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观后感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于丹《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观后感

于丹《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观后感 篇1

殷都区曲沟镇南曲沟小学五二班

范泽林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演讲,我受益匪浅。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走别样的路”这方面的内容。

讲之前,于丹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她说:“有三个煮着沸水的锅,第一个锅,放入一个生鸡蛋;第二个锅,放入一个生胡萝卜;第三个锅,放入一把干茶叶。水煮开了,第一个锅了的生鸡蛋,变成了心硬皮薄的鸡蛋;第二个锅里的的生胡萝卜,变成了软软的一块;第三个锅里的干茶叶,他放进锅里前是最轻最丑的,但是,在沸水里,他舒展看来了,不改变了自己,还把这锅沸水变成一锅香茶。”

这锅沸水就是一个社会,社会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他不可能因为自己喜欢某一个人就把这锅沸水变成温润的温泉。第一个锅里的生鸡蛋,他比喻着在社会里浮沉久了,连心肠都变硬的人;第二个锅里的生胡萝卜,他比喻着社会中的老好人,永远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切以领导为先的人;第三个锅里的生茶叶,他比喻那些学会改变自己从而改变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我们的思维态度决定我们看事物的角度,我们看事物的角度决定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的行为方式往往就决定了我们的事业、生活甚至命运。有时候在社会的舞台里我们不一定能改变这个社会适应自己,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态度,改变我们的观念。

于丹《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观后感 篇2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教育,健康人格

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任何时候都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 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存在”。因此, 任何个体人格的发展状况必然与社会生活相适应, 并被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广泛而深刻的内涵。今天,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乃是人人要具备和谐的人格, 每个个体人格的和谐发展是社会现代化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否既关系到个体成长和成才, 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一、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时代背景

当前, 从总体上看, 作为高知识群体的大学生多数都具备着较高的人格素养。他们多数都能积极向上、与人为善, 既具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 也具有追求卓越的崇高理想;既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也具有长期拼搏的干劲与动力。因此, 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理性与感性等两难问题, 并显现出美好的人格魅力。但是, 由于我国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方法还处于滞后状态, 传统人格培养的失效、现实人格培养的失范、理想人格培养的缺失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特别是由于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和人格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 以致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感到迷惘、困惑、烦恼、焦虑和压抑, 明显存在着不健康人格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的迹象。在新的形势下, 加强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 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开展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建没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也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人格教育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校开展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格教育是大学生掌握人格基本知识的前提, 通过教育他们能够更加科学理智地认识人格的重要性以及塑造健康人格的方法, 进而持之以恒地锤炼自我、发展自我, 以臻于人格的不断完善。因此, 可以说人格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和全面地发展自我的关键。

首先, 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人格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能够使得学生通过掌握人格的基本结构、作用, 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一方面, 人格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加正确地认识到人格发展的规律, 提高对自己及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认识能力, 从而充分了解自我, 不断认识自我, 并对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在面对自我时懂得自勉、自信和自立;另一方面, 他们能够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和锻造更为坚强的意志, 去克服人格完善和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不利因素, 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能够变得自控、自尊,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环境的诱惑和干扰, 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自我、保持自我, 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其次, 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自我评价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省察的过程。自我评价是通过对自己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或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不断扬弃自己的品质。人格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我人格的评价能力, 能够用优秀范例和低劣人格的表现进行比较, 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感、反差感, 在心理上产生震撼, 并形成评价能力、判断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对人格的已有认识客观辩证地进行自我评价, 积极接纳自我, 使自己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实践统一起来, 逐渐完善自我人格。

最后, 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发展自我。人格教育能够使得大学生更为自觉而深刻地体会到人格完善的必要性, 在发展自我时能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发展自身各方面的潜能, 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更全面的才干和智慧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对身心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为此, 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时, 就会更加刻苦认真;在追求崇高理想上, 就会更加坚忍不拔;在完善道德情怀上, 就会更加执著自觉;在艺术修养上, 就会努力做到多才多艺;在保持健康上, 就会更加科学地强健体魄;在与人共处上, 就会更加追求与人为善。

