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姓名:XXX
班级:XXX
学号:XXX
系别:电气工程系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就业高校毕业生
调查对象:高校毕业生
就业现象:2011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2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1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一、2011年与2012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10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1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1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1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1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二)、2011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1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三)、2011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1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从专业中类来看,地矿类专业独居榜首,工科类专业就业率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就业率前十的专业中类中,有8个为理工类专业。专业小类的就业率排名更是明显化了这一倾向,高职高专专业也呈现出理工类专业就业率较高的趋势。
2011年最难就业的专业计算机科学据首
“2011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的调查显示,中国应届大学生最难就业的十个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令人尴尬的是,这十个专业也是我国考生报考最热门的专业。
这项研究对20万名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过万。在应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等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占了9个。
三、201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11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11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XX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以上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专业人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上。
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XX-2011)》数据显示,我国共有涉农院校43所,在校学生大约为9万,教学和科研人员为3.5万人,130万大中专毕业生中已有80万离开了农业。预计到2011年,第一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18万人。
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
我国大学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但是毕业生人数还是不够,振兴我国工业还需大量的工程师,主要集中在it、微电子、汽车、环保、系统集成、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开发、条码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等领域。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数字巨大,将达1220万人。
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该产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一些高端涉外人才需求很大,比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同声传译、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物流、精算和心理咨询等行业,都需要大量人才。预计到2011年,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仅仅为一种表象。原因有两点:第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所成,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企业用人标准,这值得思考;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很大差异。
(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情况分析
据统计,我国登记在册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达到1000多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就有10万多家,初步估计,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近年来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鉴约率是47%,可见,电子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社会对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第一、课程开设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由经济与计算机专业方向的人才组成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经济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堆积。
第二、学生的实习大都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根本不能切实感受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应用。毕竟,现实与虚拟还是两个世界。
第三、岗位群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更不知道毕业以后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和证书,才能让自己更有就业竞争力。
(三)就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第一层,电子商务建立在网络硬件层的基础上。在这一层次需要了解一般计算机、服务器、交换器、路由器及其它网络设备的功能,知道有关企业网络产品的性能.第二层,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平台。在这一层次涉及服务器端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电子商务系统的选择,安装、调试和维护。
第三层,电子商务应用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商业逻辑,网站产品的设计、开发,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网页设计和图像处理方面的技能,或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第四层,电子商务运营,管理层,在这一层次,涉及各类商务支持人员,如客户服务,市场、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诸多方面。
大学生就业难, 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随着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这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中国网近日出炉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中就明确地指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 有56.70%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 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调查显示, 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 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在现今大学中, 女大学生凭借其自身的综合实力, 在学校的学习工作中脱颖而出, 可是在毕业时, 却出现“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象。为此, 本课题组展开了对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意愿的调查。
二、数据来源及分布
本课题组对杭州市下沙5所财经类院校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发放问卷1200份, 实际回收问卷1052份。此外, 本课题组还通过网络邮件、电话访谈对浙江财经学院2011届部分女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以及对社会大众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对企业人事部门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访谈。
三、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
(一) 学生在校表现情况
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在校表现情况通过学生工作和学习情况两方面进行调查。有无学生干部经历是了解学生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课题组对在校女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 专科学历的学生参加过学生工作的占60%, 本科学历的学生有65%的学生参加过学生工作。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的学历与在校工作表现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在0.01水平上不显著相关, 即学历对学生是否参与学生工作影响较小。另外, 本课题组通过学科比赛的参加、奖学金的获取、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等方面对在校女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显示, 专科学历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科类比赛的占66.7%, 有50%的学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 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对较少;相比之下本科学历的学生对于学科竞赛的参与比较积极, 约有33.3%的学生获奖, 65%的学生获得过奖学金, 各种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人数相对较多。另外, 本课题组对不同学历的学生参加学科比赛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发现本科学历的学生参加的人数要比专科学历参加的人数高出很多。对此, 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的学历和是否参加学科比赛做了相关性的分析, 结果显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明学历与参加学科比赛的积极性有关, 即学历越高, 学生对于学科类比赛的热情越高。
