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时间的感悟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时间的感悟

对时间的感悟 篇1

成长路上的我,初识时间。

10月16日。我来到这个世界,这是我和时间的第一次接触。一切事物对于我来说,都是那么的充满吸引力,我无法用言语去抒发我内心的激动,只能用简单的几声“咿咿呀呀”去表达。我开始认识时间。时间,是我踏出第一步的足迹,是我牙牙学语的印记,是我学会自己刷牙、穿衣服、系鞋带的记载……那时的我,急切地盼望着快高长大,希望时间能再快一点、再快一点。我嗔怪着,思索着,为什么时间过得如此慢,殊不知时间是脱缰的野马,它不知疲倦地向前飞奔着,我的童年,飘洒在空中,如轻烟一般,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它消散得那么彻底,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初识时间,它无情地带走了我的童年。

成长路上的我,品味时间。

4月4日。时间依旧不知疲倦地奔着,如同那滔滔江水,一去不复返。我坐在书桌前,面对这个题目,心中思绪万千,却不知从何处下笔。时间,是无情的,像一只魔鬼。它带走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抹去了多少人的美好回忆,却没有一丝歉意、一丝愧疚,依旧不停地往前奔着;时间,是公平的,像一把天平。它给予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一份,它不会因为你是名门望族,就多给你一分钟,也不会因为你是落魄平民,就少给你一分钟;时间,是执着的,像一位顽固不化的老人。难道它会因为你的苦苦哀求,停下脚步来等你吗?难道它会因为你的悔恨与叹惋,重新回到你的身边吗?都不会。它只会一直走着,走着。年少的我,如同品茶一般,品味着时间的醇香,品味着时间的真谛。

成长路上的我,珍惜时间。

掐指一数,4700多个日子已从我身边溜过。这时,我才猛然发现,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时间匆匆,人生匆匆。生命的旅途上,回首往事,心中满是遗憾和怅惘。“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我决心不再挥霍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又有多少人会真正去珍惜岁月呢?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会是一场凄凉的悲剧。“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日死去之人苦苦奢求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再也回不去的曾经。”我珍惜时间,哪怕是短短的一秒。因为我知道,我所经历的每一秒,是我余生中最年轻的一秒。

对时间的感悟 篇2

1、陶瓷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成型阶段

本文所谈的陶瓷作品的时间流变是指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随时间的发展, 陶瓷各个方面 (成型、干燥、收缩、上釉、烧制) 所发生的变化。而在陶瓷制作过程的各个阶段, 作品都具有可欣赏性。

做一把大件的颇具艺术观赏性的茶壶, 可把其成型阶段分为起大型和做肌理两方面。随着瓷泥不断加在作品上, 作品可能会因重量的增加而不断下沉, 这时的壶身可能比先前会显得胖了一些, 这种变化所带给观者的是另一种感受。木质材料、石质材料通常运用的是凿刻和拼接, 在制作过程中也不易产生自然的变形。陶瓷材料的这种特性带给艺术家很多惊喜, 但也会给艺术家带来很多成型的不便, 制作者也会因成型后的作品没能达到自己设想的效果而反复的做。

2、陶瓷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干燥、收缩阶段

在陶瓷作品的干燥、收缩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丰富的变化。在这一阶段, 作品造型上的感觉基本已经肯定下来, 但会伴随着泥土的开裂、体积的缩小、局部造型的微妙变化等等。比如用泥片成型的茶壶, 随着现代艺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艺术家更加注重陶瓷制作过程, 充分利用泥土的各种特质, 努力开拓陶瓷材料的各方面语言表达, 力求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美感的现代陶艺作品。由于陶瓷材料在干燥收缩阶段能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所以能否熟练掌握这一阶段的工艺, 成了艺术家创作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

同样以茶壶为例, 进一步阐述陶瓷材料制品在干燥、收缩阶段所发生的微妙变化所带给观者的不同感受。假如一把茶壶 (图1) 在成型之后, 它的壶嘴是笔挺的, 壶身是昂扬的, 这时茶壶便呈现给观者一种锐不可挡的气势, 它有向上的、拼搏的、同时又有自信的精神。而在观者看来, 这样一把茶壶, 它有了自己的精神面貌, 它是一个活生生的富有生命的艺术品。这样, 观者与茶壶便产生了一段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 同时通过这把茶壶, 观者也与艺术家产生了共鸣。随着时间的过去, 成型后的茶壶 (图2) 在慢慢的干燥、收缩, 收缩后的茶壶, 它的壶嘴可能会下沉, 壶嘴与壶身所发生的微妙变化带给观者的可能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了。这时的它带给人的是一种失落感, 虽然对观者来说, 这把壶已经不再震撼人心, 但它带给人们的, 同样具有一种生命的气息。而在形势上, 壶前后的两种姿态只相差毫厘, 真可谓失之毫厘, 差之千里啊!

