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企业的创新特征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商业企业的创新特征(精选7篇)

论商业企业的创新特征 篇1

一、广告图形的视觉吸引力强

广告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抓住观者的视线。广告传递信息固然重要, 但是广告图形本身更要具有“抓人眼球”的功能, 也就是具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当人们欣赏一副艺术绘画时, 会愿意花较长时间揣摩和品味, 解读作品的思想和意境;可是对于广告, 大部分人并没有多少好感和耐心, 人们往往是被动接受的。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弗兰奇的实验数据表明:一般人在面对视觉广告时, 从认知到决定是否看下去的时间在2秒钟以内, 而其中70%~80%的时间是在处理视觉信息的认知上。每次凝视约0.3秒, 其后在1秒钟内决定是否把这个广告继续看下去。由此可见, 如果一幅广告作品在0.3秒钟之内不能让人兴奋、好奇、惊讶或感动的话, 那么你就得重新考虑你的图形或创意。广告图形的视觉吸引力既来自于好的广告创意, 同时又与恰当的图形表现分不开。广告图形空有好的创意而没有很好的表现也是失败的。所以广告设计师要为最大限度和最好的传达广告创意而寻找最适当的图形表现手法。如图1、图2。

二、广告图形能引发观众的联想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玩过猜谜语的游戏, 当我们猜出隐藏着的谜底之后会异常的兴奋。当人们面对一件有点难度的事情时, 往往喜欢接受挑战并进行思考, 得出自己的判断, 这是人的本性。当然广告图形的创意并不是要与观众打哑谜, 但是确实需要“卖点儿关子”。如果把广告主题表现得太直白, 就会让人觉得乏味、缺乏兴趣。广告图形创意的智慧和魅力就在于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 也就是不把话说尽、说透, 要给观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兴趣、引导观者的正确想象, 让人们通过想象和思考完成对图形语意的解读, 了解广告所要传递的信息。如图3、图4是香港中华制漆的系列平面广告。广告画面中展现的是承载着中国人五、六十年代那个特定历史年代的物品——梳妆镜和铝饭盒,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一目了然, 镜子已经锈迹斑斑, 饭盒看上去也是久经使用, 不复光洁, 然而最令人意外的是镜子和饭盒上的油漆字迹却依然完好如初, 就好像刚刚写上去的一样, 可见该油漆已经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 品质的好是可想而知的了。像这样无需言传, 就可意会的平面广告, 靠的就是广告图形来引发观者的想象, 由观者自己在想象中完成对广告诉求信息的解读。

三、广告图形的诉求明确、单一

广告是企业用来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服务或其他信息的一种手段。企业想要告诉消费者的信息很多, 产品的特点、优点、能带给消费者的好处、品牌的地位和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对消费者的承诺等, 但是仅凭一幅广告是不可能承载和表达所有的信息的, 就好比一个人凭借一张嘴却要在同一时间地说许多件事情也是不能的。正所谓“想说的话越多越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在一幅广告画面里表达的信息越多反而越让人不知所云, 莫名其妙。所以广告图形的创意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表现所有企业想要传递的信息, 而是必须找出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最重要的特点, 也是企业和广告策划师最想让消费者知道的“点”, 即广告诉求点。广告图形就是要通过创意来传递这一“点”, 因此广告图形的诉求必须非常明确、单一。如图5、图6, 广告图形就是表达轮胎的平稳这一特点, 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广告图形简洁而不简单

凡是资深的设计师都明白设计的简洁是一项非常可贵的品质。在如今这个信息社会, 人们每天都要被大量的信息包围, 其中广告信息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广告的海洋中, 人们往往不胜其烦, 不愿意花较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复杂的图形, 而只会被简单有趣的图形所吸引。同时, 信息传播学已经证实, 越是简洁的图形越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观者的视线并能快速地传递所携带的信息。所以简洁的设计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和当今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 如图7、图8。

那么是不是为了表现的简洁就是使用越简单的图形越好呢?这样考虑是很片面的。毫无疑问, 图形本身就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简单和复杂的图形各有各的特点, 应视设计的需要而采用。当总的原则就是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图形都应集中表达一个主题思想, 为设计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图服务。即不管构成一个图形的元素有多少, 形式多复杂, 它们都应共同传递主题信息, 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因此, 对图形的形象元素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些形象元素的特征, 如果不是非常必要的, 该概括的就要高度的概括, 该舍弃的就应大胆舍弃。如果构成图形的元素之间关系松散或者应用了太多的元素, 就会使人感到杂乱无章, 同时也就干扰了人们对主要信息的解读。因此, “简洁不等于简单”, 简洁的设计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智慧。设计师在进行广告图形的创意和表现时需要进行提炼、取舍, 删减不必要的细节, 只保留并强化需要突出的特征, 使用最简练的图形语言表达广告所要传递的信息。“设计师就好像是一个调焦仪, 他删除了琐碎的东西, 从而使主题更加明确, 并强化了其内涵意义的本质。” (鲍勃·康奇语)

综上所述, 优秀的商业广告图形通常都具备了以上4个特点, 因而能够在势如潮涌的广告海洋中立于不败之地。商业广告设计师必须抓住商业广告图形创意的精髓, 才能更好地实现商业广告进行信息视觉传达的作用。

摘要:商业广告不仅是因为商业而存在, 为商业而服务, 也属于一种视觉传达的艺术范畴。图形是商业广告的视觉中枢, 也是广告创意的核心所在。本文通过举例论证了优秀的商业广告图形所应具备的四个主要特征, 即广告图形的视觉吸引力强;广告图形能引发观众的联想;广告图形的诉求明确、单一;广告图形简洁而不简单。

关键词:商业广告,图形,创意,视觉传达

参考文献

[1]何洁.广告与视觉传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论零售创新的特征 篇2

关键词:零售;创新;战略;零售创新;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3.32 文献标识码: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tail Innovation

HU Yong-quan

(Research Center of Modem Commerce,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Retail innovation is a management process which retailer seizes marketlatent profit opportunity, recombines operation conditions, essential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 The goal is to achieve greater efficiency with lower production costs. Based on the world′s major retail enterprises in retail innov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tail innovation, including the autonomy of main body, the continuity of process, the strategic of objectives and customer′s participation.

