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经济发展现状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株潭经济发展现状

长株潭经济发展现状 篇1

(决策咨询报告12期)

2010年,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42.2%、38.4%、43.2%和45.9%,日益成为湖南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推进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这标志着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已成为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区域内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2%。到2010年末,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集中了全省3/4的研发人员、80%的科技成果。自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该区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逐步扩大。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6.3%,比2005年提高11.3个百分点。随着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拓展,城市群呈现融城之势。长沙形成了一主(河东主城区)、两次(河西新城和河东星马新城)、四组团(暮云、捞霞、高星、含浦)式发展布局,并积极向株洲、湘潭方向拓展。株洲在河西向湘潭方向拓展,天台—粟西组团,规划建设成13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并沿长株潭高速公路两侧发展,北上与长沙对接。湘潭则向北朝长沙方向拓展,沿江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东面则与株洲对接。融城格局使得三市联系更为紧密,互补性日益增强。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财政总收入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总量占到全省的38.4%;实现GDP 6715.91亿元,增长15.5%,总量占全省的42.2%,增速分别比上年和当年全省平均水平快1个百分点。在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历史悠久,工业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一些领域的优势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在农业发展上,传统的粮棉油和具有特色的蔬菜、水产品、林特产品等品种繁多,附加值高,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1.9亿元,占全省的18.0%。在工业发展上,建筑、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等行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681.87亿元,占全省的50.3%。在服务业发展上,以长沙为中心,商贸、运输、邮电、金融、科教、旅游、房

地产、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发展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612.14亿元,占全省的41.8%。在第二产业保持对国民经济有力支撑的同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益增大,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3:54.8:38.9,而全省为14.7:46.0:39.3。这说明长株潭二、三产业相对全省而言比较发达。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1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8.4%,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45.9%。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67.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交通、通信、电力、饮水和水利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长沙市亿元以上的在建项目(不包括房地产)达374个,计划投资规模2632.87亿元。随着轨道交通工程、湘江过江通道工程、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长沙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株洲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7.3亿元,增长46.1%。新开工5条高速公路,武广高铁株洲西站投入运营,干线公路改建提速,炎帝大道、时代大道等建成通车,湘江风光带建设顺利推进,城市品位明显提升。湘潭市交通、通讯、电力、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城际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启动和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长株潭市际市域两个“1小时经济圈”加速形成。随着长株潭三市通讯升位并网、金融同城和城际轻轨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三市经济融合,为长株潭城市群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四)收入渠道不断拓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1201元和9296元,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635元和367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6%、17.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和3.4个百分点。其中,长株潭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14069.74元、12965.65 元和 11951.08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1.7%、19.5%和10.9%。随着长株潭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居民就业渠道拓宽,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长株潭三市的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5354元、3793.64元和3600.4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22.6%和25%。加上“新农合”广泛覆盖、“新农保”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减免等政策的实施,推动农民进一步增收,为长株潭城乡居民提高生活水平、拓展消费领域提供了内在动力和有力保障。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4452元和630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9.3%。

二、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实力还不强,产业结构不优。长株潭城市群总体人口超千万,但总体实力与人口相当的北京、上海相差甚远,与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的差距也较大。2010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48.7%和39.8%、63.3%和70.6%。由于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发挥城市群的带动、辐射作用。从产

业结构看,长株潭优势产业链尚未形成,传统产业比重偏大,区域内钢铁、机械、有色等传统重化工业比重较高。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企业个数和重工业总产值占了全省70%以上,而优势产业仅占全省优势产业的43.9%。

(二)城镇功能拓展不够,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制约城镇扩容提质。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和发展有了较大进步,但仍存在资源整合差、功能不全、配套落后、产业薄弱等不足,城市群吸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制度和服务发展不够完善,制约了城镇扩容提质和城市化进程。最新数据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为56.3%,相比珠三角的70%还差13.7个百分点,离2015年实现城市化率70%以上的目标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缺乏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8.9:45.3:45.8调整到2010年的6.3:54.8:38.9。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区域内一些支柱产业并不切合本地的资源或区位条件,对当地发展带动不强。化工、冶金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空间有限,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对引领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开发不够,已有的科技优势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四)资源节约压力较大,湘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湘江流域云集了电力、冶金、化工、煤炭、建材、纺织、食品、造纸等工业,这类工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消耗自然资源,并使景观生态不断受到侵袭和损害的过程。湘江近年枯水频发,沿江城市的供水、航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从国外主要城市群的发展经验看,各城市间密切的产业分工协作关系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特征,政府的规划协调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当前来看,长株潭协同发展的规划虽已颁布,但有效实施仍缺乏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三市及各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也一定程度存在。另外,城市群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互补性不强,降低了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利益协调、补偿机制。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要形成合力,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协作形成的共同进步的基础之上。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主体功能定位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地方收入的差距,特别是要使产业在区域内的转移、能源资源的转移以及环境的保护治理都会改变各市的成本和收益。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

利益共享、补偿机制,实现地方经济利益的再分配,从而实现各方共赢。

(二)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投入,提升城市群的综合实力。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力,才会有强有力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带动力与发展力。目前,长株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总体实力较强,高层次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但是科技转化能力不足,未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提供更多的平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效率,推动各城市经济科学、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大对长株潭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快交通、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通过综合制度创新,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快城市群吸纳资金、技术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能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依托重点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是城市群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株潭城市群要以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从目前城市群的现状来看,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链不够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各城市要打破地区、行业界限,站在经济一体化高度,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分工。要针对这一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对经济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的弱点,进一步拉长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产业整体优势。要充分发挥各城市产业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经济总量。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型”建设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意识,培养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理念,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加大科技、资金投入,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长株潭试验区。

