4×31+8×31)÷31≈16.8(度)

e(130+65+210)÷30=13.5(度)

f(31×3+50+6×31)÷31≈10.6(度)

师:看了a、b、c三个问题的得数,想对这三个同学说什么吗?

生1:我认为程@家应节约用电,太浪费了。

生2:……

师:比较问题d、e、f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均每天用电量在逐月减少。

生2:这是因为天气逐月转凉,空调、电扇等用的少了,所以平均每天用电量也就逐月减少了。

生3:我想到了这三个月的平均每天用水量也是肯定是逐月减少。

师:对,大家想的很有道理,对自己身边的事非常关心,天气越是炎热,用水、用电量就会出现高峰,看来通过求平均数能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师:今天我们是怎样求平均数的呢?

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总的份数,就能求出平均数。

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 篇7

一、引导课堂探究, 积极开展交流活动

探究学习要注意课题的选择和设置, 否则会直接影响的学习效果。课题的角度不同, 探究方向也不同的, 探究的内容也不同, 同一内容也有可能要探究不同的细节问题西方很多的节日在初中英语中被涉及到, 中国节日包含的风俗与习惯中国的学生当然不难理解。像这样的问题往往会被学生提及:会给孩子们好多礼物圣诞老人, 是真有其人吗?在感恩节需要感激什么人呢?情人节的情人是哪些人呢?等等。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探究学习内容及对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 学生通过问与答的形式掌握了Festival, Christmas, Father Christmas, traditional, decoration, celebrate, chimney, greeting, Merry Christmas!……上述不常用但却是本文重点词汇, 学生们要用上述词汇学会本课的基本句型。通过探究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记住这些词汇、应用这些词汇表述生活, 而且要求学生把探究结果整理出My favorite festival, 写一篇有关探究节日词汇的含义对比的小论文。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与自主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达到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并且培养学生利用自主合作与探究活动, 搜集信息, 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

二、优化探究话题,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好的探究问题往往会产生好的探究效果, 学生也会积极投入更多的关注度进行探究与合作, 学生的合作探究欲望也会被激发出来。积极的探究往往会调动学术的最大潜能, 增强学习自信心。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 教学与学习也不例外。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前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学, 有方向的探究问题, 让探究这种方法成为我们学习的有效手段, 而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忘记了学习本身这个主要问题。选择一个好的探究问题所以很重要, 在选择探究问题时要围绕课程教学知识重点和难点前提下注意“全面性”、“层次性”、“发展性”, 引导学生能够全面参与。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考虑学生学习个体差异性, 尽量让学生在各自优势基础上不断地学习和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探究的轻松、自主的积极、合作的愉快, 不然的话探究就会困难重重、自主就会消极、合作就会没劲、问题就会无法解决。例如:在进行《牛津初中英语》9AUnit 4 TV programmes的“Reading The TV programmes on Sat-urday”时, 就根据学生的语言认知特点, 就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 (1)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aturday? (2) Which prog ramme do you like to watch best? (3) What do you get from theTV?通过上述设计可以说明只要设计合理就能够让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三、采用小组合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动物种群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进行合作才能完成某项任务。任何问题必须要去参与才能得到解决, 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理解所学知识、掌握知识。原来不爱说话的学生通过参与一定时间的教学活动, 他们胆子就会越来越大, 克服胆怯不自信的问题从而成为正常的学生。胆子小的学生往往都怕人多、有老师、家长等陌生人面前说话做事,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先在他们熟悉的小范围群体内做一些活动来锻炼他们的胆量。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的好方法。在做pair work或group work时, 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就这个作用, 对正常的学生也有很好的作用。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培养互相配合、互相帮助、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 探究的问题必须要考虑学生兴趣。

四、开展课堂交流, 培养集体学习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总会形成的学习疑难, 可运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解决。在新课改理念下,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进行解决是较为理想的方法。这是因为学生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 不仅能够及时发现自身与其他同学在学习中的差异, 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围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 能够更好开阔学生的学习运用视野, 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探究欲望。针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 可运用和谐的学习交流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主动性和积极性, 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在此基础上, 鼓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允许学生能够就学习交流任务进行有效的总结运用,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运用能力。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交流予以必要的点拨, 以此来增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满足他们的学习探究学习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孙艳红.初中英语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校园英语, 2011, (02) .

