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人性化的思考(通用8篇)
人禽之辨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在人性与兽性之间,有一个相当广阔的思想天地,有待深入地思考,如在人性与个性,个性与党性,个性与奴性,人性、个性、党性与神性之间,就有非常细致的理论问题有待深入。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低度起点。尽管人性中包含着兽性的因素,特别是在自然生理欲望的需求方面,与兽性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正如马克思所言,即使在这方面,人也是以人性的方式展示着其自然性。更进一地说,即使在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方面,人也受自己的文明规则的束缚。
人性是人的普遍属性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是人的类本质。除了这种类本质之外,人还有自己的个别性特征,那就是人的个性特征。尊重人的个性,是尊重人的更高的更进一步的要求,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培育的深化。
在人性的个别性之下,普遍性之上,还有中间层次的党性问题。人的党性是人的类特性的表现。在《论语》中,当达巷党人与孔子讨论“正直”的问题时,孔子说:“吾党之直异于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可见,党性是人的类特性。然而,什么样的党性才是合理的?是不是仅有一个唯一先进的党性?还是多个先进性的党性多元并存?而无论是什么样的党性,他们是否还要服从一个什么样的更为普遍、更为基本的原则?
从逻辑的角度看,党性必须服从普遍的人性。无论是何种党性,都不能违背普遍的人性。按照儒家的观点看,“仁者爱人。”爱人就是人性的普遍性。在基督教传统下,主张爱自己的敌人。因为敌人也是人,只是他在利益与价值观念方面与自己的要求相反。从我们的敌人角度看,我们也是敌人的敌人。如果我们不把敌人当人看,敌人也会把我们不当人看。而我们自己深知:我们是人。因此,把敌人当人看,正是我们把自己当人看的缘故。所以党性原则必须服从人性的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看,敌人是因为群体利益的争夺,通过政治的方式制造出来的。世上本无敌人。
当然,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在阶级斗争残酷的阶段。敌我双方都经常会做出许多丧失人性的事情,把敌人不当人看的残酷事实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敌斗争中总结了一条非常令人警醒的原则: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同志的残酷。
但这条特殊的规律不能作为历史的通则,更不能作为逻辑的必然。我们甚至可以依照这句话说:对敌人残忍,敌人对我们会更残忍。这会导致怨怨相报何时了的无限的恶的循环。真正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党性原则,就应当在推动人性朝向更加人性的方向前进的大道起正面的作用。因此,即使是对敌人,我们也应当做到仁至义尽。正如老子所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信之,德善。”老子又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孔子也说:“以直报怨。”意思说,用符合怨家对头(广义的敌人)的正当方式去对回报他。要而言之,儒道两家的创始人都反对用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仇敌或怨家。这便是党性要服从人性的逻辑理由与历史理由。
与个性相反的是人的奴性。所谓奴性,即人丧失了自主性而自愿地以他人的意志作为自己意志的精神状态。奴性的根本祸根在于长期的社会不平等所导致的对人性的扭曲。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就是一篇批评奴性,呼吁申张个性的战斗檄文。龚自珍所批评的“病梅”就是病态的时代里的病态人性的像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极力维护人的世俗生活的合理性,通过对人的世
然而, 实践中人们对管理人性化的内涵理解并不准确, 在推行时也存在含混不清的状况, 笔者对此做了一些研究和思考。
一、人性化管理的内涵
1. 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管理通过组织与协调他人的共同活动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并通过配置有限的资源, 实现预期的目标, 是人类生活特有的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管理的涵义。他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 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 以协调个人的活动, 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1) 这里的“指挥”说的就是“管理”。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 只有通过管理, 才能按照正确的方向进行。组织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 各自独立的组织要素只有通过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使组织正常地运行与活动, 才能有效地实现其预定目标。没有管理, 组织要素就无法彼此协作地进行工作, 甚至会影响这个组织的存在。组织系统越庞大, 管理的问题就越复杂, 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在相同条件下, 由于管理水平的不同会产生效益、效率的差别, 而通过有效的管理, 可以放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 “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 人性化管理的定义与准则。
人性化管理是以人的全面自在发展为核心, 创造相应的环境、条件, 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 以组织共同愿景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它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预期目标, 实现与人的协调发展与共同成长, 从而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 所建立的一种符合人性特点、有利于人性最优发展的管理理念。人性化管理是建立在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的基本假设之上的, 与过去的管理模式不同的是, 人本管理更关注开发人的潜在能力, 从而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服务。
人性化管理有以下几个原则和特点:
(1) 人性化管理遵循个性化发展准则, 是依据人的本性进行的管理。个性化发展是人的全面自在发展的起步, 个性化发展准则要求组织在成员的岗位安排、教育培训, 在组织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资源配置过程等诸多方面均从是否有利于当事人出发, 考虑他的本意, 考虑他的特性潜质发挥, 考虑他的长远发展等等, 而决不是仅仅从组织功利性目标出发的简单处置。它是通过有效的方法, 发挥人性的特点, 提供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智慧和创造力的环境, 使人在创造社会财富, 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 实现其自身价值。它要求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尊重人的价值, 适应和满足人性的需要, 注重感情和文化的因素, 激励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创造性, 引导人们去实现预定目标。
