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针的特点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方针的特点(精选9篇)

教育方针的特点 篇1

幼儿教育的特点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对一个人成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影响着儿童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形成,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幼儿教育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幼儿教育的具体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给我国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年轻的父母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同时也为了让孩子能早点接触学校,适应学习环境,一般都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送他们入幼儿园。所以,幼儿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无法准确地掌握幼儿教育的特点,不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本文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幼儿教育的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到社会接触的第一个环境。而幼儿在家里都是被宠着惯着的,因此个性非常明显。教师应首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行为方式及表达方式,然后用鼓励、赞美的方式去引导幼儿成长。这个时期的幼儿正处于一个强烈的认知阶段,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想要一探究竟。幼儿的模仿能力也是非常强的,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发育。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语言和行为上都要积极地鼓励幼儿,注重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对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幼儿教育还要重视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智力和能力等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幼儿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幼儿教育不应太注重结果,应按照幼儿的喜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多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开拓他们的思维,而不能不顾幼儿的天性,只按照教师的想法来要求幼儿。幼儿教育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及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只有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积极地做出正确的引导,才能为他们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幼儿教育的特点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现在幼儿入园年龄偏小,不能独立完成最基本的生活,衣食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顾,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从穿衣、吃饭等基本生活常识来引导、教育,让幼儿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在这个阶段主要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为幼儿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以此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实现幼儿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

二、当前幼儿教育的方法

当前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各类人才辈出,社会也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的教育。要想使幼儿教育更成功,方法最为重要。首先要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利用幼儿的模仿本能更好地教育幼儿;其次要进行必要的常识性教育,使幼儿有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对事物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再次就是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配合。

1.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

幼儿的年龄虽然小,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性格,教师应该尊重和爱护他们的想法。只有让幼儿感到被尊重,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候我们感觉他们的行为怪异时,不应盲目地指责、批评他们,那样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今后学习也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和呵护他们。因此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想法,理解他们的行为。在他们发表意见时,要耐心倾听;与他们交谈时可以蹲下来,与他们视线平行,同时说话的语气尽量温柔,不要让他们感到恐惧;要鼓励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呵护和关爱;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幼儿模仿的本能

幼儿有模仿的本能,在教学时教师应好好利用幼儿的这一本能。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言传身教。比如吃饭时,教师和幼儿一起吃,告诉他们用哪个手拿勺子,哪个手拿筷子,怎样拿筷子,一边说一边演示,再加上周围小朋友的影响,幼儿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学会跟大家一样的吃法,这样会让他们自己很有成就感。在玩耍的时候,教师要先告诉幼儿怎样是正确的,怎样避免受伤,通过引导,让幼儿找到玩耍的乐趣。幼儿除了模仿教师,周围的小朋友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及时发现幼儿存在的不良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都与教师的细心和耐心是分不开的。除了行为模仿外,就是语言模仿。语言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教师同幼儿一起玩耍、学习时,要教导幼儿多用敬语,如谢谢、对不起等,这样对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幼儿爱模仿的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对幼儿还要进行生活常识方面的教育,这是幼儿独立适应生活、认识世界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所以,进行常识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幼儿多认识周围的事物,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等,让幼儿多看、多学,教师多引导,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好处的。此外还要教幼儿文明礼貌方面的常识,如怎样与小朋友相处,对帮助自己的朋友要说谢谢等。教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谈举止都要注意,有时很细微的动作被幼儿看到也可能会模仿。因此教师对自身言行的任何细节都不能忽略,要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多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长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的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教育赢在起跑线上。每位家长都希望幼儿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幼儿和家长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所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更为重要。幼儿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并将幼儿在学校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幼儿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了幼儿能更好地成长,教师和家长都需要付出努力。

5.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年龄较小,接受知识的能力与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这就给幼儿教育带来了挑战。但是,幼儿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性,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幼儿对于知识兴趣,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兴趣的培养,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才是幼儿教育的真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设立的。幼儿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制定符合幼儿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更加健康地成长,使幼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必须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方针的特点 篇2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新类型, 它的出现适应了国家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一方面来看,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 , 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层次, 造就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 处在探索阶段的高职院校, 由于尚未完全把握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 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文化水平偏低、心态不稳定、思想素质不高等特征。针对这些特点, 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应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环境。本文将尝试分析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 从而进一步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对策做一定的分析和阐述。

