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去奋斗(精选10篇)
适时地把自己归零
萎靡的心 豁然开朗
掌控自己
换个角度 换种心情
在狭隘的心灵空间
学会情感清仓
摈弃烦恼 忧虑 困惑 迷惘
感知命运 解惑生活
南方百年不遇的暴雨灾害
哀叹惋惜之余 也只能这样自慰
尽管只是杯水车薪的徒劳
塞翁失马 安知非福
无所谓 不算什么
北方已经历 已走过
退一步 海阔天空
风来浪也白头
蒲公英的种子成熟了
随风飘落 四海为家
看似自由 却身不由己
多一份真爱 多一份感恩
多一份友善 再多一分成长
一切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
贵在自立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去奋斗去追求
为生命贺彩
执一枝画龙点睛之笔
挥画抒写人生
脚下的路 还要自己去走
一顿饭钱, 一段乡情, 一世友情
作为溪山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他像绅士一般的对每个人微笑, 给人无比坚定地信念去相信他, 跟随他。他总是莫名的摸摸头, 然后陷入沉思, 认真的姿态足以让你笃定他是个会思考能反思的人。
善于言谈, 广交朋友的龚博翔, 为了用于交流同乡情谊、建立联系平台。于2013年年底和几位同乡成立了“贵州安徽学子联合会”, 并积极开展了第一次聚餐。“首次聚餐大家凑凑解决了, 第二次就困难了。”龚博翔说, “自己创业, 就是起源于聚会的一餐饭钱。”
奔着一顿饭钱, 一段乡情, 一世友情, 龚博翔和来自贵州、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13位同学, 纷纷结合各自的专业所长帮助企业以及网站和网店在微信平台上二次开发做“微市场”。“做公众号, 现在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 但在2013年的贵阳还是一个空白点。”龚博翔沉沉地说到。
经朋友介绍, 他们为一家婚庆公司做了五个“微商”公众号, 于是, 大家计划应该注册一个公司。但是注册一个公司谈何容易呢:注册资本何处来?申请材料需要哪些?公司章程怎么制定?公司地点取在何处?对于还是大学生的龚博翔, 这些都成了一系列的难题
幸福的到来总是有些突然的,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创业伊始, 龚博翔通过最简单的百度搜索, 知道了“贵阳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支持大学生积极创业的优惠政策。他们当时怀着惴惴的心迫不及待地和创业园的潘处长通了电话, 简单介绍了创业的项目。第二天半个小时的面谈后, 不但得到了一间免费的20多平方米办公室, 还拿到了“贵州溪山科技有限公司”的合法身份, 开发的项目还得到高新区“大学生扶持计划”的5万元。
与此同时, 贵州大学提供了一间办公室, 供大家熬更守夜, 同时还有初步资金的注入, 学校的支持也让大家信心倍增。“这样, 我们在最艰苦的时候存活了下来, 慢慢地成长。”或许只有经历过, 才知道珍贵的意义, 龚博翔说这句话的时候, 浅浅地笑着, 仿佛经历的那些都只是人生微不足道的历练, 收获的却是美好的明天, 对同乡的关怀, 对朋友的情谊。龚博翔眼里还有隐隐的期待, 对公司未来的发展的希冀以及坚定的信心。
溪山科技团队结合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民族特色, 研发的第一个项目是“从江旅游新媒体”。
“我们希望运用大数据等技术, 建立贵州旅游品牌资源大数据平台”龚博翔说, “旅游与文化从来分不开, 有故事的景区, 才有魅力。”他们经过不停地实地考察, 融入从江生活, 体验从江特色, 通过公众账号, 定期地推送“从江苗乡侗寨的民俗故事”, 将景观融入3D虚拟和现实中, 打造出前所未有的完整感官的全方位体验。让喜爱旅游的人们可以少一分对未知的担忧, 多一份信赖和认识。
由“从江旅游”延伸的“智慧旅游”项目, 让体验者不出家门身临其境、玩遍全球, 荣获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贵州赛区银奖。
在2014全省工业观摩会上, 龚博翔团队向来宾们进行“中国宝贝•多彩贵州”智慧旅游服务大平台的路演, 展示了全方位的旅游智能服务, 目前公司已与贵州生态旅游文化发展委员会、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 共建“大数据与生态旅游”, 宣传贵州。
世事无常, 永不被接受的困境, 将那些条条框框摆在眼前, 只有百分努力, 万分拼搏才有机会冲破。
让龚博翔没想到的是, 开发出了微商店、微网站、微信公众号下拉菜单等产品后, 不少企业看到“溪山科技”是一个校园企业, 对他们并不重视。龚博翔还记得, 有一次花了一个月时间给别人免费做了微信公众号, 但后续的运营开发却交给了深圳的一家企业, 理由只是深圳那家企业名气大。
2014年5月, 龚博翔接了最后一个订单, 客户给了8000元的报酬, 但自己产品开发的费用却花了1万元。“没有经验, 不懂得商业模式的运营, 让我们负债累累。”龚博翔说。
年轻最不怕的就是马不停蹄地为梦想而战, 龚博翔坚持不懈的努力, 使得溪山和共青团贵州省委、茅台集团 (天朝上品) 、民生药业、鸿基地产等机关、大企业有了不少的合作。到2014年底, 刚成立八个月的公司接到了一些业务, 有了收入。
未来赢在对追求永不止步, 披荆斩棘换来的绝不言弃。这句话是对龚博翔的完美写照, 他温和外表下那颗倔强的心绝对不会允许他对现有的成就沾沾自喜, 不会允许他被创业的艰辛打倒, 他充满期望的眼神也同样不会使他对未知的前路充满恐惧。
六度创客工场前进路
创业遭遇的窘境, 让龚博翔不禁想到以前慕名而去的北京车库咖啡。“对创业者来说, 那里就是筑梦的‘圣地’。如果贵州也有这样的地方, 有投资有人脉, 还有专门的导师进行创业指导, 该有多好。”此时, 龚博翔心里种下了“创客”的种子。
“我要做的就是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为高校的创业者提供创新的空气和土壤。”龚博翔说, 此时的他正忙着去开拓出贵州首个学生自主搭建的高校创客工场——贵州大学六度创客工场。心存良善的他也想让许多有创业梦想的人有平台, 他像是有一身永远不会枯竭的精力一般, 向前。
