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和特点(推荐8篇)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篇1

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胶州大秧歌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曾经历过被边缘化的窘境。“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个文化荒漠。”胶州市市长曹友强说。胶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胶州秧歌有300余年的历史。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人有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故东小屯原名“包烟屯”(建国后改名东小屯)。之后,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它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舞蹈秧歌。其行当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表演程式分为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伴奏乐器除唆呐外,尚有堂鼓、大锣、铙钹、小钗、手锣等,有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30余个。

清同治四年(1864),楼子埠村秧歌艺人刘彩在本村坐科招生,称为“安锅”,开始收徒弟传艺。

民国九年(1920)秋,后屯村一位秧歌爱好者陈銮增,在七城村坐科招生。他精通拳棒,在刘彩的以温柔见长的文秧歌中大胆地融入武功,很受观众欢迎。为了区别,观众习惯称刘彩的秧歌为“北路秧歌”,陈銮增的秧歌为“南路秧歌”。民国初年后,两派秧歌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形成一种新的秧歌,至今已难以辨别南路北路了。

建国后,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胶县文化馆多次发掘整理胶州秧歌,先后办过十几期秧歌培训班。1954年,胶州秧歌赴北京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全国各省市和解放军专业文艺团体的150多个单位先后来胶州学习胶州秧歌。北京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84年,胶州秧歌被文化部收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5种,一

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表演形式: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所扮演的人物有: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潇洒诙谐。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英武矫健。

翠花: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谩(小姑娘): 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浑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演出场地可在广场,也可搭台,因地而异。

表演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

小戏”等。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但舞时从不唱。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浑: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如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屯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二遍。”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乡土小戏:小戏“闯关东”已无人能演,目前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拉磨”“顶灯”“双拐”“打灶王”等。这些虽然是流传的农村秧歌戏,但由于运用当地民歌小调与唱腔,语言通俗风趣,表演中有舞蹈又有技巧,因而极受欢迎。如“拉磨”要充分运用方桌表演技巧,“顶灯”要顶着灯作些高难动作,所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无怪乎当地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茬(活计)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一瞅。”充分表达出人们在拥挤中争看秧歌,焦急与欢快的心境。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

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篇2

一、什么是莲花落

莲花落,也称作莲花乐、莲花闹,是一种原始的剧种。“莲花落”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南宋,原叫“落花”,是佛教劝善和募捐的一种演唱形式。佛祖的塑像坐在莲花宝座上,莲花是佛家的花,因此叫莲花落。历史上唱诵佛歌时有“一朵两朵莲花落”和“莲花开时众生乐”之说,那时起“莲花乐”就与“莲花落”名称通用。

二、太原莲花落

莲花落是在清朝道光年间传入山西的。那时,河南闹水灾,许多难民为了逃荒历经艰苦逃到山西省文水、交城和平遥一带,在当时这里是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他们为了活命在乞讨的过程中把莲花落也带到了山西,于是晋中一带就有了唱莲花落的流浪艺人,慢慢地一些当地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将这种艺术进行了简单的改编,用晋中方言来演唱莲花落,被称为“晋中莲花落”,又叫做“晋中落子”,而太原莲花落就是在晋中落子的基础上转变而来的。莲花落流入太原地区后,一些民间艺人在语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节奏、板式等方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原来的晋中话改成太原方言,形成了独具太原风味的太原莲花落。

20世纪60年代太原市曲艺联合会的相声演员曹强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一名演唱晋中莲花落的民间老艺人李莲根并拜老先生为师跟随老先生学习晋中莲花落。曹强凭借多年表演相声的经验以及出色的学习能力很快掌握了晋中莲花落的基本唱腔和演唱技巧,1963年曹强根据山东快书作品《孩子多了累坏娘》改编成晋中莲花落首次在太原和平剧场与观众见面,同年冬天,由他自己创作的处女作《三进太原》在晋祠庙会上演出,取得了强烈反响。经过多年的创作、演出、传唱,太原莲花落的表演形式逐渐脱离了晋中莲花落同一曲调反复演唱的形式,形成了“韵诵与徒歌相交融,普通话与方言相结合,句式结构多变”的独特的表演方式。

三、太原莲花落的艺术形式与特点

太原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艺术,以太原当地方言俗语表演,所以它非常受太原人民的喜爱,但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这种太原原汁原味的特产节目却一步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太原莲花落大多都是一个表演者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就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为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所以俗称为“七件子”,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打竹板。

太原莲花落的说唱词在创作中基本上以七言四句为一段,用太原方言来做押韵,说为主,唱为辅,说中有唱,唱中有说,抑扬顿挫,颇具一种浓浓的山西“醋味”。例如:

有位法国朋友去山西,他旅游参观了一星期。学会的汉语真不少,什么你好、再见、对不起。(《吃鸡蛋》曹强)

在说段与唱段中,以曲艺小段为主,唱段少,基本上只在每个作品的第一段时才唱,后面基本以说为主,每段句尾加入甩腔。,句式为八字句、十字句以及不等字句的长短句,也叫自由句式。例如:

张大爷拿的一筐大红枣,拉开腔调喊声高:哎,快来买是快来挑,我的这枣儿是核核小,大枣儿是小核子,小枣儿是没核子,随便你拣来是随便你挑,核核大了不用你们掏票票。(《卖花生》曹强)

曲调随唱词变换而有不同,讲究依字行曲,旋律也跟着变化。表演时,先打大竹板,小竹板随后跟进,打板三巡之后,开始正式表演。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之后基本是上下两句的旋律的反复。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强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

语言特色上太原莲花落运用了纯正地道的太原方言词,例如在《窦仙姑》中“pe nao”(“打拼”的意思)“a za”(“极度丑陋让人作呕”的意思)还使用了许多当地俗语。太原方言中常在句末添加一个语气词,这一点在太原莲花落中体现的特别明显,“啊”、“咧”、“呀”、“哎”都是常见的语气词,除此之外还大量运用了重叠词例如“车本本”“纸花花”等等。

太原莲花落相比其他传统的曲艺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丑”为题,大量的运用艺术中的“丑”。古语中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就有一种自然、普遍的喜爱与向往,但是往往我们在表演的时候观众对于美的事物习以为常,映像不深刻,恰恰让人们记忆深刻的是那些让人感到反感、滑稽,具有讽刺意味的丑角。艺术中的丑往往是跟滑稽讽刺联系在一起的。太原莲花落在作品中向观众展现的正是现实中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以及不和谐,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人民百姓对生活中的黑暗面的不满,想要积极改造社会改变现状,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太原莲花落正是从“丑”入手,用讽刺、滑稽的艺术手法以丑来否定丑,这区别于埋怨与牢骚谩骂,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真正以端正的社会道德观念,理性的思维进行合理的判断和评价。例如:

这个小段子以一个得理不饶人的小市民形象的小人物反映了社会中人与人的不和谐影响着下一代孩童的思想、话语以及行为,反映了看似平静无波澜的生活也有着阴暗的一面。

四、太原莲花落的现状与发展

1963年到1980年,曹强刚刚学会落子这种艺术形式,是太原莲花落的初创期,作品以改编为主,创作为辅,从1963年开始曹强创作了第一部作品,直到1975年,基本每年都有一部新的作品。1976年以后,随着创作者见闻感触越发丰富,作品的数量也开始增加,达到每年三个新作品。二十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太原的经济快速上升,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上升速度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对文化教育娱乐方面的要求更加苛刻,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之后电视节目发展开来,曹强、尹海鹏等太原莲花落的表演者以及他们创作的作品被搬上了电视银幕,使得太原莲花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太原莲花落的发展也到了一个高峰。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地深入,经济飞速的发展,形形色色的娱乐途径、娱乐工具进入人们的视野,对于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传统文化可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更好的进行创作与传播,但是又受到高新科技对人们的吸引力、社会体制改革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强烈的冲击。中国传统音乐要想紧跟时代脚步不被历史所遗忘,就必须进行不断地自我创新和自我调节,这样才能应对时代的变迁。太原莲花落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越来越少的人知道更不用说喜欢这门艺术,现在存在的问题有这样四点,第一就是观众群的流逝。当今社会,手机、电视、电脑等等娱乐设施介入人们的生活,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此并乐在其中,没有人关注太原莲花落。第二,普通话的广泛普及造成了观众听不懂、没兴趣、觉得老土不时髦的想法,也影响到了流行程度。第三,缺少能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继承人,现如今的年轻人对于新兴科技的依赖造成了不想学习不愿探索的现状,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艺术,即便有家长让孩子学习课外兴趣,在学习任务重的时候还是选择了放弃。第四就是演员的收入问题,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都已习惯以经济为中心,以金钱来衡量自己的社会地位,因此收入太少便成了困扰太原莲花落演员的一个大问题。演出量的减少、微博的收入恰恰与这世界的经济观逆向而驰,对于那些既渴望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但又被生活所迫屈从与现实的人们来讲,也是一种无奈。

参考文献

[1]曹彬.太原莲花乐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

高中历史选修课的特点和教学策略 篇3

一、“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以“模块+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进行了更加深入、专业的探索,围绕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这一特定主题,精选和整合了中外著名且影响深远的重大改革,知识线索十分清晰,契合了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看似相对独立的改革,其实是“形散而神不散”,能使学生获得共性认识。

每个单元由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等知识组成,内容明确,个性突出,共性明显,线索清楚。教师可用表格展示知识结构和内容,培养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利用图表讲解“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和重视改革的个性与共性,深刻认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知识框架。

二、可操作性较强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目标,但它也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给实际教学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模块+专题”的教材结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是选修教材的一大特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例如,在教学“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进行情境对话,以此导入新课。

对话片段如下:

甲:你怎么看待变法?

乙:变法对我家有好处。

甲:为什么?

已:以前我家只能租种那些烂地,收成不好,还要交租,生活条件很差,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

甲:变法后有什么变化?

乙:租种的土地有了保障,不必担心收成不好、没有吃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甲:你觉得这是你所期望的吗?

乙:那当然了,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种、自己收,过自己想过的日子,这就是最好的了。

这样就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联系新旧知识,掌握变法背景和内容,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享意识,且选修教材上的探究活动也多于必修教材。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探究活动,合理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大胆取舍,用高考指导教学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主要是通过主观材料题,这些主观材料题很少依托必修教材,且大多和必修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因此,教师要根据高考考查要求和命题方向,在教学中大胆取舍,做到精讲精练。

1.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教师要把那些与必修教材主干知识联系紧密的改革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选修教材中“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与必修教材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相关内容联系紧密,教师可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以免浪费精力和时间,增加学生负担。

2.精讲精练,学会取舍。

教师要根据高考考查要求和命题方向,引导学生把握知识框架,掌握改革的具体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精讲精练有关改革的基本知识和规律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篇4

一、调查目的1.为了了解地图各教学研究单位特色;

2.为了了解制图行业发展概况;

3.为了了解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对社会经济各行业的重要性;

二、调查时间

国庆黄金周——2012年10月1日~2012年10月7日

三、调查方式

文献资料检索调查

四、调查内容

1.调查地图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单位及其专业发展历史、专长;

2.调查国内权威地图编制、出版单位分布、概况、技术及其产品特点;

3.调查地图在各行业的用途;

五、调查结果

1.对于地图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单位及其专业发展历史、专长的调查情况:

从事地图研究、教学的单位有

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

北京大学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

在高等学校从事地图教学的有:

教育机构:南京师大、南大、北大、华东师大、武大、中大、兰大等原来测绘、地理学系发展起来的基本都有。

2.针对于国内权威地图编制、出版单位分布、概况、技术及其产品特点:

中国出版小比例尺地图的专业出版社。1954年由国营新华地图社与上海私营地图出版社组成。社址在北京,在上海设办事处。编制出版各类教学地图、中国和世界实用参考地图、历史地图、旅游地图、少数民族文字地图和外文地图,以及反映中国科研成果的专题地图。此外,还编辑出版中国地名、中国行政区划、城镇人口等专业书刊。

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界独树一帜,形成了以实用参考地图为龙头,教材、教学地图为主干,期刊、图书以及电子地图、特种地

图等基本业务协调发展的系列产品格局。

中国地图出版社是编制我国行政区划和世界政区图的唯一权威机构,为维护祖国的主权和尊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编制的交通、旅游等地图,有许多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多年的品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为方便人民群众、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分省地图、世界分国地图已经家喻户晓。地图的出版发行量占市场份额的90%以上。

中国地图出版社以教学地图为主干,为教育工作服务。50年来编辑出版的地理、历史、社会、信息技术等多种形式的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质量上乘,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

目前,中国地图出版社教学地图的编制出版基本上实现了配套化、系列化。50年来,累计出版教学地图250余种,发行16亿多册(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中国地图出版社特型地图主要有塑料成型立体地图和地球仪,以及印刷在丝绢、金箔等特殊材质上的地图,在自行研制设备和工艺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地图以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知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累计出版特型地图60多种。

中国地图出版社电子地图的出版以GIS、GPS技术为依托,开发各类政府及民用电子地图多媒体出版物、网络地图及车载导航等产品,出版了包括《全中国电子地图》在内的数十种电子地图,电子地图品种在全国独占鳌头。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图书以全国测绘类专业教材、专著及科普图