(二) 毕业时的求职渠道
本课题组通过就业信息的获取、家庭背景、学校及社会招聘等方面来了解女大学生毕业时的求职渠道。能否及时、全面地了解就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分析结果显示50%左右的女大学生只是偶尔了解就业信息, 而经常关注就业信息的学生只占9%, 余下的学生基本不关注, 这些数据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缺乏收集相关就业信息的意识。
另外, 家庭背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 家庭收入是了解家庭背景的重要指标, 经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其就业途径是显著相关的。家庭条件越是优异, 学生在就业时通过家庭关系网获得的就业途径就越多, 面对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此外, 在社会大环境下, 女性的就业压力较大, 因而她们在求职渠道的选择方面, 更加注重家庭及亲朋好友的帮助。调查结果显示, 女大学生择业时通过家庭关系网求职的占大多数, 其次为校园招聘会和学校老师推荐, 完全靠自己求职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小。
(三) 就业时的择业取向
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的择业取向通过就业流向、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个人偏好四方面来调查。调查显示, 学历对女大学生的择业取向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女大学生在择业时第一看重的影响因素是职业的发展空间, 她们认为升职机会和行业前景是她们择业的首要标准。第二是工作环境, 令人惊讶的是以往作为首要择业因素的高工资收入、舒适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工作内容却屈居第二。间接地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也随之改变。第三是个人偏好, 专业是否对口对于毕业生而言已不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许多学生会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相对而言, 就业流向的重要程度偏低, 本课题组分析得出有40.12%的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 10.51%的学生选择私营企业, 27.40%的学生选择外资企业, 14.3%的学生选择了事业单位, 7.6%的学生选择其他。总之, 现今女大学生的就业流向由以前的国有企业单元化正向多元化迈进。女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四) 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
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了分析。对大专学历的女大学生而言立即就业是她们毕业时的首要选择, 占58.67%, 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占37.00%, 选择待业观望的学生占7.23%, 有3.38%的学生打算毕业后结婚, 仅有1.02%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本课题组对不同学历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对比发现, 立即就业是女大学生毕业时的首要选择, 而专科学历的学生选择立即就业的比例远高于本科学历的学生。但本科学历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比例较高于专科学历的学生, 这与专科学历的学生所处在的偏向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另外, 专科学历的学生选择待业观望的比例高于本科学历的学生, 而本科学历的学生毕业时选择结婚和创业的比例略高于专科学历的学生。由以上分析得出, 学历对于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专科学历学生的就业意愿较强烈。
四、已就业女大学生的跟踪调查
(一) 目前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联系情况
调查显示, 除11.4%的女大学生外, 其他女大学生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都有所联系。其中, 6.1%的女大学生认为专业知识非常不够用, 40.8%的女大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能用到的不多, 40.8%的女大学生认为基本够用, 12.2%的认为足够用, 以上数据显示女大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扩宽知识领域, 提升自身素质。
(二) 就业时的薪资期望与实际收入
本课题组对1500~2500元收入段的女大学生的预期月收入和实际月收入进行两配对样本t检验, 显著性水平α为0.05, 结果显示P值为0.002小于显著水平α, 由此说明预期月收入与实际月收入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从两者差值可以看出, 在此收入段的女大学生就业时的实际月收入低于她们的预期月收入, 但是在2500元以上收入的女大学生则刚好相反, 引起的因素可能是自身能力及岗位的不同所导致的。
单位:%
(三) 在校期间表现影响其就业的因素
本课题组通过对女大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其在校期间的表现对于就业的影响, 从描述统计分析的结果得知, 沟通能力最被企业看重, 其他的表现对于就业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工作实习经历、专业知识的掌握、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学生干部经历、各类学科竞赛获奖、专业是否对口。
这次调查为本课题组指出了以往的思维误区, 即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不是特别重要。在校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最终都要应用于实践, 因此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之外更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应有选择性, 而不要盲目的唯证是考, 毕竟考证只是为了加大就业的筹码, 关键还是要看综合能力。
(四) 创业时面临的问题
1. 有34.7%女大学生认为资金短缺是创业的主要困难之一。作为大学生, 在校期间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 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 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在创业初期, 个人能力相对有限, 交际范围不是很宽, 很难顺利地筹集到投资资金。
2. 拥有一个好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好的合作伙伴非常难寻, 尤其是对于刚刚涉世不深的女大学生来说, 很难遇到志同道合、完美搭配的团队。
3. 不了解市场行情及发展需要。
能否选择一个既适合女大学生自己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 这是女大学生创业者必须过好的第一关, 因为创业项目是否有商业前景是极其重要的。创业与学业的冲突不可避免, 如何取舍, 如何兼顾, 对于选择创业的女大学生来说还有很多具体问题要思考。
五、访谈部分
(一) 企业访谈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女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本课题组通过与企业人事部门相关人员的访谈得知, 这只是一种假象, 还是有很多职位供女大学生选择, 只是大部分女大学生对自身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企业认为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合理评估自身情况, 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增加实践经验, 同时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愿意从基层单位做起, 团队的合作意识也很重要。当然, 学历的高低与就业的岗位还是有很大关系。现在有些行业招聘是有硬性规定的, 比如说银行基本上是不招专科生的, 而且研究生的市场相对来说还是要好一些。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多的情况下, 企业会优先选择拥有与行业相关证书的毕业生。
在招聘时, 女性的孕期会是一部分企业考虑的因素, 尤其是比较新兴的企业。一些公司根据部分岗位的需要, 对于学历、综合能力相差不多的求职者, 灵活性大的企业还是比较偏向男性。事业单位对于性别的考虑相对来说稍微少一点, 对于女性的特殊情况有特殊照顾。例如教师、医生行业, 女性大多热衷这些既稳定而又待遇好的行业。
(二) 教师访谈
通过对浙江财经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访谈了解:除去继续深造的学生, 女学生在选择就业行业上首选是以财会类和金融类的工作, 集中在银行、证券事务所、会计事务所, 而去私营企业的毕业生比较少。
学校就业中心每年会举行大量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校园招聘会, 让学生提早了解招聘的流程, 提前亲身体验择业的感觉, 增加面试信心;就业指导中心,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和实习信息的平台;还有部分优秀校友的讲座以及其他有关就业的活动。特别是每年还会有女教授与女研究生联谊会, 开展一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 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帮助女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通过访谈本课题组了解到, 近几年来, 由于财经类院校男女比例的特殊性, 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性别歧视的现象正逐年减少, 企业看重的还是工作能力与在校表现。
(三) 社会大众对女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女大学生就业难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就业的压力, 有许多女大学生为了躲避就业而考研读博, 甚至有女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立即结婚。因而导致了“赢在考试输在就业”、“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的现象。
