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推荐7篇)
一、全纳教育理念
教育公平是一种美好的教育境界,也是一种完满的教育价值追寻,它是社会公平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通往社会公平的奠基之石。所有生命体生存于世本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任何妨碍这一权利落脚的阻挠都应义无反顾地排斥和拒绝。全纳教育开辟了一个崭新且明晰的视野以供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教育公平这一重要议题。全纳教育是把全体孩子视作学校的一份子,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个体的理想理念。英国是践行全纳教育理念较早的发达国家之一,并且它也贯彻得比较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早在1976年的教育法中的一条就指出要让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在普通学校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1993年教育法明确指出每所学校务必制定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政策,之后又陆续出台了不少教育法案推动了这一理念的发展进程。在当代英国的有些郡和地区,其人口结构较为复杂,在面对不同种族与民族以及随之附带的不少区别的情境下,英国当局坚守全纳教育这一理念,构建优良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以保证难民、移民、少数民族等的子女、国内随迁儿童、残疾儿童等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不分贵贱贫富地公平录取。其实在英国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是支持全纳教育的,该理念在英国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和方向,同时英国众多的教育学者与专家从本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纳学校的科学研讨,这使全纳教育能够朝着事先预想的目标迈进。当然英国政府也是相当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与生活,另外,优异的评估、安置体系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坚实保障。其实个体本应平等地享受当下的一切,无论是法律权力,还是政治权力,抑或是其他权力及所应承担的义务等等都应平等享有。并不仅仅是因为在中可以找到它们的踪影,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人类的良知与价值取向。而在我国,教育不公平随处可见,如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过程不均等等等。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英国学习,应全面贯彻全纳教育理念。我国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实上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更应重视教育公平与全纳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二、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对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也与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关,它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他们自身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事物的分辨能力显得相对缺乏,而当今社会的各种不利因素与现象又经常浮现于小学生的视野,因此,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显得刻不容缓。英国的小学教育十分重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从英国9月份执行的新课程标准就可以看出,它的道德教育目标比较重视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重视传统教育与宗教知识的传承;注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重视学生公民素养与人际关系的塑造;注重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传递;也很重视对他们良好心理素质与完整个性的培养。首先它的德育开展主要是通过各学科教学实现的,这种渗透式的道德教育方法往往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我国的不少小学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只是照本宣科、强行灌输,这都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调动,课堂气氛也变得沉闷、死寂,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英国公民教育的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身心全面发展,而我国则较倾向于政治与社会稳定,当然一个国家的政治与稳定确实十分重要,但也应兼顾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在这些方面我们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英国的有益经验。第三,整体而言,英国教师的道德涵养更高,他们有很强的责任心,其敬业精神相当可贵,他们能够以身垂范,能够成为学生遵从的良好典型,在师生关系上也显得更加民主、平等,教师更懂得尊重学生。反观我国,师德建设似乎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有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不顾学生的尊严动不动开口就是“没出息”、“你傻啊”等俗不可耐的话语,对学生暴力相向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时常听到有些教师做出难于启齿、严重败坏师德的无耻事件。教师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使者,而这一系列不断重演的悲剧性事件却玷污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内涵,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小学教育受到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左右,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难以逃离应试教育的痕迹,所以学校也相对忽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就算很多小学的德育工作者想搞好自己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德育家校联系,因为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的文化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能不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似乎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也就有了“五加二等于零”这样的后果出现。而英国是一个有着绅士风度传统的国家,教师与家长都为人随和、彬彬有礼,一言一行都洋溢着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这些优良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宽松的学习氛围
英国的小学生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自己的小学时光的。他们呆在学校的时间是大约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私立学校的时间要稍微长些,上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比较常见,课堂气氛温馨、自由,相对我国来说更随意,当然他们的随意并不是无节制的,而是建立在和谐、尊重的基础之上。除了上课外,学校经常会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欢声笑语遍布整个校园。在家里面他们的母亲也会腾出不少时间来陪他们,一起在操作各类玩具的嬉戏声中度过。另外,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家庭作业。而我国的小学生却是在紧张、忙碌的情境中熬过的。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在教室里都是正襟危坐,课堂教学机械呆板,填鸭式现象严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轻视,家庭作业繁多,超出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作业时间标准。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一到周末及寒暑假等其他节日,不少家长就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各种类型的培训补习学校继续“深造”,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显得如此奢侈和可贵。这些现象表明小学生并未被当作真正的人来对待,紧接着他们的厌学情绪与各种心理问题逐渐凸显,这将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在他们的时间与空间都被严格规划的境地下,这些被物化的个体难免让人痛心和怜悯。童年本该是美好而又值得回味的,但我国很多小学生的童年似乎被阴暗、荒凉的沙漠所埋葬,灰色的童年记忆与他们形影不离,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英国在这一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的小学教师和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美好童年。
四、充分的教育财政投入
英国对小学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很充分的。简单回顾一下其基础教育的财政法案,早在1833年,英国就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案》,这一法案是其教育财政制度的`起点。19,英国通过了《费舍法案》,该法案达成了小学教育免费的目标。后面又出台了一些法案都是关注教育投入与公平的。从这一系列教育法案就可以看出英国是一个非常强调立法的国家,其具体的经费实施方案都有健全的投入法案作保障。中央政府和地方当局是英国小学教育经费来源的两个组成部分,但主要经费来源是中央政府。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英国就非常重视小学教育的投入,这些年它的教育经费也是一直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以上,全球各国每年的教育财政投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也大约是百分之四点五,而我国截止到20,没有哪一年达到百分之四。并且在我国,小学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方是县级政府,由于不少县级地区经济不景气,这就直接导致教育经费的供给。且不少县级政府只顾及自己的政绩,把资金投入到效益低下的面子项目上,这种可悲的举措也给教育经费的供应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事实上教育财政投入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英国百分之七十五甚至更多的小学教育经费均由中央政府承担,这给学校教育经费的获得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其实教育的重要性不需要过多阐释,是否注重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于此,我们也要吸取一些教训,首先,我们要完善立法来加大对小学教育的财政投入。其次,要提高对小学教育的投入比重。第三,可以将教育财政投入的重心上移,同时要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学教育投入,以此来促进全国小学教育的平衡发展。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也要加大对小学教育的转移支付程度。
五、十分注重个性化教育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
