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总结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总结(共8篇)

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总结 篇1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6、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三、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价内容分为“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分析、对校本课程方案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我们所应用的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包括界定学校的背景,确认课程的服务对象并评估其需求,确认满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诊断需求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判断目标是否能响应已知的需求。背景评价旨在提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2.目标评价。这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条件所进行的评价,是对课程实施可行性的评估。它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各种方案的潜在成本;课程的优势与劣势;课程伦理问题;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等问题。

3.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关活动是否按预定计划得到实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等,从而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修正课程的有效信息。

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总结 篇2

一、校本课程评价内容和方法

(一) 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的目标应该首先体现三维目标, 在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更加的突出人的培养。校本课程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挖掘学生的潜能, 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及满足其个性发展, 补充形成健康人格所必须的各要素。

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人文社会类《正气歌》, 在内容上选择了中文、外文和音乐篇目数十篇, 是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体现了我校的善雅志特色教育理念。另一具有巴蜀特色的优雅少女和俊朗少男俱乐部的开设, 广受学生欢迎和社会关注, 以培养新时代的女性和男性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素养为基本目标。

校本课程应该鼓励创新, 注重积淀。学生的创能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校本课程的另一意义所在, 为此校本课程在内容和组织上应鼓励创新, 并能够形成有效的培养模式而积淀下来。我校的数十名教师共同开设的财商选修课在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上各年级层层推进, 对学生的财商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开设该课程逐渐成熟, 成为我校特色课程之一。

学校共开设了一百余门选修课, 我们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做出了如下细化:

表1: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案表 (略)

(二) 针对教师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 评价采用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与课程评审委员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满意程度。旨在通过多渠道反馈, 教师的自我总结提炼, 进一步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和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发展。

校本教师团队既要基于学校的教师队伍, 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 注重社会力量的挖掘。我校的很多艺体, 美术课程的开设逐步转向专业化队伍, 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授课也是我校校本选修的特色之一。我校的厨艺课的开设就是基于我校食堂厨师队伍的精湛和食堂硬件设施的保证。那么针对教师的量化评价时需要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 既要保护好教师的积极性, 又要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升, 评价需要具有弹性, 要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评价好的校本课程要及时物化, 形成长效机制, 进一步形成我校特色的可持续的校本课程体系。

表2:针对教师的评价方案表 (略)

(三) 针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校本课程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为主体, 评价以显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突出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 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获得成功的体验是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学习讨论、辩论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评价, 把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 旨在发现学生的潜质,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习过程。

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 做到以人为本。因此除了对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评价以外, 更要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策略、合作精神等不易量化的品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的方式, 学期末综合各项评价指标, 按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我校将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学生在展示前准备海报和宣传, 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都非常高成绩。优异者学校进行集中表彰。

当然由于学科的差异性, 评价还应具有弹性, 根据学科实际和学生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

表3:学生学分认定量化表 (略)

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的评价方案

我校在每年暑假对开设的一百多门校本课程进行集中评价, 选出校级精品课程, 校级优秀课程, 然后在教师节进行表彰, 将成果纸质化, 物质化, 形成积淀, 形成我校的校本课程特色。

1.评价策略。

(1) 成立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学校校级领导、教务处主任、教科处主任、课改处主任、学生处主任、学科教研室主任等组成评审组, 对现有校本课程进行全面评审, 以此来评定校本课程开展的质量。 (2) 评定校本课程等级。校本课程等级评定, 实行“一年一评”“逐层晋级”制度。等级评定全部从校本课程起步, 一次评审过关, 下次再开设此课后可申请晋级, 直至评为精品校本课程。

2.评价程序。

申报:在学校指定的时间内上交校本课程等级评定申报表, 准备好相关申报必需印证材料。

初审:由学校课改处、教科处、教务处、学生处及教研室主任按照学校课程管理规定以及评价指标, 初步确定课程等级。

终审:由学校聘请校内外专家及学校校级领导组成终审小组, 审核初审过关的校本课程, 最终确定校本课程等级。

公示:对于终审结果, 将在校园“内网”上公示一周。对终审评定为“精品校本课程”的, 将在校园“外网”上面向社会, 公示一周。公示结束, 如无异议, 学校在教师节予以表彰。

