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训练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句式训练(共8篇)

句式训练 篇1

一、基本句

1、谁(什么)是什么

2、谁(什么)有什么

3、谁(什么)干什么

4、谁(什么)怎么样

二、量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 三、三素句、四素句、五素句

句子训练一 如下面例句: 1 姐姐学打字。2 妈妈是优秀教师。3 菊花真好看。

第一句告诉我们“谁干什么--姐姐学打字”; 第二句告诉我们“谁是什么--妈妈是优秀教师”; 第三句讲“什么怎么样--菊花真好看”。

如果少了一个部分,句子就不完整,意思就不清楚了。又如: 你星期天去图书馆吗? 2 房子建好了吗? 3 爸爸下班了吗? 第一句问:“你星期天干什么”; 第二句问:“房子怎么样了”; 第三句问:“爸爸是不是下班了”。

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和“?”,句意更清楚,听的人就更明白了。还有一种表达感情的句子,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例三: 这棵白杨多高啊!2 我 玩儿得多么开心啊!

第一句讲“白杨高”,第二句讲“我开心”,都是讲“谁”或“什么”“怎么样”。

为了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和“我”的高兴心情,句子的末尾加上了“啊”字和“!”。

1、谁干什么 例:学生写字。1 农民___________。2 __________扫地。3 小鸟__________。4__________吃害虫。

2、谁是什么 例:爸爸是工人。我是_________。2 _________是英雄。3北京是_________。4 _________是益虫。

3、谁怎么样 例:解放军很勇敢。1 弟弟_________。2 _________勤快。3 菊花_________。4 _________凉快。

想一想,练一练:

1.按三种基本句式写句子,回答问题。①______ ______(谁干什么)②______ ______(什么干什么)③______ ______(谁是什么)④______ ______(什么是什么)⑤______ ______(谁怎么样)⑥______ ______(什么怎么样)2.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同学们()。②小猴子()。③太阳()。④()是我的好朋友。⑤()真大。⑥()在海上航行。

句子训练二

怎样把句子写通顺 例如:

1.我告诉妈妈,鸡生蛋了。2.妈妈告诉我,鸡生蛋了。3.弟弟告诉我,妈妈生蛋了。4.告诉弟弟我,生蛋妈妈了。例如:

1.春天到了,种子在发芽、生根、长叶。2.春天到了,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把句子写通顺,可以经常做如下练习:

1.扩词成句。

例:树→松树→两棵松树→栽了两棵松树→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我在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2.整理词序。

例:好孩子/是个/小勇/懂礼貌的 小勇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想一想,练一练: 1.照样子扩词成句。

例:球:足球→踢足球→国安队踢足球→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中国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

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排列错乱的词整理成通顺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加上标点。①走来走去 大草原上 在 羊群 一眼望不到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军民联欢晚会 我们 兴高采烈地 庆祝

八一建军节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话应怎样排列?排好后把它写下来,加上标点。①分给大家吃 妈妈让我把葡萄洗一洗 吃过晚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吹得树叶乱摇 一只蜘蛛垂落下来逃走了 忽然一阵大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训练三 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例如:

1.翠鸟掠过湖面。

2.机灵的翠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例如: 1.我们高兴。2.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很多,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的,有下列三种基本方法: 1.加定语。

例:队旗在空中飘扬。

“(鲜艳的)队旗在(蔚蓝色的)空中飘扬。”

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定语。加上这些定语后,就知道了是什么样的队旗,在怎样的空中飘扬。表达的意思更明白具体了。如;给下面的句子加上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①演员们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演员们()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②人群热烈欢呼起来。

()的人群热烈欢呼起来。

上面句子中括号里要加的词语就是定语。加上什么样的定语,能使这两个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呢? 2.加状语。

例:弟弟跑来了。弟弟是怎样跑来的? 弟弟(摇摇晃晃地)跑来了。

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状语。加上状语就把弟弟跑的样子写出来了。句子就具体了。

例:给下面的句子加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战士们完成了任务。

战士们()完成了任务。3.加补语。

例:飞机飞。飞机飞得怎样呢? 飞机飞得(又高又快)。

括号里的词语就是补语。加上补语,就把飞机飞得怎样写具体了。

想一想,练一练:

1.照“例”把句子写具体。

例:燕子飞过田野。(什么样的燕子?飞过怎样的田野?)黑色的燕子飞过绿油油的田野。

①天空飘着白云。(什么样的天空?飘着什么样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阳升起来了。(什么样的太阳?怎样地升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西北风刮着。(什么样的西北风?刮得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青蛙爬出来。

(从什么地方爬出来?)青蛙从洞里爬出来。(它是怎样爬出来的?)青蛙从洞里慢慢地爬出来。

(洞是什么样子的?)青蛙从又黑又湿的泥洞里慢慢地爬出来。①鸭子游过来。(从什

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

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溪

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数星星。(什么样的孩

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什

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

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星

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使每个句子表达得更具体。

①()太阳冉冉升起,照在()草原上,草原到处洒满()阳光。牧民们怀着()心情,放牧着()牛羊。

②在()土地上,长着()庄稼。那()玉米,()高粱,还有那()谷穗,真惹人喜爱。

想一想,练一练: 1.把样子写具体。①原句:熊猫真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晚霞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动作写具体。①原句:老爷爷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山羊跑得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程度写具体。①原句:西瓜真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句:天气真冷。

句式训练 篇2

一、紧扣形式, 构建句式的层次脉络

与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表达不同, 教材中的语句相对严谨、规范,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极佳载体。 对于句式而言, 教材的选用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梳理整合教材, 充分开掘教材中的句式教学资源。

以人教版一年级教材为例, 编者选用了一些基本句式:谁干什么;谁正在干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 () 渐渐 () ; () 像 () ; 一边…… 一边…… ; () 已经 () ……

稍加分析不难看出: 纵向———教材中语句的难度梯度上升。 如一年级教材的后面几篇课文中出现了含有并列关系的句式, 不再只是单一的句式, 这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一种认知挑战。 横向———上下两册教材, 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句式的训练。 而随着学生对句式的学习, 教材又出现了含有没有实际意义的副词的句式, 并开始重视让学生关注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句式中“ 正”的运用, 重在引领学生关注个体动作的正在进行与持续性;而“ 渐渐” 侧重展现生活中事物状态的渐变过程。

面对句式中关键性词语的变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与体悟, 使其对学生内在的言语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纵观句式的教学, 确定系统化的训练目标是课堂教学迈出的第一步, 而认真研读并梳理教材, 对于我们明晰句式教学的重点、难点, 确定基本的教学方向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聚焦课堂, 明晰句式的外显概念

语句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 他们对于句式尚没有建立起鲜明的认知体验, 教师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让学生感知、体验、表达, 逐步掌握各种句式。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7页中就首次出现了这样的句式:“ 你栽树, 他培土, 我去提水。 ”而在随后的第29 页又出现了由三个完整的句式构成的句群:“ 小猫爱吃鱼。 小狗爱吃肉。 小马和小牛爱吃草。 ”显然, 对于这两个句式的教学, 教师就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笔者利用两个课时, 实施了如下的教学。

第一课时: ( 1) 解决生字障碍, 力争将句子读得正确且流利。 ( 2) 据图理解, 明白这句话应该出自图中哪个孩子之口。 ( 3) 理解内容, 认识句式, 懂得句式讲了什么人在干什么, 并知道句子结束后要使用句号。

第二课时: ( 1) 复习学习的句式, 想想句子结束后应该使用什么标点符号。 ( 2) 巩固拓展:教师出示新句式, 让学生找找一共有几句话, 并说说是根据什么来找的。 ( 3) 发现规律:细致观察这三个句式, 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了解这三个句式的基本结构。 ( 4) 模仿实践:诵读积累之后, 模仿教材中的句式, 尝试说话。

教材对句式的呈现是依照一定的规律和体系的, 因此, 教师对句式的教学就应该依循着教材的脉络, 以课堂教学为基, 引领学生从句式结构、 句式标点等方面入手,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句式。

三、合理预设, 感知句式的内在结构

低年级学生在正式接触教材中规范严谨的书面语之前, 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口头语言, 具备了一定的体验基础, 但这些口头语言相对随意, 不够规范。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引领学生在深入辨析、对比、提炼的思维过程中, 对自身的口头表达进行适当的润色。

例如, 在教学有“ 从”字的句式时, 有位教师就采取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1.呈现例句: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小明从教室跑出来。 小猫从树上跳下来。

2.寻找规律:这三个句式有什么共同之处?