承办:地方调查队管理办公室

执笔:雷芙蓉 赵海军

核稿:张映欣

长株潭经济发展现状 篇2

关键词:长株潭,智慧物流,SWOT,技术

0 引言

所谓智慧物流是指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智慧物流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深化应用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流通、信息管理和智能分析技术,智能化地完成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多项环节,并能实时反馈流动状态,强化流动监控,使货物能够快速高效地从供应者送达给需求者,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润,为需方提供最佳服务,同时消耗最少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物流服务体系。

智慧物流是近几年才被提出来的一个全新运作模式,国内关于智慧物流的研究是在近几年开始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系统化管理角度研究智慧物流。王之泰认为物流是跨度很大的系统,信息技术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它也离不开系统的整合、组织、管理与运作。这里涉及到体制问题、组织问题、管理问题、系统运行等多个方面,智慧物流的获得是以上各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为更好地实践“智慧物流”,应当以物流园区为抓手,以城镇间的物流系统、城镇中的快递服务与运行系统、城镇内集中的仓库群和车站等物流节点等为切入点,进行系统思考和全面规划。章合杰提出智慧物流是一个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智慧物流的实施应包括信息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模式的确立以及发展瓶颈的克服。第二,从物流信息平台角度研究智慧物流。张毅分析了义乌港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背景,提出了在义乌港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具体内容,同时指出了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范真荣主要运用了供应链环境的协作特征,利用现代化的物流数据处理技术,以全社会物流需求为导向,利用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全社会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设一个社会化的智慧物流平台,实现以智慧物流信息处理平台为中心的大物流联盟战略,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总费用,建立以企业最大化盈利、客户最大满意度,设备高利用率的智慧物流实施平台。第三,从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角度研究智慧物流。黄国兴将GPS和GIS相关技术应用到智慧物流系统的建设中来,对智慧物流系统的构建与功能的设计进行了研究。应琳芝和俞海宏等提出宁波智慧物流建设要以智慧港口建设为中心,打造若干智慧物流园区,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完善第四方物流平台等方面逐步推进。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到目前为止,在公开发表的文献方面还没有学者从智慧物流角度研究地方物流产业的发展,更没有对长株潭地区的智慧物流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应该采取的对策与措施进行研究。因此,对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发展SWOT分析

长株潭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位于湖南东北部,三市呈品字型分布,两两相距约45公里,同处于湘江中游,三市由水运、铁路和高速公路连通,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联系较为紧密。2015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12 548.3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3.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 350.0亿元,增长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 050.9亿元,增长12.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655元,增长8.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95.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11~2015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2013~2015年长株潭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其占比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整理湖南省2011~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得

从图1可以看出,近五年以来,长株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生产总值从8 320.62亿元增长到12 548.3亿元,长株潭地区GDP增长值对湖南全省的GDP增加值的贡献率均在4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也逐年递增,特别是2016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 105.46亿元,同比增长8.7%,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3%。

经济活跃及持续高速增长必然带来各个领域内的更多物资在生产、消费、采购等环节的流通。按2014年全国单位GDP的物流需求系数3.35测算,2016年长株潭地区物流需求量至少有4万亿元。抓住信息化的契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大力气打造智慧物流,消除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物流装备、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落后状态是推动长株潭地区物流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选择。为促进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的发展,首先必须认清该地区存在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以下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交通便利的区域优势,大力支持的政策优势。长株潭依托空港、湘江内河港、公路、铁路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发展公铁联运、陆空联运、铁水联运,继续开通“五定班列”,开通直通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另外,《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通知明确指出提升长株潭区域物流中心功能。重点突出国家区域物流结点城市、长沙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的地位,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提升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水平。以长沙金霞物流园、湘潭荷塘物流园两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以及湖南航空物流产业园、长沙高铁物流、湘潭一力公路港物流、株洲轨道交通物流、株洲芦淞服饰物流园为核心,打造中部地区物流高地。长沙市以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以城市配送物流和专业市场物流为重点,大力培育空港物流、高铁物流和保税物流(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加速构建全省综合物流中心。株洲市依托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辐射中南地区的服装交易集散地,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和服饰物流。湘潭市以商贸物流为重点,发挥综合保税区优势,加快建设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保税物流;发挥长株潭中心结合部、高速公路枢纽的区位优势,建设以货物配载、物流信息交流为重点的一力公路港物流。

1.2 劣势(Weaknesses)

缺乏统一标准和规划,信息技术普及较差。虽然湖南省制定了《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但对于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有力的综合的协调统筹,致使三市各自制定有利于自己局部利益的物流政策,而不能站在三市一体化的角度去考虑物流政策的协调,容易出现物流项目“撞车”的现象。另外,在智能物流领域缺乏国家和行业标准,跨行业和跨系统之间的信息还不能共享,长株潭地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长株潭地区大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小而散,部分老的工商企业建立了自己“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体系,管理粗放,其物流功能也还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导致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均在20%以上,整个物流成本偏高,物流技术设备缺乏,物联网技术、新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普及较差,技术、体制和商业模式均有待创新,与真正的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1.3 机会(Opportunities)

物流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和省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十二五”时期,是湖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湖南省物流业加速发展的机遇期。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数字湖南”是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是未来“智慧湖南”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开展长株潭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智慧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环保等系统建设模式。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智能物流关键技术攻关。湖南省根据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制定了《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了智慧物流建设步伐,随着智慧物流技术逐渐成熟,一些国际知名企业也纷纷投入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建设的洪流当中,这些都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4 威胁(Threats)