3.评价指标。

课程目标评价。课程设计的意义, 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 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些课程目标与学校教育理念的一致程度。

课程计划评价。课程计划是否具备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 有无完整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安排, 有无明确且成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等。

课程资源评价。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课程资源为主要评价依据。

课程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 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 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及收获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精品校本课程”评审小组组织相关教师听课, 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课程效果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效果问卷调查, 征询专家、教师等的意见。

4.激励机制。

(1) 课时津贴。为激发教职工积极性, 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课时津贴, 按超课时加教案费发放。每学期发放一次, 课时数按实际上课节次计算。

(2) 学校奖励。为了肯定教师为校本课程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打造“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对认定为“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 (团队) 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

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优秀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优秀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精品校本课程:一次性奖励加颁发“精品校本课程”教师荣誉证书。

(3) 连续两年被评审为精品校本课程, 学校将予以特别奖励, 所编校本教材由学校负责出版发行。塑造校本课程品牌, 面向全市及全国宣传。

(4) 教师开设的选修课评为优秀校本课程和精品校本课程的, 在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中享有优先权。

三、反思总结, 旨在未来

我校开展的131校本课程实施已过一轮, 我们在探索中实践, 实践中探索, 不断推进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和评价体制的完善。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实施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8-02

1999年,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制定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社区的实际条件、学校和学生的需求编制和实施学校课程。

校本课程实施是指将学校依据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方案而制定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学校教育情境的过程。[1]校本课程实施是一种突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行动,它是一种策略,一种活动,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2]

本篇文章以呼市十九中开设的校本课程为例来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该校的校本课程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的后两节课,每节课45分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来选择课程。该校校本课程的课程名称具体包括英语原声电影赏析、播音与主持、科技兴趣小组、国学(初一6班)、中国节中国结、时政与法律、习字、文学欣赏、地球奥秘、实验技能的培养、道德讲堂、历史时空、趣味数学竞赛、名著阅读与赏析、地球之谜、地道的英语口语等课程。不同的课程安排在不同的教室进行,并由不同的教师任教。

本文以开设的校本课程——国学为例。“国学”开设在初一(6)班。首先,学生选择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和选择该校本课程的原因是评价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在通过和教师谈话以及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大致了解到学生选择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完全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学生认为国学是经典,自愿学习国学课程。二是基于家长对课程选择的建议。在和其中一个学生谈话中了解到,其父母强烈建议孩子选择国学课程。但其中以学生依据自己意愿选择课程的方式为主。其次,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要手段,是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的依据。著名的教育学家迈克斯论述了教学中的13个过程。这13个过程又划分为“第一层次过程”和“高级层次过程”。[3]教师在教学时,教学过程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讨论法。在国学课堂中,教师首先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以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上堂课学习的《百孝篇》。主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讨论的形式多样,但是都取决于讨论的题目和有关材料。本节国学课程中学生讨论的题目都是和“孝”有关。教师事先布置讨论的题目,设计讨论过程,把握讨论的进度,引导讨论方向,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讨论。如教师提问:“谈谈你们做过的关于孝的故事”,并鼓励大家踊跃发言。教学资源有国学材料、黑板、视听资料。国学材料包括打印版的《百孝篇》、《十跪父母》和二十四孝故事等;视听材料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放映国学视频及相关关于“孝道”的动画,在视觉和听觉上多方面唤起学生对于“孝”的感官反应。