3.明确特点:句式中“ 从”字后面的词语属于什么词? 尝试说出这一类词语。

4. 补充完整: 雨点从 () () 。 小狗从 () () 。 小草从 () () 。 () () () 。

在这一案例中, 教者先是借助教材中的句式资源, 引领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句式的结构特点, 探寻出句式所蕴含的基本规律;接着, 提炼“ 从”字后面词语的特性, 在激活学生生活积累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内在的原始积累, 让学生补充出同类的词语, 为之后更加深入的句式练习奠定基础;最后, 通过补充、拓展式的句式练习, 教师引领学生模仿句式进行创造表达。 如此循序渐进, 典型句式的框架结构就在学生的内在意识中形成了。

四、捕捉生成, 遵循句式的自然本性

句式的价值在于信息的传达与情感的交流, 句式训练的真正指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因此要想切实提升低年级学生对语句的运用能力, 教师就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自然表达为基础, 将刻板僵硬的训练融入学生的自然表达中, 让句式训练充满情趣。 如在教学“ () 有 () ”的句式时, 教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以图配句:小区对面有两棵大树。 江面上有一座桥。

2.类比发现:从句式结构入手, 提炼基本句式结构:哪里有什么。

3. 仿造练习: 房间里有 () 。 ( 提醒学生将房间看成自己的卧室)

4. 拓展延伸: () 有 () 。 ( 教师出示森林里的野兽、文具盒里的文具、 商场里的商品等各种图片, 为学生的广泛运用提供资源。 )

在这一案例中, 教师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的原始积累相对薄弱, 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仅仅出示句式要求学生填充, 或许学生也能完成任务, 但这种方式就让学生陷于机械空洞的训练中了。 而当教师将各种图片呈现出来时,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雪亮的眼睛。正是有了这些生活中原始资源的充实, 学生的言语动力才被充分激发出来。 可见, 让句式教学回归到生活实践,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五、先入为主, 感知句式的逻辑关系

低年级教材中的语句以单句为主, 但一些简单的复句也在教材中逐渐出现。 对此, 教师没有必要避而远之, 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 尝试引领学生对一些复句进行体悟、 感知, 尤其是在首次接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句式的内在逻辑关系, 从而让学生对复句形成初步的认知能力。

例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 《 称象》 一文中就出现了“ 一边…… 一边…… ”这样一个并列关系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在教材中首次出现, 教师应该十分重视, 可以对学生这样进行训练:

1.出示例句。

源自教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源自生活: 我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2.指读例句, 分析特点: 同时做两件事。

3.辨析对比。

妈妈一边烧饭一边织毛衣。

小华一边听课一边练字。

4.层次练习:爷爷一边割草一边 () 。 老鹰一边飞一边 () 。 () 一边 () 一边 () 。

在这一案例中, 教师从教材中提炼出语句之后, 让学生通过与例句之间的对比, 发现句式的规律, 激活了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经验, 为新句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引领学生经历了辨析、理解和运用之后, 教师又别出心裁地展现了典型案例, 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句式训练的方法 篇3

从不同的角度练习扩句,有的时候基本句子不能把意思完全表达清楚, 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扩句,可以把不完整的句子写完整,简单的意思变得丰富充实。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得到。

一、通过原因解释、词语修饰,变不完整的句子为完整、生动

例1:我昨天没去上学。

找原因:我昨天发高烧了,所以没去上学。

例2:读书角活动取消了。

找原因:今天,全校学生要去友谊宫慰问演出,原定的读书角活动取消了。

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凡事因果相生。一件事情的结果,可能会有多种原因引起。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组成有因有果的句子,达到练习扩句、丰富语意的目的。

例3:湖水非常宁静。

加颜色类形容词:蔚蓝的湖水非常宁静。

例4:雪花落在地上。

加表形的形容词:雪花飘飘洒洒地落在地上。

一个普通的基本句,加上表示颜色、声音、形状等的修辞,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的措辞手法,可以使句子变得活泼、鲜明、生动,使人身临其境、印象深刻。进而可以和其他的情景、事物搭配在一起,进行造句练习。

例5:运动场上,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如银铃一般悦耳。

句子是由短语组成,句子又可分成单句与复句。分析单句,除了从修辞的角度入手外,还可以从语法的角度(即划分句子成分)入手。一个完整的句子必须具备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因此分析单句,必须从句子成分入手,而划分句子成分,又必须从分析短语入手。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表达是否流畅,遣词造句,结构是否符合语法规范,都取决于对短语的理解。一个句子的主干部分通畅了,才能被人读懂。造句虽然只能营造作文的一个基本单位,但造句训练,训练了语法、标点、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扎下坚实的基础。

二、讲究内容的丰富多彩、结构的多变和句式的多样

在基本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扩充句子成分。调换造句词语在句中的位置。除陈述句外,可改成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型。而复句需要先从分析关联词入手,再分析各个单句的组成结构(短语),或主谓,或偏正,或并列,或动宾。以上句式学生都不陌生,只要适当启发引导,是可以变化出来的。由于复句知识属于小学高年级知识点,此处不做赘语。

例1:这雪晶莹剔透,像一片白色的海。

这雪像一片白色的海,晶莹剔透。(调换造句词语在句中的位置)

这雪晶莹剔透,看起来难道不像一片海吗?(疑问句)

这雪晶莹剔透,看起来像一片海啊!(感叹句)

三、通过改变造句的评价标准,挖掘潜能,开拓思维

一位教师在批改学生的造句作业时,发现如下一些特殊句子:

想——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

悄悄——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小弟弟,爬在树上。

可以看得出这个学生非常富有童真,句子充满了童趣。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的兴趣、乐于表达的习惯,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得到保护,如果遵循普通造句规则一概否定,定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让更多的快乐、更多的童趣充满我们的课堂。这就是造句的经典,就是人文。

四、规范标点教学,让标点与文字一起“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时,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造句、日记和作文时,点标点总是漫不经心,或表现为不会点标点,或表现为标点不规范。标点符号也会说话,也能传情达意。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青年写了一篇文章给鲁迅先生,请他帮忙修改。这位青年的文章中没有一个标点,鲁迅先生看了后,非常气愤,就回了一封信给青年,信上只有三个标点:“?!……”青年接到信后反复揣摩,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的意思:你的文章怎么没有标点啊?一定要正确标点啊!请把你的文章补上所有的标点,再寄给我。不点标点或点什么样的标点对理解句子的意思是有很大影响的。如“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中,加标点后可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标点不同就可以产生“留人”与“不留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可见,在造句中标点符号不但起着断句的作用,而且蕴含重要含义,传达情意。所以,在低年级学生基本句的学习上,思想上也得重视标点符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点标点的技能,养成运用标点的良好习惯,让标点符号真正能在学生心中与文字一起“说话”。

句式训练 篇4

1.“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2.10月31日麦当劳宣布它在冰岛的三间餐厅要撤出,其原因是冰岛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进口食品成本太高造成的。

3.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4.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5.2010“春兰杯”全运会选拔赛资格赛在江苏无锡正式拉开战幕,这次比赛云集了全省市20多支代表队的200多名运动员参加。

6.奥巴马在大选前18个月就开始接受特勤局保护,比之前任何总统候选人都早,部分原因就在于许多带有种族色彩的言论都是针对他引起的。

7.表现纪检干部事迹的话剧《瑞雪长歌》,除了加入少许艺术手段作为剧情衔接外,所有故事都取自真人真事、真实案例进行创作。

8.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的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9.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10.大师的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但流传的说法不一,而所有的当事人、知情人都已去世,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

