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沙龙管理办法(共12篇)
根据《陕西师范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2013-2020年)》,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激发青年学者学术兴趣,加强青年学者的跨学科交流,促进青年学术团队的形成与发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设立“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学术沙龙”,并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原则
第一条 青年学术沙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秉承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
第二条 青年学术沙龙需遵循跨学科、开放性、学术性的宗旨,有利于加强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团队建设。
第三条 青年学术沙龙要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对于学术创新的激发作用,为青年学者搭建自由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鼓励青年学者通过沟通交流、交换意见,撞击理论思维,交叉协同创新,探索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构建拥有共同研究志趣的青年学术团队,积极营造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第二章 举办形式 第四条
青年学术沙龙以各学院(研究中心)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原则上各单位每年要进行不少于2次的学术沙龙活动。鼓励多个学院协同开展跨学科的沙龙活动。
第五条 各单位举办的青年学术沙龙的参会教师人数应不少于10人,会议期间每人均可申请主题发言,鼓励不同领域的学者和青年教师参加,从学科交叉的视角进行交流探讨。
第六条 各单位应以小型研讨会、座谈会、汇报会、学术茶话会等多种形式开展青年学术沙龙活动。沙龙应坚持正确的平等自由交流,活跃学术气氛。
第七条 沙龙举办应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等活动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的政治立场、学术声誉和学术水准。
第三章 实施与申报
第八条 各单位须将青年学术沙龙活动纳入本单位年度科研活动计划中,并在规定时间内下载填写本年度的《青年学术沙龙计划表》,由社科处审核公示后,按照计划组织实施。
第九条 各单位在正式举办青年学术沙龙活动前一周,下载填写《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学术沙龙申请表》,由所在单位主管科研领导签批后报至社会科学处,经社科处审核报主管校领导审批后,资助各单位举办学术沙龙。
第十条 各单位在沙龙举办前三天,要将相关学术活动通知提交至社会科学处,在学校主页和社会科学处主页相关栏目发布沙龙举办信息。
第十一条 申请举办青年学者学术沙龙获得批准后,各单位应协助主持人做好场地安排布置、人员组织、宣传报道、安全保卫及资料归档等具体组织工作,每场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的主持人需做主题发言。
第十二条 青年学术沙龙举办结束后,各相关单位应及时向社会科学处提交沙龙情况报告、主题发言摘要、相关新闻、图片以及其它相关信息。
第四章 经费使用和管理
第十三条 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经费专门用于青年学术沙龙的举办。经费由学校通过预算下达的“陕西师范大学青年学术沙龙专项基金”拨出。
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应在论坛结束后十五天内完成财务报账手续,经费报销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明细和学校相关报销制度进行。
本办法自2014年4月起试行,由社会科学处负责解释。
本次沙龙活动于6月18日上午9点开幕, 湘潭大学教授李江宇主持会议, 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冯西桥和湘潭大学副校长高协平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冯秘书长首先代表中国力学学会向此次沙龙的承办方湘潭大学表示了感谢, 并简单介绍了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学术沙龙的情况以及沙龙对于青年学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的重要作用。高校长首先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了感谢, 并向大家介绍了湘潭大学的情况, 高校长表示很高兴湘潭大学能够承办此次沙龙活动, 希望各位代表能够在湘潭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并祝沙龙活动越办越好。
本次沙龙共有一个主题报告和三个专题报告, 分别由国防科技大学的于起峰院士、湘潭大学的周益春教授、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赵建福教授、湘潭大学的李江宇教授主讲。于起峰院士首先做了题为“光测实验力学的国防应用与研究”的主题报告。考虑到在场的代表来自不同的专业, 于院士先简单介绍了摄像测量和传统的摄影测量方法的区别, 进而介绍了三维摄像测量的原理。随后, 他分别介绍了用于机翼、风电叶片、甲板基准的静对静的折现光路相机链测量;用于靶场和监测火箭姿态的静对动的测量;用于单机侦察的动对动的测量;以及用于目标锁定和测量速度位移的动对静的测量。最后, 于院士还分享了他个人对于科研创新的体会, 包括如何找项目、如何树立从工程到技术再到科学的观念。整个报告深入浅出、内容充实, 在开拓大家视野的同时提出了很多启发性的问题, 引发了各位参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周益春教授的专题报告题目为《薄膜材料及其器件力学教育部创新团队介绍》。周教授主要介绍了创新团队的背景、队伍、带头人等基本情况, 重点论述了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标志性成就, 同时还突出了其中获得资助的研究工作, 最后他从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学校给予的支撑条件两方面进行了总结。
赵建福教授随后做了题为《微重力多相热流体动力学研究》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微重力环境以及该环境下物理量的特征变化和带来的影响, 同时点出了国内外获得微重力环境的方式和手段。之后重点讲解了不同重力下气液两相流的特征, 包括流型图、转换模型及重力无关性准则, 最后给出了气泡液滴迁移的实验图片和数值模拟结果。报告从大家并不熟悉的微重力环境展开, 吸引了在场代表的注意力, 开拓了大家在新领域的视野, 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存在两大困境:一是在于专业学术图书即使举办沙龙活动,也很难实现类似于大众类图书讲座或沙龙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二是对专业学术图书感兴趣的读者数量少,而且很难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内积聚。
