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精选8篇)
通化一中 滕孝花
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多元社会现实的背景下,通过普通的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其核心要素是协商与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除了具备协商民主的一般含义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协商民主的特殊规定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始终要体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一现代民主精神,并把它作为民主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共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时的国情曾经提进行了“三三制民主政权”尝试,这是协商民主思想的萌芽和雏形。第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是协商的结果,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宣告成立的。其后,经全国政协协商建议,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党派性协商机关继续存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利益格局的多样化的社会,在新的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确认了“协商民主”概念,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概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主问题上最新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将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探索和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大胆探索和丰硕成果,彰显了中共中央顺应党心、民心,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决心和信心。
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呢?
(一)加大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的协商民主意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出现,有必要对其内涵要义进行深入解读、广泛宣传,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要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加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必要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和适用性,把握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协商的要求,形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工作联动,各方面工作相互衔接,增强各界别人士在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性,增强全社会民主协商的合力,让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其他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都知道如何去实践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同时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协商的目的在于以平等对话、自由交流的方式从而形成广泛的共识,营造平等、自由、公正、宽松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使协商各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协商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二)保障协商民主的平等。提高协商民主的协商能力。
我们不仅要保证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还要保证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在协商中的平等地位,这样才能保证政党间、利益群体间协商民主功能的有效发挥。协商民主的落实最终由其参与者:中共党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各民主党派成员来进行,因此,他们必须具备集体理性与责任性,掌握协商方法,具备良好的协商能力。我们要积极引导参与协商的各方面加强与其所代表群体的沟通,努力收集和反映他们的共同愿望,在民主协商中对公共决策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要努力培养他们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大局观念,理性地表达诉求,负责任地提出建议。既要反映本界别群众的意见,也要尊重关切其他界别的愿望;既要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要认真倾听了解党委、政府部门的意见,加强互动交流,促进彼此沟通理解。
(三)深入拓展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人民政协是我国最早协商民主组织,现在已经建立了全国、省级、副省级、地级、县级政协的五级组织体系,应该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我们要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吸收各民族、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别人士通过政协组织参与政事,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主要通过全体会议、常委会议等形式。还有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读书会、情况通报会,邀请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到有关单位上门走访、咨询问政,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开展调研、视察和服务群众活动,进乡村、社区、企业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等等,除此之外,在政协中国共产党还与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开展协商。主要通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开展提案等形式,从而丰富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形式。
其次、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各方面的代表人士,还要进一步扩大普通群众参与协商的范围。可以通过完善党的代表会议、人大会议、政协会议的旁听制度,改进群众大会、民主恳谈会、民主评议会以及群众来信来访、领导接待日、人民调解等方式,并逐步发展成为制度化安排。通过这些渠道和形式使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不同层面的渠道得到充分反映,使协商渠道更为多样和丰富。
第三、健全互联网协商民主的制度。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等特点与协商民主理论所倡导的公共协商精神有着天然的耦合之处。目前,中国网民以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网络社团等为载体,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政治参与中,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应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硬件设施建设,扩大互联网络的覆盖面,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公民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政治参与的各项权利,建立公共信息的及时客观发布制度,建立政府和网民的对话协商制度和引导网民理性讨论制度等,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三)健全协商民主制度,确保实效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的协商民主制度还不够完善,功能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比如协商民主的执行完全由共产党来主导,没有严格的执行程序,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措施;有的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做出重大决策前,不给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充分的准备时间即召开协商会或座谈会,有的在协商前已基本形成决议,协商只是走走形式,名为协商,实质只是通报情况;有的部分党政机关领导在提出协商的问题时,常常让与会或座谈人员统一思想认识,从讲政治的大局思考问题,用一些“高调”的语言暗示大家尽量多发表赞同意见,少提反对意见等等。总之,现阶段的中国协商民主制度没有彰显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所以要加强协商民主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首先、把协商民主过程制度化法律化。要按照“协商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原则,细化协商活动的安排和准备包括明确协商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协商过程中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政协、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各自应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承担的职责;明确协商议题的提出和确立包括确定需要进行协商的“大政方针、重要问题、重要事务、其它问题”等的具体内容,哪些事项必须协商,由谁提请协商,在什么时间和什么范围内协商;确定协商民主的程序包括安排协商活动的程序、通报情况和听取意见的程序、参与协商的程序,及时整理并报送协商成果的程序,落实协商民主的成果包括意见建议处理及反馈的程序、监督和检查落实情况的程序等,把协商民主形成规程或条例,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重点要建立协商议题确定机制、知情明政机制、协商反馈机制和监督落实机制。
