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温州考察行业协会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赴温州考察行业协会发展情况的报告(精选5篇)

赴温州考察行业协会发展情况的报告 篇1

温州经济总量较大,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经济发展民营化、市场化和产业发展集聚化的特点,与我们佛山颇有相似之处。,温州市生产总值2424.29亿元,工业总产值5319.35亿元,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8.45亿元。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排名中,温州的文化竞争力排在第一位,显示出非凡的魅力。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场经济氛围较好发展较快,民间协会(商会)发展历史悠久作用突出。为学习借鉴温州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我市行业协会(商会)的功能作用,促进我市产业加快聚集发展,近期我室学习考察组赴浙江温州等地,就行业协会(商会)发展情况进行学习考察,考察情况综合如下。

一、温州行业协会(商会)的主要特征

温州行业商会(包括行业协会、同业公会,下同)植根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行业商会全力促进和服务于企业发展,成为温州发展模式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温州产业加快聚集发展建立了独特的功勋。目前,温州共有市本级行业商会139家,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立异地商会159个。

温州行业商会,呈现出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民间性是温州行业商会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活力的源泉。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行业商会的领导人经会员民主选举产生。这是民主办会的基石,是民间商会成功运作的核心要素。其次,商会经费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保障性和独立性较强。经费来源于会员每年缴纳的会费、理事单位的赞助以及其他捐赠资助、商会开展的服务性收入等三个渠道。第三,商会内部治理机制比较健全,外部监管体制比较规范。《温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赋予行业协会(商会)16项职能,为行业商会拓展会务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行业商会章程规定了会员大会、理事会(有的商会还设置常务理事会)、会长办公会议的职权和工作程序,对商会重要工作的决策都有明确分工。据调查,13.2%的商会每三个月召开一次理事会,52.6%的商会每半年召开一次,34.2%的商会遇有重要工作随时召开理事会;行业商会召开理事会的频率明显高于“脱钩”前的行业协会。商会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部门职责明确,监管行为比较规范,如市工商联除对社团管理条例明文规定应由业务主管单位把关的重大事项进行把关外,平时不干预行业商会的具体内部事务,商会活动的外部环境比较宽松。

第二,服务性是行业商会的基本工作方式,也是其赢得威信的基础。温州行业商会都把为会员服务放在首要位置,角色定位比较准确,商会凝聚力号召力较强。调查问卷显示,100%的商会开展了信息服务;94.7%的商会开展了维权服务。许多商会都鲜明地亮出了“为会员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口号,把满足会员需求作为商会工作的着力点,积极帮助会员维护合法权益,为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平台,举办或组织会员参加各种经贸活动,组织开展本行业的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和技术培训,开展新产品维权,牵头组织行业技术职称评定等等。同时,商会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协税护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方面,配合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赢得良好声誉。

第三,专业化是行业商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其强化功能的必然选择。一定的社会组织,其职责功能和活动范围都有自己的边界,这也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行业商会的专业化程度也取决于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相关的社会背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温州先后成立的一些商会,如民营企业同业会等,由于会员企业行业跨度大,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以致发挥的作用不明显。而那些依托特定行业成立的行业商会,则逐步形成了“行业兴带动商会兴、商会兴促进行业兴”的良性循环。不仅如此,商会内部机构设置也有专业化的趋势,如温州服装商会就在内部设立了设计师、女装、休闲装三个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这三方面的会务拓展。

第四,专职化是行业商会的发展前提,也是其正常运作的有力保障。温州绝大多数行业商会都聘任了专职秘书长,秘书长再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实体机构等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行业商会工作人员的专职化、公开招聘制正成为一种趋势。从年龄结构看,行业商会专职工作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46.03%,36至60岁的占28.58%,60岁至70岁的占20.63%,71岁以上的仅占4.76%,老、中、青搭配基本上比较合理。从学历看,大专、高职以上的占57.93%(其中本科以上为18.23%),高中、中专占39.69%,初中学历的仅2.38%。从人员来源看,年轻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聘进入商会,负责日常工作的秘书长或副秘书长有42.1%来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自企业的离退人员占34.2%,这部分人热心商会工作,在党政部门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行业商会管理的自我评价看,多数认为商会管理有序、组织性强,其中认为行业商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工作做的很好的占21.1%,较好的占65.7%,一般的占13.2%。此外,行(来源:

秘114">好范文 http:///)业商会党建工作开展得比较好。有76.3%的行业商会建立了党支部或临时党支部,党员数3名的占20.7%,4—10名的占31%,10名以上的占13.8%。从商会工作人员的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占42.06%,共青团员的占23.02%,两者合计为55.08%。

二、温州行业商会的职能作用

改革开放后,温州行业商会在一大批民营企业家的带领下,立足服务,致力创新,在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发挥了独特的职能作用。

一是公共服务职能。提供行业公共服务是温州行业商会的拳头产品。大多数行业商会建立行业网站或专业站点,为会员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所有商会都创办了会刊,定期向会员发送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不少商会还积极为会员企业开展职称评定服务,进行员工培训。如服装商会于筹建了温州服装行业创新服务中心,该中心下辖“一校一馆三中心”:温州服装技术学校、服装图书馆以及设计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积极为服装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装商会还同温州大学联合创办了国际服装学院,专门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是行业自律职能。温州行业商会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不遗余力地进行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自我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开展质量自律。如电气、合成革、鞋机等行业的50多家会员企业参与制订并实施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己达50多项。开展知识产权自律。如五金商会于11月成立锁具维权委员会,制定《锁具维权条例(公约)》,规定每月10日为维权日。开展环保自律。如合成革商会继在全行业推广dmf回收装置并取得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后,又在全国率先建设合成革固废(残液)无害化处理中心。开展诚信自律。如合成革、服装等商会订立人才流动公约,极大地克服了企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核心技术人员在行业内企业之间频繁跳槽、泄露商业、技术秘密的现象,维护了企业自身权益。

三是行业整合职能。温州行业商会在促进行业集聚,推动行业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协助申报了一批“国字号”的基地。温州先后获得了“中国鞋都”、“中国锁都”、“中国合成革之都”、“中国拉链之乡”、“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泵阀之乡”等国家级响亮名片。催生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如温州家具商会在苍南县建设温州家具产业园区,目前首批企业己经入园;温州服装商会外贸服装分会在平阳县建设外贸服装生产基地;温州五金商会在欧海区征地1000亩,建设“中国锁都”产业园区;灯具商会计划建设温州灯具产业园区。

四是应对入世职能。温州因为自身产业特点及其他因素影响,成为国外对华设置贸易壁垒的重要涉案地区。据统计,入世后到8月,温州先后有眼镜、打火机、鞋类、低压电器等20多种产品,遭遇来自西方国家提起的贸易壁垒案32起,涉案金额3.74亿美元。为此,温州行业商会发挥独特的“前台”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应诉18起,胜诉11起,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五是拓展市场职能。温州商会运用各种方式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各自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服装商会从1997年起,除了每年在本地举办展览会外,还积极组织会员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叫响“穿在温州”,大大拓宽了温州服装的销售渠道。在商会的努力推动下,温州服装行业产值从商会成立之初(1994年)的几十亿元,猛增到的400多亿元。

六是协调关系职能。帮助企业协调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各种关系,成为温州行业商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前些年一些眼镜生产企业因使用外方进口商授权的“ce”标志ce代表欧洲统一(conformiteeuropeenne),拥有“ce”标志的产品可以合法地进入欧盟统一市场,多次被有关部门查处,严重影响了产品出口,眼镜商会及时代表企业反映诉求、参与协调,多方联系认证机构,集体进行认证,保证了温州眼镜的正常出口。瓯海皮革商会成立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瓯海瞿溪牛皮市场中购销和生产环节中的经济纠纷,几年来为会员企业调解纠纷100多起,标的额5000多万元。

七是维护权益职能。温州商会通过维权,不仅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也促进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如1997年安徽省蚌埠市某些部门的执法人员,在国道线设卡查扣温州货车20辆,托运商会闻讯后,马上派人星夜驱车赴皖实地调查,积极协调各级政府,最后在国务院纠风办和安徽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扣车事件迅速得到满意解决。托运商会还乘此东风与《中华工商时报》记者一道,对吉林泅平、河南西峡等地类似情况进行调查并向有关部门反映,制止公路“三乱”,维护了温州托运业的合法权益。

