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感慨散文随笔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父亲节的感慨散文随笔

父亲节的感慨散文随笔 篇1

父亲节,源自大洋彼岸美国,可谓是泊来的“洋节”。 伴随着日益开放富强的脚步,我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汇日渐多元。不知何时,国人也悄悄地过起了“父亲节”。.

一直以来,父亲节,在我的潜意识里淡化如水。不知今年怎么了,一进入6月中旬,儿女们就开始以不同的方式向我传递着“父亲节”信号:各种穿戴用品纷至沓来,甚至有的莫名其妙约我和老伴到饭店吃饭,席中突然冒出“提前祝老爸节日快乐!”这才恍然大悟,父亲节快要到了。更让我诧异的是,几天来,无论是手机发来的信息,还是空间的留言,“祝父亲节快乐!”的祝福语不断。一向平淡的节日,大有像每年一度的“生日祝福”那样蔓延之势!这使沉侵在幸福之中的我,晕晕乎乎中陷入了对“父亲角色”的 沉思之中。

在国人的眼里,父亲,是伟大的代名词,是家庭的顶梁柱,父母的心,妻子的山,孩子的天,家人的伟岸。有父亲的存在,才是一个完整的幸福家庭。

然而,我却与父爱无缘。新中国诞生的第三年,我来到世上不满8个月,父亲便暴病离世。因此,父亲的容貌、言谈举止,在我的记忆里是一片空白;在我的语言里,没有“爹”和“爸爸”的启蒙教育;父爱的伟大,只能在母亲的呵护中得到补偿;没有父亲支撑的破碎家庭的苦难煎熬,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灼下了深刻烙印!

在我的记忆里,“爹”的称呼,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无缘叫出;父亲的伟大,犹如云雾中的山崖,畏惧攀爬;父亲的臂膀,就像神奇的魔棒,只能在梦里糊糊涂涂的触抓......

日月轮换,童贞难泯。没有父爱的童年,好像没有晴天,年复一年在悲催中度过。曾几何时,当我看到同龄伙伴拉着父亲的手奔跑的时候,当我目睹他们攀爬在父亲脊背上、骑在父亲的肩脖上嬉闹的时候,当我听到他们站在家门口、屋顶上喊爹回家吃饭的时候......一种莫名其妙的`羡慕在心中涌动。就连伙伴们犯错,被父亲责骂、追打,我都不免有些嫉妒之感。

没有父亲的少年时代,充满无助的烦恼熬煎。春天没有阳光明媚,夏天没有大树遮阴,秋天没有五光十色,冬天没有火炉般的温馨。虽然母亲与姐姐呵护有加,但总是觉得缺点儿什么。面对缺吃少穿的艰难生活,面对穿风漏雨的破屋寒舍,面对上门借钱上学的尴尬,面对耕种担挑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面对白眼相对鄙视的目光,面对日夜操劳身心日趋憔悴的母亲,无力回天的我,只能把无奈埋在心底。心灵深处更多的是无助的遗憾,无名的谴责,无尽的辛酸!我没有抱怨父亲的倾诉,因为听母亲说,父亲是满怀老来得子的美好憧憬突然离去的,他在那边说不定遗恨万年。

时过境迁,人有志变。凡事有失必有得,物极必反得悠然。缺失父爱的历练,使我早早学会了农事和家务,养成了坚强、奋争、敢于担当的秉性,孕育了善良、宽容、清正的品质。这使得我青年时期不再迷茫,不再等待,立志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苍天有眼,恩赐勤奋。我结婚成家了,儿女双全,做了父亲。我暗下恒心,咬定一条:无父疼爱的日子决不能在孩子们身上复制,没有大树遮阴的家庭悲剧决不能重演。几十年来,我力尽儿子、丈夫、父亲的职责。站成一棵大树 魁梧、挺拔 ,伸展开臂腕 ,给子女撑起一个舒适的空间 ;蹲成一座高山,厚重、倔强,肩负起顶天立地,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重担;恰如一头耕牛,憨厚、本分 ,套着重轭,忙碌地耕耘一方温馨的乐土;深似一本厚书 ,丰富、迷人 ,打开阅读 ,让晚辈灵魂开窍 懂得一生处世的学问。

付出终有回报:当含辛茹苦养育我的母亲含笑离世时,没有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后悔。如今自己的子女,也都成家立业,为人父为人母了,虽不企盼他们成龙成凤,“治国平天下”,但他们自立自强,诚实做人,不贪不占,与人为善,融入社会,回报社会的表现,却彰显了父亲的德行,不求身后千古流芳,但求感恩父爱的延续。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回首过往,历历在目;感悟今昔,浓情愈深。

父亲(散文) 篇2

你没事吧?我关切地问,用干毛巾去擦他身上的水,想扶他起来。

没,没事。他推开我。

摔到哪儿了吗?我仍旧不放心,伸手拉他。

没事,就是踩空了。

胳膊疼吗?腿有没有摔到?真的没事吗?来,我扶你坐在沙发上。你想吃什么,我去给你买。

在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没有叫他一声“爸爸”。但是看他蜷在地上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几乎就要夺眶而出了。我不得不承认我心疼,我不知道我这样是否可以叫做善良。因为我记得有一次他一边抱怨着胃痛一边洗碗,当我提出“你去躺下歇歇,我帮你洗”时,换来的只是他大声的怒吼“就你整天爱多管闲事”。我也记得当我发高烧躺在床上没人理睬的时候,他是怎样轻描淡写地说“发烧都是你睡觉睡的”,然后坐在沙发上看“幸运52”。我后来为找退烧药和倒水不知道在他面前走了几回,可他竟然一声都没问我,还因为电视节目而笑出了声。

我瑟瑟发抖地抱着条被子上网,只是想多找一点温暖,即使网络是虚幻的。网络上的她说,你要自己多保重身体,多喝水,要按时吃药。还有另一个人说,你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因为你是那么好的孩子,上帝会眷顾你的。我满足地抱着被子睡去。

半夜我被妈妈推醒。她上夜班回来,发现我额头滚烫,不停地咳嗽。她翻箱倒柜地找药给我吃,我有些虚弱地望着她忙碌的背影微笑。我喜欢看别人发现我生病后着急的样子,那会让我觉得自己还有人疼爱。

对爱,我是有点惧怕的,害怕一直欠着别人的情,无法偿还,所以不肯轻易接受。曾经很喜欢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只小野兽,它不害怕伤痛,受伤时独自躲进山里舔伤口,疼也不叫,可是一旦有人对它好了,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其实我羡慕好多好多的事情。同学下晚自习后有爸爸来学校接我羡慕,雨天校门外站着那么多送伞的家长我羡慕,街边那位父亲小心翼翼地给小女儿戴上帽子,围上围脖,最后牵起她的小手,我也羡慕。我记得同学的爸爸接她回家时,总不忘同时叮嘱我一句,天黑了,回家路上一定要当心。我眼睛发涩,说声“谢谢叔叔”赶快逃掉。我是真的不习惯别人对我好,一句温暖的话,就常常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不知所措。

