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通用8篇)

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1

执教:鸡西市密山市杨木乡中心学校 王育辰 评析与指导:密山市杨木乡中心学校 王艳敏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品德与社会》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做游戏,让学生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

2、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学习发现生活中的规则,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人人要自觉遵守。

3、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4、了解不遵守规则将带来种种危害。自觉遵守规则,见到有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要批评和劝阻。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懂得规则的意义,理解小学生相关的规则,遵守规则,按规则办事;教育学生遵守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星卡奖励品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出规则

1、游戏:拔河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游戏,老师先请两个同学上台玩“拔河”的游戏,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为他们当好评委。

2、游戏步骤

学生进行“拔河”游戏,老师故意选二名女同学和三名男同学进行比赛,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游戏有些不公平。

师:哪个小组想发表一下游戏感言?

教师指名学生发言,学生会觉得游戏不公平。师:怎样才能公平? 生:要有游戏规则 师:大家来给定规则。

3、引导学生共同制定“拔河”的游戏规则,然后按规则再次比赛。给胜出的同学奖励一颗星。

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游戏?都有哪些规则?有没有不带规则的游戏?

4、师:游戏中有什么规则?没有这些规则行不行?不按照规则做会怎么样?

教师点拨并小结:看来,规则真的挺重要。有了规则,我们的游戏才能公平顺利地进行,大家才能玩得开心。规则,就是规定出来需要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游戏中有规则之外,还有哪里有规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规则在哪里”(板出课题:规则在哪里)。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则

(一)走进生活,发现规则 一日规则大搜索

教师引导: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个调查表,同学们在自己一天的生活轨迹中开展了“一日规则大搜索”活动,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从家里到学校,从道路行驶到游戏玩耍,我们一定有了很多发现,下面我们就进行“一日规则搜索集合”。

1、活动形式:学生课上小组交流后,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2、学习讨论规则: 师:把你调查到的规则和小组内交流一下,不要着急,在交流时也有规则:A、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调查结果;B、讨论声音不要太大;C、组长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汇报时内容尽量不重复。

3、活动步骤:

师:现在我们就按照这个规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交流。

师: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能按照规则来交流,特别好。现在我们汇报一下。全班集体交流展示,各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重点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4、各小组代表把自己在“一日规则大搜索”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家庭生活规则:按时起床、睡觉(师:按时休息),自己整理好床铺,使用物品后放回原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写完作业看电视(师: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不在室内制造会影响到邻居的声响。不在楼道里乱摆、乱丢杂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师:这是家里的卫生规则)。早、晚刷牙(师: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放学按时回家。出门和长辈打招呼。将家庭垃圾丢到小区指定的地方等等。

师:通过刚才小组汇报,我发现这些规则是我们每个人家里有的规则,这些家庭规则你做到了哪些?把你已经遵守的规则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同桌开始交流自查。

师:这些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看来家庭处处有规则。(板书:家庭)

学生汇报学校生活规则:

生汇报课堂规则:上课不迟到,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堂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先举手后发言,不能吃东西,不下座位,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师:刚才我们一起在课堂上找到了规则,你还在学校的哪些地方也找到规则了?你是用什么方法调查到的?

生:不能在走廊打闹。师:你们小组是从哪里调查到的规则?生:答。师:我们学校的纪律细则中有,这是课间规则。

生:不能乱扔垃圾。师:对,要做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学校卫生规则中有。生:上学放学要排队。师:这是我们学校路队规则。生:不做危险的游戏。师:切记,安全第一!

生:不能在走廊做游戏。师:要在指定的场所进行活动。师:你们很会学习,在学校调查到了这么多规则。教师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在学校调查到了这么多规则,学校生活处处有规则。(板书:学校)

师:走出我们这个小家,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你找到规则了吗?哪个小组汇报给大家听一听。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到的规则?

学生汇报社会生活中的规则:

生:上学、放学路上走人行道,不在公路上玩耍打闹,乘坐公交车排队上下不拥挤,遵守红绿灯的交通规则(教师评价:交通规则无处不在,对行人,对驾驶人,都有规则,我们人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

生:去超市做文明顾客不损坏商品,要排队等候付款(教师评价:同学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排队付款既文明还能节省不少的时间呢)。

生:图书馆也有规则,保持安静。(教师评价:图书馆是大家学习的地方,不能影响他人。)生:银行里也有规则。排队取款,1米线外等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去银行看到的。

师:生活处处皆学问,关于观察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比赛场上也有规则,当比赛人员犯规的时候同,裁判员会根据犯规的程度亮出黄牌表示警告、亮出红牌表示被罚下场。师: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在这么多地方找到了规则,法律就是一部很系统的规则。其实社会处处有规则。(板书:社会)

教师小结:无论是在家庭、学校、社区,还是在生活、学习、游戏中,规则涉及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5、教师补充相关规则图片: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这么多规则,有了这么多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老师也虚心向同学们学习,找了一些学校中的规则,把它们制成了幻灯片,我们一起看看吧!

