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作的原则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工作的原则(精选11篇)

信息工作的原则 篇1

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原则的探讨,有人喜欢借用教学的一般原则,并稍加解释,笔者认为,可以表述为如下几条:

任务驱动与问题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注重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布置,也要注重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既要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要追求学生创新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应该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要把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要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开放学习与统一规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模式与评价管理中,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创造、自愿参与、自我评价,也要重视教师的具体指导与教学绩效考评的统一要求。

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可以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记忆效果,但应注意避免使教学表层化、肤浅化。适当加大学习难度,特别是抽象思维的难度,对于高年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工作的原则 篇2

1 高校干部工作信息公开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985”高校网站的调研,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在干部管理方面也引入了信息公开的相关程序,但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其中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高校还没有针对干部管理内容设置独立的信息公开模块。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其信息公开板块主要包括“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清单”“信息公开年报”“信息公开信箱”“信息公开申请”等,对于人事及干部管理并未设置独立板块。已有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示链接隐藏较深,不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很多信息散落在学校其他版块。人事管理信息公开呈现出隐蔽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从而影响到了干部管理信息公开的实施效果。

第二,干部管理中的信息公开内容不全面。师生员工对干部管理中的选拔程序、资格、简历等有强烈的信息需求,如果信息公开不能很好地展现出干部任免中的上述相关内容,就会使师生员工产生各种不必要的猜疑,甚至会对相关领域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如果这方面的信息不公开,或者公开得不充分,就会滋生各种疑虑,网络就会流传各种小道消息,有些干部的相关信息就会被网友自发搜集、整理、传播,其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难以保证,等到正规渠道予以回应时,早已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

第三,干部管理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差。例如:大连理工大学的公示信息显示的仍然是2014 年的相关内容;北京大学的“信息公开- 干部管理”相关数据也公布到2014 年;重庆大学干部人事信息公开的时间点虽然延续到2016 年,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其信息公开的时效性也是缺乏的,2015 年仅有10 条任职信息公示,其中11~12 月的信息占5 条,其他分布在1 月、5 月、7 月;华中科技大学的人事信息公开仅有6 条。信息更新的滞后已经严重跟不上学校实际的发展情况。

第四,干部信息公开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通过对“985”院校信息公开网站的查阅和调研,笔者发现各个高校虽然总体上都遵循教育部的公示要求进行公开,但是在具体做法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需要,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度、监督方式都不尽相同。无序的公开不仅加大了监督的难度,而且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呈现也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校对信息公开管理的混乱。

2 高校干部工作加强信息公开的原则

加强高校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对推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基本的原则,才能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第一是要坚持“公开性”原则。信息公开的核心是公开,对于干部管理来说,首先就是要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高校应当确立“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基本原则。当然,在强调公开的同时也必须遵循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学校制度,要尊重个人隐私,遵循法定的程序。

第二是要坚持“平等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就是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有平等地获取、使用高校信息的权利,高校在实施信息公开时不能有歧视行为。高校与政府不同,在行使一定公权力的同时还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因此,高校信息公开的平等原则又分为对校内师生的平等公开和对社会公众的平等公开。对于干部管理来讲,更注重校内的平等性原则,因为学校干部的任免和管理,是学校的内部事务,他们的主要活动职责也是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受校内师生员工的监督。社会公众则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高校申请获取相关信息,高校应给予平等对待。

第三是“便利性”原则。“便利性”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信息公开制度时,信息公开的范围、方式、程序、救济等方面都应包括有利于公众获取信息的环节,确保其知情权的实现。但是如前分析,很多高校的信息公开平台设计简单,很多信息隐藏链接较深,不易被师生员工获得。

第四是“时效性”原则。在信息公开方面,高校一方面要做到及时积极主动地公开所掌握的信息,让公众随时了解高校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对于公众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高校应及时处理,在法定的时间内尽快答复,不得拖延。在信息公开时,除了保证及时,抢占舆论高地外,还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未经核实的信息慎重公开,以免引起误读或者炒作,影响到校园的稳定。对于扰乱校园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应当及时发布准确的信息予以澄清。

3 高校干部工作加强信息公开的途径和方法

加强高校干部工作信息公开要遵循以上4 个基本原则,从信息公开的组织建设、平台建设、监督机制、舆论反馈机制等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加强高校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组织体系建设。组织制度的完善是信息公开能够顺利实施的的首要保障。一是要设立较高级别的议事协调机构。高校要建立由校领导牵头主抓的高级别信息公开的议事协调机构,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的作用。二是设立独立的、专门的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对干部管理工作要单独设岗管理,有专门人员依据学校信息公开制度来完善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具体业务,形成干部管理有调整,信息公开有更新的运行体制。三是对从事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人员加强培训教育。学校既有公开制度也有保密制度,相关人员必须充分学习了解,把握尺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其次,建立独立的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平台。调研显示,目前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设计的科学性需要进步一加强,多数学校大同小异,从栏目设置来说就是摆放了教育部要求信息公开应该做的几个方面,多数都是制度文件,信息公开量不够。大多数高校在干部工作中没有信息公开的独立板块,很多信息公开的条目都隐匿在学校网站的其他板块。为方便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及时、准确地获取人事、干部信息,高校必须独立设置内容,建立相应的模块,以加强干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再次,建立健全干部工作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实行信息公开,加强监督是保证。信息公开是将权力置于阳光下运作的新路,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信息公开的核心是“公开”,关键在于“真实”,难点在于“监督”。对于干部工作更是如此,他们的任免和管理是关系学校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师生员工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公开的目的就是接受大家的监督,没有监督的信息公开必然流于形式,只有加强监督,信息公开工作才能持之以恒和深入开展。因此,要从高校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两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力度。从信息公开的检查、考核、监督、反馈、处理等有关环节建立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机制,推动干部工作的健康发展。