二、职高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

随着教育力度的不断深入, 教育宽度的不断扩展, 教育对象范围的不断广泛, 教育模式趋向于大众化。学生群体呈现多样化的转变, 个体差异日益明显, 自律意识比较欠缺, 心理年龄普遍偏小;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尤其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说, 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特征和心理趋向更加复杂和多样性。主要由于以下几种原因导致如此的变化:由于文化水平总体偏低, 在学习上表现出学习难度大, 常常厌学;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 学生的心态不稳定, 对人生前景缺乏信心, 导致浮躁和行为的偏执;多数学生自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相对薄弱, 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缺乏热情, 缺少集体荣誉感。但同时他们却表现出另外的一面:高职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 具有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特征, 他们悟性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接收新事物快;爱好兴趣较广, 个人特长突出, 尤其不少学生在文娱、 方面特长突出, 他们积极热情, 是各种文体活动的主力军。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影响力的加剧以及学生心理需求与社会给予的心理差距的增大, 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影响越来越大。当这些冲击与影响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时, 就会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从而阻碍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高职院校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 应努力寻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使之产生更好的效果。首先, 以心理健康 补充思想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补充思想教育的内容, 使思想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促使高职学生完善人格的 。其次,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教育提供新的途径, 并为思想教育提供有效的心理基础和心理支持。同时, 思想教育又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它通过主体人格的塑造和健全,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内部支持。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坚持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注重教育体制、形式、和方法的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创新。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对高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高等职业学校的督导评估范畴。重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不仅要把专业思想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给予统筹考虑, 更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 即无论是学校的思想 工作人员还是教学人员或管理人员, 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思想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自始至终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否则, 专业思想教育是难于真正落到实处的。

四、加强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 严格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不矛盾的, 我们在教育中既要强调教书育人, 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管理。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要严格的执行, 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 在这样的一个团队中, 他们需要自觉地维护学校的、集体的利益。管理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保障, 是制度建设的基础, 同时必须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与教学和学生生活的秩序化和规范化, 良好的管理可以帮助建立和维护教育和学习生活的正常化,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 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加强人文关怀和规范制度管理让管理制度更有人性化、更符合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新世纪全面建设有特色的教育, 通过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 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对弘扬行业精神和时代精神,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多方位、多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学会自重、自尊、自省、自励。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同时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的业务素质。

2.营造浓厚的基础道德教育环境与氛围,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 它所包含的道德评判标准、人际关系、交往方式、态度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德育因素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 , 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发挥教师团队的教学协作能力, 共同把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开来

思想教育要从一开始就不能放松, 一个优秀的思想教育团队, 要做到精心设计, 有效实施, 相互配合, 形成合力, 切实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和行为取向, 始终如一的坚持教育队伍的协作。在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做到针对高职学生思想特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将高职思想教育工作推到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并在此基础上, 高职院校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职校学生的思想素质特点和心理特征, 并根据学生们的这些特点,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加强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通过心理辅导、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以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旨在指导职业教育机构加强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 对如何协调促进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提出了意见和见解。

关键词:思想教育,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钱昌仿, 唐灏民, 黎杨, 王娟.掌握高职学生特点, 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2]刘富敏.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3) .

[3]谭海清.试论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农业教育, 2005, (1) .

[4]宋环.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辽宁高职学报, 2005, (10)

[5]方临正.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5) .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 篇3

一、美国大学的总体特点

1.环境优美

笔者学习所在的马里兰大学,校园里到处可见小松鼠,草坪是大雁的栖息地,水塘是野鸭的天堂,在校外的树林里偶尔还能邂逅到鹿。

2.校园开放

这些大学校园很多都没有围墙。在每年春季举行的校园日上,各系、各专业都将自己最拿手、最吸引人的方面展示出来。例如,农学院会牵出奶牛,吸引学生报名。

3.名人学者云集

马里兰大学在美国两千多所大学中,排名第38位。这主要归功于学校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获奖领域分别是经济学和犯罪学。作为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更是拥有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军学院的教师米切尔森于20世纪初因测定光速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学费高

马里兰大学对于州内学生每年收取8000至12000美元的学费,外州学生的学费则每年需要20000美元。斯坦福大学的学费更高,每年45000美元。

5.学校不提供住宿

学生上学期间,需要自己租房,自行解决交通问题,或乘坐校车上学。在马里兰大学,笔者乘坐过的校车线路有110、101、103、104和113。校车是免费的,开销来源于高额学费。

6.设施完善且利用率高

图书馆、草坪、运动场和体育馆是学生最常去的地方。图书馆提供广泛的书籍资料和影视资料,学生可以边喝咖啡,边学习、交流和讨论;每天下午,会有很多学生在草坪上享受阳光浴;傍晚,沙滩排球、橄榄球、棒球、足球等爱好者爽朗的笑声又会交织成欢快的小夜曲。马里兰大学的体育馆,在美国排名第一。不论是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壁球,还是有氧健身操、瑜伽、器械或游泳,在这里都可以尽情发挥。