爸爸对待我的方式,我似乎已经习惯。所以当他很久没看到我时,问我吃过饭了没有,我会感觉到受宠若惊。每次我回学校,无论拿多沉的东西都始终坚持不让他帮忙,原因是那么简单而可笑:不想多欠他一点儿。我知道,这条生命是我欠他的,也许穷尽一生都难以还清,那么我便不想再欠下更多的债务。我背着书包在街上晃来晃去的时候,其实很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去年冬天我任性地吃了很多雪糕,结果咳嗽不止。深夜他起来给我倒了一杯白开水。于是,记忆里一直有着这杯温暖的白开水,使我念念不忘。

前几个月回家,忽然发现自己的书籍杂志全都不见了。他走进我房间,很小心地告诉我,他帮我放在阳台的书架上了。我不放心,说,时间长了,书会晒掉色的。他笑了,不会的,不信你来看。我将信将疑地跟他去了阳台———我所有的小说和杂志都被他分门别类地摆在那个破旧的书架上,他不知道从哪里找了一块木板盖在玻璃外面,还搭了一块绒布。他得意地回头对我笑笑,说,我不信这样还会掉色。他很有成就感地看着那些书,我看着他有些苍老的身躯,忽然想到,我应该有很多年没和他有任何身体的接触了,包括拉手、拥抱,而他在一天天地老去。那一刻我在内心放声大哭。

爸爸,爸爸,我多久没有这样叫你了?我真的很想好好地爱你,好好地去爱每一个人。而我已不能,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因为我已被你重伤至此,再没有多余的爱去给任何人。我在心里面悄悄地呐喊,然后悄悄地离开了那个阳光灿烂的阳台。那里真的是很温暖呢。

有时候,我很想很想问问他,关于我,你究竟还记得多少?我对这个问题没有丝毫信心,我不知道除了我的名字之外,他还记得多少。我喜欢洋娃娃,十六岁生日时意外地得到了一个洋娃娃,那一刻我把它紧紧抱在怀里,感到软绵绵的暖意,好像拥着自己的童年。我知道他肯定把我的生日忘了,我也知道他不会送给我生日礼物。我只是希望当我告诉他今天是我的生日时,他能衷心地对我说一声“生日快乐”。这样就好了,真的,只要这样我就很满足了。可我也很清楚很心酸地知道,这也是一个奢望。

很喜欢刘莉娜一篇散文里的几句话:我是个孩子,我还不懂得愤世,可是我嫉俗———嫉妒那些俗世的幸福。实在的、温柔的,父亲对女儿的呵护,那是一生一世的幸福。是啊,拥有这些凡俗的幸福,多好。可我不能,我已不敢相信这些幸福会属于我。

高中生活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换句话说,就是我已经在外面住了近两年的时间。那天,同桌无意间问我,你爸爸来看过你几次?我装作很无所谓的样子,认真地扳着手指头计算:哎,也不能说不到五次,但是真的不到十次。嗯,就算五次以上十次以下好了。我说这话时乐呵呵的,满脸都是笑,我觉得这样真的挺好。

同桌总是开玩笑说我是阔小姐,我说我不是,妈妈的工资真的不高,前几个月才调到八百元而已。只是她爱我,希望能给我其他人都有的生活,不希望我有任何的为难和拮据。别人有随身听,她就会买给我;别人有电子辞典,她也会买给我;学习生活上任何需要的东西,只要我说,她都会买给我。

那天爸爸来看我,一定要留下四百块钱,而我坚决地拒绝了。我心里难受极了,他是在挽回吗?高中两年,我的生活费、学费、教育储蓄金,以及我所有的补课费、零花钱,全部是妈妈一个人负担,他没有给过我一分钱。四百块钱,够买什么?惟一的一次,我忘记带零钱,问他要一块钱车费,他跟我说他没有。他甚至私下和妈妈说,现在的孩子,对他们太好了也没什么用,将来也别指望他们养活你。那他现在的挽回是不是为了将来我可以赡养他?我从未想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功利到这种地步。我想告诉他,不用再挽回了,这种道歉方式,我不接受,我也无法原谅你。至于赡养,我不管那是不是属于我的责任或义务,我只知道凭着一个人起码的道德我不会不管你。仅此而已。

长大后的我,常常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那天我在教室里面忽然忍不住掉了眼泪,没有任何先兆。同桌吓了一跳,以为是他惹我生气了。我告诉他没有,只是有些事情不能想,太累。

感慨时间流逝的散文 篇3

时间凸显历史的痕迹,岁月诠释人世的沧桑,流年绽放五彩的斑澜。曾经那些年少轻狂的岁月便化作缤纷的花海。曾几何时,在庄严的文昌脚下,呕歌青春的美好,人间的悲哀。曾几何时,在奔腾的邛江河泮,感叹绍华易逝、岁月无情,曾几何时,在飘渺的武陵山麓,畅谈名山的雄壮、云雾的虚拟。而今相聚华山西麓,梧桐树下,体验着北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北风呼呼,秋雨茫茫。天空不免泛起绵绵细雨,荡起阵阵秋风,一场秋雨一场凉啊。

当梧桐树叶飘飘落下的瞬间,时间也在渐渐流逝。当秋风不再泛起的时候,当白雪不再挥洒的时刻。那才是回眸的情愫。距离拉远了思念的手,回望走过的岁月却是一片茫然,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还需严正以待的坚持下去,岁月或许会逝去一个人的容颜,但吞噬不了人的心。然而秋风中飘落的思念,酝酿成春天追寻的柳絮。

一些美好的回忆,就像削下的苹果皮,依然残留着如初的味道,或浓或淡。只是因为时间的逝去,它们发黄了,失去了水分,凸显了岁月的沧桑与无奈啊。或许这就是艰苦的岁月吧!

冰与火的感慨散文 篇4

看完最近更新出的冰与火的青春,我懂了什么叫朋友。就像江焱,原来是一个公子哥,富二代,可是一夜之间,父亲坐牢,母亲憔悴,自己一夜之间堕落进深渊。可是,他的身边有一群哥们,一群不离不弃的朋友,他们看中的不是江焱的钱,是江焱的义气。

而罗浩,很多人看了以后肯定都说罗浩很坏,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性,一个人,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妹妹,他比江焱还要惨,刚开始和母亲在国外,因为没有父亲而被很多人欺负,所以他为了复仇去学了金融,放弃了自己爱的人,回国去康荣,因此踏上了复仇之路,可是在这其间他遇到了自己的亲妹妹,那是小时候母亲一气之下扔掉的.妹妹。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的消失,可能现在和丛卉生活的很好。

感慨生活的优美随笔:抒写美好 篇5

人生总是很奇怪,作为一个父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孩子,从农村走出来参加工作后,竟然一直以文字为生。大学(如果当年的大专也算大学的话)毕业二十多年来,除了短暂的教书生涯外,无论换了多少个工作岗位,一日也没有脱离与文字的渊源。