播放幻灯片:

(1、发言要举手)这是课堂规则;(2、上下楼靠右行)这是楼梯行走规则;(3、集体活动统一着装)这是集会规则;(4、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这是礼貌规则;(5、学生课间活动)这是课间游戏规则,(6、放学路队)这是路队规则,(7、过马路走人行道)这是交通规则,(8、课程表)课程表是规则,(9、乒乓球比赛)这是比赛规则,(10、森林防火)这是保护山林规则,(11、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小学生遵守的规则,(12、作息时间表)时间表也是规则。我们一校师生都要按照课程表和时间表来学习和工作。

师:学校也给教师也制定了规则,如:教师职责、教师上班签到簿、值周制度、备课制度等,这些都是规则,就连号同在我们上课的这个教室也有规则,快找找看,你发现了吗?

师:好眼力。学校还有哪些地方有?生:餐厅、教师办公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馆等等。

师:看了这些图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吗?生:规则无处不在。师:是啊,规则与我们密不可分,真是生活处处有规则呀!(板书:生活处处有规则)【设计意图:以学生一天的生活为关注点,让学生从自己亲历的行动中感受和发现无处不在的规则,在最为日常的生活中体验无时不有的行为准则。评折:通过积极的讨论交流,强化心中的规则意识,深化规则普遍存在的概念。】

三、“小小规则审判官” 教师导语: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是生活中人们遵守规则的情况如何呢? 下面让我们都来做一个“规则审判官”,看看在这些场景中你们发现了哪些规则,以及人们的行为是否遵守了规则。

1、活动形式:学生以小组抢答的方式观察课件,辨析行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情景模拟,演一演如何做一个守规则的人。

2、活动步骤:

(1)教师课件出示以下几种情景: 考场上不遵守考场纪律,交头接耳 放学时站路队,自行离校

上公交车时拥挤抢位,并在车上大声喧哗

过马路时在快车道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在图书馆里安静读书 小朋友们排队作滑梯游戏

有些同学课间在楼道里追逐打闹 高年级的大同学欺侮小同学。

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或产生什么影响?(2)交通安全事例:郭肖岐事迹(3)合作表演:

(4)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表演,表演内容为在这些场合违反规则的场景,学生评价怎么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去做。

教师小结:规则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它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和执行。同学们不仅能发现规则在哪里,还能够明辨是非,知道该怎样去遵守规则,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最为喜欢的竞猜、表演等形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他们通过对同龄伙伴的辨析,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对比体验,明确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并将自学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学会以实际行动践行规则。】

四、“行为规范驻心间”

教师导语:关于我们小学生所应该遵守的规则,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有详细的要求。为了便于大家记忆并遵守,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里节选了一些内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并想一想这些规范你遵守了吗?

1、活动形式:读一读,记一记,配乐拍手诵读。

2、活动步骤:

(1)教师课件出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2)全班学生拍手诵读

教师小结:这些规范我们不仅要时刻记在心间,还要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中去,从而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遵守规则的小模范。

五、谈感受说打算,体验规则的必要性

师:了解了这么多生活中的规则,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规则,会怎么样?同学们现在有什么感受?今后有什么打算呢?

生:我的感觉是:规则太重要了,如果人们都能增强一点规则意识,生活就会多一份安全。

生:规则是供大家遵守的制度,今后我一定要自觉遵守。生:我以后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生:我以后去商店买东西交钱时一定排队。„

师: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好孩子,加油吧!【设计意图:《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而《三字歌》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提炼出规范中的精华。在拍手只能的活跃气氛中,不仅加深了学生记忆,同时也升华了学生情感,进而使学生做到“规则牢驻心中,行动践行规则”。】

六、课时总结

师:同学们,要问规则在哪里,规则在我们的生活里,也在我们的行动中。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我们一起来知规则、懂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想一想下课时有哪些规则呢?

生:排好队,集体向老师告别,然后安静地离开教室。师:比比看,谁做得最好,下课。

教学后记与反思:

在本节课中,由于“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枯燥乏味的话题。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改变传统的学文明理的说教方法,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一个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其次,以各种方式汇报课前调查的情况,让学生明白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规则的普遍性;使学生深刻体会规则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无形中实现其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最后以抢答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规则考场,明辨是非,并通过模仿违反规则的场景体验规则的严重性。谈感受,再一次明确规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规则,记录规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寻找规则、发现规则。实地的收集和记录体验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于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在讨论活动中,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由“特殊”认识发展到“一般”认识,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规则,感知规则的普遍存在。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该课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

课堂上,我还展示了一组以校园“规则”为内容的图片,以学生熟悉的校园入手,如教室里贴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楼道墙上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安全通道”等标示牌;这些以学生学校生活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

