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记》教师读书笔记(精选5篇)
无论是露一手,还是 对学生的 忍耐宽容;无论是 借 他山石,还是要做到堵截和疏导;无论是翘起大拇指,还是纸条的魔力;无论是批评的艺术,还是尽在不言中;无论是蹲下来看学生,还是教育,有时候很简单……无不渗透着于老师的智慧、于老师的力量、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读着这本书,我除了佩服于老师,还是佩服于老师,同时,也更加知道了应该怎样用平等的心去爱孩子,怎样爱才算是真正的爱。
一、尊重学生,把握批评的`技巧
于老师认为批评有“说服”和“看服”之分,倘若能把握好时机,讲究点方法,效果会更佳。确实如此,记得有一次上课,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猛然间,我却发现小霞正在用手捋着飘在胸前的长发,还傻乎乎地笑着,不用说,她走神了。仔细一看小霞,才发觉,今天,她特意梳了一个少女头型:头上部的头发扎成一束,混同其余的头发披散在肩上,再配上她那件漂亮的裙式上衣,简直就是一位美超女。此时,她正在欣赏那飘在胸前的调皮长发。这怎么能行?这可是在上课啊,在我的潜意识里: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在课堂上走神!我生气极了,大声训斥,让小霞站起来……一连串的想法在我的脑中闪过。可是,我知道,我不能这样做,怎么办?怎么办?猛然间,我想起了于老师的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候也需要默默无声,事不宜迟,我借范读的机会在教室里巡走。在走到小霞的身边时,我故意将她的手放在课本上,当我不经意地看她时,却发现她的脸红了。接着,我又富有激情地讲起课来……
后来,我想起这件事,还真的感谢于老师。假如对于小霞因梳了新发型而走神的现象,我在课堂上大声地训斥、严厉地批评,肯定会伤小霞的自尊心,使她在同学之间抬不起头来,而且,她可能还会以为我是故意跟她过不去,产生逆反心理,也许,她还会大胆地号召爱美的长发女生“效仿”她……那样的后果,我们是难以收拾的。相反,在于老师的启发下,我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善意地提醒了小霞不该走神,维护了她的自尊心,使小霞在我默默无声的批评中改正了错误。
二、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有人说,爱是一种能宽容别人的感情。于老师认为,宽容更是一种美德,更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在这一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去年,我教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滕琳的,她从来不写家庭作业。刚一开始,我对她可真是绞尽脑汁,严厉批评,她一脸虔诚;让她课下补作业,她忙得不亦乐乎;请家长来,更是无济于事。别的老师都戏称她是不折不扣的不完成作业的老顽固。怎么办?难道让她继续“逍遥”?这可不行!晚上,空闲的时候,我又翻阅《教海漫记》,深深地被于老师那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感动不已,他谈到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宽容,我恍然大悟,要不我也试着宽容滕琳一回?哦,对了,上周五的书写比赛,她还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呢,我要以此为契机,试着“改变”她。第二天,我把滕琳叫进了办公室,只字不提她不写作业的事,一改往日对她的严厉像,对她说:“滕琳,你看,你的书写多有进步啊,竟然获得了全年级的三等奖,这说明你是一个上进心很强的学生。如果,你的各方面都像写字一样,你必成大器。好,你回去吧。”只见滕琳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我依旧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让她回去。
这一招果然奏效,第二天,滕琳竟然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了作业。虽然在后来的日子里,滕琳也有过不完成作业的反复,但是,她比以前确实进步多了。
仔细想想,面对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我们的严厉换来的是敬而远之,我们的苛刻换来的是冷漠敌视,我们的批评换来的可能是自暴自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希冀他们不犯一点错误,希冀他们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那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生命需要提醒,也需要呵护与尊重,正如于老师那样,当我们用一种宽容乃至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有失误的学生时,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生命的亮点。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精粹,是于永正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永正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读了此书,我受益匪浅。
于永正老师了解儿童,信任儿童。他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于永正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可见,学生不可能齐步走,教育不应搞“一刀切”。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
爱,也是一种艺术。于永正老师和学生也有许多磕磕碰碰,也曾有过苦恼和困惑。正是对学生的爱,使他“吃一堑,长一智”,成为一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
从于永正老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看,于永正老师的教育观是渗透着、浸润着深深的爱的现代教育观。爱,使于老师产生了智慧和力量,使他的生命变得更充实。一位哲人说得好:“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离自己越远,渗透别人越深,就越幸福。”
