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会计日常工作内容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助理会计日常工作内容(精选5篇)

助理会计日常工作内容 篇1

一、ERP对软件企业中会计人员工作内容的影响

当软件企业在使用ERP后, 软件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各方面的工作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下面将从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 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 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对软件企业中使用ERP进行相关的财务管理后, 软件企业可会计人员工作内容所受的影响。

(一) 会计人员工作岗位的变化

在软件企业使用ERP系统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相关的管理后, 软件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就会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 会计人员工作的量变得更少了。在ERP取代了原来的会计核算软件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后, 企业的财务部门的各个管理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少了, 大部分的工作除了按照规定的操作完成外, 还能解决一部分的管理问题, 使得相关会计管理人员的岗位减少。其次, 由于会计管理者的岗位减少, 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加的复杂。原来的会计核算软件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减少, 但是在企业使用ERP对财务进行管理后, 企业的会计人员除了要负责相应的会计工作外还要负责财务上的一些管理的问题, 工作的内容更加的复杂, 需要会计人员对工作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检查, 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相关要求。

(二) 会计人员工作内容的要求

由于ERP的使用主要依赖的是计算机技术, 因此, 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应当拥有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掌握更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企业的财务部门以前采用的虽然是会计电算化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 但是在企业引入ERP后, 就对企业的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仅要对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应的掌握, 还应当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除了对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相关计算机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外, 还对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会计知识, 还应当具有相关的管理素质。这些管理素质主要体现在:对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掌握, 对国家颁布的与企业财务相关的政策及时的了解, 对企业中会计工作的各个流程都了解等方面。只有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于这些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掌握和了解才能够使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管理素质得到提高, 才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决策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才能够使软件企业在开发与企业会计工作相关的程序更加的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符合相关的政策法规。

(三) 会计人员工作方式的改进

软件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主要受时间的影响, 因为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在月初和月末进行的, 这两个时间段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较大。软件企业采用传统的电算化模式进行相关的管理时, 只能解决软件企业在月初和月末编制总账时的工作量, 并不能解决软件企业在月初和月末时的管理状况, 使得软件企业在月初或月末的财务管理的整体情况较为混乱。但是在软件企业使用ERP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相关的管理后, 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受到较大的改进。首先, 在软件企业的财务管理使用ERP后, 企业的各个会计信息的需要部门对日常会计信息能够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 从事会计月末总账编制的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的日常会计业务不仅在月末编制的时候可以了解到相关的详细情况, 还可以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 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其次, 对于软件企业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也能够进行均衡的分配, 由于传统在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下, 企业的会计人员在月初和月末的财务管理情况效率较低, 而在企业使用ERP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相关的管理后, 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可以在所有工作日中的工作量分配的合理, 还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的一些建议

虽然在软件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引进ERP对企业的管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对软件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的工作也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但是由于软件企业中的财务工作的重要地位, 因此, 将软件企业中的财务工作由电算化核算完全的转变为使用ERP进行管理, 还需要在软件企业中的财务工作方面进行一定的改变。下面将提出一些建议, 加快软件企业的财务管理由原来的会计电算化核算渐渐转换为使用ERP进行管理。

(一) 促进会计人员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在软件企业的财务工作中引进ERP后, 要想促使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尽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就要从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着手。第一, 提高软件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对ERP的认知。要想使软件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对ERP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 软件企业应当在引进ERP时对于企业中所有的会计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 使得每个会计人员都能够熟练的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第二, 帮助软件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对于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认知。在软件企业中的财务部门使用ERP进行管理后, 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进行了相应的改变, 现在一个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就变得复杂了, 因此, 企业应当引导会计人员对现在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了解这样设立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原因。同时, 还应当加强企业中会计人员对ERP的熟练运用, 认识到现在工作的主要内容, 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对这些工作内容进行操作, 使得ERP能够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效用。督促软件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新的工作环境进行适应, 可以使得ERP在软件企业中的效用达到最大, 还能提高软件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的效率, 使得软件企业的竞争力变强, 有助于软件企业在未来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 提高软件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管理素质

