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共10篇)
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那为什么还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呢?除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外,主要是难在就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们的调查中,无一人对当前形势乐观。现在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当前学的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自己的专业是有前途的。大学教育还是相当重要的。由于竞争的加剧,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在问及毕业初的薪酬时,有21个人认为起初工资为1500元,13人认为应该为2500元,两部分加起来占总人数的70%,在物价日益增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求这样的工资是不高的,可以看见竞争的大学生的影响。
二、学校对安排大学生就业方面指导不足
在我们受访的大学生中,只有5人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感到很满意,感到较满意的有14人,两者合计占48%,而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达到52%,充分体现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还需加强,照顾到更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教育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主要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
首先,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大学生供过于求,需要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自主创新,发展生产。
其次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教育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
在谈到毕业后的打算后的打算后,50%多的人都是把考研放在首位,其次是找工作创业等,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是害怕面对社会竞争的,采取考研是为了更晚一点面对竞争,也是对自己以后能找个更好的工作。在大学生所重视的素质中面试技巧和计算机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而专业能力差而被普遍的看低,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是专业不对口的结果。大学生就业难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大学生自身准备不足造成的,在受访者中,有相当一般分的大三学生对所要去的企业竟然一点也不了解。我们大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
(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五、建议
1、学生应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和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加强社会实践。
2、单位:切实纠正用人偏见。
用人单位一方面要与学校加强互动交流,多了解学校里各专业的特色,还可以借鉴大学生见习制度的思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基地,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有助于企业考察人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要进一步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实纠正用人选材的偏见。企业不能只图眼前的短期利益,过分看重工作经验,而要有长远的人才战略眼光,要改变唯经验论、唯文凭论的做法,还要纠正性别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见,切实做到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赢。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1)、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3)、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4)、学校应该实行积极的大学生安排就业政策,不仅在未来的发展方面,而且在心理调节上面,减轻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同时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加强教育,并进行积极暗示,多增加学生们的锻炼机会。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
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大学生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转变就业观念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
1、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我们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做好积极准备。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2、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力。一些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我们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一、前两年就业状况
1.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
主要有以下表现: (1) 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400万大关, 达到413万人, 比上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数量连年创出新高, 而且总量大、增幅高。 (2) 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据国家发改委资料, 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但与前一年相比,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 而劳动力供给则是1400万人。 (3) 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一是用人需求越来越向重点大学集中、研究生集中, 一些地方院校特别是地处偏远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二是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 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 一些低端岗位被多方占领;三是研究生就业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把握好节奏、调整好结构已是当务之急;四是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2.2007年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 比2006年增加82万, 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 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 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 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至今仍有一百多万没有就业。首先, 从国际形势看, 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就业。我国已进入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 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已从发达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 产品从纺织品扩大到电子、五金和机电产品。其次, 人民币升值也对国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影响, 由此波及许多出口行业的经济不能高速发展, 进而影响这些行业需求大户减少了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再次,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地区分布看,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足20%, 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学历层次看, 高职高专毕业生仍然是就业的难点和重点。从学科专业看, 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 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专业趋同现象和学校的知名度,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2008年的就业形势分析及建议
1.2008年就业难的表现
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 2008年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因此, 今年就业难将会有以下表现:第一, 供需差别进一步加大。第二, 用人单位选材要求高, 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由于大学生多的原因, 好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尽管企业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 但是, 一些企业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第三, 专业相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 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 纷纷上马热门专业, 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2008年也比较明显。第四, 整体大学生薪酬逐年降低使学生不愿就业。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 市场只给1700元/月。第五, 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 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 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大学里有的是教授, 缺的是“教练”。
2.就业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2008年就业依然不容乐观, 对此状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 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 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从事一种职业。因此, 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 完全可以先就业, 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 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 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当然, 一个重要的前提是, 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 并能够承受违约引发的责任。