3、陶瓷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上釉阶段

在陶瓷材料作品的制作过程中, 完成干燥的工序后, 就到了上釉阶段。釉色虽然只是陶瓷的一种装饰手法, 但这一环节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不同的釉色能带给观者不同的感受, 有很多知名的艺术家因为在市场上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釉料, 而亲自配制, 足以证明釉色装饰对陶瓷作品的重要性。例如罗小平和邢良坤两位艺术家, 既是艺术工作者又是配釉专家。釉色的不同搭配方式会带给观者不同的感受。例如, 粉红色釉与透明釉的搭配让人产生现代的感觉, 青花与某些裂纹釉的搭配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的气息, 如果有丝毫疏忽, 那就判若两物了。这里还是以茶壶为例, 用影青裂纹釉做装饰的两把茶壶, 其中一把壶在裂纹中施加红色, 而另一把壶在裂纹中施加黑色。有黑色纹路的茶壶, 带给观者的是一种宁静、幽深, 用这样的茶壶 (图4) 来泡茶, 能使饮者更容易领悟到茶的意境, 既能品茶, 又能赏壶, 这样才能更深一层品出茶道的真正内涵。如果换成一把有红色纹路的茶壶, 这样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从而联想到暴裂的血管, 容易让人产生不安, 所以在选择釉料的时候要特别慎重。

4、陶瓷作品制作过程中的烧制阶段

在陶瓷材料制品的制作过程中, 火是必经的一个重要阶段, 陶瓷的烧制有气烧、柴烧、乐烧、熏烧等多种途径。烧成过程中的参与性、冒险性与不可预测性, 给我们带来了创作的热情。而熏烧受火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它给我们打开了创作的另一扇门。例如, 陶艺家蒋颜泽的作品:《风化-烛台》系列 (图5) ,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熏烧强调原始意味, 但并不代表着粗糙和缺乏精致度, 相反的, 运用这种方式从事创作的艺术家需要具有相当水平的烧成技能、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久的耐心。在熏烧中, 让火这个因素与土进行直接对话, 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介入创作, 这种过程是不确定的, 但熏烧却让人学会了去接受一些随之而来的事物。当然在烧制陶瓷作品的过程中, 作品会产生一些收缩、变型, 但这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陶瓷制作者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烧制过程中器物发生的变型, 开裂等因素, 变不利为有利, 从而开拓作品创新的更多可能性。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不断更新, 不再用完美无暇来衡量一件作品。相反的, 在人们的头脑中开始闪现出了残缺美, 关键是怎样准确的把握残缺所带给作品的新的生命力。

5、陶瓷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偶然性

在陶瓷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令创作者和观赏者都为之惊奇的特殊效果, 也正因为这样, 才显现出了陶瓷的魅力。周国桢先生古风期的作品《雪豹》 (图6) 就是在烧成过程中突然停电而产生的特殊效果。陶瓷不同于其他材质, 因为它要经过以上所描述的一系列繁杂而冗长的制作过程, 在经过一翻折腾进窑后, 它的变数更是我们难以把握的。我想, 这件作品的成功应该在周先生的意料之中, 而产生如此奇特的效果应该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吧。

材料运用所造成的陌生感会给人带来新奇、恍然、强烈的视觉张力, 从而更引人注目、令人思索、耐人寻味, 能引发观众复杂的心理体会。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绝对标准的时代, 个性是胜过一切的。“真”才是体现个性的标准。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 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物质性的媒介来完成, 这就是艺术语言。陶瓷材料语言被接受, 在于欣赏者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或审美体验上的满足, 艺术品与欣赏者产生了共鸣。

参考文献

[1]吕国英著《陶艺狂人》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

[2]中国陶瓷工业杂志社《中国陶艺》中国陶瓷工业2003年增刊

腕表时间的感悟 篇3

Octo Grande Sonnerie Tourbillon是复杂制表技术的精粹与终极化身,提供驱动力的自动上链机芯配备陀飞轮校准器、小时逆跳显示以及机芯和报时装置的动能储备指示器。与众不同的Calibre GG 31002机芯是令人惊叹的卓越之作,象征着数百年的人类制表史精髓。

OCTO Bl-RETRO STEEL CERAMIC

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么OCTO双逆跳陶瓷精钢腕表绝对会被定义为动感生活的运动腕表!近距离欣赏其精密复杂表壳的材质组合:精钢组成的中层表壳,缎光陶瓷表圈,镶嵌鹅蛋形缟玛瑙的表冠。这款腕表配备有天然橡胶表带,以应对日常使用中的种种挑战。

OCIO CHRONOGRAPHE QUADRI-RETRO(OCTO四逆跳计时腕表)

