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课堂,让学生体味快乐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魅力课堂,让学生体味快乐(精选5篇)

魅力课堂,让学生体味快乐 篇1

三江镇中心小学:潘子存

伽俐略曾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在思维的跨越与激荡中,人能充分体味个性自由发展的快乐。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这种快乐,应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然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常常不去思考,甚至是不会思考,读书的快乐从何谈起?学生本应是课堂的主角,而不是听众和看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展示课堂的魅力,为学生创造积极思考的条件,把

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体味快乐。

一、让“生本”进课堂

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爱护和表扬,因为这是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自我价值体验,这种成功体验就好比催化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自尊自信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坚持以“生”为本,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锻炼自己。

首先,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实施有效的鼓励,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要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肯定的鼓励,用“你真聪明!”“你读书真流利!”“我好佩服你哟!”等这样的语言赞美一下他们,即使是“不错”“下次努力”这些简单的鼓励话,对于有上进心的后进生来说也是多么富有激情的话语呀!它会使学生信心大增,特别是那些自 1

信心缺乏的学生,这可能就会成为这类学生向前“迈进”的跳板。

其次,老师的赞叹应有根有据,以机智幽默的评语让学生学趣盎然,让课堂妙趣横生。就如朗读吧,首先让朗读水平好的学生读,不仅要求读出人物感情,而且还要边读边配上相应的动作和神态,尽量使自己融入角色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表演力。这些学生读完后要给以适当鼓励,然后让胆小、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读课文,只要学生读正确,读通顺、不漏字、不添字,达到熟读课文就给以“很好”“真流利”等简短的表扬和鼓励,学生听了老师的鼓励后,便会透露出自信,这些不同层次学生便都能感受到快乐。

二、让“情景”进入课堂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能把所学课文中的“情景 ”在课堂中真实地反映出来,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习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习下去。

那天,上《小兵张嘎夺枪记》第二课时,前一晚我留的前置作业是演课本剧。上课铃响后,孩子们个个兴奋无比,气氛显得比以前活跃了许多。尤其是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房卫轲,半站着,手里比划着可能是自己制作的一把纸枪,还是白纸做的,蓝童森拿着一把玩具手枪,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严尧的手不停的摸着自己脚下的一个装着不少东西的袋子,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嘴里还嘀咕着什么……

前面两组表演过后,又有好几个男孩子迫不及待地跑上来,其中就有个房卫轲。每组成员要先介绍自己的角色,这一组也不例外。我没想到的是房卫轲介绍完别人后,说到自己扮演“张嘎”,我真是很意外。接下来他的表演很不错,赢得了阵阵掌声。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观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状态。你看他们在这节课上,完全是另外一种表现:严尧是这个小组的组长,分配人物角色,扮演主要人物,而且表演很到位;房卫轲自制手枪,做得相当不错;蓝童森看到别人没有道具,赶快把自己的手枪递过去……那么积极,那么乐于助人。接下来的环节还有更让我惊奇的。我让他们以“小兵张嘎很”为总起句写一段话,其实就是读后感受。几分钟过后,我看了看邓明谦写的:张嘎又勇敢又聪明!看到鬼子来了,他不慌也不怕,故意大声说话,告诉区队长。为了给奶奶报仇,他把鬼子官的枪给夺了下来。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前面看了几个平时还不错的孩子写的,都不如他写得好。我当即让他读给全班同学听,还表扬了他,他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

面对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有些自责:为什么过早地给他们贴上“标签”,分出不同的“等次”。事实上,即使是所谓“差生”也有表现欲,也有长处、有优点,也会有长进。