在接完微信平台二次开发的最后一单生意后, 龚博翔一边继续创业、一边开始谋划发起在贵州建立首个学生自主搭建的高校“创客”工场。
2014年6月, 龚博翔和他的创业团队果断放弃了微信平台的二次开发, 开始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做软件外包。同时, 还将创业团队的核心人员分离出来, 开始组建“六度创客”团队。
“溪山科技转型后主要是做网站和APP的开发, 这方面的利润比较高, 一单可以赚到2000元到5万元不等。”2015年2月, 龚博翔还清了创业初期的数十万元负债, 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六度创客”中去。
与车库咖啡不同的是, 龚博翔眼中的“六度创客”更加“理想化”:服务对象主要针对高校创业群体, 无需成熟的项目、无需自己的创业团队, 只需要一个想法, 便可以在这个工场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人进行团队组建, 并有投资者对你的想法进行投资。
对“六度”的未来运营, 龚博翔有着更清晰的规划:“我希望能够找到更多投资者来参与到这个企业中, 这样才能保证‘六度’源源不断的活力, 使它真正成为大学生创业群体筑梦的地方。”
根据龚博翔的设想, “六度创客工场”分线上、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主要是开发一个“六度”网络社区平台。平台会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分成若干板块, 大学生在各个板块中发布自己的想法, 兴趣相投者在各个板块中自主组建团队, 投资者也在各个板块中寻找想投的项目。线下是“六度”, 主要举办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创客交流活动, 并为线上有合作意向的创业者提供交流场所。
3月25日,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在贵州大学作主题演讲时, 听说“六度创客工场”后就表示有浓厚兴趣, 并承诺贵阳市将给予创客设备的支持。
“我们专门列了一个清单, 希望能够得到3D打印设备、小型机床等设备的支持。”龚博翔说。学校也对创客们提供很多支持, 专门提供了办公场地和“六度创客工场”的活动场地。
目前, 在学校为贵州大学创客、创业者们提供的“六度”活动场地, 四周的墙壁已经粉刷一新, 工人们正在安装吊灯。龚博翔说:“如果万事俱备的话, 我们近期就可以正式对外运营了。”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交会处,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曾经他们是被怀疑的一代,是被“宠坏了”的一代,当各种非议渐渐消去,他们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而他们,就是科鲁兹车主所代表的人群。
时逢雪佛兰科鲁兹以“我奋斗,我表现”为主题的“11度青春”系列影视作品拍摄正式启动,我有幸在鸿发森泉雪佛兰4s店的安排下于济南奥体中心采访了一位标准的“80后”科鲁兹车主。
7月15日上午10点,在济南奥体中心游泳馆停车场外,谭政驾驶他的红色科鲁兹准时与我们会和,一件身上印有英超球队切尔西足球场的纯棉天蓝色T恤、一条磨白风格的蓝色牛仔裤、格子帆布鞋,微卷的头发,简单而充满活力,这就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简单的寒暄过后对谭政有了初步了解,没想到我们竟然算是同行,都在传媒行业,这让接下来的采访沟通变得更加轻松。
我们的话题自然从谭政的这部车子开始。
选车就是选自己
谭政绝对是“80后”中“混得不错的”:较高的收入、自信的外表、十足的干劲。大学毕业五年,他用他执著的拼劲打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身边的这辆科鲁兹,与我一起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有欣喜、有战战兢兢、有忧伤、有无奈,但更多的是激情。车子是什么?有人把它当做代步工具,有人视它为某种资本,而我觉得车子对于我更像是朝暮相处的好兄弟,所有开心与不开心,都会有它的陪伴、分担,而且它永远都不会背叛。因为它是我的第一辆车,所以我倍加疼惜,我俩相处得还算不错。”
“工作第三年的时候,我就有了购车打算,心理价位在13万元左右,初选车时考虑过福克斯、朗逸、轩逸、世嘉等多个车型,其实每个人选车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个车都有值得你购买的理由,最终定哪个,一看银子,二看缘分,看了那么多的车,感觉选车就是在选自己,车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它要能体现我内外的各种特质。”2009年4月科鲁兹一上市,谭政就被它的时尚外形所吸引,试驾了一圈后,对该车型的动力、底盘性能和空间都很满意,当场就下订金购车,可为了提车一等就是近三个月。“三个月的等待中,我隔三差五就去鸿发森泉试试车,一是找找感觉。另外也怕等的时间太长自己失去了信心,就不断地用试车来提提神。”讲起购车的经历,谭政风趣地调侃。
“还好,等真的开上属于自己的车子,感觉那三个月的等待绝对是值得的,除了动感、惹眼的外观,车子的动力、操控的扎实让人时刻体会到运动的激情,而科鲁兹的品质和工艺却是我最为看重的。精密的结构工艺、智能化的线束系统、出色的底盘悬挂调校,将近4.6米的车长和超过2.68米的轴距已接近中型轿车的标准,而价位仍然保持紧凑轿车的水平,真是物超所值。”谈起用车的感受时谭政显得很兴奋。
“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受广告片的影响,开着科鲁兹带给我一种无形的想要去拼搏的干劲,媒体业务人员的日常工作繁忙,并且常常穿梭于不同的地方。我喜欢驾驶科鲁兹去与客户洽谈,它让我充满自信,激励我克服困难,我可以充分享受科鲁兹带来的便捷与高效,运筹帷幄,自信从容。”谭政作为较年轻的业务人员,如何充分利用时间是他不容忽视的生活细节,“而身边的这辆科鲁兹,让我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慢慢地我觉得科鲁兹就像和我有着同样性格、同样精神的兄弟,更像我的一面镜子,将我想象中自己的形象近乎完美地表现。”
