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024-08-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精选8篇)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篇1

一、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全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联企业共有37家,其中畜牧类3家,水产类6家,生鲜蔬菜类6家,粮食制品类4家,油脂类2家,发酵及生物技术类3家,饲料类1家,林木果品9家,其它类3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优化农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基地,不断加大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双赢”。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全国各大新型业态公司合作,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网络。三是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实现了带基地,订单生产。四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商标20个,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二、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强大的动力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和产业主体的制约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属农业局、经贸委、农场街镇等多个部门管理。在现实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只能在低层次运行,而且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环节脱节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造成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协调,不对称。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相当部分还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和有序竞争,造成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小,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

(二)原料供给的制约我区现有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农产品品质的制约我区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主要是与过去的那种初级产品的直接消费方式相应。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开发研究处于空白,使得农产品品质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并且没有固定的基地。

(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五)发展环境的制约由于历史上欠账过多,政府的政策扶持难以到位,税收政策也是内外有别,企业缺乏强力支撑,加之融资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的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依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感情。

三、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对策工业立区,开放强区是汉南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十分清楚的表明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区上下一定要正视差距,统一认识,振奋精神,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到重要的位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建议:(一)、立足区情,明晰思路,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区情,是加快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实现推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认识汉南,了解区位条件,把握区情。众所周知,我区是武汉的一个远城区,基础差,底子薄,资源总量匮乏,加上资源供给的不充足、不均衡,农产品的供给量远远达不到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更不用说农产品品质对农产品加工的制约,这是我们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我区的这种客观条件,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明晰科学的发展思路, 规划好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适度发展针对我区的区情和目前的现状,“规模效益”应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如果一味讲究扩大生产规模,盲目加大生产投入,势必造成生产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史为鉴,可知兴衰。80年代初,我区农场乡镇都办有一个粮油加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显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现都相继停产,衰败不堪。假如当时我们正确认识到了我区客观存在的这种资源条件,不是一窝蜂的盲目上马,而是整合生产企业,改变布局分散、零星作业、零敲碎打的生产状况,收拢五指,选择食品行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拳头,那么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绝不会丧失那么好的历史机遇,造成目前这种举步艰难的现实。历史的教

训是惨痛的,历史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仔细思考,认真吸取。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在带动一个乡,一个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和智慧,正确分析我区的区情,适度控制生产规模,在追求“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目前要做好“米”“鱼”加工这二篇文章。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应立足解决银莲湖、汉南的稻米资源,名舰、阿卜应立足全区的淡水鱼资源,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努力做优做好,从而形成拳头,形成品牌,形成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鱼”“米”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区,开放强区”的发展战略,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围绕这个战略来实施。随着“全面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战略的提出,“放权、放活、促进区级经济快速发展”措施的实施,我区的发展战略要适时跟进全市的这种战略调整,要主动迎接武汉城市圈的外延,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力发展。全区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全区现有的农业资源,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养殖传统、加工品质等各因素上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论证,进而形成科学决策,确定一至二个能够拉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我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招商。主动出击到相关地区寻找“同类项”或“互补项”,以优惠的引资条件和有效的招商方式,吸引外商、客商到汉南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市乃至国家投资项目在汉南布点,竭诚欢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在我区建立科研基地和试验、实习基地,使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更具扩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引进、轻引导,重扶持、轻管理的现状。曾几何时,我区某一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其较大的发展规模,以其较好的发展条件跻身于我市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省、市领导多次莅临指导,我区也把该企业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力宣传,资金、贷款、补贴投入了许多,但是忽视了对其生产的引导,对其经营的管理。如今,这家曾经积极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被广大农民接受和欢迎的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每一个热爱汉南,每一个期盼汉南加快发展的人无不痛心,无不焦急。从中我们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对于引进的企业,服务和管理要并举,引入和引导要并重,环境和机制要共创。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这种方针的指引下,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传统农业区的汉南,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在艰难中摸索,在复苏中探求,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已确定了一定的优势。这为农产品加工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周边城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奋起直追的干劲。区域间这种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先发制人,抢战先机,发展好这种优势。如果不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不真抓实干,将这些企业做优做好,那么我们将重蹈历史覆辙,再丧历史机遇。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在服务管理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坚持企业优先、项目优先、纳税人优先,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要全面落实上级有关减免的税费和专项扶持经费,规范服务等政策措施,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4]123号)下发后,我区相应制定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汉政办[2004]5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区特色水产业发展。一是从支农资金、科技专项经费中划拨部分资金用于特色水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有一定规模、能带动农户的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三是对争取到市政府项目资金的企业、项目、基地实行配套政策(按市10区1的比例配套)。”这些明文规定的政策要切实到位,让基层和企业切实感受到区委、区政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区委、区政府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发展。要带头树立诚信形象,做到承诺的事项就要坚决按时兑现。在调查中,我们认为代表我区特色的“米”加工企业——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鱼”加工企业——阿卜沃德食品公司,由于有些部门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产权不明晰,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建议:一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方针,将这些企业和引进的企业同等对待,对他们同样实施优惠的政策,低价提供厂房、土地,并加以多项优惠扶持措施。二是区委、区政府对此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杜绝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强化优质服务。农产品加工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要充分认