第二, 正确分析自我, 抓住时机, 当机立断。当前, 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 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 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 用人高峰稍纵即逝, 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 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 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 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 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第三, 学会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 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 发动老乡、亲友、同学 (校友) 找信息;网上信息也是重要渠道之一。在有目标的情况下, 要重点“捕鱼”, 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 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 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但是必须准备好自我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素质。
第四, 放下骄子的姿态, 从基层工作做起。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 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 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于是, 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 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因此, 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 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 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2006年6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 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青年健康成长、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程, 毕业生应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 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 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几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配,大学生就业地点相对集中,学生的就业压力在逐渐加大。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其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错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而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不够完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因而逐渐出现了新的就业观念的矛盾,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薄弱等等。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通过完善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能力、健全创业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一,从政策措施上说,要构筑创业型城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交流活动三大平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培训、融资支持、创业服务四大体系;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较为理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非常不足,不少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连基本的管理和财务知识都很缺乏。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提高应届生就业率。第三,以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为载体,不断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第四,完善市场法制体系,确保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的同时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3.2 高校方面 高校应该坚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3 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创业。创业一定要使我们自己有创业的梦想,而不是政府、社会、家人、朋友等其他人想要我们去创业。创业有风险,不要因为看起来好玩就去创业。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同时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其次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指导,也是未来发展的预计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制定完善的计划,并且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和整理。最后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大学生已开始改变传统的职业稳定性的观念,面对就业风险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职业的流动意识在不断的增强,相信国家和社会只要在就业择业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就大学生就业背景来说,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
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2.企业用人的时候,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3.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财政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下面说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再者政府部门也要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1、供需差别大: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
2、选材要求高: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3、专业相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4、薪酬逐年降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5、骗子,假招聘铺天盖地: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乏工作经验: 教授多“教练”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7、怕吃苦,爱面子: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8、频繁跳槽: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业渠道不畅。据对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这里说下个人观点:很多毕业生都不理解,没有工作那里来的工作经验呢?但只有工作后才能 1
真正理解,工作经验对工作真的非常重要,对主管来说有工作经验的真的省事省心不少(有工作经验的人交待的事情只需说明想要的结果就行了,但没有经验的人却要说很多次才能明白),如果我是主管招聘手下我也会会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或项目经验的人。其实基础知识还是相当重要的,但实际工作确是对知识的应用和通过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也就是说把书本知识学透学活。
就业观亟待改变。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人士指出,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要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需要怎样的人才,政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不能盲目地追求就业率。
扩大就业渠道。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就业为前提,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挖掘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各级政府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要多加强联系、协调,共同办好 “ 人才信息网 ”,注意经常搜集、更换、发布各类人才信息,努力实现人才信息网上招聘工作。同时,要不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600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1000元。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1.2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原因一 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 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6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原因七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原因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原因九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看重哪种证书”选项时全部都选为“零”,可见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原因是,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其中又以短期培训和针对应试的居多,企业面对这支日益壮大的“考证大军”产生疑虑——持证人是否真的具有相应能力?因此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3、对企业不够了解: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