(2) 人性化管理遵循引导性管理准则,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以重视人的情绪、情感等因素为前提, 管理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引导性管理准则实际上是要求管理主体改变他在决策方面的角色, 将管理作用于他人他物, 而且更要将管理作用于自己。在组织运作中要求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放弃由岗位带来的特权, 平等友好地互相建议、互相协调, 使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 共同完成组织的最终目标, 在此过程中谋求各自的个性化发展。管理者不是单纯地用行政命令或惩罚的方式来约束员工的行为, 而是充分运用各种条件,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 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使员工感到舒适、愉悦, 从而在组织和员工间建立起亲切、融洽、互利的关系, 为组织发展营造广阔空间, 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表现为让员工在工作中保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2) 的状态,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业绩。
(3) 人性化管理遵循环境创设准则, 重视组织文化和环境的作用。环境创设准则要求组织努力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以利于组织成员的个性化发展和进行自我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创设一个能让人全面发展的场所, 间接地引导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对组织内部而言, 这样的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物质环境, 包括工作条件、设施、设备、文化娱乐条件、生活空间安排等等;二为文化环境, 即组织拥有的特别的文化氛围。实施人性化管理, 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注重人的潜能挖掘和创造性发挥, 努力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满足人性的精神需求, 以巩固竞争优势, 彰显温馨和人文关怀。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过程中, 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取代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 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 给员工更多的“个人空间”, 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宽容人、信任人和发展人。
(4) 人性化管理遵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准则, 以实现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为最终目标。所谓组织要与个性化全面发展的个人一起成长, 就是说组织本身的发展应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相适应, 即组织体系、架构以及运作功能等都要逐步凸显人本主义理念, 改变金字塔科层制结构, 建立学习机制, 从而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之成为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最终目标, 实质上是在个人的个性化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管理的组织。
总之, 管理人性化就是在管理的制度、管理的方法、管理的过程等方面都应当符合人性的要求, 体现以人为中心, 尊重人性, 为人的健康发展发挥促进作用。现代组织实行人性化管理, 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以便于组织的员工在完成组织既定目标的要求下, 能够自己开展工作, 进行自我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正是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驾驭自己, 发展自己, 进而达到全面自在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人性化管理应准确区分几个管理概念
1.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
一些人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对立起来, 认为讲制度、讲规则就不可能讲人性;而讲人性、讲自由就无法将制度坚持和贯彻下去。这样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在科学管理中, 二者是高度一致的, 而且也应该是高度统一的。人性化管理是一种对管理本质的要求, 要求在管理的原则、制度和方法上, 充分尊重成员作为人的人性要求;而同时, 人性化的管理也应当是在组织范围内的要求。在一个组织内部, 自由不可能是无原则的自由。人性化不是放纵, 不是取消管理。在制度与人性之间, 制度是第一位的, 管理者要做的是如何将制度更加人性化。“以钢铁一般的纪律管理工厂, 用慈母那样的爱心关怀员工”很好地诠释了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
2. 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
能本管理是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之后人们对劳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描述, 主要指在企业管理中, 按照效率优先原则, 根据能力大小进行工作分工, 依据贡献大小进行报酬分配, 改变了过去工作分工搞论资排辈、报酬分配搞平均主义的做法, 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体制, 简称为能本管理。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之间并不对立, 也不矛盾。人本管理中的人性要求, 不是指每一个人的要求在当前都能够得到完全满足, 而是指与组织的发展要求相一致、与大多数人的正当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要求得到满足。过去工作分工搞论资排辈、报酬分配搞平均主义的做法, 抑制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仅对于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是不公平的, 而且对于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包括全体组织成员的长远利益的实现也是不利的,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运用合理的体制和方法, 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得组织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对于缺乏竞争力的成员进行其它方式的补偿和安置, 保证他们的必要利益, 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3. 以人为本与人力资本。
有人认为, 讲以人为本, 就不能提人力资本, 一旦讲人力资本, 就不可能以人为本。因为在人力资本的理念中, 人已经被当作了一种资本, 不是当作一个完全的人在对待。这种认识也存在偏颇之处。人力资本的概念主要是经济学的概念, 其作用是提高劳动力在现代交易市场上的地位, 突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 是不同学科对于劳动力的不同描述。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中, 借用经济学的这个概念, 并不否定人性化管理, 也不会影响人性化管理的实践。因为在人力资本概念的指导下, 特殊的劳动力将会受到更多的重视, 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培养优秀的劳动力、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本的理念在企业管理中会更加普遍, 这个发展趋势对于员工的发展更加有利, 是符合人性化管理的本质要求的。