创业教育又称“创业精神教育”, 最早由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 他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 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 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莫里森指出, 创业教育应培养创业者才智与分析能力;能有效地管理风险和参与网络活动;拥有一整套的精神的、社会的和商业的道德;拥有商业本能;致力于终身学习的能力。[2]根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给出的解释可概括为: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3]
结合高校创业教育自身的特殊性, 高校创业教育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第二课堂活动等平台, 一方面探索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 即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技能。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创业型人才, 确保其能在未来很好地胜任工作岗位。
二、英国创业教育的特点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面对巨大的失业人口数量, 英国政府开始推广以自我雇佣为导向的就业项目培训, 且成效显著。于是政府开始对大学进行干预, 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 要求各高校与外界特别是经济界建立密切联系, 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作贡献。[4]1987年英国政府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 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强调要把与工作相关的学习纳入课程体系中去。在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中, 英国一系列创业政策的出台、丰厚的资金支撑, 使得其创业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
1. 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
从政府层面, 英国在科学创业挑战基金的赞助下, 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英国科学创业中心, 旨在使大学与企业关系更密切并提高大学对经济增长、就业和生产力的贡献度[5]。该中心承担开展创业教育、加强与产业界联系、支持创办企业和鼓励技术转化四大任务。特别服务于创业教育, 以科学和技术专业学生为主要对象, 推广创业学辅修课, 开设非学分创业课程, 提供学生创业咨询, 赞助商业计划大赛, 支持高校知识衍生型企业, 服务技术转化, 等等。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小企业服务”于2004年9月共同出资设立了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 该组织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研究于一身, 把促进高校对大学生 (尤其是毕业生) 企业家资质的培养和大学生创业理论研究作为主要任务。
从学校层面看, 英国高校设有学生创业创新服务中心, 提供系统收费的创业服务。东伦敦大学创业教育中心中设有策划公司、咨询公司机构, 为在校学生和校外企业提供服务。[6]
2. 政府社会高校联动共建创业教育网
英国创业教育80%的经费来自公共资源。[7]1998年, 由政府、卫康基金、恶善基金会、各大学共同出资设立的“大学挑战基金”在帮助大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中发挥了作用。1999年, 为建立专门服务创业教育和知识技术转化活动的中心网络, 政府设立了科学创业挑战基金, 为学生、教师和商业机构提供创业知识和技能。2001年, 高等教育基金会和科学与创新办公室专门为加强校企合作而设立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 支持非研究高校将现有知识转让给产业部门。该项基金与高等教育向产业和社区延伸基金共同使用, 用来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 同时支持高校师生包括专利申请、资金启动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创业活动。此外, 英国政府设立一些创业奖项来鼓励大学创业。2009年, 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与社会事业慈善基金会合作, 在伦敦和伯明翰发起了一项“社会创业奖金”计划, 旨在鼓励大学中的人员从事创业活动, 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 从而提高师生从事社会创业活动的能力。[8]
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的支持, 是英国创业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各种民间组织、工商界、大中小型企业通过赞助基金、设立奖学金和成立服务机构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2000年4月, 由中小企业创业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小企业服务”, 给有创业抱负的学生引导创业途径, 提供商业咨询, 为学生开展各种创业竞赛和项目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威廉姆·巴特学习公司组织了“威尔士学生创新奖学金”项目, 鼓励大学生创业。
3. 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学会发起“大学生创业技能计划”, 其目的在于在各个专业的本科生课程嵌入有关创业技能的内容, 该计划以学科为核心, 在10大学科中心展开。1998年由贸工部提供资金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大学生创业计划, 该计划专门为18—25岁在校大学生提高创业能力而设计。该项目内容丰富, 一是开办公司。学生自己通过项目获得创建企业整个过程的经验。二是创业课堂。以研讨班为载体, 通过演讲、讨论等形式, 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项目, 学生可以获得志愿企业顾问和创业导师的咨询指导。[9]
高校创新创业项目也在同期进行。拉夫堡大学启动“学生创新和创业奖学金”, 面向在校生, 提供经费、技术支持, 鼓励学生在最为关键的早期进行创业;曼彻斯特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创业项目, 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最多500英镑的资助;诺丁汉大学定期举办全校范围内的商业计划大赛, 大赛获奖者可获得专业帮扶, 成立公司。在英国各大学各种创业项目的鼓励下, 英国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高涨。
4. 创业实践课程系统化
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于大学, 英国大学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第二课堂中。英国创业教育课程分阶段、分层级设计, 已形成系统。英国高校从不同层次出发其教育理念存在差别, 本科生阶段强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研究生阶段强调创业领域的专业深度, 具体分为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创业专业教育三层次的创业教育。[10]创业课程内容丰富, 包括“为创业”课程和“关于创业”课程, 涵盖了创业精神、融资管理等理论导向课程, 也包含演讲沟通、团队合作等实践导向课程。[11]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因此, 英国高校注重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创业能力, 强调紧密联系创业活动, 通过案例研究、嘉宾演讲、小组项目、撰写商业计划、演讲等多种教学形式, 最大限度逼近真实的创业活动, 使学生获得“近似创业的经验”。[12]承担各类教学的老师多是有实际企业管理经验的老师, 能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在创业中遇到的各类困惑。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从课程内容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已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系统。
三、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在英国相对保守的文化背景下,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被推出, 成效显著。其经验对于创业教育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大学具有借鉴作用。
1. 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与研究部门
教育部于2002年4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 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开始试点工作。但是各高校创业教育各自为政, 缺少一个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研究机构。因此, 可以设立专门进行创业教育研究与管理的机构, 采取高级研讨会、组织学术论坛等方式开展对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探讨, 同时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的分析。
2. 鼓励多方参与创业教育
一方面, 必须开拓融资渠道。我国政府的财政投入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一直以来公用教育经费不足会给创业教育带来障碍。因此, 可尝试由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出资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为大学生创业计划提供经费支持。另一方面, 要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定和鼓励扶持创业教育的政策, 促进创业环境的改善。
3.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创业课程和创业教学是创业教育不能取得预期成果的重要原因。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成立委员会, 委员会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深入创业课堂, 向学生讲述创业成功的秘诀。同时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配备知识经验丰富、基础理论扎实的创业导师, 进行深入辅导, 探索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 :70-71.
[2]Morrison A.Entrepreneurship:What trigger it Interna-tional Junior of Entrepreneurial[J].Behavior&Research, 1999, (2) :59-71.
[3]杨艳萍.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教育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6) :110-112.
[4]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56.
[5]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4) :79-83.
[6]杨娟.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拾记[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4) :42.
[7]尚洪涛.借鉴英国经验构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4) :208-210.
[8]HEFCE.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wards[EB/OL].http://www.hefce.ac.uk/econsoc/buscom/socent/.2010-01-20.
[9]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7, (4) :79-83.
[10]杨娟.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拾记[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4) :42.
[11]尚秀玲.英国创业教育的成功及可鉴之处[J].人才开发, 2011, (5) :40-43.