八是参政议政职能。温州行业商会积极反映会员呼声,开展对行业基础资料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参与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向政府提出有关本行业发展政策方面的建议。如服装商会提出行业发展战略,被市政府采纳,特别是关于建设“中国服装名城”的建议备受市政府重视。

九是思想教育职能。温州行业商会的出现为工商联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组织基础,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进行自我教育创造了场所载体。许多行业商会通过会刊和会员大会、理事会,进行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使会员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市纺织品商会党支部被市直机关党工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市服装商会党建工作经验在省民企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得到充分肯定。

十是回报社会职能。温州行业商会积极牵线搭桥,组织、推动会员企业参与光彩事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回报社会。如各行业商会在市工商联召开的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动员会议上,现场为地震灾区捐款近200万元,同时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募捐救灾,共为灾区捐赠款物合计1.16亿元。

三、温州行业商会率先发展的原因分析

经过考察,我们认为,温州商会之所以能够率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除了共性的原因外,也有自身独特的因素。

第一,温州民间行业商会的蓬勃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早在晚清直至民国,温州的民族工商业就比较发达,民间同业公会商会也比较活跃。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民间商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温州民间行业商会的蓬勃发展,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正是民营企业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需要,直接催生了温州的行业商会组织。基于生存的需要,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出于防止中小企业内部出现随意降价、假冒伪劣等恶性无序竞争现象,提出建立行业性组织,以规范同业竞争,防范和打击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基于扩张的需要,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要形成团体并以团体的名义去保护同行企业的共同利益,参加国内外产品展销订货会、博览会等,形成集聚效应。基于维权的需要,行业商会对于切实维护行业自身利益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基于沟通的需要,行业商会较好地架起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桥梁,反映利益诉求。

第三,温州民间行业商会的蓬勃发展,是温州独特的商业文化在社会领域的表现。温州独特的商业文化为民间行业商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首先是“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推动温州行业商会的创造性发展。其次是“注重人脉、趋向抱团”的精神,促使温州人善于利用地缘、业缘等关系结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也是温州人在全国率先形成行业商会、切实发挥商会作用的重要因素。

第四,温州民间行业商会的蓬勃发展,是党委政府支持和工商联积极推动的结果。温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组建同业公会加强行业管理试点的意见》、《温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关于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实行安全生产自律管理的意见》、《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促进行业协(商)会规范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市领导联系行业商会、协会工作制度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为行业商会创造了难得的政策环境。

四、温州行业商会发展给佛山带来的启示

温州行业商会的快速发展及其职能作用的良好发挥,给我们佛山行业协会加快提升发展,推动行业协会更好为企业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政府的大力扶持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温州行业商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行业商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为行业商会成长所营造的扶持政策措施和宽松发展环境。温州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行业商会发展工作,制定了扶持政策措施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引导和促进了温州行业商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早在1989年9月,温州市政府就批转了市体改委、市工商联《关于组建同业公会加强行业管理试点意见的报告》,提出“进行试点,发挥民间经济社团的积极作用”。1999年,温州市政府创全国先河,发布了《温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重申了民间商会的社会团体法人地位,对其办会宗旨、原则和方针、设立条件和程序、组织机构和职能、会员权利和义务以及监管体制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使民间商会走上了有规可依的发展道路。之后,温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颁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实行安全生产自律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行业协(商)会规范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温州市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对外地温州商会工作指导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在外温州商会规范化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建立市领导联系行业商会、协会工作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就引导行业商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化商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外部环境、布局结构、覆盖面、运作管理、职能赋予、考核奖励,加强市领导联系行业商会、协会工作等,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措施,对温州行业协(商)会的培育、发展、规范、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市工商联积极创新工作,锲而不舍地抓发展、抓引导、抓规范、抓提高,形成了一系列比较系统、比较成熟的发展行业商会的思路,包括“五自组织原则”(即自愿入会、自选领导、自聘人员、自筹经费、自理会务),“五自活动方针”(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求发展),“三为服务宗旨”(即为会员服务、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等,创建了“会员办会、服务立会、经济强会、人才兴会”的独特发展格局,对于促进温州行业商会的程序化、规范化发展,更好地和国际行业协会接轨,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认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对行业协会发展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在政策措施上予以扶持,在发展资金上予以帮助,在人才培养上予以重视,在体制机制上予以完善,真正让行业协会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快速发展。

启示之二:为企业搞好公共服务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服务同业企业是行业协会的生命之源。温州的实践证明,不能为同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协会,是没有生命力的协会,其发展是难以为继的。温州行业商会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走在全国前列,正是抓住抓紧了“提供行业公共服务”这个核心要素。“凡是会员企业需要的服务,行业商会都会尽心尽责去做”,已经普遍成为温州行业商会的共识。行业商会不仅积极向企业开展信息、技术、人才、培训、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协助同业企业申请搞好各种质量论证;积极整合行业资源,制定行业服务、维权公约,调解行业纠纷,组织企业组团参展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企业开展国外贸易壁垒的应诉;而且加强企业与政府的协调沟通,及时向政府反应企业的意见和诉求,协助政府组织企业或园区申报国家级生产基地,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或计划。通过为同业企业搞好公共服务,积极维护企业权益,温州行业商会在广大企业中树立了威性,提高了地位,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认同和信赖,得到了企业的真心拥护。因此,我们的行业协会要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为企业搞好公共服务”这个牛鼻子,切实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方式方法,使行业协会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真正使行业协会成为企业的贴心人、大管家,不断提升行业协会的地位作用,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

启示之三:市场化运作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命题。市场化运作是温州行业商会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也是其活力的源泉。改革开放以后,温州行业商会的再兴起与大发展,是温州市场经济大发展和民营经济大飞跃的必然结果。考察中我们发现,温州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为行业商会的兴起提供了最为肥沃的土壤。催生于民营经济并以之为根本依托的温州行业商会,沿着民营化、市场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壮大,在推动温州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特有的功勋。温州市各级政府除了通过扶持政策措施或必要的引导之外,商会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部门职责明确,监管行为规范。如市工商联除了对社团管理条例明文规定应由业务主管单位把关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助把关外,平时不干预行业商会的具体内部事务,商会运作的市场化环境比较宽松。温州行业商会的领导班子实现了由会员民主选举产生,运作经费基本由会员邀纳并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内部运作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逐步走上了一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发展新路子。这种依托于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基础上的温州行业商会的民间性、服务性、专业化和专职化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于我们推进行业协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启示之四: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协会实际上代表的是同业企业的综合利益。行业协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加强同业企业的行业自律。可以说,没有行业自律,行业的秩序就会陷入混乱,同业企业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改革开放早期,温州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但其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比较明显,相当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行业无序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温州产品形象,障碍了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温州政府大力推进“质量立市、名片兴市”,用铁腕打击假冒伪劣,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温州行业商会大力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行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比如先后开展质量自律、知识产权自律、环保自律和诚信自律等等,重塑了温州企业的良好形象,极大地维护了同行企业的权益,促进了行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是行业协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推进行业协会发展,就必须制定完善并切实监督执行行规行约,在市场准入、同业竞争、产品质量、市场交易、企业诚信、社会责任等方面,规范同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共同促进企业利益、行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真正做到“企业兴,协会兴,行业兴,经济兴,地方兴”。

启示之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行业协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考察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民间行业协会能不能发展起来,发展得好不好,与政府部门愿不愿放权,放多少权,是紧密相关的。温州行业商会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实现较好的发展,是温州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胆向行业商会放权让利的客观必然。早在,温州市政府就明文规定了行业商会发展的16项具体职能,推进政府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将部分职能下放或委托给行业商会来行使。,温州市委书记李强在全市工业会议上进一步提出,“要更大限度地发挥行业协会的特殊作用,对政府不该管,但从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来看,又需要有人管的事务,都应该交给行业协会去做;政府需要管,但是单靠政府难以管好或者政府管理效率较低的事务,可以由政府委托给行业协会去做。”在这种相对宽松的职能环境中,温州行业商会的职能逐步扩大完善,功能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商会自身也实现了较快发展。温州的实践表明,发展行业协会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将部分不该管、不能管、不适管、管不好的职能下放或委托给协会来行使,做到政府不与行业协会争权夺利,明确行业协会的职责地位,赋予协会较大的发展空间。

