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日记大学
外公无论走到那里都是带我一道的。有一次,外公去种地瓜。我跟着外公去了田地,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原野可真爽。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中的朵朵白云。我顿时感到无比的幸福。啊!蓝天真美。后来,我就去看外公是怎样种地瓜的,我也好帮帮忙。外公挖了一个小抗,把种子撒了进去……终于做完了,他累得满头大汗。外公都这么老了,可身体还是那么硬朗。由于从来未做过这么累的活儿,我锄头还未丢就靠着回珑,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梦乡。迷迷朦朦的当我睁开眼睛时,我己经躺在床上了。我心里知道外公对我的好。只是嘴上没有说出来而己。
外公经常煮地瓜饭给我吃,当时我每次都把它厌烦的推开了。可现在想起来真后悔。现在,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吃腻了。反倒想起外公煮的地瓜了。想着想着,仿佛嘴里又回荡着地瓜的甜甜的味道。虽然妈妈也经常煮地瓜给我吃,但总没有外公煮的好吃。地瓜不是大鱼大肉,但是在我心中地瓜比大鱼大肉有价值,回忆起来更有味。
炎热的夏天,蚊子非常多。那时哪有什么蚊香呀,所以蚊子每天都来捣乱。我正好又很害怕蚊子,所以每天都会被咬得“稀巴烂”。外公知道的,每天晚上都跑到床头替我扇风、赶走蚊子。有一次,他整夜为我赶蚊子太累了,就躺在我的床边睡着了。
这一切的一切我都知道我都还清楚的记在心里,可是我已经没办法补救了。
读三年级的时候,是爸爸妈妈把我从外公身边拉走带到遵义来读书的,说老实话当时我是极不情愿离开外公、外公也挺舍不得让我走的。到火车站时,我连外公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我感到有点失落。后面的日子我似乎渐渐淡忘了外公。再后来不知怎的就听说外公去世了,我一点儿心理准备都没有,当时,我并没有大声的哭出声来,我只是躲进小角落里暗自吸泣。虽然,表面看来我没有别人伤心,但我想没有人比我更难过更伤心。因为外公是我童年的全部,是我生命当中的一部份。外公就这样走了,留下他心爱的外孙女走了。也不给他的外孙子一个报答的机会。
中国内陆最早的三所女子教会大学是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北京,1905)、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州,1908)和金陵女子大学(南京,1915)。在这三所教会女子大学里,由于特殊的内部结构与环境因素,使得三所女子大学的管理呈现出不同于男性大学的管理特征,即女性化、亲情化管理倾向。
一、教会女子大学的亲情化管理产生的基础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进一步的开放政策,传教士深入内地传教、办学得到更大的许可,所以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从南到北都已经设立了教会女子学堂。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并进行大幅度的教育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学制,并于1905年完全废除科举制度。这些举措又为教会学校在中国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使得西方学校的模式、课程设置甚至管理制度都从教会学校中蔓延出来,成为我国学校的普遍模式。教会女子大学就是在教会女塾的前期探索和清政府教育改革的形势之下渐次发展起来的。因为教会女塾在生源、社会环境与民众认可度等问题上做好铺垫,中国公众对于女性接受教育的态度已有所转变。但对于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出国留洋这种新鲜事物,还是只有少数的上层社会才可以接受的,女子的高等教育形势仍不容乐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女子没有必要接受太多的教育,而且教会学堂规定女子不可以缠足,也使家长们担心天足的女子难于嫁人而不愿意让女孩放弃缠足。再加上比较昂贵的教育经费和必须远离家乡外出求学等现实问题,更加重了家长的担心,所以,在早期的教会女子大学里,仍然面临着女子走出家门难和不缠足难的现状而产生的招生困难。据美国人卢茨所编的《中国教会大学史》统计,在女子教会大学创办之初,学生入学率低到惊人的程度:创办于1905年的华北协和女子大学,至1909年仅有4名毕业生;1910年仅有学生8名;1912年才有20名。1908创办的华南女子文学院,至1920年才有在校生20名。创办于1915年的金陵女子大学,开学时仅有学生8名(也有说9名),教师6人[1]127。
在这种情况下,女子大学就显得非常冷落,办学条件也十分简陋,正如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在回忆录中所提到的那样,初创的金陵女子大学设立在南京百花巷的一家官吏旧宅中,空落落的院子,二十间宿舍只住了四个人,一到夜晚,院里漆黑一片,没有电灯时会显得非常可怕。因此,这是一个极其弱势的女性群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环境里,这个女性群体必须面对着如下的困境:一是与男权社会的抗争和身处男权社会环境中的危险,这一点至关重要也非常艰难。如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前身的贝满学校,在义和团叛乱中曾遭受房屋被毁、三分之一的学生被杀的严重挫败,此事再次加重了女生家长们的心理负担。又如上海的经正女塾在创办之初曾引来方圆几里的流氓的频繁骚扰,该学堂的20名女提调、女教习、女董事只得联名上书苏松太道和上海知县,请求出示谕禁,以求保证女学的平安[2]286。由此可见,近代女学这一新生事物所面对的来自男性世界的威胁之大。二是这些教会学校的目的在于传播宗教,培养基层的宗教领袖,使更多的中国民众加入到基督教会里来。而中国民众一直敌视洋教,对于相信洋教和皈依洋教者也持敌视态度,这从各地不断发生的教案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教会女子大学这一个小型的宗教群体,还要与外界的非教会人群抗衡,学校也会由于浓厚的宗教气氛而与中国民众有一定的隔膜。三是教会女子大学在草创时期大多条件很差,资金短缺、校舍破败、图书仪器短缺、教员人手不足,生活条件并不理想。在此困境之中,更需要全校师生精诚团结,像一个家庭一样来共同应对眼前的困境。四是这些教会女子大学有着浓郁的宗教氛围,这些大学的创办者都有坚定的基督教信仰,坚信正义与美好的未来,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充满信心地向着光明和爱的方向前行。这样的信仰,使得教会大学的师生们有着近乎孩子般的天真和简单的心态,她们珍惜情感,珍惜事业,对工作和同事充满关爱之情。所有这一切,都是教会女子大学产生“亲情化管理”的基础。
同时,因为教会女子大学是女性的天地,学校的课程和校园文化也按照女性需求与标准来制定,女子在这里占有着全部的教育资源和绝对话语权。这里的女性可以摆脱男性的制约,充分地享受她们的身心自由与自我管理,可以决策、领导、策划各种事物,并进一步发现了女性的能量。可以说女性在近代女子教会大学里得到了最大的自由空间,“女生可以组成团体,可以独立地向校方提出意见,可以自主地决定参与或不参与校内甚至校外的活动,可以代表自己的学校在学联的会议上与男生们争论甚至可以否决其他学校的提议。”[3]103这些实践,都使女性形成了更加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她们对自己更自信。因此用女性温和的性别特征去管理自己的学校,使自己的教育环境带上与众不同的气息,也是教会女子大学呈现给社会的一种精神风貌。