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关键核心技术不足,竞争激烈。自2005年来,以荷兰TNT集团、德国森泰飞物流公司和美国普洛斯物流公司为代表开始广泛地进军湖南物流市场;省外也以招商物流集团、大田国际货运、广州南方物流公司为代表已经开始抢滩长沙,这些企业在长沙及周边市场建立了业务网络,在理念、服务及经营模式上对本土物流市场冲击巨大,这对本土物流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另外,传统的两点之间的单一货物运输已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需要,客户对物流服务在深度与广度上的要求将更为严格。开展现代高层次综合物流服务成为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在物流活动的过程中,以降低成本、快捷及时、安全可靠满足客户一系列要求,带动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提高竞争力。然而物流成本过高制约了智慧物流的发展。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产业与广东、江苏、上海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法规不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也面临挑战。

2 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由此看来,长株潭地区在发展智慧物流中优势和劣势兼备、机遇与挑战并存,政府和企业应把握智慧物流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消除劣势迎接挑战,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建立规划,统一标准

为推进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的健康、有序、飞速发展,维护物流用户正当利益,实现物流产业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应制定长株潭地区智慧物流发展规划,完善与物流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货运通道网络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智慧物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环节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智能化管理与协作,这就需要在相关方面实现标准化,相关软件也需要在融入格式、流程等方面采用行业标准,消除企业间的信息交流障碍,为智能物流建设创造条件。具体要加快相关信息技术、管理以及服务等多方面的标准化,进而通过物品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储、配送等多个环节的应用,从而加强数据层、应用层、交换层等物流信息化标准的衔接,这是推进智慧物流的重要举措。

2.2 完善设施,创新技术

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往往采用由内而外的发展,信息内部化和孤岛问题凸显。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帮助企业直接接入互联网,促进了信息的广泛流动,实现了信息更广范围的分享和使用,大大降低了信息处理成本。未来智能化的物流系统,是由强大的实体物理基础设施加上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再加上未来商业化的模式构成。在智慧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初期,可由政府投入大部分建设资金,同时吸引部分社会资金投资,完善物流设施设备。因此,要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全面实现物流的在线化,促进整个生态体系中各参与方的情景感知和智能交互,从而在企业与客户间形成新的商业关系。要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实现物流业务的数据化,充分释放信息和数据潜能,为智慧物流奠定大数据条件。突破核心信息技术,建立物流信息化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物流产业的竞争力,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

2.3 互联共享,深化融合

加强互联共享,推进深化融合。由于信息处理成本的大幅降低,物流在线化和数据化成为可能,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可以像互联网一样实现实时响应。原来专业化的分工协作方式逐步被实时化、社会化、个性化取代,众包、众筹、分享成为新的社会分工协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重新思考市场分工体系,系统调整资源配置和分工安排,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智慧物流依然遵循价值创造的商业本质,要推动互联网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融合,利用互联网再造流程、管理和模式,提升企业运作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形成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创造新模式、新业态。与新进入的互联网企业相比,传统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了自身核心竞争力,如何深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提升和再造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发展新机遇。

2.4 培养人才,创建体系

生态体系的重构是智慧物流最终成功的标志。随着参与者的增加和分工协作的复杂化,生态体系的建立成为考验产业互联网化的关键。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带动互联网深入上下游产业链条,物流企业有望借助互联网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扩大生态体系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掌控能力,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吸引国外物流专业人才的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物联网、云计算、信息技术服务、智慧物流管理等领域的高端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的市场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3 结论

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篇3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两型社会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以“品”字之形,成犄角之势,城区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公里,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咫尺之遥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在历经毛泽东城,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之后,终于在2005年正式推出中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规划——《长株潭城市群规划》。2007年,它又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两型社会”的建设对长株潭城市群而言既是全新的机遇也是全新的挑战。

一、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分析

1.发展现状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在长株潭一体化计划全面实施以后,其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据湖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长株潭城市群突破GDP12560亿元,占全省总收入79%。基础设施愈加完备,统一三市区号为0731,动工建设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公交一体化线路,初步建成三市及其与周边相邻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网、电力网络;产业结构愈加合理,不断加强对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等产业集群的建设,全力拓展文化、医药、材料等新兴领域。总而言之,近年来长株潭地区在社会经济建设上保持了良好、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湖南省的领导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整体实力与区域带动能力也更加强劲。

2.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中的问题

(1)整体实力不够强大。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数字显示,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39.8%、48.7%、63.3%和70.6%。城市群虽现雏形,但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综合实力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只能望其项背。

(2)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城市群的发展既需要城市间的密切分工协作,又需要各地政府间的统一规划协调。纵观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虽早就颁布了协同发展的规划,但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手段,诸多方面没能得到实施。另外,三市市场之间的不良竞争和行政壁垒也导致了要素的不合理分配。

(3)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兴服务业不够发达,层次、比重偏低。而某些支柱性产业如化工、冶金等发展空间有限,加之没有充分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导致能够进入国际化市场的优秀产品不多。同时,由于缺乏政府主导作用,三市间的产业结构趋同,分工不协调。

(4)城镇功能扩展不够健全。城市群的快速建设并没有完全解决资源整合差、功能不完善、配套不健全、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而吸引周边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制度和服务相对滞后,使城镇扩容提质和城市化进程放缓。

(5)生态环境亟需改善。高耗能产业如电力、冶金、化工等产业占有较高比重,对湘江和洞庭湖等流域的生态和环境产生了很大危害。沿江城市的饮水、航运、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等相应受到影响。综观,长株潭城市群并没有完全破解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产业发展的矛盾。

