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听证制度规范化研究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访听证制度规范化研究(推荐9篇)

信访听证制度规范化研究 篇1

[摘要] 对重大疑难复杂信访问题采用听证会的方式解决效果显著,作用、价值意义巨大;须正确界定信访听证的原则和范围;建立健全相关权利设计和保障机制,正确运行信访听证,切实加强对信访问题的源头治理。

[关键词]:信访问题

信访听证

制度设计

源头治理

听证一词最早源于英国古老的“自然公正原则”即“任何权力都必须公正行使,对当事人不利的决定必须听取他的意见”。该原则是“英国皇家法院对下级法院和行政机关行使监督权时,要求它们公正行使权力的原则”。之后英国在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中又有关于公民的“法律保护权”的观念和制度。其基本精神是:以程序公正保证结果公正。正当法律程序的听证,原来只适用于司法审判,意为在案件审判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听证,这种听证制度被称为“司法听证”。后来,这种制度从英国传到美国,美国在英国的普通法原则和《自由大宪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了“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听证制度在我国是个“舶来品”。199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的价格审查制度,可以说是价格听证制度的雏形。此后,有关省市相继建立了价格听证制度。1996年3月通过的《行政处罚法》,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听证制度做了规定。2000年出台的《立法法》规定以听证会等多种形式立法,立法听证为收集全体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的立法智慧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渠道。2004年7月1日施行的《行政许可法》规定法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应当举行听证。2005年5月1日施行的国务院《信访条例》第31条第2款规定:“对重大、复杂、疑难的信访事项,可以举行听证。听证应当公开举行,通过质询、辩论、评议、合议等方式,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听证范围、主持人、参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听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由此可推断:听证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得到广大民众认可。让信访与听证亲密接触,让传统的信访制度通过制度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应当是信访改革的大势所趋和必由之路。

一、信访听证概念之界定与把握

信访听证是指处理信访问题的机关在作出影响信访人和被反映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采取听证会的形式,由信访人、被反映人(即利害关系人)就特定信访事项向处理信访问题的国家机关表达意见、提供(出示)证据、陈述申辩、质证,以及国家机关听取意见、核实并接纳证据并据此作出决定的一种制度。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界定信访听证:一是信访听证的直接目的在于弄清事实、发现真相,给予当事人就重要的事实、证据提供质证的机会,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信访听证的价值在于规范国家机关办理信访事项的程序和信访人的信访行为,最终实现依法处理信访问题;三是信访听证的本质在于是公民运用法定权利抵抗有关机关可能的不当公权行为,缩小 “弱势群体”与国家机关之间因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四是保证处理决定的合法性与公正性,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督促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信访事项。实现事先、事中监督,促进有关国家机关自我监督、自我改正②。

客观地讲,传统的封闭式办理模式存在如下缺陷:一是调查方与审理方难以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制约关系,案件质量难以保证;二是不利于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考虑问题,难以避免主观片面性;三是自由裁量权可能存在对党员干部处理不公的现象;四是由于操作程序封闭运行,容易造成彼此的误解,难以达到信访人停访息诉,被反映人诚心接受处理的效果;五是党员干部的知情权、申辩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与上述五个缺陷相比,信访听证具有如下作用和价值:

(一)给当事人提供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③:一是给当事人提供自由陈述意见、辩论、反驳、质证的机会,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就有关问题可以当面对案件进行对质,这对于澄清案件事实,防止国家机关偏听偏信、主观臆断,从程序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克服书面审理的局限性和背靠背调查取证的缺陷,可及时、迅速地查清事实,明确争议的焦点,及时、合法作出决定或裁决。

(二)听证制度的实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群众亲历处理过程,看到了公开透明、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的办事程序,体会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和保护信访人、被反映人合法权益的诚意,必将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信访听证搭建公民与国家机关平等对话、多方参与的平台,可最终实现信访处理决定民主化、公开化、公正化、科学化乃至法治化。信访听证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公开党纪国法等处理依据(使听证会参与各方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认知更加清楚,理解更加准确,界定更加公允),公平、公正地评议信访问题,把问题摆在明处,把理由亮在桌面,还“参与各方”一个明白;信访听证使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依法处理信访问题的法治观念;听证制度的设立,使有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犯,同时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处于被监督的范围内,可防止其专权和武断,最大限度的限制了公权力的滥用,在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平衡点④。

(四)虽然信访听证会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执法成本,但无论如何,都是“收益”远大于“成本”的⑤。最大的收益有三点:一是利害关系人和公共参与使得有关国家机关在做出处理决定的过程中以尊重民意和追求民主的姿态出现,“程序公正”来实现实体上处理决定的正当性。二是“因为人们一旦参加程序,那么就很难抗拒程序所能带来的后果,除非程序的进行明显不公;公正的程序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法律的内在化、社会化效果。”三是它有利于维持民众与国家之间的信任以及良好关系,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增加处理决定的社会可接受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效率。