英国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及教育的特点
ICT应用重“三性”。即注重软、硬件建设的实用性、应用性及适用性。近年来,英国ICT的投入同发达国家相比,略显不足,硬件设施相对国内条件较好的地区都显得较为落后。投影仪+幕布是教室主要电教设备,教室设备较为简单,仅教室的前方安装有可以移动的笔记本电脑托架,但托架两边的各种设备接口丰富,实用方便。英国没有统一的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各校间一方面尽量采用微软、谷歌等大公司的成熟、稳定的免费产品,一方面根据自身需要构建教学管理、应用平台,多数学校以谷歌Glassroom(教室)、Moodel(魔灯)、Blackboard(黑板)等平台展开教学。平台同教学应用契合度很高,方便实用。为了将不同平台系统的优点结合起来,完成成绩分析、学生跟踪管理、教师的绩效考核等功能,很多学校采用Frog(青蛙)平台,像胶水一样将不同的平台黏合起来。虽然教师在登录不同的系统时相对麻烦,但平台兼容性较好,功能强大,系统架构上不封闭,便于更新,因而在很多学校得到普及。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在线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在线答疑及评价。还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统计分析来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平台中数据记录的内容包括学生出勤、考试成绩、课程评估等,家长输入学生编号就可以查阅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
软件应用重互动。英国课堂教学中软件的使用体现了多元化、游戏化、虚拟软件网络化的特点,重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学生分组软件可以利用软件生成不同的学生分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合作学习,十分有趣。低年级学生使用的软件有Afternoon Ice Breaker(填数游戏)、Puzzlemaker(填词游戏)、Technology Word Revision(找词游戏)及bubble、subtangent、powtoon、wordgames等网站提供的各种游戏教学模板,让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下参与到学习中,简单易用,互动性强。高年级学生则以视频、实景体验、参与式体验为主,像增强现实、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软件Aurasma,通过iPhone的摄像头识别图片,然后与服务器端数据库做出精确比对,提供与图像相符合的影片播放供学生学习。Living Lung Lung Viewer(活体肺查看器)软件的网络化,让学生在网站上自己模拟解剖呼吸模型,通过3D模型让学生了解人体肺部、肋骨和相关结构的解剖特征。这些虚拟软件的网络化,让学生在玩中学,对于辅助学生学习,共享教学资源都有独到之处。
评价方式内外兼顾。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把信息技术课程列为国家课程的国家之一。英国的考试是由教育部出台国家课程标准,考试评定机构根据考试大纲设置考试内容,负责为英国全国统一考试(包括GCSE)提供试题,并进行评卷及反馈考试结果。学校可以自主选择任何一家考试机构的试题使用,并根据考纲自主设置学习任务和课时计划。信息技术课程作业占到整个课程评分值的60%,比如在Finham Park中学九年级的一节计算科学课上,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的作业是为一家饭店量身定做网站。学生在制作网站海报时,需要在PS中使用渐变工具,教师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手段(自己动脑、上网查找、互相帮助)自学找到答案,并要记录制作过程,提供制作过程的验证材料。作品的评价并不关注学生制作的效果,而是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后提交的学习任务单主要内容是:我将测试什么、我将如何测试、结果预期、实际效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
学生要先对学习内容进行预判,然后通过学习进行校正,最后得到结论。学业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考试前允许考生将研究资料带入考场,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准确答题,但考试内容不会与考前资料雷同。这种评价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狭隘评价方式。多数学校在低年级开设了符合学生特点的Scratch积木式图形化编程及动画制作等,高年级普遍开设了编程、3D制作、游戏制作、音乐录制、视频制作、电影制作等多种课程,以项目创新为宗旨,鼓励学生制作出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人格成长,而不单单是为了应试。
学生自带设备学习成为发展趋势。根据欧洲某机构调查的包括英国在内的500所学校学生自带设备学习的反馈结果显示,72%的学生使用自己的设备完成作业;52%的学生在课堂里使用自己的设备。我们参观的芬哈姆帕克学校采取学生自购或大公司平价赞助学校和学生租赁的方式解决课堂使用计算机设备的问题,设备8小时的待机时间基本可以满足校内教学时间。一般学校都有数量较多的机房为学生开放,一些公共区域里专门配备了柜子,里面有移动设备,学生可以随时借用。学校一般规定高年级学生可以携带手机进入学校,而低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内不能使用手机。除考试室外,学生都可以凭校牌上的条码认证免费连接到学校的WIFI,以便查阅学习资料。同时完善的网络安全设置保证了学生上网的安全。在课堂观摩时间,我们没有发现学生打开浏览器有小广告弹出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内容。在文法学校访问期间,IT主管介绍,如果学生在学校内访问了不良信息,学校校长将会收到一封电子邮件,校长则可根据内容进行针对性处理。全面的硬件普及和良好的上网环境为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学生利用云平台进行学习变成了可能。
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考
夯实切入点。以应用促发展,尽快提升校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硬件体系,基本实现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具备较好的硬件基础,但应用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平台重资源建设,轻网络应用。操作复杂、不稳定,教学实用性差。各种教学和管理软件功能单一,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教学适用性不强。教学资源单机化严重,教师应用能力相对滞后,不适合现代教学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作为一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促进者,要在不断提升自身应用能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应用为切入点,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效性,让每一位教师深切感受到新技术给教学带来的方便,让大家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力军、生力军。
探求平衡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人口众多,教育硬件环境相对薄弱,英国教育信息化做法不可照搬。我们要采用扬弃的方式,继续发挥我国政府主导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培训高效实用的优势,改变教育平台一味追求资源建设的弊端。把实力强的大公司引进教学平台建设之中,为广大师生提供容易分享、稳定、开放的平台。在平台建设和教学应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为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十堰市第十三中学)
在独立学习方面,英国学生要高于我国学生。英国的每个中学生都能够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一个比较正规的Project。Project的汉语意思是“计划”、“设计”、“规化”。实际上类似我国的“科研论文”。英国中学生的Project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实际出发,题材极为广泛。从理化生实验、数学建模到英国的历史、地理;从环境保护到关爱生命;从反恐到世界和平;从政治到经济……,应有尽有。有些Project有理有据,不亚于我国大学生的毕业论文。
英国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强于我国学生。不分担家务劳动的学生很少见,他们从小就帮助父母擦汽车、剪草坪。小学生打工的也很多,送报纸是最常见的了,钱虽然挣得不是很多,却拥有了面对社会、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到了假期,加油站、快餐店、超市,到处都有中学生在忙着干活。一个假期下来,不但能挣几百英镑,更重要的是他们变得自信、老练。
英国学生的团队意识强。在英国,人们普遍推崇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一个人与大家协同工作的能力或态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合作能力。英国学校历来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教育,在公共场所或集体活动中,个人必须服从大家。如果哪个学生为了自己出风头而连累了大家,他就会被一致斥为“没有团队精神”。
英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好。体育不但是英国中学的重要课程,而且每天下午四点钟开始,大部分学生又都出现在运动场上。大量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的充足营养,使英国学生大都身强力壮、精力充沛。那种肌肉发达、动作灵活的运动员型学生到处可见。就连女生对体育也十分热衷。体育好、学习好的学生才备受同学们的推崇。
英国学生的探究精神强。英国学生做事十分开放,敢想敢干,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不被禁止,就可以做”。所以,成功的机会也相对较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也不像我国学生那么关注问题的答案、关注他人的看法。对问题不但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特别注重科学论证。注重在探究中寻找答案。
前不久留美教育博士刘萍对中美教育作了一个比较并得出“美国初级教育不如中国”、“中国的初级教育基本功扎实”的评价(见“一个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
育”2001年5月28日贴于“教育与学术”)。我认为她的看法是很片面的。作为一个教育学博士,如果她的观点广为传播,会误导许多人甚至整个教育界。本人在中国(学士和硕士)和北美(博士)都学理工科,且孩子在北美上学近十年。我想谈谈我的感觉和看法,供教育界人士或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因时间匆忙,不便展开来写,这里仅讨论几个重点并以实例于以说明。
例
一、尽管西方初级教育(小学和初中)比起中国来学习内容少、节奏缓,可我十多年来在北美的学校和公司里接触到的老外在业务上多数都很优秀,平庸者比例小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而且普遍敬业精神强。他们的表现一点也无法让我想象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我真的看不出他们在中学只作过1000道数学题和我们曾作过5000道数学题的差异。说什么“西方的先进科技都是靠移民”,未免太过夸张了,太夜郎自大了。这样的评价也只能在中国人的“坊间”流传,根本不可能被西方主流传媒认可。
例
