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机械引发事故原因与预防措施(精选9篇)
木制品加工是指通过刀具破坏木材纤维之间的联系,从而改变木料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加工工艺过程。进行木制品加工的机械称为木工机械。木工机械使用量大,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工厂的木模加工以及家庭装修等行业。木工机械种类繁多,按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性能结构可分为木工锯机、刨床、铣床、钻床、车床以及砂光机等。木工机械设备属于操作危险性较大的设备,由于其大都是操作者用手送料,两手与刀具较近,所以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加工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木屑、粉尘、噪声,这些都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木制品加工中产生的危险
1.1 木工机械上的零件或刀具飞出的危险木制品加工中,机床上的零件、刀具发生意外情况造成断裂而飞出,会酿成伤害事故。例如:带锯机上断裂的锯条,砂光机上断裂的砂带,木工刨床上未夹紧飞出的刀片等。
1.2 工作时与工件接触的危险在加工时,与加工的工件接触会造成伤害。木工机械多采用手工送料,这是容易伤手的原因之一。当手推压木料送进时,遇到节疤、弯曲或其他异常情况,手会不自觉地与刃口接触,给手造成割伤甚至断指。
1.3 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带来的危险
许多伤害都是人为造成的。操作者不熟悉木工机械性能和安全操作规程,或不按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加之木工机械设备没有安装安全防护装置或安全防护装置失灵,都极易造成伤害事故。
1.4 接触高速转动的刀具的危险
木工机械设备的工作刀轴转速很高,一般都到2 500 6 000 r/min,最高到20 000 r /min,转动惯性大。操作者为了使其在电机停止后尽快停转,往往习惯于用手或木棒制动,常因不慎与锋利的刀具相接触造成伤害。
1.5 木屑飞出的危险
木制品加工中,产生大量的木屑,如圆锯机没有装设防护罩,锯下的木屑或碎块可能会以较大的速度(超过100 km /h)飞向操作者脸部,给操作者造成严重伤害。
1.6 木材或木粉发生燃烧及爆炸的危险
木材是易燃物,加工时产生的木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形成爆炸混合物。当木粉在车间堆积过多时,尤其是接触到暖气片或蒸气管时易引起阴燃。
1.7 由于制造原因产生的危险与其他机械相比,大多数木工机械制造精度低,又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或装置失灵,而且手工操作多,易发生事故。
1.8 触电的危险
木工机床所用电机多为三相380 V电源,一旦绝缘体损坏,很容易造成触电事故。
1.9 工件伤人的危险在没有设置止逆器的多锯片木工圆锯机、木工压刨床上,易发生工件的回弹伤人的危险。木制品加工中的有害因素
2.1 噪声
木工机械转速高、送进快、木材软硬不均,所以加工时产生的噪声较大。操作人员长时间在此环境中工作,劳动强度大,易产生疲劳,感到烦躁,影响健康且易使操作者因误操作而发生伤亡事故。
2.2 粉尘
木工机械在操作时,产生的木屑高速飞扬,微小的粉尘大量悬浮于空气中,极易被人吸入,长期以往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2.3 振动
木工机床转速高、进料快,进料时会引起较强的局部振动。尤其当木质不均匀时,比如遇到节疤、弯曲或其他缺陷时更易产生振动,长时间的振动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2.4 劳动强度大
木材加工多用手工上料,有的木料重达3050 kg,在传送、堆放、运输和搬运时,常常需要高强度的劳动作业。
2.5 湿度及高温
一般来讲,在木材加工的工作区湿度都比较大,而给木材进行干燥的设备又会产生高温,这些都会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木工机械事故的原因
3.1 直接原因
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归纳为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三个方面。
3.1.1 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
所谓的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工作时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过于紧张,或操作人员对机器结构及所加工工件性能缺乏了解,或操作不熟练及操作时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或不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等。具体表现: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包括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如按错按钮,扳手、把柄的操作方向相反);送料速度过快;机械超速运转;工件、刀具紧固不牢;加工时切削量过大等。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失去作用,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直接清理切屑,不使用夹具固定工件而直接手持进行机械加工等。(4)机械运转时,进行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或清扫。
(5)穿不安全装束。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未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或忽视其使用。如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着过于肥大、宽松的服装,在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穿拖鞋进入车间等。
(6)无意或未排除故障而接近危险部位。如在无防护罩的两个相对运动的零部件设备之间清理卡住物时,可能造成挤伤、夹断、切断、压碎或人的肢体被卷入等严重的伤害。除了机械结构设计不合理外,也是违章作业所致。
3.1.2 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计和制造中存在着缺陷,机床部件、附件和安全防护装置的功能缺失等。具体表现:
(1)防护、保险、信号等缺失或有缺陷。①无防护。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设备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噪声大,无限位装置等。②防护不当。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安全距离不够,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等。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①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制动装置有缺陷,无急停装置,木工圆锯机无分料刀,木工压刨床无止逆装置等。②强度不够。机械零件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选用材料不符合安全标准要求,高转速主轴没作动平衡等。③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等。④维修、调整不良。设备失修,保养不当,设备失灵,未加润滑油等。
3.1.3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工作场地照明不良、温度或湿度不适宜、噪声过高、设备布局不合理、备件摆放零乱等。具体表现:
(1)生产场地环境不良。①照明光线不良。包括照度不足,作业场所烟雾、烟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有眩光等。②通风不良。无通风或通风系统效率低等。③作业场所狭窄。④作业场地杂乱。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2)储存方法不安全。物品、物料等堆放过高、不稳等。
(3)地面滑。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地面有易滑物如圆柱形管子、料头等。
3.2 间接原因
几乎所有事故的间接原因都与人的错误有关,尽管与事故直接有关的操作人员并没有出错。这些间接原因可能是由于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等人员所犯的错误。
3.2.1 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
(1)设计错误。预防事故应从设计开始。大部分不安全状态是由于设计不当造成的。由于技术、知识水平所限、经验不足,可能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犯了考虑不周或疏忽大意的错误。设计错误包括强度计算不准,材料选用不当,设备外形不安全,结构设计不合理,操纵机构不当,未设计安全装置等。即使设计人员选用的操纵器是正确的,如果在控制板上配置的位置不当,也可能在操作时被操作人员混淆而发生操作失误,或不适当地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反应时间而忙中出错。
(2)制造错误。即使设计是正确的,如果制造设备时发生错误,也会成为事故隐患。在生产关键性部件和组装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错误。常见的制造错误有加工方法不当(如用铆接代替焊接),加工精度不够,装配不当,错装或漏装了零件,零件未固定或固定不牢。工件上的刻痕、压痕、工具造成的伤痕以及加工粗糙,也可能造成应力集中而使设备在运行时出现故障。
(3)安装错误。安装时旋转零件不同轴,轴与轴承、齿轮啮合调整不好(过紧、过松),设备安装不水平,地脚螺栓未拧紧,设备内遗留的工具、零件、棉纱忘记取出等,都可能使设备发生故障。
(4)维修错误。没有定时对运动部件加润滑油,在发现零部件出现恶化现象时没有按维修要求更换零部件,都是维修错误。当设备大修重新组装时,可能会发生与新设备最初组装时类似的错误。安全装置是维修人员检修的重点之一。安全装置失效而未及时修理,设备超负荷运行而未制止,设备带“病”运转,都属于维修不良。
3.2.2 教育培训不够
未经培训上岗,操作者业务素质低,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操作技能不熟练,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不负责,受外界影响而情绪波动,不遵守操作规程,都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3.2.3 管理缺陷
劳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合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无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规程不完善。缺乏监督,对安全工作不重视,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建立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调查、整改不力等。所有这些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均能引发事故,关键原因是企业管理人员不重视。把造成机械事故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机械事故均是由人的原因引起的。机械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操作、维护、管理、拆除等各个环节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只要有一点疏忽,就可能引发事故,造成伤害,因而,在分析事故原因时,无论是直接原因或间接原因,人的因素总是起决定作用的。预防木工机械事故的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包括由设计、制造阶段采取的安全措施和由用户采取补充的措施。设计、制造是木工机械安全的源头,当设计、制造阶段的措施不足以避免或充分控制各种危险时,则应由用户采取补充的安全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减小风险。预防木工机械事故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实现本质安全性。这是指采用直接安全技术措施,选择最佳设计方案,并严格按照标准制造、检验;合理地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危险或限制风险,实现机械本身应具有的本质安全性能。
(2)采用安全防护装置。若不能或不完全能由直接安全技术措施实现安全时,可采用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即为机械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发生。要注意,当选用安全防护措施来避免某种风险时,要警惕可能产生的另一种风险。
(3)使用信息。若直接安全技术措施和间接安全技术措施都不能完全控制风险,就需要采用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通知和警告使用者有关某些遗留风险。例如在机床上粘贴警示标志,在使用说明书中做出安全方面的提示等。
(4)附加预防措施。它包括紧急状态的应急措施,如急停措施、陷入危险时的躲避和援救措施,安装、运输、贮存和维修的安全措施等。
(5)安全管理措施。这是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规章制度,对机械设备实施有计划的监管,特别是对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检查和报废处理等,选择、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6)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绝大多数意外事故与人的行为过失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法规教育、风险意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特种工种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并掌握必要的施救技能。结 语
木工机械产品的复杂性决定了实现消除某一危险或减小某一风险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措施,每一种措施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要对所有可供选用的对策仔细分析,权衡比较,在全面周到地考虑各种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寻找最好的对策,提供给设计者决策,最终达到保障木工机械产品安全使用的目的。
