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赏析(推荐7篇)
《诗经》本命“诗”或“诗三百”,传说由孔子修订,为六经之一。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有题目无内容之诗)。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千年前的人们所拥有的喜怒哀乐,仍然能够在其中找到与我们灵魂共鸣的思想。
对于305篇的诗经,其实并没有读过很多,还是选修了这门课才知道“诗经”起源于周易卜辞或上古歌谣,知道了“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而在我读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采薇》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
先看题目《诗经·小雅·采薇》,“雅”是《诗经》分类的一种,依据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采薇》便是《小雅》中的一首,是典型的战争徭役诗。除此之外,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和婚恋诗都是《诗经》的主要题材内容。可以说十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可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种子、茎、叶均可使用。《采薇》这个题目也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以动植为题目名,又像《关雎》、《卷耳》,在读诗的同时也让我们“多次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谓一举两得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首句便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这三段都以薇菜开头,而薇菜却分别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和“薇亦刚止”,从春到秋,薇菜从嫩到老,时光在无情地流逝。而戍卒们仿佛也在一边采薇充饥,一边计算归乡的日子。诗人把天地四时的变化融入到几句诗中,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植物的轮回,也是戍卒的思乡之情。而这三章的后半部分也点明了戍卒们不能归家的原因,因为玁狁之故,因为战事频频,因为王差无穷……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虽然思念家乡,虽然一直在曰归曰归而不得回,但是作为军人,也会自然地为自己骄傲。战车的描写,体现了威严的军容和高昂的士气,“象弭鱼服”也显示出装备的精良,可仍需要日日戒备,可见当时边关的形势。一面是身为战士的骄傲,一面是对家乡的思念,这种矛盾复杂的感情交织,让人不禁想起范仲淹的《渔家傲》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而或许也是因为爱故乡爱的深沉,才会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最初读前四句时,只觉得有一种缠绵柔情,根本无法将之与战争诗联系起来,倒觉得其与“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放在一起读更合适,可没想到的是,这句话出自的《国风·邶风·击鼓》,也是一首战争诗。能把战争诗描写的如此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怕是也只有《诗经》了吧。而“昔我往矣”四句也被公认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昔我往矣与今我来思的景色对比,让人感慨,季节的变换,时光的流逝,何人送我?又有何人等我?漫天风雪中只有一个载饥载渴的征人,步履蹒跚地走着,不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再次读一遍全诗,总会觉得回味无穷。运用重章叠句,使内容和情趣得以层层递进,渐渐深化。而韵律和谐,也加强了整体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其实,我更愿意把这首诗理解为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时期,戍边归来的征人对往日生活的追思与怀念,就像一首同名歌《采薇》中唱的:
卿尚小,共采薇,风欲暖,初成蕊,问离人,山中四季流转又几岁?
卿初嫁,独采薇,露尚稀,叶已翠,问征人,何处望乡一枯一葳蕤?
卿已老,忆采薇,草未凋,又抽穗,问斯人,等到野火燃尽胡不归?
全诗六章, 可分三层。前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写戍卒久戍未归的思归之情;四、五两章写了行军作战的场面;第六章, 写归途中的所思所感。
初读诗歌, 我们就能被笼罩全诗的情感主基调, 即悲哀的家园之思所深深打动。第一层, 诗歌就以多种技巧, 深刻强烈的表达了这种思归之情。前三章首句均以“采薇”之语起兴, 除言生活之苦、戍役艰辛, 更是意在强调薇菜的生长变化过程。“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形象的刻画了薇菜从破土而出, 到枝叶柔嫩, 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变化过程, 喻示春去秋来, 时光流逝。这一层还有多处直接描写心情的诗句, 从“忧心烈烈”的归心似箭、煎熬难耐, 到“忧心孔疚”的撕心裂肺、痛苦绝望。再加上重章叠唱的手法, 使思归之音反复咏叹, 一次又一次增强着情感的程度, “曰归曰归”, 其思归之苦, 读来我心岂宁?
无情流逝的时光, 无情磨损的岁月, 漫长的戍役怎不令戍卒悲切之极, 发出“我行不来”的绝望。“久戍人将老, 须臾变作白头翁” (《杂曲歌辞》于濆) , “万里长征战, 三军尽衰老” (《战城南》李白) , 千古至今, 试问谁又能阻挡时光的流逝啊!
