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家庭帮扶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划生育家庭帮扶(精选10篇)

计划生育家庭帮扶 篇1

一、指导思想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现决定在全体学校干部中开展对学困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学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优良

2、诚实谦逊,好学上进

3、经济困难,并迫切需要资助的三、扶助方式

1、由全体学校干部与学困生结对帮扶,每人扶助一名学困生;

2、具体活动由校团队组织进行,学校干部自愿扶助,扶助名单由年级组统一安排;

3、扶助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学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学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扶助要求

1、扶助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扶助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3、由年级各班联合推荐学困生名单,对照帮扶条件认真审核无误后,上报团队;

计划生育家庭帮扶 篇2

在这种政策之下,衍生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天灾人祸”是无法预知的,独生子女家庭在面临社会风险时,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承受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压力,整个家庭结构瓦解,同时家庭也面临着经济危机,养老问题,医疗问题,情感问题也得不到解决。由此衍生出一个独特的名词叫“失独家庭”,在人们身边便存在着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只能独自承担着养老和思想的包袱。这样的家庭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再和社会打交道,把自己封闭在内心的世界中。因此政府、社会再资源分配上应给予“失独者”相应的照顾,使更多的社会失独者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精神慰藉。

1 失独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及社会救助状况分析

失独家庭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伴随着近年来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失独家庭面临的经济、养老医疗和情感救助的问题,极大地考验着当前脆弱的社会救助制度,失独家庭社会救助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家庭发展困境及经济救助

家庭的发展是为家庭的运转和发展提供保障,家庭具有有社会化功能、情感功能和经济功能,其中经济功能是家庭的重要功能,为家庭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障。一旦独生子女因意外死亡,整个家庭也就崩溃了,家庭功能弱化,失去孩子使父母一时难以接受现实,家庭劳动力的瞬间丧失使家庭经济水平一落千丈,家庭发展面临着困难,经济下降也带来了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还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给孩子治病花去了很多积蓄,他们承受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有些父母为了照顾孩子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当失去孩子后,他们不得不面临着再就业的压力,致使家庭经济波动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家庭经济困难。长期以来,子女就是孝敬陪伴赡养父母的重要责任主体,子女一旦意外伤亡,父母面临的不仅是家庭发展链条的中断,还要面对将来“老无所依”的困境。独生子女的死亡导致家庭经济水平的下滑,家庭生活面临着困境,虽然政府也有一些政策上的补贴,但对于这些失独家庭的救助简直是“杯水车薪”。

针对这一情况,对符合失独家庭扶助标准的家庭给予特殊帮助,从2007年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的试点工作。每人每月可以拿到由政府给予的不少于100元的扶助金,直至生命结束。2014年,国家将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的标准分别提升到城镇每个人每个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个人每个月另外加多40元不等,并建立动态长期机制。2014年,国家对计划生育特别困难家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进行了提标,其中,城镇每个人每个月为270元、340元,农村每个人每个月为150元、170元;安徽省对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每个人每个月再增加40元,分别达到每个人每个月190元、210元。

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价水平也随之升高,而这些扶助金在失独家庭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小。大多数失独者属于低收入群体,并且政府层面的救助水平又不高,即使有退休金,一般只在每个人每个月2000元上下的收入,而80年代他们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一个孩子,为国家做了贡献,如今这样的家庭深陷经济困境,我想政府在物质方面应该是要给失独家庭一些保障的,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社会对他们这一群体的关心。

1.2 社会再适应困境和社区救助体系

独生子女的死亡,除了使经济水平下降,还存在着社会再适应的困境,他们会主动退出社交圈,因为大家在一起交流最多的话题便是子女,一方面他们失去孩子心里承受巨大悲痛,另一方面还要在乎外界是怎么看他们的,所以他们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生怕别人触及到他们的伤痛,会变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闭,与社会脱节,而且家庭内部的交流也变得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那么他们长期处于神经衰弱状态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使他们社会功能退化,我们应该通过社会救助帮助他们重建社会适应能力。

失独家庭是个社会问题,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发动与他们平时接触最多的社区力量,但缺乏完整的社区救助框架,志愿服务团队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心理咨询,学生社团为主,在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社区工作者的任务除了给失独者每月发放扶助金外,很少真正去关心失独家庭,对失独家庭的走访大多只是出于任务要求,每月做到与失独者心灵的沟通,大部分只是形式上安慰失独者几句,很少去真正发现失独者的实际需要,对失独家庭的关怀没有落实到实处。

从现有的社区支持体系来看,社会力量的广泛介入,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解决失独家庭的物质困难和精神慰藉,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制度框架,不同的社会力量,没有明确分工会出现无序的帮扶状态,服务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科学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的缺乏,服务手段单一,难以真正帮助失独者走出心理困境。

