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作品研究报告(共11篇)
作品名称:简易塑料袋抽拉装置
主要材料:废弃塑料瓶,塑料袋
作品介绍:所制作的“变废为宝”的作品是塑料袋抽拉装置,是为了方便每个家庭的关于塑料袋的使用,想到利用抽纸的原理,设计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简易塑料袋抽拉装置。本装置不仅方便实用,而且还可以反复循环利用,在瓶中所有塑料袋抽拉完毕之后还可以加入新的塑料袋,相当环保。此外,该装置为透明材料设计,使用者可以在瓶身DIY自己喜欢的花式、颜色。而且,还可以将该装置挂在墙上,如挂在冰箱旁边的墙上,在瓶身还可以粘贴一些便签,具有提示的功能。从以上这些功能可以知道该作品真正做到了“一物多用”,充分发挥了所使用材料的功能。
该作品可能相比之下显得比较简单,但是该作品的创新理念绝对是非常好的,该作品将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品结合起来,是组合法的思想,同时,该作品将我们最常见的抽纸的原理结合起来。
“变废为宝”作品设计报告
一、设计思路
在一开始我们小组就针对选题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建议下,我们决定设计一个类似于抽纸那样的塑料袋抽拉装置。设计这个装置是我们小组在采取头脑风暴法的创新技法后确定的。
设计这个作品,是为了方便每个家庭的塑料袋的循环使用。从我们前期的讨论中我们发现基本在每一个家庭中都会循环使用买菜和买商品用过的塑料袋,用来装垃圾。可是,这些塑料袋的放置问题却很让人头疼,所以我们结合塑料袋的特性和抽纸的原理,决定设计一款利用和抽纸同样原理的装置来管理和使用这些塑料袋。这样就会让更多的家庭不会因为“占地方”,“不好看”等问题来拒绝重复使用那些只用过一次的塑料袋了。
二、作品设计与制作过程
在确定了所要设计的作品的大致方向后,我们小组立即分工合作,寻找适合该作品的可行性的方案。
首先我们想到的用来盛装塑料袋的容器是用过的抽纸盒,但是在实际测
试之后发现这个方案并不可行,因为用过的抽纸盒对于塑料袋来说太短太窄。所以我们再次结合塑料袋本身的特性,发现大瓶的饮料瓶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于是我们决定采用大瓶饮料瓶来完成这个功能。接下来就是关于塑料袋的一些小问题了。在设计方案论证的一开始,我们并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分析,笼统的将塑料袋装进瓶中,决定利用塑料袋本身的摩擦力,从瓶口抽取塑料袋,结果发现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时候会因为抽取力度的不合适导致一次性抽取的塑料袋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而且还会出现有时候根本抽取一个塑料袋之后,下一个塑料袋不会跟着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于是我们小组成员在宿舍仔细讨论之后决定再认真研究一下抽纸的原理,结果发现抽纸是一张一张叠起来的,我们恍然大悟。放弃了最初的从瓶口抽取塑料袋的方法,决定采用和抽纸类似的原理,在瓶子的侧身开一条缝,从侧面抽取塑料袋。
在作品的继续制作基本完成后,我们发现为了方便使用和该装置的放置,我们还在瓶身两头设计了一根绳子,这样就可以方便该装置直接挂在墙上,同时也设计了一个粘性面,可以方便将该装置直接粘在厨房的墙上,取用方便,充分考虑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三、作品不足与改进思路
我们这次的“变废为宝”作品设计,由于是第一次做类似的创新设计,我们小组所设计的作品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在盛装塑料袋的容器上能不能再做一些改进,因为在塑料瓶上的开口,由于材质的原因,开口边缘部分会比较锋利,是不安全的,不小心容易划伤手。所以我们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继续改进这个缺点。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对于塑料袋的处理,如果每一次使用之前都需要将要使用的塑料袋进行抽纸那样的折叠处理的话,那么步骤
就会很繁琐,所以我们准备下一步仔细研究下抽纸是如何折叠成那种便于抽拉的形状的。由于我们考虑的不周全,所设计的作品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们一定会努力改进。
四、感想与体会
关键词:作品导向,信息科技,创新思维
1 关注创新思维培养是大势所趋
2015 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是发展的动力之源”。钱学森老先生曾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 没有哪个的学术成就, 能跟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 他认为“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民国时期没有信息时代各种先进技术和工具, 仍然可以培养出钱老认可的大师, 可见, 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创新思维内涵及当下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创新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衡量标准。通常认为, 创新思维是以独创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通过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 得到独到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通常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灵感顿悟等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一般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坚持性、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旺盛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 赋有冒险精神、热衷革新等人格特点。
根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可知, 人的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和创造六个层次 (如图1 所示) [1]。
要进行高阶的认知行为需要有坚实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作为基础, 但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些低阶思维中。现实情况是, 教师常常让学生进行大批量有标准答案的习题训练和操作技能训练来应对学业考试。这些“非对即错”的良构问题经过大量训练后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这样学生虽然在解题时能快速形成套路, 高效完成操作并拿到高分, 但对高阶思维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太大帮助。比如学生能快速背出“ASCII码由7 位二进制数组成, 可以表示128 种不同的字符”, 却不能非常深刻体会ASCII码背后的编码思想。