读完此书,我掩卷沉思:按于老师的才华,本可以另谋高就,但他安贫乐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无怨无悔,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境界!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以于老师为榜样,默默耕耘、不断创新,教出自己的特色。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
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贯穿本书68篇文章中的,是一个“此文来源于”字,即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此文来源于,对儿童的此文来源于。有正是这种此文来源于,使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兴奋剂。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读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有感
记得还是很多年前,同事外出带回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教海漫记》,我借来看看。一翻开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并在几天内就把读完全书。后来参加名师在农大千课万人观摩现场,在会场门口购得这本书,并请于老师亲笔签名。
“它是人生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它将领你走上讲台,教你辅导孩子,助你成为名师!”封面上的几句话,映衬着满天的朝霞,扬帆的船只,给人一种力量,一种希望。整本书按 “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其它篇” 分为四个版块,共70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不是很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的中心,也就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文章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在讲故事。”于老师以这种“人性化”的方式讲述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对语文教育的感悟,让高深的理论变成了亲切的文字,处处折射出理性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在序言中这样写到:“本书是于永正老师数十年教育实践的经验集萃,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值得认真研读。
启示之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贯穿本书的70篇文章中的,也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于老师用一个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1.“要学会宽容” “教师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忍耐•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于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当然也是五彩缤纷的,做老师要学会宽容。
他说到这样一个例子:一年刚接新班,前任班主任告诉于老师,这个班部队子女多,不好教。第一节课一跨进教室,班长刚喊“起立”,站在第一排的一位黑脸男孩便“嘭”的一声站起来,右手朝前上方一举的同时,吼了一声“哈依”!全班震惊,看来是给新老师来下马威。于老师送给全班同学一个笑,示意其他学生坐下,微笑着走到这位黑黝黝、个子不高的学生跟前:“你是从哪儿来的?”这下,那学生不安起来,感到手足无措。“说你是德国留学生吧,可嘴里说的 1 是日语;说你是日本留学生吧,你举右手的动作又像德国法西斯的军礼。你到底是从哪国来的?”班里发出一阵笑声,学生更不安了。于老师郑重地说:“我很喜欢你,真的。你敢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样做,证明你是相当有勇气的。”然后拍拍他宽宽的肩,请他坐下。从此,他再也没有在班里搞恶作剧。
因为他有军人的气质,于老师“封”他为“班长助理”——做操、放学时负责整队。他很卖力,工作很项真。有一回,隔壁班的班主任陈老师说这位“班长助理”几个淘气鬼中午到校后,把笤帚放到半掩的门上。一位女学生推门进教室,扫帚正好砸在她的头上。”后来,这位“班长助理”主动找于老师来了,眼皮也不敢抬。于老师什么也没有说,重重地拍了拍他宽宽的肩。后来,这位名叫崔世成学生随军转学到东北去了。他参加工作后曾给于老师来过一封信。信中说:“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要知道,在您以前,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我一动,他们就瞪眼,发火,斥责,我自然也不喜欢他们,甚至怀有敌意。”
于老师的宽容,使一个孩子懂得如何做人。他懂得了老师的那一份真诚,那一份爱。爱孩子,还要求我们:
2.“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会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一面,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蹲下来看学生》一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他们教研室王晓虹老师的孩子读二年级,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次到教研室,他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有一回,于老师就对他妈妈说:“小王,不要老师老是这么说,他是个孩子!”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妈妈一听,急啦:“啊,你吃过鼻涕?!”孩子好象没听见似的,悄声对于老师说:“鼻涕是咸咸的!那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舔过!”妈妈哭笑不得。
