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远程教育教研计划(通用12篇)
品社教研组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研室工作计划以及学校工作的布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我校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素质。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
1、认真备课:
通过学习135教学模式,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设计出学生自学的提示,使其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自学结果,取舍讲述内容。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又可以将时间用于补充、深化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体现课堂的时效性。
(2)备课时应设计出准确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课上收获,真正实现堂堂清。
(3)青年教师备课时还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4)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参与式备课活动方式为主,充分利用教师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认真上课:
(1)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新的课堂文化:营造课堂学习的合作文化,倡导共建共享;营造课堂学习的对话文化,倡导对话与协商;营造课堂学习的探究体验文化,倡导感悟、发现与创新;营造课堂延伸的践履文化,倡导生活的再次回归,让践履文化改变学生生活的每一天。在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后,通过课堂的开放,课堂文化的营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体现课程的价值。
(2)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
(3)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展示,开展教学观摩,交流实施经验。并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展示不同教师的先进经验,同时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并通过说课、评课等环节实现组内成员共同成长,共同提升的目标。
3、形成教研氛围:
(1)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品生、品社的科学信息,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4、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继续读一本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并认真作好笔记,期末写出学习心得。
引导教师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每个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及实施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建设。
三、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周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学习135课堂教学模式,谈感受。
第二周集体备课。
第三周研究如何备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
第四、五、六周组内听评课。
第七、八周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交流。
第九周期中考试,写试卷分析。
第十周五一假期。
第十一周教师基本功展示。
第十二、十三周观摩课活动,请教研员指导。
第十四周讨论如何制定复习计划。
第十五周请教研员解答疑难问题。
第十六周知识竞赛。
第十七周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交流经验。
一、集体教研,细致梳理爱党教育的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制的上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本身蕴涵了许多生动、丰富的爱党教育素材,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资源。通过集体教研,我们发现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显性的爱党教育内容,而有些是隐性的爱党教育内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爱党教育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
1. 引导学生学习党史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90年坎坷而光辉的历史让每一位中国人感动且铭记。因此,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党的历史,从而感受到党的恩情。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我们可以结合《石库门的变迁》一课带领学生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在小学四年级,我们可以借助《星星之火》一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本史实;借助课文《地球上的红飘带》,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大致经过、英雄事迹、胜利原因及意义;借助课文《抗日英雄谱》,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事迹和一些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事实;借助课文《红岩魂》,使学生了解解放战争中英雄人物的事迹,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借助课文《天安门上太阳升》,使学生知道新中国的成立是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情感,体会到了党的恩情,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弘扬党的伟大精神。
2. 引导学生认识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借助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党的性质。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课文《敬礼!五星红旗》和《红旗的一角》的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徽、少先队队旗的意义,知道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在小学四年级学习《多民族大家庭》时,我们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中华文化,相互融合,亲如一家;通过《星星之火》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党旗的含义,初步了解党的性质。在小学五年级《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教学中,我们使学生知道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我们还注重带领学生学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学习党员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学习他们胸怀大志、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精神,从而进一步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热爱。例如,通过小学三年级课文《走近雷锋》的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讲雷锋的故事,理解新时代仍需要雷锋精神;在《上海“亚古都”》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调查上海党员服务于全国的事例,了解上海党员支援外省市建设的感人事迹;通过《抗日英雄谱》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些民族英雄、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学习《人民政府为人民》,组织学生举办故事交流会,说一说身边的好干部,赞一赞人民的好公仆。
3. 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政策
党的惠民政策让国家建设和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学习《“六一”,你好》一课,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党和政府为儿童创设的一些设施、机构以及举办的各种活动,体会党对儿童的关爱;通过《听爷爷讲故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党和社会各界对老人关爱,感受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我们走在大路上》和《春天的故事》,学生了解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初步懂得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通过学习,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党,更为祖国的发展而自豪,纷纷表示要立志振兴中华,回报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爱党教育,不是走形式,不是搞跟风,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和人格塑造的需求,根据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的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在课堂内外进行的一项奠基工程。对低年级学生,我校着重进行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对中、高年级学生则着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学生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学习党员的高尚品质,形成初步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如此由近及远、由表及里、螺旋上升地随着学习年段的提高而不断深化爱党教育,可以不断增进学生的社会经验,升华学生的思想品德,激励学生从小听党话,长大跟党走。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行动,爱党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力量。
二、适时整合爱党教育的时事热点,精心设计爱党教育的体验活动