“国学”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倾向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场所、设施、等方面都有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是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如下问题:1.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缺少教师观念的有效转变。教师是教育实践的承担着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4]但是教师虽然在心理上支持和认同校本课程,认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本校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教师在长期实施国家课程中,已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仍然是以传统的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为主,影响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2.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单一,学生缺乏兴趣。学校虽开设校本课程,但是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以教师为主,任课教师有足够的权利安排教学的内容,所以教学内容有时会存在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况。因而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课时安排不合理。传统课堂教学的课时一般为40-45分钟,而校本课程开设的类型多种多样,课程类型和课程要求各不相同,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应该长短不一。而且中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一般仅为20-30分钟。传统的课时安排也会导致校本课程实施出现问题,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

针对校本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改变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让教师认识到自己是校本课程的制定者、参与者,把校本课程实施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其次,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制定校本课程教学安排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水平。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并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进程紧密相关。[5]应该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制定校本课程的实施,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需求。最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传统观念下被动的“要我学”到校本课程新观念下主动的“我要学”的自觉状态。

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可以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性思维的能力。及时的调整校本课程实施,可以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它可以促使学校培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创办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对于校本课程实施的及时评价,有助于学校更加合理的管理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汪杰鋒,姜军.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与挑战[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3]王赋华.《校本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4]王利. 我国中小学教师改革新课程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2010,(6)

[5]张君.《校本课程论》. 辽宁人民出版林一刚.

小学英语校本课程总结 篇4

转眼一学期已悄然接近尾声,为了进一步明确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现总结如下:

首先,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说到底是用来交际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法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口语是第一位的,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英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我立足儿童的特点,注重口语培养,以听说为主,坚持听说整合,先听后说,以听促说,自然习得的原则,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注重选择学生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中感兴趣、能理解、易吸收的内容,且生动有趣,富有童趣,又感到有一定的挑战性。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游戏为主,各种教学方法灵活交替使用,以此吸引学生,抓住学生,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借助实物、直观教具等学生喜爱的事物,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英语兴趣。

第四,在教学手段上,我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直观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来激发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如:在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及家庭时,我通过展示各种图片或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英语非常有趣。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对英语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能主动探求新知,思维更活跃了,知识面更丰富了,掌握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方面的英语单词及短句,学唱并能够表演像ten little candles这样简单易学的英文歌曲,学生学会了自制英语手抄报,并初步学会了表演英文话剧,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能主动与他人交际,在游戏情境中能运用简单的日常英语口语进行活动。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5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1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带给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取和资料选取,体现教育资料的多元性和选取性。

空竹是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抖空竹也是一项全身的体育运动。在学校开展空竹教学,能够使这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得以继承,也能够使学生四肢的灵活性协调性、心肺系统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所以我们把“多姿多彩的空竹”作为了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开展起来。空竹,是我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抖空竹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抖空竹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四季寒暑都可练习,男女老少皆适宜,深受学生喜爱。我们把抖空竹作为校本课程,旨在弘扬传统文化,在学校开展“多姿多彩的空竹”活动,学习空竹知识,练习空竹技巧,丰富师生课余文化生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一、课程实施目标

1、发展身体灵活性,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2、基本掌握科空竹的基本技术和方法,逐步学习花样动作,提高自我健身潜力.3、培养学生体育与健身的状况,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4、培养民族自豪感,群众主义、竞争进取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课程实施的有利条件

透过对空竹的了解和对学校场地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思考,我们认为开设“花样空竹”这门课程有以下便利条件:

1、简便易教,简单易学。抖空竹的每一个花样都有自我的动作要领,只要教师掌握了要领,加以练习就能熟练的掌握这个花样。透过动作的分解教学,就能把这个花样动作简明扼要的教给学生,学生只要掌握了动作要领并加以练习,就能较快的掌握这个花样。

2、培养创新,寓教于乐。在抖空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花样的创新和动作的组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外抖空竹时发出的哨声,有时在配合优美的音乐进行花样的组合,能够增加学生在优美的氛围中开展此项体育活动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受场地、时空的约束较小。开展抖空竹的教学不需要太大的场地,正常的学校操场都能开展,学生在体育课上、课间十分钟的操场上都能够随时随地的开展抖空竹的活动。

四、课程实施的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花样空竹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没有可参考的资料。结合学生年龄的特点,以校本教研的方式用心的进行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必须的成效。