11.冠华是个从不设防的人,他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吨咤风云,却无法应付政治生活中的阴谋与陷阱,最后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代价。

12.剑潭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

13今年大蒜价格是去年同期的40多倍,业内人士认为,大蒜价格高涨的原因是“大蒜减产、甲流暴发、游资炒作” 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4.农民的笑声酒落在播下的麦种上,在收割的麦福上,在插下的稻苗上,在脱壳稻米上回响。

15.南昌火车站位于京九,浙赣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位置,今年春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量比去年增长了56%。尽管是大年初一,车站的大厅里仍有不少旅客在排队购票。

16.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部分气压最高,我国那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17.如今,他已经回国,就职于北大医学部体育教授,继续从事他喜爱的乒乓球事业。

18.他们本着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便于服用为原则,改革了药品的处方、工艺和剂型,从而赢得了市场。19.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20.为了露出琉璃瓦深蓝色的瓦体,去年盖的办公楼没有在屋檐外设墙体遮挡,这是成为楼顶覆冰融化时容易整体滑落砸到过路人的原因之一。

21.我哪里会想到,出版一本译作需要那么多人的努力才能面世。22.芜湖市教育局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将从12月第2个星期一开始至次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止,取消市区中小学冬季早读制度。

23.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24.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当前房地产形势、发展及相关问题为主题展开讨论,或对以往的房地产情况进行总结,或对未来的房地产发展进行展望。

25.这些外国哲学和科技著作内容博大精深,要求翻译人员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专业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才能胜任。

26.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宜人心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不可小觑。

句式训练 篇5

[摘要]语段教学是培养学习者语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重点解决有关句际关系、句子在连续表达中的作用与变化、语段中词语的省略、照应、替代等篇章层次的语言袁达问题。联系学习者已有的汉语基础知识进行语段知识的导入,如结合句式教学教授句子接应的方法等,将有助于发挥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在认知学习汉语语段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段教学;认知理论;汉语基础知识;句式接应

在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般把句子作为最大单位,讲语法只须讲到单个的句子。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中高级阶段。然而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一个句子往往是不够的。要表达复杂一点的意思,就要将句子变成语段、篇章。其中的组织关系遵循一定的原则,要解决有关句际关系、句子在连续表达中的作用与变化、语段中词语的省略、照应、替代等篇章层次的语言表达问题。因此,教学必须突破句子界限,延伸到语段。

语段通常被定义为大于复句而一般小于段落的语言单位,由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语段形式简短,内部句子之间包含了语篇的基本衔接方式和语义关系,是构成语篇的基本环节。语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语篇表达服务的,语段教学既是语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篇教学的基础。语段中旬子与句子的连接,是包括语法、结构、意义、逻辑等方面的较为复杂的横向连接,要解决语段内部结构的问题,对培养学习者的连贯表达能力,克服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重要意义。语段的问题解决了,语篇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一、语段教学的认知机制分析

语段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句子衔接手段,如指代、省略等照应手段、结构衔接(通过关联词语或连接成分实现)、逻辑顺序衔接和词语衔接等主要的衔接方式。下面将讨论如何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和方法来教授这些内容,具体地说,就是探讨如何利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来进行语段知识的导入,发挥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在认知学习汉语语段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对于吸纳新知具有重大作用,因为以旧知作为基础,新知更容易被接受。反过来,原有的认知结构也由于新知的摄入而不断地得到修正与更新。语言学习亦如此,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包括生活经历、外语学习经验、母语经验、汉语基础知识、已经掌握的句子衔接手段等,都可以作为新知识的认知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进行新知识的导人,能使学习者更有效地接纳新知。

具体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和细化:(1)联系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和外语学习经验;(2)联系学习者已有的汉语基础知识;(3)建立各种衔接手段的之间的横向联系。下面仅就第二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联系学习者已有的汉语基础知识教授语段层面的衔接知识

人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有层级的分类系统,像图书馆一样。新知识必须要经过重整和组合才能纳入其中。就像图书馆里刚买的新书,都要登记、分类、编号后才能上架,存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要取书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找到。同样,新知识若能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存放好,需要运用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这个合适的位置就是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能吸收新知,就是因为头脑中贮存了某种知识结构,它可以接纳、同化新的知识。

初级阶段之后,学习者的汉语语言知识结构初步形成,汉语常用汉语字的字音、字形、字义、基本词汇和基础语法,以及一些简单的单复句也已基本掌握。这些汉语言的基础知识就成为学习者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学习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学习者的汉语基础知识又局限在句子之内,有关句际关系、句子在连续表达中的作用与变化、语段中词语的省略、照应、替代等篇章层次的语言表达手段还未进入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需要在句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既然任何认知过程都必须建立在新知与旧知联系的基础之上,那么,引导学习者建立起句法和章法之间的联系,就成了拓展和完善他们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一个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一些词和句式的教学放在语段中进行教学效果更好,同样,衔接知识的导入如果能够结合语段层面上的词、短语、句子等语言要素的教学来进行更符合语言认知的规律。如:结合词语教学教授词汇衔接手段;结合句式教学教授句子接应手段;结合关联词语教授逻辑语义衔接;结合代词教学教授省略、替代等照应手段;结合概括词教学教授替代手段等。

三、结合句式教学教授句式接应的方法

现代汉语中的某些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存现句、话题——说明句等称为变句式。这些句式之所以是“变式”,是因为它们与所谓“主谓宾”式的常式句在句内词序上有较大的差别,学习者普遍感到难以掌握,要么用错,要么选择回避策略。如果在语段的背景下教授这些句型,更符合认知的基本原则。

在语段中这些句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往往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制约。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学到的有关这些句型的知识,通常局限在句子的范围之内。对于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句式,则不甚了了。问题在于以往的教学只解决了句子内的问题,而实际使用的语言很少使用单个的句子,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至少要用两个以上的句子。当这些句子与句子相互联结时,有时要作语序的调整,调整的结果便是出现了各种句式。对句内的词序进行调整是一种重要的句子接应手段——句式接应,这正是学习者原有的汉语言知识结构中所缺少而需要加以完善的。而学习者已掌握的有关各种句式的句法知识就成为同化新知的基础。

句式接应是有关语段中不同句式的选用规则问题。语言中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使用不同的句子,这些句子称为同义异构句。这些深层结构相同而表层结构相异的句子,可以通过变换不同的`语序产生。如:

A:他扫地扫得很干净。(主谓宾式)

B:他把地扫得很干净。(“把”字句)

C:地被他扫得很干净。(“被”字句)

D:地他扫得很干净。(话题—说明句)

各种句式都具有各自的句法特点和语义内涵,从而在语段中具有不同的语用价值。同一种句式的教学既要从句法层面的语法、语义分析逐步过渡到语段层面的语用分析,又要利用同化机制进行句式之间的语用对比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习者在进行句式选择时获得更完全、清晰的线索,并且便于归类、入库和提取运用。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将句式选择和句式接应手段紧密联系起来,认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常式句和变式句

对比“主谓宾”句式和“把”字句,这在认知上,利用了一种正面同化机制,即新知由旧知派生。“主谓宾”句式作为一种基本句式在各种语言中都能找到,也称为“常式句”,一般学习者在初级阶段都已经基本掌握。“把”字句是“变式句”的一种,是在“常式”的基础上改变句法成分的位置,将宾语提至动词前面而产生的。从句式接应的角度分析宾语提前的原因和条件,便于学习者弄清语段中“把”字句的使用条件;

1.“把”字句的宾语一般都是“已知信息”,通常在上文中提到过,“主谓宾”句的宾语则没有上下文要求。例如:

古代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得了一种怪病,他什么药都吃过了,他什么大夫都找了,也治不好。有一天,一个大夫告诉他:“你怎么样才能把病治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找来一颗心!,用这颗。来做药,你的痛就一定会好!”