谭政的这段话让我再次想到了“11度青春”对这个群体的描述:坚持自我、不懈努力、追逐梦想并乐于表现。而这在谭政开始他的“有车生活”后扩大的生活圈子上也得以体现。“在科鲁兹车友会的论坛上,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难能可贵的是科鲁兹的车友大都有着同样的情怀,并且乐于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闲暇时,大家相约踢踢足球、短途自驾,有时还会组织一些别出新意的活动,这给缓解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有很大帮助。”
“除了上下班的日常使用外,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我经常会参加自驾游活动。操控乐趣是雪佛兰科鲁兹的一大亮点,扎实的底盘、刚性的车身足以保证科鲁兹轻松应对郊外崎岖不平的道路。感觉科鲁兹的悬挂是针对中国的道路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校,对路面颠簸的过滤恰到好处,乘坐的舒适性相当不错。”
或许正如他外表带给我的感觉一样,谭政的性格也与外表基本吻合,自己的红色小科身上张贴着变形金刚、国家地理等各种标志,车内还挂着玩具总动员中的“巴斯光年”,雪佛兰小熊和变形金刚大黄蜂这些小玩意也都随意地摆在车上,27岁的谭政喜欢收集玩具,年轻而充满朝气,还像个大孩子一样。而“年轻活力、值得信赖、自信睿智、乐于表现”也正是雪佛兰的品牌定位。
养车不贵售后省心
淡到科鲁兹的油耗这个实实在在的话题,谭政还是挺满意的,他的“宝座”现在已经行驶了2万3千公里,主要是在城市路况下驾驶,“我有一个习惯,每次都加200块钱的油,这样会很容易统计日常油费开销。一般情况下,200元的油能驾驶5-7天,不到400公里的里程。对于经常在市区用车的实际使用情况,我挺满意这样的油耗表现。”
雪佛兰的信后服务是有口皆碑的,虽然购车将近一年没有返店维修的情况,但几次保养的经历却让谭政感受颇深。在科鲁兹3000公里免费首保时,谭政就已经在鸿发森泉雪佛兰4S店享受了一回星级服务。在汽车保养过程中,谭政被热情的信后接待人员带到贵宾休息室,看看录像、喝喝咖啡,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随后的5000公里常规保养,花费还不足300元。最令谭政感动的是,在他买车后不久,就有工作人员打电话回访,询问用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电话回访基本两个月一次,从没间断过。
“其实我不大关心油耗这问题,现在中控台上信息定格在8.3L.100KM,很长一段时间没变过了,可能是性格的原因,我对车的动力性有着很高的要求,相对起步时平稳的动力输出,雪佛兰科鲁兹在中高转速的加速能力突出。尤其是发动机达到3000转速的时候,整个人的心情都随着发动机的声音和不断提升的车速兴奋起来。”
“大家都说买科鲁兹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它是我生活中的好帮手,对它的爱只会与日俱增。必然,它还将伴随我继续走下去,去闯世界,去闯前程。”
我的梦想我作主
就像文章开始时说的,采访对象是年轻的科鲁兹车主群体的代表,年轻意味着活力,也意味着梦想和奋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或隐蔽或明显,或藏在心底或挂在嘴边,在科鲁兹“我奋斗,我表现”的感召下,我们自然谈到关于梦想的话题。
“小时候我有很多梦想,不过后来都忘了。”谭政笑着说,“梦想太遥远,我比较喜欢实际的东西。我在一个小城市长大,从小就喜欢画画,唱歌,收集玩具,尤其是小汽车。当时的最大梦想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汽车都开我们家去。其实就是想做‘大富翁’,具体多大,也说不清楚,反正很大很大的那种,呵呵。后来慢慢长大了,比较现实了。到济南上学,在济南工作,生活比较稳定了以后,又重拾童年的一些爱好,平时自己在家画画,叫上朋友去K歌,踢踢球。我当初找这份工作就是因为自己比较喜欢音乐,喜欢年轻时尚的东西。其实想想,梦想就是对现在的付出在将来的升华和结晶有一种期待。”这段对梦想和现实的描述让我很有和他继续探讨这个话题的冲动。对于生活的感想,谭政说:“如果说对生活有什么感想,那就该是‘善待生活,生活就会善待你’……如果你态度认真、乐观地对待生活,可能从生活当中得到的快乐和收获就会更多。”
虽然谭政有些不愿告诉我将来的理想是什么,但我还是“引导他”说出了对将来的一些设想: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想做的事情也在改变,眼前最重要的就是老老实实干好工作,脚踏实地地去奋斗。希望将来有一天遇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条件又允许我去做,那时就放手大干一场。如果失败了也无所谓,高兴就好,因为你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成败得失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能得到快乐。”
最后谭政很幽默地给快乐下了一个许三多似的定义:快乐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做的事就是能够让自己得到快乐的事。
现在我们似乎还不明白青春的意义。过了几年几十年,当我们回头去看,是遗憾,是遗憾,还是美好,还是回味?这个没人知道。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浪费我们应该争取的青春。
成功之路是一条崎岖不平、荆棘丛生的道路。路上常有暴风雨,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必须经历。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何不奋斗看成功初升的太阳?