而如何在认识和行动上突破这两大困境,抓住学术图书沙龙成功举办的核心要素,自然成为专业学术类图书出版者所关注的议题。
鉴于此,笔者尝试从业内学术图书讲座或沙龙的举办的经验入手,分析学术沙龙成功举办的要素。
要素一:时间
我们知道,学术图书沙龙的举办是在特定的时间下积聚特定的人群。而何为特定的时间呢?从一般的讲座举办的情况来看,都是选择在周六或周日,抑或是周五的晚上。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时间内,大部分人都是“闲”着的,只有“闲”着的人才有可能去参加活动。而如果我们把时间的选择放在一年的角度来考虑,则又会有不同月份的选择。比如,如果我们设定大学生群体作为我们学术沙龙的主要听众,我们就必须对活动开展的月份有所选择。因为在他们放假或者考试的时候开办沙龙,自然无法获取大学生群体的“拥护”。
另外,在时间这个维度上,我们还需要注意与时间相关的天气的维度。为什么呢?因为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大家都想在这个时间呆在特定的角落,而不会选择出行。
当然,时间的选择还不止于此。特定时间段下的舆论趋势与焦点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比如,最近大家都比较关注南海局势或者钓鱼岛争端。而恰在这个时候,能够举办一场与之相关的学术图书沙龙,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要素二:地点/空间
学术图书沙龙的举办是在特定的地点内积聚特定的人群。而何为特定的地点呢?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自己要举办的沙龙的听众一般会选择去什么样的场合听讲座或者参加沙龙。如果您选择开办沙龙的地点是在一个大家从未听过或者说很陌生的地方,除非这个地方的名字特别令人着迷,一般不会有人愿意参加的。其次,我们经常看到各类大型书展的现场有类型不同的活动,但是大型书展现场的听众是鱼龙混杂的。在这类现场,名人的讲座,与大众相关的话题,比如养生保健、子女教育等是最火暴的。而专业学术类图书的讲座如果在这类场地举办,其效果可想而知,试想,路过的人群有多少人对这些专业的问题感兴趣呢?第三,有时候我们过多地关注物理空间,而很少关注网络虚拟空间。其实,如果能有效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聚集效应,是可以把网络上聚集的专业人气“移植”到物理空间上来的。比如,豆瓣网有很多不同的兴趣小组或者小站,其中的成员对于某一话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我们开办的沙龙正好与小组或小站关注的主题一致,就可以选择很好地利用它的号召力,引导读者参与到沙龙的活动中来。
要素三:人物
任何一场沙龙的举办都离不开人。而一场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又与以下几类人相关:主讲人和评论人、媒体记者、听众,当然还有合作方(这里一般指提供活动场地的一方)。首先来看主讲人和评论人,一般情况下,我们要选择在学术圈内比较知名的学者作为主讲人。如果主讲人不是很出名,可以考虑多邀请两到三位有名的评论人,来提升活动对于听众的吸引力。换句话说,好的评论人可以补充主讲人的不足,使整个活动增色。其次,媒体记者,特别是对沙龙议题非常感兴趣的媒体记者,一般是非常好的听众,同时他们也是最好的提问者,是能够与专家形成良好互动的重要听众。当然,如果能够多邀请媒体记者,他们还可以对这项活动本身进行报道,做二次传播,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活动、主讲人以及图书的社会影响力。第三,听众。拥有高质量的听众是提升主讲人兴趣的有力武器。因此,如果经常举办沙龙的话,就需要培养活动的长期听众。而如果一个设计或者实施沙龙的团队拥有很忠诚而且高质量的粉丝——他们能够与各类学术专家产生良好的互动,那么主讲人就会认为他们找到了“学术阅听人”!第四,合作方。一个好的合作方不仅仅在于提供场地。一个聪明的合作方也不会仅仅把自己的工作限于提供场地。原因在于,一场活动的成功举办会给一个场地带来更多的人气。因此,好的合作方一般首先会对沙龙的主题进行筛选,认为不合适自己的,就不会做。其次,好的合作方对于认为合适的沙龙选题会进行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等等。比如,如果一家合作方有很好的微博信息发布平台,它利用这一平台对沙龙的信息进行发布,必然会提升沙龙的人气和知名度,而与此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新的关注者。
总之,学术图书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需要靠大家不断地去实践、体会。
(作者单位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4月15日第四期
一、活动主题:
“在途中”主题沙龙
二、活动背景:
主题沙龙旨在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提供交换思想的平台,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锻炼同学的思维、逻辑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学术习惯,而且使同学学会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并通过这种轻松有意义的活动而尽可能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活跃人文的学术气氛。同时提供与老师交流的平台,在与老师的对话中,解决自己的疑问,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活动意义: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在途中”主题沙龙,是我校唯一的学生自主辩论、学术探讨的研究生精品活动,秉承着“创新、争鸣、共进”的自由思想,是人文学院研究生最重要活动之一,在此之前总共举办过三期,其主题鲜明,标新立异,能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及最新动态,用独特的人文视角阐释问题与当今社会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我院优良的人文精神,加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受到了贵州省内其他高校及院系的赞誉,在很多学生中间
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因此,继续传承“在途中”学术的沙龙文化,继续开展“在途中”学术沙龙活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更是广大同学的迫切要求。
四、活动宗旨
更自由,更开放,更大胆,更深度
五、活动主题
话题一: 校园里的失业与失恋在于自己还是在于社会话题二: 房价限购与限售——对比分析
话题三: 以房养老——利弊分析
话题四: 山寨文化来袭——利弊分析
话题五: 网购与实购——对比分析
六、活动时间
2011年4月15日
七、活动地点
人文学院三楼学术沙龙中心
八、主办单位
人文学院研究生会
九、参加人员
人文学院全体学生,以及热爱生活的朋友们
十、活动前期安排活动
1、学术部商讨沙龙活动主题、主讲人和主持人
2、确定活动开展具体地点,由综合部申请教室和调试多媒体设备
3、确定参加此次活动的主要人员并告之主题(海报宣传、网络通知等)
4、由研究生会主席邀请嘉宾并告之主题
5、宣传部负责海报制作,张贴海报,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
