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证体系1(推荐8篇)
项目经理
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
安全检察
安全方针预防为主 安全目标月负伤率不大于其中年负伤率年死亡率
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项目经理部安全生产领导小组
队长
队安全领导小组
开工前检查
审查安全技术措施,监督安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交底,各种工程场地,道路规划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编制实施(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对重点工程要有专人负责安全指导,督促检查各队是否符合安全要
按照上级要求,进行工点技术交底工作,并贯彻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事故处理结案
施工阶段检查
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填发督促指令书、通知书,检查标准化作业,每半年一次安全大检查检查队安全措施发问,填发监督指令书、通知书,每月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
检查工点制度落实情况,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限期改正,开展班组群众性活动,每旬一次安全大检查
安全教育
收尾工作检查
总结安全经验,提出今后措施
全年无死亡事故
公司检查
安全保证体系
经理部检查
做好总结、评比工作
队检查做好全部安全资料分析、总结工作
工班各项安全制度
1、安全班前讲话制
2、周一安全活动制
3、工序安全交班制
4、百日安全无事故制
5、工地安全自检制
6、班组安全互保合同制
7、工地安全自保制
8、工地安全互检制
9、建立QC小组
安全奖励制度
1、伤亡事故罚款制
2、百日安全无事故单位奖励
3、半年及全年安全无事故奖励
4、全年安全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奖励
总工办施工科机电科计划科物资科干部科劳资科教育科
编制重点工程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制定和实施机电设备下达计划有安全目标、要求符合物资质量标准、提供防护用品干部安全教育培训,任免考核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参加事故处理进行工人技术教育特殊工种培训
轻伤事故由队处理,报公司备案重大事故报(部)局批复当地检查院结案死亡事故由局批复,当地检察院结案重伤事故由公司批复,报局备案
三级教育特殊工种新工艺教育领导干部安全教育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组织行政工会团组织
做好职工安全思想工作开展百日安全无事故贯彻全总三个条例教育表工建立守纪
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活动建立逐级承包责任制健全班组劳动保护检查制开展团员身边无事故活动
安全信息交流预防措施实行安全否决权青年安全监督岗
检查制度落实监督班组活动实施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评价体系构建得是否合理, 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得当。选择高职“2+1”模式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灵活性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实践教学评价指标要反映实践教学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系统性原则是评价指标设置的完整性和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灵活性是指评价指标的构建要考虑社会、学院和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各指标之间尺度要合适[3]。除此以外, 还要针对该专业特点, 制定凸显专业特色的评价指标。
1. 行业可比性原则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满足社会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区别于工作实践, 但是两者又紧密联系, 实践教学效果可以部分反映出学生的工作能力。因此, 在对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 可参照行业的岗位需求来制定。比如,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可选用“制单差错率”来衡量该专业学生在报关、报检和货运代理实务中单证的缮制能力。再者, 可利用职业资格证书 (报关员证、报检员证、货代证等) 的通过率来衡量实践教学的现实效果。
2. 与时俱进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 报关与国际货运代理方面政策法规和业务操作会出现调整, 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也需要随之更新, 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例如,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告2012年1号文件指出:“自2012年8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 并相应调整出口报关流程, 优化升级出口收汇与出口退税信息共享机制”, 具体改变包括企业办理出口时取消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等。那么在该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上, 需作及时调整, 同时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的时候, 要有所体现。该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多采用专业软件操作方式, 软件是否及时更新, 也应作为教学条件优劣的一个衡量指标。
3. 校企合作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在对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可以行业业务流程为主线进行设置。专业教师比较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适的指导方式, 企业人员比较熟悉实际业务操作和行业动态发展。实践教学中的业务流程设置, 可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制定, 这会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更好。因此, 在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时候, 可适当地考虑校企合作的原则。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具体技能要求, 研究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资格证书、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德与责任意识。对实践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可立足于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目标设置是否全面科学。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构建要素, 以“教、学、做三合一”为构建模式[4], 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三课堂”之中, 形成“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课堂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能力实践等教学环节。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 课内实训比例要达到40%以上。第二课堂包括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考证、创业实践、操作应用能力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是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教育, 以实践教学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评价侧重于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详细完整, 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是否合理等[5]。
实践教学条件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保障层面, 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 涉及师资队伍、实训设施、场地和环境等诸多方面。对其评价主要是考查该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是否平衡, 实训设备和场地是否满足学生需求、软件是否合乎行业发展等。
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主要在于评价实践教学的实际质量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实际水平, 包括学生校内外实训测评、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等。
以上四个方面可设为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 以此出发设置二级指标, 分别赋予分值和等级权重进行定量测评。
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设置
根据前文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设置详细的指标如表 (缩略) 所示。评价指标分为一级和二级指标。例如, 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五个二级指标:教学材料、教学课时、课内实训、校内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每个二级指标分别赋予分值, 根据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划分等级权重, 用分值乘以等级权重得到每个二级指标的评分, 所有二级指标的评分相加即得到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总评分。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2+1”学制下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 研究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以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为一级指标, 对其进行二级指标细分, 探讨了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
关键词:高职,报关与国际货运,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仇雅莉.浅谈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J].湘潮 (下半月) , 2009 (7) :101.