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各级各类组织都在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全国各大媒体都在提供爱党教育的丰富资源,电视中、广播里、报纸上以及我们身边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相关事件,都可以选择性地拿来作为教学素材。我校教师发掘和运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各种教育资源,特别是将各种生动的典型案例采撷整理后纳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爱党教育的时效性。
对于年代较为遥远的历史事件,我们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用大量生动的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充实教材,既佐证了历史,又取代了原来大而空的说教,从而营造了具有生命感染力的学习情境,拉近了教材与学生、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震撼了学生心灵,将爱党教育落到实处。
例如,教师在设计小学四年级课文《地球上的红飘带》时,通过学唱红色歌曲来引入教学,以红色电影片段“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等回顾史实,以重走红军路的形式在地图上用小红旗标注长征起点、终点和重大事件转折点,以中国广播网《不平凡的九十年》网站认识革命圣地井冈山、遵义,以课前搜集、现场演讲的方式走近长征中的英雄,以配乐朗诵《七律·长征》掀起情感高潮,以小组合作编制《永恒的丰碑》手抄小报和参加“红色穿越、亲子同行”上海市百万家庭迎接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包括重温红色历程、建党知识问答、上传红色经典美术、摄影作品、“我要给党送祝福”等活动)作为课后拓展。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探究活动、实践体验、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融知、情、意、行于一体,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感悟和体验。
关键词:学讲计划;走上讲台;走出讲台;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
“学讲计划”新理念要求,教师要做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支持者。教师要走下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更要让学生走出讲台,走向社会的“大课堂”。即“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语)这也一改过去学生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局面。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结合“学讲计划”精神可以如下操作:
一、走上讲台,扮演小品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活动化。在“品德与社会”的许多课文,都是由鲜活的故事组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主人公,演出精彩的故事。通过演出这些精彩的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真情实感、感悟到法律和道德,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寓教于乐的以社会经验为基础的教育模式。
我在教《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一课时,课前我帮助并指导学生排练禁毒小品,同学们在课堂上表演得非常精彩。小品講述一个学生从逃学,抽烟,交上坏朋友,受吸毒、贩毒者的引诱染上毒瘾,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通过鲜活的小品表演,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知道吸毒的危害性,自觉树立抵制毒品的意识,形成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还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吸毒不仅是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危害,而且危害他人,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吸毒在我国被认定为违法行为,如果吸毒贩毒就不再是违法行为,而是犯罪行为。
再如,品德与社会《与诚信“签约”》一课,小品表演《左右为难》。小品材料:乐乐是个热情、豪爽的人,从来不拒绝别人的要求,同学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帮忙。可这次,他也遇到了难题,本来周六下午两点答应给同学补习功课的,可又答应别的同学参加足球比赛,他该怎么办?通过现实的小品表演,学生初步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品质,教育学生用诚信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要用诚信要求自己的朋友和同学,并做到持之以恒,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树立做诚信的人的信念,通过活动,自觉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思想,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小公民。
二、走上讲台,辩论明理
学生的道德升华不能只靠单纯的说教和训斥,单纯的说教和训斥往往会适得其反。有时,通过辩论会可以拓展学生的认识,深化明理。教师可以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在学习《学会拒绝》一课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吸烟能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告诉学生不和烟酒交朋友,做个小小的宣传员,但农村家家户户都种着烤烟。一边说不要吸烟,一边却大力发展烤烟生产,自相矛盾,于是针对这一问题,有的教师设计了“该不该种烟”的辩题,展开了辩论。可设计主题“吸烟有害健康,种烟却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理解未成年人吸烟对身体有害无益的道理。
三、走出讲台,知行合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心中的110》等课前,老师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或带领学生到相关的交警大队、公安分局进行调查统计:历年来本地区的交通事故、伤害事故以及受伤害人数,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自我体验,感悟生命的珍贵,学会简单的自救自护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师再联系这些材料进行点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就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容易变成自觉行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历史性的发展,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来完成的。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走上讲台、走出讲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最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一定可以与社会接轨、与时代接轨。
参考文献:
[1]巨红霞.联系学生实际教学品德与生活[J].新课程(上),2014(8).
[2]蒋夷菊.探寻品德根源 凸显个性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个性化教育探析[J].华夏教师,2015(8).
潍城区永安路小学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小学思品、社会教研工作继续以新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基地,进一步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积极性,扎实开展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操作行为的研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建议,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
二、主要工作
随着品德与生活新课程的实施,对小学思想品德和社会学科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新的一学期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开放的课程视角,以孩子们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儿童生活的综合性决定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2.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3.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教学评价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发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评价方式方法。
三、课堂上常用的学习形式:
1.多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并得到深刻的教育。
2.指导学生进行资料调查。
3.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从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中学习知识。根据
4、讲故事,从故事中获得一些品德与社会的知识。
5、对于一些比较形象而直观的知识,可采取现场演示的方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一些感受与认知。
6、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适时的穿插一些教学游戏。新学期在教学中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除时间、数量上保证外,应注重活动质量和实效。积极创设教研氛围,开展说课、研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也可以采取教学沙龙、每月议题讨论等形式加强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学习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主要活动安排