赴温州考察行业协会发展情况的报告 篇2

一、工艺美术与行政当局

随着台湾经济的“起飞”和行政当局财力的增加, 行政当局普遍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加大了对工艺美术支持和引导的力度。应当说, 行政介入起步晚。但是, 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及效能方面, 作用明显, 可资借鉴。

(一) 通过建立各类工艺美术“国立”的展示机构, 为台湾工艺美术传承、发展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开拓发展新空间

在台湾有木雕、陶瓷、玻璃、石雕、竹子工艺品等各种主题博物馆, 收藏、展示工艺美术珍品, 系统表现台湾工艺美术历史。我们考察的三义木雕博物馆、花莲石雕博物馆、宜兰传统艺术中心都是“国立”的, 即为台湾行政当局投资创办。

三义木雕博物馆位于苗栗县三义乡, 1995年4月9日正式开馆, 是台湾地区唯一一个以木雕为主题的公立博物馆。该馆于2003年完成二馆扩建工程, 增辟木雕教学、展示空间与图书资料室等, 从此三义木雕博物馆成为国际化的木雕专业博物馆。三义木雕博物馆展览空间包括地下室和四层大楼, 展示主题有雕刻艺术的起源、中国雕塑历代风貌、南岛民族木雕、三义木雕源流、木雕艺术特展室、建筑家具、寺庙宗教、复合媒材及当代艺术邀请展等9个部分, 收藏了近500件木雕精品。它兼具木雕搜集、典藏、展示、研究、推广、维护与创新的功能。举办木雕艺术展览, 邀约不同的木雕创作者或艺术团体给木雕创作者提供一个展览与观摩的平台, 借此交流切磋技艺, 开拓艺术家视野, 提升木雕艺术的国际水准。我们参观博物馆时, 正值举办台湾木雕协会会员联展、王信一木雕个展和陈正雄木雕个展。

花莲是台湾石材的集散地, 拥有全台湾90%的石材资源, 有“石头的故乡”、“大理石之都”等称号, 吸引各地雕塑家聚集, 成为台湾石雕艺术重镇。花莲县花莲市文化局吴先生和林小姐向我们介绍了花莲石雕博物馆和花莲石雕艺术季。花莲石雕博物馆是台湾地区首座公立石雕专题博物馆, 分室内、室外两大展区。花莲石雕博物馆创立于2001年, 每年行政当局拨款200万元 (新台币, 下同) 。馆藏石雕作品包括传统石雕与现代石雕。传统石雕以明、清及民初时代的作品为主, 大多以闽、粤及台湾地区包括建筑、民俗、墓道、生活等石雕;现代石雕收藏以花莲地区石雕名家的作品以及各届花莲国际石雕艺术季各国得奖作品为主。石雕博物馆定期推出岛内外知名作家创作品, 同时也开放创作者申请展览空间, 展示创作品。吴先生陪同我们参观了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台湾玉特展、花莲本地石雕艺术家林聪惠先生石雕展、历届石雕艺术季女作家作品女力石雕特展、黄妈庆木雕创作展。

宜兰传统艺术中心占地二十四公顷, 建造费用30亿元, 2003年10月正式开幕。传统艺术中心以保存、展示和推广民间传统艺术为宗旨, 这里有文昌祠、曲艺馆、戏剧馆、工艺传习所等, 展示台湾传统戏曲、音乐、舞蹈、工艺和民俗杂技等传统艺术, 不定期邀请传统艺师和戏曲名伶表演和展览。工艺传习所一馆二楼典藏并展出台湾艺术家吴卿先生2006年受传统艺术中心邀请、运用15公斤纯度为99.99的黄金、历时16个月打造而成的《生生不息》金雕作品, 亦是台湾最大件的金雕精品;一楼正在展出的是台湾国家文化资产技术保存者林洸先生交趾陶创作品。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邀请艺师进驻、由33间店铺组成的民艺街坊, 这里的作品有海基会致赠海协会的台湾皮雕艺术家叶发原先生的美工作坊、原住民文创馆、台湾布衣、传统布袋戏、纸天空制伞坊、敦品制笔……台湾金工、木竹、陶瓷、裁缝、皮雕、玻璃、戏偶等各类工艺精品, 充分展现了台湾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精彩纷呈, 让人目不暇接, 流连忘返。

人们所熟知的台湾故宫博物院, 文物精品共约60万件, 博物院经常维持有5000件左右的书画、文物展出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特展。馆内的织绣等易损展品每3个月更换1次。“百度百科”名列著名藏品中, 九有其七为工艺美术绝世精品。工艺美术的珍品, 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保护。同时, 台北故宫博物院运用市场化机制, 复制销售包括“翡翠白菜”等一大批工艺珍品, 价廉物美, 游客购物火爆, 也促进了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二) 举办各类工艺美术国际艺术节, 把展示机构拓展为向国际宣传、交流台湾工艺美术的窗口, 提高台湾工艺美术的知名度, 突破岛内市场狭小的局限, 开拓国际市场

三义木雕博物馆从2003年始, 每年都举办一次木雕艺术节并已列入台湾十二大节庆之一。从2008年起, 艺术节期间还举办各种木雕艺术比赛, 吸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参与。与国际接轨为三义木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三义木雕提升为世界木雕的中心舞台之一。花莲石雕博物馆从1997年至今, 每两年举办一届花莲国际石雕艺术季, 16年来共举办了8届。花莲国际石雕艺术季将岛内外顶尖的石雕好手聚集花莲, 通过现场创作互相观摩竞技以及国际石雕精品展示, 拓宽当地石雕界的视野并将花莲推向国际舞台。每届石雕艺术季从世界各地200-300件应征作品小样中初评出30件作品, 然后又从中选出12件作品。主办方把这12件作品的作者请到花莲, 用一个月的时间, 现场将作品小样放大雕塑。除了管吃管住管往返路费, 馆方付给一定酬劳, 作品留给博物馆收藏。每届石雕艺术季行政当局拨款3000万元, 所有费用均在其中支付。因而, 8届石雕艺术季为花莲石雕博物馆留下了一批石雕艺术珍品。这种运作模式被不少专题展会和企业拷贝。节庆活动和技艺竞赛引来大量观光游客, 同时形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商机。

(三) 重视工艺美术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注重人才的培养, 把展示机构作为推广、普及工艺美术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博物馆和传统艺术中心有艺术家的现场表演, 还有场所指导观众亲手制作工艺品, 体验制作过程及成功后的快乐, 使民众亲近传统、体验艺术之美, 培养民众对工艺美术的兴趣, 激发创作灵感, 提升民众的美学素养。三义木雕博物馆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开办各类美学与现代雕塑培训课程。在宜兰传统艺术中心举办传统工艺研习营和传统戏曲研习营, 有马赛克拼图的练习场所, 还有分情人组和亲子组进行的拼图比赛。我们看到有好几拨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 有的在绘制彩陶, 有的在进行马赛克拼图, 从小在孩子们心里播下艺术的种子。

二、工艺美术与财团法人

财团法人是指法律上对于为特定目的的财产集合赋予民事权利能力而形成的法人, 其设立基于捐助行为或者遗赠行为。财团法人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 社会公益性比较强。

财团法人台湾手工业推广中心成立于1958年, 是以发展、推广台湾手工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机构。中心设置中华艺馆、华艺供应社和中华工艺实验所三个业务单位以及四个销售点。台湾手工业推广中心位于台北不太繁华的街道, 门面也非常不起眼, 如果不是看到大门上方的“台湾手工业推广中心”的牌子, 有点不相信这就是台湾最大工艺品展售场所。可是, 一进到中心的中华工艺馆, 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的工艺品让人顾盼不暇, 连楼梯两侧也摆满了工艺品。中华工艺馆展览空间有四层楼, 面积2700平方米, 现场展售工艺品四万余件, 这里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授权的复制品、法蓝瓷、莺歌艺术描金花瓶、喜红釉花瓶、琉璃与玻璃艺术品、花莲玉石、皮雕艺术品、台湾原住民工艺品、红珊瑚工艺品……乃集台湾工艺品之大成, 台湾顶尖艺术家之作品浓缩展览。台湾手工业推广中心采取与一般行销不同的传统手工艺行销方式, 努力将台湾传统之美推广出去。