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学生对于薪酬的看法更加现实了,高校学生期望月薪1000-4000元的占总人数的68%左右,其中2000-3000元为更多学生接受;2000-4000元的期望人数居多;1000-2000元及4000元以上的期望人数较少。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摘要.............................1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2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2
毕业生个人因素严重影响着自身就业...................2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3 高校的盲目扩招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3 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没有合理规划.......................3 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3 高等教育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3 企业不合理的用人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4
三、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4
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4 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4 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4 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4 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5 作为企业应该转换招聘观念,对社会负责.................5
四、总结...........................5摘 要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大学生的数量也正在急剧增加。以2013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例:据教育部统计,在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比2012年多了近20万。而在十年前的200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还不到250万人,这些数据足以表现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与对策研究》一文是作者通过多年的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以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为切入点,综合社会复杂的就业背景,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其研究意义在于让政府、大学生、社会、企业能正确认识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从而落实相关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让人人都有出彩机会的中国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2014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然而,如今的社会,随着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使众多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前途产生了迷茫与无助。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弊端出现,目前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很难达到企业的要求,使得就业压力形势更加严峻。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作为服务性质的政府又只能干瞪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我认为主要由以下原因: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报道,2013年全国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700万。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此前曾表示,加上以前未就业的大学生,2013年或将有3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初次就业。
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企业计划面向大学本科以上的应届生的招聘职位主要为技术(产品)研发和销售。
对此,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分析认为,由于多数行业在2010至2012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更深刻的原因则在于企业技能要求和大学生职业态度的矛盾。
上述100家典范企业是由前程无忧从中国38万家活跃雇主中评选出的,这些企业平均拥有雇员18700名,在市场上大多保持领先地位,呈现出多行业、跨区域经营的特点。其中61家为上市公司,52家在海外上市,95家在海外市场有业务。
报告同时指出,2013年大学实习生的招聘高过2012年17.2%,显示出典范企业仍有旺盛的人才需求。报告分析,中国二、三线城市人才需求蓬勃,并逐渐向四线城市推进。尽管仍有超过七成的典范企业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缺乏人才,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在一线城市之外的区域都有着迫切的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的区域包括武汉、沈阳和西安等地,新疆、内蒙和宁夏等也成为人才导入的新区域。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毕业生个人因素严重影响着自身就业
“低不成,高不就”这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刚刚开始择业时的心理,而如今的社会则需要许多大学生从基层做起。这类矛盾的产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临着失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9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专业不对口,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大原因。2010年就业蓝
皮书中,麦可思调查研究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均较上届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专业不对口工作,与2008届的本科(71%)和高职(61%)相比,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10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三)高校的盲目扩招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随着“大跃进式”的扩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造成大学生质量持续下降。《一位教授:我向“扩招”投降》的网帖直白地说:“拿大学当乡镇企业,我不得不投降;拿学术建设当流水线,追求‘规模效应’,我不得不投降„„”这种状况的存在,无疑深刻地反映了目前高校盲目扩张对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2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2年的10倍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有影响,但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主要的影响。
(四)大学生的就业流向没有合理规划
大学生就业的流向主要有5个方面,从这些流向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体现:70%左右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到各类企业和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但是70%并不是指到城乡基层社会服务岗位就业,而是包括了去各类企业(私营企业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等等)以及灵活创业的比例。其中自主创业的的比例之占0.3%,愿意到城乡基层服务岗位的人数就不多了。可见,大学生虽然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去工作,有业不就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一个原因。
(五)大学生就业的空间分布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应届大学生毕业生的首选,很少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如果大学生就业空间分布合理的话,就业问题就不会如此严峻或者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把就业问题转向西部是我们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水平的均衡,国家的共同富裕,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六)高等教育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我们的教育机制本身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反应,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比高中时候下降了很多,而且为数不少。
除此之外,目前高等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严重削弱,理论脱离实际;学历教育不规范;学风不正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同时也更深层次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七)企业不合理的用人观念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用人市场上信奉“唯学历是举”,招人只看学历,不管需要与否,甚至看大门、看厕所的也要研究生。如今,众多的企业在面对校园招聘时,对应届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歧视,鉴于成本考虑,很多公司的关键性岗位,他们宁愿在公司内部培养人才,而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应届毕业生,因此,间接性的造成了大学生失业率增加。
三、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生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与其它产品一样,高校培养大学生也存在着“产销”是否对路、供求是否平衡的问题。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被就业市场牵着鼻子走,要认真研究、善于把握就业市场波动的规律,学会比市场变化快一拍,只有增设一些新兴的、前瞻性的专业。才能充分掌握就业市场的主动权。同时政府也应尽快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向高校随时发布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对于可能出现的专业设置供求不平衡给高校以警告。
