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歌曲艺术特色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儿童歌曲艺术特色(共9篇)

浅析儿童歌曲艺术特色 篇1

人生,就是一次长途旅行。而我们,就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成长。

从记事起我们就已经身在这趟名为‘‘人生’’的列车上了。一开始,我们并不关心它开往何处。孩子们不需要为人生安上一个目的。我们趴在车窗边,脸蛋紧贴玻璃,窗外掠过的田野、树木、房屋、人畜无不可观,无不使我们感到新奇。

不知从何时起,车窗外的景物不再那样令我们陶醉了。这是我们告别童年的一个确却标志,我们开始对前途充满幻想,我们开始拥有理想和目标。我们相信列车将把我们带往一个美妙的地方,那里的景物远比沿途优美。我们在心里 悄悄给那地方冠以美好的名称,名之为‘‘幸福’’‘‘成功’’‘‘善良’’‘‘真理’’等等。

这时,我们不免感到,时光消逝得如此之快。美好的童年、美好的青春在这趟特快的‘‘人生’’列车上转瞬即逝。我们怅然发现,与时光一起消逝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当年的人、树木、街道、房屋、天空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们当年的爱和忧愁,感觉和心情,以及我们当年的整个心灵世界。

时光已逝,但列车还在前行,我们依然在路上。

年龄愈大,光阴流逝越快,我们更加珍惜剩余的时光。我们开始陪孩子读书,陪父母消遣。我们不舍昼夜,辛勤劳作,为了有生之年能够有所斩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从未停止过。光阴何尝不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们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从我们身边流过的东西,不是河水,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一步步走向暮年,走向整个人生旅途的终点。

浅析儿童歌曲艺术特色 篇2

艺术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是为了纪念周总理逝世两周年, 根据柯岩的诗词《请允许我》, 由施万春作曲于1978年创作完成的。柯岩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和诗人。其作品构思精巧, 词句之间刻意求精, 既具有清新洒脱的风格特点;同时也有豪放奔放的作品意蕴, 尤其是充满了生活情趣, 富有深刻的哲学理念和诗意内涵, 因此, 柯岩的作品广受社会大众的喜欢。

1978年,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看到这首诗后十分感动, 深深地折服于此首诗歌高远的意境和情真意切的情思, 于是委托施万春等八位作曲家为柯岩创作的诗词作品《请允许我》谱曲。看到这首诗后, 施万春同样是十分感动, 与好友钟夏边改词边谱曲, 经过四天的奋斗便完成了整首作品。由于删除了原诗词中“请允许”的文字, 因此, 最终的歌曲作品叫做《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此首歌曲在1978年3月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首次发表, 便被广泛流传, 久唱不衰, 成为一首集艺术特色与情感感染力为一体的经典艺术歌曲。

二、艺术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是由诗意化的歌词内容与完美的曲式旋律结合而成的, 因此, 我们可以从歌词与曲式结构两个层面来分析艺术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艺术特征。

1、情真意切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歌词内涵

经过施万春先生改编之后的歌词《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是一首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作者在歌词开头部分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方式, 把连绵不断而又十分强烈的思念比作是“一尾银鳗”、“一只鸿雁”, 由此实现与周总理的相见, 既是十分的形象生动, 同时也呈现出浪漫隽永的情感色彩, 浪漫性的情怀油然而生。除此之外, 到了歌词的中段部分, 作者又采用叙述性或者是陈述性的口吻, 表达了对周总理的强烈思念之情, 比如“虽然我不是银鳗, 不是鸿雁, 歌声却随着轻风飘向远方, 送上我心头无比的思念, 总理啊, 总理啊, 你可听见……”。事实上, 从表面上来看, 似乎是在表达作者对总理绵延不断的思念之情, 但是在平静、自然的倾诉之中却蕴含着浓烈的内在情感。在经过最初的舒展的倾诉之后, 数板式的节奏积累一浪高过一浪, 从而极大地升华了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歌词的最后部分同样是前面情感的延续, 呼唤声在祖国大地上无尽的回荡, 形成无声的啜泣。

总体来说, 艺术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饱含浪漫主义的色彩, 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既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内心的呼声。正如李西安先生所说的:“艺术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的歌词内容既有新诗的节奏, 同时也有旧诗的格律, 既摆脱了旧诗中带板、僵化的五、七句式结构的束缚和限制, 同时又在新诗自由化、开放性的长短句之中呈现出叠放起伏、错落有致的声调样式, 堪称现代艺术歌曲歌词中的典范。”

2、悠扬完美的曲式旋律

正如上文所说, 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出歌词的叙事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特征, 施万春先生采取了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 (A、B、A’) , A段来表述情感, B段是情感的自由抒发, A’是对前面情感的延续和承接, 并且以五声音阶作为旋律主体, 从而在完美的词曲结合之中将整首歌曲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首先歌曲的第一部分A段, 是由四个体现起、承、转、合发展逻辑的乐句所构成的。环绕式、波浪式的旋律线, 重复地诉说着作者对于总理的思念之情;弱起、附点、三连音、宽放的节奏极大地振动了作品的情感脉络;雅乐降e羽调式的委婉、阴柔的色调;4+4+4+6的句法结构, 将人们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具体来说, 第一句歌词“鸿雁”所对应的旋律是上行级的三连音与下行装饰性的级进音调, 使这两个字呈现出情绪的二声与四声之间的起伏。最后, 为了着重渲染“为我们可又把白发增添”, 作者通过略带宣叙性的旋律样式和与它重叠出现的连绵悠长的半音化和声, 从而极大地强化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思念之情。