创新思维作为认知目标的最高层次, 需要灵感和顿悟, 有时教师也无法达成。面对这种情况,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李希贵校长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指出:“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一是不要用自以为正确或好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二是要用多元化发展的观点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求。”[2]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提供恰当的引导和帮助, 鼓励多元发展, 激发学生潜力。由于样本的多样性, 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也许就是创新最好的土壤。
3 基于作品导向的创新思维培养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 创新思维更多体现在出于自身兴趣参加竞赛, 热衷制作作品的学生身上。在作品制作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向教师寻求帮助, 能真正自主构建知识。所以,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展基于作品导向的项目活动, 在制作注重原创的作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1 基于真实问题和情景创设作品
根据构建主义观点, 人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建构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 抽象地存在。平时教学, 为了追求效率常忽略情景创设。如计算机硬件, 传统的讲授型课堂, 学生能快速背出计算机五大逻辑部件, 却无法感悟存储程序思想。如果能将学生置身于当时情境, 引导学生像冯·诺依曼那些科学家一样去思考, 就能将简单的知识传授变成学生自身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教材上固定的结论性知识背后, 可以附上一些有趣的思想实验或探究活动, 让学生从发明创造者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制作作品, 勇于创新。设计创作也是一样, 以《海洋生活畅想》作品为例。学生自定角度, 制作关于未来海洋生活的动画, 针对这个动画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1) 人们为什么会在海底生活——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大陆面积减少;
(2) 人们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海陆两用传送龟 (带有植物型自动生氧装置、可大批量远距离载客) 、汽船;
(3) 在海底人们如何居住——有提供氧气的居住球 (可根据力学原理自由升降) ;
(4) 如何维持氧气含量——有专门的氧气加气站以及充值系统;
(5) 海底器械发生故障怎么办——有海底服务机器人 (听从人类的指挥帮助人类) 。
学生始终将自己置入真实的社会环境, 并没有因为主题是对未来的畅想而脱离实际, 都是从现实需求出发, 展开联想进行创作。
设置真实的社会情境, 有利于学生综合考虑多方面复杂的现实因素, 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再以作品形式呈现解决方案或成果,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2 提供原型启发, 激励学生迁移创新, 设计作品
一般来说, 知识经验越丰富, 概括水平越高, 情境间共同因素越多, 越易将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提供恰当的原型启发, 有利于积累经验, 触发灵感。
以平面设计为例。刚开始创作作品时, 学生常常无从下手。这时, 教师提供一些经典案例供参考学习, 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 并衍生出新的创意。如运用Photoshop制作创意海报活动中, 教师介绍了一些运用夸张、联想、幽默、比喻、对比等创意方法的优秀广告案例。学生通过这些案例启发, 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结合要表达的内容, 先发散思维展开想象搜罗素材, 再聚合思维, 将创意元素联系在同一逻辑中, 创造性地修改、设计等, 最后完成创意作品。
在Flash教学中, 教师也要注重案例启发。如以叙事动人的《大学三部曲》, 符号式的火柴人动画, 《3 idiot》的定格动画等。素材和创意的累积, 可以在学生的创造性运用中得到新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 陆续有一些热衷创作的学生获奖, 说明原型启发有一定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 原型启发、范例引导的本意是激发灵感, 促进知识迁移, 而非依赖这些原型, 停留在简单的模仿。
3.3 融合自身体验, 综合知识体系, 开发创新作品
创意来自最本心的萌动, 来源于学生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疯狂想象和对生活的切实需求。从自身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认知视角出发, 也许就能激活创新。比如, 有学生制作《带刺的幸福》Flash动画, 以自身真实故事改编, 抒发对母爱的感慨。有学生热爱篮球, 拍摄了以篮球为主题的《追梦》微视频。有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拍摄了一个名为《小欲望, 大代价》的暗黑风格的超自然故事。这些作品本身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是独特的、创新的, 但又和大多数人的生活、梦想产生情感联结, 可以引发共鸣。
综合运用知识体系,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可以创新。如在《海洋生活畅想》中, 学生综合浮力知识设计海底居住球, 联系科幻片和现实生活中的导航, 设计了汽船的声控导航系统。有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制作了介绍硫元素的各种形态变化的动画。这些作品制作过程中, 教师提供的帮助有:在学生思维停滞时, 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启发, 共同讨论, 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介绍相关制作软件, 以更高效地展开制作;在学生搜集和处理素材时, 提供较高效的搜索平台和处理技能;在学生绘制设计时, 传授一些绘制技巧;在学生制作动画效果遭遇困难时, 演示一些动画或视频特效的技能。其他全程由学生自主设计, 分配任务、控制进度、构建知识直至达到所需效果。经过整个作品制作过程, 发现学生自主设计创作的能力大幅提高。
可见, 建立多元、开放、包容、综合的课堂文化, 提炼学科思想的同时,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兴趣;基于作品导向为学生提供帮助, 引导他们融合自身体验, 综合知识体系, 利用信息工具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 制作作品, 能够实现创新。
3.4 作品创作中的创新人格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通常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坚持性、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信心等人格。在信息技术日益替代重复劳作和大量记忆的今天, 教育更应注重思维的引领和人格的培养。