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意义,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要切实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切实从行动上做好服务,克服有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陋习和痼疾,杜绝在收费、办证等方面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有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屏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口号多、行动少、施行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运营要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来推进发展。一是要切实搭建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双向互动的畅通平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双方能通过信息,加强产销合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三环节之间的增值,通过市场信息媒介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标。二是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紧密联系,构建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是要扶持和培育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新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要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拓宽增收渠道的组织依托。通过搭建畅通的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强化订单生产,合同经营,农户自然而然就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取得了的效益中转变种养方式和种养习惯。如此互动的过程,如此双赢的效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推进也自然落到了实处。

(四)、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落后,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和技术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在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工艺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不严、食品安全不强的企业是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要直面这种现实,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现状。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委、区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实施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推进科技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良传统农产品品种和品质;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品牌化营销,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要解决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农产品及加工业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科学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也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借鉴先进的经验,尽快形成和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既符合实际又与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做到用标准组织生产,规范市场,保障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使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篇2

一、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三农”问题, 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破解“三农”问题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问题。而西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 以及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等原因, 农业发展并未改变以往的小农生产的特征, 缺乏市场支撑以及零散的、组织化程度低的小农经济很难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缺乏产业支撑的情况下, 农产品的产加销严重脱节, 特色农产品难以实现深加工或提高附加值, 农业产业链难以向工业和服务业延伸, 农业自身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大农民由于缺乏产业基础而仅凭传统的种养殖业难以发家致富, 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挣钱, 整个农村面貌由于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而日益萧条, 随着农村人才的外流, 农村市场需求规模也在逐渐萎缩,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技术、资金等高端要素的外流, 加剧了产业发展的难度, 由此出现了“缺乏产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萧条—缺乏产业支撑”的恶性循环。因此, 要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 就必须打破以上的恶性循环, 大力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和区位优势,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性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能够促进第一、二、三次产业的互动促发展, 促进产供销的有序对接, 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的有效结合, 对破解“三农”问题具有关键作用。一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倒逼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二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大项目的引进和整合力度, 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三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 既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又减少了因农民外出打工引起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二、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纽带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一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其中城镇化是载体、信息化是手段、工业化是支撑、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工业化为城镇化和信息化提供了产业基础和要素供给来源, 城镇化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了载体和产品需求来源, 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提供部分原料来源和为城镇化提供食物。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可以通过发挥其产业关联效应和要素集聚效应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发展, 下可以通过其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 要实现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就必须逐步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产业基础。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同步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纽带。一是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吸纳周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 依托当地亲缘、地缘等文化优势逐步促进当地农民工的市民化, 以中小型城镇为载体逐步推进区域的城镇化。二是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引领下, 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高科技化发展 (如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基地化和信息化等发展, 促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促进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和培养新型农民, 逐步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发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促进相关的包装、加工设备制造业、研发、生物制药、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三、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着力点

2010年7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 提出“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 ……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 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等战略举措。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贸工农、农科教和农产品的产加销等一体化发展, 不断增强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 延伸农业产业链, 激活三次产业内的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 放大农产品加工业的就业带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要素集聚、产业互动、经济辐射等效应, 转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 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不断改善西部地区的民生。一是构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链, 产业前端与包装、物流、营销等服务业紧密联系, 产业中端与食品研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研发等产业紧密联系, 产业后端与农业科研、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紧密联系, 在此基础上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 不断增强工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农业的基础支撑能力和服务业的加速推进能力。二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业发展, 以特色农产品种养殖业的生产、加工为产业载体, 以经济效益为基础, 引导当地农民或种养殖大户保护生态环境, 形成以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保护的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引导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 并以项目为基础整合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四、促进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