于是这个年轻人回家把这话跟她妈妈说了,他妈妈二话没说,立刻就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给了自己的孩子。

分析语段中划线部分的句子,对比“把”字句和主—谓—宾句:

(1)A:你怎样才能把病治好呢?

B:你怎样才能治好病呢?

(2)A:于是这个年轻人回家把这话跟她妈妈

说了。

B:于是这个年轻人回家跟她妈妈说了

这话。

(3)A:他妈妈二话没说,立刻就把自己的心掏

了出来,给了自己的孩子。

B:他妈妈二话没说,立刻就掏出自己的心

来,给了自己的孩子。

(4)A:唯一的办法就是找来一颗心。

B: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一颗心找来。

这两个语段中出现的三处“把”字句(A句),均体现了上下文语境对“把”字句的要求。如:(1)A中的“病”与前文中“一种怪病”同指;例(2)A中的“这话”指前文中的大夫说的那段话。同样,(3)A的“心”也与上文中的“一颗心”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同指关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4)A并没有使用“把”字句,而是用了主—谓—宾的形式,理由是这一句的宾语“一颗心”是不定指成分,是新信息。 2.“把”字句总是出现于由于某种原因而需要执行某种特定的动作行为,以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样的语境之中。例如:

明天有客人要来(原因)。所以,他把地扫得很干净,以免给人不好的印象(目的)。

儿子告诉妈妈,大夫说要治好病,一定要找来一颗心做成药(原因)。妈妈听了,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心掏了出来,给了自己的孩子(目的)。

(二)“被”字句和“把”字句

“被”字句和“把”字句由于句法结构相似、语义关系密切相关、主语和宾语互换位置而不改变意义而形成对照。利用反面同化,可以更好地将这两个句式的选用联系起来。反面同化,指新知由旧知相反方向去发展,虽然不是由旧知派生,但因与旧知相关,可从反面去联想,因而可以说是一种间接同化。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表层形式不同而语义等值的两种句式,二者在单句层面上可以互相转换;可是,在进入语段层面后,它们之间就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关系了,而要受到上文主题的制约。例如下面的语段,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上下文语境而不可以互换使用:

(1)A:(小胡)从报上看到王明海治沙

的报道,为之感动,(他)把自己春节得

到的100元压岁钱寄给了王明海。

B:(小胡)19从报上看到王明海治沙

的报道,为之感动,自己春节得到的100

元压岁钱被他寄给了王明海。

(2)A:今天你怎么不高兴,是不是和女朋友分

手了?

B:我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C:老师把我批评了一顿。

(1)A中使用了“把”字句是为了让“他”出现在主题的位置上,以便与前一小句中的主题“小胡”保持一致。同样,(2)B的答句用“被”字句也是为了与问句的主题“你”保持一致。将(1)A换成“被”字句(1)B或者将(2)A改成“把”字句(2)C都会割裂前后句的衔接关系。

可见,主题与句子的内部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后续句的主题或与先发句的主题相关、或与先发句述题相关、或与先发句的主述结构相关,这种语义的相关性是语段连贯的基础。选用“把”字句或选用“被”字句正是受到语段中句子这种衔接要求的制约。语段衔接要求叙述角度在同一个主题范围内要保持一致,任意更换主题会造成叙述角度忽东忽西、破坏语段表达的连贯性。

主述题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发现表达中语句不通的原因,并学习如何在主题的制约下选用“把”字句或“被”字句。

(三)“被”字句和话题一说明句

汉语中有一类句子,是话题一说明句的一种,是指动作的受事、工具等被放到句首充当话题,同时又不出现动作者的句子,又成为“无标志被动句”。由于没有形式标志,学习者母语中也没有对应的形式,比较难掌握。但如果在掌握“被”字句之后再学习,则有了比照的基础。比如,话题一说明句与“被”字句一样,都可以使受事出现在主题的位置上,从而发挥主题衔接的作用;与“被”字句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强调“施事”,而只表示是一种“话题一评论”关系,说明主题所表示的事物的情况、用途等。请对比:

不需要强调施事:

(1)护照(被你)弄丢了?这下儿可麻烦了!

需要强调施事:

(2)他把护照弄丢了,影响了整个目的行程。大家都被这件事闹得很不愉快。

这种比照正是利用了类比同化的作用,即新知类同于旧知,只是有着某种规律性的变化。学习者通过类比,发现了旧知和新知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进行知识的接收和迁移。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段提供了相对完整的语境,以语段为背景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特定的语境中一些特殊句型的语义和语用规则,从而深化和发展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为连贯表达服务。

四、结论

上文运用认知的同化理论,以句式教学为例探讨了在语段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联系学习者已有的汉语基础知识教授语段层面的衔接知识,使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在认知学习语段,完善汉语语言知识结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言句式文档 篇6

一、者也式及变换式

1、“„„者,„„也”式。例如:(1)子瑜者,亮兄瑾也。《资治通鉴·汉纪》

译: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2)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译:陈胜是阳城人。

2、“„„者,„„”式。例如:(1)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译:粟是百姓种的粮食。

(2)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史记·项羽本纪》

译:陈婴是过去东阳县府的官吏。

3、“„„,„„也”式。例如:(1)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译:这是谋划攻打敌人的方法。(2)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后汉书·张衡传》

译:张衡,字叫平子,是南阳西鄂人。⑶和氏璧,天下之所共传宝也。《廉蔺列传》

译:和氏璧是天下的人们共同传说颂扬的宝贝。

4、“„„,„„者”式。例如: 甘绳,古之善射者。毂弓而兽伏鸟下。《列子·汤向》

译:甘绳是古代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只要他拉弓发箭,就会射倒兽,打下鸟。

5、“。。。,„„者也”式。例如:(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译:晏子是齐国擅长辞令的人。(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译: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6、“„„者,„„者也”式。例如:(1)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

译:齐谐是记录怪异事情的书。(2)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战国策·赵策》 译:我看住在这个围城中的人,都是想从平原君那里得到好处的人。

二、用副词“乃、则、皆、即、耳、亦、必、诚、素、本”置于名词之前,表判断。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起义 译:应当作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观的景象。

3、a、予购梅三百盆,皆病梅。《病梅馆记》

译:我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有病的。

b、皆不获。2008年高考湖南卷《欧阳修全集》

译:都没有捕得凶手。

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译:就是今天堆积在墓中的人。

5、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译:这就是灭亡了的秦国继续罢了。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

译: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东西。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译:生,是我希望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7、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

8、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译:这的确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9、且相如素贱人。《廉蔺列传》 译:况且相如平时就是地位低下的人。

10、臣本布衣。《出师表》 译:我本来就是一个平民。

三、用否定词“未、非、弗、无、莫、不、毋、勿”表否定判断。

1、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译:没有学生询问而老师不告诉的。

2、①六国破灭,非兵之不利。《六国论》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②此非二三子之罪也。《越王勾践》 译:这不是你们的罪过啊。③非若吏人、百姓然。2008年高考上海卷《李侃传》

译:不像是普通官吏百姓一样。

3、行道之人弗受。《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走在路上的乞讨人也不会接受。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5、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人不能打开。

②莫用众人之计也。《赤壁之战》 译:不要采用大家的计策。③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

译:全天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谁和他去争斗。

6、①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译:一同参军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子。

②力不足,死焉,职也。2008年高考上海卷《李侃传》

译:力量不足够,死在守城上,这是职责啊。

7、①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译:把住函谷关,不要接纳诸侯进来。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贾生列传》 译:秦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出行。

8、汝其勿悲。《与妻书》 译:你可不要悲伤。

四、用“为、是”表示判断。

1、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现在人家是刀和案,我们是鱼和肉。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

译:问今天这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能够知道魏晋。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译:吴巨是普通人,处在偏远的地方。

五、直接表判断。

1、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译:刘备是天下的英雄。

2、秦,虎狼之国。《屈原贾生列传》 译: 秦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3、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2008年高考《廖刚传》