在引导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说说你在学校里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查、互查的方式,不仅对自身存在的缺点有所认识,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积极向他人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都得到了发展。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规则意识”落到实处,直接指导了孩子的现实学习生活。

课堂最后的游戏规则小警察,可以说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烈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是很有用的。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做到心中有规则,而且表明了他们心中乐于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学时我不够注意细节,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流畅,有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些问题提出并顺利解决后,我为了“按铃声”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而没能采取妥善保护孩子们的方法,忽视了那些个别还没有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这可能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课堂中的突发情况,预设不到位,更没有在课堂中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处理问题不够灵活,应变力较为薄弱。

虽然这些问题都只是本堂课的一点瑕疵,没有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实效。但是我想今后还是要多加注意,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许课堂会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就真的能够行之有效了。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人教版

《规则在哪里》课堂教学实录

执 教 者:王 艳 敏

规则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2

这时, 我们会将视角转向儿童, 试想孩子在学习一篇课文时, 他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要明确的知道学生的认识, 因为学生的认识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学生与教师在知识、经验、能力上不同。学生在通过预先感知文章后, 必然会产生自己的认识与想法。对于这些, 我们尝试着关注过吗?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学生在试图认识世界的时候, 世界已经在学生的心灵之中。我们反思语文教学现状时, 一致认为教师对教材要深入钻研, 但更重要的应该是研读学生。但这样的观念却未获重视。我们追寻学生的足迹, 探访学生的思考, 从中我们看到了这些:

当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朗朗的阅读朱熹的诗词《观书有感》时,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水影共徘徊。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文中精辟的解释而逐字逐句解释时, 我们可曾想到, 学生此时此刻思考的却是:课题叫《观书有感》, 可这首诗明明是写池塘里的水, 与读书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饱含深情在课堂上通过关键词语、句子的品析感悟课文内容, 丰富对课文内容主旨的理解, 培养学生语言训练能力, 感受肖邦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时, 我们可曾想到此时此刻学生却被文章中的几个问题而困惑:

肖邦既然爱国, 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老师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拿到泥土, 肖邦为什么疾驰而去?

孩子眼中的世界具有独特性。对于孩子内心的思考, 我们老师不能只停留在关注教科书的地步, 我们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呼唤。我们尝试着将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

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发展水平的任何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概念进入教学过程的, 因此,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学生的自己的观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倾听学生, 创造条件, 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我们深刻分析, 引入课堂观察, 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 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尊重学生, 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前提, 只有真正的接近学生的原先认知基础, 才能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增长率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才能使有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一、原先认知:孩子在这里

我们相信,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都不是一张白纸, 都有自己的认识、学习的基础, 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在初读课文后, 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 再加上在课外阅读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看法,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是呈现一无所有的状态。仔细分析后, 我们发现学生的原先认知大体包含在以下方面: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的原先认知, 来源于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来源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心灵。学生对于社会的接触是各自迥异的, 他们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成长的环境, 家庭的背景, 家庭的文化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原先认知来自于学生心灵的自我反思。

其次学生的认识的高度与向度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领域中存在差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与写作等领域都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 以及个体内能力发展不均衡的差异。学生由于经验的不同决定了对初读课文后对文本认识的高度认识不同, 认识的方向也会存在偏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更要明确学习的目标。

再次, 学生对文本关注的焦点, 兴趣点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喜欢不同的学习内容, 兴趣爱好决定了对课本内容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我们老师在备课中的思考与对学生的预设往往也是不同的。

二、预习导航:找到孩子在哪里

对于学生之间原先认知的的差异, 我们研读学生。通过研读, 对学生进行个别化分析, 包括对不同类型、不同个体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分析学生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在我们的课文中存有大量的名人名篇, 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 有贝多芬, 有肖邦, 也有林肯, 更有苏格拉底等等, 我们要尝试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知之多少, 有多少阅读积累。

分析学生与课文相关的兴趣指向。学生对文章中的知识能力点关注呢, 还是对其中的情感价值观倾心, 这也是学习中需把握的关键。

分析学生学习课文时可能存在的困难, 学生的问题广泛, 教师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确定学习的主题, 解决学生的疑惑。

分析学生学习课文时运用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疑问, 教师确定怎样的教学策略, 用启发式还是鼓励学生自己小组探究, 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理解效果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当然, 我们关注的学生原先认知的差异面还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成了解。我们通过师生共同阅读教材;通过口头或书面的方法进行专题调查;通过询问访谈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我们通过进行专题练习或测试, 从练习、测试的结果中进行分析;设计相关的活动或相关的情境,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在情境中的表现, 进行分析;我们还通过建立学生档案, 通过学习档案研读学生。通过分析对学生的原先认知做到心中有数, 为教学调整做好准备工作。