1、每校每学期搜集两篇关于品德课的资料,论文、案例都行。(原创的注明作者,网上搜的注明出处)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针,更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观念,以新的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让我们的课程更具时代性。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二、上期教学反思:从上期的期末检测,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道德知识能较好的掌握,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实际问题不够深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学生都懂得,但落实在行动中却不够好,也就是说学生从知到行有一定的距离,这是德育课程教学中较普遍的问题。反思以往的教学,在这学期我组将开展以下工作努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
三、教研活动的内容及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学校提出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坚持课堂教学八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2、开展好组内听课活动,抓好常态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认真组织好本组教师参加科任大组的“每周一课”的教学听课活动,教研活动《品德与生活》组上课的时间定于第九周,由艾刚金老师执教。《品德与社会》上课时间为16周,执教:覃兆运
3、积极参加各级举行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以科研促教学,让研究落实。确定好新的课题研究。同时,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试图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学生自主地计划开展活动。教学中努力体现本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在课堂上以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
面的发展。
5、教学中努力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选择整和教学内容,努力体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使德育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的实效。
6、在教学中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加大学生的活动量,促进学生采用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7、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四、教研活动的具体安排:
时间内容主讲
主讲
一周研究本期教研组计划覃兆运
四周二年级教研课艾刚金
五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的教材分析彭振华
八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的教材分析周茂林
十二周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的教材分析覃兆运
十六周六年级教研课覃兆运
本教研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落实二期课改要求,以<<上海市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和<<生命教育纲要>>为指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重视《品德与社会》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我们学校一般是班主任担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而她们日常工作是很繁忙的,既要上语文课,还要承担烦琐的班主任工作。但是老师们从来不马虎品社课的教学,都能有计划进行教学。学期初,领导明确要求教师备课要符合学生以及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适合各层次学生的课堂提问,留出1/3位置进行课前手写修改、补充之用。课后,还要求老师写课后随笔,课后随笔占全册教学内容的1/4,着重对教学得失进行反思,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教育,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认真落实《两纲》教育,积极提高课堂实效。
本学期,我校积极开展了以“认真落实《两纲》教育,努力提高课堂实效”为主题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弘扬民族精神,焕发生命光彩”。这次研讨活动研讨气氛浓厚,教师们通过组内学习、准备说课、集体备课、上课和课后讨论,增强了“两纲进课堂” 的意识,并认真地将“两纲”教育自然地渗透于课堂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各教研组通过组内推荐、集体备课、试教,在初赛的基础上推出积极落实“两纲”教育的研究课。三年级的张华瑛老师《求医问药》,二年级的张英姿老师《文明打电话》,一年级的徐颖老师《一起解决问题》都参加了本次说课。通过领导和老师的认真评选,最后一年级的徐颖老师《一起解决问题》还进行了校级公开展示。全校老师认真评课,一致认为《品德与社会》教
学是进行“两纲”教育的主渠道。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毫无保留地讲出来,教师组织大家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并自主地学习,无形中渗透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三、不断创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其实《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仅仅局限课堂,我们的目的是,能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东西,真正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遇到事情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有效的方法解决。所以我们和大队部联手,搞了很多次有特色的活动,比如“我是交通安全小卫士”当小交通警察,制止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让学生了解遵守交通的重要性和警察叔叔的辛苦,学生个个都表示以后一定遵守交通法规。本学期最重要的活动是“诚信---成长路上的好伙伴”大队集会,结合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守诚信的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我校把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放在首位,学校领导也积极地为《品德与社会》教学创设条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孩子们能在四川南路小学得到全面发展。
正本清源——时事教育是一门什么课程?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时事教育是必修课,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时事教育属于德育课程,教育的技术形态上偏向于综合实践,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归为学校课程,那究竟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生品社”)这些课程有什么关系呢?
一方面,在课程性质上,时事教育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指向的教育,无论是“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还是“品德与生活”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都决定了时事教育隶属于 品生品社课程范畴。“实践性”要求注重学习中的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扩展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性”要求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实践性、综合性”迫切要求我们把品生品社课程与生活、与 社会密切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点就是我们的时事教育。
另一方面,课程目标“旨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公民目标的指向。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坚定地说,小学时事教育是品生品社的一部分,也是品生品社课程的源头另一股清泉。
思考一:时事教育目标如何明晰化?
实践策略:实事求是、育人为本、去伪存真。
我们的孩子成长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他们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时事教育之目标指向就是从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突出有利教育资源,摒弃一些思想“杂草”,此之谓“去粗取精”;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一些重大事件的本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此之谓“去伪存真”。
存什么“真”呢?首先应“时事求是”。时事教育求的就是一个“是”。“是”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日,从正(变形)。“日”指“太阳”。“正”指“标准”“基准”。“日”与“正”联合起来表示太阳位于空间基准点,引申为“正确”“合理”。通过时事这个窗口了解社会,可纠正学生的某些错误认知。比如前不久,有两个小学生相约自杀,遗书称想穿越到清朝。这恐怕就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而不辨是非、不分真伪之故。这样的时事,经过班级同学们的讨论,自然会明白何是何非,何真何伪。其次,可以拓展知识面。时事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学习这些知识,相当于给孩子们种下一门门学科的兴趣的种子、填充一个个知识库,坚持下去,孩子的知识面慢慢就会扩大,从而变成一个博学的人。最后,教给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所谓百炼成钢,思维只有在不断撞击中才有火花,只有不断强化才能成为思想,从而指导自身行为。这样的思想就是价值观,它的正确与否,对成长的过程起决定的作用,往往取决于从小能否培养一种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时事教育就能扩展其思维空间,锻造其分析能力,这个过程多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就会走向成熟。
这三点就与我们课标中三个维度的总目标相契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为此,我个人对时事教育的定义是: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教育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帮助被教育者透视社会热点,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提升被教育者理性分析问题、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的教育,是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与资源性内容。
思考二:时事教育内容如何系统化?