7.学生多元化

在校园内,世界各民族、各种族的学习者都可以见到。学校师资也是多元化的。笔者上课时遇到的任课教师有美国人、中国人、中国台湾人、日本人和犹太人。

8.学生兼职岗位选择性大

校车司机、体育馆的服务人员、餐厅的钟点工等,都由学生兼职,工资大概是每小时10美元。马里兰大学的物价总体水平较低,吃一顿自助大餐只要7.99美元。

9.注重学生资质

学习成绩仅仅是录取的参考条件之一,一些名牌大学把推荐信作为重要的录取依据。例如,海军学院则要求必须有国会议员或总统的推荐信。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总共只有535个席位,在某种程度上也很讲“关系”。哈弗大学则注重学生的成长经历,对于经历困苦的学生特别偏爱。

10.官员教师多

许多地方政府官员退出政坛后在大学任教,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阅历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例如,讲授“中美关系”的罗伯特当过外交官,还在《北京人在纽约》中饰演大卫;讲授“美国政治机构的功能及历史”的亨特,退休前供职于联邦审计署;主讲“州及以下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和审计”的布朗,退休前任职于马里兰州财政厅。另外,还有许多讲座是由现任政府官员或企业主管讲授的。例如,任职于美国海军部附属医院的寿马铁讲授的是“美国的医疗体系”;现任职于花旗银行的金平负责讲授“美国金融系统和信用风险管理”。

二、美国大学植根于美国的经济和价值观

1.美国聚集全世界精英

这些精英无疑为教育提供或培养优质的师资。为什么人才都愿意去美国?为什么美国出人才,出成果?为什么美国政府很小,管理范围有限,但是却很有凝聚力?在很多5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地方政府,只直接管理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在美国生计有保障。只要劳动出力,做最底层的工作所挣到的工资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在马里兰州,小时工的最低工资是9美元。如果不工作或是找不到工作,可以向政府申请救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美国的物价总体水平比我国低得多,农产品尤其便宜。如果生病后无力负担医疗费用,医院首先治疗,之后再把账单递交给政府。

(2)美国对于教育和科研投入巨大,科研态度严谨负责,宽容失败。美国大学通过高额奖学金吸引全世界有潜质的优秀学生。美国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全部免费,政府房产税收入主要用于地方教育。在科研上面,政府和企业相当舍得投入,对一个科研项目的投入周期往往是十年甚至更长,且不会因失败而过分追究责任或终止项目,这符合科研的规律。美国研制一种新药的投入,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亿美元,要经历充分的临床试验,进行科学论证,可谓是十年磨一剑,对患者绝对负责。对于临床试验的志愿者,充分保证他们的知情权,且一切医疗费用全免。

(3)自由、包容的文化。美国的先驱者从欧洲远赴重洋来到美洲大陆,就是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如今,自由成为美国精神的一部分,政府最小程度地介入公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经营。对于教育,政府只管拨款,绝不插手业务。全世界,各民族、各种族、各种文化、各样思潮在美国都存在,其中不乏烂泥,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美国得以真正实现。

2.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工影响着美国教育

美国侧重于设计、研发及具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的生产。例如,I-Phone的芯片和软件系统都是美国自己生产的,而其他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则外包给日本、中国及新加坡等地。这决定并支持了美国的教育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研发人才、商业精英和高级管理人才。

3.美国大学和企业联系紧密

特别是理工类的研究成果,更加注重专利的申请和成果的转化。硅谷50%的企业和斯坦福大学有联系,或是由斯坦福给予资金或技术支持,或是由斯坦福的毕业生创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谷歌、雅虎、耐克、思科、英特尔和惠普等。每年这些成功的企业又会回馈斯坦福以资金、技术和人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大学也开始做实产、学、研。青岛的高校软控在10年期间总共回馈青岛科技大学40亿元,并计划在未来10年内再回馈40亿元,但总体情况而言,中国大学的情况比美国大学逊色不少。

中国的大学和美国的大学相比较,总是让人感觉“腹中空”,没有诺贝尔奖得主,也招不来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诺贝尔奖得主如果在中国发展能否取得同样的成就,也让人深深质疑。随着见识不断增多、认识不断加深,笔者会进一步探讨美国大学,将有益的经验借鉴到国内的大学建设和管理工作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篇4

1.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人的政治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一定阶级关系为依托,为一定阶级利益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政治任务的重要手段。

2.思想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转化工作,是思想交流活动,属于精神劳动和精神生产。

3.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渗透到人的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中才是有效的。

4.主体性(民主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篇5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这四点分析,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目标的长远性

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合理化、科学化,不再片面要求学前儿童学习知识,发展各项能力,而且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家开始重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例如在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首要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也由知识经验、科学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的顺序变为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知识经验的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