最后,重视对舆情的反馈和研究。信息公开接受监督后,必然有各种舆论声音,笔者结合舆情实例以及对各高校的调研发现,舆情反馈真实地反映出了广大师生员工对信息的需求,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干部管理问题,更能反映出信息公开工作的主要问题。因此,高校应该对舆情反映出的信息需求加以研究,拓展多样化的沟通渠道,积极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信息需求改进日常的干部管理信息公开工作。

此外,还要处理好公开性和隐私的关系。在涉及干部本身的信息公开中尤其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不予公布。

摘要:高校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在信息公开中在干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信息分散、内容不全面、时效性差等问题。本文认为应当遵循公开性、平等性、便利性、时效性的原则,从组织保障、平台设计、监督机制和舆情反馈等方面做好高校干部信息公开工作。

关键词:高校干部,信息公开,原则,路径

参考文献

[1]马怀德,林华.论高校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J].甘肃社会科学,2014(3)。

[2]曹健慧,信息公开背景下我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信息技术教学素材选取的原则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素材;艺术性

随着高考方案的改革,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的地位得到加强,课堂的时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教学素材的选取往往非常关键。本人通过多年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总结出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素材的选取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

为了确保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使用教学素材,教师应事先对所选的素材进行仔细的检验,不选用那些存在争议的或可能对知识点产生误解的素材。比如,在讲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时,从网上下载了一个习题,问图片反映的是哪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里面包括一个移动电话。课本说的是“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而移动电话从1973年手机注册专利,一直到1985年才诞生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所以该图片放在这里容易引起学生误解,造成思维混乱。我们所选用的教学素材应该服务于课堂学习的需要,与教学内容的配合应自然、贴切,能明确指向相应的知识点,杜绝牵强附会或模棱两可的教学素材。譬如,对于Photoshop中仿制图章工具,素材不同,导向迥异。有教师选用一张长假后湖面上游人随手扔弃垃圾的图片作为素材,请学生用仿制图章工具做一回清洁工,用清澈的湖水去覆盖杂物。某教师则选用的是一张老照片,是三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在抗战时的合影,其中一位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开除党籍,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个“坏人”从合影中抹去。从内容上讲,两位教师都可以完成知识点的教学,但是除去杂物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而除去人物则是不尊重历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信息实践。任何技术都具有两面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绷紧这根弦,以传递“正能量”为导向。

二、教学素材的选取要体现时代性、生活性

信息技术教学素材的时代性,在本人看来就是要活在当下,与时俱进地选材。例如,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背景展开的示例还在某些教科书上存在,而这个当时大家津津乐道的内容已然无法唤起学生的热情。教师要积极弥补这种缺陷,对素材进行重新定位与选择,选取当下的热门话题,“旧瓶装新酒”,知识点还是那些知识点,但对象已经“升级”。

教学素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因人选材、因地选材、因时选材,为学生“量身订制”针对性强的教学素材,以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教学素材中获取知识。

三、教学素材的选取要具有整体性、连贯性

课本“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发布、交流为主线进行内容标准的描述的,但从每一章或每一节来说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果是每个知识点、每个操作技能的讲解都各使用一个素材。如果照本宣科可能导致学生下课后一关计算机,头脑里留下的只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和具体的操作技能。为了解决这个零散的局面,我采用的办法是寻找一个比较适合的教学主线,用统一、协调的素材把整本书贯穿起来。到作品发布时能够把所有作品串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大作品。

四、教学素材的选取要注重艺术性、精致性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是美的高级形态。教学素材的设计也要符合美学原理:应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去表现教学内容,使内容和形式富有美感,以此引起学生美好的感受,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容易教授有关软件和工具的具体操作,但往往忽略了学生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一切方法,使教学内容的表现更具艺术性,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使画面简洁生动,构图均衡统一,文字优美醒目,也可以恰当地运用特技手法组接画面,使教学内容富有表现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曾听过一堂公开课,授课老师只设计了一个任务,却使知识点完美地体现在对教学素材的操作中:把具有茶文化的图片、优雅的音乐、茶壶缓缓倒水的影片整合到一张幻灯片中。这个操作任务看似简单,却独具匠心。老师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不露痕迹地把三个具体的操作整合到一个完整的作品中,使学生在完成操作后能够进入一个赏心悦目的场景,不仅对整节课的知识、技能有了较为完整的掌握,也体验到了课堂中的美,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信息技术教师应注重挖掘教学素材中蕴涵的静态认知技能,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松.信息技术课教学素材的有效选用与合理设计[J]. 中小学电教,2014(20):25.