花会枯萎,树会枯死,没有多少时间让我们浪费,也没有多少年让我们后悔。奋斗,奋斗,努力。我们的意识里应该有这种想法。即使结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至少现在回想起来,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今天,我们处于花季,天空晴朗,雨很美,一切都很美,明天,我们正在努力结出果实,天空可以晴朗,雨也可以美丽。现实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但梦想是我们幻想出来的,是我们自己实现的。不敢大梦的人如何为自己编织更美好的明天?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过去的分分秒秒中,我们付出了多少,浪费了多少。千万不要轻易放弃。我们会失败,因为不是只有我们一个人在努力,但是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一定要坚持,不要中途休息。休息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别人还在努力。不要对自己的进步沾沾自喜,因为比你优秀的人多的是,你的进步也不过是在努力追赶别人。当然也不要颓废,因为一点点进步就会变成很大的进步。也许有一天你不再跟得上别人,但别人会努力跟上你。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携职求职旅社给入住者们最振奋的口号,当然他们也希望入住者能在旅社找到家的感觉。
在杭州市江城路六部桥街这个小巷子里,有一家大学生求职旅社,入住者第一天可以免费住宿,接下来几天,可以选择10元、20元或25元的房间。价格低廉,在杭州很难再找到这样的旅店,但是旅社对入住者有个条件,必须是来找工作的毕业生,凭着学生证和身份证登记入住。从今年7月开业以来,这家旅社一下子成为了来杭漂一族聚集的地方,已经接待了1400多人次毕业生。
一个床位最低10元钱
小小的店门,却有豪迈的广告词:“工作难找了,先到这里免费住下吧!”
从江城中学边的小巷拐进去,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店面“携职旅社”,前台是位文静的小女生,推推眼镜微笑地打量着推门而入的人。
进了小门可是别有洞天,三幢小住宅楼都是他们旅社的房间,简单的上下铺,楼道上还贴着时时更新的求职招聘信息。
能说会道的张义洁算是旅社的新闻发言人,他指着办公室一帮年轻人说,店长到员工一共十人,全部都是清一色的大学生,而他自己也是刚刚毕业没几个月,“同龄人帮同龄人找工作,也许更有一份惺惺相惜的感情在里面吧。”
旅社今年7月正式开张,专门面向所有来杭求职的大学生。“我们这里共40个房间,200张床位,一般是10元-20元/天的价格,包月还能便宜。只要带着学生证、毕业证来登记的,我们都接待。”小张得意地说,别看这个旅社不起眼,忙的时候全是满员的,从登记本上看,开业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人来住过旅店。
来杭奋斗从这里开始
姜威还没有脱下那套整齐西装、领带,就拿着一个小面包啃着,随手在桌上倒了杯冰红茶把嘴里的`面包咽了下去。上午他刚从浙大玉泉校区一个招聘会回来,吃了中饭,他打算去火车站转转,看看下午能不能回厦门。
他是厦门大学管理专业的学生,明年就毕业了,这段时间正到处找工作。前些时间,他投了份简历到杭州的一家银行,银行通知他来笔试。12月25日,他兴冲冲地坐火车赶来了,为了省钱,他还让杭州同学帮他买了学生半价票,“六七十块车费,这在我承受范围。”姜威说,自己已经跑了广东、福建很多地方的招聘会了,开销太大,这次来杭州他在网上就搜到了携职旅社。
到杭州那天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他不认识路,也不知道怎么乘公交,最后“冒险”坐上了一辆摩的,七拐八弯才找到了旅社,“这里感觉很好,很多都是同命人,从这里开始奋斗吧。”姜威洒脱地笑笑。
在他来之前,湖南的李小兵和江西的小杨也刚到,他们是在上海的求职旅社相识,又一起来杭州找找机会,“我们还会住上一个星期,春节前肯定要回家。”小李似乎比其他几个都老成些,他说有机会还要去西湖走走。
携职旅社很合学生胃口
记者了解到,其实像这样的求职旅社在杭州也不少,有些叫求职公寓,有些类似青年旅社,“携职”属于规模比较大的,而在上海、广州,像这样的求职旅社早已应运而生,而且数量不少。正如姜威说的,同学们去外地找工作,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一家求职旅社,先把自己廉价安顿好,再去找工作。
1981年我上小学,1993年从教至今。学校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教室是我理想实现的殿堂,我目睹课桌凳的大变样。
1978年,5岁的我记得那年秋天姐姐上小学了,家中唯一的一张高脚木凳不见了。它可是我的最爱,比起家中一张张粗糙笨重、凳面坑坑洼洼的小板凳,这张凳子身材高挑且凳面方正、光滑,我经常又当桌子又当座位又当玩具。凳子不见了,我丢了魂一样哭着寻找。奶奶不胜聒噪,说:“你姐姐上学带去了,要不就得坐砖头。”我哭闹着,拉着奶奶到学校找。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叫“学校”的地方――一个空旷的院落两排茅草平房,土坯的墙,黑黑的窗棂上糊着泛黄的油纸。奶奶抱起我,透过破损的窗户纸向里瞧。我惊讶地看到,泥巴地上一排排和我差不多高的土台子,后面坐着十几个土孩子,我的姐姐就在其中。她坐的正是我朝思暮想的木凳子,而大多数孩子坐的是摞起来的砖块。我好奇地盯着土台子、砖凳子,竟然忘记了此行的任务。后来,姐姐用每天一个故事换取了木凳的使用权,我也懵懵懂懂地“认识”了王二小、刘胡兰、海娃……
“上学多好呀!”期盼中,3年后我如愿以偿跨入了这所小学。此时,草房变成了瓦房,我也不用带凳子了,教室里全换成了木质的长条凳,土台子盖上了一层光滑的水泥板。两年后,土台子换成了长条桌。
从三年级,我们教室一直用木质的长条桌凳。桌凳都一米多长,凳子也就巴掌宽,桌子有一尺多宽,但也只是四条腿顶着一块木板,进入初中才用上有桌洞的长条桌,书包终于有了安身之所。长条桌凳两人合用,与同桌有深深的友谊,也有不愉快的回忆。
1990年,我考上师范学校,走进教室看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木质桌凳,呵呵,终于不必合坐了。凳子是结结实实、端端正正的方凳,凳面是长条凳的两倍宽。最喜欢的是桌子不仅宽大,还有一个严严实实的大桌斗,桌面可以开合,可以上锁,青春期的小秘密不怕被人发现了。
如今,为人师25年,目睹了课桌凳的不断变化:上世纪90年代还是清一色的木质桌凳;新世纪后,安全环保的合成材料课桌椅进入校园,不仅是材质的变化,而且讲究人体工学,高度可调,颜色漂亮。
随着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进,便于移动、能任意拼接的桌椅受到青睐。我们学校录播室的课桌可以拼成三人一桌、四人一组、六人一圈,方便极了。图书室的桌椅不再是行列整齐的方形桌凳,变成了活泼可爱、五彩缤纷的卡通造型,孩子们或伏在“花瓣”上,或坐在“蘑菇”下,或躺在“月牙”上……在书中畅游,海量图书装点着学生的幸福童年。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智慧教室的豪华桌椅诞生了。电脑椅舒适气派,课桌嵌入电脑,让课堂与网络、大数据、学习软件、便携式终端高度融合,学习资源走向无限世界,学习方式走向立体多元。