[2]赵先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75.
[3]孙慧娟, 覃兵.试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113.
[4]郑文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J].2010 (3) :37.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项目(2007AA01Z206);北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key disciplines)
1 当前互联网的体系结构以及面临的挑战
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长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系统。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业化以及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其各种先天不足和缺陷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例如IP地址匮乏、缺乏服务质量(QoS)与安全保障机制、路由系统扩展性低等。传统互联网指数增长的复杂度也使得网络控制和管理十分困难,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应用需求。尽管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试图对传统互联网进行改进,例如引入网络地址转换(NAT)、集成服务模型/区分服务模型(IntServ/DiffServ)、防火墙、IPSec等来解决上述的问题,但这些方案都未能从根源上解决当前互联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当前互联网的体系结构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为此,大量研究机构开始重新考虑和研究互联网的体系结构,试图提出适应于未来环境和应用需求的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新型的网络体系结构必须能够支持融合的异构网络环境、支持各种新的网络功能、新型应用和新型计算技术。新一代互联网环境对体系结构的需求如图1所示。
1.1 互联网的体系结构
互联网体系结构是指导互联网设计的一系列抽象设计原则,内容涉及互联网的构成要素、通信协议、网络功能以及管理运营方式等。互联网体系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将对互联网的网络性能、服务提供以及是否支持持续化的演进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中,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放系统互联模型(ISO/OSI)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导。而在互联网中,TCP/IP协议采用了更简洁和高效的体系结构,这种基础结构以及Web等应用技术的出现使得互联网获得了巨大成功。当前互联网已经发展为拥有超过数亿台主机的复杂的超级信息系统。互联网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它在体系结构设计时所遵守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如开放性原则、端到端原则、透明性原则、分层原则、尽力而为原则等。但是,当前的应用需求与网络环境已经与传统互联网的设计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互联网原有的一些设计原则已成为阻碍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中,既需要总结和继承传统互联网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在研究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确定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设计原则与方法。
1.2 当前互联网体系结构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互联网最初是为单一的数据通信需求而设计的,其设计目标是实现网络的健壮性和支持底层网络技术的异构性,并且默认互联的用户属于相互信任的团体。因此,传统的互联网体系结构仅支持尽力而为的服务,遵循“核心简单,边缘智能”的设计原则,网络智能部署在网络边缘的终端上。这种体系结构简单,但保证了高效的互通和良好的演进性,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大量新型接入技术如WiMAX、Wi-Fi、无线局域网、蓝牙,大量新型异构网络如移动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状网,大量新的计算技术如P2P、网格、普适计算和多样化的应用,这些新技术和应用在推动整个通信领域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复杂的异构网络环境增加了维护管理的复杂度,同时也影响了网络的灵活性、健壮性和安全性;无处不在的应用需求要求互联网支持移动性;多样化的应用要求互联网支持不同实时性的业务。随着网络复杂度的增长,传统的“核心简单”的互联网难以满足网络对可控、可管迫切的需求,具体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当前互联网体系结构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端到端原则和中间盒
端到端原则将网络智能推向边缘,减少通信子网冗余和复杂性,核心网只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功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原则并未被完全遵守。为了弥补互联网体系结构的不足,网络中常常引入各种类型的中间盒,例如NAT、防火墙、代理等。这些中间盒的引入都违背了端到端原则,使网络失去了端到端透明性,导致了更加复杂的网络管理和配置,并可能造成安全漏洞和故障率的增加。
(2)路由、寻址与移动性问题
为解决IPv4地址即将耗尽的问题,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相继提出了无类域间路由(CIDR)、NAT和IPv6等方案。由于IPv6与IPv4的互通问题,IPv6的部署进程较缓慢。NAT从短期来看解决了IP地址不足的问题,无需修改现有主机和路由器,部署方便,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从长期来看,NAT在端对端应用、主机与IP地址捆绑、网络管理方面都存在无法克服的弊端,并非是一种最终的解决方案。网络多归属、流量工程以及运营商独立(PI)地址的广泛应用造成了路由的扩展性问题。新兴的普适计算要求网络能给用户提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综合性服务,而移动性是必须满足的基本需求之一。但是传统互联网从本质上不支持连接过程中IP地址的动态变化,导致主机移动的同时连接无法维持,难以满足用户对移动实时业务的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设计中解决。
(3)安全性和可信性
早期的互联网被默认为“安全的网络”,因为传统互联网默认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彼此相互信任、目标一致的团体,安全问题未得到设计者的重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商用化和全球爆炸式发展,其用户群体在规模、目标、素质等方面各不相同,用户间的信任不复存在。互联网上病毒、网络攻击频繁发生,隐私无法保证,互联网被默认为“不安全的网”。尽管学术界和工业界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其中一些已经得到了应用),由于原有互联网体系结构缺乏整体安全框架,各种安全技术以“补丁”方式添加,难免出现安全漏洞或功能重叠,甚至顾此失彼。
(4)服务质量
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中核心网络只保存有限的管理信息,不提供QoS保证。随着互联网的商业化,大量实时应用涌现出来。视频会议和IPTV等多媒体应用对延迟、延迟抖动、带宽等有严格的需求,需要网络提供相应的服务质量保证。现有的QoS保障模型如IntServ/DiffServ、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QoS路由等,由于也属于以“补丁”形式加入到网络体系结构中,在实际的应用与部署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IntServ扩展性差和管理开销大;DiffServ则无法为每个数据流提供QoS保障。
(5)网络控制、管理
种类繁多的新型应用和多种新技术的引入,以及网络环境的动态变化,大大增加了网络管理与控制的复杂性。实现对网络的可控可管是未来互联网设计的一项紧迫需求。然而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的设计理念使得网络中缺乏用于网络控制管理的必要信息,难以实现高效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为了解决现有互联网存在的问题,满足和适应当前及未来的网络应用对互联网的多样化需求,研究和建设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已经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提出一种高效、大规模、高度可伸缩、支持异构网络技术融合的基础网络体系结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设计目标如图2所示,该体系结构的设计将支持移动性、QoS保障、安全性和可信性,以及网络的可控可管。
