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精选8篇)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篇1

王红

创设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最佳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体验学习,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经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也就是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到了什么”。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安排有效的课内、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课程吸引学生,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充分体现寓教于乐,促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善自我,使课程教学有效,体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

而活动课是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男生女生》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让四名男生、四名女生上台活动,教师先是让男女生之间相互问好、交换礼物、握手,男女生很自然地按教师的要求开展交往活动,然后教师提出了“请男同学拥抱一下女同学”,结果全班同学一愣,继而哄堂大笑,台上准备开展活动的学生也尴尬地不知所措,借此时机教师引出了“男女同学的交往与同性同学的交往有所不同”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这次课堂活动安排中,教师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中获得了切身的体验,促其感悟,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活动课的特点。

那么,怎样促成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呢?为此,我们开展了教学探索。

一、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知识。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要在教学同一过程中整合三个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渗透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传授文化知识中渗入德育内涵的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作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这些文化知识为载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如《文明交往》一课的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交往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通过活动,掌握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模拟与人交往的各种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感受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学会与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形成良好、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模拟教材中“礼貌与言行”的漫画情境做课堂表演,表演过后开展对表演角色的评价,再联系自己的行为自评;然后教师布置学生根据情境“学说表示感激的话”,注重学生行为的训练;最后教师再布置学生在课后开展社区调查活动,体验以各自不同的交往方式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充分认识礼貌、微笑在交往中的作用,通过对交往技巧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这种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参与中学习,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激活了学生认知上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全面激活了学生的身心,是知情合一的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这种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亲身旅历和感悟,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自得自悟的全部活动状态,它的亲历性、构建性的特点造就了高倍数的教育价值。

二、关注个别差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张扬个性。

新课程从学生个体所获得的经验出发,兼顾学生个体间与个体内结构倾向与功能的个别差异,侧重其态度、动机和兴趣,对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经验的活动进行统整。

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如在《认识自我》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活动“给自己画个‘像’”,让学生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描述自己,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踊跃参与,在描述自己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展现淋漓尽致;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开展评价,给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引出“悦纳自我”的话题;最后课程在“推销我自己”活动中结束。教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用一个标准、一种模式、一套方法来施用于所有的学生,教学中联系学生本身实际和个性特点,课堂上既有群体性活动,又有个体性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来进行相应的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个性在活动中张扬,在学生的道 德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潜能。

良好品德培养不能靠课堂里的说教,而应该让学习者更多地到社会中去实习、见习、操作、体验,应该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而采用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可以达到理解、质疑、活化、创新的较高思维水平,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目的就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知识的内在理解、迁移。有学生形象地说:“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由此可见,体验学习是一种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而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体验,发展了潜能。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安排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布置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探究实践活动。如前例《文明交往》一课,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开展社区调查活动,体验以各自不同的交往方式与陌生人交往的技巧。活动情况反馈显示:大多数学生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了这一活动,各活动小组同学纷纷出点子、制定访问计划、拟访问提纲、选择访问对象、开展访问调查,在活动中尝试与陌生人交往,得到了体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在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氛围中圆满完成了任务。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生成智慧。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实际相联系,有意识地设计和营造与教学主题相适应的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情趣,体验到课堂生活的丰富多彩,藉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得切身体验和感悟,生成智慧。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情境能促进学生感悟。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教师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肢体语言、文字板书外,还可选择一些图片、实物、音像制品等,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课堂辩论、小游戏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如在《自我保护》一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排练小品,布置了“路遇劫匪”、“遭遇火灾”、“被人敲 诈”等情境,课堂上学生每表演一个情境,教师就让学生讨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结果学生的对策五花八门,行之有效,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智慧。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进行反思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思想。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的内在要求。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主体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离开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往往是渐进式的,刚开始阶段,大多数学生的感觉可能是“好玩”,但随着活动的推进,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地提升,由此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教学活动需要反思和评价,这不仅局限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反思和评价,教师更要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就自己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和反思,从而发扬自身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关注了教育的生成性问题,既重视过程体验,又重视结果,让学生感到真实、有效,使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在活动中生成,思想在活动体验中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让课堂动起来,这是新课程理念实现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与教师所致力于的教学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教师设计并实施体验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体验学习成为现实,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只有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得以锻炼,才能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篇2