4. 人性化管理与运用竞争机制配置人力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竞争已经运用到各种组织中, 已经成为提高组织效率、优化组织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由于竞争往往带来优胜劣汰的结局, 简单看来似乎与人性化管理相矛盾。其实不然, 虽然竞争的结局表面上看起来很残酷, 与人性化的要求有些冲突, 但是与人性化的管理并不必然冲突。只要竞争的规则是公开的, 竞争的方式是公平的, 对竞争结局的裁判是公正的, 就符合人性的基本要求。一场公平公正的体育竞赛, 相对弱者最终也是要因为失败而被淘汰, 为什么仍然认为它是符合人性的?因为公平公正的竞争不仅仅是淘汰弱者, 进一步看还会刺激弱者, 激发弱者的内在潜力, 也就是变压力为动力, 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所以, 竞争只要不是“弱肉强食”, 只要不是逆向淘汰, 就不违背基本的人性。人类社会就是通过公平合理的竞争才激发了人的潜力和动力, 推动了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竞争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相伴随的, 并将长期存在。
三、人性化管理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 人性化管理近似于人情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基于人性的充分觉醒、自律严明的一种宽容的管理方式, 是制度化管理的升华, 在“管理”中充满着人性光芒。人性化管理不等于人情化和自由化管理, 它强调的是在管理中体现“人情味”, 让管理不再“冷冰冰”, 是科学而具有原则性的。人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感系统, 如果管理者缺乏公心或在管理中不能准确把握“人性”尺度, 势必会混淆二者的界限, 使管理向人情化转化。
实践中, 往往由于过于重视“情”, 而超越了“人性化”的度。管理者对“人性”的度的把握非常关键, 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过了, 趋于放纵, 不及, 人性化无从体现;应对员工一视同仁, 处事做到公平、公正、公道, 在管理中有爱才之心、求才之渴、用才之胆、护才之魄、荐才之德、容才之量, 使员工在工作中能体会到归属感、价值感和荣誉感。
2. 管理服务中局限了“以人为本”的“人”。
“以人为本”是以个体为基础, 集体为根本, 是全面的、广泛的, 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类人。科学发展观指出, “以人为本的人, 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 就是根本, 就是出发点、落脚点, 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 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 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 尊重和保障人权。” (3)
管理人性化, 应使所有为组织做出贡献的成员都能感受到, 因为他们都在为组织发展尽自己的努力、做应有的贡献, 他们也有自身的才能, 也同样应该享受到人性化的关爱。如果以人为本是有局限性的, 就会伤害他们的感情, 挫伤工作的积极性, 造成关系紧张, 破坏和谐。特别是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 他们是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贯彻者和管理措施的执行者, 决策层制定的人性化管理方略都要通过他们的具体工作来实现, 从而让其他成员享受到。若上级管理者对下级使用指令性的方式开展工作, 就会使执行人性化管理理念的人感受不到人性化的温暖, 就会因为人格的不平等而产生抵触情绪, 最终会导致对上级的不满和对人性化待遇享受者的迁怒, 结果使整个组织关系紧张,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对于服务工作人员来说, 用指令性的管理让他们去做人性化的服务, 以此来提高服务质量, 也是不现实的。总之, 组织要想使人性化管理真正取得实效, 必须突破对“以人为本”理念理解的局限。
3. 为讲“宽松”而放松管理。
人性化管理不等于放任自流。人性化管理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手段, 不是一味地满足人的需求, 人性化管理强调尊重人性, 但不能离开科学管理去空谈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人性化管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高级形态, 而科学管理则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强调人性化管理, 是为了共同营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创造更有利于组织实现最大效益的空间, 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 实现组织与成员的双赢, 首先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而不能提升组织的竞争优势, 促进组织发展的管理是无效的。如果在管理中一味地追求人性化, 而忽略了组织的利益, 那就本末倒置了。不制定出合理的指标下限, 让员工自行来完成工作, 就难免会使人类的劣根性膨胀, 十有八九的员工会选择较低指标, 将严重影响团队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这样, 组织的利益、发展就无处可来。
4. 专家治理就是任命做领导干部。
实行人性化管理提倡专家治理, 是说应成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委员会来参与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 而不是说要让他们直接担任领导干部。学术有专长不等于管理能擅长, 对专家、学者而言, 他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专业技术工作上, 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来讲, 在专业领域一线工作是对其才能的充分发挥, 而脱离了专业技术岗位则是对其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与社会文明相适应的, 管理方法即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人性化管理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 同样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它的产生和发展由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所决定。我们当前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高度和谐的社会, 它的成功创建必将产生出更强大的生产力, 带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社会文明, 推动人性化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甚至推动管理科学的进程。以上是笔者对人性化管理的一点认识, 具体仍需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①曹元坤.管理方式变革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②郭跃进.《管理学》 (第3版)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摘要:品牌是一种持久的再生资产,持久性带来的是不断的价值增长,因此精心的开发、管理以及经营公司的品牌将会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品牌恰似一个支点,它能带动一个产品或者一系列产品的成长,甚至创造一个企业的神话。人性化的品牌定位恰恰符合现代人的思想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的经营,人性化的企业文化,人性化的企业管理将会带来企业员工和消费者的共鸣,人性化的品牌定位将成为企业未来的一个契合点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人性化;品牌;定位
一、人性化的品牌定位的含义
