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09-5-11 9:13:19 点击:578次 网友评论
条
蓬安县利溪镇中心小学校 李劲松 637873
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于此,我试对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出几点看法:
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时需注意的几个基本理念。1.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的原意是结合、融合,这里指的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最优化组合,融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取得1+1>2的效益。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在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因素,并非做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而是语文教师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而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变抽象为形象、化理性为感性、使复杂为具体、让枯燥为有趣的优势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整合的关键在于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小学引进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只是教学中一种手段,它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变“死”为“活”,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东西化成感性的、可感的活动形象加以演绎。因此,在一节语文课中,将信息技术用在关键地方,便能降低学习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主动掌握学习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整合的实施提倡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从传统教学中传授者转化成引领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课堂中的“明星”。并且还要以宽容的心作到四个“提倡”:一是提倡学生向老师质疑或提出相反的意见;二是提倡学生回答错了可以随时补充回答;三是提倡学生进行辩论;四是提倡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
4.整合效果的评定。
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重点在教学设计、课堂环节地实施以及学习的效果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围绕教学设计服务于课堂环节的实施。整合的效果不能着眼于信息技术含量的多少或是信息技术运用中难度的大小,而应看教师能否将学习内容形象化,学生能否围绕学习内容采取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勇敢的尝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意义。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不可缺少的首要问题。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把图画、颜色、声音融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有趣,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习效果。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解决教学难点。
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乃是教育的基础,借助计算机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把教学难点生动的展现出来,刺激感官,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驱动力。
3.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语文的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如果只依靠教科书、参考书等资料,那么教学的容量是相当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教学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实际上,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除了课本上的学习资源,还应延伸到课外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于此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搜集到更多的学习资源,它一旦和教科书、参考书、教师自建的资料库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便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容量。除此,师生还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交流、讨论,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在听、说、读、看的操作活动中,新信息和老知识能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但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老知识的保持。
我校的孩子生活的范围是十分狭小的,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家乡,接触的事物特别是社会发展的新鲜事物是比较少的。网络技术地引入,在学生面前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千世界,学生不必远离家乡就可以在计算机里遨游世界。例如,在学习游记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带领学生游览世界各地的美好风光,从北京的故宫、长城到埃及的金字塔,从内蒙古的草原到非洲的沙漠„„各地的民俗风情、地方特色,无一不是随心所欲可以欣赏到的;在学习人物传记时,古今中外各个名人的专记资料,同样可以一览无余。除此,我们还可以在网络里看到各地最新的新闻报道,欣赏到最美的舞蹈、最动听的音乐„„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整合之后的语文课,又是一门社会百科课。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便能在极大程度上,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三、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讲求实际效果,切忌形式化。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目的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但在整合的过程中,只顾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并不讲究实际效果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对此,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适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学得多。而为形式而形式,单纯作信息技术表演,将是徒劳无益的。此外,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能否接受新信息并能正确反馈,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
2、整合整在前合在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给予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学习要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让二者逐渐融为一体。在这里,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缺的有机要素。“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语文学科还是原来的教学理念,那么和信息技术肯定只能勉强“掺合”在一起;如果使用信息技术时不考虑新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累赘,成为勉强加上去的形式。正如“整合”一词的字面形式,必须先有所“整”,才能有二者的紧密融合”。
●●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育应当贯穿于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教学的每个阶段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为。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 采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优化导入环节, 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渴望知识的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全文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利用电教媒体, 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 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 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 相继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 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运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重难点
当教师讲授新的知识, 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 而光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 手舞足蹈地比划, 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显然是不行的。学生“启而不发, 思维受阻”时, 适时地使用电教媒体帮助其充分感知体验, 转变思维定势提高思维能力能动性, 使思维化、角色化、多元化、消除对难点的困惑心理, 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例如,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 运用Flash技术将蟋蟀的整个修建过程制成动画, 配以蟋蟀住宅的平面图以及课文重点词语, 学生很快了解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运用多媒体影像介绍蟋蟀建造住宅的情况, 配以解说, 让学生感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吃苦耐劳的精神, 极好的突破了本课教学重点。
●●运用信息技术, 丰富积累, 搜集材料
集合各种相关资料, 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 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 如作家作品介绍, 时代背景、写作情况, 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 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 而且便于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 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自主”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 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音乐之都的资料, 并分类做成主题网站发布在校园网上, 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非常方便地上网浏览进行查阅, 从而对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有了个比较全面具体的感知, 课间布置了一个作业, 让学生在计算机中完成, 那就是“假如你是一个导游, 你如何写一篇导游词, 介绍维也纳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完成后, 请学生将作业发到网站的主题论坛上, 供他们阅读及讨论, 最后评选公认的优秀作业, 将作业打印出来, 粘贴在“学习园地”上。这即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有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 激活学生的思维