Key words:retail;innovation;strategy;retail innovation;innovation strategy

一、零售创新主体的自主性

零售创新主体,是与零售创新客体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具有零售创新需求和零售创新能力并借助于一定中介变革创新客体的活动者。零售创新活动就是创新主体从事的自主性创造性活动,是零售创新主体通过主动努力获得主导性创新产权,并获得主要创新收益而进行的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

离开零售创新主体的自主性,就不能深刻地把握零售创新的内涵与本质。零售创新的内容与形式是多样化、多方面的,零售创新主体针对市场的功能和变化着的消费需求,策划和实施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业态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赢利模式创新、市场开拓创新、商业理念创新、组织架构创新、商业建筑形态创新、网络零售创新、商业资本创新、商业人力资源创新,等等。而在本质上,零售创新是由创新主体的自主性创新认知与自主性创新实践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零售创新主体在实施零售创新过程中,视野开阔、放眼全局,大胆行动,充分发挥创新团队成员个人的自主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积极主动地相互合作以形成团队开展创新。

零售创新一般处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零售商作为零售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的自主性和创新发展动力、创新绩效有着密切关联。自主性充分的零售商,更善于把完整的零售新理念或想法得到广泛的实施和移植。如:美国Coach公司,是美国纽约的一家专卖皮制品和配饰的零售商,2005年销售额约为l3亿美元。这家公司规模一般较小,没能列在l00强的名单中,但Coach的销售一直强劲增长,公司通过各种分销渠道,获得市场份额。Coach在百货商店经营,也经营自己的商店,也通过网站和目录卖东西。Coach同时有选择地特许它的名字,把它转变成一种更具有生活方式意味的品牌。又如:美国The Home Depot公司开发了一种面向都市的商店,以使它可以扩张到人口密集的市场,在那些地方零售场地非常昂贵。The Home Depot在2004年9月开了一家曼哈顿商店,正在为开第二家商店做准备。The Home Depot正在重新组合商品,对客户服务进行调整以吸引都市居民。再如,在都市中心,送货很关键,因为停车位奇缺。美国克罗格(Kroger)公司在它的商店采用了受欢迎的“一元商店”的理念,把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部分以吸引并留住顾客。

美国学者Jay Mclntosh(2004)对2004年全球零售100强作了专门研究,他认为全球零售100强的创新活动特点是:

1.零售业的发展是多样化和动态化的。与2003年相比,排名前10位的零售商销售额上涨了10%,而其余90家的销售总额增加了14.8%。两者之问的差距暗示了小型和灵活性的零售商在提升战略方面的定位和执行更好。这一系列的自我提升战略通常包括创新、并购和组织发展。

2.领衔2004年100强的是诸如沃尔玛、家乐福、家居总汇和麦德龙这样的大型折扣卖场。考斯科和特易购等表现良好的业者继续通过增加销售领和店面扩张,保持优异的排名。在榜单的末尾部分是专注于本土区域的零售商,比如加拿大泰尔和韩国的新世纪,以及集中在某些特殊领域的零售商,如专营书籍的巴尼斯与诺勃尔。100强中有一部分日本企业,可只有一家中国企业——百联集团。但这种情况无疑会随着中国市场的持续扩张而发生变化。

3.规模并不等同于成功,一些大型零售商正在苦苦挣扎。家乐福正努力在法国夺回市场份额,据估计,2005年家乐福商品降价达3亿欧元;皇家阿霍德采取一系列行动应对财务报告不良而引发的危机;西尔斯控股减少了旗下西尔斯和凯马特中表现不佳的商店,以改善盈利能力,同时其加拿大公司最近宣布裁减200名行政与物流部门的员工。

4.和2003年相比,表现优异与表现不良的业者根本特征维持不变。业绩突出的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情况、趋势和品位。这些零售商在不断推出扩张计划的同时,也能够谨慎地根据自身实力平衡支出。例如:佳买公司在财政底线影响甚微的情况下,增加了75家至80家新店。而表现不尽如人意的企业则因无法适应顾客变化和行业趋势,导致财力削弱,依赖贷款。

5.无论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加强、供应链效率的提高,还是全球化扩张,成功的零售商面对变幻的市场动态,必须表现出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用充足的资产折现率和高位的现金流保证财政的相对稳定固然重要,然而创新和发展也同样重要。零售商将继续随着新概念和新趋势不断变化,那些在应对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时,能够熟练平衡风险与技巧的零售商最终将在竞争中茁壮成长。

二、零售创新过程的持续性

零售创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顾客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能否接受。尽管零售创新的具体过程与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零售创新的一般过程可分为4个基本阶段:(1)零售创新的构思设计阶段。零售商认真进行市场调查、搜集资料,提出某种零售创新的设想,并初拟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2)零售创新的设计阶段。零售商准确定位创新目标、内容、措施方案等。(3)零售创新的试评估阶段。当新的服务项目或方式创意出来之后,零售商应当对新的服务进行试运行,观察顾客的反应,对其效益进行评估分析,对零售创新存在的不足方面进行总结、补充和完善。(4)零售创新的实施推广阶段。零售商落实零售创新支持措施,招聘、培训员工,使其掌握零售创新的技能;广告宣传或人员推销,对顾客进行必要的消费指导,尤其是自助服务的操作示范等。

企业持续创新概念源于熊彼特的企业持续技术创新思想。熊彼特(2000)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描述了一幅自由竞争时期的创新图景:在循环流转的均衡态中,某位企业家敏锐地洞察着创新机会。大胆实施创新,获得超额利润。紧接着便出现许多模仿者,于是企业家的超额利润逐渐缩小至零,企业又进入均衡态。然后,新的企业家再次通过创新打破原有的均衡态。这一动态过程永远不会停止。熊彼特(1999)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创新图景:技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创新部门;成功的技术创新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企业因此得以壮大,形成暂时的垄断;大量模仿者的加入削弱了垄断者的地位,超额利润消失;新的创新又会再次出现。对于企业在进行一次创新之后,是否还不断进行下一次创新的问题,熊彼特作了明确的回答。他说:“如果竞争性的经济被巨大的联合组织的增长所打破,像今天在所有国家日益增多的情况那样,那么这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变得越来越真实,而新组合的实现必然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成同一经济实体的内部事情”。“它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毁灭老的,又不断创造新的结构……这正是资本主义意义所在,也是每个资本主义企业赖以生存的东西”。由此可见,熊彼特肯定了现代大企业能够、也必然不断创新的这一事实。