创新思维作为认知目标的最高阶, 需要以其他高阶思维为基础。就独立性和坚持性而言, 要培养创新人格,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只有坚持独立思考, 敢于表达自身的真实想法, 才能尝试从独特的角度去解读问题, 打破思维定势。例如, 在《引导层动画》一课中, 由于教师引入的案例是完全贴合桥的形状的小车过桥, 大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都是贴合道路形状的, 只有一位同学, 结合之前学过的《月亮绕地球》中的绕圈效果和自己的想象, 制作了一个小人长距离滑行后, 腾空跃起, 360°旋转落地的滑雪动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要设计开放、多元、探究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探讨, 尝试在解决复杂的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 锻炼能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 个人的成就与发展是激发学生持续上进的根本所在。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将教学活动拆解成一个个阶梯式系列任务, 让学生通过问题的逐个击破, 累积成功经验, 能更好地塑造自信心, 养成创新人格。
3.5 多元的评价机制鼓舞创新
创新作品不能以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 更不应以冷冰冰的分数为创新作品贴上标签。对于评价机制笔者认为有几点非常重要:
(1) 及时反馈, 学生每一次制作作品都能得到恰当的点评和引导;
(2) 公开展示, 当作品不再只是作业, 而是个人成果时, 学生更愿意花时间去打造自己真正满意的作品;
(3) 多元评价, 作品的优劣应放到群体之中, 集思广益, 好的部分相互启发, 不足的部分一起思考改善方法;
(4) 契合需求, 作品是否具有现实价值, 能否很好地满足作品受众的需要, 是作品创新的持续外在动力。
4 结语
创新很难教出来, 更多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感悟出来、在多次的失败中发掘出来。教师可以做到的是, 认清创新的重要性, 更新自身的知识技能, 通过不断尝试各种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探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模式,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W·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皮连生,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创办于1989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竞赛旨在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该竞赛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自创办以来,已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连续举办了13届。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竞赛章程规定,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挑战杯”一座。
大赛影响
2013年10月13日至17日,第十三届“挑战杯”交通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苏州大学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并列以总分480分获得本届“挑战杯”。决赛期间,内地及港澳地区450余所高校的4000余名师生代表参赛参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新闻媒体代表和当地中小学生观摩了作品展。近百家企业与所关注的参赛作品作者进行了投资意向洽谈,有的还现场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书。
“挑战杯”竞赛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另一个则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两个项目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共有2000多个学校加入。“挑战杯”系列竞赛,每一届承办都有独特的会徽、口号、吉祥物、展板、创新故事等线上和线下特色品牌活动,使得“挑战杯”与时俱进,不仅具有权威性更具备时尚、高端、大气的特性,更深入的走入了学生内心。
发明作品:每班至少上交一份作品(附上创意说明300字以内)(班主任负责)
科幻绘画:每位美术老师上交三份作品(附上创意说明300字以内)(涛、琴负责)
科学论文:每班上交一篇(学生写的)(各语文老师负责)
科技实践活动:每位任教过科学的老师上交一篇
以上作品请于2014年9月18日前上交到周浩明处,具体细节要求,请查看相关通知(Q群文件里或登录“番禺科技教育网http://kj.pyedu.cn/”下载)。谢谢
一、答辩准备工作
1.各参赛小组请将参赛作品的相关资料(包括答辩PPT、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准备好。
2.各参赛小组代表进行参赛顺序抽签活动。
二、答辩要求
1.每个参赛团队答辩的学生不少于2名(参赛团队仅1人除外),答辩时间为8分钟,其中项目成员陈述时间为5分钟,专家提问3分钟,不得超时。
2.要求参加答辩的团队将陈述内容制作成PPT进行演示。在展示ppt的过程中,要伴随口头的陈述,讲解过程要把主要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既不失完整、又重点突出、形象鲜明地介绍作品提出的问题及其依据、研究思路与对策、实验结果等,论据充足地导出结论,表达要清晰、流利。
3.答辩时应着装整齐,礼仪到位,重点突出,层次清晰,阐述简洁、明了。
4.参赛团队应提前30分钟到达指定答辩室,凡无故迟到15分钟以上者,则视为自动放弃,取消答辩资格(参赛团队到达后,团队负责人在工作人员处签到。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按答辩顺序将PPT等多媒体文件复制到指定电脑上)
三、答辩内容
1.自然科学类项目
重点阐述作品的基本思路、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研究结果的意义、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要求携带作品、已发表的论文复印件(论文的封面、目录及正文)、专利证书复印件等材料。
2.哲学及社科类项目
重点阐述作品的研究依据和意义、调查方法与结果、研究或论述的结论、结论的社会意义/经济效益/现实作用等。要求携带作品、已发表的论文复印件、社会调查数据及相关材料。
四、答辩流程
1.活动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请团委老师致辞;
2.参赛团队及个人结合其参赛作品及以ppt形式进行现场陈述和回答专家提问;每个项目5分钟陈述,3分钟问答;
3.现场评审过程中产生答辩成绩
五、评分细则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评审标准:
(1)科学性占30%,其中包括:科学意义(15%);研究方法合理性(5%);结论重要性(10%)。
(2)先进性占20%,其中包括:先进程度(10%);难度(10%)。(3)创新性占20%,创新程度(20%)。
(4)实践性占20%,其中包括:应用价值(10%);影响范围(10%)。(5)现场答辩占10%
2.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评审标准:
(1)科学性占40%,其中包括: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10%);论证的严密性与论证可靠性(15%);论证的正确性(15%)。
(2)先进性占20%,其中包括:难易程度(10%);学术水平(10%)。(3)创新性占10%,创新程度(10%)。