我这里所说的文字,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作职责,也是养家糊口的本分,那就是从公文写作到新闻写作,这是我的主业;另一部分是精神所需,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这是咱自己的一分自留地和后花园,孤芳自赏,自得其乐,这是我的副业。如果说工作是饭碗,那么工作上的文字就是这饭碗里的粮食,无论在任何的境况下,我都得责无旁贷地去耕种和收获。但在我眼中,文学是作为“闲情逸致”来补充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因而绝不会像曹丕所说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那样去对待它。因为曹丕不仅是建安七子之一,而且也是一代帝王,因此他才会把文学拔高到“大业”与“盛事”的高度。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基层草根,喜欢文学不过是心性使然,不过是修身养性的一种途径和通道而已,就像别人闲暇时喜欢喝酒、打牌、唱歌、跳舞、钓鱼等爱好一样。因此,我的文学写作也就有一搭没一搭,时断时续,工作不忙时就写一写,工作忙时就弃之不顾;高兴时就写一写,不高兴时就弃之不顾;有情绪时就写一写,没情绪时就弃之不顾......因为,文学写作没有人要求你,没有人强迫你,写与不写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

然而,虽说文学写作完全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但也常常受到一个人所处环境和心境的深刻影响,其文字也必然会深深地打上一个人的人生阅历——阅人与历事的烙印。每一个作家的文字中,都无外乎体现着赞美与批判两种情绪或情结。但我相信,作家们无论是赞美或是批判,都像周大新所说的“为了人类日臻美好”。这些年,我的那些或长或短的不成熟的文字,极少触及现实,甚至极少触及我所亲身经历的现实——我写亲人亲情,我写山川草木,我写历史文化,我写心灵感悟......我写时,是因为我想抒写美好;我不写或不想写时,是因为我没有发现自己值得抒写的美好......即使我那些少有的不“美好”的文字,也是为了让“人心”渐趋美好,至于“人心”能不能由此变得“美好”,那就不是我所能左右得住的了。

文学,就是让人美好的,就是让物美好的,就是让事情美好的,就是让人类美好的,就是让自然美好的,就是让世间美好的,就是让世界美好的。“美好”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也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境界。所以,文学之于我,我只能抒写美好。如果没有美好的东西,我宁可让自己的文学写作成为空白。就像这两年,我几乎停滞了自己的文学写作,工作忙是一理由,为了身体健康是一理由,更深层次的原由就是我发现“美好”的能力越来越低下,或者是一些丑陋的人和事扰乱了我发现“美好”的心智和情绪。我常常想让自己静下来,写一些超越自己以前的文字,但往往是一篇文章刚刚开了头就写不下去了,不是说的话言不由衷,就是不知如何续写下去。

我多次告诉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一个成熟的人,一个成熟的文学写作者,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绪、情绪、情感、情思。一个丧失对“美好”发现的人,一个丧失对“美好”抒写能力的写作者,最终会被文学所抛弃的,也会被生活所抛弃的。这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不“美好”的事情,甚至是一件损毁一个人生命质量和精神生活的重大事件。

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这个美好的季节有许多美好的事物。

比如:花。春花秋月,花是春天的门面,也是春天最典型的象征。花是最美好的女子,花容月貌,闭月羞花,就是古来形容美女的最佳的成语。所以说,花是用来赏的。春天里的花很多,特别是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地规模化地种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像我们这个农业大县,就开始了有了牡丹园,有了以油菜花为主的万亩花海,再加上罗汉山的桃花、七峰山的连翘花、龙凤山的木瓜花、博望的梨花、赵河的樱桃花......可以说到处是花的海洋,到处是诱人的风景。有花的地方,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游人。游人是冲着花香而来的,冲着风景而来的,冲着悠闲而来的......游园赏花不再是权贵士人的专利,而成了普通百姓都能享受到的惯常福利。随手拍几张与花的合影,随意写几句临时的感言,发到微信朋友圈里,普通百姓也都成了摄影家,也都成了诗人、作家,由此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对花与美的感触与体悟。春天的花,使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和无限美好。

比如:水。小桥流水,高山流水,上善若水,水是灵气,水是人间最美好的意韵和意境。所以说,水是用来品的。从实用的角度上讲,世上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水。我们做饭得用水,洗衣服得用水,洗澡得用水,刷牙得用水,熬药得用水,打扫卫生得用水......植物离不开水,庄稼旱了得浇水,栽种草木得浇水......鱼儿离不开水,牛、羊、猪、鸡等牲畜也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水也是一个人修身的最佳参照物。没事的时候,我就喜欢去看看水。我生活的这个区域有潘河,有望花湖,有七十二潭,甚至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小水库。我曾经在春天双休日的傍晚骑着电动车,一个人沿着潘河边漫无目的地游逛。我曾经驱车跑到望花湖,一个人在湖边傻乎乎地看湖水、看飞鸟,看远处的德云山和德云山上的风车。我曾经陪家人或朋友多次流连七十二潭的层层潭水之间,听潭水淙淙,观潭水明澈,洗潭水清凉。穿行在这些自然的水之间,人间的烦恼没有了,脑子里的混沌没有了。一个经过水清洗过的人,就会变得风烟俱净,里里外外都干净得多了。

比如:草。草木春秋,草木人生,草色红尘,草是凡间凡品,也是生命的劲旅。所以说,草是用来悟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曾几何时,农村少年的我对草既充满了憎恨,也充满了欢喜。庄稼地里长草了,我得随着父母哥姐们去薅草或锄草,红薯地里的草要一边翻着红薯秧一边薅,玉米地里的草要弯着腰弓着背用锄锄,不是累得头晕眼花,就是累得腰酸背疼。那时,给牛割草成了我节假日里的必修课。只要有青草的地方,都会被我们割得溜光罄净。如果发现那块玉米地里的草密草高,我都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地兴奋,顾不得玉米叶子把脸和胳膊拉得生疼,顾不得浑身汗流浃背,闷声不响地钻在玉米地里一把一把地收割着青草,像收获粮食一样地充满了庄严。如今,不怕劳累,在庄稼地里薅草或锄草的农人们已经很少了,清除青草的办法大都是用的灭草灵。农村用于耕作而饲养的牛也几乎没有了,所以也不用为牛而去割草了。因而,不影响庄稼的青草都在旺盛地生长着,田埂上、地头上的青草长得尤其茂盛,无人理睬。现在回乡时漫步田间地头,对青草总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彼时物得其用的青草,竟成了乡野的一道风景,与城市里的草坪别无二致。草虽平凡,年年随春生发,点染大地,又总有归去又来的坚忍和自信。人啊,都应该学一学草的精神与意志。