6、邀请记者团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报道
7、由学术部制订主题沙龙QQ高级群、飞信,制成纪念卡片送给到场人员
8、外联部做好引导嘉宾、学生入场就坐工作
十一、活动流程
1、主持人开场白——向大家介绍人文学院沙龙活动,介绍到场嘉宾、以及活动规则(不同话题的选位、换位)
2、主持人引出活动主题
3、主持人利用PPT对主题背景进行讲解(不超过20分钟)
4、主持人总结,由嘉宾对主题进行分析和点评,扩展思路
5、主讲人在对弈的阵营发表观点,引发争议于讨论
6、同学们自由博弈,对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自由讨论,嘉宾也一同参与
7、每1小时博弈,主持人提示话题双方有无换位举动
8、主持人总结此次活动
十二、注意事项
1、事先向主要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提供与主题相应的材料(QQ群)
2、材料不应当仅仅参考中国学者的态度,应当广而深,可参考实际案例,或类似案例,以事实说话
3、大家讨论偏离主题时,主讲人应当适当调整
4、同学们发言应当有序
5、主讲人之间,主讲人与主持人之间应当事先沟通
6、活动开始前40分钟全体研会成员必须到场,布置场地
7、主持人职能:
① 把确定的活动主题通知大家
② 活动开场白,引题,承上启下
③ 介绍嘉宾、主要参加者
④ 维护交流现场秩序
⑤ 总结活动
8、主讲人职能
① 对活动主题进行介绍和剖析
② 总结每个阶段同学们的发言,并且不断深化主题
③ 引出问题进行讨论
十三、经费预算
2014年9月25日在车辆实验楼5楼会议室举办了学术沙龙下午茶活动。本次沙龙邀请了2012级博士彭剑坤(电车实验室)和2013级硕士潘登(电车实验室)为大家做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由机械与车辆学院熊瑞老师担任指导嘉宾为两位同学的报告作出总结和补充。
彭剑坤同学做了关于《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城市公交道路循环工况构建》的学术报告,让同学们学习了到构建城市典型工况对开发控制器策略及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彭博士也和大家分享了一些如何从工程问题中凝练理论创新点的思路,以及撰写SCI论文的心得和体会。
潘登同学做了《基于工况识别的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仿真》的学术报告,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运用神经网络技术来实现模式识别。
最后,机械与车辆学院熊瑞老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做了点评,并对两位同学课题的思路规划进行了科学指导。随着熊老师的点评,沙龙的交流讨论环节开始,大家针对报告中的数据处理方法,控制策略开发以及写作思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爱的小伙伴:
我谨作为学术沙龙的一位老会员在此发言。
岁月如梭,一晃我到我校工作已经有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我多少有了些体会,我与大家交流一下。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首先,有时我会在思考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责是什么?我想“求真、求善、求美”是任何一所学校的使命,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求真、求善、求美”。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每个老师每天都在经受考验。你是要“求真、求善、求美”,还是在追求世俗上的名利,还是在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有名话叫“世界熙熙皆为利来,世界攘攘皆为利往。”这话咋一听起来好象是对的,但仔细想想又好象不全对。历史上拒绝世俗名利的人也有许多。象古代的孔子,近代的陶行知,他们拒绝了世俗上的功名利碌,成为一名清贫的教师,但他们思想光辉永照千秋。我们不可能象他们这么伟大,但至少也可以滋润脚下的一寸土地,为这喧嚣的世界多带来一丝绿意。
其次,我觉得我们不能被自己的专业知识所局限。我们往往对自己的专业比较精通,但专业外的知识所知甚少。我们这些理科生可能要加强人文方面的学习。理科往往讲究逻辑、讲理性,文科往往讲感性、讲悟性。我们这些理科生往往逻辑性较强而悟性不足。而事物的发展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并不以我们的逻辑而发生改变。有同事也知道我在这方面吃过不少苦头。我们只有从惯性思维中脱离出来,改变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马克思讲的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再次,在工作与生活中要应尽量做到“知行合一”。如果你认为正确的事、正确的做法就应该去实践,要把理论在实践中检验,而不能把理论束之高阁。只有实践才能增加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使你的悟性得到提高,才能最终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想谈的一点的是工作中要与学生换位思考,现在把换位思考叫要“同理心”。要“俯下身去看学生”。现在的问题是俯多少的问题?1厘米,还是10厘米,还是50厘米?现在我们俯是俯了,但可能俯得还不够?只俯了1厘米或10厘米,还没有俯50厘米。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观念在不断变化,而我们有些观念倒还停留在十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我们与学生的观念上就存在着鸿沟。对学生的教育,我们往往是鸡同鸭讲。所以我们要打破长期存在的惯性思维的墙,深入了解我们自已,认识我们的潜意识,去除潜意识中的执念。与学生彻底换位思考,进行有效沟通,才能进行有效教育。
2015年6月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 (ECTE) 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季学术沙龙活动, 主题为“新空间与新路径”。工信部、国资委、地方通信管理局等政府部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 中国通信学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等学术组织, 以及来自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通讯、腾讯科技、二六三网络、爱立信、未来电视、世纪互联、浩瀚深度的产业界人士等出席了本次沙龙活动。沙龙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与信息服务业的新机遇、“互联网+”下的运营商转型等, 观点交锋精彩纷呈。
通信行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趋势
观点一:通信行业发展迅速, 8兆以上宽带用户突破1亿户。
通信行业业务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达22%;业务收入保持低速增长, 仍为3.1%;世界前30强互联网企业中, 中国有10个;前10强中, 中国有4个。互联网行业景气指数:先行指数107, 连续3个季度处于上升的趋势。