三、让故事进课堂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以直观、形象为主,容易被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所感染。为此,我们可以把故事引入课堂。1.开展“课前三分钟小故事”活动,尽快吸引学生注意力,锻炼学生说话能力。2.结合课文内容,适时适量插入相关故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插入一些学生听过的相关故事,加强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四、让竞赛进课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课堂前15分钟注意力高度集中,25分钟后注意力开始明显分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电视娱乐节目的竞赛形式,把每节课的“目标检测”改编成个人竞赛、小组竞赛形式,时间是在授完新课后的3——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开,最终评选出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并给以加分,纳入个人量化考核。这种教学形式,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与快速反应能力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快乐的学习使人振奋,生本课堂轻松和谐的氛围正是快乐学习的优质土壤。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携起手来,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在魅力无限的课堂里体味学习的快乐,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魅力课堂,让学生体味快乐 篇2

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让学生领略数学之美, 体会数学精神, 了解数学价值, 丰富数学情感, 从而激励他们产生热爱数学的动力。在教学中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 使得学生不仅热爱数学而且心甘情愿地去学习数学, 在学习中时时求索, 处处创新, 才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们欣赏了数学的美, 就会产生情感, 热爱数学;当他们了解了数学创新的历史, 就会产生激情, 钻研数学;当他们知道了数学的价值, 就会获得动力, 学好数学。因此, 数学文化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励学生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用数学文化来推动数学教学及数学学习应该是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行动, 应该把数学文化列入每一个数学教师的教学计划之中, 以弥补当前数学文化教学的缺乏。

一、精选传统内容, 感受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在其演变、完善的过程中, 激荡着朵朵生生不息的浪花, 留下了串串耐人寻味的脚印。数学教学中, 要有意识的采撷那些负载文化色彩、激荡学生思维的“另类数学材料”, 让学生感受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

如学完了《24时记时法》后, 教师可呈现出其浓浓的文化背景:古人研究记时法经历了用白天、黑夜区分时间→用立竿测日影→用影钟→用日晷→用铜壶滴漏→用水钟→用沙漏等过程, 直到今天的电子表等。同时, 利用多媒体将上述图片呈现出来, 让学生经历一场数学文化革命, 感受到人类之智慧。

再如, 学完了三、四位数加减法之后, 可以对“回文数”、神秘的“6174” (任一个四位整数, 四个数字不全相同, 然后将这个四位数的数字重新排列, 分别得出最大的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再求它们的差。一次减法以后, 如果得数并不是奇异的6174, 请把结果的四位数再重新调整, 再次相减。至多重复7次, 就会得到6174) 等问题展开研究。把数学史上的相关内容引进课堂, 不仅可以使单薄的课堂变得厚重, 苍白的内容变得有魔力, 更重要的是每项专题不是孤立地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机械性的操练, 而是很好地糅合了诸多知识点, 综合地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 由于问题本身具有弹性, 使得学生有探索和讨论的空间, 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探究与沟通的能力, 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样的数学很神秘, 很有趣, 能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思考、研究。

二、巧妙创造情境, 体验数学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能够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作为数学课, 如果总是“概念——定义——定理——解题”, 必然会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所以, 在数学课上, 如果把学生带到“数学大花园”中, 让他们欣赏数学之美, 并从花园中采摘几朵小花, 就能陶冶他们的心智, 如果把一些数学趣题、名题引入课堂, 学生就会觉得数学好玩。罗素有一句名言:“数学, 如果正确地看, 不但拥有真理, 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是多方面的, 有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等。

如《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 我们一起走进了‘轴对称图形’的世界。其实, 大自然对于对称的创造, 还远不止这些。仰望苍天, 俯瞰大地, 有生命的地方, 何处没有对称的足迹?看花丛中翩翩的蝴蝶、蜜蜂, 那翱翔天际的大雁、白鸽, 那横跨天空的彩虹、片片翻飞的落叶, 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 每一张绽开的笑脸, 你难道没有感受到对称的力量吗?有人说, 是因为美, 大自然才选择了对称。同学们, 请大家深入地想一想, 这当中, 仅仅是因为美吗?”伴随着老师诗情画意的描述, 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 是一幅幅大自然的杰作:雄伟的山、水中的倒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没有雕饰、不着痕迹的轴对称图形……孩子们沉浸在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中, 相信他们的思维已经飞出了课堂, 飞向了遥远的数学世界。亦诗、亦歌、亦画的感觉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整堂课中, 从开始的“玩”对称、谈话激趣到初步的“识”对称、体悟特征, 再到引导学生“做”对称、深化体验, 直至最后的“赏”对称、提升认识, 四个环节可谓步步紧扣, 悬念叠起。积极引导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好奇、敬重和探求欲望, 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数学”的追求。