二、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对策

1.构建长株潭都市区

牢牢把握长株潭城市一体化和产业深度集群化的良机,以“3﹢5”(即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加上常德、岳阳、衡阳、娄底、益阳组成的城市群)的模式替代现有的“1﹢1﹢1”(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组成的城市群)模式。将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城乡人口在五千万以上,市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都市。

2.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兼顾

只有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机制,城市群的发展才能形成合力。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作用,统筹兼顾,建立并完善三市的协调配合体制。建立健全利益分享、补偿机制,合理分配地方经济利益,形成各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层次较低,内部不合理,同化现象严重是其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政府应坚持区域一体化和集中化原则,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协调发展各项产业。首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持续不断创新,才能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其次,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落后产业进行重组,延长产业链条,推出一批名优企业、产品。

4.健全城市服务职能

城市群一体化首先要进行交通一体化。因此,合理分开群内、群外道路路网,构建群内内部道路经脉,使其交通走廊更加开放。加大对城市交通、城镇医疗、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改革原有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力。

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选择必然是“两型社会”的建设。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循环经济既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又属于“两型社会”的经济形态。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倡导节约资源和爱好环境的新型生活方式。加强政府对市场的政策导向和要素分配,不断创新科技,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新能源,引进新技术,使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谢守红,宁越敏.都市区:长株潭一体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地理,2005.25(6):834-837

[2]汤放华,魏清泉,苏薇.“新木桶理论”与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整合,2008.28(5)809-812

[3]童中贤,熊柏隆,肖琳子,等.长株潭城市群转型后的中心城市选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5(4):7-13

[4]陈娅.浅谈长株潭一体化[J].知识经济,2010,11

[5]梁鐘元.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模式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35

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论文 篇4

“两型社会”建设途径的思考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的总体思路应当是力争用5~8年时间,通过改革试验,形成两大机制,走出两条路子,实现三大效益。两大机制:一是资源节约机制。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节能降耗达标控制等机制,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统筹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约束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二是环境友好机制。完善环保决策约束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倡导环保导向的生产消费方式,确保在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同时,排污总量全面消减、污控水平全面提高、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使生态环境成为提升长株潭特色和品质的抓手。两条路子:一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企业改革重组、资本市场培育、区域分工合作等机制,形成以“两型”产业为主体,优势互补、集聚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二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共享、户籍制度一体化、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项改革,形成城市群科学规划、有序建设、组团发展,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新格局。三大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改善,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承载功能健全、“两型”产业优强、城乡和谐的发展格局,力争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力争成为全国“两型”产业的核心基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示范地区

一、“两型社会”试验区是一个集合范畴

国家发改经体〔2007〕3428号文件明确批准的是,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列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非这四个单独的城市。城市圈、城市群是一个集合范畴。无论是武汉,还是长沙、株洲、湘潭,每个城市的改革试验都必须服从于所在城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利益,实现整体资源配置最优化,赢得整体的共同繁荣发展。凡是有损于整体利益的政策措施,哪怕对某个城市的发展具有短期的积极效应,都应该予以果断调整。凡于有利于整体利益的构想设计,哪怕会暂时影响某个城市的经济增长,都应该大胆试验。没有这种意识,试验区内的城市就有可能各自为阵、自行其是,甚至产生恶性竞争,为了自身更快的发展不惜损害周边城市的利益。即算个别城市从中获得直接好处,但从整体上来看仍将是得不偿失的。

二、“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理性的返观内视

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固然是件大喜事,但并不要因此多么地荣耀。一方面长株潭只是国家现有的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今后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试验区。另一方面获批试验区本身是国家对于加快湖南发展、加快长株潭一体化的鞭策,更多地体现了中央的期望、湖南的责任。长株潭一体化的构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甚至解放初期“毛泽东城”的传说,曾被称为“中国区域经济自觉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但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直至2007年,在张春贤书记“长株潭一体化今年起一定要有实质行动”的强硬表态下,才有了三市人民期盼甚久的长株潭公交车。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兴未艾,均起步于2003年左右的陕西西咸一体化、河南郑汴一体化来势迅猛,西安、咸阳已经于2006年9月实现电话并网,统一了区号为029。郑州、开封之间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已经于2006年10月通车,不收取过路费用。起步于2004年的新疆乌昌一体化,其进展速度更为惊人,当年就在不涉及乌鲁木齐市、昌吉自治州行政区划调整的前提下成立了乌昌党委,2005年成立了乌昌财政局,2006年通过了《乌昌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之下,我省的长株潭一体化确实需要从多方面来检视和反思,深刻地作出自我剖析,果断地加快自我完善。这次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试验区,授有“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的尚方宝剑,如果仍不能在三市一体化的力度、进度、深度、广度上有明显突破,将愧于面对以上这些尚不是试验区的地方

三、“两型社会”理论要内化到人们思想意识中去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亲和力”一词也首次从百姓语汇成为一个崭新的政治语汇。“两型社会”建设是事关区域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广泛参与,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工作,尽量透着亲切,让老百姓一听就懂。老百姓对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最直接、最质朴的愿望,无外于加快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等。要从这些实际出发,把“两型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紧密结合起来。要告知老百姓,“两型社会”建设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人们关心的哪些问题到什么时候将得到有效解决,人们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政府需要人们通过怎样的行动来支持、协助、配合、参与等等。真正做到用生动的事实教育人、说服人,端正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认识,激发人们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热情。例如武汉已经启动11湖连通、太阳能入户、公交车油改气、推广节能灯具等工程,着力拓展“两型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渠道和载体。如果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两型社会”一直只是遥不可及的生涩概念,“两型社会”建设就很可能长期停滞于意识形态层面,成为“空中楼阁”。