比如:读书。读书就是与古人对话,与作家对话,与文字对话。春天读书,是一件最为惬意的事情。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所以,书是用来读的,春天读书最顺畅。现今买书的人不少,但真正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手机网络和微信几乎成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惟一平台。然而对我言,读纸质的书却是春日里最为美好的事情。春雨淅漓的双休日里,抛却平时的案牍劳形,沏一杯香茶,一个人静坐在办公室里,捧读李渔的《闲情偶寄》,从词曲到演习,从声容到居室,从器玩到饮馔,从种植到颐养,我读出了李渔的闲情,也读出了李渔的境界。读李渔,我从中读出了闲情的哲学、生活的哲学、生命的哲学,也让我再次深刻地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春日读书,读出的是生机,读出的是淡泊,读出的是一道道飘散着墨香的风景,读出的是一个古圣先贤超然的心境。

春天的美好是说不尽的,只要我们用平常人的眼光和心灵去不断地发现和抒写。

人生里,有许多风雨和磨难,也有许多阳光和美好,就看我们用怎样的眼光去回望,用怎样的心境去回味。

比如:爱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甘甜的琼浆,也是带着几分毒性的圣水。试问,世间哪一个人没有经历过爱情的考验和煎熬?“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焦仲卿与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上的陆游与唐婉、徐志摩与林徽因,爱情总是以悲剧而终结。世上每一个普通的人也都历经过自己的爱情,寻寻觅觅,寻找后失败,失败后再寻找,常常以悲剧而终结的爱情,就这样总是让人乐此不疲。爱情中的欢欣与痛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怀的记忆。

比如:亲情。血浓于水的情感,莫过于人间亲情。亲情中,有父母情,有兄弟情,有父子情,有母子情......亲情之中,也需要彼此关心与关爱、宽容与忍让,否则亲情也可能在误解或利益中撕裂,甚至导致亲情不再、反目成仇。相亲相爱是维持亲情最基本的要义,除此别无他途。这个春天,父亲病了,在镇医院里打点滴。姐姐打电话告诉我,父亲想我了。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向单位请了假,我驱车赶到镇医院。看到父亲无大碍,和他聊了一会儿话,我说好长时间没见母亲了,我回村里去看看母亲。父亲非要和我一起回去,于是我拉着父亲一起回到了家里。母亲正在家里忙碌,看到我回来,她非常高兴。我和父亲、母亲坐在安静的院子里聊天,安享了春日下午一段多么静美的时光。父亲说,还是在咱自己家里舒服。面对八十多岁的父母双亲,我惟一的心愿,就是在心中默默祝愿他们健康、平安、长寿。傍晚把父亲送回镇医院,父亲显得异常轻松,仿佛病也好了许多。

比如: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说的就是友情吧。友情中,有战友情,有同学情,有忘年交,有红颜知己,也有神交......友情可以不分年龄,不分地位,不分穷富,不分男女,不分地域,贯穿其中的是那种不沾染任何俗气和私利的“惺惺相惜”抑或“志同道合”。然而,友情有时候也会迷失,朋友有时候也会走散。友情一旦掺杂相互利用的成分,或者双方前行的目标和方向南辕北辙,朋友就会渐行渐远,甚至分道扬镳。所以,世上会有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会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掷地有声,也会有阮籍爱憎分明的青眼白眼。

比如:生命。生命之中,以人的生命最为可贵,也最有创造力。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在曲折中前行。一路前行中,一个人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时,有个人的勤奋努力,有环境的风清气正,有贵人好人的提携相助,需心存感激感恩;逆境时,虽则努力百倍,依然逆水行船,万难前行,甚至会不断地退回原点,但亦无需颓丧气馁。生命不过是一口气而已,一息尚存,气息不断,努力不断,终会有所收获——这也许就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掌握自己命运的始终是自己,而不是他人。须知,不论是顺境时的贵人好人,还是逆境时的小人佞人,又有几人长盛不衰?回首看,不过有的因病而死,有的意外身亡,有的落寞残生......正如李渔所说:“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彼夭折之辈无论矣,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如此看来,如何让终有终结之日的生命充满阳光和快乐,才是一个人的上乘生存之道。入世不可太猖狂,出世不可太消极,介乎之间,不亢不卑,正直前行,是为正道。记好人,记人好,忘小人,忘劣行,方可身心健康,不致怨恨缠身。

一个人的心态阳光,一个人的生命就会阳光。一个人拥有阳光,一个人的心中就不会黑暗。

母亲是善良的,大地是善良的,我的善良就是母亲和大地的恩赐。

母亲一生与世无争,与人无怨,安静的乡间盛放着她瘦弱的身影和恬淡的生活。她给予我的是生命和成长,是呵护与关爱。即使她已年过八旬,即使我已人到中年,母子之间那种深情无可替代。

大地生长万物,生长粮食,哺育人类,亘古不变,也亘古不悔。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是大地的颜色,也是大地喂养生命的颜色。即使沧海桑田,即使地老天荒,大地依然是宽容宽厚的模样。

文字是善良的。文字是美好的。一个掌握文字的人,就应该用美好的文字抒写出文字中的善良,就应该用善良的文字抒写出文字中的美好。

善良永恒。美好常在。

对流拍古籍的感慨 篇6

嘉德春拍中的2634号拍品元代刊本《礼经会元》(四卷)堪称为今年春拍的“流拍古籍之王”。原因是拍卖前拍卖方就把她誉为全场两部“书中至尊”之一,估价高达120万-150万元。笔者曾撰文认为它流标的部分原因与其内容不符合时下崇尚个性与趣味的藏书风气有关,至今笔者仍然坚持这个观点,而且估价偏贵。不过这件拍品的“实力”依然显而易见:乾嘉名学者孙星衍收藏,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著录,盛宣怀旧藏,再流落日本小汀文库,且元刻元印,远早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收录的《礼经会元》。此书这次虽遭遇流拍,但经此一番周折名气更大。

无独有偶,估价40万-45万高价的2637号元代刻本杨复撰的《仪礼图》也遭遇流拍。此书仅存卷三,重要卖点之一是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天禄继鉴”、“天禄琳琅”、“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及“太上皇帝之宝”等诸玺俱全。此物流拍也与其估价过高有关,尽管它是令人称叹的“好家伙”。

中国书店春拍138号是《通志堂经解》二种,清康熙纳兰成德通志堂刊本,1函6册,开化纸。是书为经部易类,收宋朱震传《汉上易传》十一卷、《周易卦图》三卷、《周易丛说》一卷、《汉上先生履历》一卷,宋刘牧撰《易数钩隐图》五卷、《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一卷。参考价10万-12万,无人应价。其实纳兰成德和开化纸都有其号召力,如果是术数算卦类之易而非经部之易,也许时下便有人举牌了。

现在的人都不爱看四书五经了,这未必是好事,我是真心希望多出几个于丹,多些重视我们几千年来的经典,世道人心是否因此有了立竿见影的转变,不是小文讨论的范围,但四书五经的善本古籍说不定就价格上涨了。