宜兰传统艺术中心建立以后, 2004年通过政府参促案以0T (Operation营运, Transfer移转, 政府投资兴建完成, 委由民间机构营运, 营运期满, 营运权归还政府) 方式与统一超商流通次集团签约, 成立统一兰阳艺文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传统艺术中心园区。政府资源结合民间机构共同经营文化产业, 用创意的行销方式提升文化艺术产业的水准, 共同创造文化艺术产业的更大效益。2007年出资成立财团法人台湾传统艺术推广基金会, 基金会以推广传统艺术为宗旨, 办理传统艺术中心园区各项展演活动, 协助各类传统艺术的研究、传承、教育与推广。

三、工艺美术在民间

1.台湾手工艺品原材料立足本土, 如木雕、玉石雕、竹器、陶瓷、玻璃琉璃等, 对于稀缺资源, 竭尽其材, 推陈出新。例如, 三义木雕博物馆的复合媒材展区, 展出的是与木材结合创新的工艺品因此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如三义木雕、莺歌陶瓷、新竹玻璃、花莲石雕、南投竹工艺、原住民手工艺等。除了继承传统, 台湾手工艺品还善于吸收世界其他的先进技艺, 创新发展, 如台湾法蓝瓷、皮雕艺术等。瓷器创立于中国, 然而近百年来国际陶瓷产业却由欧美品牌独领风骚, 陈立恒先生独创中西合璧设计风格创立法蓝瓷品牌, 风靡全球, 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

2.工艺美术走向市场。发展产业必须提高艺术品质, 艺术必须走向市场才有生命力,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台湾从事工艺美术的业者大多是作坊式生产, 以个人创作为主, 设计人员的思路广, 创意新, 作品题材广泛, 视觉独特。产品适应市场, 艺术家通过商品流通实现价值, 形成产业。在台湾, 机场和大百货商场都有艺术品专门卖场。我们参观的嘉义市希诺奇台湾桧木博物馆展示的是台湾独有的桧木文化、桧木雕刻和桧木的综合利用和产品开发销售。在花莲, 东洋企业集团把石雕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场所集中在一起, 辟为旅游主题销售市场。

3.行业自发成立协会, 作为民间组织领导会员开展各种活动, 推动行业发展。三义木雕协会成立于1998年, 当时进口木雕品大量涌入台湾, 导致三义木雕业者遭受空前的冲击。为了以群体的力量捍卫自身利益行业自发创立了协会。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与木雕博物馆、桃园文化中心、台中市文化局、联合大学等举办会员联展, 组织参加各种比赛及三义国际艺术节展演。花莲县石雕协会也是一群理念相同的雕刻界艺术家自发组织的, 除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外, 还与雕塑界进行理论和技术交流。如今在花莲根据石材的不同, 有11个协会。台湾工艺美术业内普遍有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烈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感。一方面, 从业人员有很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否则, 优胜劣汰, 就难以生存, 更难奢求发展;另一方面, 业内有很强的抱团取暖意识, 业内团结, 一致对外, 自律性、自觉性很高, 基本上没有自杀式的内部恶性竞争。

我们对台湾工艺美术浮光掠影的总体印象有三点。一是人才为本。在市场残酷竞争和早期行政基本任其自生自灭中, 台湾留存了一批工艺美术精英, 正是这批人使得手工艺在台湾得以薪火相传。二是市场双重性。由于岛内市场的制约, 台湾的经济发展以外向型为主要特征, 经济一体化、两岸关系对岛内经济影响加剧。工艺美术产业同样如此, 既有突破拓展市场的新空间, 又有对岛外市场依存度不断增高带来的不确定性。尤其内地市场对岛内业界极有吸引力, 这为两岸工艺美术界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自主创新。资源、市场的双重制约、挤压使得工艺美术界在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意识较强。台湾当代工艺美术作品普遍造型新颖, 题材广泛, 不拘一格, 匠心独运, 令人耳目一新, 材料运用上也有新的突破。四是规制成熟。市场规范, 行业自律, 极少见到漫天喊价、自相残杀或者强买强卖的混乱情形, 都是明码标价, 井然有序, 显得干净、舒适。

工艺美术在台湾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既得益于行政当局的重视支持, 也得益于公益性财团的鼎力扶助, 更得益于业内从业人员强烈的竞争意识与顽强打拼。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寻找到怎样一条路径, 既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构建平等的竞争环境, 又充分激发业内人员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而不是回复到计划经济老路, 躺在政府的怀中, 喊难哭穷, 形成“等靠要”的新依赖。诚然, 工艺美术已经“下海”, 没有回头路。按说, 政府也好, 行业组织也好, 重要的是搞好保驾护航, 在他们可能遇到危机时, 适时地赶到他们身边, 丢一个救生圈。但是, 这仅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实际工作情况比处在转型期我们的想象要复杂得多。

赴绍兴黄酒产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篇3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老酒产业发展,在前期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带着即墨老酒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赴浙江XX市考察学习。我们在听取XX市黄酒协会、XX县黄酒协会情况介绍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和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拜访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黄酒分会秘书长,进行了认真的沟通交流。现形成考察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绍兴黄酒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从考察的情况看,XX市政府对绍兴酒发展的定位明确、规划科学,职能部门共谋发展、监管有力,行业协会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企业自身积极作为、个性品牌突出,整个黄酒产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年,XX市黄酒企业共有86家,从业人员1.1万余名,黄酒年产量45万吨(XX县14.86万吨),占全国黄酒产量的17%。其中万吨以上规模企业4家,5000吨以上4家,1000-5000吨21 家,1000吨以下57家;销售收入37亿元,实现利税5.5亿元。同时,黄酒整体质量保持稳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15家绍兴黄酒冠名生产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绍兴黄酒销售区域主要在江、浙、沪一带,部分系列产品销售全国各大城市,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古越龙山进驻卡慕全球3000多家免税店的“中华国酒”专区,被誉为“国粹黄酒”。

2、发展基础条件较好。XX市有国家级黄酒评委16名,占全国总数的42%。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申请国家对绍兴酒实行原产地特别保护,专门制订了绍兴酒gb17946-标准。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在绍兴。在黄酒基础性研究方面,黄酒企业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开展合作,运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从酵母培养、麦曲工艺、黄酒的发酵机理及黄酒后修饰,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3、品牌优势比较明显。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咸亨、绍兴黄酒、太雕),中国名牌产品4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沈永和),国家免检产品4个(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中华老字号6家(古越龙山、会稽山、塔牌、女儿红、沈永和、王宝和);古越龙山是中国黄酒行业标志性品牌,“绍兴黄酒”是原产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这在全国酒类行业中是唯一的。

4、龙头企业地位突出。使用“绍兴黄酒”证明商标的15家企业,2008年产量36万吨,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近5亿元。其中,古越龙山和会稽山两大龙头企业,2008年产量约20万吨、销售约29亿、利税约4亿。古越龙山年产13万吨,销售20多亿,利税2.6亿,主要产品品牌有“古越龙山”、“沈永和”、“女儿红”、“鉴湖”等。会稽山年产6.8万吨,销售8.5亿,利税1亿,单一品牌 “会稽山”。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制定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扶持

年,为振兴绍兴黄酒业,提升绍兴黄酒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XX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振兴绍兴黄酒业纲要》(文件附后)。《纲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四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三年振兴计划是:争取到20绍兴黄酒产量达到30万吨左右,销售达到25万吨左右,出口量达到3万吨左右,绍兴黄酒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20%左右,其中XX市场占有率40%以上。为配合《纲要》的实施,出台了《关于振兴绍兴黄酒业的若干意见》,从税费征收、财政补贴、品牌创建、市场监管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到年,三年规划的主要指标都超额完成。

2008年,为加速黄酒产业集群升级,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增强产业的辐射功能,提升黄酒业核心竞争力,出台了《绍兴黄酒产业提升规划(2008-)》(文件附后)。规划到绍兴黄酒产业集群建成五个中心:①全国黄酒的生产中心。产量达到90万吨,销售达到110亿元,出口量达到4万吨。②全国的品牌中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③全国黄酒的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建立国家黄酒研究中心。创建1-2个国家级黄酒研发中心。④全国黄酒的人才培训中心。加强黄酒职业教育投入,培养黄酒生产专门人才,尤其要重视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国内江南大学等相关大专院校合作,使绍兴成为全国黄酒人才培训中心。⑤全国黄酒的交易中心。推出原酒交易市场,开展网上交易,成为全国最大的黄酒交易集散地和信息发布中心。