其次、把协商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重要立法及法律修订、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社会政策出台、重要人事任免等问题都应进入协商领域,努力做到重大问题不协商不决策,重大决策不协商不实施;针对不同问题,可以采取先调研观察后协商的方式,或先协商然后再督促协商结果运用的方式,对于一些重要问题,可以采取二次协商、多次协商或分步协商的方式;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同民主党派协商的重要问题、需要通报的重要文件和重要情况等,应出台相对明晰的标准,或允许地方按照相关程序出台细则;下大力气解决协商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扩大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的知情权,构建各种信息公开渠道,要向参与协商的委员提供议题材料,让他们掌握信息、充分讨论、形成决议,再逐步实施,不能满足于召开会议、简单通报;各级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委员们反馈各类议案的实施情况,未能实施的应说明理由,对违反协商民主的决策效力问题、责任追究问题也应该有明确的规定。以增强协商民主的针对性和权威性。
第三、健全协商民主的评价监督体系。协商民主要健康发展、提高实效,必须在建立健全评价监督体系上下功夫。中央层面应制定一套全面系统、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监督制度。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部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出台更加详细、更加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评价监督细则,强化对议案、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的跟踪反馈;协商意见得到处理和反馈以后,积极开展事后协商,在督促落实中体现民主监督,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目前,协商民主已经广泛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而且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有助于改进党的领导和推进决策民主化。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协商民主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推动公民个体、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对话和交往,扩大并促进公共利益,不仅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而且公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程序,通过各自所联系的代表人物来进行协商民主,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各自的角色,有效整合社会各个阶层的资源,能够充分表达意愿,释放公民的政治诉求,拓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提升政治意识、增强参与能力,有利于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有效。
一、特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
“协商民主”, 最早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在反思选举民主不足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而且这种民主理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日臻完善, 虽然在理论上日臻完善, 但在政治实践层面却裹足不前。与它们完全不同的是, 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 走的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 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和建构理论的道路。因此, 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协商民主思想, 先后创造出或参与党内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三制”民主政权、政治协商会议、各界代表会议等协商民主形式及制度形式, 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萌芽和雏形。这为中国的协商民主发展确定了基调、奠定了基石。
(二) 解放战争时期, 我们就要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 很多人以为我们会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政权, 但是, 事实上, 我们一直将协商民主的思想贯彻和执行了下来, 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 我们党同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的各个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 通过民主协商来建立起了新中国。所以我们讲:“新中国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 也是民主协商‘谈’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 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这个时候很多人认为, 人民政协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应该予以取消。但是, 在这个时候, 我们党中央进一步秉承协商民主思想, 意识到人大的代表性尽管很大但不能包括所有方面, 决定在召开全国人大后继续保留和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民主理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期存在——“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这一世界特有的民主形式形成。
(三)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就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社会事务方面同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广泛协商,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而且协商民主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向基层延伸。十八大正是总结了我们多年的协商民主的实践经验, 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把协商民主写进了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 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 而这些理论成果的取得也正是我们半个世纪实践发展的结果。
二、特在和选举民主结合上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同选举民主的关系, 政治学界有争论:有人会这样的认识, 认为选举民主更能凸显民主的本质, 而协商民主只是补充。还有人可能还有这样的认识, 认为协商民主更适合我们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更符合我们的国情, 而且现在又着重提出来发展协商民主, 所以说未来我们民主政治发展的重点在于协商民主。其实这两种观点有有一些偏陂。其实,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都是为了理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二者缺一不可, 相得益彰。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两条腿, 少了哪个都不行。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结合起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所在。
(一) 在实施程序上是前后相连
选举民主, 主要是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表达每一个人的意愿, 用清清楚楚的票数来决定最后的选择。但协商民主, 则给各个不同的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 大家通过平等的对话、讨论、协商的方式来形成共识。在协商的过程中, 协商主体是平等的, 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的同事, 不论是企业的领导还是一般的员工, 他们的意见都会享有同等的对待。这样我们说, 我们政府的决策就更能够综合多方面的意见, 尤其是少数人的意见, 特别是那些弱势群体的意见, 使得我们的决策更加民主, 更加科学。所以,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 在某种意义上, 正好形成一个良好的互补关系。我们在决策之前, 可以先通过协商, 把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很好的协商和综合, 综合考虑之后, 把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在拿出来进行票决。这样我们做出的决策肯定就会更加的科学, 更加合理。比如说我们每年年初召开的两会, 人大会和政协会, 大家知道, 我们都是先召开政协会, 然后再召开人大会。在政协会上, 我们政协委员就一些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讨论, 然后再将讨论的结果提交给人大会进行表决, 这样我们说, 表决就更加有的放矢, 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 在机制结构上是条块结合
人大代表除解放军代表外, 都是由一定的选区或以区域为基础的选举单位选举产生的, 所以当选的代表主要从地域 (选区) 也就是“块块”的角度表达利益诉求, 代表的是所在选区选民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但政协委员的产生主要是由各政党、团体、界别在协商的基础上推荐产生的。所以政协委员所代表的主要是各自党派、团体、界别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也就是主要是从“条条”的角度来展开协商, 整合意见。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 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也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这两种民主形式刚好从不同的渠道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集中起来, 更能够广泛地代表民愿, 集中民智。
(三) 在民意整合上是多少兼顾
选举民主遵循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或者是相对多数, 或者是绝对多数, 是“多数人的统治”。在选举的过程中, 每个人的权利都能够借助选票来充分地表达, 但在这种选举过程中, 往往少数人的意见和建议就被忽略, 被合理地否定了, 因为最后的决策是按多数人的意愿来的。所以说, 选举民主它也存在着不足, 怎样解决弥补这样的不足, 我们选择了协商民主,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忽视少数人的意见”的不足。在民主协商的过程中, 无论是哪个利益群体、哪个党派团体,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都会在平等的平台上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充分的交流。在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益诉求和多种因素的情况下, 我们利益各方理性地进行分析, 理性地进行决策, 当然最终的决策也需要我们进行妥协, 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而这也正是协商民主的精神所在。
