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剧本分析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哈姆雷特剧本分析(共7篇)

哈姆雷特剧本分析 篇1

演员表

哈姆雷特:魏天齐 国王:陈鹏宇 霍拉旭:杨策 王后:吴深圳 奥斯里克:姜然 贵族:王雪琪(唐山)雷欧提斯:李婧

哈姆雷特和霍拉旭上场。

哈:到此为止,现在我告诉你另外一件事,你还记得当初的经过吗? 霍:记得,殿下

哈:我觉得我的处境比带了脚铐的叛徒还难受。我的鲁莽行事竟然鲁莽对了。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的鲁莽可以做出出奇的效果,我们的命早就被安排好了。霍:这是无可置疑的

哈:我在船舱里无意中发现一封公文,我大胆的拆开了它,霍拉旭啊,那里面是堂皇的诡计(大声),我发现了一道密令,用了许多借口为名,说为了丹麦和英国的利益,不能让我这个罪恶之人逃脱,接到公文后立即杀了我。霍:竟有这等事

哈:(把国书给霍)这就是原来的国书,当时我感到危机四伏,便写了另外一通国书,你想知道内容吗? 霍:是的,殿下 哈:我以国王名义向英王提出恳切的要求。为了两国的友谊以及诸多理由立即处死那两个传书的。霍:可国书上没有印章

哈:啊,这件事啊。也许是上天注定,我恰好有我父亲的私印。

霍:这么说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是来送死的

哈:是他们的阿谀献媚断送了他们的性命,在两个强敌争斗的时候非要去当那两个牺牲品 霍:想不到竟是这样一个国王

哈:他杀了我的父王,奸污了我的母后,篡夺我的王位,我再让他为非作恶,岂不是要遭天谴!霍:不要出声,有人来了

奥斯里克上场。奥:欢迎您回来,殿下

哈:谢谢您,先生(小声对霍说)你认识这只水苍蝇吗? 霍:不,殿下

哈:(小声)那是你的福气,因为认识他是一件恶事 奥:(行礼)殿下,我奉陛下之命来告诉您一件事 哈:我洗耳恭听

奥:宫中新来了一位雷欧提斯先生,相信我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绅士,相貌堂堂,谈吐优雅,你会发现他本人就是代表一位绅士所拥有的 哈:先生,你把他形容的真是当之无愧,他的品德应该是举世罕见,其他人只配当他的影子 奥:你说的一点都没错殿下 哈:那你的用意是……

奥:陛下和他打赌,让你们交手。十二个回合之内,他赢不过您三招,雷奥提斯确认为他可以稳赢您九个回合,殿下要是答应可马上试一试 哈:如果我说不呢?

奥:我的意思是,殿下请您去和他一决高下

哈:先生,我还要在这厅堂散步,让我休息一下,把剑准备好,要是这位绅士同意,边下也不变卦,我愿意一试 奥:我要这样说吗

哈:你可以用自己的美言来传达我的意思 奥:那我先告辞了(行礼)

奥斯里克下场。

哈:呵,这些大臣也只会把表面功夫做好了

贵族上场。

贵:殿下,国王刚才让奥斯里克传旨,他说您在等候陛下的旨意,陛下想知道您是否要马上与雷欧提斯比剑? 哈:我的主意已定一切将听从陛下的指示 贵:陛下,王后和其他人马上就到 哈:他们来的正好 贵:王后请您在比赛之前和雷欧提斯客气几句 哈:我会听从他的教诲

贵族下场。霍:殿下,您会赌输的

哈:我想不会的,自从他去了法国以后,我就不断练习,我一定会赢,我心中对此事有顾虑,不过不要紧 霍:可殿下……

哈:这都是一些女人疑虑的琐事

霍:您内心若有顾虑,就别做了,我会阻止他们来的 哈:不用了,我们不能听从预感,反正死亡早晚会来临,早死又有何可畏惧的,随她去吧

国王、王后、雷欧提斯、贵族、奥斯里克及其侍从等持剑上场。

国:来,哈姆雷特,让我替你们两个和解和解(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两人的手相握)

哈:对不起,雷欧提斯。请你原谅我,因为你是堂堂男子。在这里的人,应该都知道,我患有严重的疯症,我所做的,伤害了你的感情与荣耀,激起你的愤怒的事,做对不起雷欧提斯的是哈姆雷特的疯症,而不是哈姆雷特,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请求他的宽宏大量,原谅我的不故意

雷:我能领会你的诚意,但在调停判决此事之前我是无法平息此恨的

哈:我相信你的话,并且以友谊来开始这场比赛

国:我想我的判断不会有错,你们两个的技术我都领教过,但哈姆雷特后来又进步了,所以才规定他必须多剩几招(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持剑准备)

国:斟几杯酒,如果哈姆雷特在第一或第二回合击中雷欧提斯或第三回合哈姆雷特取胜,我将敬酒为他祝贺,并将在杯中投入一颗珍珠,他可是无价之宝,开始吧,裁判们,请看好 哈:请,先生

雷:请,殿下(开打)哈:一剑 雷:没击中 哈:请裁判们公断 奥:中了,很明显 雷:好,再来

国:且慢,拿酒来,哈姆雷特,这颗珍珠是你的了(把放了珍珠的酒给哈姆雷特)

哈:让我比完这一局,等一下再喝(又打)你怎么说? 雷:我承认你碰着了

后:我帮你擦汗(擦汗),为你饮下这杯酒,祝你胜利 哈:谢母后 国:不要喝,乔特鲁德

后:我要喝的,陛下,请您原谅我(喝下)国:(小声)酒里有毒 雷:陛下,我一定要击中他 国:我看不见得

哈:来吧,雷欧提斯,使出你的全力 雷:如你所愿(再打)

雷:受我一剑(刺伤哈姆雷特,两个人的剑在抢夺中互换,哈姆雷特刺伤雷欧提斯)国:快把他们拉开

哈:不,再来(王后倒下)奥:王后,您怎么了?