贺州学院,一个充满诗意和莘莘学子健康成长的领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以她独有的教学和管理理念吸引着各地学子,这个美丽的地方一直享受着三省交界人民的盛誉,学子们的开拓进取精神是学院一直迈向更高领域的扎实基础。学院秉承中国优秀的美食文化,多年以来,学院每年都会应大学生红五月系列节举办科技作品文化活动展,以此来提高和综合现代大学生的素质和动手能力,在党中央领导的青年团学子们将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的党献上自己的成果。今年的“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即,由学院团委主办,贺州学院所有学子共同参与,和谐校园生活的口号拉开“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帷幕。
活动目的促进大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贺州学院“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浓郁艺术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丰富学院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此外,艺术节的举办特别是科技作品文化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打造我院文化品牌和动手能力,提升我们学校形象。
活动主题:莘莘学子中国梦,创兴科技贺院强
主办单位:贺州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贺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活动对象:贺州学院全体学生
作品报名时间:2013年4月29日前
作品上交时间:2013年5月12日至15日下午5点半至7点 作品上交地点:学院机电实验楼203教室
活动时间:2013年5月21日
活动地点:贺州学院西校区音乐广场
活动形式:
1.活动前由宣传部张贴海报宣传。
2.报名截止之后在学校设立作品收集点,对作品进行编号收藏,以便现场投票评比。
3.现场投票结束之后,会给获奖选手颁发相应证书并将他们的获奖作品在校园内展出,以此作为鼓励和嘉奖。
比赛要求:
1.各二级学院至少出十件手工艺作品。
2.作品主题鲜明积极向上,构思巧妙。
3.活动分个人和团体参赛(团体不得超过三人),需标明。必须是自己动手
制作,不得购买成品。
作品类型:
1.布艺类:布艺灯,布艺熊等等;
2.编织类:十字绣,围巾,花环等等;
3.纸艺类:剪纸,纸类小饰品,纸艺包装等等;
4.雕刻类:小型雕刻作品;
5.串珠类:创新形式的挂件、手链等等;
6.建模类:建筑模型作品;
7.其他自主创新类。
手工艺作品的评比细则
此次活动,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评比原则, 积极倡导各位在校
学生进行现场投票。
投票流程:
1.参与投票学生到发票区领取卡纸(每人限领一张)
2.写上最喜欢作品的编号(现场提供笔)
3.投放到收票处的纸箱内
奖项设置:
根据投票选举最优,将给予参赛同学以下荣誉
最佳人气奖1名80元 荣誉证书
最佳创意奖2名50元 荣誉证书
最佳制作奖3名30元 荣誉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荣誉证书
附件一:手工艺作品报名表
机械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分团委学生会
附件1:
手工艺作品报名表
报名负责人:谭春丽联系电话:182 7842 8064宿舍:5栋106 报名方式:
一、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异同
新闻作品是真实、具体、准确、简练地用通俗化的文字记叙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包括叙事和评论两大类。文学作品是作家运用想象、虚构等各种艺术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有很大的内在差异。
第一、新闻作品绝对不允许虚构, 而部分文学作品却可以虚构。真实性是新闻作品的安身立命之本, 新闻报道要求作品的内容真实、客观的记录现实生活, 不能有丝毫“合理想象”, 即便是新闻评论, 也必须以客观存在为依据。语言要求朴实、精练、规整、准确。而文学作品可以根据创作需要, 对社会生活中“人”的情感、体验进行升华,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部分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剧本等等, 通过作者的创作进行故事虚构、情感表达, 甚至用夸张的描写方法。言辞讲求绮丽、华美、耐人寻味。第二、新闻作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 而文学作品则很大程度上是提供审美、娱乐和消遣。
当然, 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也有兼容交汇的地方。如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 也不可以虚构。新闻作品中由通讯衍生出来的“特稿”与文学作品中的“报告文学”, 新闻作品中的“评论”与文学作品中的“杂文”、“散文”, 其行文风格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报告文学作为近代社会的产物, 是用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的报道性作品。是新闻与文学紧密结合的作品。既忠实记录时代风云, 又富有时代精神。如:《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7期刊登的特稿《父与子两代人的家国》, 总字数1.1万余字, 从体量上看, 已然属于一篇小体量的报告文学了, 从内容上看, 文章从我国经济学领域出名的经济学人高粱入题, 用叙事纪实的手法讲述了发生在其父亲——我国著名学者、思想家、经济学家顾准及其家庭的荣辱兴衰。与报告文学的体裁如出一辙。
评论的功能是多元的、包容的, 除了针贬时弊、表达立场, 还有褒扬正气、励志壮行。如:2008年北京残奥会举行, 新华社时评文章《为生命喝彩》中这样写道:“残奥会抒写的是昂扬不屈的生命乐章。体育运动是人类探索和开拓体质与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 残疾人体育运动更具有‘精神寓于运动’的特殊意义。正如残奥会告诉我们的, 体育的美感、魅力并非必须依托于躯体的完整, 残疾人运动也有夺目的绚丽, 也有荡人心魄的感动……”
感性的语言, 抒情的文风,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感受到了一股浓厚的散文味。
可见, 无论是新闻作品或是文学作品, 对其作品要求的重要一点, 就是文章的可读性。就新闻作品而言, 其分量首先取决于报道的题材, 即新闻素材。但题材以外的很多要素对新闻作品分量的提升作用也同等重要, 如内容的切入角度、标题的制作、对整篇文章的策划布局、文字语言的美化、版式的组合包装等, 这些都增加了新闻作品的可读性。
二、新闻作品融入文学手法是写作创新的有效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很大的变化, 价值观变得多元化, 加之电视、广播、报纸及新兴媒体的相互竞争, 受众对媒介的可选择性增多, 这就对新闻媒体的新闻作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平铺直叙的报道风格、严肃规范的文字语言的新闻作品, 势必缺乏一定的美感。因此, 新闻报道要出彩、吸引受众眼球, 就必须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
笔者认为, 在准确传播讯息的同时, 适当借鉴文学手法和文学语言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不失为新闻写作创新的有效手段。但要把握好度的问题。如何把文学元素合理地运用到新闻作品中呢?
