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通用11篇)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篇1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研究对象:所教班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对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心理机制、感觉记忆、思维技能以及动机情感、心理差异等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学,由于它“研究的是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小学阶段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心理学》 告诉我们:“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塑造和发展受教育者心理的过程。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在教育方针和目的确定之后,如何组织教育内容、编排教材,采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切都离不开研究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小学生心理学》对如何观察小学生的言行,分析他们行为表现上的变化,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向小学生有效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作了科学而系统地阐述。这些阐述既具科学性、理论性,又具针对性、操作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指导。

2、研究本课题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教育学。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而教育学就是以研究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为对象的,它是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和揭示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本课题根据这一理论,确立了研究的目的,即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研究目标:

以所教学生为着眼点,在他们中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转化学生在学习、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

1.因材施教原则:不同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

地因材施教,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2、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育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首先以小学生为出发点,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3、民主、平等的原则:在教育中,尽管教师与小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

4、坚持预防、发展重于娇治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上,其次才是帮助小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危机。对于极个别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请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诊治。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对学生自信、自强、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教育,在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性格等方面的障碍的同时,优化上述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善待他人、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⒈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3.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治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技术,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八.研究时间:3年

九.课题研究的策略: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篇2

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职生自身等因素:

1、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 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2、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些家长文化素质较低, 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或家庭关系紧张, 缺少温暖和爱, 使学生性格畸变。而溺爱造成的危害则日趋严重, 更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3、学校教育不当。除了中职教育体制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普遍存在以普教方式管理职教的情况外, 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 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 被教师所嫌弃, 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 学习方法不当, 学习松散, 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 不断地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5、已进入社会的同龄人的间接影响。看到许多同龄人过早的进入社会就业挣钱, 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 导致无心学习。

以上几方面原因从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职学生的性格畸变, 难于管理, 从某种意义来说, 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然而, 普遍的情况是, 中职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 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较少,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比较严峻。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应有现实针对性

1、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教育

学生主要是适应性教育, 应帮助新生尽量多地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 尽快适应新环境, 根据新的环境特点使其快速地调整个人行为, 培养乐观思想,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许多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在早的时期, 因此, 在新生入学之际先进行心理状况普查, 给他们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登记备案, 坚持追踪调查。另外, 可针对新生开设心理卫生保健课, 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以便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之中。

2、针对学生性别特点, 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

针对中职生的性别和心理特点, 采取讲座、辅导等形式对他们重点传授一些心理知识、心理调试方法, 并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学会自己妥善地解决。如了解一些青春发育中的性心理卫生问题, 了解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防治, 学会正确对待性角色, 学会保护自己。帮助他们清楚男女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 明白男女智力互有特点, 但总体发展没有高低之分, 要自尊、自强和自信, 使心理教育更为细致周到, 讲究教育策略。

二、以德育教育为主线, 健全学生人格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符合德育的大方向, 通过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 把思想道德所规范的一切内容统一协调起来, 完善每个学生的人格素养。当前中职学生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在没有远大的理想, 缺乏社会责任感, 自私自利, 承受挫折能力差等。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理解, 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落后, 甚至一片空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建立起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开拓教育效果的前瞻性, 有的放矢的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从维护心理健康逐步转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一旦学生生而有之的心理潜能被充分发掘出来时, 就会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的独立民主意识、很强的创造性、智力充分发展和品德十分高尚的人, 这也是心理高度健康以及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标志。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体现职教特色, 打好进入职场的心理基础

由中职学校本身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学校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 既要有参与竞争的勇气, 又要有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 提高自身的素质, 锻炼心理的承载量, 使自己拥有竞争的实力, 在竞争中提高。因此, 在职业心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点, 结合社会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 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教育,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气质, 在职业选择时, 尽量要考虑所选职业和岗位与自己气质特点的适应性。通过职业心理教育, 使学生懂得人的性格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在求职择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应努力克服消极的性格品质。发扬积极的性格品质。