二、教会女子大学的亲情化管理的具体实施
保留“亲情化管理”的历史资料最多的是金陵女子大学,从现在的资料来看,该校的“亲情化管理”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校风,共由三个层次所组成。
1. 校长的亲情力量。
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以“厚生”为办学理念,并作为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厚生”一词源自《新约》的《约留福音》第10章第10节:“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其意与耶稣所说“我来不是要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的含义相近。德本康夫人在对“厚生”一词作出解释:“‘厚生’就是在各个方面得到至善至美的发展。金女大用‘厚生’放在多项发展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基督生命的培育最为重要。获取丰盛生命的学生才懂得给人类社会多做贡献。”吴贻芳也曾解释“厚生”云:“人生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但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出之而更丰满。”其实,“厚生”的校训核心就是一种以奉献精神为价值观的和谐社会的精神,旨在要金陵女子大学的每一个人都充满对他人的爱心,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使这所大学成为一个充满亲情的所在。所以在金陵女子大学,“和谐与亲密”一直是校园的关键词,校长吴贻芳一直保持着对校园每一个成员的关爱。吴贻芳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学生谈心。吴贻芳有意在高等学府中营造一种别开生面的讲座,即由教师向新生介绍“金陵的家庭生活”,这说明吴贻芳有意识地将这种“家庭生活”作为金陵女子大学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加以弘扬。在吴贻芳执教的20年里,她可以叫出数以百计的学生的名字,使校长与学生之间充满着母女般的情谊。1948年,即吴贻芳执掌金陵女子大学20周年之际,毕业生向校长献词时多以“慈母”、“贤母”称之。民国时期,大学里一直学潮不断,不少大学的学生与学校领导经常处于一种紧张对立的状态。学生驱逐校长的事亦时有发生。如五四以后,清华曾发生过“九年清华,三赶校长”的学潮,北京女高师学生与校长杨荫榆之间的冲突更是轰动一时。而在金陵女子大学,学生与校长之间从未发生过大的冲突,这就是校长吴贻芳的亲情式管理的效果[4]202。
2. 教员的导师制度。
吴贻芳主张:“本校素来主张学校家庭化,学生在校不啻在家庭中,一切训导以此为目标,故有金陵大家庭之称”。所以,在金陵女子大学实行导师制“密切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培养了“家庭精神”。金陵女子大学推行导师管理制,导师也称之为“顾问”,分为班级顾问和学生顾问两种。学生入学之初,都有一位教员担任她的导师。一位导师带7至15名学生不等,负责指导解决学生生活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学生导师平时应当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与个别指导,了解学生所学的课程与学生和学习成绩,掌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品行。班级导师要定期举行学生的座谈会与讨论会,做团体生活之训导。学生毕业时,导师的训导证书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在中国第二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档案中,保存着一份金陵女子大学征求教师意见表。表中详细制定了关于学生的天资品德、学习能力、纪律情况、身体状况等各种情况的问询,可以看出金陵女子大学对学生全方位的关注。同时校长吴贻芳率先垂范,亲自担任了1928年学生的班级顾问,以促进导师制度的更好推行[5]143。
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导师在亲情化管理中扮演着家长的身份,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母亲与孩子的依赖关系。导师的宿舍都在学校里,学生随时可以见到导师并与之近距离接触,导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健康之外,更要给学生以家庭的温暖,所以导师与学生之间会经常以餐饮的方式聚会,在导师精心准备的茶点会上,师生打开心扉说出了心底话,会使师生在情感上拉得更近些,一种家庭般的氛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正如1939年的学生张滢华回忆起自己的导师刘恩兰时所说:“在家里母亲重男轻女,到刘老师跟前才第一次享受到母爱。”
3. 学生的姐妹班形式。
金陵女子大学和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都有学生之间结成姐妹班的传统。其具体的做法是:每当新生入校前,高年级学生很早就着手准备欢迎新生的招待晚会,期待在欢乐的气氛打消新生对环境的生疏感,并让她们从热忱的“前辈”身上感受到和谐亲密的学校精神。新生入校之后,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学生要与一年级新生以抽签的方式结成姐妹班,学生之间要以“姐妹”相称,高年级的姐姐与初来乍到的妹妹同住,指导新生生活和学习,这样即可以使高年级学生学会照料他人,也能使新生很快适应校园生活,迅速形成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培养学生的群体归属感。这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培养了她们之间的手足之情,以至于毕业后历时多年,有些同学仍保持着亲密的姐妹之情。校长吴怡芳说:“新生住的房间里一定要有一个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姐姐’同住,便于在各方面照顾她们,使这些新来乍到的‘妹妹’能很快习惯新的生活。”经过这种亲密无间的校园生活之后,第二学年开学之前,学生们期盼着开学返校,以便和姐姐妹妹们团聚在一起。经过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生活之后,女生们不再只埋头于书本和局限于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里,她们开始将关注的视线投向周围人群及社会,已从先前那种冷漠、思乡的女孩成长为开朗、热情的金陵女儿了[6]69。
三、教会女子大学的亲情化管理的效果
教会女子大学在近代中国特殊的条件下发展起来,其所形成的亲情化管理也酝酿出了教会女子大学的团结氛围和良性发展的态势,并树立了中国社会新女性的形象,其具体的效果如下。