其次歌曲的第二部分B段是整首歌曲的高潮所在。虽然在调性与调式方面与第一部分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是作曲家却在这一段落明显调动了6/8节拍以及长短节奏与均等节奏, 尤其是拥有了二连音的表现方式, 在中、高音区呈现的音区、piu mosso式的速度、环绕式旋律线的逐渐上扬等诸多手段, 从而将这一部分的旋律推向高潮的过程中, 进一步抒发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思念之情。在曲式结构上, B段包括3个乐句, 在“起、开、合”的逻辑发展中, 陈述着浓厚而富有感染力的乐思, 尤其是最后的一个乐句, 在通过3+3+4+7扩充而成的乐句中, 伴随着高潮的重复迭起, 仿佛作者内心的啜泣之声, 感染至深。总体来说, 曲作者平将铺直叙的口语化音调与跌宕起伏的旋律结合起来, 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情真意切的诉说以及对总理的呼唤, 尤其是二连音的使用, 更是表现了曲作者发自内心的诉说。在经过前面重复性的感情积淀之后, 作者在“你可听见”这一句上应用了三度上行推进的方式, 使对总理无限思念的情感喷射而出, 由此把整个乐曲推向高潮。与歌词内涵相一致, 作者的情绪逐渐由强烈的呼唤转变成五声的啜泣。

最后歌曲的第三部分C段是A’, 也即是A乐段的变化再现, 是第一段情绪内容的一种回归。在曲式结构上, 前三个乐句都与A乐段的前三个乐句相同, 只是为了实现完美终止的任务, 第四乐句通过变换几个乐音的方式, 逐渐将音乐移高, 在较长时值的主音之上结束整首作品, 因此, 最后一个乐段是变化幅度并不是很大的再现段落。但是, 伴奏和声织体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使整个音色开始变得激动不安, 从而实现感情上的升华, 表现出人们仿佛看到周总理已经回到自己的身边, 并且看到了祖国的春天。

三、结语

总体来说, 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 不仅需要词、曲作者精心的设计与创作, 赋予特定歌曲深厚的歌词内涵和独特的曲式旋律;同时也需要演唱者进行完美的后期处理, 由此还原特定的歌曲作品应有的艺术内涵和欣赏价值。艺术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既具有情真意切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歌词内涵, 同时也具有悠扬完美的曲式旋律, 因此, 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对A、B、A’三部分进行有效的技巧分析和锻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情感的表达, 由此才能还原该艺术歌曲应有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04) .