女大学生实践经验较少, 过多的理论知识并没有为她们在就业时加分, 而较少的实践经验让她们处于劣势。女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是她们对于工资期望过高, 而且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身份让女性对家庭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而对工作投入的精力较少, 无可避免的孕期也使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时更倾向于男性。
六、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的大背景, 即使女大学生在校表现优秀, 尤其是学生干部的任职、学科比赛的成绩、奖学金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等方面都比以往有进步, 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却没有多大变化。
2. 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地域和企业所有制等条件的偏好, 以及对工作的预期过高, 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选择职业时, 她们最看重的是行业发展前景, 其次才是工作的城市、单位所在的位置、工作环境以及收入。
3. 随着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 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读博的队伍中。另外, 女大学生选择毕业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 大的就业压力和贫瘠的职业规划, 待业观望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创业这一减小就业压力的途径也困难重重。
4. 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途径缺乏有效的认识, 而且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很多学生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存在及其功能并不了解。
5. 用人单位条件较严苛, 加大了女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 建议
1. 建议政府部门肯定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是否顺利就业与国家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 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建议政府部门做好宏观调控, 完善现有福利制度, 肯定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 向女职工较多的部门提供政策津贴, 保证女职工的就业, 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真正达到男女平等, 使女性的孕期不再成为就业时的劣势。
2. 学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设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全天候为所有学生开放, 学生可以在此询问就业信息。学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中心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
3. 积极创建就业信息平台。
高校应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 以及平时的社会、校园招聘, 积极采集用人单位信息, 并做到就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网的作用, 加强校园网、宣传橱窗等信息传递的作用, 以便及时将招聘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比如, 在文化长廊等宣传栏中开辟就业信息的板块, 帮助大家了解即时的就业信息。另外, 可以鼓励已毕业的校友为母校学生提供招聘信息。总之, 利用各种信息渠道,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敏, 方瑾.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现代女性“才貌”之社会优势比较研究[J].社会.2003 (5) .
[2]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2) :64-66.
以一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为例,商务方向毕业生从事英语商务相关职业的比例为62.06%,其中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其他38.94%的毕业生则选择从事英语教师的职业或是与普通公司职员等与之专业不对口职业,抑或是选择考研、出国深造。而教育方向毕业生只有61.73%从事教育职业,且绝大多数从事中等教育,其他的则转向商务方向或深造。而二、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方向专业对口就业率相对于一本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较低。大约45.81%的毕业生从事文秘、销售类工作;大约2%的毕业生开始自主创业;7.69%毕业生选择考研、考公务员或出国深造。而专科英语专业分为旅游和酒店管理两大方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此专业就业对口人数在不断上涨,但总的对口率以每年2.13%-4.31%的幅度下降,部分毕业生更倾向于从事公司、学校、机关等单位。
再看现今市场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对口性较强的职业,如翻译、报关员等对英语语言知识要求很高,而翻译还要求有较强的英美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向着“精”要求发展,而中等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对英语专业知识要求可能不如翻译高,但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对学生心理和学习状态的揣摩。而部分对口性不是很强的职业则需要英语专业毕业生有其他更多的才能,如组织能力、销售能力或创造能力等,也就是向着“宽”要求发展。众所周知,现在的市场需要多能力,大潜力的人才,那么英语则可作为英语专业毕业生们的特长或辅助技能参与其工作需求,同时配合自身其他能力和强项。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才市场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向两个方面不断增高。
面对这样的就业环境,在校或正面临就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应怎样积极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方向。我们曾口头采访四川地区高校英语专业优秀毕业生,他们表示:对自己英语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于就业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的职业定位和相关的技能知识对践行自己的规划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而针对这些规划应怎么行动,都是在校学生应该尽快思考的问题。所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了解相关职业的市场要求,从全方位来确定一个职业目标。目标的确定会让你在今后的发展中更有规划和目的性。
在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之后,在校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从事“精”要求职业的学生就必须经历刻苦的专业知识学习。扎实巩固相关课程上的知识,例如练出一口流利、建立良好的英语语感、不断积累优秀的翻译作品并汲取经验等。同时通过网络等途径来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有条件的同学还可选择出国深造或以旅游的形式去切身感受相关文化。当然,学习的过程是要靠自身的琢磨和领悟。而选择从事“宽”要求职业的学生则需根据自身择业方向,培养广范围相关能力。如多参与实践活动、利用书籍补充相关专业知识、自学各种软件技能或是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信息。
而在市场日渐饱和的状态下,被动求职已不那么适应社会现今状态了。有一定能力和理想的毕业生们可选择自主创业,充分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大力支持,变被动求职为主动创业,避免在求职大流中争夺一根“独木桥”。
在求职时,毕业生则应对所选职业有清楚的认识和对自身能力的正确估量,切勿好高骛远。我们应该明白在工作初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大城市,造成大城市过于激烈的竞争的情况下,毕业生们也可适当转变观念。不去盲目追求大城市、好环境、高待遇,而可适当选择到条件次之的基层去不断磨练和积累。毕竟在工作初期,平台和学习机会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逛在拥挤的招聘市场中,四处瞻顾,不禁为大学生的未来就业捏了一把汗。全球的经济风暴更是掀起了广大学子心中一波一波的浪涛,经济的低谷让我们看到了现实处处是深渊,我们必须小心翼翼的择地栖息。唯有踏踏实实的站在安稳的大地上,我们才能安心的生存着。仿佛稍不谨慎便会掉进深渊,遍体鳞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因此,本人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搜集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比较了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其情况如下:
1.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
调查结果表明:理科类和工科类的大学生对06年就业形势的看法比文科类和师范类大学生更自信、积极,而师范类大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现出了最大的担忧。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看法:
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1.08%15.13%17.59%11.43% 通过努力可找到工作43.23%46.50%46.33%28.5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25.38%31.37%25.17%38.57%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10.32%7.01%10.91%21.43%
2.师范类的大学生对薪酬期望最低
文科及理科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2001-3000元之间,而文科及师范类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最多的集中在1001-2000元之间,师范类的大学生更明显,有55.71%的大学生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在1000-2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薪酬的期望选择比较(元/月):
理科文科工科师范类
500-1000元3.66%5.57%1.56%15.71%
