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精选8篇)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 篇1

根据市委农工委通知要求,我县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一业为主(养鸭业),多业并举(水产养殖业、奶牛养殖业、无公害种植业)”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1、总体规模增长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全县把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2009年底,全县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达1.7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86亿元,产业基地面积达51150亩,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达0.72万人,直接带动农民增收7250元。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通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县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009年,全县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河北省保定市德谊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永新、白洋淀生态食品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初步建立了养鸭、羽绒制品加工、水产养殖、奶牛养殖、无公害种植、芦苇加工等基地,形成了养鸭、水产、奶牛养殖、无公害种植、芦苇加工等产业链条完善的重点产业,产

业化格局初步显现。

3、农业产业化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一是科技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水产畜牧局、农业局为主,并积极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加强种、养殖业的病虫害防治、防疫服务。二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农业信息服务。

二、主要做法。

1、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优先发展养鸭业。发挥传统优势,增强现代理念,改进养殖方式,培育先进经营方式,提高科技、信息含量,推进行业整体发展。加快鸭产品加工业,重点抓了永新、恒星、白洋淀生态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等规模加工养殖企业,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加强“白洋淀鸭蛋”地理商标管理使用,叫响“白洋淀绿色红心鸭蛋”,目前已有7家鸭蛋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着力培育绿色、无公害品牌鸭产品,推进养鸭业做大、做强、做优。同时规范水产养殖业发展。根据白洋淀水位多年偏低的情况,制定了《白洋淀水产养殖规划》,加强水产养殖监管,划定淀内养殖区域,控制养殖规模,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取缔高密度养殖,推进水产养殖业安全、有序、规范、高效发展。加快推进无公害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业。以寨里乡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依托,加快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发展,努力建设京津石绿色蔬菜的供应基地。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重

点项目。深入实施“111行动计划”,每年重点抓好10个农业产业化标志性项目,实行项目责任制,列入考核目标。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实施“龙头”工程,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企业扩规模、增实力,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带动一村一品发展。重点培育德谊、白洋淀生态食品等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集中力量增投入、上项目、扩规模、搞改造,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三是努力培育基地。依托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培育生产加工基地。

3、积极发展中介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积极培育从事农产品流通的经纪人及其组织,拓宽农产品运销渠道。

三、存在问题

1、从龙头企业看,龙头企业少,规模小,缺少立县立业的大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不够强,与基地生产规模不相适应。

2、从利益联接机制看,松散型多,紧密型少;大多数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关系是简单的购销关系;就是已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龙头企业把加工、销售环节所得部分利润返还农户的较少;农户以土地、资金、劳力等要素共同参股

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同体目前还没有。

3、从农户来看,我县大部分农户生产规模小,而且分布相对分散,农户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不强。

四、几点建议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集中力量增投入、上项目、扩规模、搞改造,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依托本地企业,吸引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或整合重组,靠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促其尽快壮大起来。

2、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目前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以企业+农户和企业+基地的形式居多,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方式,采取合同、合作、股份制等形式,或是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形式,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突破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单纯的买卖关系。通过利益联结,使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建立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利益。

3、引导龙头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为基地、农户提

供配套服务。龙头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加工要求,不断改进品种,并通过建设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降低企业的市场经营风险。同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分片指导、以点带面等多种形式,对基地、农户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和帮助,让农民熟练地掌握栽培和管理技术,为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 篇2

一、甘肃农产品对外贸易情况

近几年,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农产品对外贸易呈上升趋势。2014年,全省实现农产品出口额3.97亿美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省增速4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9%。

㈠农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出口国家(地区)同步增多

2010年至201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由2.96亿元增长到3.97亿元,增长34%;农产品出口国(地区)由85个增长至103个,增长21%;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为泰国、印度、美国和德国等。其中对泰国出口居于首位,主要出口品种为鲜苹果。

㈡民族产品优势明显,清真食品竞争力强

全世界穆斯林人口15.7亿,其消费品产品的国际市场广阔。甘肃穆斯林人口180万,占全国的8.8%。全省清真食品以牛羊肉、干酪素、薯条、植脂末、清真奶茶等各类清真加工食品为主,且出口产品取得了相应的民族认证。