2 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机构对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进行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对于如何解决当前互联网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和建设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学术界和工业界目前存在着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采用演进方案,即继续沿用现有互联网体系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网络进行逐步演进和发展,添加新的功能和特性来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满足未来互联网的应用需求。例如,在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中添加支持移动性、安全性等的组件。这种方法易于部署和实施,有利于保护现有互联网建设中的已有投入,但是传统互联网体系结构中的一些固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正是互联网体系结构进行全面彻底变革的好时机,应该“从零开始”,完全舍弃现有的互联网体系结构,设计一种全新的、融合多种设计目标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这种方案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互联网体系结构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一种革命性的方案,但是由于全新网络可能不能兼容现有互联网,需要完全替换原有网络的基础设施,因此存在着网络部署和平滑过渡的问题。
2.1 基于现有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演进
为了解决目前互联网面临的问题并使其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持有第一种观点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主要是基于现有的互联网体系结构(TCP/IP协议栈),提出一些新的协议或是对一些原有协议和机制进行完善和更新,也就是所谓的演进方案。一般说来,这些协议仅关注互联网体系结构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问题,包括路由的可扩展性、端到端原则的争论、网络的安全性和可信性,以及网络的自治特性等。
为解决路由的可扩展性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对新一代路由寻址架构的探索。美国加州大学Lon Stoica等在2002年在美国计算机协会数据通信专业组(ACM SIGCOMM)上首先提出了因特网间接访问基础架构(I3)体系结构。以I3为基础,随后又出现了一系列改进的方案,如麻省理工学院的Hari Balakrishnan在2004年发表的互联网分层命名结构(LNAI)以及Matthew Caesar等人在2006年提出的扁平标签路由(ROFL)。这些方案都采用了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的分离,并研究了采用基于身份标识的路由机制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工业界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Cisco和Ericsson等设备厂商分别对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分离的路由体系投入大量人力进行相关研究。Cisco在互联网研究任务组路由工作组(IRTF RRG)提出了位置与标识分离协议(LISP),解决了路由的可扩展性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地考虑了网络的可演进性。Ericsson继2000年提出主机标识协议(HIP)以来,在这个研究课题上持续投入,不断完善HIP相关技术体系,并在IETF和IRTF分别成立HIP工作组和HIP研究组进行HIP相关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
关于端到端原则的争论也是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Internet之父D. Clark在中指出端到端原则仍然正确,但同时也承认它需要一个更加复杂并且清晰的表述。端到端原则的一个最大缺点就是导致网络中的主机容易受到入侵。虽然目前NAT和防火墙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它们只在目的网络的边缘路由器起作用,恶意数据包仍然消耗了中间链路和中间结点的带宽、资源。所以,有人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网络安全:采用“默认不可达”通信模型来取代“端到端”模型:网络结点在默认情况下是不可达的,除非这种可达性被目的结点明确的允许。
网络的安全性和可信性是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中又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解决网络安全的方案可分为3类:在协议栈中增加一个“安全层”;协议栈各层分别设计安全机制,如IPSec主要是增强IP层的安全性;借鉴系统可信性的概念,构建可信网络体系结构,从根本上解决网络的安全性问题。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和“863”等项目已经投入了大量经费资助针对可控、可信、可扩展的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方面的研究。
目前互联网的运营和维护需要极大的管理开销和人工干预。针对这一问题,网络自治的概念被引入到互联网体系结构的设计中。欧盟在2008年启动了信息通信领域(ICT)第七框架计划(FP7)研究项目EFIPSANS,其参与者包括设备厂商、大学和科研机构。该项目的目标是在IPv6的基础上设计和构建自治网络和服务,目前已经提出了一个通用的自治网络体系结构。
近10年以来,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的研究。200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组织,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目标是搭建下一代以IPv6为核心的互联网实验平台。2007年国家“863”重大项目“新一代高可信网络”、2007年国家“973”项目“可测可控可管的IP网的基础研究”等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对于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研究的重视。
2.2 全新的互联网体系结构设计
在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第二种学术观点,即革命的观点。这个观点主张设计一个全新的网络体系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互联网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显然,这个网络应具有可扩展性、灵活性、鲁棒性、异构性、可控可管性、安全可信等特征。
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相继启动了一批未来互联网的研究项目,包括美国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NewArch)、全球网络创新环境(GENI)和未来互联网设计(FIND)以及欧盟的自治网络体系架构(ANA)、生物学启发的自治网络和服务(BIONETS)、Haggle项目等等。
NewArch启动于2000年初,是由美国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局(DARPA)赞助,美国国会信息研究院(USC/ISI)、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等联合参与的未来互联网架构研究项目,目的是根据现有的网络实体及未来的网络需求,重新对互联网的体系结构进行思考和探索。
2005年和200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先后启动了关于未来网络的研究计划GENI和FIND。GENI获得了3亿美元的资助,目标是重新设计互联网体系结构,打造一个更适合未来的新一代互联网并为此搭建网络测试环境。FIND的项目资金为2 000万美元,拟从根本上重新设计新一代网络,以解决现有网络在安全性、移动性等方面存在的严重弊端,最终目标是设计一个适合未来15年需求的新一代互联网。
2006年欧盟启动了ANA、BIONETS和Haggle等研究全新网络体系结构的项目。ANA为期4年,参与者为欧洲和北美的大学及研究机构,目标是探索全新的网络架构并设计一种自治的网络。BIONETS同样为期4年,主要参与者包括诺基亚、意大利电信和瑞士Basel大学等,目标是仿照生物学的思路设计全新网络框架。Haggle的研究周期为2006—2010年,主要参与者包括剑桥大学等。Haggle提出一个新的自治网络架构,支持间歇性连接网络环境,特别是缺乏端到端连接的环境中的自治通信。