仅仅是时光飞逝令戍卒产生“我行不来”的悲痛吗?其实, 诗歌第一二层都做了这样的层层说明:“不遑启居”“我戍未定”“岂敢定居”, 可见居无定所, 辗转奔波;“王事靡盬”“一月三捷”, 可谓战事频繁, 战斗激烈;“岂不日戒, 猃狁孔棘”这是时刻警戒, 枕戈待旦的艰辛;“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那是枪林弹雨, 飞箭流矢, 生死不虞的险恶。因此, 戍卒即使不被饿死, 也时时有战死的威胁, 岂能只是岁月催老之悲啊!而任何一个威胁都会轻易灭了他的归家之梦, 夺去他的生命。“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王昌龄) “边庭流血成海水”“古来白骨无人收” (《兵车行》杜甫) , 这就是战争!哪怕它起因在“猃狁”之扰, 哪怕它是保家卫国的战争, 它仍然是战争, 其残酷和无情是不可改变的!
诗歌第二层, 许多人都持自豪、责任之说, 即体现了戍卒恋小家也识大局的意识, 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感。我认为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仅是着眼于本层的理解, 而忽视了全诗浓郁的悲哀之气。还有人认为“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表现将士之间苦乐不均, 含抱怨之气。这就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我认为, 要探究诗歌的深层内涵, 先应该看看它写了什么, 是怎样写的, 再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恐怕才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这两章主要写了战车、战马、装备及战况:战车高大 (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 , 战马雄壮 (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 , 装备精良 (象弭鱼服) , 胜仗连连 (一月三捷) 。对于一个“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的陷入归家无望极痛的戍卒, 为何突然在这里如此振奋, 他说这些究竟用意何在?让我们把自己视为戍卒设身处地感受, 这难道不是在激励自己, 奋勇杀敌, 取胜回家吗?这难道不是在激励自己的战友, 鼓舞着战斗的士气, 同仇敌忾吗?这该是为生而战, 为归而战的信念啊!不然怎会有“一月三捷”的胜利。第四章首句的常棣之花也值得我们去探讨, 《诗经·小雅》中就有名为《常棣》的诗篇, 古人以常棣喻兄弟, 又有“兄弟联芳, 谓之常棣竞秀”以及“常棣之花, 其萼相辉”等名句, 常棣花被誉为和睦兴旺之花。这也应该可以作为支持我观点的一个根据吧。
最后一章, 戍卒终于凯旋生还, 踏上归途, 这本该是多么令人激动不已, 喜极而泣的大喜啊, 可他却是满腹的伤悲, “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 这该是怎样的哀啊!这是无人能知, 无人理解, 无法言喻的悲哀, 还有比这更深的哀吗?“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这纷飞之雪, 怎不是戍卒心头之雪, 纷扰迷离, 寒冷心酸。杨柳飞雪, 又怎能不使人联想到年少与衰老, 相送与归来, 相聚与分离, 希望与失望……这一昔一今, 一往一来, 饱含尽了流逝的时光, 损耗的生命, 以及人生的一切美好———亲情、团聚、追求、幸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岂只是寒饿难耐之态, 更是种种复杂心绪的煎熬和磨折。征战多年, “靡使归聘”, 音信断绝, 生死存亡, 两不相知, 自然会有“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的恐惧。“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下沾我衣。”《十五从军征》中这位汉代戍卒面对的凄楚岂不就是《采薇》中的戍卒曾经的苦痛。
思乡恋家, 是人之最朴素最本质的情感。战争, 意味着死亡与毁灭, 是生命最无助之所。《采薇》将战争与思归对立统一在一起, 在战争的背景下, 凸显人性, 表现生命的本真和无奈, 从而碰撞激起许多人性的思索, 生命的悲叹。其思想的厚重又早已超越战争和思归本身, 我们的先民有着多么至情至理的灵魂啊!难怪古人认为“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是“诗三百”中最佳的诗句, 后世的诗人纷纷追慕着它的魅力, 体悟着它的哲思。在“昔往”, “今来”的对举和流逝中, 《采薇》这首千古之音悲吟着生命的永恒之叹。
张玲, 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组教师。
摘要:《采薇》是该用深情和灵魂去教和学的生命之篇。悲哀的家园之思是全诗的情感主基调, 诗歌以多种技巧, 深刻强烈的表达了这种思归之情。时光飞逝, 戍役漫长, 战事激烈, 生死不虞, 因而归家无望, 痛苦绝望。激励自己, 鼓舞士气, 同仇敌忾, 故而为生而战, 为归而战。昔往今来, 时光流逝, 生命损耗, 人生的一切美好消失殆尽。音信断绝, 生死存亡, 两不相知。归乡之途, 步履维艰, 种种心绪煎熬磨折。《采薇》将战争与思归对立统一在一起, 在战争的背景下, 凸显人性, 表现生命的本真和无奈, 从而碰撞激起许多人性的思索, 生命的悲叹。其思想的厚重又早已超越战争和思归本身, 我们的先民有着多么至情至理的灵魂啊!