1.运用文学手法为新闻作品营造饱满的文采。所谓文学手法, 就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统称。修辞手法可以使句子更生动形象。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表现手法则可以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在新闻作品中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有:散文手法、描写手法等。
所谓题好文一半。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精华之气。在“读题时代”的当下, 新闻标题也是帮助受众选择新闻信息的向导。但只有好的标题, 没有引人入胜的开篇语, 读者也不会认真、感兴趣的把新闻报道看下去。因此, 把适当的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 能使文章的开篇生动、大气而富有张力, 能够有效维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进而纵深阅读。
上世纪60年代, 原新华社社长、著名新闻记者穆青先生就提倡, 在新闻写作实践中, 将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中。用这种手法来做新闻稿件的标题, 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运用文学语言提升新闻作品的写作技巧。以叙事类新闻报道为例, 目前, 许多综合性报纸为了加大新闻的覆盖面, 增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栏目。比如深度报道、热点透视、新闻时评等。在这些栏目的报道中, 记者往往会通过借用各种文学的叙事手法, 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 用精致、感人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 在坚持真实性的新闻原则基础上, 让原本枯燥单调的新闻事实变得有血有肉, 引起读者共鸣。运用讲故事的文学语言, 不仅有助于呈现报道对象中的人或物的立体饱满感, 避免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呆板结构, 还能使事件叙述得跌宕起伏, 富有吸引力。
当然, 叙事的语言、角度也不是固有的单一模式, 在新闻写作中, 可以通过旁观者的角度叙述现场, 或者把握好叙述与议论的结合度, 适当运用设问、反问等语言, 把作者的思想、观点巧妙地赋予报道的内容中, 让读者自由地进行思考和价值判断。这样更能使整篇新闻作品具有描写具体、细节感人、视角独特、思想生动等特色。
结语
综上所述, 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虽有本质区别, 但两者都是由新闻和文艺工作者创造的精神产品, 互有补益。对新闻作品而言, 融入文学元素、运用文学手法和语言来丰富、美化、提炼新闻稿件, 是新闻发展的需要, 也是创新新闻写作, 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的一种有益尝试。但同时,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 新闻作品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 文学性才是第二位的。缺少真实性的新闻即使文学性再强, 也失去了新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爱学, 《新闻写作》[M].珠海:珠海出版社, 2000
[2]董丰朱建军, 《新闻写作中的借鉴与创新》[J];军事记者;2005年03期
[3]伍本芸, 《新闻对文学语言的借鉴》[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04期
[4]陈龙, 《新闻作品评析概论》[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
优秀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普作品,固然可以来自科学技术本身的创新突破。这种创新突破的本身就是原创的,但是作品的诞生并不仅限于此。科普作者的创造性活动是原创性的,也是造就优秀科普作品的最重要因素。
科普作者的创新意识并不局限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创新突破,而是用心把如此丰富多彩而又生动神奇的科学技术揭示出来。首先自己有着对技术创新突破的挚爱,把自己珍爱的东西介绍给大家,难道还会不生动吗。如果自己也没对科学技术创新突破有着惊异喜好,又怎么能表达成感染广大读者的作品呢。
徐迟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科技工作者,可是他被陈景润勇摘数学王冠上宝石的壮举所感动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写出的《哥德巴赫猜想》感染了那么多人,激起了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汲取的。
你要表达的东西自己感兴趣吗?自己觉得生动吗?如果自己都觉得枯燥而索然无味,那就慢慢再推出来吧。你要表达的东西首先自己是爱好的,自己是被感动的,就会用心去表达、去传递,进而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被吸引。
1993年5月8日,李政道代表全世界科学家接受罗马教皇为四百年前伽利略案的道歉。科学胜利了,李政道在即席发言中并不只是炫耀胜利,他用最平凡的语言依然在科普:地坏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都是对的,运动是相对的嘛,错的是只许一种说法存在,并且压制对方。一言既出,举座皆惊。接受道歉,不仅不藐视对方,却在宣传极普通的科学道理。人们不得不佩服科学家的科学态度。
一个孩子天天缠着父亲讲故事,一天要一个新故事,父亲被搜尽枯肠自编自讲,仍不敷应用。遂求教于科普故事书,但孩子的要求很高又极平常。“讲过了,不要再讲”“不许念,要讲”。其实就是要讲得新鲜、讲得生动。想不到,伴随执拗地追求新知识的孩子的成长竟然造就了一位科普作家——父亲也不满足于现成的科普故事,自己编出更生动、更鲜活的科普故事来,而且想到这些故事写出来可以给更多的孩子带来欢乐。
教育科学至今还是一门未完善的科学,可是它的力量太强大了。二战后,德国、日本简直是一片废墟。谁也不会相信,仅仅20年,这两个国家又重新崛起于世界经济前列。靠的是什么,教育,有良好教育素养的国民。战争可以摧毁一切物质的东西,但无法摧毁教育造就的国民的教育素养。一百多年前,日本曾经取得中国封建王朝的巨额战争赔款,他们是怎么用的?一分钱也没乱花,全部用在教育。这就是真正“可怕”的民族。当人们在追求财富、享受的同时,千万不该忘记,孩子的教育素养是胜过物质财富的财富。