二、内容的生活化和生成性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能使幼儿关注到身边的事,切合实际探索的需要,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如在《纲要》中幼儿科学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中第七点提出“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项认识取之生活,用之生活。在科学教育内容中,活动更多的去注重把幼儿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生成性能力发展得更好。如在主题活动“我生活的环境”中,开展保护环境的课程,这不仅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也对其爱护环境的经验和情感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中也有提出“对周围的科学现象的关心”等促进幼儿生成性能力发展的要求。

三、方法的多样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八种:观察、实验、种植与饲养、分类、测量、表达与交流、科学游戏和早期科学阅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增加趣味性。如观察,即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幼儿在此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运动觉等进行观察和思考,不但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而在探究过程中幼儿也享受了其中的乐趣。

四、过程的探索性

语文教育特点的思考论文 篇6

我在从事语文教学中,深刻地感受到语文教育确实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的基础”。如今,语文教育改革已进入“森林之旅”的腹地,愈发彰显其蓬勃的生命力。

一、语文教育具有追求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从诞生之时起就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高尚使命。从语文教育的特性来看,人文性凸显了对生命的关怀,工具性体现了对生活的关注。可见,语文教育的底色是为人的教育,从古至今具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济世情怀,体现了教育对人的终始关怀。只有站在人这个角度,才能把语文教育做成有生命的教育事业。语文教育是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为起点,又是把其生命作为终点的具有终始思想的生命教育观,从对师生双方生命体的呵护上看,语文教育不是一个单向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完整的互惠过程,展现出教育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重生命价值的关怀。所以,语文教育是一种关怀人的生命教育,体现教育本真的高尚性。

二、语文教育具有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首先,以课堂为切入口进行语文课改的升级与转型,借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发展中实现课程改革的“空中加油”。语文云课堂应运而生,它是以人机的深度融合的方式来开启语文教育的智慧之门,是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联动课堂,在教学中追求理想状态。叶澜曾经说,智慧不是简单的、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文教育是一项需要智慧的事业,这种智慧包括教室的智能与师生的智慧,其中,无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它始终脱离不了“人”。语文智慧课堂的智慧本体是人的智慧,主体是师生的思想借助云平台交融的智慧。语文教育的智慧不是只体现在云课堂上,云课堂只是语文教育链条的一条显性环节,是展现教育教学智慧的一个窗口,从整个语文教育的链条上看,这种智慧从纵向上分课前、课上与课后,横向上又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智慧阶段,不是一个孤立的思想在一个孤立的学习场所运行,而是一个比以往更紧密的纵横交错的网状教育结构。语文云课堂只是这个网状结构上的一个节点――目前看是中心节点,但将来是一个去中心的过程节点。因为,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种终身学习的思想就是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方向。其次,语文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不是止于语文教育的研究探索,而是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加以解决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所说:“互联网对主流教育的改变,既是现实的,也是长远的。”面对“数字一代”学生的诉求,语文教育把信息技术置于云课堂的框架内,激发了语文教育的旺盛生命力,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云课堂将成为新常态,语文教育将进一步迈向信息化。

三、语文教育具有立足于求实的`创造性

教育方针的特点 篇7

一、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园作为幼儿离家接触的第一个社会换地场所, 对幼儿来说有重要作用。 对部分幼儿来说, 他们一般在家中都是被宠着被惯着, 一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 因此这部分孩子有相当鲜明的个性。 教师对这类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 应先了解每位孩子的个性, 适当使用鼓励、赞美的方式引导孩子的行为方式及表达方式。 这个时期的幼儿通常有强烈的认知阶段, 对于周围的环境有强烈的好奇心, 同时这一时期的幼儿有强烈模仿能力, 因此教师的每言每形都有重要影响, 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注重幼儿的心理状态及信心引导, 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针对不同的幼儿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同时幼儿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不同点在于不可过分注重结果, 应根据幼儿的喜好, 正确引导前进的方向, 让幼儿认知丰富的世界, 开拓幼儿的思维, 因此不能辜负幼儿的天性, 不能按照教师本身的想法要求幼儿。