桌凳从无到有,从一种基本的学习设施到关注美观和功能,从满足学习需要到适合身心体验;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优先发展教育让教育装备日趋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可谓“桌凳换新颜,教育谱新篇”。
从母校看乡村教育巨变
近日,我回老家探望年过八旬的老母亲时,突然想起应该到近两年未曾光顾过的、孩提时在那里度过4年读书生涯的村小母校去瞧瞧。当我走进校门时,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楼前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随之传来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触景生情、不禁感慨万千,在我脑海记忆的深处回荡起母校的变化。
据村里的多名长辈说,虽然贫瘠、自然条件比较差,但村里文化氛围浓厚。我于上世纪60年代中叶入学,1963年8月,教室在史无前例的连续7天特大降雨中倒塌,之后重建并扩建为4间教室、两间教师宿舍、一间厨房,其他办学条件亦然。
进入70年代,除村里投资购置木制桌凳外,校舍依旧。村民们十分羡慕村里部分学生,他们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成为国家公职人员或方方面面的建设人才。1977年国家高考制度恢复,村里又有学生考入中专或大学,成为国家干部和各行各业人才。因此,村民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不惜砸锅卖铁甚至债台高筑,也要供给有培养前途的儿女上学。
步入80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时,村干部为了改善村小办学条件多方筹措资金,建成6间水泥、钢筋、砖结构的教室,并配有教师办公室、宿舍,还增加了五、六年级。
当历史的车轮隆隆地驶入21世纪时,国家投巨资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8间配备有变频空调的标准教室,并配有教师办公室、宿舍、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土台子、破房子永远成为了历史。
岁月如梭,转眼已近七十载。回首过去,母校在悠悠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时代的步伐跨入新世纪以后,母校与全国各地其他农村中小学一样,也面临着城镇化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更高追求和生源日趋减少的困惑。如今,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教育给予厚爱,采取特岗计划、培训教师、增加教师津贴与经费等措施,生源正逐步回流。
忆往昔,峥嵘岁月……而今迈步从头越。愿母校在新世纪的伟大征途中,无所畏惧,奋勇直前,再创辉煌!
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受益者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做一名教师,至今已过去20余年。这些记忆像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脑海深处,挥之不去。
难抑内心的喜悦,我一路坐着破旧的绿皮汽车,来到了我的第一所工作学校,那是一个离家10多公里的地方。学校看来了年轻人,异常兴奋,为了照顾我生活,特意给安排了一个仓库当房间。
于是,我便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支粉笔,除此之外,最高档的就是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可它的灯泡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只能在大家听课的时候用。于是,黑板上被我写得密密麻麻,擦掉板书时粉尘漫天飞舞,直呛得人喉咙冒烟。
最难熬的还是晚上,学校分给我的那个房间,其实就是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简陋人字架仓库,一开灯便是全部的光明,一熄灭世界仿佛沉寂了。头顶漆黑的瓦楞,老鼠肆无惮忌地在人字架上追逐玩乐,除了怒吼,我竟无可奈何。于是,我把所有的精神寄托在那台收音机上,几盘磁带不知反反复复听了多少遍。
一天晚上,磁带卡壳了,窗外是呼啸的北风,屋内是滴答的雨水敲击脸盆声,我突然感觉特别地无助。手里捏着只有637元的农行工资卡,倔强的我竟然没忍住积蓄几月的委屈,眼泪夺眶而出。难道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吗?难道我的人生,就这样戛然而止吗?那夜,似乎格外地漫长。
回忆这段往事,我不禁眼角有点潮红,不忍思绪肆意回味。转瞬二十几年已逝,今天的教育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恢弘气势的教学楼,悠然静谧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现代化的一体机、多媒体,充满未来遐想的创客教室,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与欢乐,引领着每一个学子去开辟自己的天地。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早已改变了闭门造车的学习环境。记得2004年全国课改,义乌作为首批课改试点,教师最多只能坐车统一到上溪职校,听两个周末的电视视频培训。而如今,教师可以尽情享受丰富的教学改革成果,由特级教师现场给予释疑解惑,聆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经验。学习是教师卓越成长的不竭动力,而学生可以尽情享受拓展课程、成长课程、人生规划课程。
今日的中国教育,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你、我、他,每个人的肩上都承载着无数时代弄潮儿的期望。
“老师,您好”在高处闪耀
那天,从学校驾车回家,快到城市地标时,对面高楼户外大屏上突然跳出“老师,您好”4个烫金的大字,我的心头不禁泛起一阵幸福的涟漪,欣慰和光荣像落在心底的两枚珍珠在不停地蹦跳。凝视中,我想起了我和祖国这些年的教育往事。
1978年9月的一个下午,暑气未消,阳光正烈。赣东山区一所名叫荷塘小学的三年级教室里,除了老师和学生,还坐着一个学龄前儿童。父母在生产队里忙着挣工分,我成了无人看管的孩子,跟着二姐一同上学。这样的读书生活,二姐苦苦坚持不到两个月,最终还是辍学在家,一边打猪草,一边负责照料我。