从以上分析可见,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两翼。
三、特在和群众路线结合上
协商民主不是中国特有, 但可以体现中国特色。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就是协商民主和群众路线的结合。协商民主和群众路线之所以能够结合起来, 是因为它们有高度的契合点, 那就是它们在本质上都强调的是广泛的社会联系和政治参与, 所以说它们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然结合, 那么协商民主就能够从群众路线中获得丰富的资源和实践的土壤。因为, 协商民主虽然在我们国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精英性, 也就是还大多都是上层人士就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等进行民主协商。这样就存在着协商民主不是很接地气的问题, 就好像悬在半空一样, 没有接上真正的土壤。那么, 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 就会完全解决这样的问题。因为,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是我们党根本的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 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 伴随着我们党全部的奋斗历程, 所以说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实践的土壤。因此, 无论从协商的渠道、协商内容还是协商的形式上来讲, 都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 所以说协商民主只有植根于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深厚沃土, 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生长空间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而反过来, 大力推进协商民主, 可以大大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 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因为, 推进协商民主能够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让公民充分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这些都是群众路线的实质要求。所以说它们两者的结合是我们协商民主的最大特色。
摘要:近些年来, 协商民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健全协商民主制度,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把协商民主首次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 具有里程碑意义, 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可以看出, 协商民主将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关键词:协商民主,选举民主,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李金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N].人民日报, 2013-01-22.
[2]左宪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J].求索, 2008-05-31.
[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课题组.对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关系的认识[N].北京日报, 2008-01-11.
[4]沈兴国.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协商民主[N].甘肃日报, 2014-01-17.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前线, 2013-12-15.
[6]陈奕敏.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制度创新[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3-07-06.
[7]李君如.怎样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J].光明日报, 2013-12-07.
【关键词】统一战线;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制度
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中取得的最新成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的决心与信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强调“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党中央赋予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
一、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
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有益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总结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反两方面经验而提出的重要命题。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既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总结和发展,也是为适应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而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有助于拓宽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把社会各方面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促进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有助于推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和突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新型民主形式。协商民主的主体涵盖社会各界、各方面人士,既反映多数人的普遍愿望,又吸纳少数人的合理主张,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协商民主基本的内容有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协商民主能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参与,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在长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中,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在思想上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在目标上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在行动上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体现了团结、信任、协商、合作共事的政治生活关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相统一,与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相适应,有助于拓宽有序政治参与渠道,有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基本政治制度是各民主党派发挥好协商民主的基本前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多党合作的对话协商制度,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制度,公开、透明、高效的民主决策机制,政治协商中的民主监督制度等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健全支持党派参与的制度体系是各民主党派发挥好协商民主的必要保障。各民主党派在协商民主中要发挥作用,必须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健全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为发挥协商民主搭建良好的平台。各民主党派选派代表直接参政议政,或者以政党形式参与民主协商、监督,并以其所联系的群众为依托,广泛吸纳和反映来自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意见与建议,有助于保障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本质要求和独特优势。
3.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重大决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协商民主,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推进决策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协商民主注重民主的实质,承认利益多样,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在协商中深化认识、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形成共识。通过协商,能够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广求良策,把社会各方面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聽到各种真知灼见、各种真招实招,充分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求和日益多样化的愿望诉求。使党和政府决策更加符合实际、顺应民意。
