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考试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西大学考试(共6篇)

广西大学考试 篇1

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简介: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和学校,测试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一项权威等级考试;其目的在于以考促学,向社会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为各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水平提供一个重要的技能资质证明;也为用人部门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时提供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

二、考试科目:

三级网络技术

数据库技术

软件测试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

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

三、考试时间:

203月21、22日(周六、周日)

四、成绩查询:

考试结束60日后,可到原报考处或者到继续教育学院网站查询成绩

五、领取证书:

广西大学考试 篇2

大学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又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 因为当前的大学考试偏离了其出发点, 需要在理念上进一步厘清。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教育的重心正在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关注素质、能力培养阶段转变。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 即不仅仅是培养“人”, 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高等学校正是在这一根本宗旨的指导下, 确立了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不管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复合型、应用型, 还是其他类型, 但万变不离其宗, 大学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确立大学教育与大学考试理念的基础, 即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 就应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考试理念。因此, 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评价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的大学考试目标也应当以此为重心进行定位, 并为实现大学的这一教育目标服务。大学考试的目的和性质也正是由此而产生的。

(一) 大学考试不同于中小学考试

虽然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都是素质教育, 大学考试与中小学考试都是教育考试, 但是, 两者在教育层次、考试目的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层次, 其考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 因此基本知识在考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考试形式主要是闭卷, 考试内容以教科书里的知识为主, 以升学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点为中心。客观性试题多, 主观性试题少。考试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大学属于高等教育范畴, 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不同于中小学。大学所培养的是学生的高级素质, 即高等教育法上所规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大学考试注重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点, 而是知识体系;不再只是书本上知识的记忆, 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尤其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 大学考试不同于社会上的资格考试

一是两类考试的性质不同。大学考试是一种教育性的考试, 资格考试是一种社会性的资历考试, [1]不属于教育考试的范围。二是两类考试的目的不同。社会性资格考试的目的是通过考试授予某种职业资格或社会资质, 表明通过考试的人达到了某种水平或资质。大学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三是两类考试的功能不同。资历考试的功能比较单一, 主是要通过考试, 鉴别参试者是否达到某种职业或某项专门知识所应具有的资质、能力或水平。而大学考试的功能则要复杂得多。大学考试具有检测、评价和引导等功能, 它可以检测和判断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大学考试从直观层面上看是考学生, 即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情况。从另一层面上说是考教师, 即考查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质量如何, 并从考试所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从而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到评价作用。而从更深层面上说, 大学考试还是考察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基本尺度。大学考试具有很强的引导功能, 它可以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和方向, 因为大学考试的内容、方法、手段等对学生的学习选择有极强的导向作用。而且考试如何考、考什么, 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选择、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 还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如果大学里的考试主要是以闭卷形式, 而且又是以考知识型的试题为主, 那么, 这种考试就会引导并逐渐强化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 使学生机械地再现学过的内容, 而疏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如果考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 试题内容有综合, 有分析, 这样的考试就会逐渐引导学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 激发其主动创新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大学考试不同于社会上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从一般意义上说, 是一种知识水平的鉴定方法, 其目的是检测考试者对某一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检验考试者是否已经达到或具备获得某种资格的基本能力。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目的。与选拔相联系的考试, 统称为选拔性考试。这类考试是当前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一种的考试, 有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等。其特点是以我国的高考为例, 无论考生人数多少、水平高低、成绩优劣, 都是根据确定的招生计划, 从高分到低分, 择优录取。因此, 整体试卷的水平对考生而言是相对的, 即根据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确定考试范围, 考生总体水平高, 试卷水平也高, 考生总体水平低, 试卷水平也低。考试的目的是“拉开距离”, 以利于高等学校择优录取, 选拔优秀学生。大学考试与选拔性考试不同, 它是一种校内考试, 是对大学生在某一门专业课程结束后对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概念、范畴的掌握情况的测定, 其目的是检测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某一学科的知识水平和应当具备的能力。从地位上看, 大学考试是大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镶嵌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从价值上看, 大学考试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诊断学生的长处、弱点和学习需求, 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调整课程教学活动, 最终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大学考试不同于中小学考试;不同于社会性的资格考试;也不同于选拔性考试, 大学考试是一种教育性的水平考试, 将大学考试定位为水平考试的理由是:

大学考试不是为了选拔人才, 而是为了培养人才。当然, 培养人才与选拔人才不矛盾, 但是这其中的教育理念和考试理念是不同的。培养人才也是要出人才, 但不是急功近利, 拔苗助长, 而是有一个科学培养的过程。人才的成长需要培育、生长的过程。既然大学考试是水平考试, 大学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 培养能力, 那么, 大学考试作为教育实践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自然应当以促进学习、增长能力为目的, 有效地将学生引导到大学教育的目标上, 引导到大学教育所期望的学习上, 使其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有所发展。

