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开发建设调研报告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区开发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新区开发建设调研报告 篇1

调研报告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发展研究数据库

二○一一年五月六日

广东地方人大决策支持系统 横琴新区开发建设调研报告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发展研究数据库 编 2011年05月06日

目 录

一、横琴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1

(一)横琴新区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1

(二)横琴新区开发面临重大历史机遇....................3

(三)横琴新区开发建设的现状与趋向....................5

二、当前制约横琴发展的瓶颈与突出问题分析.................8

(一)横琴新区开发建设中遇到的六大问题................8

(二)新区开发管理与利益协调机制的制约................8

(三)建设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薄弱.................10

(四)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欠账...................11

(五)产业选择与聚集发展面临难题.....................12

三、加快横琴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建议..................14

(一)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创新开发管理机制...........14

(二)加强横琴与澳门产业的对接和错位发展.............16

(三)实行自由宽松的通关管理模式创新.................20

(四)创建粤港澳金融共同市场试验区...................24

(五)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开发保障机制.................29

(六)横琴新区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的框架性设计...........32

(七)注意解决“一国两制”下不同法域的法律冲突.......36

一、横琴新区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横琴新区的地理位置与区位优势

横琴是珠海市146个海岛中最大的岛,面积86平方公里,是澳门面积的3倍。1992年横琴岛曾被广东省定为扩大对外开发的四个重点开发区之一;1999年澳门回归后曾提出横琴岛由珠澳联合开发,2001年设立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后调整为粤澳联合开发;2004年为适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要求,广东省提出将横琴设立为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2005年9月,温家宝总理指示横琴开发要“谋而后动”;随后,为加快横琴开发,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广东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几经易稿后于2008年12月上报国务院;2009年初,按照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意见,并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又对《规划》进行了修编。2009年5月广东省政府再次将修编后的《规划》上报国家发改委。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横琴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批准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横琴新区作为国家级的第三个新区,与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比较起来,最大的特点是区位优势。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是内地的新区,横琴新区最大的差异是一国两制的结合点,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它的总体发展规划确定的任务、目标都是围绕着促进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维护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以及通过和港澳的合作发展带动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从而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珠澳同城化、港珠澳合作当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这是和浦东新区、滨海新区最大的不同。

《规划》对横琴新区的定位已经决定了它特殊的意义,就是在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在规划当中有这样一个描述,说明它的重要意义,也是有别于其他新区的,就是“三个有利于”: 2 第一个就是有利于构建港珠澳紧密合作的新载体;第二个有利于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和维护港澳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第三个有利于共建珠澳国际都会区,这是横琴开发的重要意义所在。1

(二)横琴新区开发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珠海市横琴岛地处珠江口西岸,与澳门隔河相望,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海岛。经过多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六通”(桥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口岸通),岛内各种基础设施完备。相对于珠三角其它地区,可以说还是一块纯净的经济生态处女地。横琴的发展却是历史的必然,横琴的开发是时代的选择。

第一,政策扶持捧出横琴新明珠。国务院出台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重大合作项目相继上马,港珠澳大桥顺利开工,澳门大学迁址横琴,《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珠海横琴新区正式挂牌。这些政策措施的相继实施,确立了新横琴的定位,为珠三角西翼地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高栏港建设的不断推进,广珠铁路、轻轨、高速公路的不断开通,珠江西岸地区的海、河、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也为横琴的发展提供了“大后方解放区”的保障。3篇二:横峰县新城区建设调研报告

横峰县新城区建设调研报告

张文丰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城市建设是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有益于促进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近几年,横峰县委、县政府依据县情,转变城市化发展模式,坚持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从内涵和外延上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走出了一条更具县域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总体来说就是“四个坚持”。

一、坚持高点定位,紧紧围绕城乡靓县战略目标 我县建设紧紧围绕“城乡靓县”这一战略目标,致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生态工业新城”县域发展品牌,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用大视野定位城市发展方向,以大目标完善城市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委托江西省煤矿设计院等知名设计单位,完成了城南新区概念性规划:总面积6平方公里,东至峰福铁路、西邻经济开发区、南至杭昌长高铁、北接迎宾大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山为脊、以树为肺、以水为眼”的规划主线,坚持开发与保护相济并重的原则。现已完成道路平面、用地性质、竖向布臵、四线确定等规划内容的各项工作。

二、坚持突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有牵动力项目 按照十二五规划的100个项目、100亿投资的“双百”

三、坚持解放思想,着力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瓶颈

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是建设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多措并举,全力化解,确保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例如岑阳大道、广场东路南

延就是采用“bt”建设的项目,没有用土地作抵押,没有用财政来担保,吸纳民间资本2200万元,解决了项目启动资金,会同城投公司利用此两条道路项目向银行融资7900万元,实现了从“花钱建项目”到“向项目要资金的转变”。

四、坚持机制创新,全力推进新城建设提速增效

我们注重把领导力量、优秀干部、主要精力向新城建设倾斜,集中指挥,分片作战,强力攻坚,聚力突破。一是分工负责。打破分工界限、部门界限,强化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班人马、一抓到底的分工推进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赋予职权,限期完成。二是加强调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重点工程进行一周一调度,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解决实际问题,对个别进展缓慢的重点工程,实行一天一调度。三是督查通报。对各项工作实行量化、实化和细化,挂图作战,倒排进度,强化落实。

二、存在困难及突出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新城区建设发展较快,城区面貌有了新的很大变化,但在新城区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加快土地收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户的征地拆迁安臵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县级财政困难,上级补助资金有限,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二是项目推进速度不快。项目推进速度不快是多方面的。原因有路面标高问题、线路与高铁对接问题、施工方式不被当地百姓接受、土地征收难等问题,导致项目推进速度缓慢。

三是群众思想认识不高。有的群众甚是一些干部,对城南新区开发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城南新区开发为时过早,横峰县本来就是个人口小县,城区再大也就那些人,开发出那么多空间也很被难完全利用。

四是建设人才配备不全。新城区建设管委会是主要负责城南新区规划建设单位,该单位成立不久,是核定为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为10人,到目前为止,单位只要6人,其中在编人员只要1人,人手明显不足,人才明显短缺。

三、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强化和拓宽经营思路

认真做好城建项目包装,改善投资软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强化项目经营理念,拓宽经营思路。岑阳大道和广场东路南延是采用“bt”模式建设的项目,这种经营项目的理念值得推广和借鉴,不仅吸纳了银行、民间、开发商等各方面资金,而且还加快了项目推进的速度,实现了项目建设与资金的良性互动。

(二)精心编制详细规划,明确和完善城区定位

在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精心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城南新区分期开发的建设方案,可为城南新城的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编制岑阳大道南段和广场东路南段到规划四路,近2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近期开发建设项目,可以集中带动两边的发展;做好行政区、商贸区、企业总部、文化教育培训区、居住区等五个片区的修建性详规,便于县委党校、人防指挥中心、人民银行办公大楼等急需建设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如此一来,将会更加明确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城区定位。

(三)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健全和充实组织机构

新城区建设管委会成立三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一些项目运作水平。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明确其管理建设范围,给予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核算权,完善其组织机构,招聘一批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壮大技术力量,为城区再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提供人才保障。篇三:城市规划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城新区

调研时间:12.10.1日—12.10.2日

关键词:地形限制 教育经济 水利运输 企业迁移

摘要:以池州市东至县城新区为研究对象,从地方规划与用地的合理布局角

度出发,分析了县城的现存问题,并提出未来建设规划设计,得出县城规划应与

人口密度、建筑功能、活动范围相统一,自然和人工相统一,达到高效和谐,实 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调研目的:收集县城新区规划的相关手法,巩固和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规范的学习。研究先进新区的课借鉴之处,为以后我们自己的城市规划提供参照。通

过对调研案例的研究,做到理论利息实际,培养调研小组的调查研究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规划水平。

正文:

东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南岸,东与

贵池区,石台县祁门县接壤西北与望江,安庆隔

江相望,南与江西省毗邻。(见右图)

东至县是安徽省最西南部的县,处于江南丘

陵,据卫星云图来看,县城的周围基本为山岭,根据我的估计,主要有两点原因: 1:丘陵地形限制了县城的发展,所以,从

地图上看,东至县的发展模式为条带状的,而且

现在正在建设的县城新区也处于县城的北部,因

此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以后会更加明显东至县城

环山临水,城市建设用地十分有限。(见下图)2:还有一个原因,开始我并没有发现,后

来,调研的时候察觉东至县城新区里的企业单位

几乎很少见,基本上全部分

布在下属乡镇,县城里

安徽省县市分布

基本为政府机关,学

校,以及各类小型店铺商

业,除了少数的几个国

营企业,私营企业几乎没有。

后来查看了一下县城全地

图,再结合在东至与合肥来

回时在路上的所见,总结出

了一个结论,即长江经过我县,在我县境内的有80多公

东至县卫星云图 里的河道,因此企业单位基

本分布于靠近长江的几个乡镇,这对于他们的货物运输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县

城里的企业基本都迁移至长江沿岸,详细的说,基本位于东流镇以及大渡口镇这

两个长江沿岸城镇,市镇沿江设立了很多码头渡口,这对于厂区的货物的物流运

输大有裨益。

县城里没有什么企业单位,因此,东至县发展的是教育经济,城中的居民

区,商业区虽然混杂,但是基本都围绕学校,以学校为中心构成了一个个的区域,我认为东至县教育经济是一大特点。

这点特点在我还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发现,在学校周围居民生活比较便利,因为基本的商业,服务设施,例如:医院,超市,宾馆等,围绕在学校附近,为

居民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我家就生活在东至县四中附近,生活很是便利。

区位分析:东至县城新区位于东至县东北部,地势平坦,池塘众多,沟渠纵

横,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新区用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地理环境优越,自然风 景优美。如今有政府大楼,公安局,法院等机关,未来五年预计将在校园建设细

节上进行再建设。这点特点在县城新区很是显著,除了几个特定的政府机关外,其余的居民区,商业所,基本是围绕着已经完工的东至县二中新校区和城南小学。

东至县二中新校区 城南小学效果图 ? ? 存在困难及突出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县新城区建设发展较快,城区面貌

有了新的很大变化,但在新城区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加快土地开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拆迁安置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县级财政困难,上级补助资金有

限,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二是项目推进速度不快,项目推进速

度不快是多方面的,原因有、施工方式不被当地百姓接受、土地征收难等

问题,导致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三是群众思想认识不高。有的群众甚是 一些干部,对县城新区开发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城南新区开发为时过早。东至县人口不多,城区再大也就那些人,开发出那么多空间也很被难完全

利用。

? 根据这次的调研可以得出未来东至县的规划发展模式: ? 1:除老城区外,成片可利用地主要位于尧渡老河以北(现状已经大规模

开发)、城西南部高速出入口附近、站前区沿国道两侧、尧渡河下游栗桥 附近以及建东沿省道327两侧,地形相对平坦,有一定的腹地。? 2:对旧城区进行发展以及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立新型的规划体系

县城新区作为全县新的标志,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下为县城新区几座

标志性建筑,分别为,政府大楼。公安局:

政府大楼 县公安局

虽然为县城新区,可是由于居民主要还是位于老城区,还有本县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因此新区基本还是比较冷清的,根据合肥的政务新区来看,这基本是新区所固有的情况,我在调研的时候经过县城新区,而且又是在中午的时候,路上基本没有看见什么行人,要想使县城新区居民数增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1: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强化和拓宽经营思路,改善

投资软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强化项目经营理念,拓宽经营思路。2:精心编制详细规划,明确和完善城区定位在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精心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县城新区分期开发的建设方案,可为新区的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可以集中带动两边的发展,做好行政区、商贸区、企业总部、文化教育培训区、居住区等五个片区的修建性详规便于城南小学、人民银行办公大楼等急需建设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如此一来,将会更加明确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城区定位。

建设县城新区是推动我县城市化进程,实现东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途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于建设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县城,加快县城扩容步伐,凸显县城特色,完善县城功能,提升东至县城形象,提高城区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和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现如今县城发展的第一步就是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进入新千年以来,东至县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与全国、与沿海发达县市相比,东至城市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县城发展实力不强、发展比较粗放、功能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是东至县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要任务。

区域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经济向更大的经济圈融入的程度有多

深,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发展的速度就有多快。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区域经济竞争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东至县城现如今正在努力进入巢湖的城市圈,一旦进入城市圈,对东至县城的发展有莫大益处。? 通过调研所得出的结论:

? 1:做规划不能仅仅只了解地形对城区发展的影响,还应当考虑周边环境

对所规划区域的经济效益的利弊。2:做规划应当由一个着力点,也就是有一个规划中心,要了解规划区域的详细情况,以着重点为中心,结合地形,经济效益等因素来规划建设。

城市是经济社会综合体。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发展应该包含以下内涵: 1: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通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东流镇,大渡口镇等乡镇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城乡体系,加强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推进城市化进程。2: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注重城市形态的提升、城市色彩的研究和城市雕塑、建筑造型、街头小品、路边广告等城市细节的设计,做到处处体现独具匠心,体现城市风格和大气协调,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羡慕的传世之作”。3:生态城市是城市化区域、城乡复合体,城与乡融合、互为一体,“城”与“乡”只是分工上的不同,与传统城市和乡村对立的二元经济模式有本质区别。**生态城区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相得益彰。

我们离开大学之后就真正要进入社会,掌握必要的技能和积累一定的经验是必要的。那就需要在大学期间多多“充电”,积极地提高自己能力,提高自身境界。我们要学会给自己把握机会创造一个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平台。篇四:郑东新区调研报告

工学院建筑系

级城市规划吴浩石

2012.01.01 2011 1101070009 从郑东新区看郑州市发展

摘要: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初学者,有幸在开学之初参观到日本日著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设计的郑东新区,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为郑州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重在介绍郑东新区的整体规划与杰出的建筑物,以及我个人认为郑东新区所存在的问题和郑州市的远景规划。

关键词:郑东新区,城市规划,建筑物,中原经济区。

一、郑东新区之美丽印象 1.1郑东新区简介

郑东新区是为了更好应对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为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而采取的重要举措。目前,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而且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受到制约,与近亿人口大省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远不相适应,因而必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按照21世纪国际现代化城市的功能要求对省会郑州总体规划进行完善、修编,这是规划郑东新区的主要背景。在这个前提下,为了保证郑东新区规划体现新世纪、新郑州、高起点、高品位的要求,于2001年9月对郑东新区远景总体概念规划采取国际招标的方法进行。最终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的规划脱颖而出。该区以迁建的原郑州机场为起步区,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础,西起老 107国道,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南至机场高速公路,北至连霍高速公路,远期规划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已建成市区的规模,将在未来20—30年内建成。郑东新区开发建设作为河南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龙头项目,已被河南省政府作为重点工程列入日常工作。1.2美丽的规划布局与独特的建筑物 郑东新区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方案,将“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以及“环

形城市”等先进生态城市理念应用于新区总体规划中,体现了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风格。郑东新区高速公路环绕,交通发达;生态回廊屏障,绿树成荫;河流湖泊相映,碧波荡漾。根据郑东新区总体规划,使未来的郑州具有历史与现代、新城与老城、自然与城市“共生”的理念,成为世界城市之林中独具魅力和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郑东新区规划为六个区,分别是:cbd、商住物流区、龙湖区、龙子湖高校园区、科技物流园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郑东新区cbd,环cbd25平方公里为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区域(新区起步区),这里将形成连接新旧城区的商务、旅游发展轴。起步区约25平方公里,将通过地铁、城市轻轨与现有市区连接起来,它不仅是郑东新区的核心,也是未来郑州

市的核心。起步区将以共生城市和新陈代谢城市为基础,形成以中原文化与自然环境为背景,集办公、科研、教育、文化、商业、居住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区。cbd总用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规划有“郑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河南省艺术中心”和五星级宾馆—新郑州饭店及60栋高层建筑。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按大型国际会展中心标准建设;河南省艺术中心,首期工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设3000人戏剧场、影视中心、艺术馆、美术馆、音乐厅、排演厅等;新郑州医院,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按国际标准医院规划,300张床位;新郑州宾馆,建筑面积8~10万平方米,700个客房,按国际五星级酒店规划,其它有金融大厦、裕鸿大厦、神马大厦、中国长城铝业集团公司总部、劳动大厦、郑州广电大厦等20—26栋高层建筑。

商住物流区是cbd的功能支撑区,规划面积约23平方公里,是以机关单位、公益设施、现代服务业及批发、物流、居住等功能为主体的综合区。伸入龙湖的半岛,为cbd副中心,面积约48公顷。cbd副中心是由写字楼、宾馆和特色住宅等组成的另一个坏形城市,其间有湖中湖,是商务、居住、旅游、娱乐及休闲的胜地。cbd与cbd副中心通过一条约3.7公里长的运河相连,两岸是40米高的建筑,以商业、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主。建筑外侧依次为15米、20米高的多层居住区。cbd与cbd副中心这两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环形城市通过如诗如画的运河紧密相连,构造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如意型”。这是郑东新区的图腾,也是郑东新区的鲜明个性。它将使入住的市民万事如意,进驻的商家平添吉祥。龙湖区,规划面积约40平方公里,其中龙湖规划面积约6.08平方公里左右,是郑东新区规划的点晴之笔,与流经市区的几条河流、郑州国家森林公园等构成城市生态区。伸入龙湖的半岛为cbd副中心,规划面积约0.48平方公里;cbd副中心是由高度为100米的写字楼、宾馆和特色住宅等组成的另一个环形城市,其间有湖中湖,是商务、居住、旅游、娱乐和休闲的胜地。

龙子湖高校园区,规划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主要由高等院校组成。龙子湖高 校园区内规划有龙子湖,取“望子成龙”之意。湖面伸入各大学校区,湖中有近两千亩的湖心岛,岛上规划有图书馆、体育场等公共设施。龙子湖通过运河与龙湖及其他河渠相连,是郑东新区生态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高校园区的莘莘学子们创造了优美独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科技园区位于龙子湖区的东南部,规划面积约10.7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安排

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致力于开发it、科技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科技园区的高科技企业经认定可享受国家关于高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国家863计划郑州创新基地——电子27所基本竣工。

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已开发15平方公里左右,是郑东新区的工业支撑区。为郑州市的高科技发展起到了奠基之功,开拓之功。

六个功能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郑东新区成为既有优美的生态景观、人

居环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又兼具强劲产业支撑和雄厚发展实力的新城区。1.3中原奇葩——郑州市民的骄傲

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提升了郑州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为在多数人眼中,郑州给人的印象就是“脏乱差”,这无疑让郑州市民很难堪。郑东新区为郑州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设施完善,功能先进,管理科学环境优雅的现代化新城建设完成后,一定会改变人们对郑州的看法。

郑东新区的蓝图已经绘就,前程似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

准建设,努力把郑东新区建设成为设施完备的中心区,展示河南、郑州新世纪改革开放新形象的窗口。

二、郑东新区规划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2.1“鬼城”之说

郑东新区的规划方案出台之后,也曾饱受质疑。对于这个由日本建筑大师设

计的现代化功能区,许多人并不赞同。例如,认为环形的城市布局代替惯用的方格网状城市布局,会更容易让人迷路,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还有人把郑东新区称为现今中国最大的“鬼城 ”,因为从卫星图层来看,郑

东新区的人口密度很大,很多道路上基本上没有车辆行驶,就连已经基本建成的cbd都不能充分利用。这与郑州旧城区的交通混乱,人流拥挤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去考察的时候,就感觉到郑东新区人流车流稀少,没有预想中的繁华热闹。所以,我认为,郑东新区建设要与引进商家和居民入住紧密结合,使郑东新区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2.2新城开发与旧城改造所存在的矛盾

现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搞造城运动,新城,cbd,小镇,大盘?? 这些年上马了无数次,人们常说:“80年看深圳,90年看浦东,两千年看天津滨海”,有特色、有文化、有味道的新城有几个?超越了北京紫禁城,杭州西子湖,青岛八大关,广州上下九的城市有哪些?到处都是打着格子的路网,闪着蓝光的玻璃幕墙,似曾相识的天际线??满眼充斥着芝加哥的高楼大厦,意大利的别墅,穿着欧陆风情外衣的住宅,中国的城市在急功近利中丧失她的个性,当地的自然的地理特征基本抹杀,本土的千年的文化风物基本无处可寻。当我们的城市都千篇一律长着外国的面孔,去哪里寻找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

我认为,郑东新区的建设要倾向于中国风,不要盲目学习国外建筑,显现出

属于郑州的独特城市品质会更好。此外,郑州旧城区交通混乱,人流拥挤,“脏

乱差”,与郑东新区恰好相反,从中也反映出郑州城市规划的缺陷。旧城新陈代谢不断更新的过程是必然的,新要素的介入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多样性表现出时代性的必要条件。但郑州作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人流多而复杂,郑州旧城区不堪重负。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只搞新城建设而忽略了对旧城的改造。不然只会费时费力,造成新城旧城规划建设不对接,达不到预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郑东新区的同时,对旧城区重新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任重而道远。

三、郑州市远景规划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政策的出台,为郑州市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发展格局。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汴一体化,建设郑洛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郑东新区的建设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一个现代化的郑东新区不仅能够提升郑州的城市品位,也会增强郑州的对外影响力。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郑州未来的中心区一定会成为展示河南,郑州新世纪改革开放新形象的窗口,让我们共同期待——郑州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城市规划导论》.邹德慈.2006.10 【2】《郑州市郑东新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李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篇五:滨海新区调查报告

关于赴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情况的报告

根据孙守璞副省长“六个紧盯”的要求,2月15—16日,刘晓江副厅长率综合处和开发区处的同志赴天津,重点对滨海新区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与天津市商务委员会、滨海新区管委会进行了座谈,实地参观考察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总的看,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由地方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天津的对外开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同时滨海新区的开放开发也会对整个环渤海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将

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滨海新区基本情况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邻海地区,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常住人口140万。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开发建设滨海新区,是199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结合天津改革开放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滨海新区成立了管委会,由一位市委常委任主任,其他各区的负责同志任工委领导。目前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制定规划和协调关系,下一步将结合新区新一轮开放开发,探索管理体制创新。