实践策略:与“时”俱进、“教”罗万象、去粗取精。
时事教育的资源内容广泛但零散,教育效果好但时效性强,并且无统一教材,内容系统化、完善化极难。时事教育内容究竟如何系统化呢?主要还是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这两方而进行系统化训练与实践:一方面,对被教育者而言。内容如何系统化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被教育者精心挑选时事教育的资源,这种挑选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更需要教育者对孩子的引导。实施方式也要做相应的适应。另一方面,对教育者而言。因为是儿童的时事教育,所以这对时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加强形势政策和国情教育,提高他们开展时事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平时必须多看新闻,留意社会生活和身边的事,关注社会和国家的热点,不断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法规、路线方针以及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掌握政治前沿理论,加强学习,为在德育中更好地利用时事教育资源提供可靠的保障。
思考三:时事教育形式如何活动化?
实践策略:源头活水、万紫千红、“趣”意盎然。
首先,时事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品生品社课程是德育的国家课程。我们在品生品社课程中将时事教育要以各种形式融入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品生品社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以课时目标为指引,有意识地从时事中寻找资源。我们还发现品生品社的综合实践内容一般都与时事有关,至少是参与社会生活、感悟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些都让品生品社这门课程“活在当下”。
诚然,时事教育必须有的放矢,“的”是要明确的。目标的明晰,落到实践中就在于活动的引导。对小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大有可为。我校不少的教师都曾尝试过“新闻小广播”“我身边的故事”,组织学生开展“天下百晓生”活动、制作“新闻周刊”“新闻报”等,效果也不同,当然多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又比如,利用班会等集体活动模拟国家各部委的“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当一当“各报记者”或“新闻发言人”。也可尝试开办新闻“联”播、“深度调查”等,让孩子讲一讲自己近期所关注的某则时事新闻,或根据新闻事件发表一下感想;或根据时事,开一个专题的班队会,如中国梦;再比如,在校园或教室开辟报栏之类的“新闻眼”,张贴一些报纸的重要新闻或开放多媒体中新闻条目,让学生们能看到并了解当天或近期的国家大事;能与时事教育结合的科目与时事新闻渗透;当然别忘记了组织学生到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现场教学,提高时事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些活动初步构成了时事教育的一个体系,在内容实现系统化的基础上必将绽放出时事教育在德育中那种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一、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小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我在继承传统教育优点的同时,十分重视确立符合时代气息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以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三方面内容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学生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学中,我紧扣“八荣八耻”、“三个代表”、“改革开放、和平统一”等具有时代气息的要求,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又强调培养能力,从品德和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考察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创新教育。
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时,引导学生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感受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确定培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品德教学目标。
二、结合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手段
“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新教育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新教育精神,深化教学结构的改革和教法的创新,是培养小学生创新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品德与社会课中的结构一般是明理、激情、导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激趣导入、学文明理、指导行动、总结谈话四大环节人手。
1激趣导入。激励是创造的“灵魂”,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竞猜谜语,演唱儿歌等生动活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2学文明理。品德与社会课本身情感色彩很浓,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情感内化,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同时,把握好明理的切入点,以激情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特点,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这样不仅提高了教育效果,也为思维创新奠定了基础。
3指导行动。品德与社会课中激情是载体,学文是手段,导行才是目的。教师要重视把握这一落脚点,在教学中不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还注重学生情感的内化。重视学文与导行的有机链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各种能力,在行动中锻炼创新能力。
4总结谈话。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品德与社会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在每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要用画龙点睛的结束语深化学生的认识,并因势利导,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热爱、期待和良好祝愿,指导他们今后的行为,在师生谈话中捕捉创新亮点。
三、注重内容延伸,创新实践方法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道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课内导行,更重课外践行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创新大舞台,培养创新能力。
1组织调查。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教师利用学生课前对图书资料、历史文献、网络信息等进行调查统计,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如教学《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课前通过填写表格“生活中的塑料制品”,让学生体会到塑料制品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学生个个积极行动,开动脑筋思考,提供设计方案。在“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教学环节,课前安排学生调查“自己及亲人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会产生白色污染”,然后在课堂展示并讨论调查结果,提出解决方案。
2收集资料。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成人后施展才智的天地。教师要让他们多接触社会,学会与人交往,从小养成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一课,让学生利用数据、图表、场景描写,充分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图片展示、网络浏览,了解我国是个贫水国,发现我国用水浪费十分普遍之后,会很自然地形成要节约用水的意识。
2009年——2010年第一学期
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1、教师教学论文评比情况
每年一次的教师教学论文评比大家都十分重视。这一活动的长期开展,对广大
教师的晋级和个人总结都有一定的好处,所以每年都得到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参加。
特别要表扬的是普二中、沈一初二所学校,他们总是全员参加。这里不光有老师参
与的热情,更有二位教研组长带头作用。还应表扬的个人有:沈三初的曹雪玲、吴
叶泓,舟渔子弟学校的吴笑玲,桃花中学的唐灵艳,蛟头中学的邵军杰,双塘中心的张学利,螺门中学的孙文飞等老师。要批评的学校有:芦花中学、舟渔子弟学校、台门中学、朱家尖中学等学校,这几所学校的教研风气很不浓,每年评比,他们不
是廖廖几篇,就是一篇也没有。我们两门学科论文数量和质量相比,历史与社会学