2、成立黄酒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1992年,XX市黄酒行业协会成立。协会设在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由市场处主管。目前,协会主席由古越龙山一名退休的老总担任,副主席由企业老总担任,秘书长是专职人员,市财政全额拨款,常驻协会,负责日常工作。协会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接受政府委托,行使组织起草协会章程、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服务、维护企业利益等行业管理职能。

3、申请证明商标,实行原产地保护

,为保护“绍兴黄酒”这一无形资产,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XX市黄酒协会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了 “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享有商标的专用权。该商标使用于原产地浙江绍兴鉴湖水系区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绍兴鉴湖水和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黄酒产品,并达到规定质量、服务、标准。凡愿意接受使用证明商标的生产者,经审查符合条件,可以使用证明商标。目前,XX市已有15家企业获得“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权。行业协会出台了《绍兴黄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章程》、《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章程》、《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申请使用企业初审细则》,成立了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使用认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委员会及其工作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明确了证明商标申报程序、准用证、申请表、使用许可合同等,保证了证明商标规范有序的使用。

4、加强市场整顿,促进行业整合

①整顿历程

1995年,绍兴黄酒企业240家,呈现“多、小、乱”现象。XX市政府召集工商、质监、卫生等10多个部门和下辖各县(区)政府进行了一次全市黄酒企业大整顿,依靠行政手段关、停、并、转了不合格企业124家,对绍兴黄酒进行了初步的内部规范。

20,黄酒行业协会注册“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树立了地域和行业品牌,筑起了一道产业进入门槛。

2004年5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绍兴湖塘酒厂生产劣质兑水黄酒进行了曝光。这一事件在绍兴黄酒业引起了巨大震荡,给原本戴着“原产地域保护”光环的绍兴黄酒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6月,市政府举行振兴绍兴黄酒动员大会,绍兴黄酒整顿拉开序幕。在动员大会上,XX市委书记、市长王永昌强调,振兴绍兴黄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开展一场大整治,包括对所有品种的黄酒进行彻底检测、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和长效的检查检测制度、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将卫生、环保、生产环境、技术、流通环节全部纳入整顿范围。经贸委、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环保局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黄酒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有关意见》,要求各相关部门、黄酒企业进一步规范黄酒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强化企业管理、严格准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数月后,12 家黄酒企业被关停,60家黄酒企业被勒令限期整改。

4月,经过一年的调查和测评,XX市卫生监督所对辖区内127家黄酒生产企业的食品卫生信用度进行a、b、c、d四个等级的评级,被评为d级的10余家企业被关停。

,国家黄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落户绍兴,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对黄酒产品质量检测鉴定,绍兴有了最终话语权。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黄酒产品质量国家抽查结果显示,绍兴黄酒产品质量合格率100%。

经过反复的淘洗,淘汰了一批工艺不规范的小企业,开启了绍兴黄酒业更广阔的发展活路,成为市场规范的典范。经过优胜劣汰,目前XX市有黄酒生产企业86家。

②整顿措施

绍兴黄酒产业整顿,主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关键环节。一是生产环节:企业按国家标准和操作流程生产,倡导企业自律。绍兴黄酒集团牵头首倡“行业自律”,并邀请上海13家新闻媒体举行情况说明会,数十家大小黄酒企业迅速跟进。15家绍兴黄酒生产企业联合发出倡议书,表达了重振黄酒产业的`信心。行业协会从源头上治理和整顿。定期进行抽查,1次抽检不合格限期整改;连续两次不合格就停产整顿,企业停止使用 “绍兴黄酒”商标;连续3次检查不合格将依照法律程序取消其生产资格。二是监管环节:政府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质检局、卫生局、环保局、工商局等部门分工具体,从各自职能出发,监督企业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操作流程进行生产。成立绍兴老酒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和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设在工商局,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设在技术监督局。首次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建立黄酒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生产淡季每季检查1次、旺季每月检查1次的例检制度。每次抽查产品在100批次左右,企业覆盖率在90%以上。为避免企业因检测费用等原因弄虚作假,每次产品检测的7万元左右费用都由政府买单。三是流通环节:为了保证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合格,实施全国协作打击假冒伪劣。组建黄酒打假全国协作网,政府拨出专项经费运作打假协作网,在全国28个地区建立打假联络站,形成全国范围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之势。四是资源整合环节:积极探索行业整合形式,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政府支持,采用联合、并购、重组、控股等市场化运作方法,整合现有资产,培育和扶持大企业、大集团。例如,XX市酿酒总公司和沈永和酒厂合并,成立绍兴黄酒集团(古越龙山),兼并了鉴湖酒厂,建立了3个分厂;会稽山兼并嘉善酒厂等。

5、积极培养推介,树立品牌形象

坚持整体品牌宣传与具体品牌宣传相结合。采取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参与的措施,大力宣传和打响黄酒品牌,提升绍兴黄酒品牌效应。①市场攻艰。适应消费需求,实施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巩固发展绍兴黄酒传统市场,主攻XX市场,开拓北方市场,构建产销网络,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政府对企业开发的经省级以上认定的、当年销售在500吨以上的新产品;参加省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展示、展销活动的,给予适当财政补贴。②文化搭台。研究绍兴黄酒产业和酒文化,发掘历史资料,编撰《绍兴黄酒发展史》一书。成立绍兴黄酒文化研究会,开展绍兴黄酒传统酿制技艺及非物质文件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黄酒博物馆,集文化、旅游、服务于一体。企业突出自身的文化品味,融酒与企业文化于一体,着力打造企业自身文化品牌。③品牌唱戏。绍兴黄酒、绍兴老酒证明商标注册成功、绍兴黄酒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是重要里程碑。确立了“天下黄酒源绍兴”的品牌定位,由专业广告公司负责策划并组织实施绍兴黄酒整体品牌宣传活动。抱团参加各种展销会。在沪甬高速公路推出以“天下黄酒源绍兴”、“绍兴黄酒健康之友”为宣传主题的大型广告路牌。市政府对新获得 “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或“浙江省名牌产品”的黄酒品牌,新获得绿色产品“环境标志”的黄酒企业产品,给予不同的奖励。

二、加快我市老酒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我市老酒产业存在的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产品良莠不齐、竞争力不强,市场开拓不够、占有率低,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缺少产业定位等方面的问题,学习借鉴绍兴黄酒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正确把握黄酒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提出“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的发展思路,为老酒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宏观上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扶持发展。近几年,国际国内消费趋势分析,低度、保健、营养是主流,我国提倡低耗粮、低酒精度、高营养酒类发展。黄酒是发酵酒,具有低酒度、低耗粮、高营养的特点。属于国家引导发展的酒种,实行240元/吨的从量消费,税赋最轻。黄酒酿造技术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同时在消费上,国家积极倡导节约消费,绍兴加饭酒也成为国宴用酒。加之民间健康消费理念逐步成为共识,黄酒以其营养和保健的特点,必将因健康而快速发展。从微观上看,即墨老酒与绍兴黄酒相媲美。一是相对于南方黄酒用大米为原料,我市老酒用大黄米为原料,采用“古遗六法”传统工艺精心酿造,营养成份不逊于绍兴酒。二是即墨老酒有“醪酒助田单破燕军”、“田横五百义士饮酒亮高节”、“李白饮酒欲成仙”的酒文化,同样可以与绍兴黄酒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相媲美。三是“南绍兴,北即墨”生产格局和市场格局,虽然存在“南黄北白”的消费差异,使北方黄酒的消费市场比南方市场小的多,但随着人们饮酒习惯向营养、健康等方面的转变,即墨老酒口感更适合北方消费群体,除山东市场外,北方市场还没深度开发,蕴涵的商机很大。由此可见,无论从产业政策环境,还是我市老酒的发展前景看,黄酒产业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以“行业兴则企业兴,行业衰则企业亡”为主旨,求同存异,个性发展,营造健康的发展氛围。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振兴即墨老酒纲要

建议在发展战略上,按照“产业为支撑,品牌为龙头,文化为脉络,旅游为联动”的发展思路,制定老酒产业3-5年发展规划和振兴纲要。组织专家论证我市黄酒产业发展可行性,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出台加快黄酒产业发展纲要,制订具体的配套政策,加大财税、金融、用地、品牌创建、人才引进、技术创新、优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我市黄酒产业在生产规模、黄酒产量、国家级品牌数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真正实现“南绍兴、北即墨”的发展格局。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成立振兴即墨老酒领导小组,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成员由企业发展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外经贸局、宣传部、旅游局、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企业发展局,负责全市老酒产业发展规划的综合协调与组织实施。同时,在技术监督局设立即墨老酒质量监管办公室,在工商局设立证明商标管理办公室,由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3、成立即墨老酒行业协会