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608.63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0.6%。财政收入由23.6亿元增加到248.4亿元,增长9.5倍。外贸出口由1993年的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85亿美元,增长36倍,占全市的6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占全市的62%。滨海新区聚集了一大批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世界500强已有70多家企业在新区投资。滨海新区的发展成绩可以用3个“三分之二”来概括:外商投资占工业的三分之

二、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

二、外贸出口占天津市的三分之二。

中央、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的发展高度重视,2005 年10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专程进行了实地考察,2005年6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专门率十五个部委领导赴滨海新区调研,发表了两个半小时的讲话,对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方向和重点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加快滨海新区发展写进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标志着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继20世纪80年代开发深圳,90年代开发浦东之后,又一个区域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滨海新区已经掀起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并有望在未来十五年的战略机遇期内,成为中

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进而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滨海新区下一步发展战略 天津市委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确定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主要功能定位:立足天津、依托京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态城区。主要发展目标: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相当于现在天津市的经济总量。到2020年,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万亿元,15年年均递增13.5%,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主要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天津市确定的滨海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是“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即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塘沽、大港、汉沽三个生态城区和“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航空城)、海滨休闲旅游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七个功能区。同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规划,扩港造陆,建设临港产业区。并建设若干生态农业基地,发展沿海都市观光农业。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任务,把滨海新区建设成高度开放、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经济新区和综合改革实验区,天津市研究制定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战略重点。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以现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大企业为龙头,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重要产业基地。大规模利用外资特别是吸收跨国公司投资是其确定的最主要的立足点之一,一大批跨国公司投资大项目正在推进之中。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出口总额超过350亿美元以上。

围绕形成的产业集群和新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和科技孵化基地,提升科技资源集聚、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三大功能。到2010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新区工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二是加快建设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海港、空港和保税区的优势,提高海空港等级,拓展功能,增加航线,建成国际运输集聚区。目前正在建设天津港30平方公里的保税港区,建成北方国际贸易最大的集散地。到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3亿吨,集装箱超过1000万标准箱;货邮吞吐能力50万吨;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2000亿美元。未来五年内,滨海新区将发挥港口和保税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贸易功能,构建以港口为中心,海陆空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建设集装箱物流中心等六大物流基地,配套建设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形成多层次、开放型、社会化的物流配送系统。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占新区服务业比重达到58%。金融和房地产的增加值将分别达到120亿元,接待 国内外游客突破1千万人次。三是加快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区。全面推进节水、节能、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建成开发区工业和大港石化区两个生态工业园区,建成石化、汽车、冶金、电力与海水淡化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严格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和产品。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取新水量下降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建设和保护好500平方公里的两大生态环境区,沿海、沿河、沿高速公路等建设五条生态廊道,建设若干生态组团。到2010年,新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海河干流下游水质达到ⅳ类水体标准,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南北两大生态保护区,建成官港森林公园等生态组团,构建海河下游、海岸带等若干生态廊道。

四是加快建设基础设施。过去十多年来,滨海新区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累计达到1600亿元,“十一五”期间,这方面的投资预计仍将达到3000亿元。这些投资很大一分部用在打通与周边的交通上。目前,投资123亿元的京津城际客运铁路专线已经开工建设,第二条长146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业已开工建设,通车后半小时可达北京,从天津港修建一条到西部的骨干铁路已经列入规划,到2008年将有4条高速公路和1条城际铁路由滨海新区向周围辐射。5年内还将投资300亿用于天津港建设,重点是加快建设25万吨级深水航道、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港内外34个配套项目,港区面积由现在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立足现有机场改造扩建,滨海国际机场将建设12万平方米航站楼及相应配套设施,延长跑道达到3600米,2010年天津机场客运能力将提高到1000万人次。为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天津市投资5亿元在滨海新区建设了天津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中心,海关、检验检验、税务等14家政府机关和部门进驻,为货物、船舶及员工出入境提供集中、便捷、高效的“一条龙”服务。五是加快综合改革试验步伐。新区将发挥综合优势,在管理理念、体制和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模式。探索自主技术创新和国际枢纽港的管理方式。深化金融改革,建成全国产业基金管理中心。加强新区管委会在制定规划、统筹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发挥各个行政区和功能区的积极性。目前,新区已经向国家申请成为第二批改革试验区,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允许滨海新区先行先试,改革的重点将是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公平诚信、充满自由度的市场。国家将赋

三、几点启示及建议

我省与天津同处环渤海区域,天津滨海新区的崛起正在和将要改变环渤海甚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也必然会对我省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在既有竞争和压力,也有合作和共赢的新形势下,我省如何顺应形势,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应该尽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对滨海新区的调研,有以下几点启示及建议。

(一)积极融入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适时建议国家采取环渤海“一区两地”率先启动战略。从长三角、珠三角崛起,到“十五”计划期间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再到滨海新区、中部崛起等战略决策,“十一五”期间,东中西互动、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我省目前处于长三角和京津地区“南北夹击”之中,特别是滨海新区进入国家战略使我省再次处于政策“洼地”之中,对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目前,我省在政策上争取国家倾斜的难度较大,比较现实的选择是积极参与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作好借助滨海新区带动自身发展的文章。同时,适时建议国家采取环渤海“一区两地”率先启动战略。即:把天津滨海新区国家发展战略增加经济比较发达的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老工业基地,部分政策也适当延伸,在环渤海地区以“一区两地”的率先启动,促进以京津为核心区,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大发展的格局的逐步形成,共同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与滨海新区“一区两地”的共同点是经济基础好,都有空港、海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等等。

新区开发建设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兰州新区,金融支持,区域发展

1 引言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以国函方式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四个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获得新身份的兰州新区一时间成为全球瞩目的新焦点,同时面临着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加快兰州新区开发建设,金融支撑助推作用不可或缺。近年来,新区的经济发展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已越来越明显,如何在刚刚起步的兰州新区开发建设中,借鉴其他新区发展的宝贵经验推动兰州新区大发展,并实现新区经济与金融的共同繁荣、协调发展,是金融部门亟需深思和积极探索的一项艰巨的课题。

2 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金融支持的困难

2.1 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

《兰州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提出,按照“产业强城、生态绿城、多湖水城、现代新城”的总体要求,通过三步走战略实现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

相对于《总体规划》的中长期目标,兰州新区目前还处于一个艰难的爬坡时期。据统计,2011年,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而兰州市该年度生产总值1360亿元。2012年新区完成生产总值116亿元,占年计划160亿元的72.5%。2013年前4个月,兰州新区完成生产总值17.9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13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生产总值162亿元和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的11.07%和9.53%。截至目前,新区累计引进项目119个,总投资965.8亿元。要实现近期(2015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的目标,任务还十分艰巨。

2013年3月份,国开行甘肃省分行编制的《兰州新区系统性融资规划》通过专家认证。据初步测算,兰州新区在2012至203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需求约12245亿元,融资需求超过8000亿元。由于兰州市财政资金的不足,建设支出的初始阶段主要依靠5亿元的贷款,主要资金来源于社会融资,资金问题成为最大的瓶颈。

2.2 兰州新区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由于先天条件、产业结构不合理、国家宏观政策的原因,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较慢,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而经济的发展决定着金融的发展,所以一直以来,甘肃乃至兰州的金融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兰州新区的发展不只是要筹集到足够资金,基于它是一个投资量大而回报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关键是能筹集到长期有效资金并能合理利用,既要重“量”,更要重“质”。虽然金融机构、政府等部门对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方面给以鼎力支持,但由于新区建设时间短,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金融支持方面还存在很大困难。

首先,兰州新区尚未建成具有区域性和金融辐射功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数量太少,且基本只有少量分支机构设点,不能解决新区建设资金缺口大的困难。其次,能为新区提供资金支持的兰州新区以外的金融结构单一,主要是银行业,并以信用融资为主,证券化市场被忽略。再次,特色金融还未被提上日程,这不但缺乏金融创新的权限和能力,更不能匹配其自身发展特点。最后,由于新区处于起步阶段,信用等级低,以及融资市场形成的利益壁垒,导致新区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3 金融促进区域发展的案例

对于国内金融促进区域发展的案例,本文选取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比较分析对象。

3.1 上海浦东新区

在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开放中,国家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

(1)上海浦东新区可以在中央核定的额度范围内自己发行股票和债券;

(2)浦东新区内的金融系统,吸收的存款与原有的信贷资金除了上缴存款准备金外,全部用于浦东新区的建设;

(3)允许外商银行兴办金融业,包括在浦东新区内增设外资银行。一旦中央银行同意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允许其先在浦东试点,个别外资银行获得优先权。新区内从事金融行业的外资企业,所得税按15%计征,从盈利年度起,第一年免征,第二年减半;

(4)浦东新区的外商可在海内外发行债券、股票,进行证券交易;

(5)允许新区内金融企业具有较高的留汇比例,企业可以有现汇账号和额度账号。

3.2 天津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在开发建设中,其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多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开展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商业物业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发展证券期货业;

(2)整合、新设、健全金融机构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发展担保业和各种金融机构;

(3)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搞好滨海新区保险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

(4)搞好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研究探索离岸金融业务,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境外投资试点,设立货币经纪公司;

(5)扎实做好设立滨海新区柜台交易市场的前期准备,逐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6)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搞好金融教育和规划建设金融服务区。

4 案例启示

4.1 金融机构自主权

每个区域成立时间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对不同的区域、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应该赋予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独立性。从我国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金融支持中,无一不体现出各区金融机构安排资金的自主权。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都类似地实行“信贷资金切块管理权”,即金融机构原有的信贷资金和吸收的存款,除上缴存款准备外,全部用于本区建设;深圳市银行被赋予利率调控权,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被赋予存款准备金率调节权,机构设置方面,下放部分金融机构审批权,并赋予一系列机构监管的灵活政策。

4.2 外资企业的引入

区域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对国内资金依赖,同样要重视对国外资金的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特区分行被允许在5%~10%的范围内自定外资银行各项外币存款准备金率;浦东新区允许外商兴办金融业并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在浦东新区内从事金融行业的外资企业,所得税按15%计征,从盈利年度起,第一年免征,第二年减半,浦东新区的外商可以在海内外发行债券、股票、进行证券交易;天津滨海新区开展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并研究探索离岸金融业务。

4.3 提供贷款担保

信用担保在金融服务中,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并降低银行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日本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的其中一项功能就是对资本金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企业提供融资债务担保,担保额为债务余额的80%;美国政府曾对向区域经济开发地区贷款的私人银行提供高达90%的贷款保险,保证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天津滨海新区在发展金融业时也注重担保业所起的作用。

4.4 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政策性金融是在一国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以优惠性存贷利率进行的特殊性资金融通行为,它是为了实现产业政策等特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金融手段。日本北海道开发取得预期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对政策性金融超前进行区域或专门的金融立法;美国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对落后地区采取政策性金融扶持;我国新区的开发建设无疑都离不开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5 兰州新区金融发展的建议

5.1 完善兰州新区金融组织体系

目前,在兰州新区设点的金融机构分支还极其的少量,在这方面要学习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等地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财政在招商引资中的经济杠杆作用和扶持效应,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对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准入方面应给予兰州新区适当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域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兰州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引导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到兰州新区拓展业务,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信用社一定要抓住新区开发建设机遇,在新区建设中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特有的功能优势,大力吸收新区建设资金,加大对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

5.2 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刚刚起步的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而言,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上。负债业务上,积极开展债券工具创新,如通过发行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等扩大负债规模;资产业务上,可以尝试基于住房抵押贷款、基本建设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将银行的部分资产投资于国债、金融债、优良的企业债;中间业务上,整合个人储蓄、结算、信贷、理财、信用卡等多种业务品种,发展各种信用证、各种信用证、资金划拨、集中清算等业务。

5.3 建设用地抵押贷款模式的运用

建设部门可以凭借政府的权限和信用,以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贷款融资,利用融入的资金进行土地的整理和基本项目的建设,利用土地和基本建设项目的升值带来的利润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并获得新的建设资金,即以建设用地引进建设资金、建设项目及产业,推动新区开发建设。

5.4 政府要突出领导地位和协调作用

从国内外区域发展状况看出,政府的领导地位是不容置否的,在区域发展中金融的服务功能的发挥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协调作用。政府应加强对金融业尤其是地方金融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重点研究兰州新区金融发展规划。出台较为宽松的、具有鼓励性质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国内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入股金融企业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和融资方式改变,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制度改善投资软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Z].2012-08-20.