霍:两个人都在流血(对哈姆雷特说)您还好吧,殿下 奥:您怎么样,雷欧提斯 雷:我活该被自设的诡计害死 哈:母后,怎么了?

国:他看见你们流血晕过去了

后:不,不,那杯酒,那杯酒……啊,我亲爱的哈姆雷特,那杯酒,那杯酒,我中毒了

哈:好狠毒啊,把门栓上,查出是谁干的(雷欧提斯倒下)雷:凶手,就在此!哈姆雷特(笑)啊哈姆雷特,你死定了,你活不过半个小时,凶器就在你手上,并且涂了毒,到头来,害了我自己,国王……就是罪人

哈:剑上有毒?那就发挥你的毒性吧(用剑刺国王)国:救我救我,我受伤了

哈:你这个乱伦杀人的丹麦王,尾随我的母亲去吧(逼国王喝下毒酒,国王死亡)

雷:这是他的报应,哈姆雷特让我们互相宽恕吧!我不怪你杀了我和我父亲,你也别怪我杀了你(雷欧提斯死亡)哈:上帝会饶恕你的,我也会马上跟随你的,我将要死了霍拉旭(对众人说)你们有的人面色苍白,有人战栗。但你们只是无言的旁观者,霍拉旭你要把我的故事告诉这些不知底细的民众

霍:不,我虽然是丹麦人,内心却像古罗马人。这里还有酒……(拿起酒欲饮)

哈姆雷特剧本分析 篇2

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认为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表现的最重要的精神特质是对善良与正义的绝对追求。正因为如此, 他才会坚决地锄奸惩恶, 勇敢地面对为父复仇路上的巨大艰难, 经受了奸王给他的种种诱惑。我想, 如果哈姆雷特是个不辨是非善恶的人, 那么他就不会想去替父复仇, 他完全可以尽情享受作为一个王子的荣华富贵, 然后等他的叔父———奸王死去再继承王位。这也是他叔父在众人面前许下的承诺。“你是王位的直接继承者, 我要给你的尊荣和恩爱, 不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与他的儿子。”可是哈姆雷特面对强大的对手, 毅然地选择了正义与复仇, 而没有选择退缩与安逸。这也很好地证明了他的勇敢。哈姆雷特曾惊叹道:“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里面有很多的监房, 囚室, 地牢, 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面对这样的奸王, 不与他妥协而与他对抗, 难道不是证明了哈姆雷特的勇敢吗?

以往的评论中, 只看到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忧郁。“接着许多评论家指出:哈姆雷特行动延缓, 是个性格软弱的人。”许多人都疑问“哈姆雷特同鬼魂交谈之后, 本该马上杀死国王, 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 为何整个悲剧全是写成他无所作为的过程”毫无疑问, 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可我还想对哈姆雷特的复仇做以下几点辨析:

一是我认为哈姆雷特扮傻是有足够理由的。不妨试想, 如果他不以装疯来掩饰自己的复仇心理, 而又无法平息内心的仇恨, 那必将被奸王觉察到他内心的复仇秘密。如果被奸王发觉这一秘密必将招来杀身之祸。一国之王怎么可能允许一个掌握自己杀兄弟夺位秘密的王子活在世上呢。从这一点来说, 哈姆雷特装疯是可以理解的。当然, 有人也许会说, 既然如此, 那就将真相告知天下, 诛杀奸王。可是, 我们不要忘了, 哈姆雷特的对手是国王, 他不仅掌控国家, 又是随时监视防范着哈姆雷特。所以国王极力将王子留在身边而不让他出国念书。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 那就是哈姆雷特装疯的另一个理由———为了弄清父王死亡的真实原因。因为父王被克劳狄斯所害仅仅是从幽魂口中得知的, 哈姆雷特并不完全相信。“我看到的幽魂也许是魔鬼的化身, 借着一个美好的形状的出现, 魔鬼是有这样的本领, 对于柔弱忧郁的灵魂他最容易发挥他的力量。”所以他需要去求证。因此就有了后面的“戏中戏”。这也正是体现了哈姆雷特对正义与善良的绝对追求。

其二, 哈姆雷特为什么不利用奸王忏悔祈祷的机会将其刺死复仇呢?我想, 这也正是体现了哈姆雷特对正义的绝对追求。复仇是为了惩恶, 如果哈姆雷特选择在此时将奸王杀害, 那就等于将他送上快乐的天堂。“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 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 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 这样还算是复仇吗?”所以哈姆雷特觉得, 这样的复仇对自己来说, 完全失去了意义。那是“以恩报怨”。于是哈姆雷特选择了放弃, 而寻找将奸王送入地狱的机会。

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与哈姆雷特相对的人物就是奸王,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切恶棍的共性, 奸恶,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他无恶不做, 杀死亲哥哥, 夺取王位, 霸嫂子为妻, 然后为维护自己的王位又想方设法诛杀哈姆雷特, 像这样一个罪恶滔天的家伙, 他有什么做不出来,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家伙, 却衣冠楚楚, 满嘴美言善语, 真是让人恶心。

奸王是个虚伪狡猾的家伙, 叫哈姆雷特留在身边, 说什么爱他, 离不开他。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监管他。怕王子知道真相后, 在外面起来造反, 可他奸诈地掩饰了自己的真实丑陋地目的。他利用奥菲利娅来试探哈姆雷特内心真实想法而完全不顾王子的爱情。然后又利用哈姆雷特的两个朋友来试探其内心。当他得知王子知道父王的死因, 想谋害他的时候, 明明就是想借派他到英国的机会将其杀害, 却说为了哈姆雷特的安全考虑。他总是用美言善语包装自己丑陋的心。