当前的大学考试有日趋偏离它的目的和出发点的倾向。表现为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定位在能否获得学分、毕业证和学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被赋予了某些选拔的功能, 即通过考试分出名次和优劣, 以此评优、评奖学金、入党、保研等等。这样的导向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考试, 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应当说通过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做出一个判断, 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考试作为一种目的, 一种选拔制度, 或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标准, 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关注的是考试的结果, 注重的是考试的选拔功能, 而忽视的是教育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受教育者不再是为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而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在这样的考试制度中, 考试结果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评价, 乃至唯一评价, 追求高分, 以考试成败论优劣, 其后果必然是把教育功利化。

我们认为, 大学考试应当弱化选拔性功能, 而重点强调其培养过程, 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这里的“创新”从字面上说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上分析, 创新体现的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 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能力等多方面的展现, 同时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发展。

二、大学考试的内容和方式

大学考试不是选拔性考试, 而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 那么, 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上就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一) 从内容上说, 大学考试应当从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转变为以素质培养为中心的考试

本文所讲的素质是指大学生的素质, 这种素质就是上文中涉及到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考试中心的这种转变是由大学培养目标的转变决定的。而大学培养目标的确定又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社会全面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社会目标是要建设创新型社会, 提高全民族的创造力, 培养具有世界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在这种背景下, 大学教育只单纯地强调知识学习是不行的。获取知识并不是大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 大学考试的内容必须做出调整, 即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素质培养为中心。所谓素质培养为中心体现在大学考试中就是考试应既考察知识学习的情况, 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应该说, 知识和素质两者并不互相排斥。从学校的教育来说, 学生的学习是以知识的学习为基础的, 离开知识的学习就无所谓素质的提高。单纯地强调知识学习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符合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同样, 单纯地强调能力培养也行不通, 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的发展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任何人的能力都离不开知识, 考察能力也不能完全脱离开知识, 同样, 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结果也可以作为知识储存起来。但是如果提高到大学的教学目的和考试目的上来讲, 两者就有显著的不同了。因为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和以素质培养为中心的考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考试理念。首先, 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本的, 而且是以教材书本为本;以素质为中心的考试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的, 即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本。其次, 两者的目的不同。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把对知识的记忆、背诵和储存作为考试的主要目的, 考试题型和题目也都是为了这一目标服务。以素质为中心的考试则把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能力作为考试的主要目标, 考试的题型与题目是围绕这一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服务的。第三, 以知识为中心的考试, 注重试题的客观性, 忽略主观性试题。这里所讲的客观性试题主要是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试题。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诵能力。而主观性试题主要是指可以有不同答案的试题。这样的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知识去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 因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考试题目所考查的不是答案的简单的对与错, 而是学生在答题中所显示出的智慧和能力, 这正是以素质为中心的考试的精髓。

总之, 大学考试应当确立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考试理念。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这两个方面的训练缺一不可,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体现在考试内容的设计上应当是考知识的掌握, 更应该考知识的迁移以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从方式上说, 大学考试应当从以闭卷为主的考试转变为灵活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大学考试考什么的问题涉及的是考试内容, 如何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涉及的是考试方式。教育的目的决定着考试的目的, 考试目的和内容又决定着考试方式, 而考试方式的选择又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考试方式的选择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大学考试应当从以闭卷为主的考试转变为多样化的考试方式的理由如下。

首先, 这是由大学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当前高校的课程考试有闭卷、开卷和课下论文等方式, 但多以闭卷考试为主。这是由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的。当我们把教育的目的转变到以素质为中心的时候, 这样的考试方式是不适应的。因为如果以知识为中心, 尽管知识的样式很多, 但其表现形式却是单一的, 可以用一种基本的考试形式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以素质培养为中心就不同了。人的素质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如知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等等。这些素质是不能单凭一种考试方式就能够考察出来的。因此应当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去实现, 应该说也只有通过多样化的考试与考查方式才能达到这些不同的培养目标。

其次, 这是由大学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多样化的特点决定的。现在的大学教育学科、专业越来越多, 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都有特点和区分。应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 课程的性质不同, 测试的目的不同,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大学与中小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大学是按照学科和专业的不同性质来划分院系的。由于各院系的专业不同, 因此在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学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考试的方式方面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学考试的多样性就是在这种差异中产生的。大学里的课程也是多样的, 有必修课、选修课;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应用课等等。设置这些课程有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各类课程都担负着不同的职责, 它们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培养该专业领域的人才的科学体系。课程性质不同, 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重点、技能不同, 对该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第三, 这是由大学的教与学的特点决定的。大学与中小学不同的表现之一是在教与学的自主性上。中小学是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定进行教学的, 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的自主性、自我发挥空间不大。大学则不同, 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自主性空间要大得多。大学的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坚持自己行之有效而又有特点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也有更多的自由度, 可以有自己的特长和爱好, 也可以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大学里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对考试方式也要求有一定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大学考试的多样化也是为适应大学里这种教与学的特点要求提出来的。