一、创设情境中引入体验

心理学理论表明: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境。情境的创设和课堂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之成为学习的内驱力;也能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使空洞的缺乏生机的知识鲜活起来, 从而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真心实意地为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心灵相融、民主交流的良好数学课堂气氛, 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适合学生水平的活动, 以便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的情境中体验。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 我先列举了常用的百分数, 接着让学生说说平时见到的百分数, 然后出示一组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百分数:世界淡水占水总量的2.5%, 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目前只有0.3%为人类所利用。以“怎么看出淡水资源的珍贵”为题, 引导学生探究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 我注重教学情境与学习者的交互作用, 让学生看录像、读课文、展开讨论。学生不仅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 而且体验到了百分数的应用价值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二、自主探索中经历体验

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 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中,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 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 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 使学生有探索、交流、操作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 让学生在有现实背景的探索中产生体验, 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时, 我要求学生准备纸、尺、剪刀, 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将边长1厘米的18个正方形银片组成不同的长方形装饰品, 可组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种面积大小怎样?如果用金线装点四周, 哪种用金线最短?从中总结出怎样的数学规律?根据数学提出的问题, 学生动手、动脑、比较、分析, 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活动之中。他们有的用剪刀剪出18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然后将它分段拼成几个长方形;有的用笔在纸上画成18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长方形;有的用测量过的纸反复折叠, 折成几个长方形。学生们亲自体验,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拼成几个长方形后再继续探索并得出结论:每个长方形面积相等;宽度多一点的长方形四周花的金线最短;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缩短、宽增加, 它的周长就越短。通过观察、操作、演练活动, 学生能发现探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及与其他对象的区别与联系, 深刻体会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三、在相机点拨中获得体验

数学教学活动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 给学生更宽广的自主探索的空间。但一个班的学生不是在一个水平上, 其基础、能力、思维都不尽相同, 不少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 碰到过不去的“坎”。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必须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根据学生的发展, 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进经验,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 思想碰撞, 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启发学生质疑, 并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相机点拨, 这样不仅解决了疑难, 而且达到了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如, 教学“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 我带了卷尺, 学生也带了米尺、绳子、笔和本子, 大家一起来到一个花圃基地。花圃基地中间一块正方形的苗圃是引进的优良种苗, 我要求学生帮忙算一算: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们仔细观察后, 各自开始了测量, 沿着苗圃的四周, 有的用步测, 有的用绳子量, 有的用米尺量, 还有的用卷尺来测量。学生们经过一番测量后, 开始了计算。不少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正方形周长=边长×4”的知识求出周长, 然后用“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得出正方形的面积;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对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比较模糊, 公式还不熟悉, 老师及时提示大家注意不要忘记中间那块种苗基地的地形及周长与边长的关系、边长与面积的关系, 根据实际相机点拨, 使学生在倾听、质疑、交流中豁然开朗, 懂得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师的相机点拨使这部分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进行数学思考, 悟出了其中道理, 很快解出了这道题。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数学学习, 教师联系实际适时点拨, 使人茅塞顿开, 启迪数学思考, 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教学评价中丰富体验

评价是教师重新反思, 改进教学, 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 评价必须坚持“以学论教”。在教学中,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更要将“结果”与“过程”统一,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 说了些什么, 想到了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 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索取知识、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过程, 评价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评价, 使他们各得其所,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如在学生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后, 我开展了一次这样的活动:苑前中心小学图书室买回了一批新书, 科技书200本, 连环画124本, 文艺书是科技书和连环画的4倍, 让学生算一算, 学校这次买回新书多少本?要求学生将答案写在答题板上, 抢答举牌。学生按照要求读题目、找问题、分析推理, 用不同的方法解出了这道题, 并用纸板出示计算方法, 用 (200+124) ×5的约占三成;用200×5+124×5的约占七成, 其运算结果都是一样。根据得出的结果, 老师在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认真态度与探索精神的基础上, 首先叫学生谈谈自己答题的想法, 各自分析评价;然后让学生们对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并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同学们都举起了200×5+124×5的牌子, 得出一致意见:虽然结果一样, 但200×5+124×5这样列式比较简便, 恰当地使用了乘法分配律。就这样, 教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 运算内化成一种心理行为, 使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 体验 感悟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89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巧设有效学习活动,引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来龙去脉,领悟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有所创造,在创造中有所发展。