译:廖刚,字叫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

二、被动句式

一、1、用“„„于„„”式表被动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译:不被时俗所限制,向我学习。②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译:不能被远近的人接纳。

2、用“„„受„„”式表被动 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 译:有罪行被处罚。

3、用 “„„受„„于„„”式表被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译:我不能拿全吴国的土地,十万的军队被人控制。

二、1、用“为„„”式表被动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自身死去,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伶官传序》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译:自身出行死在秦国,被天下的人耻笑。《屈原列传》

2、“为„„所„„”式表被动

3、①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译:几十年间,竟然被秦国消灭。②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2008年高考《韩延寿传》 译:于是征召被乡里百姓信任向往敬重的几十位长老。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矣。《鸿门宴》 译: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将会被人家俘虏。

三、1、用 “„„见„„”式表被动 ① 徒见欺。《廉蔺列传》 译:只是白白地被欺骗。

② 遂见亲信。2008年高考江苏卷《吴汉传》

译:于是被亲近信任。③ 信而见疑。《屈原列传》 译:诚信而被怀疑。① 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② 译:因而被流放

⑤ 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译:因写赋有名气而被颂扬

2、用“见„„于„„”式表被动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译:我的确恐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②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被有知识有地位的人耻笑。

四、用“被” “与” 表被动“”“” A、用“被”表被动

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英雄人物的伟大业绩总会被历史的风雨冲刷得净尽。

⑴、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译:梳妆打扮后,常常被那些美女们妒忌。

⑶、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诽谤。B、用“与”表被动 遂与勾践禽。《越王勾践》 译:于是被越王勾践擒拿。

五、直接表被动

1、兵挫地削。《屈原列传》 译:军队受到挫折,土地被削弱。

2、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译:防守的士卒一声呼叫,函谷关被攻取了下来。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译:傅说在筑墙之中被推举为领导人,胶鬲在贩卖鱼盐的活动中被推选为组织者。

4、蔓草尚不可除,况宠弟乎!《左传》 译:野外的荒草尚且不能被铲除掉,何况是亲弟呢!

5、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大王被蒙蔽已经很厉害了。

三、宾语前置

一、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1、帝不之罪。2008年高考广东卷《周访传》

译:皇帝不惩罚(怪罪)他。

2、未之有也。《张衡传》 《齐桓晋文之事》

译:不曾有这样的事。

3、①时不我待。译:时间不会等待我。

②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译:日月在流逝,岁月不再回来。

4、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译:当时的人没人赞许他。

5、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

6、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梁书·王茂传》

译:高祖时常宽容而不责怪他。

二、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焉往而不美。2008年高考北京卷 译:到哪里去人们不认为是漂亮的。

2、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008年高考《瘳刚传》引用 译:我和谁在一起呢?

3、沛公安在?《鸿门宴》 译:沛公在哪里?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大王来时拿什么礼物?

5、何以知吾可矣?《齐桓晋文之事》 译: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三、借助“之、是、斯、以、之为”宾语提前。

1、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不懂得句号逗号,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②此何难之有?《墨子·兼爱》 译:这有什么疑难?

2、①惟命是从。译:只是服从命令。②唯利是图。译:只是谋图利益。③唯亲是举。译:只是举荐亲戚。④唯才是举。译:只是举荐有才能的。⑤唯兄嫂是依。译:只是依靠兄嫂。

3、①朋酒斯飨。《诗经·七月》 译:喝了这两杯酒。

②故罪人斯戮。2008年高考(全国11)《王昙首传》

译:所以就杀戮了有罪的人。

4、①夜以继日。译:晚上继续着白天。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 译:我因此记下这些。③一言以蔽之。《石钟山记》 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

5、唯弈秋之为听。《为学》 译:只是听弈秋的。

四、宾语直接前置。

1、诗词中为押韵调整词序而出现宾语提前。

①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译:应该笑我多情。

②英雄无觅孙仲谏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不能在什么地方找到英雄孙仲谋。

2、“见”可以作宾语。见: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的承受。可以译作“自己”、“我”(《古汉语词典》)②表示他人行为于己。(《辞源》如: ①见谅。译:谅解我。②慈父见背。《李密传》 译: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③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府吏叮咛我。

④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 译:你如果还一心记着我。)

3、“自”可以按宾语理解。①太守不自知过。2008年高考北京卷《韩延寿传》

译:太守不知道自己的过错。②不能胜而自诬。2008年高考湖南卷《欧阳修全集》

译:不能忍受而诬陷自己。③鲜不自称。2008年高考广东卷《周访传》

译:人们很少不称赞自己。

④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自容、自持、自为、自佐

译:尊重自己、重视自己、珍视自己、爱惜自己、容纳自己、控制自己、为了自己、辅佐自己

4、表方向的名词可以前置。东向﹝面﹞、西向﹝面﹞、南向﹝面﹞、北向﹝面﹞

5、“相”可以作宾语。“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译为“我﹝们﹞、你﹝们﹞、他﹝她、它﹞﹝们﹞”。如: ⑴及时相遣归。译:及时打发我回家。⑵久久莫相忘。译:永远不要忘记我。⑶好自相扶将。译:好好照顾自己。⑷嬉戏莫相忘。译:游戏时不要忘记我。

⑸登即相许和。译:立即答应他们。

⑹必还相迎娶。译:一定会来迎娶你。⑺誓天不相负。译:对天发誓不辜负你。

⑻誓不相隔卿。译:发誓不离开你。⑼会不相从许。译:绝不会答应你。

⑽不得便相许。译:不能就答应你。⑾蹑履相逢迎。译:穿着丝缕鞋去迎接他。

⑿儿童相见不相识。译:儿童见了我而不认识我。

6、“所”可以按宾语理解。①祈请无所获。2004年高考﹙全国卷1﹚《孟尝传》

译:祈祷请求没什么收获。

②所为皆合道理。2004年高考全国卷11《桑怿传》

译:作的那些事情都符合道理。③所食唯菽麦而已。2005年高考﹙全国卷1﹚《裴侠传》

译:吃的那些只是麦子和盐菜罢了。④秋毫无所受。2006年高考﹙全国卷1﹚《何远传》

译:不接受任何一点东西。

⑤各有所托。2007年高考﹙全国卷1﹚《宋均传》

译: 各自都有依托。

⑥各有所长。2007年高考﹙全国卷11﹚《〈酌古论〉 译:各自都有长处。序》

⑦民所疾苦。2008年高考北京卷《韩延寿传》

译:老百姓憎恨的那些和感到痛苦的东西。

⑧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2008年高考﹙全国卷1﹚《廖刚传》

译:以此用来防备意外发生的事件和使君主威势强大。

四、定语后置

1、中心词+定语+者(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那些知道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而为他送行。(2)求人(可以报秦)者,未得。《廉蔺列传》

译:寻找能够作使者报告秦国的人,没有得到。

2、中心词+之+定语+者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译: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在哪里都有。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能行千里的马,喂一次有时吃完一石的粮食。

3、中心词+之+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住在高高的庙堂之中,就忧心他的百姓;处在偏远的江湖,就担忧他的君王。《岳阳楼记》

⑶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译:以洁白的身子承受龌龊的东西。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译:不能改变他们志向的官吏,这样大的国家,能有几人呢?

5、中心词+数量词

(1)通计一舟,为人

(五),为窗

(八)。译:总计一个核舟,刻五个人,刻八个窗。《核舟记》

(2)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车,与赵俱死。

译:于是邀请宾客凑集了一百多辆车子,要和宾客一起奔赴前线和秦军拼命,与赵国同死。《信陵君窃符救赵》(3)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获得了三千宾客。

五、常见疑问句、反问句句式

一、疑问词+否定词“不”

1、何不„„?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译:为什么不放下武器,而向北方投降呢?

2、曷不„„?

例:曷不听其所为?﹙《王冤》﹚ 译:为什么不听任他作自己喜欢做的事呢?

3、胡不„„? 例:胡不已乎?﹙《公输》﹚ 译:为什么不停止进攻呢?

4、宁„„不?

