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位置练习(精选6篇)
一、“认真细致”填一填。(每空2分,共22分)
1. 电影院上的“7排16座”记作(7,16),则“15排10座”记作( , ),(21,7)表示( )排( )座。
2. 小明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5,3)表示,(5,3)中的5表示第5列,则3表示( )。小英在教室里的位置是(3,6),小英坐在第( )列,第( )行。
3. 如下图,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置可以记为( , ),西瓜的位置可以记为( , )。
4. 如下图,B点用数对表示为(5,1),A点用数对表示为( , ),C点用数对表示为( , ),三角形ABC是( )三角形。
二、“对号入座”选一选(选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如下图,如果点M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N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
A.(4,4) B.(4,5) C. (5,4) D.(3,3)
2. 如下图,如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2格为三角形A'B'C',在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
A.(5,1) B.(1,1) C. (7,1) D.(3,3)
3. 音乐课上,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A.(5,2) B.(4,3) C. (3,2) D.(4,1)
4. 在同一幅图上,如果点A用数对表示为(1,5),则点B用数对表示为(1,1),点C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 )三角形。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 等腰
三、“动手操作”画一画。(共28分)
1. 请你在下面的方格图里描出下列各点,并把这几个点顺次连成一个封闭图形,你能发现什么?(12分)
A(2,1) B(7,1) C(9,4) D(4,4)
2. 按要求回答问题或作图。
(1)如下图,图中三角形顶点的位置分别是:(6分)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的图形。(4分)
(3)三角形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的图形的顶点分别是:(6分)
四、“开动脑筋”做一做。(每空2分,共34分)
小兵张嘎伏到敌人据点侦查情况如下图。
1. 用数对表示下列地点的位置。(10分)
司令部( ) 弹一药库( ) 宿舍( )
牢房( ) 张嘎( )
2. 在图中标出下列各点的位置。(8分)
食堂(8,6)用○标出,粮仓(9,7)用☆标出,岗哨(5,0)用△标出,敌军司令斋藤(2,5)用◎标出。
3. 如果图中每个的距离代表50米,斋藤到司令部需先向( )走( )米,再向( )走( )米;张嘎要去牢房救特派员刘燕同志,需先向( )走( )米,再向( )走( )米。(16分)
五、开放窗口(10分)
画绕三角形ABC绕C点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五年级数学《位置》知识点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唯一 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注:
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②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延伸阅读:浅谈五年级数学教育
摘要: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数学在学习和发展科学技术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课堂中,学生的兴趣就是学生的动力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唤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益。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 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为学生打好初步的数学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光荣任务。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这是一对阻碍学生学好数学的矛盾。可喜的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了“愉快教育”、“兴趣教学”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有效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许多数学知识点的初始建立过程,这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全面而合理的素养结构。比起我们儿时,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太多了,思维也活跃多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增加授课内容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算法的掌握上更胜一筹,从而帮助其计算的准确率有所提高。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准确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主动思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更应创设适合于教学内容,有益于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巧妙设置疑难。以疑导学,既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寻求答案,问难释疑,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自觉能力。练习课——以练习为主要内容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课。在教学中,练习课起着熟练计算,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也因为如此,我们的计算练习课容易陷入题海大战的误区,一节课往往是教师廖廖数语,学生埋头苦算,到最后可能是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速度与技能,但他们对这些计算题的厌恶也从此生根发芽,学习后进生更是畏之如虎。所以教师不能简单、粗糙地处理一堂计算练习题。能挖掘计算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计算的信心与兴趣的计算练习题,才是一堂好的计算练习课。做作业对于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培养技能、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课外布置一些有趣味性的作业能把教学很好地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计算作业的单调印象有所改变。
二、培养学生在课堂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开发智力,更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并把笑容带进教室,用微笑包容全体学生。这样,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压抑感,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高高兴兴地学习知识,而且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提供了场所。
实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创立一个畅所欲言、敢于发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并与教师一起争论,不断提出新问题,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巧妙设置疑难。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其他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在创新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核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研究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在小学教育中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不仅是因为现在我国小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大统一的格局,更重要的是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而实践能力在世界奥林匹克比赛中中国选手屡遭批评,考试分数虽高,可动手能力却一塌糊涂。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尤其重要。现在学校十分注意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信息的海洋中,现在必须信息海洋中选择信息,快速地寻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因此,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能力与培养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组合作交流时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给予,而更多的是一种唤醒,恰如生命中的阳光与空气,要为种子的萌发于绽放提供良好条件,从而更好的凸现生命质量的教育本义。所以,我们的课堂所追求的境界应该是: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学会放手,学生才能学会走路,教师只有相信学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给学生以睿智和灵感,又启发学生对美和爱的渴望,即为学生开启一扇智慧之门,又为学生点燃一盏理想之灯,让学生获得生命与创造的能量,成为高尚的健全的有发展潜质的。
参考文献:
[1]何新军.浅析实施数学趣味教学的途径[J].