作为一款卓越的超级复杂机械机芯Calibre GG 7800为OCTO四逆跳计时腕表提供着强劲的驱动力。这款独特的复杂机芯蕴含四项逆跳功能:即分钟、日历、计时码表小时和秒钟计时器。巨大的计时码表秒针位于6点钟位置,采用与众不同的停止/启动装置。

宝珀五十嚼系列

全新全历月相盈亏飞返计时腕表承袭宝珀表创新卓越的传统,[五十曙]家族中新加入的生力军机芯,共以448枚零件组成。以往表厂所推出的全历月相表,对于调教腕表的时间均有所限制,处理稍一不慎,将对腕表的日历功能带来损耗,而宝珀F185机芯的月相全历功能,拥有过人的技术元素,能够确保腕表日夜顺畅运作,让佩戴者随时随地安心进行调教而无损腕表稳定性。

宝珀最新villeret动力储存腕表

有别于业界其它腕表,该枚机芯除拥有长动力储存之外,全历月相盈亏的功能让藏家可随时随地调校任何一项计时功能,而无须担心腕表的机械运作。几乎所有全历月相表在某些时间段内的机芯均无法调校时针指示,宝珀表却凭借炉火纯青的制表工艺,率先突破这种状况。除此之外,宝珀更于腕表表耳下添置独家专利的隐藏式调校系统,不需任何专用工具,只要用自己的指尖即可完成快调动作。

浪琴表导柱轮计时秒表

这款浪琴表导柱轮计时秒表,圆润而经典成为其最突出的美感。镶嵌27颗宝石轴眼,L688.2机芯自动上链机芯直径30毫米,厚度7.90毫米,可以通过透明蓝宝石水晶表背观赏机芯。银色表盘上有13个小时刻度,可显示日期,时,分,9时位置设有小秒计,中央秒针显示计时秒表功能,30分钟累计表盘设于3时位置,12小时累计表盘则设于6时位置。

浪琴表导柱轮运动计时秒表

浪琴表导柱轮运动计时秒表,配备L688.2机芯,摆动频率每小时28.800次,能量储备达54小时。L688.2(ETA A08.231),镶嵌27颗宝石轴眼,机芯自动上链机芯直径30毫米,厚度7.90毫米,可以通过透明蓝宝石水晶表背观赏机芯,机芯中导柱轮装置驱控计时秒表功能。银色表盘上有一个阿拉伯数字大“12”,可显示日期,时,分,9时位置设有小秒计,中央秒针显示计时秒表功能。

“利维拉”系列最新款式型号8854

名士设计团队勇敢接受挑战,设计出极具女性气质的腕表,如镶嵌钻石的汉伯顿Magnum腕表和采用精钢表壳与白色橡胶表带的利维拉Magnum腕表。这些腕表白天动感十足,晚上闪耀夺目,它们完美映衬出人们享受假期的宗旨:“随时展现时尚与优雅”。

浪琴表导柱轮运动计时秒表

浪琴表导柱轮运动计时秒表,配备L688.2机芯,摆动频率每小时28,800次,能量储备达54小时。L688.2(ETAA08.231),镶嵌27颗宝石轴眼,机芯自动上链机芯直径30毫米,厚度7.90毫米,可以通过透明蓝宝石水晶表背观赏机芯,机芯中导柱轮装置驱控计时秒表功能。

名士汉伯顿系列腕表型号8818

感悟时间的句子 篇4

2.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3. 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止不动。

4. 如果青春的时光在闲散中度过,那么回忆岁月将会是一场凄凉的悲剧。

5. 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6.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7. 世上真不知有多少能够成功立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而致默默无闻。

8.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

9. 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10.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11.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

12.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13. 黑发不如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14.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

15.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16.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17.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18. 一分时间,一分成果。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八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阳必争!

19. 时间带走一切,长年累月会把你的名字、外貌、性格、命运都改变。

珍惜时间的感悟句子 篇5

2.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3.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4.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5.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 时间是一条金河,莫让它轻轻地在你的指尖溜过。

7. 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五十九倍。

8. 花儿还有重开日,人生没有再少年。

9.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10.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11. 时间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12. 白驹过隙 日光荏苒。

13. 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14.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15.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6.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17.平安夜的钟声又将转一轮, 岁月的车轮又前进了一程。 猛回头, 潮涨潮落已经淹没了昨日的足迹。

18.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 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夜阑珊,读无眠,听尽春言,每天都是新的一片,不再清闲,望着洒满月光的星星一路向前。