㈢形成了农产品出口产业聚集带,产品结构多元化

依托甘肃丰富的农业资源,全省重点形成了4个农产品出口产业聚集带,出口农产品种类158种。西部以河西走廊为主,重点建设番茄酱、脱水蔬菜、制种出口基地;南部以甘南州、临夏州、陇南市为主,重点建设中药材、干酪素、肠衣、蚕豆、牛羊肉出口基地;中部以兰州市、定西市、白银市为主,重点建设马铃薯深加工、花卉、食用菌出口加工基地;东部以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为主,重点建设干果、苹果、苹果汁、活牛出口基地。

㈣向西发展成为企业共识,合作交流意识增强

各地政府和企业紧紧抓住丝绸之路黄金带的特殊地理位置,自发组团出国考察、参加展会、学习交流,对外合作逐渐成为企业共识。如甘肃亚兰药业有限公司通过对外交流发现商机,已于2010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塔尔迪库尔干市注册成立甘肃亚兰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甘草酸生产厂,2014年实现现汇360.5万美元;玉门聚馨集团公司计划投资2.16亿美元,在白俄罗斯开发30万亩以上大麦种植基地,分三期建成年产30万吨麦芽加工厂生产线。

二、政策措施和成效

㈠研究和确定了自身战略定位

甘肃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按照全国“一带一路”规划,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将全省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定位,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围绕“一大战略”、构建“三大平台”、实施“六大工程”、实现“五大目标”。即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这一战略,着力构建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重点推进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合作、经济新增长极、人文交流合作和战略平台建设“六大工程”,努力实现“建设丝绸之路黄金通道、向西开放战略平台、经贸物流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和人文交流桥梁纽带”的“五大目标”,将特色农产品加工列入重要内容。

㈡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

甘肃省委、省政府明确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按照“一个产业出台一个规划,制订一个扶持办法,设立一笔专项资金,全省一个体系组织实施”的工作原则和机制,先后出台了草食畜牧业、中药材、苹果、蔬菜产业和龙头企业5个扶持办法(贴息)。省农牧厅还与农发行、国开行、建行、甘肃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打造银政、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出口贸易规模。2015年全省龙头企业总数2662个,其中出口创汇企业92家,向西出口企业20家。如正宁县奥神洲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企业,2014年出口额达3100万美元。

㈢特色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甘肃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支撑

按照全省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2015年,省农牧厅发布了《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规范化发展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规范化发展意见》《关于加快全省苹果产业规范化发展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目前正在制订可涵盖畜产品、瓜果、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5类21种出口农产品,引导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甘肃省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2014年,全省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现代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296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一半以上,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苹果、马铃薯外调和加工分别占总产量80%、60%以上,鲜苹果、苹果汁、脱水蔬菜、种子、中药材、白瓜子等都是全省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品种。

㈣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甘肃在白俄罗斯明斯克市、伊朗德黑兰市和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设立了三个商务代表处。在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设立了“甘肃特色商品展示展销馆”。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开通了兰州至迪拜、第比利斯、新加坡的国际航班和武威———阿拉木图的“天马号”中欧货运班列。省农牧厅在霍尔果斯口岸建立了出口贸易基地和推广中心,为交流推介全省的特色优势农产品搭建了平台。

三、甘肃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势分析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还是农业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看,我们的龙头企业在特色产业资源、生产经营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㈠区位优势明显

甘肃是联接亚欧大陆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且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绵延1600多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我国新疆且通往中亚、西亚国家的唯一陆上通道,是国家西进战略中的重要腹地。甘肃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联六的地理位置,是连接西北、西南,直通中原的中心节点,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

㈡特色农产品充沛,优势产业丰富

甘肃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生态区域差异明显,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极少,境内土壤、水源、空气洁净的情况下生产的各类农产品,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是全国优质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一是马铃薯产业。全省马铃薯年种植面积1062万亩,鲜薯年产量1400多万吨,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二。每年企业加工量400多万吨,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河南等20多个省市的鲜薯达350万吨以上,稳定占领了中原市场,并在华南、西南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全省从事并具有基础种薯生产资质的单位33家,生产原原种7亿粒以上,有一半远销新疆、内蒙、云南、广东、广西、山东、河北、黑龙江等省区,已成为全国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

二是蔬菜产业。全省已形成河西走廊与沿黄灌区为核心的日光温室蔬菜优势带,以陇南、陇东为主的塑料拱棚蔬菜优势带,被农业部列为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和“西菜东调”、“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将分别达到750万亩、1650万吨,产值达315亿元。每年高原夏菜外销量560多万吨,走向东南沿海50多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并出口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