[2]徐淑芳.浅谈数学趣味教学之浅见[J].
1.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认识左右并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左右。
2.使学生经历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解决有关左右的生活实际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培养主动与同伴交流的意识,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
(二) 重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正确确定左右的方向。
难点:体验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在活动中学习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左右, 因此教学时不用把认识《左右》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而是将体验《左右》以及《左右》的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通过教学证明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年级儿童年龄比较小, 好奇, 好动。因此教学时笔者根据儿童的特点以游戏活动为主线, 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找一找等活动感受体验《左右》。通过活动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而不是无目的的活动。通过实践, 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发展思维,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 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 2009年11月13日那天你们加入了少先队, 成为了少先队队员, 你们向老师行个队礼好吗?
1. 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举起的这只手, 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这只手, 是你的——左手?
师:小朋友, 用你的右手 (或左手) 可以做那些事?
师:小朋友知道吗?左右手要多锻炼, 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开发我们的右脑, 使你们的小脑袋变得更聪明。
2. 体验自身的左和右
师: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 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看看我们的自身, 还有像这样“左右”一样好的朋友吗?
生: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下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3. (游戏) 老师说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伸出你的左手, 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 拍拍你的右肩。
设计意图:前几天一年级学生刚刚加入少先队, 成为光荣的小队员。通过生活实例举右手行队礼, 能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带入课堂。
4. 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有关左右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左和右 (出示课题:左右) 。
(二) 组织活动, 探究新知
1. 摆一摆
同桌合作, 老师说口令, 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摆放文具。 (同桌合作。计算机演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五样文具。)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小刀。)
2. 数一数
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一数。从左数橡皮是第几个?从右数橡皮是第几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 排第几都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同样东西, 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 顺序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创设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说一说
师: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计算机演示印证:以尺子为标准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左边有铅笔和橡皮, 右边有文具盒和小刀。)
4.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星期天, 有位小朋友想去小明家玩, 他没到过小明家, 但他听说上楼左拐是小明家, 那么小明住在几号房呢?你们愿意帮助这位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们讨论后得出结论:7号。)
生:小明住在7号房, 因为7号房在小明的左边。
师:可见, 学会了左右, 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 体验“相对”, 验证“相对”
1. 师:现在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同学们, (教师举起右手和大家面对面站着) , 你们说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生:右手。
生:左手。 (学生意见分歧。)
师:两边各选一名代表辩论, 分别说出各自的理由。 (学生间产生辩论。)
2. 师:谁能想个办法来证实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
生:老师转过身去。
师:现在我就按照同学们出的主意转过身去, 看一看老师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呢? (验证结论:右手。)
师:为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原因。)
师:对, 因为我和同学们是面对面地站着, 也就是说我和你们的方向是相对的, 所以举的右手就会和你们刚好相反。 (教师再次举起右手。)
设计意图:先出现疑惑, 产生矛盾。通过学生辩论、表演验证, 解决矛盾, 从而得出结论,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 生活中的“左右”
1. (游戏:
上下楼梯靠右行) 实践活动 (课本第61页第5题) 利用课件出示图, 指导学生认真看图。
师: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学生争执不下。)
师:下面, 我们来体会一下, (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 女同学从后往前是上楼梯, 男同学从前往后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 每个人举着右手走。 (女同学上楼后又顺势下楼, 男同学下楼后又顺势上楼) 体会一下你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 师小结:
方向不同, 判断时应把自己当做走路的人。我们不仅在上下楼时, 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 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边走, 按次序走, 以免发生事故。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左右。) 你知道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 (靠右走, 遵守交通规则, 避免交通事故发生。)
六、教学反思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学情分析: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学习这节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探索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及应用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2.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课前准备
价值5分钱的扣子一枚。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纽扣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纽扣? 学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材料来说,比如:金属纽扣、塑料纽扣等等;也可能会从纽扣的不同外形来说,如:两眼的纽扣、四眼的纽扣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纽扣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一枚纽扣,(出示课前准备的纽扣)猜一猜这枚纽扣大概多少钱呢?