一位百岁“科普工作者”说,写东西简单明了,感觉不满意的都要改掉。文章浅显易懂,又要意味深长。他的分析可谓入木三分。
80多年前,赵忠尧赴美留学,师从密立根,竟然敢说导师给的题目太简单。这位从未被学生拒绝课题的诺贝尔奖得主忍住恼怒换了题目,扔下一句“再不要就算了”。从后来那个题目中,赵忠尧在世界上第一个测到正电子,测到正负电子对的湮没。并准确计算了不亚于现代观察结果的正电子能量0.5 MeV,后来获得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同学安德森正是从与赵忠尧的讨论“如果在磁场中用云室观测就更清楚了”获得了正负电子对的云室径迹。可惜的是评委中有一位同行自己也不准确的测出能量仅0.3 MeV,竞否定了赵忠尧的入选。半个多世纪后,当年物理学奖评审主席爱克司朋不无遗憾地说,如果不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赵忠尧应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赵夫人曾在家里讲起,晚年的赵忠尧表示将来退下来可以去中学教孩子物理。有着惊世发现的大师惦着的是教育。
已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能写。但要写出新意来,要有新的视角,新的观察,依然引人入胜。同时,人类的成长是持续的,新生的。新成长起来的孩子需要不断地汲取新科学知识。
让孩子敢想好思,敢问好问。爱因斯坦忆及,自己从小就在思索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追着光线过去,会发生什么呢,导致相对论的认识产生。有一次上海物理竞赛颁奖时,谢希德对同学们说,你们是解决问题的高手,但你们更要成为提出问题的能手。
科学是完美的,但又不尽是解决了的。宣传不尽完美之处,对读者对科学的发展也许更有益。科普作者也不可能要求什么都弄明白了,没弄明白的也可以写出来。人类到今天,对月球表面情况的了解超过了人类对自己星球内部情况的了解。怎么会有地磁场的,并没有完全弄明白。没有弄明白的也写出来,对孩子是很有价值的。人体真是一个完美无比的生物机器人,让人惊叹。因为至今也没完全弄明白,这些去告诉孩子激发他们产生探索的愿望,这也是科普的力量。不是吗,爱因斯坦就揣着孩提时代的向往进入科学发现。谢希德鼓励孩子们成为提出问题的能手都寄托着这样的期望。
不要小看科普,它的传播依然会带来科学技术的突破和进步。把中国印刷术从铅与火的原始劳动中解救出来的王选,当年正是从科技期刊里了解国外已进入激光照排,从而瞄准第四代激光照排去突破的;它又催生了数以百种的汉字输入方法。现在平均每个汉字击键次数不到两次,世界上没有哪种文种输入速度比得上曾经是愚钝古老浩瀚达成千上万个的汉字仅用26个健盘就能完成的输入速度了,是王选让汉字重回世界领先的地位。
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可以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创新的学者开拓者,也可以是从事科技应用的人,也可以是从事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传播的科普工作者。对第三类作者,不应该是资料的罗列堆砌,而是充满着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向往,科学写作对他们依然是充满探索,充满好奇,充满开拓性的创造性的工作。把那些激励人心的自然奥秘和人类创造的奇迹传递给青少年和广大读者同样是激动人心和愉快的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博格的伙伴霍夫曼教授看着人类从对几十种元素的认识到实现人造核素后创造出几千种核素的演进发出了“激动人心”的感叹,热情地赞颂科普图书让人们“有机会来接触来探索这一激动人心处于科学前沿的研究领域”从而反映了科学的奇异。
神奇的地球,神奇的人类,我们应该让人们,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这一切。尽管人类还远未弄明白这一切。 茫茫宇宙,就飘荡着的地球这一块石球。演进出了上百种元素,演化出了水和富含氧的大气——生命的基础,又独具了与太阳间如此完美合适的距离,演化出了生命体—植物—动物—人类。人类堪称神奇,一位医生惊叹人类器官的完善完美,觉得简直是无以复加的,就胰腺这个小小的功能器官就是以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完美。人的消化系统是一座完整的化工厂,胰腺就是生产帮助消化各种食料糖类,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消化酶的小工厂,一天分泌的胰液达到令人无法置信的上千克,而且和胆囊共用一根总管输入肠道。一旦阻塞,竞然会把胰脏自家消化腐蚀掉,变成如丝瓜络般的血管病体。
有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仍然值得我们去深思去传播。不是嘛,电子被人类发现只是百年的历史,谁也不会预料到,今天带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几乎都是和电子有关的。把舒适方便,绚丽多姿的现代化生活带给我们的宇宙飞行、自动控制、电脑、互联网、电视、DVD、空调、冰箱、手机、磁卡,又有哪一样离得开电子呢。今天的火箭、飞机、汽车也是电子在芯片里的辛勤工作才使驾驭变得如此的轻松裕如、如此便捷。我们不应该忘记,正是我们的电子朋友这个精灵的不懈工作才实现的。而且人们还并不满足于请这位电子精灵来工作,甚至还要邀请量子、光子也来参加工作,计算机的超高速,超高频,超小型又将远远胜过电子。
今年是阿西莫夫离世20周年。为了心爱的科普创作,放弃了显微镜下的生命科学研究,用键盘将自己对科学和对科普的挚爱向读者倾诉了了大半生。在生命尽头前为自己不能为大家写作还乐观地打了招呼,但一代科普巨匠留下的470本著作(已有106本中文译本),已是无法再被超越的财富。
中国人能行,我们应该宣传,但不该只停留在四大发明。近百年来,人类实现的腾越,我们应该思索:不仅是赵忠尧,朱棣文的实验方法早十年前上海的科学家就提出来,只是没有投入经费去做罢了。合成胰岛素是中国人最早雄傲世界的。超高速计算机,受控热核反应,航天事业,中国人正在赶到前面。飞跃发展的科学技术,要求涌现出更多的科普作家。相信两岸的携手,中国人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以无愧于这一伟大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蔡善钰.人造元素[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2] 上海市物理学会.物理[M].上海:中西书局,2009.