四、“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协调整合内部资源

按照世界都市经济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均要经历“强核”、“外溢”、“布网”、“整合”、“耦合”等阶段,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同样不可避免。但长株潭城市群又有其特殊性,首先缺乏像上海、武汉、西安这样的特大都市,不具备足够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三市之间的行政壁垒仍将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瓶颈。因此目前这阶段必须创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模式,在暂不改变现有行政区划格局的基础上,协调整合好三市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集中打造“强核”。湖南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株潭;长株潭要发展,首先要做大做强长沙。“核”不强,“圈”就不够大,“磁”力就有限。在长株潭一体化提出的初期,受“平均主义”和“均衡发展”思想的影响,一部分人提出“长株潭是湖南最发达的区域,作为战略发展重点对其他地方太不公平”,造成了长株潭一体化一度搁浅。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同志“优势地区优先发展”、“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果敢决策,没有经济特区和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丰硕成绩。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既要加快一体化进程,共同在省内率先崛起,又要防止内部的均衡主义,要重点加快长沙的发展。相当一段时期内,长株潭三市曾对各方面资源的竞争十分激烈,一些本来放在长沙可能见效更快、作用更大的项目,被株洲、湘潭以降低门槛、牺牲利益的方式挖走。反之,也有本是株洲、湘潭急需的项目被吸附于已经饱和的长沙。如果要在经济上真正实现一体化,就不应该发生这种现象,要确保项目能够放在最合适、最需要的地方。作为省会的长沙确实存在很多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长沙得到率先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只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理性选择,就不应该人为干扰。按照城市圈域理论,在如此近的距离内,不可能有三座并峙的中心城市,三市不成互利关系,便成对手关系。长株潭之间更多应该地合作而非竞争,株洲、湘潭要适当调整功能定位,一方面要充实作为长沙的卫星城、姐妹城的角色,继续发挥在各自区域中的“次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支撑并借势于长沙的率先发展,而不是狭隘地在各项经济指标上追赶攀比。

五、“两型社会”建设要善于化外为内

“两型社会”建设不但需要“内蓄势”,还需要“外借力”。外力甚至可以在关键时候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长株潭区位优势明显,又有国家政策上的强力支持,对外引资、对外引智的关键在于能否提供一个真诚、友好的合作环境。只有多栽“梧桐”才能引来“凤凰”。要善于化外为内,充分从外部集聚、整合、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内”具有亲密友好、利益共享的含义,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要克服短期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立足于双方的和谐共赢、长远利益,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尊重对方的立场,考虑对方的感受,保护对方的利益,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使长株潭成为既宜居又宜业的现代化大都会,不但能使本地人们安居乐业,还可以挽留外来人才落地生根。要用开放的环境来包容人,用和谐的环境来感召人,用优美的环境来吸引人,进一步提高长株潭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赢得更加广泛和深层次的认同

浅析大学校园文化的三个表现 众所周知每一所大学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哈佛、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清华、北大这样具有百年历史的国内著名学府,还是一所所名不见经传的专科院校,一所大学的文 化传统不仅折射出大学的办学理念,更成为指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风向标。大学校园里浓厚 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 教职工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的传统,更有利于形成一种促进大学健康快速发展的 巨大推动力和凝聚力,形成一种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谐迅速发展的强大影响力,正是 基于这个原因,才使的大学校园文化成为大学这座象牙塔不可动摇的基石。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到一所大学整体的办学理念,小到每一个学生在 大学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内心修为。我认为,大学文化最集中的的体现便是大学的校训,没有 特色的校训,一般是不可能成为有精神的大学。校训,是学校的精神所在,它不仅反映了一 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深砥砺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着代代学子 发愤图强,报效祖国。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它强调了做学问和做人 的内在联系,要想学有所成,首先要立德,唯有“厚德”才能纳天地万物,达三江五湖,成 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除此之外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 神,唯有如此才能不被命运中不可避免的大风大浪所击败,才能成功的到达胜利的彼岸。北京大学的校训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北大之所以成为全国著名的一流名校,不仅在于 她百年的风雨历程,更在于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涵养和博大胸襟。博学审问 慎思 明 “ 辨笃行” “让真理与你为友” “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这些世界一流学府的校训无不 彰显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修为,正是因为这些强大的内在精神文化的影响,才铸就了 足以影响世界的一流高等学府。其次,一所大学的主体是生活与其中的莘莘学子,这就必然导致了千千万万的学生成为大学 校园文化的主体,培养怎样的学生必然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所在,办教育的根本 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有修为,有能力的建设者,能为国家,为社会贡献毕生精力的实践者,真正有文化修为的大学会将其内在的文化涵养转化为指导学生建设社会的指导思想,会在每 个学生的内心里开疆拓土,建设带有自己大学本质属性和根本烙印的文化国度,如果在这个 国度里我们可以找到作为人所应拥有的最大化,最丰富的美好品质,那么毫无疑问这所大学 的文化建设就是成功的。如果从这所大学的校门里走出的只是空有一手技能而毫无理想,毫 无抱负,更无品质可言的学生,那么这所大学的文化建设就是失败的。第三,大学文化的第三个方面表现在大学的软硬件和谐发展上。一所大学就如同一台电脑,硬件和软件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功能强大、效率极高的硬件作为支持,那么再好的软 件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样如果失去了软件,在强大的硬件也只能成为摆设,大学的 硬件和软件就如同人的两条腿,失去了任何一方,人都不可能快速稳定的前进,而两者的不 均衡发展也必然会导致整个系统的行动受阻,试想一下,一个跛脚的人能走得快吗?一所大 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而“大楼”与“大师”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 的基本轮廓,两者之中任何一方面的不足,都将导致大学校园文化的整体缺陷,但令人感到 惋惜的是,在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人们过多的关注了硬件的发展,把主要的精力投入 到盖“大楼”上而忽略了“大师”的培养,也许您会说这只是一个阶段,“大楼”盖好了我 们自然会将精力转向培养“大师”,但是殊不知教育最害怕的就是“断血”,一次教育的“断