剧本中人物动作设定分析 篇3

摘 要:在当下电影迅速发展的时代,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每一个人物都有一套独特的动作设定。动作设定也成为剧本创作中最主要的写作内容,剧中人物在强有力的动作支撑下才会影响观众的心理,人物才能变得丰满,性格魅力才能得到体现。动作可大可小,细枝末节的动作体现人物的差别,宏观整体的动作代表围绕人物的故事走向。剧本的大部分内容是由人物的动作组成的,动作是心理的反映,是故事的展现,是剧本的血肉。一个人怎样好与坏,成与败,是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他在说什么。人物用动作去克服他遇到的困难,去完成他的最高行动目标,去展现他进行的事件,所以剧本中人物动作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剧本;人物动作;设定

1 人物的动作: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

1.1 人物的动作就是剧情的开端

人物的行为既是他们内心对于外部环境的反映,又是他们追求整体目标的反映。观众们看到的人物总是不停地在做事情,前往不同的地方,或者做出不同的选择,或者面对不同的困难,他们总是要用动作也就是行为来证明他们角色定期的好与坏以及内心世界的美与丑。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人物主动发起的动作的设定往往是从一开始就准备进行,这往往也是剧情的开端。例如,《美国往事》中面条的出走,他的动作就是离开洛杉矶,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他没有选择报复,也并不是逃避,只是一种孤独与失望,还有一份对于朋友的死的内疚,他的动作行为代表了他的性格:坚韧不屈,忠于朋友。

1.2 好人做好事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是由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澜导演制作的。大家众所周知,蝙蝠侠的身份是好人,他除恶扬善,行侠仗义,这时候我们的观众就会关注他的命运,对他产生好感,对于他这个人物的行为动作设定就是典型的好人做好事的行为。观众会对蝙蝠侠产生好感,对他的敌人观众就会产生反感,这就是人物行为的设定决定了观众的观点和观影心态。蝙蝠侠在群众面临危险的时候放弃自身的安危而选择帮助一些陌生的路人,这样的行为代表着大家公认的好人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1.3 坏人做坏事

同是在《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这部电影中,作为反面人物的经典,小丑这一角色充分展现了坏人是如何炼成的。小丑这一人物的动作是典型的坏人做坏事行为,他刺激着蝙蝠侠的正义行为的出现,小丑的行为可以用无恶不作来形容。蝙蝠侠主动的行为就是准备用个人力量伸张正义,小丑的主动行为动作正好与蝙蝠侠的动作相反,这样两个主要人物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导致了最终的剧本高潮的出现,两个人的对抗。

2 人物动作的逆向化:好人做坏事,坏人做好事

2.1 坏人做好事

坏人做好事,这样的剧作手法让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也让整个故事更有看点。剧作中的人物动作是根据他的角色定位而衍生出来的,人物的动作设定是有依据地进行。一个人渴了需要喝水,而不是去吃面包。我们让一个负面人物去做一个有违自己角色定位的動作。那么他便一定需要一个立足点去做这件事,《完美的世界》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凯文科斯特纳饰演的主角是一个越狱的罪犯,但是他的一个动作改变了自己一开始的角色定位。他把当做人质的小男孩救了下来,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孩子。是一个典型的坏人做好事的剧情设定,他的行为能够引起观众的一种同情乃至于感动。当劫匪变成了保护神,作为警察的好人们就显得是那么的无知与讨厌。这就是人物动作设定的强大力量,调动起观众的情感,让观众按照剧本想法看下去。

2.2 好人做坏事

好人为什么要做坏事?这与剧本中好人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人物动作的前提是他面临环境带来的压迫,我们在生活中很多行为的选择也都来自于外部环境带来的压迫,这些外部环境带给我们的影响多种多样。当我们外出郊游的时候下起大雨却没有带伞,我们的动作便会变成和自然之间的一种矛盾。而我们的动作就是去解决这个给我们带来困扰的矛盾。《一次别离》深刻地探讨了伊朗中产阶级的无奈与困惑,纳德与西敏在一个政教合一的人文环境中做着各自无奈的动作。有些事情并不是出于他们本意,但他们做了一些坏事,他们的动作设定更多的是导演有意而为之,为了突出人与社会的矛盾,他们的动作与本心格格不入,这样才能凸显社会问题。

3 人物动作与环境的关系

3.1 自然环境对于人物动作设定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电影主要矛盾的一种。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对抗,如很多灾难片中,人在面临恶劣自然环境中做出的行为反应,如电影《走出非洲》。这些影片中自然环境对于人物行为设定起主要的推动作用,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压迫或者压迫自然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动作行为便是这些交互影响的根源。

3.2 人文环境对于人物动作设定的影响

人物之间的对抗、合作、冲突、互助,这些共同组成了人类社会中的人文环境。电影《黑鹰坠落》便是人文环境引发的一场战争,最后以残酷的结局收场,虽然这部电影带有一些主流宣传的色彩,但是影片对战争真实性的还原程度相当逼真,这就使得影片拥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集团与集团之间建立的一种人文环境决定着两方人物的动作走向,战争让人们背井离乡来到异乡相互厮杀,为了集团利益而进行的动作往往并不是出于人物的主观意愿,出征、参战,并不是大部分士兵想要得到的,但是他们出于对环境的服从必须选择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最后得到的是负伤与牺牲。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人物的动作设定显得更加悲惨,他们都是被命运操纵的棋子,在战场上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交往。