[3] 李振良.宇宙文明探秘[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4] 李政道.挑战的物理[R].上海:在科学论坛上的讲演,2009.
作者简介:
陈英黔,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编审委员会编审。新闻出版总署上海教培中心兼职教授。
陈先,上海市物理协会,华聚公司工程师。
欢迎大家参观我们的展台。本次科技节,我们展出教师自制教具2件,小发明3件,小制作2件。
1、简易过滤器
制作原理:对水的净化
取一个空塑料饮料瓶,剪去底部,瓶口用带导管的单孔塞塞紧,将瓶子倒置,瓶内由下向上分层放置洗净的膨松棉、纱布、活性炭(即木炭)、石英沙、小卵石等,就得到一简易的净水器。也可在活性炭下面再放一层石英沙.使用说明:
① 卵石、石英沙要洗干净,小卵石、石英沙起过滤作用。② 性炭也要洗干净起软化水质的作用.③ 可以未过滤水的出口处设置一个过滤纱布或过滤棉以滤去较大的杂质,同时也方便以后更换和清洗.2、行程问题演示器
制作原理:相遇问题 直线运动
使用说明:第1、2车道为快车道,第3、4车道为慢车道;第1、2(3、4)车道可演示相同速度相向(反向)运动;第1、3(2、4)车道可演示不同速度相向(反向)运动;第2、3(1、4)车道可演示不同速度同向追击运动。
3、变声哨子
制作原理:
根据频率决定音调的原理,不仅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甚至还可吹出美妙的乐曲。使用方法:
“变声哨子”,由一小注射器去掉前端而形成。使用时,用嘴吹哨子的上端,通过上下拉动活塞,改变哨子中空气柱的长度而发出美妙的声音,妙趣多多,乐趣无穷。
4、不脏手橡皮擦
制作原理:不脏手,方便,干净
使用说明:此橡皮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软毛刷,克服了学生在使用橡皮擦后,用手掌直接清除橡皮残渣和铅笔灰不干净、不卫生的弊病。新功能橡皮擦除痕后直接用“不脏手”橡皮擦上自带毛刷清除黑色残留物,让使用铅笔的朋友不再两手黑乎乎。
5、微型不倒翁
制作原理:不倒翁利用重心靠近底部上方,无论怎样放置,其重心总是在支点的上方,看上去就不会倒了。
使用说明:作为装饰品摆放在需要装饰的地方,不易摔倒。
6、简易小孔成像
制作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像:倒立的实像。像与物的大小:当物距(物与小孔的距离)等于像距(像与物的距离)时,像与物等大。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像大于物。当物距大于像距时,像小于物。使用说明:直接用成像仪对准发光的物体,就能在底部看到成的像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小孔的形状。调节小孔与发光体的距离,可以改变像的大小。
7、雄鹰展翅
作品介绍:该作品名叫雄鹰展翅,主要体现鹰的敏锐、高瞻远瞩;有足够的天空高度来供它飞翔,也体现出了一种 “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它代表大展宏图,鹏程万里。有励志和观赏的价值。
制作材料:
木板(长64cm 宽45cm)
画纸(长64cm 宽45cm)
瓜子(5两)
水彩笔2支
教学目标:掌握创新作品专利申请的意义及类型 教学重点:掌握创新作品专利申请的意义及类型 教学难点:掌握申请专利的程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什么是专利?意为公开的信件或公共文献。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世界各国都有专利保护的法律,专利立法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发明创造成果不受侵犯。
二、新授:
老师讲解案例“花80W元买回自己的技术”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专利申请的类型及许可
专利类型,取得专利的发明又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2、老师讲解案例“专利申请的三种类型”
3、专利许可
4、专利申请的实质性条件(1)新颖性(2)创造性(3)实用性
5、专利申请程序
(1)先进行专利检索,确保自己的创新发明作品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2)确定发明的创造内容可以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面设计这三咱类型的哪一种
(3)撰写专利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摘要等
(4)可以通过三种方式申请:拿着这些材料直接去国家知识局专局申请。
(5)等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的各种通知书,并答复审查意见通知书。
(6)办理专利登记手续或复审请求。
6、老师讲解案例“专利申请所需的文件”,让学生有所了解。
三、老师总结
老师小结专利申请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布置作业
1学生DIY作品活动的实施
找到一件合适的DIY作品,辅助教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取,而不是盲目地随意选择,材料容易获得,必须是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能突出基本科学原理并切实可行的实验器材.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让学生DIY制作幻灯机.只需为学生准备好硬纸板,凸透镜,小灯泡,干电池夹、开关、泡沫板等材料,通过一段录好的视频,指导学生完成.
