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精选8篇)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勐统镇中心完小 李建敏
2015年7月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永德县小勐统镇中心完小
李建敏
【摘 要】: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小学语文和人文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春天才会最终到来。本文从 《课堂教学 途径 方法 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途径方法 人文光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我在上《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合作互查生子,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___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 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在教学《赠汪伦》时的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的文本对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的就是人文关怀。
从教24年来,在课堂教学上我力求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一直处于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重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轻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轻学科间的沟通和联系;重知识的传授,轻个性的发展。这种教学甚至导致最具人文的语文教学成为了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的枯燥训练,文学的价值和人类的情感和体验不复存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人们的地位、价值、情感、尊严也可怕的消失了。看来,我们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墙壁文化:校园内的走廊、楼梯拐角、教室的墙壁都是文化展示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墙壁文化,将学生的手抄报、作文、绘画等作品展示在墙壁上,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知识正在被重视;将一些名言警句、伟人画像、江山图画等用图画加文字的形式表现在墙壁上。只有当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自然的美、人性的美、艺术的美,才会让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天然的惊奇与求知欲,才能使他们不断的学习,做一个符合现代要求的有人文素养的人。
二、广播空间:校园广播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通过新闻解读、名人轶事、歌曲欣赏、校园新鲜事等内容来彰显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扎根在孩子们的内心;也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参与其间,争当校园广播主持人、争当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在积淀自身文化底蕴的同时丰富了课余生活。
三、图书传情:每周规定学生的阅读量,用鼓励的原则让学生徜徉在书海里,体会读书带来的快乐,从中体会人文精神的宗旨。可以在班级里设立图书角,每次读书后及时交流,让图书的氛围回荡在班集体之中,并随时组织学生去学校图书馆读书,让学生感受书香的环境,感受书籍的滋润,在班中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从书中学的知识,还可以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和读书方法。因为“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但一种思想和另一种思想碰撞时便是两种思想”,所以广泛的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语文课堂中人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实施,持续作用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以适度的情感熏陶,有效的进行语文实践和文化建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倡导与落实人文性的开掘,让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以充分的、淋漓尽致的体现,让语文教学沐浴着人文的灿烂的阳光前行。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个性优化,激情焕发,人文素养得到真正提升,进而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都闪烁起人文的光芒吧!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策略研究2012(5)
2、期刊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创新2012(10)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4、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我国的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然而,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 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 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要达到就业要求困难重重, 一部分学生虽然英语成绩良好, 但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 难以胜任职业需求, 部分高职学生虽然专业技能较为扎实, 但人文修养较薄弱, 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发展的使命感,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道路的顺利。高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低下, 人文素养缺失是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 比如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较为欠缺, 听力困难, 人文知识储备相对较少, 基本常识一知半解, 知识结构单一, 思维拓展狭隘等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是高技能人才的通用能力, 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首先, 语言习得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 开阔视野, 获得知识, 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 要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就必须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人文素养,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译等英语综合能力, 人文素养包含社会文化能力, 更包括人文精神的培养,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是获得交际能力的关键因素。
其次, 良好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可以使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 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也是高技能人才的必备能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 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 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使其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再次,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离不开人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这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 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 也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提高高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1、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的理念和教师的教学观念
要提高高职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必须转变观念:
教学管理者必须转变教学管理的理念, 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严谨科学管理, 更需要服务至上的人性化管理, 应该增加人文教育方面的投人, 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文化氛围、营造语言环境提供物质保障, 避免人文教师难为无米之炊, 与工程技术类教师的有为形成落差。从管理层面提倡改变高职英语教学考试的方法和手段, 从制度上杜绝语言学习测试的老套和俗套, 鼓励教师的创新, 消灭哑巴英语。通过多种测试途径 (听、说、读、写、译) , 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 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应对变化的灵活性,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打破原来的以阅读为主的局面, 向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方向转变, 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最终目的。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 应注意提高学生的交际文化水准, 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既教语言又教文化;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内涵并引导学生理解学习, 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和健全人格。