三、教学调整:从孩子的起点出发

我们针对学生的原先认知, 进行二次调整备课。我们珍视学生身边的资源、贴近儿童的生活, 顺应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原先认知, 知道学生“想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在探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的基础上帮助他获得“想知道什么”。而作为“知道”的结果, 不在于知识的绝对和完整, 而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体验和自己的观念。通过寻找、导编、设计、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我们把教学设计从立足于教改变为立足于学,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例如在教六年级课文《鞋匠的儿子》一文时, 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导航练习:

1. 学习课文之前, 你一定阅读了一些关于林肯的资料, 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几条你对林肯的了解。

2. 在文中, 描写参议员的态度变化的词语有哪些?找出来填写在下面。

3. 想一想, 参议员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鞋匠”和“总统”都是一种职业, 文中的鞋匠和总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4. 预习课文后, 你有什么疑问吗?

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学生对林肯的认识, 并且学生读书后的收获理解也在第二题中得到了确认。第三题的设计就是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程度。

学贵质疑。从孩子的疑问中可以“亮”出许多可贵的东西, 予以鼓励, 这就保护了儿童的求异思维。对于阅读教学而言, 疑从文中来, 必然要回到文中去。当然, 我们必须明白, 疑是学生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 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对于共性问题, 我们作为课堂对话问题, 全班谈论。个别化的思考, 我们力争做到个别化的学情分析。逐一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 寻找学习的优势和不足, 勾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蓝图。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 问题的选择是很重要的。问题不一定要多, 但一定要好。好的问题对儿童有意义, 而且这种意义能够被儿童体验到。

一次, 在阅读《孔子游春》学生预习导航中的质疑时, 一位老师发现了一个现象, 她在案例中这样写到:我班22位学生, 有10位同学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立即让我产生了兴趣, 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提出疑问呢?于是我反复揣摩这句话, 一个“更”字让我豁然开朗, 我就由此作为课文的切入点,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 找一找课文中何处体现了“春意浓”?这就把学生引领到了“泗水春景”的内容, 第二步再提问为何是“更浓”?让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这样课文的三大版块就能够自然地联系起来了。

在这个教师案例中, 部分学生的共性认识, 引起了教师的思考, 引导教师对课文的重新认识, 崭新观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应运而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要求教师加强备课, 有针对性地分析预习中出现的学生难点、困惑, 便于在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地讲解。

预习导航中,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教师用心关注, 都能及时点评、提问,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正确的估测, 学生的理解就能到位。我们通过预习导航反馈出的信息, 用○▲★符号来将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分层, 如在《月光启蒙》一课中, 对在复习旧知中出错的学生我们用○进行标注, 对在比较简单的尝试新知中出错的学生, 我们用▲进行标注, 对于基本正确的完成预习导航的学生, 我们用★进行标注。这样老师在课堂中可以清楚地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 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孩子的学习。

形式多样的预习设计旨在邀请师生间的对话。教师邀请的学生的问题、质疑、联想越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就会越成功。了解学生完成的预习质量, 教师及时地把握, 将极大的彰显在课堂上的教学价值。

《幸福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3

《幸福在哪里》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劳动”中的一篇情节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领悟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本文通俗易懂,重点在于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体会“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广度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本次教学设计旨在追求“张扬学生个性,尊重主体表达。”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幸福无疑是吃好、穿好、用好、住好……而本文则告诉我们劳动是快乐的,是创造幸福的源泉。面对现在大多被娇惯的孩子们对劳动认知的缺失的现状,通过本课学习,在品悟文本的同时适度展开想象与语言表达训练,加深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与劳动观。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幸福”的含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通过劳动寻找幸福,感受幸福,升华对“幸福”与“劳动”的认知。

3.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与劳动观。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孩子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并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深入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与劳动观。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幸福”,每当我们看到或听到“幸福”这个词语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2.你现在幸福吗?幸福就请你们大声喊出来。

3.可是幸福能看得见吗?能摸得着吗?它到底在哪里呢?板书“在哪里”,今天我们就跟随保加利亚作家埃林·彼林一起去寻找幸福吧!

4.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文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师相机作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十年前、十年后)

【设计意图:由“幸福”两字引发对“幸福”的感性思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然后引出“幸福”到底在哪里呢?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集中其注意力。以十年前、十年后为两条线索展开对文本的解读。】

二、入情入境,精读课文

(一)十年前

1.十年前三位牧童是如何挖泉砌井的呢?请默读1~5自然段,和你的同桌合作完成以下问题(出示课件),然后小组汇报。

2.交流:(1)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砌井的?(第4自然段的语句,感受劳动的情形)(2)他们的心情如何?画出文中有关的词语、句子。(愉快、高兴极了、愉快、心满意足)老师带领学生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愉悦的心情。(3)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清澈地如同镜子一般了,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这份快乐,齐读第五自然段。