19.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

感悟时间的作文800字 篇6

时间、时间、时间、时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有人说时间是一架飞机,飞得特别快,怎么也拦不住他;有人说时间是一颗炸弹,你抛弃它,它也就会抛弃你,并且爆炸。总之,时间一去不复返。有些人珍惜时间,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总想把时间挽留住,在较短的时间里做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让时间不从身边悄悄溜走。有些人抛弃时间,做一些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的事,让时间也抛弃他们。所以,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最宝贵的莫过于今天。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我认识一个初中的学生,整天只知道玩,学习极不认真,上课不专心听讲,把宝贵的时间拿来看电视、打游戏、四处疯玩,还戴上眼镜。以前常常考八九十分的他现在只能考二十几分了,这就是不珍惜时间、浪费时间的后果。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抓紧时间学习,把以前玩耍的时间用来复习、预习,不放过每一分钟,有时他还嫌时间过得太快,渴望留住时间,她的成绩就越来越好。

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感悟 篇7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的特点。

新课改更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解放自己的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 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 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彻底改变教学方法, 多给学生发挥创造的机会,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推导数学结论, 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 而不是“盛桃子的筐”, 教师应尽量少讲一些, 多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 教师绝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于预设和封闭, 使课堂变得沉闷, 缺乏生气和乐趣, 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 课堂上倦怠应付, 与创造的喜悦无缘, 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为学而教, 以学定教, 互教互学, 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通过优化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 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良好教学关系的形成。

1. 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 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

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 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 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 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 而是一种主体间的意义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 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协商, 建构学生多样化的主体活动, 完成认知和发展的任务, 从而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充分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有效性, 促进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落实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1. 高中数学课程要体现大众数学的理念, 学校和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能学好数学。

因材施教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手段, 对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

2. 开展创新性学习需要有时间的保证。

为了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创新性学习, 教师需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各种学习方式, 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为此,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数学课上主要是学习间接的数学知识, 因此, 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要适当进行改进, 让它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因素。学生的探究活动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活动, 需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3. 数学知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载体, 解决数学问题是发

展思维能力的途径,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通过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也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从而逐步形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以上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 都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基础的。要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领悟数学文明的深刻内涵。通过各章节教学内容, 揭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标准》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因而应该贯彻落实到数学教学全过程中。《标准》规定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普遍开展“数学建模”、“实习作业”等活动, 要切实予以实施。一些教师怕时间不够, 用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实践和建模活动, 这就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

对一道习题的感悟 篇8

如图所示,两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安装在一光滑绝缘斜面上,导轨间距为[l]、足够长且电阻忽略不计,导轨平面的倾角为[α],条形匀强磁场的宽度为[d],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与导轨平面垂直. 长度为[2d]的绝缘杆将导体棒和正方形的单匝线框连接在一起组成“ ”型装置,总质量为[m],置于导轨上. 导体棒中通以大小恒为[I]的电流(由外接恒流源产生,图中未图出). 线框的边长为[d(d

[导体棒][绝缘杆][线框]

我看了好一会题目,熟悉情景与条件之后才开始动笔. 由于线框通过磁场区域时磁通量变化,有电能产生,上行时线框将到达不了原起始运动处,以后越来越低,求出上行的最大距离即可. 于是直接列出棒从下面开始向上运动到达到最大距离的动能定理,列出的式子是:

但题目给出的答案是: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线框在磁场下边界与最大距离[xm]之间往复运动,由動能定理

解得[xm=BIldBIl-mgsinα]

看来我的解题思路是对的,都是应用动能定理,但安培力做功中的距离应该是力乘[d],为什么要乘[(x-d)]呢?是答案有误吗,应该不至于啊,但我的问题又在哪里呢?要不要考虑到最后的状态?

进一步思索:棒最终能静止吗?不行,导体棒在磁场外受重力作用会运动,在磁场内时受到的安培力大于重力的分力,也会运动,都不满足停下来的条件. 但这个跟题目要求的问题有关系吗?

如果系统不停地运动,导体框就会有电能产生并消耗掉,能量从哪来呢?这意味着后来导线框不能进出磁场了,只要进出磁场就会有能量转换. 也就是说,线框最多只能到磁场下边界,而导体棒在磁场内与上方之间运动.

这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原来我最开始所求的是线框向上方向的最大距离,从设问看,“经过足够长时间后”是求最后的向下方向的最大距离.

再理清一下思路:从运动状态看,导体框不断进出,消耗能量,最终不再进入,框的上边与场的下边重合后,向上速度减为0,再继续向下运动,就可能达到重复的稳定状态. 这时作为初状态,向下先加速后减速到速度为0,导体棒在磁场中,达最大距离作为末状态,对这一过程列动能定理方程即是. 从能量来看,稳定时,向下运动重力做功,动能增加,棒进入场后受安培力,速度减小到0,这时就是所求的最远距离. 然后因安培力大于重力分力,会继续向上运动,出了磁场后减速到0,这时线框的上边与磁场重合. 对导体棒,它受到的安培力做正功时电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做负功时,消耗动能和重力势能. 应该是这样的.

仍然用动能定理,但画俯视图时又遇到点小麻烦,把杆的长度搞错了,多花了一点时间,最后才得出与题目解析中一致的杆进入磁场的长度表达式[d-(2d-xm)=xm-d.]