例:宁可共载不?﹙《陌上桑》﹚ 译:难道愿意坐我的车嫁给我吗?

二、否定词+助词

1、非„„邪

例:非尔邪?2004高考题﹙《桑怿传》﹚

译:难道不是你吗?

2、非„„也邪?

例:非子也邪?﹙《后赤壁赋》﹚ 译:难道不是你吗?

3、非„„也?

例:非我志也。﹙《后赤壁赋》﹚ 译:这不是我的志向吗?

4、非„„乎?

例:非曹孟德之诗乎?﹙《后赤壁赋》﹚

译: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

5、非„„欤?

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6、不„„乎?

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译:这是不得已吗?

7、不亦„„乎?﹙《孟子》﹚ 例:①不亦宜乎? 译:不也是应该的吗? ②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译:不也是差的太远了吗? ③不亦惑乎?﹙《孟子》﹚ 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8、无„„乎?﹙《屈原列传》﹚ 例:能无怨乎? 译:能够没有怨恨吗?

9、得无„„乎(也)?

例:①得无教我猎虫所也?﹙《促织》﹚

译:难道不是给我指出捉虫的地方吗?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译:观看自然景物之后产生的感情,能有不同吗?

10、无乃„„乎?﹙《烛之武退秦师》﹚ 例:无乃后乎? 译:不是太晚了吗?

三、疑问词+助词

1、谁+助?

例:谁欤?译:谁呢?

2、恶„„乎?

例:①恶知其非有乎?﹙《孟子》﹚ 译:怎么知道他没有呢?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冉氏烹狗记》﹚

译:怎么知道它扑咬行人勇敢,可是见了盗贼却极为胆怯呢?

四、疑问词+乎

1、乌„„乎?

例:①鸟能为人害乎?﹙《蚊对》﹚

2、译:怎么能成为人类的祸害呢?

②鸟睹所谓宏丽者?﹙2005年高考浙江卷《书褒城驿壁》﹚

译:怎么能看到所说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呢?

4、曷„„哉?

例:曷故哉?译:这是什么原因呢?﹙《五人墓碑记》﹚

5、曷„„诸?

例:曷若无过而指诸(之乎)?﹙司马光·《迂夫》﹚ 译:怎么能象没有过错而指责你呢?

6、盍„„诸(之乎)?﹙《赵人患鼠》﹚ 例:盍去诸?

译:为什么不让它离开呢?

7、焉„„乎?

例: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

译:难道君子能够接受别人的财物呢?

8、焉„„哉?

例:焉廋哉?﹙《论语》﹚ 译:隐藏在哪里呢?

9、奚„„也?

例:子奚哭之悲也?﹙《和氏壁》﹚ 译: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

10、奚„„哉?

例:奚暇治礼仪哉?﹙《孟子》﹚ 译:难道有时间去研习礼仪吗?

11、奚„„焉?

例:其奚决焉?﹙《问说》﹚ 译:那用什么判断呢?

四、安+助词﹙﹚

1、安„„与?

2、安„„乎?﹙《赤壁之战》﹚ 例:①安所归乎? 译:你的归宿在哪里?

②安复为之下乎?﹙《赤壁之战》﹚

译:怎么能成为他的部下呢? ③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刘备)难道能抗拒这样的灾难吗?

④安得不辱使命之士乎?﹙《田畴传》﹚

译:怎么能得到不辱使命的士臣呢?

3、安„„哉?

例: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译:燕雀怎能知道鸿雁的远大志向呢?

4、安„„也?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高尚品德表现在哪里?

5、安„„邪?

例:安得不自屈为周邪?﹙《是仪传》﹚

译:怎么能不委屈自己做周舍呢?

五、何+助词

1、何与

例:何与?译:为什么呢?

2、况„„欤?

例:况草野之无闻者欤?译: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五人墓碑记》﹚

3、何者?例:何者?积威约之势也。﹙《报任安书》﹚ 译:为什么呢?这是长期聚集的威力制约逐步发展起来的结果。

4、何也?

例: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报任安书》﹚

译:为什么呢?这是平时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处的地位使人有这样的看法。

5、何„„也

例:⑴、周公何人也?译: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呢?

⑵何晏也?译:为什么这么晚呢?

6、何耶?

例:何如耶?﹙《蚊对》﹚译:为什么呢?

7、何„„邪?

例:何劣邪?﹙《孟子》﹚译:为什么这么卑劣呢?

8、何哉?

9、何„„哉?

例: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译:这是什么样的心思呢?

10、何焉?

例:何焉?译:为什么呢?

11、何„„焉?

例:①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译: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②何间焉?﹙《曹刿论战》﹚译:为什么要参与到里面去呢?

12、何„„乎?

例:何足怪乎?﹙《报任安书》﹚译:有什么值得奇怪呢?

六、何+为

1、何为

例:⑴、何为者也?译:是作什么的?

⑵、客何为者也?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⑶、汝何为者也?译:你算是什么人?﹙《毛遂自荐》﹚

⑷、缚者何为者也?译:被捆绑的人是干什么的?﹙《晏子使楚》﹚

2、何„„为?

例?何辞为?《鸿门宴》译:为什么要告辞?

3、何以„„为?

例: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什么要攻打它?

4、何以?

例:何以待之?﹙《谭嗣同》﹚译:用什么办法对付他?

5、何„„焉为?

例:何命焉为?﹙《公输盘》﹚译:还有什么指教?

七、何+实词

1、何„„之有?

例:⑴、何功(罪、陋、厌、后)之有?

译:有什么功劳?有什么罪行?有什么简陋? 有什么满足?

有什么晚呢?

⑵、何见劳勉之有?2005年高考题﹙《丙吉传》﹚

译:为什么会被皇帝认为是辛劳、勤勉、忠诚呢?

2、何由„„?

例:何由知吾可以?﹙《齐桓晋文之事》﹚

译:有什么理由知道我可以作王呢?

3、何之„„?

例: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译:牵牛到什么地方去?

4、何谓?

例:何谓少之?﹙《草木皆兵》﹚译:为什么说少呢?

5、何苦(妨礙、害怕、憂愁)„„? 例: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译:忧愁什么而害怕山不平?

6、何尤„„?

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 译:那又埋怨什么?

7、何当(什麼時候)„„? 例: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译:在什么时候我们同在西窗下点着蜡烛,再谈那巴山夜雨时的情形。⑵、何当一入幌,为拂绿尘埃?﹙《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译:风儿什么时候能吹进来,吹拂掉那绿琴上的尘埃,让我给你奏一首美妙的歌曲。

⑶、何当金络脑(代指馬),快走踏青秋?﹙李贺·《马诗》﹚

译:什么时候能骑上战马,在那秋高气爽的秋天迅疾奔向战场。

8、何招„„?

例: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译:招叫谁而不到呢?

9、何坐?

例:何坐?﹙《晏子使楚》﹚译:犯什么法?

10、何用?

例:将何用哉?﹙《盖勋传》﹚译:将用他干什么?

11、何知? 例:汝何知?﹙《盖勋传》﹚译:你知道什么?

12、何悔?

例:死亦何悔?《盖勋传》译:死了又有什么后悔的?

13、何至?

例:刘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译:刘豫州现在你要到哪里去?

14、何操?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大王来带什么礼物?

15、何自?

例:何自苦也?2004年高考题《﹙辛公义传》﹚

译:为什么自取忧苦?

16、何忍(为什么忍心)? 例:何忍勤劳使君?﹙《辛公义传》﹚译:为什么忍心让使者辛劳勤苦?

17、何如(怎么回事)? 例:今日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今天他一个人乘车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

八、实词“如”+助词“何”

1、如何?

例: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能不误大事?﹙《失街亭》﹚

译:孔明任用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贻误了大事情?

2、若何? 例: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

译:用以满足我们君王的心意,怎么样?

3、奈何?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蔺列传》﹚

译:拿走我的璧玉,不给我城邑,怎么办?

4、如„„何?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对太行王屋两座山,能怎么样呢?