近期, 通信行业发展的新亮点包括:8兆以上用户突破1亿户, 占宽带比重达48.9%, 目前处于从4兆向8兆快速升级的阶段, 测试实际下载速率为5.12兆, 比2014年底提高20.5%;移动宽带用户占比接近50%, 3G+4G用户占比49.8%, 其中4G用户发展迅速, 带动了整个移动宽带用户高速增长;移动数据业务超过移动话音。
观点二:移动链接呈现爆炸式增长, 虚拟与现实合二为一。
目前, 我国的通信产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第一, 移动流量逐年增加, 移动链接呈爆炸式增长;第二,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很难区分彼此, 云服务无处不在, 新业务应用层出不穷;第三, 虚拟与现实合二为一;第四, 安全与隐私引起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 我们需要让信息创造价值, 让信息流各个环节创造更多价值, 帮助客户收集、分发、处理、储存、消费信息, 创造各种价值。
“一带一路”与信息服务业的新机遇
观点一:“一带一路”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因, 也符合世界发展的外因。
第一, “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国家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由外因和内因两方面促成。外因包括:美国在中国周边制造一系列的合作协议, 日本和东盟国家也通过各种举措抑制中国经济发展;中亚发生革命争端, 使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中国需要寻求自己的发展, 否则经济发展将会被抑制在较小的圈子之内。内因包括: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贸易出口世界第一、进口世界第二;同时中国在投资和吸收、利用外资方面发展迅速, 对外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1029亿美元, 2013年中国吸收外资就升至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 达1239亿美元。因此, 中国迫切需要走自己的路, 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 但在此之前中国虽有东北振兴、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等战略, 但主要局限在国内, 缺少全球性战略。
第二,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的提法是实现“中国梦”的载体, 但实现这一目标不是短期内5年、10年就能完成的, 需要中长期, 可能需要20年或者到建国100周年。实现的原则和前提是和平、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是中国过去战略的升级版, 它将国内区域战略和海外国家战略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形成了一个圆形经济圈, 这个经济圈经济活力非常大, 它以中国为主导, 特别有利于人民币流通;同时, “一带一路”还可利用双边合作机制, 包括与沿线国家签订合作备忘录、合作规划、双边合作示范区、双边合作经贸区、产业园区、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等。
第三, “一带一路”参与现状。“一带一路”发展需要建立规则、机制、标准, 需要从贸易、投资、合作、交流等方面入手。要想积极参与该战略过程,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营商环境问题。目前, 国内营商环境最理想的是北京、天津以及上海沿海地区, 最不理想是新疆、甘肃、云南等经济偏落后的地区;而在“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中, 如中亚国家营商环境一般, 对我国非常不利, 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另外, 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需要富裕国家带动贫穷国家,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体化水平较高, 因此在与东盟的合作中, 我们可以引领它;但新疆等地区的营商环境以及一体化水平不高, 很难引领中亚国家。
观点二:“一带一路”除了提高信息服务业产能, 还将打开更大的潜在市场。
第一, “一带一路”对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构建全方位新格局, 提升国家话语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 “一带一路”的提出, 需要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构建新的世界经济秩序, 这一秩序与美国主导的秩序是并存的, 从而形成世界多极化。“一带一路”对中国的机遇和影响, 除了提高信息服务业的产能, 还将打开更大的潜在市场, 提供更大的平台和空间, 创新合作共赢和发展。这个市场不是简单的复制产品和服务, 而是在更大空间内通过创新获得发展的契机和机遇。
第二, “一带一路”给电信运营商带来的机遇。一方面“一带一路”将带动周边发展中国家建设巨大的基础设施市场;另一方面, 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 包括多边合作组织的推动, 为“一带一路”多元化的外交环境提供了相应保障。“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包括运输业、港口、高铁等行业的优秀企业, 他们需要配套的电信资源和服务, 这也给电信企业提供了较好的商机。另外,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建设方面还是缺少相关经验, 这些国家已建成的网络由于运营不善, 导致后期网络不可用或经济效益不显著, 而我国设备商可以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设备及相应运营经验。
第三, “一带一路”对各省的机遇和挑战。黑龙江省作为紧邻俄罗斯的省份, 需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一带一路”规划明确提出中国和俄罗斯建北极网光纤对接内容, 其中黑龙江是中国电信亚欧组织重要的路由方向, 已和俄罗斯实现光缆对接, 而黑龙江和内蒙北部省交界是重要的衔接点。另外, “一带一路”战略还带来很多新项目, 尤其是陕西 (陆上丝绸之路起点) 、福建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等地, 比如陕西刚结束的丝绸之路博览会有48个国家参加, 并特设了丝绸之路沿海部长论坛。
观点三:“一带一路”多为高风险国家, 合作中需要冷静思维, 规避风险。
虽然目前国内“一带一路”很热, 但“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都是高风险国家, 需要谨慎对待, 尤其是对外投资, 特别需要冷静思维。例如最近乌克兰出现了政治风暴, 导致我国相关项目亏损。因此, 未来中国需进一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升级投资保护协定, 保证海外投资员工权益、政府权益、企业权益, 因为已经签署的投资保护协定中有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另外, 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将与当地最高管理层密切接触, 这也需要周密考虑, 规避风险, 建议中国企业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 对目标国家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对相应风险及早做出部署和预案, 以保证海外拓展有效性和资金投资的安全。