新中国建立以来, 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 以高积累、低消费为特征的、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对西部地区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城镇体系的构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这种在短缺经济时代实施的重工业化战略是建立在牺牲农业和农村的基础上, 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农业税等形式实现了生产要素单向的从农村流入城市, 客观上造成了城市的繁荣和农村的萧条、工业的高速发展的农业的停滞不前、产业工人的富余和农民的贫穷等为特征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 要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化”转变,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 就必须打破城市和农村二元化发展的僵局, 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搭建起工业与农业、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城市居民联系和转化的产业载体。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居民进入城市, 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流向农村, 让要素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实现双向流动, 让农业和工业之间实现产业对接, 从农业与工业分化发展向一体化发展转变, 由城市和农村各自为中心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变。一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 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引导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建设、合作组织的建立、农民种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等, 在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的同时, 也实现了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有效衔接, 延伸了农业产业链, 构建起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一元化产业体系。二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对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要素的流动, 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科研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和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产业载体促进要素的集聚并推进小城镇建设, 以要素向农村和农业的流动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引导农村特色种养殖业的发展, 以各类特色种养殖业项目为基础推进生产、生活等农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实现城乡公共产品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四是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效应, 促进前向的食品、生物制药业、现代物流业, 侧向的加工装备制造业、印刷包装业, 后向的种养殖业及其相关的饲料加工、饲料科研、品种科研、种养殖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实现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五、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途径

目前, 西部地区总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 是实现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的关键时刻。由于农业的技术进步率、劳动生产率、资金积累率、要素报酬率等明显低于非农产业, 加上农产品需求弹性低于非农产品, 使得农业比较收益相对甚至绝对低于其他非农产业, 由此导致农业中资金、人力资本等高端要素甚至基本要素外流, 进一步加剧了农业与其他非农产业之间的差距。因此, 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的预期收入, 以此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要素进入并改造传统农业, 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因其资源优势突出、产出效益大、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等特征, 正好成为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中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之后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而且可以实现以往反哺农业的单一的“财政支农”向“财政支农”和“产业富农”并举转变, 切实增强西部地区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为工业反哺农业搭建要素回流途径。二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引导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发展, 提高特色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势能, 为先进要素流入农业创造收入条件。三是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使“农业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延伸其加工销售的环节, 由此建立城乡产业的垂直一体化, 从而使农业在产业链上接受非农产业的反哺”[1]。

摘要:民以食为天, 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我国的产业安全和食品安全。基于此, 结合中央会议精神和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从破解西部地区“三农”问题, 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加快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促进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工业反哺农业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篇3

发展:取得新成就,作出新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的9个一号文件,都明确了具体要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2011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近2倍,年均实际增长达到12.8%;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5.07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4倍多,年均增长20%以上。

(一)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2011年末,乡镇企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超过1.6亿人,比2002年增加2900万人,占农村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7.6%提高到40.0%;全年支付劳动者报酬2.6万亿元,是2002年的2.33倍,年均增长接近10%,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2471元,比2002年增加1611元,比重达到35.4%,比2002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1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5万家,从业人员1926.44万人。

(二)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力量。10年来累计农业支出达到2415亿元,2011年总额401亿元,是2002年的2.24倍。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从0.6∶1提高到1.8∶1,等于10年再造了一个中国农业。

(三)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东部乡镇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40-60%之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超过70%以上。

变化:形成了新亮点,积累了新经验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农民就业增收的新期待,加快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二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77.38︰21.56调整为74.98︰23.77,三产比重提高2.21个百分点。规模乡镇工业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达到32.5%,接近三分之一,比2002年高5.6个百分点。各类乡镇企业园区超过1万个,园区企业完成总产值15万多亿元,占乡镇企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比200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11年全国乡镇企业拥有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机构6.77万个,比2002年增长50%。2011年乡镇企业中专及技校以上文化程度从业者达到3600万人,是2002年的2.8倍,比重由2002年的10%提高到24%。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比例由2002年61.5︰18.3︰11.2︰9.0,调整为2011年的57.9︰20.4︰12.1︰9.6,东部地区下降3.6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提高2.1、0.9和0.6个百分点,地区之间发展更加协调。

(二)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2003年-2010年8年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从2.75万亿元增加到12.27万亿元,年均增长近24%;食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比重从40%提高到50%。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由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261个专业分中心组成的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逐步打造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联合攻关、专业化发展、创新应用的大平台。

(三)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十六大”以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接待休闲旅游人员超过7亿人次,农家乐达150万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园区超过2万家,带动了1500万农民就业。休闲农业成为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篇4

“三农政策”视野下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号:

20123077

名:

谭香玉

课程名称: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领

域:

食品加工与安全

授课教师:

柴世民

2013年3月

“三农政策”视野下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业大国.建国之后,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三农政策的提出,旨在努力减轻农民不合理的负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和让农民增收.其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现状的观察,分析利弊,以求得其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产品加工;发展

1.引言

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即”三农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这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三农政策”第6条”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竞争力”第4款指出:” 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食品加工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粮食主产区要立足本地优势,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采取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建设仓储设施。尽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按照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统一部署,加快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转型的步伐。”由此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增多的一条可行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有机衔接,以产业化为纽带,形成城乡、工农结合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食品工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方面,是农业的主要后续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产品加工业因其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一直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温家宝同志在中国国际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强调,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扶持主产区发展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重点是发展精深加工业。因此,应高度重视和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

2.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膳食结构明显改善,消费水平整体已开始向更高小康生活迈进,人们对食品和其他农产品的消费总量将进一步增加,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将越来越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食品工业步伐,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2.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继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繁荣,从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2.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农产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带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合理调整。而且,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增加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推动小城镇建设,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2.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入WTO和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制造业和出口创汇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要使我国农产品、食品走向世界,就必须加快发展有自己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升生产技术与产业化水平,开发出新型的、有特色的、符合国内外市场要求的新产品,使之成为繁荣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产业。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3.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根据初步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万多家,从业人数达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从1995年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产值从15931.13亿元提高到近40000亿元,年均增长10.77%;销售收入从15076.94亿元提高到39104.63亿元,年均增长11.2%;利润从262.16亿元提高到1825.83亿元,年均增长24.1%。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九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平均8.6%的速度增长,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15.4%左右,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3.2 12个产业均得到发展,食品工业仍占绝对优势

从1998至200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个产业的增长情况分别为:农副产品加工75%、食品制造88.6%、饮料41.3%、烟草62.7%、纺织业76.5%、服装69.8%、皮革90.8%、木材101.7%、家具144.3%、造纸103%、印刷材料86%、橡胶71.5%。经过六年发展,除了纺织业结构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外,其它各业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包含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在内的食品工业依然占1/3强,大体上体现了食品工业在加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

3.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1995年至2004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均呈增长趋势,但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趋势远低于工业,略高于农业,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达1.04∶1。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7.49%下降到2004年的21%,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1998年的0.76∶1提高到2004年的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3.4.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块状经济格局。如浙江的水产品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储藏与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土特产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和羊绒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农业部在确立13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5.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1998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57170个增加到72701个,每个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由1998年的0.32亿元增长到0.39亿元,年均增长1.66%。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如北京燕京啤酒、深圳农产品、温氏集团、内蒙伊利、鄂尔多斯、上海大江、吉林德大、江苏如意、河北三鹿、四川希望和云南玉溪等,都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

3.6.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仅以速冻食品为例,中国的速冻食品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数百种。就某一种产品加工来说也在细分化。例如玉米加工,目前国内已有玉米方便粥、玉米爽饮料、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饴糖、酒精、各种变性淀粉,还有黄原胶、甘油、山梨醇、各种味素和氨基酸等20几种产品。品种结构细分化趋势表明,中国开始出现了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兆头。

4.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4.1农产品加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加工总量较少,加工程度较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我国只有0.6:1,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食品占消费的90%,而我国仅占25%。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为45%,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占到20%,而发达国家都达到80%以上。

二是技术水平落后,企业规模较小。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低乱现象仍在很大程度上普遍存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80%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处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很多肉类加工企业大多数日加工量仅在500公斤以下,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多属前店后厂的作坊式加工。多数稻米加工企业不具备抛光、色选功能。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为年产值在200万-3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

三是企业与农民利益机制不完善,产加销脱节。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承担着原材料和产品双重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签订合同的也缺乏履行保证机制,农产品价高时农民不愿意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双方互不信任。农户之间也缺乏组织,企业交易成本很高。企业获得市场信息不足,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4.2由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引发的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从信贷政策看,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时间集中,占有资金时间长,数额大,周转慢,所以普遍感到贷款难、周期也短。尤其是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产品在这方面问题更加突出。政策性贷款用不上,商业性贷款抵押担保难,手续繁杂,时间一般在1年左右。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投入不足。基本建设投资仅占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投资的2%左右。食品加工业和制造业的投资仅占整个工业的1.8%。从税收政策看,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原材料的进项税抵扣率低,增值税赋明显高于其他企业。食品加工业计征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率是10%,销项税粗加工是13%,精加工是17%,这样,即使加工产品不增值,也要负担3%-7%的增值税。一些地方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退税存在“高征低退”现象,深加工产品增值税税率17%,出口退税率为13%,初加工增值税税率为13%,出口退税率为9%,有的品种如分割鸭的退税率只有5%,税率差为4-8个百分点。有的地方出口退税不及时,影响了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