[2]兰州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Z].2012-09-10.

[3]关于促进和扶持兰州市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2-07-10.

[4]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Z].2012-11-29.

[5]冯等田,董积生.兰州新区融资环境分析[J].财会研究,2012,(5):76-80.

[6]薛志波.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驱动力分析[J].特区经济,2010,(4)56-57.

新区开发建设调研报告 篇3

一、基本情况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包括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和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以及海河下游工业区。

滨海新区自1994年成立以来,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112.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1960亿元,增长17.4倍,年均递增24.6%,2006年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172元,按7.8元/美元的汇率换算是17329美元;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23.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381亿元,增长16.1倍;外贸出口总值由1994年的5.03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26.2亿美元,增长45倍。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按照滨海新区未来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规划,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到2010年将达到3200亿元,相当于2004年的天津市经济总量;到2020年,达到1万亿元,15年年均递增13.5%。

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第二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对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提出了基本要求:试验区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并从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出发,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要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相结合、解决当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相结合,不断拓展改革的领域,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意见》对滨海新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明确定位: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进展情况

按照国务院的《意见》精神,结合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天津市和滨海新区认真研究,综合部署,积极推进,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总体方案基本形成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去年天津市制定并递交了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方案总的设想是,以中央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科技、金融、土地、涉外经济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探索新的区域发展和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推进全国新的历史阶段的改革。同时,结合滨海新区的实际,确定企业改革、科技体制、涉外经济体制、金融、土地、农村体制、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十个方面的具体改革内容。

(二)部分措施已经开始实施

1.金融体制改革有所创新

一是总规模为200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于2006年底正式挂牌成立,首期由6家公司募集的60.8亿元的投资基金已到位,目前正在遴选项目。二是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已经初步建立,20亿元财政资金已经到位,其运作将采用“引导基金”的模式,即政府创立的基金并不直接投资企业项目,而是作为母基金,由母基金投资带动各个专业投资子基金,再投资于专业创投企业,以发挥导向和补位作用。这种模式已经得到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等部门的认可,并正努力将这种模式推向全国。三是中国保监会已确定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保险改革实验区,争取在保险企业、保险业务、保险市场、保险开放以及金融综合经营和保险资金运用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天津先行先试。四是渤海银行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银行业务将逐步扩大。五是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去年年底开始营业。这是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设立的首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将为天津港集团各成员单位提供办理财务和融资顾问、信用鉴证及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等多项服务,将提高天津港集团公司的资源融入能力,降低整体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六是滨海新区将进行征信体系试点试验。天津开发区与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签订滨海新区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备忘录,将滨海新区作为人民银行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地区,有关征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措施在新区先行先试,建设全国征信体系示范区。

2. 涉外体制改革加快步伐

一是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7条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内容包括:改进外汇经常项目监管方式,改变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取消核销制度,实行居民和企业意愿结汇和自由购汇,扩大外汇使用,放宽人民币购汇,通过合格投资机构,将人民币换成外币,扩大对外投资,并允许试点企业开办离岸金融业务等。二是国内面积最大的东疆保税港获国务院批准,东疆保税港是我国批准设立的第二个保税港区,也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现已围海造陆10平方公里,年底就可进行首期封关运作。三是海关总署为支持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大型综合性海关保税监管区域,向天津海关和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办印发了《海关总署关于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总体意见》,推出14项具体措施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四是天津海关将深受企业欢迎的“一点通全关”服务进一步延伸,助推“大通关”。天津海关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措施,有效缩短了货物滞港时间,大大加快了口岸物流速度。

3.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起步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务院对天津滨海新区改革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的天津市土地工作会议确定主要从六个方面推进滨海新区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创新滨海新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模式,建立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突破现有行政界限,将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年内完成规划的编制和报批。二是实行土地征收和农地转用相对分离,按照“一次审批、分期实施”的原则,依据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滨海新区五年城镇建设涉及的农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总规模,一次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再根据建设需要和年度农转计划指标,适时实施农地转用,保障重大工程项目用地供应。三是建立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新机制,将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和“长远生计有保障”纳入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并开展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四是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和流转制度,完善土地配置方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五是改革土地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优化土地收益的支出使用结构,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六是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途径和方式,以优先保障滨海新区发展为原则,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4. 新区区域空间规划引入主体功能区概念

一是滨海新区构建了科学合理、效应聚集、城镇与功能区相配套,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功能区布局,即“一轴、一带、三个城区、八个功能区”的空间布局:一轴,沿着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一带,沿着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八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滨海化工区、滨海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临港产业区。二是天津市编制《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建设与“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生态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

5. 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

探索和创新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制是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大重要任务,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大体上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以电子信息、汽车等高新技术较为集中的开发区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另一个方向是以高污染、高消耗产业为主的石化类产业等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今年滨海新区将首先在两个方面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一是重点打造四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建设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区,形成品种多样、链条紧密、资源闭合流动、有效利用的新型生态工业结构;规划大港石化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解决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有效处理;推进汉沽电水盐联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依托北疆电厂,建设超临界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机组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加快建设海河下游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循环示范区,推进行业的整体集成、系统优化,大幅度降低水资源和能源消耗。二是通过有目的地引进产业链条中的空缺企业,不断完善汽车、石化、冶金、电力和海水淡化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2007年综合配套改革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确定的十项内容2007年已全面启动,其中下面五项将作为重点推进,有望在年底前取得进展。

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改革和创新是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近期重点之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在搞好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基础上,鼓励发展各类功能的产业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房地产投资信托试点,发展集合资金信托业务,把天津逐步建设成中国产业基金发行、管理、交易、培训、理论研讨中心。加快天津企业集团的发展,培育一批销售额超过百亿、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开展房地产、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等资产证券化业务。其二,开展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允许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在天津设立机构办理证券、保险、金融租赁业务。允许保险企业集团或以保险业为核心的金融控股公司到天津成立机构办理银行、证券业务。同时整合天津各类地方金融企业股权,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控股参股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企业。其三,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主体。设立和引进中外资银行、投资银行、金融租赁、货币经纪、专业保险和再保险、信托投资等各类法人机构。适当组建具有新服务功能的金融机构。支持中德住房储蓄银行重组成为中低收入者服务的住房信贷银行。其四,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经批准后进一步扩大滨海新区外汇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范围和内容。

进一步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以东疆保税港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国际贸易、航运、物流和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以点带面,推进区域整合。落实新区与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签订的合作协议,加强与东北亚对外开放特殊政策区的经贸合作。

加快土地管理创新。建立滨海新区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试行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相对分离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实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制度,探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多种方式。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加强监督管理海域开发。

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以规划建设滨海高新区为重点,创新科技开发与管理模式。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设立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建立科技投资基金股权转让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新区管委会在制定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协调重大项目等方面的组织领导职能,建立市政府各部门与滨海新区条块互补、职能整合的工作机制。促进经济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功能向行政区延伸,行政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属地管理原则向经济功能区延伸。明确新建产业功能区的管理主体,完善职能和事权。

滨海新区的综合配套改革处于起步阶段,观念、政策、体制、机制等多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利益关系尚未明朗,许多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区划复杂,新区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二是科技创新体系进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不足,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战略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政策建议

滨海新区的改革具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试验和示范作用,对于促进我国改革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需把握好综合配套改革的正确方向,处理好已经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加快相关配套法律体系的建设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性的创新,其本质也是先行先试,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突破一些旧的条条框框,因此要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法律地位得到认可,有利于其突破体制束缚,进行体制创新。

(二)探索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

理顺滨海新区的管理体制,是滨海新区的当务之急。建议取消原有的行政区和功能区,形成一个一级行政区即滨海新区以及包含八个功能区的新布局。比起其他区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这个方案确实更具难度,涉及到较大的人员以及机构调整,因此要求有缜密周详的安排和计划。但取消原有的行政区划建立滨海新区一级行政区是理顺滨海新区行政管理关系的最彻底的方案,长期来看,对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区,必须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肩负起改革示范这一重担,走出区域创新发展的路子。要依托天津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借助近距离首都北京的科研能力,引导北京和中央的一些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的研究成果到滨海新区去实现产业化,创造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同时也要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甄别、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提升滨海新区的技术水平。

(四)发挥优势,提高资源、土地和港口的利用水平

一是要对自然资源如原油、天然气等进行战略规划、集约开发。二是加大土地管理力度,注重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开发。三是加强港口的功能开发和功能整合,提高港口集约使用率。当前,一是要加大天津港口尤其是目前正在建造的东疆保税港的开放程度,充分发展集装箱中转业务,形成和国际大港口尤其是韩国和日本港口竞争的有力力量。二是加强天津港和大连港、烟台港的关系能量整合,减少重复投资,成为有效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窗口,使这一地区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释放潜能,增强竞争力,同时也为腹地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

关于城南新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篇4

5月19日,县政协陈志云主席带领全体政协常委和部分政协委员对城南新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察看了紫荆公园、新城大道、解放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听取了城南新区管委会的工作情况汇报,进行了民主测评,并围绕进一步加快城南新区发展开展了协商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南新区2009年10月筹划启动,2010年5月12日开工建设,以迎宾大道为界,东区面积6平方公里,西区面积4.06平方公里。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鼎立支持下,经过城南新区管委会全体干部职工近一年多的日夜奋战,目前西区紫荆公园主体基本完工,计划今年“七〃一”开园试营。解放路、长乐街、重泉路、新城大道、公园西路等道路进度较快,西区交通路网框架已基本形成。同时,西区一期完成征地1470亩,兑付征地款1.8亿元,紫荆公园涉及的520座坟墓搬迁问题已于今年4月初彻底解决,城南新区各项工作扎实高效开展,成效显著。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区位优势突出。一是功能齐全。西区位于县城主城区南部,迎宾大道以西,长乐街以南,铁路以东、以北,总面积4.06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集行政办公、文教体育、商务会展、居住旅憩和市场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新区;

二是交通便捷。城南新区临近主城区和南出入口,西禹高速渭白高速十字穿境而过,北到延安、榆林和包头,南接渭南,东至韩城、太原,交通非常便捷;三是潜力巨大。城南新区北邻老城区,西接城西产业园(规划中)和火车站,东与物流园区(规划中)紧密相连,南与农化基地、食品工业园紧密相接,产业集群的联动关系为城南新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必将推动区域产业的联动发展。