如今失独家庭出现多元化的需求,社区的帮扶也要趋于专业化水平,因此社区帮扶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该出资为失独家庭购买专业服务,这样政府出资,机构提供专业服务,更容易得建立起社区救助服务体系。

1.3 医疗救助制度不健全

政府对失独家庭的医疗补偿是有规定的,但地方执行的力度不足,没有做到真正落实下去,在调查中,很多人都不知道政府还有明文规定对失独者的医疗救助,有些家庭也只是近几年才知道,所以在医疗救助这方面,扶持救助政策力度明显不足,有待加强。

医疗制度不完善,当生病或因受伤住院需要进行手术时,没有孩子为他们签字作为监护人;当想入住养老院时,如果没有子女,需要单位担保;当想入住收养三无(无子女、无经济来源、无配偶)老人的社会福利院时也会由于条件不足而成为奢望。无子女做担保是他们难以逾越的一道政策门坎,术后又陷入无人照看的困境,因此政府对失独家庭的医疗救助仅仅停留在提供资金方面,还缺乏对失独家庭在医院的照顾服务,医院方面也没有做到对失独家庭的特殊性对待。

我国医疗保障范围不全面,报销费用比较少,政策只规定给住院失独家庭报销一定的住院费,但是,很多失独家庭,也许只是需要吃药而无需住院,那么他们购买的药物治疗就不在报销范围之内了,并且报销额度也比较小,对于农村失独家庭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生活条件差,只能依靠药物治疗维持身心健康,那么这群人只能留在医疗制度范围之外了,失独家庭的压力会越发沉重。

2 完善失独家庭社会救助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失独家庭的困境,国家出台的相关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失独者,但现存的针对失独家庭社会救助制度和社区支持体系还有待改进和完善。鉴于此,政府应该扮演好“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应该完善相应的扶助政策,但失独家庭社会困境的多样化决定救助的主体不可能单一化,政府的力量只能在一方面起到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以及失独者自身的帮扶。

2.1 政府完善政策制度

政府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适当提高补助金额。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一些物质扶助政策帮助失独家庭缓解经济困难,但如今物价上涨,各地方应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增加对失独家庭的扶助金额,对于扶助条件,应不拘泥于局限年龄,应该根据确切的情况来定,而农村失独家庭,在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的同时进而再进行专项的救助制度。

政府正在调整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11月15日,在深化对重大问题的改革决定中明确了“单独”生育二胎的政策,在2015年又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正是看到了这些弊端后做出的适当调整。在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中鼓励失独家庭再生育或收养,并免费开展各种生理检查,对于想要孩子的失独家庭,国家应针对这一现象颁布这一政策帮助他们实现有孩子的愿望,完善了生育政策,由控制人口数量转向改善人口规模结构,从降低生育率逐步转向放开生育率。

在医疗救助制度方面,应该要考虑到失独家庭的特殊性,做到以下几点的完善:消除失独者住院时要监护人缺位的规定,如果只有失独者一人,老伴又先离世一步,就可以让失独者负责自身的医疗问题,同样应消除失独者入住养老院没有监护人的困境,而且医院应该为失独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确保失独者能够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失独老人,酌情发放护理补贴。

2.2 建立社区支持体系

解决失独家庭居家养老的难题,社区应该要发挥其作用,失独老人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愿意去公共的养老院,害怕与外界人群接触,因此对失独老人的养老可以在社区中开展,发展为社区养老,就是老人可以住在家里,由社区的专门人员负责对失独老人的日常照料,社区可以发挥其优势,组织志愿者或专门的社工人员对失独家庭提供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应该为失独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体检。

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兴办小型的社区养老院,集中社区里的失独老人在一起,可以抱团取暖,可以互相安慰,互相倾诉,有利于心理疏导,社区也可以组织一些专门针对失独老人的自助活动,丰富失独老人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赶走失独老人心中的阴影,缓解心理压力,通过社区活动可以使他们恢复正常的交往,达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依托,重新融入社会,重建自我,坦然面对未来。

社区在开展健康文化活动时,没有多少失独家庭参加,那是因为社区工作人员要考虑到失独家庭的特殊性,尤其是涉及社区居民子女参加的活动,就不适宜对失独家庭开展,他们没有儿女,如果看到别人的孩子难免会勾起他们思念孩子的回忆,那么他们就更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只会越来越封闭,所以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应考虑到这一方面。