要想提高软件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就必须加强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此, 企业应当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 使得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地提升和加强。再者, 要想提高软件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管理素质, 就必须使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时刻掌握最新的政策法规, 及时的了解国家关于企业会计工作所出台的一些政策, 并对企业的相关会计业务的流程进行熟练地掌握, 将两者进行结合和运用。提高了软件企业中的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管理素质就会使软件企业的财务工作的准确率和效率得到提升, 同时也为ERP能够在软件企业中得到更好地运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ERP对软件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工作的相关影响, ERP可以使得软件企业中的会计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使得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 使得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更具有一定的潜力。同时, 本文针对ERP对软件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工作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促使ERP在软件企业中的财务工作能够由原来的电算化核算逐渐转换, 使得ERP能够在软件企业中将效用发挥到最大, 并使得软件企业内部的管理得到加强。

摘要:伴随着ERP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的应用, ERP取代了传统的会计核算软件, 使得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谈论的是在软件企业中使用ERP后, 软件企业的会计人员工作内容所受到的一些影响, 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ERP,软件企业,会计人员工作内容,影响,建议

参考文献

[1]姜金香.论E R P对企业会计变革的影响[J].商业研究, 2004 (9)

[2]李成伟.ERP软件产业优势分析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经纬, 2004 (11)

论法务会计的内容 篇2

[关键词] 法务会计司法会计调查会计诉讼支持

一、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的主流观点

关于法务会计的内容(也有学者称为法务会计的范围或服务领域),目前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法务会计的内容取决于各国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经济行为、财产、资源等规定的详细程度,因此各国在不同时期,法务会计的内容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法务会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企业税务会计(税收理算会计);(2)债权债务会计;(3)保险赔偿理算会计;(4)社会公正会计(中介会计);(5)物价会计;(6)基金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7)司法会计;(8)海损事故理算会计;(9)社会保障会计等。但对于这些项目的具体含义,学者们还未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解释。

本文认为,将现行会计核算、经济估价和司法会计的一些内容笼统纳入“法务会计”是否合适,还有待细细探讨。要界定法务会计的内容,我们有必要先厘清两个问题,即法务会计的内涵及其与我国司法会计的关系。

二、法务会计的内涵

对于法务会计的内涵,在会计界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

法律会计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研究和解决的是法律中的会计问题,它是将会计、审计与调查技术相结合,对经济案件或纠纷中的财会事实进行计算、检验、分析、认定,将证据规则与之相结合并给法庭提供相关证据,其主要内容是诉讼支持与调查会计。

会计法律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研究和解决的是会计中的法律问题,它研究如何规范和保护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维护其合法权利,支持会计职业界发挥社会赋予它的角色作用,或者是以会计与法律知识处理财务事实与企业违法问题的关系,并运用于法律上的鉴定,以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法律会计双问题论认为,法务会计既研究和解决会计中的法律问题,也研究和解决法律中的会计问题。换言之,法务会计一方面要查明相关财会问题,调查、收集、固定证据,形成专家意见,并运用于法庭作证;另一方面还需分析法律问题出现的原因、性质、责任及如何适用法律追究责任人的刑事犯罪或民事赔偿责任等。

按照会计法律问题论或会计法律双问题论,所有会计都可以纳入“法务会计”,因为任何会计行为都不能脱离法律的规范。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采纳法律会计问题论,要把握法务会计,就要将法务会计工作、法务会计人员、法务会计技能三方面相结合。法务会计以出现法律问题为前提,它为解决争议服务,而正常情况下的纳税核算、保险业务核算等不需要考虑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等,仅属特殊业务会计。如果仅因为在计算应纳税款、记录社会保障基金、计算海损事故损失额等时要用到相关法律法规,就将其列为法务会计,是缺乏说服力的。

三、重新审视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关系

司法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传入我国;而法务会计则是近年来才在我国兴起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信任危机频频爆发,使人们产生了强烈要求司法干预,重建市场秩序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会计学界不少学者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正好这时美国的Forensic Accounting频频出现,于是提出借鉴美国的“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建立我国法务会计体系的主张。从我国现状来看,司法会计是法律界在研究,而法务会计则是会计界在研究。

英美法系的“法务会计”与我国的“司法会计”存在明显的差异:

1.法系基础不同。法务会计和英美法系的法律相关,司法会计和大陆法系的法律相关;

2.委托制度不同。法务会计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相适应,通常由当事人自行决定和委托,在某些例外情况下也可由法院指定,而且,双方当事人可以同时聘请法务会计人员提供专家证言。司法会计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相适应,通常由法官决定鉴定的开始和选任鉴定人。鉴定人为法官的助手,其参加诉讼的目的是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

3.证据作用不同。法务会计的专家证言不是独立的证据材料,因为其并非切身体验而是对事实的判断意见,其与普通证人的证言在法律效力上是等同的。由于专家证言可能因为维护当事人利益而不够独立,所以,法务会计人员作为专家证人必须出庭接受询问、质证被法官和陪审团认可后才能采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一般可作为证据,对法官就事实的认定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目前,司法会计鉴定制度一般允许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要求鉴定人出庭作证,或由法官依职权决定鉴定人出庭作证,以便让鉴定人就其鉴定结论进行解释,并对鉴定结论得出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予以说明。

作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法务会计包含司法会计的观点。主要是由于我国会计界缺乏与法律界的沟通,不了解我国的司法会计,希望引进英美国家的法务会计制度,以弥补我国的“空白”。但这种观点却忽略了我国具有大陆法系传统,在法律制度上自然会与英美国家有很多不同。在我国法务会计和司法会计应归于一体,法律界和会计界应加强沟通,整合研究力量,共同致力于这门学科的发展,会计界发挥技术优势,法律界提供法律背景及证据程序上的意见,构建统一完善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加强经济监督,促进市场经济和谐发展。至于这门学科的名称,作者认为还是“法务会计”一词比较好:过去我国的会计学者因为“司法”二字而不愿意介入“司法会计”学科研究,缺少会计学者的介入是我国在司法会计实务理论研究方面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法务会计”一词现在已经逐渐被人们认可,我们现在要发展的“法务会计”与我们原有的“司法会计”并不一致,而是英美法系的“Forensic Accounting”与我国的“司法会计”的结合与创新,为避免误导,还是建议采用“法务会计”一词。

四、我国法务会计的内容的界定

法务会计是在社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会计界对法律界的专业支持,是会计专业人员为解决或处理法律事项或问题提供的专业服务,法务会计是协助而非直接处理或解决法律事项,它是查明或认定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会事实。

近几十年来,两大法系国家都努力地从对方制度中相互借鉴,以扬其长,避其短。我们也应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法务会计相关制度,不断发展我国的“法务会计”。本文认为,法务会计的内容主要是法务调查会计和诉讼支持。调查会计通常与犯罪案件的调查有关,主要是通过会计记录、会计资料、由会计人员综合运用会计学、审计学、财务学、侦查学等方法,对各类经济欺诈案件事实进行调查、澄清的法务会计应用领域。包括证券舞弊、保险舞弊、回扣和犯罪过程的调查等。

诉讼支持主要与诉讼程序相关联,是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法务会计应用领域,它是通过对特定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计量与反映,对特定的经济事项(案件)提供会计分析,为法庭对有关经济案件最终裁决提供重要的依据,从而为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的一种专门服务。简单的说,它是对正在进行的或悬而未决的法律案件中具有会计性质的问题提供帮助。在英美法系国家,按照负责的对象不同,法务会计诉讼支持业务分为诉讼协助和法庭服务两大块。其中诉讼协助业务包括:

(1)评估诉讼风险并参与诉讼策略的制定;

(2)审查、鉴定和收集财会事实证据;

(3)咨询及参与谈判;

(4)会计与审计准则遵守情况的认定;

(5)损失计量。

而法庭服务则主要体现为充当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或质证。当然我国实行的鉴定人制度,法务会计在我国提供的法庭服务就主要体现为充当鉴定人出庭作证或质证。

参考文献:

[1]于朝著:司法会计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18页

[2]谭立:法务会计本质的若干视角.《财经论从》,2005年第5期

[3]黎仁华著:法务会计概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98页

会计助理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 篇3

2、了解掌握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制度,熟悉企业会计管理与内控制度,具有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