1、初步探索出了花样空竹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结合体育传统项目的教学特点,经过多次的实践我们已经初步确立了空竹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透过利用多媒体视频观看和基本动作示范,让学生简明扼要的掌握动作的要领;多种形式的练习,模仿练习、小组结对练习、学生动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的完成这个动作;拓展活动,在学生能够完成本节课花样动作的基础上,把学生以前学过的动作进行自由的组合和在创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结构的探索为我们常态化的课堂实施带给了坚实的保障。

2、抖空竹作为常规体育课的辅助练习或准备。在校本课程花样空竹实施一段时期以后,我们尝试把抖空竹作为常规体育课的课前准备练习或课中的小游戏。抖空竹需要全身的运动,是一项有必须强度的体育项目,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课前准备能较好的使学生进行热身,在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个和抖空竹有关的小游戏,能够使学生在愉快抖空竹练习的过程中,增进群众观念、团队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兴趣小组跟进。

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成立“花样空竹”兴趣小组,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空竹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如今,很多同学都觉得抖空竹很好玩,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用心性很高,见到别人玩出了新花样,自我就想学,有时自我还能创出个新花样,就别提有多高兴了!据了解,花样空竹有一百多中不一样的花样,此刻空竹队的同学已掌握花样空竹动作十余种。小队员们在抖空竹的学习中,强健身体、磨练意志,并将空竹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今年在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我班学生又熟悉掌握了单轮空竹的抖法。

五、实施效果

开设校本课程“花样空竹”以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逐步构成我校的一个特色。学生练习抖空竹成了我校学生课间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透过一向以来的努力,同学们基本掌握了一些抖空竹的技术和花样组合,并能进行表演,空竹项目深受师生的喜爱,掀起了一股空竹热。我班43名学生,对空竹的两种绕线方法都已经掌握到位,并且能够很好的进行抛、接动作,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勤加练习此刻每个学生都已经学会了指串、腿串、走钢丝、小猴上树等。我们还进行了各项空竹趣味活动:画空竹、做空竹小报、班级抖空竹展示、中华绝活抖起来等各项活动。正是有了人人抖空竹的氛围,在抖空竹的过程中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身体、培养创新潜力和团队精神。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2

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又结束了,回想本学期的教学,有苦也有乐,经过对校本课程的总结,我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有了自我的看法与认识。

1、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带的是四到六年级的计算机课程,这学期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共有22人,这些学生基本上是新的学生,并且六年级中占多数。在学期初分组时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高年级与低年级的相搭配,原先学过的与新学生相搭配,学有余力的与相对薄弱的相搭配。在这个班中有许多学校“知名的人物”,淘气是有名的,在分组时将这些学生都调配开,分散在不一样的位置,这样能够保证课堂的纪律。

2、学生的管理

校本课程中的学生是各个班的学生,在管理上就要求教师多下功夫,在学生平时的管理中,我采用了学生“自治”的方法,用学生来管理学生,每个班有一名负责的学生,每一天报告学生的人数以及没有来的学生的原因,这样保证学生在教师的视线之内,人数清。选好小组长,学生中有了小教师。伙伴教学的模式初步构成,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也有了小助手。

3、课程的选择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景,课程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学期是以photoshop的图片处理为教学资料,加上了中国传统包粽子的动手活动。在校本课程资料的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又要让学生有作品,看到他们的成长过程,让他们时刻都有成就感。

4、学具的准备

计算机课和其它课程不一样,每一次课程的资料只能保存在计算机中,机房的计算机是大家共用的,有时会出现资料删除的现象,针对这一情景,在学期初我教给学生将每课的作品上传给教师,这样学生能够记录下自我的每一次成长的历程。为了更好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构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还要求学生记笔记,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全部记录下来。

5、教学的设计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先进行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实践操作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每节课设置相关任务,每节课都有不一样的主题,经过自主操作、团体讨论解决问题,针对不一样的学生,我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三年级的学生遇到问题教师适当帮忙解决,高年级的学生主要经过讨论自我解决。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本事。