四、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引导职能

在教育实践中, 特别是班主任的日常班级管理中, 更应准确的了解、把握学生心理障碍的度, 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并有的放矢的进行纠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对清除学生的自闭心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班主任应对他们特别关爱,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 和他们交朋友, 帮他们树立信心。另外, 班主任应善于使用表扬艺术, 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 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关心学生。对学生的赞扬要体现在具体细微处, 一点点的进步, 也要非常郑重的予以夸奖, 让学生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五、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活动课为主,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 方式方法宜多样化、灵活化。教师根据心理知识并围绕学生特点组织相应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 提高心理素质。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可参与制订计划, 参与设计活动, 参与自由讨论, 充分开放自己的心灵, 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助、他助活动中实现学生心理互助的目的。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学校教育

数十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育改革也成为了每一个公民的关注重点,然而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产业当中的一个盲点。随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意识薄弱。我国实行的一直是应试教育,尽管近几年我们推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无论是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考入名牌大学这一方面,还是从学校教师注重升学率这一方面考虑,都是把心理健康这一教育板块安置在教育的末端,所以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对心理教育的意识都很薄弱。如何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成為了我们首要面对的难题。

2.师资严重缺乏。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未得到相应程度的重视,所以心理教师师资的匮乏也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现在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各中小学或者大学里在职的心理教师数量都是相当有限的,经济发展愈发有限的省市,心理教师愈发稀少甚至数量为零。如何解决师资缺乏,怎样高效扩大师资队伍也是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3.辅导方法种类有限。由于心理教育现在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以现在的辅导方法主要为课堂辅导。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大致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而且讲解主要是针对考试内容,在生活心理健康方面关注较少。

上述三点是当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要面临的问题,要处理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制订相应的方案,避免问题过大化或严重化。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看和说这些表面层次上,而要组织调研小组进行调研活动,心理健康部门要系统、规范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决策者和实施者要有明确的定位,不能任意为之,随意定位。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开展,首先要有专业素质强的教师辅导队伍。要根据学校的规模和人数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培训辅导。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形式,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辅导知识。学校要积极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传达给教育队伍并及时培训教育队伍,营造良好的适合学校发展也适合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气氛。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立足教育重在指导,保证心理健康的实效性和实践性,要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2.进行师资培训工作。心理教师队伍不足严重阻碍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如何较快较好地进行教师培训也是我们的首要工作。首先要选择专业的教师,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进行专项培训。学生在每个不同的年龄层阶段,所表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甚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另外,进行培训工作时,不要仅仅专注在教育理论这单一方面,生活健康教育也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不是全部的自己,生活方面通常是我们所忽略的内容,这也是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方面原因。其次,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也应了解到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一个学生正常的生活发展与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如何与家长沟通,能否与家长达成心理健康教育共识也是师资队伍培训的主要内容。

3.多样式教育体系。讲述是教育的普遍方法,但心理健康教育全盘照搬这种形式就显得过于单一,开展多样化的教育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手段。可以邀请名师进行课外讲座、开展小集体游戏、团队旅游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遇到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调能力,一举多得。同时,要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规范化、正规化的道路,在实际工作中,要健全组织保障。如建立学校二级心理健康监护网络,第一级网络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监护,第二级由心理咨询室和学校管理层监护。成立以校长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小组,制订相关心理教育流程,具体工作实施由学校德育办负责。拟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和实施,确保心理教育工作有效开展。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和关注。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现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难点,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心理健康辅导方法有限等。面对这些问题,主要采取三大措施,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进行师资培训工作,多样式教育体系等。当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面临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开展这项教育的步伐是不能停滞不前的,我们要通过调研,制订方案,逐一解决。

参考文献:

[1]林孟平.中国心理辅导与治疗[J].教育与职业,2010,12(7):110-124.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原因是由于现在的人们,尤其家长开始意识到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仅仅关注其生理方面,其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但是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是心理咨询辅导等都只是针对存在的、或者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个体而进行的一种构建。这就导致了无论是教育的形式,还是其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是开展的方法、途径,抑或是被教育的对象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开展。