二、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挥统一路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统一战线中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要正确认识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社会基础。统一战线确立了协商的基本方式。统一战线是不同政治力量的联合,既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又存在矛盾和分歧。统一战线大统一大联合的主题,决定了统一战线中的矛盾分歧,主要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社会基础,就是利益关系格局的多样性导致的利益诉求的多样性。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和愿望也日益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一致性引领下实现多样性发展,在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方式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多阶层、多党派、多民族、多宗教内部状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思想观念的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有了很大发展。在多样性发展中维护一致性方向,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多样性的发展给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根本目的就是使各种意见在统一共识的基础上相互借鉴而不对立,各种诉求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相互尊重而不冲突。要发挥包容性,切实做好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等方面的工作。
2.进一步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协商民主的主体是人民,本质是体现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协商民主就是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统一战线的主体是人民,现阶段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统一战线成员遍布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代表人士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业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着、参与者和实践者,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具有独特优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利益上同心同享是动力;思想上同心同德是根本;目标上同心同向是保证;行动上同心同行是关键。“同心”思想体现了科学执政的新智慧,“同心”思想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创造了新空间,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社会各阶层人士合作的核心内容,关键之处;又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创造了新空间。
3.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各项制度建设,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统一战线始终与社会主义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发挥了独特巨大的作用。统一战线通過多渠道、多领域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团结社会各阶层,激励引导其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根本方向,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制度、协商民主制度。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充分运用人民政协这个重要渠道,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扩大民主的范围,丰富民主的形式,提升民主的层次,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对策建议思考
完善健全的制度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更是我们加强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和推进协商民主取得实效的重中之中。与选举民主相比较,目前我国协商民主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制度规则和运作程序,特别对基层人民政协来说,协商随意化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更需要在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加强。笔者认为,要切实抓好基层政协协商制度建设,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四个原则,把握四个重点,抓住五个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取得成效。
一、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四大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无论是选举民主还是协商民主,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加强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突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政治原则和重大方针、政策、问题的领导,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始终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蓬勃的生命力。
第二,必须坚持政协主题和职能。团结、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也是开展协商的基础与前提。团结意味着公共,体现着协商各方对共同利益的追求;民主意味着平等,体现着协商各方具有平等的权利义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三者相互关系、缺一不可,协商民主的各种形式要在这三大职能的履行之中都得以充分体现,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而不能仅局限于政治协商的职能范畴。因此,加强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政协的两大主题和三项职能,扩大包容性,增强广泛性,体现平等性,为各界人士参与政治提供畅通的渠道和良好的平台。
第三,必须坚持以委员为本。委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也是人民政协组织参与民主协商的主体。尤其是基层人民政协委员,来自一线,深入群众,更易听到和及时反映基层百姓的真实声音,是基层利益群体的忠实代表。因此,加强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委员在协商民主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保证更多、更广泛的意见建议能够真实、充分、有效地反映到协商过程之中。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开展。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体现到协商民主层面,就要求协商各方,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和给出的规则及程序来进行,不能“越界越线”。因此,加强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充分体现法治的权威性,使协商过程始终在依法、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尽管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以人民政协为最重要载体和实践形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人民政协可以也必须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二、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把握四大重点
第一,切实把握基层人民政协的特点。作为基层人民政协,要在中央和上级党委和人民政协制定相应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把相关制度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制定更加符合自身特点的协商规程,使协商成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要通过协商制度的建立,真正做到从制度上确保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在集思广益中形成睿智之言和务实之策,从制度上有效实现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重大决策的及时协商,从制度上拓宽与群众的直接联系,充分反映民意。
第二,建立有效的协商成果落实反馈机制。协商成果的有效落实体现了协商民主成效。要积极畅通,并不断创新协商议政、建言献策的落实途径,以自身的积极努力为前提,有效的程序约束为保障,促使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民主协商成果,避免协商民主流于形式,提升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有效性。
第三,努力营造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良好氛围。事实证明,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人民政协制定协商制度需要党委政府的支持,而党委政府自身层面制定相关制度,则往往会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因此,要积极主动,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各方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要努力推动协商原则在党政及其部门的制度上得到体现,努力争取重要协商制度由党委政府出台,从而真正实现把协商纳入决策之中。
第四,进一步发挥委员等协商参与主体的作用。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加强政协委员和专委会、界别建设的各项制度,提升协商参与主体的协商意识,增强他们对决策的影响力,促进参与协商各方更加平等。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界别的设置和功能,结合基层实际,注重吸纳新兴阶层,注重基层社会阶层和弱势群体在政协组织中的代表作用,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都能够利用政协平台来进行磋商和协调。此外,基层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形式;要注重理论创新,深化对基层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内涵、要求和规律的研究;要在尝试建立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完善相关人员配置构成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三、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抓住五个关键