熊彼特虽然提出了企业持续创新思想,但并没有提出和使用“企业持续创新”概念。美国的V.K,纳雷安安(2002)在《技术战略与创新》一文中认为“持续获得和使用技术(知识、观点和技能)都将成为持续创新组织的中心特征”。欧洲联盟资助立项的“21世纪的持续性技术创新政策研究”项目(POSTI,1999-2001),于1999年提出了持续创新的两个不同定义:第一,持续创新是创新过程或产出具有持续性目标的创新;第二,持续创新是创新过程或产出具有改进环境质量的目标的创新。

零售创新过程是一种持续性创新过程。零售创新主体(含零售商、顾客、供应商、政府、金融机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互动和创新设计、创新实施、创新扩散,持续不断地推出和实施创新项目(包括理念、业态、服务、商品、管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创新项目),并持续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和社会效益的过程。

零售创新过程的持续性特征,具体体现在:创新效益增长的持续性、零售发展的持续性两个方面。(1)创新效益增长的持续性。零售创新促使零售商获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检验创新实现与否和实现程度的唯一准则是,创新经济效益实现与否和实现的程度。零售商持续创新有利于获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而零售商经济效益的增长又推动了零售商的进一步发展。(2)零售发展的持续性。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意味发展。因此,零售持续创新导致零售在保持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或不变的情况下,在保证社会公平的条件下,零售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持续增长,从而零售在创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中获得持续发展。

三、零售创新目标的战略性

零售创新目标,是指零售商所希望达到的经营目的。零售创新的目标,一般是多方面的。如:销售额,包括销售额的增长量、稳定性、市场份额等;利润,包括利润水平、投资收益、经营效率等;公众或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企业形象,包括顾客和股东的观点、看法,等等。零售商在制定创新战略过程中,根据企业内外部的条件和环境,确定创新战略目标。

零售创新所面对的创新环境,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表现出越来越复杂多变、难以预测和把握的特点。传统的零售创新思路,已经很难带领零售商高速而持续地成长。要保持最强或攀登到最强的位置,零售商必须能够:(1)适应一直在变化的竞争环境;(2)破解消费者和生活方式的趋势;(3)采用并施行新的技术;(4)维持坚实的财政状况;(5)执行精心策划的海外扩张项目;(6)要换一种方法思考并执行新的战略和理念。

零售商的零售创新战略,经过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以商品为中心的零售创新战略阶段,以差异化为中心的零售创新战略阶段,基于顾客价值的零售创新战略阶段。

1.以商品为中心的零售创新战略阶段。在以商品为中心的零售创新阶段,流行的零售格言是:选址、选址、再选址。为了追求竞争中的领先位置,大多数企业都试图在竞争的每个主要方面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当大多数企业都把注意力放在赶上或超过竞争对手时,它们最终采用的战略在竞争的各个方面都趋向于同一化。这种以竞争为基点的战略,分析思维重心是竞争,即如何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这里的竞争对手往往包括了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竞争性战略分析指导下的企业行为常表现出如下特点:(1)进行战略分析时,基于竞争的思路使人们往往将目光集聚在竞争对手身上,以模仿而不是创新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企业常常不假思索地认同竟争者行为并试图在经营的各环节上都比竟争者做得更好;(2)企业趋向于采用反应性的行为,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沉溺于日常竞争活动而不主动地去识别、创造顾客需求的增长机会,导致企业产品或服务彼此相似,丧失特色;(3)丧失市场敏锐性,对于市场发展趋势认识模糊,忽视潜在的以及新出现的顾客需求机会及其变化,企业或许在产品或服务质量等方面比竞争者做得好,但内容不符合顾客的需求。(4)企业常关注于市场份额,但在竞争基点指导下的市场份额增长常以竞争者市场份额的下降为条件,这容易挑起更激烈的竞争。

2.以差异化为中心的零售创新战略阶段。在以差异化经营为中心的零售创新阶段,零售格言则是,差异化、差异化和再差异化。零售差异化和错位经营成为零售发展的主题。零售经营创新和差异化,具体朝多个方向发展:不同年龄段(特别是青年和儿童);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居住社区;不同消费民族人群(亚裔、西班牙裔、黑人等);不同时间节奏的人群;零售服务组合;多渠道营销组合等。通过市场细分分析,发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努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3.基于顾客价值的零售创新战略阶段。顾客价值创新就是基于顾客需求,通过为现有市场提供完全新型且优越的顾客价值或使顾客价值得到重大改进而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无关(ChanKim,1997),给予顾客强烈的心理上的获利感受。顾客价值创新可以在企业与替代品厂商、现有厂商及潜在进入厂商之间建立竞争隔离带,使企业摆脱它们的竞争,而且可对顾客产生锁住效应。

顾客价值创新战略,力求为现有市场的顾客创造更多新的消费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顾客的消费价值,创造新市场。它不是按照竞争导向的思维方法,划分细分市场,适应顾客独特的需要,也不追求竞争优势,使产品和服务的性能超越竞争对手。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是顾客,而不是竞争对手。该思想认为顾客价值始终是驱动业绩增长的本质因素,核心能力将越来越与开拓价值范畴及重构流程的能力联系在一起,而将来竞争优势的来源将由静态的壁垒转向动态的顾客满意。

美国沃尔玛公司自开办起乡村折扣商店后,几十年来都持续稳固地增长,并且在2001年起连续5年荣登“全球500强”榜首。沃尔玛之所以能够与众不同,几十年来都持续稳固地增长,来自于有远见的战略,来自于要做得比顾客期望的更好的理念。沃尔玛长期以来围绕着价廉、方便、满意的顾客价值范畴,充分运用科技进步带来的可能性,持续地改进流程,改善组织领导方式。这样,“每日低价”、过站式物流管理技术、员工持股和参与分红等创新做法,就被不断地创造出来,最终,沃尔玛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建立起核心能力,赢得了竞争优势。零售业市场的游戏规则就这样被改写了,沃尔玛超过了凯玛特,也超过了通用汽车、GE,IBM等企业巨人,持“全球500强”之牛耳。沃尔玛提供了通过持续开拓顾客价值范畴驱动企业长期成长的生动范例。

四、零售创新过程中顾客的参与性

零售创新过程中顾客的参与性,是指顾客常常充当着创新的参与者、合作者、消费者等角色,对零售创新的过程延续性和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在零售创新概念阶段、零售创新设计阶段、零售创新调整阶段,顾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甚至主导性作用。