学生自制幻灯机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每位同学都能够完成作品,这使他们体验到了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学生在制作幻灯机的时候不需要知道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只需要按照图纸制作.
学生制作完DIY作品后,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和建议.并引导学生写下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DIY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学生的歡迎,主要是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的,更加爱不释手.这样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进一步研究作品原理的兴趣.
2DIY作品实现创新教学设计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本身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要记忆的规律很多,由于初二学生刚学物理,对概念理解和规律分析都有欠缺,但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动手心情很迫切.笔者在构思这堂课之前,最后选择采用幻灯机的引入方式,并与学生DIY作品相结合.
【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的字母F,它能发出红色的亮光,请注意观察,老师将它放进一个纸盒子里,请看屏幕上出现了什么?
生:一个倒立放大的显示“F”光源的像.
师:这个纸盒是不是很神奇,谁能猜猜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盒子,有谁知道?
生:它实际上是个幻灯机.
师:恭喜你,答对了.请问这个盒子里最重要的一个部件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幻灯机就是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装置.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个小组都制作了一个幻灯机,大家可以将它拿出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幻灯机能使用吗?相信大家早已试过了,请大家用幻灯机成一个清晰的像在光屏上,观察一下所成的像.非常好,大家都成功地完成了幻灯机的制作任务.
点评笔者在这堂课上尽力充分挖掘学生DIY幻灯机作品这个素材:先让学生观察所成的像,幻灯机可以成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教会学生对成像性质的描述.在上一节透镜一课中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学生一般只能总结出两种像,倒立缩小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教材对于幻灯机投影仪的介绍很少,即使介绍成像实例时也是一笔带过,所以笔者认为在这里补充这个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以为后面介绍透镜成像规律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并且这个模型是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的,研究兴趣非常大.
【片段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师:大家能试试使用自制的幻灯机将所成的像调大或者调小吗?
介绍一下如何调节幻灯机,使像的大小改变?
生:拉伸纸盒,并且将幻灯机靠近屏幕,像就会缩小.
师:在拉伸纸盒的过程中,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改变了什么距离?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我们把它称为物距,(用大的幻灯机演示成像,让学生来比较一下像的清晰程度)单单改变物距就行了吗?大家注意观察,这个像虽然变小了,可是它模糊了,要想得到清晰的像,我们还要将镜头靠近一些光屏.
点评这堂课引入的核心部分是调节幻灯机使原来所成的像变大或变小,这是学生对自制幻灯机进行研究的初体验.通过调节,学生初步探究出拉伸纸盒物距变大,同时还要靠近光屏,使像变小的规律,进而得出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物距和像距有关的猜想.
实验探究过程中,笔者先帮学生细化了实验步骤,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进而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直观体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先学会找像,再学会找规律,使全体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探究全过程.
【片段三】课堂小结与评价
师: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你能说说自制幻灯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
生:f< u <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师:一开始我们调节幻灯机成像大小,拉伸纸盒时,为什么所成的像就变小了?
生:因为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师:非常好,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台生活中的幻灯机,它可以将各种美丽的图片成像在屏幕上,为了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图像,我们将底片倒插入幻灯机.在使用时,先把屏幕上的像调整到需要的大小,再调节镜头的位置,直到这个像清晰为止.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你自制的幻灯机是否满意,如何改进自己的幻灯机,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想让幻灯机成像更加清晰.
生:想让他成像更大,更亮.
生:我想做一个可以伸缩的镜头.
生:改变幻灯机的颜色,换不同厚度的凸透镜对比,凸透镜是会聚透镜,越厚,会聚能力越强,会聚的光线更多,就能使像更清晰.
师:大家的设想非常好,要实现这些想法,一定要亲自去动手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创新.课堂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 凸透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比如照相机,这些色彩绚丽的图片就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学了这堂课,你能自制一架简易照相机吗?
点评在透镜规律探究完成以后,笔者又让学生再探究幻灯机,思考幻灯机成像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设计不仅做到了前后呼应,还让学生将成像规律和实例自然结合,让学生觉得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有用的,通过学习这个规律,学生可以解释生活中很多透镜成像的现象.笔者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此次探究的升华:“对你所制作的幻灯机满意吗?想想你可以如何改进自己的幻灯机.”其实,这个问题笔者早已在前面的学习中埋下伏笔,让学生用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是不是也与焦距的长短有关呢?虽然这个问题可以放在下节课探究,不过已经有学生在谈到自己改进意见的时候就想到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观察对比了.
下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制作照相机的任务,学生非常兴奋,跃跃欲试,正好在此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发明的渴望,让他们积极动脑动手.另外,自制的照相机和幻灯机,都是一个可以拉伸的纸盒,但一个是物距在纸盒里,一个是像距在纸盒里,这个现象只有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制作以后,才能真正理解.同时,自制照相机为下一节课学习照相机和眼球又建立了一个生动的物理模型.
总之,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外的DIY体验,所表现出的
【科技创新作品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科技创新团队总结报告09-29
科技创新工作报告11-26
创新科技新思路现状调研报告06-27
科技创新骨干报告会活动策划06-22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研究解读09-26
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创新学分 实验课10-18
关于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07-08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示06-14
科技作品展活动策划12-17
机械创新设计设计作品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