作为基层人民政协,在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四条原则,把握四个重点,同时,也必须认真抓好五个方面的关键性问题,确保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突出政治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开创者,而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和发展的。党的十八大把协商民主放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框架里面进行论述,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为进一步做好政协工作指明方向。因此,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始终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尽可能多的民众积极参与到广泛而深入地协商活动中来,努力使党的主张和意愿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的共识,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竭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级政协组织又特别是基层政协要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丰富协商形式,提升协商质量,构建协商民主运行的新格局。从而更好地凝聚各界智慧,汇聚各方力量,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强规范性。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重点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最终要以制度作保障。多年来,邻水县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主动、委员参与、群众实惠的政协工作格局。在协商民主中,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主客体并重、行为规则与实施机制并重,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协商客体看,坚持县委领导向政协常委会议通报专项工作制度,坚持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向主席会议汇报专题工作制度,实行政情交流会、委员约谈会制度,扩大知情议政的范围;推行年中年末走访慰问委员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渠道。从协商主体看,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并健全了政协提案办理、社情民意反映、对口协商等一系列制度。县委对坚持政治协商“三在前三在先”原则,既有实体性行为规则的要求,又有程序性实施机制的规定。县委常委会每年听取政协党组的工作情况汇报;每届县委召开不少于一次政协工作会议;坚持政协主要领导列席县委常委会议,副主席列席政府常务会议,政协委室负责人列席县委全体会议。每年召开县政府、县政协联席会议,相互交流重点工作,政府交课题,政协作调研。
第三,提升操作性。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包容性,能最大限度地吸取协商各方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使协商意见更充分地体现各方面的意愿和要求。通过政治妥协和政治谅解,通过与党委、政府进行沟通或公民之间进行沟通,最终就本地区的公共利益形成共识,形成符合绝大多数群众利益要求的决策和具体政策,为有效的社会行动提供政治保障。参照有关文件规定,借鉴外地经验,邻水县政协在实践中建立了四种协商形式:一是例会式专题协商。每年全会期间组织的以“面对面协商”为特征的议政会。委员们就全县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广泛议题,与县上领导即席现场互动。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上,根据协商议题,县委或县政府分管领导通报专项工作情况,并听取政协专题发言和协商建议。二是视察式现场协商。县政协开展的专项视察,既有全面性视察,也有专项性视察;既有呼吁式视察,又有诊断式视察;既针对短期能解决的、比较具体的微观层面问题,也提出思路性、机制性的宏观层面对策。三是论证式决策协商。如就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改革、重大决策、重大项目专门征求政协意见,县国土局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县住建局就城市规划修编、县文广新局就乡镇文化中心建设等也诚恳地听取政协意见,体现了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四是评议式即时协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每个阶段都听取政协意见,约请政协进行明察暗访、接受民主评议;县政协针对社会热点和群众关注焦点问题,分别召开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民主评议会,寓评议于协商之中。
第四,提高针对性。政协的地位与性质决定了政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上。而调查研究,是党委和政府正确决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完善和发展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关键。政协调研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战略性为标准,以进入决策为目标。近年来,邻水县政协始终把专题调研特别是重大课题的调研作为协商前的“重头戏”,精心选题:一是坚持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选题。结合慈善总会换届,重点确定了“关爱弱势群体,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课题作为新一届政协开局之年的具体举措和重要工作,专题调研、主席会议协商议政和重点提案督办“三管齐下”,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使全县慈善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党委政府的决策程序,慈善基金得到了迅速壮大。2015年,《我县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及建议》《关于实施饮用水工程的建议》《关于加强生态县创建工作的建议》3篇调研文章也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所提建议被纳入了决策程序。二是围绕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选题。县政协每年确定一个事关民生的议题,在常委会议上开展专题协商,并从加大公益型事业投入、社会保障、农村环境建设、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力推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和力助城乡差别缩小。同时,为确保基层协商民主工作视野更加宽广,活动更加经常,方式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该县政协注重在实践中抓好“三个结合”,在政治协商中把党委、政府的主导性与政协自身的主动性相结合,在民主监督中把柔性与刚性相结合,在参政议政中把专业性与界别代表性相结合。通过“三个结合”,以切实提高协商民主的针对性。
第五,讲求实效性。协商民主的最大特点是要吸纳各种不同的意见、观点和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协商基础上进入决策程序。邻水县政协在履行职能中,不满足于一议了之,每次协商后都要以《会议纪要》《社情民意》《调查与建议》等载体提出一个明确的意见建议,从而达到协商实效。县政协办公室会同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建立了跟踪问效和意见反馈制度,积极推进协商成果的落实。如每年的大会发言意见建议由县政府办分解落实到各相关单位、部门负责办理,并在来年的全会上以书面形式报告落实情况;每年在政协主席会议确定重点提案后,商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审阅并对办理提案作出重要批示,提升重点提案运作层次;每年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就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进行研究,明确领办县长,落实领办计划和方案,每年向县政协常委会报告当提案办理情况;县政协根据提案内容和主席分工,明确主席或副主席领衔督办,并以主席会议、政情交流会的形式督办重点提案,实现了“提”与“办”的良性互动,实现了
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概念和理论的提出,是在借鉴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和认真总结中国协商民主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造。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就涉及到它与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协商文化和协商实践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顺应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体现的民主理念站在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传统进行扬弃,把制度和法治作为民主的重要环节,通过公共领域的对话协商,实现了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通过协商程序,人民在公共领域中进行交流形成共识,公共性的意见被整合进国家机构的决策程序中,实现了人民主权与个人权利、民主与自由的有机统一;通过协商过程中创造公民表达意见和意愿的理性环境,运用理性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确保共识的正确性,提供作出决策的认识论基础,实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有机统一。在这三者的统一中,卢梭倡导的“人民主权”理论不再是美好的愿望和理想,而是有了逻辑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因有社会主义制度做保障而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坚持奉行执政为民理念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协商决策指向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决策结果不受权力私有化的左右。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经济基础上决定了协商不受资本的操纵,只能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制度体系,保证了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政治前提和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最广大范围人民的代表人士协商议政、参与决策提供了制度平台,立法听证、决策听证、民主恳谈等基层协商形式不断丰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成为一种实践。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政治决策需要协商和辩论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个根本属性。在和合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协商政治的传统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政治需要协商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发展协商民主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文化资源。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提出了协商建国的思想。周恩来指出新民主主义议事的特点是协商。邓小平明确了人民政协协商、监督与人民民主和我国政治体制的联系。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构想。江泽民把民主确立为人民政协的主题,把协商与投票选举相联系,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两种民主形式的概念。2006年中央5号文件中确认社会主义民主两种重要形式的概念内涵。2011年中办发16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协商民主的概念。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论述开创了协商民主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