“实力派”因估价高而流拍

其实很多流拍的古籍都是“实力派”,只是因估价高而流拍。好东西谁都知道,只不过要俺掏腰包就要掂量掂量了。嘉德2651号拍品,薛尚功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好歹也是个明代万历刻本,而且还是8册自首至尾均为红印,加上又是金石碑版一类不错的内容。一切都很好,可能就是估价20万吓得买家不敢举手。

嘉德2667号拍品二南里人编次的《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二十卷一百回》,也是不错的“实力派”,各位看官不妨看看下面的描述,给它估个心理价位: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三山道人刻,清初步月楼重印本,4函20册。内有版画近二百幅,保存完整,品相上乘,罕见。目前市场上看,明版清初印的小说,有二百幅版画,还是吃香的。但拍卖估价是35万-40万,平均近2万元-册就贵了。

中国书店249号拍品《墨缘小录》,内容和版本都是小可爱之物,常作案头清供也是可以的。这是吴县潘曾莹(1808-1878,道光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长于文学,工书、画)录其同代书画名人,一一品题其书画,而成此书。又是文学山房木活字印本,纸白墨新,5000的价位无人应牌,或仍是稍贵。

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397号拍品《肃忠亲王遗稿一卷》,是民国戊辰(1928年)精写刻红印本,叫人眼前一亮。是肃忠亲王生前好友小平总治手书上版,字划精雅,且雕印精湛,诚民国刻书之精品。拍品为宣纸红印本,函套上有“小平总治赠呈”印记,原装原签原包角。和硕肃亲王善者,善真行书,规晋唐,法韵两胜,曾任户部尚书、内务部尚书、民政部尚书、军机大臣兼京师步军统领,并管理工巡局地方事务等职务。书是好书,但一册要8000,难免流拍。

罕见之物缺乏价格参照遭遇流拍

嘉德2683号拍品《陶渊明集十卷附录一卷》,初看以为四色套印没啥希奇,细看竟还是个活字套印,这就罕见了,在古代版刻史上可占一席,被张秀民先生于《中国印刷史》中提及,称此本“当为乾隆以后民间印本……一般套印有多至五、六色者,而在活字本中,此本当称‘白眉’。”金镶玉装成4册。可能是不常见,买家难以价格参照,估价15万-20万没拍出。

学术性太专曲高和寡流拍型

中国书店189号拍品《殷墟卜辞类考》稿本看来时下一般藏书家都难读得懂了,是稿以“说文”体例记载甲骨卜辞,所用稿纸为明义士《殷墟卜辞类考》专用绿格纸。明义士,1885-1957年,加拿大汉学家。初以传教士身份来中国,从事传教、教育以及殷商文物的收集与研究,先后收集甲骨5万余片,且悉心研究,在甲骨学的草创时期取得了不容忽视的学术成就,堪称甲骨研究“西方学者第一人”,其所藏甲骨8702片藏于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

明义士曾于1917年出版其甲骨专著《殷墟卜辞》一书。此稿为《卜辞》一书的进一步整理考释。但据考证,《卜辞类考》并未完成。稿中所记甲骨编号,如“明956”、“明255”等应为明义士所藏甲骨之编号,此既是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一部明氏所藏殷墟甲骨档案,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均属珍贵。55册之多,15万无人应价。曲高和寡,奈何奈何。

北京德宝春拍古书1 20号是民国的《甘肃通志清稿》一册。卷末有“初校”印章。应是《甘肃通志》中“民族实业”部分,记录了不少珍贵的数据。也许因内容是有关于农业、工业等几个方面的信息,不太合适藏书家吧,1200元也没人买。

特提一件广东文献:南华寺北宋木刻造像拓本罗振玉、王国维、汪兆镛、黄节等人题跋

嘉德2699号拍品为曹溪南华寺北宋木刻造像拓本,迭经诸家题跋。内有秦锡圭、章炳麟、张继、朱祖谋、华书、王文耀题记,缪荃孙、罗振玉、蔡元培、褚德彝、邹安、邓实、赵藩、黄宾虹、王国维、刘三、汪兆镛、黄节、邓尔疋、傅甫、王西神、徐珂、李澄宇等题跋,黄宾虹作《木孙楼图》。估价28万-32万,流拍。

有些流拍看不太懂

中国书店383号《天咫偶闻》十卷,记述的是北京的历史掌故,特别是对清末民初北京的旧书市场有详细的描述,内容很好,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甘堂转舍刊本,1函8册,白纸本。3000居然没人买?老实说其实24000就会有人心动,价已差不多。不过只看图录不见原书,不知有没有其他因素导致流标?

深夜感慨杂文随笔 篇7

吃的时候特别放肆不懂得克制,人越来健忘,活得越来越粗糙,讨厌一切聚会,集体出游或者人多的活动……唯一心跳加速的瞬间就是听到爱豆的新歌,其余的时间就心如止水般平静到麻木,感受不到生命的炽烈和渴望。可以数落自己的缺点很多很多,可以称得上优点的几乎没有,如果硬要说一个,那就是心大吧,很多事情不会惦记很久,在意很久,因为健忘,很快就会忘了,没心没肺的。

感慨人生情感随笔 篇8

人生之路,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把你感慨,岁月流年,潮起潮落,沧海桑田,谁不想爱情甜蜜,青春似火,身体康健事业蓬勃,但往往痛苦多于快乐,忧伤多过甜蜜,幸福和悲伤并存,愁绪与愉悦相伴。

记得一次乘车,司机师傅播放的一首歌,还记得几句:“人说相思苦,离人心上苦缠绵,我说相思难,山高路远难相见、最怕你寂寞,最怕你孤单,今夜梦中应有你,相思一片。”歌声婉转缠绵如琴声袅袅,百转千回,一路无心浏览美丽的风景,我完全沉侵在这首动听的歌声中。多少年我在收寻这首歌的踪迹,直到身边有了电脑,才知道是叶凡演唱的《相思》

我迫及待的听了好几遍,被叶凡动听的歌声所打动,但当我在百度搜索到叶凡时,眼里不觉流出了热泪,叶凡著名歌唱家,因病已永远离我们远去,三十七岁,为什么会是这样,年轻的生命,才华横溢,美好年华,却艺海星沉,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几多愁绪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还记得自己喜欢练字,于是买了本字帖,内容是汪国真的诗,打开阅读被汪国真情真意切,充满激情的诗篇所打动,那是我第一次读现代诗,那种美好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汪国真《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于是空闲时总喜欢读一读汪老师动情而充满激情的诗篇,阅读后身心似乎充满了力量,汪国真的诗深深的`感染了我。但没有想到的是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著名诗人、书画家汪国真去世,享年59岁

汪老师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诗篇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畏坎坷艰险,勇往直前,敬爱的汪老师您安息吧!泪水不知不觉已然流下来,打湿了我的双眼。

间谍:让人感慨万千的名词 篇9

五十七年前的1953年6月19日,美国公民朱利叶斯·罗森堡和爱瑟尔·罗森堡夫妇,以盗窃原子弹机密之苏联间谍罪被美国政府双双处死,全球共产党人和善良之辈呼吁这是“冤案”而群起抗议。四十多年后真相揭示:朱利叶斯及其妻弟格林格拉斯确系窃取美国原子弹情报的苏联间谍(但不是关键人物;爱瑟尔未被克格勃正式招募,只是支持了丈夫的间谍行为)。五十七年后的2010年6月,美利坚合众国又爆惊人新闻:俄罗斯潜伏到美国角角落落的十一名间谍纷纷浮出水面。被驱逐后,其中一名美女间谍安娜-查普曼还窜到伦敦试图色诱威廉王子,并被全球最知名的一家成人电影公司力邀其参演三级片;如今受到家乡伏尔加格勒市的狂热追捧,有可能会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形象代表,甚至可能参加明年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同时,英国政府正追踪二十名“潜伏间谍”,云云。这,成了全球媒体的热门话题!