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 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 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 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秋天的思绪;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 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等。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 增添了教学效果。
●●多向互联互动, 加强合作交流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资源和策略进行教学活动。
一、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视觉和听觉材料,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展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字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只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愿意学,喜欢钻,从而焕发出更高的求知欲。
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小学生从年龄段上说还处于对事物的形象认识上,因此教师要注意利用他们喜欢游戏、玩耍,不受拘束的特点,因势利导,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爱好联系起来,这样他们才能用心学,学得好。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同时养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习惯,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有西方学者提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法。
三、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好动好奇好玩,他们的思维活跃,要求参与的愿望较高,但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为主,需要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利用信息技术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地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进行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般可采用竞争、辩论、伙伴与角色扮演等形式。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事物的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另外的一面,丰富他们的认知,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大胆创新,对学生的创造性的表现,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要大加赞赏。还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份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动机上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五、培养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默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作文六项主要语文技能作为学生练习和实践的基本点。应强化朗读、背诵、说话、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实践中的地位,借以促进倾听、观察、归纳、联想和想象等一般学习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实践只有技能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注意用于实践的一般能力的培养。
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能够建立一个动态的教学环境,西北师大杨改学教授将《小学语文古诗词》依据卡拉OK的方法,做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课件中有朗读、跟读和自读,还提供了拓展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使得课堂活跃,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拓展知识面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许多事物,由于年代和时空限制等,使得学生学习课文时,很难把握住作品的意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利用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与信息技术有机地整合,将文本、声音、视频和动画有机结合,完全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教学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进行。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不断地学习前沿知识,在传授给学生一杯水的同时教师要拥有一桶水。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研究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研究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传播方法,研究新的媒体和软件在教学中的运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求得最佳的效益,求得最佳的效果。
本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如何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如何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理解、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的目的。是我们全体小学教师一个长期不懈的研究课题。
一、探究的主要方面方面
(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和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的,那么,信息或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单一的刺激。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生、色、形、动画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效果,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因此,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蓝、紫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同学们面对自己的发现,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直观、情趣化的演示技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进程,达到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绘图等教学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生动的解决这一问题,为课堂增加知识容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不必要的环节隐去;可以随机作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控制,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四)解决学生思维障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本质,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同时还可以将图像分解、组合,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例如,几何初步知识中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规律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利用教学软件把这一规律设计成电脑动画,就可以把变化的过程十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规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再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运用多媒体模拟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学生倍感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2小时、3小时呢„„直至相遇。在此基础上,把运动的结果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静止的图示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突破了教学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
(五)加强个性化指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数学学习不是为了消灭学生间的智力差距,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有差异的学生以有差异的方式和进程学习有差异的数学,从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优等生积极主动参与,学困生被动消极地跟从。这样,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要求也就无从谈起了。现代教育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例如,采用基于网络教室的训练型软件进行操作时,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的状况,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适当地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和不同的速度来进行解答。对于解答的结果,计算机可以及时进行评判,并进行鼓励和赞扬。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点按帮助按钮来答疑解惑。学习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甚至会有超水平的表现。张扬了个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了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大众数学思想。
二、具体实践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掌握新知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引入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为新知的传授创设良好契机。