血”会使成千上万的学生营养不良,而教育最难治愈的也恰恰是“断血”,当我们发现我们 的教育体系面色苍白,气若游丝的时候,我们会恐怖的发现整个世界也已然失去了血色,到 那时候,我们该到何处去为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世界寻找新鲜的血液呢? 教育乃国之根本,而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的根本在于用我们培养的人才去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大学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上层建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大 学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千千万 万天之骄子的成长成才,更有利于整个社会血液的更新和体魄的强健。大学作为文化的产物,身上将永远流淌着文化的血液,骨子里将永远埋藏着文化的魂魄—— 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

调查类型:研究性调查

调查对象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对象涵盖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其数量各六十,男女比例为1:1.。

地点:a 宿舍 随机选择一栋宿舍楼,晚上7点30到9点30.,敲门进入宿舍,一舍两份,填完后马上收回。50%

(1)图书馆自习室 25% 可靠性85~95%

(2)图书馆阅览室 25% 可靠性 85~95%

调查时间:2006年底

调查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方针政策的认识,调查了解学生文化生活现状,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据调查,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较为全面,因为校园文化既是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又是精神层面的文化。问卷显示,68.5%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而有21.5%的同学则认为大学文化抽象为一种精神,仅有10%的同学认为大学文化是校园氛围的物化形式。

说到大学文化,不可缺少的是一个学校的历史。在调查中,有15%的同学对我校历史了解并且感兴趣,8%的同学则对学校“非常不了解”,33%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44%的同学则表示“了解一部分”。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在另一项调查中可以看出:从了解学校情况的途径方面,56%的同学选择了“听别人说”,而占第二位的是“报纸”,占30%。“听别人说”这样一种了解方式显然是很空泛的,而道听途说往往使人对一个学校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给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从“学生对学校情况了解途径调查”的图表中可以发现,“报纸 ”和“校园网”占整个调查的40%,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从校园媒体方面了解学校,这也说明在大学校园里,媒体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二)、校园学术环境探究

大学文化是校园环境、教学特色、学术环境、社团活动等一系列的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而教与学依然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能够表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质的方面,因此,对校园学术的调查是首当其冲的。

通过问卷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学术氛围评价平淡,渴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认为学校学术氛围浓厚的只占考察比例的18%,而46%则认为“还过得去”,剩下的36%则认为学校“没有学术氛围”或者是保持沉默。在选择中出现了大量认为学校没有什么学术氛围的比例说明:我校的学术环境有待改进。从另一

个方面讲,这又是与当今社会大气候息息相关的。当下,高校学术氛围普遍缺失。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对这一现象简要分析:

(1)社会“考证”热,学生浮躁、不塌实

有些人为了取得更多的证书,甚至放弃在校的学习机会,花另一份钱去外面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学校作为高校教育的载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其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是任何校外的补习班、辅导班所不取代的,为了考取某项证书而忽视了在校的学习,是很不明智的做法,学生应当利用校内资源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再考虑学习其他的知识。

(2)加强图书馆、自习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调查发现,同学们所关注信息的范围,平时所阅读的书籍类型以社科,文学和武侠类居多。大多数人认为校内自创的刊物政治性、学术性较强,可读性较弱。订阅的刊物偏向学术方向的较多,虽然也有一些文艺性刊物,数量不少但是质量不高,也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28%的同学对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很满意,46%的同学则认为一般。

硬件设施是学校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吸取知识所必备的。随着高校扩招,学校扩大建设规模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校方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精打细算,将教学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合理安排,确保学生拥有高品质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校园文娱活动分析

在一个学校里,教学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除了学业以外的课余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对课余时间里同学们的行为进行了调查。

在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对社会时事毫不关心,总是说“我并不关心什么经济和政治,这些事情与我无关”。这些真与大学生毫无关系吗?不是的。作为当代大学生,肯定是要关心这些时事政治的,只有了解了,才会有拼搏的方向,才能肩负未来的使命。一个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的大学生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不应该是爱情、足球、毫无意义的争论调侃和不知所云的伪小资情调,每个学生都应当对政治有足够的重视。

以长株潭信息一体化带动工业化 篇5

以长株潭信息一体化带动工业化

湖南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环境的.不断优化,为长株潭信息一体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长株潭可以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创建具有数字城市为特征的长株潭信息化大都市.