协商主体之间可理解和沟通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认识论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理念,使得协商主体之间的理解和共识成为可能。协商民主既把在充分沟通协商中增进理解、消除误解、扩大共识作为协商的前提,也把它作为协商的效果和目标,内化于协商各个环节。
把公共利益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在协商过程中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特点。“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人际关怀的共同情感,把人性自觉与安邦治国、拯救社会联系起来,成了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以人民政协这一协商形式为例,广大政协委员都怀着为国家为人民利益殚精竭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履行职能,把协商议政的过程作为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抱负的过程;而发挥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也是人民政协对政协委员的基本要求。
团结和谐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目标。“和”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体现在政治价值观念上就是重和谐、贵合一、和为贵。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平等、自由的协商讨论中为公共决策建言,协调整合各阶层利益,本身就体现了和谐的价值目标,起到了凝心聚力、维护团结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为指导的民主实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基础上。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哲学基础则是交往合理性理论。哈贝马斯和马克思都承认实践的重要性,区别的关键点在于是以生产实践还是语言交往为基础。哈贝马斯把交往与物质生产实践对立起来,强调交往自身独立的逻辑发展,言语行为成为交往的基础,注重的是人与人在话语交流过程中所形成的主体际关系,凸显的是主体间的精神沟通、视界融合、道德同情等交往关系。
马克思认为交往关系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前提和基础,“将全部社会交往建筑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正是人类交往超越于动物交往水平的明显标志。”马克思把人类交往区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大类型,并指出后者归根结底是前者的产物。他认为,“物质交往”体现在“现实生活的语言”中,“精神交往”则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并认为二者是“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以其宏观的、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总体的视野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实践性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显著特点。
协商民主实践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三三制”政权作为多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协商合作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成功尝试。一届政协会议的成功召开,协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标志着协商民主这种新型民主形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基层等领域的协商机制和实践在不断丰富。
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第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各级政府都要积极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创新联系群众的手段和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和意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质询、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政府工作。第二,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第三,继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积极为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深化工作体制和机制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行政制度,不断深化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推进监狱体制改革,深化法律援助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律师管理制度。第四,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的作用。自觉接受舆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监督。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二是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第一,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做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选举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选举的各项程序,做好各个选举环节的工作,认真研究解决有的地方候选人贿选和竞选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及时化解选举中的矛盾纠纷,扎实做好村委会选举的后续工作。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各项制度,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着力解决有的地方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的问题;引导和规范村民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切实抓好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等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监督机构、村民民主理财机构,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第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进一步明确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努力壮大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队伍,切实改善社区居民委员会服务设施。第三,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健全以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继续开展城市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扩大农村社区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一.理论界对协商民主内涵分析
协商民主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约瑟夫˙毕塞特《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 即deliberative democracy一词, 随后伯纳德·曼宁在《论合法性和政治协商》, 乔舒亚·科恩在《协商和民主合法性》中, 分别对协商民主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1。国内学者对协商民主的认识主要有:陈家刚提出的公共治理说突出协商民主的价值基础和目标选择, 将协商民主视为一种公共治理形式;陈剩勇提出的政治参与说重点关注参与对于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作用, 强调了政治参与在协商民主发展中的重要性;朱勤军认为的民主形态说则从理论上探讨了民主政治形态问题。这有益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的再认识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由此, 我们可以从“广泛性”、“多层性”、“制度化”的角度出发,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深刻内涵, 准确把握其发展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健康发展。
(一) 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性的内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主体、内容、形式、渠道方面, 它们共同构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性的基本内涵。