观点四:运营商要做现代服务业走出去的先行者, 探索新模式。
中国电信建设的欧亚信息丝绸之路涵盖了3个区域, 具体而言有4个举措:第一, 优化OTN网络构建欧亚非丝绸之路布局, 围绕“一带一路”3个路由方向形成不同通信传输的路由环, 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形成为我所用的传输能力, 以此支撑对于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第二, 打造全球互联网转接平台, 形成面向云一体化的能力提升, 从原来以中文内容为核心转向全球互联网为核心的方向, 打造不同区域互联网信息交流中心, 同时依托基础设施, 围绕云化和虚拟化, 在相应重点地区部署相应的ITC资源、云资源和计算资源等;第三, 做现代服务业走出去先行者, 增强重点区域的行业影响力, 把中国电信的产能、设备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整体输出, 比如可以与上游OTT企业一起提供从基础设施提供到上层应用 (包括交易平台) 的整体产业链;第四, 以开放合作态度利用中国资本, 包括国家资本、民间资本, 探索业务发展和资源建设新模式。
“互联网+”下的运营商转型
观点一:“互联网+”与“+互联网”具有本质不同。
腾讯定义的“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融合,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 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互联网+”与“+互联网”具有本质的不同:“+互联网”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延伸, 是物理低层次模式, 例如, 电信运营商开网上营业厅就是一种渠道的延伸;“互联网+”虽然还是同样的网, 但承载的内容更多, 是一次深刻的变革, 它不是简单的结合, 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合, 通过融合实现新的业态, 是一种化学反应。互联网原来仅仅是一种服务, 目前正向生产领域转型, 向生产资料转型, 正在由消费型走向生产型甚至到产业型互联网, 最终让生产实现服务化、让服务实现生产化。
观点二:互联网拥抱实体经济, 运营商需积极创新。
“互联网+”要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对于通信运营商, 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是互联网的主体服务商, 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服务, 其实在互联网服务方面三大运营商可以做很多事情, 关键在于如何创新, 如用云遥控替代所有摇控器;对船只进行智能化改造, 提供不同情况下的操作方案等。其次, 互联网时代既有促进生产力的一面, 又有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的一面, 对于互联网时代社会形态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 运营商需要积极调整。第三, 对于法律禁止的内容应当坚决禁止, 比如明确保护个人隐私权。
另外, “互联网+”有可能给通信业, 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很多变化, 它不仅能替代, 还能进行价值转移, 创造新价值。未来, 互联网将催生大量个人消费型应用, 并成为社会生产工具, 它将向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 成为各行各业应用的工具, 实现广泛拥抱实体经济。为此, 在产业互联网方面, 几家运营商都有一定布局, 通过行业应用带动产业互联网发展。比如中国联通选择了八大热点行业, 建立了拓展团队, 在金融、汽车、交通、物流等领域和实体资源结合, 创造新价值。
观点三:运营商不存在不能创新、不能转型的基因。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形势下, 运营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第一, “两化融合”的推进是运营商发展转型的良好机遇。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 经济总量增长较快, 在这个发展阶段, 传统工业领域的发展空间有限, 而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将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国家战略, 运营商将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第二, 整个产业转型空间较大, 这也是运营商发展转型的良好机遇。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转型、《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 都让运营商面临更大的市场空间, 特别是企业客户将逐步增多。第三, 运营商不存在不能创新、不能转型的基因。企业能不能转型不是基因的问题, 而是需要战略、需要提前谋划, 当前运营商有很多事谋划得不够 (其中有体制机制原因) , 才导致转型比较慢。
观点四:经济转型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中国企业, 尤其是帮助传统企业优化其效率。
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曾在文章中反省, 2000年美国经济开始过于虚拟化并走下坡路, 而一个国家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出口物品到国际市场并换回真金白银。因此, 经济转型最大的价值在于帮助中国企业, 尤其是帮助传统企业优化其效率。在对京东调查中发现, 京东在整合传统制造业方面有独特的价值:一方面, 它了解消费者需求, 可以发现很多创意, 并将创意反馈至厂商;另一方面, 它缩短了厂商走向市场的距离, 如传统厂商推销需要30天, 但在京东平台只需要一天, 只需要很低的成本就会解决, 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传统企业”。
最近关注 (调研) 的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对商业主导逻辑产生哪些影响?从国际研究来看, 是从产品主导逻辑到服务主导逻辑, 包括互联网企业重点是用非可控资源 (如客户资源以前无法操作, 而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操作) , 如今这个逻辑是否发生根本改变, 对传统企业的价值创造环节在什么地方等都有待研究。因此, “互联网+”落地的难点在于传统企业在思维体系、组织形态、业务转型上能否实现真正转变。