(二)机构逐步完善。东杨、贾曲撤乡设办,划归城南新区管委会管辖,新区行政区域进一步扩大,人口达到6万余人。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管委会及时调整领导班子,落实责任,明确职责,针对管委会管辖范围、职能职责的变动,管委会重新调整了机构,现下设党政综合办公室、农村社会事务办公室、财务室、招商融资室、规划建设室、土地拆迁室、维稳办(警务室)七个职能股室和城南新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一个国有独资公司。城南新区管委会具有独立行使新区内行政管理、投资融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职能,为新区有序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征地进展顺利。二期征地工作中,新区坚持“公开、公正、公平、透明”的原则,从勘测定界、地面附着物调查登记、地面附着物兑付清表每一个环节,坚持所属镇、村以及干部、村民代表到场,现场确认,现场签字。目前,二期4000亩地面附着物登记已完成8个组320户2500余亩,征地款兑付完成1.2亿元,清表面积1600余亩。同时,大

力增加就业机会和鼓励务工经商,优先解决智障、残疾等弱势群体居住问题,建标准化社区,集中统一安臵,较好地维护了失地农民的利益,有效化解了征地拆迁中矛盾冲突,加快了新区建设进度。

(四)招商成效明显。一是思路清。城南新区管委会把招商引资和项目进区始终作为城南新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明确了必须靠强大的产业支撑,靠一批投资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大项目来带动新区长足发展;二是效果好。去年招引项目10个,签订合同3.6亿元。在今年的西洽会上,推介精品项目16个,4个项目成功签约,合同引资8.29亿元,并就四星级酒店、行政中心、体育中心、五原路等4个项目与有关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意向。今年前期完成土地出让两宗140亩,获得土地出让金2.6亿元;三是方式新。以招商引资为工作重点,招商引资机制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渠道更加多元,突出本地优势,创新招商方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层面,促进了进区项目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

二、测评情况

会上,委员们对城南新区管委会的工作进行了测评,工作作风满意率为91%,基本满意率为9%;工作效率满意率为95%,基本满意率为5%;工作实绩满意率为87%,基本满意率为13%;服务质量满意率为87%,基本满意率为13%;总体满意率达90%,综合评议意见为满意。

三、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顺。从目前工作运行看,仍然存在着环节多、协调难、效率低等突出问题,立项、规划建设、土地审批和资金融通等方面阻碍较大,影响了新区的建设进度。

(二)拆迁任务较重。新区二期需征地4000亩,涉及1镇、2办、6个村、17个组,征地拆迁任务重、矛盾多、压力大。新区东段电力杆线迁移问题,虽多次与市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严重制约了工程进度。

(三)政策宣传不够。部分干部和群众,对我县在城南新区建设中的许多补偿政策及有关配套政策知晓率不高,配合意识不强,大局观念薄弱,积极参与支持新区建设的气氛不浓。

三、意见建议

(一)科学规划。在严格落实城南新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规划。一要理清思路。用战略思维来审视和思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编制规划,力求起点更高,观念更新,前瞻性更强;二要突出特色。以蒲城浓厚的文化底蕴、杰出的历史人物、瑰丽的民间艺术为着力点,利用各种艺术手段,把诸如蒲城八景、名人故事等具有历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新区的建设当中,并引入现代元素,不断提高城南新区品位;三要注重环保。超前规划建设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着力建设生态型新区;四要预留空间。城南新区市政道路和地

下管道要超前规划,积极探索地下管网市场化运营的有效机制;五要准确定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要依托高速线路,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并抓好区域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增强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同时,严格实施规划,避免规划高起点,实施低标准,严格控制违章建筑,乱搭乱建。

(二)理顺体制。一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城南新区管委会权限,县政府要赋予新区依法行使土地、城建、规划等相应的审批职能,建立相对独立、便于协调的工作和服务机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打造新区一流环境,成为全县效能建设的典范;二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遵循以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和分类分层推进的原则,着重建立新区内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三要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将新区内失地农民纳入失业登记制度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基金,采取“订单、定向、定点”模式实施培训工程,提高其就业能力。

(三)强化宣传。一要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都能认识到自己在新区建设中的作用和责任,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宣传部、电视台等要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报道新区建设

进度,宣传典型做法和好的经验,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推诿扯皮、影响整体进度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营造建设新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有力推动新区建设发展;二要讲政策、讲策略、讲方法,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尽量照顾群众利益,赢得支持和拥护;三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党员的带动作用,基层政权的协调作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新区开发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华电茂名滨海新区热电联产项目

建设方案比选专题报告 技 术 服 务 合 同

委托方(甲方):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分公司

设计方(乙方):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签 订 地 点:湖南·长沙 签 订 日 期:二〇一三年四月

华电茂名滨海新区热电联产项目

合同

本合同由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以下简称“委托方”)与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以下简称“设计方”)于二〇一三年四月商定并签署。

通用条件

1.定义

本合同中以下的用词及词语除根据上下文另有要求外,应具有本条所赋予的含义: 1.1 合同:指本合同条件(通用条件和专用条件)、协议书以及其它明确列入协议中的此类进一步的文件。

1.2 委托方:合同条款约定的、具有发包主体资格和支付工程设计价款能力的当事人。1.3 设计方:具有承包主体资格并被委托方接受的当事人。

1.4 定金:指委托方与设计方订立合同后,为了证明合同的成立和保证合同的履行,委托方向设计方预先付给的一定数量的货币。1.5 工程:合同条款约定具体内容的永久工程。

1.6 合同价款:指根据合同条款,用以支付设计方为完成报告编制以及有关工作应付的总金额。

1.7 不可抗力:不能预见、无法回避又不能克服的客观强制力量。

1.8 合同条款:结合具体工程,委托方与设计方协商后签订的书面合同的条款。2.双方责任 2.1 委托方责任

2.1.1 委托方应尊重设计方根据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进行报告编制工作的权力,不应提出与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相抵触的要求;

2.1.2 向设计方提供开展报告编制工作所需的有关基础资料,并对提供的时间、进度和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负责;

2.1.3 委托方应按合同规定向设计方支付报告编制费;

2.1.4 负责对外协议的联系工作,并签订与工程建设及将来运行有关协议或意向书; 2.1.5 负责协调报告编制过程中与有关单位的配合问题;

2.1.6 本报告编制文件的所有权归双方共有,未经设计方同意,委托方不得将报告编制文件用于其他工程或提供给第三方。华电茂名滨海新区热电联产项目

2.2 设计方责任

2.2.1 按国家及行业的标准、规程、规范、技术条例进行委托范围内的报告编制工作; 2.2.2 设计方按本合同专用条件第2条规定的内容、第3条规定的时间及份数向委托方交付设计成品文件,并对委托范围内的工作成品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负责;

2.2.3 设计方未经委托方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扩散、转让委托方提交的产品图纸等技术资料;

2.2.4 本报告编制文件的所有权归双方共有。3.审查

设计方应按国家、及行业的有关规定呈交符合内容深度和要求的图纸文件供审查之用;项目法人负责审查的安排,审查费用由项目法人负责。

设计方交付设计文件后,参加有关上级审查及根据审查结论负责不超过合同规定范围内的必要修改补充;若审定的设计原则有重大变更而重做或修改设计时,双方将另行协商补充合同。

图纸会审及上级审查不免除设计方对工程设计的质量和内容深度应承担的责任。4.其他服务

设计方可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或委托进行专用条件第5条所明确的电力行业所规定的设计范围和深度以外的工作,费用不含在本合同之内。5.合同价款与支付

5.1 合同价款:合同价款在专用条件内约定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改变,合同价款将作为固定不变价。

5.2 合同款预付及支付:委托方将按本合同专用条件第4条规定的金额和时间向设计方预付和支付报告编制费用,每逾期支付一天,应承担支付金额千分之二的逾期违约金;逾期超过30天以上时,设计方有权暂停履行下阶段工作,并书面通知委托方。5.3 其他支付:委托方应按照本合同通用条件第4条的要求和委托支付。6.违约

6.1 委托方或设计方违反合同规定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违约责任;

6.2 由于设计方自身原因,延误了按本合同专用条件第3条规定的设计文件交付时间,每延误一天,减收该项目应收报告编制费的千分之二,误期罚款总额一般不应超过合同价的百分之二; 华电茂名滨海新区热电联产项目

6.3 委托方违约变更设计项目、规模、条件、未按期提交资料或提交资料错误及对提交资料作较大修改,以致造成设计方返工或增加工作量时,委托方按设计方所耗工作量向设计方支付返工费或追加工作量补偿;

6.4 按通用条件2.1.2条委托方提交资料及文件超过规定期限10天以内,设计方交付设计文件时间顺延;规定期限超过10天以上时,委托、设计双方可重新商定提交成品文件的时间;

6.5 在合同履行期间,非设计方原因委托方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委托方将根据设计方已进行的实际工作量支付费用;

6.6 合同生效后,非委托方原因设计方要求终止或解除合同,应双倍返还定金。7.设计文件交付

设计方根据有关设计文件出版份数规定和双方商定的文件交付时间向委托方提供设计文件。8.争议与索赔

8.1 争议:委托、设计双方因合同发生争议时,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能达成协议,可向工程所在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期间,除与仲裁有关的部分外,双方应继续履行合同规定的各自的义务。8.2 索赔

8.2.1 设计方可按以下规定向委托方索赔:

8.2.1.1 有正当索赔理由,且有索赔事件发生时的有关证据; 8.2.1.2 索赔事件发生后20天内,向委托方发出要求索赔的通知;

8.2.1.3 委托方在接到索赔通知后应在10天内给予响应,或要求设计方进一步补充索赔理由和证据;委托方在10天内未予答复,应视为该项索赔已经认可;

8.2.2 委托方可以按以下规定向设计方索赔:

8.2.2.1 有正当索赔理由,且有索赔事件发生时的有关证据; 8.2.2.2 索赔事件发生后20天内,向设计方发出要求索赔的通知;

8.2.2.3 设计方在接到索赔通知后应在10天内给予响应,或要求委托方进一步补充索赔理由和证据;设计方在10天内未予答复,应视为该项索赔已经认可。

9.其他

9.1 保险(如有时):委托方办理委托方人员的生命财产和设备保险并支付一切费用;华电茂名滨海新区热电联产项目

设计方办理自己在现场人员的生命财产和有关设备的保险并支付一切费用; 9.2 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

9.3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作为附件,补充协议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9.4 合同有效期:本合同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在报告编制文件交付、结清报告编制费后自行失效。

9.5 合同份数:本合同一式四份,其中正本二份,副本二份;委托方执正本一份,副本一份;设计方执正本一份,副本一份。

专用条件

1.工程名称及规模:

1.1 工程名称:华电茂名滨海新区热电联产项目

2.合同范围

2.1编制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新区博贺新港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方案比选专题报告。2.2 按2013年4月7日华电国际电力股分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华电国际粤函[2013]38号《关于委托编制华电茂名滨海新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方案比选专题报告的函》的要求编制。

2.3 有关指标参考业主提供的同类工程项目。3.设计文件的交付

3.1 设计文件交付进度:2013年4月25日前提交规划报告,并尽可能提前提交草稿供业主初审;