2.3 失独者提升自身帮扶能力

政府的政策制度以及社区救助体系的建立对于失独者来说都是外在的条件,要彻底解决失独者的心理阴霾,还是需要失独者自身的调节,如果失独者自身不愿意积极接受外界的帮助,即使政府给予再多的救助政策和社区开展的救助体系,对他们来说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自身的帮扶是很重要的,失独者要敢于正视现实,积极面对生活,接受外界的关心,但是,也不能过多的依靠外界的扶持,因为对失独家庭救助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只能引导失独者自救,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失独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沟通渠道来倾诉自己的情感,有共同经历的人可以互相安慰,抱团取暖,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开展各种活动分散注意,克服对孩子的思念,走出困境。

失独者可以通过再生育或者领养来提升自身的帮扶能力,《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中鼓励失独家庭再生育或领养,正是帮助失独者通过再生育来抚慰丧子之痛,让他们有个精神寄托。由于失独家庭的夫妇有的年岁已高,国家便鼓励和帮助失独的夫妇尝试试管婴儿的生育,并将生育费用纳入报销范围之内,一定程度上帮助失独者缓解生育困难,如果失去生育能力的家庭,可以通过领养这一渠道,民政部分要优先考虑失独家庭的特殊性,赋予这一群体的优先收养权,在考虑收养程序上,应该简化程序,同时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选择换一个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通过研究这一特殊的群体,希望能够更多的人能够去深入了解他们,关注政府针对失独家庭救助的政策制度,我们一起着手加大社会舆论对失独家庭帮扶的宣传,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群体,帮助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易富贤.大国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M].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

[2]沈亚芳.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救助金运行机制研究--以常熟市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2008(06).

[3]失独家庭生存状况调查--我们的晚年何处安放[N].中国青年报,2013-01-22.

[4]谢永才.失独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探析--基于可持续生机视角[J].社会保障研究,2013(1).

[5]赵灿,社区照顾视角下失独父母养老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3(05).

关于特殊家庭精准帮扶工作的探索 篇3

关键词:特殊家庭;帮扶

根据特殊家庭的情况,我们按照“五个结合”的工作原则开展精准帮扶工作,即:扶助制度化和服务人性化相结合;经济救助和精神慰藉相结合;政府扶助和社会支持相结合;他助和自助相结合,应急救助和常态帮扶相结合,我街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群体数量大、情况复杂,为了进一步缓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实际困难和心理伤痛,我们开展了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精准帮扶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监督检查

各级领导干部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精准帮扶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解决计生特殊家庭扶助关怀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主动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整合政策资源,精心组织实施。将计生特殊家庭精准帮扶纳入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责任到位,投入到位、落实到位、工作到位。逐级分解落实帮扶责任,加强矛盾排查和信息沟通,及时掌握重点人员情况动向,开展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帮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开展政策宣传

要本着适度、稳妥的原则,加强政策宣传和正面典型宣传,编印相关宣传服务手册,明确各级制定的计生特殊家庭关怀扶助政策,让计生特殊家庭清楚了解可以享受的优先优惠政策。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自强自助的先进典型等广泛宣传,激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鼓起生活勇气,投入新的生活。

三、开展“五个一”的工作要求建立精准帮扶服务模式

(一)建立一个制度

层层建立计生特殊家庭精准帮扶制度,形成一个长效机制,不因人的变动而改变。建立联系人制度,按照计生特殊家庭人员户籍地归属管理,每个计生特殊家庭人员配备两名联系人。其中,由街道确认一名社区干部担任精准帮扶责任人,直接与街道相关工作负责人协调,组织开展帮扶活动。由社区确认一名精准帮扶志愿者,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明确告知计生特殊家庭人员联系人志愿者的联系方式,需要服务和遇到紧急情况时方便联系。联系人主要职责是定期与计生特殊家庭人员联系,走访慰问,填写精准帮扶手册,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或敏感时期及时了解重点人群动向,联系人发生变动时做好交接班记录及工作移交。

(二)建立一批档案

为每个计生特殊家庭建立一份内容详实的活档案,为精准帮扶、精细化关怀提供依据,随实际状况变化而不断调整。联系人认真填写《计生特殊家庭精准帮扶服务手册》,社区对计生特殊家庭的基础信息、生活及精神状况、帮扶措施逐项记录。制定精准帮扶计划,由责任人、志愿者与计生特殊家庭协商制定,根据每个家庭生活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精准帮扶活动。做好精准帮扶记录,定期对计生家庭的基础信息、生活及精神状况、帮扶措施逐项记录。根据每个家庭生活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精准帮扶活动。每年由街道向区县相关部门反馈一次具体情况。