观点五:运营商应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以更好地满足我国对互联网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给运营商提出了新挑战和新问题。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创新, 三大运营商的改革既有机制问题, 也有体制问题, 还有认识问题。目前, 运营商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成立中国移动咪咕公司, 中国移动可以在资本层吸收其它资本参与, 而独立法人 (咪咕公司) 就是互联网服务商。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以消费者为本, 给用户提供舒适的个性化服务。为此, 可以考虑建专用网络, 将网络铺向全国各地, 推动我国进入到真正互联网云服务的时代, 真正推动国家整体战略的落实。
观点六: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虚拟化是运营商可行的转型之路。
移动方面的创新首先是提前把5G用到4G上, 给用户5G的体验;其次是网络虚拟化, 需要用软件定义网络, 可以说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虚拟化是三大运营商必经的转型之路, 构建虚拟企业网很可能是三大运营商和信息通信人的重要任务。目前, 大部分企业都有小局域网、服务器, 这是通信企业走出去的智库, 如果能把这种数据中心VDC建立起来, 那么未来所有企业和个人都将平等地在网上进行办公、生活, 这将是一次重要的网络革命。
观点七:谨慎利用数据, 关注数据安全问题。
对运营商而言, 数据是资源, 甚至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那么, 怎样通过自身模式创新, 对数据进行加工和挖掘分析, 使其拥有价值并变现, 是当前运营商面临的关键问题。但目前有许多现实问题:比如我国基础运营商时常会与其它公司或者国外公司合作, 将数据提炼之后让对方公司加工, 这就是一种数据转让, 涉及数据安全问题;另外, 为了更好学习对方技术, 运营商会在数据运用方面与一些数据分析公司合作, 或引进国外数据分析公司, 将我们的数据提供给国外数据公司, 包括用户信息、企业信息、敏感信息等;此外, 还有一些网络安全公司与互联网公司合作, 甚至与网站签署委托协议, 帮助进行安全防护, 然后到网站进行数据留存和分析, 后期还会变现。因此, 基础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急需对数据进行安全防护, 在欧洲个人信息是根本, 因此立法非常健全;而在我国, 数据使用问题一直困扰着运营商, 应该提出合理的规范。
关于“提速降费”的深层次思考
观点一:“提速降费”背景下, 传统通信行业需要创新发展。
目前, 三大运营商收入和利润均在下滑, 正面临着国资委的考核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三大运营商追加投资、加强建设, 还要降低资费, 这是一个矛盾。当然作为传统的通信行业也需要做一些努力:第一, 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战略, 使全民宽带提高是通信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实现更有性价比的资费和更广泛的宽带;第二, 需要在大数据宏观经济画像方面有所作为;第三, 用互联网方法将“一带一路”高装备、高技术武装起来;第四, 新常态下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所有用户都要经过网络, 那么需要有效手段保证经济是安全的, 否则“互联网+”融入所有金融交易体系的时候, 国家将会面临灾难;第五, 要通过新常态下的技术创新, 使我国出口产品尽可能提高附加值, 这是核心。
观点二:互联网提速可以从信息分析和筛选着手。
李克强总理提出宽带提速是有道理的, 如果不提速互联网就难以发展, 但可以考虑从信息分析和筛选角度做工作。比如微信, 一个照片可能转一百多遍, 而当前我们只要转就必须放在数据库中, 类似这种重复的、无效的、占有容量的数据还有很多, 所以对信息和数据要进行分析, 建立数据库IDC, 这才构成“大数据+大宽带”, 真正实现宽带战略提速。
观点三:转变思路、修好信息高速公路, 尽可能实现降费。
本期学术沙龙主题为“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自救互救生命链”,来自全国救援医学行业各个领域的40余位专家围绕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自救互救生命链在常态下以及在突发事件中的实施应用的理念、理论、技术、教学、实践与培训等问题,展开学术交流。
李宗浩教授作了题为《在当代医学救援的激流中--推倒医院围墙,建立心肺复苏、自动除颤与灾害自救互救生命链》的主题发言,阐述了心肺复苏(CPR)与自动除颤(AED)的进展,介绍了近10年来全球的严重灾害形势及我國医学救援事业的进展。同时,对我国医学救援中存在的“软肋”,提出了应对措施。钱方毅教授针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心肺复苏(CPR)救治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来自湖南湘雅二院的熊光仲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关于心肺复苏在我国进程发展的“本土化”的问题。
会议还围绕医学救援的专业、培训教育这一重要议题展开研讨。徐州医学院院长吴永平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阐述了急救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前国内医学救援在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以及继续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的李超乾教授主要根据院内急诊及医学救援的教学作了分析。解放军总医院黎檀实阐述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现场救治的特点、核心及主要内容,并对CPR、AED在军事医学救援上的重要性、实用性等问题作了探讨。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副队长樊毫军就十年来多次参加的国内外救援的医学实践,作了《灾害救援医学在我国新兴与发展》的发言,评估了我国救援医疗队及普通医疗队的组织、人员技能、运作模式,分析了如何科学有效有序地在现场展开救援,从而取得关爱生命、科学救援的预期成果。上海急救中心主任赵华强解释了AED在公众普及滞后的原因,也就AED的推广发出了呼吁。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万立东针对北京院外急救的概况作了解说,并展望了AED今后的发展。
李宗浩教授在学术总结中指出,此次学术沙龙是科学的探讨,学术的民主,五湖四海的科学家汇聚。此次讨论不仅探讨技术问题,更是提倡一种理念的创新,是一次全新的会议模式和风格,对众所关注的“公众AED使用免责”问题,希望能得到支持解决。
专家们一致认为,心肺复苏、自动除颤和灾害救援的理念、知识,不仅将增强我国公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基础急救知识与技能,又将是抢救一体化的新理念,更将是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达到高效实施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有效手段。
一、青年沙龙宗旨
青年沙龙系集团团委下设直属机构,创办宗旨:致力于为青年朋友们打造一个交流空间,提倡青年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围绕集团中心工作,培养青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真正优秀的年青人聚集在一起,畅谈集团的发展,为了自己成长成才,为了集团更加美好的明天,携手前进!