1. 校友爱校如家。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第一任华人校长王世静留学美国,接触过西方文化,其办事作风干练泼辣,颇有女强人之风范。但更让美国基督教差会对王世静刮目相看的是她对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情感。王世静把华南女子文理院当成了自己的家,她说过:“过去,将来,我都属于华南”,“我是这所学院培养的,对她的感激实在难以言表”。为了学院,她宁愿放弃厦门大学的高薪聘请而来母校任教,1927年8月间,在国民党政府举行的招待美国教育特派员的晚宴上,为了保护母校的利益,王世静当着美国驻福州领事以及福建省国民党军政大员的面慷慨陈词,一位在场的美国传教士兴奋地描述道:“这位留着短发,受过美式教育的年轻人站起身,说她曾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学生,一位基督徒……中国过去可很少有女性敢于这样表达意见的。”[4]210
2. 师生们都有社会责任心。
一位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在回忆中写道:“华南给我们非常崇高的理想和人生规则,后来不论生活在哪里,这个谆谆教导总在我们耳际回响。它帮助成就今天的我们,并通过我们给下—代。”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19世纪的30年代,曾成立了社会服务部和农村妇女服务部,多次组织学生到农村组织扫盲工作,定期邀请劳动妇女来校参观,还为基层妇女提供医疗保育的服务。抗战时期,校长王世静组织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师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在校师生节衣缩食,平均每人认购十块银元的救国债券[4]229。这即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对社会工作的参与,也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师生的爱心与责任心的体现。
3. 每个人都为母校的发展着想。
亲情式管理产生了家庭式的凝聚力,使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忘掉了对家乡的思念,真诚地投入到这个大家庭里,真诚地关爱自己身边的姐妹或学生,并主动地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如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校长王世静就是一位亲情教育的榜样,在艰苦的抗战环境里,王世静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当学生宿舍,并细心地亲自筹划学校的每一笔开销,尽可能地让大家都生活得舒适一些。曾任教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陈颐回忆云:“在这八年抗战的困苦生涯中,我们的家长———王院长———深切了解家庭经济的用度,知道如何开支合理化,节俭而不流于吝啬,舒适而不流于奢靡,这种经济原理,她是有很丰富的经验的。”正是基于对母校的爱,在抗战的烽火之中,一批如余宝笙、吴芝兰、陈佩兰、邓锦屏等已在美国获得博士、硕士的校友,先后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来母校任教,这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亲情教育所产生的良性循环。又如金陵女子大学的外籍教师伊丽莎白·高切尔小姐利用课余时间为花园修剪枝叶、栽种花木,硬是把一处阴暗荒凉的乱树林改造成了赏心悦目的景点,供师生们娱乐休闲所用。后来,经过进一步的修整,这处小花园也成了金陵女子大学的风景点,许多重要的招待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总而言之,近代教会女子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端,因其教育内容的进步性,客观上起到了传播西方文明、冲击传统中国文化、启迪女性认识世界,接受科学思想的作用,也为现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与借鉴。教会女子学校提供的“亲情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大众的关心之情和奉献精神,也使教会大学与当地的民众有了更好的对接。总之,教会女子大学之所以最终在近代社会发展起来,是因为它在客观上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需要,教会女子大学所实施的“亲情化”管理模式,也是在这种语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管理经验。靠着这种亲情,教会女子大学在当时的“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道路不平,火车装兵”的乱世里,共同度过了一无所有的创业时期。女大学生们健康乐观自信大方,与母校舟共济,情深谊长。由此可见,“亲情化”管理对稳定学校局面、促进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相当大的作用,也与当时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产生了深度契合。
摘要:中国内陆最早的三所女子教会大学是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北京,1905)、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州,1908)和金陵女子大学(南京,1915)。在这三所教会女子大学里,由于特殊的内部结构与环境因素,使得三所女子大学的管理呈现出不同于男性大学的管理特征,即女性化、亲情化管理倾向。
关键词:近代,教会女子大学,“亲情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杰西·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M].曾钜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姚霏.角色空间与权力——女性与上海城市空间研究(1843—191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吴梓明.基督教大学华人校长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5]程斯辉,孙海英.厚生务实巾帼楷模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子女们把这个病情记录本复印四份,各备一份。但看见它的每个人都想保留一本,甚至许多病人和家属闻讯索书,于是,这本“书”变成了铅字,109页。一印再印,成了“畅销书”。
苗爸爸汉妈妈
这是一本儿女写给父亲的书,书的名字叫《走过昨天》,书中的主人公韦寿山是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退休干部。
韦寿山生长在贵州黔东南苗岭腹地的雷山县一个偏僻的苗寨,读过私塾,1949年10月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