(三)建立一个家

建立“暖心之家”,定期组织活动,进行心理干预。“暖心之家”是在社区里推行的一个温暖项目,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将暖心联盟的形式向更多社区推广。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扶助机制、应急机制、服务机制,不断吸纳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帮扶活动。为计生困难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健身指导、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等服务。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人口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社会力量,以社区为依托,搭建计生特殊家庭倾诉交流平台,定期在“暖心之家”组织座谈交流、互帮互助活动。借助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救助和亲情牵手服务,帮助他们从精神困境中尽快解脱出来。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大都年龄偏大,万年承受丧子之痛、家庭残缺,情绪消沉、孤寂自闭,在需要政府政策性物质扶助的同时,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完全融入社会,精神寄托才是根本,通过暖心之家开展结对帮扶、精神慰藉、法律援助、亲情陪护、义务义诊等多元化服务,引导其参与各类健身、文娱、游览和公益活动,倾听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安度晚年。

(四)实施一套服务

为计生特殊家庭提供精准帮扶的多元化服务项目。包括:每月至少两次电话沟通,每季度一次互动活动,每年至少两次上门慰问,每年一次免费查体,办理一份保险,医疗、养老、再生育、生活照料等特色帮扶服务项目,增强计划生育家庭的安全感,是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得关怀和温暖,计生家庭遇到特殊情况和困难随时帮扶。街道计生部门联合社区卫生院,定期组织辖区内的计生特殊家庭建立健康档案信息,并且将他们纳入重点人群,有限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每年进行一次免费查体,每季度提供一次免费随访服务,有特殊需求的,安排新立医生进行疏导。

(五)开通一个通道

为进一步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解决他们就医困难,为她们开通“绿色通道”。就医时可享受优先挂号、优先就医、优先交费、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绿色通道待遇。医院确保“绿色通道”落实到位,明确工作流程,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并在相关科室、部门或窗口设立明确标识,确保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畅通,并且建立部门联合帮扶机制,卫生、计生、民政、劳动保障、司法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在政策层面上对计生特殊家庭给予倾斜,组织开展一系列温馨服务活动,给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奉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如劳动保障部门为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场所。

家庭困难学生帮扶总结 篇4

一、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部分学校存在现金发放“一补”资金,有代签领取补助等现象。

二、资助档案不够规范

大部分学校无专职资助老师,资助业务水平较低,过程性资助资料不规范。

三、整治举措

(一)加强资助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通过召开全市学生资助工作业务培训会,加强对县(区)、各校的业务培训,提升资助管理水平。在资助申请过程中对资助对象评定,资助兑现等方面要求严格把关,杜绝漏评、错评、虚报、冒领、优亲厚友、轮流资助等违规操作。

(二)采用多种举措,确保资金安全。一是自20xx年秋期起,已将“一补”资金已纳入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发放。同时督促各县(区)贯彻落实《四川省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管理办法》,足额安排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二是从20xx年起采用聘请第三方机构审计的方式进行资助资金审计工作,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三是定期会同市财政对各项资助资金开展绩效考评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工作 篇5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确定的“宣讲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发展富民产业,改善生活条件,培育新型农民,创建文明和谐乡村,强化基层组织,推进农村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县委具体要求,为切实做好我局驻村帮扶工作,经研究,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帮扶工作组。

(二)协助配合乡镇党委、政府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把“两委”班子建设成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班子。

(三)坚持把“帮民富、促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从转变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入手,引路子、想点子、教法子,找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子。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高效种植、畜牧养殖,兴办工副业项目,增加帮扶村农民收入。

(四)坚持把“解民忧、树形象”作为政治任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帮扶贫困家庭倡议书范本 篇6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西南面,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辖7县1市,总人口220万人,是中央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人均生产总值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县级财政自给率仅为8.6%,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截至底尚有贫困人口26.05万人。

临夏州是厦门市对口帮扶的地区之一。为创新帮扶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帮扶水平,根据《中共厦门市委 市政府关于印发<厦门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意见>的通知》(厦委〔〕28号)以及《湖里区对口帮扶东乡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规划(-)》精神和要求,湖里区民政局决定开展社会组织对口公益慈善活动,组织发动湖里区社会组织与临夏州17个贫困村建立结对关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帮扶形式多样的优势,在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科学教育等方面进行结对帮扶。

计划生育家庭帮扶 篇7

失独家庭的问题在温州同样存在,其对温州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也形成了重大影响。温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失独家庭的关照和扶助问题,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性文件,解决失独家庭在经济上、生活上、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温州市在对失独家庭服务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关爱、关照模式。新形势下,我们更要对失独家庭的基本诉求把握清楚,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为失独家庭营造一片宁静祥和的环境。