二、青年沙龙成员
青年沙龙成员分为常任会员与非常任会员,均需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热爱我们的企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忠诚于我们共同的事业;
2.遇事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对自己身处的工作环境有相当程度的理解;
3.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能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可以提供解决方案;
4.具备很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也要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其中常任会员要求在具备基本条件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出色的业务素质和突出的组织能力。
三、青年沙龙活动内容及时间 青年沙龙活动以集中讨论为主,原则上每月进行一次。讨论内容可以涉及到集团生产活动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出现根源-研究解决办法-组织解决办法材料汇报为步骤,每次讨论不超过90分钟。由秘书整理讨论内容和材料归档。
四、青年沙龙成员的招募与选拔
近期参加聆听了徐教授的沙龙,感谢医院组织分享,受益匪浅。现将心得汇报如下:
一、关于教授
因和徐教授接触的机会不多,本次沙龙之前对他的印象大致停留在:全国知名的心脏内科专家、引领我院心内科的发展、清瘦刻板、脾气不好,经过2次沙龙学习,发掘徐教授不但对医院管理有独到的见解,并且通晓政治、经济、文学等多方面知识,难能可贵的是敢于实事求是的指出医院发展过程中高层至中层管理人员的不足之处,在引导和总结发言时有很强的课堂驾驭和理论概括能力。总体来说是本人喜欢的风格,同时也意识到要想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自身还要加强学习,勤于思考。
二、关于沙龙形式
所谓沙龙,一般是指非正式化的集体讨论会议,会议议题简单,形式轻松,畅所欲言。医院能够以沙龙形式组织讲座用心良苦,如果能够在会议服务方面,通过提供茶点、小组讨论等形式创造轻松环境,可能更有助于参会人员踊跃发言,谏言献策。三、一些想法
通过2次沙龙,我对医院发展所处的阶段、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医院目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的定位是为区域人群提供健康服务的机构,作为一名行政科室的工作人员,我们要改变做“官老爷”的观念,一切行动以服务和便捷临床为宗旨,在服务态度和方式上做到徐教授总结的“温、良、恭、谦、让”,同时,通过《行政科室满意度调查》分析,个人认为目前医院的行政人员的服务态度已不是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思想意识转变和技能短缺。建院十年,不懈努力,目前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已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管理模式也从单一化运作的医疗机构向集团化管理转变,但是我院行政管理水平相对未跟上发展步调,我认为主要因历史遗留原因造成行政人员的构成较复杂,大多由卫生技术人员转岗、关系招聘甚至是顶替就业人员等构成。管理方式多凭资历、经验和上级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工作中缺乏科学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医院提供的培训资源方面,行政人员的培养力度又远远不如卫生技术人员,加之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大多数行政人员感到工作效率无法提高、工作压力大、面对越来越高的要求无所适从,对外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任务造成上级、临床或病患的不满意,对己体验不到工作认同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陷入“得过且过”的不良状态。因此,员工本身应不断转变事业单位“铁饭碗、大锅饭”的观念,树立危机意识,同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医院管理者应意识到提高行政科室工作效能,不光需要施压,还需要土壤和时间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考核和淘汰体制。
作为中层管理人员,正如徐教授在《干部的作用》沙龙中提出的:中层管理人员重在执行力、解决自身工作困难的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提升,做好一件事情有一千个困难,做不好一件事情有一万个理由,在日常工作中要带领科室同事认真对待每项工作,遇事不推诿、少抱怨,同时善于发现科室工作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做好各项传达和汇报工作。
面对这种情况,经过讨论,大家认为首先还是要充分信任PM,但是PM也有责任去和客户充分沟通。这个时候,我们一直强调的“原型法”就会有很大的作用。原型工具可以有很多种,比如一连串简单的html页面,或者一个ppt演示。前者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地完整演示一个流程,后者的好处是可以将一些用户界面效果也同时演示出来。总之,原型工具就是那种可以快速构建,快速抛弃的东西。非常适合用在客户需求不稳定甚至不成形的情况下。
实际上,NSEC的需求问题根源并不在客户,也不在PM,而是和其他大多数项目一样,缺少了一个角色,“业务分析师”,简称BA。许多项目的BA都由PM担任,或者商务人员担任,但是他们要么身兼多职,要么没有受过专门的业务分析训练,无法充分引导客户的需求,结果就造成了需求不明确,不稳定等问题。引用沙龙成员的一句话:程序员不反对变更,但是反对浪费!