作 者:欧阳强 李祝平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77刊 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00419(3)分类号:F403关键词:长株潭 信息一体化 工业化 对策

长株潭经济发展现状 篇6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综合试验区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的建设,要按照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整体要求,从核心带、空气污染、水资源、绿地系统、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设计,从而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作 者:胡伏湘 胡希军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刊 名:湖湘论坛英文刊名:HUXIANG FORUM年,卷(期):21(2)分类号:X2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试验区 环境生态 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

萍乡市策应“长株潭”发展思路 篇7

关键词:策应,长株潭,发展思路

萍乡位于江西西部, 现辖莲花、上栗、芦溪三县和安源、湘东两区及一个省级安源经济开发区, 全市面积3827平方公里, 人口180万。萍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是著名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 是江西西部的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 萍乡在寻求区域合作的途径方面进行探索, 进行过策应省内“昌九工业走廊”建设和“大京九”开发、参与华东区域合作和厦门经济特区合作的尝试, 但效果不明显, 原因就在于受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 受区域经济磁场辐射和影响有限。萍乡市虽地处江西省西部, 但素有“吴楚咽喉, 赣湘通衢”之称。萍乡距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 (以下简称“长株潭”) 核心地区仅100公里, 它虽与“长株潭”的隶属关系不同, 但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习惯等原因, 历来交往密切;经济、文化、人员、资源交流活跃。最近国务院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改革试验区。这就为萍乡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萍乡市如何策应“长株潭”的发展呢?

一、发挥舆论宣传作用

谋求经济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策应意识。一要进一步树立“西进”的发展战略意识。“西进”是指萍乡市工业布局必须要向湘东中心副城区进行战略方位发展, 使我市工业实现与“长株潭”工业经济发展区域相互接轨。二是要树立“配角经济”的理念。我们要理性认识萍乡与“长株潭”的战略关系, 找准定位, 树立“全面当配角、局部当主角”的发展理念, 从而主动寻求合作;要积极借鉴“长株潭”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式。三是要树立主动合作的观念。在策应“长株潭”实施战略中, 我们要怀着学习、合作的态度寻求经济协作。四是报纸、电台、电视台可开辟专栏、专题及时报道“长株潭”的发展动态、措施和经验, 及时报道我市策应“长株潭”发展的动态、措施、经验和问题, 在全市形成一种浓厚的策应氛围。

二、打破行政壁垒, 坚持规划先行

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壁垒, 跳出萍乡看萍乡, 把眼光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放在促进中部崛起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来策应“长株潭”的发展。策应“长株潭”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时间跨度长, 工作难度大, 需要协调的问题多, 因此, 要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策应工作领导组组织承担对全市各部门各行业的策应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并要求各相关部门明确分管领导, 建立专门机构, 发挥各自优势, 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接轨活动;要坚持规划先行, 我们在策应“长株潭”中也必须强化规划观念。我市在这方面困难更大, 因为我们与“长株潭”不属一个省管辖,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要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制订部门规划、行业规划;工业、农业、建筑、科技、旅游、高等教育、交通信息等部门都应开展专题研究, 编制相应的专题规划, 形成上下同步、联动策应的格局。

三、努力实现空间的有效接轨

在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 认真编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产业网络发展规划。湖南省着力发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辐射带动周边的“一小时城镇圈”, 突出建设城镇圈交叉部位的小城镇, 形成湖南东部发达的城镇密集带。

(1) 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 我们要按照“打开通道、拉开框架、东连西拓、南环北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努力扩大城市规模。向东主要建设好安源新区;向西通过长兴立交桥的建设开发好长兴馆区;向南通过中环路的建设与丹江工业区有机结合;向北重点建设好高新工业园区和萍乡新城, 使之成为一座工业新城。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

(2) 合理构筑城市发展框架。在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的基础上, 加强湘东、芦溪、上栗、莲花与市中心城区的对接, 特别是加强湘东副中心城区的规划与建设, 不断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加快向“长株潭”城市群靠拢的步伐。

(3) 稳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抓好道路网络完善和城市功能配套。

(4) 要坚持生态兴城、文化兴城, 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文化品位。到2010年力争实现中心城区人口60万, 城市化率60%, 城市绿地率4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的目标, 使中心城区园林绿化实现规划合理、种植良好、景观美化的高度和谐。

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湖南省在促进“长株潭”一体化中, 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性任务来抓, 他们在加快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同时, 努力办好株洲欧洲工业园、湘潭德国工业园等特定投资来源地的新型园区。萍乡策应“长株潭”进程中, 必须坚持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和招商引资不动摇, 进一步加强管理, 优化环境, 继续搞好工业园区的长远规划和布局, 完善工业园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支持各县区加大工业园建设力度, 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全市新型产业的集聚基地和主要带动区。

(1) 集全市之力办好萍乡经济开发区。坚持“依托园区办工业”, 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 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不断提高进园项目资金密集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土地产出率, 抓好已入园企业的达产达标, 力争我市高新工业园工业总产值有较大的提高。

(2) 加快各县区工业小区建设。加快工业园建设的步伐, 使之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型的工业发展主要带动区。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 各县区规划建设好陶瓷、制药、电瓷、建材等12个特色工业小区, 构筑工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招商引资大平台。

五、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 湖南要尽快形成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 构筑“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平台。策应在过程中必须确立“大交通、大流通”的思路, 立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相对缩短时间距离, 实现有效的空间对接。

(1) 打造大交通的公路网络, 形成以沪瑞高速、国道、省道为主骨架, 以320国道、319国道、铁路、高速公路沿线为经济发展轴的十字型生产力空间布局。

(2)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好萍乡电厂2×300兆千瓦机组扩建工程, 大力支持高压、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和抓好萍乡500千伏变电站工程等措施, 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3) 抓好供水工程的建设。山口岩水利工程建设尽快开工, 解决我市部分企业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紧张的现实问题。

六、有效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以合作促发展, 争取与“长株潭”相配套的产业纳入其产业链分工体系, 进行纵向合作, 谋求发展壮大。同时, 我们还要以错位发展求竞争, 避开发达地区在某些方面的绝对优势, 合理利用有限资金、资源, 实现与先进发达产业的对接、互动、融入, 不断提升我们的优势产业, 大力拓展外地市场。