书为主,编辑出版测绘学科各专业的理论专著、大专院校教材、生产技术用书及其它相关工具书。有数十个品种获国家及部级奖励,为推动测绘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期刊包括国家一级学术刊物《测绘学报》、技术性《测绘通报》以及地图知识科普读物《地图》,适应不同层次读者要求,是测绘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天文、地理、地质、地图、及数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近些年来,中国地图出版社有多部作品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图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以及优秀地图作品奖等。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是由毛主席、周总理倡导,并由我社组织数百名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历时35年编撰而成。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专题地图——《国家普通地图集》是由国务院批准列项,经过我社十余年的努力编制完成,该图集是我国参考地图编制出版的里程碑

3.针对于地图在各行业的用途:

⑴在线卫星地图

在线卫星地图服务是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也是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民用化的典范。对目前最主要的在线卫星地图产品进行了综述,对13种基于网络浏览器的在线卫星地图或基于客户端的虚拟地球软件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比较。“谷歌地球”由于具有覆盖虚拟地球表面的高清影像数最多和软件功能强大的特点,因而在目前的众多产品中,可应用性最佳。随着在线卫星地图和虚拟地球软件的出现和发展,国内各领域对其的关注与日俱增。对目前国内有关“谷歌地

球”的应用性文章进行案例分析,介绍其在各行业和领域中的应用(学校和公众教育部门、灾害救援和管理、与地理信息密切相关的工程和设计部门、生态环境领域以及个人需求),并探讨国内对该软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论述了在线卫星地图和虚拟地球软件对国家安全和社会各领域的挑战。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数字地球或基于数字地球技术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可能是无法阻止的潮流,如何利用现有的在线卫星地图和虚拟地球产品并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是最大的挑战。

⑵军事地图

军事地图是为军事战略、战术部署和行军战斗服务的地图总称。现代战争不仅需要海、陆、空军普通军用地图,还需要特殊的专题地图,如导弹部队需要经纬线划分细密的小比例尺跨洲及全球地图,坦克部队需要等高线间距为1米,并详细表示土质及可通行状况的专用地图等。总结战斗过程的战况经历地图,是研究战争规律的重要历史文件

⑶旅游地图

旅游地图是显示旅游地区、旅游线路、旅游点的景观、交通和各种旅游设施的地图。如一个大地区甚至全国的旅游一览图;沿着某条交通线(公路、铁路、水道或港湾沿岸带)的旅游图;一个城市的旅游图;一个点的旅游图,如一个公园,一处古迹,一所娱乐场,甚至一座宾馆等。有按不同交通工具设计的旅游图,象汽车旅游图、自行车旅游、汽艇旅游、滑雪旅游以至步行旅游地图等。旅游图的重点内

容、详简程度、幅面等视旅游地区、线路、地点的特征而定,但其共同特征和要求是,表明到达该地的交通条件、重点景物特征、住宿饮食场所等。中国目前很多城市和主要旅游点都编制了旅游地图。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篇5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 B.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 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 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

解析:选C 等级秩序实际上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等级,而材料强调的是同一级别内部爵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表述,缴纳贡赋多者位尊,是贡赋轻重反映爵位高低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2.《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

C.立嫡制的合法性

B.宗法制的合理性

D.世袭制的重要性

解析:选B 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3.(2018·兴化一中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

解析:选A 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了君臣等级,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C项错误;D项内容与“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不符,排除D项。

4.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 C.王室日趋衰微

B.分封制走向瓦解

D.宗法制受到冲击

解析:选D 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不相关,故C项错误;“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D项正确。

5.(2018·苏州调研)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解析:选D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人即立嫡长”“其余嫡子庶子,皆……畴以国邑”反映了家国一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本身不错,但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8·盐城中学月考)《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据材料,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 C.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

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

D.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

解析:选C 由题干描述可知赵国夺取了周王的祭地,周王却通过郑朝用三十金取回来,说明此时周王室的地位已经严重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

7.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制影响 C.体现宗教色彩

B.突出皇权至上

D.利于邻里和睦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可知,一个家族内体现的是血缘宗法,“长幼有序”“男尊女卑”体现的是宗族内的尊卑秩序,故A项正确。

8.(2018·如皋调研)周幽王欲立妾褒姒之子为王。大臣申侯上疏谏曰:“王今宠信褒妃,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望吾王收**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申侯意在说明嫡庶关系的确立()A.扩大了周朝国君统治的区域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D.消除了国家灭亡的根本因素

解析:选B 宗法制是依靠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用以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王和诸侯的位置由其嫡长子继承。申侯认为周幽王废嫡立庶会破坏宗法制维护的等级秩序,影响国家的稳定。

9.(2018·扬州期中)西周初年,武王去世,周公辅佐成王,开创周朝大业。战国时,魏国率先模仿西周产生了文侯、武侯和惠成王,而后,诸侯国间此风盛行。这从本质上说明()A.魏王们非常尊崇周朝先王 B.诸侯争霸,周王地位受到挑战 C.各国想借此继承周王权威 D.周王室衰微,宗法制趋向崩溃

解析:选D 战国时期,诸侯国模仿周天子时期的封王,是对于天子礼乐制度的一种破坏,体现出分封制维系的宗法制的崩溃,故D项正确。

10.(2018·南通六校联考)“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解析:选B 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

11.(2018·盐城月考)“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 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

12.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A.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B.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也就是说不再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三公九卿制是封建的官僚体制,C项符合题意。

13.(2018·南京调研)《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A.由秦王嬴政创立 C.全面取代分封制

B.春秋战国已出现

D.加强了君主专制

解析:选B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建立后,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全面取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并未体现。

14.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解析:选A 材料反映的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当时最主要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走向瓦解,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转型,故A项正确。

15.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解析:选C 据材料“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郡县制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16.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

材料四 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封”和“郡”的字形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3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4分)(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4分)(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4分)解析:第(1)问,“封”的金文字形,左边像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可知分封制是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字从邑,君。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结合所学得出郡县制是为君主管理地方。第(2)问,从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和维护统治两方面分析。第(3)问,据材料四中顾炎武和刘绍玢的言论分析其对“封建”和“郡县制”的认识;结合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时代诉求”。第(4)问,秦以法家思想立国,而汉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结合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即可。

答案:(1)区别:分封制:封疆建国,割据一方。郡县制:为君主管理地方。

(2)因素:吸取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

(3)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矛盾。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篇6