作为俄罗斯人或非俄罗斯人的这批俄国间谍,都已融入了美国社会。他或她潜伏异国的目的冠冕堂皇:为了“确保祖国的安全”。

事实上,从战争(二战)年代到冷战时期到后冷战时期,在“确保祖国安全”的宗旨下,国际间的谍战从未停歇过。例子(当然是已经暴露的)可以信手举来:1957年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间谍“千人面”鲁道夫·阿贝尔被FBI(联邦调查局)捕获;1961年克格勃产业间谍朗斯达尔被英国军情五处抓住;1962年英国情报官雷维尔·温被苏联捉拿;1974年埋伏在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身边的东方超级间谍君特·纪尧姆和妻子克里斯特尔同时被捕(这是二战后轰动世界的间谍案之一),1981年东方用抓获的八名西德、美、英的间谍换回了他;1980年代,包括波兰著名间谍扎哈尔斯基在内的“东方集团”特工在美国被擒,1985年东方只好释放二十五名在东欧被俘的美国间谍作交换。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单是“约翰牛”跟“伊万熊”的谍情纠结就够烦的了

1971年,“二战”后第一个叛逃西方的克格勃要员伊亚宁曝光了自己的潜伏同行,百余名苏联“鼹鼠”于当年9月被英国集体驱逐。作为回报,苏联也驱逐了英驻莫斯科使馆的十八名官员。1994年1月,俄一公司经理斯特索夫因给英国当局当间谍而被判服劳役十年。同年4月,英驱逐一名俄外交官,作为对俄驱逐一名英国间谍的报复。1996年5月,俄、英相互驱逐了九名和四名对方的间谍。2000年7月,俄外交官奥布科夫因充当英国间谍获刑十一年。2004年4月,俄武器专家伊格·苏迪亚金因叛国罪并向英国某公司提供军事情报而被俄判处十五年徒刑。更为轰动的是挖出英国“间谍石”事件:2006年1月23日,俄情报机构指控英驻俄外交官涉嫌在莫斯科从事间谍活动,并指责涉案间谍非法支持俄境内的非政府组织。恰似神秘的间谍小说,俄反恐部门称,在莫斯科郊外某小公园发现了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实际是间谍的“通讯站”,特务们可以通过内置的高科技设备自动收发信息。此事曝光,让布莱尔首相面临着尴尬。这是西方。

东方呢?朝鲜美女间谍金贤姬身份暴露,被韩国判处死刑。让金贤姬和所有人意外的是,1990年4月,卢愚泰总统特赦了她。因为活着的金贤姬是个见证,可以强有力地驳斥那些死不认账者惯用的抵赖:“事件是捏造出来的呀!”金贤姬被“特赦”释放后一直在韩国情报部门保护下从事著述和讲演。其后来出版的札记《现在,作为女人》,在韩、日两国都成为畅销书,后又被拍成电影。同样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当局竟花费十四亿韩元,把今年四十八岁的金贤姬当成贵宾接待,目的是想从她嘴里挤出一些或许尚未过时的“铁幕信息”。这个对男性颇具诱惑力的女特务的“英雄业绩”之一是:1987年11月29日,在从巴格达飞往汉城的大韩航空公司858飞机上放置了一颗收音机定时炸弹,然后在阿布扎比下机逃离,以致这架飞机在缅甸安曼上空突然消失(据7月30日《国际先驱导报》)。

紧随俄罗斯间谍曝光,美国近日又披露6月间逮捕了一名密歇根男子史里夫,指控他在CIA(中央情报局)任职时从中国情报官员处领到七万美元作为提供机密的代价的事实。过去两年又四个月间,又有四十余名中国和美国公民因间谍罪在美国获刑,均为涉及美国武器技术、商业及其他机密信息;美国提起的中国间谍案诉讼共二十六个,其中已有四十四人被判有罪,目前,这些人均服刑于联邦监狱(据7月22日《环球时报》、7月27日《世界新闻报》)。

俄国间谍也罢,中国间谍也罢,不管是美国凭空制造的还是事出有因,都说明:比之冷战时期,如今并不太平!不论“战”时还是“和”时,间谍战永远是个常态。互派间谍是不友好的举措。好吧,那就掩藏到非常友好的互派大使、记者以及科学家交流等等的礼仪行为中去吧。这早就成为国与国之间心照不宣的勾当(当然除此之外尚有更多的间谍潜伏方式)!

间谍,从西方《圣经》传说的娣莱拉(先迷惑后谋害参孙)、东方春秋时的西施(以美色诱惑吴王沉湎淫乐、君臣不和而亡国,为越王勾践报仇复国)与《三国演义》描述的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让他们相互残杀)开始,一直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集团与集团之间利益冲突、搏杀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间谍抵得上百万雄师。间谍获取的一个信息,往往会扭转乾坤,改变历史。如若没有英国和挪威特工探得绝密情报,及时炸毁了哈丹格高原崇山里的秘密重水工厂,纳粹德国将可能率先制造出原子弹,世界格局将不是目前这副模样。如若没有深埋在军统特务头子徐恩曾身边的钱壮飞,在第一时间密告周恩来:顾顺章叛变,中共即使不“沉船”亦将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因为丘吉尔掌握了希特勒视为宝贝的“哑谜”之密码程序,英军始终处于主动,直到战争结束(尽管为假装并未获知“哑谜”以麻痹德国,而不得不忍痛让考文垂在纳粹空袭中遭到毁灭)。因为沈安娜如影随形似潜伏在蒋中正身边,使得上午蒋介石在重庆陪都骂娘,晚上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就一清二楚……

间谍创造了不朽功勋。

我曾这样造句:向间谍致敬一向有信仰的间谍致敬一向坚持有益于人类的信仰的间谍致敬。渐次用一个个附加语框定了我愿意向他们致敬的那些间谍。

这不是一个句子,而是我的心声。

那么,哪些间谍是有信仰的呢?我想,卢森堡夫妇应该是;理查德·左尔格应该是(他在纳粹党员与德国新闻记者的身份掩护下,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时搜集提供了纳粹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日军侵略部署等等至关紧要的情报);“剑桥五杰”———盖·弗·伯吉斯、唐·麦克林、哈·鲁‘菲尔比、安·布兰特、约·克恩克罗斯应该是。他们都是共产党员、被克格勃招募的苏联间谍。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国家美国、德国、英国,但对自己的信仰忠诚不渝。“剑桥五杰”数十年给苏联提供

情报却分文不取(要特别强调:除卢森堡是冷战时期的间谍之外,其他都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立下过丰功伟绩的)。极为相似,最近被判处终身监禁的代号为“特工202"的美国国务院七十三岁退休官员沃尔特·迈尔斯(妻子格温多林被判八十一个月监禁),向古巴提供情报三十年,不为名利,只因崇拜卡斯特罗!