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积极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整合积极心理学。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同时对校内、校外相关的问题、学科都统一起来,渗透互补,实现最优化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社会公民,这一目的也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无论从其价值取向,还是从整体评价机制考虑,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和群体的积极一面,关注个体同群体的成长和经历,同时也不忽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最好的发挥,不会以心理鉴别或者心理疾病为方式进行评估,主要是关注内在的成长动力和主观情绪体验。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发掘出每个个体和群体的良好的品质和潜能,创设积极有利的环境来使得个体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其次,整合教学资源,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出发构建积极心理学。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取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因为实在的生活体验会在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中形成一个主观的情绪体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社会的普遍性。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主观体验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完成。通过课堂组织、通过目标和结构的练习,同时让家长、教师挖掘资源,意识到自己的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性,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发展。无论每个个体的家庭有多不同,每个个体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都同样具有构建健康的心理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利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出一个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资源的人文环境,以学校教育为主,以社会生活为载体依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积极发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构建积极心理学教育关系。无疑,学校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营。教师和学生,不再单纯的是教育―被教育的关系,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在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学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一种交叉多维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鼓励和指导学生们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充分利用教学策略,干预学生们主观体验,感受积极、乐观的情绪,感受满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快乐和希望,感受自豪和自尊等一切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一、以作文教学为启发点,点燃学生内心真善美的火种

“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人的品格,性情如果发展到至美,给人的将是超越平庸的钥匙.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都是学生书写材料作文的重要资源,如果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这些人和事,他们自己也领会到了拼搏、抗争、关爱、感恩等众多元素对他们自身人格的启迪.

从看别人写的颁奖词,到为身边的老师、同学写颁奖词,到为自己写颁奖词,自己发现生活、发现他人、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心理健康的渗透等目的也就达到了!当我们通过材料作文的引领和讲评给学生的辛劳种下真善美的火种,他们心上长处荒草的几率将大大降低.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正是学生心理正能量积累的过程.

二、以作文教学为发掘点,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一下子就具备的,是被一步步唤醒的,有时我们像一棵树,去摇醒另一棵树的时候,是一个漫长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要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筛选、甄别中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而这个过程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在作文的技法教学中巧妙渗透写作技法只有与充满活力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温斯顿・丘吉尔在《我的早年生活》中的开头“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这是一种充满生活张力的开头.这里既写出了一个孩子真实的生活,又将丘吉尔那种独树一帜、永不服输的精神渗透在里面.

开头技法的讲解中如果能渗透丘吉尔的人生精神,那么对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疏导也就在无声无息中完成了.

(二)在作文的行文结构中引导发现我们常常感受作文平铺直叙,不能引人入胜,但只有孩子的心理发展到可以升华的时候,他的作文才能凸显奇峰,如一个学生曾写过自己由爱吃鸭蛋黄到假装不爱吃鸭蛋黄,骗妈妈吃鸭蛋黄的故事,这种反哺的作文,其实正是心理健康不断完善发展的写照.

小时候爷爷奶奶领我们走路,现在我们搀扶他们,这样类似的作文是学生在反思的心理过程中再次受到感恩教育的过程.

三、以作文教学为切入点,疏导学生郁积的情感

作文本身就是学生情感宣泄的重要渠道.但如果做不好,就会让学生感觉作文是伪的、病的.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这也要求教师能够疏导郁积的情感,因材施教。

(一)允许学生写负面情绪,要导不要堵

学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就得允许学生抒发内心的不良情绪.在不因学生的一时气话而随意否定的同时,允许学生进行心理宣泄,当然我们在得到学生的信任的同时,也要适当给出前行的方向和改变的方法.只要指导学生找到一个对方的闪光点或者事件的亮色就可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换角度写文章,换角色体验,疏导负面情绪

换角度写文章正是渗透了互相理解的好方法.