科都远比思想品德学科来的好!这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今年我区在市里获二等奖以上的论文是:
历史与社会
一等奖
让情感点燃社会课堂
——新课标下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例谈童赛燕
基于新课标基础上复习常态课新模式的思考
——由一节复习公开课所想到的童海斌
二等奖
《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王优松
强化学生“体验”学习、改善课堂“生态状态”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与社会》课堂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李雪娜唐林枫
重拾“遗失的美好”——浅谈如何处理好社会学科中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文化底蕴的关系张晓燕
浅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用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对策吴蝶飞
如何打造高效率的《历史与社会》课堂
——提高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初探唐灵艳 思想品德
二等奖
做生活的探索者——对初中思想品德课问题情景设计的思考吴叶泓 插上飞翔的翅膀——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情景的设计与思考张最平
让快乐在课堂教学中穿行唐林枫李雪娜
2、学生小论文评比情况
按过去的惯例,学生小论文的评比应该是:以学校名义动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老师指导学生撰写——学校选拔——参加区级评比——参加市级评比。现在全区只有学二中是这样在做,而且做得也十分规范和高质量值得表扬。有些学校只是组长以指派的形式下达任务,参与的热情不高了,有些学校甚至把它当作负担。这一活动我们总是这一学期发出通知,下一学期开展评比,时间足足有一年,这里组长的工作是怎么做的?!在今年全区学生小论文评比中有些学校连一篇都没有交过,这实在说不过去。
3、中考成绩分析(见附件)
4、八年级统考成绩分析(见附件)
5、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部分老师工作随便,没有主动性。把工作当作事业这是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但把工作当作职业这是公民的最基本道德。我们的广大教师不但把工作当作职业,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把工作当作了事业,特别是当年任教初三的老师,他们不但承受了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且还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努力工作,不骄不躁,任劳任怨,他们的工作和业绩是令人钦佩的!与他们相比,有些老师的工作实在是不怎么样。在个别教师中,工作随便,得过且过;工作没有主动性;这些年来个别老师连一篇论文都没写过,连一篇象样的学生小论文都没辅导过,连一次测验用的试卷都出过;个别缺乏管理学生的能力,有些日常的课堂纪律都不能维持,学生作业不能按时收交;强调客观上人们对这门不重视,自己又不去抓学生的学习。这些老师在与人家搭班时班主任都不喜欢!
(2)备课质量差、不动脑筋。认真备课,做好教学设计这是老师起码的工作,但个
别老师偏偏在这件上不认真,令人遗憾。上学期检查了几所学校的老师备课和上课,结果喜忧参半。特别是个别任初三年级的老师,在复习阶段以复习用书的内容为本,照样读下来,根本没有把知识按考试说明要求进行整合和重组,在备课本上反映出来的是廖廖数句,根本让人看不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有些甚至连象样的教学过程都没有。个别老师上试卷讲评课更是不认真,连起码的课都不备,拿着试卷到课堂上信口开河地讲。对于这些老师越到复习阶段,工作越是无计划,无目的,工作越轻松。个别老师备课抄别人的,用的课件是别人的。表面上看起来这些老师工作也很忙,说起来也很累,但实际却是无所是是。
(3)没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老师上课,学生学习,命题人出试卷必须共同遵循的规则,这是普遍认可的。但就是这个共识,我们广大初三任教老师就是没认识它的重要性。复习阶段没有很好的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有些老师甚至对于考试说明中的ABC三级要求具体到底怎么讲,学生到底怎么学,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去年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命题比赛,结果弄得个别老师怨声载道,交上来的题目要么照抄别人的,要么陈旧老题,使评委不得不怀疑这些老师的工作态度、执教能力。个别老师有一个错误认识,他们认为“教师就是教书,出题目不是我们的事”。实际上出题目的过程就是认真学习《考试说明》的过程;是老师按《考试说明》要求对考试条目进行知识重组的创新过程;是初三任课老师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通过自主命题,教师可以发现很多教学上问题,如:哪个知识是否教透了,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在过去复习中已经练过了,还有哪些知识还没有练过;结合形势、热点、社会背景哪些知识还可以重新的组合成一道新题目。
(4)工作中没有牢记:平均分、合格率、后20%学生。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后20%学生率四项指标是目前上级考评一所教学质量的重要考量。我们有些学校由于迫于升学压力,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只强调了学生的优秀率,教学只关注部分可以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特别是保送生走后,有些老师更是放弃了平均分、合格率、后20%学生,美其名曰:无法统计。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我区各校这四项指标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普遍低下。特别是几所大的学校,今年中考的社会科成绩出现历史新低,令人吃惊。
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工作态度欠认真,缺乏主动性,在抓这四项指标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埋怨学校不重视,其他学科的排挤,学生和家
长不配合等等。
二、2009年下半年主要工作
1、参与市室本的优质课评比
今年,代表我区社会学科参加市室评比的是虾峙中学的冯莹老师;代表我区思品学科参加市室评比的是普二中的吴向东老师。为做好这项工作,具体要求如下:(1)请二位老师自选一个课题,于9月5日前完成教学设计;(2)9月中旬在普二中进行试教、讨论修改教学设计;(3)下列人员参与这项工作:市区两级学科带头人、王优松、唐林枫老师。
2、区级社会·思品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
(1)30周岁以下新教师教学设计比武。为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区教研室决定于本学期开展一次30周岁以下新教师(今年刚工作的新教师自愿)教学比武活动。具体事项告知如下:A比武形式是闭卷,不带任何资料。B由教研室确定一个课题。C时间初在10底。
(2)区级社会·思品优质课评比。提高老师的执教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长期来广大教师都在千方百计的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教研室也在这方面为大家搭建了很多平台。这学期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具体要求如下:A自愿报名,课题自选。B两大网格在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学科中各推选2名老师参加区级选拔。C时间初定在10月底。D两大网格核心的唐林枫和孙春儿老师在考虑本学期工作时,可以将这次活动与网格教研活动结合起来。
3、社会科网络教研工作
为正常地开展我区社会学科网络教研工作,自这学期开始建立专人管理制度,确定下列人员为我区社会学科网络管理人员:普二中陈佩君、张挺、吴向东;沈一初张海红;展茅中学江波;朱家尖中学林海存老师。具体工作如下:(1)9月初召开首次网络管理员会议,布置这学期具体工作。(2)每学校指定一位通讯员(及时上报名单),负责学校教研组重大工作的报道、资料上传等工作。(3)请市区两级学科带头人尽快在区教研室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博客(或QQ)。
4、市区学科带头人和名师预备队员风采展示
根据区教研室计划,本学期要开展一次学科带头人、名师预备队员风采展示活动。本学科结合这次活动,在本学期也开展一次风采展示活动。具体要求如下:(1)
学科带头人、名师预备队员各展示两堂教学课。(2)时间初定在11月份。(3)以送教下乡形式到具体学校。
5、抱团式教研活动现场会
网格化教研,组团式服务是我区在并报形势下为进一步推进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提出的一个任务,这也是区政府提出的网格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推进这项工作,区教研室于上学期已出台了政策。这学期我们开展抱团式教研活动,就是为了落实这一政策。“抱团”实际上就是将我区12所初中教研组按各自的实际和需要,分成两个大的网格。这两大网格的核心分别是普二中和沈一初。网格一:普二中、蛟中、台中、朱中、桃中。网格二:沈一初、沈三初、舟渔子弟学校、芦中、展中(螺中)、虾中。具体工作:(1)普二中、沈一初在每次网格教研活动时,做好牵头工作。开学初制订好计划。各教研组长一定要加强与普二中、沈一初教研组长的联系。这二位组长在考虑本学期工作时,可以把好几项工作整合起来当作网格教研活动的内容。(2)这学期要象样地搞好一次网格教研活动。(3)在此基础上本学期选定一个网格教研活动,召开一次现场会议。
6、学科协作组考核
为推进学科协作组(教研组)建设,去年区教研室在广大学校领导、教研组长讨论、修改基础上颁布了《学科协作组评价方案》,这个方案目标定位准确,具体数据的制定建立在广大教师教学基础上,有一定的操作性。为检验一年来的效果,定于11月份对学科协作组建设进行考核。大家有做的是:(1)再认真学习一下《方案》;
(2)对照《方案》中提出的各项指标列出清单,确定本协作组的星级;(3)根据列出的清单,附上相关资料及档案;(4)装订成册。