由企业主管部门牵头,尽快成立即墨老酒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可设在企业发展局,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作班子和工作机制,配备1-2名专业人员。协会秘书长是协会正常高效运转的中枢。秘书长要由一名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文字功底深厚的专职人员担任,常驻协会,主持日常工作。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受政府委托,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二是协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推进行业自律;三是代表行业利益,向政府及社会各界反映企业的愿望和要求,争取政府支持和帮助;四是推进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素质;五是申请和颁发“即墨老酒”或“即墨黄酒”证明商标,研究出台使用标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六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外宣传与推介。

4、申请“即墨老酒”或“即墨黄酒”证明商标

目前,我市的即墨老酒已具备了申请证明商标的条件。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黄酒生产企业对此呼声很高,普遍认为申请即墨老酒证明商标、实行原产地保护是即墨老酒得以发展壮大的最好契机和必经之路。“即墨老酒”享有“黄酒北宗”的声誉,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经济利益,申请“即墨老酒”证明商标是最好不过的了,但鉴于即墨老酒商标已被山东即墨黄酒厂注册,以此申请“即墨老酒”证明商标难度很大,建议由市政府一名领导牵头,咨询专业机构和专家,责成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做好即墨黄酒厂工作,力争申请“即墨老酒”证明商标,让老酒生产企业都能有偿共同使用。如果不能使用,建议由老酒行业协会申请“即墨黄酒” 的证明商标,对老酒进行原产地保护,促进即墨老酒产业的发展壮大。

5、加强市场监管

加强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生产领域:一是建立企业档案,全面了解掌握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等基本情况。制定行业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强现有企业标准化资格审查。强化进入市场的老酒质量跟踪。规范年份即墨老酒检测标准和检验方法,加强市场监控。二是加强标准化管理,制定推行地方强制标准。集中现有企业资源,建立即墨老酒检验检测中心。完善即墨老酒生产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重点抓好质量稳定、风味稳定、各项理化和卫生指标稳定等技术保障工作。三是严厉打击劣质老酒、假老酒,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流通领域:一是联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侵权行为。采取设立全国打假协作网、打假专项基金、举报有奖电话或聘请专人打假等形式,为监管部门提供线索。要在近几年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查处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即墨老酒的问题。二是维护品牌形象。成立即墨老酒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和XX市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知识产权保护委员会设在市工商局,负责处理假冒伪劣侵权问题。地域产品保护委员会设在市技术监督局,负责企业认定、规模、硬件等考评工作。

6、提升品牌影响力

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品牌内在品质。建立技术研发平台。以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集老酒生产技术研发、成份分析、生成机理研究和技术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老酒技术研发平台,保证老酒质量。加强产学研联合,在挖掘、继承和发扬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引进、推广、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在酿酒行业的应用,开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即墨老酒。二是鼓励企业整合,打造地域品牌。长远看,我市老酒要做大做强,产业整合是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借鉴绍兴酒通过申请证明商标进行产业整合的经验。建议我市在申请证明商标后,用足用好这一资源,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保护范围。鼓励引导企业在自愿结合、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强强联合、贴牌、生产原酒等形式,加强合作,互利共赢。三是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个性化品牌。发挥好“即墨老酒”整体品牌的龙头带动作用,全力推进“即墨牌”、“妙府牌”等品牌齐头并进。将即墨牌、妙府牌列入国字号品牌培育,将即宝、齐鲁、封缸、大兴坊等列入省级品牌培育。

7、加强即墨老酒宣传和推介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确立即墨老酒品牌定位,采取竞合策略,聚集优势,花大力气进行品牌宣传与推介。一是成立即墨老酒文化研究会、挖掘文化健康卖点。发掘即墨老酒的历史和人文资源,编辑出版《即墨老酒发展史》,赋予产业集群品牌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地域优势。编辑出版《即墨老酒推广实用手册》,着重介绍即墨老酒的品质、功效和饮用方法,重点突出文化、营养、健康等价值元素。二是规划黄酒工业园区、建设即墨老酒博物馆。按照产业规划,遵循企业发展规律,规划1处工业园区,引导黄酒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同时,整合即墨黄酒厂、妙府酒厂等的资源和力量,建设即墨老酒博物馆,纳入工业旅游。三是建立发展宣传推介基金。按照“财政支持、企业自筹”的原则,建立发展推介基金。冠名“即墨老酒”或“即墨黄酒”地理标志的生产企业当年新增地税部分的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基金。由行业协会统筹集中统一使用,主要用于举办“即墨老酒节”、广告宣传、参加各种展销会、外出考察等。其中,对黄酒企业参加省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展示、展销活动的,经有关部门审定后,可按标准摊位给予一定比例摊位费补贴。四是把即墨老酒纳入城市营销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产业发展与城市推介有机结合,将老酒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在对外城市推介和开展各种节会活动中要一并对即墨老酒的历史、文化、功能等进行宣传。尤其要把老酒重点企业、知名品牌作为对外宣传、经贸洽谈、招待指定用酒或公务活动礼品酒等进行推介,达到创品牌、树形象的目的。策划并实施即墨老酒整体品牌宣传方案,突出文化、健康主题,借助多种传媒,采取新闻、专访、专题报道、专题片、广告、形象代言人等形式,做精做细XX市场,主攻山东市场,开拓北方市场,构建营销网络,逐步扩大和提升即墨老酒知名度和美誉度。

赴温州考察行业协会发展情况的报告 篇4

一、姜堰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总体评估近年来,姜堰工业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供求大变化两大挑战,一方面加快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大力强化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两个抓手,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前期。

基本参数近几年,特别是“十五”后几年,姜堰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年年迈上新台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1,全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31,工业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均居泰州市四市两区前列。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5937家,比2000年净增2246家,其中列统工业企业389家,比2000年净增224家。2005年,全市完成工业现价产值320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其中列统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96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当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份额的53来自于工业。今年1-5月,全部工业完成产值178.2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列统工业完成产值113.6亿元,同比增长44.8;107家新增列统企业完成产值12.3亿元,是去年同期的7.3倍,拉动全市列统工业增幅13.5个百分点,贡献份额达30.1。

主要特点

1、优势产业初具雏形,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以机械(汽车、摩配零部件、石化通用机械、船用机械)、轻纺服装、化工医药、冶金四大支柱产业和尿素、药品、电池、柴油机、钻杆、齿轮、曲轴等近20个名牌产品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新格局。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5,20个重点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市列统工业的57。2005年全市产、销过亿元企业37家,比2000年底净增26家,其中:产销过10亿元企业1家,产销过5亿元企业6家,利税过亿企业4家。市重点培植的22家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22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利税、利润占全市列统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2.4、43.1、55.7。今年1-5月,22家重点企业完成产值43.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5.3。

2、工业投入增势强劲,投资质量明显改善。“十五”期间,全社会技术改造总投资110亿元,年均增长28。2005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40亿元,同比增长47。在投资总量、规模持续攀升的同时,投资质量稳步提高,重点项目不断增多。2005年,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50项,其中投资过3000万元项目55项,投资过亿元项目6项,为加快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支撑和保证作用。今年1-5月,全市在建工业技改项目226项,计划总投资52.1亿元,实施1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155项,其中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58项。

3、技术开发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创新机制初步形成。至2005年,全市创成中国驰名商标1件,国家免检产品1件,著名商标5件,省级名牌产品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9家,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全市累计有257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8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认证。其中扬动股份和太平洋精锻通过了TS16949汽车工业质量体系标准认证,飞船股份通过了QS9000美国汽车及汽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发创新机制的形成极大提高和培育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双登”商标继“春兰”商标后,成为泰州地区第二个中国驰名商标,扬动股份“多缸柴油机”继“春兰空调”、“LG冰箱”后成为泰州地区第三个国家免检产品。

4、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制度创新稳步推进。至2005年,全市市属及乡镇工业企业改制面达100,以“三置换一保障”为重点的市属工业企业改革基本结束,全市累计置换公有资产12.6亿元,置换土地134.7万平方米,置换职工身份2.2万人。各企业积极创新管理体制,到目前为止,已有80的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全市注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4家,省级以上企业集团6家。