两年后我8岁,上了一年级,全校5个班只有6位老师。老师上课讲的全是家乡土话,有人偶尔冒出一两句普通话,大家都会捂着嘴偷笑他洋气。读到四年级,学校调来一位姓熊的新校长,填平了坑坑洼洼的操场,竖起了篮球架,装上了乒乓球桌,在学校四周栽了一圈梧桐树,还给我们带来了“你好”“对不起”“谢谢”许多听过却没说过的文明用语。
1988年,我读初中,秋季开学后第一次听说还有教师节。9月10日,我在期盼中迎来了新中国第4个教师节。那天有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是学校举行了一场教工篮球赛,我们数学老师带球过人,投了好几个漂亮的三分球;二是为教师节举办的征文比赛揭晓,我的一首讴歌教师的小诗获奖,被贴在学校公示板上,我的心被蜜汁浇灌了好长一段时间;三是当天下午工友从学校鱼塘捞了不少鱼,为晚上聚餐的老师做了一道好菜。那鱼汤的鲜、鱼肉的嫩,至今还在舌尖上蔓延。
1998年教师节,我收到一叠来自全国各地的明信片和小礼物。抚州师范专科毕业后,我从江西内地只身来到江海平原,做了一名初中教师。这些明信片,有留守赣东教书的同窗好友,有南下广东打拼的大学同学,更多的是我教的第一届初中毕业学生。有一件布艺玩偶最走心,一个成绩原本不错的女孩,却因偏科物理没考上高中,毕业后成了床上用品加工线上的一名绣花女。她心灵手巧,用手头上的零布料做了一只憨态可掬的玩偶小猪寄给我。
2008年8月,我从乡下的一所初中考入城区。这一年,为了收看北京奥运会,我新购了一台50英寸的智能大彩电。这一年,我新添了一部轻巧的笔记本电脑,用它码字写文章,发表了30多篇散文和小说。这一年的9月10日,我和妻子手持两本褐色的教师资格证书用现款购买了一台新车,享受了更多优惠,这是我从教以来的最大惊喜。最让我欣慰的是,这一年,我将识字不多的二姐从赣东山区带到江海平原,谋到了一份她喜欢的工作,读到了她饱满而幸福的笑容。
2018年,我在城区已经打拼了10年,买了心仪已久的住房,评了高级教师,加入了南通市作家协会,还出版了一本散文集,教育行者的幸福指数日渐见高。“这是伟大祖国要让老师们在城市的高处荣光闪耀。”现在,每次欣然走过那座“亮灯”的城市地标建筑时,我的内心深处仍像当初那样涌出幸福和自豪。
我的教师梦想实现了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曲里唱的,在我身上真实地发生着。
一支笔,一块刻板,一张蜡纸,一架油印机,映着教师的责任与坚守。虽然现在教室已经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空调、打印机、摄像机等先进教学设备,但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教师们,粉笔、黑板、油印机则是他们最得心应手的教具。
我的妈妈这样告诉我,那时候给学生用蜡纸油墨印试卷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儿。刻板一般由老师自己完成,从刻板到印刷全是手工。每到期中或者期末考试,老师们得提前把卷子内容刻到蜡纸上,然后用油印机一页页印出来。刻写过程需要十分小心,稍有一点闪失,就会把蜡纸戳破,印出的试卷便会落下一个黑点,影响了卷面效果。刻写蜡纸非常考验老师的基本功,需要用铁笔一笔一画进行,字体大小适中,印出来的字迹美观大方。
刻写很费时间,一份试卷最起码要两个多小时,在我的记忆中,有时候妈妈下了班也要刻,而我最喜欢待在旁边看着。我觉得好神奇,那锋利的铁笔一笔笔写在泛黄的、有小格子的蜡纸上,垫在下面的钢板发出呲呲的摩擦声。之后,妈妈让我帮忙油印翻纸,我可来劲了,结果却成了一个黑脸猫。就是这样,老师让学生有了复习练习的机会。一张张蜡纸上,写满了妈妈的教书生涯,写满“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
教师的芳华延续在学生的青春里,永远不会老去。妈妈告诉我,虽然他们那个年代生活艰苦,但孩子们的心和老师紧紧相连。他们周末步行来我家,和妈妈一起聊天,妈妈请他们在家吃饭,我真心觉得这样好暖心啊!
后来,妈妈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我,在我6岁时决定全职在家,但至今走在街上还会被一些人叫住,问“韩老师好”,说着学生时代的一些趣事。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任岁月变迁仍被很多学生记得。每每和我介绍她的学生,妈妈都如数家珍。尽管妈妈已经不再做老师,但她对工作的认真和对孩子们的关爱却一直影响着我。
也许是因为妈妈的身影,把教师的形象勾画得既神圣又亲切,我认定教师是天底下最伟大、最有本领、最可亲的人。大学毕业以后,我一心要当一名教师。当我接到学校通知的那一刻,我兴奋不已,我的梦想实现了,我的教师生涯就要开始了。
现在的课堂上,师生互动性很强。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理解教学内容,我会在课堂上使用PPT、云智能白板一体机等工具,这些已经成为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课堂内容更为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更高,多变的教学方法、无限的空间想象,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教学也变得无限轻松。我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在家长群里上传每节课的课件,方便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查漏补缺,让家长感受我的教育用心。
作为教师的女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诠释。时代在进步,教学理念在进步,但唯一不变的是教师世代相传的工匠精神,那是一种依靠积累、源于传承的精神力量。
国家助学政策圆我大学梦
2007年8月,是我人生中最激动、最难忘的日子。
我和妈妈正在屋后山坡的地里收花生,邮递员叔叔大老远就扯开嗓门大声喊:“好消息!你家闺女考上大学啦!快来接通知书啊!”我健步如飞冲下山坡,来不及擦拭手上的泥巴,接过了叔叔手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我被眼前的这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深深吸引住,仿佛自己已漫步在梦寐以求的“象牙塔”里。
可后来的日子,一直有个烦恼困扰着我。我深知,对世代为农的家庭来说,大学需要的费用可是数额不菲,是家庭难以承担的。再者大哥待成家立业,二哥还在读大学,就这样,我在兴奋与焦虑交织中度过了那个8月。
开学前几天,家里收获不久的稻子、花生、黄豆……所有值钱的农产品都给卖了,还是没能攒够我大学一年的学杂费用,我黯然神伤。
我从小有个梦想:上大学,当教师!可如果我上不了大学,就不可能实现我的教师梦。梦想给人力量,我拨通了衡阳师范学院的热线电话,向学校求助。电话那头,老师欣喜地告诉我,国家推出了很多助学政策,学校开通了绿色通道,可以先来学校报到,然后申请大学生助学贷款,在校期间还可以免去利息……犹如出现一道曙光,梦想照进现实!