三、沟通学科联系, 领略数学文化的开放活力

文化是开放的、灵动的, 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 也不例外。我们应该使数学走出数学的“金字塔”, 以开放的姿态展示其与自然、与社会、与各门学科的联系, 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人的心灵, 努力实践“上帝是按照数学法则来创造这个世界”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

例如, 学习了语文课文《曹冲称象》后可以在数学课上介绍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在学习体积计算时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王冠的秘密》, 了解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以及怎样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比如, 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 在课接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就“我国人口占全世界的 2l%、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5%”两条信息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数学、地理、人文知识, 各抒己见。教师在不经意间升腾起学生的爱国豪情, 更激起学生对地球资源的珍视。一种关注地球未来命运的崇高精神随着百分数的认识得以滋养和生发, 这也许正是人文化数学课程的独特魅力。

把原本单一的数字课堂变成“数与文学、自然科学、社会、历史”互动的综合舞台, 可以充分放大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特性, 从“冷峻”的背后折射出温情的人性光芒。

四、激励数学再创造, 彰显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

数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给人启迪。数学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启迪学生的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如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大小变化”, 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踏实、严谨的数学作风;教学“交换律”、“正反比例”时, 适时给学生渗透些“变与不变”的观念等。

比如, 在《圆的面积》教学中, 当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圆转化成长方形来试着计算圆的周长时, 于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殊不知, 有个学生举手有自己的看法:圆是不可能转化成长方形的, 因为它是曲线的图形, 而长方形的边是直的。瞬时课堂一片寂静, 同学们的眼睛齐齐的望着老师。老师并不惊恐失色, 而这冷不丁“异议”正是老师期许已久的生成, 于是顺水推舟地道:“的的确确, 表面上看圆是不可能转化成长方形的, 但是经过古代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 却成功地转化了,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同学们都无比渴求的回答:“想!”从而老师通过了课件的模拟实验演示及同学们的动手操作后很顺利进行得出来圆的面积公式。快要结束本课时, 同学们都收获颇丰地回答说学得很轻松, 这时老师深情地说:“当然很轻松啦, 因为你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在过去漫长的年代里, 人们为了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 不知遇到了多少艰苦和困苦, 花费了多少精力和时间。从古希腊化圆为方到我国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入手, 从古希腊的圆内接正多边形和外切下多边形同时入手到古印度的类似切西瓜的方法, 无不凝聚着科学家们的聪明才智。希望同学们也能像科学工作者们一样, 在自主探究中, 勇于猜测, 大胆实践, 做一名与众不同的科学探究者。”

组织富有文化内涵的数学教学, 不是要引导每个学生个体都完全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高层次的数学文化创造, 而通过交流与借鉴达到高层次的再创造。

比如, 在《认识乘法》的教学中, 当学生已经感受到用“2+2+2+2+2+2+2+2+2”表示“9个2相加”比较麻烦时, 教师直接告知乘法算式“2×9”是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创造”一种新的算式表示“9个2相加”也是一种方式。但后一种方式更加充满挑战, 也预示着更多生成的可能。有学生选择了“2+2+……2 (9) ”, 有学生选择了“2+2 (9) ”, 有学生选择了“29”,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 又有学生选择了“2·9”或者“29”等。静态、冰冷的乘法概念在这一刻绽放了绚丽的光芒。这些看似不太科学、不够准确的“乘法”表达形式背后, 折射出了学生多少生动、活泼的数学思考, 比如观察、概括、想像、推理、优化、调整、创造, 而这恰恰正是数学的“文化力量”。