感悟珍惜时间的800字作文 篇9

时间,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它能使万物生老病死。当某物诞生时就有了时间,从那一刻起时间也开始逝去。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只有把握时间,把握机会,把握人生,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我曾经想过一个问题,时间究竟是什么?我想,时间是人生跑道上的记时器,它很负责,一分一分地完成使命.

往事不可追,昔日的时光不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已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丰富了我们的阅历,成熟了我们的思想。偶尔的回忆,可调剂我们的情绪,净化我们的心灵。而一直沉迷于旧事确实是不可取的,因为更重要的是现在。

我曾读过苏联作家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十分感动,文中这一段让我印象很深:“人生属于人们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是啊人这一生的时间多宝贵呀,尤其是少年时光。今后,我一定要倍加珍惜。

我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它为着向往阳光,为达成它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沉重,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如何狭小,它总要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下长,它的芽往地面挺立,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之力,阻止它的石块被掀翻了。一棵小草的生命力之大如此,不禁让人感叹。

感悟时间的作文:花落花开 篇10

那是很久以前,我班里的同学,现在却已不在我的学校了,不知什么原因他转学了。我多么想念我和他在学校与他经历的事情啊!

记得有一天放学时,我正在回家的路上,身后传来一个人的叫声:“张衍,要不要抓河蚌?”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河蚌,于是怀着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爽快地答应了。我跟着他穿过茂盛的草丛,见到两棵大树。那叶子绿得好像宝石一般,太阳照着两棵树,闪耀出独特的光。只见他穿过中间的独木桥,走下了梯子。他放下书包,脱掉鞋子,卷起裤脚做出小鸭子下水的姿势。我也跟他学着下了水。他找到了几个河蚌,指给我看它长什么样。起初我见他看见一个拿一个,后来我见他拿着一个柱子形、上面长几根又小又尖的牙齿,像一个长嘴巴的东西。只听他大叫一声:“啊……!”他把手伸进河里狂抓,最后竟然抓到比两个手掌还大的河蚌。后来我也跟着学,也抓到了一个大河蚌。真想让时光停留在那一刻。

微风飘过又吹落了几朵花,就像时间一样,过去了就不再回来了,花朵落下也不能再长回去了。

一个富人对公平的感悟 篇11

编者按:凿出来的“公平”!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发生“转型”巨变;80年代末,中国人开始膨胀“暴富”的梦想;90年代末,中国社会已经冒出了一批批“富豪”。他们光怪陆离的身影,有的走上了通往民族企业家的红地毯;有的则如行云流水,销声匿迹;甚至有的声名狼藉。

而在2000年以后,全社会已经不厌其烦地反思起来:究竟怎样看待“富人”?

孙寅贵,百龙集团的董事长,如今已然是一位“富人”。但无论他当年如何携“百龙矿泉壶”在媒体掀起波澜,却似乎从未做过发紫的“红人”,反倒获誉商界“怪才”。其实,他是敢于把自己致富的艰辛、出轨、失败和成就都和盘托出的极少数人之一。

多年前,一本《总裁的检讨》让商界振聋发聩;今天,孙寅贵又用自己行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积累起来的切身经历凿巴出一部十余万字的新书《公平?》,奉献给读者。

这部书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偶然。人类从产生剩余价值的那一天开始,公平就摆在了人们面前。今天,公平与效率,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学领域探讨的课题,而是和谐社会两大价值观的平衡问题。有人如此评价这部书:“它是在灵与肉的煎熬中,感悟了社会、人生并升华到理性的思考。它抽象、总结出了生命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公平定律’和人类文明发展必由之路的‘混血理论’。”

在孙寅贵身上,有着机灵、果敢的率性,也有诙谐、自嘲的本领;有吝啬、耍横的脾气,更有率真、诚恳和善于思索的秉赋。亦正亦邪,才使他在社会的熔炉中游刃有余,但也代价沉重。孙寅贵在做企业的实践中思索出来的公平理念,很有普遍意义。而实现公平的途径,他认为:只能在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式中找到。

对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感悟 篇12

1.让学生学会预习

课前预习是十分必要的,不少学生不注意预习。预习有三大好处:(1)可以对新课有大致了解,有准备地接受知识,特别是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听课中加以重视, 容易化解难点;(2)便于做笔记,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哪些内容已在课本中,哪些内容老师有所发挥、有所延伸、有所提高,避免课堂教学中做重复劳动;(3)预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学的过程。自学能力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逐步培养的能力之一,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佳途径和最常见的方式。因此,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它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2.教师要强化数学教学设计能力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课程可以分为理想课程、文本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等不同层面的理解。如何将理想课程、文本课程,通过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真正有效转化为学生获得的课程(即学生的经验课程),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将课程设计转化为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必要基础和关键之所在。因而教师教学设计的本领就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体现一定理念的教学方案的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的能力;理解和选择设计理念的能力;分析、调整(甚至再创造)教材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制订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等等。