年轻时,他与当地一位汉族姑娘自由恋爱,遭到双方家庭、家族的强烈反对。那时候,当地苗、汉通婚的非常罕见。因为对各自家庭的背叛,他们吃了不少苦头。
韦寿山的小女儿韦秋平说:“我那十分傲气的汉族外公到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和我们寨子的家族来往过,爷爷和外公是相继去世的,两位老人死后,这两大家族才开始你往我来。后来,许多人跟我们开玩笑,也许正是父母当年冲破婚姻的这种束缚才有了我们姊妹这四个大学生。”
韦寿山的父亲是寨子里有名的苗医,他的为人好、好客,在远近几个苗寨出了名。岳父是汉族,也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醉心《四书》《五经》,还能倒背《三国演义》和《红楼梦》。
在韦寿山的子女们如今的回忆中,他们的家庭与别家颇有一些不同。别的家庭里日常交流都讲苗语,他们家却是苗语和汉语并用;教私塾的外公尽管一直不与苗族亲家往来,但他的女儿在书香之家经受的汉文化熏陶,毫无保留的在韦寿山夫妇的四个孩子身上传承延续。苗、汉两种文化的滋养,加上对家庭教育的格外重视,使这四个孩子在“苗爸爸、汉妈妈”的家庭组合中获益匪浅。
1957年,韦寿山作为优秀苗族青年被选为贵州省少数民族参观团代表赴京参观学习,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在当地,这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后来,他用这张照片来教育大女儿,希望她长大了也到北京去跟主席照相。大女儿很争气,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如愿地也得到了当时的华国锋同志的接见、照了像。如今,他的大女儿正从事着促进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国际交流的工作。继大女儿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小女儿也陆续考上大学。
韦寿山退休时,子女们因工作原因,分别在北京、贵阳等城市居住,他直至生病前,都没有离开雷山县城随子女居住的念头。
苏醒
2004年9月8日凌晨1点,韦寿山在雷山县城的租住房发病,突然呕吐不止。血压升高。县医院院长到家为他治疗。次日上午,他被送到县医院急诊治疗,下午,儿子韦建平、韦春平和孙子闻迅赶到医院看望。10日凌晨1点,县医院将他转往黔东南州医院。医院诊断为脑梗栓、脑萎缩、皮下动脉性脑病。一天后,女儿韦爱平、韦秋平(韦燕燕)、儿媳潘敏从北京乘飞机赶往黔东南州凯里市。
两天后,应邀前来的贵阳医学院两名专家与黔东南州医院专家会诊后,肯定了州医院的治疗方案。他们认为,韦寿山的病情很重,小脑大量积水,大面积脑梗,不适合转院到贵阳,建议请外科专家会诊,考虑开颅手术。
韦爱平送别两名专家时,说:我爸爸是个很坚强的人,文化大革命他都挺过来了(曾被撤职、押送劳动改造,记者注),也许他会创造奇迹。两名专家对这个“也许”很有兴趣,在路上,他们议论,认为这个老头说不定真会创造奇迹,能醒过来、康复。
在医院,一家人开会讨论是否同意给韦寿山做开颅手术。打电话咨询北京专家、上网查询之后,他们没有获得一个好的答案,各种建议都有。
没有人敢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家人们在无望中等待、期盼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病人血压越来越高、心律不好、呼吸困难、随时有生命危险。
外科主任认为,如果不动手术,病人过不了明天。离预定的手术时间还有半小时,韦寿山的妻子杨彩告诉大女儿:决定不动手术,他要走要保留完整,我不能让他血淋淋的离开我。
深度昏迷、高烧……
韦寿山的孙子韦伟守护了几个通宵之后,不得不离开——大学入学集训的最后期限到了。韦伟哭得很伤心,临行前,在场的人都哭了,因为这也许就是永别。
两个女儿一直轮流戴上口罩(防止感染)跪在韦寿山床前,用压舌板撬开他的嘴,保证呼吸。还有亲人陆续从广州、北京赶来,因为这也许就是永别。
在他身旁,小女儿不停地讲:“您的病没有生命危险,您一定能坚持住……”医生和护士说:“他听不见。”但小女儿近乎神经质地回答:“我相信他能听到。”
在黔东南州医院抢救到第5天,韦爱平一直在和昏迷的父亲说话,反复鼓励他要有信心战胜病魔,回忆他在文革中被批斗的情景,问他是否喜欢他的新房子,如果喜欢就眨眼。他眨眼了。
当天,韦爱平在护理记录中写道:我问他认识我吗?我是谁?他很吃力的说:“爱平”!虽然这声音只有我才能听见,因为太弱。但是,从他的口型判断是对的。爸爸7天不进食了!我忍不住跑到外面大哭,爸爸有意识了,我们的努力有回报了!医生和护士也激动着。
“看着爸爸求生无助的眼光,我懂得他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必须坚持,我们不能放弃。我一直跪在他的床前用压舌板帮他取痰,我看他已合上眼,便轻轻离开床边到对面沙发上伸个懒腰,他马上睁开眼睛直直地盯着我。他害怕我离开。”
病榻旁的守候
苏醒之后,韦寿山的病情又经历了几次反复。以下是摘录自《走过昨天》一书的片段。
“这两天,他很可爱。有点爱喊回家,苗话喊完了又用客话(当地苗族对汉语方言的称呼,记者注)喊。”
“来看爸爸的人川流不息,为防止感染,我们要求值班和护理的人都戴上口罩,并且拒绝探视。为此,妈妈说我们不懂人情世故,来的人都是亲朋好友,不能得罪。为了爸爸的康复,我们执意每天派人在门口执勤,负责向来宾解释,一律不放客人进病房。医生和护士被感动了。”
“他总是打嗝,下午打得更多,一直没停。医生要给他打针来制止,正在这时严护士长领着好几个护士,抬着一个大花篮进了病房,把爸爸着实吓了一跳,爸爸很激动,打嗝终于停止了。”
“凌晨,父亲把左手输液
的针举起来,看了看,自言自语说还不到九点,他一直以为手上的输液针是手表。”
“他指了指输液瓶说喝完这点酒我就回家去了。弄得我哭笑不得。”
“为了让爸爸尽快恢复记忆,我们买了很多儿童玩具。拿小雪(韦爱平女儿。记者注)在北京买的玩具(给他),(他)都玩了一遍,很高兴。”
“珍惜在爸爸妈妈身边的时光吧!假期结束了,10点左右,我已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发。这几天我们不敢与爸爸提要走的事,他会很伤心。此时爸爸睡了。妈妈说。一定叫醒,要告诉他,否则他像上次你走后,一直在问你去哪儿了。”
“我叫醒了爸爸,告诉他我们要返回北京了。他欲哭,我们赶忙哈哈大笑。”
“爸爸不吃饭,把妈妈气哭了。有时候他还真是很倔强。”
“畅销书”的故事
2004年12月5日,韦寿山出院。他的子女们把这个病情记录本复印四份,各备一份。但看见它的每个人都想保留一本,甚至许多病人和家属闻讯索书,于是,这本复印“书”变成了铅字版的《走过昨天》,109页。一印再印,成了“畅销书”。
2005年8月,已被两个儿女接到北京租房居住的韦寿山再次突发心肌梗塞。经妻子和儿媳、大女儿及时发现并呼叫120,抢救成功。
2007年,韦寿山在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期间。医院其他病人家属偶然看到《走过昨天》,纷纷前来病房,向韦寿山的家人索书。他们认为,书中那些琐细的记录,对如何陪护病情相近的老年病人很有借鉴意义;一些老年病人阅读后,从中找到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北京301医院住院的一位老年病人听人介绍这本书后,特意托人向书寿山的女儿索取。之后,通过他,又有许多同院的病人得到了这本诞生于护理记录的小册子。
书中的韦寿山是一位病人。为保留记录的真实性,他的子女们甚至对其中不太通顺的语句都没有作修改。韦寿山和亲人之间的很多对话都是当地的方言语气。只有他们才能全看懂。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可读性,因为,在书里,亲人之间的关爱,在只言片语之间随处可见。