[2]倪红.浅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素材的选取[J].管理观察, 2014(4):104-105.

[3]古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素材甄选原则教例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7):63-64.

信息化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篇4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以学习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也不可能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他们的学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跨学科的真实任务)。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得出结论,研究什么样的情景有利于他们充分展开讨论,认知水平能够得到升华。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还表现在对学校、社区特殊资源的吸取整合与利用上,除书本、网络所提供给学习者的共性资源,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特有的自然、文化等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就是指以师生讨论为载体、以贯彻问题设计为引线、以学生自主和分组协作相结合为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的教学。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一般情况是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自主学习的任务,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学习者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并最终解决问题。这就是信息时代倡导的深度学习。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按照某种合作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比如简单的小组或专家组的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此间教师可参与各层次的讨论,相信这种带有竞争性的讨论更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油田地面工程信息化建设原则论文 篇5

在油田开采开发过程中,油田地面工程的建设管理是一项关键环节,是确保油田稳定生产重要基础,是石油资源稳定开发的前提保障。油田地面工程中又包含了8个具体的分项工程,其分别是:①油田原油收集和运输工程;②天然气收集和运输工程;③油田注水工程;④油田给排水工程;⑤油田污水处理工程;⑥电力设备及工程;⑦通信设备及工程;⑧道路交通工程。无论是以上哪项工程,都对油田生产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油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实现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工作都纷纷朝向信息化发展,油田地面工程的建设管理也不例外。如今我国大部分油田都已经进入了开发中后期,所以对油田地面工程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通过加快油田地面工程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高效化管理油田地面工程,才能够保证油田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油田地面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意图,其实是通过信息化改造来实现对油田地面工程的全面、精确管理,从而提高油田工程布设的合理性,完善油田各个系统的规范性。所以,必须要重视油田地面工程信息化建设。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 篇6

1. 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从宏观来看, 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 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 很多制度尚未完善。加入WTO后要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大。从微观来看, 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 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同时存在风险与收益。人们不愿意遭受大的风险, 因此, 稳健原则就客观地存在了。

2. 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1) 契约理论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在企业契约中, 主要有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和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两种不同的契约存在两种不同的矛盾。在所有者与管理人之间的矛盾中, 稳健性可以作为抵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工具, 从而管理人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带来的股东诉讼。另外, 由于稳健原则可以缓解管理者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 限制对股东清算股利的发放, 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由此可见, 管理人愿意采用稳健性原则, 是它能化解上述两对矛盾。

(2) 税收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除了免税企业外, 一般的企业都缴纳所得税, 稳健性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的确认进而延迟了利润的确认。这就降低了累计利润, 减少了当期应纳税额, 增加了企业价值, 这些增值在企业各方面得以分享, 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管理层的业绩。因此, 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乐于采用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的发展曲线

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如Bliss (1924) 的名言“不预计利润, 但预计所有损失 (Anticipate no profits but anticipate all losses) ”这是当时财产托管人为其解脱责任的一种策略。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 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与充分的考虑。”稳健型的这一定义只指明需要“审慎反映”没有说明如何保证风险被“充分的考虑”。

1983年, 财政部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试行尊案) 》。其中提出了稳健原则, 如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惯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 财政部以第五号部长会的形式, 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基础准则》。在一般原则的第十八条中表述:会计核算应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 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稳健性原则得到重视并在会计实践中也得到更多的应用, 如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提取坏账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等。

1993年到现在, 在这段时间里, 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相继发布。在这些准则中继续重视了稳健性原则, 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 会计制度由国际接轨转向国际趋同。到现在为止, 财政部共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 并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在新的会计准则中, 稳健性原则被描述为: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 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新的会计准则中, 稳健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突破。

二、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信息质量原则的辩证关系

稳健性原则是一种限制性或者附加条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它与其他信息质量特征统一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共同为有用性服务, 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矛盾。

1. 统一性

对于不确定的会计事项以谨慎的态度予以披露, 其意思是要求会计信息制造者在真实可靠的原则和相关性原则下认真处理不确定的会计事项, 以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如果没有稳健性原则,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会偏离更远。另外, 由于有了稳健性原则, 才使得大量的不确定事项予以披露, 尽管不是非常准确, 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利决策的数据。

2. 矛盾性

(1) 真实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 内容真实, 数字准确, 而且有据可查。稳健性是对不确定的会计事项予以估计入账, 没有真凭实据, 如会计上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残值的估计, 不管会计人员有多大本事, 总有主观因素存在很难使数据真实可靠。

(2) 稳健性是以悲观的态度对不确定的情况做出选择, 但有时会使会计信息受到严重扭曲, 如一些较高的收益无法得以反映等。这种悲观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缺乏相关性。另外, 企业不同时期面临的不确定事项的不确定程度可能不一样, 在核算方法上就会有变更, 即使对变更加以说明, 也很难一致。这就影响了信息的可比性, 从而降低了信息的相关性。