再如, 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 认识“长、宽、高”, 作为规定性知识, 直接告知未尝不可。然而, 倘若引导学生作这样的思考:如果将长方体12条棱中擦掉1条, 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如果擦掉2条、3条……呢?试一试, 看至少留下几条棱, 才能确保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当学生在经历尝试、探索、操作、优化等数学活动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三条棱时, 规定性的数学常识“长、宽、高”在这一刻被“活化”了, 并被学生生动、深刻地予以建构。像这样的“头脑创造”可以还原数学概念的内在生命力量, 其文化价值显然更大。

数学是“真”、“善”、“美”的完美集合!因而, 我们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 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 并借助日常的数学教育实践, 使其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 努力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 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方法、感悟价值、提升精神的生命历程。

摘要:升学、就业压力, 使教师陷在题海之中, 学生数学学习成为一种“学概念, 做题目, 再学概念, 再做题目”的枯燥无味循环之中。在教学中把数学文化融入课堂, 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习数学成为非常必要。

魅力课堂,让学生体味快乐 篇3

关键词:快乐;鼓励;机会;闪光点;课堂氛围

最近看了一期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调解员胡老师在为一对母子调解时说:“小孩为什么会沉溺于网络,是因为有三个缺,其中一缺是缺少可爱、快乐的课堂。”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不禁自问: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给过我的学生快乐的课堂吗?多少年来,思想政治课被学生定性为“枯燥无味”。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课堂呢?

一、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鼓励和机会

俗话说:一句赞美的话胜过一百句批评。心理学家伯利纳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进行实验,证实:受到鼓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鼓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比如,我在讲授关于“意志”这一课时,涉及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也太耗时间了吧,又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和经济,这值得吗?”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而是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我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了他,于是紧接着开隧道、用缆车、搬家、开发旅游搞经济……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学生创新的意识也被激发,在这样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

二、关注每位学生,着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蕴藏的创造才能,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相信你的学生都是金子。”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很有可能挖掘出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大金矿”,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作为教师,要随时探明并发掘出这些宝藏。要对学生不断地赏识,不断地激发,只要你对他们充满真心的期待并微妙地传递给他们,他们就真的能从“我能行吗?”“我还可以!”到最后变成了“我真的不错。”有道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教师不能仅凭成绩的好坏来定论一个学生,而是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给他积极发言的机会,就一定能让他重放光彩。

三、营造互尊互信的课堂氛围,以心动促互动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材是“经典”,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观念;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改革开放、信息交流,现在的初中生的世界已不是那么狭小,学生渴望平等和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一书说:“如果班级里能够营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然后加以点拨引领,通过讨论找答案。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意见,不可强求一律,即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注意并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在《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教学,我设计情景一:

一条微博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3个菜消费3600多元”——大年初六的这条微博,经过两天三万条的转发量,让三亚这座位于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滨海城市,成为众矢之的。随后的几天,以三亚为发端,公众对国内旅游城市欺客、宰客等问题的讨论,开始在网络上弥散。

网民“汗青—刘瑶”在微博上称:经历过黄山上一盘蛋炒饭100元;经历过草原上被牧民索要赔偿草被践踏的损失费1000元;上过最贵的厕所20元一人,就是地上挖一坑而已。

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侵犯我们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将如何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呢?