7、名师预备队员结业论文上交
我区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科名师预备队员是:童海斌、张海红、曹雪玲、周剑娜老师。名师预备队建设已经历时二年,根据规定到今年下半年结束培训。为检测成果,现要求每位队员上交一篇结业论文。请队员们于9月中旬上交论文电子稿。
三、几条措施
1、加强教学管理
教研室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各校日常教学行为的监督和管理。从本学期开始,教研室要对各校老师的下列教学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不定期的检查各年级老师两
门学科的日常备课工作。这个工作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落实;备课自主教学设计的数量和质量;自主课件的制作和使用;随堂听课;
2、对学生作业的管理
学生作业的日常管理舟渔子弟学校在这方面做得卓有成效。他们的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做到“四精”“五必”。“四精”是指精选、精讲、精练、精批。“五必”是指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差必补、有错必纠。
3、落实几条课程理念
(1)每堂课中学生必须得到必要的练习。坚决反对老师上课“满堂灌”。每堂新课老师应该根据知识点和中考要求,按学生的水平选出题目。其中有一二道题目要求老师进行解题指导,当堂讲评。有几道是让学生当堂练习,及时收交。
(2)培养学生“从图片上、材料中、问题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要求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年中考和一些题目中对这一要求都是十分重视的。
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 校 大足区上游小学
任教班级 五 年 级
任教学科品德与社会
教师姓名 白 西 宾
大足区教师进修学校编制
教学工作计划填写要求:
教学计划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要求,结合授课班实际
情况,按照学校和教研组、年级组工作计划提出的要求来制订,经
教研组长同意后交教务主任审查后执行。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内容如下:
1、上学期学生学习本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2、本学期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3、本学期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分析。
4、本学期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5、制订教学进度、明确章节教学的课题、课时、起止时间以
及学习和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时间等。
上述计划都应在开学后两周内完成,并予以实施。
教 学 进 度 安 排 表 篇二: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品德与社会上 教学计划
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1)班 品德与社会 教学计划
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1)班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龙治 2015-09-01 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1)班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勺窝乡中心小学 龙治2015-09-01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本期特拟定此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期本班共有学生30人,男生18人,女生12人。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分别为:《有困难,我不怕》、《我们的快乐大本营》、《做聪明的消费者》、《公共生活讲道德》、《大自然发怒的时候》。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
2、教育学生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
3、教育学生要懂得与人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关爱他人。
4、教育学生发现自然规律,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5、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奋斗。
6、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第三单元:购物有学问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单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中渗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五、教学措施。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选取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在第三单元:购物有学问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第四单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中渗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篇三: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始了,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三年级语文的思想品德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新的学期开始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特制定本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名,其中男生()名,女生()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注意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在内容上共设计了三个主题单元。在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从“让校园更美丽”入手,培养他们爱校护校的精神。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在这一单元中,还贯穿了学习辨方向和学画平面图的基本知识面。然后将学生的视角由学校扩展到社区,开始引导他们认识了解一个更大的社会生活环境—温馨的社区生活。最后安排了“热爱自然,珍爱生命”这一主题单元。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读图、识图和画图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常说“一张地图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图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中开展地图知识的学习,是为学生的未来生存做准备。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编排了“为校园画张像”、“学画平面图”“我们学习的场所”和“我为学
校添?绿色?”四个主题内容。每一个主题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渗透。
每二单元“温馨的社区生活”。主要通过对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区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社区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到社区参观、调查、访问等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认识社区里为大家服务的人们,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劳动。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体育、教育、环境保护、社会捐助、关爱弱势群体等活动,从小做文明的社区一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引导学生为自己生活的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教材编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区活动”、“文明的社区生活”、“感谢社区服务者”、“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五个主题内容。
第三单元“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和自然灾害惩罚人类两个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在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教育。针对近年来逐年上升的火灾和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一旦遇到火灾,要懂得逃生的办法和基本知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减少生命损伤,学会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灾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面前,引导学生不要惊慌失措,要学会自救与互救的方法。教材编排了“认识自然”、“当灾害来临时”、“防止火灾”、“模拟游戏——争取生存时间”四个主题内容。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一)、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辨别方向,学画平面图、路线图的兴趣,体会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养良好的看图、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学习环境的了解,更加热爱学校的设施,热爱和保护学习环境。培养乐于合作、认真做事的精神。