学生猜测纽扣的价钱。
如果学生猜到了纽扣的价钱,就直接提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告诉学生这枚纽扣的价钱是5分一枚。
二、解决问题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多少钱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师:谁能把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算法,教师作必要的提问。如:
生1:1枚纽扣5分钱,10枚就是50分,也就是5角。师:5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多少? 生1:0.5元。
生2:1枚纽扣5分钱,10枚是5角,也就是0.5元。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教师板书: 5×10=50(分)50分=5角=0.5元 „„
对于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师:一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是0.5元,你们能把5分写成以“元”做单位的数,并写出算式吗?试一试!
学生写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出的算式是什么?
生:我是这样想的,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是0.05元,求10枚纽扣多少钱,列式是0.05×10,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列出算式是0.05×10=0.5(元)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0.5元,1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试着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并列算式。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枚5分钱,100枚就是500分,也就是5元。(2)10枚是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3)1枚纽扣5分钱,10枚纽扣5角钱,100枚就是10个5角,是5元。„„
师:对!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就是5元。请你把5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数,并列出算式。
学生写完后,指名汇报。
教师板书: 0.05×100=5(元)
师: 一枚纽扣5分钱,100枚纽扣5元,1000枚纽扣多少钱呢?自己算一算,并写出算式表示。学生计算并列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算出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中有10个100枚,就需要10个5元,是50元。算式是:0.05×1000=50(元)
(2)10枚纽扣5角钱,100枚纽扣5元钱,1000枚纽扣要50元。列式是:0.05×1000=50(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0.05×1000=50(元)
三、总结规律
师: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三个算式中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进行启发性对话。如:
生1:我发现这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0.05,另一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生2:第一个因数相同,都是0.05,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10、100、1000。
师:很好!这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相同,第二个因数不同,分别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谁能用扩大了几倍来描述一下这三个算式呢?
生3:第一个算式是0.05扩大10倍,第二个算式是0.05扩大100倍,第三个算式是0.05扩大1000倍。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第一个算式,0.05扩大10倍,所得的积有什么特点? 生:数字5不变,只是小数位数变了,原来是两位小数,现在变成了一位。师:0.05由两位小数变成一位小数,小数点是怎样变化的?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0.05×10=0.5这个算式的特点? 生: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说得很好!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大家再观察0.05扩大100倍、1000倍的积5 和50,小数点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再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生:0.05扩大1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两位。生:0.05扩大1000倍,小数点就向右移动三位。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谁能把这三个算式一起说一说?
生:0.0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扩大1000倍,2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师:通过这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所得的积,只是小数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叫做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板书: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2页,自己读一读大头蛙说的一段话。学生读书。
师:谁来说一说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指名一、二人回答。
四、运用规律
师: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应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个小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的计算非常简便,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出示题目:把3.8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先试着列式计算,再用计算器检验。
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发现试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特别关注扩大1000倍计算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交流时,可重点进行全班指导。
师:谁来说说3.87扩大10倍、100倍,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用计算器检验的结果怎么样?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只要意思对,计算正确即可。如:
生1: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38.7。根据小数点位置变化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所以,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检验结果正确。
生2:3.87扩大10倍,列式是:3.87×10,只要把3.87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行了。结果是3.87×10=38.7。用计算器计算也是这个结果。
„„
师:3.87扩大1000倍,怎样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 3.87×1000= 师:3.87×1000,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出现了什么问题? 生: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3.87只有两位。师:谁来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3.87×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可以把3.87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是3780。如果学生提不到把3.87看成3.870,教师可以启发。如:3.87可以变成三位小数吗?怎么办?当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把7的后面补0后,教师可简单概括。
师:把一个小数扩大整
十、整百、整千倍时,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可以在后面补0。
五、课堂练习
师:利用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可以使许多数学问题变的很简单。下面,请看“练一练”的第1题,谁能说一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要求是什么?