教学情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敞开、引发真正意义的对话。创设互尊互信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的平台,让学生“有恃无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

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成功的教学,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成功的教学,教学方式是关键,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在课堂上,为教学而进行适当的游戏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框题时,我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课文内容,课上利用模拟法庭,让学生过了一把审判瘾,形成一个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开展的课堂小环境。因为学生在这种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同时,在这样一个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发言的偏差还能得到同组同学的帮助,他们从法律、道德的角度,结合所学内容,把本节内容理解得很透彻,知识难点迎刃而解。

五、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中求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教育应该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常言说得好,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孩子们的共同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善于利用这一特性,将教学内容加载于游戏、实验当中,完成教学任务,具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例如,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让学生做一做折筷子的实验:先折一根,再折一把。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断就难。从而实现本课关于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的教学目标。

又如,在学习《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时,我布置学生先预习,并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堂知识竞赛课,有必答题和抢答题,最后评出优胜个人和优胜小组。这种竞赛活动满足了学生有趣、好玩的心理需求。在欢快、活跃、情绪高涨的氛围中,个个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激发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可以这样说,只要不把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学问,只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总之,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撒快乐的种子,让快乐在教学中发芽、开花,让学生在乐中学,最终会结出成功的果实。

参考文献:

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06.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新侨中学)

魅力课堂,让学生体味快乐 篇4

“高效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无效性”以及“负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有效教学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条件,而高效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佳载体。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着。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三模五环六度”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陕西宜川中学“三环节导学式”自主课堂,河北唐山第六十八中学“动力课堂”等等,都是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探索、提炼、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本人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功夫在课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不但可以形容戏剧演员,更适用于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学素养,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还要在备课上下大功夫!

1、备课要使课标、教材、学情等相结合。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渗透新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标的具体化展示,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其次,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学习兴趣、情感等。高中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过渡时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等问题,有许多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

2、备课即要符合知识结构前后的链接,也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与扩充。例如:进行苏教版《化学1》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的教学时,教材是从铝的冶炼开始,再讲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最后讲铝及铝合金。而在铝的冶炼中就涉及到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反应,涉及好多铝的化合物,如偏铝酸钠、冰晶石等,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如果直接学习只能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而同学们在生活中对铝制用品和铝合金是很熟悉的`,所以我调整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先从铝及铝合金讲起,从常见的易拉罐、铝合金门窗、药片包装等很快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分析铝热反应,设计实验装置热情非常高。第二课时在前一课时的基础上学习铝的化合物,在初中科学知识体系中已经有过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相关知识及酸、碱的概念,本节课对氧化铝、氢氧化铝化学性质和两性氧化物及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介绍,是对学生原有的物质分类知识体系的一个完善。同时,本节课两性化合物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化学2》元素周期律从金属性到非金属性过渡的学习,打下铺垫。第三课时在对铝的化合物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再学习铝的冶炼水到渠成,学生学习新授课像复习课一样轻松愉快,最后自动总结出了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3、备课要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扩大课容量和多元刺激途经。教师要熟练掌握学校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化学实验材料的准备等都要了如指掌,并要善于调动学生,发现生活中可用的小知识、小实验,便于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要合理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要充分体现学习三维目标,充分体现“导”的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重点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构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态势。

二、抓好课堂教学节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的过程,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

课堂上能让学生问的让学生问;能让学生写的让学生写;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讨论的让学生讨论;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总结。使学生从接受性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变为智能并重的启发式引导。使学生从观众变为演员,教师从演员变为导演。

教师的作用:设景激趣→展示目标→答疑解惑→点拨示范→精讲深化→迁移检测。

学生的任务:课前预习→自学教材→讨论质疑→操作练习→归纳总结→迁移创新

三、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

提倡作业分层布置,做到精心设计,减少作业的重复性、机械性。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调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书本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加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验证和深化理解书本知识。