艺术歌曲《黑雾》的艺术特色分析 篇3

艺术歌曲《黑雾》是由许建吾先生作词、黄友棣先生作曲完成的,当时中国正处于内战的动荡期间,许建吾先生独自登上自家的小楼,低头沉思,感悟于当时的社会形势,写下了这首经典的小诗,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状况的彷徨恐惧以至进行反思,直至心中豁然开朗的心境。后来到了香港由黄友棣先生把其配成歌曲,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经典。黄友棣先生是广东南海人,1930年进人中山大学学习,在大学期间同时学习小提琴演奏及作曲理论知识,1934年获得香港英国圣三一音乐学院提琴高级学位,并且在抗战期间从事抗战歌咏及教学工作,i957年赴意大利学习音乐,毕业于曼德艺术学院作曲系,后来暂住于香港,最后定居台湾高雄市。期间写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及合唱作品,是我国一位杰出的音乐家,《黑雾》就是其艺术歌曲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作品的前奏以柱式和弦开始,作品开头便是一个f的力度,这是作者在为整首作品的情绪定下基调,强奏的柱式和弦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如同一个人踏着沉重的脚步声走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柱式和弦的使用占据了作品的一大部分的伴奏部分,所以作者从一开始便为听众做好了心理上的铺垫。歌词部分,第一句是“东边看不到太阳,西边看不到月亮”,在中国的诗文化里,“东西”正好是相对的两个方向,“太阳”与“月亮”也是两个相对的的自然物体,这恰恰符合了对称的行文风格,并且曲作者在处理“太阳”二字的时候特意的将音域升高,在“月亮”二字的时候将音域压低,恰恰也符合了音乐上高低对称的原则。从人的发声与听觉来考虑,音域升高的时候需要的力度会自然加强,声音便会明亮一些,音域降低的时候需要的力度便会自然减弱,相应的声音便会暗淡一点,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此处的作曲安排也是在有意地符合中国阴阳哲学的理论,因为太阳在阴阳学的角度看属于是阳性的,月亮则属于阴性,作曲家恰好在音乐的音域方面体现了这一点。而伴奏在这一句总是在最后高八度重复演唱者的曲调,形成了一种回音的效果,使得听众在听觉上感觉特别的空旷,似乎可怕的黑暗无边无际。后面“横断在天地问”这里有一个猛然间的休止,此时音乐正好处于一个上升的关头,作曲家却突然的来了一个休止,使人有一种猛然间抬起头的感觉,随后跟上“一片黑雾茫茫”的歌词,使人有种好像突然看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心生恐惧,并且作曲家有意的在“黑雾茫茫”四个字上面加上了重音记号,更加的突出了环境的恶劣。接下来的部分与第一部分的歌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作曲家在音乐上却进行了进一步的变化。首先是把音乐的音域提高,并且作品力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东边看不到太阳”这一句的时候,作者有意的使用了“ff”的力度记号,这使得作品的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一个人面对无尽的黑暗心生恐惧的话,那么这一部分则是恐惧的加大以至绝望,所以这一部分演唱“东边看不到太阳,西边找不着月亮”时,演唱者应当着重体会作品所表现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恐惧,虽然这里并不是乐曲的最高潮,但却是力度最大的地方,所以在这里演唱者可以把自己的音量尽量加大,以取得对前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的戏剧效果。但是在演唱“一片黑雾茫茫”的时候,情绪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者在这里是想要表达一种恐惧过后对现状的绝望的心情,所以这段在这首作品当中担负着发展与转变的重要作用,为下面作品的发展起到了极好的连结。在这一部分,伴奏在开始很强演奏的同时,应当注意到后面一片“黑雾茫茫”的力度变化,因为体现的是一种绝望的心态,所以作曲家在这里用了一个弱音记号,恰恰符合了一个人的心理变化所体现的一种形态。根据人的心理变化我们不难得知,在恐惧过后,绝望过后,接下来便是寻找突破困境的方法,所以,后面接下来的部分无论是从音乐还是歌词都带出了一丝的慌乱,音乐的速度也应该稍微加快一点,以体现这种心慌的感觉,伴奏在这时加入了大量的三连音柱式和弦,使得和弦的密度大大加强,更加体现了一种慌乱急迫的心理状态。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这部分时也应该注意自己的音色变化以体现这种恐慌的感觉,演唱这一部分时,不需要太大的音量,音色也不用过于明亮,甚至可以用稍微暗淡、轻轻抖动的声音来表现这种慌乱的心理状态。接下来音乐渐渐安静,并且渐慢下来,音乐的力度也大大减弱,速度也较之以前慢了许多,音乐的整体线条趋于平稳,以体现作品中主人公恐惧慌乱之后,冷静下来,冥思所处环境与出路的状态。但是音乐在这个地方仍旧是d小调,因为所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作曲家仍旧以小调来体现这种阴霾暗淡的情绪,演唱这一部分时,类似于一个出家人在平静地念经打坐,就是在一种及其平静的状态里寻求问题的出路,寻求心中和现实的阳光出现的地方,所以,这部分作品语气要相对于前面平和了许多,音乐的线条也是比较平稳,音乐适中,比较适合轻声地吟诵。但是后面的“看见了,找到了”出现的时候,配合着歌词音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音乐忽然变成了D大调,由一种阴霾暗淡的心情突然转到了明朗的状态里,这是主人公冥思苦想之后忽然得到答案的一种状态体现,此时的音乐也达到了全曲的高潮,所以演唱者与伴奏要特别注意这种情绪的转变,把握好音乐与歌词所要体现的那种戏剧效果。演唱者在演唱前面的时候,由于体现的是一种阴暗的心情,所以往往会加大声音中胸腔的成分,使声音听起来沉闷浑厚,但是音乐发展到这里的时候,演唱者需注意声音应该大量加大头腔的比重,减少胸腔的分量,声音尽可能明亮光鲜,以体现这种明朗的心态。甚至在演唱“找到了”的时候,声音可以加入些许的颤抖,一次来体现那种激动的心情。但是这种颤抖和前面所说的颤抖不太一样,这里的颤抖是激动心情的一种体现,声音是明亮的,给人的感觉是开朗的,并且伴奏在此后的部分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柱式和弦变成了分解和弦,并且密度大大增加,音乐的织体比前面的部分丰富了很多,体现出一种明亮活泼有朝气的精神状态,甚至于后面的结尾部分音域达到了小字四组的f,以高音的明亮来烘托这种心理上的兴奋,最后音乐在一种明亮、高亢的情绪中结束于D大调上。