一、巧设活动,自主探究,在实践探索中体验数学

体验离不开活动这一重要载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巧设有效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实践发现,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启迪思维,提升实践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拼图游戏: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动手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三个不同的长方形。比一比,哪个小组拼得最快,拼得最快的小组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篮球场、跑道、书桌、草坪、花坛等的面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数学,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二、合作讨论,互动交流,在自由对话中感悟数学

在课堂中师生、生生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交往,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互动交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和自由对话中感悟数学,大胆表达自己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从而内化知识,启迪智慧,提升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后,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试求出下面表格中九个数的和,并开动脑筋想一想应如何计算。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思考、探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做法。

方法一:表中九个数直接相加得出40.5。

方法二:4.5×9=40.5。

方法三:对角线上三个数学相加再乘以3,即(1.2+4.5+7.8)×3=40.5或(1.4+3.5+7.6)×3=40.5。

方法四:根据规律每一行中间的一个数是左右两个数和的一半,故可以这样算:1.3×3+4.5×3+7.7×3=40.5或(1.3+4.5+7.7)×3=40.5。

最后学生讨论交流,共同选出方法二为最优选算法。这样,通过合作讨论、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了,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巧设作业,强化巩固,在问题解决中反思数学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作业反思是查漏补缺、强化巩固、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设有效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反思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增强学生反思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认识分数”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当水结成冰时,冰的体积比水增加了,当冰融成水时,水的体积比冰减少了 。

错解:。

错因反思:当许多学生在看到自己的答案被判错误时,感到十分不解:明明是,为什么被判错误?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和反思此题,找出错误根源:在“水结成冰,冰融成水”这一变化过程中,由于其单位“1”的量不同,其体积自然也不同。当水结成冰时,冰的体积比水增加了,是把水的体积作为单位“1”的量,水的体积原来是15份,结冰时增加了,就成了16份,因而当冰融成水时,水的体积应该从16份中减少了1份,故水的体积比冰减少了,此时是把冰的体积作为单位“1”的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践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理念,立足教学实际,优选有效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拓展应用、学会反思,从而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篇4

――“圆 的 认 识”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上新课之前,老师先作一下统计,家里有摩托车的同学请举手,摩托车乘上去舒服吗?你家里的摩托车的轮子仔细观察了吗,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车轮子一定要设计成圆形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纷纷说出自己的各种猜测)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出示课题:圆的认识)

片段二:

1.通过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圆。

(1)引导举例。 (2)多媒体演示。

2.学习用圆规画圆。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学书本P115上的内容,小组交流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能画圆,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好,步骤怎样,并用这种方法尝试着画一个圆

(1) 学生汇报交流,接受老师同学的质询。

(2) 教师示范画圆并提示画圆时要注意的问题。

3.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提问:如果要在圆内画出一条线段来表示定长,应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呢?(请学生上黑板指出,教师引导。引出圆心概念)

(2)教师画出一条表示定长的线段后,说:我们给它取个名称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下面请同学翻到第116页自学什么叫半径?并小组交流,通过比一比(比圆上一点,圆内一点和圆外一点。)指一指(指圆上任意一点),再理解“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 汇报交流结果,接受老师同学的质询。

(3)请同学们分别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和1.5厘米的圆,并在每个圆上画几条半径,想一想、比一比: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半径长度都相等吗?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

(4)汇报自学交流结果,接受老师同学的质询

片段三:

拿出老师发的圆,要求先对折几次,描出几条折痕,然后量一量每一条折痕,小组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生:我发现每条折痕的长度都相等。生:我发现有无数条,画不完。

生:我发现描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

生:我发现一条折痕的长度等于两条半径的长度。

生:我发现一条半径等于半条(二分之一条)直径。

生:我发现对折后两边大小都相等。

生:我发现......