4 人物动作行为促使人物的转变

前面提到的好人做坏事或者坏人做好事的过程中就有一种转变的内涵存在,本来摇摆不定的中间人忽然变成一个正义的游侠,去帮助那些弱小的人们,本来懦弱的一个人在英雄行为的带动下拿起武器反抗敌人,从来不敢表达内心的人在众人面前公开示爱,这些充满戏剧性的转变都离不开人物动作的设定,如主要人物选择逃避一件事,而次要人物的一个简单动作便让主要人物重拾信心,再次面对困难和挑战。在著名的影片《勇敢的心》中华莱士倒下了,那个懦弱的苏格兰国王接过了抗争的旗帜继续与英格兰对抗,本来懦弱的苏格兰领主选择欺骗与忍让,然而主要人物的行为刺激了次要人物,使他勇敢地对抗英格兰,于是当一个英雄倒下了,但是英雄的精神却延续了下来。

5 结语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篇4

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优美丰富的语言、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其主人翁哈姆莱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或许正如别林斯基所惊叹的那样,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年轻朝气的形象,冲动犹豫的性格,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等等。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二重结合。

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1]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的人伦秩序,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他的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的认证,还突然间远离和抛弃了他。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的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克劳狄斯以堂皇的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的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的剥夺。作为爱人,哈姆莱特怀疑奥菲利娅爱情的纯洁性,认为她是奸王派来的暗探,于是就绝然地斩断情丝。这时的哈姆莱特面临着一切常人都可能要面临的人生困境。家的解体,母亲的背弃,王位的丧失,爱情的失落。他不再是以前快乐的王子,而是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难以言说的各种人生苦恼。回顾后目睹的各种丑恶现象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的爱情、忠诚的友谊、和谐的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的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年轻的哈姆莱特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沉思着亲缘的关系,沉思着被否定的亲情,沉思着被篡夺的王位,沉思着被轻蔑的爱情。这一系列的沉思始终伴随着哈姆莱特走向未来的成长旅途之中,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当哈姆莱特从父亲的亡魂那里得知整个事件的真相时,更加深了他心中的疑

惑,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复仇之路。

哈姆莱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他完成了由高高在上的王子向凡夫俗子的转变,开始了严肃、忧郁的沉思。

二、忧郁、沉思的性格

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忧郁、沉思起来。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他从威登堡匆匆返回丹麦为父奔丧,流露忧伤的情绪是人之常情。儿子哀悼父亲的死亡,以至于产生郁结情绪,谁也不会惊异。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凡夫俗子的一面,具有常人的正常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孝思不匮”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随后认为哈姆莱特“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2]要求哈姆莱特承认既在事实。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是由于向他女儿奥菲利娅求爱遭到拒绝。因此,他们认为,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于父亲的死亡,爱情的失落。然而,哈姆莱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罪恶。他看到宫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的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3]。在哈姆莱特看来,克劳狄斯的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罪恶中的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背,“原以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原来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泥土塑成的生命。”[4]所以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

哈姆莱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哈姆莱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5]充分体现了他的内心沉思的思考:是干还是不干?哈姆莱特看出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他的内心矛盾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着。并且,这时哈姆莱特不只是考虑自身的生存与毁灭,而是联想到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生存与毁灭,哈姆莱特超越了凡夫俗子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而是作为乾坤巨人的思想而存在。

三、身不由己的行动

现实要求哈姆莱特的是行动,但他却迟疑不决。从哈姆莱特的忧郁沉思性格我们可以找出他延拖复仇行动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父亲的亡魂那里找到答案。哈姆莱特的主动行动很少,多半是受到父亲鬼魂的启发和驱使。两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是身不由己的。

在哈姆莱特反复探索的过程中,他愈加感到现实的丑恶,理想的幻灭,从而否定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他感叹“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6]。从而陷入悲观厌世,郁郁寡欢的境地,导致哈姆莱特在行动之时踌躇不决,进退维谷。采取行动的倾向和逃避行动的倾向互相抗衡着。但由于有父亲鬼魂的命令,才促使着他的复仇行动的发展。当哈姆莱特通过导演戏中戏,验明元凶,但他仍然无法证实内心对成人世界的罪恶所作出的结论。于是突然放弃了他的复仇计划,这次被自我否定的背后袭击事件,它实际上显示了哈姆莱特此时对于复仇行动的质疑。具有完美倾向的哈姆莱特,他希望他的复仇不是以暴制暴,哈姆莱特面临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复仇实践,而是他相信一种存在于天地间的公理,而此刻他必须选择等待和忍耐。

哈姆莱特在为父报仇的行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父亲被害时他不在现场,所有事实的真相由其父亲鬼魂转述,缺少直接证据。至于母亲与叔父的婚礼更是仓促,根本不容他反对。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之下,哈姆莱特拿出了“装疯”的杀手锏,来侦察事件的真相。但直到后来才真相大白,是他的叔父杀兄篡位。其叔父正站在权力的颠峰,对于整个世界公正与合法制秩序作出挑战,正是他扮演了哈姆莱特的对手。可他发现家庭中的不幸只是万恶之中的一件,现实与他想象中的更为残酷,他还需要不断地去了解他身边的人和社会,不敢轻举妄动。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此时的个人复仇任务变成了社会责任,这样的想法驱使着哈姆莱特的进一步行动,承担起艰巨而严酷的现实重负。由此,哈姆莱特在行动上体现了凡夫俗子和乾坤巨人矛盾结合。

四、对女性的误解

哈姆莱特在身不由己的行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周围世界的冷寂和孤独。母亲的改嫁使他怀疑亲情,朋友的背弃使他不信友情,情人的刺探使他远离爱情,严酷的现实遭遇让他变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斗士。这一切销蚀了哈姆莱特原有的对“人”的美好理想,给他以致命的打击。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理想化倾向的理想主义者,他执着地把自己关于人、人生、以及善与美的理想,集中体现在女性身上。年轻的哈姆莱特本该享受到青春爱情的单纯美好,然而经过一系列的变故打击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他对女性的美好认识。

哈姆莱特对女性的偏见主要来自于母亲对他的伤害,年轻的哈姆莱特开始时对女性带有唯美的幻想色彩,贞洁、善良、真诚。由于母亲对家庭的背离,父亲刚死了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嫁人。因此,“哈姆莱特以激烈的言辞表达着内心深处的无助和依恋,母亲背叛自己的这一决绝行为,让哈姆莱特在情感上极度震惊和痛