光纤通信在技术功能构成上主要分为:(1)信号的发射;(2)信号的合波;(3)信号的传输和放大;(4)信号的分离;(5)信号的接收。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 特点 现状 发展趋势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导纤维传输光信号,以实现信息传递的一种通信方式,属于有线通信的一种,光经过调变后便能携带信息,利用光波作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将信息从一处传至另一处,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领域。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光纤由内芯和包层组成,内芯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成为包层,包层的作用是保护光纤。实际上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的光纤,而是许多光纤聚集在一起的组成的光缆,由于玻璃材料是制作光纤的主要材料,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发生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泄露现象,光纤很细,占用的体积小,这解决了实施的空间问题。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现代的光纤通信系统多半包括一个发射器,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再通过光纤将光信号传递。光纤多半埋在地下,连接不同的建筑物。系统中还包括数种光放大器,以及一个光接收器将光信号转换回电信号。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传递的多半是数位信号,来源包括计算机、电话系统,或是有线电视系统。

2光纤通信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经济优势

① 频率资源丰富,通信容量极大。粗略地讲,一根光纤传输数字信号的码速容量在理论上可达40Tbit/s(T=1012)。最好的金属导线可传输的数字信号的码速为400Mbit/s,差5个数量级。容量较微波通信可提高103——104倍。

传输损耗低,无中继通信距离长。当光波长λ=1.55um时,衰减有最低点,可低达0.2dB/km,接近理论值。这样中继数量减少,成本低,通信质量高。③ 节约铜(铝)和铅。

④ 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不受电磁,强点干扰)。⑤ 光缆耐腐蚀,重量轻,体积小(占用空间小,携设方便)。(2)技术优势

①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长波长窗口,单模光纤具有几十GHz/km的宽带。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可以扩大光纤的传输容量至几倍到几十倍。目/前,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一般在2.5Gbit/s——10Gbit/s,采用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实现的多波长传输系统的传输速率已经达到单波长传输系统的数百倍。巨大的带宽潜力使单模光纤成为宽带综合业务网的首选介质。

②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他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得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目前,由石英光纤组成的光纤通信系统最大中继距离可达200多千米,由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组成的通信系统长至数万千米,这对于降低通信系统的成本,提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特别的意义。

③抗电磁干扰能力强。光纤原材料是由石英制成的绝缘体材料,不易被腐蚀,而且绝缘性好。与之想联系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光波导对电磁干扰的免疫力,它不受自然界的雷电干扰、电离层的变化和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不受人为释放的电磁干扰,还可用它与高压高压输电线平行架设或与电力导体复合构成复合光缆。这一点对于强电领域(如电力传输线路和电气化铁道)的通信系统特别有利。由于能免除电磁脉冲效应,光纤传输系统还特别适合于军事应用。

④对电气绝缘。光纤是用玻璃材料构造的,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纤之间的串扰非常小,设备接口问题也简化了。特别生死光纤在电气危险环境中广泛应用,因为它不会产生电弧和火化。

⑤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泄漏会造成各传输通道的串扰,而容易被窃听,保密性差。光波在光纤中传输,因为光信号被完善地限制在光波导结构中,而任何泄漏的射线都被环绕光纤的不透明包层所吸收,即使在转弯处,漏出的光波也十分微弱。这样,即使光缆内光纤总数很多,相邻信通也不会出现串音干扰,同时在光缆外面也无法窃听到光纤中传输的信息。

⑥ 光纤径细、重量轻、柔软、易于铺设。光纤的芯径很细,约为0.1mm,由多芯光纤组成光纤的直径也很小,8芯光缆的横截面积约为10mm,而标准同轴电缆为47mm。这样采用光缆作为传输信通,使传输系统所占空间小,解决了地下管道拥挤的问题,节约了地下管道建设投资。此外,光纤的重量轻,柔韧性好,光缆的重量要比电缆轻得多,在飞机、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上使用光纤通信可以减轻飞机、轮船、飞船的重量,显得更有意义。除此之外,光纤柔软可绕,容易成束,能得到直径小的高密度光缆。⑦ 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无资源问题,节省金属材料。光纤的材料主要是石英,全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而电缆的主要材料是铜,铜的储藏量不多,用光纤取代光缆,可节约大量金属材料,具有合理使用地球资源的重大意义。

⑧ 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与铜线和同轴电缆相比,光纤的温度系数极小,其传输特性基本不随温度而变,故光纤传输系统十分稳定可靠,而且不易老化。

⑨ 便于采用多种复用技术。有光纤通信系统组成的通信主干线路可以采用空分复用、波分复用、时分复用和频分复用来扩充系统的容量,节省了资源。

缺点①质地脆,机械强度低,容易断裂,所以对施工要求很高。②要有较好的切断、连接技术,光纤熔断与连接要有专门的设备、技术及连接器件,如光纤对准器等。

③要有较好的检测技术,由于光缆铺设很长距离,每根光纤的对应与连通性是需要检测的,还有光纤光缆从制造到施工、应用、维修、维护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检测,包括波长,容量,接连性及信通衰减等参数的检测。由于有些参数的敏感程度高,因此需要很好的检测技术与检测设备。

④分路、耦合比较麻烦。由于光纤不像电缆那样容易接读,光的方向性非常专一,因此分路与耦合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设备。

3、光纤通信的发展与现状(1)光纤

1996年,英籍华人高锟和kockham从理论上证明了用玻璃可以制成衰减为20dB/km的通信光导纤维。

1970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首先制造出衰减为20dB/km的光纤。1974年,光纤的衰减已降低到2dB/km。

1980年,长波长窗口的衰减低达0.2dB/km,接近理论值。(2)光源

要实现光纤通信,还需要适当的光源。

1970年研制出室温下连续运行的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特别是长波长(1.3um、1.5um)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的研制成功,为实现光纤通信奠定了基础。(3)光通信系统

第一代光通信系统:1977年,在美国芝加哥距离7km的电话局间首次实现了光通信传输系统,光波长为0.85um。第二代光通信系统:1981年,实现了局间使用1.3um多模光纤的通信系统。

第三代通信系统:1984年,实现了局间使用1.3um多单模光纤的通信系统,广泛用于长途和跨洋通信。第四代光通信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实现使用1.5um多半模光纤的通信系统。

近年来,SDH体制形成的光传送网被广泛使用。各种波分复用(WDM)和光时分复用(OTDM)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传输容量,相干光通信、光孤子通信和集成光学有了一定的进展。人们期待着新一代光纤通信系统的实现。(4)我国光纤通信的现状

光纤通信由于超高速、低误码、高可靠、价格低廉,已成为信息的最重要传输手段和信息社会的还重要基础设施。1986年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光缆干线——宁汉光缆。1999年建成八纵八横光缆骨干网。(5)光纤通信的发展

光纤通信的发展史虽然只有二三十年,但由于它无比的优越性,使它成为了现代化通信网络中最为重要的传输媒介。总体来说,光纤通信的发展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1976年)是冲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开发时期。这个时期中,出现了短波长(850nm)低速率(34或45Mb/s)多模光纤通信系统,无中继传输距离约为10km。