3这时,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6~19段。

4.这里的“面面相觑”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你们演示给我看看。

【设计意图:十年前发生的事情为十年后的相遇作铺垫,以自学为主,重点体会三个牧童挖泉砌井的心情变化。】

(二)十年后

1.在得到智慧女儿的指点之后他们各奔前程,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在当年挖泉砌井的地方相遇了,这里有什么变化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我的朗读一起去感受一下吧!(放音乐,教师示范朗读)听完了,这儿美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象,教师相机点评。

2.谁能用自己美丽的声音告诉我们这一切呢?(设计个人读、对比读、齐读)

3.十年前的三位牧童已变为强壮的青年,他们看到眼前的一切有什么感受?“他们激动地说,我们的劳动虽然不伟大,但是它带来多大的好处啊。”激动地说应当怎么说?随机点名让学生朗读,体会“激动”心情。

4.三位青年遵守了十年之约来到这里,他们该如何倾诉彼此的经历呢?请欣赏原生态表演《相遇》(音乐起,生表演)看了五位同学的精彩表演,请你来回答:(出示课件)(1)三个孩子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他们是怎样得到的?(2)请你想象一下十年间在他们身上会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放飞想象,学生根据自己对三位青年的职业理解,说一说自己的体会)(3)幸福到底在哪里呢?

“我都听到了,你们的话已经证实: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领悟”一词什么意思?如果给它换一个词语,你会选择哪些词语?带进去读一读,说说哪个更好?

教师总结:所谓“领悟”,一定是经过亲身实践所感受到的,要经过长时间的用心体会的感悟。十年前他们通过劳动挖泉砌井获得快乐,就已经找到了幸福,只是他们没发觉,经历十年的辛勤探索,才真正领悟了幸福的含义——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5.从文中找出十年前后变化对比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体会对比的用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十年后泉井周围的环境变化,激发学生的想象。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朗读形式,感受变化之大,并感知三位青年此时的情感变化。学生自主的表演代替分角色朗读,再现三位青年对话情形,以想象来揣摩三位青年的可能经历,领会劳动与幸福的联系。让学生在圈画十年前后变化的句子,加深对“对比”表达方法的理解,为写作打下基础。】

三、联系实际,迁移拓展

1.同学们,三位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你学习这篇课文,是不是也对劳动、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了呢?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一写你眼中的幸福在哪里。

2.请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相机点评。

3.欣赏歌曲《幸福在哪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教师总结:幸福是什么?古往今来,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农民的幸福就是五谷丰登;医生的幸福就是救死扶伤;教师的幸福就是桃李芬芳……幸福到底在哪里?幸福就在辛勤的劳动中,就在智慧的汗水里。

【设计意图: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实践运用。这里设计的写一写、说一说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会说会写,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学生听、说、读、写、思的人文素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积累提升。】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篇4

讲课结束,王老师对我们的课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们从她的话语中感受了她对我们沙河品德社会课的重视和关心,她的点评一语中的,点清楚了每节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她朴实中肯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她的人格的魅力。尤其是王老师感冒还坚持参加听评课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深深折服。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设计以及存在的问题:

品德和社会课堂应该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而“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空泛的概念,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倡导儿童生活化的概念,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概念,并且贯穿了“认识规则——寻找规则——遵守规则——强化规则”整个课堂。

一、从生活中来。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为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时时,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在哪里找?怎么进入?我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为切入点,增强科学系的趣味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保证了学生队整节课的参与热情,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再现生活。

《品德与社会》强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尤其是与学生紧密相联系的规则,并且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判断怎么样做是遵守了规则,反思自己的生活中违反了那些规则,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努力遵守规则。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切身的倾听、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理解。

三、回归生活。

新课程强调,品德的课堂要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体验生活,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或模仿者,逐渐引导儿童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所以我引导学生填写规则调查表,找寻生活中的规则并对照自己的行为,其目的就在于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强调本节课学生应该遵守的规则,在结尾,引导学生遵循下课的规则,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真正做到让课堂指导学生的生活。

听了王老师细致的点评,再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缺点,我觉得的确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奖品的发放应遵守规则。王老师说,奖品是对学生的鼓励,教师在发放奖品的时候,仪式首先应该隆重,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感受到奖品的珍贵。这也是结合本节课的的一个落实,让学生明白教师发放奖品和学生接受奖品也有一定的规则。

二、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要重复太多。课堂上是学生展示的天地,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交流表述,在学生表述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点评,但是不能重复孩子太多的语言,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0课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实验的方法。观察与探究空气的流动与对其它介质的“扰动”过程,经历科学探究。研究“空气”问题。

2、激发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借助其它物体感觉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可以流动。【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流动及空气占据的空间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气球、塑料袋、纸、烧杯、水槽、水、粉笔头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找人说说刚才的感受。

2、为什么会这样呢?

3、我们呼吸的是什么?你在哪里呼吸过呢?