苦,他无法阻止事态的发展,越是怀疑就越陷入困境,越是陷入困境就越以一种尖锐的方式祈望再次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注。可是哈姆莱特却意识到,他的母亲作为女人,早已成为了生活中一种最为可疑的变数。”[7]哈姆莱特似乎绝望地洞悉了女人的全部秘密,意识到母亲是受情欲的摆布,“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成为“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的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的那个人,他发出了至今仍被一些人赞同的话语:“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8]这对于哈姆莱特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害,“可以说哈姆莱特在一瞬间丧失了童年记忆中所有的母亲形象,而获得对女性的重新评价”。[9]此时的哈姆莱特完全按他的理想和道德标准来要求其母亲,“对母亲的矛盾心理使得哈姆莱特对于女性既鄙视又亲近,既暴戾又哀伤。”[10]

可怜的奥菲莉娅,理所当然成为哈姆莱特对女性误解的祭品。别林斯基这样地评说过哈姆莱特:“他对于爱情的现实性,对于女性的尊严也不相信了;象个疯子一样,他把感情践踏在脚下,用无情的手撕毁了他和那纯洁、美丽的女子间的神圣关系,而那女子曾是全心全意地、天真地把一切交给了他,他呢,也曾深深地、温存地爱过她。他无情而粗暴地侮辱她这样一个柔顺、温和,象是稀薄的空气、光线和和谐的音乐所造成的女性,好象他要赶快抛弃世界上使他想起幸福和善良的一切。”[11]只因为奥菲利娅在王权斗争中无意之中被充当了权力之争的棋子,她轻易地被人利用了,充当了刺探。于是,奥菲利从哈姆莱特心中的女神,“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利娅”变成了另外一种可怕的形象,“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12]而他对女人的嘲弄更充满了真正的惨痛,“„„进尼姑庵去吧„„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的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会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的怪物,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13]哈姆莱特以偏执的立场,将纯洁女神奥菲利娅作为了嘲弄的对象,以狂暴的语言伤害她,间接导致了奥菲利娅的死亡。

哈姆莱特没有意识到她们也处在被杀戮和被损害的位置,都是权力争夺的牺牲品。他没能充分地理解他身边的女性,没有透彻地理解她们的爱和意志。哈姆莱特对女性的爱和恨,显得荒谬而又悲哀,一般女人的美质在她的观念中毁灭了。在这一点上,是哈姆莱特在乾坤巨人向凡夫俗子的倒退。

五、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陷入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戏要明确要不要复仇的问题,又要选择复仇的方式,是正大光明的复仇还是不择手段只求目的复仇?这就使得他的良心天平在善恶两极的道德法码上左右彷徨。“他既看到现实人类的天性的伟大、崇高,也看到了人的渺小,人性的恶劣、自私和狭隘。„„既把人誉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又把人贬为从‘泥土提炼出来的玩意儿’”。[14]他对叔父的篡位,母后的乱伦,情人被迫的背信弃义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厌恶和反感,对流血复仇却又是本能的道德顾忌。因此,他犹豫,拖延复仇行动。哈姆莱特把周围发生的一切都置于他的道德显微镜之下,作为他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

哈姆莱特有其善和正义的一面,立誓重整乾坤,为父报仇,杀死篡位之王叔父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行为。但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则暴露出恶的本性。他对于自己挚爱的奥菲利娅绝情的伤害和误刺其父亲波洛纽斯后的冷漠表现,以及为了给自己复仇扫清道路,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死路。站在哈姆莱特的立场上,二人的确该死,因为二人是罪恶之首克劳狄斯的帮凶。但对于哈姆莱特对人性的追求以及自我求证,还有期待树立一个堂堂正正的未来的王形象而存在,就显得恶劣、自私和狭隘。

哈姆莱特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愤怒的喊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15]这是他道德取向善的一面,表明哈姆莱特的注意力已经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问题转向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罪恶,和克劳狄斯为首的统治丹麦的罪恶势力作斗争,以拯救人民大众为己任,把个人的苦难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苦难,也是哈姆莱特作为乾坤巨人的证明。他斥责政客是“偷天换日的好手”;揭露律师的手段是“玩弄刀笔,颠倒黑白”;认为地主“比牲口聪明不了多少”;嘲笑罗森格兰兹这类弄臣是“吸收君王的恩宠、利禄和官爵的海绵”;讥刺波洛涅斯这类奸臣为“鱼贩子”、“水苍蝇”;他列举活在这种世上的痛苦有:“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小人的鄙视”。[16] 哈姆莱特对现实的批判,证明了他的美善同情及正义。

总之,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的亲情和无望的爱情,重整乾坤的责任与薄弱的意志等等,把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矛盾两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以他那好问的头脑,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性的完美。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他悲壮的一生,圆满的完成了他复杂而完整性格描绘的最后也是最悲壮的一笔。但哈姆莱特没有白白的倒下,身后留下了一个如何不与罪恶妥协的榜样。从此,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获得新的生命!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

(2)《性格悲剧·崇高·人》,(《外国文学研究》,1985.3)(3)《世界文学中悲剧性格的两极和两座高峰》,(《外国文学研究》,1991.1)(4)《关注人的命运·探索人的奥秘》,(《莎士比亚研究》)(5)《向上帝要回思想的巨人》,(《外国文学研究》,1996.3)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著。沙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形象经久不衰,至今还在打动着人们、感染着人们和震撼着人们,不仅仅因其为悲剧人物观众而掬一捧泪水,真正的原因是“哈姆雷特”身上体现出来的追求“真、善、美”、鄙弃“邪、丑、恶”,忠贞爱情为正义而抛却私情、珍惜生命,为真理而甘于献身的人格魅力使然。