顾客参与零售创新过程的方式,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顾客主动参与零售创新过程。顾客主动参与零售创新过程,是指零售商在进行零售创新时,在市场中挑选一部分愿意合作的顾客,在顾客知情的情况下,顾客积极参与零售创新过程,在零售创新过程中充当建议者、合作生产者、消费者。零售商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分析顾客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其创新措施。

2.顾客被动参与零售创新过程。顾客被动参与零售创新过程,是指零售商在实施零售创新前,分析市场中顾客群的特点,然后选定某个顾客群体,在创新过程中顾客是否合作是不确定的。顾客被动参与零售创新过程,顾客对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所充当的角色是不知情的。而零售商在整个过程中仔细观察顾客对零售创新措施的态度,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顾客互动参与零售创新过程。顾客互动参与零售创新过程,是指零售商在进行零售创新时,发现市场中存在尚未满足需求的消费者。零售商分析这部分顾客的特点,采用客户访问和顾客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顾客本人意见,调动顾客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零售创新过程中来,最后零售商根据公司资源和能力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符合他们的零售创新方案。再根据顾客的意见,不断调整和修改零售创新措施,直到这部分顾客达到最大的满意度。在整个零售创新的过程中,顾客和零售商是合作互动的,得到双赢的结果。

五、零售创新结果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零售创新的重要特征之一。零售创新并非是不同个人的创新活动的简单集合,而是结合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合作的社会创新实践中,零售创新是一种社会创新。零售创新的结果,往往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显著的影响和作用。

零售创新的结果,有利于消费者需求的更好满足、有利于社会创新和发展。以我国为例,一方面,不断创新的商业体系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供了日趋完善的服务。197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1 559亿元,人均仅162元;到2004年上述两项指标分别增长到5.4万亿元和4 15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9%,人均消费增长26倍。另一方面,商业在产值、就业、税收等领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趋扩大。1980年商业增加值仅占GDP的比重为4.8%,到1993年之后则稳定在8%左右;1978年以来,商业从业人员年均增加177万,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27.6%,商业总从业人员超过5 000万,在所有非农产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2004年,商业领域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达到3 043.5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5.8%,增加额占全国税收增加总数的20.1%。2005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 177亿元,是1978年的43倍,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名列各行业之首。流通业从业人员超过5 000万,在非农产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中国商经学会秘书处,2006)。

零售创新的结果,也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的作用和风险。零售全球化,是零售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零售全球化背景下,食品种类、食品来源、食品加工方式和流通渠道日益多样化,造成了食品安全种种问题,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安全与健康。又如,某些社会团体出于全球生态保护考虑,呼吁停止从赤道国家进口木材,并要求零售商对当地和他国制造商在社会责任方面施加影响。还有,某些社会团体极力反对建设“大方盒式”商场设施。总之,零售创新将面对更多的挑战、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

零售商正在探索更加系统化的措施,加强与政府政策和公众呼声的互动,加强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美国许多大型零售商新设“社会责任和风险管理”高层管理岗位,专职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加强社会责任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零售商核心战略的组成部分。开展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识别、防范和管理各类经营风险,提升公众形象和品牌价值,进而提升“股东投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兆友.技术创新主体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 宝胜.创新行为的系统性和创新系统的非线性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2005(1):94-94.

[3] 向刚.企业持续创新:理论研究基础定义、特性和基本类型[J].科学学研究,2001(1):134-138.

[4] McIntosh, Ja & Kunkel, Julie. TOP 100 Global Retailers[J].Chain Store Age;Dec2004, Vol. 80 Issue 12, p73-78, 6p, 1 chart, 2c.

[5] 中国商经学会秘书处.关于中国28年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评价[EB/OL].中国商经学会学会通讯,2006(11):5-16 .http://cms.cass.cn/manager/images/pic/20061123225515.doc.

[6]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7]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 V.K.纳雷安安.技术战略与创新:竞争优势的源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9] W.Chan Kim&Renee Mauborgne.Value Innovation: The Strategic Logic of High Growth[J].Harvard BusinessReview,January-February,1997:103-112.

论石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 篇3

论石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

在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建立和健全石油企业内部的.安全保密机制,已成为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课题.石油企业商业秘密的界定灌输,保密工作所要注重的原则和方法,防范措施及有效途径.

作 者:聂显成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党委办公室,山东,东营,257200刊 名: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GLI OILFIELD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2)分类号:F273.1关键词:保护 企业 商业秘密

论商业企业的创新特征 篇4

论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的特征、模式与功能

华桂宏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创新仍处于初始阶段它具有从联合到合作的大跨度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合作”与“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是规范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在规定性。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获得“第二层含义的规模经济”即通过对分散而独立的农业经济主体的联结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农业经济运行的效率。

关键词:组织创新联合合作第二层含义的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45720006-0032-03

一、我国农业经济中组织创新的特征简析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世界经验表明农业经济发展需要获得三方面的效率支撑即产权、技术与组织规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土地的产权使农户在长时期内能够以较小的租金来支配和使用并不属于自己所有的农村集体土地从而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激励之源。但是近几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急剧转变它导致了我国农业基本矛盾———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缓解农业经济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应该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之下的以分散农户作为主体所进行的组织创新。

在我国现阶段与农业运行所面临市场基本格局的变化相适应用以缓解农业经济基本矛盾的组织创新被具体展开为各种类型和不同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从目前我国农业的联合与合作的发展来看我国农业组织创新的实证特征已经初步显示出来。

首先我国农业的体制转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在传统集体经济体制背景下农业资源配置既不能及时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不能将土地产权结构中的核心权能———控制权落到实处从而使我国农业始终处于低效率状态。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其对农业发展的显著绩效:组织效率与产权效率。应该指出农业经济的合作所有制依托于共有产权突出地表现为其“民主管理”与“一人一票”的运行制度它同时承认私人产权的客观存在表现为股本盈余的适度返还农业合作经济并不必然以土地的集体所有基础为基础。而集体所有制则坚

持公共产权的整体性经济主体只是在抽象层次上才拥有产权公共产权不能具体化。

其次我国农业的合作经济形态多种多样。这恰恰反映了我国合作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层次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农户等经济主体的“原创”式创新样式的多种多样“自下而上”的创新成果永远是非常丰富的当然这种创新比起“自上而下”的创新来说具有分散性、小规模性、非强制性、缓慢性、脆弱性等等农业运行中所产生问题的复杂性和具体性使得创新的样式也必须有所不同比如有销售合作也有生产合作合作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也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这一现象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合作经济”发展有一个从初步性的“联合”到实质性的“合作”的巨大跨度这将会为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政策的统一制定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再次考察我国现有联合与合作的各种存在形式的具体内涵可以看出其真实的“合作”成分还比较小松散性的联合行为居多这就说明了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合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反映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严格来说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农业经济联合与合作其具体特征离世界上运行已久且比较规范的农业合作社的内在规定性还相距甚远。