《赠白马王彪》艺术特色浅析 篇4

xxx

“粲溢古今,卓尔不群。兼曹操,曹丕之长,而各避其短。魏诗至子建始胜,风雅当家,诗人本色,当推此君”。这是,对曹植最中肯、最完美的评价。

《赠白马王彪》这首诗作于黄初四年(223),最早见于《魏氏春秋》。当时诗人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一起进京朝见曹丕。任城王曹彰在京城里不明不白地死了。曹植和曹彪在返藩的路上又受到监国使者的限制,不许同住同宿,被迫分道而行。曹植在极度的悲愤中写了这首诗送给曹彪。全诗共分七章。诗人以沉郁的笔调抒写了自己与任城王曹彰的死别之悲,与白马王曹彪的生离之痛,在这巨大的悲痛中又渗透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幻灭之感,哭弟伤己,悲情四溢。而这四溢的悲情正造成了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在这首诗中采用了叙事、写景、抒情互相穿插、互相生发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心灵深处的悲痛。如第一章以叙事为主,交代朝京师后起程返封地的情景,“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语调缓和,然而读者不难从中咀嚼到一种深沉的哀痛。再如第四章以写景为主,“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那凄凉的旅途景色成功地渲染出一种孤寂、穷愁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至于第三、五、六、七章以抒写情感为主,或愤而斥责,或黯然自伤,或强作宽解,笔致委曲,写出了悲情的深沉、悲情的锦远。

这首诗的感情旋律,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辗转相承。先是告别京师的眷顾之情,接着是小人挑拨离间、兄弟被迫分离的激愤之情,秋景萧条引发的伤感之情,与兄弟生死离别的悲痛之情,最后是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宽慰之情。感情的表达,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比兴寄托,都是“悲”、“愤”两字的不同表现。富于变化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本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从章法上看,它采用了民歌常用的连章法,除首章之外,其余六章首尾相衔,使全诗气韵流贯,节奏跌宕。诗中多用问答句,问答句又多用在每章之首,承上启下,即使全篇结构严谨,又使诗歌转折有致。

子建精通音律,据传又通晓佛经。“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撰文制音,传为后世”。他的诗歌追求音律和谐之美,如本诗中的“古混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平仄协调,音节铿锵,可以见出从五言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曹植还着意于炼字造句,诗句或悲壮宏阔,或凄恻委婉,或清丽工致,都充分显示了诗人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辞藻,锻炼字句相结合的用心。曹植诗无论是比兴运用,还是直寻其事,诗人的充沛感情都一贯用之。

正因在此诗中的各种艺术风格及其他作品的浓郁凄婉,曹植被钟嵘称为“建安之杰”。王世懋也云:“古诗两汉以来,曹子建出而始宏肆,多生情态,此一变也。”胡云鳞云:“子建《名都》、〈白马〉、〈美女〉诸篇,辞机赡丽,然句颇尚工,语多致饰,视东,西京乐府天然古质,殊自不同。”此外,在古体诗到近体诗和民歌到文人诗并推从文人诗的发展方面,曹植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浅析儿童歌曲艺术特色 篇5

——浅析三毛的人格魅力与作品的艺术特色 摘要: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传奇性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作品风格和作品中永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使读者沉浸在她为我们营造的亦真亦幻富有异国风情的艺术世界的同时,于无形之中也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人格的升华。当我们回过神来,内心仍然会涌动着一股感情:既惊叹其人格的伟大感慨自己的不足,又享受其独具的艺术风格带给我们的自然舒适。

关键词:三毛 人格魅力 作品 艺术特色

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

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

[2]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我承认我的作品

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

[5]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3]

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

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一幅有人物、有情节、更不乏作者个性色彩的人生图画。确切地说,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水仙花”般的自恋情结的悄然释放。它无疑使三毛找到了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

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乃至风景,都是为了三毛这个东方的奇女子而显形。由此带来的作品魅力,自然是自叙传的真实和亲切,自我个性的鲜明和生动。在“三位一体”的角度下,根据“我”的位置,三毛的主要作品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类是以“我”为主角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两个集子中的大部分篇什,当属这种情形。作品集中描写的是三毛自己的故事,坦露的是私人性的情感体验。“我”在沙漠中开饭店,我为沙哈拉威人“悬壶济世”,“我”在荒山之夜遇险,“我”与荷西的爱情神话,“我”看沙漠洗浴风俗,“我”与沙漠上的“芳邻”相处„„这里,不仅篇篇有我,而且一切的故事因“我”而生发,围绕“我”而表现。在“我”的身历中,三毛活泼的个性飞扬着,喜怒哀乐的神情浮动着,[8]

作品讲述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从中贯穿和最后凸现的则是作者鲜明的自我形象。另一类是“我”为次要角色的作品。如《娃娃新娘》、《士为知己者死》、《巨人》、《卖花女》、《永远的玛利亚》、《哑奴》、《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等等。在这些故事中,三毛退居次要位置,以旁观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但她并非生活中冷漠的看客,作者无法不动声色地写这个“自我”,她在作品中留下浓重的创作主体的投影。正如三毛自己所说的那样,“就像《哭泣的骆驼》,我的确是和这些人共生死,同患难,虽然我是过了很久才动笔把它写下来,但我还是不能很冷静地把他们玩偶般地在我笔下任意摆布,我只能把自己完全投入其中,去把它记录下来。”“我”与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是命运背景相关,如《哭泣的骆驼》所涉及的西属撒哈拉面临瓜分的政治骚动;或是往来密切、感情相通,如与姑卡、达尼埃、哑奴、沙伊达、鲁阿这些沙哈拉威人的交往;或是和周围环境发生着碰撞与矛盾,如与卖花女、玛利亚的相遇与纠纷。一旦作品的主人公命运或性格心态发生演变,“我”不可能无动于衷,漠然处之,“我”势必对这一切做出情感反应和价值判断,“我”的性格也会在生活的各种碰撞中迸出火花。所以,主人公的命运往往成为触发三毛思想感情变化的催化剂。《士为知己者死》写的是米盖无奈的世俗婚姻,折射的是三毛追求个性平等的现代爱情观;《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塑造的是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悲剧性人物,坦露的是三毛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卖花女》、《永远的玛利亚》揭示的是人间自私、欺诈、无耻的行为,反衬的是三毛夫妇的善良、淳厚。作者着力刻划的是主人公的一切,但最后的停泊地是三毛的心灵世界。从“我”这个次要角色身上,照样散发出自我的主体精神和人格光辉,这实际上是从特殊的角度完成了三毛形象的自我塑造。纵观三毛,她用自己的作品告诉了人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真理:“在你的生活里,你就是自己的主宰,你是主角。”