5、若„„何? 例:寇深矣,若之何?﹙《左传》﹚ 译:敌人已经侵入深部,对这该怎么办?

6、奈„„何?

例:奈之何?﹙《与妻书》﹚译:对这该怎么办?

九、岂+助词

1、岂„„也哉?

例: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译: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会导致亡国吗?

2、岂„„也?

例:岂非天佑其勤恪也?﹙《裴侠传》﹚ 译:难道不是老天保佑使他能对国家勤勉谨慎恭敬吗?

3、岂„„耶?

例: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李绩传》﹚

译:难道不胜过好几千里长城吗?

4、岂„„邪?

例:岂非道之所符,自然之验邪?﹙《货殖列传》﹚

译:难道不是客观道理的凭证,自然法则的验证吗?

5、岂„„哉?

“险些”一类句式溯源 篇7

“险些”句式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句式, 而是一个有自己的发展和使用规律的系统, 包括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研究较多的“差点”句式也属于这一系统, 学术界对这一系统的某一组成部分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而对这一系统的整体全局性研究不多, 本文初步猜测“差点”句式的源头也是“险些”句式, 所以可以通过对“险些”一类句式的研究, 探索出“险些”一类句式的起源及这一句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的发展和演化, 并进一步挖掘出发生这种变化和演化的基本原因。

无论是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 “险些”后都可以接否定式和肯定式, 但在现代汉语中“险些”后只可以接消极的结果, 全句含有“庆幸”的意思, 而在古代汉语中, 险些之后既可以接消极的结果, 又可以接积极的结果, 本文拟通过深入的研究探索, 去弄清楚:“险些”后既可以接肯定式, 又可以接否定式, 到底是何种形式在先, 从而弄清与此相关的一些人类思维模式, 并且弄清楚:为什么在古代“险些”后既可以接消极的结果又可以接积极的结果, 而在现代汉语中却只能接消极的结果表“庆幸”的意思。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关于“险些”的解说是这样的:差一点 (发生不如意的事) , 例:马从旁边一闪, 险些把我摔下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险些”在现代汉语中其后只能接不如意的事, 而实际上在古代汉语中“险些”后可以接如意的结果。

“险些”一类句式是汉语言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 肯定句和否定句式往往表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然而在“险些”一类句式中肯定式和否定式往往表达了相同的意思, 如“险些摔倒”与“险些没摔倒”, 二者均表示没有摔倒的意思, 在“险些”一类句式中, 否定词似乎失去了他们的否定意义, 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成分, 所以使“险些”一类句式显得尤为特殊, 因此笔者对汉语中这一特殊句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对这一句式的起源和发展作了深入的研究。

以“险些”为代表的同义词, 表示接近某种程度和状况, 与“差不多”、“差一点”相当, 既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与“险些”意义相近的词, 如:几、庶几、几乎、几于、几几、几几乎、险些个、险些的、险些儿、不险些儿、险些些、险险乎等, 也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与“险些”意义相去甚远的词, 如:争些、争些子、争些儿、争些个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险些”一类句式的存在是一个较为普遍且有悠久历史的现象, 并且如今使用最多的“险些”句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选择和发展的结果。

“险些”在现代汉语中往往与不好的结果相关联, 其后既可以接肯定式也可以接否定式, 那么“险些”一词最早见于何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的用法发生了哪些变化?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何异同?

“险些”一词最早见于宋代, 例:关公见先主, 礼毕, 先主曰:“兄弟坏了袁绍两将, 我性命险些不保;岂能得脱?不想今日相见。” (《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

元代萧德祥的《小孙屠》中还出现了与“险些”并用的“险些儿”

险些不做出一场事来。

夜来只为那贱人前日不是我走得疾, 险些个遭小孙屠脚手。 (全元南戏·萧德祥·小孙屠)

险些儿误杀了个英雄汉 (全元南戏·施惠·幽闺记)

恰绿树南薰晚晴, 险些儿羞杀啼莺。 (全元散曲·卢挚)

这几时你兄弟被人欺侮, 险些儿一口气死了, 还说那功名怎的! (全元杂剧·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秀才, 则被你险些儿热杀我也! (全元杂剧·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

到了明代, “险些”在文学作品中则得到了大量的使用:

搜的人去了后, 锁儿罕失剌对帖木真说:“你险些将我断送得烟消火灭, 如今你母亲、兄弟行寻去。”《元朝秘史·卷二》

前日不是我走得疾, 险些个遭小孙屠脚手。 (《永乐大典》)

明代小说:

今日若非我遇见, 险些误了赵王来书。 (《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二卷》)

何氏听见小二回来, 便起来出来问道:“你为何来得恁迟?”小二道:“休说归迟, 险些主人?性命难保。” (《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六卷》)

大王险些中了此贼的犯将计!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六回》)

不干你事, 是巢贼部下邓天王定此计, 险些屈杀了英雄。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第十七回》)

只因一念之差, 险些儿堕了火坑矣! (《禅真后史·第一回》)

若不是我口舌利便班驳你时, 险些儿夹棍移在区区脚上了。《禅真后史·第五回》

《禅真后史》中“险些”共出现30次, 意思并无差别, 都是指不好的事差点发生。

《大唐秦王词话》有8处用到“险些”, 如:

几次杀不透重围, 险些儿死于阵上!

父母一眼看去, 险些不认得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权翰林在暗中看得明白, 险些儿眼里放出火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二刻拍案惊奇》中有11处用“险些”, 与原来的用法略有差别, 如上面的例子不再具有很明显的褒贬色彩, 只是客观叙述。)

《封神演义》、《古本水浒传》中“险些”也是指不好的事差点发生。

《今古奇观》的用法也是一样, 如:

何期爹爹不行细访, 险些反害了公子性命。 (《今古奇观》第三卷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水浒传》中16次用“险些”, 多是加一个“儿”, 组成“险些儿”的格式, 如:

来到孟州十字坡过, 险些儿被个酒店里妇人害了性命。 (第十七回)

早是没做公的看见。险些儿惹出事来。 (第二十回)

如何把这等漏船, 差那不晓事的村贼乘驾, 险些儿误了大贵人性命! (第七十五回)

不听贤弟之言, 险些儿不得相见。 (第九十五回)

半空里落下个黄泥龙尾, 把乔道清劈头一下, 险些儿将头打破。 (第九十六回)

《西游记》中也多用“险些儿”的格式。

剖开路一直前行, 险些儿不唬倒那怪物。 (三十三回)

只听得有人呵呵大笑, 险些儿唬杀我也! (四十四回)

我被他现出本相, 险些儿伤了性命。 (四十八回)

我的性命, 险些儿不着这猢狲害了! (六十回)

哥哥, 险些儿被他瞒了! (七十五回)

《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中“险些”和“险些儿”两种格式都用。

《金瓶梅词话》中也如此。

清代小说中“险些”用的也极多, 而且“险些儿”也很常见, 并更多地仅仅表修饰。如:

两道秋波一汪一汪的, 险些要流泪下来。 (八仙得道·第63回土地庙畅谈玄理温柔乡引诱道童)

宝生见了这白花花的一百块洋钱, 堆在台上, 险些儿两眼中发火。 (风流奇案·第二十回求计划浪掷金钱诱美色先遣夫役)

妙庄王一听此话, 心中着实难受, 好比刀钻箭射一般, 险些儿淌出两行老泪来哩! (观音菩萨传奇·第十三回兴土木重修金光寺定良辰舍身耶摩山)

心里的那番懊恼, 不但后悔此番不该会试, 一直悔到当年不该读书, 在人群儿里险些儿不曾哭了出来。 (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隐西山闭门课骥子捷南宫垂老占龙头)

了不得, 险些儿不曾误了大事! (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糊县官糊涂销巨案安公子安稳上长淮) (“不曾误了大事”是好的结果, 与明代多指坏的后果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对险些的释义为:差一点发生不如意的事。很明显在现代汉语中险些的语义指向是不如意的事, 即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 有庆幸的意思。