2.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意义。

培养健康人格对于学生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首先,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成才的需要。人格是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志, 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而且人格健康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资源。①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人格成长的重要目标。培养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才干、潜力和长处竭力发扬光大, 对于自己的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缺点和不足努力克服改造, 从而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地位与作用, 产生努力献身于社会的理想信念, 并提高综合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其次,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培养什么人, 如何培养人, 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面对21世纪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他们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在“素质教育中应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统一并和谐发展, 因为知识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基础, 能力是人们由现实向理想飞跃的翅膀, 人格则最终决定着人生的成败。③因此, 培养健康的人格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最后, 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④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是时代中的先进分子, 是社会中的优秀青年, 肩负着时代和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经过数年的大学深造, 他们都将投入到全面建没小康社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去, 他们的人格发展到什么程度, 他们的行动能否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这都将关系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他们才能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人格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基本要求

1.明确人格教育内涵。目前, 由于人们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界定的不一致性, 也导致了对人格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有的是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谈人格教育, 从而把人格教育看作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 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格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有的是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谈人格教育, 认为人格教育就是培养个体的社会自我。笔者认为, 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追求和塑造真、善、美的人格。具体来说, 高校人格教育, 在内涵上, 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道德情怀教育外, 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教育、意志锤炼教育、社交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自我保健教育。

2.创新人格教育方法。在认知心理学看来, 知识在本质上是能动的, 知识的形成既不是主体对外物的简单描摹, 也不是主体内部的主观意向, 而是主体与外界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 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应增强受众意识, 既统一思想又尊重差异, 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 从接受论的角度把灌输教育思想与主体性思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认知目标与情感感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 充分考虑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 充分尊重青年学生精神追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亲和驱动力和自我价值感内驱力, 凸显出人格教育广泛的亲和力、感召力和认同感。让学生根据自身思想认识的实际, 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把对人格的内在认知自觉转化为培养健康人

3.更新人格教育理念。当前, 在开展人格教育中也应当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来增强人格教育的实效性。总的来说, 大学生在接受人格教育过程中的需要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 希望能够对人格理论、人格发展以及培养健康人格的方法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从而推动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二是尊重的需要。他们在接受人格教育的过程中, 首先意识到的是自我人格的存在, 他们不仅希望在教育中通过自己努力来提升自身的人格, 同时, 也希望别人能够尊重他的人格。三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大多认为人格理论对于人的思维和行为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人格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生的境界和认知历史、社会、自身的能力。因此, 他们希望通过人格学习, 掌握科学的理论, 形成理性的思维, 明确发展的方向, 不断增强自身人格发展的能力与潜力。

参考文献

[1]杨眉.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6)

[2]胡锦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05.1.19

[3]齐爱兰.大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0 (4)

语文素质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 篇3

一、语文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语文学科教程最长,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共十二年;学时最多;考试出现频率最高,中考、高考、成人高考、公务员考试、招工考试等各种考试中,语文都是必考科目。语文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较高地位。基础教育中,任何一门学科对培养高素质人才都担负着责任,而语文学科责任的特殊性在于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和复合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正如庄文中先生所指出的:“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理应是‘民族的根之根’。”所以说语文教育, 应该是一种终身教育。

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明确要求:其课程的功能应由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其中尤以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为重中之重。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须把人格的塑造放在首位。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本身的要求,也符合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更符合当今世界教育以人为本的要求。近年来,国外一些专家、学者通过跟踪调查研究表明:成就最大的人和成就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文化、科学素质上,而在于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进取心、坚定的性格和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忍意志等心理素质上。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不能不重视对学生素质和人格的培养。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值心理活动频繁、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心理“敏感期”。表现在情绪上两极性突出,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增强,兴趣分化。有些学生还表现出不良的人格倾向,偏激、狭隘、嫉妒、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根据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语文学科应发挥学科的教学优势,加强人格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人格的价值,以促进他们良好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学生人格塑造的方法和途径