1、协商主体多元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和社会层面的社会协商。政治协商分为人民政协外协商和人民政协内协商。即各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主体。社会协商主体包括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等公权力主体和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非公权力拥有者, 即作为公权力主体的政府和作为非公权力主体的社会组织及社会成员是社会协商主体的构成要素。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 社会利益群体趋于多元、利益诉求多样, 社会矛盾凸显。特别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两个层面中协商主体的积极作用, 使其成为协商民主的主体基础, 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力量。
2、协商内容广泛
围绕社会、国家、群众切身利益为内容的协商主要体现在政策决策前和政策实施过程中。政治协商主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主,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社会各界代表针对国家重大事宜进行协商讨论, 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建立、经济政策制定、文化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问题, 听取各参会方代表意见, 讨论协商, 最终做出决定。社会协商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公共利益问题, 宏观层面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相关问题, 如房价、教育、医疗等问题;微观层面河流水流控制、河流水生物保护等问题。
3、协商形式多样
协商民主打破了过去政策决策过程中权力主体浓重的强制力色彩, 以一种柔和的对话方式收集民众意见, 体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政治协商四个平台:
专题协商是民主党派、政协委员、政府部门通过全国政协提供的平台以会议形式针对国家战略性问题通过互动、对话机制提出成熟的建议、意见的一种协商民主形式。其特点是党政高层领导在重要问题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出席并协商。
对口协商是指协商参与者在行业、部门之间有相似、相近之处进行协商, 协商双方是协商内容相关者。“对口协商成果的转化情况直接关系到对口协商成效性。所谓对口协商成果转化, 主要指党委政府部门将与政协专门委员会协商形成的共识转化为决策的参考和依据, 转化为社会管理的具体政策和具体行政管理行为, 产生社会效益。”
界别协商是指人民政协内各个界别针对一定议题以整体、独自或部分形式相互之间或与党政机关相关部门进行协商。界别协商的各个界别都具有一定政治地位, 各自具有一定代表性, 并且力求通过经常进行的界别协商表达、交流社会重大问题以及个体的政治诉求。
提案办理协商于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 “政协提案是由政协各参加单位和代表社会各界别的政协委员向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经政协提案工作机构审查立案、交由承办单位办理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协商是政治协商以外的协商。社会协商以对话协商的方法公民对公共政策进行充分的讨论, 听取他人的不同看法, 集思广益, 提升了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提升公民的民主意识。这些形式体现了政协的协商精神, 充分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魅力。
4、协商渠道多维
协商民主的有效实施需要多维协商渠道配合多元主体、多维内容、多样形式开展。自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协商制度, 为了推动社会发展, 我国已探索出多种协商渠道:
民主听证会。民主听证会是由政府主办, 相关利益团体公众参与协商社会公共治理的协商形式。政府在制定、实施相关政策决定之前通过民主听证会听取民众、相关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 相关公众也通过听证会了解政府决策、工作的合理性, 已达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民众的工作配合, 最重要的是对处于弱势的公众给于利益补偿和道德救济。
公民接待日。公民接待日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固定、不固定的由相关人员接待上访者, 听取上访者意见、建议、利益诉求, 以及就上访者关心的问题给以当面解答或责成相关部门迅速解决。公民接待日由于组织单位不同主要包括人大代表接待日、政府负责人接待日、政协委员接待日等。
民主议事会。民主议事会是在基层单位中基层单位主办, 基层单位成员参加协商、讨论本单位重大事件和决策的一种基层民主自治形式。民主议事会因参与主体有不同形式, 主要有社区居民民主议事会、企业单位职工民主议事会等形式。民主议事会为基层单位提供一个新的协商民主平台。主要有社区民主议事会、企业单位职工民主议事会等。
民主恳谈会。原创于浙江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是指社会公众参与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基层治理模式。民主恳谈由最初简单对话机制转变为由乡镇一级拓展到社区民主恳谈、市政府民主恳谈、党内民主恳谈、非公有制企业民主恳谈等形式, 是基层民主形式的丰富, 可为广大群众参与基层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决策提供新平台, 为政府权力与公众权利共同维护开辟新途径。
网络公共论坛。网络公共论坛是指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围绕一定话题, 网民展开发帖—跟贴—回帖讨论话题, 最后达成公意的过程, 是兼具文字、图片的交流平台。网络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有一定的契合性, 是协商民主的在虚拟空间中的新形式, 利于扩展参与空间, 排出协商过程的时空和代表性障碍。
(二) 协商民主多层内涵
协商民主具有多层内涵, 分为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政治协商层面包括两个不同层面、两种不同属性的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属于党际协商。政治协商的主体包括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 在这里还有各界无党派人士, 即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过重大贡献、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的人士。各协商主体在一起协商的事项包括国家中央和地方的重大事项、政策决定。
社会协商是围绕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 政府有关机构与相关公众、相关组织进行协商对话。社会协商从所属层面来看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 是各级组织相互之间的协商、不同组织之间的协商、同部门组织上下级之间的协商, 组织内部的协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协商等, 协商的目的是为了共同利益的实现、维护不同利益诉求, 以及对不同利益诉求的相互理解、协调, 达成即共识。
(三) 协商民主制度化内涵
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2”这是首次在党的大会上出现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提法。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继续强调:“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大会报告精神, 着力提高协商民主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协商民主程序化。协商民主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于协商过程。即一自由、平等的协商主体理性审视协商主题;二协商主体有序的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利益诉求;三协商主体理性审视他人和自己的观点、意见、利益诉求;四协商主体以理论、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意见进行论证、辩论;五协商主体经理性辩论达成使各利益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协商结果。协商程序法则是这一过程发挥良好作用的法律保证。
协商民主规范化。协商民主的规范化在于协商民主的协商主体、内容、过程、结果等各个部分的规范化。协商主体是有合法的政治权利并且是协商内容的相关利益者;协商内容是由协商组织者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的涉及公共利益的议案;协商结果的获得也是在主体合法、程序合理、协商形式确定的情况下获得的共识。
协商民主制度化。协商民主制度化渗透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政党之间、国家权利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社会基层。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直接政治协商, 与各民主党派之间通过人民政协平台实现的政治协商, 形成政党民主和党际民主的制度化机制。国家权力机关的协商制度指人大的立法协商, 为了确保立法的合理、科学、民主性, 培养公民精神, 提升公民法律认同感, 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具体体现。国家行政机关的协商民主制度化主要体现在行政机关的政策制定广泛征求相关利益公众的意见、建议、利益诉求, 通过制度化的民主协商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 提升公众决策认同感以及提升决策实效性。社会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是基层群众自治的主要体现, 基层群众通过参与基层社会发展的协商会议, 表达意见、建议、利益诉求, 听取不同方观点, 整合各方意见维护自己利益。
社会政治权威来源于社会民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度, 是一个双向过程, 公共权力来源于民众社会管理权利的授予, 公共权力行使者基于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制定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政治制度是不是以公众的利益为主, 是否满足了社会正当利益诉求, 都影响了政治制度在公众心中的权威性, 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度与政治权威成正比例关系。协商民主能够促进社会政治权力行使机关与公众的交流、对话, 通过协商民主公众可以很好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意见, 行政机关也可以通过协商民主让公众了解政治制度的实质, 政策制定的合理性, 从而双方达成互信, 提升政治的权威性。
三.结语
【关键词】:协商民主 公民 困境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71-01
民主是一个“永久性”问题。的确,民主从来都没有作为一个既定的被普遍接受的政治理论与政治实践概念所认同。关于民主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二十一年前,美国学者福山在目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认为“自由的、多元的民主政治是世界范围内政治发展的历史终结”。可是果真如此?