3、负责公司应收工作以及各项财务指标的统计、汇总、传递工作,满足公司内外部的财务信息需求,确保数字准确,报送及时

4、负责办理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的工作联络以及业务往来事项,熟悉金蝶软件

负责会计凭证的编制,证所列会计科目科学合理、准确无误;

助理会计日常工作内容 篇4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人力资源是否能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 更进一步地说如果把人力资源作为一项资产应属于资产中的哪部分内容, 对这两个问题是应该明确的。

(一) 人力资源是否能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会计中所谓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能以货币计量的, 可以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下面根据资产定义的要点, 从三个方面逐个分析人力资源是否可以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首先, 人力资源是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经济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 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经济的发展, 企业效益的高低, 将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 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其次, 人力资源是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这是因为企业花费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如招聘费、培训费、保险费、工资及福利费等各项支出本身都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 这就使得以货币来相对客观地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成为可能。最后, 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可以实际控制的。人力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 劳动者具有流动性, 但是, 一旦劳动者被聘用为企业员工, 企业即拥有并控制了人力资源, 也就是说, 该员工的人力资源在合同期限内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综上所述, 企业对人的投资是企业付出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投资, 是可以取得预期收益的权力, 是企业能够控制和利用的, 因而可以把人力资源定义为会计资产。

(二)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属于无形资产。资产按是否具有实物形态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人力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 这是因为, 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实物形态的非货币资产, 其具有以下特征:不具有实物形态;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了行政管理而拥有的资产;可以在一个以上的会计期间为企业提供经济效益;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人力资产的特征是:首先, 人力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 企业员工虽具有实物形态, 但人力资产是指员工的服务潜力, 这种潜力是没有实物形态的, 切不可把人力资产的载体——人与人力资产本身混为一谈。其次, 人力资产是能用于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用于行政管理的资产, 人力资产能带来未来经济效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再次, 人力资产的受益期通常是一个会计期间以上, 服务期低于一个会计期间的员工的工资等支出一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而不予资本化。最后, 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一方面, 人力资产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益是很难估计的;另一方面, 由于人才的流动性很大, 使人力资产的受益期事实上也很难确定, 所以人力资产所提供的经济效益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对应无形资产的定义与特征可发现人力资产的特征和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特征是相当吻合的。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做出的一些合乎推论的, 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本观念, 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 同样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上。

(一) 会计主体。

《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 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仅仅只反映本企业内部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计量与管理, 而不涉及业主本人和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计量和报告问题。人力资源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人力资源, 其目标在于提供满足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尽管企业的职工个人是人力资源的最终拥有者, 但是, 企业通过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从法律角度已经取得了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和实际工作时间内拥有和控制人力资源的权力。因此, 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拥有和控制者, 有义务提供人力资源取得、使用、维护和消耗等方面的信息, 因而也正是核算和监督这一过程的人力资源会计主体。

(二) 持续经营。

《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即在可预见的未来, 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益和作用将无限期地、稳定地进行下去。在人力资源会计中, 持续经营假设除传统理解外, 还有其新的理解:一是企业或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 即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取得人力资源, 不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维护和提高, 不断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更新, 逐步淘汰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 增加可以满足其经营需要的人力资源。只有这样, 企业才会充分发挥其物资和资金的能动性, 才可以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二是人力资源的最终拥有者 (职工) 和企业都会使人力资源的效益持续发挥, 也就是说, 企业和职工的利益都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持续发挥的基础上。企业为了使人力资源充分地发挥, 会不断地改进其经营政策、增加人力资源投资、改善职工的福利和待遇等;职工为了发挥人力资源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地使人力资源增值。三是在劳动合同有效期间内存在于会计主体之中并为之服务, 企业可通过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力或潜能收回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只有这样, 才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进行合理分摊, 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进行科学地计量。

(三) 会计分期。

《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期间, 分期结算和编制报表。”人力资源会计在鉴别与计量的过程中, 同样也需要进行会计分期, 也需要对人力资源投资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分摊, 并确认不同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收益, 进而计算使用人力资源取得的损益。人力资源会计中运用会计分期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正确地划分人力资源使用之中的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即:凡是影响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支出作为收益支出;对影响在一个会计期间以上的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通过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界限的划分, 使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可靠。二是可以使会计主体对内和对外提供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时有一个较为合适的时期范围。三是人力资源的取得、使用、维护、消耗等方面的信息。四是可以使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