幼儿的教育对于自身的成长有重要作用, 对其以后养成的习惯有重要影响, 教师只有及时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 积极引导幼儿的成长, 才能为其以后打下良好基础。现如今的教育方式与过往大不相同, 幼儿入幼儿园的年龄越来越小, 无法独立完成最基本的生活, 衣食起居都需要人照顾, 因此这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 从衣着、饮食方面引导、教育幼儿, 使得幼儿逐渐形成独立意识。 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主, 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 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二、当前幼儿教育的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发展迅速, 人才辈出, 社会也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 而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基础阶段, 因此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要想幼儿教育成功, 方法最为重要。 首先应重视幼儿的想法及行为, 利用幼儿的模仿能力引导教育幼儿, 其次要进行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使其有最基本的判断能力, 同时配合家长做好与幼儿的沟通。 通常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1) 重视幼儿的想法及行为, 幼儿的年龄虽然较小, 但已有自己的想法及性格, 教师应注重爱护他们的想法, 只有让幼儿感到被尊重, 才能激发自身的学习能力及主动积极性。 有时感觉幼儿行为奇怪时, 不应盲目责怪、批评, 而应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考虑, 以理解他们的世界, 做到真正尊重及呵护他们。 (2) 利用幼儿的模仿能力, 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因此教师要言传身教, 比如如何好好吃饭, 告诉他们哪只手用勺子、哪只手用筷子, 再通过适当鼓励、赞美, 使幼儿感觉很有成就感。 又如在运动时, 通过有效引导告诉幼儿如何安全地玩耍, 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责任感, 在发现幼儿的不良习惯时, 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行为模仿外, 就是语言模仿, 因此要做到多使用敬语, 避免养成不良习惯, 同时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3) 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除了以上两点外, 还需要对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常识性教育。 常识性教育是幼儿认知世界最重要的载体, 同时要告知幼儿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等, 要告知幼儿多看多学, 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其以后的生活学习有重要帮助。 (4) 多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 除幼儿园, 家庭作为幼儿学习的第一堂课, 对幼儿有重要作用, 因此家长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言谈举止都要注意, 再细微的动作也有可能被模仿, 因此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2]。

三、结语

幼儿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 制定出符合幼儿的教育方法, 不仅应该简单照顾幼儿的起居饮食, 对幼儿的个性特点也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 使得幼儿更加健康成长。 不断创新教育方式,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摘要:作者主要探讨分析当前幼儿教育的特点及当下教育方式。幼儿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 幼儿所接触的教育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因此当下幼儿教育成为社会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作者根据自身工作的经验, 结合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当下幼儿教育的模式及特点方法, 希望通过本文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使我国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方法,特点

参考文献

[1]赵海峰.初探幼儿师范教育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以汾阳师范幼师专业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55-57.

浅析印度高等教育的特点 篇8

[摘 要]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近代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后其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所取得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本文从印度教育现状出发,指出印度高等教特点:高等教育管理——两级管理,分权自治;独具特色的印度大学附属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迅猛发展的软件业高等教育。

[关键词]印度;高等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11-02

印度是一个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发展中国家,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印度的现代高等教育虽然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就已建立,但快速发展却是独立后才开始的,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一级人才,培养了数量可观的中产阶级,拉动了经济发展,赚取了大量外汇,提高了印度的综合国力,彰显了印度的国际威望。印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是罕见的,不仅对印度影响深远,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充分的借鉴。我们可以从高等学校学生数、学校数看出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迅猛的情况。印度高校数量从1950-1951年度到1984-1985年度平均每年增加120余所高校,平均每月增加10所高校,且持续达35年之久,尤其是1960-1961年度到1970-1971年度这10年中高校数量翻了一番:高校学生数从1950-1951年度到1984-1985年度平均增长率为9.2%,增长最快的是1955-1956年度到1970-1971年度,学生数平均增长率高达13.4%,呈高增长态势,而同时期高等教育较为普及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为4.7%,日本为5.5%,最高的瑞典为8.5%。[1]由此可见,印度高等教育的空前发展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是空前的,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综观印度高等教育,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高等教育管理——两级管理,分权自治

印度大学分为中央直属大学和邦立大学两种,中央政府和邦政府根据宪法制定有关政策,以管理高等学校、制定教育规划、审定专业教学大纲。中央和邦的一些下属部门也管理部分专业学校。中央直属大学校长由总统、副总统、总理或高级大法官兼任,而邦立大学校长由各邦邦长担任,足以见得印度高层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当然,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决策者是副校长,校长只有在颁发毕业证书的时候才会出现。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印度的教育体制同其政治体制一样是分权的。中央对大学的控制十分有限,主要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来实施管理。大学拨款委员会的主要权力是协调和决定大学的教学、考试、研究标准和新大学的建立,对于大学的内部事务,政府无权干涉。因此,印度大学具有高度的自治权。大学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颁发学位证书等方面享有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十分有利于大学的自我发展、学术自由和创新。