二、文革后公认77,78级学生最优秀。这种优秀不仅表现在学习而且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但恰恰这两级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停课闹革命,在“社会大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学习五花八门的各种知识,根本没上什么课更别说受什么严格的科学教育了。很多人都是靠的高考前恶补几个月考进大学。
例
三、我本人72年(15岁)在四川考高中时正值“修正主义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我们也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小学后三年和初中三年的课程全部补齐,而且弄得清清楚楚。
例
四、君不见许多人小学和初中成绩很好,但一到高中便垮了下来。这样的人考大学一般无望。但那些小学和初中成绩一般,但高中成绩往上冲的人一般都是考大学的料。这些例子这正好说明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佳模式和人体智力发育的自然规律,那就是:
一、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诱导,刺激和引导这种好奇心。填鸭式和题海式教育是泯灭这种好奇心的天敌(必要的记忆背诵除外)。而且极易导致人对学习的反感心理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其他负面影响。
二、15岁(左右)以前的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理解力和接受力相当有限,不宜于承担过重的学习负担,学了也是事倍功半。这段时间应让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用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积累对自然的认识。而15至25岁才是人类理解力和接受力的高峰期,才是强化在校学习的适当阶段。15岁前是感性的量变积累过程,15至25岁才是一个将前面的积累转化为理性认识的质变过程。后一个时期的学习效率可以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前一个时期。
我想在这里多费点笔墨说说为什么在学生15岁以前减压的重要性。虽然15岁以前人的大脑发育不成熟,不宜于进行高强度的在校教育,但人从出生到15岁之间却是人认识社会,观察自然,了解世界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期间发生的许多外部事件对儿童都是第一次,他们都觉得十分的新奇,会让儿童在脑子里产生千千万万个为什么。这些蒙蒙胧胧,千奇百怪,带有初级哲学色彩的命题会整天萦绕在儿童的脑子里,产生一种寻找解释的强烈冲动,不自觉地形成一种厚实的思想积淀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积累过程。说通俗点,只有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牛顿们才能够从容地躺在大树下沉思“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是往上掉?”,瓦特们才能够目不转睛地盯着火炉琢磨“壶盖为什么会动?”,爱因斯坦们才能够有闲功夫去冥想“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朝北?”。我们很难想象在“超负荷”,“极限运动量”,学生每日疲于奔命的学习环境中这些本来十分自然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能够经常或普遍发生。这些思想积淀和想象能力在15岁左右并在适当的教育诱导下会释放出强大的学习效能,即形成质变的过程。不仅如此,勤于思考、善于想象也是任何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的最重要的素质。事实上任何有首创意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都是对某个哲学命题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的一个重新解释。而人类的文明和科学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命题和对命题的不断解释中向前进步的。
反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和方式无意识地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里破坏了这种宽松的环境,强迫学生从小学开始泡在深深的题海中直至高中毕业,捻灭了儿童心智自然发育的这个最重要的过程。他们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学习反而心力疲惫,学习兴趣减少,把很多的时间都花到谈情说爱打麻将上,完全走了一个反自然规律的路子。我们还能指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站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我们的初级教育还能说是“挺好的”吗?
我这里还不说高压的初级教育还剥夺和挤压了少年们的情感教育,美学教育,艺术教育,社会学教育(并非政治课)的空间所带来的另一方面的重要负面影响(如展开又是另外一个大题目)。这些教育是塑造一个完善人格的基本要素。一个人格不完善的人是难以有所成就的。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顾到了这些自然规律。在初中(15岁)以前基本上不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学生学得很放松。既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还可以让各种兴趣自由的生长,各种思想自由地发展。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个十分健全的发育。但一过15岁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迅速变得严格起来,而且学习负担和压力都有显著的增加。这种状态将持续增强直到大学毕业。结果到大学毕业时学过的总内容比中国的大学生有多无少。换句话说,在校学习强度与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发育保持同步增长。这是值得中国教育界好好借鉴的。
其实西方这种教育方式与77,78级的教育过程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当然77,78级是歪打正着,瞎猫撞上了死耗子。那些专修教育学的先生女士们应该好好分析一下这个现象,多和学理工科的人聊聊,不要把你们学教育学(文科)的体会应用到学理工科上去。中国常常有人凭想当然来推论甚至实施一些重大的,基本的教育原则。例如部份中国人把早期教育产业化。但最愚蠢之极的莫过于由重点大学出面来办什么“少年班”之类。培养人不是养鸡。况且人人都知道现在由激素快速催长的洋鸡比起村前院后自然生长的土鸡,味道实在是差太多了。尽管让孩子接受学校以外的数学超前教育非常普遍,但我断然拒绝,因为我深知其结果对
孩子是灾难性的,无异于拔苗助长。我认为让孩子跟着学校的大纲走是最宜于儿童身心和智力发展的选择。
我想,遵从教育自然规律与否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也是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层次的,最实质性的,最难被人们注意到的要害问题。其实西方教育也没有什么高妙之处,只不过比较顺从客观规律而已。中国教育系统无视这种客观规律,即有主观决策的错误,也有现实中的无奈(人多学校少)。现实一时无法改变,但人们至少可以在主观决策中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有效地减少偏差的程度和确定未来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不要自我陶醉于“中国的初级教育很棒”的海市蜃楼之中,把歪了中国教育界的舵把子,在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误导亿万炎黄子弟。
当然西方教育在学科设置,教材编写和选用上的一些特点也是西方教育成功的另一些因素。这里限于时间和篇幅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科学是有关自然的学问。用合乎自然规律的方法去学习科学才是最佳的途径。把科学搞成神乎其神、玄而又玄的一门“手艺”,在教育中违反自然规律进行高压强制灌输,用“学手艺”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教育是不会有最好的教育效果的。它可以培养出很多“能工巧匠”来追赶西方科技,但其中必定罕有具有科学首创能力的世界级科学家来让中国在世界科学的前沿独领风骚,而后者恰恰是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
当然我这里只谈教育。这决不意味我认为西方什么都好。
一个“剑桥女孩”眼中的中西教育差异
现年19岁的姜岫云曾经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高二那年转入英国罗婷女子中学就读A-level。不久前,这位留英两年的女孩收到了剑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比较我在中英两国中学的学习经历,我感触最深的是到了国外后我不再认为老师讲的东西一定是对的,我会很理智、很主动地思考老师传授的知识,真正积极思考,主动发言表达自己的理解,甚至对老师说„不‟。”对于中西中学教育差别,姜岫云如是说。
“在国内,提问挺傻的”
姜岫云介绍,在英国的课堂上,老师通常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老师的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向老师说“不”在英国中学也很常见,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的老师从来不会批评哪位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学生永远不用担心由于问题很“愚蠢”而受到老师的责备或同学的取笑。另一方面,老师会不断问“你们懂了吗?”直到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学生
们都很主动地发言,谈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甚至推翻老师的观点。“在英国,没有人会认为老师讲的一定就是正确的。但在国内,我就很少主动提问,因为环境如此,提问会让人觉得挺„傻‟的。”姜岫云说。
跟国内教育有很大差异的是,在英国,如果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负担太重,可以向自己的导师(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和学校提出意见,经过考察,如果确实难以完成,老师需要减免学生作业的负担。而在中国的学校里,按时按量地完成各个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学生的“本职任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国内中学教学像钻井,国外教学像铺沙”
“国内扎实的数学基础,令我在国外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姜岫云并不认为国内教学一无是处。她说,不到国外不知道,我们国内在理科方面的教育有多么扎实。国内教育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理科的内容学得很深很难,主要训练思维严谨,学会寻找必要的条件来得出必然的结论,这种能力令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学习中具备很大的优势。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过于“专业”的教学令中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一种窄而深的状态。中国的教学像钻井,洞很小,钻得深。英国的教学像铺沙子,面很宽,一层一层铺。姜岫云说,就拿数学来讲吧,英国中学的数学课程就有微积分,但只是作为入门学科,不会研究得很深,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真正的研究需要到大学里分专业深造。英国高中的课程选择也很灵活,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整个高中年级是不分班的。就拿姜岫云本人来说,按照学校的规定,她这个年级的学生只需选够3门课程就可以了。因为她爱好数学,因此选择了数学、数学(高级课程)、物理和商务研究四门课程。
“课余生活不能丢”