[2]张智敏.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 2009, (04)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学习 篇8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途径1:导课激趣

导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用将要在课堂上呈现的材料吸引学生,导言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途径2:情境激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学生已经学过或掌握的知识,从知识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发展中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或者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是我们现有知识所不能解决的,以这样的问题为核心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上的有些问题,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使学生既感到熟悉而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指挥交通的红绿灯,为什么用红色表示停止、禁止,用绿色表示安静与安全,用黄色表示有危险呢?在学习完日界线的教学内容后,我立即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对双胞胎,由于她们出生的地点稍有变化,姐姐比妹妹后出生,可能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都在思考,都在比划,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途径3:活动激趣

让地理知识走近学生,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际效用,而且学生参与活动的成功感会进一步增加對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完《地球的运动》一节后,我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生日,然后描述当天太阳直射点的大致位置、运动方向,昼夜长短的情况以及变化趋势。通过这项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及时巩固了学习内容。

二、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例如,在讲《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根据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现象,在白纸上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然后用视频展示仪展示学生的作图,找出错误,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观察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能力,加深了印象。

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

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途径1:学会提炼规律

在高中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规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地质演变规律、城市演变规律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则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途径2:学会学法总结

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精心总结解题规律,认真解剖思维障碍,从而能够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从中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超越。

四、启发思维方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还能够对地理思维能力和各种地理思维方式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并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则能够促使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分析问题,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发现思维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逐步摆脱僵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五、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

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在每一单元学完以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逐步实现知识向技能化、能力化发展,并加强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沟通中体验崇高 篇9

在沟通中体验崇高

人作为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总会与其他人产生隔阂,同时,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就需要人们消除隔阂,把个体的人整合为统一的群体。因此,能与他人沟通就成为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要求。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在我参加工作之前我并没有体验过,所以,过去的我对沟通看得很淡。直到我成为一名

在化学实验中体验快乐 篇10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六中学 罗 燕

化学学科形成、发展和应用的研究过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化学中的实验教学,为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更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它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素质获得发展。实验教学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心路历程。所以,我围绕实验这个中心进行了为期六年的研究。在我的实验教学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在我看来,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恰当应用使学生获得了专属于化学学科的快乐体验。

一、体验实验本身的快乐

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育,初见试管、烧杯、漏斗、铁架台、酒精灯,学生感到的只是新奇,待把它们一气呵成组装成实验装置,学生再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着实被实验装置的造型美所打动。实验中还有镁带的燃烧、宝石般的胆矾、奇异的铜树这样的千娇百媚,更有氢气爆炸的惊心动魄。有谁能忘记这奇妙的美的感受呢?开辟 “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了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NaHCO3)等。这些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师生关系和谐的快乐

这其中体现了民主教学的原则。由于教师具有对知识的一定权威性,学生常常觉得老师高高在上,使人亲近不得。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最天然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蹲下来”倾听学生心声的大好时机。有学生学完《空气》之后,联想到家里的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外壳容易生锈,自家的墙壁也容易起皮、发泡,问老师是否与空气污染有关。我在国庆长假期间给他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的作业。他首先调查了周边工厂,得知这些工厂以烧锅炉提供蒸汽,他的推测是煤里可能含有超标的硫,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待亲自到堆放煤的地方一看,发现煤周围的地和墙的边缘都被浸染上了一圈淡淡的黄褐色,基本验证了他的猜想。师生间的互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教师准确的实验准备、娴熟的实验技巧、贯穿始终的镇定自若所折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加上对学生的不断支持和鼓励,有效维持和强化了学习活动。

三、渗透想象的快乐

化学学习中,学生苦于对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想象。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模拟分子、原子、电子的结构和运动,学生仍感力不从心。如果借助氨水使酚酞变红和教室洒香水等简单的实验后,情况就不同了。他们想象这些分子的运动是“长着翅膀的小精灵在飞翔”,这个“小精灵”还能分化成更多的“小小精灵”······能够水到渠成地说明、解释物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又如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将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反应后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带来了活的知识,这和以往生硬的记忆相比,的确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探索实验的快乐

对实验的好奇心,刺激了学生的探索行为。即使是实验中的失误,教师也不要放弃机会,鼓励学生独立发表意见和想法,尽可能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后,通入石灰水中检验,没有看到预期的浑浊现象。这其中孕育了一个讨论的大好时机: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个,究竟是二氧化碳不纯?带有什么杂质?抑或是石灰水已变质?学生模仿科学家的研究方式,体验着探索自然的快乐。讲氧气时,有少数学生呼吸到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得到的氧气,发现有明显的异味,这样很容易争论得知集气瓶中不是纯净的氧气,自然会去探索这个热分解反应的副反应,不再是只注意反应的某一局部,而从事物的全局来考虑,培养起敏锐的洞察力和全局思考问题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已初步具备科学家的思维品质,虽显稚嫩,却着实可喜。

五、创新实验的快乐

由于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质疑→实验观察→推理→创新”的过程。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酒精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以根据AgNO3等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又如讲氢氧化钠化学性质时,得知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性质相似,都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那么,二氧化硫是否与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与另一种碱溶液石灰水反应呢?现象一样吗?能够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的创新。