(二)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1、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刨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所以高校应搞好专业技能教育。
2、不能忽略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大174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包括大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所以对大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将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相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择业就业
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部门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而且要承担起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应继续坚持将“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请进来”,办好校园招聘会,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系统”网站,利用互联网拓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五)政府应加大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1、政府应发挥政策效应,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与此同时,各地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一些地方还通过“政府购岗”,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据教育部介绍,为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江西省开发了1万个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优先安置困难家庭毕业生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由省财政提供工资补贴。同时,各地方扩大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县以下农村中小学一校一名师范类本科生计划”等项目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在项目结束后留在当地就业。
2、政府应大力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
政府要加大支持创业工作力度.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明品增加。要加大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经费、政策、项目的支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创业实践。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引导、技能培训、专家指导等帮助和服务。
3、政府应发挥助推剂的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做好各项保障工作;校企合作,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双赢”模式。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因此,作为政府应该大力做好校企合作的平台打造工作,实现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大学生就业。目前,国内有许多高校都有校企合作成功的典型案例,以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为例,该院自建立以来就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工作,在2012年的毕业生工作中,就有50%的学生是通过校企合作直接推荐就业,被推荐的学生在企业内稳定性比其他学生通过各类招聘会、双选会高出了30%。因此,作为政府应该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作,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六)作为企业应该转换招聘观念,对社会负责
作为企业,面对如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树立一个对社会负责型的企业形象。而不是单一考虑自身成本而忽视对社会责任的分担,要正确认识应届大学生存在的潜力,加强对优秀大学生的培养。针对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要使问题得以缓解,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需要国家,企业,大学生自身,教育机构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缓解大学生存在咋就业压力,共建和谐社会,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四、总结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走上社会,即将开始择业的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限,不能够与企业的需求完美结合,因而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人才也难的现状。虽然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和帮助政策,但是作为刚刚开始接触社会,不了解人情世故的我们想要有一个美好的前途,拥有一份可观的收入,就必须能力学习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一技之长,可以靠自己的实力去完成一份工作。
一社会因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开始爆发, 并很快蔓延全球, 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使好多沿海沿边城市的出口型外资企业外商撤资, 纷纷倒闭, 高管和员工解聘, 形成一股强大的返乡潮, 使得我国原本就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2各级各类人才众多, 而社会却不能提供如此多的工作岗位和良好的薪资待遇
我国人口众多, 随着大学扩招和各级各类职业技校的迅猛发展, 人才培养已从单一的依靠大学转变为多类别、多层次的教育培养模式, 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各级各类应届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 再加上跳槽的往届生和返乡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务工人员也挤进了就业的大军, 需要就业的人数多, 这无形之中也加剧了就业的难度。从根本上说, 就业难是一个供求关系问题, 也就是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口之间的矛盾。我国是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 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最重要的因素。而每年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就业的需求。在每年年初举办的大学生招聘会上几乎场场人数爆满, 一个只需2~3人的工作岗位甚至有几百人去竟聘。用人单位在用人上也是千挑万选, 仔细斟酌之后, 才选出他们的满意人选。因此薪资待遇往往也达不到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
3用人单位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应届大学生因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由于职业和性别的偏见, 女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 就业率也较低。好多用人单位招聘干脆就明文规定招聘只限男性, 这也间接导致理工科特别是工科女生就业率偏低。文科生 (不论男生女生) 由于本身就业面就较狭窄, 就业率也一直很低。我国用人机制还长期存在某些弊端, 比如:找工作走后门、托关系、托人情等。
4政府措施不得力, 成效甚微
虽然这几年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举措, 出台了一系列可行的政策, 如:政府出面指导并培训大学生就业, 面向大学生公开招录公务员、教师、村干部, 大学生服兵役, 贷款鼓励大学生创业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 相比较一个庞大的就业人数, 总体成效甚微。
二学校因素
1利益驱使, 盲目扩招
目前有部分高校不顾社会需求盲目招生。例如有些热门专业像会计、营销、电子商务等, 出现“乱招”“滥招”现象, 在两三年前就供大于求时还在继续扩招。有些专业虽然学生入学时市场有旺盛需求, 但到学生毕业时已是供大于求了。目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多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 较少参照现实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领域的需要。高等教育的这种封闭状态, 不能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有较大的盲目性。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具有理论知识, 而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2师资力量难以应对扩招后的学生需求
大学的师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扩招后, 大学的办学规模扩大了, 理工科实验仪器特别是精密仪器由于造价高维护难, 增设的却并不多。以前2~3人一组的实验, 现在, 有时仪器设备少只得8~10人一组, 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的水平则反映着学校的软实力, 现在好多刚毕业的硕士生或是博士生没有实践教学的经验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就直接上讲堂, 有的连实验仪器都不认识更别说是操作。这样的老师亵渎的不仅是知识, 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和贻害。
3所学课程陈旧, 和社会的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 大学生就业难还与大学开设的课程陈旧与社会严重脱节有关。大学设置的有些课程跟十年前基本没什么变化, 比如,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的都是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文化概论等课程, 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能从事教师、编辑、文秘等工作, 这本身缩窄了就业面, 增加了就业的难度。而市场需要的应聘者不仅要学好大学期间的各门功课还要有市场意识, 一个只懂中文的人已不能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 自由地驰骋职场和商界, 他还需要懂得营销策划、文案写作、广告设计, 还有计算机相关软件等方面的知识, 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的范例。还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增强就业时的竞争力。
4重理论轻实践, 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1]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很突出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能力较弱, 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 没有实际操作学习的经历与经验。另外, 还缺乏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何以走到世界民族前列?