二是农产品品质和品种与加工不适应。主要是农产品品质较差,品种较少,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低。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突出。例如,我国肉制品及奶制品加工企业所用的奶牛及肉牛品种主要靠引进。加工马铃薯淀粉所用的马铃薯淀粉含量国外在23%左右,国内仅14%左右。农产品品种单一问题也比较突出。如国际市场上有2000多种玉米加工产品。我国的玉米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我国的玉米品种单一,品质较差,主要用作口粮和饲料,加工量仅在12%左右。在专用面粉方面,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我国仅为20多种,而且炸面包圈粉、速溶面粉、炸鱼托粉等品种,我国仍为空白。在食用油方面,仅日本专用油脂就达到400多种,我国仅为有限的几种。

三是质量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食品安全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等建设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生产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加工品品质;二是农产品加工的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存在着缺少标准或标准不细、不严密等问题,突出表现在食品、饲料、肉类、奶类、饮料类生产等方面;三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开发、推广、培训等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至今没有建立起来。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不顺。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经贸、农业、粮食、供销、轻纺、林业、乡镇企业等部门都从各自角度行使农产品加工业管理职能,形不成合力,没有统一规划,造成了许多问题。如河南省郑州市近年来,100多家同类面粉加工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严重。吉林省公主岭市几年之内出现多家生猪加工企业,争原料,争市场,开工不足,恶性竞争。此外,一些大宗农产品长期来由专业部门收购,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购销渠道不畅。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在收购粮食方面还需要为粮食收购部门交管理费。陕西省汉中市去年以来30多家粮油加工企业,由于原料成本过高而关停。

5.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5.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

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如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专用基地建设在一些地区刚刚起步;油料作物中,高芥酸、高硫苷的油菜籽品种种植比例过大(95%),从而使加工成本增加,油品质量不高。中国小麦、玉米、稻谷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7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5.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一些国家的食品工业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而中国国内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只有100多家企业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HACCP体系和ISO9000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更为薄弱。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

5.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余额为0.15亿元,只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数的1/2;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到10%。这一切都直接制约加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5.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

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它产业不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5.5农产品加工业税负重

1998年至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税率从8.10%下降到6.49%,但同期工业企业销售税率从6.33%下降到4.72%,加工业比工业企业平均税负高出近2个百分点。

6.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6.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2002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些促进农产品加工的政策措施,如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意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同年,农业部出台了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这些政策都在信贷、税收减免、技改等方面给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出支持措施,有力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但是优惠政策并非都能真正落实到位,贷款难、税负重,仍然是众多中小企业生存的难题。因此近期内,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能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6.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适应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6.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6.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近期应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等,以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扩大出口规模。

6.5.调整产品结构

目前,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正在向安全性、营养健康性、功能性、方便快捷性食品方向发展。打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积极发展深、精加工食品,在开发新兴工业化食品的同时,提高我国传统食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

6.6.加强部门协调

成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联合会,协调部门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管理″婆婆″过多的现实,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通过″超部门″的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调控,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稳定和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6.7.支持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确实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经理人人才库,完善经理人监管措施;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技能。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自觉推行现代管理的主体。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结和重组,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促使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尽快成长起来,发挥现代管理的引领作用。

7结语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当前消费拉动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政策推动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现代农业带动为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科技驱动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当前农产品加工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篇5