6、个人知识的提高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要给学生泉水,就要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教师的知识对学生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充实自我,让自我的教学技能更有深度与广度。带领学生参加计算机表演赛,共有4名同学获奖,教师评为优秀指导奖。

有思考就有前进的动力,下学期的校本课程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3

一、本人在课程开发和构建上秉承了如下几个原则:

本学期担任了四年级《布贴画》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期即将来临,本人现将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导向性与协调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谋求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2)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料应及时反映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地域性和个性化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利用当地或学校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或学校文化,充分体现地方或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4)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料要有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料,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实践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5)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校本课程在课程资料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资料,合理编排。资料呈现形式应当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二、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本人注意了如下几点:

(1)倡导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供给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3)加强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经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本事。

(5)进取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本事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三、到达了期初制定的课程目标

1.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本事、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调查活动为载体,供给了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本事、探索精神和户外活动本事,养成了环境职责感和环境友善行为。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4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兴趣,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主要进行了手工折纸和陶泥陶艺教程,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校本教研制度

学校组织并确定研究资料,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教学年会、论文交流、教研论坛、专题讲座、专家报告。教学分析、课例展示、专题研究、教学工作阶段小结。

其次是“课的研究”,课的研究始终作为我校教学研究的中心活动,包括教师的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的研究,其中教师的备课和说课作为组内教研活动的重点。学期内由各学科分管主任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典型的课进行专题分析和指导。

二、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

教师要构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构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合理方式,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的提高,本着以上宗旨,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观念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首位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把打造新课改理念放在了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首要位置。

三、以崭新的教师评价,鼓励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高。

在新课改中做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教学评价也应建立起一种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新模式。

我们认为:新的对教师评价模式,要以事业心、职责感为核心,引导教师结创新精神和探索本事的偏爱和关注,新模式应强调教师评价的建设性和激励性,尤其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所以,我校将“建立以教师自评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做为新课改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教师则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所以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对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长抓不懈,才能为课改供给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5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学校自主决定,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在上级行政和业务部门指导下合作探索,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一年来,我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了教师课程意识,满足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现了学校的课程创新。

一、明确目标,开发适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学行动纲领是: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体两翼(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主体,英语和艺术教育为两翼)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新课改为我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作为社会办学单位,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实施中供给了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学校根据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情境化实施创造条件。学校在开发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注意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供给了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1、开发程序

首先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拟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编制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这是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宏观规划和指导性文件,是学校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学校有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由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编制课本。

2、开发活动方式

我校根据课程开发宗旨,学校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的方式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活动。引进了中国舞蹈艺术学院考级教材;部分开发了美术科的国画、素描、色彩;独立开发了《简笔画》和《人文素养》第一册教材、《牛津英语》和《马宏英语》等。这些教材体现了我校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实现了资源利用科学性和严谨性,确保与国家政策的一致。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课程表中,学校课程分限选类和任选类。限选课每周每班安排6课时参加艺术类的钢琴、电子琴、小提琴、琵琶、古筝、书法(软笔、硬笔)、绘画(国画、简笔画、素描、色彩)舞蹈。英语沙龙1-3年选用《马宏双语》教学、教师自编常用口语练习,进行阅读、英语小作文等。4-6年级选用《牛津英语》,每周每班5课时英语课。《人文素养》第一册是由教师编写的学校生活、环境保护、磨难教育等教学资料的教材。

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多种形式;中学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一样的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2、评价

我校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我们认为校本课程评价应以学校经常性的自我评价为主,经过评价诊断课程,修正课程的开设价值,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预测教育的需求,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由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时间短,对评价的研究还缺乏深度,还没构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有待于在课程改革的深入阶段继续研究,构成具有特色的评价体系。