是呀,蹲下来,才会理解孩子。于老师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他和孩子们同唱同跳,同乐同悲,有情感的交流,有心灵的沟通,有动作的默契。他能敏锐的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学生。当教师难,当小学教师更难,难就难在一个“小”上。因为孩子们小,很稚嫩,需要细心呵护;因为“小”容易受熏陶感染,因此要尽可能地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于老师依然童心未泯,在课堂上,有时“装猫扮狗”,逗孩子在乐中学;在课外,2 引孩子玩,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去感受人生,在感受别人爱的过程中,学会爱人。
3.“爱是一门艺术!”“爱要讲究方法,爱是一门艺术。”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利用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或是写上几句赞扬与鼓励的话语……
《纸条的魅力》有这么一个故事,家庭学习小组组长向于老师报告,小炳在小组里捣乱。他把一只小狗带到小组里来了,吓得女同学直叫唤。这已是第二次了。第一次—,他把一只死麻雀偷偷放在小霞的书包里,差一点把小霞的魂吓掉。于是,于老师给小炳写了一张纸条:“请你明天早晨到校后,来办公室一趟。”并请班长递给他。第二天一早,他就来了,低着头,老老实实地站在我跟前。于老师请他坐下,用十分平静的语气问:“知道我请你来干什么吗?”“知道。”他说,“昨天中午,我爬上了停在马路边上的一辆汽车上,三摆弄两摆弄,汽车就开动起来了……”“后来呢?”于老师的心骤然一抖,差一点叫出来。“司机看到车动了,跳上车,一下子刹住了。”“好险!”于老师提到嗓子眼的心慢慢地回到了原位。于老师继续问:“还有呢?”“还有,前天我在家庭小组里捣乱。”没等于老师插话,他接着说:“于老师,我错了,我一定改……于老师本想写个纸条,让他认识认识在家庭小组犯的错儿,没想到带出了“开汽车”的惊险事!否则,他怎么会说,怎么会如此诚恳地表示痛改前非,引以为戒呢?
一张小小的纸条,居然有这么大的魔力。内中的原因人人都可以揣摩出来。写纸条并不是于老师的创造,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就有这么一条。
在《翘起大拇指》一文,于老师告诉我们不要小看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文中于老师回忆了自己上中学时的一件事:有一次,语文老师在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两句:“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他把这篇作文投寄了出去。虽然直到今天也没发表,可是,这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于老师也像他中学的语文老师一样,深深地爱着孩子!他用爱把孩子们的童年编织成了一只花环,上面的每一朵花都散发着幽香;他用爱把孩子们的童年创编成了一首有情趣的小诗,里面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火花。
启示之二: “要努力使我们的每一节课艺术化”
以前,我听过于永正老师不少课,有现场课也有录像课,我还邮购了一套《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不同的是时间、地点,相同的是惊喜和震撼。很多熟悉的课文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会变得非常精彩,很多学生到了他的课堂上总会变得更加可爱。每每听完课,我都是感慨良多——那课,已不是课,哪里还有课的痕迹。为什么于老师的语文课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了呢?在本书中,于老师直接论述教学的文章达29篇,其余的文章也都和教育有关。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他说:“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是相通的。”(《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于是,他学京剧中的“默”功,“默”起了语文教学。他常常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到的主意。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注意到鲁迅先生送给侄女的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但这两本书是谁翻译的?如果是鲁迅的话,那么他关心的就不仅仅是侄女周晔一个人了。他特意托人到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去查,一查,这两本书果然是鲁迅翻译的!上课时,他把这一点告诉了学生时,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对课文中关于给鲁迅“送挽联送花圈的何以有学生”一句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他说:“处处留心皆文章。”(《“什么都能和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于是,他把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的瓜叶菊端回了学校;他把妻子准备送给朋友的礼物——电动玩具狗请进了课堂;他把报纸上的漫画当成学生写作的素材;甚至是学校垃圾箱里一块只咬了一口的面包,也成了他作文课的话题。
他说:“ 教师走进课堂,要目中有人。”(《目中有人》)于是,教学中要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身上。学生时而高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他则伺机诱导,巧妙点拨,在学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或微笑,或注目,或抚摩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
他说:“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教学相长》)于是,他跟昆明的一位小朋友学,在《草》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了“启发画风”的环节;他跟学生彭晓明学,知道了汉文帝时的缇萦;他跟一位不知名的小学生学,纠正了“烧”字的写法。
他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于是,他钻研导入的艺术、造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揭示寓意的艺术、阅读中写的艺术、命题的艺术……