一、身临绝境,却不向邪恶妥协、反抗愤争的胆魄,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坚韧性格。

哈姆雷特正直、善良、情操纯洁,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具有美好理想的青年王子。这就注定他与那个时代发生激烈碰撞是命运也是性格使然。哈姆雷特最初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君主的宫廷,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幻想的理想王国之中。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英明治国,与母亲恩爱相处。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之间有着纯真的爱情,真诚的友谊。父亡、母嫁、叔父篡位,坏人当权等在一夜间发生,这恶梦似的打击一串串袭来,现实的丑恶显露出它原有的形态,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如此之大,使哈姆雷特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不得不对现实生活开始了重新认识。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忧郁与苦闷是哈姆雷特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的一种表现,但是,在痛苦的思索、彷徨中,也使他逐步变得深沉、清醒、坚定和敏锐。探索中,他很快地意识到:“决心的赤热的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他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默忍受,或是挺身反抗,他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父亲交给他的任务是复仇,严酷的现实需要他去行动,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 “有理想、有决心、有力量”来完成复仇的任务,为此他采取了一切力所能及的行动,他装疯、刺杀御前大臣,改写密信,跳上海盗船直至最后决斗、处决奸王。这一连串的行动不仅反映出哈姆雷特勇敢、机智、判断准确、行动果敢,更充分体现出他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抗争斗志。

二、忠贞爱情,却为了复仇继而“重整乾坤的事业,甘愿献出真爱乃至自己的生命

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心爱的人,一个心灵纯洁的姑娘,是美和善的化身,她在哈姆雷特性格发展中是个必不可少的陪衬。哈姆雷特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超过了一千个兄弟对她的全部的爱”,而为复仇和“重整乾坤”的事业,哈姆雷特在关键的时刻,选择了自己的路,割断儿女私情,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表现出献身精神。

哈姆雷特最终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而没有实现人文主义理想,他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悲剧。

《阿Q正传》剧本改编分析 篇5

关键词:《阿Q正传》,剧本改编,影视

新中国时期的电影从以开始, 就和文学改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53年9月的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 新中国政府和最高文艺部门, 把新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标准正式确定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样的思想方针指导下, 1956年, 由当时新调任的文化部副部长、著名的剧作家、影评家夏衍亲自创作的由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祝福》, 揭开了新中国的第一部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的序幕。继《祝福》被搬上银幕之后, 80年代初鲁迅诞辰100周年之际, 他的三部小说《伤逝》、《阿Q正传》、《药》又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和《祝福》的叙事线索较强、较易改编成电影不同, 这三部作品和鲁迅小说的风格是一贯的, 即具有精粹的形式感和象征性, 把它们改编成以叙事为特征的电影, 就有着很大的难度。

《阿Q正传》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在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拍摄的。对于这篇小说, 鲁迅生前曾多次表达过改编的困难:“我的意见, 认为《阿Q正传》, 实无改编剧本及电影的要素, 因为一上演台, 将只剩了滑稽, 而我之作此篇, 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根据鲁迅做小说的目的、治疗国民弱点的论述和《阿Q正传》的成因等言论, 我们可以概括《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 写出中国人的人生, 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 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 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 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在如此深重的话题中, 鲁迅先生用阿Q这一市井小民的悲喜来表现, 充满了讽刺的幽默感和无奈的悲痛感。而这些是直观的电影语言所无法传达的, 文字的魅力和文章的言外之意有时只可意会, 直观再现反而会束缚观众的思想。创作者稍有不慎, 就会成为各种符号的堆积。

名著的改编本来就是十分困难的, 因为名著在人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创作者在改编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主题贴近原著的内涵, 而且影视风格也要与作品的文字风格吻合。创作鲁迅这位伟大作家的小说, 便是难上加难, 不像其他小说一样, 故事感很强, 故事本身便足以传达创作者的意图。而鲁迅夹叙夹议的小说, 意在鞭笞国民的劣根性, 很多是夹在议中而非事中。加上鲁迅先生对人物入木三分的描写, 人物个性不是某个人的, 而是代表一个阶层或者群体的, 阿Q也许确有其人, 而鲁迅笔下的阿Q可能来自中国的大江南北, 是当时中国愚昧落后的农民形象的综合体。鲁迅始终以冷峻的目光去剔除筋肉, 直入骨髓的去刻画。面对这样一部小说, 创作者即激发了很大的创作冲动, 同时也害怕无法胜任。

鲁迅先生当年在世时, 在日本就曾经对《阿Q正传》进行过改编。1957年《阿Q正传》初上银幕了, 这是由香港长城与新新影业公司发行。但是结果就是差强人意, 流传不广。1981年《阿Q正传》再次上映, 这次是由上海电影制版厂摄制, 这部影片由岑范导演, 他素有“第一个走进戛纳电影宫的中国人”的称号, 这一次电影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受到国内外一直的赞同。这部影片的成功首先是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入人心, 符合人们心中对人物形象的要求。一个个角色都人各有貌、活色生香。还有一点就是导演在寻求演员上特备挑剔。在选择阿Q一角时, 创作者曾在郭凯敏和严顺开之间犹豫不决, 然而最终选择了滑稽演员严顺开。据说鲁迅在世时曾告诫试图将《阿Q正传》改编成话剧的洪深, 阿Q的演员无法找, 弄不好就会拍成滑稽戏。鲁迅一定不会想到, 几十年后, 阿Q登上大银幕时, 扮演者恰恰是个滑稽戏演员, 而且超出预想的成功塑造了这一角色。事实证明, 岑范选严顺开演阿Q太正确了。严顺开不仅凭这部电影在国内获得第六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82年还在瑞士获得第二届国际喜剧电影艺术节“金拐杖”奖, 第一届是由卓别林获得的, 对于一个喜剧演员这是最高的荣誉。不仅如此, 《阿Q正传》还是第一部参赛戛纳电影节的中国电影。