第二阶段(1976——1986年)是以提高传输速率和增加传输距离为研究目标的大力推广应用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光纤从多模发展到单模,工作波长从短波长(850nm)发展到长波(1310nm和1550nm),实现了工作波长为1310nm,传输速率为140—565Mb/s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无中继传输距离为50到100km。

第三阶段(1986——1996年)是以超大容量超长距离为目标,全面深入开展新技术研究的事情。在这个时期,出现了1550nm色散位移单模光纤通信系统。采用外调制技术,传输速率可达2.5-10Gb/s,无中继传输距离可达100—150km,实验室可以达到更高水平。

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是采用光放大器,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的超长距离的光弧子通信系统的时期。具体来讲国外的发展状况:

20世纪60年代中期,所研制的最好的光纤损耗在400dB以上。1966年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高锟及Hockham从理论上预言光纤损耗可降至20dB/km以下。日本于1969年研制出第一根通信用光纤损耗为100dB/km。1970年康宁公司(Corning)采用“粉末法”先后获得了损耗低于20dB/km和4dB/km的低损耗石英光纤。1974年贝尔实验室(Bell)采用改进的化学汽相沉积法制出性能优于康宁公司的光纤产品。到1979年,掺锗石英光纤在1.55µm处的损耗已经降到0.2dB/km,这一数值已经十分接近由Rayleigh散射所决定的石英光纤理论损耗极限。国内光纤通信的发展:

1963年 开始光通信的研究。1977年,第一根短波长(0.85mm)阶跃型石英光纤问世,损耗 为300dB/km。1978年,阶跃光纤的衰减降至5dB/km。研制出短波长多模梯度光纤,即G.651光纤。1979年,研制出多模长波长光纤,衰减为1dB/km。建成5.7 km、8Mb/s光通信系统试验段。1980年 1300nm窗口衰减降至0.48dB/km,1550nm窗口衰减为0.29dB/km。1981年多模光纤活动连接器进入实用。1984年 武汉、天津34Mb/s市话中继光传输系统工程建成(多模)。1990年,研制出G.652标准单模光纤,最小衰减达0.35dB/km。1992年降至0.26dB/km。(4)光纤通信的发展前景

①新一代光纤: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光纤,即非零色散光纤(G.655)和全波光纤。

②超高速系统:传统光纤通信的发展始终按照电的时分复用(TDM)方式进行,而如今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光纤通信应该按照光的时分复用方式进行。

③超大容量WDM系统:如果将多个发送波长适当错开的光源信号同时在一路光纤上传送,则可大大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容量,这就是波分复用(WDM)的基本思路。

④全光网络:WDM波分复用技术的实用化,提供了利用光纤带宽的有效途径,使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点到点之间的光纤传输容量的提高,为高速大容量宽带综合业务网的传输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传输容量的飞速增长对现存看交换系统的发展产生了压力。全光网络是指信号只是在进出网络时才进行电/光和光/电的变换,而在网络中传输和交换的过程中始终以光的形式存在。因为在整个传输过程中没有电的处理,所以PDH、SDH、ATM等各种传送方式均可使用,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4、结束语

光纤通信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了一场信息的革命。是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而光纤通信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高速,还有更为客观的前景,它将带给我们无尽的方便。电话网络系统,电视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不远的未来,即将由光纤通信的发展而更好的结合,那将是光纤通信给人们带来的第二次震撼。从光纤通信问世到现在,光传输的速率以指数增长,光传输的速率在过去的10年中大约提高了100倍。层出不穷的光通信新技术将成为市场复苏的源泉,而人类对通信容量的无止境需求将是市场恢复的原动力。随着光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必将对21世纪通信行业的进步,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通过本次光纤通信技术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从我国的高锟博士提出光纤传输的相关理论,到以日本、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生产出各种类型的光纤,再到光纤产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短的过程。在光纤的发展过程中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光纤通信;另一个就是光纤传感。光纤通信主要是利用光纤传输信息的可靠性,大容量性为主,而光纤传感主要利用了光纤的一些优缺点。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篇7

一、正确把握国情, 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

1. 意识形态领域与社会存在复杂性特点相联系的各种思

想观念多样并存, 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千差万别。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和各种思想多样共存的关系, 是思想政治战线一项长期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基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情, 以及人们思想活动的新特点, 我党提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从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 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根据不同对象的情况, 不同时期的实际, 讲究道德的层次性, 注意工作的渐进性, 明确区分应当提倡的、必须做到、允许存在的和坚决反对的, 既照顾多数, 又鼓励先进”, “努力寻求道德建设与经济政策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方向性与务实性、灵活性高度统一起来, 彻底克服和纠正了长期以来脱离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及工人思想实际的单一化、简单化、条款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 意识形态领域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始终存在, 正

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复杂课题。三大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毛泽东一方面指出革命时期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 要求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另一方面, 他又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谁胜谁负的问题, 还没有真正解决”, “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阶级斗争还很尖锐”。

3. 正确开展党内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 善于识别思想战

线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 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从十年动乱结束到改革开放起步, 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过程中, 我党在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中, 坚持从实际出发, 有“左”反“左”, 有“右”反“右”, 不搞运动, 不随意上“纲”,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政治教育, 开创了正确进行党内思想斗争的健康局面。在此基础上, 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左、右”错误的主要表现、危害和区分原则。“中国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成为全党的共识。

二、统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 认识思想政

治工作的战略性、能动性, 明确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是事关革命和建设事业全局的决定性因素, 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正确的目标依据

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主要矛盾的分析, 实际上提出了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任务。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保证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动作用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党先后提出“思想战线是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一条极端重要的战线”,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我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地位。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其中“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要求从整个世界的大局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的高度认识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意义, “这是保证我们党始终做到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们运用科学理论指导, 自觉改造主观精神世界的实践活动, 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及发展规律。1951年刘少奇首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特定概念才得以确认并广泛使用。我党明确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 是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努力摸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使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科学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 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 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针原则、规律和方法。从而大大深化了对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特点和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

正规化、制度化建设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 立即着手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学校普遍建立党组制度、宣传网制度、高校政治工作制度。1951年初,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与调整各级党委宣传部的工作机构的指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 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操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确认和建立是新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50年代, 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曾提出“政治工作是科学”的命题。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20世纪80年代初期, 在全国范围掀起一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的讨论,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对象、规律、特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致确认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论断。1983年初, 中共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宣部、中组部、全国总工会、妇联、共青团等联合召开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组成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中国职工思想政治研究会, 创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物, 全面启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进程。