1001-2000元30.97%34.08%28.29%55.71%
2001-3000元36.99%29.14%33.41%18.57%
3001-4000元17.85%19.27%21.60%8.57%
4001-5000元5.59%6.69%7.57%1.43%
5001元以上4.95%5.25%7.57%0.00%
3.大学生区域样本就业分析(北京 广州)
本次调查采集了北京、广州两城市(典型代表南北两方)的大学生数据作样本统计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两地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就业时更自信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生在对待今年就业形势看法上比广州的大学生更自信。北京大学生选择“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的比例明显高于广州大学生的选择比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看法选择:
北京广州
自信可找到合适的工作23.44%16.6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0.11%46.97%
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 28.02%29.92%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42%6.44%
(2)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
从数据统计来看,广州大学生比北京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外资企业,北京大学生比广州大学生毕业时更青睐选择国企。这可能和被北京广州本地的企业性质比例有关系。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期望选择就业单位的性质比较:
北京广州
民营企业2.93%7.58%
国营企业27.29%14.39%
外资企业36.26%43.94%
私营企业6.23%1.52%
合资企业6.59%9.09%
政府机关16.30%18.56%
自主创业4.40%4.92%
(3)大学生就业以本地区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流动缓慢 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的差异,是两地大学生所能表现出来的最主要差异,从统计结果看,统计数据支持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还是以本地区就业为主,跨地区就业还没有形成主流,人才的流动比较缓慢。大学生更青睐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两城市的大学生中,只有很少的大学生选择去中部或西部就业,长此以往会形成区域性人才浪费及区域性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广州两地大学生毕业后期望选择就业区域的比较:
北京广州
北京56.04%0.76%
上海11.72%5.68%
广东4.21%74.24%
其他沿海发达地区8.42%9.85%
中部地区4.21%0.76%
西部地区2.93%0.00%
暂没有考虑12.45%8.71% 4.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
(1)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每年都招聘: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12.52%
偶尔一两年招聘:15.71%从来不招聘:0.60%
(2)对招聘的大学生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
调查显示,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的评级整体趋于保守,满意度一般。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满意:11.93%一般满意:47.91%一般:29.62%
不太满意:9.54%不满意:0.99%
(3)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
多数企业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301人以上:3.58%201-300人:2.58%101-200人:4.77%
51-100人:12.52%11-50人:40.76%10人以下:35.79%
(4)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
整体上看,今年企业招聘大学生人数有放大的趋势,但是增幅并不明显。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不确定:11.13%基本不变:25.45%
有所减少:28.03%有所增加:35.39%
接下来就对今年整体的情况再做个统计:
1.毕业生对今年就业形势的看法: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调查显示今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8.09%
就业困难很大对找到适合的工作信心不足:28.87%
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42.96%
自信可找到合适工作:20.08%2.“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先就业再择业:44.21%先择业再就业:13.95%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13.39%车到山前必有路:13.11%
期望就业形式好转:6.835茫然失措:4.04%
焦急:3.35%其他:1.12%
3.外企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调查显示:外企仍然是毕业生心目中最青睐的就业单位,而作为容纳毕业生就业的很重要的民企、私企但来说,受到毕业生的相当冷落,自主创业最受毕业生冷落,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性矛盾冲突。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多毕业生毕业时的首选;政府机关也成为许多毕业生毕业的首先,结果是近几年越来越火的“公务员热”也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外资企业:29.85%国营企业:25.80%政府机关:15.20%
合资企业:10.32%民营企业:8.23%私营企业:6.42%
自主创业:4.18%4.毕业生的薪酬期望绝大部分在3000以下(元/月)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主要还是集中在1000-2000元及2000-3000元之间,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5001元以上:3.49%4001-5000元:3.91%
3001-4000元:11.30%2001-3000元:37.52%
1001-2000元:40.45%500-1000元:3.35%5.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是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毕业生选择就业地点仍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及其他沿海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选择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非常小,人才的地区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详细数据统计如下:
北京:24.69%广东:21.67%其他沿海发达地区:16.46%
上海:10.74%中部地区:9.62%西部地区:7.39%
暂没有考虑:9.34%
6.今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今届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61.23%),其远远领先于其他条件;其次是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社会经历”(26.93%);而“学校名气”(21.62%)排在第三位。一下依次为:潜力(17.17%)、专业技能(17.57%)、学历(11.16%)、品德(10.32%)、专业成绩(9.34%)、性别(6.83%)、生源(1.39%)。最后得出的结论:a.今届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在校大学生就业信心相对更不足,表示就业形势堪忧的比例相对增加很多。大学生就业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期望薪酬上仍高于企业对其预期。b.“先就业后择业” 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观念,由此可能引发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成为“为别人做嫁衣”,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时可能更趋于保守。c.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大学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巨大差异。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籍贯性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选择方面也不尽相同。d.大学生更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道德”沦为大学生遗忘的角落,而对用人单位来说,“德才兼备”始终是其招聘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些方面,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严重分歧。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从调查中至少可以看出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a.大学扩招: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而原来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从调查的结果看,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b.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争夺很少的职位而忽略的其他的职位,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c.就业观念的转变应该慎重品德不应该受冷落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认识,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大学生就业时对品德的冷落,更是章显出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而这种转变值得人们深思,应该引起相当关注。d.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所在。
另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那么大学生就业究竟面临怎样的难题呢?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