在世界各发达国家对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和网络技术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也积极开展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2003年,国家“973”项目开始启动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理论研究的计划。2008,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的研究人员也开始对新型网络架构及协议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主要目标是在分析现有网络问题的基础上,围绕未来网络通信需求,结合自治计算、自治通信等研究领域的最新技术,研究和提出适应未来网络/业务需求的自治化的新型通信网络体系结构模型。(待续)
收稿日期:2009-05-22
作者简介
陆璇,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体系结构、自治网络。
龚向阳,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互联网体系结构、宽带网络技术与服务质量等。
质量部魏敏
摘要:本文对公司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影响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剖析,并进一步指出了提高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几点措施与建议。关键词: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
1引言
GJB9001A-2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给出了有效性的定义: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是能够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要及期望的体系,即对顾客和相关方需求满足的程度,程度越高,有效性则越强。
公司按GJB9001A标准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其目的是为了“证实我公司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或“通过体系有效应用,包括持续改进和预防不合格而增强顾客满意”。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在顾客方面的表现就是产品或服务满足或超越了顾客期望,但在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出来的是结果/工作的一致性。一致性可以使公司顺利找到问题存在的区域和产生的原因,从而持续改进以不断满足和超越顾客期望。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措施和建议
公司经过四年多时间的运行,在提高公司质量管理水平与顾客满意度方面起到一定的成效,比如,各项管理制度日趋规范、产品质量水平逐步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得到增强,管理理念也得到了相应提升。虽然我们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几年来我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中,也发现文件的适宜性审查及执行力度、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利用以及内审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以下结合本职工作及公司实际情况,从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2.1发挥文件在质量运行中的作用
2.1.1加强文件适宜性审查力度
文件适宜性是指文件适合公司实际,又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需要。通过近几年的体系运行情况发现,有部分文件在适宜性方面有些欠缺,比如,今年内审提出公司所编制的《外购(协)件验收作业指导书》缺乏可操作性;去年外审提出的两个不合格项,一是《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中对不合格品审理委员会人员的资格及轻度不合格审理人员资格规定与标准要
1求不一致。二是《重要件UC2875特性控制方法》规定,测试条件温度:-25~65℃,湿度:95+3%RH40℃+2℃,经核实测试是在常温环境进行与实际不符等等问题。除管理性文件外,还有产品的技术性文件的适宜性方面也存在类以的问题,比如,产品的内控标准,检验人员常反映检验时产品内控标准的规定与实测情况不一致,另外,有些试验方法不具可操作性,如YLS-15-01型电源内控标准中:“过温保护测试要求在55℃断开风机”,实际风机线在机内,只有把机箱盖打开方可操作”,后来经检验人员反映后,设计人员提出采用外加温传感器方法模拟该功能。”如何确保文件的适宜性呢?我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执行部门领导要亲自参与文件的编制。目前,公司使用的大多数体系文件,基本都是由质量部门起草编制的,最初,公司体系刚建立时,是因为大家对标准不熟悉,所以质量部便全部包办了文件的起草工作,因此,大家可能无形中就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凡是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的编制都是质量工作人员的事。其实,随着体系的逐步运行,大家也对标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发现了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之处,执行部门领导应比专职质管员更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清楚,编制的文件可能更具可操作性。作为质管员可对编制的文件是否符合标准条款要求进行把关,提出改进意见,或是在文件编制前,给起草部门一个大致的框架。
2)把好文件审查关。审查时应注意:
a)体系文件是否适合公司的实际;建立适合本组织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
b)是否有照抄标准现象。在标准的有些条款中,如出现有关“适时时、适用时、必要时”这样的表述时,公司应在文件中,对以上的表述予以明确界定。比如,在《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中4.6中“e)适用时,使用统计技术,对产品
质量特性进行监视”,就没有明确说明在何种情况下需采取统计技术。这样给
执行人员造成一定困挠,甚至大家认为,可做可不做;
c)过程中的活动要求是否明确、合理;
d)过程间相互作用是否清楚。
3)对文件的可执行性进行验证。在文件发布前,最好试运行一个月后再发布,以免急着发布后,发现运行中存在问题又大量地修改文件,经常性修改文件会使大家形成“文件不严肃性”的观念。在文件试运行这个月,可由我对文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收集大家反馈的相关意见,结合大家的意见,考虑是否对文件进行再次完善。修改完成后的文件,可再试运行半个月,可行后,再正式发布。
2.1.2加强文件的宣传力度、定期监督检查文件的执行力度
公司目前现行有效的管理体系文件中三级文件26个、质量手册1本,另外还有检验作业指导书3份,工序作业指导书2套(包括1本通用工艺文件、13份典型工艺文件)。如何
能确保这些文件能有效实施呢?从我每月在现场抽查的情况来看,普通存在不按照文件执行的现象。比如,公司起草了《首件三检制度》,大家并未按照文件执行,有的甚至不知道文件是如何规定的,新员工就看老员工如何操作,就跟着学。对于此现象,我也时常提醒操作人员要按文件要求办事,大家总是说:“生产任务太紧,要是按文件的要求做,那进度总跟不上”。从此事可看出,文件的沟通、宣传做的不够;另外,文件的制订与公司产品特点不太相符,其实标准GJB467中明确提出:“不宜实行首件自检、互检、专检的产品,各单位必须制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控制办法”,因此,在编制文件时,应多了解相关标准的规定。另外,我们也可看到,在生产现场,基本没看到大家按“产品工艺流程图”来进行操作,成堆的工艺文件就搁置一边,仍使用产品设计图样指导生产,如何这样,且不是牺牲工艺文件的劳动成果吗?如不按工艺流程操作,可能不同的人,不同招,可想产品质量如何能稳定呢?产品效率又如何提升呢?对此,我计划从如下几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1)加强与部门领导及质管员或操作者间的沟通,了解不按规定执行的原因;
2)多收集大家在文件执行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适时对文件进行修订;
3)对审查时,经常不按要求执行的文件或文件理解上可能会出现疑问的地方,计划采用工作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出来;
4)向操作者灌输搞质量,要不怕麻烦的精神。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比较强调记录的重要性,因此每篇文件,都有需要填写的记录,记录多,自然影响生产效率。那么,应向大家多宣贯记录的重要性;