三、稳健性原则的正负面作用

1. 稳健性原则的积极作用

(1) 稳健性原则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以谨慎的态度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中的风险, 可以使所有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免遭不必要的损失, 也可以使管理者避免因提供乐观信息而给所有者造成损失的责任。

(2) 稳健性具有适合债权人需求的信息特征。由于债权人不能享受企业快速增长带来的高收益, 因为债权人最大的希望就是安全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也就是说, 债权人在信贷决策时非常关心企业未来的净资产是否大于借贷, 但企业未来的净资产存在很多不确定元素, 而稳健性为保护债权人的收益提供良好的信息。

(3) 稳健性原则是准则制定机构的一种有效管理手段。为了克服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准则制定者通过准则来计量企业管理层的努力程度, 这就对经理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 这有利于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同时, 会计准则制定者对会计实务的规范成本也存在不对称, 如果企业夸大净资产, 准则制定者将会面临很多麻烦, 故稳健性原则能减少准则制定者的政治成本。

(4) 稳健性原则是会计人员处理不确定事项的一条准绳。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人员处理问题的随意性。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使得会计确认、计量的结果有相当大的模糊性。稳健性的存在使会计人员在“随意”中最大可能地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2. 稳健性原则的负向作用。

(1) 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是由于在以稳健性处理会计不确定事项时, 涉及大量的判断和估计, 这就降低了信息的真实度, 如企业坏账损失的确认,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都掺杂着主观因素, 难以真实;二是由于稳健性原则采用非对称性会计处理, 造成政策性信息失真, 如甲企业将商品售给乙企业, 如果甲企业当期不确认收入, 当然也不结转销售成本, 而乙企业要登记存货增加, 这样同一商品一个时间内甲, 乙企业都有存货。这就使会计信息由于稳健性原则的采用而造成不合适的反映。

(2) 为信息造假者提供方便。稳健性原则从客观上为造假者留下了进行会计选择的空间, 造假者可以蓄意用其来操纵利润, 粉饰财务报表, 人为地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 为管理者的短期行为提供了方便。在委托代理中, 投资者与管理者的目标和希望并非一致, 而管理者的薪酬, 社会地位评价依赖于企业的近期业绩。因此, 管理者自然会利用稳健性原则回避在契约内那些业绩不好而对企业长期利益看好的行为。

四, 结束语

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现已得到广泛的运用, 这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大进步。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 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稳健性原则有正负面作用, 我们应当树立实事求是的辩证观点, 充分利用它的积极方面, 同时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和审计监督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抑制它的负面作用。

摘要:通过对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发展曲线、与其他质量特征的关系和其在会计实践中的作用作一个粗浅的分析, 旨在更好地理解它,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

参考文献

[1]许 晶:稳健性原则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经济师, 2007 (5)

信息工作的原则 篇7

【关键词】会计对称原则;公共信息会计;关系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而在市场中的各个行业里,财务会计工作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其地位还在不断的提升,随着其地位的提升,人们也开始重视会计工作,而在会计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财务信息会计质量问题,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在坚持会计对称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公共信息会计,并且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梳理,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

一、公共信息会计概述

目前国内的会计数据库的财务报告,相关的学者们进行了深度挖掘,形成了很多颇具影响力的研究结论,对政府的宏观运筹、中观调控和企业的微观治理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可靠性问题的存在,如果能基于可靠的会计数据做出分析、调研和研究,那么对实际经济、管理决策一定更具参考价值。公共信息会计理论应运而生,提出构建全国统一会计信息系统,這一平台的实现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会计数据的报告与共享。

二、会计对称原则与公共信息会计的关系梳理

所谓的会计对称原则,以其范围来说,其包括动态对称以及静态对称这两种对称原则,而就动态对称原则来说,其主要依据在同一经济业务中,对于经济业务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的会计主体进行对应项目的确认、时间的核实以及成本投入的确立,保持每个会计主体都与经济业务保持一致。而所谓的动态对称也是在同一经济业务中,其所包含的会计主体在计量上以及在初次的确认上,都具有一致性,并且相应的逻辑思维也较为一致。

要想有效的实现会计对称原则,就要对会计的主体进行由多到少以及由内到外的分析和探究。会计对称原则贯穿于企业拓展发展的全过程,其主要存在于一些非盈利的组织中,会计主体范围内,会逐渐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就整个社会范围内来说,会计主体范围会逐渐形成会计动态对称。国家针对会计信息进行统一构建,这是公共信息会计发展的最终实现目标。要想最终将公共信息会计整合为整体的财务报告,就需要对社会经济中的所有经济业务主体以及交易的全部经济活动事项统一的收入到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同时也要将经济活动开展的交易信息以及其中的主体信息事项纳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在对这些会计信息事项进行统一的处理和验证对比,从而就可以形成财务报告。