就拿计算机行业来说吧。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反差强烈。
一是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平衡,名牌大学、工科院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热,而一般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表现为冷。
二是用人单位热,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表现冷。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计算机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计算机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
三是学校热,用人单位冷。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
四是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热,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总儿言之,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何在,经过一个假期的调查和了解,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专业面太窄;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不足;性别歧视。
据了解,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均净收入的学生中,不含社会保险的男生月均净收入为1915元,女生为1820元;转正后月均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进一步分析发现,校际差异大于性别差异,名校女生的收入最高,试用期与转正后月均净收入分别为3291元与3975元;而同校男生为3012元与3670元。如果我们将名校女生中一名到国外就业、月收入高达15000元去掉后,女生月均净收入跌至2974元和3660元,低于同校男生,但仍明显高于其他9所高校的男生与女生。
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应大力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给大学生更多实践机会;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规范就业市场,制止凭关系、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
姓名班级:班学号: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问题、院领导的政策及指导。本系以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工资待遇、未就业大学生的人数、未就业原因和在读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及态度,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 : 大学生就业政策帮扶
一、为解决就业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1、实施帮扶政策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能够顺利进行面试。享受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一村一个大学生”的活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及时公布招聘信息、联系用人单位
网上及时公布大量的招聘信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新闻。
就业指导讲座
领导开办专场讲座。对于在应聘的一些技巧。如仪容在求职中如何、什么样的简历能吸引招聘者的眼球、该选择进军大城市还是安居小城市、何种能力在求职中能获得青睐等一系列问题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号召学生们参军走进绿色军营、民办学校、民营企业
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一方面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从自生来说锻炼自己,为部队注入新血液,使部队更加知识化,规范化。同时享有优先报告应征,优先体格政审,优先审批定兵,考学优惠,补偿学费或代补偿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
2、及时公布国家政策
学校积极实施国家的政策如⑴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⑵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⑶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⑷ 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其他政策、安排双选会
鼓励大学生考研,公务员,选调生,支教、西部计划、教师公招等
二、本系毕业生未就业人数及未就业原因
未就业原因1跨专业求职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在大学所学专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未来工作不对口的。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注意本专业的知识而对其他专业呈现“无知”状态,从而出现知识全部“重新开始”,任何一个佣人单位希望的是一个可以直接用,而非培训后再就业的本科生!
未就业原因2频繁跳槽
跳槽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这是对个人的信誉的一种体现。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想好自己想干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
未就业原因3无工作经验
用人单位招聘时多看重工作经验,应届生虽然是大学生,但是公司希望得到的是有工作经验的,直接用的人才。而且很多用人单位虽然不招应届毕业生,但不会明确提出来,以至于这个原因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选择。
未就业原因4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
很多大学生一直存在这样一个想法: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找份低工资的职业不但对不起自己大学期间的花费,更对不起父母和朋友的期待。而且对用人单位“双休日”的要求过于死板,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以至于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未就业原因5想创业不急于就业
现在的大学生总是充满挑战和冒险精神的。他们不满足于每个月的固定工资。以至于还会出现“三条腿”走路:一边参加招聘会寻找机会;一边寻找商机准备创业;同时他用上学期间兼职的积蓄炒股票买基金。
三、在读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及态度调查
1、就业倾向
关于“在读大学生的就业倾向”的问题。受调查的学生中,选择教师的为53%,他们认为教师是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近年来对教师的待遇是在不断的提升。就业的前景好,福利待遇好。选择公司企业的为16%,他们认为对自己的挑战更大。机遇也会更多。选择政府部门的为19%,这些同学认为进入政府部门能够有好的待遇及稳定。选择考研的为 16%,选择留学的仅为9%。事实上,外语系在读的学生中,有87%的人想过出国留学,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允许。在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就业,有53%选择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这其中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喜欢挑战性,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另一类是喜欢稳定性,在政府部门中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压力较轻。
仅有10%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去西部,26%的人选择想去,但是有各种顾虑,48%的人没有考虑过。仅有10%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去西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服务西部的意识。这与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气候复杂与江南地区形成的鲜明对比有关。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亲对其百般呵护,怕在外吃苦受累。
2、城市选择
大部分学生选择沿海地区,如江苏或其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区。还有成都,重庆等发达城市。极少人愿意去西部落后地区。这与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气候复杂与江南地区形成的鲜明对比有关。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亲对其百般呵护,怕在外吃苦受累。
3、薪资要求
被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普遍要求月薪在2000元以上,极少人选择1000元以上。
四、就业建议
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了描述,用SWOT深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劣势:刚从高校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岗位技能,目标市场不明确等,他提出大学生需要自我营销。大学生自我营销的策划战略阐述、一句话:“预谋事者,先谋其身” 看清自己的优劣势,才能选好自己的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职业,对人生做出更好的规划。
亲爱的同学:
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实际就业情况,我们在苏州开展了这项调查,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本调查表不涉及个人隐私,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您只需按照您的实际想法和情况在“()”填上合适答案的字母或在“____”中填写。这份问卷将花费你一到两分钟的时间。
祝您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2010年7月
一、个人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学历:()
A.专科B.本科 C.研究生D.其他__________
3.您的年级是()
A.06级之前B.06级
4.您的专业性质:()
A.文科B.理工科C.07级D.08级E.09级
二、大学生就业相关信息
1.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
A.求职(转至第3题)B.考研
C.出国D.创业
E.求职、考研两手准备F.其它
2.如果您不直接就业,主要原因是()
A.就业环境不理想B.对求职恐惧 C.专业就业前景不好D.想继续深造 3.您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态度()