2、通过让学生了解周围环境、周围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通过学生对社区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弱势人群。自觉遵守、维护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为社区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养育了人类,要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初步认识自然灾害既是客观存在,又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珍爱自己的生命,养成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的态度;形成自我保护意识,能够体会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二)、能力目标:
1、提高辨别方向的能力,训练动手操作(画平面图、路线图)的能力,读图、识图和用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了解周围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对不同社区环境的比较能力。通过学生观察、了解、访问身边的劳动者,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3、学会遇到意外时,自我保护、自我救助的访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三)、知识目标: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
2、通过观察、了解、访问等活动,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并能够了解周围生活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懂得周围环境、不同人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并感谢劳动者。懂得自己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懂得关心弱势群体。知道遵守文明公约。知道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通过“愿我们的社区更美好”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美化社区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1、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学会画简单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并能初步运用平面图和路线图。知道火灾的一些基本常识;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懂得灾害来临时自我保护和互助的方法。
2、奋斗目标:通过学习、实践体验、探究活动,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主题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社会性的良性发展。
五、突破重点,难点的具体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导学生去进行角色转换。
当前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过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多进行一些生活体验,并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人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在根据不同的场合很好地进行着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要注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5、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
发展性教学评价关注人的发展过程,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六、专题研究计划
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专题研究计划如下:
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方法:
1、引导学生不玩火,居家、学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灾的发生。
一、挖掘教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触动学生心灵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品社课程也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道德的自我构建。的确,儿童的生活是我们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小学品社课中有很多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只要善于发现,整体把握,找准切入点,分步实施,就能触动学生心灵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在教《生命需要呵护》这一课时,我导入两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做对比,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让他们讨论该如何与家人、同学相处,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强化学生心理体验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就是要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追求民主,平等,有序,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阵地。因此,作为品社教师一定要增强自身的魅力,把爱心,微笑,趣味,鼓励带进课堂,增强自身的亲和力。
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的实践经验,分组讨论交流畅所欲言,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探求知识的情境。
三、调适化解心理困扰,让学生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现在的学生大多娇生惯养,抗挫力差,当自己的愿望一再受挫,紧张状态逐渐积累,学生就会产生愤怒这种富有敌意的情绪。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处在正在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不良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孤独感,失去精神寄托,甚至绝望,感情失衡,寂寞惆怅,苦闷,冷漠,无所追求,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兴趣,或者是仇视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出现抵触的情绪,意志消沉,甚至走向极端。这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而作为品社老师要教育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消除心理障碍。在课堂中我常利用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教学“成长的脚步”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制小卡片写最近一星期令自己快乐和烦恼的一件事,然后全部收集起来打乱,分到每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怎样让自己走出低落的情绪?”最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我会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各组的表现,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正确的指导,引领学生认识成长之最是自己人生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学会总结成长之最的经验和教训,使他们了解人人都有烦恼,只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及时宣泄,做情绪的主人,就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教育学生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品社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途径。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所以很值得提倡。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推上新台阶。