3.2 设计文件份数:纸质版20份,电子版2份;

3.3 设计文件交付地点:茂名市(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4.设计取费和结算办法:(以下费用均以人民币计)4.1 规划报告编制费:壹拾伍万元整(¥150000元); 4.2 上述费用不含收资费用和评审费用。

4.2.1 本合同生效、设计方提供有效凭证之日起7日内,委托方预付合同总价的20%作为定金(合同履行后,定金抵作合同价),金额为叁万元整(¥30000元)。4.2.2 在设计方交付报告并提供有效凭证之日起7日内,委托方支付合同总价的80%,金华电茂名滨海新区热电联产项目

额为壹拾贰万元整(¥120000元)。5.其他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根据委托方要求,设计方可从事以下超出规定的设计服务范围外的工作,并按规定另行收费:

5.1 委托方如需增供设计文件份数,应在出版前书面通知设计方,并支付增供部分的文件印制费。文件印制费、计算方法:图纸、文件芯页按¥400元/kg,封面按成本价格计算。增供文件印制费的数额,按委托方签收的《设计文件(图纸/资料)递送单》所列金额的总和结算。5.2 委托方另行委托的其他工作。6.报告编制费的汇入

汇入单位: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开户银行:建行长沙市东塘支行

帐 号:***01065 税 号:***

委 托 方: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

设 计 方:

湖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法人代表: 法人代表: 或委托代理人

联 系 人:

单位地址:

电 话: 传 真: 邮 编: 日 期:

或委托代理人:

联 系 人: 李龙

单位地址:长沙市劳动西路471号

许昌新区调查报告 篇6

2010年5月,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就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考察了许长城际快速通道、河南瑞贝卡公司、许昌远东传动轴公司、中原电气谷风电产业园、许继集团、西继电梯有限公司、河南森源集团奔马公司、众品公司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听取了许昌市城乡一体化和新区建设的情况介绍,与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我们认为,许昌市在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建设和发展方面思路清晰、政策配套、城乡联动、积极创新、效果明显,对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许昌市城乡一体推进新区发展基本情况和成效 许昌地处河南中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产业特色明显的新兴工业城市,现辖6个县(市、区)和许昌经济开发区、许昌东城区,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69.2平方公里,人口456.41万人,经济总量居我省第四位。许昌新区始于2006年初建设的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推进区南北将许昌市中心城区和长葛市城区相联,东西横跨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两大动脉,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涉及五个县(市、区)的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2万人、16.5万亩土地。2010年1月,经省批准,在推进区的基础上建设许昌新区,其规划面积180.4平方公里。四年多来,许昌市坚持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促进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使新区建设进展迅猛、成效显著,展现出了独具特色,环境优美,生机勃勃,大气磅礴的新城区美好形象。

---发展势头强劲。到2009年,新区累计建成和在建项目达到548个,完成投资215亿元,实现GDP总量达到520亿元,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物流业年交易额达到110亿元;文化旅游业年收入达到10亿元,形成资源合理配置、设施日益完善、产业优化升级、生态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格局,成为中原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许昌推动“三化”进程的有效载体和全民创业的最佳平台,被列入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凸现。开工建设主次道路48条,总里程164公里,已经完工35条,建设里程136公里;其中以许昌—长葛和魏武大道的双向八车道快速通道为支撑的“三纵九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各社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10个社区实现了户户通。许昌县核心起步区、长葛市民营科技园区、创业园区的路网正在加快建设,区内迂回贯通的路网格局基本建成。区内电力、通信、垃圾、污水处理、集中供水、供热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初具规模,现3座供水厂、3座污水处理厂、3座垃圾处理厂和19座地埋式垃圾中转站已建成投用,供热、供暖、通信等管网工程已接入工业集聚区,对2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500千伏变电站进行了新建扩容。规划建设郑州国际机场客货枢纽港、石武高速客运许昌站、京珠高速公路新城区立交口等对外交通节点的重点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产业支撑突出。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围绕建设“一带十区二十个产业集群”的集群经济体系,科学编制了《许昌—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用产业支撑推进区的建设发展。先后论证实施了面积13.9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达240亿元的中原电气谷、投资5亿元的郑州机场许昌客货枢纽港、投资16亿元的帝豪卷烟生产专线和投资31亿元的2×30万千瓦热电机组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构筑了新的产业优势。先后投资2.7亿元建成了长葛钢材交易市场、九鼎美达建材市场和魏都万通汽贸城等3个物流园区,形成铁路、公路、航空优势叠加的生产性服务业物流基地。目前,新区作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现代物流发展区,已被列入河南省四大主导产业基地。

——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体系为抓手,做到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三管齐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新区拓展。三年多来,新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新农合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均达到100%;新建敬老院分院10所,新建高标准中学、小学和幼儿园11所,许昌县正在建设高标准的综合试验学校;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120个,体育健身工程70个,农家店50个。

——绿化、亮化和美化成效显著。规划建设了“一片花木基地、四个生态园区、三个园林组团、一百个生态新村、七百里景观林带”的生态建设体系,引进花木企业、大户114家,建设绿地5900公顷。推进区已经成为中原城市群的“绿肺”、人们休闲度假游的主要目的地。植物配置更加合理、绿化层次更加丰富、景观品位有了大的提升。对清异河、曹操饮马河、机场河等内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形成了林水一体、水清林茂的秀美景观,区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以“饮干净水、走平坦路、建沼气池、用卫生厕”为重点,改善村庄环境条件,38%的社区达到了“五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标准。市政管养按照“严、精、细、实”的要求,共使整个东区天蓝水碧、环境优美、生机盎然。

——人气聚集增长迅速。新区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使其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高,也加速了人气聚集和人口的增长。现许昌县、魏都区等机关和事业单位、许昌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先后移驻,区内各类产业集聚区的迅猛发展,有力带动了人口增长;同时,每年都有省内外的大批人员到新区参观学习和观光旅游,形成了强大的人口集聚效应。

二、许昌市新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一)优化空间布局,主动对接郑州

许昌市在推进区的建设之初,许昌市委、市政府就依据我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以郑州市为龙头,率先推动郑州与开封、洛阳、许昌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等构建全省城市体系的发展要求,结合市情实际,以清晰的发展思路,提出建设郑许经济带,主动对接郑州,推动郑许的交通互联、产业互补、要素共享,在区域合作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同时,以市区为节点,向北延伸,把建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行区、特色产业聚集区、未来许昌带状城市的新城区、乡村风情林水生态休闲旅游区、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发展定位,实施“紧凑型节点走廊式”和“链珠状虚实相间”的空间布局模式,规划建设新的城区。同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把中心城区与近郊农村有效联结,把中心城区与节点城镇有效对接、联动发展,形成带状城市、组团布局、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城镇化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统筹资源配置,加速产城融合 为加快新区的开发建设,许昌市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不仅先后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城中村改造,以及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制定了相关支持政策,而且对入驻新区的企业参与城区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样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又推进了新区建设,形成了共促共赢的多重资源配置效果。如让本地现有骨干企业,抢占“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遇,入驻到新区集聚发展。2009年,许继集团在中原电气谷开工建设了“两园两基地”项目,其中,许继风电产业园去年11月第一台价值1000万元的风电样机下线,按照三年达到400台、五年达到1000台的设计规模,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2010年初,国资委正式批准了许继集团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许继在中原电气谷的智能输变电、智能电表等项目也陆续开工,照此发展,2012年许继集团的销售收入将达到500亿元。瑞贝卡公司在推进区建设之初,就投资1.5亿元建设了创业大厦,投资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元建设了世界先进的蛋白发丝生产基地,投资1.2亿元对武店村进行了整村改造,春节前总投资15亿元的房地产项目已经开工。这些企业在新区不仅扩展了发展空间,而且也拓宽了产业领域,又参与了新城区建设,达到了多方满意的良好效果。

(三)推进“五区联动”,着力 “三个集中” 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区的要求,推动许昌县、魏都区、长葛市、市东城区和许昌经济开发区实现“五区联动”,推进 “三个集中”,为做大做强全市经济搭建平台,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首先是项目向园区集中,突出主导产业。鼓励引导全市重点骨干企业技改扩建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向园区集中,打造特色产业龙头。2006年以来,新区内的5个产业集聚区新建项目294个,总投资138亿元,成为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发制品、金刚石及其制品、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聚新高地。其次是农民向社区集中,突出和谐共建。首批启动建设的26个住宅小区,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竣工面积60万平方米。本着统筹谋划、和谐共建的原则,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开发模式和村庄实际相结合。立足实际,因村施策,探索企业运作、村企共建、项目带动、土地整理等不同模式,着力破解建设用地和资金瓶颈。二是有形改造和无形改造相结合。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活动,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全社区民主管理机制,实现了以管促建。三是“安居”和“乐业”相结合。坚持把“创业富民、就业惠民”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以创业带动就业,依托工业集聚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立农民创业园,积极鼓励和引导能人办企业、群众创家业。第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突出生态品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采取村企合作、业主运作、承包权入股、协商转包、返租、倒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促进土地向公司、业主和种植大户集中,实行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提升了花木生产的整体水平。通过三个集中,使城市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心村及旧村改造、农村土地流转、农民转移就业并驾齐驱,多方受益。

(四)创新机制体制,增强动力活力

在城市新区建设中,许昌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发展的动力源,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创新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机制上,一方面,整合市原有四大投资公司成立市投资总公司,通过注入资金和优质地产,使其强“筋”壮“骨”;同时,大力培育县(市、区)投资公司,并建立完善了投融资平台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融资能力提升和融资方式创新;另一方面,运用经营城市的办法,探索多种形式的项目融资。采取政企合作、开发商垫资兴建、村企共建、政府补助业主投资、特许经营等模式,筹集资金建设道路、生态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和社区改造项目。在创新建设用地的供给机制上,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盘活存量,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建设标准厂房等措施,挖掘现有建设用地资源,解决部分项目落地问题。一手抓“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新区扩大建设用地、解决土地瓶颈的根本途径,并探索了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是“城市社区”改造模式,通过改造一个或若干个“城中村”,建设一个新型城市社区。第二种是“村企共建”改造模式,由开发商融资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第三种是社区自主改造模式,集体经济有实力的社区,由社区党支部、居(村)民委员会牵头,采取集体投资、群众自愿集资等方式,自行实施改造。

(五)坚持群众满意,维护群众利益

许昌市在新区建设中,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一是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牢固树立 “只有拥有群众,才能拥有一切;只有赢得群众,才能赢得一切”的群众观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围绕群众的需求来谋划,根据群众的意愿来办事。二是在政策制定上坚持问计于群众,每出台一项政策,都以“听证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事前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事后进行全方位公开;对项目建设、村庄改造、道路建设、房屋拆迁、土地流转、生态绿化等每一项工作,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大限度地求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三是在检验工作成效上坚持群众满意的标准。建立民意调查机制,每月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满意率在媒体公开,以此来促动各级各部门完善政策、改进工作。全市组织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15次民意调查,群众满意率在95%以上。