预设1:我在操场上呼吸过。我现在在教室里呼吸。我在什么地方都呼吸的。我在水里不能呼吸。

4、小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二、自主观察:

1、今天我们就要把空气抓过来研究一下(师伸手抓空气)——能抓住吗?想办法。

实验一:玩空气

1、请小组同学用保鲜袋装一包空气,借助自己的身体和其他实验材料玩一玩这包空气,看谁的玩法多,发现多!

2、学生小组活动

3、组织汇报。怎么玩保鲜袋里的空气的?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预设2:感觉到的是空气的弹性,因为拍能使空气压缩,压缩空气反弹产生弹性;而压缩塑料袋,塑料袋是不会反弹的;我们把塑料袋戳个小洞后放在水里用手一挤,看见空气在水里“吹”了许多泡泡。

4、同学们的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道理? 预设3:空气向四面八方流动。

5、你还发现了空气的什么特点? 预设4: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 实验二:找空气

1、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各种物体都被空气所包围,那么物体内部有没有空气呢?在同学们的材料筐里有粉笔、石块、钉子、橡皮,同学们可以借助水槽里的水来探究一下。

2、学生小组活动

3、组织汇报,你们在哪里找到了空气。实验三:探究杯子里面有空气

1、教师演示利用烧杯和纸团来验证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2、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5:水为什么不下去;漏斗怎么堵住了?

3、总结: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四:空气搬家

1、出示两个空杯子,你能让这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里面吗?

2、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一下试一试。

3、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尝试操作,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三、收获与体会:

1、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空气,并且也想办法验证了空气的存在。现在你对空气有什么新的认识?

2、结合学生汇报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到处充满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物体。

3、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空气跟水、木块、铁块等有什么不同呢?

4、我们把像空气这样的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除了空气是气体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物体也是气体?

5、小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四、拓展活动:

那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空气是不是像水那样有重量呢?水里面有空气吗?月球上有空气吗?我建议大家课下想想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设计】

20、空气在哪里 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向四面八方流动

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

无孔不入占据空间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本课是一节实验课实验从证明空气存在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了解,通过玩空气、找空气,杯子里有空气,转移空气,认识空气具有占据空间和可以流动的性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实验更能为课堂创设出浓浓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平台,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本课开展4个实验。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敢猜测、肯合作、肯交流将动手、动口、动脑融于一体,学习兴趣高昂。

2、使用建议。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教案准备,可因地制宜,但要丰富多样典型。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可否这样教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让学生陈述、介绍对空气的认识,然后现场验证。【相关链接】

在小学科学网()有关问题的研究。作者姓名:黄华

秋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秋天在哪里》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一个主题,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为此,教材中编排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插图,首先展现了儿童在秋天的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的活动场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地域的秋天及大自然景象的差异,最后展示了学生们留住秋天的各种活动。

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且生活在城市里,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也比较少,对秋天的感知比较片面,尤其对秋天的田野是比较陌生的,因此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给予引导、拓展,尽量使孩子能从生活的不同方面了解秋天、感受秋天,进而热爱大自然。

教学理念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设计时我尽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力求在活动中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引导孩子在身边、在生活中找秋天,适时加以拓展,抓住了这一重点进而使学生的认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根据二年级上学期孩子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本课我设计了 “寻找秋天”“ 欣赏秋天”“赞美秋天”“留住秋天”四个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通过不种方式了解秋天的季节特征;学会在描述、欣赏、赞美秋天的活动中感受秋天的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学会在观察、探究自然的活动中保护自然、更好地享受生活,真正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得到体验。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等的变化,观察认识秋天的季节特征,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2.培养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秋天的农作物、天气、花草树木、小动物的变化,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秋天,亲近大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

1. 课件。2.一些水果实物。

3、各地秋天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徐老师收到了许多特殊的来信,你们想看看吗?

老师带来了几封,你们看,一封、两封、三封,看,还有好多呢(手捧树叶)!你们猜,这是谁寄的呀?

对,这就是秋天(板书秋天)这位小姑娘寄来的,你们收到了吗?你收到的信是什么样的?

瞧!秋姑娘寄给我们的信形状不同颜色也不同,真好看。来,我们都把它举起来,摇一摇,互相看一看。告诉你们,秋姑娘最爱跟咱们玩捉迷藏,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找她,看看秋姑娘到底藏在哪里呢?(在秋天后面板书在哪里)

二、寻找秋天

1、其实刚才我们已经见到她了,聪明的孩子们,想一想我们刚才在哪找到她了?

2、小结:(板书:树叶)对,可爱的秋姑娘就藏在五彩斑斓的树叶里。现在让我们把树叶珍藏起来吧。

3、秋姑娘除了藏在树叶里她还会藏在哪呢?咱们到花园里去找找她,(观看幻灯)请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找,一定要找到秋姑娘哦。

4、你看到秋姑娘藏在哪里了吗?