四、立足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 研究掌握人的思想认识特点和行为活动规律,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建国初期整风整党运动中, 刘少奇提出:“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 我们还应该注意另一些党员情绪的变动”, “重新给他们以革命的教育”。在社会主义改造中, 我党把握中国农民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种积极性”和“两面性”特点, 把人的思想改造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有机结合起来, 在彻底消灭剥削制度的同时, 实现了剥削者向劳动者的历史转变, 成为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的又一伟大创举。新时期开始后, 胡耀邦提出要求从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和最本质的问题入手, 深入系统地研究人的思想认识特点及其规律。《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 (试行) 》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作为“检验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是否真正相信、依靠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标志”。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调整人们思想行为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动方式, 必须重视人的生理、心理、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些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基本因素。物质利益是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变化的经济根源和物质基础, 充分运用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把发扬革命精神同坚持物质利益, 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是建国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毛泽东曾严肃批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忽视群众物质利益, 极大损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从而导致党与农民之间关系紧张的错误, 要求“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 一定行不通, 一定要失败。”改革开放后, 我党提出“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教育必须同实行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紧密结合, 必须同现阶段按劳分配和其他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形式和途径探索中取得的重大突破。通过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职工业余读书活动;双拥共建活动;文明城市、村镇、行业、家庭创建活动;企业、村镇、社区、校园文化建设;“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充分开发调动群众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动精神, 把说理教育和形象化教育、有意识和无意识教育、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感染力。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表率作用和人格魅力是影响受教育者思想认识、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 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新中国建立后, 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的高度自律精神在全党人民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作风的化身”。建立在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上的党的崇高威信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们党能够经受严重困难考验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 影响是很大的”, 只有“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以实际行动为群众作出表率”才能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信服力和感召力。“我们的困难在这里, 我们的希望也在这里”。这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极为重要的历史经验。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之后, 开始并正在经历着两个新的转变:一是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从单向灌输、注重号召到双向交流、注重引导的转变。这两个转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工作对象的深刻变化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两个转变的进程中, 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探索新途径新办法, 开创了新的局面。总结各地各部门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

关键词:中国革命,思想教育工作,理论成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33.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417-418.

[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787.

清明节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篇8

摘要: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其中民生轮船公司的公私合营的方式被称为“无痛分娩法”并在全国作为典型推广。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鲜明特点是以发展生产力为导向,注重改造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辩证看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注意防止“左”的偏差,及时纠正过“左”行为以及注重结合省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但这一改造在进入高潮后也存在深刻的教训。

关键词:所有制改造;湖北特点;生产力标准;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F041.2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6.005

1953年初毛泽东视察湖北及在湖北关于总路线精神的阐发,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政策的贯彻实施。湖北在1953年底进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总体来看,从1953年9月到1955年10月,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独具湖北特色并在全国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1955年10月后,湖北跟随全国进入公私合营的高潮,至1956年2月迅速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进程中也出现了与全国一样的“改造过急”,“工作过粗”,“形式过于单一”的弊端。深入探讨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绩与经验,总结其教训,有利于从整体上正确评价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历史事件。

一、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和简要历程

(一)湖北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方针的确立

建国初期的湖北,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是在毛泽东、李维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下推进的。1953年春,中央统战部组织调查组,由李维汉部长率领,到武汉、南京、上海等地进行调查。这次调查以国家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中心,深入考察了建国后头3年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工业方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经验,并据此形成了向中央和毛泽东报送的《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报告,初步提出了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改造的意见。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解放后第一次来湖北武汉视察,就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一系列思想进行了阐发。

1953年9月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湖北根据总路线和毛泽东在湖北讲话的有关精神,在1953年召开了中共湖北省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上,专门研究了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问题,1954年1月出台了《湖北省委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向中南局的报告》,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

1.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策略是“插”和“挤”。

李先念在中共湖北省第三次党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与欧美资产阶级相同的地方是其本质都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要求。革命胜利以后,他们承认并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资产阶级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采取和平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逐步改造的政策。这种政策是“蚕食”而不是“鲸吞”,是“插”和“挤”而不是没收。所谓“插”,就是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办法,如合资经营,加工订货,代购代销等。所谓“挤”,就是要淘汰一部分,如粮商是非挤掉个可的[1]163。

2.注意区分小商小贩和商业资本家。

湖北省副省长张体学在《省市场工作紧急会议上的总结》指出,根据阶级分析的观点,把小商小贩与商业资本家区别开来是对的,明确小贩是半无产阶级,小商是小资产阶级,他们是可以和工人、农民合作的,这是正确的与必要的。但如果因此就放松了对小商小贩的管理,对他们的投机性与破坏性丧失警惕,放任不管,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严格管理防止其投机倒把,但从小商小贩是劳动人民这一方面来说,我们必须强调以负责精神加强团结教育和改造,勿使流离失所。另一方面,不仅对小商小贩的生活安排,必须是负责的,对商业资本家生活适当安排,亦必须是同样采取负责精神的[2]302。

3.针对商业和工业提出具体方针。

商业方面的改造,主要采取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既得阵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继续稳步前进;对现有的大批发商,排除大部,对中、小批发商则有条件地维持,对零售商,在“挤得了,收得了,他转得了”的原则下,逐步排挤,但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有区别地对待;将全省市场大致分为六类,分别按不同的政策进行处理。

工业方面的改造主要是整顿现有公私合营企业,总结过去对私营工业加工订货的经验,将全部私营工业进行排队,按照我们的需要,有计划地扩大加工订货,争取在4年之内,把大部我们所需要的私营工业,通过加工订货等形式,有计划地逐步地组织他们公私合营[3]182-184。

(二)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程

1.初始阶段,稳步前进。

1953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4]。同年10月,湖北省委召开了学习贯彻总路线为核心的第三次党代会,成立了以张体学为书记的工商业工作委员会,对这方面的工作,保持政策与步骤的统一,有计划,有准备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并提出4年内基本完成全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1953年底到1955年12月,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平稳进行,亦贯彻了“稳步前进”、“自愿互利”和“劳资两利”的方针,改造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当时的湖北省委提出,对资本主义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不应该单纯从公股的比例多少,增长快慢上做文章,应该是从对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资本家的改造成绩上去考虑。在企业的生产上,必须贯彻中央“改革经营管理,节约原材料,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方针。

2.高潮阶段,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11月16日至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了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负责人参加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和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规划。会议决定:资本主义工商业按照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内,即在1956年和1957年,争取达到90%左右,并且准备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内,争取逐步地使公私合营企业基本上过渡到国有化”。