(1) 建立现代农业基地。以满足“长株潭”经济区的巨大消费需求为目标, 搞好农业结构和食品、副食品工业结构调整。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萍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 突出发展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草食动物养殖、优质稻五大产业和各种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础建设, 优化布局, 形成规模, 突出特色, 增强我市优质农产品竞争力。

(2) 构建新型工业体系。以策应“长株潭”经济区的重点项目建设为目标, 进一步搞好我市工业结构调整。今后的20年内, 既是“长株潭”经济区的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工程建设的高峰时期, 也是对轻纺、电子、机电、有色冶金、化工、航天等基础产业进行调整、改造、提高的关键时刻。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 采取积极介入的办法, 借助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 抓好建材工业的发展;借助它对基础产业的调整, 按协作、配套的方式搞好电子、电器、化工、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建设。同时, 还要借助它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市场发达等有利条件, 强化电瓷、化工填料、花炮、煤炭等产业、产品的输配机制, 不断提升我市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3) 打造文化旅游名城。萍乡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以安源、武功山、杨岐山为代表, 但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们可以采取联网的方式同“长株潭”建立旅游网络, 借助网络的作用搞好萍乡的旅游资源开发, 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着力健全市场流通体系

(1) 努力扩大商品双向流通。建立两地市场流通的渠道与网络。实现两地商品的结构互补和双向流通。

(2) 加快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 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大市场。遵循市场规律, 建设统一、有序的大市场, 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 促进商品市场的全方位发展和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成长。

(3) 发展互补性的商贸业。“长株潭”经济区的商贸业和市场体系建设都比萍乡发达, 我们要借助它的市场拉动力, 以“补缺”的方式切实抓好一个到几个同它有着较强互补性的特色市场建设, 力争在互补中获得共同发展。

(4) 发展配套型的服务业。在策应“长株潭”经济区的开发建设中, 萍乡应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一个主要项目, 不过立足点必须是在配套上。

参考文献

长株潭经济发展现状 篇8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 长株潭城市 对策建议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受到财政危机、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改善公共服务质量纷纷掀起了公共服务改革的浪潮。在这场变革浪潮中,公共服务事业提供机制的市场化变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实行私营机构承包公共服务,就是公共服务合同外包[1]。公共服务进行合同外包因为能够削减政府规模、节省成本、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而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泛推崇,很快这种合同外包的方式成为了政府以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2]。

我国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部门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大小事务,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我国的公共服务是属于被政府自然垄断以及行政垄断的行业,政府对公共服务有绝对的控制权。政府在对公共服务进行管理时完全排除了市场机制的干扰,提供的政策是高额的财政补贴和价格低的方式[3]。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二.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内涵与作用

1.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内涵

服务外包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开始,逐渐蔓延到日本、欧洲等国家,现在已发展成为全球企业界的一股产业转移潮流,是指依据服务协议,企业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或开发责任授权给第三者执行,这样企业通过购买外部服务供应商的专业化服务技能及专业知识来扩大其服务层面,从外包合作中获得收益,并促使企业更专注于其所擅长的核心业务[4]。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指企业或者个人以政府合作方的身份加入到为社会或者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行列中来,企业或者个人只需要具备了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政府部门的业务招标,就能够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分担政府部门的部分公共服务工作[5]。

2.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作用

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其实属于政府部门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并没有像政府指令般僵硬,它的实施是在政府与私营组织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双方达成的共识,是双方都能够接受并有利于社会的行为。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有利于扩大行政参与行政民主化;第二,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有利于降低公共服务事业的建设成本,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第三,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推动行政服务与服务行政理念的建立。

三.长株潭城市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改委评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株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头的作用。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长株潭地处中部,毗邻沿海,辐射西部,基础设施不断优化,通讯网络发达。从长沙坐飞机到广州、上海,香港均可在两小时内到达,直航大陆境内45个主要城市和中国香港、曼谷、汉城等境外城市。

(3)人才资源优势。长株潭城市群是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本的集聚地,拥有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90多所高校,全国软件科学与技术20名院士我省有3名,中国从事软件行业的每四人中就有一个是湖南人。

2.劣势分析

目前长株潭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认识肤浅。大多数企业和管理者缺乏发展高端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的国际视角和战略思维,对国际、国内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发展趋势的判断不准确,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危机感。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业整体比重仅39.7%,远低于发达国家公共服务业70%的份额,且传统公共服务业比重过高。三是企业的竞争力比较弱。中高端公共服务外包人才比较缺乏,且流失现象严重。同时,缺乏较大规模的公共服务供应商以及国际客户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亟待加强。

四.加快长株潭城市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产业的建议

1.加紧编制长株潭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投融资体系,引进公共服务合同外包高级人才,促进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务发展,培育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奖励对外包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员。

2.加强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的招商引资。政府应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努力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进入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营造产业飞速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给予财政奖励、合资或并购形式、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3.加快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企业的品牌建设。长株潭城市群要确定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通过整合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组建一个国际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增强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并向国内外企业宣传和推介长株潭城市群内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企业技术和管理运用经验,扩大长株潭城市群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Graham Scott.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and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in New Zealand[J].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3(1):67-78.

[2]Joe Wallis,Brian Dollery.Government Failure,Social Capital 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New Zealand Model for Public Sector Refor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2,29(4):512-520.

[3]李海岩,宋葛龙.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观察与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10):69-75.

[4]肖广平.长株潭城市群承接服务外包业的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9-20.

[5]任月红.深化公共服务外包改革面临的实践难题[J].浙江社会科学,2012(8):152-154.

上一篇:我爱美丽的菊花-状物作文下一篇:就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