引出 小草、桂花、菊花……(穿插菊花的颜色,桂花的香味、用处)

5、小结:原来秋姑娘就藏在盛开的菊花里、变黄的小草里、香香的桂花里(板书:桂花,菊花……)

6、这些小草和花儿把我们的城市打扮得更漂亮了,我们应该怎样去照顾它们呢?

7、过渡:最近啊,有不少同学跑来告诉我,在国庆节小长假期间他们到乡下去玩了,在那里也找到秋姑娘哩!其中还有几位小摄影师拍了照片。(大屏幕出示一张照片)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请咱们班的小摄影师XXX来介绍一下,(引出田野里的秋天:稻子、玉米、高粱、棉花……)简单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爱惜粮食。

8、小结:原来秋天还藏在金黄的稻子里、雪白的棉花里,脸红的高粱里(随机板书稻子、玉米、棉花……)。还有好多照片呢,请看。看来,咱们平时要多到郊外、多到田野里去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你也会发现很多好看又不同的风景。

9、我们刚才在丰收的田野里找到了秋姑娘,秋姑娘还会藏在哪呢?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石榴)想尝尝吗?好,那就给你们尝尝。味道怎样?石榴可是秋姑娘送给我们珍贵的礼物,吃石榴有什么好处呢?现在我们知道,秋姑娘还藏在哪里?(板书石榴)除了石榴,秋姑娘还藏在哪些水果呢?(随机板书桔子、梨……)

10、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找到了秋姑娘,她在五颜六色的树叶里,在美丽的花朵里、在丰收的田野里、更在又香又甜的水果里。所有这些咱们可以这样说秋姑娘就在丰富的植物大世界里。

11、过渡:秋姑娘不仅藏在植物大世界里,她还藏在有趣的动物乐园里,你听——在秋天的晚上,如果你静静地听,你就会听到它在唱歌,(播放蛐蛐的叫声)你听出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你还观察到哪些动物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引出大雁、螃蟹、蝉……(随机板书),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就会有许多的新发现。

12、其实在我们自己身上和日常生活中也藏着秋天,你们找找看,引出天气、穿着……(随机板书:衣服、温度计、关空调……)

13、小结:原来秋天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呀。

15、过渡:我们的祖国很大很大,请看大屏幕(出示中国地图,指出合肥位置)我们合肥的秋天是凉爽舒适的,那么有没有同学了解到祖国其他地方的秋天呢?

你是怎么发现的?我发现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小朋友。(随机出现各地穿着不同的人物照片)

16、其实不仅我们国内的秋天不同,世界各地的秋天也各不相同,有不少同学还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找到了世界各地的秋天。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18、总结:瞧,大自然多神奇啊,她让秋姑娘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季节特点和不同的景色,只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原来祖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风光,世界各地更有不同的精彩!刚才,同学们通过看、闻、尝、听以及身体的感受和上网查资料等等观察方法都找到了秋姑娘,你们可真棒!

三、欣赏秋天

现在就让我们静静地好好地欣赏这多姿多彩、凉爽宜人的、美味又美丽的秋天吧。(播放课件)

四、赞美秋天

1、从大家的眼神中,我发现了大家对秋天的恋恋不舍,你想对秋天说什么呢?

2、小结:同学们的歌声真好听,秋姑娘已经听到了,她一定非常高兴。下面请大家看日历,因为在日历上也找到秋天,你们看,在日历的8月8日这一天我找到了“立秋”,立秋的意思就是指秋天来了,也就是说从8月8号这一天起,就进入秋天了;再看,在9月23日我找到了秋分,秋分表示秋味越来越浓了。今天是10月21 日,还有 18 天咱们就要告别秋天,迎来立冬了,哎呀,时间过得真快啊,正当我们要细细欣赏秋天时,它却要向我们告别了,多舍不得呀!但是,世界万物都要遵守大自然的自然规律,所以,秋姑娘也不例外,它不久就要向我们告别了。

五、留住秋天

1、我们都舍不得秋姑娘走,咱们想个什么办法把她留下来呢?

2、好,时间过得飞快,咱们抓紧时间开始做吧。

3、展示作品。

六、总结

同学们,秋天多美好,大自然多有趣,让我们用会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秋天观察大自然,从小热爱大自然,关爱身边的一草一木,我相信,只要我们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你就会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美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三个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精心设计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活动: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活动

二、引导发现,寻找秋天;活动

三、欣赏图片,开拓视野;活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哪里 篇7

所谓预设, 就是课前的准备。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课堂教学也如此, 准备贵在“充分”, 但“充分”不仅是时间上的保证, 更在于准备时所体现出的“细”与“全”。

2. 在“生成”里。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虽然“教”主导着“学”, “学”对“教”具有依赖性, 但“学”就其过程和结果来说, 既有“多快好省”的, 也有“少慢差费”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作出“生成”的应对。