三是中药材产业。甘肃素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岐伯故里”之称。现已查明药用植、动、矿物资源1600多种,其中276种被列入国家重点品种,占全国363个重点品种的76%。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8种,其中当归、党参、板蓝根、黄(红)芪等占全国产量的50%~65%。2014年全省中药材面积383.68万亩,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产量99.36万吨,产品主要销往东南沿海的广州、上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并通过当地医药流通企业,转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际市场。

四是苹果产业。已形成平凉、庆阳两市为主的国内一流的优质红富士产区和以天水、陇南礼县为主的国内最大的元帅系“三红苹果”优势产区。2014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48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产量320万吨,产值160亿元,外销80%以上。庆阳市、平凉市静宁县和陇南市礼县三个苹果主产区已经建成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非洲(安哥拉、尼日尔)、中东(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俄罗斯、立陶宛、哈萨克斯坦、东帝汶、印度、尼泊尔等国市场。

五是草食畜产业。甘肃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牧区和50个牛羊产业大县为代表的草食畜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增长势头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全省已有21个县区被列入全国肉牛、肉羊优势产区,每年销售到省外市场的牛羊肉约12万吨,以绵羊肠衣为代表的畜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六是现代制种产业。以河西走廊为主的制种基地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和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对国外繁育农作物种子的制种基地。2014年现代制种面积337万亩,其中玉米制种130万亩。外繁种子品种主要有蔬菜、瓜类、花卉、油料、玉米等5大类,计5000多个组合,年均繁种量在1000万公斤以上,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

㈢农产品加工储藏体系基本形成

按照“建龙头、强基地、抓加工、兴流通”的发展措施,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工作。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6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7家,省级龙头企业405家,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产品498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306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基地325个,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产品783个。全省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马铃薯加工企业100多户,形成马铃薯淀粉、全粉、变性淀粉、薯条、薯片等几十个产品的全产业链。建设果蔬保鲜库797座,储藏能力265万吨,苹果保鲜库储藏能力占产量60%以上。

四、农产品出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出口企业经济规模小,效益不突出。受资金、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甘肃农产品出口以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出口产品大多为传统的原料型初级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脆弱。2014年,甘肃有出口业绩的农产品出口企业102家,出口额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1家,1000万~2000万美元的2家,500万~1000万美元的5家,100万~500万美元的32家,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62家。

二是标准化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全省出口企业的基地规模小而分散,形成的种、养大户数量少,还有一大批具有优势的种养领域尚未建立起相应规模的基地,已形成的产业基地也存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和出口备案的生产基地少,绿色优质的产品特征未能充分发掘。

三是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甘肃出口的农产品多为原料或简单加工的半成品,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的利润空间小。甘肃是“高原夏菜”生产大省,从产地到口岸一般需要两三天,又必须进行二次分拣和整理后,再办理报检报关,出口受到较大影响。2014年甘肃省通过边贸方式出口蔬菜仅10万吨。苹果是甘肃的主要的优势产品之一,主要出口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等市场,但主要以“元帅”和“秦冠”等低档次果品为主,且出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是出口渠道不畅。全省大多龙头企业对中西亚市场了解少,大多通过边贸、转口等形成出口贸易,极大地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收益。甘肃生产的洋葱、马铃薯、苹果、蔬菜、中药材等大宗优势农产品大都以供货方式间接出口。如甘肃中药材年均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但绝大多数产品通过外省的企业转销国外。2014年甘肃中药材总产量为98.8万吨,但是在全省报关出口的只有4批次,共计32.6吨,货值41.5万美元。

五、发展外向型农产品的建议

在国内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龙头企业也需要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要制定农业向西开放发展规划。“一带一路”沿线涉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法律,既包含投资政策、贸易政策、竞争政策,也有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劳工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应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析研究现代农业向西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科学务实地编制农业向西发展规划。要充分了解相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充分做好风险防控预案,增强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提升运用国际规则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

二要加大对出口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龙头企业是参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主要力量,也是农产品出口的主力军,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强化产业协调指导。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的《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文件,为农业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必要指引。龙头企业要加强对这些产业政策的学习研究,结合自身优势,稳步发展对外贸易。二是强化政策扶持。要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设立龙头企业扶持专项资金,通过直接补助和贷款贴息,支持龙头企业走出去。三是强化金融支持。近年来,省农牧厅与农发行、国开行、建行、甘肃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着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题,推进农业产业走出去战略。