5)每月抽查一至两个文件执行情况以及加强对“各部门每月监视和测量报告”中监视和测量情况的抽查工作的,并将检查情况形成报告在内网上公布,引起大家的重视。对未按要求执行的部门要求其限期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整改后,对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验证。
6)采用分散式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方式,使质量管理工作日常化。自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以来,公司每年至少会组织两次内审,且均是采用集中式审核方式,即一年只做几天的审核工作,这样做法的缺点第一是将内审作为一种临时的任务,而不是作为重要的、日常的工作对待,不能引起各级领导和员工应有的重视,不能体现质量体系工作的日常化,比如有的员工正是因为内审总集中在一个时期,往往把该限期完成的记录、工作不准时完成,而是快临近内审时不停的补记录,如通过采取分散方式后,可有效避免事后补记录的事情发生;据了解,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很少采用集中式的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而多采用分散式审核的方式,其最大优点是:将内部质量体系审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有专人负责并使之经常化;总审核天数比集中式审核大大增加,使审核深入、细致,极大地提高了审核结果的有效性。比如,我们每月进行一次审核,每次审核一个或两个部门,可以在一个审核周期内对质量体系涉及的各个部门和要素至少审核过一次。
2.1.2内审检查表制作更有针对性
以往在制作检查表时,往往全面履盖标准条款内容,这样不仅使集中在单个部门的时间很长,而且全盘检查重点不突出,一般在一个部门审核时间太长审核员和被接受审查的人都会感到很疲倦,当被接受检查的人在态度上发生变化后,对审核员的影响极大,可能对审查表后面的内容随便草草了事,当后面要审查的内容恰好属被审核部门的薄弱之处,那就很难起到好的审核效果,因此,在编制审查表时,应综合以往审核中以及日常监督检查中易发生问题的部位重点检查,如果时间允许情况下,再对相对次要的内容进行简单抽查。
4结论
总之,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对文件的适宜性及执行情况进行把关,有效利用质量信息,加强对体系的监督检查,采取适当的纠正或纠正预防措施,才是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更有效的途径,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增强顾客满意。本文中所提到的观点,定有不足之处,有待各领导指正。
参考文献:
[1] 张小璞.利用典型质量信息 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新时代认证.2009.(3)
在惩防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丰富反腐倡廉教育内容,突出反腐倡廉教育对象,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工作。
一、结合实际制定了反腐倡廉教育年度计划。建立完善了反腐倡廉理论学习制度,今年进行了两次集中学习。并且大力宣传了我公司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方针政策和取得的重大成果。
二、牢牢抓住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教育重点对象,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为重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从政道德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为基础,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解决党员干部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廉洁从政和遵纪守法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促进项目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改善生产作业条件,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职工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项目部决定,在项目部中开展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特制定如下实施: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工地”的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平安工地”活动为契机,结合开展“安全生产年”和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等活动,以完善建筑工地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为建设重点,落实各班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与项目部的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用工制度完善、工人权益保障、施工现场安全保卫措施、食品卫生保障等工作相结合;把“平安工地”创建活动融入到 “安全生产年”活动的总体部署中,切实保证项目部的和谐稳定。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领导,成立以项目经理刘巍为组长的“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推进领导小组,副经理王真平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重要性,成立相应的推广工作领导机构,合理安排分工,层层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组 长: 刘 巍
副组长: 王真平杨 儆 徐宜慧 郑胜利
组 员: 谢 展 商玉明 陈海亮 田倩倩 李铁坚 陈 洲
陈松柏 于忠洋 夏 冬 夏文波 雷声声 黄文清 朱宗华 李建飞
三、基本目标
1、特大事故、重大、较大事故为零;一般事故死亡率、重伤率为零;职工轻伤率6‰,事故隐患整改率100%;事故及时结案率100%。
2、安全达标:100%;
3、文明施工:优良;
4、施工现场各类机械、机电设备完好率达到100%;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检测合格率达到100%;
5、施工人员岗前三级安全教育率达到100%;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6、无特种设备一般及以上等级事故;
7、防火、消防符合项目所在地地方规定;
8、交通甲方责任事故为0;机动车交通违章率控制指标为零;
9、保护土地资源,节约临时用地,工程竣工复耕复垦率达到地方和业主满意;
10、施工污水、扬尘、噪声的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回收等达到当地政府和业主要求;
11、无新增职业病人;无食物中毒
12、无地下管线破坏事故;
13、无生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四、主要内容
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主要内容是:“1”是指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3”是指建立三项机制:即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持续改进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监控机制、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管理评价机制。
1、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持续改进机制。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排查隐患、跟踪落实。项目部安保部,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进行排查。凡是能整改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要由岗位、班组、安全员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落实。二是分级确认、分色预警控制。凡因工艺、技术等原因难以整改的,各企事业单位要根据事故可能发生的概率、危险程度和危害大小,确认A级(一级)、B级(二级)、C级(三级)监控点。在生产作业现场,A级(一级)为红色监控区域、B级(二级)为橙色监控区域、C级(三级)为黄色监控区域,分别设置红色、橙色、黄色监控牌,实施分级监控。三是加强检查,持续改进。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要经常检查,形成排查、评估、确认、挂牌、检查、整改、效果评价持续改进的螺旋式循环,建立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职业安全卫生机制。