1.范围的一致性

在会计主体由静态对称转变为动态对称的时候,会计对称原则才能够得以实现,会计对称原则的实现,能够将微观的范围逐渐转变为中观的范围,然后再有中观的范围逐渐过渡到宏观的范围。就会计对称原则的这一实现路径来说,其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主体的微观范围,其也注重对中观范围的拓展,同时也能够实现会计主体的宏观性。公共信息会计注重理论,国家参照公共信息会计理论,构建了统一的会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中,包含了各个层面的会计报告信息。这就使得会计对称原则在范围上与公共信息会计达到了一致。

2.技术上的一致性

如今是计算机网络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对会计对称原则以及公共信息会计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计算机网络为两者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机遇,在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和高度的应用中,两者才能够有效的进行社会对账,而相关的审计人员,也能够更为高效的对会计信息实现合理的审计,从而可以及时的发现会计信息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得舞弊的现象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消除。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公共信息会计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也逐渐深入,其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国家统一构建的会计信息系统也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在对这两种技术同时应用的过程中,从理论上实现了统一系统平台的构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公共信息会计与会计对称原则两者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3.目标的一致性

就长远的发展目标来说,公共信息会计与会计对称原则具有一致性,依据目标可以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会计对称原则的目标不只局限于会计内部主体的实现,其也会扩展到会计主体的外部,也就是政府部门或者是非盈利组织中的会计主体。公共信息会计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国家统一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构建,平台的处理范围主要包含所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企业等。使用专用设备将会计活动主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信息反馈到国家统一会计系统中,这样国家统一系统中的平台就能够对各个会计主体中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保障会计工作开展的质量,就需要对会计对称原则与公共信息会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在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梳理之后,能够有效的解决公共信息会计中出现的问题。另外,也能够使得公共信息会计可以在会计对称原则的基础上得以实现,这有助于推动我国信息平台的统一构建,从而使我国会计行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玉甫,王海朋.从公共信息会计看国家统一会计信息平台[J].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2(04)

[2] 雷宇.财务会计的信任功能[J]. 会计研究,2012(03)

信息工作的原则 篇8

二十一世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将来能够适应信息社会,从现在就应该开始让这些孩子们学习简单的电脑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身为特教教师也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一点,教学活动和教育教学是非常复杂的教学业务工作,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绝大部分局限于个体化的劳动,缺乏协作和联合。教师之间的彼此交流局限化,更难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共享他人的智慧,大多数时候都在进行机械化的简单重复劳动。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技术成为当今热门学科,社会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逐年提高,教师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谁先获得资源,谁就有可能少走弯路,早成功。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特色网站寻找自己所需资料。

一、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较好地培养特殊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表现出无穷魅力,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于特教教学它更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它们既能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难为易,化需为整,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其内力,故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使这些特殊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动脑,动手接受教育,感受到网络教育的魅力。

二、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识工具。

要使这些特殊孩子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去更好的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低耗、高效、优质”地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利用多媒体系统的声音、图像压缩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像、活动、画面信息,大大地缩短认识进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解释有所不同、设疑思辩、动作示范的作用。此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使这些孩子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掌握。

三、现代教育技术信息量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培养出基础厚,知识面宽的全方位人才,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就能解决的必然途径,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给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化教学材料,具有可以长久保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或其它通讯手段广泛传播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和教师交流。信息知识的传递手段方式对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教学中,许多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耗费心血编写的教案,由于传播后保存不便,缺乏交流,随着岁月的流失而遗失,从某种意义上讲,造成了知识和经验的浪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智慧和经验都将在制作的课件以电子技术的方式记录,教师积累一生的教学成果,这些课件的保存应用将成为其教学生命的延续。当后继教师使用前人的课件时,可以深切感受和体会他们深邃的思想、丰富的经验。后继的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发展和授课对象的要求,吸收经验,更新完善的应用。

五、能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流增强。

现代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从一定程度上讲,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将单纯的知识熟记,知识再现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理解型的思维教学。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配合多媒体教学,实现学生网上学习,教师网上指导答疑,相互交流,作到教学相长。

六、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在现在的新型社会里,特殊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因为这些孩子也有受教育的权利,传统的教育手段也曾经走过改革之路,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某些方面显露出它的不足之处,比如教学手段陈旧,缺乏新鲜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些知识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而现代化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入境生情,具有形象性、直观性、信息量大等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将传统教学手段的长处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企业应倡导的工作原则 篇9

1.一人负责原则

上级对下级安排工作,要明其责、授其权,并有质量和时效要求。一件事由一个人负责,只定一个责任人;作为具体的责任人要充分利用你的权力,全面承担你的责任。

2.讲真话、办实事原则

这应成为银行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应有的工作作风。诚则信,信则聚,聚则力。对待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发表有利于工作的不同意见,不人云亦云、报喜不报忧,这就是讲真话;能够顾全大局,从全行角度去积极思考,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将全行工作目标和经营思路在你的岗位上付诸实施和体现,发挥与你工作岗位相匹配的作用,这就是办实事。

不要总是怨天尤人,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去干,要拿出自己的成果来。重要的是开始行动,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干而无成,等于没干。我们极力反对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