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圆直径的概念。

评析:

1、设计《圆的认识》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动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因此,在这些片段中,能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创造性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才能学得主动。

教学时不要把教师和学生死死的捆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死记那些他们认为很枯燥的概念和公式。该教师选择他们乐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从生活实际引入,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例如在上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提炼出“为什么摩托车的轮子是圆形”的.这一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这样一个“愤悱”境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如,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后来又让学生举例说出几个圆形的物体,使学生具体地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的教育。

2.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基于上面的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3.创设开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篇5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能打破“教师自我中心”,“满堂灌”的局面,使教学焕发活力和效力,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做到让学生爱学英语、会学英语。本文拟从一堂英语文学欣赏课谈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面所做的尝试和体会。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探究式教学程序。

笔者曾在一堂校级观摩课上, 讲授了一篇名为“Bill Clinton”的课外阅读材料, 这篇文章节选自希拉里的自传Living History第三章,文中详述了俩人从相知到相恋的过程以及希拉里对克林顿的情感变化,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克林顿的人格魅力,文笔细腻,语言流畅,不仅能扩充学生的词汇和阅读量,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让他们领略到原汁原味的英语的魅力,还能使学生深刻了解真爱的含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本文就结合这堂文学欣赏课,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做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1.建构恰当的教学模式, 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该生对所学情境的兴趣和疑问。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因势利导,有利于学生们主动地进入探索知识的状态。为此,在授课前,我预先准备了一些讲义,提示学生事先了解一些与文章内容有关的知识, 并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Bill Clinton and his wife Hillary?

Can you giv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Rhodes Scholarships?

Where did Vikings come from? What did they look like?

这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不是只查出生词意思,而是要去认真读文章内容, 而且要设法从文章之外去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为此,学生就得到图书馆去找些工具书或参考资料或者到inter网上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在参与中不仅明确了学习任务,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而且也能渐渐地形成一种主动寻找问题答案的习惯,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就会逐渐使学生树立起主动学习的习惯,课堂教学模式就可因势利导,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局面。

2. 采取有效教学策略,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搭桥”、铺垫。

和高一新教材相比, 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较大,约900个单词,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长句式偏多,为了能让学生们顺利进行后面几个环节更深入地讨论, 我先设计了一个判断正误的练习,检测学生对文章梗概的理解:

1. Hillary thought Bill Clinton was like a Viking rather than a scholar from Oxford. (T)

2. Bill Clinton and Hillary first talked to each other around campus. (F)

3. Bill Clinton went to the registrar’s office to sign up for the next semester’s classes. (F)

4. The school museum was closed because nobody went there. (F)

5. After visiting the museum, Bill Clinton went to a party in Hillary’s dorm room. (T)

6. To this day, Kwan, her husband and Hillary are still good friends. (T)

7. Bill Clinton talked a lot about politics at the party. (F)

8. Hillary loves Bill Clinton simply because he is tall and handsome. (F)

9. Bill Clinton took some medicine to Hillary because she was ill. (F)

10. The shape of his hands wa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she noticed about Bill. (T)

11. Hillary was interested in child advocacy (儿童保护)and civil rights (民权). (T)

12. Bill Clinton was uncertain what to do after graduation. (F)

这一步骤主要是指导学生能克服生词干扰,带着问题进行搜索式阅读,以获取有关的表层信息,并引导学生逐步仔细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细节。由于事先认真地备课,吃透了文章内容,练习里的每个句子我都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编排的,在进行这一步时我不仅是要求学生快速找到有关信息,还采用了提问、讲读、补充等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自始至终一直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走,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能很轻松地掌握全文梗概, 这也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作好了铺垫。

3. 巧引妙拨,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意识。

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又可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为学生营造自主参与, 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能使班级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为此, 在学生了解文章的梗概后, 为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并乐于参与, 我先设计了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 Who was more in love with whom in the beginning? 果然, 学生们能轻松答出: Bill Clinton was more in love with Hillary. 接着,我又用课件展示了几个需要深层理解的讨论题:

1) How can we tell Bill Clinton was more in love with Hillary than she was with him?

2) Why wasn’t Hillary as much in love with Bill Clinton?

3) When did Hillary’s feelings for Bill Clinton change?

这些问题都是紧扣着文章的情节设计的,启人深思,全方位立体式地引导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脑进行学习,是寻求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学生们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小组讨论中。第一个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学生需要从全篇文章思考,找到合适的事例来说明比尔对希拉里的爱,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为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树立自信心,我有意识地降低了这道题的难度,预先按情节发展的顺序列出了几个重要地点和情境,并印成worksheet发给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考,很快就举出了不少例子:

有了第一个讨论题的铺垫,后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比较容易想到了:

Because jshe already had a boyfriend at the time. kBill hardly said a word at the party. Hillary thought “he must be shy, perhaps not very socially adept or just uncomfortable”. lBill looked more like a Viking (原指北欧维京海盗,这里有“满脸胡子,不修边幅”之意) than a scholar.