随着现代经营管理的价值取向的人性化,企业纷纷倡导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价值指导着企业的用人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倡导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给人最大的发挥空间,重视人本身的发展;企业文化也在努力营造人性化的价值导向和感受,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其本身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现代的企业又将人性化深入到了品牌管理和品牌经营上,给予产品品牌策略的人文关怀,充分尊重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尽可能的满足多方的利益需求,注重相关消费群体的感官感受和心里满足感,品牌的人性化倡导从人本身的方方面面进行定位。品牌定位是将产品转化为品牌的过程,用来吸引潜在顾客的,帮助潜在顾客形成对改产品的争取认知和理解。品牌定位是将产品的功能和价值与消费者的心理联系到一起的过程,用统一的模式和品牌形象,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传达给消费者积极的感受和形象。
针对消费者的不同类型、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习惯和偏好,企业的品牌定位要从主客观条件和因素出发,寻找适合竞争目标要求的目标消费者。对市场进行细分,力求满足消费者更多的要求,进行人性化的包装和产品使用设计,将人性化的理念和产品的消费过程紧密的联系到一起,消费者的消费要求不断的提高,产品的品牌定位应该立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引导新的消费点和人性化的消费享受。
二、人性化的品牌定位方式
品牌定位是企业思考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体现,纵向划分为消费者、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三个层次,多角度需找异同点,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包装、售后等等,从中找到独特的视角进行产品的品牌定位,进行品牌核心价值、品牌个性和品牌形象的塑造,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惯性的影响和心理习惯。品牌定位的行为是一种对消费者的竞争,抢占目标消费者的心智资源。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总结,关于人性化的品牌定位有一下几种方式:
(一)人性化的价值观定位
从相关利益人出发,需求这一类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需求,分析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满足点,不仅仅满足某些人的功利性要求,更加看重品牌定位所形成的价值共鸣和整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把品牌定位上升到系统的价值体系上来,而且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要给予所有的利益关系人充分的人性化关怀和人性化的消费体验,形成一种消费价值观念和心理感受。舒肤佳品牌定位的成功就是借鉴了人性化的价值观念的塑造这一点,舒肤佳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后起之秀的典范就来源于其将品牌地位放到了价值观的高度,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就是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人的记挂,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的重要性放到首位。因而,把舒肤佳香皂定位在“除菌”上,给予家庭和亲人最基本的安全感,体现了对家人的关爱,同时广告更多的强调产品本身所带给家人的保护,增加了消费者的价值认同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塑造了产品品牌的价值观定位,占据了中国同类产品中较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自己的产品定位和竞争优势。
(二)人性化的情感观定位
品牌的艺术美和吸引力来自于情感的支持和煽动,情感能赋予品牌本身的力量将带给消费群体以共鸣。企业不能创造一种情感,但是却可以抓住人本身的情感点赋予品牌一种人的感情,人性化的情感定位充分挖掘来源于人内心的认同感和情感归宿,带来一种煽动力和情感感动力。在口味上和可口可乐无法分得特别清晰的时候,百事可乐通过感情观的培养和定位重新进行品牌定位,人人都有一个渴望年轻的心,年轻的动力和热情总是吸引我们,俗话说:老人有一颗不服老的心,年轻人有一个追逐年轻化的激情,百事可乐把“年轻一代”的思想渲染到了极致,充分调动了人们渴望自己一直保持年轻活力的心灵渴求。情感观的产品品牌定位具有强烈的情感方面的感染力,能够给人带来极强的心灵震撼,并进而产生产品品牌好感等一系列行为。
(三)满足现代化的人性需求
现代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带来了新的变革和理念的革新,效率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方向标,工作要求的高效率,人们出行的高效率,家庭需求的高效率,甚至休闲方式的边界和效率等等,为此产生满足人们对效率需求的产品营运而生,微波炉解决了对事物的二次食用,速冻食品、半成品等等。“洗护二合一”满足出行洗漱的方便,快递公司的不断发展,物流营运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些方面我们看到企业对人们高效率生活节奏需求的一个定位和满足。因此,现代企业在推出自己产品的品牌定位的时候,要结合现代需求才能获得成功。
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活污染以及各种传染疾病的出现,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追求也日渐凸显,有机食物、纯天然无农药残留等事物成为消费者的新宠,环保、绿色的包装和产品品牌定位成为近几年消费者热捧的对象,因此企业从消费者的心理出发,对产品的理念和包装进行品牌定位,抓住绿色环保的理念将会是未来一个新的突破。
三、人性化的品牌定位的意义
第一,人性化的品牌定位能更好的凸显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塑造是通过多途径和多方式来实现的,企业的用人理念、管理制度、价值观认同等等,企业品牌的定位能很好的体现和渲染企业的文化和理念,组织群体对信念、理想、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追求形成企业的信念,信念代表了企业的价值观和情感归属,企业在成长和壮大中不断突出和培养人性化的经营方式和产品品牌定位。企业的品牌需要培养和经营,它是融合了企业信念、组织使命、成员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信仰,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赢得人们的尊重、信赖等美好的感情。
第二,人性化的品牌定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情感和精神满足的追求。人性化的品牌定位是将人们对物质满足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结合到一起的一个途径和实现方式,挖掘最具煽动性和感染力情感归属,挖掘人本性中最附加值的东西和产品有机的结合。现代的人追求物质之外的一种体验和享受,因此品牌定位要结合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紧跟时代的脚步。产品品牌定位要结合目标受众、员工、股东或者经销商的利益,而且还要考虑到政府、社会公众和公共媒体等方面的利益,因此也不能只是单纯地肤浅地在产品功能上简单地满足他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而是要上升到精神和情感方面。
第三,人性化的品牌定位更容易获取消费者群体的认同感。
产品品牌的形成是和消费者群体实际需求不断磨合的过程,通过产品生产过程、管理、售后等环节不断强化品牌的理念,争取消费者群体的认同感,人性化的要求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便于产品的宣传和品牌的经营。(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艳玲.论『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8-227.