开学了,我成功申请了助学贷款,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我刻苦学习,每学期都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课余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做兼职体验社会,每天忙碌而又充实有意义。2009年,我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不仅是资金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
虽然我读的是师范学校,但并不是师范专业,要想当老师,就得考取教师资格证。于是,我攻读教育学、心理学,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笔试;下校实习,获取教学经验,成功通过试教,最终取得教师资格证。毕业那年暑假,我毅然选择回家乡参加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实现了我儿时的教师梦。
虽然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线基层教师,但正是国家助学政策帮助了我、激励着我、成就了我,我要回到人民需要我的地方去,为社会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从我自己的求学生涯和从教经历中,我目睹感受到了国家助学政策越来越好。这些年来,湖南省加快构建完善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学生资助覆盖面逐步扩大,资助项目越来越多。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贫困学生建档立卡制度,一方面给予财政资助,免除学杂费、发放生活补助;另一方面,各学校教师定期、不定期对建档立卡学生入户走访,了解近期生活学习情况、谈心谈话、学习辅导等。
我所教二年级的小宇同学就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受益者,他两岁丧父,母亲离家出走,上有两个读书的姐姐,他们现在都能顺利安心地在学校接受教育。去年,在广州商会毛田分会上,小宇与刘瑞春女士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象,刘女士资助小宇从小学到大学直至学业完成。
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正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高峰时期。那个时代的一些年轻人, 经过自己的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脱颖而出。像国家特一级演员、著名相声家姜昆先生, 像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蒋大为先生, 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于德民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 兄弟姐妹6个, 也成为了上山下乡知青的一员。当时的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充满了迷惑:有理想, 但是不能去选择。但这个迷惑并不能动摇他内心的梦想和追求。于德民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之后, 一边积极参与劳动、吃苦耐劳,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同时也不放弃学习、不放弃梦想, 终于, 他因为表现优秀而获得了被选调工农兵上大学的机会, 这次脱颖而出, 让他步入当时全国内分泌领域最有名的大学之一:天津医科大学。
十年寒窗三项第一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于德民用鲁迅先生的这首诗来形容大学时期的自己。一般来说, 工农兵学员的基础较薄弱, 需要花费其它人数倍的时间与精力去投入学习。于德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上课认真听讲, 下课努力复习, 夜夜读书到12点……那个时刻, 是他专心致志学习的时刻, 也是他努力奋斗的时刻。也正是这样的不懈努力, 让于德民再次从大学里脱颖而出, 他以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并留在了天津当时最好的医学学科:内分泌学科。
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留在内分泌学科, 师从当时的名医朱宪彝教授 (我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和尹潍教授 (全国内分泌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 让于德民无论在医学研究、医学理论, 还是医学态度方面都获得了积累和突破, 他先后攻读医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不知不觉中, 他已经在内分泌学科中奋斗了20多年, 并取得多项第一:他获得了天津市第一个糖尿病专业硕士学位, 天津市第一个糖尿病专业博士学位, 天津市第一个糖尿病专业博士生导师……1997年, 他到瑞士日内瓦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继续深造。
从一名工农兵学员奋斗到博导, 从医学系第一名的学生奋斗到糖尿病学术领域的三项第一, 都是于教授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的结果。努力奋斗不仅是一项宝贵的品质, 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孜孜不倦的事业;奋斗3~5年并不能脱颖而出, 而坚持不懈长期奋斗, 才能积累出丰硕的果实。
从零起步祖国翘楚
从1998年开始, 于教授开始担任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是当时全国第一家医科大学所属的、以防治糖尿病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医院成立之初, 没有知名度, 没有病人, 时任院长的于教授开始了另一项事业, 他把自己在大学、在学术上的奋斗精神用在了医院的管理上, 在不断的探索中让医院一步步成熟和发展起来。
如今, 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已经成为天津乃至全国最有名的糖尿病专科医院之一, 每年平均门诊量达50多万人次, 而且还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个数据, 不仅是中国、亚洲, 在世界都是翘楚。
前20年奋斗在糖尿病学术研究上, 后10年奋斗在糖尿病专科医院的管理与发展上;前20年面壁读书, 后10年是学术与管理齐头并进;对于教授来说, 唯一不变的是读书不停, 学习不止, 唯一不变的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始终不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于教授作为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院长、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所长, 院所是构成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他也是天津医大内分泌与代谢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作为管理和学术带头人, 于教授的任务不仅是发展医学, 发展壮大糖尿病医疗队伍, 更重要的是培养年轻一代。
于教授带领和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已经有很多从国外留学归来。据统计, 他培养的博士生有16名, 出站博士后1名, 硕士研究生50余名。这些学生不仅在国外开拓了视野, 能利用英语进行流畅自如的沟通, 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还用国外学习来的知识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几年来这些糖尿病领域的年轻一代和新生力量已经成长起来, 并将逐渐成长为糖尿病医学事业的中坚力量。
德高医粹百年传承
从1978年刚刚分配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开始, 于教授就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后来历任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和院长, 工作再忙, 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职:治病救人。于教授现在承担的是特需门诊, 出诊时间是周二、周三和周四上午。每当到了他出诊的日子, 他7点多就赶到医院, 为患者服务, 平均每天诊治病人40余人, 多年来始终如一, 获得患者的好评。
在30多年的从医经历中, 对于教授影响最深的就是天津医科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朱宪彝教授和他的导师尹潍教授。作为一名临床医生, 不仅需要对医学事业的孜孜以求、严肃认真的思维方法, 更需要对待疾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还要有临床医学的创新, 以及对病人的负责, 视病人为亲人, 这些都是朱宪彝教授的言传身教。
老一辈专家的工作精神和医学品德不仅影响着于教授, 更是影响了几代人。这是一种医学科学的传承, 一种医学品德的传承, 他们把自己的学术态度和从医品德传承给于教授, 而他又将自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给新一代的医务工作者。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这, 不就像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吗, 让中国的医学知识和医德不断的传承下去, 流动不止, 奔流不息!