第四, 这是由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 考试是一种抽样测量, 即一次或两次期中或期末考试不可能完成考察学生平时学习的所有内容, 更不可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解决平时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考试只是从课程教学中选取部分内容, 或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内容来测量学生。考试所选取的部分内容是从教学总体内容中抽取出来的, 其作用是通过对教学内容样本的测量来推断考生对总体知识掌握的状况, 所以考试具有抽样测量的特点。由于考试是抽样测量, 所以带有偶然性, 考试测量从命题到阅卷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这就不可避免地使考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大学考试必须打破“一次考试定终身”“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观念。考试是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大学考试应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评价活动, 教学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过程, 考试要全面反映这样一个过程, 就必须使考试自身灵活多样。一门课程的学习检测可以根据其性质的需要, 为多次不同形式的考试来完成。如一门课程可以是期中与期末考试的结合;口试与笔试考试结合;也可以是知识性测试以闭卷为主, 能力测试以开卷为主等等。即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使教师和学生都从分数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

最后, 这是由大学考试方式各自特点和相互之间的互补性决定的。现在大学的考试方式多种多样, 有闭卷考试、课堂开卷考试、课下论文考试、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报告、写读书笔记等。这些考试形式各有优劣。以我们在一系列座谈会上学生对考试形式问题的发言为例, 学生们在谈到大学闭卷考试方式时提到闭卷考试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时总结与汇总知识,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能形成较大的学习压力, 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较适合知识性的课程。但同时也有很多弊端, 如只能考知识, 不能考能力;题目过死, 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因为以考记忆力为主, 考完就忘, 考的是智商而不是学习态度, 对提高能力帮助不大;在很大程度上考得的考前的突击能力, 而不能检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真实学习情况。还有的学生反映, 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课外学习, 看书多了不仅用不上, 在答题时还容易出现不符合正确答案要求的混乱, 因而影响考试成绩。对课堂开卷考试的方式学生的看法是, 开卷考试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在学习和知识上的所长, 考的是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广泛涉猎, 养成多读书、善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考试方式更为适合文科之类的课程的教学。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 即对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也不适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系统的掌握, 等等。可见, 各类考试形式都有优劣, 如果利用得当, 可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使学生既能够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 又能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注释

意大利的大学考试 篇3

意大利大学的上课很宽松,学生可以不去教室,可以不买教材,甚至可以不知道老师是谁,只要有本事通过考试。不过,要过关绝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考试一般分为两部分:口试和笔试。说到口试,真的可以用“闻而生畏”形容,每次教授说要口试,底下学生必定一片哗然。教授可以就整个学期所学内容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发问,然后学生必须滔滔不绝地讲述。每个学生会被问三四个问题。要是一下子答不上来,教授也会提醒一下。如果本来是掌握的而一下子没想起来,那么这个提醒很有用;如果本来就没掌握这个知识点,那么教授再怎么提醒也没用,而且当教授提醒了很多而学生还是答不上的话,他会渐渐失去耐心,这场考试也就凶多吉少了。一旦口试很糟糕,教授会对你留下不好的印象,下次重考就不会顺利。所以,一般没有九成的把握,大家是不敢贸然去参加口试的。

笔试一般分选择题和论述题。论述题在三道题左右,虽然数量不算多,但真正做起来不那么容易。每道大题都有四五个小题,每个小题还有几个小问,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因为部分学科只考笔试,所以与全世界所有学校都存在的情况一样,一些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互助”之美的行为,以求蒙混过关。不过,意大利大学教授对此有多道严防措施。一是考试座位的安排经常变化,或是按网上报名考试的先后顺序排列,或是按考试者姓氏的首个字母排列,或是按本国学生与外国学生排列。二是你的试卷与你周边座位同学的试卷可能毫不相同。记得一场考试结束后,我与同学一交流,发现这场一百来个学生的考试,试卷至少有七个不同的版本,真是叫人“欲抄不能”。

虽然意大利大学教授的“反作弊”措施做得相当到位,但也会有百密一疏的情况发生:那是一场微观经济学的考试,有个比我们高一届的意大利学生几乎什么都不懂,他到考场就是想来抄某个同学的卷子,座位却被老师拆开,看他唉声叹气的样子,有个学弟安慰他说:如果我能做完也帮你做做。他连声道谢。考卷发下来,他是A卷,学弟是B卷,两套试题虽题型相同,但里面的数据却换得面目全非。他当然做不了。最后,只剩下十分钟的时候,那位学弟在草稿纸上写下“把你题目的数据给我”,悄悄丢给学长,学长马上给了学弟自己的数字和方程。学弟开始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速算水平,两分钟解完第一题的两小问,两分钟解完第二题的两小问。在他抄的时候,学弟又解掉了第一大题的后面两问。其实,学弟还是有时间解掉其他几问的,不过看学长已经很满足的样子,正奋笔疾书,就不去打扰他了。学长抄完后,说要请学弟喝咖啡。这时老师正好从旁经过,警告他们不要说话……

意大利大学本科的学制是三年,但由于考试严格,即使是本国学生都少有按时毕业的。考试越难,辍学率也就越高,在意大利上大学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教室里的人一年比一年少。话说回来,最后真正能够通过各门考试拿到毕业证书的,一定扎扎实实地学到了不少东西。