[2]麦肯光明.传递真实的热爱——雪佛兰母品牌TVC系列广告创作记录[J].中国广告,2011(4):94-95.
经管学院金融学
郑秋婕 20136915 花了两周读了《三体》的前两部,第三部读了前面的两章,兴趣不如前两部浓厚,就没有读了。首先不得不说,这部作品的确相当精彩,作者的想象力和逻辑也令人佩服,书中描写的三体世界,未来的技术发展,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给人很深的印象。此外,这本书之所以得到的评价这个高,不仅仅在于其创造历史的科幻想象,更在于,作者给了未来地球和外星世界这两种文明碰撞的同时,对宇宙的规律,人性,人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读完之后的确有自己的感悟,但见解也许没有那么深,那么系统,就一些零碎的点谈一谈吧,幼稚之处,还望保函。
首先,是什么驱使叶文洁在明知三体那个通讯员的警告后,还坚定的想让三体文明进军地球?
可以说叶文洁是这部作品的开端,没有她,故事情节就无法引出来。她因为自己的特殊政治身份和专业技术能力,而被杨卫宁纳入红岸基地。在一次猜想太阳是一个超级放大器后,用基地的设备向宇宙发射了II级文明能级的信息。收到三体文明的回信后,不顾警告,毫不犹豫的发射了第二次信息,将地球位置暴露给三体世界。叶文洁的行为可以说是疯狂的,她在两次发射时都没有取得上级同意,收到回信时也没有向上级报告,在只有她一个人知情的情况下,轻易地根据自己的评判,将全人类和地球文明就这么背叛了。甚至为了保守秘密,她毫不犹豫地杀害了自己的丈夫和雷志成。为什么呢?根据书中的描写,叶文洁对人类自身的疯狂很失望,认为人类无法自救,想让更高级的外星文明来改造人类文明。虽然太空那封来信说明了来信者是和平爱好者,但也明确警告,银河中暗藏着危险,若暴露位置,则可能会让地球遭到灭顶之灾,让地球不要再回信。就算叶文洁根据来信,认为回信的整个文明(也就是三体)爱好和平,那如果她的第二次回信被三体以外的另外一个文明收到了呢?并且一般来说,仅根据一次回信就判断三体文明是爱好和平的,是不是太草率了呢?这毕竟不是两个人之间上当受骗这种小事,这关系到全人类和整个地球文明的生存啊,以她的受教育程度和思想高度,不可能连这点谨慎都没有。但她表现出来的果断和决心真的令人惊叹。
她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会受到自己的经历的影响。叶文洁小时候经历过文革,亲眼目睹了父亲惨死,并且父亲的死,和母亲的疯狂有很大关系。应该说,此时,叶文洁的心理就受到了无法想象的伤害,并且这种伤害是由文革造成的,或者说,按照叶文洁的看法,是由人类的疯狂造成的。而后,她在大兴安岭的时候,遇到了记者白沐霖,和白沐霖的志气相投,终于让她受到伤害而封闭的心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可是,随后又遭到白沐霖的出卖,将她置于当时政治上的万劫不复之地。这相当于给了她一丝希望,随后又将她推入更深的地狱。紧接着,在被关在牢里的时候,叶文洁不肯在指认父亲罪状上签字,唱红脸的程丽华瞬间撕下假面具。这接二连三的背叛,把叶文洁对人性仅存的希望也扑灭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杨卫宁对她好,她只有感激之情,而无法与他产生爱情,以及在齐家屯度过的那段宁静的时光,淳朴的村民和乡村生活也没有将她死去的心救活。我认为原因就是叶文洁将对人性的失望转化成了对人性的仇恨。如果她认为人性是丑恶的,并且人类自身已经疯狂到无法意识到这种丑恶,无法进行自救,那么杨卫宁的善良和对她的信任,以及齐家屯村民的热情和淳朴,无疑是她这种想法的一个强有力的反例。但实际上她并没有将人性一分为二,客观的看待,如果她能想到人性不全是丑的,恶的,也有善良美好的一面,那她在收到回信后第二次发射的时候,结果也许就不同了。我认为原因就在于,她早期受到的巨大的心灵伤害造成了她对丑恶人性的仇恨,这种仇恨远大于她对杨卫宁和齐家屯村民所作所为的感动,再加上自己本身受到的高等教育,更加强化了这种想法,所以才让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她仇恨的是人性的丑恶,但不是仇恨人性,所以她希望三体文明可以来改造人类文明。但当她得知自己所崇拜的主的真实意图后,叶文洁内心是绝望的,因为她从未将让人类毁灭作为目的而将地球位置暴露给三体世界,仅仅是想改造人性的丑恶,因此,她也在杨冬墓前告诉罗辑黑暗森林公理,给人类留下救命稻草。
其次,此书对人权的讨论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
面壁者泰勒和雷迪亚兹之死其实就是因为对人权的侵犯。联合国提出面壁计划,让四位面壁者可以将欺骗作为一种权利来任意使用,而找出对抗智子,解救人类的方法。这其中,泰勒意图利用球状闪电武器对人类舰队发动突然攻击使其量子化,用量子舰队来对抗三体。雷迪亚兹在水星地层中埋藏大量的氢弹,一旦引爆会使整个太阳系变成比三体更加恶劣的地狱,以全人类的生命为筹码要挟三体。这两个计划本来在面壁者的欺骗特权之下,瞒着全人类,进行得天衣无缝,直到被各自的破壁者破解,公诸于世。在泰勒的计划中,我们先跳出来想,战争必然会有牺牲,更何况是与外星人的大战,即使泰勒不提出这个攻击人类舰队的计划,四百年后的交战也必然会牺牲很多人,那如果此时“牺牲小我,成全全人类”的量子舰队计划真的可以让人类的胜算大增,是不是这少数人的牺牲也很值得呢?而在雷迪亚兹的计划中,如果不用真的引爆氢弹,便成功要挟到了三体人,这个险是不是也值得冒呢?毕竟无论如何,四百年之后人家打过来,十有八九都是我们输,这样的话,还不如冒死一搏。
但事实上,这两个计划被世人所知后,几乎遭到了全人类的反对和斥责。其原因就是,人权这个词在现代文明中早已深入人心。将人类舰队变成量子舰队是可以增加胜算,这小部分人的牺牲也看似很划算,但是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健康的权利,除了无法掌控的事以外,比如天灾或者外星人进攻地球,任何人不得侵犯他人的权
利,决定别人的生死,无论是为了什么目标。雷迪亚兹的计划也一样,威胁到了全世界每个人的生死,就算四百年后外星人会不会来打地球,我现在想好好活,你不能拿我的生命做赌注,也不能一个人决定全人类共有的太阳系资源的命运。所以联合国用“反人类”罪,来给雷迪亚兹定罪,但其实,说简单一点,我认为他就是侵犯了人权,只不过是侵犯了全人类的人权。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救世主罗辑。他拯救了全人类,拯救了地球,拯救了太阳系,但他却不能被当成救世主名留青史,实际上他为人类做的事根本不能“见光”,褐蚁是这件事,这件改变人类命运,改变太阳系命运的事的唯一见证者,因为罗辑也和雷迪亚兹一样,用人类和地球的命运做赌注。在上千艘太空舰艇被“水滴”仅用几十分钟就消灭后,并且水滴还锁死了太阳,每个人都明白人类的末日到了,三体舰队一到,人类必死无疑。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罗辑做的这件可以最后给人类一线生机的事,如果被世人所知,我认为他的下场依然会和泰勒,雷迪亚兹一样。
关键词:技术创新、改革、未来、新常态
一、发展现状及问题
以我国制造业为例说明:
我国的制造业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例如: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加。
(二)装备制造业一些主要产品的总量已位居全球前茅。
(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四)集聚及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圈,东北和珠三角地区为两翼支撑,中部和西部地区为重要补充的大装备发展格局。
成绩我们有目共睹,但我们不能忽视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现实和问题。在现实发展过程中,与国外装备制造业强国比较,我国在技术创新、人才管理、科研投入等方面差距甚远。
下面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体上呈现量大质弱,就目前而言,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企业开工不足,约一半能力闲置,国有大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大批职工下岗,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低挡产品和一般加工能力大量富余;而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
以2009年为例,我国装备进口总额1800亿美元,包括:90%的高档数控机床和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
集成电路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我国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生产技术和装备均来自国外。“芯”脏完全受制于人,对一个谋求自主发展的主权国家的安全是十分危险的。例如,我国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必须依赖进口。
(2)我国的装备制造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
我国的装备制造全行业增加值率只有24.5%(2007年),而工业发达国家在37~48%之间。
(3)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 严重
全行业57%的主要机械产品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仅为13.8%,如果再加上发明专利转化为产品生产则效果令人难以想象。
(4)能源和材料消耗过大
我国的火电发电设备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9.1%。(5)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功能部件、自动化控制系统、标准体系等发展滞后(高档数控机床高级功能部件70%进口、30MPa以上液压件全部进口、核电泵阀主要依赖进口)。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从上表中看出,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从表中看出所有国家中日本的科技投入占GDP比例最高,这与日本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及长期重视教育的传统相符合。接下来分别是美国2.68﹪、韩国2.64﹪、德国2.49﹪,比值低于1的均为亚洲和南美洲国家:马来西亚、泰国、阿根廷和巴西,为此可以发现科技投入与国家的发展呈正相关趋势。