例如,《长、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是这样导入的:“前两天我亲手为我的儿子缝制了一个小椅垫和一个小枕套,你们想不想见识一下这两件作品呢?”在学生们的一致响应下,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们展示出了两件作品的图案。学生们口中发出了“哇”、“哦塞”的惊叹声。此时的学生已被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住了,兴趣盎然。紧接着有学生说:“如果给它们缝上花边就更美啦!”同学们都积极响应。“在哪儿缝花边?”“买多长的花边?”“怎样计算?”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了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学生们都积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兴趣的激发,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因为学生有和家长一起或独立去商场购物的经验,老师利用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挥其特有的其它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作模拟网站及“网上商场”,同时把网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用到数学计算课上,通过“网上商场”这一信息社会才有的产物,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进行查寻、了解商品信息,经历购物的全过程,采用网络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学习过程基本处于学生自我控制的状态,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对商场调查分析选择的活动节奏,并且可以自由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获得学问性知识的同时获得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不仅获得方法性的知识,如调查、分析、设计、调整,而且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如笔算与计算器、口算、估算的综合运用,网络工具的功能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自己学数学,“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注重应用
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大量不同类型(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绘图、解决问题等)、不同层次的习题,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之大的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检测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非常容易的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指定的顺序及时调出检测题,选择相应的答案,有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达到了当堂巩固,当堂矫正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保障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例如,《长、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在计算机中设计了A、B、C三层练习题。A层:基本题。让学生利用长、正方形周长知识进行选择和判断,并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B层:变式练习。利用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灵活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C层:思维训练题。这一练习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在每一层练习中,计算机中都设有提示和帮助两个按钮,点击提示按钮,计算机将会告诉学生如何利用键盘和鼠标操作每一层练习题,点击帮助按钮,计算机将会对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在分层练习中,教师不给学生化定界线,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练习题上机操作。学生每做完一层练习题,计算机都会给出相应的成绩。当学生做完一层练习题之后,还可以根据练习情况,自由选择其他层次的练习题。
姓名:余振玲单位:唐山市荆各庄小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板书、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 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教《鸟的天堂》这一课,借助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多场景多角度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和巴金爷爷一同到“鸟的天堂”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 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鸟的天堂”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船桨那有节奏的划水声而欣喜时而为榕树的繁茂的姿态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鸟儿的繁多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 南国,使他们看到了从没有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去学习呢?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形象、直观的效果,容易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很容易实现情境教学。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提供了几组园林的美景和珍宝的图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的美丽。接着我话锋一转,说了句:“可惜这么美的园林却被八国联军的一把大火烧毁了。”话音刚落,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面对那么美的园林被焚烧,学生的爱国激情一下被激发了,很多学生当时情不自禁的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把对八国联军的恨淋漓尽致的流露了出来,也表达了自己一定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强大不叫列强欺辱的决心。课堂氛围达到了一个高潮。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作文教学中,教者不难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头,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且病句错字连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教师节前,我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对老师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这篇作文比较好写,但学生容易写空话、套话,或者写一些司空见惯的补课呀看病呀这类题材。为此,安排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乐曲声中,让学生看剪辑的影视资料《山村教师》《烛光里的妈妈》《一个也不能少》等,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老师平时对他们关爱的细节也都一一地展现出来。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完全进入角色,纷纷拿起笔,将心中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让他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不断将间接经验内化为直接经验和表象,丰富了写作素材,使“巧妇”常为“有米之炊”。
四、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
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同时,他们之中又不明白的问题,首先想到不是向老师请教,而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合作解决。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信息技术的广泛介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如前不久我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便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1)让学生上网搜索查寻有关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2)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课文;(3)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
(4)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自制幻灯片,没电脑的学生可以制作小报,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到的开国大典的情形。这一教学的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学生由无奈的听授,以记忆为主的个体行为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主体地位。
另外,必须注意的是,优化整合要立足于语文课程,重视但不过分依赖多媒体。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像,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涵咏玩索,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
离语文教学。所以,语文学科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优化课堂作用,又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
多媒体的介入,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计算机多媒体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些都说明整合是社会推进的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理论学习,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改变教学方式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