But after Bill came to her rescue with chicken soup and orange juice when she was hacking from a cold, her feelings for Bill changed.

通过这种深入的讨论,学生体会了希拉里对克林顿的情感变化历程,也加深了对克林顿人格魅力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这使学生不仅轻松自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问答合作”很好地避免了少数好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不良局面, 使得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互相启发、互相吸收,观念逐步完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协作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师生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培养了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具有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4. 立足启发式教学,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这次教学难点目标确立在引导学生懂得“不能以貌取人,要注重人的内在美”上,所以在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问题What did Hillary admire about Bill Clinton? 由于这个问题是对主人公性格魅力的总结和概括,需要对全篇内容认真回顾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立刻陷入了沉思。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从克林顿获得罗兹奖学金,向希拉里谎称去注册办公室,和希拉里去美术馆,在希拉里和室友合办的派对上寡言少语,和希拉里谈论艺术和政治,带鸡汤探望病中的希拉里,以及毕业后想从政等重要情节来思考,这样的启发使学生顺利突破了难点,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查字典,彼此沟通,相互补充,在合作中动脑、动手、动口,很快就归纳出了克林顿的性格特点,如图所示:

随即有一个学生提出:“From the examples, I can’t see Clinton is persistent for love.”我微笑着表扬了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作法,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大家再次深入阅读文章,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后,大家一致认为:“Clinton’s love for Hillary is very sincere.”无论是师生互动, 还是生生互动, 课堂上洋溢着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上我始终以“启发式”引领全文,讲读时分析透彻,由难化易,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我没有予以否定,在培养和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又注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对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顺利突破难点的同时,还初步掌握了描写人物的写作手法,完成了两个教学目标。最后当我问到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We can no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 (我们不能以貌取人),课堂上师生互动,氛围融洽,教学相长,情绪饱满,学风浓烈。

课后,外语组全体教师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节文学欣赏课课堂容量大,教学思路清晰,问题的设计合理且有深度,学生对教材兴趣浓厚,思路敏捷,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然、合作交流、探究共享,学生在平等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有一种成功的体验。

这堂文学欣赏课也使我认识到:在适当的时候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开放性问题,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学生在现代化技术的指导下,拓宽学习渠道,提高自身的探究性思维能力,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参考资料:

1.刘淑梅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索” 《中国教育报》7月26日第4版

2. 何 邦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hebang.sosoo.net/zzhztj.htm

3.张崇喜 “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教育理论与实践》

4.施卫琴 “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中国教育现代化》-1

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应用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

??2、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

??4、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节约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整体感知人民币

??(电脑播放笑笑到超市里购买各种文具价格的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笑笑,今天早上来到超市,他发现呀,超市里的文具可多啦,琳琅满目,任你选购。不过,要买东西得用到什么?(钱)对极了,(电脑出示世界上有代表性的钱及中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世界上的钱啊有多种多样,请看!这些是我们中国的钱,它的名字叫什么?你们知道吗?(人民币)。

??人民币有两种,这是纸币,是用一种特殊的纸做的,这是硬币,是金属制成的。这里有大面值的人民币,也有小面值的人民币,对于这些大面值的人民币今天我们暂且不学(电脑隐去5元以上的人民币),现在,就让我们和笑笑一起来认识这些小面额的人民币吧。学了人民币呀,我们就懂得买学习用品了,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买文具"(出示课题:买文具)

??(评析:学生对人民币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设计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探求新知,认识小面额人民币

??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这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现在,请大家把你最熟悉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一展你的身手!

??现在,哪位勇敢的`小朋友想先上来把你最感兴趣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生介绍后,师:请先停一停,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这是5元的呢?……若有的人民币生没有认出,师可叫其他同学上来介绍。)

??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些人民币,还有哪一种你比较不熟悉,趁现在再多看它几眼,并轻声呼喊它的名字。

??(评析:进入信息时代后,数学教学时常是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教师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没有进行所谓的严格、准确和简明的表述,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整体的感知。)

??同学们,请睁开你们明亮的大眼睛,瞧!这三行的人民币的排列都有什么规律呢?对了,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那么,元、角、分这三兄弟有什么关系呢?笑笑也不清楚,不信?请听一个故事:笑笑认识了人民币,可高兴啦,她带着人民币到公园玩,来到公园门口,只见门口写着"票价1元",她马上掏出钱来准备买票(掏出10张1角的人民币),可怎么找也找不到1元钱,笑笑可着急啦!小朋友,看着这些钱,想一想你们有没有办法拿出1元钱,谁愿意做件好事,帮笑笑买票?(生答略)那么一角等于几分你们知道吗?