(五)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保障机制

许昌市在新区建设中探索建立了一整套工作保障机制。一是工作决策机制。成立了市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委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研究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要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市人大、政协每半年组织一次视察活动,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市级领导按照正常工作分工、正常决策程序、正常工作程序,及时召开协调会议,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市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联系、分包县(市、区)制度,市委常委、副市长、领导小组副组长,每半个月整理汇总一次分管联系新区工作进展情况,点评意见每月在《许昌日报》上公布。实行“市指导、县为主、乡村参与”的工作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新区联席会议,对前三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后三个月的工作进行安排。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新区建设创建点评会,对10个乡(镇、办)、市直有关部门上两个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三是工作督导机制。坚持分级负责、分类督导、重在指导的原则,市新区办公室负责对重点项目进行督导,编发《督查专报》,对工作迟缓的单位下发《督查通知》。对涉及部门多、协调任务大的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新区办公室开展联合督查、重点督办。市优化办对新区内涉及发展环境问题,进行不定期督查。坚持每周召开一次新区工作督导例会,抓好具体工作落实。

三、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区发展的启示

许昌市城乡一体加快新区建设的成效及做法,对我们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给予了多方面的启示。

一是必须有超前的发展意识。早在2006年初,许昌市抓住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省委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机遇,作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决策,超前规划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蓝图。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有力地促进了新区的发展,使其迅速成为全市经济社会新的核心增长极。

二是必须有准确的科学定位。无论是之前的推进区建设,还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新区建设,许昌市都能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其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目标。目前,许昌新区正按照建成全市“三化”协调发展先导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即“四区一基地”的战略加速推进,一个“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产中、产在城中”和“带状城市、产城融合、田园生态”的新区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是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许昌市把新区作为 “特区”,学习借鉴深圳特区改革发展的经验,牢固树立特事特办、快事快办的“特区精神”,坚持“五区”联动和“市指导、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坚持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媒体定期公示、周例会等制度,探索建立“决策、管理和执行”三支队伍并举的推进机制,并不断创新发展,使在投融资、建设用地供给等方面的机制更加完善、更加管用,更加有利于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并靠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办法,促进了新区建设良性健康发展。

四是必须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许昌市在新区建设中,按照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生态的思路,积极打造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按照“高标准、高档次、高品位”的要求,加快生态园建设,重点发展以花木种植销售、瓜果蔬菜种植采摘、水面养殖垂钓为主的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业。按照“城市道路形成景观,主要游园形成精品,出入市口形成亮点”的要求,着力打造清潩河林水一体景观带、许长城际快速通道景观带、魏武大道花卉长廊景观带。按照“规划见绿、见缝插绿、协力植绿”的目标要求,加快农田林网建设,积极打造“绿色生态新农村”。许昌新区生态环境的打造和生态城区特色的构建,已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果,有力提升了城区的品牌形象,加速了招商引资步伐,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五是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许昌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照群众意愿办事,努力做到科学推进、和谐推进、系统推进。按照农民向社区集中的原则,加快新区农村改造步伐;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按照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提升宜居品牌效应;按照城乡规划一体、产业发展一体、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公共服务一体、就业市场一体、社会管理一体的要求,逐步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努力使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财政向农村惠及,最终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四、推进我省城乡一体化与城市新区建设的若干建议 为进一步加速全省城乡一体化和城市新区的发展进程,结合许昌提供的经验做法,提出如下一些对策建议:

(一)突出重点,科学定位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注意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框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夯实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后劲;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农村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努力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上,要做到定位准确,突出个性与特色。首先,要分析本地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人口的分布,产业的布局,从而确定新城区的规模和商贸、住宅、休闲娱乐业的分布格局;其次,要认真总结老城区建设的经验教训,吸取好的经验,不好的要引以为戒,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决策和做法。第三、新城区定位要科学清晰,结合新城区实际,特别要在“特”字上做文章。

(二)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整治和流转,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新城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利用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土地综合整治是推进新城区建设的“金钥匙”。应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科学规划。国土与规划、建设部门应在进一步完善镇村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抓紧编制全省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专项规划。在土地配置方面采取必要的政策,防止土地的过度非农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为此,需要采取的措施是: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资源赋权,即强化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流转,不能把土地这一最稀缺的资源排斥在市场之外;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二是分类指导。按照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缩小农村来繁荣农村的思路,创新以“三化”带“三农”的体制机制,结合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按照城市社区模式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加快融入中心城区,使之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区,避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新的城中村;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像许昌市那样,以“项目向园区、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向社区”的三个集中为目标,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业向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多元化转变,实现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三是典型引路。一些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的项目上升为省、市级重点项目,加快实施进度,为面上推广积累经验。四是搞好结合。新型社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相结合,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相结合,真正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使农村新型社区和城市综合体成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两大增长极。

(三)大力促进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

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群众支持是根本保证,群众满意是根本标准。一是要在统筹考虑自身历史人文、区域优势、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的基础上,立足各区域实际,选择和发展适合自身的产业。二是要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产业互动和区域之间的产业互补。三是要坚持在城市新区集中规划主导产业,以实现集聚发展、集约发展、集中发展,促进资源共享和服务效率的提高。四是一定要把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布局好,特别是相互有影响的产业,不要混在一起。五是要把园区开发和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共进。六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一产逐步退出的同时,要加快房地产、商贸、物流、餐饮、娱乐、金融、信息、旅游和社区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住宅小区、商业广场、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尽快聚集人气、凝聚财气。七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按照“特色化、集约化、品牌化”的要求,努力发展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精细农业。加大技改扶持力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文化功能,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

要把城乡生态一体化作为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把新城区的居住和产业划分好。生活区宜居,生态环境良好,彻底打破经济与生态相对立的旧观念,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发展道路。以改善城乡生态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为重点,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垃圾处理机制,减少城区垃圾和工业废物对农村的污染。工业园区建设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精、清”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工业园区向生态园林式园区方向发展。新村建设要考虑与环境整治有机结合,实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环境质量。要统筹城乡环境绿化,提高城乡绿色覆盖率,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营造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的环境。

(五)创新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公用性市政设施的建设、运营。新区建设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各地的经济实力,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做好两件事:一是造势。这就是要宣传、推介、营销好新城区,让大家认识到这是值得投资的热土,吸引人们的目光和兴趣。二是借势。主要是善于借用其它各种资本来经营城市,关键是开发预期效益和利益分配问题,在开发初期,作为城市经营者,只要能够加快开发建设进程,在不亏损的条件下,合作方式可以大胆创新,吸引各种渠道的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省内对新启动的产业集聚区和有一些基础的产业集聚区上交的税利返还区别对待。河南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对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分别实行核定基数、超收或增收奖励的财政激励政策。其中,对集聚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财政激励政策。以2009年为基期,核定集聚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考核基数,2010—2012年,各集聚区当年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超过收入考核基数按比例上缴省财政部分全额奖励县(市、区)。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有基础的产业集聚区非常有效,但对新启动的产业集聚区实行就较为困难。建议对新启动的产业集聚区上交的税利返还期延至五年。

(六)健全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保体系

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在于最终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人民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与保障。因此,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有关政策和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二次就业率。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研究促进农民就业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抓住新城区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民就业的良好环境。适当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以住院保险为主、医疗补助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加快推进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全覆盖,使在企业务工的农村居民、进城居住的农民都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同时,还要继续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和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赴许昌调研组

组长:禹晋卿

新区开发建设调研报告 篇7

城市新区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城市功能的拓展、城市容量的延伸以及城市资源的重构,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绝不仅仅是从满足特定区域开发建设任务的简单完成而已, 而必须从优化配置和使用城市资源、验证和协调城市功能分区、合理拓展和挖掘城市有限容量、获取和积累城市开发资金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城市新区作为城市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构成区域, 其经营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推行必须依照城市经营的若干思想和理念有序展开。具体而言, 基于城市经营论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有助于推动城市新区建立在“两型”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建设、开发以及后续的经营活动, 有助于跳出“就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谈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圈子, 在资源有效整合、功能准确定位、布局科学调整等基础之上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进行再思考。基于此, 文章试图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展开研究。

二、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资源集成和转移论

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模式必须充分依托城市新区既定的资源存量以及由老城向新城扩散和转移的资源增量, 包括土地资源、人口资源、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及资源经营性, 表现为土地资源经营模式, 即以城市土地为基础, 采取直接或间接手段, 改变城市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 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开发城市;产业资源经营模式, 即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景观资源等旅游资源为代表的产业资源基础, 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政策资源经营模式, 即通过具有创新性、先导性、优惠性的各类政策、规章、制度等吸引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开发、吸引人口从老城区向新城市有效分流, 在保持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活动活跃的同时亦能够维持稳定和持续。

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出发,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首先必须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和有序经营, 不允许出现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非理性经济行为, 对于各类资源不能过度挖掘和掠夺式利用。比如, 对于土地资源, 尽管城市新区土地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但在房地产经营开发方面仍然必须考虑将土地资源用于能够解决民生问题的住宅或者可持续经营的高级楼宇;对于产业资源, 在承接老城区产业转移的同时, 亦必须坚定不移地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为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 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以“两型”项目为切入点, 带动城市新区相关产业的链群式发展, 最终推动城市新区的可持续建设开发;对于政策资源, 必须保证在城市新区与老区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延续性、耦合性的条件下,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有理可依, 有据可查, 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及对于政策资源过度利用等不合理现象。可见, 无论是市场导向或是政府导向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 无论是先点后线再面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或是全面布点齐头并进的城市新区开发建设模式, 对于城市资源的经营都必须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的开展。

城市资源经营是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之一, 其建立在资源依存型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基础之上, 包括以人口资源转移、产业资源承接、城市资源整合为契机所构建的城市新区新型建设开发模式。在资源集成型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中, 需要通过外部资源内化、内部资源外化、内部资源累加化以及外部资源网络化等多种模式实现对于城市资源的经营。其中, 外部资源内化是指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将外界的开发投资商、经营者、与城市新区为利益相关者的其他城市或城区等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等通过共同开发、利益分享等机制内化为城市新区的内部资源。内部资源外化是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将城市新区本身所拥有的品牌资源、声誉资源、形象资源等借助媒介向外界传播和推广, 在外界接受该资源的同时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加强了解并愿意加入到城市新区开发建设中来。内部资源累加化是对城市新区所拥有的人口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自然资源等进行梳理和挖掘并加以因势利导、归纳整理, 为城市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创造前提条件。外部资源网络化是对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外部若干利益关联体, 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利益链条拓展、关系链条衍生等途径以形成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网络状资源纽带。在资源转移型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中, 因为城市原有城区资源环境的局限性、发展空间的有限性、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 原有城市不合适宜或没有能力开展部分产业活动, 在城市重心迁移、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产业升级等过程中, 可以借助城市新区这一新的载体对于各类资源进行转移, 依此开展有针对性的、以资源转移为前提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活动。