事实上, 数学教学设计是传统数学备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任教的“看家本领”。

实施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设计,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以便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实施数学教学之前,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思考与妥善安排,对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对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将采取什么策略、方案,进行一系列的系统设计与安排。为此,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始终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核心问题。尤其要克服教学目标分析中的“知识结果中心”倾向,学习分析中的“教材中心”倾向,以及教学策略制定中的“教师中心”倾向。

3.作业不要搞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的最大特点是以做题的数量作为标准,并期望以多取胜。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不少同学不知不觉地掉进题海,拿到题目不假思索,跟着感觉走,时常出现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等现象,也会出现漏解或者画蛇添足,劳而无功。长期下去,最大的坏处是养成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审题是我们解题的前期工作,不可忽视,在解题前必须让学生审清题意,分析条件和结论,并且根据条件和结论进行联想:以前遇到过类似或者部分类似的问题吗? 当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在这里还有效吗? 等等。通过联想构建解题思路,设计解题程序,把握解题要点,为正确快速解题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4.提出数学问题要有讲究策略

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问题的提出很关键,问题的提出必须体现以下方面。

第一,问题要有序,要有层次性。一节课的问题不一定要过于结构化,但要体现出层次的递进,能对所要探究的知识有必要的引导、启示作用,对知识的逻辑结构要有帮助。

第二,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度,题义要准确。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可将问题分为:认记型问题,如回忆定义、定理;推理性问题,如确定实数集与无理数集的关系;探索性问题,即运用所学知识尝试才能解决的问题。另外,问题的准确性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第三,问题要能激发矛盾具有启发性。这样的问题能激励学生反思,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回味无穷。

第四,问题要能暴露出学生的不足和盲区。学生出现错误或缺陷是课堂想得到的最好东西, 而这些就可以通过问题的诱发而出现。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亮点还是不足,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出和解决,而且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方法的使用起内化作用。

5.听课方式上应该让学生改进

在此推荐一种笔记方式,笔记应该是一种心得,而不是抄黑板,老师写题目时,在笔记上认真地写下,拿上草稿纸想解决办法,解决不了不要紧,认真听老师讲,讲完了体会消化一下。之后老师讲下一道题,不管你这道题有没有想明白,都别再去想它,因为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要错过群星了。晚修的时候,让学生回忆一下做法,自己做一遍,补在笔记上。如果没有弄懂,则可以问同学和老师,直到懂为止。

6.教学生解题方法技巧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

对于技巧这个关键环节,我一直是自己在摸索。我摸索的依据并不是其他老师讲课的方式和方法。高中我觉得知识点比较枯燥乏味,但对方法和技巧很感兴趣,先粗略地学习知识点,再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再从做题中回味并掌握知识点,慢慢地,对数学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所以教学上我一是特别注重方法和技巧的教学,知识点很少讲,二是解题时采用的都是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其他解法很少讲。教学生学数学的三种学法,一是凭自己的能力解决一道难题,二是给别的同学讲题,三是与别人讨论。

7.要让学生喜欢数学 ,先得让学生喜欢他的数学老师

对时间的感悟 篇13

用了几个几乎无眠的夜晚,终于看完了全卷。感觉嘛,头脑中仿佛出现了一个完美风暴,就象--斯蒂芬爱情,总说要到地老天荒,可惜远未到那时,连我们的文明都已成为遗迹,变成几十小时长片中在最后几分钟显示的文字。但外星人又能怎样,也许他们的科技更高,飞得更远,跑得更快,他们带来了危机,他们对我们就是神,但他们仍然会被更高的层次清理,成为一片虚空(这也许来得比对我们还快)。上帝,也有他的烦恼,因为地会老天会荒,而这一切只有他才面对,重生还是寂灭,对他也是一个难题。

文明、征服、摧毁、重生,繁华如同一掬细沙,最终都归于寂灭,在这一切纷扰中,贯穿始终的就只有时间,时间是沉默的主角,只有时间足够长远,在它的注视下,一切的强势都成为浮云。也许,这就是《三体》中要说的故事,一部时间的历史,一个时间的童话。

好喜欢那里面的小宇宙,两个人可以相伴到永远,甚至越过地老天荒。就象网络,带着现世的泥土,带着现世的空气,选中自己喜欢的人物,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小宇宙,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每个人又在充当别人的NPC。怀着宇宙将要寂灭的恐惧,小宇宙是我们的世外桃源,能够重新建起一个新的家,让末日变成创世,这就是我们人类所最终拥有的——希望(这让我想起matrixII中的设计师)。

我们总会在某处看到我们似乎经历过的映象,这让我们有一种感觉,它呼之欲出却又难以琢磨。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否真的是一个MATRIX,越来越象只是因为我们越来越接近真相。所以我们也越来越充满疑问,而《三体》,就是这样一个童话,他告诉我们,放弃那些想象吧,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在一个气泡里,上帝并没有新装,时间的尽头,虽然是又一个开始,但是不管是开始还是结束,其实都与我们无关。

感悟时间 篇14

时间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你知道吗?