韦寿山夫妇到北京后,不愿与晚辈同住,两个女儿为他们租了一套住房,工作之余,两个家庭的成员轮流或一起在老人居住的地方陪伴他们。
每逢周末,女儿、女婿们陪老人到北京市区或郊外的景区观光游玩,两年多来,他们还利用长假,去了香港、河北承德、山西平遥等地。
韦寿山在担任雷山县民委主任时,曾在如今已非常出名的茁寨郎德上寨接待过一位客人——时任国家民委主任的司马义·艾买提。2007年9月。他在女儿的陪同下拜访了司马义·艾买提。两位老人对这次时隔十多年后的相见都非常高兴,相谈甚欢。
为了康复,韦寿山每天坚持出门“走路”——慢步走。一次,他出门3个小时未回,妻子、女儿分头寻找了一个多小时,又求助小区物管公司,后来,他自己走回来了,原来,他是去找当时在北京经营餐馆的自己的小弟弟。
经历了两次重危疾病,又在家人的悉心呵护和医院的抢救中转危为安,如今,无论是对待人生还是对待疾病,韦寿山的心态非常乐观。他的记忆力恢复得非常好。每天晚餐之后,女儿们陪他共同回忆他在县里乔桑公社当书记的经历,回忆他1962年上书中央建议在局部地区“包工到户”、“包产到户”,回忆文革中的那些人与事,回忆他受到毛泽东主席、胡耀邦总书记接见……
韦爱平感叹道:“一个患严重脑梗塞的病人,记忆恢复得如此的好,我很吃惊,爸爸在我心目中还是‘原生态’。”
韦秋平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童年的往事历历在目,父亲的故事写也写不完。而我的父亲却已经老了,特别是他得了一次脑梗抢救过来之后,就像一个孩子。我帮他穿衣服,我帮他夹好吃的,我给他洗脚,给他做按摩。哄他开心,陪他喝酒,陪他走路。在阳光明媚的北京的街头,我牵着父亲的手陪他走过一程又一程。当我看到父亲步履蹒跚地依然坚强地迈动着生命的步伐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我一定要用我的真心陪伴我那年迈的父亲走过他生命的历程。”
在我的记忆中得有一次,在十二点钟,我突然发起了高烧,母亲赶紧把我送到医院,抱着我去挂号,都快凌晨四点了,母亲还在那里看护这我,我只看见母亲的眼里出现了血丝。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亲情。
在我的记忆中得中有一次,我们到山上爬山的时候,我的膝盖不小心磕破了,母亲看见了赶紧拿出谁来清洗,然后又拿出创可贴来,给我贴上去。这也是亲情。
我还记得有一次,弟弟得了肺炎,母亲与我赶紧带弟弟来到了张店中医院打针,因为小孩不能打手,因此只能打脚或头部,母亲想,脚不老实,还是打手吧。但是还是弟弟好骨针,母亲在暗中流泪了。这还是亲情。
我记得小时候,我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我的妈妈和奶奶带我去趵突泉游玩。
那天早晨,我早早的起床了,和爸爸、我的妈妈、奶奶一起坐着轿车去趵突泉游玩。没过多久,我们就来到了趵突泉。我们在趵突泉门外拍了几张照片,买了几张门票,就一起进去了。我们进去以后,看见有很多人把硬币扔进泉水里,让硬币浮起来,我也试着把硬币轻轻地放进水里,可是硬币慢慢地沉到了水底。还看见有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在吃竹子,然后我们靠近她一点儿,和她一起合影拍照。我们走着走着,来到水池旁边,看见一只小海豚在水中游来游去,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海豚在水里起舞,我想:我要是变成一只小海豚,能在水中游来游去,那该多好啊!到了中午,我们吃了午饭,又去买来几件漂亮的衣服。
我们坐着汽车,开开心心、高高兴兴、快快乐乐的回家了。
我的妈妈每天工作很忙,但是他总是按时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她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做饭。
每天晚上,总会在厨房看到妈妈忙碌的身影,为我精心制作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妈妈炒菜的时候,首先要巧妙避开锅里的热油,菜下锅后,还要聚精会神地注意锅里的菜,不停翻动,以免炒糊。妈妈说:“炒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需要手、脑、眼、心密切配合,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看到妈妈炒菜的样子,我告诉自己,等会儿一定要把饭菜吃个精光,不然对不起妈妈的辛勤付出。
关键词:亲情观,大学生,网络
0 引言
亲情是一种爱, 一种无私与博大的爱, 它是和我们最亲密人的一种无法分割的情感, 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是人类世界所开放的最美丽玫瑰。一个人从出生来到大学, 他的父母、家庭、家乡、学校给予了他大量的关爱和帮助。亲情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思想道德课的必修内容。90后家庭父母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变, 他们主张独立与开放;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90后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 除父母外, 亲情观相对淡薄。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 90后子女性格相对孤僻[1]。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1999年, 中国只有400多万互联网使用者。而在2013年, 全球有24亿互联网使用者。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 他们的父母也较为年轻, 网络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 网络时代正在改变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
在网络信息时代, 当代大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利用网络的交流也越来越多。那在网络文化中, 当代大学生有没有利用网络表达亲情, 利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或者是否期望采用网络方式来表达亲情, 是否期望开展网络亲情教育呢?本次调查研究就围绕这些问题, 选取适量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并对调查中有关现象进行了探讨分析。文章希望了解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来表达亲情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希望学校重视对学生的“亲情教育”, 将亲情融入到教育之中, 避免空洞的说教。让我们大学生能真正认识亲情, 并且真正懂如何去感恩, 去报答自己的亲人[2]。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对此, 笔者组成一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团队, 申报了江苏省教育厅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 探讨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亲情观的影响。