相比之下,中国高校的线性管理体制过于高度集中,以各级政府为主纵向制约,用计划手段进行管理。换句话说,政府对高等教育实行了大包大揽,在课程、专业、大学分布、教师配备等方面,都由政府控制,这在世界是上少有的。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校长(包括州立大学)主要是招募资金,而在我国,解决教师待遇问题和科研经费问题主要是通过扩大招生、通过收学费来筹集资金。高校内部的管理,呈现出官僚化、行政化等严重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上述问题,在高等教育毛人学率不断提高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的根源。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巨大财政支出似乎并没有换来高校应有的发展。

二、独具特色的印度大学附属制

独具特色的印度大学附属制,被称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创举”。印度附属学院是指挂靠在大学并由大学组织考试、颁发学位的学院,这类学院往往被称为附属学院(Affiliated Colleges)。它与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s或Constituent Colleges)相对应。具有附属学院的大学被称为“附属型大学”或“附纳大学”(Affiliating Universities)。大学本身只是管理机构,而不是办学实体,仅负责制定并审核附属学院的教学计划与大纲,组织附属学院的学生考试,制定学位标准并颁发学位。

为何印度会有如此多的附属学院呢?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存在现实的因素。首先,按照印度法律规定,只有大学才有学位授予权,学院只有依附于某个大学,其所授课程才有可能获得授予学位所需的学分。因此,印度几乎所有的学院都要附属于某个大学,成为其附属学院,否则,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印度的单一型大学较少,绝大多数为附属型大学,它们容纳了近90%的全印高校在校生,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其次,印度大学较少,全印只有10余所中央大学、39所准大学、11所国家级学院、150多所邦立大学。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这200所高校几乎不能承担大众化的艰巨任务,国家也提供不了大众化所需要的巨额经费。因此,印度附属学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壮大。[2]

附属型大学是19世纪末,仿效伦敦大学的办学模式创建的。尽管印度的附属大学并未吸纳伦敦大学的全部精华,但它们却有共同的出发点:用尽可能低的成本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事实证明,附属制确实实现了它的初衷。学院普遍实行走读制,方便当地的学生就近入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扩展。印度的大学数量不多,总共只有200所左右,但目前学院总数将近10000所,平均每个大学拥有附属学院50多个,平均每个邦有380多个。这些附属学院像满天的繁星,散落在印度各地,包括穷乡僻壤。附属学院及其走读制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个人直接成本,而且也节省了政府的高教开支。印度大学均为公立,但附属学院则不同,其中只有少数为公立,绝大部分(大约80%)为私立。各个大学拥有的附属学院数额不一,少的只有十几个.多的高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一个大学可能既有公立附属学院,也有大量的私立附属学院.从而形成一校两制或双轨制的办学与管理体制。

然而,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大学附属制既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影响。第一,附属学院处于母大学的严格控制和监督之下,没有任何自主权。课程、教学大纲、教材都是母大学安排的,不论它们是否适应当地的需要,学院均无权改变。这种学校内部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扼杀了附属学院办学和创新的积极性。从严格意义上看,附属学院只是大学的一个教学点,缺乏大学的传统与氛围。第二,附属学院权力集中于大学,但一个大学通常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附属学院,大学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学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从而降低了教育教学质量。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尽管按照有关的教育法的规定,学院达不到大学拨款委员会规定的标准,不能成为大学的附属学院。但是,不少邦政府由于面临着强大的升学压力和出于其它政治考虑,往往采取先斩后奏的策略,先迫使大学将一些根本不符合条件的学院吸纳为附属学院,进而迫使大学拨款委员会予以认可。[3]

目前,印度附属学院制度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一些学者把印度大学文凭贬值、大学生失业等问题归咎于大学附属制度。如V.C.Kulandaiswamy把附属制看成是印度高等教育的祸根,认为印度的整个高等教育几乎全部在装备落后、师资匮乏的附属学院进行。

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第一,注重英语教学和应用。印度的英语优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英国的长期殖民统治,但获得独立的印度并没有废除或弱化英语在印度的地位,而是大力提倡英语教学和应用。由于印度的高等教育大力推行英语授课和科研,为其高等教育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便利的语言优势。

印度独立前,有一个关键性文件——1835年马克拉伊备忘录,它决定: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在本地印度人中促进欧洲的文化和科学,为教育拨出的一切资金将大多数用于英语教育上。英印当局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和科技移植到印度,初衷是想培养出进行殖民统治的人才。当时一位英印官员说:“我们现在必须尽力培养出可以在我们和我们所统治的无数人之间充当议员的一批人;这些人在血统和肤色上是印度人,但在爱好、见解、道德和才智上却是英国人。”英式教育使得印度在1885至1990年间,高等院校的学生人数从11000人上升到23000人。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技,开启了印度人的智慧之门,也使他们开始用这种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谋求民族独立和复兴。