5对大学生管理失当[2]
对大学生应该及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指导, 保证大学生能学有所获, 学以致用, 而目前有一部分高校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缺乏指导, 致使大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 具体表现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的盲目性, 只是为了赚钱。同时学校还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营造勤奋刻苦、求真务实的学风, 定时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有益的社团和社会实践, 坚决抵制各类不良思潮影响, 培养学业优秀, 无私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各类思潮迭起, 难以专心学业
(1) 谈恋爱、同居现象流行。大学生谈恋爱在大学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同居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一类大学生是爱情至上主义者, 追求浪漫的情调, 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感情和金钱。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游戏, 由于尚未成熟, 感情脆弱, 缺乏必要的性防护, 对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有的甚至造成终生遗憾。
(2) 沉迷网络, 自毁前程。[3]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 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有的大学生因为孤身一人, 远在他乡, 孤单无依;或因空虚无聊, 逃避现实, 以至于旷课并没日没夜地上网聊天, 玩网络游戏, 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 浪费了青春, 荒废了学业, 葬送美好的前程。
(3) 频繁参加各类选秀活动。这类大学生是标准的追星一族, 他们将学业抛在九霄云外, 频繁地参加各类选秀活动, 幻想着自己也能够一夜成名, 岂不知他们的这类做法是多么的幼稚和荒唐。事实上, 《星光大道》《非常6+1》《超级女生》等节目的确造就了一批草根明星, 但这毕竟是少数特别优秀的演艺人员。他们在台底下付出了比常人要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 成名是靠实力, 而不是所谓的“上台露脸, 混个脸熟”。
(4) 做生意、做兼职, 赚钱忙。这类大学生认为, 上大学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抑或是认为将来赚很多的钱开创属于自己的财富帝国, 就是人生的唯一目的。这类大学生是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于是, 在校园里很少看见他们的身影, 打工赚钱, 积累社会经验和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成了他们上大学的重头戏, 而学习的荒废致使他们终究走不远。
2对大学教育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1)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类大学生的显著特点是一味埋头苦学, 他们狭隘地将大学的教育理解为知识性教育, 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实践, 与人的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弱, 这样的大学生并不为我们社会所认可, 他们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面临很多非学业领域的难题。
(2) 学习不用功, 临时抱佛脚。“大学就是大概地学”,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好多大学生就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 得过且过, 靠抄袭作业, 拼凑实验数据, 伪造实验报告。平时学习不用功, 考试靠突击, 有的大学生甚至考试舞弊或是找“枪手”, 照搬他人论文蒙混过关。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重地的声誉, 也给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3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1) 把大城市作为唯一的归宿地。[4]大城市就业形势严峻, 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要是没有一个高学历和一个灵活的大脑, 在大城市安家后生活将会很困窘。于是, 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备战考研。可是, 硕士、博士毕业又将怎么办?那时, 就业会变得容易吗?恐怕未必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基层、农村和边疆的发展繁荣。面对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 大学生施展才华, 成就事业的舞台在基层、在农村、在边疆, 那里最需要人才, 最有利于大学生脱颖而出。
(2) 太理想化, 不切实际。一些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太高, 不切实际。有的抱怨工资低, 工作环境差, 有的嫌工作时间长, 工作单调、乏味。这类大学生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自己既定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要知道, 平凡的工作岗位也可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先就业再择业, 在就业中做好创业的准备, 在就业中锻炼、提高创业的能力, 才能自觉走向创业的道路。
总之,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方面因素集聚起来的结果。我们的社会、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都应该深深地反思, 找出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 并付诸行动, 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形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J].福建论坛, 2005 (9) .
[2]郭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和内容[J].宜宾学院学报, 2004 (4) .