参考文献:

特色儿童需要特色教育 篇6

【个案】

明明的妈妈医科大学毕业,是一位内科医生;爸爸也是大学毕业,在税务局工作。明明出生后,妈妈休了长假,还请了一个蛮有文化的保姆,专心致志地联手对孩子进行精心抚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不敢怠慢,有空就给他放音乐,讲故事,读古诗……;而爸爸呢,每天回家最大的乐趣就是把儿子抱在怀里,看看他又学会了什么。

这么优越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有什么问题呢?您或许会奇怪了。可是,在爸爸妈妈眼中,明明还真有点小“问题”,至少,他跟一般的孩子不一样。

明明小时候家里书桌上有一本精美的台历。台历的每一页上面都画有山水画,写着一首古诗。那时候明明还不会说话呢,就很喜欢看这些画,总是抱着挂历翻看。妈妈见他如此感兴趣,就读上面的诗给他听。一天,妈妈惊奇地发现,妈妈读哪首诗,明明竟然能准确地翻到那首诗所在的那一页。过了几个月,明明会说话了,常常一边自己玩着,一边咿咿呀呀的。开始妈妈爸爸没在意,后来妈妈终于听明白了,他竟然学着大人的语气背古诗呢! 3岁时,明明把古诗派了“用场”。明明爱哭,有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爸爸不喜欢他哭闹,有次严厉地批评他:“男孩子还哭鼻子,真没羞!”明明听了,竟然回了一句:“丈夫非无泪!”

再大一点,他更加振振有辞了。平时有不高兴的时候,他会皱着小眉头,好似自言自语地说:“嗨!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有时,他会莫名其妙地玩着玩着说出:“大漠沙如血……千山鸟飞绝。”妈妈有事要和他说话,他不想听的时候,就会用两个手指头把自己的耳朵堵得严严的,紧紧闭上眼睛,嘴里不停地、大声地嚷嚷着“8+1=9、8+1=9……”搞得妈妈哭笑不得。

在幼儿园里,明明表现出强烈的表达欲望。每天上课,他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如果不叫他,他就干脆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有时急得掉眼泪。开始老师还很喜欢他,后来急了,有一次对他妈妈说:“这孩子,越是举手要求发言,我越是不叫他,好好地改改他的性子!”妈妈知道老师这样做不妥,但又不知道怎么办好。

每天往返幼儿园的车上,明明见到店铺的招牌、大小的广告、街道的路标,就问妈妈念什么,有时自己不认识的字也一样大声读出来。读成白字了,难免就会逗得其他乘客大笑。坐在他旁边的妈妈开始有点难为情,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明明却从来没觉得难堪,想说就说,毫无顾忌。他还特留心街道的路标,凡是他经过的地方,他都记得住。坐公共汽车之前,他总要把站牌看明白。有一次,妈妈带他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张城市地图。他如获至宝,回家后把地图铺在地上看个没完。那以后就不断要求买中国地图、铁路图、游览图……,只要是地图,都喜欢。

6岁时,明明已经是一个中国铁路通了。如果你要从他所在的城市上海搭火车去哪里,他会告诉你,坐多少次列车,经过什么铁路线,在哪里转车。你要问他中国有些什么铁路干线,他如数家珍,津津乐道,最后还不忘记告诉你正在建设的`铁路有多少条,将要建设的有多少条,都在什么地方。即使成年人,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

至于上海的城市道路明明更是不在话下。一次,老家来了客人,他自告奋勇带他们游上海。先去城隍庙,再去豫园,下午游南京路、明珠塔和外滩……他安排得特有条理。游到中午,他有点犯困,就对客人们说:“你们自由活动吧,我要先回家睡午觉了。”客人们开玩笑地说:“那不行。你要走,你就可以下岗了。”明明一听让他“下岗”,觉得不是光彩的事情,于是坚持干完导游这项“工作”,受到了客人的好评。 明明现在上一年级了,不过早在上学前,他认得的汉字就足足有两千多个了。您说这孩子,是不是跟别的小孩不一样?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析案】

总的看来,明明是那种相当自我中心的、“旁若无人”的孩子。教育这种孩子,对家长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只用一般的“大路货”式的教育方法,是对付不了他的。他是一个“特色儿童”,至少有三个特点: 1.记忆力(尤其是无意记忆)惊人;