三要建设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选择蔬菜、苹果、中药材、制种、马铃薯等优势产业明显、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区域,实行标准化种植,建设国家级质量安全示范区,扩大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示范区建设,逐步形成一批结构合理、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或生产加工区域。龙头企业要通过租赁农户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在绿色有机食品等技术门槛和产品价值较高的领域,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建设规模化示范基地。积极扶持企业实施地理标志认证,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甘肃农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 篇3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由当初的农民自发组织发展成为由政府组织、企业开发、农民参与的有组织、成建制、多领域、全方位的发展格局。特别是2005年全省实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以来,各级政府积极组织企业和农民走出去,带动机械、劳务走出去,发展境外农业投资合作,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规模持续扩大。黑龙江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区域由边境口岸较近地区逐步向俄远东地区腹地及周边发展。2012年,全省境外农业开发项目已发展到俄阿穆尔州、滨海边区、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萨哈林等10个州区,总面积累计达到720万亩,是2005年的3.8倍。建立境外粮食与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项目293个。其中:6万亩以上的“中俄农业合作示范园区”项目30个、3万亩以上的境外农场78个、1万亩以上的境外项目点180个。

(二)领域不断拓宽。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由过去主要种植大豆和蔬菜发展到目前的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棚室蔬菜生产、生猪、肉牛和禽类养殖、粮食加工、饲料加工,仓储、物流运输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诸多领域。东宁县的华宇集团、华信公司等一批走出去的企业坚持多元化、宽领域综合开发,已发展成为经营有实力、发展有潜力、在俄有影响力的集团化企业。

(三)形式灵活多样。在多年的对俄农业合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企业开发合作模式、中俄政府间合作开发模式、农户联合开发模式和农村种养大户开发模式等四种成功合作模式。其中:企业开发合作模式占50%左右,中俄政府间合作开发模式占30%,农户联合开发合作模式占10%,其他合作模式占10%。

(四)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与俄方建立完善了州(省)政府间协调会晤机制,每年由省政府领导带队赴境外考察洽谈,协调解决农业开发合作中实际问题。省财政建立了政策扶持机制,自2007年起,每年从外向型农业发展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左右,扶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重点项目建设,调动了企业和农民走出去的积极性。2008年以来,省政府先后三次分别在黑河(阿穆尔州)、牡丹江(滨海边区)和同江(阿穆尔州)召开了全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现场会,强化组织推进,推广成功经验,促进了境外开发健康发展。

二、主要成效

经过多年来的积极努力,黑龙江省对俄境外农业园区的深入发展,在促进中俄双边农业、经贸、技术合作与友好往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由于对俄境外农业园区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对俄劳务输出,加快了省内土地流转,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全省每年对俄输出劳务3万余人次,人均劳务收入达3万元,年创劳务收入9亿元。东宁县每年输出劳务1.8万人,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00元以上,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二)发展壮大了一批境外企业。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发展,全省对俄境外规模化农业开发企业达到60多家。这些企业发展境外粮食种植,农产品加工,粮食仓储、饲料加工、物流等方面相关产业,在延长农业产业链,繁荣农产品市场,促进双边经贸合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宁华宇集团、华信公司、绥芬河宝国公司、黑河北丰公司、逊克财源经贸公司、同江赫翔公司等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对俄境外农业合作龙头企业。

(三)促进了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全省对俄境内外农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各类农产品、农业机械对俄出口。据统计,全省每年对俄出口各类农机具600多台套,贸易额2000多万美元。2011年,全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达6.1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8.2%。其中:对俄出口蔬菜32万吨、粮食5.6万吨。2012年1—11月,全省对俄蔬菜出口24万吨。

(四)加强了黑龙江省对俄农业技术交流。对俄农业园区的发展,促进了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各州区的友好往来与技术交流。黑龙江省先后成功举办了“全省对俄果菜出口技术培训班”、“中俄农业合作研讨会”、“中俄农业合作推介暨交流会”等活动。几年来,黑龙江省邀请俄罗斯农业、农产品检验检疫、海关等技术专家70余人次,推广果菜栽培技术和检验检疫标准80余项。接待俄罗斯农业来访团组44个,180余人次。

(五)扩展了农业发展空间。黑龙江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分工与协作,农业沿边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农业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境外农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生产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了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俄粮食市场需求,稳定了物价,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得到了俄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俄方经常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到项目点参观学习,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省对俄农业开发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受俄罗斯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我国国内相关领域政策规定的限制,目前,黑龙江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还存在一些影响外向型农业深入发展的问题。