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姜岫云的课余生活异常丰富,网球、演讲与戏剧、合唱队、“青年企业家”、社区服务等等。当记者问这么多的课余活动会不会影响正常学习时,小姜的回答是:“课余生活不能丢,劳逸结合效率才高嘛。”
在罗婷女中,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青年企业家”组织,为学生提供原材料进货渠道,让学生自己动手生产产品,然后自己负责销售。姜岫云觉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丰。姜岫云每天一般有6到8个课时,每个课时35分钟,每门课一周的作业不超过9个小时,其余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了,通常就是进行一些课外阅读,然后就是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姜岫云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今天我要写一篇论文,在上课很疲倦的情况下,我如果出去打一小时的网球,精神上就会很放松,回来后很可能一鼓作气,本来要两小时写完的论文,一小时就搞定了,而且是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写出的论文质量也很高。”可是在国内,学生们主要坐在教室里,一天数个小时下来,精神十分疲惫,这样接受知识的能力肯定有所下降,不如劳逸结合调剂一下。其实,这种学习的模式就是英国中学所倡导的“大学习”概念,就是说一个学生的学习包括各种范围,不局限于文理课程中,交流、组织、艺术、体育等等都包含在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见习期教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及评价和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而且还应对担任辅导员任务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三)严格师范生的入口关
所谓的“严格”并不完全指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把优秀学生选出来,而是指要严格按照学校的需要制定培养计划,培养合格教师。目前,我国师范生毕业后的走向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师范院校只负责出产品,至于产品的去向就不管了。也就是说,师范院校与学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任何联系,师范院校根本不了解学校最近的教学事件,师范生在大学以偏重于学术的理论学习为主,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只是从书本到书本,而且师范生只有到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实习期间才能有机会到学校去几次。师范院校的招生计划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而上级主管部门又是从基层教育部门上报的需求计划中决定的,当然,基层教育部门的需求计划来自学校。从理论上讲,这些需求计划也反映了学校的需求,但是明显滞后于学校的需求。英国国家不断加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培养,但我国不可能实现。在现实条件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加强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联系,如召开培养目标、内容研讨会等,让中小学校长和师范院校的负责人直接见面洽谈,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重新认识和加强校本培训
我国经常谈论的校本培训实际是指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欧洲国家所指的校本培训还包括职前培养,即学历教育阶段。这种教师培养方式增加了师范生联系教学实际的机会,他们的见习期可以缩短或取消,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但是操作起来较难。然而,我们可以组织安排部分在校师范生到中小学实习,和一线教师座谈、听课甚至讲课等。每学期2-3次,这些学生返校后,给全班同学传授他们的体验。
(五)统一规划每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连续体。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是要保证每个师范生从进入师范院校到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专业成长的前后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师是在动态环境下成长的。然而,有一点可以做到,给每个在校的师范生建立专业成长袋,成长袋里记录学生专业成长变化的关键过程、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等,成长袋和人事档案一起随学生到终身。见习期间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以原有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制定,之后的在职培训也是如此,这样就基本保证教师职前职后培训的一致性。
三、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尽管英国20世纪60一70年代的“开放教育”使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我们还是能从中借鉴一些先进经验。例如,根据儿童的活动和经验组织课程,以小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代替传统的班级教学。我们的课程改革应在立足本国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就可以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组织活动课程:教师采用灵活的时间表;教室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培养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及唤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鼓励儿童逐步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情感,启发儿童的想像力和同情心。
开设活动课程,重点是要开阔儿童的眼界,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儿童在课堂上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根据教学大纲,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由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英国中小学课程演进的整个历程显示,它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注重基础课程到注重儿童发展,再到注重基础课程的循环过程。当然,这种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1988年改革后所确立的基础课程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础课程有着根本的不同,它在注重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并未抹杀英国注重儿童个性发展的传统,而是试图在儿童的经验活动与基本学科素养方面谋求相对的平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然也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但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要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英国新的国家课程将目标确定为传递国家政治形态的核心价值,而居于中心地位的是尊重个人的价值。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身心健康、公正民主、民主法制和可持续发展等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并肯定了对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可见,新国家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自由民主”大国家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摆脱贫困、毒品、恐怖、被忽视、受支配等诸种束缚的能力,而能自由地选择一种有价值的生活。
2000年英国新实施的国家课程不仅调整了课程结构,还提出提高“学力”的基本方针。英国新课程从提高学生基本学力出发,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本国语和数学的指导。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在新的国家课程中,英政府将以前的“信息技术”改为“信息和交流技术”(简称ICT)。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作准备,学会发现、探究、分析、交换、提供信息,创造性和独立性地学习。为使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教育落到实处,英政府还制定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提出“人人上网,校校上网”的口号。信息和交流技术的提高,对学生的交流、探究等技能的发展,基础教育面貌的改善,教育质量的提高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英国的传统来看,人文科学历来是最受重视的学科,而自然科学则往往在一定范围内被视为“二类”学科而得不到重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英国也开始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强调自然科学课程应反映最新成就和新的研究方法等,因此,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课程目标既要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两基),同时又要培养未来公民所需要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如理想与道德观念,诚信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合作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课程改革要兼顾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综合和分科。当今教育投入的大幅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给课程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课程多样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我国在课程设置方面曾出现过偏重人文科学或偏重自然科学、注重学科性课程忽略综合社会实践、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的现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适应性都受到了影响,为此,我国这次课程改革也提出重建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提倡综合活动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视儿童的学习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
科目: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
层次: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 本科函授 小学教育
2005级 小教本科班
王冬萍