(四) 货币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的出现对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中, 既要有货币性和定量性会计信息, 同时, 非货币性和定性的信息 (如企业职工的技术素质及提高程度、满足经营活动的需要程度等) 也是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过程中应将传统货币计量假设予以计量, 并在提供人力资源信息时既要提供定量信息, 也要提供定性信息。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人力资源会计系统的运行同样离不开一套恰当的会计计量理论。经过多年发展, 人力资源会计计量有两种方式: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一)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为获得或重置人力资源而发生的成本。其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 取得人力资源支出, 指会计实体为了获取某一项人力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包括招聘费、选考费、录用费、安置费等。 (2) 维护人力资源支出, 指企业为职工留在企业工作所发生的各种经常性支出, 包括工薪及奖金支出、劳动保健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社会保险支出、人事管理部门的支出。 (3) 开发人力资源支出, 指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 包括在职教育费用、岗位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被培训人员误工损失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有两种计量方法: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是将上述的获得、维护、开发费用按其实际发生额资本化, 较为客观和方便;重置成本法, 是指在现时重新获得与原来相同的人力资产所要花费的成本, 该方法考虑到人力资源价值的变化, 反映了人力资源的现时价值, 但重置成本估价的难度和工作量大, 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二) 人力资源价值会计。

人力资源价值是作为人力资源载体的人所具有的潜在的创造性的劳动能力, 这种能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人在劳动中新创造的价值。按人力资源价值的外在表现, 可以将人力资源价值分为补偿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补偿价值体现为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 它是对劳动者参与组织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脑力和体力的补偿。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人力资源的补偿价值和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分为货币性计量方法和非货币性计量方法两类。人力资源价值的货币性计量方法是用货币单位来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非货币性计量方法是对不能直接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的, 人力资源价值的某些方面用非货币单位予以反映。人力资源价值不能像物质资本那样在静态下进行货币计量, 也不可能像物质资本一样进行精确的计量, 而只能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即在人力资源的动态表现过程中通过对其绩效的评价来加以确定, 确定出的人力资源价值也会因为采用的依据和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现在已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并对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人力资源的流动、管理、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都有了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只要合理借鉴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先进科研经验、实践经验, 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 鼓励国内学术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探讨, 鼓励企业界, 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试行, 尽快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 努力使人力资源会计在中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摘要:所谓人力资源会计是指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它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的基础上, 由人力资源管理学与传统会计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专门会计学科, 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 其目标是将人力资源无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有关人士使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会计确认,会计假设,会计计量

参考文献

[1].张定琼.企业如何实施人工成本管理[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4, 6:52~54

[2].刘胜花, 李小燕.论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J].财务与会计, 2004, 2:33~34

[3].李世聪.刍探人力资源当期价值论与会计计量[J].财务与会计, 2004, 2:35~36

会计存货准则内容变化的研究 篇5

一、引言

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它的正确确认、计量和披露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重大的影响。我国原《企业会计准则——存货》对规范企业存货的核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加权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地反映存货流转情况;对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销售状况的存货,将其借款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利于客观、真实地反映存货成本。因此,为了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向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财政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合理内容,针对我国会计实践中的问题,对旧存货准则重新进行了修订,并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并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会计存货准则修订前后的变化

(一)总体结构

新存货准则由总则、确认、计量和披露共四章二十二条组成;而旧存货准则由引言、定义、确认、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披露、衔接办法和附则共十部分三十条组成。

从总体内容上看,新存货准则比旧存货准则更为概括、具体。

1.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的“定义”部分,而是将其内容贯穿于整个存货准则体系之中。例如,在“确认”中明确了存货的定义;在“计量”中明确了可变现净值和制造费用的定义等。

2.新存货准则“计量”部分涵盖了旧存货准则“初始计量”、“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期末计量”、“存货成本的结转”等部分的内容,显得更为简单而且精确。

3.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旧存货准则中“衔接办法”和“附则”两部分内容,而是由财政部与其同时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来规定。