1.在诗歌欣赏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诗作如林。诗歌在中华文化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古典诗歌一直滋润着我们的民族。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古典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名人名言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像春风细雨一样沐浴滋润着学生的灵魂。

屈原尽管身处逆境,却仍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并一直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其人生真实的写照;杜甫一生虽处乱世,奔走衣食,贫穷交困,但他仍心系别人,并发出“安得广厦千成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疾呼;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仍是一身正气,并始终保持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范仲淹虽被贬官,遭遇挫折,却仍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通过他们的身世、经历、思想、抱负等,挖掘名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些诗人的伟大人格,对学生都具有极大的魅力,使他们能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这些名言也能在学生思想意识和灵魂深处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使之自我调整人格中的不足之处。

诗歌是历代文学家思想感情的体现。或歌颂理想与抱负,或关爱苍生,或感叹历史兴亡,或揭露黑暗,其具有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健全的心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以培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能体会到苏轼看淡功名的人生境界;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能使人真切感受到作者那种以心忧天下、胸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些极好人格教育的素材,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受到熏陶,善良心灵得到净化滋润。

2.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素质和人格不仅关系到教学观念的更新,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学生知识的学习、智能的发展,更影响着学生个性素质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首先,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塑造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召、带动和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其次,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做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好师长,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如果教师都没有健康高尚的人格,又怎么能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呢?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引导和感化学生,尊重和陶冶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善恶,以便造就完善的人格。

四、结束语

总之,素质教育为的是让学生得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尽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可完成,但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执教者,更应该重视和分担这一神圣的历史重任。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并非单纯性,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熏陶和培养,又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素质教育对中学语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加强自身修养。为了把我们的后代培养成为胸襟广阔、道德高尚、趣味高雅、灵魂纯净、人格健全的新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庄文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J].语言文字运用,1995,(2).

[2]李骎骎.语文与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7,(4).

[3]彭菌.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格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4]张丽.古典诗歌与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初探[J].柳州师专学报,2004,(4).

[5]朱琳.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3).

于丹《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观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于丹教授讲的题为《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的教育讲座。感触很深!她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有好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会觉得给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给他的一切都是亏欠!

于丹老师讲这个主题之前,她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很娇纵的小男孩,他认为别人都应该是惯纵他的,他只要好好学习,他就应该是这个“自我中心”。所以他每天都会因为各种不如意,乱发好多脾气。有一天,父亲把儿子带到后院的篱笆旁,对儿子说:“你每天都发脾气,这样不好,现在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墙上钉一颗钉子,看看自己一天发了多少次脾气。”儿子照父亲的话做了,一天下来他去看了看,发现篱笆上密密麻麻地钉着三十来颗钉子。

这孩子忽然很惊讶,他想:哎呀!我一天里发了这么多脾气吗?我自己不觉得呀!他爸爸说:“你看,数字摆在这儿你才知道,你这一天让多少人不痛快。我们来试试,能不能控制减少直至消失?”这个孩子就学习开始自我控制,过几天去看看钉了二十多颗钉子;再过几天看看,一天只钉了十几颗钉子,变到几颗钉子,五颗钉子、三颗钉子……终于他控制,再控制,终于有一天,他很高兴地跟爸爸说:“您看,今天我一颗钉子都没有钉!”

这个时候,爸爸又把他带到那儿,说:“那你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吧!”他把钉子都拔了以后,爸爸指着那个密密麻麻的钉子洞跟他说:“你现在已经能控制自己不发脾气了,但是你知道吗?你每发的`一次脾气,就是往别人的心里钉了一颗钉子,你现在很真诚地把钉子都拔掉了,但是这些洞永远都在!”