(摘自《南国都市报》

大学语文考试 篇4

① 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 汉字的笔画有秩序的分布在一个平面性的方框里,这是汉字从外观上看最明显的特点;音素文字的字母在构词时是呈鱼贯式线性排列的。②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尤其是古代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传统上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统一的,汉字有见形知义的特点。有的字从字形可以联想到字义,如“人”、“山”、“火”,有的字可以从它的组成成分猜测出大致的含义,如“林”、“看”、“从”,有的字从它们的组成成分上可以大致推想出字义类属,如“江”、“河”、“湖”都跟“水”有关,“树”、“松”、“柏”都跟“树木”有关。不过,随着汉字的发展,古代汉字在经过隶变、楷化之后,字形显义功能已经不是很明显,许多字的形音义之间的理据要经过一定的分析以后才能看出,而且相当一部分字的字义跟字形之间已经失去了联系。③ 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 汉字和音节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音节往往对应 多个汉字(同音字),有的汉字也可能对应多个音节(多音字)。可见汉字从文字体制上不同于音节文字。而这一点就保证了汉字长期稳定的发展。④ 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语素,因而在汉语的书面语中分别语素是较为容易的,分别词就较为困难些。⑤ 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 ⑥ 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汉字跟语音的关系并不密切,跟意义的关系较为密切,这就使得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汉字的这一特点,就时间来说,对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有利的;就空间来说,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超方言的特点

(一)汉字和汉语基本适应

(二)(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三)(三)汉字有较强超时空性。

(四)(四)汉字字数繁多,结构复杂,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

(五)(五)汉字用于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比较困难。

(六)(六)汉字用于国际文化交流比较困难。怎样欣赏当代戏剧

欣赏戏剧,首先要了解戏剧所展示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怎样造成的,冲突的性质是什麽,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从而完整的把握剧本的情节。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第二幕,最初,冲突的双方是周朴园与鲁四萍,两人又各有自己内心的矛盾斗争;鲁大海上场后,冲突又集中到周朴圆与鲁大海之间,进而又有周萍与鲁大海、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表面看来是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可以将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冲突上升为下层劳动人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将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上升为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既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

欣赏戏剧,其次要把握戏剧语言。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第一,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所谓个性化,是指受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教养、环境等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第二,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包括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内心活动),像周萍打鲁大海,他们之间表现为外部动作;鲁侍萍看见周萍打鲁大海后那种痛苦的心情,是内部动作。第三,要品味人物语言中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好的潜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品味、想象的空间。比如《雷雨》中,鲁侍萍听周朴园“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的时候,鲁侍萍虽然顺着周的话说“哦,好地方。”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欣赏戏剧还要学会欣赏戏剧人物形象。首先,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其次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最后,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弄清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演讲的必备技巧

1.做好演讲的准备

包括了解听众,熟悉主题和内容,搜集素材和资料,准备演讲稿,作适当的演练等。

2.选择优秀的演讲者

优秀的演讲者包括下述条件:(1)足够的权威性;(2)演讲者具有较强的语音能力和技巧:(3)演讲者的热情;(4)演讲者的理智与智慧;(5)演讲者的仪表状态

3.运用演讲艺术

包括开场白的艺术,结尾的艺术,立论的艺术,举例的艺术,反驳的艺术,幽默的艺术,鼓动的艺术,语音的艺术,表情动作的艺术等等,通过运用各种演讲艺术,使演讲具备两种力量:逻辑的力量和艺术的力量。

4.何谓善用空间的演讲

所谓空间就是指进行演说的场所范围、演讲者所在之处以及与听众间的距离等等。演说者所在之处以位居听众注意力容易汇集的地方最为理想。例如开会的时候、主席多半位居会议桌的上方、因为该处正是最容易汇集出席者注意力的地方。

反之,如果主席位居会议桌之正中央,则会议的进行情况会变如何呢?恐怕会使出席者注意力散漫了,且有会议冗长不休的感觉?因此,让自己位居听众注意力容易汇集之处,不但能够提升听众对于演讲的关注,甚至具有增强演说者信赖度权威感的效果。

5.演讲时的姿势如何

演说时的姿势(posture)也会带给听众某种印象,例如堂堂正正的印象或者畏畏缩缩的印象。虽然个人的性格与平日的习惯对此影响颇巨,不过一般而言仍有方便演讲的姿势,即所谓“轻松的姿势”。要让身体放松,反过来说就是不要过度紧张。过度的紧张不但会表现出笨拙僵硬的姿势,而且对于舌头的动作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决窍之一是张开双脚与肩同宽,挺稳整个身躯。另一个决窍是想办法扩散并减轻施加在身体上的紧张情绪。例如将一只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触桌边、或者手握麦克风等等。

6.演讲时的视线

在大众面前说话,亦即表示必须忍受众目睽睽的注视。当然,并非每位听众都会对你报以善意的眼光。尽管如此,你还是不可以漠视听众的眼光,避开听众的视线来说话。尤其当你走到麦克风旁边站立在大众面前的那一瞬间,来自听众的视线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刺痛。

克服这股视线压力的秘决,就是一面进行演讲;一面从听众当中找寻对于自己投以善意而温柔眼光的人。并且无视于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示首肯的人,对巩固信心来进行演说也具有效果。