化学实验能最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口、手等感官协同活动,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习兴趣更持久,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通畅。学生在思想、情感、意志、精神等方面受到全面的教育,对科学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好现成的教育资源,通过实验使学习群体增强凝聚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快乐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活动;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05-01

数学中的公式、定理、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领悟,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体验定理的推导过程,将定理、概念更加清晰牢固的记忆,还可以在不断的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其作用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学生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之后,会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对于数学的兴趣也会增加。

一、鼓励学生“尝试”,在尝试中享受学习乐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敢于尝试,对于新的知识理解也就不够全面。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讲解了许多内容,但是学生并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住。所以掌握的牢固度非常重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去不断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然而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方面发育不全面,所以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展示一些内容,给学生做一个示范,鼓励学生不断的尝试。学生第一次尝试之后,发现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但最好还是自身去探索与解决。学生解决问题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所在,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就设置一个实践情境,如教师可以从学校找几个坏的椅子,坐在上面前后摇晃。接着给学生提供一些木条与钉子,让学生分小组去尝试,每个小组分的2根木条与4个钉子,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如何才能构建一个稳定的结构。当学生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三角形才是最稳定的时候,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就会非常的深入了。

二、联系生活教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在生活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然而有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对于数学的兴趣并不是特别高。所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学习效率较低。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价值,使学生主动的爱上学习数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且利用生活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往往对于生活中的内容非常感兴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帮助学生,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直接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班级里的座位,让学生通过寻找不同学生所在的位置,来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知识。相比于以往的“直接传输知识结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概念的意义,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白數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创设有趣情境,让学生追寻“做数学”快乐

初中的学生对于很多事物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由于数学内容还是有些抽象的,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有些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但是教师可以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学生受到感兴趣内容的刺激,注意力便会放到课堂上,接着慢慢转入索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是非常迅速。例如:在学习到“一一对应”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段《西游记》里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法的视频:孙悟空利用变化之术,变成了一个酒家,然而孙悟空的尾巴却无处可藏,孙悟空变把尾巴变成了旗杆,因为这一漏洞而被二郎神所看穿。教师只是指引学生,具体的探索步骤还需要学生自己进行。创设情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学生在此引导下,不断探究,发现自己不会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当学生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便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数学兴趣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用数学”乐趣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兴趣比较大,那么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用数学”时,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乐趣所在。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在课堂上设置一道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先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接着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其他的生活中的问题,这一步要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出来之后在小组里讨论,分享自己的成果。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学生能想出的问题并不多,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就不够全面。然而多个人的问题放在一起,就能更加全面的理解该知识点。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应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某个公司要设计一个储存室,是一个体积为104 m3的圆柱形储存室,那么你们知道底面积与深度之间的关系吗?能用函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生活中哪些方面是要用到反比例函数,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所在。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变传统的观念。数学教学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身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后才能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数学课堂枯燥的现象。从而打造一个氛围活跃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 李海英.浅谈如何在数学情境中唤醒学生思维[J].中学教学参考,2012(23).

[2] 江正华.浅析如何在数学情境中激活学生思维[J].科学大众,2013(02).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 篇12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递知识, 而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思考, 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合作者,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主动实践体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 建立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既要定好方向把好关, 又要充分保护好学生积极的创造性, 鼓励全体学生积极的参与。“定好方向把好关”就是要求明确: (一) 强调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二) 必须以音乐审美为主线, 以情感体验为核心, 充分挖掘和体验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时的作用; (三) 强调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 分工明确, 不能个别人包揽; (四) 评分办法:有自评、互评、师评三部分组成。

另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及时准确的点评, 组与组之间的互评非常重要, 它既能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 又能在讨论中解决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 师生双方的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相互吸引的交流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自觉审美体验的过程。同学们说:“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 每个组员都得到了快乐, 颇有成就感。在课堂上, 我们把制作的课件相互演示交流, 在视觉、听觉上体验电影、电视、动画音乐的超强震撼力, 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中学习、成长。”“音乐往往能引发人的灵感, 在制作课件时, 要一遍遍的看演示, 不断有许多东西迫不及待地要表达。我写下听每首曲子的感受, 好与大家分享。”“音乐课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音乐, 更培养了我们一种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使我们感叹生命的美好, 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 发掘身边美的事物, 感受身边美的存在。”

由于在自学探究中, 学生能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 自然给学习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是情感体验的基础, 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有了对音乐稳定而持久的兴趣, 就可以激起对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 进而获得良好的音乐学习效果。反之, 对音乐不感兴趣, 只是被动地进行音乐学习, 那就不会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 甚至会形成一种对音乐学习的厌倦心理。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 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 他们都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 打破了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 遵循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 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 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因此, 无论是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 还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探究在新课程中都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既可以使学习者保持独特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体验, 还能积极有效的培养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 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 学生了解不同人的个性, 学会了相互交流、合作。并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与聆听,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重新认识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真正认识到了音乐对剧情的发展、对剧中人物内心的刻画、对情绪的推动和渲染所起的作用, 提高了音乐的审美能力。在研究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体验、研究音乐作品的同时, 学会了欣赏音乐的方法和途径, 为今后终身学习音乐打下了基础。