我国科技投入经费增长较快,占GDP从1990年的0.5﹪,到2006年的1.44﹪,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但由于我国制造业人口较多,人均投入较其他国家有较大差距。2013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184.9亿元,比上年增加584.8亿元,增长10.4%,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41%。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它的产品效益呈现正相关性,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转化率,使更多的科技研发转化为产品,提高效益。
因此,为了一个企业的生存,为了一个企业的效益水平,加大科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鉴—创造—起飞”的道路,不是为了引进而引进; 坚持“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的原则; 循序渐进、由简入繁、分批引进,一步步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做法,通过拿来、改革、技术创新一系列步骤促使日本在制造业方面不断突破。
接下来,我们看看我国中兴手机在技术创新与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中兴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坚持以市场驱动研发,通过对全球化技术资源的获取和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
中兴的自主创新模式值得我们推广:以人才为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和主体;广泛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市场驱动技术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重视技术专利。
我国部分企业在科技创新与改革方面还是有所努力与收获的,也算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70万千瓦水电机组完成了5套,三峡工程自己创新的空冷机组,是世界上最大容量的空冷水电机组;哈尔滨、东方、上海三大发电设备制造集团生产8183.14万千瓦,占全国发电设备的70%;首座自主品牌CPR1000核电机组并网,东方电气是核岛设备联合体的领导方,常规岛设备则为主承包商,国产化率达到70%。
以上实例说明我国部分企业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注重技术与人才培养,也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理应继续深化改革,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活跃技术创新,促进产品改革,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化率。
就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就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条不紊处于不败之地,改革创新正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建立全新的创新机制,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使更多的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生产。
泰山学校
刘秀诚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试图理清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点、教学目的及实现途径。并提出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对信息技术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 反思
一、信息技术课上我们要上什么?
一方面,从发展历程看,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学校各自为政,每个学校因条件不同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另一方面,从学界定义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即不断更新的资迅、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
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好奇的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三、信息技术课将为学生传授什么?
这是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得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如汉字处理软件Word、WPS,电子表格Excel,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Author ware等;其次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编程的技能,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编写程序学生才有发展,才能发挥计算机的相应功效;第三,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思考并探讨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沉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使信息技术课有别于电脑学习班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仍然像“软件说明书”,教师们仍然还是以教授软件操作方法为主,受教育者在老师的示范下采用记忆、模拟式学习方法,但是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不容忽视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四、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具体来讲,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围绕学生中心,合理组织学习。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总体说来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要突出以用促学,实现学以致用。学习了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要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和其它学科有机整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样一个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二个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资源治理器中文件的“路径”表示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在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假如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三是要注重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它有其本身的非凡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靠性,对计算机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又快。所以,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非凡性,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具体评价和反馈手段有: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
学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评价学生作品就是给定学生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到网上去搜索相应素材,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作品,评价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小组竞赛、机器评分、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可以将学生做好的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性化管理,学生心理健康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 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 学分制、二级学院等教学管理改革的全面推广, 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 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都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而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在高校管理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与创新的完美统一。