[3]范萍, 陈应春.浅谈“80后”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1 (1) :89.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政策形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88—02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每年都有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一浪高过一浪,再加上近几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诸多企业倒闭,更是减少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逐渐沦为就业市场的弃儿。因此,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是当今社会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原因分析
(一)形势分析
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生相继涌入高校。2003年是高校扩招以来的第一个就业高峰期,据统计,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2004年则达到280万,2005年338万,2011年758万,2012年预计将再创新高。
从专业看,一些热门专业的学生需求旺盛,而一些长线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过于求,这使得部分学生就业受限,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是不能及时找到工作。另外,大学生的择业范围越来越小,受到地域因素的困扰,部分学生选择返回家乡就业,放弃外边的择业机会;部分学生则偏爱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去基层和西部偏远地区,这也使得京广沪等地人满为患,严重影响择业进程和择业优适度。
(二)原因分析
就社会方面来说,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近年涌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屡屡出现。另一方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就家庭方面来说,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家人的宠爱和拥护下长大,很多学生养成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和恋家思想。想到远离家乡和父母,独自出外打拼吃苦,很多学生都接受不了。于是,很多毕业生都放弃外面良好的择业条件而返回自己的家乡,在家乡不能及时找到合适工作的便沦为无业游民。
就学校方面来说,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现阶段的高校教育越来越疏于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上采取应付的态度,忽视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不能积极地融入社会当中。
就学生自身来说,首先,学生自身思想观念未得到及时转变,诸多学生的择业观仍然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如,放不下身段去做一些卑微的工作,这使得一些学生长久徘徊在职场门外。其次,学生缺乏相关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第三,很多学生因为男女朋友去了另外一座城市自己便尾随而去,从而放弃自身的工作机会,甚至部分学生因此找不到工作。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形势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国家、社会、家庭应该积极为其创造相对宽松而理性的择业思想和环境,学生个人亦应该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的综合实力为己任。
国家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首先,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就业含量。逐步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中东西部经济社会平衡发展,逐步打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区局限性。其次,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创业贷款和免征税收等优惠条件;积极引导部分暂时未就业的学生下到基层和农村锻炼,帮助大学生从思想上消除职业和地区偏见,缓解就业压力。第三,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订和完善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好就业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制订相关优待政策,为大学生择业消除部分后顾之忧。第四,要加快人才培养结构,减少一些长线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冷门专业的招生模式,加快社会紧俏型人才的培养。另外,政府要积极地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机会,尽可能避免职业歧视、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等情况的发生。
社会方面,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创造和谐、平稳的就业环境,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门槛,消除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等歧视。企业应该本着“培养人才”的原则宽容对待刚毕业的大学生,积极地为其提供锻炼的机会。
学校方面,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加大社会紧俏型人才的招生力度,对一些冷门专业和教学较落后的专业的招生数量应加以控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增加应用性、技能性、实用性课程。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以为社会培养综合型、实用型人才为己任。
学生自身方面,全方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校期间,既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特别要注重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扩宽视野、汲取书本以外的知识。要增强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尽量消除今后求职过程中地域的局限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容易在中途受挫,这就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且拥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总之,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求国家和社会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给予积极的引导。高校和学生自身应及时认清现实状况并积极调整自身状态,尽量为就业铺一条平坦的大道。
[参考文献]
[1] 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C].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2]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李迎军. 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J].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5] 段月会,李文玲,申树清.浅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流,理应是现在社会急需的,但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本文试从就业意识方面解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力、就业能力、求职竞争的能力。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三股势力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进入市场,引起的就业问题异常突出。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也遭到了考验,以往人们眼中的大学生已不在享有特殊的就业优势,大学生在当今职场上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大学生就业难已日渐引起人们和社会的关注,社会各界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每年涌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不断增加,人均教育资源有所下降,高等教育逐步面向大众化,职场上的大学生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较不再有“物以稀为贵”的优势。2003年全国毕业大学生达到187.7万人(《陕西统计年鉴》),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580万(三秦都市报《招生考试特刊》)。我认为大学生现在应该抛开思想包袱,正视就业,以学习服务于就业的思想应对市场机制下的人才选拔模式这个过程应该是大学生主观的,这也最终决定了大学生的总体就业状况。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需求分析