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份相关调查问卷, 对江苏省几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南京邮电大学、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建康职业学院6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 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324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父母上网的一些基本情况, 二者通过网络交流的情况, 以及网络对二者亲情关系的影响等。收回调查问卷后, 团队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从调查问卷统计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心怀感恩、重视亲情、时常与家人保持联系, 并知道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 有些大学生与家人缺乏真正的交流, 谈心太少。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中, 约61%为独生子女, 39%为非独生子女;56%来自农村家庭, 而44%来自于城市家庭。55%的调查对象年龄为18-20岁, 43%年龄为21-24岁。30%调查大学生的父母较为年轻为38-45岁。当前大学生群体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有所不同, 他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年龄也较小, 大都是90后, 90后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
2.2 使用网络工具情况
86%的同学最常使用的是手机, 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利用手机网络与人沟通更加方便快捷。84.6%的同学最常使用的沟通软件是QQ和MSN, 而且60.4%的家庭属于民主型, 这就说明大部分家庭可以接受利用QQ交流。而且现在QQ的功能多样, 语音、视频都可以, 沟通质量较电话短信更高。接受调查的40%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在2小时左右, 20%达到3小时以上。接受调查的25%左右大学生, 网络交流已达5年以上。而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父母27%喜欢利用网络, 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只有24%在2小时左右, 而42%低于2小时。
2.3 网络交流情况
46%的同学愿意与父母利用网络交流, 而且53%的同学表示比较喜欢网上举行的一些关于亲情观的教育活动, 这就说明如果我们利用网络来宣传亲情观, 将会取得比较理想且比较容易接受的结果。在问及上网对其与父母的交流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时, 28.8%的同学认为父母对其上网反感, 发生了一些冲突;28.6%的同学表示很多网络语言父母听不懂, 增加了交流的障碍;仅有19.6%的同学表示上网让其与父母的交流话题变得更多。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 38.3%的同学选择用电子邮件的方式与父母联系, 这是所有方式中选择最多的。确实, email普及广, 比传统信件快, 表达比较含蓄, 便于缓解尴尬。
目前网络购物应该是当代大学生都比较喜欢的一件事, 但是调查中发现经常给父母网络购物的只有10%, 而从来不会给父母网络购物的却达到了31%。2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在节假日和父母生日时会利用网络给父母发送电子贺卡, 18%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则从来不会在节假日给父母发送电子贺卡。
3 讨论
3.1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亲情观的正面影响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通道, 同时成为大学生与父母交流的非常重要渠道, 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开阔了视野, 为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片天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他们是非常爱父母的, 只是一直觉得爱在心里口难开。中国人含蓄的传统造成了孩子与父母情感交流的减少[3]。
(1) 利用网络的展示可以互相加深了解。通过以上对结果的分析, 我们发现子女上大学后, 不能与父母经常见面, 而现在是信息社会, 已经有很多的家庭使用互联网。比如上QQ空间、微博等就可以看到子女的心情状态和孩子与朋友们之间的互动, 更加了解子女, 解决代沟问题等等, 这些都是网络有利的一方面。
(2) 利用网络的便捷, 可以表达互相的感情
网络, 比如手机QQ已经可以视频、语音, 比打电话发短信更容易与子女交流, 我们认为互联网完全可以成为父母与子女联系的新方式;一些难以表达的感情可以通过email、电子贺卡来传达。而且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购物渠道。当代大学生是个正在不断成长的消费群体, 有报道称在参加网络购物的人群中大学生占据了60%以上。在此次调查中也发现, 有部分大学生已经知道利用网络购物, 给自己的父母购买一些物品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
3.2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亲情观的负面影响
但是网络也会产生一些矛盾, 网络上的一些词汇父母听不懂, 造成了沟通障碍;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家庭矛盾增多等[4]。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还在于, 它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对亲情的疏远, 对爱情和友情的盲目。例如, 沉迷于网络人际交往使得家庭的关爱对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已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生宁愿通宵地上网, 也不愿意回家;或者一回家就只是面对电脑沉溺于网络世界, 不愿与自己家人沟通交流;有的甚至发展到除了要学费、生活费以外, 和父母毫无交流的地步[5]。
3.3 亲情教育应该由现实教育转向虚拟方式