1 失独家庭生活所需及其基本诉求

为了了解温州市失独家庭的诉求情况,笔者选取在温州鹿城区、瑞安市、苍南县、永嘉县等范围内的50个失独家庭作为访谈和调查的对象,由于到访时有6个家庭没有人,走访了44个家庭,发放并回收了44份有效问卷。他们的基本诉求有下面这些方面。

1.1 情感慰藉诉求

自古以来,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是他们倾尽一切的希望,也是自己进入老年后的依靠。失去孩子让他们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他们担心自己老了身边没有人听自己唠叨、没有人陪伴感到凄凉。化解这些人的心理症结,对这些人给予心灵的抚慰和精神的关爱,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是最需要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的。

温州市有失独家庭772户,涉及家庭人口1189人,对其进行了部分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数都是情绪一般,缺少了子女的陪伴给他们以巨大的精神打击,65.8%的人是生活态度较为消极,内心深处较为孤寂、凄凉和空虚;15.8%的人表现为精神心理状态十分不佳,失独的打击让他们备受刺激,无法接受现实,难以走出悲痛的阴影。通过了解分析,他们都极度需要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而这又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加紧的工作之一。

1.2 经济诉求

失独家庭的经济问题非常常见,也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这一点体现在生活所需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由于情绪问题他们不愿工作,他们感觉到生活没有希望了就不去工作,因此经济问题比较严重,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补贴,但是政府给予的补贴比较少,而有个别的失独家庭由于一些原因是没有获得政府补贴的,没有获得政府补贴的失独家庭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对相关政策完全不了解或者了解太少,没有申报,或者是因为一些原因并没有补贴。但这些情况在城市里比较少,市区里的失独家庭都有政府补贴。城区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相比之下较好,大多数生活没有问题,他们有些有退休金,并且城市里失独家庭都与社区服务人员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社区里网格人员非常了解失独家庭的情况,并且经常看望他们,有着比较好的关系。这样看来,失独家庭的生活所需和生活照料都是存在问题的,导致的经济问题也是基本诉求之一。

通过对温州及附近地区的调查研究显示,不少父母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工作和挣钱的欲望大大减少,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经济收入。这类人群达到了60.4%,生活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沦为困难户。

1.3 养老问题

大部分的农村失独家庭并没有养老保险,因为养老保险是要自己每个月出钱交的,而这笔钱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高的,所以即使他们现在是特殊家庭,政府也是没有给予他们特殊照顾的,没有自己缴费的人是无法享有养老保险的。而大部分城市里的失独家庭由于他们之前有工作,基本上单位里会统一交钱的,所以基本上班的人都会有养老保险,但没有上班的比如女性就没有享受养老保险,政府也是没有给予什么特殊政策的。关于养老问题,失独家庭基本上都是拒绝去养老院养老的,有些是因为自己有房子,不需要去养老院,有些是直接抗拒去养老院。

由于医疗保险基本上都是自己出钱付的保险,并且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区别,政府并没有在医疗保险上对失独家庭有什么优惠政策。也有的农村失独家庭是没有医疗保险的,因为他们没有钱交医疗保险。

据调查,温州地区没有养老保险的人达到33%,主要是由于年龄问题,有的是年龄不够,有的年龄超了无法参保。而没有医疗保险的人达到43%。并且由于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不同,导致这些家庭在保障上差距较大。不过,在医疗方面,温州已经为老人去医院看病开通了绿色通道。尽管如此,温州及周边地区的失独家庭养老方面的工作做得还是不完善,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1.4 隔代抚养问题

失独家庭的另一种组成是由不连续的两代组成的,比如家里只剩下了爷爷、孙子/女或奶奶、孙子/女或爷爷、奶奶和孙子/女,对于这样的家庭组成而言,隔代的抚养、隔代的教育和住房问题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一般由于隔代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年龄差距较大,隔代监护人照顾被监管人的期限是比较少的,由于家庭缺乏劳动力而没有收入,这样隔代抚养的问题就更突出。

1.5 再生育诉求

失独家庭再生育方面的诉求也是值得关注的。这方面的诉求主要是存在于40~50岁之间的失独人群,这个年龄段的失独者,既没有30多岁的失独父母重生的希望,又不像5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一切已成定局,不再挣扎。他们大多数都为能再次拥有一个孩子而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煎熬,无论是自己生育,还是领养孩子,都会有来自工作和社会的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而目前还很少有来自政府方面的关怀和安慰,这样的扶助政策也几乎是没有的。

据调查分析,温州目前对有意愿收养孩子的家庭,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在收养手续和入户方面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当然这样做得还是不够的,接下来的这方面的工作仍是任重道远。