于丹《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5

今天早晨在老师您的推荐下,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专题讲座。那针是一场不可错过的非常棒的讲座,看过之后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专题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2、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信、自强。

现在的孩子们可以说都是在全家人满满的爱与期待中成长的,就如温室中的花朵,蜜罐中的糖。我们做家长的总是怕孩子吃苦,受委屈,凡事都是宁可自己累点,苦点,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孩子最好的。我们为他遮风挡雨,为他搭建最大,最温暖,最明亮,最奢华的温室,却忘记了不接触阳光和风雨的小树怎么能健康而茁壮的成长?是啊!我们往往都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却忽视了孩子在精神上的需求;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忘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重视孩子的智商,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和情商的教育。这无疑是错误的,失败的。所以现在有些孩子成为了娇公主,傲王子。总是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高分低能,无爱心,无同情心,欺凌弱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强,抗挫折能力弱,不自信等等问题。这是孩子们情感缺失的表现,也是我们家长的教育方式不足与错误的体现。

好在孩子们现在还小,就如小树刚刚才抽枝、发芽,正是孩子情感培养与完善的好时机。所以教育方式错误的家长们也不用那么着急、懊悔,一切都还来的及,孩子以后的成长情况,就看我们给予他怎样的雨露,所以家长们,让孩子们从我们给他们构建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吧。让他们在阳光下、风雨中,茁壮、健康的成长。一切就从感恩开始!

在我们一味的付出下,孩子觉得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家长的给予是应该的。不懂得生命的给予和接受都是应该是相同的。一点点挫折和困难就打退堂鼓,更可怕的是丧失了面对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学会了用回避和打岔来掩盖事实的真相,缺乏勇敢的承担。要让孩子知道承认失败并不是一件丢人的、可耻的事情,反而勇于承认并面对它,解决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人一辈子都会遭遇到不同的挫折、困难,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磨难,也是财富,怎样在挫折中修复才是至关重要的,修复越快就越能赢得更好的时光。如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赖东进,他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感谢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感谢苦难的人生,是苦难给了我人生的磨炼,给了我这样的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们孩子同样也是,如何培养起抵抗能力的重要意义正是基于此。即使在挫折中依然不忘感恩与回馈,在逆境中也能更好的成长,做生活中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感恩者!

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每一个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为自己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也让我自己更加明白在教子的路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心存感恩的心。感恩给予我帮助每一个人,感恩上苍给予我温暖的家,健康的宝宝,感恩孩子能在一所好的学校接受好的老师给予的教育„„就让我们用善良的心怀感知这个世界,用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人生这个社会大舞台的煎熬历练下舒展自己的生命,并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社会,这就是我们能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在看完讲座后,孩子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妈妈,我要向您道歉,我以前有时太不懂事,太任性了,老是惹您生气,这几次考试我也没有考好,对不起!然后,我还要对您说谢谢,谢谢您把我养这么大,谢谢您经常做好吃的给我,还要谢谢您训斥我,对我生气。”我不解的问他:“我训斥你,对你生气,你为什么还要谢谢我呢?”他说,“那是因为你爱我啊!”是啊!只有真正爱你,关心你,为你好的人,才会在你犯错的时候指出来让你改正,训斥你,对你生气。我开心的拥抱了他,并感动的流下了泪!之后,我为他做的每件事,他都会对我说声谢谢,还主动帮我做家务,哄小弟弟玩,我真是开心极了!呵呵!这次的活动无疑是成功的!

于丹《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观后感 篇6

听了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后,我才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首当其冲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样做人。

做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包括道德、礼仪等等。而我们小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个人,就算学习再好,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所以我们从小要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听障学生人格教育的行走与沉思 篇7

一、听障学生人格障碍主要归因与表现

1.生理缺陷因素。由于听力障碍, 听障学生很难了解外界环境, 很少与健听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因此他们缺乏语言信息量, 知识与能力缺失。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无法解决、应对, 往往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一截, 样样都不如别人, 从而精神不振, 产生自卑心理, 导致其丧失自信心, 甚至自暴自弃, 对任何事物都觉得不顺心, 从而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 表现出无所适从、粗鲁、易怒等异常心态, 这些都是人格出现了问题。