(二)适用范围

旧存货准则规定;“本准则不涉及:(1)因建造合同而形成的在建工程;(2)农业企业收获的农产品和采掘企业开采的矿产品;(3)牲畜等与农业活动有关的生物资产;(4)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存货的初始计量。”而新存货准则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會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相比之下,新存货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

(三)存货成本

1.采购成本

新准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旧准则则规定:“存货的采购成本一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对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内容的说明条款,同时在“不计入存货成本”的项目内删除了原存货准则中有关“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仓储费等费用”的内容。旧准则与原执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衔接,对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的采购成本做出单独规定:新准则则取消了该项规定。

2.加工成本

旧准则规范存货的加工成本确定时,列举了可选用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联产品加工成本可选用的分配方法,并规定了主副产品加工成本的分配方法;新准则则仅仅提出“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未在准则正文中对制造费用分配等方法进行列举。

3.其他成本

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确定”;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强调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但新准则亦未具体规定如在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价值应如何确定,相信会在配套的准则指南中做出规定。另外,旧准则专门规定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确定方法;而新准则未对此作出规定,新准则中删除了捐赠方提供了有关凭证、捐赠方未提供有关凭证情况下企业接受捐赠存货成本确定的说明。笔者认为,这与本次准则体系修改、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重新引入有关,即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的成本可都以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税费确定,无需再做出专门的规定。新准则规定“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直接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作为存货成本计量”;旧准则则无此方面的规定。

(四)借款费用

按照新准则第十三章第十条的规定,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了某些存货项目中(而不只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即一些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如造船厂的船舶等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因为如大型船舶这样的存货,造船厂仅靠自有资金根本完不成,必须借助于银行借款,而企业取得的银行借款又分不清专门借款与非专门借款,原准则规定只允许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规定不够合理。新存货准则与新借款费用准则相对应,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因原会计准则中仅规定用于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所以旧准则不涉及存货成本中的借款费用问题。

(五)发出存货成本

旧存货准则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存货准则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这两种方法。这样做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1.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不具有普遍性或不能真实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比如,一些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但其中不少企业为避免先购入或先生产完工验收入库的存货存储时间过长,导致货物变质或毁损,便将先入库的货物先发出,造成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2.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已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新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便于我国的会计准则与相关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达成一致;3.移动平均法实质上是加权平均法的一种形式,国际会计准则也没有使用移动加权平均法。

(六)可变现净值

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少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其会计处理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旧存货准则未作此方面的规定。

新存货准则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构成了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用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扣除这些抵减项目后,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客观证明,如产成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产成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销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和生产成本资料等。

不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方法为: 1.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2.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3.资产负债表日,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或转回的金额。

(七)跌价准备

旧存货准则规定:“企业每期都应当重新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如果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新存货准则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因为新旧准则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基准处理方法都是个别认定(即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所以新准则规定“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比旧准则规定的“转回的金额应当减少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更加严密。

(八)摊销方法

与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一样,旧存货准则采用的是不完全列举的方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等”;新存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明确规定为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

(九)盘亏或毁损

旧存货准则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所造成的损失,应当在发生的当期计入损益”;新存货准则在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进一步说明:“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除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造成存貨盘亏或毁损的原因,具体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处理:

1.属于计量收发错误和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存货短缺,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将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

2.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存货毁损,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将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以上处理可以使企业对存货发生盘亏或毁损的会计处理规定更加明确、具体。

(十)披露

1.新准则调整了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存货信息内容。2006年,由于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完成,应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内容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进行规范,故各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在披露这个部分均只是规定在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而旧准则在披露这个部分中除了规范附注中应披露的内容外,还包括了在财务报表中应披露的内容。

2.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对其总额的披露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而旧存货准则强调不但应当披露其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而且应当披露其总额。

3.新存货准则强调应当披露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而旧存货准则对此没有具体规定。

4.新存货准则对存货取得的方式、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以及当期确认为费用的存货成本,如主营业务成本等没有要求进行披露。

5.因为新存货准则删除了存货发出成本的后进先出法,所以在新存货准则的信息披露中也相应地删除了旧存货准则中“应当披露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与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加权平均法确定的发出存货的成本的差异”的内容。