《阿Q正传》发生的背景是辛亥革命时期, 但是并没有正面描写辛亥革命, 只不过是展示了革命波及绍兴这个小小的未庄后几个小人物身上发生的变化, 重点是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部电影以鲁迅在严寒的黑夜中沉思为序幕, 岑范让任广智扮演的鲁迅在片头以剪影出场, 在严寒的黑夜中沉思, 外加旁白, 说明“阿Q”这个称呼的由来, 逐渐引出故事的主人公阿Q, 奠定了严肃而深沉的风格基础。编导着力于精神胜利法的剖析, 追求宁可笨拙、不使油滑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一场戏发挥电影手段的优势, 对阿Q式的革命做出形象的批判:阿Q身着皮袍、马褂, 头戴缎帽, 端坐在太师椅上, 代替赵太爷在未庄的地位, 要所有的人都听候“Q老爷吩咐”“喜欢谁就是谁”。运用近于荒诞的手法和动用电影特技的夸张拍摄, 使观众看到了阿Q这一类人的精神实质, 就是一旦有权有势, 占有欲就会膨胀。而赵太爷则气急败坏地说:“我怎么知道杀革命党的人最终会成了革命党!”这就是影片的思想深度。从而达到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 没有流于滑稽的肤浅。影视艺术的优势与文学的深刻达到很好的结合。当时农民对革命的盲目认识, 封建正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通过阿Q的作为表现的淋淋尽致。

为了与阿Q形成反差, 电影中还特地增加了一个小说中没有的人物——与他同住的老人, 由史原扮演。对比是文学和影视中常用, 也是最容易形成矛盾, 突出人物个性的手法。老人和阿Q同住, 都是无家可归的人。但是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老人是典型的忠厚朴实的农民形象, 安于生活的现状, 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只要还有一口地瓜粥便能凑活活下来, 绝不反抗或表示不满。这也是当时中国农民奴性的体现。他在生活上帮助阿Q, 使鲁迅塑造的冷峻的现实, 多了一些人情味道。而这仅有的人情味道在片中冷酷的现实中显得弥足珍贵。看出农民的可怜、可悲、可叹的一面。作为一部成功的名著改编, 影片有许多可借鉴推崇的地方, 后续者不可不读的典范。

名著改编的电影创作到现在也从未停止。虽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数量上有所减少, 但是却在质量上有很大的提高。而新时期电影的改编名著作品也恰恰相反, 尽管数量上有所提升, 但在艺术高度上却很难达到当年的情景。

名著改编搬上银幕不仅是让观众看到了优秀的电影作品, 同时也让观众对于沉睡已久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了了解, 在这里也很感谢优秀的改编者, 是他们让观众扩展了视野。而现在始终还有一个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 那就是“名著改编是否要忠实于原著”, 以及“怎样才能忠实原著”, 笔者认为应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 将名著改编电影搬上银幕, 将会一直延续在中国电影史的历程中, 因为, 坚实而深厚的文学内涵将会使改编的电影具有丰盈的魅力, 让广大观众在银幕上重新体味名著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艺术情感的释放。

参考文献

哈姆雷特剧本分析 篇6

本文通过对《返老还童》原著小说与改编剧本的文本对比分析探讨同一作品框架下主题,结构与语言的变化。

美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的菲茨杰拉德在1922年发表了一部名为《爵士时代故事集》短篇小说合集。其中一篇名为《返老还童》的短篇小说,在2008年经改编登上大银幕,由于知名演员的加盟,电影反响强烈。

故事讲述了本杰明·巴顿的奇幻一生。本杰明的时间与正常人相反。出生时是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人慢慢的老去,而本杰明却在不断的变得年轻。最终以一个婴儿的形态迎接死亡。故事叙述了这个时间逆行者的人生中的种种见闻。

本文通过对比原著小说与改编剧本的文本分析,以探讨同一框架下,文章主题由于时代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叙事结构的变化,以及小说语言与戏剧语言的不同。

一、主题变化

主题变化是这篇小说在改编剧本过程中最为突出。为了适应电影的表达方式,剧本进行了好莱坞式商业改编,选择个适应范围与深度都很讨巧的主题-爱与生死。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部超越生死的感人爱情大戏。剧本把本杰明设定为被抛弃的小怪物,被好心的养老院管理员所收养。这个特殊的地点,更是见证人死亡的地方。剧本在死亡这个主题上不断突出,来这里的老人结局只有死亡,而本杰明却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后来与黛西的相遇开启两人交错复杂的人生。

原著没有了默默的温情。当老巴顿第一次见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一个坐在床上的瘦弱老头。一瞬间他想到的是这影响家族的声誉。他宁可希望这个孩子是个黑人,哪怕是奴隶都可以。在这里体现了南方种族主义的根深蒂固。与剧本浪漫的爱情故事截然相反,本杰明的妻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年老色衰,以至于每到舞会看着自己年轻的丈夫与别的年轻女孩偏偏起舞,眼神里充满了无尽的怨恨。更甚至本杰明自己的亲身儿子,冷酷的要求其称自己为叔叔,以免外人对自己体面的家庭闲言碎语。这些无不体现了爵士时代纸醉金迷外表下人的冷漠。

二、叙事线索变化

剧本中选取了黛西作为了主要叙事者,完整的讲述了本杰明神奇的一生。同时,故事的线索有两条,黛西与本杰明,并且时有交叉重合。而原著则是本杰明的单线线索。作者本人以一种全知视角介入。这种全知视角不仅推动剧情的发展,还可以方便展示众人的内心世界。