2.表现欲极强;

3.对“路线”有超常的爱好和认知能力。

记忆力惊人当然是好事情。能有意无意记住很多东西,这种本领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他的父母及时开发了这个资源,结果孩子上一年级之前就已经认识两千多个汉字,而且是像玩一样认识的,不属于“牛不喝水强按头”那种,没有造成孩子厌学,这是很成功的早期教育经验。不过要注意的是,如果您的孩子没有如此优越的记忆力,您就不能采用明明的教育经验。孩子与孩子是不可以这样比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您的孩子如果识字很慢、很难,您也不必焦虑。特色儿童自有令人羡慕的长处,也必有让人头痛的麻烦,这就是大自然的公平之处,它不可能把风光让一个孩子占尽。 果然,明明的第二个特点就令老师十分棘手了。一个班那么多学生,怎么可能把发言的机会都给极少数孩子呢?那就不公平了。所以老师限制明明的发言次数是有道理的,但是老师那番话明显有点简单生硬了,有可能使明明受到挫伤,造成师生对立。我要是老师,我就这样对明明说:“你是个聪明孩子,平平常常的问题你也举手回答,那多浪费人才呀!你应该等着答那些别人答不出的问题。那才叫本事呢!”如此既可以保护孩子发言和听讲的积极性,又给别人腾出了发言机会,可能是比较好的办法。对此,家长既要与老师做良好的沟通,又要给明明讲清公平的道理,促使他慢慢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明明的第三个特点―精通“路线图”,非常值得注意。这说明他的思维方式可能先天与众不同,某种程度上预报了他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职业指向。如果家长能帮助他找到适合这种思维方式的学习方法,则孩子可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则他可能偏科,厌学,甚至与教师作对。

黔鄂民间歌曲艺术特色对比研究 篇7

民族歌曲的美妙最主要体现在歌曲的声音美, 编曲使用地方方言, 演唱也使用方言, 音调也不属于普通话的类型, 明显的是贵州和湖北的民间歌曲都是用方言进行演唱的, 两地民间歌曲的旋律都与方言的声调和腔调有很大的联系。贵州的民间歌曲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 本地的方言众多, 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的唱法, 但都属于贵州民歌的一种, 在贵州东南一带, 他们对多声部歌曲的演唱就使用“飞歌”的腔调进行演唱, 并且演唱者多为女性, 声音的穿透性较强。湖北的民歌讲究歌词的押韵, 旋律要配合方言的声调, 唱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感觉, 加上特殊的方言, 让湖北民歌的风格性很强。

二、演唱的润腔特色对比分析

润腔是歌曲中表达演唱者情感的一种装饰音, 这种音调在体现民族歌曲风格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从湖北民歌和贵州民歌演唱的方式来看, 两地都有自己地域的习惯性音调, 很容易进行区分。贵州民间歌曲通常的润腔的方式以坡头腔、嗓音、直音、鼻音来实现, 润腔音非常高, 声音尖而细, 喊出了贵州人民的豪放气概。湖北的民间歌曲表现出来的润腔比较圆润, 听起来是比较舒服的, 抒情性比较强, 加上了很多没有意义的语气词作为词曲结尾的衬词, 熟练掌握湖北地方性的语言腔调, 还能在方言曲调上加上润腔, 才能演绎好湖北的民间歌曲。

三、真假音、混声唱法的对比分析

(一) 真声

贵州人民对民间歌曲的演唱所发出的真声类似于现代摇滚的呐喊, 声音高亢洪亮, 胸腔呼气, 气量对喉咙的冲击进行发声, 需要的气量也比较多, 所以练气也是真声演唱的一个基本功。湖北民歌的真声则是比较简单的, 类似于平时的说话的方言, 唱出来的感觉是舒服、自然的, 演唱时多用到低音或者中音, 发声明晰, 咬字清楚。

(二) 假声

从贵州民间歌曲演唱的发声不难看出, 其民间歌曲谱出的旋律音域比较宽, 旋律高低起伏, 变化大而且突然, 这种情况下对声音的控制的难度比较大, 一直使用真声会破坏歌曲的旋律, 所以在声音稳健的基础上使用假声代替真声, 期间换气, 为下一句的真声的演唱做准备。湖北民间歌曲的演唱自然、悠长, 不需要很强的气息力量, 并且对气的消耗比较小, 不需要太多的假声修饰、换气, 偶尔演唱的假音只是为了达到押韵的效果。

(三) 混声唱法

混声唱法, 简而言之就是真音和假音一起交替出现的演唱方法, 实际上也属于假声唱法的一种。贵州的民间歌曲多采用真假音交替的唱法, 真声和假声的音调都比较高, 并且在转换的时候带着很强的节奏感。湖北民间歌曲的混音唱法的真假音比较难分辨, 很多音调唱出来, 不知道用的真音还是假音, 唱出来的混音喜欢拖长音, 持久力很强。