(一)境外粮食返销难。由于俄远东地区粮食消费量和需求量有限,境外粮食价格持续低迷。黑龙江省境外生产的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品质优良,均系非转基因品种,除一部分加工饲料和满足当地需求外,大量的粮食需运回国内销售,才能获得更高的效益。但是,境外粮食进口需要国家商务部门办理进口配额,需要国家检验检疫部门认定许可。目前,黑龙江省除大豆和玉米可以回运外,水稻和小麦都无法回运。同时,由于境外粮食返销手续繁琐,成本过高,限制了粮食返销。以东宁县华信公司回运大豆为例,国内费用:口岸基金120元/车、出门费5元/吨、存车35元/车、物价局(所)收费20元/车、报关单40元/车、国税700元/车(预收所得税)、地税200元/车(印花税)、检疫费160-170元/车、关税420元/吨。以大豆每车装载20吨计算,费用约为488.75/吨。俄方费用:该公司采取俄方合作伙伴包办出口业务方式,每吨大豆出境费用为8000卢布,按照0.2173的汇率计算,约合人民币1738.4元。中、俄双方费用合计:2227.15元/吨,即1.11元/斤。

nlc202309040350

(二)农机具过境难。俄罗斯远东地区不生产大中型农用机械,黑龙江省境外开发企业必须将省内农用机械和配套农机具运输过境。由于中方大型农机具过境,俄方要收取15%关税和18%增值税,2011年以来俄方又改为按机械功率收费,每千瓦时收取120欧元,相应增加了农机具过境成本。同时,俄海关还收取机械保证金,要求大型机械在俄工作不能超过两年,两年内不返回,将没收保证金,机械在俄罗斯作业也不合法。由于大中型农机具过境难,而且缺少农机配件,大型农机具维修、养护成为企业和种植户的一大难题。

(三)劳务大卡办理难。从总体上看,俄罗斯不排斥中国的劳务人员,但主要需要有技能的农业人才,而不是农民工和城市待业者。同时,俄政府考虑当地就业问题,采取了阶段性控制中方劳务过境数量的政策。在俄罗斯办理一个劳务大卡时间最长达8个月,费用最高达2万元,近年来,由于俄方大幅度缩减劳务指标和对工种实行限制,已严重影响了境外农业生产。如俄阿穆尔州农业种植劳务指标2009年为5000个,2010年缩减到1100个,2011年不足120个,2012年形势更为严峻,一个指标也没有。企业被迫为农民办理旅游照和商务照,但俄方不允许,发现就要罚款和遣送回国,不仅给境外企业和农民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土地耕种,而且将面临被迫撤回的危险。

(四)境外企业融资难。由于境外农业合作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近年来境外企业后期投入不足和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据调查,除省外向型农业发展资金扶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以外,省里没有其他扶持资金。俄罗斯允许中方企业在俄办理商业贷款,但17%的高贷款利率使企业难以承受。同时境内多数商业银行不愿给境外开发企业提供商业贷款。个别境外开发企业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已签订的土地种植合作协议无法完全履行,使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四、思路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推动对俄经贸合作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黑龙江省对俄农业开发合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今后一个时期,建议黑龙江省对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应以扩大沿边开发开放带建设为总牵动,以境外农业园区和大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创新发展方式,稳固提升对俄农业开发合作水平和质量。

(一)加大对俄农业开发的资金扶持力度。为了确保“十二五”黑龙江省农业沿边开发开放带建设需要,如期实现外向型农业发展目标,应进一步完善对俄境外农业项目资金“以奖代投”办法,对企业和农民走出去,发展境外规模种植和境外粮食返销分别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和奖励,鼓励市县政府和企业、农民走出去发展境外农业开发。同时,协调金融企业加大对对俄境外农业开发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解决融资难题。

(二)探索建立对俄境外粮食返销扶持政策。对俄境外粮食返销,对于平抑国内市场价格,满足加工企业需求,扩大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增加企业和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中俄双方进出口关税、运输成本和检验检疫等多个环节的制约,企业效益受到影响。建议协调财政、商务、海关、出入境等部门,研究制定粮食返销扶持政策意见,探索建立境外粮食返销“一次申报、一次检查、一次放行”的“绿色通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办法,支持企业把境外生产的优质大豆、玉米等粮食返回国内销售,弥补省内加工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平抑市场价格,促进省内优质大豆产业发展。