对于生产木工机械产品的企业来说,努力提高其机械设备的安全设计能力,采用木工机械安全标准,不断积累产品有关安全使用的信息与经验,增强有关机械安全性能的检验与测试手段,无疑是提高产品机械安全技术水平,获得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途径。
一、农用车由生产工具向交通运输工具转变
以前, 各种农用车均作为生产工具而服务于田间地头, 用于农田耕种、农用品和农产品的运输。上路行驶机率小, 与其他交通参与者冲突较少, 事故发生率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用车被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和代步工具被广泛使用。走亲访友, 运输物品, 买卖货物, 致使大量农用车涌上道路, 加上部分驾驶员不遵章守纪, 行驶随意性大,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秩序, 导致事故频发。
二、无证、无牌上路, 违章载人等问题突出
一辆农用车上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现象已司空见惯, 全国范围内因农机车辆违章载人引发的群死群伤的特大恶性事故不断。同时, 农机车辆自身缺少安全防护设施和应急设备, 加上驾驶者驾驶技能低, 安全意识差, 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和能力, 甚至少数驾驶者根本不具备驾驶资格和驾驶能力, 就盲目驾驶、无证上路, 直接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驾驶员非职业化转变, 安全意识淡薄
我国的农机驾驶员以前是作为生产工具的操作员而形成的一个专业群体。作为生产工具的操作者, 其驾驶技术的培训较为严格, 培训内容全面, 每个农机驾驶员的技术往往都相对过硬。但是, 随着农用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所谓的“驾驶员”也相应增多, 盲目驾驶, 无序上路现象严重, 形成大量的事故隐患。
我们作为专门负责农机车辆牌证发放、管理的农机部门, 以及担负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在工作中一定要抱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以“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就是最大的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 认真履行职责, 扎扎实实把农机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抓紧、抓好、抓实。
一是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必须到位。农用车发生交通事故, 很大程度反映出农民安全意识淡薄, 交通安全意识没有深入人心。因此, 提高农民特别是农机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是当务之急。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宣传栏的宣传阵地作用, 广泛开展建设交通安全村、事故预防宣传版块巡回展、“送安全下乡”等活动, 大力营造加强交通安全舆论的氛围, 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思想上受感触、受震动, 扩大安全教育面, 以达到减少事故的目的。
二是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必须到位。现今农村驾驶员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状态, 驾驶技能、安全意识亟待提高, 因此, 安全教育必须到位。交通管理部门、农机部门要相互配合, 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 宣传无证驾驶、无牌上路的危害性, 让农民兄弟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交通安全, 切实绷紧安全这根弦。
三是农机部门管理必须到位。农机车辆管理应进一步扩大范围, 加大深度, 要做好农机的排查摸底工作, 详细掌握农机的保有量。同时, 组织人员上门服务, 进村进户, 对无牌、无证的车辆进行整改, 使黑户车无藏车之地, 报废车无法上路, 帮助正常行驶的车辆办理相关手续。农机部门更应该认真贯彻《道路交通安全法》, 切实履行好安全法赋予的农机发牌发证职责, 做好农机驾驶员培训工作, 严把驾驶员考试关, 依法实施行政许可。
四是违章处罚的力度必须到位。违章处罚是交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减少事故隐患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是在农村违章处罚容易引起群众的误解, 农民的抵触情绪较大。因此, 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方法, 宣传在先, 要严格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 对在道路上查获的存在违法违规的农机车辆, 要妥善处理, 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化,机械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安全事故频发,形式严峻,机械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现实中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控制措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机械制造 事故 控制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045-02
机械设备促进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机械制造业中的安全事故频发,需要对机械制造进行合理控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应坚持技术和管理的双重创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保证机械制造在工业生产中的安全应用。
1 机械制造业加强安全管理与控制的必要性
机械制造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渐从机械电器化向机械自动化调整,机械设备的实际使用数量不断增大,但是因为某些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安全事故不仅影响正常的工业生产,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严重威胁员工的人身健康,影响社会稳定;机械制造业的安全事故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
根据相关材料的统计,每年全世界因为机械制造业的安全事故死亡的有10万人,丧失工作能力的有150万人,安全形势严峻,需要加大对机械制造业事故安全管理与控制的重视力度,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相应的安全事故形势更加严峻,因为技术和管理上的不足,每年因为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4%;开展安全与事故研究是现代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工作,有利于促进机械制造业整体格调的转变,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 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机械制造过程中,操作者—机器—环境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工作系统,尽管在现实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形式具有多样化,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也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我们从整体工作系统的组成要素出发,来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2.1 操作者的因素
人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观表现和行为会对具体的生产活动造成重大的影响。机械制造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操作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好的心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制造的操作难度较大,操作者因为专业技能知识不足,极易对机械设备产生误操作,造成安全事故;我国的机械制造处于较为尴尬的处境,因为本身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机械设备和技术大量从国外引进,机械设备说明大多为外文,专业术语对于基层操作人员的理解产生巨大挑战,语言上的差异直接影响操作者使用机械设备。
机械制造因为本身的专业性和技术型较强,所以也对操作者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情绪等心理因素提出了较高水平的要求;操作者保持良好的心理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避免手足无措产生对机械设备的误操作;在某些情况下,操作者可能进行多项操作活动,心理承受过低的话会直接影响操作;操作者的情绪也影响实际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态度,管理者的管理方法和态度对于操作者的情绪将会直接产生影响,情绪过于亢奋和过于低沉都会影响工作效率[2]。
2.2 机器的因素
机器设备对于机械制造的影响较大,加强机械制造的安全管理应重视机械设备这一环节。某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盲目减少机械设备的采购成本,采购性能低下、质量低劣、不符合相关技术和安全标准的机械设备,无形中增加了机械制造安全事故的风险水平;在机械设备的设计上,某些设计者没有重视机械设备的人机交互性能,机械设备的人机交互性较差影响实际的机械制造,引起操作者的误操作而导致事故。
2.3 环境的因素
工作环境是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设备的精密化程度越高,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更为严格,环境温度、湿度、粉尘、光线将直接影响机械设备的运转状态;企业的管理方式,也会对操作者的情绪和机械设备的状态产生影响。
3 事故控制的方法
3.1 坚持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创新
机械制造应坚持技术创新,不断对机械设备进行优化升级,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技术手段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工作环境进行监测,及时通过数值的异常变化,来对突发事件及时做出处理,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机械制造的技术创新中应坚持提高人机的交互性,增强机械设备的人格化,避免机械设备与工作环境的不兼容。机械技术也应坚持管理创新,大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将操作者的能动性和充分性与制度的强制性连接在一起,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机械制造应坚持技术和管理的双重创新,改变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格调[3]。
3.2 坚持教育与制度的双约束
机械制造技术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为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相关企业应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操作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减少操作者因为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足而误操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培训的内容不仅应停留在机械制造的专业知识,还应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企业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树立安全生产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对员工实际生产的“软约束”;大力建设安全管理制度,使员工自觉遵守机械制造的安全规程,通过安全管理制度形成对员工实际生产的“硬约束”。坚持教育与制度的双约束,两者互为补充,有利于约束操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3 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提高机械制造的安全管理水平。工作环境直接影响了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需要完善对于机械设备工作环境各项数据的监测,及时发现机械设备的故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严格控制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企业应大力建设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加全体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人事的横向和纵向管理,对人事变动过程透明化,促使全体员工努力工作,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通过技术和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 结语
机械制造对于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机械制造事故的科学预防,保证生产科学、合理、文明,实现机械制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通过对机械制造安全管理和控制,汲取经验,坚持创新,促进工业机械化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孙志学.机械制造业中事故原因的分析与控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8):63-64.