四、调式对比分析

众所周知, 我国的民间歌曲大多分为七声音阶和五声音节, 在区分我国民间歌曲的时候, 主要是从民歌的调式上进行区分, 民歌调式对应着地域。湖北算是处于南北交界的地方, 所以湖北的民间歌曲具有南方和北方的调式特点, 在编曲上也注重了南北结合的特点。贵州民间歌曲的调式主要表现为南方的特点, 也就是说贵州民间歌曲的旋律线条为多级进, 音阶体现得比较完整, 湖北民歌的旋律线条多为跳进式, 音阶存在带过的特点。

五、旋律对比分析

贵州少数民族较多, 民族歌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所以民歌的特点也很多。贵州民间歌曲的旋律性较强, 有着强烈的强弱对比, 音调比较长, 拖腔表现得很明显, 用几个长音叠加, 对唱的形式大多数以五度音阶平行, 长音拖完之后一个节奏性很强的句子凸显而出, 突然之间形成很强烈的对比, 这种唱法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种表现形式, 贵州民间歌曲的旋律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湖北的民间歌曲旋律简单, 没有太多的变化, 主要靠语调体现自己的特点。

六、结语

贵州民间歌曲和湖北民间歌曲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两省的民族歌曲的独有的艺术特色已经成为当地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民间歌曲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歌曲过程中要进行创新, 歌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艺术形态, 各地民族歌曲对比之后进行多元化的继承和发展, 做好对民族歌曲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士仁搜集整理.苗族情歌选 (黔东方言) [M].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编贵州民族出版社, 2012, 6.

[2]王承祖.贵州少数民歌文化集萃-苗族篇-千岭歌飞[M].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4, 1.

[3]钱亦平.歌曲作品分析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歌曲学院出版社, 2012, 05.

浅析《离骚(节选)》的艺术特色 篇8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独特;美

《离骚》是屈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生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最宏伟的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高尚品质。课文虽节选了24句,但我们仍然能从中感受到极高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艺术特色及成就可以概括为“四美”:

一、理想美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诗人开篇就从远古颛顼帝说起,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气度非凡,又获嘉名,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全诗自始至终贯穿着要在楚国实现“美政”的理想。他耿耿于怀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楚国的前途。“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乘骐骥以驰骋兮”表现出诗人十分焦虑,两个“恐”字既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情,又担心楚王因循守旧,政治不能革新,耽误了楚国的前途,使楚国不能迅速振兴。

二、形象美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主人公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为实现“美政”胸怀大志、顽强斗争、一往无前。但是在腐败的楚国,他陷于孤立:君王怀疑他,小人陷害他。但他绝不妥协,反而抒发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强理想、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他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重外表修饰。“奇服”“纫秋兰以为佩”既是屈原追求外美的表现,亦是洁身自好的象征。屈原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善良、忠诚、公正无私、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这些美德和情操,才是高尚的、美好的人,反之就是卑鄙丑恶的小人。他的这些美学理想在《离骚》里具体表现为赋予抒情主人公美名、美德、美政理想,并以美人、美物等来象征明志。如:美名——肇锡余以嘉名;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人——恐美人之迟暮;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三、风格美

《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屈原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同时又对楚国民歌加以革新、提炼,进而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歌形式——楚辞体。这种新形式,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辞藻华美,对偶工整,且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词,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比起《诗经》来,更便于表达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抒写奔腾澎湃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诗人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借助神话传说和宇宙间奇丽景象来抒发他的悲愤,写出他深刻的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但这些神话传说并不受原故事的拘束,而是通过一番自由想象使得诗歌意境极其开阔宏伟,声势十分显赫。

四、修辞美

屈原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在《离骚》中广泛地运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他对于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是用来比喻他的志洁行芳,我们读到这些诗句时,不只是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重要的是觉得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住。“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这些生长在水国深岩的幽花、香草,本来就容易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他来自喻高洁的品质,披戴着它们具有美丽的华彩。用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修养,用身披鲜花比喻保持高洁,这样就更使作品含蓄而富有韵味,增加了作品色彩。《离骚》中的比和兴形象丰富复杂,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起来,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群,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正如司马迁所说:“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之,《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完美。只有具有那样热爱祖国、坚持理想的最充沛和最激烈的感情,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篇章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淮北中学)

我校艺术特色 篇9

徐桥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校风严谨,办学质量高,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小学。合唱特色班是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我校连续多年坚持合唱团特色教育。从各年级各班中挑选一批具有音乐基础并喜爱音乐的学生组成学生合唱团,选派音乐教师精心指导下,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我校合唱团多次为学校争得荣誉,并在全区产生一定影响,初步形成了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

一、领导重视,合唱团有发展规划,有专人负责。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合唱特色班的管理,将合唱艺术特色教育纳入了学校的总体规划,形成了规范的体制,由艺术组具体实施,起初由高级教师陆月娣老师具体训练、其他艺术教师积极配合的工作体制,现今由新教师申坤担任合唱教学,带教师傅张蓓芳指导,在实践中摸索合唱教学的经验,合力实施合唱特色班的教学任务。