2.家庭因素。有的家长因家境贫困, 无力抚养子女, 对听障学生态度冷漠, 甚至将听障学生视为累赘, 听障学生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人格教育更是缺失, 听障学生容易产生孤僻、多疑、冷漠等人格障碍。有的家长自己的性格就暴躁, 经常喝斥、打骂甚至虐待听障学生, 这就让听障学生的性格向胆小怯懦或残酷无情两个极端发展, 造成听障学生的人格障碍。此外, 家庭的其他因素, 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等等, 都会导致一些听障学生缺少关爱, 他们总觉得与别的同学相比缺少了些什么, 于是性格内向, 一旦遭到别人的嘲讽, 更容易出现自卑、嫉妒、孤僻等人格障碍。

3.社会因素。社会上一些人歧视或疏远听障人群, 甚至挖苦和嘲笑听障学生, 对听障学生造成严重的伤害, 令他们产生自卑、怨恨的情绪。听障学生在就业方面工作难找, 一些部门以各种借口和非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听障学生, 即使能找到工作, 也是苦、累、脏、差的工作, 而且收入菲薄, 这更容易造成他们心理的失衡、人格的障碍, 从而产生不满、自暴自弃、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另外, 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风气的浸染、不健康文化的腐蚀, 也严重地毒害着听障学生的心灵。

4.学校因素。大多数聲校为寄宿制学校, 学校为了听障学生的安全方面考虑, 多数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制度,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限制了其交往能力的发展, 造成人际交往问题, 形成人格障碍。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 “重知轻能、重智轻德”, 忽视了听障学生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培养, 让聋生的人格教育不能健康地发展。

二、对聋生人格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 聋生人格教育是家庭教肓的灵魂一人格教肓的基石

要真正教育好听障学生如何做人, 还需要首先从听障学生的家长做起。要学习掌握几点教听障学生如何做人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从听障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家庭、因孩子而异。

2.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借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成功家教经验。

3.坚持从自律到他律的转化, 注意指导听障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

案例:东北山里有一对农民夫妇, 养了5个孩子, 都考上了大学。老二回忆说, 当时家里困难, 他们几个只能带点儿玉米面干稂去上学。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发现自己忘记带东西, 就回家去取。到家后看到妈妈正在添他刚才喝过粥的碗!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带的干粮是家里仅有的吃的, 就把千粮拿出来让妈妈吃, 他说:“我不去上学了, 我要在家帮你干活、挣钱。”但妈妈却说, “孩子, 咱们家碰锅卖铁都要供你们上学!”后来, 老二^究生毕业, 当了工程师, 并且把父母接到长春去安度晚年。这是他们教育的成功。

(二) 聋生人格教育是聋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人格教育的基础

1.打造人文校园, 优化育人环境, 塑造人格魅力。聋校或特殊教

育学校环境对听障学生人格的教育与形成, 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聋校或特殊教育学校注重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对听障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独特的价值。整洁、怡人的校园环境, 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 良好的教风、班风、校风、学风, 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宽松的教学方式, 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等, 对听障学生的人格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和陶冶。

(1) 创建平等、和谐、自觉、自律的班集体, 是培养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基础。

(2) 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是听障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环节。

(3) 发挥听障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培养听障学生健康人格的有力措施。

2.重视个体差异, 实施个别辅导, 强化人格教育。个体差异包括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聋生与聋生之间相比较而表现出的差别与不同。个体内差异是指聋生在个体诸种性向、能力之间表现出来的不平衡状态。著名教育学家诺丁斯�Nel Noddings) 就提出来, 靠着实践是可以教给孩子们一些最为基本的社会共识的道德要求的。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听障学生的年龄和具体的情境做调整。所以需要的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而是让听障学生参加学校的种植和饲养活动这样的情境教育, 这都能够增加孩子的责任感。