3.一个上级原则

一级对一级负责,一个人只有一个上级;下级服从上级,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拥有对下级提名的决定权和否决权,但没有隔级提名权,下级对直接下一级拥有提名权,对隔级拥有决定权;同时,上级对下级拥有下达任务权;上级只能对直接下级下达任务,否则就是越权。通过层级负责制,确保董事会、经营班子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得以贯彻落实。

4.只看结果原则

只看结果,是因为市场只重结果。作为具体的经办人员在重结果的同时,还要注重办事过程,因为办事的方式、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则很难有效实现预期效果,只要能有效达到目的`,办事方法可灵活、自定。

我们要改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传统观念,变“无过便是功”为“无功即为过”。在干部制度上要打破“不犯错误不下岗”的做法,创造干部“能上能下”的良好环境。如果把目标定在不犯错误上,工作长期无起色,干不出成绩,则不仅是“有过”,而且是延误战机。所以,关键在于“行”,在于是否有成果,只有“功劳”才是构成“结果”的实体,才是实现“目标”的阶梯。

5.人员流动原则

俗话说:“流水不腐”。人员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对事业大有益处。如果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工作,那么他接触的范围就固定了,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固定观念,这样他就不会有任何创新了。把人的能力固定化,不利于应变,不利于发挥员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培养人才。

要形成一种制度,有计划的、定期的进行岗位轮换,以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可先由员工提出希望从事的岗位申请,再进行上岗考试、考核。那种只强调服从安排,而完全无视人的志趣、爱好做法,具有片面性。

要强化员工间的竞争意识,进行末位淘汰。这是因为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末位淘汰。为了生存和发展,是先自己搞末位淘汰好,还是最终由市场淘汰好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你不搞未位淘汰,可以,但,同业市场会答应吗?在市场经济下,市场不会给你分任务,但一定会为你排位置。没有任务,个体老板们却要拼命地干,为什么?其理由很简单,市场其实只是一个优胜劣态的机制或者说是一个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市场有其针对人性的内在规律在不断起作用,从而,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发展。

6.计划总结原则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是在计划阶段。显然,不能什么都抓,必须建立优先考虑的原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我们极力倡导A、B、C工作法,即每周只抓三件大事,每天干三件事。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并按轻、重、缓、急程度排序。不能“碰到什么,干什么;熟悉什么,干什么;上级布置什么,干什么。”这是一个悲剧。要经常逐级下问:“你下一周、下一个月、下一季度的目标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它们?”要让每人写出每年、每季、每月、每周的工作目标:A、B、C,并加以检查、监督,求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做到不用扬鞭自奋蹄。

信息化教学中应把握的若干原则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125-02

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信息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飞速的发展,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多种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一些以前从没有过的新问题,如果这些技术手段运用不当的话,就会反而不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应该时刻把握住以下几点原则。

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是采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写半天”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形式相对单一,对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方法和对教材理解能力及程度有着相当的要求,也对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耐心程度有着相当高的标准。自从信息技术介入课堂之后,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多种感官直接接受刺激,发展立体思维能力,拓展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让课堂异彩纷呈,精彩不断。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现代的要求,符合引入信息技术进课堂的初衷。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同时,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教学手段怎样的丰富和发展,都是为了配合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过程,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导”上作文章。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规定了一条路线,学生在上面直接走就完成了全部的工作,而是要在学生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仔细观察、了解、判断后,总结出自己和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加以肯定和指导以及改进。

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大量应用,并不能解决教师在以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它只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学习手段、提高了学习效率,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观察学生、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解决旧有的矛盾,注意新生成的矛盾。所有的教师都应该知道,世上从来就没有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是毫无瑕疵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完善、改进,才能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2 坚持“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

经过这么多年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互联网上的视频和音频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毫不夸张地说,已经达到海量的地步。这使得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的教“具”也就是说素材如此的多姿多彩、丰富多样,固然成功地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但也要注意到,同时隐含着再次分散注意力的可能性。形式的过于丰富,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本身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自控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就可能产生目不暇接、无所适从的结果,本能地就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看几眼,而对这节课程主要的地方关注不够。

一些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有时过分追求动感效应,会借鉴一些网络上的动漫图片。这样虽然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也有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图片上来,影响对本来应该关注的主要内容的注意。所以,教师应该本着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对本来可以用简单精练的语言、文字、图形等多媒体形式就能表现得十分清楚的内容,就不需要也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再去有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上搜集影像资料、精心制作动画片断。过度追求色彩的丰富、形式的多样,有时反而会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动画、视频、音频,也会加大教师不必要的工作量。

另外,在课堂上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一些传统教具的使用,拥有了信息技术就放弃以前广泛使用的教具这是不可取的,否定传统教具所拥有的优点和特点同样是不可接受的。一些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就能说明的问题,如果大量采用视频、音频、动画等等技术,片面追求感官效果,固然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可能丰富一些,但从投入的工作量与教学效果上来说这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和不应该提倡的。