(一) 找准回归生活的切入点
教师要想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当中, 首先在授课的时候就要做到, 找准教学与生活的切入点, 把学生引进课堂教学当中。回归生活并不意味着把学生的生活简单地搬到课堂上, 而是要做到知识学习源于生活, 又要高于生活。因此, 教师在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 时刻把握社会生活当中的变化, 关注和积累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紧跟日新月异的教学理念, 以书本为教学指导, 将生活与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保证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教学《小手洗干净》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 时, 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就成为了教学重点。为此, 教师可以根据当时正值流感传播比较严重的情况, 采用图片和视频的方式, 让学生了解流感的传播途径, 然后进一步演示如何洗手更科学合理, 结合学生的生活习惯, 更好地让学生学会预防流感, 健康度过每一天。
(二)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生活化的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还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因此,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积累和搜集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引导学生多进行感受和体验, 让学生从中感悟真实的生活世界。例如, 在学习《小小一粒米》的时候, 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在吃的方面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了解, 以便有针对性地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用道具模拟由水稻变成米饭的整个过程, 让他们深刻感受这个过程的不易, 以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的优良美德。再如教学《让校园更美好》的时候, 我带来了学校的一些旧照片 (不同年份) 和新照片, 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 让学生感受自己学校的成长变化过程, 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能力, 也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二、深入课堂, 体验生活
(一) 确定生活化的活动主题
学生的品德修养是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为了使课程更贴近生活, 教师就需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灵活使用教材, 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来进行教学。那么如何确定生活化的活动主题呢?
1.根据学情需求, 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有助于教师进一步展开教学活动, 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例如, 在教学《中秋话团圆》的时候,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先调查和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找到能使学生兴奋的问题和知识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时光, 感受其中的温馨与快乐。然后再以此为教学依据, 就能很好地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2.挖掘教材空白。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往往比较简单, 很多都是简单的图片和关键词, 这就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凭借积累的经验二次开发教材中的空白, 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充分结合学校活动主题。教育德为先, 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学校应定期开展德育活动, 例如爱国教育、环保教育及节日庆祝等,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结合, 教师将更好地确定生活化的主题。
(二) 多渠道地开展主题活动
在确定活动主题之后, 针对小学生好新奇、专注时间短的性格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 借助视频、音像、图片等展开主题活动。例如, 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和生活中的常识问题, 举办每月一次的《智力快车》抢答竞赛, 由班内学生或小组代表举手抢答, 以娱乐活动的方式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延展学生的知识面。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 由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并及时加以解释。
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 模拟中央电视台《现身说法》栏目, 弥补教材空白。讨论的题目可以是一些社会热议的问题:如“遇到摔倒的老人, 我们该不该扶”, 通过激烈讨论, 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应该发扬传统美德, 把老人扶起来, 必要时可以请求他人共同帮助。通过这种活动, 不仅将知识以生活化场景传授给了学生,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过年都是大家所期盼的, 学习《我过中国年》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庆祝。如利用多媒体播放欢快、喜庆的节日歌曲, 让课堂热闹起来, 学生纷纷手舞足蹈, 气氛十分活跃。这种方式可以置学生于过年的真实气氛中, 让他们回想起自己回家过年时的热闹场景。
三、总结经验, 学会生活
(一) 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讲解完课堂理论知识之后, 我会要求学生将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小区》时,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小区的生活设施和服务机构之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小区范围内的调查——“寻找便民闪光点”, 并要求学生设计调查表, 做好记录。学生的调查结果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图片、照片、漫画、文字等, 不必限制具体形式, 可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 以丰富的经历陶冶生活
“善妖善老, 善始善终”, 好的开始要有好的结束, 在学生完成实际调查之后, 教师要参与学生调查、汇报、交流的过程, 收集学生的调查结果, 然后积极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完善, 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知道什么是“真”“善”“美”, 不断发扬传统美德, 爱护身边的自然环境, 真诚对待身边的人,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以丰富的经历陶冶情操,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结语
总而言之,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应践行陶行知理论, 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积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用心感悟,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德。
参考文献
[1]王月娇.内化·互化·活化——增强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改革, 2012 (10) .
[2]贾元荣.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 2013 (17) .
【品德与社会远程教育教研计划】推荐阅读:
第一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07-2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09-14
小学品德与社会复习计划06-17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上06-10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计划11-01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下期)06-18
下学期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17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0-24
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6-11
未来版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