生1:从表中知道了小汽车每分钟的速度是1.835千米,白鳍豚每分钟的速度是1.33千米,金丝猴每分钟的速度是0.63千米,兔每分钟的速度是0.00452千米。
生2:题目的要求是把用千米表示的速度,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速度。„„
如果学生有其他不同的表述,只要意思正确,就给予肯定。师:请同学们自己改写,并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学生自主填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如:(1)一个数一个数的说。
生1:因为1千米=1000米,把1.835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结果是1835米。
生2:因为1千米=1000米,把1.33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1.33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就在后面添上一个0补足位数,结果是1330米。
生3:因为1千米=1000米,把0.63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0.63的小数部分只有两位,就在这个数的后面添上一个0补足位数,结果是630米。
生4:因为1千米=1000米,把0.0042千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要乘以进率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可以了,结果是4.2米。
(2)概括地说。
生:把四个以“千米”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都要乘1000,也就是把每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
六、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点位置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回忆一下。
一、读拼音,写词语。
ch?u
yōu
shanlu?yáng
芳
老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h?f?ng()唱和着.ha(√)fang(√)
ch?ng(√)sh?()低头折节数重..zh?ng()zh?(√)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牵(肠)挂(肚)(如)饥(似)渴黯然(神)(伤)
(与)(众)不同囫囵(吞)(枣)悲欢(离)(合)
不求(甚)(解)风度(翩)(翩)滚瓜(烂)(熟)
四、快乐阅读,回答问题。
读书的乐趣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读书的名言数不胜数。那辞藻优美的散文,那跌宕起伏的小说,那逻辑周密的推理,那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有一次,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立刻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那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那精彩激烈的打斗场面,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如汩汩清泉流进我的心田,在我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正当我沉浸在书中时,妈妈喊我下楼吃晚饭,我恋恋不舍地走下楼去。吃饭时,我一边吃一边津津有味地阅读,连饭粒掉到桌上也浑然不知,真是食不知味。妈妈在一旁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你吃饭都不忘看书,叫你‘小书迷’好了。?
从此,?小书迷?便成了我的雅号。
还有一次,爸爸的同事想看《水浒传》,爸爸便将这本书借给了他。一个星期,两个星期……我就像一位母亲等待外出不归的游予一样,盼望它早日回来,生怕爸爸的同事把我的《水浒传》弄脏、弄破,这种牵肠挂肚的心情无法言喻。大约过了一个月,《水浒传》终于又回到了我的手里,我把它久久地抱在怀里,像保护着失而复得的珍宝。突然,我发现书角翻卷了,连忙细心地将它抹平,嘴里嘟囔着:?我再也不把书借给不爱护书的人了!?
书,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进的道路;书,如熊熊烈火,点燃
我求知的渴望;书,如一袋粮食,为饥饿的我充饥。
书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1.按要求填空。
“善”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S);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羊)部,除部首外还有(6)画。“善”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容易,易于;⑤擅长,长于。“慈眉善目”一词中的“善”字应取第(①)种解释;“善读可以医愚”一句中的“善”字应取第(⑤)种解释。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抹平(mǒmā√)数不胜数(shǔ√shù)..
无法言喻(yùyǜ√)游子(r?uy?u√)..
扣人心弦(xián√xuán)失而复得(fúfù√)..
3.在括号里填上与短文中不一样的四字词语。
()的散文()的小说
()的心情()的场面
一、生活知识匮乏, 关键信息抓不准
“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 明确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认真贯彻这一理念。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由于学生生活知识的匮乏, 往往不能理解相关的数学问题, 不能抓准关键信息, 许多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困难重重。
例1:电子秤显示0.725kg, 单价是25元/kg, 张师傅实付多少元?