当学生充满情绪地写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重新站在对方家长或老师的角度重新记叙一遍过程,或者让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身份写同一件事情,在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委屈,而是对别人的体谅,或者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都能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和一名心理老师,面对现今如此普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在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高校管理培训平台,我对马喜亭教授的“育心育人 为‘两领人才’保驾护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课程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在本课程中,北航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发展辅导研究中心马喜亭主任详细介绍了学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做法: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领导体制,建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课程化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专业化的校级心理咨询与学院发展辅导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机制,构筑强有力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保障体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这使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同时,在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也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并且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可避免地在变革的社会环境中受到影响。新的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从“双向选择”到“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焦虑意识,越来越多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担心自己将来的工作,从三年级就寻找就业单位,在遇到挫折时,又极易产生各种消极心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他们自强精神、创新能力和自我意识,但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也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不良影响,如部分学生对金钱的过分崇拜、个人主义强化、人际关系淡漠等。另外,由于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的改变及各种媒体的影响,现代大学生生理成熟时间提前,恋爱出现“低龄化”趋势,使一些学生面对变化的现实,产生了浮躁、焦虑、苦闷、压抑等心理问题。其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学生总数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从儿时起,生活上依赖父母照顾,学习上依赖老师指导,独立生活能力差,没受过大的挫折,固执任性,感情脆弱,承受能力差,情绪易大起大落,在生活、学习、事业上稍有挫折,其心理上就产生强烈的震荡,影响身心健康。尤其是一些学生的家庭生活不完善,或者是单亲家庭,缺少父爱或母爱,或者是父母不和,缺乏温暖,给他们心理造成的创伤极深,常常会使其形成一个孤僻自卑的人格。第三,学校环境的改变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升入大学后,学校环境与初高中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又远离了父母,学习条件和学习方法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及语言交流的障碍,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同时,来自农村尤其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乡村或较为偏僻的山区的学生面对物质、精神文明较好的城市学生,总会感到经济压力和有一种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有障碍。在种种压力的负重下,一些学生长时间生活在“紧张、疲乏”甚至“烦躁、压抑”的状态中,由此引发了各种心理疾病。另外,由于大部分新生高中不住校,在新的集体宿舍环境下不会处理与同宿舍的同学的关系,进而会产生争执和矛盾,如果这种情况未能及时解决,学生便容易产生抑郁、恐惧、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面对如此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教育一般是指为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高级的心理素质所实施的教育,内容包括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锻炼、气质修养和性格塑造等。高等教育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有其重要的意义。第一,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们过去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所以大学生们对其知之甚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心理伤痕,这些伤痕会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被忘却或被忽略了。但人脑情绪中枢的运作方式自童年时期便随着生活经验逐渐成型,忽略了这段生活经验则可能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因为在特定的生命时期,例如青春期,或特定的环境里,例如在巨大的社会变动或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中,这些潜藏的伤痕会泛浮起来,造成人们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如果不具备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会形成心理疾患。一个心理素质差的人往往不具备这种调节能力,其情感世界永远处于一种失衡状态,那么他的智商再高,创造能力再强也会失去成功的机会。所以现在的高等教育要补充心理素质教育这一课,以期能调整大学生由于童年时期的经验以形成的心理“伤痕”,进行人格优化。第二,大学的学习过程,是成人化教育的过程,在完成中学到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决不可以忽视。随着大学教育向主体性管理模式的转变,它的标志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主动学习,要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个主观能动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世界的能动选择上,这主要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的推动和支配,表现在自觉性和选择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外部信息的内部加工上,它是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情感、意志、性格等约束,表现为自主性和创造性。这里所讲的兴趣、需要、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是人的心理要素。可见一个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完成主体型教育、能动性学习的任务。第三,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也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大脑就没有人的心理,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所以开发大脑的潜能一直是人们向往已久的事情。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现代人一生中只动用了大脑潜力的四分之一,这么低的利用效率无疑是一种浪费。如何提高大脑的使用效率,就是要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当一个人能辨证地认知世界的事物,提高记忆力,打开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力,大脑的作用便会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对一个不断发展、进取的人才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对人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基础,是动力,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篇7

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扮演着更多的角色,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有教师心理健康,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疏导,同时也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平时教师要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清醒认识、理性思考,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减压,让自己的心胸更开阔,空间更宽广。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不要有太多奢侈的欲望,不要因教师的工资低而烦恼,将这些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而是要有一个泰然之心,合理消费,要真切地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不要因为我们天天面对一群调皮捣蛋的小学生而苦恼愤怒,而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用心去观察,你自然会发现他们的可爱,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这样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师者的乐趣。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与同事斤斤计较,要豁达,以开阔的胸怀去包容。不要因为生活中一些挫折而失去信心,而是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抗挫折,最终定能战胜挫折,快乐生活。因为作为教师要时刻反思,善于改变,学会自我调节,以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教育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而是师生互相沟通与交流的过程。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并不能自由表达、深入交流,教师并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不能有针性地展开教育工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办法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交流。