??(电脑出示)1元=10角 1角=10分 (齐读)

??(评析:教师通过笑笑买门票的"数学故事",设置了笑笑不懂付钱的悬念,把有关进率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研究对象,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元、角、分这"三兄弟"的关系。)

??大家不但认识了各种小面额人民币,而且还知道了元、角、分是怎样互相交换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开银行"的游戏好不好?假如我是顾客,你们是银行的工作人员,现在我拿5元到银行去找你们换1元的零钱,你们该拿多少张和我换呢?请大家静静地把钱拿起来,举高,给老师看看!真不错!继续努力。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拿一张人民币,让班上的小朋友换换零钱。(5角换2角和1角;2角换1角。师:请问你想请谁换零钱?(可以找小组、男同学、女同学或个别同学换。)

??元与元交换,角与角大家已经会了,接下来,请各小组都来给一元钱换换零钱,请注意了,陈老师的要求是:认真观察你们小组里的成员是怎样换的,希望你们组的小朋友每个人的换法都不一样。(小组活动完毕,请不同换法的小朋友上台展示。)

??(评析:

让学生在发现中体验快乐 篇7

笔者一直坚持赏识教育, 并推行快乐教育。并坚信:赏识才能激发潜能, 赏识才能产生发现, 发现才能带来无穷的快乐。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也应该是愉快教学。教师只有把教学课堂变为艺术课堂, 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课堂,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使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提高能力, 学到本领, 从而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配合, 使我们的课堂动起来, 成为艺术的课堂。艺术的课堂应是有所发现的课堂, 只有让学生有发现的课堂才会成为艺术的课堂。

教师的课堂艺术包括以下几点:善于设疑、善于启发、善于引导、艺术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探求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 而这也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原因。

学生的兴趣来源于能有所发现, 来自于能取得成功。既然这样, 我们的课堂就应该能让学生暴露出他们的疑难, 暴露出他们的困难和他们遇到的障碍, 进而让他们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 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使他们有所发现, 从而获得信心。

要培养学生有发现的眼光, 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猴子掰玉米”:猴子看到了大片的玉米, 喜出望外, 拼命的掰着, 掰一个就往腋下夹一个, 掰一个夹一个……如此循环往复, 最后猴子还是只得到了一个玉米。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像猴子一样, 不能养成良好的钻研习惯, 不能养成认真地去理解的习惯, 不认真地去记忆, 不能好好地去消化吸收、去发现知识的缘由, 不能找到知识的规律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不能形成能力, 不能让知识为我所用, 那么他跟这只不动脑子的猴子一样, 学一点丢一点, 看起来学了很多, 却不能使知识为我所用, 工夫花了很多, 最终只落得一无所有、化为平庸, 成就不了任何事情。

学习和养成学生发现的眼光当然要靠教育工作者的循循善诱。一个好的老师必能用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师要用高超的技巧去开启学生探索的欲望和智慧, 而不是泛泛而论, 泛泛而教。照本宣科式的枯燥教育会使学生厌倦, 使学生丧失前进的动力。我们必须引导他们思考, 不能让其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劣习, 而要像“乌鸦”一样自己去找水喝。

当然, “猴子不懂得分配率”的故事也许能让我们从中理解很多东西: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拖拉和不明事理的现象, 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一种片面追求新奇刺激的思维, 说教学中“学生已知的知识教师不用教”、“学生自己能够自行学会的知识教师不用教”、“老师怎么讲学生也不会懂的知识教师不用教”。现在“高效课堂”改革中又出现一堂课教师授课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之类的说法,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更多的一线教师心里明白, 这些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它在现实教学中或许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试问生活中的技能是一看就会, 一看就能用的吗?这些人或许没有真正理解“看花容易绣花难”的道理吧!让我们试想一下“苹果熟了落地”的自然现象该有多少人熟视无睹?“水开了顶起锅盖”的事实又该有多少人经历。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从他们熟知的平常事情中进行规律的探索, 去挖掘内涵而顺其自然, 那么还能有牛顿定律吗?还会有现代文明的发展吗?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让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 可如果不是陈景润的老师在他还处在“老师怎么讲也不明白”的时候跟他讲“哥德巴赫猜想”, 你能想象会有这个让国人激动的“1+1=2”吗?