2 温州市失独家庭帮扶关爱工作的状况

温州市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有一整套的方案,对于失独家庭的帮扶关爱工作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帮扶工作还在继续,关爱措施还在实行,丰富了“温州特色”新模式的理论,促进了温州进一步的平稳发展。

2.1 建立了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动态化的制度

一是补助标准的动态增长的双轨制。参加养老保险和动态提高特别补助标准;二是扩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金筹措渠道和资金规模,增加失独家庭临时性救助范围和标准,如一次性大病救助、突发事故救助、困难慰问等,切实让失独家庭成员生活更有保障。

根据温州市2013年对失独家庭全程服务的规定,对参加社保的失独父母,由政府全额补助参加养老保险或参照社保标准直接按月发放补助金(每月500~700元)。对于未享受养老保险补助的失独父母,政府相应地提高特别扶助标准(每月达1000元左右)。个别地方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将年龄已超还没有参保的特殊家庭也纳入参保范围。并且为老年人提供自愿参加的养老机构服务,民政部门优先安排,费用予以优惠。同时,经过人口计生和民政部门认定,把失独家庭父母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范畴。卫生部门开展医疗机构或医生与失独家庭的一对一结对帮扶等活动,及时有效地为失独家庭开展医疗服务。

2.2 实行了分类帮扶措施,提高了帮扶的有效性

失独家庭的情况差异性比较大,在帮扶关爱方面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对这些家庭的帮扶既需要解决共性的困难,也需要解决不同家庭的个性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帮扶办法。温州市采取了特征性按需帮扶和共性按需帮扶两种办法,取得了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效果,使帮扶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

2011年开始至今,温州市提出要求各地要开展对失独家庭的扶助活动和慰问活动。2012年温州市对现有的失独家庭帮扶政策进行了梳理,并开展了失独家庭帮扶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2013年温州市在全省首个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失独家庭全程服务的意见》的文件,按照全程服务的理念,针对失独家庭开展经济、医疗、就业、领养、临终等全程关爱服务政策,使服务失独家庭的工作不留模糊地带、不留断裂环节。这在浙江省是第一个,在全国也居于领先的水平。全市11个县(市、区)也根据本地的实际,相继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文件,把对失独家庭的帮扶和关爱措施具体化。

2.3 充分发挥了各县市区及下级政府的作用,形成上下一体的帮扶机制

温州市是政策指导加财政支持,各县市区是结合自身实际在市里政策的基础上也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则具体落实和实施,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关爱志愿者,具体负责补贴工作到家到户的核实审查。各级政府负责人及其相关部门也采取定时或不定时地看望失独家庭,并且在节假日送上节假日必需的生活用品等。一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也积极投身到为失独群体服务的行列。

3 温州市完善失独家庭帮扶服务的建议

虽然温州政府做了很多帮扶的工作,但是,离失独家庭群体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条件允许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温州市政府还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提高对失独家庭帮扶的水平和质量。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

3.1 尝试推动失独家庭工作方面的地方性立法

失独家庭的关爱和扶助是我国遇到的一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关照和扶助,如何开展失独家庭的工作,各地都还是各行其是。虽然中央政府有一些政策性的指导意见,但是这些意见不全面、不系统,而且往往是针对某种问题的具体措施,没有全面指导的作用。在国家还没有对此立法的情况下,温州市可以考虑进行地方性立法,为失独家庭群体的帮扶、关爱、照顾和权益保护等提供法律依据,使失独群体的权益保护工作法律化、正规化、系统化。目前,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在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都和政策差异大、规范性不强、权威性不足有关。所以导致执行起来有难度。如失独家庭加入养老保险,有的地方解决了,有的地方没有完全解决,就和加入社会保障人员的年龄规定有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如果温州市能够统一起来,这些问题就完全解决了。其实把《温州市失独家庭全程服务的意见》,转化成更具体的温州的地方性法律,是可能的。卫计委应该推动这项工作。既有利于卫计委开展失独家庭的公共服务工作,也有利于保障失独家庭群体的权益。

3.2 探索建立失独家庭帮扶的长效机制

失独家庭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也是一个人力、物力、资金消耗都比较大的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探索建立帮扶的长效机制。这个机制应该是“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在资金投入上,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金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和计生协会等支持为辅,在帮扶项目的组织实施上,应该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主,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支持协助为辅,在帮扶措施的落实到位上,应该以街道、乡镇为责任主体,具体落实帮扶服务到位,其他社会专业机构、志愿组织进行专业帮扶为辅。只有这样,失独家庭的困难问题的解决才能持续推进。