现在,我仅从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认识,对就业的重视程度和各种思想,做了有限的调查,结合部分资料给出我浅薄的观点。
调查经过:在西黑河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针对黑河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于2007年11月23日发放问卷300份,覆盖率约为1.5 %。当日回收有效问卷273份,基本能够反映大学生关于就业的关注程度和各种思路。
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第一, 许多人不了解本省(或本国)的就业形势,据本次调查,86.3% 的同学只知道就业难,具体怎么个难法不甚清楚。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校期间不关注就业形势等方面消息,或者是关注的程度不够,这是对“就业难”不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部分大学生称“就业”是个“烦心事”在校期间一想到就业就烦,就不愿意想这个问题,“干好咱该干的就行了,该来的终归会来,不必那么烦心!”回避逃避非常现实的问题,不愿面对或许是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根源的问题。“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凉水”已成为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宗旨。大学宽松的纪律环境中,部分人对自己要求下降,自甘堕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花样百出的校园杂志充斥了大学生活,但是相关就业形势分析的讲座、资料书刊又乏味无趣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许多人也无暇顾及这方面的信息。“就业难”也只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一个极其模糊的印象。
第二,许多同学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问题没有很好的规划。调查中有74.7%的在校大学生表
示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任何打算或者打算相当模糊,甚至有些同学就从来没想过就业。这是许多大学生离开校园后较长时间在社会上难以站稳脚跟的又一大因素。就业难是事实,但并不等于无业可就。作为一个人,要生活肯定就要有所生计,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所有人都可以且必须就业。但现在要讨论的是凭一个大学生的实力,如何在社会上将自己的才能发挥的问题。无论离校后是从事何行何业,工作还是自主创业,都得有一个规划。在校期间积累相关知识、搜集信息随时为走出校园而准备。许多人都在盲目学习,完全由学校安排,没有一个个性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案。调查中有89.3%的同学表示自己所学与就业要求相去甚远。对自己的学习与职业链接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完全听任学校安排,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社会、学校都已逐渐重视并提倡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但真正落到学生身上似乎影响力非常不足。从一方面来说部分人上大学后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就更谈不上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十年寒窗苦读,换来一所如意学府。对学习有所松懈,学校安排的必修必考的科目,形势所迫,只得抽时间再加把劲。而学校所谓的“自主学习”几乎无人问津,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求知欲望的不足。从另一方面来看,有些同学非常好学,他们对学校所设每个科目都很感兴趣学习都很努力。他们毕业后就业不顺利,会怎样做呢?专科学历或许太低,那就升本,还不行那就读研,最终搞得人困财乏,不知如何是好!似乎人才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是一年比一年高。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历的高低与能否就业没有绝对的线性关系。学历高并不代表你在职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拥有一个符合市场需要、符合自己志趣的工作能力才是决定就业的关键。而这就需要我们对市场的认真观察,找准自己的位置,朝着这个位置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并非仅仅一个专升本、本升研所能解决得了的。这就需要一个规划,学习与就业的规划。
第三, 调查中发现超过46.8%的同学表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会“先就业,后择业。”这种说法和想法也是许多媒体和许多人所认同的,能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其实单独对某一个体而言,对此种观点应持保留态度。从一个方面来看,已经就业的人员相对于待业人员采集就业信息的精力必然下降,对就业信息的敏感程度也相应不足,对待就业机会能否敢于冒险拼搏的态度也有所改变。虽然他们积累了工作经验,但却与理想的工作关系不是很明显。这些将致使已就业人员在重新择业当中相对于待业人员地位相当不利。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现在存在两大人力市场,一个是高等级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我们通常称之为人才市场。另一个是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我们通常称之为劳务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备的高智商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他们没有从事符合其高智商人力资的职业,那么这部分人力资本就会因为长时间得不到使用,缺乏新兴理论和新观念的装备而逐步落伍,逐步褪变。将来市场需要形势发生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们原来拥有的人力资本却早已落伍、褪变。菲尔普斯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许多研究也表明“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态度也不是非常理性的,采取这个选择需要充分的权衡。当然,“先就业后择业”本身也蕴含了一定的社会压力的成分在里面。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接受压力、面对问题权衡利弊后再做定夺才是。
三、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分析
第一、降低薪金期望值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调查中62.3%的同学将期望薪金定在1000——2000元之间。统计其平均期望薪金降低了,但就这一问题仍然严峻,这样以来似乎对大学生就业并没有带来多大好处。东方网(http://)《大学生求职与就业调查报
告》中课题组组长、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王丽萍说,大学生在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已日趋合理,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就业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北京娱乐信报(http://)中载到:WAKA中国区首席代表岳玉柱表示:“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少,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许多大学生连基本的就职能力、职业素养都很缺乏,这让我们很难接受。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学生,我们还得花几个月时间去培训他们如何与人沟通这样的基本常识,时间成本太高。作为用人单位,我们更愿意聘用有工作能力、适应性强的大学生。” 降低就业期望致使当代人才市场中人才贬值,近些年来甚至出现大学生收入不及民工的状况。这些不仅仅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性质与其他群体不同,更因为大学生待价而沽的市场已经子虚乌有不复存在,降低薪酬将是必然。当代高等教育在个体上的收益日渐减少。就业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在于大学生极力降低薪酬期望。就好比超市里的好苹果一块钱一斤能卖得出,而街上的烂苹果三、五毛钱一斤却卖的不是很好。同样的道理,大学生对“就业力”的认识不够清晰,不够到位。没有一个较强的就业力,高等教育的实质作用就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发挥和展示。降低薪酬的同时其实也减少了智商的使用,高等教育的收益很难得到体现。在校大学生对市场需要具有那些能力的人才,以及自己具有那些能力没有非常理性的认识和培养。也就是说大学生忽视了“就业力”。用人单位漫天找人才,难以发现一个,而人才市场上纷纷刷价的大学生却无业可就。“就业力”的缺失已成为阻隔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难以逾越的“门槛”。人才都是半成品,用人单位也很无奈!