[2] 吕宝中.兰石国民油井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控制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
高处坠落事故原因与预防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在距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
处进行作业,在此作业过程中因坠落而造成的伤亡事 故称之为高处坠落事故。
一、高处坠落事故的类别:
1、洞口坠落(予留口、通道口、楼梯口、电梯口、阳台口)。
2、脚手架上坠落。
3、悬空高处作业坠落。
4、石棉瓦等轻型屋面坠落。
5、拆除工程中发生的坠落。
6、登高过程中坠落。
7、梯子上作业坠落。
8、屋面作业坠落。
9、其它高处作业坠落(电杆上、设备上、构架上)。
二、造成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
1、由于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造成坠落发生(占33.1%)。
2、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如喝酒)造成坠落(占27.2%)。
3、由于防护用品的缺乏或缺陷(占13.6%)。
4、由于不懂操作技术而造成事故(占6.4%)。
5、由于设备工具有缺陷造成事故(占5.5%)。
6、由于劳动组织不合理造成事故(占3.6%)。
7、由于对现场缺乏检查指导或指导有误造成事故(占3.1%)。
8、由于光线不足或工作地点及通道情况不良造成事故(占1.8%)。
9、由于采用的措施不当而发生的事故(占1.8%)。
三、预防对策:
1、要重点抓好架子工队伍的管理,把好安全防护关,架子工必须严格遵守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必须严格遵守架子搭设规范。
2、要教育职工正确使用安全用具,把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关。
3、要搞好“四口、五临边”的安全防护,把好现场洞口临边防护关。楼梯口必须设双栏杆,予留洞口必须设盖板和围拦,电梯井口必须设防护栏栅,人员通道必须设防护棚,临边必须设防护栏杆,提升机卸料口平台必须设制动门和防护栏杆。
4、要加强对工人的操作技术和知识的教育。
5、要加强对现场的安全操作和技术指导。
6、要加强对高作业人员的教育与指导。
7、要加强对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教育。
8、要把好夜间照明和登高作业气候条件关。
2008年6月6日,该服装厂发生火灾事故。起火初期火势不大,有员工试图拧开消火栓和用灭火器灭火,但因不会操作未果。火势迅速蔓延至二、三层。当时,正在二层办公的厂长看到火灾后立即逃离现场;二至六层的401名员工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慌乱逃生,多人跳楼逃生摔伤;一层人员全部逃出。
该起火灾事故,造成67人死亡、5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600万元。事故调查发现,起火原因是一层库房内电线短路产生高温熔珠,引燃堆在下面的木料;整个火灾过程中无人报警;事故前该厂曾收到当地消防机构关于该厂火险隐患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但未整改;厂内仅有一名.电工,且无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2008年真题]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此次火灾发生初期,作为企业负责人的厂长应优先()。A.保护工厂财物 B.组织员工疏散 C.保护员工财物 D.查找起火原因 E.保护工厂重要文件
第2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单选)(本题:2分)(上个材料)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此次事故属于()。
A.特别重大事故 B.重大事故 C.较大事故 D.—般事故 E.轻微事故
第3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单选)(本题:2分)(上个材料)关于此次事故中逃生时受伤的员工是否应定为工伤的问题,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该定为,因工作受伤 B.不应定为,不是因工作受伤 C.是否定为,由厂工会认定 D.是否定为,由厂领导决定 E.是否定为,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裁定
第4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单选)(本题:2分)某日16:10分,某厂维修班开始检修连接污油池的输油管线。16:20,钳工甲将带有阀的输油管线放入污油池内,当时污油池内油的液面高度为50cm,上面浮有30cm厚的污油。在连接100cm高的法兰时,由于法兰无法对正而连接不上,班长乙去车间喊电焊工丙。17:10,电焊工丙带着电焊机到达现场,由于是油池附近作业,电焊工丙在现场准备好后,去车间办理动火票。17:20,钳工甲见丙迟迟没有回来,又快到下班时间,于是用电焊开始焊接。焊接三分钟左右,发生油气爆炸,爆炸将油池顶盖掀开,油池着火,钳工甲在油池附近死亡。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在油气厂内焊接,必须由具有()的人进行操作。A.防爆基础知识 B.防爆基础经验 C.焊工作业操作证 D.经过焊工培训 E.领导允许
第5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单选)(本题:2分)(上个材料)该起事故的性质是()。
A.个人行为 B.刑事案件 C.责任事故 D.非责任事故 E.意外事故
第6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单选)(本题:2分)(上个材料)该起事故爆炸的直接原因是()。A.通风不良 B.照明强度太低 C.环境温度过高 D.违章操作 E.对异常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第7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多选)(本题:3分)某服装厂厂房为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厂房一层是裁床车间,二层是手缝和包装车间及办公室,三至六层是成衣车间。厂房一层原有4个,后2个门被封死,1个门上锁,仅留1个门供员工上下班进出。厂房内唯一的上下楼梯平台上堆放了杂物,仅留0.8m宽的通道供员工通行。半年前,在厂房一层用木板和铁栅栏分隔出了一个临时库房。由于用电负荷加大,临时库房内总电闸保险丝经常烧断。为不影响生产,电工用铜丝代替临时库房内的总电闸保险丝。经总电闸引出的电线,搭在铁栅栏上,穿出临时库房,但没有用绝緣套管,电线下堆放了2m高的木料。
2008年6月6日,该服装厂发生火灾事故。起火初期火势不大,有员工试图拧开消火栓和用灭火器灭火,但因不会操作未果。火势迅速蔓延至二、三层。当时,正在二层办公的厂长看到火灾后立即逃离现场;二至六层的401名员工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慌乱逃生,多人跳楼逃生摔伤;一层人员全部逃出。
该起火灾事故,造成67人死亡、5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600万元。事故调查发现,起火原因是一层库房内电线短路产生高温熔珠,引燃堆在下面的木料;整个火灾过程中无人报警;事故前该厂曾收到当地消防机构关于该厂火险隐患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但未整改;厂内仅有一名.电工,且无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2008年真题]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对本案存在的安全隐患,下列整改措施中,该厂应该采取的有()。A.保证上下楼梯通道畅通
B.确保人员出入通道不少于两个 C.加强员工灭火技能培训
D.电工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并持证上岗 E.申领安全生产许可证
第8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多选)(本题:3分)(上个材料)
该厂存在的下列现象中,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有()。A.库旁内总电闸的保险丝用铜丝代替 B.厂房内上下楼梯平台上堆放杂物 C.厂房的三层至六层是成衣车间 D.二至六层有401名员工同时工作 E.二层以上各层存放可燃物
第9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多选)(本题:3分)(上个材料)下列关于该厂安全管理现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员工缺乏应急救援常识 B.楼房不适合作为生产服装的厂房 C.安全管理混乱 D.发现的事故隐患没有及时整改 E.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不到位