最后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的现阶段发展还深受上一轮的“自上而下”色彩居多的“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影响。农业产业化更多的是指过程或目标过程的展开和目标的实现都需要载体农业产业化的载体恰恰就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因此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平稳推进合作经济就反映为各种不同程度的联合与合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组织的存在和

运行。

二、农业经济组织创新模式:从“联合”到“合作” “联合”与“合作”皆属于“组织学”范畴。广义组织范畴与产业的整体绩效保持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联合与合作都有助于增进同处于某一特定产业内的各个厂商之间的组织有序程度。不可否认受我国国情和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中从联合到合作的组织创新还处于初始阶段。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千千万万个处于极其分散状态的农户相当于一般产业中的“原子式”厂商农业类似于“完全竞争产业”其产业集中度几乎为零因此也就不可能获得农业产业的总体效率。但是也正因为此在我国农业产业中的任何基于市场目标的联合与合作行为都极为可能带来两个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结果:一方面是在区域性农产品市场中的集中度提高另一方面是农业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可以认为随着农业中联合与合作行为的广泛开展并不断被合理化加之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农业进入又一轮“收益递增阶段”不是没有可能的。

农业“组织性”程度的提高其实是暗指“联合与合作”分别代表着具有联系的组织性提高的两个阶段。具体地说就我国农村中的联合与合作两者关系而言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有助于建立同处于农业产业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但是农业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联合可以是极为松散甚至仅仅是形式上的目前在我国农村中由于经纪人、工商企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介入而产生的各类农业联合已成为人们所熟悉的事实。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些联合并不具有完全的“合作”性质一般地说“联合”基本上可以被认为是“非一体化合作”实际上“联合”可以仅仅是纯粹“交易性”层次上的它涉及不到产权的结合也就是说联合只是合作的初级形式是作为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础而存在的。

我国农业从联合到合作的组织创新模式的演变一方面它是从“非一体化合作”发展到“一体化合作”。工业中的大量的一体化实践表明虽然在厂商之间有时也存在基于市场战略需要的具有合作性质的一体化①但是在从多数场合下处于工业产业中的厂商之间的一体化行为比如敌意收购是非合作式的所以我们可以不失一般性地把工业产业的一体化叫做“非合作一体化”。显然它既不同于“非一体化合作”也不同于“一体化合作”。一般地说农业中的“一体化合作”其基本属性是“合作”同时也具备

“一体化”的特征。应该看到比较成熟的西方农业合作社内既包含了横向一体化的成分即原本相互独立的各农户或者农场主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也包含了纵向一体化的成分即各种经济主体以非土地要素的投入为合作的开端经过与土地的结合而生产出农产品再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加工以满足市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为合作的终端其结果表现为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拉伸并随之而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另一方面它也是从浅层次的“非产权维系的交易联合”发展到实质性的“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合作之不同于联合不在于是否进行交易或者交易量有所区别而是在于处于合作状态的经济主体共同存在于一个经济实体之内相互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关系。合作各方共同地、能够具体化地占有合作组织的产权是合作的又一基础它也是联结各个组成成员的纽带而合作之区分于联合的深层规定性正是“相互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关系”这一利益关系的维持必须以共有产权为基础和纽带。依据以上规定性在我国现实农业经济中所存在的各式各样的所谓“联合体”、“贸工农一体化”、“专业协会”等这些经济组织并不是标准的合作经济组织而是处于从联合到合作的过渡性中间状态。因此我国农业经济中的组织创新是一个极富动态性的过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受经济发展程度和农业组织创新深度的双重约束我国农业经济中已经出现的具有“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正在从“非一体化合作”向“一体化合作”发展同时也在从“非产权维系的交易联合”向“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迅速发展。

“一体化的合作”与“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构成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两大基本内涵。国际合作社联盟在1966年提出了作为国际合作运动指南的所谓“六大原则”而美国农业部在定义农业合作社时使用了“四条标准”②。与它们不同本文“一体化的合作”与“基于交易的产权结合”作为规范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定性。

三、农业组织创新的功能:实现第二层含义的“规模经济”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经营追求“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是农业经济的政经合一体制使农业发展失去

了内在动力因而我国的农业发展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解决了产权问题并由此引出现了粮食产量的一个个历史性台阶的攀升这种由于冲破旧体制而释放的巨大能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别是考虑中国的农村人口权重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谓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的最大的最富有价值的制度创新。它使中国农业发展始终维持着高度的产权效率舒尔茨曾说过小农比大农好③。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话那么在中国的验证多半是由产权效率的实现来说明的。

但是20年多来的农业产权效率的实现还只是在粮食总产量这一实物指标上得到了说明或者说产权明晰或让农户拥有农地经营权并长期维持不变实现了“生存型农业”所能达到的最高目的其实际结果是使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突然变成为“买方市场”。由此带来的问题则是:增产不增收以及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缓慢。在农产品总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农产品供给结构的调整并未相应地完成因此不能适应于由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相对较快使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相对份额有所下降因而尽管农业总收入在增长但农村人口的增长和农业与非农产业间的发展差异部分抵消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

如何“增收”“增收”意味着纯收入的提高它一方面来自于成本的节约另一方面来自于产品附加值的上升。其中的两大影响因素一是技术一是组织组织创新对农业收入的贡献的原理一直被我们所忽视。我们应该注意到小农也能实现规模经济。国际经验亦已表明:分散型的小规模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实现大规模的集中买卖其根本条件正是网络型的流通合作组织。通常是以协会或合作社的组织创新方式将分散生产和经营的农户与外部的统一大市场联结起来建立农户与市场的全方位联系从而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难发现各种旨在顺畅农产品流通的交易组织顺利联结了原本处于分散无序状态的小规模农户其对于农业效率提供的关键在于节约了交易费用。在中国农村类似的流通或交易组织还未大规模出现但毫无疑问我国农村中农业交易组织创新的方向必然是以市场为指向的其宗旨应该是搜寻市场信息顺畅交易通道拓展市场空间减少交易费用。