第二、当代大学生“吃苦”精神缺失。调查中有83.1%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在区域的选择上,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偏远农村”的思想较为严重。有42.1%的同学表示,在农村发展没前途,所学知识在农村根本无用武之地,害怕限制自己将来发展。以我的调查体会看来,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城市条件好一些,而偏远农村条件太差。“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大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渡过了二十几年的温馨旅程,从未干过任何脏、重、累活儿。他们早就丧失了吃苦的意识。部分大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应该享受,从未想过要吃苦。但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不愿吃苦与其社会地位形成较大的反差,就业趋势难以好转。贪图享乐,对毕业后的工作抱有美好的幻想是部分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有些人(不仅仅是少部分人)甚至鄙视吃苦看不起脏活、累活,对职业的过分要求,与其就业能力有较大反差,求职很难如意。最近几年国家极力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感召力,但就大学生整体择业观来说,“农村”、“西部”这两个词还是很不容易被广大大学生接受。到边远农村去,国家甚至将那些学生定为“ 志愿者”从各个方面给予补助,足见当代大学生怕吃苦的广度与深度。在当今就业大潮中,大学生仅仅只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怕吃苦”的思想如果继续蔓延下去,就业问题不但不会缓解或许会变得更加尖锐。
第三、在校大学生没有重视和很好的学习运用社会潜规则。调查中,仅32.7%的同学表示人际关系是求职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部分人对此不以为然,或者虽然认为很有必要但自身不会在这方面付出努力。中国人办事时常以人际关系为取向,对关系网络的信任根深蒂固,社会关系的运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任何角落,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社会资本是求职的一个重要资源。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市场调节作用增大,使得社会资本已成为一个不成文的填补市场调节空缺的重要制度。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资本对于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的作用也非常明显。许多时候超过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不足。大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真空”的花园当中,对社会潜规则不是很了解也是非常正常的。有人认为大学生要重视培养和
利用亲属和朋友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职业搜寻。通过相识关系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厚的职位,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会减少。还有人认为职业社会网络是由亲属和朋友两大强势网络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传送信息为辅。人情关系的强弱与获得的照顾正相关,信息的获得是人情关系的副产品。总之,社会关系的作用是不容争辩的。但部分大学生却对此的认识还很不足,与人交往尤其是与社会其他群体的交往能力没有受到重视。导致毕业后没有足够社会关系的帮助,陷入窘困,此时后悔,实之晚已!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上的问题;既有社会的、单位上的问题,也有人员方面的问题。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加强毕业生自身能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思想
虽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社会方方面面的,但埋怨、抱怨社会是无济于事的,最有效的也是唯一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在严酷的制度下不被淘汰出局。但是有些人总是认识不到这一点,在求职工作中发低级牢骚,埋怨社会,抱怨别人。其实这样以来你自身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使得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实在不值得。在校大学生应该抓住在校的学习时间,使自己在学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都尽量向就业这个方向靠近。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还是怎样的人,该做什么,该如何做,积极迎合社会需要。这才是当代大学生的根本出路。
(2)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在校大学生若积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推动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进程,相信对大学生个体求职也有不言而喻的益处。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积极从自身找原因,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作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就开始消除了。
【2023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推荐阅读: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06-13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10-02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7-13
202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05-28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1-01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政策10-01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09-06
关于2013年大学生就业分析06-29
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分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