2、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监控机制。在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中,要着重建立三个动态管理制度:一是要建立静态监控点同步监控制度。对已经被监控的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点按照监控内容要求进行监控,并且随着危险程度的升高、降低或者是消除,同时更新监控内容或进行动态清零。二是建立移动监控点实时监控制度。对生产作业过程中一些移动的危险源点,要采取随机跟踪监控,使监控点处于可控状态;同一监控点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有不同的监控措施。三是建立事故监控预警制度。对一些突发的事故和职业危害,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处理,发挥预警机制作用,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控制。
3、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评价机制。一是现场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职工对生产作业现场机器、环境、人的行为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主要采取“岗位每天评价,班组每周评价,项目部安全员每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岗位监控点控制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单位评价。项目部根据各岗位评价的结果,评选“模范安全监控岗”和“模范安全监控标兵”。
五、有关要求
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和发展,对于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部门务必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1、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要成立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目标,主动把工作落到实处。要把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纳入集体合同或劳动安全职业卫生专项合同之中,纳入职代会报告之中,溶入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之中,以进一步明确劳动关系主体双方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的责任和义务,调动干部职工群众在推行工作中的积极性,共同确保项目的生产经营安全。
2、规范运作,稳步推进。一是要坚持形式上规范。推行单位要建立“三图五卡”:即,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示意图、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组织网络图,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流程图,在工作岗位和作业现场设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卡、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评价卡、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整改卡、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应急救援处理卡、职工岗位权利、义务告知卡。二是要坚持内容上规范。推行实施工作要做到动态监控和静态监控相结合,对人的监控和对物的监控相结合,对事故隐患监控和职业危害监控相结合,对时段监控和对区域监控相结合,普遍要求和特殊控制相结合,使推行工作更加科学化。
3、注重实效,强化考核。各部门要把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纳入各级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之中,建立学习培训、隐患排查评估、监控挂牌、监控检查、考核评比、监控奖惩等制度,层层建立责任制,确保推行“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有序推进。
中交一公局桥隧工程有限公司
一、大学生创业心态调研分析
(一)调研群体及背景
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与创业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看法、认可度与参与热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创业心态的调查。本次调查以济南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其中包括山东交通学院长清校区、中华女子学院长清校区、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和山东建筑大学。本次调查对象的抽取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由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调查人员分五次深入到各个学校中完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23份,其中596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1.69%。本次调查对大学生的年级分布、性别比例、自主创业的可能性、阻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对准确、如实描述当前的大学生创业心态情况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二)基本调研数据
我们将调查群体的基本信息和有关创业的调查数据摘录如下:
关于年级构成,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大一新生占51.80%;大二学生占30.00%;大三学生占8.10%,大四学生占10.10%,说明学生所处的年级越小,反而创业的比例越大;关于性别比例,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男生占71.54%;女生占28.46%,说明男性学生参与创业的比例比较高;关于来源分布,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群体有6.30%的大学生来自大城市;21.80%的大学生来自中小城市,15.40%的大学生来自城镇,56.30%的大学生来自农村。
关于自主创业的参与热情与认可程度,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34.50%的大学生有意向自主创业;49.00%的大学生想创业,但需视自身情况而定;5.40%的大学生打算毕业后边找工作边创业;4.50%的大学生未曾考虑过自主创业;6.30%的大学生表态说基本不会自主创业。说明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目前可能有些支持条件不够成熟,所以要看情况而发展。
关于自主创业的障碍,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26.5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己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创业资金,8.7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合适的合作伙伴,27.1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创业经验,9.0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创业环境不理想,17.4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创业的基本知识,9.0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直接有效的优惠政策,资金与创业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短板。
关于学校在加强大学生创业方面应组织开展哪些活动这一问题,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21.4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多开展与企业的交流活动加强大学生创业,12.0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经常开展创业设计大赛,14.2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创业项目基金,16.7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经常举办大学生成功创业典型报告会,14.8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经常开展创业咨询活动;19.2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创业基础辅导课程,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与企业多开展交流活动、开设创业基础辅导课程、举办创业典型报告会成为大学生急需学校提供的支持活动,以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从中获取经验。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具备良好契机