规模经济的基本含义也可叫做第一层含义是

指随着某一独立运作的厂商的生产与经营规模的扩张而出现的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农业领域中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似乎也只应该是单个农业厂商农户或农场主的生产与经营规模的扩大。但是在农业特别是种植业中决定和制约单个农户经营规模的最主要因素是土地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均可耕地面积都很小加上各国都采取严格的法律措施来保护小额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占有权利因而第一层含义的规模经济只能由占极少数大农场经营者来获得而对整个农业领域或者绝大多数分散农户与小型农场来说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土地规模的分散与细化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约束条件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农业发展具有与工业发展截然不同的发展样式。

这就是说对我国也包括其它土地少而农民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不少人所提倡的通过土地的集中哪怕是所谓适度集中以扩大土地规模、获得规模效率的做法要么是剥夺大多数农户的土地占有权从而侵犯其根本利益必将遭到强烈的反对而行不通要么是只能在那些工业化程度已较高的区域其背后的事实为原有农业劳动者已经大量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使得现有农户的独立经营规模扩大才可行但是这对整个农业而言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所以在可见的将来这一做法对我国农业经济的总体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贡献与帮助。

问题是农业经济的总体效率必须提高而且只能是通过千千万万个独立的农户或小农场主的努力来实现。使这一结果成为可能的有效做法就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农业合作经济运动。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合作经济形成、运行、发展与完善是农业的最成功的创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通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获得“第二层含义的规模经济”。它具有三方面的内在规定性:第一各农户可以分享和使用大型农用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如果由某一农户单独购买则相当不经济从而提高了生产率各农户还可以通过合作组织来引入其它的具有先进水平的高级生产要素如新品种、新技术等进行产品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些结果类似与工业中生产成本的降低与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由于合作组织统一地为其成员开辟市场疆域、扩大市场边界、增加市场半径单个农户甚至完全可以不与外部市场打交道而只是在合作组织内就可以购买和使用生产资料、销售其农产品这就大大地节约了流通成本。第三合作组织

可以统一地为其成员搜寻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谈判、处理市场纠纷从而使农户能够巧妙地回避原来单干时所存在的市场信息很不充分以及谈判能力非常低的“天然”劣势这就大大地减少了交易费用。

进一步地分析还可以发现正如科斯所认为的“企业是对价格机制市场的替代”那样农业中的联合与合作行为也实现了通过合作组织所进行的大量的对外部市场交易的替代。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地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在于它是对单个农户各自独立面对市场时的交易行为的大量替代。因此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那种所谓“让千千万万个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看法是十分片面的。

决策与管理。该模式的首创者与代表者是前苏联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东欧大部分国家也采用该模式。我国是于20世纪50年代参照该模式建立劳动保障制度的但由于财政能力有限实际覆盖面较窄只包括国营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往往财政负担重而保障程度又较低。因而我国正在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模式。

五、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自助为主、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保障模式。在该模式下国家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交费以职工名义存入储金局计入个人帐户职工退休或其

备注:

他需要时连本带息返还给职工它实际上是由国家强制实行的储蓄保障制度因而又称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或个人帐户型社会保障模式。其基本特征为:除公共福利和文化设施由政府提供资助外保障费用由雇员和雇主负担。在该模式下受保人之间不存在收入再分配不能互助共济、共担风险实际上是强制型的自保。该模式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实行并在新加坡收到较好效果受到许多国家的瞩目。这种保障模式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自我保障的原则即雇员和雇主投保多少加上一定的利息最后将本息一并支付给雇员多少政府不做任何财政补贴。这种模式可减轻财政负担但保障程度有限很难发挥社会共济的作用。上述分析可知每种社会保障模式各有利弊采用哪一种保障模式要根据本国的经济水平、经济体制、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选定。我国已开始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这说明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化要求、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稳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但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并且发展不平衡、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同时还要考虑经济体制转轨的因素。这说明我国近期和中期目标应该建立以社会保险型为主、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辅、个人、企业和政府共担费用的混合型社会保障模式。

①比如20世纪末全球范围内跨国企业的合并浪潮其基本性质就是这些跨国企业力图通过合作来巩固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更好地获得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垄断收益。

论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 篇5

企业文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器,企业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尺,职工思想和行为的精神粘合剂,加强其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认识。作为烟草商业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带着这个课题,笔者深入烟草公司及卷烟零售那一世小说网 http://户和烟农当中,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调查。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培育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六种意识,即学习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并以此统一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激励员工实现奋斗目标。

一、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学习意识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家认为,为了加深员工的学习意识,烟草商业企业要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进行“上管理、上质量、上科技、上规模、上结构、上效益”的主题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竞赛和技能比武。总之,企业内的学习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制度化、实效化、全员化、习惯化的路子,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使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

大家普遍感到,目前,几大跨国烟草公司的产品虽然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但其品牌的知名度已经很高;“特种烟草零售许可证”已经取消,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争夺正全面加强;国家烟草局主导下的烟草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推向纵深,国内烟草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大家都谈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消除员工当中“自以为是、官商习气、心气浮躁、归罪于外、雇佣思想、心理脆弱、局限思考、被动行事、得过且过”的现象,培养起员工强烈的危机观念,以及积极进取、敢于承担责任、向困难挑战的工作热情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培育企业文化,使其在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部门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要扎实有效、求真务实地开展下去,使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尽职尽责的心态,能做好本职工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立潮头。

三、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市场意识

大家普遍认为,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每一件事,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培育出能被厂家所接受的有竞争力的烟叶产品。烟叶生产要服从于厂方卷烟配方需要,要根据厂方批准或认可的技术方案,及时调主栽品种、育苗模式、施肥方案,改进烘烤方法,力求所收购的烟叶绝大部分进入厂方主料烟配方。为调动和保持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在烟叶收购工作中,要逐步实施三项举措:一是聘请烟农代表全过程监督验质员。二是验质人员不准携带通讯工具进入封闭式。三是把党员和业务骨干充实到收购一线,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收购环境。要构建个人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加大科技兴烟力度,使企业得到升华,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四、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质量意识

大家意识到,企业文化培育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员工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保证产品的质量。烟叶生产要严格按规范化标准,以企业“种好烟、收好烟、供好烟、销好烟”的生产经营方针,加大烟叶标准化生产配套体系建设和技术、人才投入,建立完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规范收购措施,不断提高烟叶质量及其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五、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效率意识