BA的作用很重要,在敏捷结对中,BA的结对对象就是客户代表。他的工作就是负责引导客户,让他们的需求变得更明确,更稳定。原型法是一种很好的需求引导方法,就像我们一直强调的,“客户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明确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原型法的作用就是让客户能够不断地否定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一个明确稳定的客户想要的东西。这个也就是项目组梦寐以求的“稳定的”需求。其实BA的工具远远不止这些,“语法分析”也是BA的工作利器。根据客户所说的语句,将其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主语、谓语、宾语。根据每一个词语的特性,我们可以整理出一系列有针对的问题。一个有经验的BA,只要客户不断地开口说话,就会将客户的所有需求都问出来,
具体的方法,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沙龙中详细探讨。
NSEC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客户不定期不定时地要求项目组发布成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觉得自动化构建和上次谈到的UAT环境就很有作用了。这种问题的出现,根源其实还是在客户需求的不稳定上。当然,定期发布成果并让客户能够感受到进度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验收标准文档”是另外一个NSEC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看,这个是中国几乎所有项目的共同问题。理论上,我们会在中标之后对客户进行需求调研,然后把形成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作为合同的附件,并以此作为客户验收的标准。实际上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项目几乎没有,即使做到了,这个合同附件中的需求也会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地变更,最终变得面目全非。有经验的人肯定会拿出“变更控制”的办法来,可是实际项目过程中,有多少客户愿意每次需求变更都来签字呢?又有多少客户代表因为要签字就放弃需求变更呢?答案都是“很少”甚至“没有”。很多项目就是因为限制客户变更需求,或者变更需求过程中和客户经常产生不愉快,导致客户关系恶化,最终项目失败。这个也是“传统”项目和“敏捷”项目的最大的区别。
从敏捷的角度去看,项目组完全接受变更所带来的影响,但是所有的变更都不能影响当前正在进行的迭代过程,所有的变更最快也要到下一个迭代才能生效。但是真的有紧急的需求变更怎么办?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紧急”的需求变更,因为所有的需求的实现都是需要有时间的,需求是一种未来性质的东西,项目组一定要把“需求”和“BUG”区分清楚,不能用解决BUG的方法去应对“需求变更”(这个也是大多数项目组常犯的错误,任务没有优先级的结果就是经常性的加班)。针对一个需求变更,除非它能够让当前迭代的某个任务即刻作废,我们才需要即时改变迭代的任务安排,否则本次迭代不受影响。
1为了加强我校学术交流活动的管理,鼓励我校各单位和教师进行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调动科研积极性,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特制订学术交流活动管理办法。
2本办法所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为:
2.1 由我校主办或承办的或与校外单位共同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地方性学术会议。
2.2 本校教师参加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
2.3 我校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或合作研究。2.4 本校各单位组织的校内学术交流活动。3 上述各种学术活动是指:
国际性学术会议:包括在国内外举行、有外国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以港、澳、台为对方的学术交流活动暂并入国际学术会议)。
全国性学术会议:指经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全国性学术团体在本国举行,只有本国学者专家参加的学术会议。
地方性学术会议:指经省部有关部门批准或地方性学术团体在国内举行,只有本国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会议。
邀请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指校外专家学者接受邀请,来我校进行传播科学研究与应用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等信息的学术报告,包括受聘作学术报告和研究生导师。不包括以培训大学本、专科生为目的的受聘讲学教师。将受聘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分为学校邀请和系部邀请两种类型。
所谓学校邀请是指学校为了办学层次的提高,科研的发展,学位点建设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请等工作邀请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
系部邀请是指系部为了自身学科学术发展、系部学术水平的提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
合作研究:指我校与他国、国内其他单位共同承担的研究项目,互派专家学者到对方参加研究的项目等。
4本校举办或承办与校外单位共同主办学术会议,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4.1 会议指导思想正确、目的明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会议主题必须有利于我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学科建设和科技队伍建设,且具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4.2 会议主题所涉及的学科或技术领域,我校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即已形成至少3人学术研究群体,承担有省级以上研究课题或已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4.3 会议组织健全,且须有我校专家学者进入会议的领导机构或论文评审委员会。4.4 会议经费落实。
4.5 须提供会议背景材料,包括会议主题所属领域近期研究状况、本次会议的目的、以往历届会议的主题、主办者及会议效果。
4.6 须有我校学者提交会议交流的论文(国际学术会议不少于2篇,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地方学术会议不少于5篇)。
4.7 国际学术会议必须能邀请到国际上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全国性学术会议必须邀请到国内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
5国际学术会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主办或承办国内学术会议必须取得政府主管部门或学会、研究会的正式批文。实行会前申报制度。我校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的具体实施单位(系、部、所等)必须与会前6个月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的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会议名称、主题、主办单位、会议时间、地点、会议组织机构、经费来源说明、日程安排、拟到会专家学者名单,我校提交论文情况”,并附政府主管部门(或学会、研究会)或委托单位的批文附件及会议背景材料。凡在我校进行的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必须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严禁以公款请客送礼、公费游山玩水。接待标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严禁超标准接待。
8凡本校主办或承办或与外单位联办的学术会议,应向与会者收取必须的费用用于会议开支。学校提倡、鼓励和支持主办或承办学术会议的校内单位积极向校外单位和组织争取和筹措会议所需经费。本校主办或与校外单位联办的学术会议,一般情况学校不提供经费资助。确需学校提供经费资助的,须与会前6个月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会议申请的同时提出包括详细收支的经费预算报告,是否资助及资助金额多少以学校批复为准。学校提供资助的额度为:国际学术会议不超过五千元,全国性学术会议不超过三千元。
实行会后报告制度。
凡本校主办或与外单位联办的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会结束后,须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10.1 千字以内的会议综述1份。
10.2 会议资料(包括音、像资料)1套。
10.3 会议经费决算表1份。1
1本校科研人员、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校外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者,必须做到: 11.1 会前须向校主管部门写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参加。11.2 有会议论文录用通知书。11.3 经费落实。参加会议所需经费一般应全部由参加者所承担的项目经费中开支。
11.4 确需学校提供经费资助的,须与会前向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和经费预算,主管部门审查后,报主管校长审批,是否资助以学校批复为准。11.5 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者,返校后15天之内须向校主管部门提交1份包括会议简况、有价值的学术信息的书面报告,由校主管部门审核签字后到财务部门办理经费核销手续。
2本校科研人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者,其涉外事项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办理,其余事项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执行。
3学校邀请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的,其费用(含食宿、用车、讲课费等必需开支)由学校支出;系部邀请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的,其费用由系部出面解决,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部分资助。
4凡我校与外单位进行的合作研究,其活动经费一律从项目经费中支出。1
5学校各单位应将学术活动的开展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精心组织。凡学校内各单位自行组织的学术讲座需事前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报告题目、主讲人、主办单位、报告时间、地点等。学术讲座结束后一周内提交简报1份。学校主管学术交流活动的部门为科研处。
本办法由校科研处负责解释。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