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1.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考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原来单一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日益僵化, 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落后日益突出, 难以达到高校发展的要求。高校扩招使学生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转变。比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学生就业由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固定学制向弹性学制转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及减免学费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变, 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保证实施。另外, 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 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就必须改变原管理模式, 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以人性化管理为主体的学生管理体制。
2. 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给学生管理带来新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使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而对学生工作而言,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 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广阔天地, 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 网络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冲击。首先, 网络信息具有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其次, 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学生上当受骗, 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甚至自杀的事情时有发生, 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 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 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开放学校市场, 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 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 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这样二者就容易产生矛盾。比如, 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公寓化管理后,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以前按班级、系管理的模式难以发挥应有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许多高校原有的校园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 各高校纷纷在原有校园外建设新校区, 造成同一专业学生或者同一院系学生不能直接参与校本部的一些活动, 严重影响了以前按系、班级管理的模式, 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 产生了很多新问题。新形势下, 应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处理这些新问题, 比如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安排公寓, 多开展一些让学生都能参与的校园活动, 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上的便利, 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融洽的氛围, 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契机。
二、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 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从学生需要出发, 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 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 适应高校发展要求, 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 通过转变角色, 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 转变管理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 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变管理为服务。首先, 要树立服务意识, 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 严格规范的管理, 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 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 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因此, 要改变学生管理工作是“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 变管理为“服务”。其次,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 明确地告诉学生, 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 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 针对学生的决定, 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 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2.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在工作中要注意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地位, 不能片面地把学生看做是教育管理的客体, 以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 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现在高校一般实行在学生工作处直接领导下的、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 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地位。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 甚至还会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这个特点, 学生管理工作宜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方式。因为在这种方式中, 学生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 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控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 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做人”,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这样既能减轻学校的管理难度, 又能充分体现学校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2013年, 我院在学生中选聘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作为助理辅导员, 协助老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拓宽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 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 体现了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3. 重视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一所高校办学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人才。人才不仅包括教学、科研人才, 也包括好的学生工作管理人才。面对新形势, 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 促进学校发展, 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和人民、有奉献精神的人。从目前来看, 很多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人员数量很多, 但在整体素质上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些高校、甚至有些领导认为, 教学科研需要高级人才, 学生管理只要有人管就行, 可以说根本就不受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理论修养不够高, 从事学生工作所要求的专业知识也较为欠缺, 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 专业化程度低。因此, 培养学生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让学生管理队伍成为不登讲台的教师专家, 也是提高高校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工作。构建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 真正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