许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在我们拥有的生命长河中,一分钟是那么的短暂和渺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就有1440分钟供我们享用。我们可以用一分钟欣赏风景、聆听音乐、咀嚼巧克力、闭目养神……这样看来一分钟是何其短暂,真的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一分钟时,会发现它有别样的意义:田径场上的一分钟,意味着奖牌的归属;考场上的一分钟,意味着距离分数线差距的多或少;火车站上的一分钟,意味着我们能否登上回家的列车,尽快见到我们的父母、亲人……这样看来一分钟真的很有用。

如此重要的一分钟,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火箭升空的一分钟,可以再次确定此次升空的安全;手术台上的一分钟,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度过生命的难关;犯罪现场的一分钟,可以帮助警务人员找到线索,早日破案……这样的一分钟,不禁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景仰和尊重。

看来每一个短短的一分钟,也应该认真规划和把握。

而我却觉得时间的逝去是美好而又痛苦的。

我走过了十三年的人生之路,很多美好的记忆似乎都成了依稀存在过的场景,时光让我感到孤独和冰冷。

谈谈对治班理念的感悟 篇15

关键词:治班理念,人治,法治威信,制度

班级建设面对的是一个很小的组织, 但它绝不是一项仅凭经验就能够做好的工作。班级建设有自身的规律, 探索班级建设的规律既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 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其实班级建设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其中还有许多问题, 需要更多的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正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要经历三种境界一样, 无论治大国还是治小班都要经历三种境界:一是看似简单;二是体会艰难;三是真的简单。这要等到你用心体验, 吸取了经验教训后, 也就真的简单了。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中, 我就经历了这“三重境界”。

一、经验型管理 (人治)

记得我刚做班主任时, 总以为可以用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弥补经验的不足, 很自然地便产生强烈的驾驭感和责任感。而初进门槛, 想有所为, 又不知如何为, 于是乎便会出现什么事都想做、什么都要管、急于求成的情况。所以对班级跟得紧、管得严、抓得细, 几乎就是二十四小时跟踪服务。种类型在许多学校属于主流, 班主任前前后后地跟着、跑着, 事必躬亲, 不敢稍有懈怠, 一个字———“累”。

随着时间的推移, 现实的班级和理想中的班级距离越来越大, 看见兄弟班级有模有样, 自己的班级问题众多。什么事都亲力亲为, 班级特点表现为一抓就好, 一管就优, 班主任在与不在截然不同。学生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识, 在他们看来, 这个班只属于班主任一人, 什么荣誉、集体感都与他们关系不大。搞得自己捉襟见肘, 疲于应付, 师生关系紧张, 自信心备受打击, 便急躁不安, 耐心尽失, 产生懈怠、畏难情绪。虽然班级管理效果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下, 一般不会太差, 即使治班效果不理想, 班主任也能因为其辛勤的劳作而博得人文的原谅。

静下心来反思后, 我觉得要培养自己的助手, 调动学生管学生, 充分利用班干部进行班级管理。这样的话, 自己就能跳出圈外, 从宏观上调控, 在高处密切关注班级动态。这样做了以后, 虽然不需要时刻跟着, 但总是紧张地看着。因为班干部治班也有弊端, 当班主任真正地把决策权、执行权下放, 会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分派, 总有一些不服班干部的人造成班级内乱, 不团结。班干部如果只是班主任的代言人, 那么情形就会又回到班主任治班型, 或者班干部不得力, 班主任也得不由自主地越位而又回到班主任治班的老路子上。

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班干部管理班级, 班主任都要经常处于应付状态, 所以往往觉得工作太累, 没有兴趣, 表现为随意性大, 缺少计划性。即使有计划, 也显得形同虚设, 没有意义。

二、制度管理 (法治)

我在带第二个班时, 认识到人治的弊端, 就采用制度管理。班级管理不再是人管人, 而是采用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的“班级公约”引导言行, 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 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和表彰。由人为管理走向法制管理, 使工作有章可循, 使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据可依。

班主任的职责更多地像是立法委员, 依据自己对班级的观察与思考不断地引领学生制定相应的“法”;同时班主任又像是一位法官, 依据班公约对学生进行依法表优、依法罚劣。只要“班级公约”受大多数学生认可, 只要执法得力, 班级公约治班无论是在治标还是在治本上, 都有可取之处。在校遵纪守约的学生必将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这种管理模式, 如果班主任原则性强, 对照班规, 不考虑实际, 开始就会比较顺当, 但一个阶段后, 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个别学生用打小报告的形式, 经常反映班级情况。