也许已经到了该改变我们的观念的时候了!

爱因斯坦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做的不是“撬起地球”, 而是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并最终找到这个支点, 从而“撬起地球”。对于年轻一代的求知者, 这个支点就是“能发现”的眼光和能力。

当然也许又有人会说, 天才毕竟有限, 我们也不是圣人, 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这就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具备发现的眼光, 首先不能轻易否定一个人, 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去培养他们自强不息、追求成功的信仰。从他们一些小的成功中去找到、去鼓励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将他们的潜力激发出来形成能力, 形成成果。试想如果爱迪生没有做出“更好的板凳”的动力, 他能成为发明大王吗?诚然如此, 学生身上的“短板”也是阻碍学生成功的致命伤, 帮助他们发现短板所在, 找到自身优劣, 扬长避短, 补足短板, 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所有人都会在努力再努力之后取得成功。

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够发现呢?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 要能有所发现就要解决学生“光看不练, 光思维不动手”的问题。

在学习和解题过程中, 学生只有去发现已知条件, 再由已知去发现其背后的结论, 再联系此结论与已经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而导出结果。

第二, 要能有所发现就要解决学生对已经学习的知识的记忆问题。必须教育学生熟记所学知识, 脑中有概念、有性质、有定理、有公理、有公式, 才能联系新旧知识, 才能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第三, 要使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就应该教育学生巧用符号去做记号, 以符号的直观性化繁难为直观可读。为此就要使学生消除懒惰习惯, 消除畏难情绪, 在教学中采用逐渐加深难度法、以易激趣法、以难激趣法等方法让学生在领悟中发现, 在发现中产生质的飞跃。例如,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 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题:直线AB、CD交于点O, OE平分∠COB, ED交AB、CD于F和D, FG平分角∠DFB, OE=OF=FD, 求∠DOF的度数。很多学生望着题目抓耳挠腮, 冥思苦想, 总是不知如何下手, 找不到答案。为此我提示学生回忆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 从而让学生去寻找相等的角并做好标记, 寻找成倍数关系的角并标记出来, 最终将平角化成了15倍的∠DOF, 从而得到结果。学生们兴奋起来, 他们体会到了动手所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当然这堂课学生们一直保持着积极状态, 课上得很顺利。

第四, 要使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在于教师能够做到善于设疑, 巧于设疑, 做到巧妙引导, 正确开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悟知识, 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例如, 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 要求一个角的大小就要启发学生利用角与边的联系、巧妙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来进行辅助计算。因此,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讲究语言的启发性, 还要在作业批改中和平时与学生的谈心中讲究语言的启发性。教师只有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班级学习氛围, 才能使学生努力探究、不断发现, 时时进步。

第五, 要使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在于激励和赏识。在几何教学中一题多解的题型很常见, 多激励学生去探求多种解法, 一定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从而促其进步。一个“激”字可做的文章很多, 因为“差生”不会承认差, 我们要激励其奋进, 让他们从发现中找到最大的快乐;“中等生”不敢追, 要激励其去掉得过且过的心理, 从发现中找回自信;“优生”高高在上, 傲气十足, 要激其求高、求真。

当然, 要激发学生的发现能力还需要多学科结合, 需要多点结合, 特别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去观察、去发现, 只有发现了他们超人的观察力和非凡的行为语言, 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促其进步。

总之, 学生的发现来源于其丰富的知识积累, 来源于其经验的积累, 来源于他们在不断努力中养成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来源于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和勇气。

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推行“赏识教育”, 让学生在赏识中探索, 在探索中发现, 在发现中快乐。

赏识催人奋进, 赏识有助于发现创造, 赏识创造奇迹,

发现增强信心, 发现愉悦兴趣, 发现改变心境, 发现改变生活!

发现就是与时俱进, 适应社会的才是真正有用的。教师观念的更新决定着学生的未来, 教学观念的改变将创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给学生一双慧眼吧, 让学生去探索, 去发现, 让学生在发现中不断求进, 在发现中快乐, 在发现中创造!