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总结 篇6

阶段总结

〖背景〗

在传统的课程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的权利被牢牢的掌握在中央手中,学校没有课程自主权,教师更是对国家课程缺少发言权。在这样的传统体制下,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限制,变成了教学大纲的机械执行者,教师的这种专业自主权的缺少,导致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不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教师缺少课程意识及课程创新能力,致使课程发展停滞不前。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创造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迫在眉睫。

〖关键词〗:小学 校本课程 建设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不断地深入,尤其是2010年10月福禄小学有幸成为重庆市100所领雁工程项目学校之一,在重庆市“领雁工程”远程网络培训和专家的指导下,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教学角色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广大教师树立起“以学活教,心动课堂;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新教育教学观。在领雁工程专家的指导下,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立即召开行政会,教师大会,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一、组建机构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直接负责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成立了由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1.组长:唐清伦

副组长:李光明 谢普胜

2.课教团队由语文19名教师、数学19名教师,共计38人组成。

3.课教团队在线学习19名(即50周岁以下的语数教师,管理人员除外)

4.课教团队的主要职责:(1).参与在线学习与面授培训,完成学习作业。

(2).参加校际之间的联合教研与校本研修。

(3).开展“领雁工程”项目的各种教研活动。

(4).挖掘教师潜能、社区资源,组织教师收集整理开发以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校本课程。

(5).撰写个人发展与活动开展报告,进行自我评价。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前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

三、总体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从小积淀祖国语言文字,增强语文素养,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人格品质。

四、课程开发

在保证开足开齐课程的同时,我校将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我校的传统和拥有丰富乡土资源的优势,开发一系列校本课程。

(一)开设情感励志类课程。

1、针对我校学生自信缺乏,理想抱负短浅,大量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状,课教团亲自走进社会,虚心请教家长,德高望重的长辈,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终于开发并利用《福禄古镇风韵》和《福禄古镇故事》作为校本课程资料,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充分利用升旗、班队活动、重大节(纪念)日主题教育等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3、开设“国学经典”诵读和地方红色文化课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先烈的事迹教育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4、开发利用教师搜集、整编的《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成功个案集》为校本课程材料,将通过专题讲座,“悄悄话信箱”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变化。

(二)开设综合实践类校本课程。

1、课教团队利用干部大家访,走进农村基层,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五年级开设农作物种植课程,让学生了解农作类的耕作过程和生长规律,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

2、六年级开设动物饲养课程,让学生了解家养动物的生长过程和饲养办法,鼓励学生自养小动物,写好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

五、课程实施

(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突出课程的特性: 1.突出课程的生活性

我们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紧扣儿童行为习惯培养要求,以正确的行为习惯观念引导儿童开展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高年级开设社会实践课,老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月亮村养猪专业大户张裕安家的饲养场参观学习,初步了解学习养猪的技术知识,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科学知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好思想。

2.突出课程的全面性

我们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要让儿童感兴趣,并涉及到学习、生活、游戏各个方面,涵盖儿童的全部生活时空。要从学校扩展到家庭,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在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和联结中交互构建,弹性延展。为了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充分利用全校教师的特长开设了有一定特色的辅修活动课:硬笔书法、武术、跳舞、唱歌、篮球、乒乓球、田径、经典朗诵等课程。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课程,从而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

3.突出课程的实践性

我们以儿童直接参与的行为习惯实践活动为课程呈现形态,重视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实践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而非单纯地讲教材;儿童更多地通过实践,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并在生活中主动加以体验、实践,养成良好的习惯。

4.突出课程的活动性

我校将校本课程与学校的课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每年的春季举行全校性的大型运动会、大课间操比赛、秋季举行班级篮球赛、乒乓球比赛、书画比赛、元旦文娱庆祝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养性,在活动中修身,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符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学校的“活动育人”特色。

(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遵循习惯养成教育的原则: 1.从最简单、最容易做到的开始