2、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编制的复杂的结构体系, 这一体系受到多种元素的制约, 现有的课程设置对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重视不够, 为实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因此, 应倡导优化课程设置, 使其既突出专业特色, 又强调完善人格魅力。努力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偏重语言教学, 而忽视其它文化知识内容的现象, 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他们就业的适应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跨文化习得意识。
3、改革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高职院校的课程较多, 课时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既传授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 又培养较强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这对所有的高职英语教师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学生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聊天、讨论、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他们的英语写作和口语能力, 也能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能力。同时, 高职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 收集并使用各种图片, 进行网络教学, 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等, 使教学内容成倍增长, 文化信息大量输人, 这样可极大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文化性。
4、搞好教材建设, 增加文化比重
高职英语教学英语教学应选择重视文化差异题材的开发和利用, 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和个性差异的教材, 语言教材应将文化学习摆在与语言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教材建设应尽可能多地精选一些体现英美民族文化特点、原汁原味的真实语料以利于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教学, 既学语言又学文化。一本好教材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丰富的语言知识, 而且学会了沟通、合作、理解、博爱、进取、坚强、拼搏;学会了善待他人、推己及人、易位而思、热爱生命、关爱地球, 从而健全了他们的人格, 提高了他们适应社会、认识人生的能力, 与能力本位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徐亚辉:《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创新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2]吴友石、缪春萍、刘立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模式》,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2期。
科技部与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国科发政[2016]112号)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对于科学素养的掌握对于我国创新型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小学启蒙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关键词】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5-02
在我国新课程教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自主、创新以及独立的学习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而言,要启蒙和引导学生形成上述的学习能力,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对于科学素养的认识,目前学界将科学素养归纳成三个部分:包括人们对于科学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人们对于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人们在科学对人与社会重要影响方面的了解程度。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对于科学知识正确的认知,以及对科学知识方法正确的掌握,这也符合目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目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就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主要思考的方向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如何推进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重要社会意义。简单来说,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学习方法与实践三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自主积累科学知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所说那样,“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所以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内容本身的主动学习与深刻掌握,而学习与掌握得越深刻,就对于科学知识本身认识的程度越高,其科学素养也就能够得到提升。
从教学语言上来看,亲切和蔼以及引导式的教学语言运用更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称呼从“你们”到“同学们”,或者在教学学习过程中从“你们一起来解答一下这道题”到“为什么这道题的结果会是这样的呢?”的语言表达,显然越是亲切表达和设问语序表现更容易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教学知识内容而言,教师将知识内容越贴近生活或者越形象化的表达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温度与水知识章节的教学时,生硬的解释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的表述显然无法让小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下滑,而引导学生对水在温度中变化的过程进行观察,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的具体,其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引导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
对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在学习经验上略有不足,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因而对于知识本身研究方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以此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更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局限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参与性,也就阻碍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关键就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互动的参与层面。
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的互动参与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身。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关于磁极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身边磁铁的特性进行探究式的观察,进而让学生参与到指南针原理的探究发现之中。其二则在于课堂之外的探究学习引导,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之外植物的培育种植,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对植物的根、幼苗以及开花整个生长的整个科学实验过程,进而提升学生在科学实验上的素养。
三、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来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社会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的教学实践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不仅利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也利于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小学的教育阶段中,对于学习的实践活动组织较少,特别是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由于对教学环境以及学生安全性等多方面的考虑,实践活动比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观点的拓展。
因而组织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当必要,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可以通过科学成果的参观,科学竞赛的举办等。例如,通过组织小学生进行科技生活馆以及生态农业技术园等科学生产环境的参观,让学生以第一视角的状态去了解到科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综上而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科教兴国以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需要在小学阶段中通过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对于科学知识内涵的科学认知三个层面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沈红.改革作业形式 提高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2010年01期.