在很多人看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精神面貌的一种集中体现。企业发展是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投入与产出的统一。只有提高企业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强产品的价值,才能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使企业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再造企业文化。烟草商业企业要按照“少层次、短流程、扁平化”的要求进行网络体系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卷烟高效率、低成本的集中配送;推进服务技术手段革命,加快实施卷烟专卖营销系统,逐步实行“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推动“四网合一”,建立健全烟叶收购流程等质量效率机制流程;加强专销结合、三线联动、快速办案,为客户提供送货、维权、咨询等方面的瞬时服务,助其及时把握时机,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六、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

调查表明,培养服务意识,推行优质服务,可以

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利弊 篇6

1.1 商业银行创新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益和效率

(1) 商业银行创新增加了经济社会的有效需求。

商业银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通常以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配置状况来衡量。在持续性的商业银行创新浪潮中, 各种迎合投融资者偏好的新产品或品种还在源源不断地上市, 使金融市场始终保持着对投融资者足够的吸引力, 这必然活跃了交易, 繁荣了市场。大规模、全方位的商业银行创新, 使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商品总量增加、范围扩大, 即使在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需求者享受了更多的金融商品, 也能使无差异曲线上移。

如图1表示, L1线表示创新前在较少的金融商品组合条件下的无差异曲线, L2则表示创新后在更多金融商品组合条件下的无差异曲线, 显然, 商业银行创新后L2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要高于L1。因此, 在一个高效完整的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活动既能提供各种方式、各种额度、各种期限和各种利率的金融商品, 又能使交易双方在市场上都能获得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交易效果。而且商业银行创新越活跃, 新的金融商品的种类越多, 其社会总效用就越大。

(2) 商业银行创新使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度上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 债权债务关系纵横交错, 支付清算关系日益复杂。把电子计算机和通讯网络引入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系统是最为成功的创新之一。客户只要将其电脑终端与银行电子计算机联网, 往来账户间的资金转移、账单支付、票据传递、报表提供等都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它打破了传统转账系统的时空限制, 摆脱繁重的手工操作, 成百倍地提高了支付清算的速度和效率。

(3) 商业银行创新优化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随着商业银行创新的发展, 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利率与外汇的管制, 例如, 出现了“浮动利率贷款”和“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等创新商品, 这些创新商品的利率直接与市场利率相关, 能充分体现市场收益率。当商业银行创新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促使一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更偏向于市场导向的操作时, 必然会促进该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因为要使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金融市场中除了信息传递灵敏、交易的有价证券种类多、规模大外, 还要使金融市场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弹性要求。

1.2 商业银行创新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1) 商业银行创新提高了其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创新活动的普遍开展, 可以带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使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更注重经营成果的考核, 更强调经营手段电子化, 更侧重财务成本控制, 更合理配置组织机构, 更讲究激励机制的运用, 并以其来实现其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创新的“双刃剑”作用也促进了国际商业银行监管的强化, 其最突出的表现为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

(2) 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了其经营范围。

20世纪70年代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受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电子化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涉及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就金融商品看, 出现了期权、期货、债务掉期、利率掉期、货币掉期等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从交易方式看, 出现了银团贷款、可转让贷款证券、欧洲票据等一系列新的交易方式;从操作手段看, 出现了银行信用卡、电子转账系统、自动清算所、自动出纳机、电话银行等;从业务范围看, 突破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禁锢, 大举挺进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信托业务等领域。这些商业银行创新有的能给金融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投资组合服务和个人理财服务等;有的不仅能给金融消费者带来较高并且稳定的收益率, 而且还提高了金融消费者的资产流动性等。因此商业银行创新对广大金融消费者乃至企事业单位都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 从而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范围, 增强了商业银行对经济社会的吸引力。

(3) 商业银行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收入。

商业银行收益结构中非资产性盈利收入增加尤为迅速。这些非资产性盈利收入包括各项业务的手续费收入、信托业务收入, 租赁业务收入、其它非利息收入, 以及来自各种咨询业务、现金管理、证券承销与托管、信息服务、表外业务等手续费或佣金收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这部分收入占商业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快速上升 (表1) 。

注*:数据资料引自国际清算银行第66期年报, 第66页。

(4) 商业银行创新有利于降低风险和分散风险。

商业银行创新增强了抵御个别风险的能力, 特别是在金融市场上创造各种避险性金融商品与交易新技术, 对于剔除个别风险有较强的功能。例如汇率、利率的频繁波动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极大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活动, 提供给经济社会各种金融期货、期权以及互换等新的金融商品, 帮助金融消费者进行多元化资产组合, 并及时调整其组合, 从而达到分散风险或转移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创新还可以达到分散或降低单个银行风险的暴露。

2 商业银行创新的负面影响

2.1 商业银行创新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受到很大影响

(1) 商业银行创新弱化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控效果。

由于存款准备金是无息的, 肯定会造成商业银行资金的占压和融资成本上升, 从而刺激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来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创新活动所筹集的资金不算作存款, 也不用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 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控制派生存款的能力。此外, 商业银行创新丰富了银行资产的可选择性, 当中央银行想通过减少存款准备金供给以压缩货币供应量时, 商业银行可通过负债管理在公开市场上购买资金。

(2) 商业银行创新打破传统金融中介的格局, 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控制能力。

①商业银行创新使经营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 这些金融机构都能以派生存款的形式扩张货币, 从而使货币创造主体不再局限于中央银行和普通商业银行而趋于多样化;商业银行也可以把存款余额用于证券投资, 所以它在派生货币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下降。因此, 传统上以控制商业银行派生存款乘数为中心设计的货币控制方法显然难以奏效。

②商业银行创新使许多具备商业银行业务功能的新型组织机构相继产生发展。这些新兴组织机构不属于货币政策控制与监督范围, 没有义务向中央银行报告, 新的金融业务也往往不在原有的报告内容之列。这样即使货币定义没问题, 货币的计量也会成问题, 也会降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能力。

③欧洲货币和亚洲货币己成为国内货币更接近的替代品了, 当国内货币政策存在一系列管制时, 如增加存款准备金要求、利率或税收方面的限制等, 都将导致国内资金转向欧洲货币市场或亚洲货币市场, 绕过中央银行货币控制。