传统的亲情教育, 一般为“说教”形式或生活体验的方式, 方法老化, 脱离学生心理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 往往过于理想化、空洞和流于形式, 致使亲情教育被弱化。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 利用现在的网络工具, 切实开展亲情教育, 将感恩文化纳入学习之中, 让孩子了解亲情的伟大与无私, 让每个大学生做到对自己的家人存有感恩之心, 养亲敬亲。
为进一步增强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并克服网络不良影响, 学校还应对自身的网络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过滤不良网络信息的同时, 利用自身校园网资源加强大学生上网自律教育, 将网络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6]。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也开展了一些活动, 我们宣传组织同学观看亲情观电影, 动员大家与父母联系;在母亲节那天统一寄出大家写给妈妈的信;在学校周围网吧门口发关于亲情的小卡片等, 希望借此来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这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非常重要, 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在哪里都会被人所尊重。针对一部分因沉迷网络而亲情淡漠的大学生, 可以运用网络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并加强自我教育。例如, 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网络游戏, 通过参与游戏使其逐渐体验到为人父为人母的不容易, 学会对父母感恩, 对家人感恩。学校也可以制作一些亲情教育的宣传视频资料或利用网络平台向家长提供一些亲情教育的咨询。通过活动的宣传、实施, 制造积极的亲情观氛围, 帮助大学生在深厚的亲情感染中, 学会感恩和理解亲情。
4 结论
总之, 亲情是我们大家一个永恒的话题。亲情观是90后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一个人没有好的亲情观, 不知道如何感恩, 不懂得珍惜亲情, 很难会有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务必改革相对传统的亲情教育工作方法, 利用90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正确地引导他们, 养成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观念, 让大学生充分地理解亲情, 树立比较正确的亲情观。只有长期有效的亲情教育才能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幸福, 大学生的亲情教育才能够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 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玲, 李峻清.大学生亲情观念缺失的类型及原因剖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4) .
[2]赵建岭.关于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
[3]唐海珍, 李国强.当代大学生亲情观调查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9) .
[4]赵建岭.关于加强大学生亲情教育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7 (6) .
[5]乔虹, 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 (2) .
在去年7月的一天,天气闷热。
这一天也是我练歌的一天,练完歌,我的妈妈准时来接我,当我们走在回家的路上的时候,突然,暗了天,渐渐的,渐渐的,突然下起了暴雨,可我的妈妈只带了一件雨衣,我的妈妈给我穿上了,可是我的妈妈全身都淋透了,当时,我的妈妈的双眼被雨水给淋的模糊了,在暴雨中我们终于赶回了家,回到家,我的妈妈并没有急着换衣服,而是,先给我浸了一碗糖姜水,预防感冒,我双手捧着碗,内心沸腾了,有说不出的滋味。我喝完糖姜水,接着去摸我的妈妈的额头,啊!我的妈妈的额头滚热、滚热的,然后,我就用我的妈妈的手机给爸爸打电话,爸爸说一会就回家,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我等了1分钟……2分钟……我左盼右盼,唉,终于把我的亲爱的爸爸给盼回来了,爸爸一进家门,我就急切地说:“爸爸,我的妈妈发烧了”,爸爸赶紧找感冒药,可是找了半天没找到,我着急的对爸爸说:“爸爸你还是赶紧去买吧”,爸爸说:“好吧”。说完爸爸赶忙走了,我也急忙拿了一块毛巾沾了凉水,把它敷在我的妈妈的额头上,希望我的妈妈赶快好起来。
我感动了,有两行热泪从我的眼角流了下来,我的妈妈我爱你。
在去菜市场的路上,我看到一家新开的童装店,我建议妈妈进去看看,妈妈答应了,我们来到了童装店,妈妈看中了几件羽绒服,便叫我试试看,试完后妈妈觉得这件蓝色的好看,便豪爽的给我买下了这件,妈妈平常是很节约的,但为了让我不受冻,便买下了这件蓝色的跟那件红色的换洗穿,就这样我又增加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这使我非常的高兴。买完菜后,我们又来到了超市,我想买一个小椅子,在学校洗脚时用,妈妈带我来到卖椅子的地方,我看中了一个可以伸缩的椅子,又高又方便带,我便想叫妈妈买这个,妈妈说那个看起来复杂就不肯我买,要我买个简单点的,说完我便生气地说道:“我不买了。”我愤怒的跑了下去,妈妈便跟在了我的后面,从这一路上到家,我一直都没有理她,也没有跟她说话。
回到家后,妈妈说了我几句,我伤心的躲在房里偷偷的哭,心想:“妈妈真小气”。我在房里足足待了半小时才想通:是自己不好,我便想出去和妈妈道歉,来到客厅后,妈妈像往常一样对我非常温和,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她还弄了一个苹果给我吃,我非常的感动,眼眶中不知不觉变得湿润起来,我尽量不让自己哭出来,心理便默默的对妈妈说:“妈妈,对不起。”
“×年×月×日”,这是我的生日,原来母亲说的那个“她”是我呀!从日记上来看,是从我出生的第一天,母亲就开始用心记这个日记了。
“10月12日,今天是小宇出生三个月后的一天,她又发烧了,她爸又不在家,我只好骑车大半夜顶着寒风送她去医院。我把她裹得严严实实的,生怕她病情加重。街上一个人也没有,只是路灯射出了寒光。我很害怕,但是为了小宇,我必须放下恐惧,终于我和小宇来到医院,值班医生把她安置好,打上吊瓶,便走开了。我守在她跟前,不敢睡觉,时不时的摸摸她的头。就这样,熬了一夜。第二天,小宇终于退烧了,我和她爸都很高兴。我让她爸先带小宇回家,然后我在自己回家。”
“7月6日,今天小宇要上幼儿园了,我是即高兴又伤心。上午,我早早的把小宇送到那儿。老师笑眯眯的从我的手中接过小宇的手,对我说:‘我们会照顾好您的孩子的’我含着泪点点头,赶紧转头就走,生怕一时改变了注意,可是小宇的一声声嘶哑的哭喊,把我的心彻底的击碎了,我一狠心头也不回的离开。一路上我抹着不尽的泪水回了家。”
. . . . . .