1. 热爱学生,走进学生。要想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展开对话,首先就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世界。教师首先就要热爱学生。热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就像冬日的暖阳,可以带给学生以光明与温暖,消除学生与教师的隔阂,拉近师生关系。热爱学生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细节上,要付出真心,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如学生成绩下滑,我们要问清原因,也许学生是因为家庭问题而影响学习,也许是因为与学生相处不当影响心情。我们要找准症结,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才是真正的师爱,这样才能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 多种交流,积极对话。一是文字交流。许多学生性格内向或不愿他人知道等原因而不能与教师进行直接的交流与对话,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发邮件、发信息、写信等文字形式来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方式具有相对的私密性,可以让那些不愿直接语言交流的学生能够将心中的郁结向教师倾吐,以便教师加以有针对生地个别辅导。当然教师要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就会失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而让学生再次封闭自己。二是一对一谈心。这样的交谈更具针对性,可以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进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排除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与调节,以让学生重树信心,重拾勇气,力挫困难,让学生和睦相处、快乐学习、乐观生活。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小学生认知水平低下,依靠课堂教学时间来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手段让学生来理解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站在小学生的角度,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水平,以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开,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深刻理解,从而将这些理论准则转化为自觉行为。第二课堂是课堂的补充与延伸,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这正是小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之一。因此,我们要本着“课外求发展”的原则来开辟第二课堂,将抽象而枯燥的心理健康知识巧妙地寓于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之中,寓教于乐,从而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活动中去感受,自觉地用于指导行为实践,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心理。实践证明开辟第二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针对班内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如如何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考试前如何克服焦虑心理; 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宣传活动: 利用校内广播、班级黑板报、班级手抄报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 这样的活动迎合小学生的表演天性,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动力,同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以更直接的方式来展现学生微妙的心理活动,这样更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掌握调适心理的方法。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篇8

一、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涵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是对个体身体与精神面貌内外表现的综合表述。它要求个体要在生理、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二是维护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关系、指挥能力、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情绪与动机的自我控制能力等达到正常水平。调查表明,我国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19%,这反映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和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 乐于学习、工作;2 情绪乐观、稳定;3 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 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 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 智力正常;7 人格完整;8 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因而掌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三、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尤其是初三、高三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据调查,相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失眠、神经衰弱,这对其成长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二)适应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初一年级,进入中学后的学习生活与小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多数学生都很难做到完全适应。

(三)情感问题:中学生主观欲望强烈,而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世界观、价值观尚不成熟,其欲望常无法得到满足。此时,常呈现心理不平衡、抑郁、脾气暴躁等反应。

(四)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逆反行为、懒惰、沉迷网络等。

(五)认知偏差: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等影响,特别是受到充斥着暴力、色情、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的一些影视、游戏的影响,许多中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有效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排解情绪焦虑

1、对待学习自己要宽严有度:要学会自我分析,学会正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不足,这样才能有助于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客观、理智的处理各种事件。

2、面对难题要学会适当予以回避:不要事事都强而为之,更不能硬着头皮知难而上,要学会机动灵活的处理一些问题,这样才能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

3、对待学习成绩要有豁达的气度: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要做到乐观。不要过于患得患失,要理解努力学习与取得优异成绩之间是“只有……才……”而非“只要……就……”的关系。

4、要学会放松自我:中学生不可对学习成绩想入非非,存有侥幸心理,奢求不努力而获取理想的成绩,但在学习过程中亦不可忽视自我放松的重要性。

(二)有效疏导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1、心理因素:中学生生理發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其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主观因素: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思想不成熟、习惯以主观或自身标准来判别外部事物。当客观现实与其主观意愿相违背时,作为一种本能反应,把其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为凸显自我存在以及自我价值,故意与外界对抗,形成逆反心理。

3、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现阶段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使中学生常会产生困惑、无能为力、不平衡等思想情绪,刺激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育措施不当,教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教育方法简单甚至粗暴,常引起中学生的反感,进而引发逆反心理。