第10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多选)(本题:3分)(上个材料)厂房一层火灾失控时,对正在五层工作的员工来说,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有()。
A.在本层负责人的组织下灭火 B.搬运身旁附近的财物 C.察看火情,设法逃生
D.无法立即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待救援 E.逃生时尽量不要直立行走
第11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多选)(本题:3分)
(上个材料)此次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间接原因包括()A.厂房一层内设置临时库房
B.厂方平时缺乏对员工的安全防火教育培训,员工自救能力差 C.厂房内唯一的上下楼梯平台上堆放了杂物,员工无法迅速撤离 D.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下达不及时
E.厂房一层只有1个门供员工上下班进出
第12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多选)(本题:3分)某日16:10分,某厂维修班开始检修连接污油池的输油管线。16:20,钳工甲将带有阀的输油管线放入污油池内,当时污油池内油的液面高度为50cm,上面浮有30cm厚的污油。在连接100cm高的法兰时,由于法兰无法对正而连接不上,班长乙去车间喊电焊工丙。17:10,电焊工丙带着电焊机到达现场,由于是油池附近作业,电焊工丙在现场准备好后,去车间办理动火票。17:20,钳工甲见丙迟迟没有回来,又快到下班时间,于是用电焊开始焊接。焊接三分钟左右,发生油气爆炸,爆炸将油池顶盖掀开,油池着火,钳工甲在油池附近死亡。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该事故中引起油气爆炸的因素有()。A.空气 B.油与挥发的气体
C.环境温度 D.电焊焊接所产生的弧光 E.污油
第13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多选)(本题:3分)(上个材料)钳工甲所处作业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有()。A.离子辐射 B.触电 C.油气着火 D.油气爆炸 E.机械伤害
第14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多选)(本题:3分)(上个材料)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对维修班可能涉及的事故类型、类别有()。A.其他爆炸 B.火灾 C.淹溺 D.灼烫 E.机械伤害
第15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多选)(本题:3分)(上个材料)根据以上情形,爆炸的间接原因有()。A.作业组织者安全管理不到位 B.安全教育培训不够 C.动火过程监护不到位 D.事故应急演练耒落实 E.安全意识不强
第16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D电厂有2台200MW汽轮发电机组,主设备包括发电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附属子系统包括启动锅炉系统、燃煤卸车输送系统、点火及助燃系统、发电机冷却系统等。启动锅炉系统有2台额定蒸发量29t/h、工作压力2.6MPa的启动锅炉。点火及助燃系统有2个单罐储量5OOt的柴油储罐,各存柴油200t。发电机冷却系统的制氢站有5个单罐容积为20m3、最高工作压力为1.2Mb的储氢罐,燃煤卸车输送系统有燃煤运输火车、火车卸车翻车机、车皮夹固装置、胶带输送机、煤斗等。用电设备使用380V动力电源。火车车皮挂钩、.摘钩作业,由人工操作。作业场所实行定时巡检制度。
2008年3月1日,班长甲持工作票,办理动火作业许可手续后,未按动火作业要求落实相关措施,就带领工人在柴油储罐罐顶预留呼吸孔处开始焊接作业,焊接过程中油罐着火、爆炸造成5人死亡。[2OO9年真题]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卵6),指出该厂燃煤卸车输送系统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其存在的环节或场所。
第17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提出上述油罐焊接作业的安全技术措施。
第18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简述防止此类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安全管理措施。
第19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E钢铁公司棒材厂的加热炉使用煤气为燃料。2008年4月9日8时,棒材厂1号加热炉停产检修,更换煤气阀组后面的补偿器。11时更换完补偿器后,由工长甲负责组织引煤气。按照引气操作程序,先用氢气对加热炉进行吹扫置换,经检测合格后才能引煤气点火。
工长甲让维修工乙和丙两人去开阀组后面的截止阀,两人合力未能打开。乙取来一个铁制扳手。11时35分,乙在松动截止阀的紧固螺栓时,扳手与螺栓撞击产生了火花,遇到泄漏的煤气着火。工长甲在现场立即拿灭火器灭火,但由于火势太大无法扑灭,现场火势迅速蔓延并发生爆炸,乙当场死亡,丙被烧伤。甲手足无措,带着丙慌忙离开现场并赶赴医院。事故后调查发现,由于阀组前球阀密封不严,煤气从密封处泄漏,扩散到截止阀处。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设备损失500万元,处理事故和现场抢救费用3O万元,停产损失300万元,丙住院治疗费80万元,支付乙家属抚恤金25万元,丙歇工工资3万元,事故罚款15万元,补充新员工培训费1万元。[2009年真题]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计算此次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第20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指出甲、乙、丙3人在操作过程中和事故处置过程中的不当之处。
第21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指出本案中E钢铁公司棒材厂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22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为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E钢铁公司棒材厂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第23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某花炮厂属私营企业,主要产品有鞭炮和烟花。在全省烟花爆竹企业专项整治期间,该厂从2000年12月开始停产整顿,至2001年4月份整顿完毕,经当地公安部门批复同意该厂恢复生产,并与当地政府签定了安全生产责任书。2002年4月,该厂修建用来搬运原料的卷扬机提升系统,卷扬机提升斜长约60米,垂直高度30多米。上工区在半山腰,下工区在卸货停车场,操作平台设在上工区。卷扬机于2002年10月初建成投入使用。该厂委托安全评价机构进行了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机构明确指出自制的卷扬机不能使用,如要使用须经有关部门检验鉴定合格。当地部门在2002年11月1日对该厂检查中,特别指出卷扬机不得用于运输药料,并提出书面整改意见,法人代表A当场表示,不采用机械方式搬运黑火药,卷扬机只是用来搬运辅助材料,决不运载带药原料和人,厂里也制定了制度并告知全厂职工,违者罚款。A还以书面形式向公安部门作出保证,决不会用卷扬机来搬运黑火药和人。但事实上,自2002年10月份以来,该厂曾多次利用卷扬机搬运过黑火药,A对此视而不见。
2003年2月22日,厂安全负责人B前往某市购买黑火药和烟花材料,当日在该市租用了2辆5吨解放牌货车。23曰上午,一辆车装载4吨黑火药和1吨高氯酸钾,另一辆车装载约7吨的烟花材料。B负责押运。车抵达厂后,根据副厂长C的指示,B指挥司机将第一辆车先行开至卷扬机下工区,副厂长C指派三名工人去卸货,将车上的高氯酸钾和黑火药卸下装入卷扬机的吊篮提升到上工区。为加快搬运速度,C又去找几辆手推车来运送,当天值班管理人员D也分别指派9名工人到卷扬机上工区去搬运。未经专业培训的D操作卷扬机,2名工人在旁负责卸货,其余7名工人用2辆手推车将货物搬运入库。卷扬机前两次提升上来的是高氯酸钾,在提升期间,卷扬机曾发生吊篮下滑的故障。第三次提升黑火药时,因提升过快、钢丝绳突然崩断,吊篮坠落至下工区地面,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2人重伤、2O人轻伤。[2OO4年真题]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请确定这起事故的性质,并说明理由。
第24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请分析这起事故的原因。
第25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
写出有关责任人的错误事实。
第26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请根据这起事故的特点,提出整改(防范)措施。