5、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园区载体作用初步显现。近几年来,姜堰市不断加大考核和激励力度,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一批项目纷纷落户姜堰,进一步促进了全市工业总量的扩张,推动了工业园区的发展。以开发区、龙溪工业园、苏陈工业园、曙光工业园、双登工业园、兴泰工业园为主线的“一区五园”的建设全面铺开,到目前为止,全市在建工业园22家。五年中,全市新引进的进区企业数达1300家,其中每年新增规模企业数80家左右,工业园区企业占全市工业产销的30以上。

二、姜堰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区域就业的重要渠道,是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支撑。工业强则区域强。姜堰工业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的发展经验突出表现为“五大”。

1、突出“大企业”,培植一批支撑姜堰工业发展的企业群体。大企业、大集团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撑力量。姜堰把培育一批规模档次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大企业、大集团,作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支持和鼓励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在此基础上,又选择11家骨干企业重点培育,专门研究制订了“2211”工程实施方案及相关扶持政策,努力促进优势企业尽快脱颖而出。坚持在骨干企业不定期召开市委常委现场办公会,及时协调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扶持促进企业发展。对其他重点企业和38家成长型企业,以及各镇自己培养的后备力量,也通过“一厂一策”的重点扶持,不断培育规模企业群体。二是积极探索资产运作。以资产为纽带,加强与国际国内一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大规模引进境外资金、人才、管理经验及营销渠道,扩大经济规模和效益,实现滚雪球式发展。大力整合产业链上游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或融入产业链下游企业,争取更大的外力支持。抓住省政府实施“310”工程的机遇,积极推进海外上市,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目前双登集团已在伦敦上市,首期募集600万英磅,今年可望募集800万英磅;苏中药业已结束辅导期,飞船公司正进入辅导期。三是提升竞争实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打造区域经济品牌、知名企业品牌和主导产品品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太平洋精锻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投入达100多万元,罡阳公司与江苏大学联合办学,飞船公司仅2005年就引进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0多名。目前11家重点骨干企业中,拥有中级技术人员423名,高级技术人员67名,职工中技术工人比重为22.3。

2、突出“大产业”,打造一批彰显姜堰工业特色的产业集群。姜堰重点发展机械、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等四大支柱产业,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小企业、大生产,小配件、大协作,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板块、大作为”的产业发展格局。机械制造方面。根据全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实际,以及具有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品牌优势的情况,把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首选产业。罡阳、飞船、扬动、太平洋等企业,加入国际汽车配件供应链,向高端市场发展。同时,不断提高集中度,发挥规模效益,在短时间内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产业关联度最紧、组织协作水平最高的产业集群。2005年,机械制造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87家,完成产销15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48。纺织服装方面。在实施品牌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核心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上下功夫,以集群优势参与国际国内竞争。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77家,实现产销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19。医药产业方面。以泰州市建设“中华医药产业园”为契机,以苏中药业园建设为载体,积极引进医药产业群,扩张医药产业规模,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市场开发能力,以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005年,医药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9家,实现产销44亿元,占工业总量的14。冶金方面。这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新兴行业,主要有炼铁、轧钢、不锈钢制品、铸造等门类,2005年,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8家,实现产销37.5亿元,占工业总量的12。在积极培育四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姜堰还致力于发展“一镇一品”。注重以功能布局引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一镇一品、一域一业”的鲜明特色,白米、娄庄的波纹管,华港、罡杨的汽车零部件,溱潼、兴泰的不锈钢制品,俞垛的钨钼,沈高的袜业已初步形成特色。

3、突出“大招商”,引进一批提升姜堰工业发展水平的增长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招商,是姜堰工业提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姜堰每年专门举行推介会,向社会推介姜堰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产业优势及招商方向。一是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积极引导本土企业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多头多路招引资金和项目。加强横向联合,以要素优化重组为基础,通过运用品牌、科技参股、资本参股、技术合作、产业链接等,进行企业的重组、联合、兼并,实现新的飞跃。二是发挥产业招商凝聚作用。把优势产业作为地方招商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工业招商的重点。围绕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同类企业,形成集聚效

应,并努力向上、下游领域拓展。引导同类产品适度聚集,发展专业化生产,促进区域经济向规模化发展。借助华东五金城建设的契机,以大市场带动大产业,招引五金加工项目,努力引进旗舰型企业。三是发挥园区招商承载作用。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加快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引项目进区上,全力抓好华东五金城等重点项目,加快五金工业园建设。在抓好市开发区建设的同时,用心经营各镇工业园区及企业主题园区,促进各类企业走进各类园区,并加快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努力形成气候。

4、突出“大投入”,实施一批带动姜堰工业提速发展的大项目。积极引导各企业都坚定不移地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以投入保产出,以投入促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把握“三点”,即选择项目准,围绕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选择技改项目,提高投资的准确率和项目实施的效益;新上项目快,对看准了的项目,“该出手时快出手”,迅速形成生产能力,迅速占领市场;资金渠道宽,更多地将自有资金用于再投入的同时,大胆引进民间资金投入技改。把主攻大项目放到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开发资金投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航母型项目。重点抓好投入3000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如飞船公司重型汽车驱动桥主被动齿轮、双登公司35千伏电线电缆生产线、扬动公司薄壁铸造生产线、化肥公司热电三期工程、苏中药业瑞替普酶、曙光公司加重钻杆等项目。每一家重点企业、成长型企业分别有投入3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所有定报企业都有技改项目。

5、突出“大服务”,营造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在全市上下强化大服务的意识,动员方方面面支持工业、助推工业,努力为企业发展、为工业跨越营造优质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一是积极推崇四种意识。“争取时间,加快发展”的意识,树立时间就是发展、时间就是前途、时间就是命运的紧迫感,把时间看成力量、比作金钱、等同生命,腾出更多的时间多办实事、快办实事。“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意识,各镇、各部门之间开展“比、学、赶、超”竞赛活动,每月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排出名次,让群众来监督。“关心企业,支持发展”的意识,建立企业问题库,筹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参与,建立完善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协调机制。“勇于创新,敢于发展”的意识,勉励企业家们,树立强烈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开放观念、强烈的争先勇气,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姜堰看企业,努力推进“二次创业”,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为姜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二是不断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把工业经济作为发展的第一支撑力,倾全市之力,强势推进工业发展。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抓工业,庄重承诺24小时随时为企业协调矛盾。实行市四套班子领导与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挂钩联系制度,市各有关部门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政策和规划引导。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切实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着力打造最优政务环境。三是努力夯实各类扶持帮助措施。及时出台各类加快工业企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和指导性意见,通过税收、财政、土地、规费等手段,调动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制订工业经济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实行责任分解,强化督促检查。加大银企对接力度,增加资金有效供给,努力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矛盾。

三、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区坚持工业经济“第一方略”,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式,落实关键措施,工业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十五”期末,全部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09.3亿元,自建区以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58家,比“九五”期末增加79家,年均增加16家;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6.5亿元,年均增长20.6;实现销售收入72.3亿元,年均增长20.77。“十五”期末海陵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均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多。二是贡献份额明显提高。“十五”期末,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比“九五”期末高出4.8个百分点。来自工业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九五”期末提高个百分点,三是运行质态逐步改善。全员劳动生产率由2000年的33498.7元/人,提高到2005年的64702.8元/人,增长93.2;2005年末,全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9.8,比2000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首次突破97%。四是民营经济增势强劲。积极实施以“三置换一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区属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开放式改制,企业改革重组基本结束。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民营工业迅猛发展,成为海陵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经济增长点。2005年全区民营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18家,比2000年净增80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的产值比重由“九五”期末的42上升至“十五”期末的63.1%,提高了21.1个百分点。五是培大育强初见成效。制定实施工业经济培大扶强的政策措施,重点企业发展较快。2005年,全区销售达亿元以上企业12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3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2.4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4.9%。综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机电、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逐步形成,线切割机床、内河船舶、外贸服装、车辆配件、家电配件、液压工具等产品的集聚优势日趋明显,海陵工业园区进入省级经济开发区行列,企业集中、产业集聚作用更加突出。