湖北省全力贯彻中央决议,加快了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1955年12月9日省委统战部邀请省工商联执监委员举行了招待会,反复分析形势,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也针对私营工商业者思想反映回答了一些具体问题,对全省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武汉市还于1955年12月初作出规划:“在1956年和1957年内,全市私营工业将分批纳入以全行业公私合营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近两年内,现有的400多家私营工厂将全部经过改组实行公私合营,其中大部分将在1956年内实行公私合营。”[5]1955年12月12日到22日,中共湖北省委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武昌召开,会议制定出全省对私营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主要是推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一个以全行业公私合营为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迅速到来了。

1956年1月16日起,《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开始大篇幅报道全国各地进入改造高潮的情况,使得湖北“向北京看齐,向社会主义跃进”成为一时的潮流[6],争取“坐第一趟列车到社会主义”成为时尚。武汉市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先进入高潮。1956年1月17日,电池、织布、制线、针织、染绸、土染、合沙、建材、帆布等几个行业的私营工业首先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1月,全市私营工业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随后,黄石、沙市、宜昌、孝感也开始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到1956年底,全省私营工商业都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轨道。其中私营工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或直接转入国营,到年底形成公私合营工业企业624户,职工人数62 702人,总产值5.3亿元;公私合营商业(包括饮食、服务业)达18 793户,职工人数40 455人,公私合营及合作商店、小组的商品零售总额达5.4亿元[3]29。就这样湖北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省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为湖北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

历时3年的湖北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湖北的经济结构,奠定了湖北工业化的基础和走向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改造过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人的改造

湖北根据中央规定的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方针,加强了对私商改造的思想政治工作。第一,以阶级分析的观点把小商小贩和商业资本家区别开来。毛泽东将小贩列为半无产阶级,将小商列为小资产阶级。“小贩不论肩挑叫卖,或街畔摊售,总之本小利微,吃着不够。其地位和贫农不相上下,其需要一个变更现状的革命,也和贫农相同”。“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小商人,“他们一般不雇店员或者只雇少数店员,开设小规模的商店”[7]。因此,对他们改造,应强调思想教育,强调妥善安排,有领导地有计划地引向合作化道路[8]5。第二,在从经济上改造私商的同时(使其逐步纳入国家商业计划的轨道,并逐步改变其资本主义所有制),必须加强对私商的思想作风改造工作。湖北省委认为,从思想上改造私商,是对私商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没有对私商的思想作风改造,仅有对私商经济方面的改造,要完成改造私商的任务是不可能的。至于广大的零售小商小贩,绝大部分是劳动谋生的,是同工人、农民可以合作的小资产阶级或劳动人民,对他们更应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但同时当然也要经常警惕私商随时可以发牛的投机违法行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管市场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定期地结合具体情况,针对他们思想动态,加强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宣传教育。

(二)根据省情对私商改造采取多种形式

1.采取“带”、“并”、“迁”、“转”、“淘”等多种改造形式。

1955年12月22日,时任湖北省省长的张体学同志在省党代表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提纲中要求各地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因业制宜,制定全面规划。省政府要求:对私营工业,采取“带”、“并”、“迁”、“转”、“淘”等办法,对私商改造要采取多种形式,同时要注意区分小商小贩和资本家。全省雇请两人以上的私营商户(不包括饮食业及服务业),只有1 838户(其中武汉1 035户),不到纯商户2%,绝大部分是夫妻店及小商小贩。全部私商户中,资本家所有约占10%左右,小商小贩60%左右,季节性摊贩及孤寡老弱商贩约各占10%~15%左右。对此,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因行业因商户制宜,采用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小组)、代购、代销、经销、自购自销兼代购代销等多种形式,不强求划一。这几种形式大体是两头小,中间大。将改造户作为100,估计公私合营户约20%左右,合作商店(小组)约50%~60%,其他形式约20%左右。这些做法有效地避免了改造过程中的过“左”行为[3]233。

2.承认个体经济存在的合理性。

湖北的改造还表现在事实上对个体经济存在的认可。当时的湖北省委提出,熟食业、复制业、照相、旅栈等服务性行业,以及其他许多不好归口的小行业和小商贩等,大部分是社会需要的,而在当时,政府是不能代替的。他们的货源或原料已为国家控制,可以按计划分配,亦可对他们加强价格管理,这类行业在性质上已有某种程度的改变,或多或少带有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因而对这些行业应当是采取维持的办法,而且这种维持的办法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亦不会改变。政府的工作应当是加强领导和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防止其投机行为,而不应当将他们加以排除。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也体现了湖北省委的这一务实倾向。湖北省委提出,小商小贩的存在,可以扩大销货,供应农村,组织小商品收购,使农村买卖便利,并可减少失业现象,是安排农村市场改造小商小贩的一个有效办法。不固定的流动小商贩,在农村初级市场约占私商从业人数的10%左右,应该加以适当组织领导与管理,划定一定经营范围,允许跨区经营。鼓励经营商品品种多种多样,发挥其作用,以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要。

(三)围绕湖北生产力的发展推进改造工作

1.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

在建国初期,如何对待民族资本主义问题上,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武汉市长的李先念用“瞪”和“拍”作了形象而生动地说明,“当他不老实的时候,就要瞪着眼看它一下,让它安分些;当它消极的时候,就要拍拍它的肩膀,使它积极起来”,他认为在当时的国情下,应该允许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利用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中国的经济还很落后,还不能完全取消资本主义经济”,因此,“当前最主要的,是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利用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9]。

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李先念1953年10月20日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目的》一文中说:“我们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本的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应该为此目的而努力奋斗。”[1]157这一思想是忠实贯彻“一化三改”总路线的最好体现,湖北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总体上坚持了这一思想。

2.把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

湖北省在改造进入高潮之前,总体上能正确领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政策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注重利用资本主义的一些积极因素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湖北日报》曾发表《保持私营企业原有好的经营管理制度》的文章,认为私营企业“有一套完整的责任制和联系制度”,而公私合营企业则实行“实物负责”制,与前者相比,明显缺少责任界限的划分,应该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10]。《湖北日报》还发表了署名亦群的“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反对平均主义思想”的文章,认为平均主义是“妨碍生产发展的反动思想”[11]。虽然表述不是很准确,但反映了湖北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务实精神。

湖北省第三次党代会在明确湖北改造的方针时也强调,“要使各种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此就要统一集中人力、物力,发展重工业,并相适应地发展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和交通事业,要发展地方工业与手工业以补国家轻工业生产之不足。要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应城市、工业以足够的粮食和原料,只有有了强大的工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力量作后盾,才能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才能保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保证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3]174。通过改造发展生产力,建立湖北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是湖北实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指导思想。