三、新存货准则对企业会计实务和学术理论的影响

(一)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做法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将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将产生的影响有:1.影响某些企业(如大型船舶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等)的产品生产成本构成。这些企业如果靠借入资金进行产品生产的话,那么其产品生产成本的构成项目将在原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基础上增加借款费用这一成本项目,按旧存货准则的规定,这时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新存货准则却将其计入了产品成本,这必然会导致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增加报告期存货资产和利润。2.利用不同筹资渠道取得资金所生产出的产品的成本缺乏可比性。用借入资金生产的产品成本与用自有资金生产的产品成本出现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企业与企业之间因生产产品(甚至是相同的产品)所需资金的来源不同而使其产品成本不具有可比性,甚至可能是同一企业前后各期因产品生产所需资金来源渠道上的差异导致产品成本前后会计期间缺乏可比性。3.“相当长时间”具有不可操作性。新准则所规定的“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中的“相当长时间”究竟是多长时间很模糊,这种表述难以操作,除非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界定,否则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同样可能被企业计入当期损益,从而出现利润操纵问题。

(二)存货出售、存货跌价准备应当予以结转

新存货准则增加了存货出售时必须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的内容。如某企业将库存的20000件产品全部予以出售,单价100元,增值税率17%,税款收存银行,单位成本80元,该批产品已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00元,则新旧存货准则的账务处理分别为:

旧存货准则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23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0000

应交税金 34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1600000

贷:库存商品 1600000

新存货准则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23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00

应交税金 34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1500000

存货跌价准备100000

贷:库存商品 1600000

通过上述账务处理可以看出,新存货准则规定存货出售时应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由此将产生的影响有:1.实施新准则后,虽然存货出售时结转存货跌价准备并不会影响企业的利润总额,但会增加销售当期的毛利,在利润表上则表现为当期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加;2.在存货跌价准备按单项计提时,每种存货的跌价准备是确知的,出售时便于结转,若存货跌价准备是按类别或合并计提的,在存货出售时因为存在着存货跌价准备在各种存货间的分摊问题,从而使存货跌价准备的结转比较复杂;3.存货出售要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这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处置时结转减值准备保持一致,这样做便于理解,也能够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存货的资产价值,不会导致账面资产虚增。

(三)接受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按公允价值确定

接受投资者投资存货的成本,按公允价值确定。由此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1.避免了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人为操纵,避免了存货资产的失实,便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的存货资产价值;2.目前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公允价值的确定仍是一个难题。新存货准则并未具体规定如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下,存货的公允价值究竟该如何确定的问题,因此如果不对此做出明确规定的话,企业对存货资产价值的操纵问题仍不可避免。

(四)专门规定劳务存货成本的确定

新《企业会计准则》专门规定了如何确定劳务存货成本,使存货内涵扩大,由此可看出新存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劳务成本的确定上是一致的。此规定产生的影响是:1.扩大了存货的内涵,使存货不再局限于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实物范畴,存货资产可以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也可以是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2.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企业存货资产的价值;3.实施新存货准则后,由于将原本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计入了存货成本,会使提供劳务所占比重较大的单位的利润产生不正常的波动。

(五)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由此产生的影响表现为:1.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润的机会,避免了存货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互脱节的问题;2.避免了资产负债表日存货资产价值偏离市价的问题,符合以资产负债表为导向的观点;3.不会降低上市公司的报告期利润,从而不会使股票价格降低;4.与修改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保持一致。

其不足之处是取消后进先出法后,在短时间内,会对那些存货较多,原来又采用此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企业的利润产生不正常的波动。

(六)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的摊销

新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企业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现象的发生,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七)商品流通企业存货采购成本的确定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如果真这样的话,新存货准则的实施将对整个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产生巨大的影响,必然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存货资产和利润指标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八)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成本的确定方法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接受捐赠及盘盈存货成本确定方法的规定,相信这种变化与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重新引入有关。即:接受捐赠存货的成本按该存货的公允价值加上有关税费确定,而盘盈存货的成本则直接按相关存货的公允价值确定。但这同样涉及到公允价值难以确定的问题。

四、结束语

上一篇:初三物理课程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科学单数与双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