(3) 商业银行创新使中央银行贴现率的作用下降。

当商业银行创新活动使利率敏感性大幅度上升时, 商业银行就将自己置身于利率多变的风险之中。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各种金融商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同, 一旦利率发生变动, 公众必然会在各种金融商品之间进行重新选择, 结果各层次的货币总量就可能向不同方向变动, 对货币替代品利率变化的货币需求弹性将降低, 即传统的货币市场均衡机制的利率弹性将下降。商业银行创新与金融国际化互为因果, 跨国银行国外利润的比重不断上升, 使它对国内利率的变化越来越不敏感, 商业银行不到万不得以不会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或贷款。

2.2 商业银行创新带来新的风险

商业银行创新虽然可以降低或转移个别风险, 但商业银行创新的高风险的本质特征使其不能消除或减少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风险, 而且随着商业银行创新的不断发展, 也不断产生新的风险。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来看, 其经营风险日益增大。从商业银行体系来看, 其伙伴风险日趋显现。商业银行科技应用程度看, 其电子化风险逐步突出。从商业银行业务内容看, 其表外业务风险越来越明显。

3 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认识和判断

商业银行创新存在着利益的冲突, 并且受制于经济金融环境, 所以在西方经济学阵营中, 对商业银行创新作用的利弊认识存在着较大差异。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商业银行创新利多弊少。从创新主体看, 商业银行只有预期创新能带来净收益时才会从事创新活动;从社会效果看, 商业银行创新不仅增强金融活力和渗透力, 还能有效地促进市场机制的灵敏度和作用力, 有力推动经济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少数经济学家如亨利·西蒙斯、艾伯特·哈特和菲利普·卡甘等则认为商业银行创新的利是眼前的, 而弊却是长远而深重的。

但是我们认为, 从总体上看, 当代商业银行创新虽然利弊皆存, 并且利弊作用力都放大了, 但其利始终占主导地位。从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来分析, 从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出发,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 没有创新就没有当代高层次和高水平的商业银行发展, 就不可能使商业银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和贡献。而且商业银行创新过程中的负作用多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创新活动予以克服或减轻。

摘要:商业银行创新的实现过程对经济金融发展起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用西方经济金融理论研究成果来解析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活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负面影响, 最后客观的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做出认识和判断。

关键词:商业银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汉祥.商业银行风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2]黄达.货币银行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3]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4]王晓芳.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6]周骏.商业银行创新与资本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7]田瑞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浅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篇7

【关键词】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自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以来,得到迅猛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它的积极意义。金融创新已溶入到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随着科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创新会更加活跃。金融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着银行竞争力的大小,决定着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兴衰成败。基于这样的背景,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成因、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加以分析研究。

1.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1)规避风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经济金融联系越来越密切,在一国所发生的经济金融动荡和危机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到其他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要求开发新业务,创新金融工具,使金融创新更加活跃。

(2)金融竞争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因。在金融创新过程中,提高创新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始终是创新的重要动力。为了突破利率管制需要和吸收日益增加的民间储蓄,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增加,且其业务在金融机构中所占份额逐渐上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成长使之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二者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金融创新成为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筹码。9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进一步打破,商业银行在多功能、综合化方向上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因此,金融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变成了全方位、多领域的竞争,与此相适应,金融创新也在不同领域全方位展开。此外,各国金融管制的陆续放松带来了金融竞争的国际化,因此,金融机构纷纷借助于金融创新以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金融创新的范围由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金融创新的内容则涵盖了国际金融界的各方面。

(3)市场经济机制的日臻完善,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准备了广阔舞台。市场经济是以竞争为特征的经济,这种竞争在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的市场里,它成为了创新的原动力。从目前国内创新的现状看,不论是创新产品的垄断,还是核心竞争力的保持,都有其阶段性,随着市场的开放,这些优势都会由强转弱而成为相对的概念。惟有创新能力,才是市场机制里最为闪光的亮点。对商业银行而言,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其在竞争市场中的寿命,因此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程会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这是金融创新的时代特征。

2.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金融创新动机存在偏差

西方国家金融创新动机一般基于两个目的:一是追求利润,从创新中牟利;二是规避管制,增加经营的灵活性。总之,对市场份额和资源的争夺与占有以及利润的诱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创新的真正动机。基于此动机,西方银行每推出一项金融创新,都会经过系统的策划和研究,充分考虑其成本与收益、需要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程度、推广的经济规模等。我国金融创新的动因有所偏差,金融机构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

2.2金融创新环境还不完善

具体表现在:一是我国仍存在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如利率水平、业务范围、资本市场、分业经营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严格的金融管制,使得商业银行创新空间受到很大限制。二是整个社会的金融意识、消费习惯还处在一个“开发阶段”。市场的成熟程度也成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阻隔,这种阻隔又反过来制约金融创新向广度和深度扩延。如信用卡产品的应用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网络环境和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市场的接受程度。

2.3金融创新效率不高

与西方国家进行比较,我国的金融创新效率不高,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性,使创新成果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二是金融创新缺乏科学性,使金融创新产品的优势无法发挥。三是金融创新缺乏规范性,不按国际惯例办事。

3.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途径

3.1继续加强政府引导

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建立不久,内部经营机制不成熟、金融工具简单、竞争并不激烈,追求利润和规避管制的内部创新需求并不强烈,单靠市场引导自发地进行大规模、深层次金融创新是不现实的。这就必须加强政府引导,用货币政策及宏观调控措施,形成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3.2以体制创新为主线,发展和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

金融体制的创新包括金融市场体制的创新、金融机构体制的创新以及金融监管体制的创新几个方面。加强金融体制的创新,对于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经营机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体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早已确立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金融创新也最终要回到以金融机构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创新模式,而培育完善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制是这一模式的前提。体制创新的同时,开发和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能够活跃金融交易,增加金融机构的收益。

3.3衍生工具的引进和开发,要以市场规范化为前提

金融创新的主流是积极的,但任何事物都难免有其负面影响,金融创新也不例外。世界上因管理不善,而进行未授权的衍生工具交易导致亏损倒闭的事件时有发生。我国前几年引进的衍生工具也因市场规范化建设严重不足,投机猖獗而大多归于失败。因此在引进必要的衍生工具时,必须加强监管,同时配套必要的法律法规。

3.4不但要注重数量的扩张,更要加强质量的提高

我国现有的金融创新重点放在易于掌握、便于操作、科技含量小的外在形式的建设上,而金融创新的主体素质不高、创新的内容比较肤浅,手段比较落后。因此在注重创新数量的同时,加强创新的质量,注意引进和开发先进的金融技术,提高创新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李玉强.交通银行金融法律法规选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1.

上一篇: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生活感受下一篇:关于思念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