(三) 配合家庭教育, 联合社会力量, 提升人格魅力——人格教育的提升

如果说家庭教育更侧重于造就一个个道德的个体的话, 对于学校和社会而言, 更重要的功能是, 构建一个支持良好道德的氛围。

听障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 还需要融合社会各种力量。家庭教育可以全方位的了解听障学生校内外的人格表现与特征, 学校也应该定期向家长宣传, 普及人格教育知识和策略, 使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子女人格教育的重要影响, 使其掌握与子女交流沟通的技巧, 使学生在充满亲情和关心的和睦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成长。学校也应该融合社会各种力量, 为聋生创设社会锻炼的舞台, 让听障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历磨练和体验挫折, 以增强他们对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 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观后感 篇8

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天津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我们并把这个内容录下来,反复听了多少遍,于丹老师讲得真好,讲座中图文并茂,理据充足,生动感人,催人泪下,感人肺腹,对于如今的家长,现代的孩子太有必要了,她给家长怎样正确教育培训孩子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交给了方法,给孩子指点了人生的光明道路,拟定了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

回顾我自己教育孩子,有成功,有挫折,也有失败,我有一个女儿,从小我就注重对她的培养教育,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就好学,好奇心很强,她总是不停地发问,见到什么问什么,总要有一个为什么。我做为家长的不是厌烦,而是耐心地一一解答着,这就培训了孩子爱动脑的习惯,我还有意识地陪着孩子去书店,去游乐场,去孩子活动的场所一起活动。她爱看书、画画,也爱动手操作什么,比如帮父母做家务,洗小衣服、袜子、裤头;还会给娃娃做小衣服,学织毛衣„„等等,凡是可以动手做的孩子都想尝试一遍。她喜欢跳舞,我就特意给她报舞蹈班,培养她跳舞,现在她可以跳民族各种舞姿、舞蹈已过八级,在校园艺术节她是领舞的,受到大家的好评。在学业上也是名列前茅,总是不甘心

落后。

在道德培训上我也费了一翻心思。孩子认为是独生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自己娇惯自己,也有依赖性,有时会发娇,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总爱管着别人,有时也会闹意见,甚至哭鼻子。我通过给她讲故事,有针对性地看电视专题片,到书店购买有针对性的书藉,到小朋友中间去交往,学会帮助别人,理解别人,尊重父母、长辈、老师、朋友,搞好人际关系,逐渐使她懂得了要做事,先要做人。她逐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孝敬长辈,帮父母做事,帮朋友克服困难,主动和小朋友搞好关系,见到熟人热情打招呼,很有礼貌,叔叔阿姨都夸她是个“小大人”。她喜欢扶弱助残,善良,有爱心,知恩图报,懂得感恩,逐渐克服娇骄“二气”。

孩子现在不但学习好,品德也好,在各方面都走在前列,我做家长的也很欣慰。

《中小学人格教育》观后感 篇9

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老师的《中小学人格教育》后,我对教育的概念增长了不少。在这短短的半小时内我发现,原来把我们这些孩子捧成小王子、小公主,这样不仅不会使我们对家长感恩,还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感和责任感。

在节目中,于丹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几个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她和女儿之间的故事,有一次,她女儿提着小花篮进去的时候,摔了一跤,把小花篮摔破了,结果太让人不可思议了,于丹老师用剩下的电光纸把小花篮装饰的更加漂亮了。这让我感觉到,原来破坏了的东西也可以比原来更好;还有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几句名言,让我知道,原来父母尊重我们是理所应当的,而我们尊敬父母也是理所应当的。当你对别人发脾气时,就像故事里说的,会在别人的心里扎下一颗钉子,虽然过后你真诚地把那些钉子拔出来了,但那些钉子洞永远都在,所以,不管是谁,都应该学会宽容、理解他人,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别人。首先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原因还是出在别人身上,也应该尽量地控制自己,但凡事都要有个度,适可而止就可以了。一个故事中,哥哥看见自己的陶罐破了,就号啕大哭起来,而弟弟却非常冷静地上岸考察,发现这个都市非常繁华,房地产业蒸蒸日上,到处都在装修房子,所以他回来的时候就带了把锤子,一上岸,二话不说,拿起锤子便砸,哥哥还以为弟弟上岸受刺激了,而弟弟却面带微笑回答:“咱们不卖陶罐了,改卖马塞克。”哥哥这才收起眼泪,绽放出笑容。结果最终卖的钱比他们做陶罐卖的钱还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乐观面对,不要悲观地以为这件事情没救了,换个角度也许就会出现新的转机,没准还会坏事变好事呢。

在于丹老师的这次讲座中,我不仅增强了独立感、责任感,还学会了对家长感恩,收获真是不小啊!