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创业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已为毕业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契机,[1]政府、高校、及大学生三方面条件都已基本成熟,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政府层面,已经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有位著名经济学家讲过:“环境胜于种子。”环境恶劣,再好的种子也无法生存成长。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优化了创业环境,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行政保障。
关于高校层面,创业教育已全面铺开。当前,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学与课程体系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各高校纷纷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2]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为大学生群体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关于大学生群体本身,自主创业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大学生当中,自主创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回答“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这个问题上,有9.1%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在单纯询问“自主创业的可能性”时,有34.5%的大学生打算自主创业,49%的大学生视情况而定,5.4%的大学生准备边工作边创业。在回答“就业区域的选择”这个问题时,大部分人择了北京、上海、广东和其他沿海城市,在回答选择这些城市就业的原因时,有17.7%的毕业生选择了“看中了该地的创业环境”,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十分高涨,许多有想法、敢创新的大学生必会脱颖而出,成为自主创业的领头羊。
三、“1+X”创业指导体系的构建研究
要做好创业指导工作,必须有一个职能明确、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创业指导体系。
(一)组织机构层次
“1+X”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的运作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完善和有力。整个机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图1所示)
1. 统筹规划层: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切实把就业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由主要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创业指导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部署、专业支持及考评等具体职责。
2. 具体操作层:学校创业服务中心和各学院创业指导小组
近年来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各项具体工作的重心逐渐向下属的学院转移。因此,“1+X”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也必须由学校创业服务中心和基层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创业服务中心和各学院创业指导小组作为具体操作层,其对“体系”的执行能力至关重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3. 辅助实现层:各类学生社团
“1+X”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涉及学生的范围很大,而且内容涉及各个专业领域,光靠学校本身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因此须有必要的辅助力量。各类相关的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地,可以在“创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比如各类社团组织如“大学生创业协会”和学生会就业与实践部等,将会在提高创业指导的影响面、普及程度以及载体多样化上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保障体系构建
为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创业需求,结合此次大学生创业心态调研,特提出“1+X”创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模型(图2所示):
(三)何谓“1+X”
1. 一个基础——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
学校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就业、创业后续等支持服务。
设立创业服务窗口。设立创业服务窗口,专人负责,为大学生咨询政策、办理手续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科技文献查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鉴定推广等服务;培养创业指导人员,为每个大学生创业企业配备创业指导人员,签署“结对协议”,提供帮助与服务,既能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又能推动创业企业的发展。
成立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工作理念,以创业指导人员为核心,使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家园。创业者俱乐部主要提供三方面服务,包括政策服务——向大学生创业者及时提供并落实国家和地区出台实施的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措施和补贴计划;管理服务——统一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有组织、有针对的管理、监督和指导,促进其健康发展;交流咨询服务——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创业交流会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者们提供交流和管理咨询的平台,提升创业团队的管理水平、成熟度和整体素质。
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聘请成功企业家和专家组建创业导师团,采取单个辅导、授课辅导、咨询辅导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同时,推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及各类创业协会的建设,促进大学生、导师进行深入交流。[3]
2. X:“以人为本、全方位”的立体式创业指导体系
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之上,以灵活多变的“X”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创业指导服务。
建立创业信息服务体系与信息畅通的源泉。加强和完善学校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对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4]形成以校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核心,辐射各个系(院)、覆盖全校的创业指导服务网络;并依托局域网站,开辟各系(院)创业指导服务子网。
完善创业课程体系。通过开设KAB、SYB等创业课程,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以帮助在校学生充分认识创业,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并用体系化的创业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创业模式。