A.非常乐观 观
4.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更倾向于()
A.特大城市B.大城市 C.中等城市D.小城市E.农村F.国外 5.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多选题]
A.薪金高,福利好B.看中创业环境,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C.良好的就业政策D.回报家乡 E.其它____________
6.如果在城市就业受阻,您能否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A.接受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C.不接受
7.基于自身学历及工作能力的考虑,您理想的月薪是()
A.1500以下B.1500—2500C.2500—4000D.4000—6000E.6000以上
8.下列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带来的就业难,您认为以下哪一方面对就业难造成的影响最大?()
A.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B.自身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
C.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正确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
B.乐观
C.一般D.不太乐观E.很不乐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
9.针对现在大学生就业的重重困难,您认为应该如何对待?()[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序]
A.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B.兼学多个专业,依托各种人际关系
C.正确定位,找与能力相符合的职位D.考研或考博,获得更高学历 10.对于北大学子毕业后卖猪肉这一现象您有何看法?()
A.大材小用B.就业形势所迫C.职业平等,适合就好 D.创业最好和专业结合起来 11.您是否了解当前大学生相关的就业政策或指导意见()
A.了解B.了解一点C.不了解 12.您对学校就业指导所进行的具体措施的看法:()
A.非常实用,能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重要作用B.一般,有一定的作用
C.没有太大作用
13.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限选两项):()
A.应聘技巧B.用人单位信息 C.求职心理辅导D.职业规划辅导 E.就业政策F.其它
14.对于“80后就业难、失业队伍逐渐扩大”这一现象,你认为主要是何原因?()
A.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B.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关系相关
C.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D.不愿吃苦耐劳,愿当“啃老族”
15.您是如何看待“大学生在签约一家公司后,遇到更好公司,想与前公司解约”这一现象 的。()
A.合理,有能力的表现B.缺乏诚信的表现
C.对就业目标缺乏认识的表现D.人才结构的不平衡的表现(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16.对于就业时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的?()
A.工作性质所需B.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
C.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D.传统观念所致 17.目前有些高校为提高学校就业率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 明自己已就业,对于这种“被就业”现象,您是怎样看待的?()
A.高校扩招的必然结果
B.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无奈之举C.高校培养模式导致低能的恶果D.高校就业缺乏社会监管
18.您是如何看待2010年7月23日人保部提出的“力争当年底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这一目标的?()A.保量不保质B.虚假,难以实现C.政府能够很好实现D.不关注此类信息
19.您是从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的:()[多选题],其中最依赖的是()
A.网络B.校园招聘会 C.社会招聘会D.老师、亲戚朋友 E.媒体(电视、报刊等)F.其它
20.在网络上您主要是通过何种信息源获取与就业相关的信息或评论?()A.门户网站(新浪、招聘网站等)B.BBSC.社交网站(人人)D.博客
21.您如何看待网络、社会中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众多看法?()
A.不符合实际,过于偏激B.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这是他人的观点,我不关注
22.您在访问就业相关信息的网站时经常:()
A.只浏览相关的文章B.灌水,凑热闹 C.参与讨论,表达意见D.自己发帖,引发讨论 23.您认为以下说法与您在实际情况或观点的符合程度是多少?(从5至1表示符合程度的递减,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有点同意,3表示不明确,2表示有点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请在相符程度的数字下打“√”)
24.您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则更处于弱势,全国妇联2010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就业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1]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不少女大学生产生较重的就业焦虑,因此,考察大学毕业生焦虑性别差异,并讨论其形成机制,对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桂西北一所高校毕业班抽取510人,发放问卷510份,回收有效问卷441份,有效率86.47%。其中,男生202人,女生239人。
(二)研究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AS),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该量表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用于评出有焦虑症状的个体的主观感受。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应对方式量表,采用肖计划1997年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是参考国内外研究应对和防御时所采用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思想,按照逻辑法原则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中国人处世的一些行为习惯编制而成。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且应用范围较广。
(三)测量时间和程序
由于焦虑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因此,测量时间选择在5月份,此时,毕业生择业处于高峰期,焦虑体验最明显。本研究利用毕业生返校参加“毕业考”的有利时机,以班为单位,将被试集中于教室,经知情同意后,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学生无记名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对呈规律性答案的问卷和未完成的问卷进行剔除。
(四)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毕业生焦虑总体特征
从表1、表2来看,本次大学毕业生的焦虑调查结果显示,焦虑的总体检出率为19.1%,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群体性焦虑。总体焦虑标准分的均值为42.3399±7.491,比量表协作组采用同样的测查工具对1158例中国正常人测试的常模研究结果的标准分37.225±0.46要高[2],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期普遍感受到了较高的就业焦虑。
(二)焦虑性别差异
从表3的结果可见,女生在择业期间的焦虑程度比男生高,差异显著。
(三)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总体特点
从表4可以看到,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总体上从高到低排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说明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自责的应对方式。
(四)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F检验表明,在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上,女生比男生有更多求助、自责、幻想行为,但差异不显著,其余应对因子两者也没有显著差异。
(五)应对方式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如表6所示,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焦虑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不成熟型应对方式都与焦虑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为了进一步考察应对方式对焦虑的影响程度,以焦虑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如表7所示,应对方式各个维度中,解决问题与自责对焦虑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其中解决问题呈负的回归效应,其他的各个维度回归效应不显著。
三、基于调查数据展开的分析
(一)焦虑的内涵、成因
焦虑指在实现某一目标过程中,由于存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完成目标的时限性,个体主观上评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对结果预期悲观,从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急躁、痛苦等负性情绪,并伴随一定的躯体症状(如头痛、失眠、食欲不佳等)和一定的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思维力、判断力下降,意志减弱等)。
焦虑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个体知觉到各种不同的要求与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使主体预期价值目标将丧失,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焦虑的严重程度与目标价值和意义的大小有关,目标价值和意义大,则焦虑严重,目标价值和意义小,则焦虑较轻。比如,预期将失去看电影的机会,一般不会产生焦虑,预期考试会不理想,一般焦虑较轻,而预期将失去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则会产生严重的焦虑。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性质