存在问题从区域经济的竞争态势看,我区工业经济总量不大、实力不强、发展不快、后劲不足的劣势比较明显,主要经济指标在泰州市四市两区排名相对滞后,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比较严峻。审视我区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基础需进一步稳固。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偏少,全区重点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有减弱趋势;在建和储备的亿元以上大项目不多,特别是龙头型、拉动型和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少,对全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工业经济结构需进一步改善。从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看,产业层次偏低,主要以配套加工为主,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行业企业多、新兴行业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低档产品多,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少。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中小企业居多,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三是企业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全区工业的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企业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企业普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相当一部分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工艺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不高,竞争能力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影响了我区工业企业的运行质态和综合效益,制约了我区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快海陵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即“市场向规模企业集中、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效益向品牌企业集中”。我区工业重点企业不大不强、一般企业不精不专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或联系的缺陷,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地障碍。学习先进,是为了借鉴别人的经验,充实提升自己,并实施追赶跨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刚刚闭幕的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工业经济更加注重培大育强,“十一五”期间,力争形成销售过亿元企业3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家,5-10亿元企业3家。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大会将号召全区上下,唱响工业经济主旋律,创新工业经济发展思路,推动工业企业锐意进取,力争三年实现工业经济“双百亿”工程(2008年全部工业现价总产值实现200亿元)。看法改变做法,思路决定出路。按部就班,只能步步落后;循规蹈矩,总是慢人一拍。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要推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向工业倾斜。

1、优化结构,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增强我区工业发展后劲,扭转当前工业经济被动局面。加大技改有效投入。着力提高投入质量,重点围绕提高项目的装备和技术投资比重、提高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投资比重、提高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产业投资比重,切实把好项目的技术水平关、资源能耗关和环境保护关。充分发挥技改贴息、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技改进口设备减免关税等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增加有效投入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优化技改投资结构。继续加强银企协调、对接工作,建立和完善“推荐好项目、落实好政策、建立好信誉”的良性运作机制,切实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快支柱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支柱产业集中度,努力提高支柱产业对全区工业发展贡献率。围绕培育我区车件、线切割机床、内河造船、液压工具四个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推动规模企业快速扩张、大力发展协作配套企业,促进特色产业加速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加快组建行业协会,强化资源整合,培植新的亮点。按照工业向园区集聚的总体要求,优先安排优势产业项目和企业进园区。培植壮大民营经济。强化行政推动和政策扶持,降低门槛,放宽条件,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调高发展目标,调优发展思路,调实发展举措,促其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做大做优做强。加快民营企业信息、技术、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法规、经济动态、创业咨询、市场需求等信息服务和技术、人才服务。

2、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抓手,以强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进一

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注重引导各类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进研发人才,创建技术中心,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主导体系;注重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挂靠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快完善以产学研为纽带的技术创新协同体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完善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社会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主动帮助企业做好科技成果的申报、转化资金的上争工作,用好区级科技三项资金,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研究制定支持品牌创建的政策措施,鼓励重点企业创建省、市名标、名牌;继续完善“企业为主、社会促进、政府推动”的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创建中的各项难题。

3、加快载体建设,扩大企业发展空间。完善区域功能。按照“争一流、创品牌、上档次”的要求,加快海陵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彰显园区特色,做大园区规模,打响园区品牌。围绕“三电”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产业定位,走高新化、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研究制定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规划、政策意见和实施方案,培育“专、尖、新、特”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着手建设一批主业突出、个性鲜明的特色园中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拆迁安置区二期工程和商住区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思路,加快园区信息、仓储、中介咨询等商务配套设施建设,切实增强产业承载功能。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尽快完成功能区域规划和标准厂房设计工作,着手研究制定标准厂房管理制度,加大厂房招租、出售力度,切实提高厂房利用率。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工业经济借力发展。围绕产业抓招商。根据我区产业定位,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研究细排出产业招商项目库,集中招商力量,有的放矢。海陵工业园区重点围绕电子、电器、电机开展产业招商,积极发展以“三电”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九龙台商工业园现有产业优势,着力引进整车项目,拉动自行车配件、摩托车配件、汽车配件“三件”配套企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有规模的产业集群。突出主体抓招商。海陵工业园区是我区招商引资的主体。在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的同时,集中精力招引项目进园区。积极探索新的招商引资运作模式,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成立专业招商机构,实施市场化运作,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实效。各街道和相关部门以园区标准厂房为招商基地,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明确专人专职从事招商引资工作,成立专门的招商班子,落实人员、落实经费,确保招商引资工作正常开展。重视招商网点建设,根据国际资本和国内产业流动的趋势,把招商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区域,落实招商责任,分解引资任务,实行区域包干。强化服务抓招商。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建立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对有利于招商引资、项目开发的,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绿色通道”政策,简化办事手续,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能办的及时办、能快办的立即办,难办的灵活变通办。

关于赴广西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篇5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先进,查找不足,落实省总对我院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的要求。4月12日至15日,我院黄积金、俞国文、史一峰等3人,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就疗养院发展、康复医疗、经营思路以及目前状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学习考察期间,实地考察了南宁工人疗养院和桂林工人疗养院、以及听取关于陆川工人疗养院的情况。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感受趋势,发展态势令人鼓舞

南宁工疗,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近3年来他们却取得了飞速发展,创造了落后地区迅速崛起的特殊现象。原来以疗休养和养老为主,年收入只有150万。近年由于定位为康复医疗,收入去年达到近3000万。桂林工疗积极加大康复工作的力度,在疗休养收入比例下降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康复医疗,使院总收入没有下降,他们正积极向区总要求加大投入,把康复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陆川疗养院上个月开设康复门诊,原来床位已经不够使用,发展形势很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区总的重视和支持。当地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上级工会的重视,南宁工疗09年投入3500万元的资金,建设了住院大楼以及DR和彩超以及必备的康复设备。实现一开张收入就从200万元达到1500万元。在桂林工疗和陆川工疗经营中也同样看到区总对疗养院的指导和支持的具体。

2、是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南宁工疗和其他疗养院均在康复医疗的目标上看得准,力度大,南宁工疗一次性投入就达标,五个疗区200张床位,在南宁市具有很好的影响。

3、是康复市场开拓的措施得力、方法多。3家疗养院均有市场开发部门,南宁工疗有社会管理部,桂林疗养院有项目部和外联部以及陆川疗养院有

市场开拓部。康复项目与市场结合密切,比如设有中医外治部、颈肩腰腿痛康复、老年康复、术后康复、皮肤康复以及瑶医熏洗特色治疗等。

二、分析原因,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从总体上讲,广西的经验主要内容就是顺应市场,找对定位,以康复医疗作为疗养院的发展契合点。目前连以旅游休养为支点的桂林疗养院都在用力加大康复的投入,全院职工深切的体会到只有康复才是高利润的收入,是附加值高而风险较小的疗养院支柱产业。广西区总对此也是相当的认同,在与卫生系统、劳动社保系统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协调时,不仅是小主席而且经常大主席都出面予以支持。今年广西各疗养院思想体制障碍克服得好、主体主动性调动得好、发展环境打造得好、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得好,这些成功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更加坚定做好康复医疗的信心,用好省总给予我们的政策支持,最大程度的做好发展康复医疗的基础工作。

三、强烈的工会意识,为发展定下为职工服务的基调

广西各疗养院为职工服务的基本方向坚持不变。这些年在开展“情系职工群众,服务工会会员”优惠活动中,面向困难企业职工群众和工会会员优惠诊疗费、床位费、伙食费等,坚持到社区、厂矿,进行义诊活动,坚持完成对劳模和一线骨干职工疗休养的服务。桂林疗养院在劳模和一线骨干的疗休养工作中注重工会的宣传工作,所有的病房中均有订阅《工人日报》、《广西工人报》,特别是一线骨干职工疗休养工作已经数年在职工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为区总工会工作造势。

四、学习归来,推进我院更快更好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通过这次考察感触很深。感到广西虽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他们仍然十分努力,今年区工会提出企事业要大发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1、康复医疗可以作为疗养院在发展中一个主要手段。

2、要加强管理工作,提高业务水平。管理要精细化,特别加强业务推广

能力。

3、在人力制度上要加大改革力度,几个疗养院都出现聘用人员超过编制

人员。在工资待遇和使用上均和在编人员没有差异。

4、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从工会中的全总到省总,在行业内从卫生厅到物

价局都能有通畅的沟通渠道,从而使事业发展较为顺利。

我们要认真消化吸收考察成果,在近一段把康复发展的规划做好,加强执行力度,实现在事业发展的跨越。

赴广西考察组

上一篇:学习刘大铭事迹心得体会下一篇:数学归纳法教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