论文选题是按一定价值标准或条件对可供选择的课题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对研究方向、目标、领域和范围做出抉择的过程, 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 是决定论文内容和价值的关键环节[1]。笔者曾对我国近10年8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282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做一统计分析, 归纳出了我国高等教育博士生近10年学位论文选题所呈现的4大特点:“问题研究”有余, “理论研究”不足;“宏观研究”有余, “微观研究”不足;选题“偏失”有余, “合适”不足;“国内研究”有余, “国际研究”不足[2]。那么对于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英国, 其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选题的特点又是什么呢?笔者以《高等教育季刊》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HEQ) 近10年所载的210篇论文为研究样本, 从研究领域与研究层次两个维度来分析英国高教研究论文的选题特点, 以期为我国高教研究在论文选题上提供参考与借鉴。
《高等教育季刊》是由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主办, 于1947年创刊, 是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创刊较早的期刊, 每期刊登4-6篇不同国别作者的学术论文。历任主编都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权威者。《高等教育季刊》自创刊以来, 审稿程序规范严格、选题质量较高、投稿作者不仅仅限于英国, 更有欧洲其他国家及美洲、亚洲等国家的作者, 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英国高教研究论文选题分析
(一) 选题概况
《高等教育季刊》近10年收录论文共210篇, 每年收录论文数量见表1。
(二) 研究领域
目前, 不论国内还是国际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尚缺乏一套公认的分类“图式”。例如欧洲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权威者泰希勒将高等教育领域分为高等教育的定量与结构、知识和课程、教学与研究、组织和管理等4大领域[3]7。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学者马尔科姆·泰特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分为教与学、课程设计、学生经验、质量、系统政策、院校管理、学生工作和高深知识等8类[3]9。别敦荣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分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课程与教学、高校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等15个领域[4]。依据研究主题的需要, 笔者对研究领域的分类遵循马尔科姆·泰特的观点, 具体分类标注及释义见表2。
《高等教育季刊》近10年所载210篇论文的研究领域分布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 这8类选题可分为三大方阵。第一方阵为高教系统政策、课程设计, 都超过40篇, 比例都超过20%;第二方阵为学术工作、学生经验以及院校管理, 比例在10%至20%之间;第三方阵为高等教育质量、教与学、高深知识, 比例均低于10%。下面就每一领域的概况做简要分析。
1.“第一方阵”选题分析。
高等教育系统政策的选题位列各类选题榜首。一定程度上, 高等教育政策方面的研究和写作之所以日益普及, 是因为在高等教育领域工作的每个人 (不管他是否是专业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 , 都自然会对高等教育政策有自己的看法, 并且会直率地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 政府依旧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 所以政策研究是高等教育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3]。在所统计的210篇论文中, 有51篇研究的是高教系统政策, 主要集中在政策环境研究 (31%) 、国家政策研究 (27%) 、比较政策研究 (20%) 、财政预算政策研究 (15%) 等方面。
课程设计的论文共46篇。所谓课程设计, 即为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 它主要设计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5]。课程设计领域的选题仅次于高教系统政策领域, 这也正说明了“课程设计是高等教育经验的核心”。在这46篇论文中, 高等教育课程 (32%) 和研究生课程设计 (28%) 的最多, 其余的选题则集中在课程评价、学习技术等方面。
2.“第二方阵”选题分析。
学术是大学的宗旨、核心和基础, 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学术之于大学犹如灵魂之于人[6]。由此足见学术研究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季刊》近10年对学术工作的研究也是十分活跃的, 共刊发32篇论文, 约占15.2%, 主要对学术角色、学术发展、学术生涯、女性学者、以及教学学术等进行了研究。
大学生经验研究已成为国外高教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有学者曾对《哈佛教育评论》自创刊以来所载论文内容进行了分析, 认为“教育研究发生了由教学客体向教学主体的重心转移, 表现了教育研究的人文关怀趋势”[7]。英国《高等教育季刊》也不例外, 在210篇论文中, 有21篇属于学生经验研究领域, 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入学问题、就学经验、学业情况、从大学到工作的过渡等。
院校管理的研究共有21篇, 主要是关于院校管理、如何领导和治理院校、院校的结构、院校的合并等方面的研究。
3.“第三方阵”选题分析。
第三方阵的选题中, 高等教育质量、教与学、高深知识等尽管所占比例不是很大, 但由于这些选题基本都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 因此也备受《高等教育季刊》的青睐。值得一提的是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国际上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受教育机会的研究转向八九十年代更多地对自身意义和绩效指标的研究;并且从单纯的教育评价研究转向包括评价在内的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从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研究转向注重质量保障的机制研究;高等教育质量竞争的核心由单纯质量高低的直接比拼转化为质量保障制度, 以及体现“零缺陷”要求的保障体系的完备程度, 21世纪初演进为探讨“临界质量”和打造基于自主创新精神之上的深厚的质量文化底蕴, 以至于21世纪被视为质量的年代[8]。这与《高等教育季刊》在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选题情况也是基本相符的。
二、研究层次
英国学者马尔科姆·泰特指出:“弄清高等教育研究所在的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研究开展的可能性、采用哪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有多大的适用范围、正在开展的研究与其他事物有何联系。”[3]133根据《高等教育季刊》所载论文研究层次的实际情况, 将高等教育研究层次界定为国家、课程、院校、国际、系统、系、个体等七个层次, 具体来说, (1) 个体:学生或者学者; (2) 课程:学生群体或他们的教师; (3) 系或研究中心或学者和学生群体; (4) 院校:大学或学院; (5) 民族或国家; (6) 系统, 或设想中的高等教育制度安排; (7) 国际: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构成的高等教育系统[3]13。具体研究层次分布情况为:国家层次和院校层次居多;课程层次、国际层次与系统层次比例相当;系和个体研究层次所占比例较低 (见表4) 。
三、英国高教论文选题特点
通过对《高等教育季刊》近10年所载210篇论文选题的简要分析, 可从选题方向、选题层次、选题类型、选题性质以及选题范围等方面粗略归纳出英国高教研究论文选题的特点。
1.选题方向:宽窄结合。宽窄结合是英国高教研究论文选题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选题的方向和范围宽泛, 涉及高教系统政策、课程设计、教与学、院校管理、学术工作、学生经验、高等教育质量以及高深知识等领域。除此之外, 《高等教育季刊》在投稿须知中也要求作者从“窄”的角度出发, 针对高等教育某一研究领域中的决策、学术或管理方面的问题, 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剖析问题。
2.选题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选题的研究层次上, 注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但更侧重于微观研究。这一特点并非是英国高教研究论文选题的“专利”, 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赵应生和洪煜通过对2000-2006年13种国际知名教育类期刊中涉及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国际高等教育的研究特点, 特点之一便是“偏重微观应用研究, 问题导向性显著”。抽样分析的839篇高等教育论文中, 涉及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等微观领域的论文所占比例高达65%以上;而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论文篇数明显较少, 仅142篇, 占抽样论文总数的17%左右;按照论文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名, 位居前三位的细分研究领域分别为教学问题、学生事务管理问题和种族问题, 均属微观应用领域的研究,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9]。
3.选题性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潘懋元先生曾指出:“从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来看, 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 (实践) 研究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 两者应该相互促进, 不可偏废。”[10]在英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选题中, 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保持平衡是其一大特点。《高等教育季刊》近10年所载210篇论文, 如果将其研究领域从宏观上划分为高教理论研究和高教实践研究的话, 那么, 高教理论研究共有98篇, 约占47%, 高教实践研究共有112篇, 约占53%, 所占比例基本上相当, 悬殊不大。
4.选题类型:新老结合。德国学者埃德加·弗兰克曼曾总结欧洲进入大众化进程后, 高等教育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为第一阶段, 研究重点是高等教育政策、大学生就业、高等教育经济等;70年代也即第二阶段高等教育研究重点开始转向政策执行、高等教育财政与预算、政府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等课题;进入80年代, 高等教育研究开始一个所谓的“探索新概念”时期, 除了研究政府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之外, 更关注质量与绩效、评估与协调机制、市场与公民社会、管理与战略规划、大学的创业精神等话题[11]。上述主题即为“老主题”。通过对《高等教育季刊》近10年所载论文的梳理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仍是上述“老主题”, 不同的是, 在这些“老主题”的研究上, 学者们的视野愈来愈宽, 见解也愈来愈深邃;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新主题”, 进一步拓展了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 诸如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女性研究、大学经营、创业教育、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等。综上, “新老结合”亦是英国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选题的鲜明特点。