事实上,民主并未终止。从雅典直接的原始民主,到中世纪时民主的没落,再到“人”被重新发现,民主理论与民主实践自身总是在不断地完善政治领域权利与权力的分配制衡机制。资本主义民主与形式主义的结合使得民主不断贬值,兴起于六七十年代的协商民主试图通过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批判和对代议制民主实践的扬弃,建构一种基于程序主义、话语理性和公共领域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理论。但是协商民主理论究竟能否弥合传统民主理论的不足,而实现现代民主的超越发展?
在笔者看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协商民主的困境。
(一)对程序主义协商民主的批判
哈贝马斯认为,商议性政治的程序构成了民主过程的核心。建构一套被多数民主协商者理解并接受的民主协商程序有利于协商共识的达成。同时,这种区别于预先承诺似的协商方式既不是工具主义的又不是基于个体偏好的策略性的,它的目标是公平而不是特定的某种结果。而且程序性协商能够通过协商不断对自身进行反思性修正使决策更具合法性,但是程序并不具有自我确证性,其自身的合法性便需要进一步的协商与确定。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立一套被所有公民理解并接受的平等程序何以可能;二是程序合理性不一定能提供支持任何特定决策的令人信服的理性。
首先,民主本身便是一个多元领域,这必然加剧了人们对协商民主理论试图建立一套统一的民主程序的疑虑。实际上,正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多元现实才使得通过协商以求达成共识成为必要,所以在协商协商民主理论中建立统一而普遍化的例行程序本身就是非民主的。协商民主对理想程序的设计在墨菲看来最终是为了达成“理性共识”,但是“理性共识”决策的达成必须是在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间,公平、客观的协商过程中。
其次,合理的程序本身并不必然达成协商的一致和催生出共识理性。协商民主规范为了鼓励公共参与将政治看作是合法性程序和理性支配下的公共商谈。但是,在没有概括性的价值共享系统或公共共识的背景下,将多元理性的诉求诉诸理想程序并不能必然实现理性的公共性和合法性,单纯依靠理想的程序规范恰恰是一种非协商性决策机制。
(二)文化多元主义与公共理性的不可欲性
协商民主理论试图通过对话机制来完成协商主体在公共领域对民主议程的探讨与沟通,无论是赋予公民同等表达机会的理想程序还是实现参与者不断反思的对话机制,都是为了促进所有个体理性之间产生契合点并最终形成公共理性的制度设计。但是多元文化现实使得被罗尔斯称为“共同人类理性”和探寻导向的公共理性已经无法弥合其价值的单一性与多元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分歧。
(三)政治的贫困与协商领域的非平等
政治贫困包括公民团体在参与民主过程中的无能力及决策结果上的脆弱性。虽然公共协商预设的是政治平等但它并不能全然排除大规模的权力和财产的差异所导致的影响。由于政治贫困的协商主体缺少发展公共能力的各种文化资源和机会,他们便不能使他们的理由具有公共性,他们的需要和主张很难在决策当中体现出来,只有当所有公民都有效运用自由与能力的时候,公共领域才能更好的运作并提高公共理性的质量。只有当政治平等能促使公民拥有协商资源、机会和公共能力的时候,政治贫困的协商主体才能避免在协商过程中处于强制性不利地位。
同时,政治能力的贫困必然导致交往的扭曲。长期的政治贫困迫使协商主体丧失开启对话、自由表达的能力,而启动协商的能力和表达的自由是协商得以持续的基本阀限。若是以牺牲公民批判能力为合作代价,持续性的协作只不过是无权者对强势话语的非公共性的行为上的服从。长期处于贫困的团体没有能力反驳这样一个体制的合法性:他们不认同这个体制的合法性,但是体制施加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不得不屈从于决策。
可是,简单的程序设计和理想的公共领域实际上并不能消除财产和权力的社会不平等因素对协商和交往的全部负面影响。当公共协商本身被固化成不平等交往机制时,任何在权力、财产和制度性方面占有有利地位的团体或是个人都能被赋予既向他人强加自己的计划,又强加自己的目标的能力。但是,协商民主在对传统的民主模式进行批判而实现超越的时候却无法克服自身的困境。平等的理想程序设计使得协商民主陷入了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假想,简单的程序设计并不能真正阻止不平的因素对协商领域的侵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政治贫困的现实,这种在进入协商领域之前就业已固化的严重的不平等使得协商理论诸种平等设计变得不堪一击。最终,协商民主理论者不得不面对多元公共理性的现实而重新思考民主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何包钢.民主理论:困境与出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258
[2](加)艾伦·梅克森斯·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49
[3](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与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3:36,371
[4](美)罗伯特·达尔.多元民主的困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4
[5](英)查特尔·墨菲.政治的回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13,8
【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荐阅读:
加强社会工作人才09-23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简报)07-11
00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讲话稿07-10
广东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11-30
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07-16
加强生育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07-12
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方案07-26
对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考09-2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心得体会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