如果没有人反映, 班主任也不了解班级里的情况, 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 鼓励学生打小报告, 就会使学生形成不良人格。

2.“法”总是相对的完整, “法”总是相对的公平。如果执法不公、不严, 则法一定会流于形式。

3. 师生关系僵化, 缺乏感情的滋润。

老师为了严格执行纪律, 不分青红皂白, 不关心学生的内心感受, 就绳制于纪律。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 而出现逆反心理, 进而破罐子破摔, 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 甚至把老师当敌人, 更谈不上尊重老师。这个时候, 老师的教育就不会发挥任何作用。

三、人文关怀+威信+制度

人文关怀型是指班主任在管理上着重营造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创建自己的班级文化, 让积极遵守纪律、顾全大局的精神融入学生生命。班主任像经营企业一样, 做出自己班级的品牌和特色, 让学生对自己的班级有强烈的自豪感、归宿感和使命感。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第三种管理境界是最理想的也是最完美的, 可是实践起来可能处处碰壁, 原因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 每个学生对“文化”的感悟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 如果单单迷信“人文关怀型”管理, 则是教条主义, 可能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主体实施人文关怀型的班级管理的同时, 有必要适当辅以“人治”、“法治”。这是我在带第三个班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深切体会。

由于前两次的教训, 我再带班时遵循古人所言:“亲其师, 信其道。”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人文关怀精神教育, 贯彻民主思想, 座位自拣、干部自选, 没有命令、没有惩罚, 也少有批评指责, 多的是宽容理解和信任鼓励。学生见到我都满脸笑容, 他们的家长偶尔来校探望, 几乎都会说, 孩子回家说班主任老师如何的好。我在感到欣慰的同时, 却为部分学生在教学区表现出老师在与不在两个样、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卫生值日工作懈怠、午睡期间打牌、去网吧玩游戏、班干部不积极履行职责, 或者搞让人无法接受的恶作剧等问题绞尽脑汁。我苦口婆心, 教育他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全体学生都瞪大眼睛听得很专心, 可是问题还是让人应接不暇。怎么办呢?难道又要回到起点吗?

一则古老的故事说, 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这就是著名的“胡萝卜加大棒”理论。当然班主任既不能当“暴君”, 更不能当“好好先生”, 中职生带着应试教育的“棍棒”创伤进入职业学校, 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规范是教育品质的保证, 因此, 做好常规管理工作是实施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面对学生的无动于衷, 就需当头棒喝, 以威制动。“大棒”就像是观音菩萨给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咒”, 有可能扼杀人的个性但也能够限制人的野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律性较差, 假如班主任在学生眼里没有威信, 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置若罔闻, 那么其管理效果不言而喻。因此, 在新班级要想做到令行禁止, 就有赖于班主任的“威”, 只有威, 学生才“不敢欺”。当然这里的威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 班主任的威信除了建立在教学业务工作上之外, 更重要的是人格品德能为学生所推崇和敬仰。“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 班主任首先要在各方面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如若不然, 学生必然会口服心不服。树立威信, 也不能乱来一套, 要有理有利有节,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具有民主、和谐的氛围,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无为无不为”。既要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 又需在必要时掌握状况。这就需要亮出“班级公约”这面大旗, 严格奖惩制度, 使班级管理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调动学生守纪的积极性, 使班级常规管理逐渐走向正常。

在实际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人治”、“法治”、“人文”三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 三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只要综合运用得好, 就能相得益彰, 事半功倍, 班级管理不但省力, 而且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带着这已成为生命中重要信条的教育理念走进教室, 全身心地关心、爱护学生, 引导他们顺利地走过青春岁月, 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是每个班主任孜孜以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倾注全部的心血:每个学生的点点滴滴都与班主任的心相连, 他们生活中的失意、清寒, 精神上的苦闷、困扰都成为班主任心中挥之不去的牵挂。倾其所有, 从物质上、精神上大力关爱学生;不以威势压人, 管理学生如春风化雨, 让学生口服心更服。当学生连最隐秘的事情都跟班主任说时, 那么, 管理的最高境界就达到了。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一个好班主任, 对学生先有人文关怀, 后又宽严相济, 真正“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棵草去”, 那么就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像磁铁一样把原来个“散沙”一样的班级凝聚成“拳头”, 而自己则可以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轻轻松松地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万成海.高校班级建设的管理学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117-121.

[2]“治大国若烹小鲜”新解[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796062.htm.2011-6-27.

[3]胡萝卜加大棒[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81875.htm.2011-6-27.

[4]巫正利.班级管理的“三重境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 :75.

上一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介下一篇:中职教师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