5.选题范围:国际与国内相结合。英国高教研究论文选题的另一特点便是国际与国内研究相结合, 而且更重视国际研究。《高等教育季刊》所载210篇论文, 从研究领域来看, 属于国际与比较教育的选题有65篇;从研究层次来看, 属于国际层次的就有26篇。英国高教研究非常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 这在《高等教育季刊》概述 (Overview) 中的表述将是较为有力的见证:“高等教育季刊不仅仅发表英国内的文章, 更欢迎国外的作者投稿, 尤其是那些国际间高度关注的论文选题将会更受欢迎。”
参考文献
[1]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10) .
[2]高瑞, 安心.近十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以2000-2009年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282篇学位论文为样本[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09) .
[3][英]马尔科姆.泰特.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侯定凯,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别敦荣, 彭阳红.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04) .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81.
[6]安心, 高瑞.大学学术副校长的角色与特征[J].教育与现代化, 2010 (04) .
[7]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从“教学客体”到“教学主体”[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02) .
[8]安心.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之路[N].光明日报, 2007-05-09.
[9]钟秉林, 等.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10 (01) .
[10]潘懋元, 刘小强.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进展与问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机制 特点 启示 剑桥大学
一、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质量保障
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1963年《罗宾斯报告》为界分为两大阶段,之前为精英教育阶段,之后为大众教育阶段。《罗宾斯报告》提出,“高等教育课程应该向所有能力上和成绩上合格的、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开放”,以便让“有能力”、“合格”的人接受充分的教育。该报告是对为英国少数统治阶层子女服务的传统高等教育的有力冲击。它发表后,英国举国上下掀起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进军的运动。此后10年,英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快速发展,由精英教育阶段跨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1987 年,英国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实现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型。2001 年,英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超过30%,2005 年上升到34%。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10年底,18~30 岁人群中的大学生比例达到50%。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高校成立了扩大高等教育参与办公室(Widening Participation at High Education),政府和高校下拨专门经费用于宣传与招生。据英国媒体2008年9月2日报道,剑桥大学致信英国流行肥皂剧,如《加冕街》、《东伦敦人》、《爱玛镇》、BBC的汽车节目以及科幻剧《神秘博士》等的编剧,要求这些电视剧不要将剑桥大学塑造成精英学府,而是展示学校更平易近人的形象。[1] 这说明剑桥大学已将自己置于教育大众化潮流之中。
随着英国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其质量问题日渐突出,这引起了英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要求对高等教育进行质量监督和评估的呼声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研究并着手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1991 年,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白皮书》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有关方面概念作了明确定义,它包括三个方面:(1)质量控制,指高校内部为维持和提高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2)质量审核,为督促高校设立适当的质量控制体系而进行的外来检查;(3)质量评估,指对学校教育质量所作的外来评价。1997 年《迪尔英报告》(Dearing Report)出现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组建反映了英国现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经历了一个建立、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二、剑桥大学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特点分析
剑桥大学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其内容科学、规范,许多理念和方法都有独到之处。
1. 文化机制与制度机制的融合
剑桥大学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质量文化和荣誉感。剑桥大学在其质量保障途径和方法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应用上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按照教育质量的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程序和检查监督制度来保障;其二是创造一种自我调节的气氛,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正如剑桥大学副校长朗斯黛尔所说的:“创造一种自我调节的气氛,而不是永无休止的强制,因为这将更具有激励性、建设性和较低的运行成本。”剑桥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工作制度主要有:周期性的学校评审、常规监控的专业评估和校外督察员制度。
文化机制与制度机制相结合,互补不足,协调合作。剑桥大学的学校章程规定了剑桥大学的使命,即“以世界领先的水平提供优质的教育、探究高深学问和进行科学研究来服务社会”。这一使命正是剑桥大学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它要求剑桥大学确保所有学科具有良好的教育质量并能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以此来服务社会。[2]
2. 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剑桥大学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使教师和学生有了良性的互动。每个本科生都有一名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学生选课,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书目,每周组织几次小班辅导。一般情况下,一名老师辅导3~5 名学生。目前,全英大约有一半的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另外,每个学院都由来自不同专业和背景的学生及教师组成,学生住在同一个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以及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院还组织和提供很多课外活动,如辩论会、讨论会、体育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学院组织的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学到很多日常生活和以后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导师制以其特有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体现着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学生可以在与导师的交流中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导师可以得到及时的质量控制反馈。这种近距离个别接触和交流的教学方式,为数学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同时,每门课程在课后都必须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由系主任、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教学委员会进行。这种安排纳入了学生,形成一个教与学的整体,使学校全体员工对教学质量不敢有一丝懈怠。
3. 校院系三级组织机构明确分工
剑桥大学是由学院、系等各种组织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邦式机构,在各学院、系高度自治的基础上,大学进行适度的集中管理,并由学院、系等机构学术人员组成的机构进行集中的行政管理监督。
在校一级,通过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General Board)产生行使权力的大学评议会(Senate),评议会又下设理事会、行使评议会立法权力的摄政院(Regent House)和由副校长主持的董事会。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从整体上给大学提供学术政策建议和为教学控制资源、负责保持剑桥教学与科研的高水平并确保教师团体认真履行其职责。董事会依靠下设的教务部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来监控院系教学质量,教务部是学术方面,尤其是教学质量和标准方面的最高机构。同时,在校一级还设有许多学术咨询委员会,如考试委员会、研究生学习委员会、本科生学习委员会等。除以上机构外,大学的另一重要组织是财务部,它负责大学及其各个部门的收支账目,制定预算,为大学教育质量保障工作提供财政保障。
在学院一级,院长对学院的教学负最终责任。各学院都设有自己的学院委员会,负责为学院教学和科研提供设施保障,它在学院学术方面的作用相当于学校教务部在学校的作用,它要向董事会负责。
在系一级,系主任对系各专业负最终责任,确保校、院的质量保障程序得到充分的贯彻执行,并负责系全体教师的培训和发展。在学院委员会和系之下,也都设有各种专门的委员会协助工作,这些委员会有院(系)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本科生管理委员会、师生联络委员会、学生事务联合咨询委员会等。