7.演讲时的脸部表情

演讲时的脸部表情无论好坏都会带给听众极其深刻的印象。紧张、疲劳、喜悦、焦虑、等情绪无不清楚地表露在脸上,这是很难藉由本人的意志来加以控制的。演讲的内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总觉缺乏自信,老是畏畏缩缩,演讲就很容易变得欠缺说服力。

控制脸部的方法,首先“不可垂头”。人一旦“垂头”就会予人“丧气”之感,让听众觉得自己很不自信。而且若视线不能与听众接触,就难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另一个方法是“缓慢说 话”。说话速度一旦缓慢,情绪即可稳定,脸部表情也得以放松,再者,全身上下也能够为之泰然自若起来。

8.有关服饰和发型

服装也会带给观众各种印象。尤其是东方男性总是喜欢穿着灰色或者蓝色系列的服装,难免给人过于刻板无趣印象。轻松的场合不妨穿着稍微花俏一点的服装来参加。不过如果是正式的场合,一般来说仍以深色西服、男士无尾晚宴服(tuxedo)、以及燕尾服为宜。其次,发型也可塑造出各种形象来。长发和光头各自蕴含其强烈的形象,而鬓角的长短也被认为是个人喜好的表征。站出来演讲之际,你的服装、究竟带给对方何种印象?希望各位好好地思量一番。

9.声音和腔调

声音和腔调乃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有所改善。不过音质与措词对于整个演说影响颇巨,这倒是事实。根据某项研究报告指出声音低沉的男性比声音高亢的男性,其信赖度较高。因为声音低沉会让人有种威严沉着的感觉。尽管如此,各位还是不可能马上就改变自己的声音。总之,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声音清楚地传达给听众。即使是音质不好的人,如果能够禀持自己的主张与信念的话,依旧可以吸引听众的热切关注。

说话的速度也是演讲的要素。为了营造沉着的气氛,说话稍微慢点是很重要。标准大致为5分钟三张左右的A4原稿,不过,此地要注意的是,倘若从头至尾一直以相同的速度来进行,听众会睡觉的。汉语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特点 1.2.1 语音方面 ①元音占优势;

②没有复辅音; ③音节结构简单整齐; ④有声调; 1.2.2 词汇方面 ①语素单音节;

②词根复合构词;

③双音化:词汇里词占优势,使用中单音词占优势; 1.2.3 语法方面 ①SVO型语言;

②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③句法与词法结构基本一致;

④有量词、助词、语气词;

⑤词类与句子成分不一一对应(词多功能性);

1、语音特点 1)每一音节都有声调

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其中,声调是音节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2)没有复辅音

辅音以清辅音为主.浊辅音只有m、l、r、n 英语等外语有浊辅音和复辅音;

古代汉语也曾存在过复辅音; 现代汉语没有复辅音。3)元音占优势

任一音节必有韵母,任一韵母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音。元音属于乐音,辅音属于噪音。

汉语的复韵母即使两个元音(好hǎo)或三个元音(教jiào)也是一个音节。现代汉语以清辅音为主,清辅音声带不振动,所以,音节中噪音少而乐音多。4)没有入声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都有入声。

古代入声音节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并平(阴平、阳平)、上、去三个声调中。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声调。

2、词汇特点

1)以单音节词根和根词为主 现代汉语中的音节一般都有意义。

这些记录意义的音节就构成了现代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和词。2)双音节词占优势

现代汉语大量采用词根复合构词法创造新词。

双音节词具有音节对称和谐的美感,具有偶数的节奏韵律。3)多音节词语中“四字格”为主

这与双音词占优势有关,也与汉语偶数节律习惯有关。

有些数字略语多采用偶数形式。如“四化”、“五好”、“三大纪律”、“四个一样”等。

3、语法特点

1)词形没有形态变化

一个词不管作主语、还是作宾语,它的发音和词形都没有什么变化。一些语法范畴和功能都不像有些英语、俄语那样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现。2)复合词为主

现代汉语的词法以词根复合构词法为主。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能产性,可以满足言语交际对词汇量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对词汇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如:“天”可以构成“今天”“昨天”“前天”“明天”“星期天”“春天”“秋天”“蓝天”“天下”“天气”等等大量的词。3)量词丰富

有量词是汉藏语系各个语言的共同特点。量词丰富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语的许多名词要求与特定的量词相搭配。

因此,可以说量词是对名词的外部特征的一种分类标志。动词涉及到的“量”也使用量词,即“动量词”。

除了固定的量词之外,还使用大量的临时量词。例如:“一碗饭”“一顿饭”“一次饭”“一口饭”“一餐饭”“一粒饭”

“踢了他一下”的量词,还可以用“一顿”“一脚”(“脚”是临时量词)。4)存在兼类词

例如动词兼名词、动词兼介词、动词兼形容词等等。5)句法与词法的一致性

词和短语以及句子结构方面具有一致性。例如:“地震”(主谓结构的词)与“水土流失”(主谓结构的短语)

“提高”(述补结构的词)与“看清楚”(述补结构的短语)优点:为汉语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方便的基础;

缺点:存在词与短语划界不清的现象,特别是在双音结构中,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6)语序和虚词是主要语法手段