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这样评价他的课堂:“于老师把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那么周密,雕琢得那么精细,使孩子感到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感——留有思考余地。”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课,用八个字作了概括性评价:“炉火纯青,潇洒自如。”杨再隋教授用这16个字评价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淳朴恬淡,本色天香,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启示之三: “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在《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一文中,于老师是这样书写这本教科书的: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要不断地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不断地学习。他家中长年订阅两报一刊,即《报刊文摘》、《参考消息》、《读者》。他每天报纸必读,订的刊物必读,好书必读。而且恪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读到精彩处必记。于老师每天晚上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必看,每天早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毕听。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不断地琢磨。于老师读书看报爱琢磨,备课爱琢磨,上完了课爱琢磨,听别人讲话爱琢磨,听别人上课也爱琢磨,有时真是思得食不甘味,卧不安席。但是,琢磨,出智慧;琢磨,出思想。于老师这样说:“不善于思索的人,读书再多,实践经验再丰富,他的知识、经验也只能是一堆零散的砖头、瓦块。”今天的教师应该做个研究者,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应该不断加以总结、反思与改进,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坚持爬格子。从中学到现在,从“有老舍风格”开始写小说、诗歌,投稿。参加工作就坚持每天写教后记、日记,从未间断。文革时丢失了不少。他接到编辑部的退稿已积满了一大箱子,但他从不气馁,有种“屡败屡战”的韧劲,从1980年,39岁的于老师在《江苏教育》上发表第一篇论文《选 5 材与命题》起,至今一直没有停过手中的笔。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与老师的第一本专著《于永正课堂教例与经验》,以后又先后出版了《教海漫记》、《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于永正文集》等。他这样告戒青年教师:“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
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的:“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一个肯思考,肯记,肯写的小学教师。”“我不同于别人,恐怕就是因为我喜欢思,喜欢记,喜欢写。”这不是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吗?
《教海漫记》读后感 磁小 吴欢欢
《教海漫记》读后感 磁小 吴欢欢 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后我知道“爱”贯穿于永正老师的整个教育思想,是他教育生活的主旋律。于老师爱孩子不仅爱学习好的学生,也爱那些调皮的学生,他提倡要“偏爱差生”,在我一年多的工作中,我深有感触,好学生需要培养,而那些后进生,更需要细心呵护;孩子还小,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给孩子的一生不良的负面。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就像于老师那样,当知道有个孩子偷吃了别人的黄瓜时,他只是俯下身子,悄悄对他说“偷的黄瓜好吃吗?”是的,有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老师拉一拉,就能成好学生。稍一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就能毁了人,甚至酿成更为悲惨的结果。 有人说,爱是能宽容别人的感情。宽容是美德.教师的宽容,是教育方法,更是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于老师懂得宽容。他说,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所面对的学生是参差不齐的,在琐碎的每一天的教学中,学生们随时有把你推向愤怒的边缘,然而如何回来则是要靠。学会宽容便是一剂良药。 爱更是艺术。于老师娴熟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懂得小纸条的魔力,或在作文本上画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手……正是,我也会时不时在孩子们的日记本上竖上一只大拇指,或是写上几句赞扬与鼓励的话语,孩子们看了总是兴奋不已。我想,《教海漫记》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当成人,正在成长中的人,少压制多,少批判多鼓励,少冷漠多关爱……让爱走进学生心中
【《教海漫记》教师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有效教师》读书笔记11-11
教师师德师风读书笔记10-14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07-10
班主任教师读书笔记11-15
幼儿园教师的读书笔记06-01
《简单语文不简单》教师读书笔记06-04
幼儿园教师月读书笔记10-01
教师师德师风读书笔记1000字11-12
《教师的五重境界》读书笔记12-13
小学优秀教师寒假读书笔记读后感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