二、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课标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为了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我们在选取数学学习材料时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但教材和现有的资料很难满足学生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而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生活,传达给学生“学有所用”的信息,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1世纪的教师角色已经发生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知识创建的协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出的课件,具有图、文、声、貌交互式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弥补了传统数学的不足,使数学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抽象化,而这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节的练习环节中涉及到这样一个提高题,一所学校要在颁奖典礼当天,在主席台的楼梯上铺上红地毯,已知楼梯的级数、每一级的宽和高,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红地毯?这道题如果不借助课件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楼梯画下来,再把楼梯上的地毯利用动态手段展平,这样学生就十分容易理解,而且通过这道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以多媒体形式存入电脑。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段,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扭转中学习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出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公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发掘其创造潜能。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仅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直接应用的微乎其微,起作用的只是教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这样就要求我们除了自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要让学生自己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习知识技能,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自主合作,促进数学交流
在实践中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在通过合理使用计算机,学生的收获比只由老师讲解所得到的知识要多得多,而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离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明、推广,甚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目前,多媒体教学尚处在尝试阶段,教学软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还不能做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此外,我们对这些软件的了解还很不深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研究,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们的教学,才能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兴趣,优化,能力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 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 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课堂气氛沉闷, “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缩小, 缺乏活力, 何来“兴趣”可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正是要摒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 以学生为中心, 以参与为中心,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机互动, 师机生互动多种合作方式,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其课余知识, 而且激发学生课内课外学语文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求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融于一体, 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二维、三维空间中, 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 使学习内容更充实、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机会, 营造氛围, 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始终活动在积极作用之中。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后虽对“鸟的天堂”就是指大榕树有一定的文字感悟, 但大榕树如何繁茂, 如何独树成林, 为何成为“鸟的天堂”就不甚了解了, 教师此时通过信息技术把“大榕树”展示出来, 那繁茂的形象、那碧绿的色彩、那啾啾的鸟声让学生一下子神情振奋, 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的综合作用,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引导学生“渐入胜境”学习, 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和理解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但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他们渴望参与, 信息技术能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 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 结构复杂, 类似性大, 多音多义字不少, 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 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 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 (打字) 的训练, 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二) 朗读训练方面。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如现行小语教学大纲中的多数课文都有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光盘, 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 它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还为非普通话地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朗读能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这些资料的使用, 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 体悟作者的感情。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 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 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 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 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 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 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 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 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实践证明, 这是能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迅速提高的有效措施, 许多学生在首次听到自己的录音后, 都十分惊讶地说:“啊!我的声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提出改进的方案, 再反复录音, 反复比较, 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 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录音;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跟读, 读好语气语调;然后, 不看课文跟录音机同步朗读, 最后摆脱录音机独立朗读课文, 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老师发现问题, 纠正问题, 指导朗读。用这种方法训练后, 让学生上台分角色朗读表演, 学生的情绪高涨, 各个角色朗读得十分逼真, 特别是老牛粗声粗气语调, 引起同学的一片欢笑。表演结束后, 其余同学争着上台表演, 把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 阅读教学方面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包括网上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实践等环节, 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即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教学软件, 把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学科内容融入一起, 让学习者阅读、评议、分析、讨论;同时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等数字化工具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 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地再创造。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启发学生进行交互学习, 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以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 获得新知识, 并利用相关的资源开拓视野, 自主探究, 不断发展的教学效果。
(1) 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动, 为学习者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在此方面的优势尤其适于体现在文辞兼美、内容生动、蕴意深刻的课文中。与网络相连的图、文、声、像、动所创设的情境让学习者如鱼得水, 畅游其中, 得其神韵, 悟其精髓, 感受祖国文字的感染力, 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如《海上日出》、《可爱的草塘》、等。
(2) 运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化抽象为具体, 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 运用这一特有功能,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动态为静态, 化枯燥为生动, 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可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专门设计的课件及网络提供的知识自主学习, 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 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 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 理解难点, 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 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很难理解, 而在教学中白板课件辅助教学, 可以展示爬山虎的脚的形、色、爬的过程, 解决了学生理解的困难, 演示长大的叶子一顺朝下, 密密的满墙都是, 一阵风拂过叶子时的美丽的样子, 从学生在大脑中产生了形象, 感悟出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脑海中就会放映出其形象。