(四)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

湖北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大部分时间内能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李先念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在1954年《更好地贯彻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一文中深刻地阐发了这一思想,他说,“就我们的工作来说应根据主客观情况,正确地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摆好公私关系。摆好公私关系的主要原则是,一方面要在增长社会主义经济比重和巩固对市场领导作用的前提下,扩大物资交流调剂供求,稳定物价,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利用现有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一面,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并且使其有利可得,能够适当地扩大生产经营。我们对资产阶级不仅改造他们的企业而且也要改造人。如果只是‘挤得掉,而‘用不上,是不算本领的。只看到资产阶级坏的一面,看不到资产阶级在目前一定时期内仍能起积极作用的一面,是不全面的。还须看到,私营商业中还有为数很大的小商贩,而依靠私营工商业谋求生活的人更是数以百万计,再加上城市和农村的手工作坊和家庭副业,牵涉到的人就更多。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采取稳妥政策,而采取急于求成的粗暴政策,就不仅不能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而且势必使依靠私营工商业谋生的人们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须知这些人的生活问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是国家所能包得了的。因此,我们不应背起过多的和暂时不必背的包袱,而应允许私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经营占一定的比重(主要是零售,包括代销在内),这对人民是有利的”[1]160。

(五)注意及时纠正偏差

1.纠正过“左”行为。

在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一度出现了一些过“左”行为,但当时的湖北省委能及时洞察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如崇阳县税务局未经县委讨论,封闭全县油榨坊事件,县委发现后立即下令停止。地委也会同专署责成祟阳县委县政府彻查责任,并予以严格处理,以教育全党。鄂南由于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的作风和税收工作的单纯任务观点,出现了侵犯工商业及广大群众利益的严重事件,破坏了党的政策的正常实施。对此,湖北省委及时发现并作出了组织处理,1954年6月湖北省委发出《关于祟阳、宋埠等地违犯工商业政策的通报》,对上述错误的做法进行了全省通报批评[3]193。

2.反对大合大并。

即使在改造进入高潮时,当时和湖北省委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1956年3月15日,湖北省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改造工作的指示》指出,在运动胜利前进中,局部地区的部分行业特别是小行业,发生盲目过渡,大合大并和铺张浪费等现象。由于大合大并,轻率地改变原有的经营制度,过去私营商业的一些便利群众的经营方法和习惯改变了,原来由他们自购自销为群众日常所需的小商品减少了,引起不少的群众不满。由于比较普遍地实行了固定工资制,而仓促评定的工资又不尽合理,挫伤了他们的经营积极性。特别是有些小商小贩,在实行集中经营、固定工资后,由于家庭附属劳动不能参加经营,收入减少,家大口阔的甚至不能维持。

因此湖北省委要求,对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斗争。李先念同志在讲到国家资本主义问题时也说,“积极、急躁是两回事,能搞国家资本主义者,应积极去搞,但也要防止急躁,不能不加区别地一步搞起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要“有所不同,一视同仁”[8]12。

三、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局限性

(一)在改造的过程中步骤过急,工作过粗

对于三大改造,中共中央原计划15年完成。1955年中央召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会议,又设想要在1957年底前全面规划,分期分批地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已经比原来的计划提前了,但农业合作化高潮一来,割断了城乡资本主义的联系,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没有出路,只好实行公私合营。这样就出现了步子过急,工作过粗的问题,忽视了逐步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优势,结果一轰而上,把大量并无雇佣剥削的“三小人员”(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划为资产阶级。有的私商说,“市场情况乱纷纷,商人情绪欲断魂。借问过渡那里走,人人都说到农村”。 于是私商改造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导致供应普遍紧张,靠市场安排又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这种混乱还给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如农村脱销,国营积压,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均产生不同程度的不满情绪;不少地方的私商户数人员资金急剧减少,工商业主赔本垮台导致的失业现象和城镇贫民的失业与半失业现象增加幅度较大,私商以大化小。抽资逃税,投机倒把,抬价压价等反限制的行为十分严重,致使城乡流通受到阻塞[2]303。这类现象在全国均较为普遍,湖北也不例外。

(二)部分小商小贩的生存未受到关注

在改造高潮到来后,湖北原先坚持的注意区分小商小贩的方针也未得到很好的贯彻,盲目排斥小商小贩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这部分人的生计。如老河口联营商店(五户)资金146元全部吃光了,散了伙,还欠银行的贷款20元未还。襄阳县黄龙区小商贩刘××因赚不到钱,每天吃一顿饭,老婆饿跑了。孝感城关代销店董××光靠卖家具维持生活,家具卖光了,没办法,跑到专署找专员要求安排。襄阳县段庙区有18户没有营业执照的黑户(粮食统购以后被排挤出去的),因营收收入少,主要依靠卖家具、投亲戚、讨饭等办法过活。更严重的是有的地方甚至还有自杀事件发生。据荆州、襄阳、孝感等三个专区反映,有12人自杀,其中有9人是因为安排不当,生活有困难而造成的[3]303-305。

(三)宁“左”勿右的思维习惯影响了改造方针的贯彻

部分干部在改造政策的认识上存在着宁“左”勿右的思维惯性。他们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的市场情况和小商贩的经营情况认识不足,怕安排了小商贩 “发展了资本主义”,“怕自己的零售计划完不成”,怕别人说“立场不稳”,“思想右倾”,因而对私商业主在货源、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不合理的干涉和限制。值得指出的是,纵使发生了上述种种错误的倾向,当时的湖北省委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坚持调查研究,及时地了解情况。上述问题出现后,省委及时掌握了动态,1954年11月26日,湖北省召开市场工作紧急会议,省长张体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势,及时纠正了所存在的问题,防止了偏差的进一步扩大。

湖北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折射出建国初期湖北领导人结合省情贯彻党的方针的决心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其功绩是主要的,虽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但是能够勇于在探索中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今天,湖北和全国一样,正步入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国初期的湖北经验及其教训,对于湖北贯彻实施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推动湖北1+8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先念.李先念文选(1935-198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张体学.关于当前市场工作问题[Z].湖北省档案馆(SZ34-18),1954.

[3]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湖北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05.

[5]武汉市委.关于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元月20日以前全部完成公私合营的意见[N].湖北日报,1955-12-04(1).

[6]范苓.敲锣打鼓齐欢笑[N].湖北日报,1956-01-19(3).

[7]湖北省对私改造办公室.对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N].长江日报,1955-12-30(2).

[8]李先念.先念同志关于国家资本主义问题的报告[Z].湖北省档案馆(SZ34-18),1953.

[9]曾成贵.建国初期李先念的政治思想[M]∥中共党史论谈.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0]湖北省对私改造办公室.保持私营企业原有好的经营管理制度[N].湖北日报,1956-03-01(2).

[11]亦群.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反对平均主义思想[N].湖北日报,1956-04-06(3).

上一篇:高一语文作文写作技巧下一篇:旅游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