第27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某液化气钢瓶检验站位于某锻压有限公司内,全站共14名工人,主要任务是对回收的液化气罐进行检验和处理。作业程序是抽干罐内残液,对锈蚀状况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的进行除锈、抛光、喷漆。某年1月3日下午厂区突然传来“轰轰”两声巨响,很快钢瓶检验站厂房浓烟沖天,一片火光。在车间工作的8名作业工人烧伤,其中2人伤势严重,其余工作人员也都受了伤。经分析,认定这起爆炸事故是由于储气罐气体泄漏,被作业的电火花引燃所致。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可燃物质发生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第28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简述影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
第29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上个材料)
简述制定预防可燃气体爆炸措施的原则,并针对每项原则举例。
第30题: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本题:5分)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六溴-2,4-二硝基苯胺的村办企业。该厂只有一座大厂房,内分3个车间:东车间生产中间产品2,4-二硝基苯胺,中间车间为备料车间,堆放着强氧化剂氯酸钠、溴化物和2,4-二硝基苯胺。1996年1月26日下午16时,该厂备料车间的氯酸钠突然起火冒烟,正在厂办公室的厂长立即组织职工和附近村民救火。他们先是从离厂房约十几米的废水塘里拎水灭火,没有效果,后厂长让人迅速运沙子灭火,没等沙子运到,只听两声巨响,一股黑烟直沖天空,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厂房被夷为平地,前来救火的工人和村民死亡19人,受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1.焊接切割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
(1)焊接切割作业时,尤其是气体切割时,由于使用压缩空气或氧气流的喷射,使火星、熔珠和铁渣四处飞溅(较大的熔珠和铁渣能飞溅到距操作点5m以外的地方),当作业环境中存在易燃、易爆物品或气体时,就可能会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
(2)在高空焊接切割作业时,对火星所及的范围内的易燃易爆物品来清理干净,作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乱扔焊条头,作业结束后未认真检查是否留有火种。
(3)气焊、气割的工作过程中未按规定的要求放置气瓶,工作前未按要求检查焊(割)炬、橡胶管路和气瓶的安全装置。
(4)气瓶存在制造方面的不足,气瓶的保管充灌、运输、使用等方面存在不足,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
(5)乙炔、氧气等管道的制造、安装有缺陷,使用中未及时发现和整改其不足。
(6)在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未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在实施置换焊补时,置换不彻底,在实施带压不置换焊补时压力不够致使外部明火导入等。
2.防范措施
(1)焊接切割作业时,将作业环境10m范围内所有易燃易爆物品清理干净,应注意作业环境的地沟、下水道内有无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以及是否有可能泄漏到地沟和下水道内可燃易爆物质,以免由于焊渣、金属火星引起灾害事故。
(2)高空焊接切割时,禁止乱扔焊条头,对焊接切割作业下方应进行隔离,作业完毕时应做到认真细致的检查,确认无火灾隐患后方可离开现场。
(3)应使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要求的气瓶,在气瓶的贮存、运输、使用等环节上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4)对输送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的管道应按规定安装、使用和管理,对操作人员和检查人员应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
(5)焊补燃料容器和管道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焊补方法。实施置换法时,置换应彻底,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可燃物质的含量;实施带压不置换法时,应按要求保持一定的压力。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其含氧量。要加强检测,注意监护,要有安全组织措施。
四、火灾、爆炸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及灭火技术
1.火灾、爆炸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在焊接切割作业中如果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应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紧急处理:
(1)应判明火灾、爆炸的部位及引起火灾和爆炸的物质特性,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
(2)在消防队员未到达前,现场人员应根据起火或爆炸物质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控制事故的蔓延,如切断电源、撤离事故现场氧气瓶、乙炔瓶等受热易爆设备,正确使用灭火器材。
(3)在事故紧急处理时必须由专人负责,统一指挥,防止造成混乱。
1 意外失火原因分析
燃烧现象十分普遍, 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起火燃烧条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 即起火点、易燃物 (还原剂) 、助燃物 (氧化剂) 。作为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反应必须有氧化剂和还原剂参加, 此外还要有引发燃烧的起火点。下面是从燃烧三大要素的角度来对流动机械的火灾事故的分析:
1.1 起火点
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 统称为起火点。如明火、高温表面、摩擦与冲击、自然发热、化学反应热、电火花、光热射线等。
1.1.1 发动机起动、发电线路引起的火灾
发动机的起动、充电线路是最主要的起火点。蓄电池、起动机、发电机线路是发动机引起火灾最多的线路。起动机启动时使用的电流和发电机发出的电流一般都在几十安培、甚至超过百安培, 加之此线路为长期通电线路, 使用环境温度较高。如果其绝缘层老化破裂而导致的接地, 因局部电阻过大发热使导线或接点烧着熔化, 引燃导线或周围的可燃物[1]。同时起动机及发电机碳刷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火星, 在有易燃物的环境中可能导致引起火灾。
防范要点:起动机及发电机应日常检查其转子运转情况, 尤其对使用时间较长的起动机及发电机进行拆装检查, 并检查线路的固定情况, 不能有松动部位;其次做好线路周围的清洁工作, 清除线路附近的易燃物, 线路附近不得有油泥、棉纱及其它漏油情况存在。
1.1.2 发动机排气管高温引起的火灾
发动机设计时为了防止出现火灾, 油管、电气线路与发动机排气管是分别位于发动机的两侧的。发动机经过长时间运行排气管温度非常高, 如果排气管上附着油污、棉纱等易燃物则非常容易引起火灾。
防范要点:根据自己所处作业场地的不同周期性清洁排气管及四周, 保持排气管干燥、干净, 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1.1.3 其它电气线路引起的火灾
现代港口的大型流动机械是通过电液控制的装卸设备, 电气控制上大多采用全CAN BUS设计, 但老旧型号设备, 一般都是采用继电器来控制的, 断电是通过保险片熔断进行, 断电时间较长, 而且线路遍布车身, 所以必须选择使用合格的保险片, 否则容易引起失火事故。
防范要点:电气线路的维保作业过程必须要小心谨慎, 线路整齐有序, 接触良好。附线作业必须选择品质好的耐油电线, 同时必须使用阻燃护套管, 附线作业必须经过公司技术负责人的同意, 其整个作业过程必须由主管工程师在现场监控作业并做好记录, 存入设备维保档案。
1.1.4 驾驶室的起火点
驾驶室作为一个全车的监控操作中心, 电气线路尤其多。电气线路的日常检查维保更应该小心谨慎, 严禁电气线路的死搭乱改。
另外此起火点还存在人为可能性。虽然天津港各个公司的规章制度已经严禁司机作业人员在操作过程吸烟, 但可能还有个别司机违章作业, 可能引燃易燃物而造成火灾事故。
防范要点:保证电气线路整齐, 提高司机责任心, 加强检查、监督杜绝的。
1.2 易燃物 (还原剂)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 均称为可燃物 (易燃物) 。如汽柴油、木材、纸张、塑料、橡胶、纺织纤维等。液压系统是港口流动机械的主要作业系统, 液压油作为液压系统的主要动力传动介质是不容易燃烧的, 但如果液压油与粉尘、棉纱混合形成油泥、油棉纱就非常容易燃烧。车身附着物, 设备在作业易燃易爆的危险物时, 容易附着细小的易燃易爆物品。比如作业对象为纸制品、纺织品、易燃易爆油品等。主要体现在:
漏油:柴油管路老化、破裂, 接头松动;高压油泵的高压柴油管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的裂缝或松动;液压油管老化、破裂、接头松动;油管固定点松动、导致相互摩擦而破损;高压油管破损后喷出的雾化油液与发动机高温部件、如涡轮增压器或排气管接触, 极易发生意外着火。
作业环境:漏油没有及时解决、或维修后没有清洁干净。导致油污、油泥的不断积累、增加了失火的可能性;作业对象或作业场地易燃物较多, 如废纸、棉纱, 排气管上吸附了易燃物, 这些易燃物质接触到高温或明火后极易燃烧。
防范要点:应该定期整车清洁, 除了经常性清洁空气滤芯、散热器表面外还得清洗发动机外部及排气管上可能的附着物。
1.3 助燃物 (氧化剂)
凡是与易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都叫做助燃物。如空气 (氧气) 等。空气是最常见的助燃物, 一般情况下, 可燃物的燃烧都是指在空气中进行的。港口流动机械工作环境要切断空气是不可行的, 但能通过减少氧气数量或浓度来控制火势的发展。
防范要点: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氧气数量和浓度。
但是既使具备了三要素并且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燃烧也不一定发生。要发生燃烧还必须满足其他条件, 如易燃物和助燃物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 点火源需要—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等[2]。
2 意外失火预防措施
2.1 规范规章制度
总结天津港各公司在机械管理规章制度上的经验,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合理规范维修保养制度
维保制度首先具有规范化、具有科学性。设备保养手册应合理制订维保作业的内容、周期, 规定维保人员的操作流程。流动机械主要使用液压系统进行作业, 维保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 保证液压系统的干净, 减少设备故障次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通过规范采购管理控制设备的零配件质量, 尤其是电气及结构关键零配件的品质保证。比如保险丝应严格按照规范使用, 不合格的保险丝不能起到过流熔断的保护作用, 可能导致意外失火的发生。流动机械发动机及液压系统广泛使用的过滤杂质的滤清器的也存在一定保质期。失效或不合格的假冒滤清器可能发生爆裂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1.2 加强设备检查管理
设备检查必须对设备使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对设备性能的关键点和危险点进行重点检查, 比如安全消防设施、电气系统、制动系统、油水电等。设备检查必须制订合理的设备检查标准, 并根据设备技术状况确定设备检查的项目和间隔期。设备检查根据检查的重点和间隔期, 可大体分为日检 (司机点检) 、周检 (每周抽检) 、月度检查, 以及设备专项检查。设备消防检查可以按照起火点、易燃物、助燃物进行分解, 根据分解情况合理制订日检、周检、月检的内容, 同时加强抽查力度, 保证各种检查落实到实处。
2.1.3 主要集装箱作业公司防火制度
集装箱作业公司主要加强了设备危险源辨识和防范管理。例如:天津港集装箱码头公司对机械设备的电气线路全部使用优质电缆, 同时全部应用阻燃型护管对电缆进行保护;东方海陆集装箱公司每天有专人对流动机械设备进行消防防范安全点检制度, 排查易燃物、可燃物;太平洋集装箱公司根据不同检查人员的经验水平不一样, 提出安全隐患排查和检查人员的收入挂钩, 使检查人员从思想重视检查制度。同时各个公司提出的对相关人员进行的培训, 使相关人员能应对某些应急情况。
2.2 加强设备防火应急管理
设备发生意外失火事故必须采取合理扑救措施才能最大化减少事故的损失, 避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发生。意外失火扑救措施首先应该以火灾应急处理预案为基础。
首先, 设备防火应急管理要强化操作人员、维保人员的消防知识培训, 提高人员防火意识, 使操作司机及维保人员了解设备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 做到失火时能科学的、合理的、及时处理事故, 降低或减少事故的损失。笔者曾了解某港区正面吊在港区前沿作业时发生意外失火事故, 操作司机不知道如何处置, 将正面吊高速驶回求援, 导致火灾范围扩大, 而无法及时扑救。这类情况的发生完全由于操作司机处理不当, 而使得损失进一步加大。这种处置不当的情况完全可以由培训、演练消除,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 设备防火应急管理要建立公司的设备失火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合理储备防火应急物资, 经常性进行应急处理预案演练, 做到应急程序合理, 各个岗位的人员熟悉自己在预案中的责任。
另外, 设备出现以外失火后, 司机要能够根据失火情况采取合理方法和措施实施抢险。基本步骤为:
立即停机;并马上断开主电源线路 (关掉主电源开关) 。
通知主管部门值班长, 马上组织人员、展开应急处理预案。
使用车载消防器材进行灭火, 灭火时应根据当时情况避免空气等助燃物进入, 防止出现明火。所以司机必须灵活机动选择适当的干粉或泡沫喷入位置, 否则可能导致明火出现而无法及时扑救。
2.3 车用消防技术研究应用
2.3.1 车载火灾预警技术
当前车载火灾预警技术主要集中在辐射探测、气体探测、声学探测等。应用的传感技术按类型分: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复合探测器及气敏探测器等接触式探测器和火焰探测器、图像探测器等非接触式探测器。
2.3.1.1 图像探测技术
图像探测主要针对大空间早期火灾, 适合于大型场合的火灾探测。图像型火灾探测主要根据图像的颜色和运动信息来探测火灾火焰, 例如:CCD成像探测技术, 利用带红外滤镜的CCD摄像机捕获火灾所发出的红外辐射[3]。
2.3.1.2 复合探测技术
复合探测能积聚单一探测各自优点, 同时避免单一探测的漏报、误报等缺点, 是未来火灾探测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常用的复合探测方式有:感烟型与感温型复合、红外光束线型与烟温型复合、光电感烟型与离子感烟型复合、CO与各火灾探测复合等。
2.3.1.3 辐射探测技术
辐射探测包括紫外 (UV) 火焰探测、单频红外火焰 (IR) 探测等。UV适用于无机物品火灾, 而单频红外火焰 (IR) 适用于烃类火灾。为提高探测的准确性, 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探测。
2.3.1.4 微波探测技术
与传统红外探测技术比较, 微波探测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微波探测对于除金属之外的任何介质具有很强的穿透性, 且微波探测的灵敏度受火场中浓烟和水蒸气的影响比较小,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4]。
2.3.2 车用灭火剂的选用
①水系灭火剂是指在水中添加添加剂或改变水的物理特性以提高水的灭火性能的灭火剂。
②泡沫灭火剂是能与水预溶, 以机械方式或化学反应产生灭火泡沫的灭火剂。具有良好的窒息和降温特点, 因此常被用于汽车发动机舱着火的场合。
③干粉灭火剂是由一种或多种具有灭火功能的细微无机粉末和具有特定功能的填料、助剂共同组成的。具有灭火速率快、灭火面积大、等效单位灭火成本低等特点, 因此普遍作为车用灭火剂。
④对于二氧化碳灭火剂, 根据 “低氧状态下的生命维持理论”, 空气中含有3%~5%的CO2可以刺激人体呼吸速率的加快, 当空气中的CO2含量达到10%以上时, 环境中的人就有生命危险。因此, CO2灭火剂必须在无人环境中使用, 对司机室发生火灾是不适用的, 可考虑作为机舱火灾的灭火材料。
2.3.3 引信式自动灭火装置
目前市场上成本较低、安装方便、可靠性高、效果良好的自动灭火装置为引信式自动灭火装置。其工作原理与燃放烟花相似, 触发装置为可点燃引信, 当发生火灾时, 引信被点燃, 内部预先充填压的缩空气迅速释放膨胀, 将外部包裹的灭火材料均匀定向地抛向起火区域, 实现灭火效果。此系统体积小、成本低、易于维护、便于安装, 是目前工程机械领域较多应用的机舱自动灭火系统。
3 主要研究成果
从起火燃烧的三大要素, 即起火点、易燃物 (还原剂) 、助燃物 (氧化剂) 着手, 对流动机械意外失火原因分析, 并针对设置防范要点, 对车载火灾预警技术和引信式自动灭火装置的研究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今后大型流动机械消防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规范了设备检查、维修、保养和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通过加强防火理论知识和防火抢险知识培训, 强化司机防火知识, 提高防火意识, 从而有效控制流动机械失火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雷.汽车线路短路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J].科学咨询, 2009, (23) .
[2]骆介禹.燃烧反应和燃烧三要素[J].低压电器, 1994, (4) .