3.3构建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依托专业服务机构的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从调查来看,失独家庭群体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还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都还是在家庭居家养老。政府也只是提供帮扶措施、定期慰问等服务。只对个别年龄大、身体差的与民政部门合作,安排进入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方式固然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但是随着这些人年龄增大、身体变差,自主生活能力严重不足的时候,就需要专业的机构和比较专业的人员的服务。完全由政府来解决养老问题是不可能的。就应该大力发展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参照湖州市吴兴区、长兴县在全国率先建立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失独家庭居家养老帮扶的办法,构建以居家养老帮扶为主,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多样化服务体系,把生活照料、健康促进、困难救助、精神慰藉等多方面帮扶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给失独家庭多样化的选择余地,有效满足这些特殊家庭养老需求。

据此,计划生育部门应该做好规划,对需要养老的家庭进行摸底调查,实行动态管理。首先要建立县(市、区)的失独家庭服务中心(可以依托计划生育协会),对这些家庭的情况建立数据库,调整安排这些家庭的养老帮扶工作。其次,以社区为基础,建立政府购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生活照料、健康促进、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主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不愿意进养老院的老人的养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看,38%的老人不愿意进养老院养老。原因一是不相信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二是担心养老经费负担无法承受。再次,建立相对集中的集中养老帮扶基地。与民政部门、养老机构合作,对无法居家养老的家庭开展帮扶。最后,建立治疗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以治疗服务为主的帮扶服务,主要为长期疾病患者提供养老服务。

3.4 采取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长期病患者配备“家庭医生”的办法

从调查看出,不少失独家庭因遭受意外打击,精神、身体都受到损害,身心状况不好者比例较大。应该在卫计委的安排下,对这些家庭的老人进行一次统一的体检,把他们的身体健康情况、精神状况等弄清楚,建立起数据库。并根据检查的结果,确定需要配备“家庭医生”服务的对象,按照需要配备医生关照的家庭成员的数额,在社区卫生中心或乡镇医院选择“家庭医生”开展“一对多”的服务。这些“家庭医生”可以采取政府向医疗部门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卫计委进行组织和监督。

3.5 力争把失独家庭的帮扶列入2016—2020年国家扶贫攻坚计划

尽快摸清失独家庭的经济困难情况,力争把这些特殊家庭列入2016—2020年国家扶贫攻坚计划以获得更多的支持。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这些家庭不少是真正的贫困户,列入国家扶贫计划中急需解决的特殊群体来解决,应该是完全符合条件的。卫计委应该抓紧做好这个方面的基础工作,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如果纳入国家扶贫计划,则可以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也增强对这些家庭的保障能力。

3.6 开展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专业化心理、精神方面的帮扶活动

从调查看出,失独家庭心理上、情感上的失落是比较严重的。对这些家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专业化的帮扶活动。可以和大学的心理学会、社会工作协会、医科大学心理卫生专业合作,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对老人给予心理干预、心理辅导等活动。卫计委可以购买这些专业机构的服务。这些服务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展开,既有利于帮扶相关的老人,也为大学生服务社会提供条件,再则服务的经费也会比较节约。

温州市侨联和温州大学社会工作协会开展的侨界留守儿童暑期服务营的活动,得到了国家侨办高度评价,也得到了许多华侨的称赞和帮助,有较大的社会影响。这些活动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的,也可以是多对一、多对多的方式,建立起学生和这些老人的联系,让学生给他们洗衣服、打扫卫生、聊天散步、排遣寂寞,对他们走出生活阴影,应该很有帮助。其他具体形式可以在帮扶活动中逐步扩展、充实。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由此,由夫妻二人与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越来越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演进,一个特殊群体——“失独家庭”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个群体越来越成为需要政府和社会关爱和帮助的群体。文章通过对温州市失独家庭诉求的调研,从政府帮扶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温州市进一步完善失独群体帮扶政策的建议。

计划生育家庭帮扶 篇8

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出台了相应的就业帮扶政策,本文从高校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入手分析、探讨并列举出高校可施行的六大帮扶办法。

关键词:家庭困难学生;毕业生;就业帮扶

收稿日期:2009-10-19

作者简介:李骥(1983-),男,江苏盐城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一、重视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力度

发动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心理信息员和班干部,细心观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增加与他们谈心的次数和时间,通过思想工作及时缓解和消除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应对就业压力的不良心理。

(二)大力发展以就业心理健康辅导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

针对毕业年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各种就业指导讲座为载体,将团结、互助贯穿其中,使其能时时感觉到自己的尊严和存在,增强其就业信心,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

二、重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一)加大教育力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与职业

高校的就业指导小组可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临近毕业时,通过班会、系会、讲座、第二课堂等对其进行指导,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社会与职业,帮助他们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业务能力、特点、气质、个性、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