使用相同的词却因语序不同而表达不同的意思。

例如:“大抓工业”和“抓大工业”;“我要学”和“要我学”;“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和“查无实据、事出有因”;“说不好”、“不好说”、“不说好”;使用不同的介词,意思完全不同。例如:“把他打了”和“被他打了”。

4、语用特点

1)现代汉语具有意会性

2)现代汉语的意义表达经常采用意会的方式。

3)表达求简、求明,求达意而已,并不一定求句子结构的完整。因此,句子有许多省略的形式。

4)依靠语境消除歧义

有些句子如果离开上下文语境会影响意义的理解,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咬死了猎人?还是咬死了狗?)三个学校的领导。(三个学校?还是三个领导?)这些歧义只有依靠句子的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才能消除。

5、修辞特点 1)采用汉字构形特点

汉字特殊的构形方式,形成了字形离合,炼字等修辞特点。例如讽刺统治阶级压迫剥削导致民不聊生的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十个数字上联缺少“一”、下联缺少“十”,因此,横批“缺一少十”就谐音表示“缺衣少食”。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后,有人写出对联:上联是“琴瑟琵琶 八大王 王王在上”,下联是“魑魅魍魉 四小鬼 鬼鬼犯边”。这副对联深刻讽刺了封建统治者面对“鬼子”侵略作乱,国家危机四伏,仍然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这副对联利用了汉字构形的特点,寓意深刻,用字巧妙。2)音节结构整齐

双声、叠韵及押韵、对偶等修辞格式都具有音节结构整齐的特点。许多顺口溜、民谣、小品、幽默也都有合辙押韵的修辞特点。3)具有民族文化特色

具有极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歇后语、成语典故、委婉语、禁忌语等。

6、信息处理特点 1)汉字属于“大字符集”。

拼音文字使用的字母数量少,属于“小字符集”;

汉字字种数量大、字形结构复杂、字体变化多样,属于“大字符集”。

在字形技术和标准化方面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字。汉字输入计算机曾被称为“瓶颈”问题。

2)存在词语切分问题。

书面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因此中文信息智能化处理中需突破“词语切分”等关键问题。3)存在“词性标注”问题。

汉语词典一般不标词类。兼类和活用的词,离开具体的上下文语境难以确定词性。中文信息处理自动标注词性成为关键课题。

4)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和规范。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陆和台湾在简繁汉字的使用和汉语词汇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大陆使用简化字,台湾使用繁体字。常用词语存在许多差异。外语借词方面存在的同源异形词。同源异形科技术语的统一和规范成为信息处理标准化与国际化的重要任务。

古代诗歌发展源流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高三年:杨编2011/11/18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

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

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诗歌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

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两个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被称为双了星座,李白豪放飘逸,上承《楚辞》的浪漫主义 ;杜甫,浓郁顿挫,上承《诗经》的现实主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 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 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 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

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山水诗: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边塞诗:代表人物:卢纶、李益,是高适、岑参的余绪。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 主张。往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加以集中概括,以讽论谕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如《卖炭翁》《长恨歌》。

韩孟诗派: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诗歌风格:生硬奇险,开后世宋诗的风气。

浪漫主义诗派:代表人物:李贺。上承李白,下启晚唐的李商隐。

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

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此时期的诗人还有:

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

《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

喜爱。

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的特点。

晚唐时期:

诗歌: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 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 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词: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已经出现,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多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缠绵)。出现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

集》。宋朝:

词:词风继承花间派的婉约绮靡。“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晏殊的词风雍容闲雅,有

富贵气。晏几道的词风是低回感伤。

婉约词:

柳永:多写男女离别之情和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沉吟于风花雪月之中。

周邦彦:继承柳永的余风。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

李清照:前期清新婉丽,后期缠绵抑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姜夔:继续周邦彦的风格,尚风雅,主格律。

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

是他的代表作。

豪放词:

苏轼:启南宋豪放派的诞生。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

词作之中。

张元干、张孝祥、陈与义、向子瑾、朱敦儒,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词风,同时期还有

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

辛弃疾:有抗金报国的壮志,但壮志难酬,郁愤深积。

诗:西昆体:杨亿、钱惟演,学晚唐李商隐,讲究格律辞藻、华丽典雅。

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反对西昆体,提倡平易流畅。

两位大诗人:苏轼说理抒情,自由奔放;黄庭坚,江西诗派,崇尚杜甫,大多瘦硬生新。

这时期的诗人还有:陈师道、陈与义、韩驹。

出自江西诗派,最终自成一家的有:

陆游:爱国诗人,最动人的作品是表现他老而不衰,死而不渝的爱国情怀。

杨万里:诗风清新活泼。

范成大:善写田园风光,颇有生活情趣。

宋末有:

文天祥,汪元量:多是爱国诗篇,浩气磅礴。

元代: 杂剧: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融为一体。

王实甫:《西厢记》

康进之、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多歌唱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之作,少数作品接触当时重大的

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

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有:张可久和乔吉,特点:雅正典丽。

明代: 诗歌:

台阁体诗派:代表:杨士奇、杨荣、杨溥,特点:歌功颂德、空泛虚浮。

唐宋派:归有光

清代:

诗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不满清庭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特点:悲壮沉郁、感慨深远。此时期的诗人还有:钱谦益、吴伟业、王士

桢。

郑板桥:反映民情;袁枚:直抒性情;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

词: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

朱彝尊:推崇姜、张之清空,开“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词近李煜,又自成一家,善作小令,长于白描。

张惠言、周济:主比兴寄托,代表“常州词派”。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先是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位作家是鲁迅和郭沫若,最重要的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革命文学时期。这一时期左翼作家和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都很活跃。茅盾《子夜》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创作代表了正宗左翼文学。老舍、巴金、曹禺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大学考试作弊心理探究及对策 篇5

大学生作弊心理探访调查:通过对最近几年作弊的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交谈, 笔者发现学生考试违纪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大学生作弊心理调查表

作弊心理成因分析:从以上的调查数据, 可以看出学生作弊的心理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懈怠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 一下子从中学的紧张学习中“解放”出来, 加上大学课程多, 学习主要靠自主学习, 学生一下子不适应, 放松了学习, 为了确保及格, 于是采用作弊的手法。

2.厌学心理:高校开始扩招后, 学生素质愈渐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过去在学习、生活中多次挫伤过自尊心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上大学后, 在与其他优秀学生的比较加剧了自卑心理的疯狂膨胀, 从而通过逃课、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来寻找虚幻的平衡, 他们一方面不求进取, 得过且过;另一方面, 他们渴望得到认同, 只把希望寄托在考试违纪上。

3.功利心作祟。考试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往往也是衡量学生价值的重要尺度。对于具有强烈表现欲望的青年大学生来说, 考出好成绩是显示自己存在价值的重要方式。因此许多人会尽全力考好每门课程, 来证明自己作实力和价值。

4.心理不平衡:学生看见别的学生作弊, 自己不做怕吃亏, 也就跟着作弊。

5.侥幸心理:凡是考试作弊者都存在侥幸心理。

思考与对策:如何从根本上杜绝目前高校学生作弊成风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教育和学校考试管理两方面入手:

1.学生方面:要预防和杜绝大学生考试作弊, 首先要解决的是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 (1) 积极开展心理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只有从根本上重视心理教育, 充分掌握和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失调和心理偏向, 帮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情绪, 从而使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有效地预防心理偏差, 防患于未然[1]。 (2)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考前应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从思想上对到作弊的危害性的认识, 才能从根源杜绝作弊的行为。 (3) 要求学生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 在对待是否真才实学的问题上, 是没有捷径, 也不允许弄虚作假的。只要平时勤奋学习, 学有所成, 胸有成竹, 考试时便不会作弊。

2.学校方面: (1) 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考试管理制度。高校考试管理工作, 是高校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系统工程[2]。高校考试管理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的管理人员在具体实施考试管理中, 必须遵循客观的标准和原则。 (2) 通过培训, 提高监考人员的自身素质, 确保圆满完成监考任务。学校可以在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阶段进行专门的监考培训, 要求新进教师学习各类考试管理规章制度;每逢期中、期末、英语四六级等大型考试前, 要组织监考人员集中温习考试管理规章制度。 (3) 加强考试各环节管理, 确保考试质量, 杜绝考生的作弊行为。 (1) 做好考前管理。第一,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学校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 对不同课程、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方法, 灵活应用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半开卷、操作实践、论文写作、案例讨论等多种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 全面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以及能力的发展状况, 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 灵活掌握所学知识[3]。第二, 考试前严禁各种形式的针对考试的辅导、划重点、出复习题等, 更不允许学生以各种形式向教师送礼套题。第三, 严格审核学生参加考核的资格。如学生无故缺课超过一定学时、缺交作业、缺做实验达一定数量者, 不准参加考核, 擅自参加者考试成绩无效。 (2) 加强监考、巡考工作, 严抓考风考纪。第一, 考场纪律如何, 监考是关键。首先, 在配备监考人员时应挑选责任心强、工作认真、敢于坚持原则、对违纪学生不姑息手软的教师担任监考工作。其次, 要明确监考人员职责, 要求其宣布考试规则, 检查学生证件, 严肃考场纪律。最后, 要建立考场责任制, 明确树立监考员是考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对监考任务完成得好的监考员给予表扬和奖励。第二, 巡考的主要作用是警醒监考人员、处理突发状况。学校应采取校领导、督导团、教务处、院系多重巡视机制。 (3) 严格遵守考试制度, 正确处理考试作弊问题。对于考试中出现违规现象, 一方面要严格遵守考试制度, 对考试作弊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 要注意处罚不能过度严厉, 不能动不动就把学生开除学籍。

参考文献

[1]朱九思, 蔡克勇, 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168~171.