战争,总会关乎生死。而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除了死亡的残酷,还有离别的忧虑。所以,在战争频仍的先秦时代,戍边的战士难免就会生出思乡的痛苦。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概括了《诗经》成诗的原因,也同时揭示了《诗经·采薇》中那位战士的心声。
“猃狁”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在无史记载,存于传说的时候,对于中原的政权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猃狁”二字的“犬”字强烈而鲜明地传达着汉族对其的侮辱和恐惧,这也恰好说明了它有着“豺狼”一样的民族个性——拜“白狼”为图腾,既残暴又强大。周幽王时,它是攻入镐京的“犬戎”,汉武帝时,它是与之交战的“匈奴”,即使到了唐朝,时人谈之色变,两股战战。
当周朝的战车经过几百年的跋涉,在“春秋”这个拐点终于车破马乏。而猃狁这个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窥伺觊觎之下,当然也发现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进攻与防守,侵略与反抗,在双方的边境上不时上演。我们不知道他们在战争中抢夺了什么,损失了什么?也不知道在每一次的进退时死亡了多少,俘获了多少?历史的风烟连铁石都能消磨成沙,更何况那一小片血渍、曾经温暖的肉身?
但,即使再过几百年、上千年,因为有《诗经·采薇》的流传,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听到有那么一个战士,在频繁的战争空隙里的哀叹与呼吸;可以依稀看到他驰骏马,披铠甲,挽雕弓的飒爽英姿。可以感受他对家国内心的忧戚,对和平的期望。
战争,拉长了家乡的距离,阻滞了归乡的脚步,更使每一个时刻都变得难以消受。塞外是苦寒的天气,晚来的春,短暂的夏,漫长的秋冬。或许,这个战士只能凭借那荒原的草的荣枯来辨别季节,除了战争,除了流血与死亡,哪里还有“采薇”的闲情逸致?“采薇”是和平年代的生活场景,即使遇到荒年,以“薇”代食,那也毕竟不需要枕戈待旦,直面生死。看着草长草枯,想着家乡此时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了吧?一年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但战争不休,何以家为?
对于战争的理解,我总觉得没有这个古代的战士理解的透彻。更别说真的让我持刀跃马,冲锋杀敌了。快意恩仇,杀人如麻,那只是小说家的臆想而已;悲啼呼号,望生畏死,或许才是人们的常态。
至于在极其残酷的古代战争里,竟然有人不贪生怕死,而心存家乡,这样纯粹的、深挚的感情,似乎只他所独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我对这个古代的战士,不是同情,而是敬仰!