论文关键词:中专语文人文素养学生
论文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基础性的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本文对中专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进行了探讨。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情。”很久以来,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之学、技艺之学。过分注重学生对字词的熟知,对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对文章段落、层次的了解,语文教学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负载着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高度工具化,培养能力,移情悦性,陶冶情操似乎只是一种遥远的假说。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教学必须用教材所负载的人文精神,关注学生的道德理想、审美情感,培养他们“悟善”和“审美”能力,使之成为有美好的道德情操,有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用其内在的素质带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的学习,提高各项能力。
一、培养感悟能力
所谓“悟善”,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其真实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和领悟作品蕴含着的“善”,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人生。当然,这些美好善良的东西更多的是隐含于作品的深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对作品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将那点点滴滴的“善”如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比如,老舍的《我的母亲》,本文是作者在得到母亲去世一年的消息后,饱含热泪所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章保持着作者自然质朴的语言风格,于不加修饰的情感氛围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位爱子无痕、润物无声的母亲形象,以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人文气息浓郁。因此,本文不仅应当成为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与运用能力的重要载体,也应当成为对学生的一次情感洗礼,使之理解母爱的深层含义,懂得感恩。可以说“悟善”是对作品深层次的剖析过程,是让学生用他们的心灵去碰撞那“善”的火花,而要想让那火花在学生心中燃起熊熊大火,不仅要求他们要有智力因素的参与,更应该有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共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悟善”。有了这种感悟能力,才会在感悟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与之有密切关系的生活的内涵,才会把作品中向真向善向美的情感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转化为他们的动力。这种感悟能够重构人的价值观,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可见,语文教师不应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理解学生并懂得怎样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完善自我。
二、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是在“悟善”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一个认识过程,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审美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既有人对形象的直觉认识,又有在这种直觉中产生的情感,还有渗透在这种情感中的道德感和理智。而作为涉世不深的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专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的美感仅仅是一种直觉。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依据作品创建意境,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比如,在教授诗歌《将进酒》课时,就主要采用了感悟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考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既要保护学生的初级的美感,也不能忽视道德感的培养,更要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文化修养,只有这样进行审美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写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写作也是最能反映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语文能力的。它包含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对事物的看法、对人的情感态度以及全部的语文素质。知识储备的薄厚,认识水平的高低,观点的是非,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思维的活跃与否,情感是否健康,都会通过文章表现出来。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过程。因而,写作教学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而且要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过去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在作文中写一些空话、套话、大话、假话,或者写一些从广播、报纸上听来或看来的话,少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见解,真实的“我”往往不知所踪,要么就是举笔无言,表现得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远离了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人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定能表现出色。写作的题材要真实,细节可发挥;情感要真实。写作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关于写作,叶圣陶认为,首先应有充实的生活,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们也正是作文的源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写作过程中,学生只要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又是健康的,应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呈现出各自的个性。所有这些都是人文素质的表现,在作文中做到了这些,就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视野开阔了,求知欲和表达愿望也随之越来越强烈。他们绝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探寻的欲望随着视野开阔认识水平提高而越加高涨。但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对是非的分辨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文章中常常会表现出是非混淆,或以偏概全的倾向。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实际,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在写作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认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肃清错误的认识,抵制封建意识,剥削意识,增强人文主义精神的正面影响。