4. 内部控制与外部评估相结合
英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内外两方面保障组成。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是高等院校内部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外部保障来自于政府、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的评估等。
剑桥大学是自治机构,有着明确的质量自律意识,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通过院校自己规定的课程设计、课程审批、课程监控和评价等程序,确保在质量和标准方面责任的落实。大部分的院系既要执行常规的监控,也采用定期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一般会在学年末,由开设该课程的院系自己执行,主要考察各门课程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以及学生在所选课程中的成绩。评价方法包括课程负责人提供的课程实施情况报告、外部评审者的意见、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外部专业评价机构的评价报告、毕业生及其雇主的意见。评价结果对于改进教学和提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英国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首先来自于政府的各种政策保证,剑桥大学也不例外。英国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审核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是针对大学以外的本科层次学院。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英国所有大学都先后引入科研水平评估(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教学质量评估(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学术质量审核(Academic Quality Review)以及院校审查(Institutional Audit)等审核评估项目。
从1997 年起,英国设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负责高校的学术质量审核和教学质量评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是独立于政府和高等院校之外的评估中介机构,也是最重要的大学外部评价之一,其评估结果被教育界、学生家长和社会以及政府广泛认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团体,它的经费由大学和学院的会费支持,也接受政府的资金,并和各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等高等教育投资机构订立合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的使命是通过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格标准来维护公众的利益,并鼓励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断改进。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的管理、整体教育服务、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为巩固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及标准提供保障,其评估结果向公众公布。
一些新闻机构和民间组织,如《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某些工商企业、专业团体等,从自身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出发,也常常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其中以新闻媒介进行的评估影响最大,如《泰晤士报》自1992 年起每年度都公布的英国大学排行榜成为英国政府、公众以及国际社会评判英国高校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对各大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启 示
综上所述,大众化背景下的英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具有科学、系统、规范、具体的显著特点,联系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实际,英国的实践可以给我们提供以下启示。
1. 监督与控制: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重点工作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不断攀升。200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为556万人,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 562万人,5年间扩招了1 006万大学生。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学生将达到2 000万人,将再扩招438万人。[3] 伴随学生规模的急剧扩张,高校教育质量问题不断显现。对此,政府部门已高度关注,并强调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与前5年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相比,在今后5年中,高等教育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同时,也要适度控制高校数量的增长,优化结构与布局。结合英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在当前教育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机制改革中,建立健全包括静态规范制度和动态评估制度在内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在高等教育持续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扮演好质量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防止由于市场作用过度膨胀、社会监督机制缺失、高校自身约束意识弱化和能力不足而造成不利影响。
2. 独立与自主: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任务
对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来说,建立独立于政府与高校并能自主运作的中介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方式似乎是主要西方国家共同的发展趋势。除了英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以外,法国的国家评价委员会和美国地区性的高等教育认证组织都具有独立运作的属性。中介机构在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既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确定投资、拨款的方向,又可以使高校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免受到来自外部压力的过度困扰,在政府管理和高校自主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平衡;而且它将有利于加强高校的自我管理,使高校通过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以换取更大的自主权。[4]
在我国,上海浦东于2005年底成立了上海浦发教育评估中心,走出了第一步。最终学校办得好不好,不是由政府和管理中心说了算,而是由专业的中介评估机构用评估结果说话。
3. 规则与标准: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手段
制定和完善各项规则与标准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主要手段。英国的经验表明,政府及中介机构并不会直接介入高校学生培养的具体实践,而是通过建立系统性的规范框架,从学术资格的整个体系和人才培养的一般规格,学科、专业的设置要求以及招生、录取、教学、评估等方面,为各个环节设定各种规则与标准。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非常清晰,就是用这个统一、公认的尺度来衡量各院校的办学行为,只要违反这些规范就要求它们做出改进。这些规范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力,在具体内容上体现了最大程度的原则性,同时还建立了规范的更新与完善机制,因而能够灵活地适应实际情况并容易被院校所接受。
4. 责任与问责: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
高校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未来,而且也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各高校只有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剑桥大学设有从校到院、系职责分明的质量保障和提高的组织机构以及教学辅助机构等,其中既有行政决策机构又有学术执行机构,二者成员互有兼任,但又分工明确。这样既可以促进决策机构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又有利于避免执行机构工作我行我素。[5] 政府和高校建立健全并认真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问责制,通过严密的制度、严格的管理和严明的纪律,确保有关各项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5. 他律与自律: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目标
高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强势干预院校内部事务的管制体系,而是要鼓励各院校建立起内部的质量保障制度,将外部的质量要求转化为院校内部学生培养过程的自觉行动,从而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虽然我国的高校在院校自治方面与英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加强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并培育高校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6]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2008-9-3.
[2] http://www.admin.cam.ac.uk./offices/edueation/quality 111.html.2007-7-3.
[3] 北京晨报.2007-6-5.
[4] 李铁军,齐梅.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5] 毕家驹.评述高等学校内部教育质量保证的组织体系[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6] 许迈进,阚阅.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机制: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推荐阅读:
英国高等教育文凭03-01
英国教育的优缺点12-26
英国教育改革的启示01-09
英国教育概况12-24
英国家庭教育10-24
透视英国家庭教育07-21
英国留学教育政策论文06-17
英国的设计管理09-18
美国和英国的商务习俗06-18
大学英国留学的条件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