他归乡的心情是急切而真实的,但他没有因为戍边就怨天尤人,如一个怨妇那样控诉悲吟,他深知一点,那就是,导致自己远离家乡的,甚至有可能失去家乡的原因是外敌入侵。敌人是横亘在他归乡之路上高山,只有荡平贼寇,才会赢得回归。所以在每一节的诗歌里,他都会反复控诉:“靡室靡家,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这些语言,深刻的显示出这个战士的内心——把对家乡的爱,融化为对敌人的恨。正是爱之深,所以恨之切。
《采薇》之中的情感,是阳刚的,是正义的,是充满着战斗豪情的。当这个战士谈到战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的到:那“君子之车”是多么的高大坚固;那“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是多么的剽悍神骏;那“象弭鱼服”是多么的装备精良、军容整齐;那“一月三捷”是多么的大快人心。这样的描述,正说明了这个古代的战士,他内心之中的大情感,是对国家的责任与爱。
《采薇》之的情感,是浪漫的,是写意的,是充满着乐观情怀的。在战场那“彼尔维何?维常之花”的绽放,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其实是战士对胜利的渴望。1929年,毛泽东在转战闽西时,红军上杭之战胜利,恰逢重阳节,那“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对比,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优劣之比,更是和平与战争的状况之比。诗歌用诗化的画面,而不是用世俗的语言来表现,在含蓄之中,蕴含着批判,在对比之中,增加批判的力量。
但战争残酷而漫长,究竟何时是个尽头,当现实摆在这个战士面前时,引得他无尽的哀愁。“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个人的际遇与时代的命运交叠,多数情况下会淹没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沉寂于芸芸众生之后。但总会有在大河奔涌向前时,偶尔泛起的浪花,逼人眼目,催人魂魄。如能如此,那也应该是个幸运儿。
这个潜藏在千年之前的战士,他发出的悲鸣因诚挚、真切,而感人至深;因深沉、厚重而催人奋进。这位心怀家国、屡经战阵而不死的勇士,在已是杨柳依依,薇草青青,棠棣葱葱的千年古道上,你是否安然返乡?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文艳辉
采 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章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深刻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增强对战争对人性的理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诗经》早已在我们心中扎根。今天学到的这一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二、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三、诵读课文
请同学诵读。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尤其要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高大的战车。
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遮蔽,掩护。
象弭(mi)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我行不来:回家。
雨(yù)雪霏霏:动词,下雪。
四、合作探究,把握情感。
提问:刚才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 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们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明确: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整首诗分几章,各章结构相似,句数相同,句式相同。各章相应位置的字有的虽有不同,但表意相近。
内容上: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
形式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一唱三叹,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韵味委婉而深长。
必修二教案
文艳辉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提问:为何要回家时还会觉得悲? 提示: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为何而悲:追忆过去,痛定思痛(当初离家时的场景,如今回家的艰难)如何表现: 借景抒情—意象 杨柳、冬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王夫之称它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刘熙载称它 “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1.借景抒情。
诗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惜之情;用雨雪纷飞,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2.以乐写哀,以哀衬乐。
以春风杨柳之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加严酷之寒冬,衬凯旋之乐。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3.对比。
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难怪后人把这四句论为《诗经》中最好的诗句。
五、拓展探究
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在三千年前,根本不知道电影为何物,但他却分明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能用三个看来简单,其实却很动人的场景,将一个战士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这样一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用不同的方式纪念,有人挥毫书写,有人深情吟唱,现在我们听到的这一首乐曲就是《采薇》的新唱.我们也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敬意与爱意吧,我有个设想,将这首《采薇》的乐曲拍成一部MTV吧,我想按照情感线索分三个镜头来拍摄,第一个镜头可以是这样安排的:
必修二教案
文艳辉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俯下身子采摘着地上的逐渐变硬的薇菜,不时抬起头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眼中闪烁着一丛烈火:时而幻化出家乡小桥流水,时而幻化出战场的刀光剑影„„
接下来的两个镜头,我想请同学来帮我完成,请大家在音乐声中来帮我构思一下.评语:1.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很生动的画面,很丰满的人物形象
2.把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3、真正把握了这位战士的情感脉搏
镜头二:一树的棠棣花灿烂地站在战地边的路口,军旗在料峭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驾着高大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呐喊着奋勇杀敌。看!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镜头三: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回想出征时杨柳的依依不舍,看看回乡时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家乡还是那个可爱的家乡吗?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向我们诉说着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让我们在《采薇》的吟唱中再次用目光抚平这位战士的心伤吧!(齐读)
六、拓展阅读: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品评】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 深重苦难。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芜,连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看`”,老泪纵横。有多少血泪 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诗歌正是选取了老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段,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七、课堂小结
《诗三百》,思无邪,它是生命最原始的呼唤。古人与我们在时空里隔绝,却在灵魂中相望。《诗经》是一座宝藏,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
必修二教案
文艳辉
《采薇》预习资料:
一、《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共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二、译文参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刚刚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离了亲人没有家,为跟猃狁相厮杀。不得安宁无闲暇,为跟猃狁来厮杀。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没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长得很挺拔。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无闲暇。满怀忧愁真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征,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⑸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掩护兵士也靠它。
四匹马儿齐步跨,鱼皮箭袋雕弓挂。没有一天不警惕,军情紧急不卸甲!