构建创业融资体系:解决第一桶金从哪里来。创业是许多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但光靠梦想和激情并不够,创业更需要资金。因此,善用政策和金融工具,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是成功创业的第一步。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属于中试阶段,风险相对较大,很难寻求社会融资。大部分的大学生主要靠个人从家庭,亲朋好友处借款,这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初始资源的获得,也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的创业模式,收益小的保守的创业模式,从而限制了创业思路和创业规模。
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基金筹集的难题,扩大创业选择空间,学校必须想方设法建立较可行的创业融资体系:首先要利用好国家提供的“小额贷款”等资助政策,借贷于银行获得部分创业资金;其次,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专门为有技术成果的大学生创业提供资助;再次,如果预测该企业将拥有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成果,还可以寻求风险投资商的资金支持;[5]同时要利用一切办法拉动有关经济组织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投资,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切实的资金帮助。
完善创业实践体系,搭建真正的实战舞台。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是重“教-授”式的理论培养,缺少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培训,虽然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种课堂讲学的传统教育有所改观,但是见效不大。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成功选择在已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的自己实践,实践出真知。为此,学校应建设相应的创业实践体系,除在校内为大学生提供模拟实验室和勤工助学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要联合企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与企业合作创业实训基地及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搭建真正的实战舞台。
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加快大学生创业的步子,高校应想法设法整合社会资源,以“政府主导、媒体搭台、市场培育、广泛参与”为宗旨,在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资质的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以加强基地项目合作,推进基地学校联合;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区,按照“整合资源、搭建平台、错位发展”的原则,利用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6]重点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大学生创业项目按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示范、带动效应。
结合大学生实际,推荐创业模式。大学生创业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学校的学习使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没有进入社会,商业意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大学生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应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建议低成本创业的几个简单模式:如个人工作室创业,在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开设个人工作室,可大大降低创业成本,在创业的同时对自身技能又是一种很大的提高。网上自主创业,现在网络已变得日益普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另一个舞台,成本比较低,对于初次创业或者小本创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除网上开店外,大学生也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提供一些网上智力服务,或一些有创意的电子商务。比如学国际贸易的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国际订单为传统行业提供网络销售,为要走出去的中小企业提供外部信息,建立虚拟办公服务等等。
这些创业模式由于风险小,投入少而适合普通的大学生创业人群,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创业行为都会存在一定风险,在创业前进行前期的系统分析,以及开展针对性的知识补充、能力培训等将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几率。
结束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我国高校而言,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不容乐观,这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本风险意识等有直接关系。但是,随着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就业也将从学历就业转变成能力就业,创业必将成为就业的一种选择。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愿在保守中成功。因此,为“全副武装”在校大学生,为大学生创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高校必须建设一个系统的、新型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使毕业生纷纷涌入创业的大军中,高校才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心态,构建适合于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笔者通过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对山东济南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心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1+X”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有效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熊英.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4,(8).
[2]钟小川,黄妍.谈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3).
[3]喻怡,田晓红.我国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
[4]欧清华.浅析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5]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招行唐志宏副行长在致辞中表示,“N+1”,“1”代表着客户的需求,“N”代表着招行的多个优势业务,体现了招行银银合作业务的经营思路,即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依托招行的特色业务和优势资源,力求为中小银行客户解决其全方位的合理诉求。该服务体系整合了招行“资金融通、资产经营、资产管理、票据流转、资产托管、跨境整合、金融交易、投资银行、代理服务”等九大特色业务,以解决中小银行经营管理的现实痛点。
招行在2015年初率先在业内提出同业业务向客户经营转型。银银合作方面,招行现在致力于向中小银行客户提供覆盖其资产负债表内外各领域需求的综合金融服务;在服务理念和方式上,逐步从运用单一经营要素向整合全行经营资源转变,从销售单一产品向以产品组合服务转变。
招赢“N+1”银银合作服务体系是招行多年来经营实践与转型思考的结晶,既包含招行始终坚守的“因您而变”的客户理念,也体现了招行不断优化的服务模式、崛起的优势业务、创新的业务平台。它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招行银银合作业务迈向了品牌化、成熟化、体系化经营的新阶段。
【质量保证体系1】推荐阅读:
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范文07-12
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制度09-07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06-29
质量保证体系基础知识09-11
环保保证体系09-24
安全保证机构体系图07-22
质量保证手册06-08
质量保证方案07-18
生猪质量保证措施06-03
安保质量保证措施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