总之,从实用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两方面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而且还具备了健康乐观的思想情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拼搏进取,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邹晓娟.语文教学要渗透人文精神[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3).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依我所见,“人文性”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把所学知识尽量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尽量使所学知识融入真实的的生活情境,尽力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在此,我就一个具体教学片段来做分析。
教学内容:In town
学时安排:1学时(40分钟)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对异国文化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纹路的方法及常用语,并围绕圣诞节日问路话题,运用所
学词语来讲述外国人的习惯。
(2)初步了解外国人问路的方法,感受文化的多元性。
2.过程与方法: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合作学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态度;通过对西方人习惯的了解,懂得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习俗,使学生了解、欣赏和尊重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问路的习惯。
难点:能用常用语言问路
教学过程:
1,播放情境,呈现图片,营造一个相对逼真的环境,导入本课主题。2,观看对话情境,简单了解西方人的习惯
3,呈现:常用的问路句子及礼貌用语。
4、创设情境,设置练习。进行小组对话练习。
4.课后作业;罗列出你知道的问路及之路的句子。
挖掘新教材人文内涵,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充分挖掘新编<大学语文>中的`人文内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兴趣、独立思考习惯
作 者:赵素彦 作者单位:东方美术学院公共课部,河北,石家庄,050700 刊 名:大众文艺 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新教材 人文内涵 大学生 人文素养一、充分利用课内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 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 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长期以来, 我们的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本的人文价值, 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追求“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 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 把语文着重点还原到兴趣、诵读、感悟、积累这基本的能力增长点上来, 还给学生一种朴素而又简单的阅读过程, 还阅读教学以本来面目。
比如在教学《我们爱你, 中国》一课时, 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下载、剪辑相关的祖国风光视频, 配上动听的名家朗诵和中国古典民乐, 制作成精美的电视散文播放给学生看。视频刚播放不到一分钟, 学生就不由自主地跟随朗读:“我们爱你———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 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缈, 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我们爱你———龙井茶的清香, 茅台酒的醇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 景德镇陶瓷的天宫巧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理解, 培养了他们一定的爱国情感, 也引领他们进行了适度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正确指导课外诵读经典, 提高学生的品性修养
经典是文化的瑰宝,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 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 可以修养身心, 增加智慧, 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 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 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专家认为, “道德”“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 很难“教”成, 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让学生熟诵于口, 濡染于心,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 加强修养, 丰富思想, 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后, 我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屈原的爱国名言, 随后举行经典诵读比赛。比赛过程中, 孩子们一个个声情并茂、感情充沛。比赛结束后, 我让学生谈感想, 一个孩子说:“以前, 我们总觉得爱国这个词太虚无了, 跟我们关系不大, 可是读了杜甫和屈原的诗句后, 我们又觉得爱国是多么的真实, 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圣贤们那颗赤子之心。”可以想见, 如果仅仅是学了课内的一首诗, 可能还不会一起学生如此深刻的触动, 但是, 诵读经典让爱国从抽象变得具体可感, 把枯燥说教变成娓娓动听, 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三、积极发挥网络优势, 优化育人的方法措施
当前, 众多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迷失方向, 有的甚至走投无路, 选择结束生命, 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利用网络中的有利因素, 渗透语文课程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 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 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 教师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课程资源, 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平时教学中, 我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让学生进行网络资源的搜集与整理等实践活动,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了解当代的文化生活,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最后的姿势》一文时, 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搜集“中国最美教师”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格桑德吉的事迹, 然后组织“最美教师事迹报告会”, 不少学生听完后深受打动, 学生普遍对教师的奉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2. 利用网络资源的互动性, 促进学生的相互尊重
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 课堂内外, 我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相互尊重,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教完《科学小实验》的指导课后, 我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上传到班级的QQ群上交流, 学生进行互评。要求他们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首先找别人作文的闪光点, 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语句, 如“语句太美了”“人物外貌的描写真生动”等。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 提高了互评互改能力, 更学会了和别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美育教学;中小学生;声乐教育
中国分类号:G613.5