三、如何人性化地对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面对日渐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许多高校都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或“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同时增大了与之相配套的人力的投入。但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千差万别。仅靠几个心理专业老师远远不够。比如大一和大四的学生面临的问题比较多, 学生心理波动会比较大;而大二和大三相对平稳。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从人性化出发, 要根据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大一面对的问题最多;大二学习问题相对突出;大三面临感情问题;大四对未来的发展是学生最关心的话题。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多年的李颖主任认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心理健康教育, 而是应该普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自己心里有数, 从容应对心理问题, 学会自己化解一些小的心理问题, 而不至于使小问题升级, 导致焦虑、抑郁症等病态反应的出现, 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现在全国高校开设的“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这两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只有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很多问题学生自己就可以化解, 从而减少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优化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那么,如何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
一、自主阅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1.给足时间
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表。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真正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教学《小丑的眼泪》一文时,教师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后,先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课文,再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小丑的伟大?由于保证了充足的阅读时间,在交流中都有独特的见解。
2.给足空间
阅读活动,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保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为此我们根据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一起制定了课堂阅读量化表,每节课后教师都要认真填写表格,如每个孩子的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水平等,教师对照表格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针对差异学生进行辅导,使孩子们站在属于自己的阅读舞台。
二、正确引领,尊重学生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正确引导,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如阅读《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们的看法。孩子们畅谈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水到渠成地获得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2.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小丑的眼泪》一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小丑的滑稽表演和小女孩的情绪变化等内容,让孩子们感受到小丑的善良和伟大。可当孩子们交流感受时,并没完全被教师的预案牵着走,有的同学说感受到了小丑的善良,因为他亲自跑到小女孩家中为她表演;有的说小丑伟大,他用自己的滑稽表演给小女孩带来了光明;有的说小女孩懦弱,应该像海伦·凯勒那样勇敢的面对生活……孩子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教师要帮助他们进行筛选,把有价值的资料储存到书香银行。
三、优化阅读,让孩子们享受读书的快乐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1.开设阅读课,为学生科学阅读保驾护航
为使学生能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开设阅读指导课,为学生科学阅读保驾护航。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1)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2)工具书使用指导;(3)阅读参考资料指导;(4)阅读方法指导;(5)做“读书卡”指导。在这里介绍一下“做读书卡指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将读书卡做成各种形状并进行装饰,然后在上面记下书名或文题、主要内容、句段品读等内容。学生为了完成读书卡,必定会仔细阅读文章。老师还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空间——每篇文章都让多个学生展示自己所做的读书卡,并且给予评价和点拨。
2.组织课前、课后资料搜集,拓展阅读范围
课前阅读,帮助理解文本。在学习新课前,教师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记录到“拓展阅读记录册”中,为更好地进行课内学习打下基础。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前让学生搜集与主人公霍金有相同命运的人物及事迹;学生们通过课外阅读,搜集到了大量资料,如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吴运铎、张海迪,这些资料的搜集为学生学习霍金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的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课后拓展,丰富学习资源。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教师会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读物,使阅读向课外延伸;六年级语文教师在学完《小丑的眼泪》这篇课文后,向学生推荐了《触摸春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让孩子们感受盲人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个世界不仅需要他们自己去创造,更需要我们用爱心和耐心去帮助他们,这样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拓展了阅读的宽度。
3.组织编写作品集,享受读书成就感。学生们最能享受读书成就感的就算他们制作的作文集了。这些文集各具特色:有每个学生的个人文集,还有根据不同习作内容编辑在一起的集体文集;有低年级的《我最得意的一句话》《扬帆起航》,也有中高年级的读书笔记、《星星草》等文集(自2008年开始,《星星草》已经陪我们走过了五个春秋)作品集的编写真正使孩子们一步步迈向阅读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于技术人性化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优秀技术员考核的思考11-10
关于激光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09-20
关于词语数控技术的造句07-12
关于护理技术的重要性09-09
关于开展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的通知07-12
关于绿色畜牧养殖技术的推广论文11-30
关于申报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通知06-27
关于人性的作文高一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