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主题经营和成长论

城市新区绝对不是老城区的附属或者翻版, 其应该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不断优化过程中, 对于城市新城区和老城区所做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无论是为了彰显城市新区的形象和品牌特色, 或是为了应对同城竞争而必须获取的错位竞争优势而言,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体现出一定的城市主题经营特色。具体而言, 包括“和谐新城”, 即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等关系,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于城市新区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培育出宜人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产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实现城市新区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和谐发展。“创新新城”, 即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特别是创新城市新区的建设思路与开发模式, 推动城市新区的自主创新, 使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步成为支撑和引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重要力量, 带动创新型城市新区的发展。“创业新城”, 即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通过培育创业环境、加强创业培训、鼓励创业活动开展、吸引创业型企业入驻, 大力发展城市新区的创业经济, 以创业拉动就业, 以创业经济推动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特别是当城市新区在建设开发的初期, 百废待兴, 更是需要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具备足够的创业家胆识和热情, 不拘泥于现状, 敢于推陈出新, 从县域创业经济着手, 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任何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都离不开城市资本运作的问题, 包括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化、以冠名权、经营权等为代表的无形资源资本化、以富裕人口等为代表的人力资源资本化, 等等。资源货币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资金瓶颈问题, 但狭义的、片面的、单一的资本重构、重组等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在对城市资源出售、租赁、抵押的同时, 亦可能会因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偏离“和谐”、“创新”、“创业”等核心主题及相应的轨迹,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可能难以保证城市新区具有足够的成长性、生命力和竞争水平。基于此,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选择及实施必须以保证推动城市新区的持续成长为前提。具体而言, 可以考虑以“和谐主题”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过程与结果的和谐、方法与技术和谐、组织与结构的和谐, 实现城市新区的和谐成长与可持续成长;以“创新主题”确定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创新型模式、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政府, 实现城市新区的错位发展与创新发展;以“创业主题”带动以城市新区内全民的创业行动来加快致富速度、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和谐发展的创办实业、创造业绩的实践活动, 实现城市新区“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可见, 不同的城市新区建设开发主题的选择决定了城市新区不同的成长模式, 但万变不离其宗, 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设开发主题的高瞻远瞩和与时俱进、结合城市新区资源特色和能力禀赋的因势利导才可能推动城市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的城市合作经营和共生论

城市新区的建设开发通常以完成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为根本目的, 以城市快速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环境稳步改善、经济有序增长等为最终目的的经济活动。其运用政府、市场以及网络三种途径完成城市资源的配置和经营, 采取“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 试图实现城市新区所拥有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建立在城市新区外向发展和合作发展的基础之上, 即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既不能完全割舍老城区不重视甚至忽略的相关产业或者城市功能, 亦不能仅仅从城市新区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布局定位、发展定位进行思考。从城市合作经营的角度出发,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保证城市新区与城市老城区具有良好的互补和依存关系, 同时还需要将城市新区放置于城市群、城市圈、大的经济板块中进行全面考虑。即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必须与城市新区比邻、接壤和依存的若干城市群体在布局定位、功能属性、产业遴选、空间规划等方面均能够较好的吻合。在此基础上, 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融入特定的共存共荣的城市群和利益网中, 通过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差异化分工和功能分解定位, 突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特色内涵与元素, 确定城市新区的经济生态位, 为其参与城市圈的合作竞争创造便利条件。

城市共生论要求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突出其外向型经济特色, 发挥城市新区内产业资源、自然资源、品牌政策或政策资源的辐射与带动功能, 对内促进城市新区若干资源的整合, 对外拓展市场空间与交流合作, 最终实现城市新区与站在更高视角的城市圈或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在城市新区建设开发过程中, 对于城市新区功能进行大定位、资源进行大整合、区位进行大融合、产业进行大关联, 由此保持城市新区旺盛的生命力和持续的竞争力。城市共生论还要求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可以在充分借助大量“外脑”、“外智”、“外力”的条件下合作经营、共同开发, 在资源共享、能力互补、风险分摊、利益共享过程中, 以产业相互关联、资源相互依存、功能相互契合、利益相互触动等途径实现城市新区与其他区域的融合。

五、结束语

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必须从城市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产业条件、经济态势、政策体系等多个角度加以综合考虑。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是对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所提出的具有提纲挈领性的策略、思路和宗旨, 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之后的后续经营管理工程具有复杂性影响。基于此, 在选择和推行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某一特定模式时, 必须超前从城市经营和经营城市的思想对其进行架构, 才能保证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工作快速、稳定、高效、持续的开展。

摘要:本文揭示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选择的重要性, 从城市资源集成和城市资源转移两方面剖析了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对于城市资源经营的理性思考, 从城市主题经营和城市成长两方面探讨了“和谐主题”、“创新主题”、“创业主题”等经营思路对于城市新区建设开发的影响以及城市新区成长的推动作用, 从城市合作经营和共生的角度指出城市新区建设开发必须兼顾合作竞争和共存共荣的思想, 实现城市新区与老城区及城市圈的融入式发展。

关键词:城市新区,建设开发模式,城市经营

参考文献

[1]许珂:城市新区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山西建筑, 2006 (8) .

[2]徐巨洲: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 (续) [J].城市规划, 2001 (9) .

[3]陈淮:城市化战略与城市经济再认识[J].北京社会科学, 2004 (1) .

[4]田莉: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协同发展的城市整体观[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5) .

[5]李娜:现代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分析与探讨[J].中外建筑, 2009 (6) .

天津滨海新区苗圃建设思考 篇8

关键词:滨海新区;苗圃;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S6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1.041

Opinion on Nursery Garden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YAN Zeng-rui

(Tianjin Nangang Industrial Zone Development Company Limited,Tianjin 300280,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key problems about function position, construction basis and scope, purpose and necessity of this area nursery garden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and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posal about nursery garden site selection and region division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 nursery garden; construction; opinion

天津市滨海新区地处九河下梢的渤海之滨,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降雨量520~660 mm,土壤特点可以概括为“五高二低”,即土壤含盐量高,1%以上,属盐土范畴;土壤酸碱度高,pH值8.5以上,属于强碱性土;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风速高;地势低;地被覆盖度低。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差、土壤盐碱、透气性差、肥力低以及干旱、洪涝自然灾害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苗圃建设限制性因素多、难度大,需要充分考虑不利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要在该地区建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功能性苗圃,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功能性定位

天津滨海地区土壤高度盐碱,建设成本高;气候条件差,植物生长缓慢,建设生产型苗木不现实。但是在该地区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中,应用适应本地气候的本地苗木是提升工程质量水平、保障当年绿化效果的重要手段。另外,破绿苗木无处移栽存储也经常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而零星补苗单株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多种因素苗圃建设又极为迫切。因此,将苗圃的功能定位为小型、储备型苗圃,旨在为重点绿化工程储备适应本地气候的苗木养殖、破绿苗木临时性存储、假植,提供补苗苗木,实现其特殊功能,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2 建设规模

在合理定位的前提下,苗圃建设的意义主要是减少资源浪费、保证园林绿化效果,因此,苗圃规模按照建设初期其所服务区域的面积确定苗圃面积,随着区域内绿地面积的增大,不同地块的绿地苗木可以统筹协调考虑,通过有限的苗圃暂时储存、假植、周转即可实现其全部的功能,无须再扩建苗圃。实现这种一般型需求圃地面积在0.67~0.80 hm2即可达到目的,加上生产用房、作业区,占地面积宜在1.00~1.67 hm2。其建设规模不宜过大,脱离实际追求大而全,会使苗圃功能性降低,最终成为园林绿化工作的包袱。

3 选 址

由于本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选址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3.1 地势要高

盐碱地区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在强烈的地表蒸腾作用下,地下水中的盐离子很容易通过毛细作用积累到地表,妨碍作物生长,尽管苗木栽植区有地下排盐系统,但不能完全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因此,选址时要求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低的区域。

3.2 排灌条件

养殖繁育园林植物,必须具备良好的排灌条件,尤其本地区土壤盐碱,天然水源不能用于灌溉,地处九河下梢、遭水涝危害的几率较高,因而更应该重点考虑排灌条件。圃地地势应与周围地势相一致,便于排水和灌溉。一般建圃地灌溉条件都会很重视,而排水条件往往被忽视,其实排水对于防涝、防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水电暖接入条件

苗圃建设除了机械、人员、设备,还需要饮用水源、生活生产用电的电力设施。人员办公和生活冬季供暖、作为育苗辅助设施的温室取暖都需要集中供暖系统的接入。具备水电暖接入条件是保证苗圃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单独建设水源系统、发电系统、供暖系统对于小型苗圃建设不具可实施性。

3.4 交通条件

交通便利也是建苗圃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育苗所需物质材料以及苗木的运输都要求有较好的运输条件。此外,交通便利对于苗圃管理、养护人员生产、生活等后勤保障等问题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4 育苗繁殖圃地的规划

繁殖圃地一旦选择定点后,为了合理布局,便于生产管理和经营,需进行科学的规划。规划前,首先要根据规划的要求进行测量,绘出平面图,并测出地形地貌图,调查水文、土壤等情况,然后根据各类园林植物特点、习性、生态特征等综合考虑进行分区规划。

4.1 繁殖区

尽管苗圃是储备性苗圃,但花卉繁殖依然是必要的。因为播种苗幼小阶段对土壤水、肥、气、热条件要求高,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弱,需要精细管理,应设在苗圃背风向阳、最便于灌溉和管理的区域。

4.2 落叶乔灌木移植区

本区是培育各种乔木、风景小乔木、花灌木及藤本植物苗木的栽植区。由于株高相对较高,可设在圃地靠北部的区域,既避免遮挡其他植物接受阳光,又可以作为屏障为整个苗圃降低风速、减少蒸发量、营造良好的局部小气候条件。

4.3 常绿乔灌木移植区

本区是培养各种常绿乔木、灌木、球类及篱类苗木的栽植区。因此类苗木起苗时需带土球,回填种植土时需考虑使用粘性土质的土壤。

4.4 草坪及地被植物栽植区

本区是培育各类草坪及地被植物的区域。因草坪在培育过程中灌溉次数较多,出圃时根系需带土壤,本区应设在交通方便、灌溉条件较好的区域。

4.5 花卉生产繁殖区

本区是各种温室花卉、草本花卉以及运用组织培养等高新技术进行园林植物繁育的科研与生产区。因花卉的培育及运用高新技术进行园林植物繁育的科研与生产,需要建设温室及有关设施,良好的供水、供暖等条件,并需要精细管理,因此,该区应设在靠近办公生活区。

4.6 非生产办公生活区

考虑设在育苗基地的中心,辅之于道路系统及灌溉系统、防护设施等。此外,根据地域具体的情况,在圃地规划设计时要尽可能考虑周全,以免留下不可挽回的缺憾,使整个规划功亏一篑。

5 结 语

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苗圃一定要根据本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功能性定位、选址、设置园林植物苗木分区,这样有利于提高绿地建设质量,加快盐碱地区园林绿化的步伐,实现园林生态效益最大化。盐碱地区圃地建设问题值得每一位园林绿化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宝贵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天津园林绿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关群,王运忠,张辉.浅谈园林苗圃建设与生产技术要点[J].现代园艺,2011(7):33-34.

[2] 于扬.现代园林苗圃规划设计[J].农家之友,2010(12):79-80.

[3] 李燕. 构筑津沽沿海生态屏障推进滨海新区生态建设[J]. 天津农业科学,2011,17(4):31-34.

[4] 毛建华,沈伟然. 天津滨海新区土壤盐碱与污染状况及土地利用的思考[J]. 天津农业科学,2005,11(4):15-17.

收稿日期:2011-11-30;修订日期:2012-02-01

作者简介:严增瑞(1968-),男,河北泊头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绿化管理工作。

上一篇:玉米制种合同下一篇:公司培训后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