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快乐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活动;快乐体验;情绪;氛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34-01

热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和欣赏活动。一般都具有愉快活泼、生动感人的特点。音乐活动的特点与幼儿的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音乐活动需要幼儿有情感地投入进去,而幼儿又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如何将音乐活动作为突破口,使幼儿饱尝快乐呢?下面浅谈我的做法与感受。

一、在歌唱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绪

歌唱是人们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一种形式,也是一个人童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幼儿都是由歌曲和舞蹈伴随着长大的,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影响而健康成长。幼儿刚进幼儿园时,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对家庭的依恋使他们想家、想父母。而一首“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上幼儿园,我不哭也不闹,叫声老师好”,给幼儿带来了许多感情上的安慰,每当听到小班刚入园的幼儿唱起这首歌,我仿佛看到一张张含着眼泪而又笑眯眯的小脸。他们好像在告诉我,也在告诉他们自己,他们长大了。确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们从爸爸妈妈的“宝贝”,爷爷奶奶的“太阳”,家中的“老大”,进入幼儿园,与众多小朋友一起学习、游戏、生活,就需要改变在家中的一切不良习惯,享受大家都是平等的权利,因为所有小孩在家中都是家庭的“中心”,但到了学校后,不再成为班级的“中心”,幼儿能够适应这一个转变,这就是进步,就是成长。

在《我的好妈妈》《我爱我的幼儿园》《国旗红红红的哩》《毕业歌》等歌声中,幼儿学会了爱父母、爱同伴、爱老师、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在《找朋友》、《对不起,没关系》、《拉拉勾》等歌声中幼儿学会了与同伴交往,学会了宽容。老师与幼儿的心也在歌声中紧紧地贴在了一起,我们都感受到了极大的快乐。

二、在欣赏活动中,营造尊重、平等的氛围,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成人在言行中处处要体现对幼儿的尊重,能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马斯洛关于尊重需要的著名论断更证明了这一点,他说“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所以,在欣赏音乐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表演的平台,给每个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特别是一些能力弱的幼儿,胆子比较小的幼儿,要允许他们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通过语言、动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出来,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也就有这样,才会让所有的儿童都得到发展,要让所有的幼儿都平等地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是优者更优,劣者更劣,这种两极分化的结果不是素质教育想要的结果。

每个班里的幼儿,音乐能力都是参差不齐的。能力弱的幼儿到哪里都不受重视,如果老师对此漠不关心,这种“忽视”的本身就会加深幼儿的自卑感,因此,教师要设法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并形成互相尊重、平等的氛围。例如,班上的毛毛小朋友,平时比较调皮,且嗓音沙哑,唱歌还有些“跑调”。一次在欣赏活动《狮王进行曲》时,他强烈要求当狮王,我请他来扮演狮王,班上的其他幼儿向他投去了既惊讶又期待的目光,毛毛自己也很激动,但很快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是有能力来担任狮王这个角色的,因为他所创编的动作很有新意,与众不同,将狮王的威风凛凛和摇头摆尾的形象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在我的暗示下,爱“跑调”的他还慢慢跟上了节奏变化,他成功了。毛毛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更赢得了小朋友们对他的另眼相看,大家都为他的成功而高兴。尊重幼儿,要将尊重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中,那将使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从而感受到更大的快乐。

三、在音乐美中,让幼儿体验快乐

音乐本身是美的,他通过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频率不同运动形式所构成的旋律、调式、音区、节奏、速度、音色等基本手段,以及和声、曲式等音乐组织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乐活动的快乐,不仅仅停留在歌曲的感受、舞蹈的创编和欣赏活动上,重要的在于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提高幼儿对音乐活动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并通过音乐活动来实现心灵上自由自在的快乐。

总之,快乐是一种情感经验,是用了心、动了情换来的情感经验;快乐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等,让幼儿感受快乐、体验快乐。这种积极情绪的培养,对幼儿个性的发展、人格的构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会使幼儿终身受益。以上是我经过初略探讨所得的浅显体会,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为切实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为提高现代化儿童素质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金玲.展开音乐的翅膀,学会飞翔——浅谈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音乐[J];学园(教育科研);2012年04期

上一篇:初中数学奥数题及答案下一篇:常回家看看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