⑹ 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感满腔悲,其中哀痛谁体会!
必修二教案
文艳辉
三、拓展阅读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四、自我检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
玁狁()不遑()孔疚()靡盬()象弭()四牡骙骙()小人所腓()雨雪霏霏()载渴载饥()2.词类活用
⑴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通假字
岁亦莫止()维常之华()玁狁孔棘()彼路斯何()
彼尔维何()象弭鱼服()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赏析
这首诗歌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
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伤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现代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孥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自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
注释:
(1)薇:的一种,学名救荒,现在叫,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2)作:指冒出地面.
(3)止:句末.
(4)曰:句首、句中,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玁(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名.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谓问候.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季节.今犹言“十月”.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
(23)常:既芣苡,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róng):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谓接战、交战.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2)骙(kuí):雄强,威武.这里的骙骙是指壮的意思.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象弭,以装饰弓端的弭.鱼服,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1 诗歌原义的取舍与改变
《诗经》是庞德翻译的最后一部中国古代经典。据前人研究, 庞德起先阅读的诗经并非原版, 几经辗转获得原版的他在词典以及中国学者的帮助下完成了《诗经》的英译。这难免会在诗歌的原意理解上产生一些细微的偏差。如《采薇》第一章中的“靡室靡家, 玁狁之故”, 句意是出行的士兵尚未成家, 而要抗击玁狁的入侵。而庞德译为:
no house, no roof, these Huns on the hoof
意为“匈奴们居无定所, 他们在马上奔腾。”这与原义相差较大。相似的还有诗中头一句:“采薇采薇, 薇亦作止”, 这其中的“作”原意是豆苗刚刚发芽, 而庞德诗中却译成了:
ferns are high
这对于作物的生长状况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 而原诗中又是以“薇”的不同形态来暗示时间的, 因此这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
然而在《采薇》的译文中, 庞德为了进行西方诗歌的再次创造, 也故意缩放、扩大或者转化了原诗中的一些特定的语义。譬如第一章中的“不遑启居, 玁狁之故”。庞德进行了语义的转化, 反译为:
Work, work, work, that’s how it runs, we are here because of these Huns.
这里连用三个“work”是为了模拟还原出原诗中的重声之感。又如第三章的“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 庞德译为:
King wants us to give it all.No rest, spring, summer, winter, fall.
此处的“spring、summer、winter、fall”很明显是扩大了语义。原诗强调动作, 而此处强调时间的持续性, 目的是与前句的all押韵。
相对于庞德而言, 许渊冲具有非母语译者的文化心理优势。原有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取向与古诗大多契合, 因此翻译起来更能做到“化境”之说。许渊冲的翻译中有着“三美”“三化”“三知”的原则, 这使得他在翻译原文时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如许将诗的第三章后两句译为:
The war not won, we cannot rest.Consoled by none, we feel distressed.
此处将“忧心孔疚”化意为“无人抚慰”, 意思贴近, 虽未体现原文情感的强烈, 但与前句形成ABAB的韵调。在诗歌的第四章中, 许渊冲做出了更多的处理:
Driven by four, horses aligned, our lord before, we march behind.
Four horses neigh, quiver and bow, ready each day, to fi ght the foe.