(二)培养健全的就业人格,增强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和素养

利用毕业生的实习、见习机会,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传授演讲技巧、应聘技巧、人际交往技巧,在毕业年级开展模拟竞选、演讲比赛,用实战来锻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健全其就业人格,为其的成功就业打下基础。

三、加大对毕业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在毕业年级中,为了谋求好的职业,在就业竞争中能脱颖而出,毕业生在应聘服装、简历制作上投入的资金连年均呈增长趋势,再加上实习期间的租房费用和赴实习单位的交通费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收入甚至都不足以支付学费,以上的这些开销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因此,高校要促进和帮扶困难学生就业,在对其进行就业资助上,可以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上级拨款补助金适当向毕业年级倾斜

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于2007年设立,是作为国家财政下拨给地方高校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奖助学金,有着资助金额较多,资助面广的特点。高校可以考虑将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补助面适当向毕业年级倾斜,补助家庭确实困难的毕业生。

(二)给予困难毕业生以一定的就业补贴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高校每年要按学费收入的10%作为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奖助学金,其主要形式是各项奖助学金、勤工助学津贴和生活补助。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额外增加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补助,给予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适当的就业补贴,减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压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安心实习、顺利就业。

四、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力度

(一)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的评优制度

高校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的评优制度,一是可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二是可以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更多的奖励和荣誉,增添他们的就业“硬件”,提高他们的就业条件,增加他们的竞争砝码,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二)加大对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宣传力度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注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注重毕业生的素质和人品。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高校可以利用相关职能部门,对在校表现出色、获得个人荣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先进事迹通过校园网、校报、橱窗等形式向全校和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报道,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为优秀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打下伏笔。

五、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优先就业推荐,帮助其又快又好地就业

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特殊原因,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对于可以谋生计、取酬劳的工作岗位的需求远比其他学生要强烈得多。一份工作甚至可以养活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整个家庭。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显得更有意义。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应实行优先就业推荐。

第一,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

在向用人企业单位输送专业对口的人才时,高校可以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向用人单位进行优先安置和优先推荐,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

第二,优先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推荐用人单位

在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企业单位介绍时,高校可以将规模相对较大、岗位相对较稳定、待遇相对较高的单位推荐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六、建立高校就业基地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见习制度

就业基地建设是高校推进市场化就业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高等学校就业基地建设就是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最大限度向就业市场推介毕业生并实现就业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高校的就业基地为高校毕业生的出口和就业建立了平台,是高校对口专业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去向。

针对应届的难就业、未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高校可以建立就业基地的见习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基地的专业对应岗位上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安排岗位上正式员工对见习毕业生的“一对一”帮扶,手把手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言传身教,传授工作技巧和工作经验,对家庭经济困难见习生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岗位锻炼,为见习生创造最真实的实战场景,为见习生的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基地岗位上见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补助工资,可以由高校和就业基地商议后共同补贴。

社区关爱帮扶困难家庭工作总结 篇9

一、加大宣传氛围,广泛动员社区爱心人士,开展“大家帮小家”爱心活动。

我社区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小册子、开展志愿服务宣传活动等,在辖区内大力宣传关爱辖区困难家庭子女的生活、读书活动,通过号召辖区企业、爱心个人,动员起来参与其中,形成“大家帮小家”的局面,通过此次宣传活动,为辖区2户有困难家庭子女和爱心企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困难家庭子女得到了有效的帮助。

二、开展主题活动,切实做好帮扶工作。

联合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爱活动。12月,x社区联合扬州广陵学院2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到阳光安养中心,为中心的困难残疾儿童带来了各种儿童玩具、积木拼图以及水果零食,并与他们—起做游戏。组织此次活动的王同学说道:“能够帮助到这些困难弱势儿童,我们非常的开心,希望更多的有时间有爱心有能力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残疾儿童的行列中来”

计划生育家庭帮扶 篇10

未成年子女帮扶方案

2010年,云龙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的优势,将在社区内以不同的形式全面开展了关爱困难家庭、流动人口未成年人活动,帮助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子女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

一、广泛动员、积极组织。社区及时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关爱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子女活动中来,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关爱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子女活动方案,进一步推动工作的发展。组织志愿者与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志愿服务。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关爱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活动方案,推动此项工作顺利进行。以此为基础,社区组织志愿者与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子女进行服务。

二.注重家庭教育。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在社区内开展健康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召开动员会,动员各个居民关爱、帮扶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成员未成年子女,发动群众寻找、发现身边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对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子女的身心健康给予充分关注。

上一篇:班级的故事初一作文600字下一篇:2018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