正确解法:0.725×25=18.125≈18.13 (元)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46位学生将结果写成了18.125, 占总人数的64.7%, 只有11位学生正确写成18.13, 占总人数的15.5%, 另有14位学生完全算错。考查的知识点是结合生活实际“元、角、分”保留两位小数, 题目中“实付”两字也提醒学生需要结合实际。产生错误的原因:一是平时教学中虽然强调过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即“四舍五入”的方法, 但是日常的练习题中多已明确告知学生需要保留的位数, 不需学生自己判断, 而此题保留位数是隐含的信息, 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二是生活知识缺乏, 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偏弱, 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实付”这一关键信息解决问题。
二、思考不深入, 数学思维周密性不够
数学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数学思维实质上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 它具有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并且主观意识较强, 所以, 在数学思维上会出现思考不够深入, 思维不够周密的问题。
例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厘米, 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8厘米和12厘米,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错例分析:两个班共有38人发生错误, 占总人数的53.5%。发生错误的学生大多认为面积有两种可能性, 即为80平方厘米或者120平方厘米, 原因在于认为题目中的高没有说明具体对应的底, 那么两条边都可能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底。但是, 若以12厘米这条边为底, 高为10厘米, 斜边为8厘米, 这样就不可能组成直角三角形, 也就是说, 上图中左边的所谓平行四边形是不存在的。因此,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只能选择8厘米这条边, 面积为8×10=80平方厘米。这一错误的产生说明学生思维的周密性仍然不足, 虽然考虑到了可能存在的两种情况, 但没有进一步去推敲这两种可能性是否一定存在。
三、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对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数学的转化与代换能力尤为重要,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不但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还要学会分析题干之间的联系, 学会综合考虑问题, 找到“中间量”, 通过等量代换或转化的形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但显然, 从习题的错例中不难看出学生数学转化与代换的能力仍显不足。
上图中ABCD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三角形DOC的面积比三角形AOE的面积小8平方厘米, 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正确解法:三角形ACD的面积为10×10÷2=50 (平方厘米) , 根据等底等高的性质, 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 三角形DOC是公共部分, 所以三角形DOE和AOC面积相等,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0+8=58 (平方厘米) 。
错例分析:该题两个班错误的共有16人, 占总人数的22.5%。大多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找到三角形ACD和三角形CDE面积相等这一隐含信息, 所以不会做。此题考查学生等积变形和面积转化的思想, 其实在平时练习中也有过类似的题目, 因此, 学生对于图形面积之间多几与少几的转化方法并不陌生, 只是这题需要先利用等积变换知道三角形ACD的面积等于三角形CDE的面积, 再通过转化和代换来求出阴影面积, 比平时的练习多了一步等积变形, 特别考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中的转化与代换能力。
四、审题不清, 易上干扰信息的当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 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之一, 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所谓“审题”, 就是弄清题目内容, 弄清已经知道什么, 要求 (求证) 什么。所以审题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学习的水平。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稳定, 并且处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期, 特别容易犯审题不清的错误, 也容易受题目中无关信息的干扰。
例4:一瓶可乐售价2.50元, M老师买了K瓶, 付了50元, 可以找回 () 元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 下面的数中, K可能是 () 。
选项: (1) 任何数 (2) 15 (3) 25
正确解法:找回 (50-2.5K) 元, K的范围是0<K≤20, 并且取整数, 所以只能选择 (2) 。
错例分析:这题两个班中错误的有17人, 占总人数的24.0%。集中错误发生在学生将M老师当成M个老师去计算了, 即 (50-2.5KM) 元, 属于审题不够清晰, 不能分辨信息的有效性。这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字母表示数, 因为该知识点上新课时已经接触过类似题型, 变化的只是M老师这一干扰项;而K的可能性范围在课堂上的类似题型中也有过辨析, 而本题中考查学生不仅要知道范围, 还得知道这个数只能是整数, 其实是考虑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因此, 看学生错误的高发点, 作为教师也需反思,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 尤其是在例题教学中, 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开阔审题思路, 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审题步骤和方法,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解题技巧。
【五年级上册位置练习】推荐阅读:
五年级上册位置11-30
位置(一)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1-02
五年级上册练习三10-18
三年级上册语文练习五07-28
五年级上册语文预习练习题12-02
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英语练习题试卷11-10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练习题10-13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后练习题参考11-20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一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