同时有一点也必须要引起注意,在选取材料上一定要仔细认真甄选,现代社会信息的海量化导致在搜寻信息时一个细小的环节会引起结果产生很大的偏差。比如就同一主题采用不同的风格迥异的图片,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而正是这些细小的偏差反而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准确性。

3 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

由于时代的差别,教师的专业水平因各种原因而参差不齐。有些老教师由于年龄及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局限,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可能不是太多,一味地强求其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进行课堂教学反而显得捉襟见肘。对于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要求大家在一日之内达到相同的水平,但对于这种现象也不能推诿和无视,在一所学校、一定区域内作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和交流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源,就能够得到教学质量的一个整体提升。同时,把以前教师所做的一些课件加以保留,不仅节省了以后教师的工作强度,同时也为提高和改善课件的知识性、完整性和趣味性提供了一个平台。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许多教师的作品经常不是网页格式的,这样就会导致必须是按照作者固定的顺序来播放,这样的课件也只能一个人用,别人要用的话只能按作者的思路讲解,束缚了别人的发展空间,禁锢了别人创新的思路,无法体现各自的教学风格。所以应设计成网页格式的,这样的一个平台才能方便大家使用,从而展现各自风彩,采众人之长、补个人之短。

4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不像从前一样,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各个角落中,现在每个家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而且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与淘汰的周期很短,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师和学生是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因此不应该把它当作教师仅有的专利,而应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学习借鉴。应该让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到一部分课件的策划、制作、完善过程中,国外许多计算机天才在十几岁时就以经崭露头角,而国内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天分一点儿也不比成年人差,不要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的对象,而应该当成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在有些时候他们的优点也是需要教师借鉴和学习的。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能力,同时能激发他们自学的兴趣。

信息工作的原则 篇11

公开与例外的关系, 是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目的所在也是首要原则, 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公开, 有些信息公开会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所以公开也有例外。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意指政府机构所拥有的政府信息, 原则上都应当公开, 除非法律有例外规定。

从世界各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看, 一般都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作为基本原则的, 如美国《信息自由法》规定除了涉及国家安全、机关内部人事规则和制度、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执法文件等九项信息外, 所有的政府信息都应当公开。当事人如果申请这九项例外信息, 政府机关可以不公开, 但是如果公开不会对国家利益或社会造成损害, 也可以公开例外范围内的某些材料。 (1) 可见, 这九类信息即使是例外信息, 也不是完全不能公开, 从性质上讲是属于许可性规范而非禁止性规范。日本《信息公开法》第5条规定了6类豁免公开的信息, 包括个人信息、法人经营信息、关于国家安全和外交的信息、关于公共安全的信息、内部审议、讨论的信息、关于行政机关一定的事务事业信息。 (2) 芬兰《政府活动动公开法》第1章第1条也规定了公开的原则, “除本法或者其他法律另有其他特别规定外, 官方文件必须公开。”并在第六章详细列举了应保密的文件。 (3) 澳大利亚《信息自由法》也规定只要申请人提出合法的申请, 即应披露申请人所寻求的文件, 拒绝履行这一义务的唯一法定理由是文件属于豁免范畴, 而澳大利亚现有的豁免条款一般涉及两个范畴, 一是与政府责任运作相关的条款, 如国家安全;二是旨在保护第三方信息的条款, 如个人信息、商业秘密。 (4) 不论是美国、日本、芬兰、澳大利亚还是其他国家, 在法律规范中都将信息公开的范围规定得很详细, 所确立的豁免公开信息都是某些特殊种类的信息, 这些信息一经披露会危害到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个人稳私等等, 将这些信息用列举的方式加以明示, 还通过一系列的法律规则对除外事项加以限制, 以达到最大程度公开政府政府信息的目标。

我国行政机关在长期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养成保密的行政文化传统,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思维, 改变政府的工作方式。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没有明确规定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 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张穹在2007年4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基本要求、内容、重点,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公开信息, 并且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能公开外, 其他政府信息都可以公开。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是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为原则的。 (5) 我国对于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采用的是肯定式列举加概括的方式, 对于豁免公开的范围则采用否定式概括的方式, 这与国外信息公开立法采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国外一般采用肯定概括的方式规定应当公开的范围, 采用列举方式规定豁免公开范围, 另外,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8条规定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规定过于笼统、模糊、不具体, 容易成为政府拒绝公开的借口, 架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因而,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当明确列举不予公开的事项, 严格限制不公开的范围, 对于“三安全一稳定”作严格界定, 这样才能更好体现立法的基本精神。