(3)传统的家长至上的家庭关系和生活模式使得中学生将家庭看作束缚,将家长的关心、爱护看作对其自我的压制,进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改变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提供学生智能发展动力

环境与教育对学生智能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学生心理的任何发展,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一定外因决定的,也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其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因此,对中学生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须适当。

五、提高中学生健康教育效果的方法

(一)讲授法:以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和学科渗透等形式,以中学生喜闻乐见、便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指导法:旨在提高中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程度和水平,如指导阅读相关书籍、举办各种座谈会、参观访问、课堂讨论、自我表述和自我评价等。

(三)体验法:即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以利于发展和丰富中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如作游戏、示范表演、实地观察、写作文、谈感想、绘画、演讲等活动方式。

(四)行为改变法:鼓励良好行为,改变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训练、行为塑造、榜样示范和游戏性的奖励与惩罚,以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得到强化之目的。

(五)自我调整法:通过自我教育增进心理健康,如鼓励和要求中学生写日记、周记等,适当组织展览,谈收获、体会、感受等。

总之,综合和灵活地运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以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英)威尔逊(Wilson,J)著,蒋一之译.道德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英)拉思斯(Louis,E.R)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孟万金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篇9

论文编号:______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专 业:

教育管理 学生姓名: 金文华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内容摘要………………………………………………………………………………3 前言……………………………………………………………………………………3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4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4.(一)各地发展较快,但实效性差,发展不平衡……………………………………4

(二)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5

(三)在辅导上,往往偏重于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支配和配合………………5

(四)学校应试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5

三、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6

(一)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6

(二)加强管理评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6

(三)学校要全员、全方位和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 1,气氛和谐,方法灵活……………………………………………………………………7 2,树立榜样,陶冶性情……………………………………………………………………7 3,尽情渲泄,保持心境……………………………………………………………………7 4,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8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学生姓名: 准考证号:

教育管理专业

内容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我们必须正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不断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症结并加以解决,才能够建立起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机制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reg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Abstract:schools is given some more attention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an advanced educational concepts.We have to addres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at ha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we have to constantly practice finding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and resolve them so that they can be established in line with modern teaching philosophy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 comprehensive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e problem philosophy

前言

200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同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许多中小学校都按照教育部关于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的精神,开始尝试、探索着开展心理健康课。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需要对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80年代初期的调查、呼吁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尝试、探索阶段,90年代初期的发展、推进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等四个阶段,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4年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习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1999年发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均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后,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还是广大中小学校,普遍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可见,我国政府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中右不少学生存在心理偏差,中小学生所表现出的各种看似无关紧要的症状,都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员的关注。如学生厌学、说谎、耐挫力差、不合群、情绪不稳定、自私、极端、焦虑、自卑等等,甚至有些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行为失常,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学校正常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些小隐患并及时进行消除,很可能不仅是个人心理状况的扭曲,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心理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即中小学的心理教育是迫切和必须的。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认识不清,导致实践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但阻碍心育工作正常开展,而且容易把这项工作引入歧途。因此,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尤为重要。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发展较快,但实效性差,发展不平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呼吁--起步--发展--提高等四个阶段,全国各地广大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变,各地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从全国看,地区不平衡,数量不平衡,质量不平衡。从地区看:南方好于北方,东部好于西部,城市好于乡村。从学校看:一部分学校从80年代就开始实验,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一部分学校受全国中小学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感染,也纷纷根据地情、校情、师情、学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些成效;还有一部分学校,特别是地区较偏远,经济欠发达,信息较闭塞,观念较陈旧,师资力量缺乏的学校,也尽可能的积极行动起来,开展这项教育活动,但总体上仍是十分落后和效果不明显。

(二)、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现在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在辅导上,往往偏重于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支配和配合

殊不知,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存在着“关起门来搞教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虽然我们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在某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数还是仅仅局限于上几节课、搞几个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或者请一些专家教授来开几次讲座,目的其实是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名声或地位,看上去这个学校挺热闹的,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没有达到。可以断言,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是达不到什么教育效果的,因为中小学生的人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庭和社区中度过的。