[3]李明, 吴爱国.大空间早期火灾的双波段图像型探测方法[J].低压电器, 2007, (2) .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误操作;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3-0104-02
2014年12月15日,某供电局220 kV变电站工作人员误以为接地线被拆除,在未对接地编号进行有效核对的情况下,进行送电操作导致带接地线合闸的电气误操作事故;2015年5月7日,某220 kV变电站作业人员在未唱票、复诵、核对设备名称以及对电脑钥匙进行对位的情况下进行开锁操作导致带电合地刀。此类变电站电气误操作事故在全国各地供电局中时有发生,对当地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都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鉴于此,针对电气误操作原因展开全面分析,并从管理与技术两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对于规避电气误操作的发生,提升供电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意义重大。
1 变电站电气误操作原因分析
1.1 人为因素分析
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
①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落实,操作时监护核对不力;
②作业管控失效,无票操作或未依票操作、实际系统接线有别于模拟图板,实际的接线有别于施工图纸;
③设备交接不清;
④思想重视程度不够或身体精神状态欠佳。
1.2 非人为因素分析
1.2.1 电气设备因素
设备长时间运行而超过使用周期使得自身性能大幅降低,从而导致故障隐患。根据诸多变电站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分析可知,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已对其正常运行有严重影响,如接地隔离开关机械闭锁装置长时间不维护而失灵,导致本不会发生的误操作故障出现等。
1.2.2 电气操作工具影响
合格高质的操作工具是保障电气操作作业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设备运行操作工具存在质量不达标或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从而对变电站的电气操作造成安全威胁。譬如,如接电线长度不足无法满足装设需求,在验明装配位置不存在问题后需再次派人进行装设,这就加大了误操作事故的发生概率,
1.2.3 电力设备名称标识不规范
变电站电气设备名称不规范统一或长时间未更换,因磨损而模糊不清。这种情况下,在实际操作中极易导致走错间隔误操作的发生。譬如,35 kV母线接地隔离开关同PT接地隔离开关,若命名不规范或不清晰就极易引发辨识错误的发生,从而引发事故。
2 避免变电站电气误操作的防范措施
2.1 管理措施
2.1.1 “严”字当头,抓好责任制建设和作风建设
①制定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针对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变电站应当针对性的设置完善的标准化设备运行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特别是对于典型易发的电气误操作事故,变电站应当制定相应的典型误操作应急措施,从而在避免误操作发生的同时优化设备操作流程,提升变电站工作运行效率。对变电站各规章制度进行滚动优化修订固化,对其中模糊不清的地方加以注释,对繁复冗杂的地方进行精简,并定期更新其中落后过时的地方。而对于规章制度的落实,变电站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对其进行认真学习,并定期进行考核以确保其真正予以掌握和理解应用。
②要抓好责任制的落地。责任制落实到位是守住安全底线的重要保证。要一级抓好一级,全方位融入日常安全生产工作中,落实到每个设备、每件任务、每项操作中。各级领导层、管理层、执行层要切切实实做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工作的落实体现责任制的落实,以责任制的落实促进安全生产的全方位推进,发扬“严、勤、细、实”的工作作风,细之又细、慎之又慎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2.1.2 增强对技术人员的安全教育
应针对变电站技术人员开展系统的安全思想培训,提升其自我调适水平和心理承压能力。与此同时,明确规定变电站任何技术人员都不得缺席定期举行安全讨论活动,活动中各班组还应充分结合自身状况,讨论总结自身潜在的诸多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应对措施,从而为故障的预防和应对处理提供必要保障。进一步树立“安全生产、规矩做事”的意识,抓好“安规”、“两票三制”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刚性执行。
2.1.3 增强设备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变电站作业人员必须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相关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中去,确保自己能够与时俱进,胜任工作。同时,变电站管理者还应针对不同作业人员的具体作业内容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确保作业人员真正熟练掌握有关操作规范,实现对误操作的有效规避。
2.1.4 完善相应的防误奖惩机制
对生产安全奖惩机制进行重新修订,将无误操作与零故障作为安全先进个人及单位考核的必备条件,针对多发的误操作事故分析原因,总结应对措施。对相关事故的责任人依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严厉的惩处,并对长时间无误操作事故的个人或集体进行丰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防误工作中去。
2.1.5 做好监督检查,以“三严”查“三违”,确保现场安全措施 落地
安监部门要强化综合协调监管作用,齐抓共管,确保作业风险可控在控。要狠抓规程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确保制度执行闭环,监督管理闭环。要结合“两票三制”执行,用PDCA方法进行闭环管理,以“三严”(严禁违章、严查违章、严处违章)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通过加强检查和考核督促作业前风险分析的落实,及时消除事故风险苗头,杜绝变电站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2.1.6 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和服务工作
各级党组织和工会组织要把“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的思想和精神理解到位,执行到位,服务到位,主动关心每一位员工,服务每一位员工,做好经常性的思想工作和服务工作,切实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有问题倾向和矛头就主动帮助,贴心解决,让员工始终保持平静乐观的态度去工作,让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2.2 技术措施
2.2.1 构建防误闭锁系统
设立防误监督专员,设立防误装置台账,对作业人员的各类不安全行为或设备的不安全隐患展开及时的排除;构建完善、科学的防误管理结构框架,对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并设立相关的技术规范,并对所制定规范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管;不可私自关闭防误闭锁装置,若因工作需求而不得不关闭的必须经由相关责任人批准;完善闭锁装置万用钥匙的日常管理,设置专人进行看管,需要使用时必须由专责人在场监督;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防误闭锁系统的作用。
2.2.2 完善变电站样板化工作
依据国家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规范的相关要求,变电站各类电气设施均应具备准确且清晰的双重编号与相序,并参照样板化手册实施定置管理,以便有效避免作业人员的误触误碰导致误操作的发生。同时,还应让作业人员养成操作完成后立即断开操作电源的习惯。
2.2.3 配备质量合格的安全工器具
电力安全工器具是避免电气设备操作作业时发生灼伤、触电等意外事故的专用设备。变电站必须依照国家、电网企业相关工器具管理规定配置充足的专用安全工器具,并定期对其开展抽检与全检相结合的检测,及时更换损毁或失灵的无效工器具,以避免由其导致故障。同时针对各类工器具的使用还应对作业人员展开全面培训。
2.2.4 增强检修试验工作的操作管理
在电气设备的检修试验作业中强调监护管理,确保设备标识核对等流程的认真执行;规定检修试验作业前后检修试验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生产现场;检修试验作业时设备操作必须充分遵守“两票”实施相关规定,尤其是对于一侧带电一侧不带电设备的操作,必须向调度部门进行申请;检修试验工作完成后作业人员必须将设备恢复至开工前的状态并向生产人员详细交待,避免信息沟通不畅引发故障。
3 结 语
变电站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分析、归纳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针对常见的误操作事故制定严格详实的防误措施,并积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从而在技术与管理两个方面实现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的有效高质管控,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克服“违章、麻痹、不负责任”和“图方便”的心理,抓好“安规”、“两票三制”的落实,有效规避电气误操作事故,为电力的持续稳定供应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时旸.变电站电气误操作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甘肃科技,2014,(2).
[2] 王磊,周斌,柯成军.防止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电气误操作事故的措施[J].