我的妈妈又一张爱>唠叨的嘴,我一般以见到她,她就能像唐僧一样‘叽喱呱啦’地说上一大堆废话。妈妈的嘴长得普普通通,可说出的话量就是十只麻雀在拼命唱歌,妈妈不高,一头带些金黄的微卷的齐肩发,黑白分明的眼睛 ,视力比我还好很多,还专门拿我的近视和她的好视力比,真受不了她。
我爸中等身材,挺高的个,不胖不瘦,长圆脸形,显得慈祥、和蔼,但只要一不笑就看上去很严肃,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很高,在我听从他的话时,他很高兴 ,不听时,我就会被他骂到变成蚂蚁 ,他的性格 变起来比换衣服 都快,我奶奶就好多了。
在上学期间每天早晨要由奶奶来当我的闹钟,早餐也由奶奶来煮,为我洗衣服,准备车子推在门口,简直就是保姆,我的房间很大,但就是在我的统治下,我的狗窝永远 比我家的狗的窝还乱,但在奶奶半小时左右的整理下,终于很像人住的地方了,奶奶比妈妈还细心,介绍 一下,我奶奶穿得齐整,一身合身的银灰色的外套和裤子,奶奶个儿不高,头上已经有了许多白发她今年已经80岁,却还有坚固的牙,可以吃许多东西,因为经常干活一双手布满了老茧,身体硬朗,一双温和慈祥的眼睛,闪烁着幸福的光芒,我最喜欢 奶奶了。
他们是谁?他们不就是我们的父母亲吗?在我成长的岁岁月月里,我越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爱我们的父母了。你都应该用你的真诚的心爱你的父母亲。因为他们真的很辛苦,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为了我们,他们可以茶饭不思;为了我们他们可以风吹雨淋;为了我们,他们可以承受所有困境……
脑海里有一个略有些模糊的场景,是小时候妈妈每天送我去幼儿园的镜头,不论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骤雨,妈妈会带着我第一个出现在幼儿园门口(因为上班远,怕迟到),看门的老爷爷也已经习惯了每天第一个看见我,然后就是每次的例行程序:帮我整理好衣服——关照我不许顽皮——在我脸上亲一口。在妈妈“再见”的余音还没散去,我已经一溜烟地穿过红地毯,在我冲进大门时感觉后背有种暖暖的感觉,当时懵懵懂懂,现在回想起来幡然醒悟,原来是母爱的温暖,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通过目光传送到我身上,给我安全感,让我知道妈妈时刻在关心着我,使我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开开心心的度过,安逸又舒心。我想那时她一定目光紧紧地追随着我的身影,一直到我进入教室方才离去,也一定是期待过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一眼,只是年少的我没有察觉罢了。
虽然是湖区,但旁边有林场,自家房前屋后有果树。小时水果是稀罕物。但小姨家有鸭梨,有早谷桃,有柚子,桔子。我一辈子吃过最好吃的记忆很深刻的就是小姨有次给我们送的早谷桃。那天姨还在门前的水库堤上我就去接到她,帮她提着沉甸甸的布袋子。一袋桃子,只闻一下口水就出来了,那个香啊我描绘不了,只是吞了吞舌子。姨赶紧塞了一个到我手里,粉红水嫩的,象个心型,越往尖尖红色越深,一口咬下去,里面一丝丝的红,汁多香而甜,回味无穷。现在水果丰富多彩,桃子品种多样,可是我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桃子了。
那时姨家里象变戏法一样,总有我们没吃过的东西。藕丸子、藕饺子、芝麻糖、花生糖、麦酱、蚕豆酱,更有我们山巴佬没吃过的鱼丸子等等美食。
夏天有西瓜,菜瓜,香瓜,西红柿等我们没吃过的瓜果蔬菜。
我们那时最喜欢走的亲戚家就是小姨家。我大妹就因为我爸答应给她买双皮鞋加上去小姨家拜年,要她放弃上学而辍学了,同我大妹上有哥哥和我己读到快出头了,下有两妹正在启蒙也干不了多少农活,爸爸忍痛把她留下了。
【亲情日记大学】推荐阅读:
初中亲情日记06-11
亲情优秀日记11-02
关于亲情的优秀文章:亲情09-08
亲情的小学作文:感悟身边的亲情12-11
关于亲情的作文:阳光下的亲情07-03
关于亲情的初中作文细微之处见亲情06-04
亲情是温暖07-05
亲情的句子07-15
作文 感谢亲情07-26
感恩父母亲情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