在现阶段中小学美育教育中,声乐课一直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主张通过音乐美来感染学生,并在音乐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声乐教育难以满足美育教学的需要。对教师而言,应该进一步优化声乐课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寻求效果与方法的创新。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对如何正确开展中小学开展声乐课,改进美育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当前中小学美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声乐课是现阶段中小学开展美育教学的重点,受声乐课自身教学特点的影响,美育教学存在多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
目前,在声乐课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音乐课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声乐的实践性表现的较为明显。但美育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很难从一首两首、甚至几十首的歌曲中领悟美育的观念。同时,从声乐课本的构成来看,不可能单独的为美育教学而开设一个章节。这一现象就导致在现阶段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得不到专业的理论指导,进而感觉不到美育的存在。并且现阶段各中小学的声乐教师均为专业的音乐学院毕业生,他们能有效解决声乐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却难以解释抽象的“美育”现象,最终导致美育教学出现困境。
2.追求表面形式
一些教师缺乏对美育教学真正的认识,将美育简单的定义为一种行为、一种动作,这种追求表面形式的声乐教学也会对美育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部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忽视了美育教育的基本特点,认为学生对美感行为的理解才是美观教育的重点。长此以往,学生会对美育产生模糊感,不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在声乐课开展美育教学的几点措施
在声乐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美育教学的一般特点,再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计划。本文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结合声乐教学的一般特点,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积累
与其他教学科目相比,声乐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声乐课具有明显的互动性,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性更好;(2)声乐自身具有审美的特性,长时间的接受声乐熏陶有利于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声乐教学的一般特点,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积累,以丰富的情感表现来感染同学,最终推动美育教学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充分利用网络,收集现阶段优秀的美育教学资料,可包括声乐资料、视频资料、文本资料。对于声乐资料,教师可以直接将这部分资料播放出来,对于视频、文本资料,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并适当的加入自身对美育教学的理解。以《蓝色的雅特朗》声乐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可播放1-2遍该音乐,播放之后教师可询问:“同学们,我们在这首歌中学到了很多内容,那么大家知道,这首歌所要表达的真正内容吗?请大家说出来为什么。”教师提完问题之后,学生之间会有一小段的讨论时间,随后,学生会回答:“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对故乡的思想,因为在歌曲的开头,作者就已经指出:我的心还在故乡。”也会有同学回答:“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故乡的美丽,因为作者提出了<美丽的故乡>一词。”教师在得到同学的答案之后,可以说:“每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因为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是老师希望每个同学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继续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认真看待作者所处的环境,结合作者的歌词、音调等内容,真实的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感受一种真实的家乡美。”
经过反复几次的教学,学生能够分析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在根据意境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能强化对学生文字阅读的训练,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2.选择适当的歌曲,实现美感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总所周知,不同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且在不同环境下,歌曲的表述倾向也会发生变化。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选择歌曲,实现美感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例如,教师为满足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在选择歌曲时一般会选择风格性不强的歌曲,如《流过身边的小溪》、《梅花引》等;在调整声音色彩时,可选择《走进春天》、《送给妈妈的茉莉花》等。在选择歌曲的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美感艺术的传播。以《走进春天》为例,教师在指导同学演唱这首歌曲之后,可以说:“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这首歌的同时,一定要正确认识到这首歌的激励作用,学习他们不屈、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积极精神,并在未来的学习中体现这种精神。”教师鼓励同学之后,可以详细的分析每句歌词,如“带着勇敢……走进春天”等,要求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感受坚持、勇敢等正能量下的美感。
经过教学,学生对“正确的审美观”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并能够在未来学习中,用乐观的态度看待困难问题,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结束语:
本文简单分析了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开展美育教学的相关问题,对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声乐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审美的认识,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金波.立德树人须着力改进美育教学[J].学校艺术教育,2014(02):06-08.
[2]蔡守怡,丁连河,黄录军.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好美育教学[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4(12):12-13.
[3]赵伶俐.美育:使人格完美和谐的教育[J].人民教育,2014(21):42-45.
[4]杨麟.论声乐美学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渗透[J].大众文艺(音乐·理论研究),2013(12):15-16.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荐阅读:
浅谈大学生公关意识的培养与提高11-15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10-22
挖掘新教材人文内涵,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11-28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9-17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素养11-05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06-25
高职教师人文素养培养途径论文10-23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浅谈10-05
论如何提高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11-10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