3. 在“反思”里。

教师的成长要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也要反思。通过反思, 建立课堂教学有效机制, 完善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反思要贯穿“全程”, 即不但课后要反思, 课中、课前也要反思。

4. 在“精减”里。

课堂教学要做“减法”, 特别是公开课、评比课, 更要有“减”的意识或胆识, 用要“减”换得课堂之“精”, 以“精”求得课堂之“效”。

5. 在“到位”里。

教师教得怎样比教了多少重要。“教得怎样”就是强调要教到位, 只有到位了, 才能保证效果。所以, 课堂上一定要杜绝“走教案”。

6. 在“当下”里。

课堂上遇到或发现学生有学习障碍, 应即时处理, 立马解决, 既不可拖延, 更不可视而不见。所有的“学习动作”都要做在“当下”, 都要作用在“当事人”身上。唯此, 学习效果方可得以保证。

7. 在“反馈”里。

“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没有反馈, 不要说保证课的效果, 就连课的进行都会变得有困难。“反馈”首先是在教学目标上, 其次是在教学细节上。

8. 在“鼓励”里。

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并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同时, 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内驱力,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睿智、学得轻松。

9. 在“意识”里。

学科教学很需要关注“学科”两个字, 因为每一门学科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特性, 这便是一种“意识”。“意识”是行为的支配者, 教师一旦有了这样的意识, 就不但在课堂上对该教什么和怎么教把握得非常正确, 在“非课堂”上也会自觉地把学科的东西融合进去。

1 0. 在“素质”里。

春天在哪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汉字:雾、薄、换、笋、探、蚕。会写6个生字:洒、换、探、枝、野、暖。认识里字旁。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美丽。

3.理解句子“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所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读出诗中春天的美丽,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正确读、写生字。认识新部首。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春天的有关资料:图片、诗歌、词句、影象等。

2.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首先让学生谈感受意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情趣,使学生尽快溶入春天。同时教师在学生发言中及时点拨,进行语言训练。]

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也喜欢春天,他为春天写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让我们随着作者到课文中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回忆以前的学习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怎样做?

[由于学生经过一个假期后很可能遗忘了学过的方法,因此在此安排识字方法的回顾]

3.选择适合你的方法认识这些字。

[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4.检查、指导识字。

A: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同时渗透汉字知识和指导识字方法:

雾:怎样记?(形声字、换、加一部分)

薄:(上下结构、加偏旁)

换:为什么提手旁?读诗中句子,在语境中识字。

笋:上面竹子头,与什么有关?

探:跟哪个字像?

蚕:什么结构?

[识字过程也是认识的过程。教师要适时进行汉字知识的渗透和知字能力的培养。识字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介绍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识字方法不强求一致,会读既可。]

B:巩固练习:开火车读、游戏读、赛读等。

C:实践检查:把生字朋友放回到课文你们还能读准吗?

D:指名分节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背诵课文。

1.师生评议读字音情况。

2.整体感知课文:

(1)再自由读课文,思考:春天在哪里?你在那些地方找到了春天,用横线把这些地方划出来。

(2)指名回答,老师板书:枝头、原野、竹林、田野。

(3)真不错,你们把文中的春天找到了!真会读书。

[落实以读为本,让学生静下心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动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春天?

(2)读一读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喜欢什么?带着感情读一读让大家欣赏。

(3)师生共同研讨学生所说 所读。(通过课件演示、图片展示、文字说明等多种方式进行补充、评议、朗读。)

一节:A:课件演示“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指导朗读。

B:出示文字:

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

柳条儿摆动,桃花儿红了。

请学生研读、讨论: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句?为什么?读出感情。

二节:A:启发:草儿睡了多久?如果是你换上新的衣服什么心情?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三节:A:引导学生质疑:“雨”与“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叹号?(感受雨后土壤的疏松、探出地面的惊喜。)怎样读?

B:出示文字:

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

竹笋从地下长出头来了。

对比异同。进行感情朗读。

四节:采取以读带讲的方式,通过评议、比赛理解课文。朗读课文。

[此处设计没有固定教学顺序。顺学而导。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避免串讲串问。营造和谐、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4.师生合作,问答形式朗读全文,进形整合,理清结构。

5.填空练习。指导背诵方法——按顺序背诵。(板书提示)

6.背诵课文。(指名背、自愿背。)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春天在哪里?说一说。

五、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仿照课文写一段。

提示:春天在小河里——

六、布置作业

选择:找春天,写春天、画春天、唱春天、读春天„„

七、板书设计

春天在哪里

枝头风柳条、桃花

草原雾草

竹林雨竹笋

田野太阳麦苗、菜花、蚕豆

(小河冰鱼)

第二课时(略)

一、复习生字、词。

二、学习会写字。

1.自学生字。

2.质疑、解疑。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读音、结构、笔顺、易错处等)

上一篇:涂装车间实习感受下一篇:19.药剂科药品质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