(四) 作文教学方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收成什么文章。”因此, 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越丰富, 写作的内容也就越充实;离开生活, 即使写作方法再多再好, 也是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 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同的电教媒体, 通过再现生活画面, 既可以把学生引入情景, 激发写作热情, 提高写作能力, 又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践的差距, 把缤纷的社会生活融会于五彩的画面之中, 使学生短时间里能够对某种事物有详细的了解, 从而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更密切, 有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指导学生写景秋天, 向学生展示配乐的秋天景色和人们喜获丰收的录像片段。引导学生欣赏观察, 用口头描述秋天各种景物的特征, 学生在鲜艳画面和优美音乐的刺激下, 情绪高涨纷纷发言, 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田野的美景。在这浓郁的气氛下, 教师提出作文要求, 并指导作文方法, 学生乐于接受,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了写作水平。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教学生习作的同时要交给学生修改方法。在讲评中, 我利用白板的投影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 学生看得清楚, 学得明白。自然修改起来有的放矢, 得心应手, 深刻有意。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 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 在运用中发现, 在运用中创造,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安排的每一项活动, 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 删繁就简, 集中精力, 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言语能力, 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 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 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 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 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 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 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 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 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其次, 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 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 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 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 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 通过实物平台马上投在大屏幕上, 便于点评, 真实直观。此外, 在局域网内开展网上聊天, 学生互发E-mail及开展基于BBS论坛的专题讨论, 都是对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训练的有效方式。
实践证明: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不仅激发学生语文兴趣, 培养观察、思维、表达能力, 提高写作水平, 还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 提高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李克东
[2]《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3]叶金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 载《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9月。
[4]《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 中国和平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整合
从2000年开始信息技术已成为全国各小学的一门选修课。何为“信息技术”呢?“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效地使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此精神指引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开始尝试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而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实践中我在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效。
一、明确概念
刚刚我们已明确了信息技术的概念,何为“作文教学”呢?即指教师指导学生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何为“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即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作文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作文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尝试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
(一)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以前,提起教师就是用几根粉笔一张黑板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冠冕堂皇之曰:手持银犁耕耘在这片黑色的沃土上。现在应更新思想了,光能“耕”还不够,还要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耕”。现代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是首当其冲,从简单的幻灯片到flash、Autrlorware、到网页制作,从点滴入手到制作成功的作品,一步步艰辛走过,一次次苦尽甘来,切身体会出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其中也走了不少弯路。我认为信息技术不能片面追求其先进性与新颖性而无目的的随意安排,不能喧宾夺主。总之信息技术对作文教学来说只是辅助工具,在课堂中安排要有的放矢。
(二)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作文教学,采用“情景——探究”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在该模式中与作文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机的结合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学生们也逐步认识了多媒体网络,并逐步学会使用它们。像我校已具备了两间微机室,一间多媒体制作室,一间多媒体教室,已为教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已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整合作文教学,并充分发挥两门学科的优势,得到最优化发展。
(三)合作探究,进行相关知识重构。
例如,关于秋天的一次作文,我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把你感受到的秋,体味到的秋,形成口头语言说一说或者画一画。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学生把有关秋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完成独立思考和实践结果的重构,再归纳总结。然后全班合作交流,形成对秋天的认识,老师点评。最后把口头的语言形成文字,独立成文。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了解作文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依照小学作文“以我口说我心、以我手写我口”的原则,再设定的情景中打开学生的思路,展开其想象的翅膀,激发起创作的欲望和动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学生克服了“作文是老虎”的思想,使他们知道从何处构思,何处落笔,怎样成文。使学生选材也能“选其所爱,爱其所选”了。
三、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体系封闭僵化,存在各种问题,像重“作文”轻“做人”;重“应试”轻交流、沟通等等,但现在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老师教的方式的巨变。以前作文课总是老师负责说要求,学生写作文。顶多老师读几篇范文点拨一下,就算万事大吉了。至于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生活经历都不去问他。现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多媒体及网络使学生扩大选材范围,开阔知识视野,有的放矢的去做作文。同时现在的孩子已会文字输入word、windows2000的基本操作,上网也已成为小事一桩,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互动学习,合作进步,把作文这个难关攻克。
(二)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使学生学习同样的东西,在时间上要快,在理解上要深,在应用上要强。像我班通过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爱上作文课了。这样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厚了,词汇量掌握的越来越多,同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非常强。像在上《秋思》这堂作文课时,学生因为在播放图片时见到图中惟妙惟肖的蚂蚱,于是就通过秋后的蚂蚱来作为秋的见证,产生对秋的思考,写成《秋思》这篇文章。像在写《我敬佩的XX》时,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散文《雨中的红蝴蝶》,选材已不局限于熟悉的爸爸、妈妈等,有一位同学写的《我敬佩的陌生人》,主要内容是写上学路上我的自行车掉了链子一位陌生人帮助她而不求回报的事。抓住了人物语言、动作、肖像的描写,尤其是陌生人在帮她挂链子时的动作和肖像描写很到位、很形象。
就这样我们在风风雨雨中走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中大胆地做了各种尝试,网络教学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虽曾陷入过误区,但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成效是那么微小,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是我相信信息技術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未来无限光明,我们会继续探索前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M].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推荐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09-09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10-14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1-0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探究论文12-01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案例01-14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初探10-17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