支撑。

一、尽快更新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加工业的主攻方向思路决定出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性。农产品加工业不单是工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农业问题,而是涉及农业、工业、流通等领域的大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能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农业来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相对过剩、需求不足这一难题,促进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就是扶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观念,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确保抓出成效。沱江是农业大市,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呈异军突起之势,且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成为市域经济发展中颇具潜力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6家,形成了粮油加工、果蔬加工、棉纺加工三大板块,农产品加工业的外向度也有了明显提高,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都有明显提高,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2003年,全市棉花产量达1.23万吨,油料作物产量达4.65万吨,水果总产达19.9万吨,生猪出栏达50.82万头,家禽出笼574.55万只,肉类总产量达4.58万吨,水产品产量达3.64万吨,粮食作物因灾虽有所减产,但总产量仍达到24.5万吨。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粮油、果蔬、棉纺、水产品、木材等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加快推进农工贸一体化,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农产品加工业强市。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造“强势主体”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因此,必须按照“大小并举”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强、外向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强力招商兴龙头。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成本低、工业发展空间大等综合优势,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之一,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要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和美日欧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吸引这些地方的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通过采取定向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力争在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过1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二是扶优壮强育龙头。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要求,选择若干家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实行重点扶持,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对龙头企业新上项目在地方财政、纳税奖励、提供用地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享受招商引资项目同等待遇,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骨干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精深加工项目,以及先进设备的引进和更新的贴息贷款。精心筛选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争取进入国家、省专项扶持笼子。大力扶持外向型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努力改善出口企业的通关环境,帮助其解决报关、商检、退税、货运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农业银行等金融部门要把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企业要加大授信额度,允许龙头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商标等开展质押贷款。三是启动民资建龙头。瞄准全市30亿元的储蓄存款,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投资意义、作用和各级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的方针政策的宣传,组┎芳庸し矫娴拿裼么蠡Ъ跋冉湫拖稚硭到趟歉矣谕蹲省⒙氏确⒓抑赂坏奶寤岷途椋镏嗣欠岣煌蹲手叮銮客蹲室庠福し⑼蹲嗜惹椤M保涌旖ㄅ┎芳庸げ嫡咝畔ⅰ⒓际醮葱滦畔ⅰ⑹谐⌒枨笮畔⒃谀诘耐蹲市畔⑼纾ㄆ谙蛏缁岱⒉寂┎芳庸し矫娴耐蹲收摺⑼蹲氏钅俊⑼蹲适找娴刃畔ⅰN骼嗝窦渥时鞠蚺┎芳庸ひ稻奂⒁慌┎芳庸ち菲笠怠?br>三、加快配套基地建设,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好“第一车间”稳定的农产品配套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配套基地建设,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一是加强规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规划工作是做好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依托,加

紧制定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具体规划。全市要以“一江、两河、三线、四区”为轴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恢复巩固发展优质稻、棉花、双低油,大力发展水果、畜禽、蔬菜、水果、速生丰产林,形成八大优势产业。要按照“突出特色建成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当前,要加快发展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黄桃、食用菌等配套基地,以满足龙头企业日益增长的加工需求。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切实抓好协调和服务。在龙头企业发展之初,依靠其自身实力建设配套基地是不现实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至关重要。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企业、农户、中介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基地建设。要加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系统服务,积极为企业和农户排忧解难。要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缓解基地建设的资金难题。要统一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齐心协力参与基地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基地集中化程度。当前,由于土地实行的是分散经营,导致农户生产数量多、规模小、生产形不成规模,原料供应分散,基地化程度极低,农产品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的程度,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建立稳固可靠的配套基地。

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龙头企业和农民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如果两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就会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双赢”为目标,把企业与农户之间简单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调节关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从而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向“订单”农户发放预购订金。在订单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规避市场风险。龙头企业要及时收集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另一方面要大力规避信用风险。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企业、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合同的履约率。二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合同关系中的地位和承担法律责任、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同时,也使龙头企业由面对千家万户,变为只面对一个或几个合作经济组织,从而降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必须围绕各类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倡导龙头企业与农户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供种(肥料、农药)、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收购加工。要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支持,正确引导。同时,督促其完善内部组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三是探索建立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同类龙头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商会、协会等组织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开发、教育培训、价格协调、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功能,切实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着力推进科技进步,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农产品加工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护和发展,关键在于推动科技进步。一是实施技术创新,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引,加大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力度。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各项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技术创新、技术投入的力度;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联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二是扎实抓好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和完善各类科技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服务中心等农技部门在技术推广方面的主导作用,引进、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优良品种,为加工业资源不断地提供符合要求的优质农产品原料。鼓励农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科技创新和推广实用技术全面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三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高度重视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安全卫生。参照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加快制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创造一批优势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支持和推动龙头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

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 篇6

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水产品加工历史悠久,加工方式多样,一般可分为传统加工和现代加工两大类。我国水产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渔业制冷和冷冻品、干制品、鱼糜及其制品、罐头、腌熏品、鱼粉、鱼油、藻类食品、医药化工和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的加工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先进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的引进,我国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水产加工品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行业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和科学,水产品出口过分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这四大市场,精深加工水产品比率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多,行业组织化程度缺乏力度,其内部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等。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篇7