就业关系个体人生理想的实现,与人生幸福直接相关,“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也就拥有了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3]。对个体来说,就业的价值与意义重大,个体不愿也不能放弃目标价值。而大学毕业生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就业目标,一般是从大四第一学期到毕业前夕,这种时间限制主要是由目前的教育体制形成的,大学生毕业后必须离校,如果此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则会失去学校至关重要的就业信息和资源,从此完全依靠自己“单枪匹马”找工作,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往往对毕业前夕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信心,对毕业后能找到工作更加悲观,不少大学生预期“毕业即失业”,从而产生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就业焦虑主要是一种状态焦虑,一般为短暂性的,因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4],与焦虑障碍有显著差异。
(三)女大学生就业焦虑主客观因素分析
焦虑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环境的压力与潜在的心理倾向性。从环境压力来看,目前公认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比男生更不利,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女大学生成逐渐增多的趋势,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这是女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两大主要环境因素。同时,从认知、情绪、价值观、生理特点等不同的内在因素出发,笔者归纳出了可能存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各种因素,包括职业价值观因素、认知方式因素、期望值因素以及情绪管理因素等。
1. 职业价值观因素
生理的特点和传统的社会文化赋予女性生儿育女的功能和家庭责任。“女性不仅在照顾、抚育子女方面要履行更多的义务,而且怀孕、生育和哺乳更无法由男人替代而由女性独自承担艰辛和风险”[5]。因此,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将稳定视为其核心职业价值取向。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女性就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根本原因就在于女性必须承担家庭生育功能而增加了企业雇用女性员工的用工成本。一些企业甚至在招工条件中明确写出:女性员工三年内不得恋爱结婚,五年内不得生子。而稳定的职业,往往有利于维护女性的生育权,并且在哺乳期往往能获得一些特殊的照顾,比如与领导协商减少工作量、分配较轻松的工作任务等。具有稳定特征的就业机会一般存在于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当中。而这些就业机会,是公认的竞争激烈的岗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女大学生就业焦虑形成的主要原因。
2. 认知风格因素
焦虑体验是通过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的认知评价获取的,这种认知评价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而女性在思维模式上,与男性不同的是:直觉式思维占优势,她们心思细腻,注重细节,对潜在的危险敏感,对未来的不利因素容易高估。使其很难客观的评估环境的要求和自身能力的差距,因而更易产生悲观化预期,焦虑感更明显。在认识领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女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心因性因素。
3. 就业期望值因素
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较男生学习主动、进取,学习目标明确,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成绩较好,形成“赢在考试”的局面。因为成绩较好,对未来的期望相对更高,喜欢提前规划和设计未来,存在不同程度的完美化、理想化的自我意象,部分女大学生要求自己找的工作“一定”、“必须”比别人更好!但现实的情况是:竞争残酷。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广种薄收”,成功率低。[6]高期望值与低成功率,使女大学生更容易焦虑。
4. 职业选择性因素
目前实行的大学生择业双向选择机制,给大学生择业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自己对职业做出选择。就业对于大学生是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关系到未来的前途和发展,因此,每个毕业生在进行选择时,都会非常慎重,需要不断对多重就业目标的价值大小进行判断和权衡。而女生群体相对于男生群体,理性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不占优势,不善于作选择,具有依赖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
5. 情绪管理因素
已有的研究表明,“情绪加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主要表现为女性人群具有情绪识别优势,更好的情绪记忆能力与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更善于抑制情绪行为,却较难通过认知策略调节负性情绪”。[7]不善于调节消极情绪及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可能是女大学生更易焦虑的重要原因。这也可以从女性应对压力的方式上获得解释。在压力应对方式上,男女两性存在性别差异。一般情况下,人们应对压力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问题取向应对;另一种是情绪取向应对,前者指向解决引起压力的问题的应对,后者指向降低或管理情绪反应的应对。相对而言,女性群体在面对压力时,普遍倾向于采用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通过调适情绪本身而不是理性解决问题来应对压力。因此,在听到和看到关于就业的各方面信息,大都是负面的;当择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甚至无法做出选择时;面对比男生更不利的就业环境,预期“毕业即失业”时,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担忧、紧张、不安、急躁等负性情绪,而不善于通过理性解决问题或改变认知等策略调节负性情绪,对“过去的伤痛”念念不忘,使女大学生焦虑感更明显。
6. 体质和生理因素
一般来说,体质虚弱比体质强壮的个体更具焦虑易感性。而女性从整体上来看,体格不健壮,体质柔弱,当面对压力时,比男生更易感到无力应对,同时,女性每月的生理周期,也使女大学生容易产生无力感、虚弱感,加剧了女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
四、教育对策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使学生产生动力,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潜能的发挥,给就业带来困难,甚至造成就业失败。
为了促进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降低焦虑水平,提高就业率,从高校教育与辅导层面看,要求高校教育者,从学生就业焦虑源着手,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进行改变,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应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建立建全高校心理辅导与教育机构,积极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机构,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队伍,关注和解决学生在择业中遭遇的困难、挫折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因素而产生的多种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出现一定群体性焦虑,女大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因此,高校教育者更应积极关注择业期间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女大学生克服择业心理障碍,促进女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避免造成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
从整体来看,在择业的过程中,女大学生群体往往因为思维模式和情绪管理方式的因素,对自我不容易客观、全面的评估,对自我评价过低,对困难容易高估,阻滞了学生自我积极力量的产生。这种主客观因素产生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不协调,是女大学生容易焦虑的深层次原因。
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人本主义心理辅导模式,使其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现实的内在力量,激发其这种力量,重塑其自信心,对于学生择业过程中每一点进步,及时关注、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择业期的的退避行为,不作消极评价。这种采取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学习、择业行为的原动力,能有效促进学生朝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择业行为的主动性、积极性,积累成功体验,重塑学习、求职信心,最终实现预期就业目标,从根本上缓解个体的焦虑情绪。
(二)引导女大学生积极应对择业困境,主动参与求职竞争
调查显示,积极、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与焦虑存在着高度负相关,消极、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如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与焦虑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在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有更多自责、幻想、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求职中的困难,是导致女生群体产生较高焦虑的原因之一,因此,引导女大学生构建积极的应对方式,是缓解女大学生焦虑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把自己塑造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高校教育者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自我目标管理,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制定目标和计划,直接行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主动参与竞争。从整体上看,综合素质较高的女生,就业力并不比男生弱,从而能现实地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焦虑。