作业批改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根据学生情况,适时写出激励性评语。

统一辅导和个性辅导相结合。

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水平和学习基础的不同,导致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对于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及时赞扬和鼓励,教会学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考试测评反馈及时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让音乐课堂充满魅力 篇5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我们想,脚之所以被忘记说明什么呢?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起。同样,当儿童在一种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的被激活。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创造呢?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用心去倾听音乐――因为只有熟悉的东西才会让人产生感情,才能使人对他感兴趣。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要坚持以音乐为本,倡导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并将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中心点是“听”,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从学期的一开始我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比如我在教授《口哨与小狗》这一课,作为第一次欣赏音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只有两点:一是培养学生安静而完整聆听音乐的习惯。二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音乐、表现音乐。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没有过多的语言介绍,也没有运用过多得教学手段,而是开门见山很自然的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在听这段音乐的时候,你能想到什么?然后老师放《口哨与小狗》的音乐,要求学生坐端正安静的聆听。结束后,我就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谁能把你刚才听音乐时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请你们积极发言。最初举手的学生并不多,我叫起他们回答后,对他们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并及时鼓励,于是举手的越来越踊跃,回答的越来越激烈,有的学生说:“想到小兔子在草地上蹦蹦跳跳”、“小蝌蚪在水中快乐的游来游去”、“想到蓝天白云和美丽的大森林”……答案虽然五花八门,可这的确都是孩子们听完音乐后的真实感受。老师:接下来同学们再听一次,听听这段音乐的情绪什么样,给你什么感觉?复听音乐:还是要求学生安静的聆听。听完后,要求学生回答刚才的问题,这次的回答学生积极性大增,都争先恐获得发言:“我感觉心里很高兴、很愉快”、“我感觉这段音乐很欢快”、“我有跳跃的感觉”。。。。。。。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接下来再听的时候你们就可以随着音乐来做动作。再次复听:教师放音乐《口哨与小狗》,学生随着音乐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谁愿意上前用动作把你的感觉表现出来?再次复听:教师再放《口哨与小狗》音乐,很多学生积极主动的上前用蹦蹦跳跳的动作来表现感觉。,台下的同学也不由自主的跟着音乐表演.如果一上课老师就用过多的语言描述,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我想不会起到好的作用。因为毕竟他们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比较随意自由、相对自制力就有些差过多语言的灌输效果并不佳。老师说音乐怎么怎么美,而不多让学生接触,感受音乐,很显然不会引起孩子兴趣,更不用说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了。要想逐渐养成他们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最主要的就是听音乐,熟悉音乐。正如我一上课就让学生接触音乐,正因为优美的音乐,也正是多次的聆听,让学生们熟悉了,所以他们才会主动的参与进来,并且能逐渐养成他们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奠定了基础。当然聆听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在听的时候,要有问题,这样也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在让学生欣赏时,每一遍都提出要求,并随着听得遍数问题逐渐加深难度,让学生不断提高,每一次对歌曲都有全新认识和感受再者就是不要强迫性的听,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新颖、有趣,导言要简明,清晰、生动有启发性。所以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尽情感受体验音乐。学习音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生活中的事情才会让他们产生共鸣。对于孩子们来说音乐艺术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对于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音乐的体验。再者说,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如果在课堂上仅评教师口头传授,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的去探寻、领悟、体验。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的设计,补充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洗手绢》一课:本课的主题就是“爱劳动”所以,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每个环节我都体现“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这一主题。劳动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洗碗、抹桌子、扫地。。。。。。。。”学生对这些非常熟悉,所以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老师不用过多的语言描述他们就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尽情的感受体验音乐。

再次就是要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一点尤为重要。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所以,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在音乐活动中要面向每个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多方面思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进行艺术表现。也要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现以“知识本位”到以“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我在教授《大海的歌》这一课时,我得设计思路是,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画大海和制造大海的声音,发挥集体创造智慧,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兴趣;然后,采用音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听、画、唱、演、奏等方式,感受、理解并且表现音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感受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把想象中的大海画出来。(这样采用音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媒体展示大海,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紧接着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歌曲:先听歌曲范唱并提出问题:歌曲描绘了怎样的海?(优美、宁静的大海)。然后学唱歌曲,最后用动作表现歌曲的起伏,感受歌曲描绘的大海。在学习新歌中我通过让学生听、唱、评等表现方式,让学生感知歌曲的内容和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体态语言的介入,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最后一个环节是创作大海:小组共同制造海的声音。分小组展示海的声音,小组之间相互评价。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自己制造大海的声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上一篇:信用社信贷员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店长工作内容与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