宁少勿多,宁易勿难;注重行为细节,循序渐进,反复训练。2.先做后知,重在实践。

好习惯是养(天天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所以,可以不明白,但必须去做。

3.严格要求,坚持就是胜利

严格要求:养成贵在严格,没有严格就难养成,所以,身教为先,耐心细致;绝不姑息纵容,决不敷衍。坚持就是胜利:不断重复,养成好习惯的秘诀就是重复,好习惯不在难,可以从简单的开始,但要不断地重复。持之以恒,永不放弃。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好习惯在坚持中养成!、六、完善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的研发,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领雁工程管理团队制订以下制度:

(一)切实做好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我校将以讲座、自学、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切实抓好实验进程

我校校本课程,学生的参与面广、可开发空间大,课程研发组就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实验的管理与督导,不断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实施。教师必须按照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按照学校对该课程的课时要求之规定,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切实搞好评价

每学期将组织全体校本课程教师的教学展示课活动,通过大赛的评比,使每位教师更充分的利用和挖掘校本课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的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校本课程。

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1)定期查阅教案,听课评价,作出意见反馈,给予指导。

(2)召开学生座谈会,开展学生评教师活动,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改进教学。

(3)任课教师交流感受,互补互学,取长补短,及时反思、总结。

(4)教师考核评价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有教导处组织考核。

(5)教师考核优秀者,考核评优评先加1分;教师考核不合格,考核不合格。

(四)切实组织好学生展示 依据所学校本课程内容,定期组织同年级学生进行展示评比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效果,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考核评价制度:

(1)检测对良好行为习惯知识的掌握,以试卷答问形式进行。

(2)日常行为举止的观察检测,以此为重点,学校定期讲评,及时鼓励,加以强化。

(3)学生自我检测,互相交流收获感受。

(4)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掌握学习知识与培养行为密切结合,重在行为培养。

(5)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等级评定由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学生家长共同评定。

(6)学生综合评价优秀,推荐县级、校级“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少年”等表彰。

七、取得成绩

随着校本课程深入的开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显著的变化。在2012县级乒乓球比赛中,六年级一班的刘佳枫荣获女子单打第五名;五年级一班付代祥同学县级乒乓球比赛中荣获男子单打第七名;福禄小学团队总分第七名,创历史新高。硬笔书法汪天驰荣获县级三等奖。同时也提高了佳士得专业技术水平,2011严晓清校长撰写的论文《由“课例”引起的几点感悟》获县级一等奖;张德华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获县级一等奖;周丽老师撰写的论文《文随“真善美”》获县一等奖;吴国英老师撰写的论文《动感语文课》获县一等奖;汪作为老师撰写的论文《朗读,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获县二等奖;刘君老师撰写的论文《创新教学 激发兴趣》获县二等奖;周华容老师撰写的论文《班、实、留、国、红》获县二等奖;周春芳老师撰写的论文《沟通从心开始题》获县二等奖;李光明老师撰写的论文《筑起校园安全的“防火墙”》获县三等奖;吴国英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应对小学生焦虑》获县三等奖;李光明老师撰写的论文《制度+情感=管理》获县三等奖;周华蓉老师撰写的论文《初尝德育工作》获县三等奖。校本课程试验年级三年级的教育教学质量居全县前茅。连续三年被县教委评为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先进单位,大课间操示范单位。

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总结 篇7

一、评价主体的互动性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缺少课程评价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因此他们的评价在互动中进行才会更加有效。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决定了评价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之间要进行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构建学生认同、乐于参与的评价活动和评价形式。使评价结果得到学生认同,即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评价本身的正确性和权威性。如在本课程中,我们运用了自评、互评、帮评和展评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写作愉悦的同时,能够间接地获得写作认识和经验。同时,教师的描述性、引导性、激励性评价,则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提升学生对写作实践的认知与改进能力。而学校则以研究问题或促进发展为目的进行评价,从而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中保护学生的兴趣,让师生有更多的自主反思与提升的空间。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决定了其内容的多样性、融合性、综合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评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学习成绩仅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写作中所获得的过程性评价。在微作文写作实践过程中,学生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的三个过程都是评价的内容。写作前在关注学生的写作习惯、把握题目的写作要求与能力点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写作中则重在关注学生写作实践中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的发展,以及身体、心理素质、学习情趣、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有效提升。写作后则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关注学生问题解决的行为跟进,注重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三、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和不断改进的生成过程,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评价特点。评价是贯穿校本课程各个环节的动态过程。我们认为,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不仅要把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而且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增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愿景。