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10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范文二: 看到一本好书,遇到一位良师益友,观看一场有益人生的讲座,都无疑是一次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底蕴的难得机会。很幸运周五儿子从学校带回一张电视节目播出预告单,是北大教授,文化学者于丹老师的《中小学感恩教育》专题讲座。我们一家三口得以在这个周末,在这样一个秋日的上午,围坐在沙发上,用心倾听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抵抗挫折感的能力,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自信。

儿子说,妈妈,老师要求我们一同写观后感。我说是不是就像小学时那种亲子同写读后感,母子共看一本书,然后写出各自的感想。因为那次的感想,也有了我和儿子第一次代表班级站在学校的大礼堂一起演讲的经历,生命中每一个第一次都值得留恋与纪念,和儿子的亲子演讲依稀就在昨日,而我曾经襁褓中的婴孩不知不觉中已然从一名小学生成为一名中学生了,不可否认,作为家长,我们竭尽全能给孩子无尽的爱,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和事件的证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光有爱是不够的。

感谢于丹老师带来的这场专题讲座,让我进一步深刻明白一颗懂得感恩的心,一份朴素的生活态度在当下,在唤醒与建立孩子完整人格中越加显得弥足珍贵!

一直以来我们把自己的孩子宠爱着,娇惯着,为其遮风挡雨,为其提供最好的条件,只怕他吃苦受累,更怕他受委屈,不希望其在磕磕绊绊中生活学习,总想着能给他解决所有问题,然后让他在康庄大道上畅通无阻地疾行或奔驰。一味的付出下,孩子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家长的给予是应该的,不懂得生命的给予和接受都应该是相同。一点点挫折困难就打了退堂鼓,更可怕的是丧失了面对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学会了用回避,打岔来掩盖事实的真相。缺乏勇敢的承担。就像这次英语和数学测验,同一天两位老师都意识到儿子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家长,我在感恩的同时,也发现儿子没有意识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无论马虎还是不会,结果都是一样,一再强调的认真怎么就那么难?而且在混合运算和分数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小学就遗留下来的,不肯多做一点额外的题,不多练,多做,多学,又怎么能指望知识在积累中夯实起来。

我说承认不会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勇于承认并面对它,解决它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同一天,你的地理测验还得了两个100分,但这并不是你值得炫耀的资本和理由。这只能说明100分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完全可以跳过它,而恰恰是那60分,91分,才是需要我们去解决,逾越的沟沟坎坎。

人一辈子都会遭受遇到不同的挫折困难,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磨难,也是财富,怎样在挫折中修复才是至关重要的,修复的越快就越能赢得更好的时光。正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所言,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是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也正如于丹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赖东进,他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苦难的人生,是苦难给了我人生的磨练,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对于我们孩子同样也是,如何培养起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正是基于此。即使在挫折中依然不忘感恩与回馈,在逆境中也能更好的成长,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感恩者!