至于陈赓、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潘汉年、阎宝航、张露萍、沈安娜、黄慕兰……更不用说了(顺便提及:今年一百零四岁的黄慕兰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

双重、多重间谍不在我的“致敬”范围。左尔格这类的“双重”间谍(既是纳粹党员又是共产党员),实质上是“单”重的,“纳粹间谍”仅仅是一种掩护而已——因为,真正的双(多)重间谍已把“间谍”当成了生财之道,赛过职业杀手,铁面“唯”私,谁给钱给谁干。今天拿了甲的铜钿去杀乙,明天又拿了丙的银子去杀甲,毫无信仰、立场可言。正像本人一向不赞同的所谓辩论比赛,正方反方由抽签决定。你抽着“正”或“反”,就临时确定站在哪方立场、持哪种观点去振振有词。笑话!这除了纯粹技术性的磨嘴皮子,哪有宗旨和原则?恰似“吃了原告吃被告”的恶讼师!

间谍、谍战,尽管自古以来伴随着争战让人司空见惯,但此举终属不太光彩之列。究其原因,我忖,是其手段的不文明吧。从西德尼·谢尔顿的小说可窥探西方相关机构之阴暗面,而克格勃、格鲁乌(苏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及其后继组织亦然,甚至“青出于蓝”!早年读《克格勃内幕》,有一例极为典型——冷战期间,克格勃估摸法国驻苏大使莫里斯·德让极有可能日后进入法国外交部核心层,就企图放长线,钓大鱼,先将德让“拿翻”。于是,在大使内室里安装窃听机,探知德让虽年逾五十,却依然色欲旺盛,就以“事成之后给予户口迁入莫斯科并分派住房”为报酬,收买了一名年轻性感的电影女明星,安排她时时活跃于高层社交场所。一边,一个公开身份为法国文化部官员的克格勃奥列格·格里巴诺夫笼络德让,成为他无话不谈的“好友”,然后带大使频频出入“文艺沙龙”,让他跟那位妖娆迷人的女明星“邂逅”。没有费多少功夫,因美丽夫人(也曾被克格勃“乌鸦”色诱而未落圈套)回巴黎度假而寂寞难耐的德让就落入了陷阱。当女明星施展妙计挑逗德让入壳之际,她的“军人丈夫”突然破门而入,女明星佯装无地自容;大使则被打得鼻青眼肿,跪在克格勃“好友”奥列格面前央求替他掩盖丑闻——堂堂一位法国大使就这样不知不觉落入了克格勃的圈套。不料,事情并没按苏联当局预计的那样发展。德让被召回巴黎时,戴高乐总统已得知他在莫斯科的“艳遇”,没有让他进入“核心”,而调任了他职。克格勃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

今年7月14日《环球时报》报道了另一事件:1963年10月29日,美国逮捕了克格勃驻纽约间谍网头目伊凡诺夫,判刑二十年。宣判前,苏联提出交换间谍,被美方认为没有对等人选而拒绝。为寻找“合适者”,克格勃行动了。10月31日晚上,正在苏联访问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苏联问题研究专家巴洪,乘美国大使馆的汽车回下榻处。巴洪下车,迎面走来一个青年,把一卷报纸塞给他。巴洪没多想,接过报纸就塞进上衣口袋。几个克格勃突然一拥而上,说他口袋里藏有导弹的照片,将他扣留。肯尼迪总统为此大为恼火,强烈谴责苏方行为。两天后,苏联外长克罗米柯会见美国驻苏代办,声明不管巴洪教授干了什么,苏联都将释放他,但希望美国也放了伊凡诺夫。美国断然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巴洪在被囚禁十六天后获释。

一个非常传奇性的例外是:对“硬汉”菲德尔·卡斯特罗,几乎所有的间谍活动都无法损他一根毫毛。美国中央情报局暗杀他六百三十四次都告失败。最富戏剧性的是那次“美人计”——菲德尔的漂亮德国情妇玛丽塔·洛伦兹,1961年的一天突然失踪,半年之后才回到菲德尔怀抱。久别重逢无限柔情地缠绵之后,玛丽塔正要掏枪执行CIA的指令消灭自己的大胡子情人之际,菲德尔主动把自己的手枪递给她:“完成你的使命吧!”玛丽塔的眼泪夺眶而出,号哭着呢喃:“哦,菲德尔,亲爱的,我不能我不能!”我是从一部有关暗杀卡斯特罗的纪录片里看到这个镜头的(当然这是由演员模拟的),后来得知这情节来源于玛丽塔1990年代发表的回忆录《我与菲德尔》。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二战”时期英国政府曾对纳粹德国秘密开展一场规模巨大的“色情战”。伪称德国电台的色情广播,赤裸裸的色情笑话引起德军兴趣之后,就播放虚构的“新闻”,诸如:纳粹军队用柏林空袭受害者的大腿、胳膊和躯干拼合成了“完美的雅利安女孩”;普通百姓家的孩子频频遭受众多柏林的娈童癖的侵害;外来打工者正在后方开展一场“大竞赛”,谁睡过军人的老婆最多可得大奖;每天公布被盟军空袭炸毁的房屋门牌号码;让德军官兵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而散发色情传单和明信片,诱使纳粹军人竞相收藏,他们随手丢弃了那些政治传单。同时制造军官的“性丑闻”“性秘密”,以降低他们在军队中的威信。对此,英国政府一直讳奠如深。但历史学家本着还原历史真实的科学态度,2004年终于予以揭露,并拍成了纪录片《性炸弹》(Sexbomb)。其实,当时这种做法就有异议,如英国高管斯塔弗·克力普斯就强烈反对:“如果必须靠这种下流勾当才能赢得战争,我宁可输掉!',策划、组织这一行动的政治情报局秘密小组头头塞弗顿·德尔莫在事后也深感悔恨,他曾对女儿说:自己做的事都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又不得不那样做。