1 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概况

截止2013年底, 我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年加工产值500万元以上) 达到352家, 实现年加工产值745.41亿元, 主要涉及七大类农产品加工产业门类, 分别为:农副食品加工业153家, 年加工产值236.58亿元;食品制造业54家, 年实现加工产值62.49亿元;饮料制造业30家, 年加工产值11.3亿元;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业7家, 年加工产值3.57亿元;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41家, 年实现产值52.52亿元;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45家, 年实现产值164.34亿元;纸浆及纸品制造业22家, 年实现产值214.61亿元。

2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主要特点

2.1 加工领域不断拓宽

经过多年的引导和扶持,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已覆盖全市优质粮油、特种养殖、经济林果、蔬菜园艺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 初步形成了粮油制品加工、木 (藤) 制品加工、调味品加工、畜禽产品加工、蔬菜果品加工、饲料加工、羽绒丝绢加工和造纸及纸制品加工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 涉及了农产品加工统计口径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所有门类。其中调味品、木业和粮油加工业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在全国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2.2 加工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3年底, 全市有县级以上认定的农业龙头企业305家, 其中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有225家, 占农业龙头企业总数的73.8%, 总产值407.4亿元, 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54.7%。其中:木纸制品行业 (包括造纸中的木浆) 达到378.9亿元;粮油加工业产值总规模达到178.2亿元, 加工规模在省内外享有盛名。农业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生力军”。

2.3 加工研发水平不断提升

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建立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 推进院企合作, 不断促进新品研发, 提升加工水平, 完善和延伸了产业链。国家级龙头企业丹阳市正大油脂有限公司与江苏大学合作, 创建“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利用油脂加工的副产品饼粕开发生产“功能多肽”系列产品;江苏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吟春碧芽绿色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项目”为“国家863计划”项目, 获得国家财政1 052万元的项目资金支持;我市面粉加工业方面的“领头羊”江南面粉有限公司从面粉加工的副产品麦麸入手, 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小麦膳食纤维和小麦胚芽油。

2.4 质量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 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据统计, 全市225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有143家企业通过ISO9000、ISO2000、HACCP、GAP等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 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其中:恒顺香醋、圣象地板、肯帝亚地板、甘露香麻油等5个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特别是“圣象地板”产品质量全部达到5A以上, 品牌价值达78.15亿元, 连续8年蝉联中国建材行业榜首;康韵牌食用菌、同乐面粉、永兴面粉、花王花卉、迈春茶叶等20个农产品获江苏省级名牌 (农) 产品称号;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认证的“三品”总数达671个, 其中无公害农产品544个、绿色食品47个、有机食品80个。

2.5 龙头带动不断增强

近年来, 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实现了创品牌、带行业、建基地、联农户的运作模式, 企业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联结方式, 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截至2013年底, 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户总数达290.15万户 (全国范围, 下同) , 带动各类种养基地面积达76.8万hm2, 其中企业自建示范基地5.02万hm2, 带动就业12.56万人 (其中3.5万人为季节性用工) , 带动农民增收9.23亿元, 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合作共赢”。

2.6 产业集群集聚初步显现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集群集聚集约的良好态势。目前, 全市分别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家、规模以上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家, 主要涉及茶叶、调味品、粮油、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园艺蔬菜、藤木制品等。

3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链衔接不紧

部分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和销售不在本地, 与全市主导产业衔接不紧, 呈现“产业链两头在外”的现象。

3.2 产业间发展不平衡

加工龙头企业中除了木业、粮油、调味品等行业加工基础较强外, 蔬菜、果品、畜禽、水产等行业中大中型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加工能力不足。

3.3 产业科技水平不高

具有较高档次的加工农产品较少, 大多数加工产品仍为粗、初加工, 产业链较短, 科技含量低, 难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4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

我市将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抓手, 着力发展“粮油、木业、畜禽、园艺、饮品、茶业、调味品”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产业,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4.1 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规划

完善现有省、市两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区) , 积极创建国家级加工示范基地, 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 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 着力构建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销及配套企业相对集中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基地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效益, 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4.2 推动加工产业升级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 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产地初加工的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给扶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农产品精深加工, 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

4.3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健全投入品登记使用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 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促进自身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商标战略, 全面提高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大力提升品牌竞争力。

4.4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新建或改造升级, 改善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配送及冷链设施。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产地或大中城市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 在城市开设超市专卖区、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等, 推进农超对接、直营直供。加快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 积极发挥镇江农产品营销网以及龙头企业网站的作用, 推进农产品网络直销。

4.5 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 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 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 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农产品批发市场带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建基地、专业合作社 (生产基地) 带动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 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

4.6 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

鼓励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建立研发机构, 建设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 积极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科技创新, 推广和转化一批成熟、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