(三)推进对俄农业开发合作载体建设。建议在中俄州(省)长协调会晤机制框架下,进一步建立完善双方部门之间考察洽谈机制。通过组织部分市县政府和企业赴俄滨海边区等开展农业洽谈活动,协商解决劳务大卡、粮食返销、农机过境等实际问题。支持通过召开推介会、现场会、交流会等形式,总结推广经验,研究探讨扩大合作有效途径和办法。支持开展对俄农业开发合作培训,加强对俄政策走向、市场需求分析研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四)支持对俄农业开发园区建设。通过支持大型国有、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大豆、玉米、水稻等高产、优质粮食种植园区,推广规模化开发,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粮食总量。通过支持以大豆、水稻、玉米和饲料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发展粮食加工、仓储和运输物流,延长产业链,缓解境外粮食总量过大和价格低迷的压力,实现粮食加工转化增值。通过支持省内农业科研、推广单位走出去,依托自身农业技术优势,与俄农业科研单位合作,发展境外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区,开展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

(五)做大对俄农业开发投资主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支持按境外区域组建境外农业开发企业协会(商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境外企业和农民联合经营、集团化发展,在俄投资建设一批农业合作重点项目,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努力在提高合作层次、水平和效益上下工夫,在做大做强境外投资开发主体、推动境外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上求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各项政策,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以稳定粮食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措施,我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取得明显的成效。表现为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增加、龙头企业规模增大、带动农户总量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止调研时,我县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县级龙头企业28家。上半年,省市级龙头企业总产值为10.36亿元,企业总净利税为8500万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家,比去年增加8家,产值11.02亿元,增长40.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二、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不难发现,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县至今没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均在3000―5000万元左右,有些养殖业年产值虽超亿元,但通过实地调查,远远达不到亿元企业规模;二是融资困难,企业产业链不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大部分企业没有土地证和房产证,企业土地和房产不能去银行抵押,无法足额贷款;三是农产品品牌混乱,造成无序竞争现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县绿茶品牌就有十几个,又如酱制品,品牌也有4家。而这些企业各自为阵,相互恶性竞争,从而影响了品牌发展。

三、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工委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积极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财政支农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自身活力,尽快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二是围绕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大胆地引进外资,吸引外资参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念和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三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逐步形成茶叶、蚕桑、养殖业、粮食、宣纸书画纸、木竹加工等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化发展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市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二是对已制订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照政策,在抓好具体落实的同时,制订和完善扶持政策,并参照工业企业标准,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扶持奖励资金比例,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要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整顿涉农企业收费,全面清理、取消涉农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

2、积极为具备条件的涉农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切实解决涉农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三是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真正从政策扶持、组织机构、规划等方面着力落实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

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5

区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一、重点产业发展情况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

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

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万亩,糖料蔗产量万吨,平均亩产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

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

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公斤,蚕茧产量万吨,蚕茧年产值约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三、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

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

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研报告 篇6

一、农业产业化方兴未艾

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农业产业化做精、做大、做强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了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领导力度,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使全市农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铁岭的实际出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多、人多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转、人转我快”的要求,调准、调优、调高、调特了我市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规划建设了以玉米、蔬菜、肉牛、奶牛、生猪、肉鸡、花生、马铃薯、花卉苗木、梅花鹿、中药材、蚕茧、林木、榛子、林蛙等重点产业为主的生产基地。全市已建以乡域为单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140个,其中100亩以上的种植小区129个,500亩以上的小区31个。蔬菜产业开发带初具规模,形成了南起铁岭县新台子镇北至昌图县毛家店镇29个乡镇的蔬菜保护地,其中千亩以上专业小区达到40个,涌现出凡河蔬菜、三家子草莓、付家花生、大洼土豆、靠山花卉等一批特色专业乡镇。畜牧业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全市养猪超3万头专业乡镇58个、养牛超万头专业乡镇68个,养肉鸡超100万只的乡镇14个。第二、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实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农户总数达30.1万户,比上年增加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7%;全市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收入1500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总量以达245万吨,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了35%,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20%。第三、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到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5家,比上年增加51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7.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7.4亿元,实现利税4.1亿元,从业人员达3.26万人。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达28,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市级20家。2005年全市新上固定资产超2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相当于“十五”前四年新上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的总和。第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新进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已注册275个。获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34个、市级著名商标和名牌55个。“北绿”牌商标获得了全国驰名商标,填补了我市无全国驰名商标的空白。“铁岭榛子”获得国家原产地认定。“大成鲜鸡”、“嬴德”肉禽、“郁青”种子、“豆中宝”调味品、“文选”葡萄、“帽山”鲜奶等一批产品已经形成了名牌效应,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虽然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地区的领导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高,领导不力,存在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地方财政贡献率低的偏见。二是产业化率不高,农产品加工率只有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大型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条短,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小,附加值不高,没有实现精加工和多次增值。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大意义的认识。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市传统农业地区的优势变成了劣势,面对新形势,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仍然是认识问题,特别是县、乡级主要领导的认识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县、乡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教育和引导,使其进一步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最有效途径,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最佳切入点,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现实选择。通过教育,进一步解决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中存在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只富民富企,对财政贡献率低的错误认识。通过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兴一业,富一方百姓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通过教育和引导解决一些乡村干部思想落后,只当官不作为,作风漂浮的问题,激发他们抓农业产业化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深度上实现新跨越,才能横下一条心,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解决农业比重占全市经济总量30%,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的农业大市实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大问题。