(三)对女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与社会客观现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使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建立在以往就业形势基础上的择业观很难完全适应当前的需要,这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
女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社会和自身一些因素,往往固守一些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时,必须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其既不盲目悲观、自惭形秽也不盲目乐观、孤芳自赏,要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及所学专业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侧重关注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关注种种消极的、非人性的目标价值,同时,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后择业”,而不是“一定”、“必须”一步到位找到“稳定、高薪、体面”的工作,有利于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四)引导女大学生改变认知策略,进行正确的情绪管理
不善于调节消极情绪及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可能是女大学生更易焦虑的重要原因。高校教育者要引导女生换个角度,理性一些去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客观分析各种就业相关信息,分析自己对它的解释、评价和看法是否合理,学会全面的看问题,做好择业受挫的心理准备,就会使人豁然开朗。同时,女大学生应学会和运用各种有效的放松方法,如合理情绪渲泄,内心紧张、抑郁、难受时,畅快地哭一场,或者找人诉说一通,主动将自己所遇到的忧虑讲给同伴、同学听,这既可把心中的烦恼、郁闷发泄出来,又可从朋友那里获得安慰,从而缓解焦虑心理。
参考文献
[1][6]全国妇联.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中国妇女网,2010.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
[3]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
[4]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5]王文娟.生育权问题初探[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5).
关键词: 体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其中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体育专业毕业生直接关系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体育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对于体育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有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促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
1.我国体育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社会需求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而言,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从目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其中教育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
(2)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由相关数据显示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大致有公务员、选调、选聘和学校等,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目前较多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发展,更多学生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有时会放弃自己本专业优势。这种现象影响学生就业,有比较好的工作机会,但是没有从事,导致部分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
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大多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体育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他们是否具备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还有就是他们的个人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这些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4)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就业口径窄。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到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不高,二次就业率还可以,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口径较窄,就业范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就业结构不合理。从单位性质分析,其中教育、体育等单位就业人数比例较大。另外,体育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之一,由于理论基础知识的限制,因此目前体育毕业生的继续深造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2.促进体育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1)加强对体育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人的行为受自身思想的左右,加强对体育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家庭及事业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的就业范围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局为重,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对学生的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起来,逐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学生能力。尤其是对于师范类体育专业的学生,应注意锻炼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体育人才市场的变化,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为自己的就业树立明确目标。
(3)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学生就业信息的来源之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校园招聘会的召开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学校可以联合多方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招聘会活动,减少了学生的择业成本,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及时发布一些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及就业机会。
(4)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并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创业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并引导树立正确的自主创业思想,做好创业的各项准备,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讲解创业应注意的事项。
(5)加强就业工作团队的师资力量。
要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就业指导团队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定期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可以将本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送到培训机构等进行培训,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另外,可以积极邀请资深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为本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建议,指导学校可以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3.结语
目前,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学校应将促进学生的就业重视起来。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还要不断完善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7:386-390.
[2]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25-1327.
[3]胡雨松.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罗代华,杜华,彭彦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47-51.
[5]雷海林.新形势下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11-04
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的现状06-14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09-29
大学生就业现状策划书05-27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09-06
听障大学生就业现状10-22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调查06-15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研究11-16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10-04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