二、利益平衡原则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利益, 利益之间存在各种冲突, 协调平衡各种利益冲突是社会生活稳定的基础, 各国在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时都融入了利益平衡原则, 利益平衡原则是衡量、判断信息公开与否的方法和标准, 要求政府在信息公开的同时保护其他社会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并在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政府在衡量各种利益时, 会对政府信息公开还是保密所带来的价值利益进行评估, 选择价值最高的利益, 具体来说, 当信息公开的利益大于保密的利益时, 信息就应当公开, 当信息公开的利益小于保密的利益时, 信息就应当保密, 公开的利益和保密的利益是政府进行价值评估的内容。国家利益、公共安全是政府信息公开首要维护的主要公共利益, 公民知情权、商业秘密、个人稳私是政府信息公开需要维护的私人利益。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14条第4款规定体现了利益平衡原则。根据该款规定, 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不得公开, 而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如果经权利人同意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会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可以予以公开。国家秘密由于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 是政府信息公开首要重点保护的利益, 各国立法基本将其作为首项豁免公开的内容, 我国将其设为禁止性规范, 只要涉及国家秘密, 一律不得公开。但是对于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 则比较灵活, 采用非强制性的规定。商业秘密是企业按政府的要求提交的私人信息, 对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是基于对企业资源利益和政府信誉利益的保护, 此时, 这两项利益大于公众的知情权利益, 所以采取保密的方式, 但是如果企业同意公开或者政府认为公共利益更大, 也可以公开。个人稳私同样采取非强制性不予公开的方式, 如果个人同意公开或者政府认为公开的公共利益比保护个人稳私的利益更大时, 个人稳私权应该让位于公共利益。

三、控制自由裁量权原则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 政府的管理职能在不断扩张, 权力不断延伸, 导致行政管理活动需要广泛的自由裁量权, 政府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大为增长, 这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减少管理成本, 然而, 任何一种权力都有可能被滥用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控制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法的原则, 也是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各国都采取详细列举豁免公开事项的立法技术尽可能扩大应公开事项范围的方法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加以限制。如美国《信息自由法》规定了政府的豁免事项, 主要包括国家机密和执法文件, 尤其对于国家机密, 由于其披露会直接危害公共安全和利益, 法院给予了更高的保护, 但是即便如此, 行政机构仍不可基于国家安全等理由全部免除某一类信息的披露。可见美国政府官员在信息公开的自由裁量权上受到严格限制, 一方面, 只要信息不是属于豁免公开的事项, 行政机关没有自由裁量权, 一经申请一律公开, 如果拒绝, 申请人可以启动法律救济程序强制行政机关予以公开;另一方面, 豁免内容不是绝对不能公开, 不公开只能基于特定性质的信息, 而是否公开由行政机关进行衡量, 这时行政机关才拥有自由裁量权, 通过利益衡量后, 方可自行决定公开或者不公开。最大化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 最小化信息保密的内容, 能缩小公开与保密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限制行政机关的保密权, 控制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 将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公开的范围越大、保密的空间越小, 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就会越少, 最大限度缩小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能最大程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防止公民的知情权受到行政机关的侵犯。

四、可分割性原则

可分割性原则是针对豁免条款设置的, 要求政府对于含有应保密内容的信息, 不是全部不得公开, 而是应采用分割的方法, 将非保密的内容从含有保密内容的信息中分离出来, 予以公开。这是许多国家信息公开立法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如日本《行政信息公开法》规定, 当申请人申请公开的信息有一部分是不能公开的信息时, 该部分信息容易区分且能够除去的, 必须将该部分除去后剩余的内容向申请人公开。对于含有个人信息的内容, 如姓名、出生年月、或其他记述能识别出特定个人或虽不能识别但公开后会影响到个人权利利益的, 如果将能识别特定个人的记述内容删除后, 公开不会损害到个人权利的, 应将删除后剩余的信息公开。 (6) 该规定体现了可分割性原则。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没有对含有保密内容分割的相关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对主要内容需要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 但其部分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的政府信息, 应经法定程序解密并删除后予以公开, 这条规定虽然体现了分割性原则, 但限制条件过于严格, 一是内容必须是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 这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里仅属于政府需要主动公开的信息, 不涉及个人主动申请的信息;二是内容部分涉及国家秘密, 没有提及商业秘密或个人稳私;三是区分处理的方法复杂, 国际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通常直接删除能识别特定个人信息的内容后予以公开, 程序简单。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应明确体现这一项原则, 并且将该项原则适用于所有包含例外信息的文件, 即包括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稳私,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防止行政人员以保密为借口拒绝公开信息。

五、便民原则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确立了服务的宗旨, 在总则第1条中规定要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 体现当代服务行政的特点。便民原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总则第5条就规定了行政机关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便民原则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效实施的保证。《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了一系列规定贯彻便民原则, 但在具体实践中, 群众仍会碰到很多问题, 如政府信息庞大复杂, 组织机构数量多且行政机构职能有交叉现象, 群众申请信息时常会面临不知该向哪个机构申请的问题;又如, 公民在申请政府信息时由于填写不符合要求被拒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政府机构能简化申请的手续和要求, 设置专门的工作窗口和工作人员, 给申请人及时必要的指导和协助, 不仅节约群众申请信息公开的时间成本, 也减少了政府重复审查信息申请的工作量, 提高了行政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58.

[2]刘杰.日本信息公开法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8:6.

[3]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561、571.

[4]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190.

[5]http://news.qq.com/a/20070424/002835.htm

上一篇:食品营养与保健多选题下一篇:工程资金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