二、我校合唱团成员面向全校

我校合唱团面向所有喜欢唱歌的学生,在全校内具有一定的普及面,并形成连续性的梯队结构。目前,合唱特色班已经覆盖全校。09届合唱团成员由学校高一年级各个班级优秀学生组成,现成员人数50人。初

一、初二也有选修兴趣合唱班。

三、我校合唱团设施建设

我校配备了专业的合唱教室,拥有先进完备的教学设施,可同时容纳五十多名学生进行排练;学校礼堂设置了专业的合唱舞台,供专家对特色班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同时我校注意培养合唱艺术师资力量,形成了以专职教师为主、校外专家不定期辅导的教师队伍。

合唱团刚成立时,学校指定音乐高级教师陆月娣为学生特别训练,平时对合唱团学生的训练情况将进行定期检查,实行动态管理。使合唱艺术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的一大艺术教育特色,为我校合唱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至今。

四、我校合唱团(2009—2010年)积极参加区级、校级各项活动。

我校以合唱班为主体的学生合唱队积极参加区内各种交流和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

2009年9月,我校合唱团参加“郓城县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老青歌”的演出,并演唱了《十月,今天是你的生日》,获得好评。

2009年12月,我校合唱团参加本校|“同一首歌”庆元旦大型文艺汇演,并表演了《幸福拍手歌》和《同一首歌》,受到全校师生好评。

去年11月,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廉洁教育进校园工作,响应松江区优秀校园歌曲推广活动,我校将在全体师生中积极开展“唱响我们的歌”的推广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合唱团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在,深入各个班级领唱和教唱《国歌》、《团歌》、《队歌》、《毕业歌》等优秀歌曲,为推进我校廉洁教育工作作出可突出贡献。在他们的努力下一批优秀歌曲在校园内唱响,以此引导师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爱国荣校”情怀,推进素质教育,创建和谐文明校园。

通过合唱特色班的教学,我们在确保文化课程保持优良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把热爱祖国、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增强了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和爱好,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美性格的形成,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我们坚信,在区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学校各方面的辛勤工作,我校合唱团将成为绽放在松江区艺术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附:

1、合唱团规章制度:

合唱团的排练形式有大合唱、小合唱、独唱、重唱等,编排的节目主要参加学校以及学校外的大型文艺演出。具体制度如下:

第一条 队长负责各合唱队伍的考勤工作,每次训练前5分钟点名。每周二、周四12点40准时训练。

第二条 队员必须遵守本团章程,按时参加本队训练、演出、执行本团决议、遵守本团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本团利益。努力学习、刻苦训练、不迟到、不早退、不缺课,有特殊情况必须提前请假。(注明原因, 无故缺席一律算旷课)

第三条 爱护音乐教室的公共财务,维护合唱队的声誉。队员不得在排练教室零食,应保持排练厅的干净整洁。

第四条 队员之间团结互助,与干部积极配合。养成刻苦钻研,虚心求教的习惯。

第五条 本队对队员建立档案,对活动参加情况和其他方面表现予以记载,每学年末评出优秀队员,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将其表现告知各队员的班主任。

2、12年教学计划制定:

一、教学对象:

一年级各班学生,年龄段为6岁,全队学生对唱歌有一定的喜爱,但歌曲情感处理上不够,没有正确的发声和歌唱技巧。

二、宗旨: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和扩大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增进学生的音乐知识,使校园充满欢乐和升级,从高一年纪选拔学生组建合唱队。

4.每个动作将做到开分儿准确,教学步骤清楚。通过课堂舞蹈小组合和舞蹈剧目排练,加强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本学期内容

1、作品:

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优秀合唱作品。

A:作品选择由易渐难,并对每首作品的评价都会有一定的标准,不仅要合唱,更要合唱好,唱出水平。

B:所选歌曲会考虑队员实际的音域,排练那些合适合唱队员音域,能够体现时代气息的一些优秀的作品。

2、曲目:

练声曲目

中国作品

外国作品

3、基本训练:

坐姿、呼吸气息、发声方法、听音训练、努力提高合唱队员的演唱水平、表现能力。

4、队形排列:

一般高声部在左面,低声部在右面,为了使每个学生能看到指挥,排要略高于前排。

四、教学进度表

★九月份

☆教学目标:1.基础的发声准备训练;2.简单的发声练习和基础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准备,学会正确的唱歌方法。3.学会“十月,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中国作品。

☆常规训练:1.歌唱前的发声练习;2.歌曲训练。★十月份

☆教学目标: 1.掌握发声方法。2.学习正确的发声技巧。3.学习“雨花石”歌曲。☆常规训练:1.发声练习;2.回顾正确的坐姿,歌唱状态,歌唱方法;3.教授中国作品“雨花石”。

★十一月份

☆教学目标:1.巩固复习正确的歌唱方法2.学习中国歌曲“明天会更好”。

☆常规训练:1.发声基本功训练;2.学习歌曲“明天会更好”。★十二份

☆教学目标: 合唱节目训练

☆常规训练:1.发声训练;2.元旦节目训练“幸福拍手歌”和“同一首歌”。

五、活动地点及时间

每周二和周四中午12点40分音乐楼二楼音乐教室。

上一篇:办公室主任改进作风个人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国培计划”实施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