印度各大学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虽然印地语为第一语言——国语,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却非常普及和流行,官方文件、重要的电视台、电台、报刊都用英文。英语是印度的第二语言,只有汉语、日语等才是外语。印度多种语言并存的现象使得印度人显得很有语言天赋,语言习得能力很强。一个印度大学生一生中至少要学4-5种语言:母语、印地语、英语、梵语和外语。梵语是古印度语,今天的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等均从梵语演化而来。现在梵语为印度中小学的必修课。

英语也是开发软件的好帮手。西方高科技国家一般认为,印度的IT人才价格低、热情又精明,而最重要的是,他们会说英语。印度高等教育早就与国际接轨,除保留其本土的语言文学、历史等专业外,其他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几乎同欧美国家是一致的,而且其高校毕业生无须进行专业认证和学历认证,就得到了大多数发达国家承认,这是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表现。

第二,加强与国外进行科技合作和交流。印度高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不少高校和研究所的项目都能争取到国外的资助,如福特基金、美国印度研究学院、美国教育基金、夏斯特里印度——加拿大学院等。印度还与不少国家签订了交换留学生的计划。印度高等教育不但已走出国门,而且还向国外派驻专家、培训外国留学生和专家,并积极参与一系列国际组织,如: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7国集团等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印度加强了与国外高等教育的交流,及时获得国外最新信息;另一方面也能够获得经济上的援助。

四、迅猛发展的软件业高等教育

由于历史因素,印度一开始就站在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上。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说:“印度是一个巨大的非西方社会,不仅受到西方武器的进攻和打击,而且为西方武器所蹂躏和彻底征服……然而,正因为如此,印度和西方的关系也密切得多……”西方的征服和蹂躏使印度认识到西方先进科技的巨大威力,印度必须学习和利用它来解开枷锁,争取民族独立和振兴。自印度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就把发展高等教育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认为它是通向现代化的门径,尤其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科技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就模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陆续建立起6所印度理工学院。1984年,拉吉夫·甘地上台以后,把电子工业视为“国家的神经”,他制定了一列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的政策,提出通过发展计算机软件“把印度带入21世纪”。因此,拉吉夫·甘地被人们誉为“计算机总理”。之后的印度历任政府,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置于优先地位,以带动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高。拉奥先后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科技人才;那拉亚男总统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新科技领域继续实行优惠政策。为了赶上和引领知识经济大潮,印度极力发展数字化教育,全面开发科技潜力。

五、结语

曾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秉承了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语言,带有浓厚的宗主国色彩。在印度政府领导人及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赵中建.战后印度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43

[2]季诚均.印度附属学院与我国独立学院的比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曲恒昌.独具特色的印度大学附属制及其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2(8).

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篇9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师范教育的国家之一,教师教育制度十分完善。2000年,德国教师教育委员会发布的《德国教师教育展望》报告认为:在培训期限、场地和行政管理的精干性等方面与外国相比,德国具有最高档次的教师教育制度。目前,我国师范教育正处于向教师教育全面转轨的关键时期。因此,探讨和解读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具有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三个阶段

德国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修业阶段、实习阶段和职后培训阶段。三个阶段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1、修业阶段

修业阶段,即大学的理论学习阶段,重在学习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

(1)课程设置。德国师范生在修业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

卡塞尔大学规定,拟从事中等教育工作的学生要学习两门学科,且两者须为相近学科。该校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欧洲教育史、课程开发论、教学论、执教学科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等,还包括一些相关的社会科学学科,如社会学、哲学等。

(2)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为期5-8周。教育见习主要是听老师讲课,看老师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批改作业,如何管理学生等,了解学校教育运行的全过程,不上讲台讲课(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获得实习教师资格后才能上课)。

师范生达到相应条件后,可申请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主要由毕业论文、120分钟的书面考试、80分钟的口试(试讲)、短期见习等四方面构成。第一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转入第二阶段学习,同时取得国家见习公务员资格。

2、实习阶段

教育实习阶段,重在培养作为教师应具备的执教能力。第一次考试合格取得实习教师资格者,方能进入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学习,这类机构统称为研修班。

1990年以前,教育实习时间各州不尽相同。最短16个月,最长2.5年,一般为1.5年。从1990年开始,联邦政府根据州文化教育部长会议决定规定各州教师实习阶段期限统一为2年。第一年为引导和试教阶段。从实习开始4周以后,才在老师的指导下试教。通常上午见习或试教,下午在研修班学习讨论。到第二学期甚至第二年,才开始独立承担一个班的教学。第二年的后半年,则专心准备第二次国家考试。每年的2-5月是德国各州进行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时期。考试内容包括:①面对评委和考试委员会,上两节公开课;②在4小时内,当场撰写一篇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章;③参加包括主修专业、辅修专业以及政治法则的3次口头考试。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只有80%的实习教师能够通过第二次考试。第二次考试合格者,就成为正式教师,同时成为国家正式公务员,享受良好的待遇。德国教师的报酬比雇员的平均工资高1.5-2倍。