(二)强化领导,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因地制宜,科

学规划,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正确导向。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提出配套措施。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选准切入点。规划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把做强传统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作为规划的灵魂。第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要用政策手段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信贷等的支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产业化的人才政策,吸引和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专家、能人到农业产业化战场上建功立业。第三,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农业产业化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要建立领导包项目责任制、工作落实问责制,切实加强考核,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对贡献大的要破格提拔重用;对于不作为、乱作为和搞政绩工程,损害群众利益的要追究其责任,直至调离原工作岗位或就地免职。第四,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软环境建设。要把提升服务水平和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创造优良环境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一切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要转移视角,多关注基层,多支持企业,真正为基层、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各乡镇党委和政府要象昌图县八面城镇、开原市业民镇党委和政府那样,始终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摆到党和政府重要日程,常抓不懈,积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从实际出发,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起抓。一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准能代表本地特点的项目,采取“反弹琵琶”的方式上龙头企业,同时按照品种和质量要求建设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定单形式实现生产加工的有机结合。随着加工能力的不断扩大,生产基地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延伸,进而带动一定区域范围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链条。在建设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过程中,政府部门主要是承担组织、协调、服务职能,特别是生产初期政府必须对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解决企业和农户自己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问题,必须象扶持不会走路的孩子一样帮助其学会走路,同时还要清除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正常运转后,政府应侧重搞好协调和服务,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使其得以健康发展。在抓农业产业化工作,切不可只单一的抓基地或龙头企业,必须两手抓,不可顾此失彼。如果只抓龙头企业建设,不抓基地建设就会使企业陷入无原料资源、不能达产的地境。必须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第一道工序,必须把农产品生产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第一车间,否则就将使农业产业化建设变成无米之炊。

抓龙头企业群建设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要坚持“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根据产业布局,在现有的龙头企业中筛选出一批有发展前途的“大(大规模)、高(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外(外向型)、强(强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促其加快发展。同时再通过招商引资有选择的新上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使那些尚未得到加工的农产品品种得到加工,使已经初加工的产品再进行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全市范围内形成一个多种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集群,整体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向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

抓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基础和致富一方百姓的前提。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所需原料需求。要依靠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一乡一品、一县多业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一是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走“企业+基地公司+农户”的路子。二是加快畜牧小区建设,培育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养殖大户。在抓基地建设上要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要从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制定生产技术流程入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系列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不断适应市场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四)加强培训,建设一支适应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求的人才队伍。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干部和龙头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农民素质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做好培训工作。一是市、县级两级党校要充分利用党校教育资源,常年开办乡村干部进修班,进行认真培训,重点传授市场经济理论、政策法规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调研的办法,学习过去与我市经济基础相类似,通过近几年努力现在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好经验和做法,激发乡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仍然采取“家族式”管理办法管理企业的厂长(经理)到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参观学习,或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请他们现身说法,使我市的企业家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以提高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各级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定期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传授科学技术。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发放制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 篇7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 篇8

关键词:新型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化 调研报告

1 周口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各级党委、政府紧盯国家粮食安全,围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农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的投入,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不断夯实农业稳产高产的基础。资料显示,到2013年,全市形成有效灌溉面积922.7万亩,除涝配套面积535.9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670.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5.5万亩,高标准粮田面积237.5万亩;农机总动力1119.67万千瓦,配套农机具72.1万部,粮食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远高于全国52%的水平。