(四)、学校应试教育指导思想的失误

我国当前正处于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时期,但并未实现实质转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大都是为了考试。而只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才能的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使许多原本有可能在不同方面成才的学生成了失败者。而失败者的心态,如自卑感、自我无价值感等,会带来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此外,过度、过早激烈的学习竞争也容易造成学生间的相互猜疑与紧张情绪,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还容易出现嫉妒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学校应试教育的模式若再不转变,将对学生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三、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不及时拿出应对策略,很容易进入误区,出现偏差。因此,进行对策研究是当务之急。199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强调:“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生活的能力。”为了贯彻上述文件精神,更好地指导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1999年8 月教育部又及时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开展心理教育的意义、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培训及队伍建设、组织保证及要防止出现的误区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应该说它是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仔细研究《意见》精神,读懂、吃透上述文件内容,这样才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向,少走弯路。

(二)、加强管理评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且牵涉面广的工作,它不仅需要领导重视,且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组织实施。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由校长负责领导,制定一整套教育计划,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健全规章制度,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运行。为防止工作流于形式,确保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强化监督检查,做好评估工作,运用科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以促进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时限可以是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平时性的和阶段性的;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学校的自我评检、校际间互评、上级主管部门检评及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评估等。通过有效管理和合理评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稳定地发展。

(三)、学校要全员、全方位和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上述措施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运用多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此,我结合一些我从事教育工作中的经历和遇到的问题,谈一下我的浅显认识和看法。

1,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懂事程度,学习能力以及性格方面等都存在差异,作为他们的老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方式

2,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在我们九年义务的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直接或是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尽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中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有些孩子性格内向或害羞和不善于找人倾诉,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于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给孩子们设计一些便于他们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one of my favorite people》,《Mom,you listen to me>,《I’m so happy today》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鼓励学生多写英语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即宣泄了心理的情绪,又锻炼了英语的写作能力,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4,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具有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学生情操,充实了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结束语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和建设,关系着社会的和谐文明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和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尤为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

[2]纪大海主,李季.《中国教育热点难点研究丛书》第三辑,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10

心理健康,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在我们越来越重视养生,重视生理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尤其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我们来说更是尤为重要。一个身体强壮,心理成熟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对此,我们小组专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80份(问卷附在最后一张)。

调查结果展示与分析

(一)学业负担重,现实与理想差距大

在问卷中,我们就上大学以后,你觉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做出了提问,有超过5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不得不令我们去思考,理想中得大学生活和现实究竟有多大的差距呢?就拿我自己来说吧,高中的时候好好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考上一所好 1

大学,摆脱三点一线的生活,过上“美好”的大学生活。我说的美好就是指没有繁重的学业,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管束,没有令我们无奈的一切。可当我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变了。而这一切变化中最有挑战性的就是更为繁重学业,往往令我们无法招架。不一样的上课方式,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往往弄得我焦头烂额。学习效率低,学习方法不得当都会对我们的情绪有所影响。如果不及时排解,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总而言之,学业负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小的影响。

(二)生活,交际环境改变,如何适应成难题

问卷中,有40%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不适应集体生活。25%的人经常感到失落,孤独。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至今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如何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道

难题。作为一名今年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我的亲身感受却是如此。挥别了父母,告别了亲人,也离开了那个生活了多年的人际交往的圈子。本以为获得了自由,可到头来,剩下的只有孤独和无助,这就是我刚开始是最深刻的感受..没有人会给你洗脏衣服,也没有人会给你做饭,更没有人会在你生病的时候送上关心的问候.有的只是身边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校园里一道道陌生的风景,和漫漫长夜里无尽的孤独.如果长时间无法找到大学生活的节奏,就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由此我们深刻的意识到大学决不仅是个提供我们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锻炼我们适应能力的平台.这就需要我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三)目标不明确,前途迷茫

统计显示有75%的大学生都有过对自己未来感到困惑或者担忧.更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中没

有什么事能引起自己的兴趣,郁郁寡欢.从统计结果中我们明显看出大学生即使上了大学,即使即将步入社会,却还是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没有人生目标.对于我来说,生活的重心全都压在那几本专业课的书上,却从来没有好好问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些什么,到底将来能做些什么.所以表面看似忙碌的我们,内心却是空虚的.这样的我们是无法承受周遭发生的一点小事的.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四)总结