此处许渊冲不再逐句翻译, 而是将原诗中战争的恢弘场面与人马的情态提炼了出来, 重新进行了创作。译文中省去了原文中“象弭鱼服”这一文化概念, 侧重于战马的描写, 在押韵的基础上运用neigh、quiver、bow一系列动作来体现战马嘶吼的战争场面, 从而再现原诗的意境。在诗的终章, 许将“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斯, 雨雪霏霏。”译为: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此处Snow bends the bough一句将“雨雪霏霏”具象化了。依照上文, 此处的bough应为杨柳枝条, 这样的增译是为了增强往昔画面的对比感, 同时也能够使译文有着AABB的韵律格。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许渊冲与庞德在对《采薇》进行翻译的时候, 都为了诗歌的音韵和形式美做了较大的改动, 对于诗歌的原义也进行了多处处理。然而不同的一点是, 由于许渊冲具有非母语译者的文化心理优势, 所以在进行“化意”之时能做出更为大胆的改动与调整。而从庞德的译本来看, 因为源语言的理解障碍, 许多地方是按照“拆解汉字”的方法进行翻译, 诗歌也因此更具有西方韵律, 形成了一种带有韵律的自由诗体。
2 译本语言特色
庞学专家肯纳 (Hugh Kenner) 在其专著《庞德时代》 (The Pound Era) 中曾说, 庞译《诗经》并非中国读者所知的《诗经》, 更不是汉学者所关注的《诗经》, 原因很显然, 这是一部英语诗集 (Hugh Kenner, 1971) 。而在《采薇》中,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显著的英语诗歌特点。
在前三章的首句中, 庞德充分抓住了“采薇采薇”这一语义上的重叠之感, 将原文译为“pick a fern, pick a fern.”让人联想到诗中之人不断采薇, 不断咏叹的画面。《采薇》原文以薇菜的生长为时间线索, 从而逐渐展开故事, 抒发情感。而庞德对于此种时间的逻辑性特别敏感, 他将“薇亦作止, 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分别译为:“Ferns are high;soft as they come;if they scratch.”尽管庞德将“作”意为“high”有失准确, 但其对于时间连词的运用却十分恰当:“as”“if”都体现了时间的层层递进之感。“scratch”一词更是直接化意, 将薇菜动态化了, 这也体现了西方诗歌中对于动作性与时间性的重点把握。
纵观庞德的译文, 我们不难发现, 即便诗歌带有韵律, 诗歌形式上却有着散体诗的特点。庞德在翻译时虽然按照原文划分诗歌章节, 但每章长短不一。庞德在翻译时, 将自己看作是一位讲故事给他人听的士兵。因此诗歌中夹杂着许多口语化的表达, 乍一看也有着英语民谣诗歌的感觉。如第三章中:“I’ll say home, what’s the catch?”“Sorrow to us, sorrow to you.”以及第四章中的“What do you call three fi ghts a month, and won’em all.”译文中对于第二人称和疑问句的使用使得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产生了互动, 从而更具口语化的抒情效果。
许渊冲曾经在自传《追忆逝水年华》中说道, “人生就是追求, 我追求的就是美” (许渊冲, 1996) 。因此许渊冲在翻译时, 严格依照诗歌的格律与音韵进行着创作, 努力重现诗经原文的双声、叠韵、头韵、微云、叠词、重言等语言的美丽。诗经语言淳朴自然, 感情真挚。而许渊冲在翻译时也力求此点。他将晦涩的古文词汇不断转化, 从而替换成简单明快的现代英语。
许的译本通篇读下来流畅自然, 十分美丽。译文中前五章都用复数第一人称“we”, 而在最后一章, 人称变为“I”, 让读者顿觉诗歌通篇乃是诗中人物的内心独白, 情感的体验也就更加厚重与内敛。许的译本中, 每章8或10个短句, 与原诗的四言形态十分相似。而每章都遵循ABAB或者AABB的韵律。
3 读者文化体验
虽然字面意义相距不大, 但庞译与许译所呈现出的意境与创造的读者体验是大不相同的。通读庞德全诗译文, 口语化的语言以及自由的韵体形式不断地突出着诗歌的故事之感。此种译法给读者一种影院观摩之感, 镜头的正处便是一位士兵, 他面对观众, 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而在读许渊冲的译文时, 更像是读者与士兵两人的共存, 诗中之人用凝练的语言, 向读者徐徐诉说自己的无尽哀伤。这也就使得两篇译文有着不同的气质。庞译中透露着大众化的草根气息, 而许译中则夹带着孑然一身的不凡气质。
在庞德的译本中, 讲述故事的士兵虽历经沧桑, 但他所体现的是平民的草根气质, 他只是战争的过客, 是岁月的牺牲者, 在刀光剑影中混沌度日。诗中的士兵是不情愿地工作, 因为皇帝想榨取他们的所有 (King wants us to give it all) , 他们在战争时是躲闪避敌的 (Sloggin’alone in the Hien-yun war) , 译文中所体现的是一种可怜, 一种平凡的悲哀, 一种对战争的畏惧与控诉。
然而,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原诗, 不难发现, 虽然《采薇》是一首厌战诗, 其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却不是漠然的, 而是洋溢着热血的。“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洒遍鲜血的战场上仍然开着海棠花, 宏伟的战车, 高大的马匹, 不断传来的捷报, 这些描写中更透露了士兵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悲壮之情, 因此要还原诗中的意境, 就需要在译文中体现出这种壮丽的情感。许渊冲很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情感, 因此在翻译时用感叹来加以传递:
How gorgeous are, the cheery fl owers!How great the car, of lord of ours!