例:马往旁边一闪, 险些把我摔下来。

从马背上摔下来, 这是我不希望实现的事情, 且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 不能不说是一种庆幸。

学者们从语言学角度对险些一词的系统研究, 笔者几乎没有找到。

综合上述笔者可以得出如下几个重要结论:

⑴“险些”一词最早见于宋代, 且为“险些”+否定式。

⑵到了元代, “险些”大量使用, 出现了与“险些”并用的“险些儿”, 且“险些”+肯定式已经十分普遍。

⑶明代,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险些儿”甚至比“险些”使用更为广泛。而现代汉语中“险些”比“险些儿”使用广泛。

⑷清代小说中“险些”用的也极多, 而且“险些儿”也很常见, 并更多地仅仅表修饰。

如:两道秋波一汪一汪的, 险些要流泪下来。

它的语义指向是不明确的, “流泪下来”并不是不如意的事, 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准确描述。

⑸清代以前, 险些后都不接如意的结果, 而清代出现了“险些”+如意的结果。

英语基本句式 篇8

1. 陈述句的构成形式及基本用法;

2. 祈使句的构成形式及基本用法;

3. 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的构成形式及基本用法;

4. 由what, how引导的感叹句的构成形式、用法及区别。

对于各种句子的构成形式及基本用法我们分别进行精讲精练。

一、陈述句的构成形式及基本用法

1. 陈述句:陈述句是用来陈述一个事实或表达说话人看法(包括肯定和否定)的句子。通常用降调,句末用句号“.”。

Tom has a new car.The flower isn’t beautiful.

2. 陈述句否定式的构成

(1)如果肯定陈述句的谓语部分含有助动词、情态动词或连系动词be,则只需在这些动词后加not即可构成否定式。

He is playing the guitar.(肯定)→He is not playing the guitar.(否定)

We can get there before dark.(肯定)→We can’t get there before dark.(否定)

(2)如果陈述句的谓语动词是实义动词,而其中又没有情态动词或助动词时,则需根据人称和时态在该实义动词前加don’t, doesn’t或didn’t。同时把该实义动词变为原形。

He plays the violin well.(肯定)→He doesn’t play the violin well.(否定)

She won the game.(肯定)→She didn’t win the game.(否定)

(3)如果句子是there be结构或谓语动词是have(有),除了be和have之后加not之外,句中如果有some要变为any。

There is some water in the cup.→There is not any water in the cup.

He has some books.→He has not any books.

(4)除not以外,否定词no, never, nothing, nobody, few等也可构成否定句。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his bike.→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his bike.

I have seen the film.→I have never seen the film.

二、祈使句的构成形式及基本用法

祈使句是用来表示命令、请求、建议、号召等的句子,谓语动词用原形,句末用感叹号“!”或句号“.”。朗读时一般用降调。

1. 肯定的祈使句:

(1)祈使句主语是you时,you常省略,但如果要特别强调对方或表达某种强烈的情绪时可以有主语或称呼语。

Be quiet.→You be quiet!

(2)“Do+祈使句”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或请求,do起强调作用。

Do come back at once!

Do be careful.

(3)please用在祈使句中可以表示一种客气的语气,但please用在句末时,必须用逗号与其余部分分开。

Open the window, please.

(4)Let引导祈使句时,后面需跟上人称代词或称呼语,人称代词一般只用第一、第三人称。

Let Jack wait a minute.

Let’s go to school.

(5)在祈使句中,Let’s和 Let us是有区别的。Let’s包括听话者,而Let us不包括听话者在内。这点从反意疑问句时可明显看出。

Let’s go skating, shall we? (表示内部的建议)

Let us try again, will you? (表示向别人发出请求)

2. 否定祈使句通常以Don’t或Never开头。其结构通常是:“Don’t(Never)+动词原形+其他成分”。

Don’t do that again!

Never leave today’s work for tomorrow!

Don’t be late next time!

三、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的构成形式及基本用法

1. 一般疑问句:

(1)一般疑问句的肯定形式

一般疑问句一般是指以助动词、情态动词、be动词或have(有)开始,通常要求以yes,或no来回答的疑问句,一般疑问句读时通常用升调。

Do you know Mr. Smith?

Can you swim?

(2)一般疑问句的否定结构

①在一般疑问句的否定结构中,把副词not放在一般疑问句的主语之后。但如果用not的简略形式-n’t,则须将-n’t与一般疑问句句首的be, have,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写在一起。在实际运用中,一般都采用简略式。

Are you not a football fan?=Aren’t you a football fan?

Will she not like it?=Won’t she like it?

②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一般疑问句否定结构的答语是否定还是肯定,全由答语的否定或肯定来决定。若答语是肯定的,则用yes加肯定结构;若答语是否定的,则用no加否定结构。

Aren’t you a football fan? 你不是足球迷吗?

Yes, I am./No, I am not.

Won’t she like it?

Yes, she will./No, she won’t.

2. 特殊疑问句:

特殊疑问句由“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一般疑问句”构成,句子一般用倒装语序,但如果主语是疑问代词或由疑问代词修饰时,用陈述句的语序。特殊疑问句不能用yes或no回答,读时用降调。

Who is on duty today?

How long have you been in Beijing?

What time do you get up every morning?

What must I do now?

3. 选择疑问句:

选择疑问句是说话者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情况,让对方选择回答的疑问句。其结构是“疑问句+选择部分”。选择部分由or连接,or前面的部分读升调,or后面的部分读降调。选择疑问句不能用yes或no回答,而必须作具体的选择答复。

——Is your bag yellow or black?——It’s black.

——Would you like some tea or coffee? ——Either will do.

——Which do you like better, singing or dancing? ——I like dancing better.

4. 反意疑问句:

反意疑问句是指在陈述句之后附加一个意思与之相反的简短问句,问对方是否赞同的疑问句。附加问句的否定式必须缩写。

(1)肯定的陈述句后跟否定的附加问句,否定的陈述句后跟肯定的附加问句。

I am your teacher, aren’t I?

He didn’t study hard, did he?

(2)如果陈述句中含有否定副词never(从不,决不),hardly(几乎不)或其他表示否定的代词或形容词,如nothing, none, no one, nobody, neither, few, little等,则附加问句只能用肯定式。

They hardly write to each other, do they?

He has found nothing, has he?

Few people knew the secret, did they?

(3)当反意疑问句是“否定陈述句+肯定附加问句”时,英语与汉语的回答习惯存在差异。英语回答时只看实际情况,若答语的具体内容是肯定的就用“Yes+肯定结构”,答语的具体内容是否定的就用“No+否定结构”,而译成汉语时,则必须把yes译成“不是”,把no译成“是的”。

——You won’t be away for long, will you? 你不会离开太久,是吗?

——Yes, I will. 不,我会离开很久。

——No, I won’t. 是的,我不会离开很久。

——I don’t think she’ll come by bike, will she? 我认为她不会骑自行车来,会吗?

——Yes, she will. 不,她会骑自行车来。

——No, she won’t. 是的,她不会骑自行车来。

四、由what, how引导的感叹句的构成形式、用法及区别

感叹句是表示喜、怒、哀、乐以及惊异等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读时用降调,感叹句往往由what或how引导,what修饰名词,how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

1. what引导的感叹句:

(1)What+a/an+形容词+单数可数名词+陈述句(主语+谓语)!

What a beautiful city it is!

What an interesting story she told!

(2)What+形容词+复数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陈述句(主语+谓语)!

What expensive watches they are!

What terrible weather it is!

2. How引导的感叹句:

(1)How+形容词/副词+陈述句(主语+谓语)!

How cold it is!How hard he works!

(2)How+陈述句(主语+谓语)!

How he loves his son!How I miss you!

(3)How+形容词+a/an+单数可数名词+陈述句(主语+谓语)!

How tall a tree it is!

(4)上述两种感叹句可以互相转换。例如:

What a clever boy he is!→How clever the boy is!

上一篇:科学教案和反思下一篇: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专项汇报5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