原著中另外一个突出的叙事手法是作者对于节奏的把握。故事在本杰明还是小老头的时候叙事详细而缓和,如细致的描写其出生,与希尔加迪的初次会面,第一次耶鲁求学的惨痛经历。可是越到后面,读者就会有一种加速感。特别在描写“年轻”的本杰明成了镇上舞王的这一片段,时间在飞快的跳动,如电影中惯用的快镜头,一个个的片段在读者眼前闪现。正如人的自然生长过程,小孩到成人的过程是快速的变化过程,成人至老年则是相对缓慢的变化。作者对于叙事节奏的掌握正是应和这一客观规律。

三、语言变化

剧本语言可谓成功,诞生了大量的精彩对白和富有哲理性的话语。如“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剧本的语言更加口语化,而且特别复合现代人思维。

原著小说对话不多,但是作者在行文风格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频繁性的使用渐升(climax)和突降(anticlimax)这两种修辞格。这两种修辞格的使用不仅是表达感情的波动变化,在小说中更多的是复合时间变化的叙述。如描述本杰明时,“最开始以为他是罗杰·巴顿的父亲,后来认为是罗杰·巴顿的兄弟。”又如希尔加迪第一次见到本杰明是表述男人为“20岁小聪明,30岁事业忙,40岁如故事,过了60就70,所以我最爱的是50.”小说内还充满了许多这样的和时间相关的修辞格。

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其本身就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这这篇小说更是收录在名为爵士时代的合辑之中。因此,掩盖于奇幻故事下面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返老还童》在电影热播之后,引起了人们对原著的关注,读过之后很多人发现剧本或电影与原著差距甚大,或者干脆决绝接受原著,这种态度很大程度是受好莱坞快餐文化的一种影响。除了影视作品中的普世理念,对于原著的理解也可以使我们多角度的去欣赏作品。

[1]F.Scott Fitzgerald.The CuriousCase of Benjam in Button[M].iap,2010.

[2]Eric Roth.The CuriousCase of Benjam in Button Screenplay[M].Scribner,2008.

[3]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想起了哈姆雷特 篇7

假如你正在读报,或者津津有味,或者头大如斗;又假如十几年前你也经常读报的话,会有什么感想?那时的报纸只有四个版,你会读得很认真,连广告也不放过。时下的报纸,动辄几十版,有的上百个版,林林总总,光怪陆离,如果再拿了过去的认真来读,你大约只能做个读报专业户,别的什么也甭干了。

这意味着,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空前放大了,同时也意味着,怎么理解自由,如何取舍和选择,难度也在加大。如果人的智慧和自主性不能同步提升,那么在五色迷目中,你会沦为一个“读报专业户”。

婚恋也一样。比如传统时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决定了一个年轻人的婚姻,你别无选择。一位富家小姐很容易爱上自己的表兄弟,或者跟一个误入后花园的男人一见钟情,盖因春闺寂寞的她很像是一个囚徒,她的世界里没有男人,于是所谓的爱,极易下滑到生物学层面。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我读大学时,还很有些“男女授受不亲”,一位同学经人撮合认识了一位姑娘,但苦于老是拉不近距离,于是向大家讨教。一位同学给他出主意说:你用自行车驮着她去春游,专拣坑洼小道走,她坐不稳,肯定会抱你的腰——这距离不就一下拉近啦?

数年前,跟一位新新人类话及此,这小子喷了我一脸茶水,接下来揉了半天肚子。他说,你们可真幽默。我们现在打的是希特勒式的闪电战:第一回见面吃个酒,第二回见面亲个口,第三回见面下毒手。

时下,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婚恋闪电战的速度似乎在加快。“单身贵族”姑且不论,就是围城中的人们,无论男女,红杏出墙的概率在迅速增加,那花样甚至令“友邦惊诧”,比如换妻俱乐部,比如一夜情。但据我的观察和分析,这批“解放者”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增加,相反,放浪之后,更多的人会旧伤痕上再添新伤痕。而把性爱的美好挥霍完之后,如果继续玩“心跳”的话,下一个选择对象可能会是毒品。

我因此想到了哈姆雷特。很多读者有这样的印象:这位王子太优柔寡断,不大像个男人。其实呢,这个形象能够不朽,我以为正因为他的优柔寡断——那样的困局和危局,决断是难的——而这正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写照。有谁敢说,我的世界里只有春花秋月?穷也好,阔也罢,各有各的困境,一人一本难念的经。但再难念的经也得念下去,彷徨复彷徨之后,你必须选择。

《罗拉,快跑》,用电影语言演绎了选择的哲学:罗拉必须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以解救自己的男友,有几条路线供她选择,于是她开始疯跑。影片展示了不同选择的结果,那是迥然不同的。

人生很复杂也很简单,起点是出生,终点是死亡,中间是你的旅游路线。这一路的风景如何,最后在哪儿止步,完全取决于你的选择。穿什么鞋子,或者午餐在哪儿用,看上去很随意,命运却有可能潜伏其中。比如你的鞋子硌脚,正在你揉着自己的纤纤玉趾时,来了个包装很绅士而骨子里很不绅士的家伙。如果你没有定力,甚至努力使用自己的妩媚,则你的行动路线就可能改道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话听起来很爷们儿,很提气,但对芸芸众生有些大而无当。细想想,自从有了这个星球,沧海横流过几回?你的一生,对付的全是些婆婆妈妈的勾当。即以英雄论,亚历山大帝算得上古今第一帝王吧?但他在征战中病死中东,当时只有二十几岁。据说他让人在棺木上挖了两个洞,好让自己的手伸出来,以示他纵然英雄一世,走的时候同样空空如也。

我们都是风中的一粒沙。作为红杏,自然可以出墙,这是它的自由。但自由是有代价的,所以红杏在探头探脑之际,最好想想那个忧郁的王子,并掂量一下自己的承受能力。

wugengwang@163.com

上一篇:关于感恩记叙作文下一篇:寒假读后感征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