摘要:音乐课堂是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单纯是传递知识, 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 发展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锻炼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不仅为音乐, 也为建立其他学科的良好学习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发现,分析,解决,点评,互评,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写作 篇13

作文问题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学生写出的作文空洞没有情感,单调、僵硬,大话连篇。主要原因是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思想感情贫乏。作文的教学,虽是一种对语言理性的逻辑的教学,但它必须充满情感。情感的东西无论多复杂,它都存在于其实的生活之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写作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如果找到一条通往学生作文兴趣的路,孩子会很愿意到这条道路上来描绘自己多彩的生活和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

一、“真交际”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学生才有写作的兴趣,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家乡勃勃的生机;写以人间真情为题材的文章,就让学生走访孤寡老人、烈属军属,从中搜集信息。这样,在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培养了学生的爱心的同时,又让学生得到调查的快乐。如,要写《我的爸爸》,我就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小记者,回家去采访你要写的人物接触的对象。去采访你的妈妈,问问妈妈心目中的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妈妈最爱爸爸什么?问问奶奶爷爷,他们心目中的儿子是什么样子的?看看爸爸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还可以去采访爸爸的同事,看看爸爸是怎么对待工作和同事的?还可以去接触你的姑姑叔叔,问问他们爸爸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这样一来,孩子写作的热情大大提高了,有的同学还打电话给远方的爷爷奶奶,询问爸爸童年的故事!还有的孩子回家问妈妈:“妈妈,你当时为什么嫁给爸爸?他就那么优秀吗?”妈妈告诉他:“爸爸很孝敬老人,这样的人过日子可靠……”奶奶告诉他:“爸爸小的时候虽然很调皮,但是很懂事,经常帮助爷爷奶奶干农活……”孩子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了爸爸,这样不但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对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孩子的表达就是不一样,有的孩子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张纸,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爸爸的尊敬和自豪!这样,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写作技巧,增强了父子或父女之间的感情,同时还提高了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生活的机会!这些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所能获得的,更不是从课本中读来的。

二、创设情景进行体验,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

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写,没有东西可写,主要是没有信息来源。教师要刻意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学生情感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不管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

去年冬天我们这里非常的寒冷,伴随着寒冷而来的是一场难得一见的大雪。外面漫天飞舞的洁白晶莹的雪花已经把正在上课的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住了。一双双小眼睛流露出惊喜,小脸上满是兴奋!甚至有的孩子开始了窃窃私语!看得出,孩子们是多么的喜欢这场雪!我得抓住这个时机!于是,我停止了上课,把孩子们带到了操场上,让孩子们随意地去外面看看、走走,感受感受。孩子们兴奋极了!拉着手,欣赏着雪的轻盈和飘逸。有的伸出手去,抓一片小雪花,看着它在自己的手心慢慢地融化,享受着雪花的凉爽;更有的孩子,摘下自己的帽子来接飘洒的雪花,抬着头,让雪花在小脸上飘落……孩子们三个一簇,五个一堆,在欢笑着、嘻闹着……

孩子们看完雪,我把他们带回到教室,先让他们表达一下对“雪”的感受。你一言、我一语,争着举着小手!接着,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雪”的文章。孩子们情趣昂然,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丽的雪花》,表达快乐的《我在操场上打雪仗》……“下雪了,我不顾一切地跑到操场上,把雪花紧紧地抓在手心,还没等我松开,调皮的雪儿就不见了……”、“……我抬起头,和雪花亲吻,我想,小雪花一定很快乐,因为有这么多的孩子在欢迎她们的到来……”。不管哪一篇,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想象。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引起了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写作,这才是写作的根本。

三、在想象中体验,活跃学生思维、张扬独特个性

写作离不开想象,有了想象,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文章的内容更充实,语言更生动。小学生正处在开发思维、发展思维的最佳时期,有着开发不尽的思路潜能。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可跨越时间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如,有的学生把弯弯的月亮想象成黄豆荚,而星星就是蹦出来的小豆豆;还有的把月亮想象成星星的摇篮;还有的想象成妈妈的笑脸……这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想象多么让人对世界充满眷恋!这样的作文有血有肉,情感细腻,反映了孩子独特的个性。

此外,让学生坚持写日记,记录每天的生活、学习、衣食住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孩子的写作技巧和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约定还款协议下一篇:初中美术说课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