[2]宋明慧.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工作的问题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 2007, (5)

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探析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网络无纸化;考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79-02

一、无纸化考试的内涵

(一)无纸化考试的概念

无纸化考试,是以财政部印发的《从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以优化的题库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随机组卷生成无纸化考试试卷进行考试,并及时生成考试成绩,集考试报名、试卷生成、上机考试、阅卷、成绩生成、合格证(单)打印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的从业考试管理模式。

(二)无纸化考试的形式

总体来看,目前无纸化考试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1、单机模式,即每个机子装一套系统及考题,考完收集成绩。

2、C/S模式,即在服务器上装题库,在每台机子上安装客户端程序,登录,抽题,考试,传回服务器成绩。

3、B/S模式,即整个考试系统全装在服务器上,考试端只需打开浏览器(Browse)即可,输入服务器URL即可调出页面登录、抽题、考试、评分、返回成绩等。

(三)无纸化考试的特点

无纸化考试具有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考试资源、规范考试管理、方便考生等优势,有效确保了考试的客观公正性和及时性,是国家倡导节约能源的良好体现,也是考试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考试特点体现为:

1、可操作性和通用性强。无纸化考试系统运行在局域网络环境中。系统包括题库建设模块、考试服务器模块、考生客户端模块和试题抽取模块等主要子系统,实现了网络化、无纸化考核的功能,系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通用性。

2、组考前期节约成本。无纸化考试一般是实行网上报名、网上考试,报名结束后将考生数据导入考试系统即可实现考试,这种操作,便于大规模的考试,节约了成本。

3、考试相对公平、公正。无纸化考試具有高标准的考试体系,从考前组织到考后评分,都很客观、公正,速度快,没有人工误差。

二、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的好处

随着无纸化考试技术的成熟,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已经不在局限于四六级考试,很多学校在平时的测验中也开始使用无纸化考试,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很多便利。

(一)从学生角度讲

1、减少发挥失常的几率。在传统的考试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常搞题海战术,弄得身心疲惫,也不能解决一直以来的哑巴英语学习方法。而无纸化考试准备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灵活的教学网络,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听和说的练习,在熟悉电脑操作的过程中轻松学习英语,另外,无纸化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笔试中学生因听力一项不好而影响其他专项考试的弊端。

2、评卷客观公正。传统的笔试,常常因为阅卷老师的笔误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评分,特别是在四六级考试中,由于一分之差而导致学生错失理想学校的事情时有发生。而无纸化考试具有严格的评分系统,所有操作均由计算机执行,客观公正,真正能给学生一分满意的答卷。

3、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备考环境。在现代,电脑已经是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对大学生来说熟悉电脑操作已经不是难事,无纸化考试使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就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必担心回答不出问题而被嘲笑,因而情感的焦虑得到释放,学习效率自然得以提高。同时,在感知、想象、理解及应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提高。

(二)从组织者及教师角度讲

1、解决了传统笔试的组织难度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多的困难。同时增加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自己从传统的大量繁杂的考试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提高教学质量。

2、解决了传统笔试中反复出试卷的重复工作,保密效果好。传统的笔试中,教师在每次大学英语考试中都要出2-3套试卷,试卷的可用性还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工作流程相当复杂,保密效果也不好,而无纸化考试,有专门的考试题库,这些考试题库都是经过专家的审核过的,权威性较高,而且这些题库与教材也十分的配套,可以利于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更加有目标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测试面较广。无纸化考试题库中一般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很少有盲点,可以提高测试的效度。同时,也要求教师掌握更多的国内外知识,无论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丰富教学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无纸化考试采用网上报名方式,一般会在网上报名页面上告知网上报名具体流程,具备网上申请、图片数据上传、网上审核、在线支付、准考证下载打印等功能。同时,各管理机构也会加强对考生网上报名信息的审核程序,采取现场复核考生身份信息、现场采集考生指纹信息、现场核对考生影像等有效方式核实考生报名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杜绝可能发生的舞弊行为。

三、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的弊端

(一)无纸化考试使很多学生又把精力放在听说上,对于写却不太重视,考试中只要能识别英语单词即可,至于会写不会写无法测试,造成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上有所下降。另外,无纸化考试要求教师用多媒体授课,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监管,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会找机会去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等,影响了教学和学习效果。

(二)无纸化考试对电脑安全性及技术人员要求较高,在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中,经常出现电脑死机、黑屏、无法输入答案、电脑自动重启等现象,使学生情绪受到影响,甚至有的学生中途放弃考试。另外,无纸化考试过程中,学校配备的监考老师必须精通计算机,且这些人员要随时调配,解决学生电脑技术问题,否则就会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在大型的考试中,还要能够做到及时的信息共享和实时对接。

(三)无纸化考试增加了组织者的资金支出。要想确保无纸化考试的顺利进行,组织者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显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林院校)而言,在国家教育经费紧张,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但由于历史原因,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学生学费标准普遍偏低,负担相对又重(此类学校的校办企业多,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大部分企业效益低,学校背负企业的负担,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每年负担校办企业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就上千万),往往连正常的教学资金就难以满足,不可能有很多的资金投入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上来。加之,进行英语网络教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这对欠发达地区的院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进一步加重了学校的资金紧张程度。资金问题直接制约着大学英语无纸化考试的开展。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建粤.英语试题库管理系统建设[J].当代经理人,2006.

[2]桂诗春.标准化考试——理论、原则与方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刘梅雷.建立科学的无纸化考试平台[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技术学院学报,2003.

[5]张尧学.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学—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个人观后感600字下一篇:暑期夏令营安全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