间谍极大程度帮助了自己为之服务的国家,立下了功劳,自不待言。至于已失去作用并被担心会授人以柄的间谍,就会被毫不留情地制造车祸、下毒等等残忍手段中“永远闭上嘴巴”。例如当年苏联最高领导人原想利用犹太艺术家米霍埃尔斯在克里米亚建立犹太共和国,后见米霍埃尔斯在犹太世界声誉日隆,苏联又感到对自己是一种威胁,就决定让他从人间蒸发。执行指令的克格勃佯称一位慕名者要见见他,把米霍埃尔斯骗到一所别墅注射了毒针,再将他扔到一辆载重卡车车轮下,伪造成一起车祸。此类勾当已是克格勃的“看家本领”,不在话下。另一种特殊情况则是:通过交换而从美国回到俄罗斯的间谍已无法适应祖国的生活了:在异国富裕、舒适,回国则被洗脑、监视。他们渴望重新回到“敌国”去。最幸福的“下野”间谍要算“二战”时期的英国女谍辛西娅了。她假扮美国记者,接近法国维希政府驻美使馆新闻官查尔斯·布鲁斯,诱他堕人情网,联手搞到法国海军密码。1946年他们双双结成伉俪,在法国乡村古堡中安度晚年。

神秘莫测、难以接近,这是普通人对间谍的不易改变的印象。一名演员朝你笑,你能判断他是真笑还是表演?一个间谍,特别是一个出色的间谍,就更难让人捉摸了。“她的眼睛后面还有一双眼睛…,-”1960年代轰动一时的惊险小说《一颗铜纽扣》对女间谍扬诺夫斯卡娅的这句传神描写。浓缩

着间谍的神秘与可怕!

间谍令人惊怵,而其命运往往又是悲惨的。特别在战争年代,手枪、氰化钾是每个间谍所必备的。手枪用于攻击也可用于自毙。氰化钾可灭他人之口:暗杀,更便于灭自己之口:保存秘密。间谍机关深知:人是脆弱的,经不起严刑拷打、心理折磨。苏菲·玛索主演的《女间谍》(又译《超级女英雄》)中,抵抗运动头头明确宣告:如果被捕,你必须坚持四十八小时(这段时间可让同志们脱离危险)!然后实在挡不住再投降。这无异说:“叛变”是被允许的,因为身体不是钢铁而是血肉做的。当然最好是不投降,不交代,不损害组织(国家)。若要绝对可靠地做到这一点,就是用氰化钾封自己的口!

除了顾顺章之类叛党求荣、主动投敌者外,我认为,很多叛变者都是经受不住灵肉的双重极端折磨才屈服的:一是酷刑,二是诸如“若不交代就杀掉你全家(或轮奸你妻女)”之类的心理威胁。所以,行为上叛变并不等于思想上就放弃了原来的信仰。对于这号人,我觉得他们会有更深的内心痛苦。顺便说说,由于社会的长足进步,这类人的艺术形象频频出现在小说和荧屏之中,比如《眼中钉》里的白雪、《红灯记》(又名《密码争夺战》)里的王连举等等。他们在为敌人工作时,暗中又为以前的“自己人”留了关键的一手。当然,这两者都是虚构人物。即使像顾顺章这样现实生活中“最凶恶的叛徒”,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据最新发现的资料表明,他在大出卖的同时,还做了相当多的保留。顾顺章叛变以后,陈赓(顾之好友,两人曾一起在苏联学习特务工作)还去顾家跟他长谈一夜。徐恩曾在回忆录里这样记述顾顺章:“我虽然尽量优待他,日子一久,他仍感不耐,要找政治上的出路。我们这边找不到,又去和共产党勾结,向共产党提供我们内部人事和业务报告,后又发现他有实现暗杀计划后逃往江西苏区的准备……”(据《世纪》2010年第4期)

谁能彻底了解这个著名叛卖者的真实内心世界呢!

说到特工们的命运,在我国,白色间谍理所当然没有好下场。红色的呢?也差不多。除了挺得过折磨的、寿命特长者,虽经冲击,可仍有幸赢得一个较为平安的晚年之外,几乎一无例外地在那场“史无前例”中饱受磨难乃至一命呜呼。这,在一个连国家元首都没有法律安全保障的国度里,原本不足为奇。

《潜伏》远在专家看客同声叫好、轰动全国荧屏之前,我就连续几夜激动其中。我在一则影视随笔中说过:此剧被吸引的是情节,被感动的是人物。可潜意识里真正受震撼的,不是余则成悬着脑袋的艰险地下工作,而是已经彼此深爱、成为真正夫妻的男女主人公大功告成,行将在光天化日之下团圆共庆解放之际,服从政治斗争需要的诀别——这种比死别更伤心的生离,是遥无期限的。《潜伏》编导慈悲为怀,让“受宠”的余则成随国民党军统情报站站长吴敬中逃到台湾,依然让另一钟情于他的美女再次作“夫妻”相伴。但姚晨扮演的翠平,带着余则成与自己的孩子,在业已解放了的自由土地上,却被限制在一个小县城的角落,不事声张地、默默地、孤寂地等待着谁也说不清的重逢之日。在政治和爱情的双重制约下,她不得改嫁(当然也不可以有情人),也不能说明自己的身份(一旦暴露,将危及潜入敌营的丈夫的性命)。这种时代和历史造成的悲凉,袭向看客,彻骨地寒!

谍战戏,抱着娱乐的心情去观赏,结果常常因其依据的历史之残酷而深感沉重!多年之前有部话剧叫《她在含笑中死去》,说的就是一名潜伏在敌方心脏里的间谍,除了最高领导之外,包括当地政府在内没有人知道她是创立功勋的英雄,而认为她是一个顽固的敌人,她的子女也是一直并将永远地蒙受着“反革命家属”的阴影。

7月27日杭州日报《红色特工的海外传奇》一文披露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特工常修文潜入印度支那为共和国收集情报的奇异经历。我觉得这是全世界间谍中最为特殊的:出于信仰,获取、提供情报可以不计报酬(如“剑桥五杰”等),但似乎从来没有活动经费要间谍“自筹”的!常修文真的堪称“传奇”。还有,黑色幽默竟到如此地步:常修文这位坚定的共产党员差点死在最彻底的“共产主义革命家”波尔布特的铁铲下(不用枪毙可节省子弹)。他到金边正逢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在革命名义下进行大屠杀,被誉为“东方巴黎”的金边成了人间地狱。不知常修文遭此劫难,内心究竟作何感想?

而不是间谍的间谍或疑似间谍之命运更让人“无话可说”了。据8月5日《周末》报道:刚刚(2010年7月)出版的《烽火俪人》(黄美之著)披露的1950年台湾“李朋、汪声和为首的苏联间谍案”中,李朋(国民党中央社记者)及女友、汪声和及妻子四人被公开枪决。可后来汪声和被大陆追认为烈士,李朋则无人“认领”。当时李朋案是因汪声和的暴露牵出来的。台湾当局于1950年9月将此案在联合国会议上公布,并由此抛出控诉苏联案。李朋、汪声和等人充当了政治集团之间争斗的棋子。最后得知汪是烈士,那么李是何许人也?间谍?为谁服务?疑似而已。唉!

上一篇:更换消防栓申请报告下一篇:关于反射弧的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