1.2 农业生产能力持续增强。2013年,全部农业增加值达到798.60亿元,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丰产增收,2013年总产突破150亿斤大关,达到158.77亿斤,占全省1/7强,稳居全省第一位,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深入开展“畜牧业发展推进年”活动,有8个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存、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占全省的1/10强;家禽出栏加工量达到2亿多只,居全省前列。2013年周口市猪肉、禽肉、禽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9.50万吨、11.50万吨、26.0万吨和12.43万吨。大力发展生态林及林下经济,2013年周口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5%,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3%,名优杂果经济林65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76.4亿元,是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现代林业示范市。

1.3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近些年,周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得到较快提升,现代农业元素正在持续积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种植大户563户,总承包面积11.54万亩,户均承包耕地205亩。一些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灵活的托管、返租等形式,也为“土地集聚”提供了新的动力。在养殖领域,到2013年,全市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820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0%以上,13家规模养殖企业成为全国首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企业。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发展缺少总体推进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建设“两区一体系”,但在具体工作中,没有推进这些工作的具体计划和措施。除了高标准粮田改造由省下达项目任务,每年都有推进任务外,其他像特色高效农业发展、50个标准生产基地建设、50家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培育、服务体系建设等,都缺乏具体的包含推进措施、时间节点、效果评价、奖罚手段类的具体规划。

2.2 涉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作用发挥有限。涉农项目分别由发改、财政、农办、农业、国土、水务、林业等部门实施,各自为战,不能统一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结果是零星摆布,互不配套,监管不力,要么因质量低劣不能发挥作用,要么因不相配套不能发挥作用,要么因过度建设造成浪费,让财政投入不能正常产生效益。

2.3 农业服务体系仍未完善。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困难多。由于种田效益低,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生产老龄化、兼业化现象严重,种田者素质普遍较低,接受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难度大。乡镇机构改革后,基层农技推广站撤销,导致农技推广“网断、人散”。县农业部门在技术指导方面财力保障不足、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严重, “千名科技人员包千村”的服务体系流于形式,群众获得技术信息主要通过农资销售人员,一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进不了村、入不了地,三是农资市场监管缺位、乱象丛生。销售农资的公司鱼龙混杂,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公司为了增加销量,请一些所谓的专家推销产品,有些媒体也利用农业栏目、媒体品牌经营农资,以次充好,误导使用。

3 周口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

周口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农耕文明,蕴藏着发展现代农业的巨大潜力。

3.1 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副产品生产。周口气候条件良好,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量充沛,日照充分,严重的风、雹、冻、涝、旱灾害发生率较小,非常适宜种养业发展。耕地资源丰富,近1.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多是适宜耕种的良田沃土。环境条件较好,水源、土壤、空气较少污染,适宜生产高品质的农业产品。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上不断改善的生产基础条件和新技术的应用,周口市的农业生产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农产品生产量将持续增长。

3.2 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条件日益成熟。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周口市近300万农民工转化为城市永久居民的比例将大大提高,这必然带来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巨大需求,为承接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提供条件;同时,中央2013年一号文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从事农业经营,这将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的成功人士回乡发展现代农业,也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催生一大批职业农民。这些都将给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3 周口农产品加工业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前面已经提到,周口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着小、短、单的问题,具备较大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空间。比如,大豆食用油生产,在发达国家,对副产品豆粕,可以形成大豆蛋白—豆粉—豆面—豆片—豆奶产业链,对食用油,可以形成大豆卵磷脂和维生素E—色拉油—烹调油—人工黄油产业链,每个链的附加值都成倍增加。据资料,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为70%,中国目前的加工率为20%。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值是农业产值的2-3倍,周口市才刚超过1倍。国家工信部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8万亿元,加工增加值与农产品产值的比例达到2.2:1,我们省提出的2015年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5:1,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要达到2万亿,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这些都表明,我们市的农产品加工业既有升级的基础,又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4 几点建议

4.1 明确发展定位。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和国务院《指导意见》,都把周口定位为“粮食生产核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周口市“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建设“两区一体系”的工作目标。

4.2 做好顶层设计。从市级层面制定周口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各项具体规划,为周口市农业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目标,绘制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要与“十二五”规划、国家国土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规划、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规划紧密结合,充分享受国家政策优惠。

上一篇:招商银行工作收入证明下一篇:《白石溪》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