4.7 推进农业标准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篇8

根据统一安排,2015年4月8日~10日、13日~19日,农业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赴鲁苏浙三省的临沂市、济宁市、泰州市、苏州市、湖州市、嘉兴市等地,就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其中在山东省的调研由杨绍品党组成员亲自带队。期间,调研组实地考察了4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园区、合作社和专业村,召开了7次专题座谈会,发放并回收综合调查问卷55份,对三个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概况、经验做法、突出问题以及政策需求等情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了解。现简要报告如下。

三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特点

产业规模大、加工转化水平较高

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相对发达的区域,不仅总体规模大,而且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高。2014年山东、江苏和浙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548.7亿元、15517.1亿元和8168.4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七位,三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之和占全国的31.5%。三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分别为7.37:1、4.63:1和6.09:1,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出口优势明显

山东、江苏和浙江是我国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出口大省。2014年,山东、江苏和浙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完成出口交货值2744.5亿元、1122.7亿元和1412.3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位、第四位和第三位,三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合计占全国近“半壁江山”,达到46.3%。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加工业出口交货值占总产值比重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8个、1.1个和10.9个百分点。

带动“一产”能力强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一产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消耗农产品高达2400万吨以上。江苏五得利集团兴化面粉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面粉,日加工能力3000吨,每年消耗小麦原料约110万吨,除能完全消化兴化市全部50万吨红皮小麦外,还可辐射带动周边县市。浙江海盐青莲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生猪150万头,除自养20万头外,需外购130万头,有力地带动了养殖户和养殖场的发展。

促进就业作用突出

我国制造业每亿元产值吸纳从业人员约57人,农产品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社会就业能力更强。根据问卷及其他有关统计分析,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农产品加工业每亿元产值吸纳劳动力分别为87、107和128人。本次返回调查问卷的39家企业,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597.70亿元,平均每亿元收入吸纳固定从业人员91人,共计54385人,且需临时用工7508人/月。

与三产融合发展的效果显著

近些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电子商务,有的企业甚至向餐饮服务业延伸,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苏州优尔食品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休闲食品,电子商务已成为其主要的销售渠道,2015年公司预计电商销售达到3亿元。调研所到的临沂、兴化等地几家地方特色农产品营销公司(供销社、合作社)2014年网络销售额均过亿元。浙江嘉兴芦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芦荟全产业链,发展了芦荟种植生产、芦荟加工和芦荟休闲农庄,获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江苏伽力森主食企业公司致力于非油炸保鲜方便面食的工业化生产,并开设“移动面吧”和“固定面吧”,受到市场追捧。

“老字号”企业焕发新活力

此次调研组调研的企业中,浙江五芳斋食品、浙江丁莲芳食品、湖州老恒和酿造等都是“中华老字号”企业。但是,这些老字号传承文化却不固守传统,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传统产业与现代商业的有机融合。如浙江五芳斋食品在稳定粽子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品牌内涵,开发“优米一家”快餐、便民早餐、优质大米等,新产业保持20%以上的增长;此外,公司还积极发展电子商务,2014年电子商务增长128.04%,2015年1~3月份同比增长236.11%。浙江丁莲芳食品在“千张包”品牌内涵下,积极发展粽子、卤味及门店餐饮业,并将门店开到了台北。湖州老恒和酿造在调味料酒之外,积极发展高档米醋、酱油等相关产业。

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增长较快

三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高度重视科研和固定资产等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调研的39家企业看,2012~2014年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21.8%,增速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高出了近6个百分点。在固定资产投资和设备投资方面,其增长速度也明显快于全国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据调研数据测算,2012~2014年39家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投资5735万元,设备投资额3717万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3%和51.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同期全国制造业高出12.7个百分点,比全国农产品加工业高出9.8个百分点。

主要经验与做法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山东省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使300多家企业享受贷款贴息,撬动银行贷款110亿元。浙江省财政每年安排32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进行技改和基地建设;省财政还对每家进入上市辅导期的龙头企业补助100万元。海盐县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购置加工设备给予10%~20%的资金补助。杭州市规定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当年起三年内,企业所得税年递增15%以上部分的地方财政所得,由同级财政以一定比例奖励给企业。江苏省在全国较早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2]135号),为保证政策落到实处,省农委会同物价局、国税局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明确电价执行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通知》,明确从2014 年1 月1 日起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关所得税和增值税减免情况进行了细化。山东临沂市和江苏泰兴市还规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要优先供应农产品加工业建设用地。

上一篇:飘香的端午节作文下一篇:《青年干部如何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