大学生肩负着我们国家的未来,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不要逃避,直接面对,努力做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对此,有以下建议:1,明确人生目标,树立切合实际的人生理想,并努力去实现它。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和手段。但是,目前该课程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着眼现实,明晰课程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心理健康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心理问题调适方法的等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调适能力,进而达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提升其整体素养。此外,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我们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教会学生正视理问题,学会疏导不良情绪及轻度心理问题,遇到心理问题时勇于求助。

二、结合实际,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与成才发展、 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人际沟通与交往、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恋爱与爱的能力培养、学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解生命珍爱人生等方面。概括讲也就是适应心理、学习心理、身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恋爱心理、就业心理、心理危机问题、网络心理与行为等方面。

三、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即讲述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调适方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技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过于传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感悟、体验与操作常被忽视。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生动教学内容,加强案例教学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身,我们可以将厌学、适应不良、缺乏自信、情感焦虑、人际交往困哪、考前压力过大、就业困惑等常见心理问题编制成案例,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进行案例教学。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而教师对实例的分析既可以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帮他们指点迷津。特别是在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时,身边发生的案例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够直击学生内心引起共鸣。

(二)改善教学方法,注重体验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注重学生参与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课程,因此我们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1)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操作性等优势,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1]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德华大夫》、《美丽心灵》、《肖申克的救赎》等富含人生哲理的影片,然后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在讲解心理暗示、催眠以及进行放松训练的时候,音频和视频也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2)心理剧展演是一种基于原创、融入真情实感,寓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表演方式和疏导手段。我们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亲自诠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体验角色内在心理冲突的产生、发展、调整和解决的全过程,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自身成长经历,思考解决自身困惑的途径,增强其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3)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地的创设的场景,激活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2]学生在设置情景中像演员一样表演,灵活地运用好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讲授就业心理时可以设置不同的面试场景,由学生扮演考官和面试者扮演面试,其它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讲授人际交往时也可以设置不同的场合,让学生面对不同的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而教师则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纠正。(4)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具有一定情境或内容的心理游戏,让学生游戏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了解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训练其沟通和交流事物的能力;同时,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或失败,以训练其自我悦纳、灵活应变以及应对挫折等能力。[3]通过游戏可以营造出更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切身参与唤起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突破传统模式,引入互助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个传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1)我们可以将现场咨询的形式引入课堂,即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后留出一定时间请同学们现场提出与当堂内容有关的心理困惑,由老师进行解答。或者有老师提出疑惑请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即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将所讲内容形象化。(2)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助教学,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借鉴朋辈咨询的形式引入学生之间的互助教学,即由年龄较接近的大学生们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 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4]朋辈互助在国外的发展已步入专业话和规范化的道路,但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助教学时应注意把握互助的方式与方法,避免发生偏离正常教学的现象,更应该注意对被助方个人隐私的保护。

四、注重实效,完善考核评价

(一)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模式不应局限于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自我调适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课程成绩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占60%;二是考试,占40%。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通过出勤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以及随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察;考试的形式可以脱离试卷变得更加灵活,如让学生策划心理活动方案、编写心理情景剧本、排演心理情景剧、撰写心理故事读后感等;也可以让学生叙述如何处理同学之间或者自己与同学之间矛盾纠纷,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收获,以及对于教授该课程的建议和意见等等。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又锻炼了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单纯的知识点考察更有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目前各高校对于教学的评价机制一般为“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专家评课”,所有课程无一例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上,我们主张采取“自评—他评—综合评”三者结合的评价机制,从老师教学、学生学学习、专家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力求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從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标。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接受水平较低,但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亟待改进,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2011(18).

[2]田国生.“情景教学”激活普通高中生政治课学习热情[J].江苏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版),2008(s1):170-175.

[3]徐畅.大学生班级心理训练方案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

82-84.

[4]黄小忠,阳春,方婷,李伟健.朋辈咨询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

1145-1146.

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辅导员专题教学研究项目《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的一部分内容(项目编号:FDY09005)。

作者简介:赵玮玮(1982—),女,,河南新密人,硕士,讲师,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工办副主任,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业发展教育。

上一篇:中医药营业员求职简历下一篇: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