此句的不同译法, 最终赋予了两个译本不同的情感基调和不同的文化气质。两篇译文的情感在此分化, 而到了诗歌的终章, 情感差异也体现地更加明显。诗的最后, 庞德仍然只是使用陈述句。士兵虽然忧愁, 但也只是淡漠地猜疑, 只怕自己的忧愁无人能懂:
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s doubt. (No one feels half what we know) .
而许渊冲的译本中则将忧愁的情感推到了顶峰:
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Hunger and thirst, press me the worst.My grief o’erflows, who knows?Who knows?
Long、long、hard、hard的叠用突出了路途的无比艰难, 更烘托出了士兵心情的悲痛, 而结尾的who knows?Who knows?像是悲伤至极的呐喊, 让读者感受到士兵心中的百转千回, 而诗歌也在这情感最盛之时戛然而止, 留下浓烈的悲哀, 无法化开的余韵。
4 结论
翻译可以说是无限贴近原文的过程, 也可以说是译者的再次创造。诗歌翻译尤是如此。对于《采薇》一诗, 庞德与许渊冲在形成自己理解的基础上, 为了诗歌之美进行再创作, 产生了两篇具有不同文化气质的译文。从原文意义的传达、诗歌情感与诗歌之美的传递来看, 许渊冲确实更胜一筹。然而庞德却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诗歌方式, 将中国古典与西方诗歌结合起来, 进行了革新。正如德伯所说, 《诗经》或许比《诗章》 (The Cantos) 更能清楚说明, 庞德作为一位诗人、美学家及其所膜拜文化的阐释者的成败得失 (Dembo, 1963)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 对于经典的翻译也并非易事, 而译者能做的, 便是在还原经典的同时, 不断减少读者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理解障碍, 从而达到追求艺术与弘扬文化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Dembo, L.S.The Confucian Odes of Ezra Pond:A Critical Appraisal[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1.
[2]Kenner, Hugh.The Pound Era[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520.
[3]Pond, Ezra.How to Read[Z].T.S.Eliot 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nd[M].New York:New Directions, 1968:25.
[4]钱雅欣.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MA].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汪榕培.漫谈《诗经》的英译本[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5.
[6]许渊冲.诗经[M].周明伟编.北京:海豚出版社, 2013:189-192
[7]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Z].北京:三联书店, 1996.
[8]岳峰.略论《诗经》英译的韵脚处理[N].集美大学学报, 2002.
[9]袁靖.庞德《诗经》译本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诗经·采薇》赏析】推荐阅读:
《诗经》氓、采薇教案10-04
读诗经采薇有感散文10-05
采薇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06-28
《诗经·木瓜赏析》07-22
诗经柏舟的赏析09-08
诗经硕鼠-硕鼠赏析10-04
《诗经:蝃蝀》译文及赏析10-13
诗经《小雅·大田》原文赏析10-31
甘棠,甘棠诗经,甘棠的意思,甘棠赏析06-14
鸿雁,鸿雁诗经,鸿雁的意思,鸿雁赏析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