专家简介:
泱泱古国,沧桑百年,一代又一代青年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传承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镌刻下自强不息、为国担当的青春印记。风雨飘摇的革命岁月里,青春是家书中为“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的报国之志;白手起家的建设年代中,青春是不甘于“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的奋发图强;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青春则是引领时代风气、“撤欢跑在前面”的锐意突破……千千万万的青年同祖国一同成长、一起奋斗,用年轻的臂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让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始终散发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气质。
历史在继续,跨入“十三五”,我们正迎来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创新创业风潮乍起,“互联网+”东风劲吹,让无数年轻人舒展梦想的翅膀。在这个有機会干事业、能干成事业的国家里,只要勇抓机遇、敢做先锋,年轻的创客们就能在捕捉技术动向、搏击市场风浪的打拼中,迅速树立令人惊叹的业界新标杆;正因不惧挑战、勇攀高峰,一群80后、90后在国产大型客机C919制造研发团队中挑起了大梁……流光溢彩的青春故事,印证着朴素的道理:把人生理想、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发展的浩荡潮流,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才能在敢试敢为、开拓进取中刷出青春的色彩,闯出中国的未来。
梦想在路上,我们正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无论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千钧重担,还是破解改革发展的问题矛盾,无不呼唤青年的担当与奋斗。当越来越多大学生返乡创业,在故乡沃土上施展才华、挥洒汗水;当一名80后村医守着黄土、服务乡亲,一干就是16年,这些无不代表着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蓬勃力量。“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心中有阳光,青春的脚步就会铿锵有力;心中有信念,就能在艰难中看到希望与光明,在拼搏中一步步抵达梦想。
世界很大,人生之路漫长。青春不仅是浪遏飞舟的奋勇搏击,更是日积月累的精耕细作。青春不仅标注着人生的经历与路向,也折射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状态。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会走得坚定、走得更远。时代洪流过处,既有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也不乏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理想信念成为航行的灯塔,方可志存高远、从容自信。在有字之书中加强学习,在无字之书中躬身实践,终能知行合一、成就事业。人人奋发青春意气,处处激扬青春力量,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在走向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必将创造一个更加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青春中国。
“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百年移易,李大钊先生的疾呼犹在耳畔。梦想的道路在脚下延伸,青春的故事翻开新的篇章。胸怀理想、锤炼品格,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负美好年华,伟大的时代期待更加精彩的青春书写。
(新华社评论)
我们的调研报道《从“暴风骤雨”到晴空万里》发表后的第7天,收到尚志市委宣传部某干事夸奖,他说:哎呀,你们把我们元宝村写这么“火”咋整呢?
我被他说话的语气逗得直乐,学他说话:哎呀,那有啥呢?你们大城市元宝村一直都很“火”啊。
我查阅了元宝村早年的资料。清朝同治年间,山东、河北一带灾荒连年,许多难民纷纷下“关东”,其中有的来到珠河(今尚志市)山区的丛山密林中,在地上种庄稼为生。到了秋天粮食丰收了,地主就带人来收租,等交完地租粮食已所剩无几。到了日本伪军统治时期就更惨了,元宝屯农民一贫如洗,这里就因为穷到连裤子都穿不上,而成了远近闻名的“光腚屯”。这样恶劣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共产党来到元宝村,土地革命在这里开展,《暴风骤雨》在这里创作,土改第一村在这里诞生。
查完历史资料,我好像找到了“火起来”的答案,它的“火苗”是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带来的,是我们党的红色基因点燃的。
学习党史专业的我,思维很自然地从党史的角度发散开来。在我们党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这样类似的默默无闻的地方变得闻名遐迩。这些地方,原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甚至是贫穷的、落后的,因为与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了偶然的联系,成为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休养生息的落脚点、建功立业的沃土。于是,也就成为了后人敬仰的地方,必然的“火起来”了。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香山,瞻仰革命旧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我们更应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将党的初心与使命牢记在心,锐意进取,奋发向上。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奋斗不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成长。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自满,不骄傲,坚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工作中,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的做好工作,在做群众工作时,把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让群众少跑腿,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心上。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些事在我们看来是小事,但在老百姓那里可能就是大事,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了解他们的需求,经常和他们沟通,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其次,我们要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新时代去奋斗】推荐阅读:
新时代奋斗者10-06
青春奋斗新时代论文10-29
奋斗,在新时代的春天读后感09-28
做新时代最美奋斗者心得个人感悟05-23
雄伟壮丽七十年,坚强奋斗新时代演讲稿09-28
做时代的奋斗者高考满分作文06-01
趁着年轻努力去奋斗散文07-24
奋斗真好作文05-27
奋斗征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