“高中微作文写作序列”校本课程尤其注重“写作要求”的确立,每一道微作文题,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因此,写作要求具有动态生成和发展的特点。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关注“上一次”的写作要求,又要思考它与“这一次”写作要求的关系,以评促写,评写结合,从而让学生懂得写作要求与提升写作能力的内在联系。当学生达成了写作要求,就相应地具备了这种写作能力,包括自评自改、互评互改的能力,写作的成就感在动态评价过程中也就获得了。

小学校本课程评价总结 篇8

一、 课程实施的特点

1. 课程实施步骤

《增城文化100课》的内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按照章节体例,分为自然山水、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故事、古迹名胜、民间风俗、风物故事、现代风貌等七大部分,所涉内容分为既连贯又相对独立的100课,相对系统地呈现增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大体风貌。我校根据《增城文化100课》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这套书分为四个层次,每册为一个层次,分年级实施课程:一、二年级学习第一册,三年级学习第二册,四年级学习第三册,五年级学习第四册。

2. 课程实施方式

我校利用每周五第六节德育大课时间上《增城文化100课》,由班主任、家长助教团成员授课。主要由班主任授课,有些家长助教团成员对一些课的内容比较熟悉,班主任便邀请其来为同学们上课。《增城文化100课》是综合性课程,教学时我们采用实践性、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教学,突出实践性、灵活性的特点。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着力体现这些特点。

课程实施的空间是开放的,它不只局限于教室,本地的乡村、社区、名胜古迹、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都是课程实施的场所。课程实施形式具有开放性,倡导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参观访问、调查、研讨、为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注重个性化学习。这既是课程实施的方式,也是校本课程本身的一种呈现方式。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反思、探究与思考,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校内:从教材出发,因材施教,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选择学习形式。一年级的小朋友年纪小,识字量较少,老师就采用听读、跟读、小组读、图片展示、课外家长陪同参观等方式教学,让孩子易于理解。三至五年级的同学已完全能自读教材了,老师便通过课外阅读、堂上老师释疑解惑、小组交流,课外组织小组或家庭进行参观增城的名胜古迹、访问、调查等形式学习。每学年还开展由老师、学生、家长一起参加的“《增城文化100课》知识问答擂台赛”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拍摄、画画、写游记、谈感受、采访记录等方式,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校内外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工作,扎实有效。

二、评价方法

既关注终结性评价,又重视过程性评价。本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能力,评价时,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所获得的体验。因此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在过程性评价中,师生既是评价者,又都是观察者、反思者。评价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评价才能有效。它也使学生认识自我、交流思想、促进反思。对教师而言,评价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策略进行调节、改善。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学习的一个结果测评、成果反馈。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对课程而言,评价结果也起到了优化调控、促进提升的作用。综合两者,评价方能实现价值判断、过程反思、促进发展三方面目标。结合《增城文化100课》课程特色,我们在评价中强调:由于课程的地域性质,因此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往往需要实地走访、调查、拍照、实践等活动,因此绝大多数时候,是家长陪同、引导、共同学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是课程的第二个老师。因此,在过程性的评价中,需要家长详细的反馈。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性的描述,说明学生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增城文化100课》实施评价促进了课程实施成效,学生开阔了文化视野,对增城的地域环境、历史源流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学习主动性也得到了普遍增强,并从对增城文化的学习,主动拓展到对其他区域文化以及整个中华文化的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实践和体验创造的空间,拉近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把课程内容转化为生活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想智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能力、意志、品格得到了磨炼,生活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得到了提高。本课程的生活性、体验性和开放性,促进了师生“以人文本”思想观念的变革,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给学校带来了蓬勃的文化活力。

上一篇:学校部署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下一篇:井控相关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