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每一个关心自己,为自己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也让我自己更加明白在教子路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心存感恩的心,感恩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个人,感恩上苍给予我温暖的家,健康的宝贝,感恩儿子能在一所好的学校接受好的老师给予好的教育&&就让我们用善良的心怀感知这个世界,用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人生这个社会大舞台的煎熬历练下舒展自己的生命,并用自己的生命去成全社会,这就是我们能期待的最好的相遇方式。

范文三: 今天,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使我对感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是出于真诚恳切的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但感恩,并不止于此。当一个人经常说感恩的时候,他的生活便少了一份报怨,多了份珍惜;当一个社会经常说感恩时,他的世界便少了份纷争,多了份和谐。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

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11

说到儒与道,中国哲学这两大源头,在我最初接触的时候,是处于一种孩提的蒙昧状态,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意识要去读,要去记忆。所以《论语》对我来讲是笃定的、真实的、亲切的、温暖的。

读经典很有意思,开始会觉得简单,但读来读去,便应了郑板桥的那句话:“画到生时是熟时。”感悟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真正地从内心敬仰圣贤。因为他们不用华彩的词语,来让大众觉得必须要去膜拜,必须要去远离。他们不因自我的伟大而让万众折报,觉得不可企及。他们以自我的一种朴素的人格,让大众觉得,这些朴素的真理恒久不变。

道在人心,道不远人,你总归是能凭着生命成长去接近的。《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总共109处,这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学生问教师什么是“仁”,教师的回答就是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爱之心无非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之后被孟子推演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是孔子说的,他一生的梦想无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便是孔子的温暖世道了。

其实只要做到五个方面,那么这种仁爱就基本完成了:恭则不侮,生命有尊严;宽则得众,受众人爱戴;信则人任焉,走得更长久;敏则有功,打碎的罐子变宝贝;惠则足以使人,调动他人用心性。

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2014 篇12

4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 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我很受启发。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孩子是我们家长的心头肉,有谁不喜欢他呢?哪怕一辈子为她受苦受累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为他抵挡人生的所有风险,不想他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你对他的这种潜意识的保护就是对他最大的伤害。你培养的孩子将是适应社会生存的低能儿,当他独自面对社会的时候,只会手脚无措,处于被动状态,同时也是你教育的失败。

于丹老师的第一个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我私下认为她把孝心立在教育的第一位,是把教会孩子懂得感恩看着所有教育的重点。她举了一个事例:有一个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母亲做饭时被烫伤,妈妈把手伸到她面前的时候,孩子却说:“不要挡着我看电视。”我们一定很气愤,心里责怪这个孩子,如此没有孝心。不过仔细想想,还是应该责备父母:没有教会她感恩,她只知道索取,觉得父母给她们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我清楚地记得发生在我孩子身上的一件事:前年暑假,我和两个孩子在洋人街玩,街上的烤肉串飘着香味,孩子好想吃,我一向心疼我的孩子,智力有问题、身体不好又多病,我花45元买了15串,烤的时候要等一会儿,孩子问我:妈妈,你吃几串?我心里窃喜,孩子知道心疼我啦,把我的留出来他们再分,我肯定希望孩子能多吃点,就告诉他:妈妈吃两串。可是孩子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妈妈,15串平均分给我们3人,一人5串,那你还剩3串,全给我吧,不要给姐姐。一下子,我很无语,他像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孩子吗?他不是算得很正确吗?他不是还会为自己算计吗?我家庭教育的失败呀!由于他是一个身患疾病的孩子,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生活中没有一次不先为他考虑,可是我培养出的这个自私的孩子,对我、对社会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此后,我开始考虑对孩子的教育,孩子智力不好我们可以慢慢来。在情商和智商的培养之间,我还是先选择——情商。一个人,如果他没有孝心,不懂感恩,心里只有他自己,那么,智商越好,文化程度越高对社会的危害性越大。相信很多人还记得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和在百年名校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事件的发生,倘若培养出的孩子仅有才而无德,那真是教育的悲哀,做父母的悲哀!

于丹老师《感恩教育》观后感 篇13

一、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快乐地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兴趣出发,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社会上有各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都要参加很多辅导课、兴趣班,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看谁报得班多,孩子大部分的双休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离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去学,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父母应该从孩子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他们燃烧起来,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作为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数,做孩子分数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习。

二、.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面对挫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要经常鼓励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再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当孩子说出自已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时,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和自信,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由于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条件具有相对优越性。作为家长要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做各种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上一篇:木工劳务合同补充协议下一篇:游新疆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