3、职后培训阶段

职后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拥有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能力,负担起教育改革和革新的任务。当前,德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自主学习。在职教师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了解教育科学与专业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扩充教师有关教育工作的心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使教师重新认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角色。在德国,政府和各种教育团体经常举办这种在职教育。教师在周末、下午或晚上均可自主参加培训。

(2)派出培训。经校方许可,教师到师资培训机构学习培训,获取另一种或更高级的资格。它主要包括另一种学科任教资格,另一种学校类型的任教资格,在实习教师研修班的任教资格,校长、督学任用资格等。

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主要特点

1、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

德国教师教育十分注重教师的全程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教师职业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因此,师范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传输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为此,德国大部分州要求申请入学者必须参加职业性向测试,或者在入学前到中小学见习一段时间,测试申请者具不具备当老师的潜质,有没有可塑性,这是“全程育师”的首要环节。

第二,德国教师教育的“修业阶段”和“实习阶段”是“全程育师”的中间环节,目的是把热爱教育事业的学生培育成合格的教师,包括从理论到实践、从智力到品性、从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培育塑造。在此期间,师范生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反复锻造、磨炼,才能成为正式教师。

第三,职后培训是“全程育师”的最后一个环节,事关教师专业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在职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停地从时代中吸取营养,学习最新知识。

2、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是德国教师教育的显著特点。第一,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的感性认识。教育见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听课、评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接触课堂现场的能力。带教老师从中小学选拔,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小学的教师,又是大学的讲师。第二,教育实习时间长、内容具体,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执教能力。德国各州统一规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为2年。花2年时间培养教师的执教能力,为全世界教师教育树立了一面旗帜,可见德国政府培养教师执教能力的坚定决心。

3、坚持四年一次的教师评价制度

德国政府规定,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四年一次的综合评价。完全中学、实科中学教师的评价者主要是学校校长,四年一次为每个教师作出翔实的考核报告。国民小学、主体中学教师的评价以督学为主、校长参与配合。对教师的评价客观、公正,必须与教师本人见面并签字存档备查。督学的任务是到校听课,为每个教师建立一份“教师工作报告表”。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分管的班级及学生情况,所承担的工作量等;二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工作态度等。教师的评定结果分为7个等级,1级最好。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一般为4-5级,能评上1级的教师较少,必须是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突出者。

三、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鉴于德国教师培养的特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①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时机(观念、财力、物力)成熟的时候,把各级各类教师的管理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理想职业。②引入“全程育师”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国家应尽快制定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职后培训的权利和义务。一方面,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并把职后培训与其聘任、提薪和晋级等方面挂钩;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申请培训,正确处理好教学与培训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师的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③凡报考师范类的学生,考前应该进行面试和职业性向测试,把那些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优秀学生选入师范院校或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学习。

我国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与德国相比相差甚远。首先,对教育见习整体重视不够。有的仅仅将教育见习纳入了教学计划,但没有作出具体的检查落实;有的学校内部没有统一要求,有的专业见习,有的专业不见习,存在着可有可无的思想。其次,教育实习的水份很大。虽然对教育实习都作了相应安排,但时间一般只有6-8周(仅仅相当于德国教育见习的时间)。有的学校派了带队老师专门蹲点实习中学;有的学校实行教育实习巡视制,选派相关人员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中学巡视一圈。可见,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实习中学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另一方面,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实习期间往往是找工作的黄金时间,部分学生不安心教育实习。

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制定《教师教育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作出明确的时间、内容规定及其目的要求,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师范院校与实习中学进行全方位合作,在实习中学中遴选带教老师。带教老师既是中学教师,又是高校讲师,高等院校支付相应的报酬给实习中学和带教老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实习中学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带教老师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师范院校应划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项经费,以保证教育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方法较多,没有统一规范的评价体系,操作起来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如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等,评价的主要尺度是所教(管)班级考试排名或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升学率。为此,我国应建立健全教育评估机构,由评估机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并委托教育评估机构每个学,对教师进行一次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评比。将每位教师的评价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并与其晋职、晋级挂钩。引入激励机制,树立典型,树立正确的导向,奖励表彰先进,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的督学体系健全,但其主要职责是宏观指导和例行视察,没有像德国督学那样真正地深入课堂,走访家长,对教师作出客观翔实的综合评价。两相对比,差距显而易见。我国注重教育过程的宏观遥控,德国注重教育过程的细微环节。

四、结束语

上一篇:转正培训心得下一篇:《过去的记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