从一起断指事故的深思
尽管国家和企业对安全工作非常重视,但每年还是有成百上千的机械事故不断发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些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却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要想降低机械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引用了一些事故案例,希望大家看后,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能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能吸取这些事故案例的经验教训;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真正把安全放在我们一切工作的首位。
一、装置失效酿苦果,违章作业是祸根
违章作业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十起事故,九起违章。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人为图一时方便,擅自拆除了自以为有碍作业的安全装置;更有一些职工,工作起来,就把“安全”二字忘得干干净净。下面这两个案例就是违章作业造成安全装置失效而引发的事故。
(案例一)2001年5月18日,四川广元某木器厂木工李某用平板刨床加工木板,木板尺寸为300X25X3800毫米,李某进行推送,另有一人接拉木板。在快刨到木板端头时,遇到节疤,木板抖动,李某疏忽,因这台刨床的刨刀没有安全防护装置,右手脱离木板而直接按到了刨刀上,瞬间李某的四个手指被刨掉。在一年前,就为了解决无安全防护装置这一隐患,专门购置了一套防护装置,但装上用了一段时间后,操作人员嫌麻烦,就给拆除了,结果不久就发生了事故。
(案例二)2000年10月13日,某纺织厂职工朱某与同事一起操作滚筒烘干机进行烘干作业。5时40分朱某在向烘干机放料时,被旋转的联轴节挂住裤脚口摔倒在地。待旁边的同事听到呼救声后,马上关闭电源,使设备停转,才使朱某脱险。但朱某腿部已严重擦伤。引起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烘干机马达和传动装置的防护罩在上一班检修作业后没有及时罩上而引起的。
以上两个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违章作业,机械的不安全状态失去了应有的安全防护装置和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安全意识低是造成伤害事故的思想根源,我们一定要牢记:所有的安全装置都是为了保护操作者生命安全和健康而设置的。机械装置的危险区就像一只吃人的“老虎”,安全装置就是关老虎的“铁笼”。当你拆除了安全装置后,这只“老虎”就随时会伤害我们的身体。
二、危险作业不当心,用手操作招厄运
一些机械作业的危险性是很大的,但一些使用这些机械的人员,对此并不重视,尤其是工作时间长了,更不把危险当回事,操作规程和要求抛在脑后,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果。例如下面的这个案例,就是因为不把危险当回事,用手代替应该用工具完成的工作,而导致的不幸事件。
1999年8月17日上午,浙江一注塑厂职工江某正在进行废料粉碎。塑料粉碎机的人料口是非常危险的部位,按规定,在作业中必须使用木棒将原料塞人料口,严禁用手直接填塞原料,但江某在用了一会儿木棒后,嫌麻烦,就用手去塞料。以前他也多次用手操作,也没出什么事,所以他觉得用不用木棒无所谓。但这次,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右手突然被卷入粉碎机的入料口,手指就给削掉了。
手是我们身体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很多安全生产操作的条文,都是用曾经流过血的手写成的。我们千万不要再冒失用手的危险去验证它的正确性。爱护自己的双手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
三、习惯不能成自然,休息也得想安全
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经常做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有一些行为可能是不经意和习惯做出的,但不知你是否想过,就是这些小小的习惯行为,有时会造成终生‘的后悔,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下面这些行为你有过吗?在有危险的地方休息;忽视安全标志的提示而我行我素;高处作业不系安全带等等。如果你有,就赶快改正吧。下面这个案例就是休息时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伤害事故。
2001年8月17日下午,河北某机械厂职工李某正在对行车起重机进行检修,因为天气热,李某有点发困,他就靠在栏杆上休息,结果另一名检修人员开动行车,李某没注意,身体失去平稳而掉下,结果造成严重摔伤。
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麻痹大意只会招来伤害。在生产作业现场,我们都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警惕性,不论是在操作的时候,还是在暂时空闲,想休息的时候,都要牢记安全第一,做到不伤害自己,不被别人伤害,千万不能习惯成自然地去做一些不安全的行为。
四、环境狭小藏凶险,没有措施惹祸端
在机械作业中,各种机械设备都有一定的安全作业空间,机械设备之间安置不能太过紧密,否则,在一台机械工作时,其危险的工件等物会对临近的机械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1998年5月19日,江苏省一个体机械加工厂,车工郑某和钻工张某两人在一个仅9平米的车间内作业,他们的两台机床的间距仅0.6米,当郑某在加工一件长度为1.85米的六角钢棒时,因为该棒伸出车床长度较大,在高速旋转下,该钢棒被甩弯,打在了正在旁边作业的张某的头上,等郑某发现立即停车后,张某的头部已被连击数次,头骨碎裂,当场死亡。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因为作业环境狭小,进行特殊工件加工时,没有专门的安全措施和防护装置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在工作中,我们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有关的要求,不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造成惨剧的发生。
五、旋转作业戴手套,违反规定手指掉
不同的工种都有不同的工作服装。在生产工作场所,我们不能像在平时休息那样,穿自己喜欢穿的服装。工作服装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它还有保护你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作用。忽视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忽视了你自己的生命。有时我们的操作人员习惯了戴手套作业,即使在操作旋转机械时,也不会想到这样不对,但是操作旋转机械最忌戴手套。因为戴手套而引发的伤害事故是非常多的,下面就是一例。
2002年4月23日,陕西一煤机厂职工小吴正在摇臂钻床上进行钻孔作业。测量零件时,小吴没有关停钻床,只是把摇臂推到一边,就用戴手套的手去搬动工件,这时,飞速旋转的钻头猛地绞住了小吴的手套,强大的力量拽着小吴的手臂往钻头上缠绕。小吴一边喊叫,一边拼命挣扎,等其他工友听到喊声关掉钻床,小吴的手套、工作服已被撕烂,右手小拇指也被绞断。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应该懂得,劳保用品也不能随便使用,并且在旋转机械附近,我们身上的衣服等物一定要收拾利索。如要扣紧袖口,不要戴围巾等,上海某纺织厂就曾经发生过一起这样的事故。一名挡车女工没有遵守厂里的规定,把头巾围到领子里上岗作业,当她接线时,纱巾的末端嵌人平时没有注意的梳毛机轴承细缝里,纱巾被绞,该女工的脖子被猛地勒在纺纱机上,虽立即停机,但该女工还是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所以我们在操作旋转机械时一定要做到工作服的“三紧”,即:袖口紧、下摆紧、裤脚紧;不要戴手套、围巾;女工的发辫更要盘在工作帽内,不能露出帽外。
起重设备不符规定发生事故引人深思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日前通报了辽宁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4.18”钢水包倾覆特别重大事故,通报说,2007年4月18日7时45分,辽宁省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个装有约30吨钢水的钢包在吊运至铸锭台车上方2~3米高度时,突然发生滑落倾覆,钢包倒向车间交接班室,钢水涌入室内,致使正在交接班室内开班前会的32名职工当场死亡,另有6名炉前作业人员受伤,其中2人重伤。
经专家对事故现场初步勘察分析,造成这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公司生产车间起重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按照《炼钢安全规程》的规定,起吊钢水包应采用冶金专用的铸造起重机,而该公司却擅自使用一般用途的普通起重机。
冶金起重机有工作级别高和工作环境恶劣的特点,铸造起重机也不例外。在炼钢和连铸车间吊运液态金属的起重机,即兑铁水、接钢水的起重机统称为铸造起重机。铸造起重机是炼钢连铸工艺中的主要设备之一。铸造起重机属于冶金起重机的一个类别,而冶金起重机是起重机械的一个类别属于特种设备。GB/T3811《起重机设计规范》、GB6067《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T7688.1《冶金起重机技术条件 通用要求》、JB/T7688.15《冶金起重机技术条件 铸造起重机》以及《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对铸造用起重机都有具体要求。
铸造起重机要完成倾兑铁水和倒渣的功能,因而铸造起重机一般拥有主副钩两钩。铸造起重机必须有两套制动器,每套都能单独可靠制动住1.25倍额定载荷。起升机构应装设上升极限位置的双重限位器(一般为重锤式和旋转式并用),对于起升高度大于20m的起重机还应装设下降极限位置的限位器,而且当吊钩处于最低位置时,还应保证钢丝绳在卷筒上缠绕的圈数在不计固定钢丝绳圈数的情况下,至少再保留2圈的安全圈。对于钢丝绳的要求则在选型和安全系数有特殊要求:不得采用麻芯钢丝绳,必须采用石棉芯或钢丝芯等耐高温的钢丝绳,安全系数应比设计的安全系数高一个级别。
除了以上要求之外,对于各零部件和机构也有特殊要求。一是主起升机构必须有两套驱动装置,当其中一套驱动系统发生故障时,另一套驱动系统应能保证在额定起重量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主起升机构宜采用4根钢丝绳缠绕系统,当1根钢丝绳或对角线上2根钢丝绳断裂后仍能将重物放到地面上;二是起重横梁下缘翼板下应设隔热装置,两端缠绕钢丝绳的动滑轮应设防护罩;三是起重机减速器采用棘轮棘爪装置时,棘爪不得少于4个,棘轮齿数不得少于20个,棘轮及其固定轴的材料不低于45钢;四是主钩吊具应采用叠片式板钩,司机室必须采用封闭式;五是主副起升机构配合工作时必须协调工作;六是起升机构必须有超速保护等。
由于铸造起重机的价格要高于普通的起重机,所以一些冶炼厂和铸造厂使用普通起重机代替铸造起重机,这种现象在黄冈市境内也普遍存在。2005年10月,我们在武穴市某厂的铸造车间检验时,就发现使用的是普通的电动葫芦单梁起重机,并且电动葫芦的行走小车车轮轮缘与工字钢的间隙严重超标,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整改,极有可能发生电动葫芦连同它吊起的钢水包一起坠落的严重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木工机械引发事故原因与预防措施】推荐阅读:
机械事故的救援措施06-14
A-13-1机械伤害及触电事故应急预案10-09
施工机械设备保证措施06-12
机械行业销售技巧与心得09-06
机械测绘实习心得与体会10-25
木工合同免费06-12
农业机械组装与维修工作总结10-17
“机械效率”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10-29
木工安全培训试题06-08
木工试题及答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