(五)信访听证使信访人知情权、申诉权得到充分尊重,满足了信访人感情宣泄的心理需求,使信访人真心感受到信访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同时,由于邀请了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参与听证,进行集体评议和现场监督,可以有力地促使信访人息访息诉、避免因被处分人申诉而产生新的上访。

(六)信访听证充分体现利害关系人和公众参与、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精神,公平、公开、公正地处理信访问题,有利于增强国家权威,提高国家机关的社会公信力,最终达到息诉息访的效果。

(七)彰显制度创新的潜在价值⑥。由于听证会的程序严谨、旁听人员较多、气势威严,上访人一般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胡搅蛮缠,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公开听证后及时予以公开报道,产生的效应将对那些无理上访者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使其改变自己的无理要求,息访息诉。听证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联系党委、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的良好纽带。

二、信访听证制度的原则

有人认为信访听证应遵循以下原则⑦: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重证据,讲事实原则;合理合法原则;尊重“访”与“被访”双方当事人及其他相关人(如证人)人身财产权利、合法权益原则;听证、息访统一原则;双向规范原则。对这些原则,笔者持赞同态度。信访听证实践中,对公开、公平原则理解有偏差,公开、公平运用不到位:如不能当场宣布结果,不允许反映人或被反映人查阅有关案件材料,对利害关系人的意见既不考虑又不采纳,不能真正理解信访听证制度的精神与理念。笔者着重论述公开原则和公平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一)关于公开原则。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信访听证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有四个:事前告知不充分、不完整;案卷不公开;听证过程公开不彻底;听证结果公开范围狭窄。这四个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听证的效果。笔者认为信访听证公开应做到:

1、事前告知。即有关机关在举行听证前,应当告知“听证会参与各方”所涉及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听证的时间、地点,以确保有效行使辩论权。

2、案卷公开。即自听证通知之日起至听证终结,当事人可以向组织信访听证的国家机关请求查阅有关该案的证据资料以及其他有关人员所做的相关调查材料。

3、听证过程公开。即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其他有碍公开利益的情形,听证过程应允许群众旁听,允许记者采访报道。

4、听证结果公开。即听证的结论应公开,而且阐明作出听证结论的理由,包括事实和党纪、法律两方面,亦应公开。笔者认为以下四类案件听证结果应公开:一是久访不息的案件;二是本地有影响的大要案;三是政策性较强的案件;四是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案件。以下四类案件听证结果不能公开或不能完全公开:即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案件不公开;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商业秘密的案件不公开;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其他不宜公开办理的案件不公开。

(二)关于公平原则。公平原则包括中立原则和平等原则。中立原则要求裁判者同争议的事实和利益没有关联,并且不得对任何一方存在歧视或偏见;平等原则要求裁判者在裁判过程中不偏不倚,与参与双方保持同等的距离,对案件保持超然和客观的态度,一视同仁,平等保护。信访听证中的公平原则融合中立原则与平等原则两个方面的内涵。具体应做到:

1、回避。凡是与信访案有事实上或法律上关联的公职人员不得主持听证。

2、禁止单方接触。在举行听证前及作出听证结论前,主持听证的公职人员不得单方面接触任何一方当事人,以杜绝可能产生的预断与偏见,先入为主,影响处理决定的公正。

3、职权分离。即案件的调查人员不能担任听证会主持人员。这是为了防止其将在调查中形成的预断与偏见带入听证程序,导致听证会走过场。

4、平等参与。即给听证会参与各方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听证过程中,参与各方均有权提出自己的主张、证据,反驳对方的主张、证据。主持人员不应进行不适当的限制。

三、信访听证范围界定

考虑到国家机关信访工作量大和对效率的要求,应对信访听证进行适当的限制,并非所有的信访案件都采用信访听证解决。笔者认为可采用列举式和概括式并用的方法来界定信访听证范围。

(一)涉及人数多、群众反映强烈、争议较大的信访事项,信访人要求举行信访听证的或者原承办机关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

(二)信访人、被处理人均对有关部门作出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或复查意见不服,要求举行信访听证的;

(三)信访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意见或者复查意见不服,既未请求复查或者复核,又未提出听证申请,仍坚持信访,原承办机关的上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

(四)上访老户、多次无理上访以及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影响的信访案件;

(五)有关国家机关认为其他需要通过信访听证来解决的。

四、关于听证会的组成人员和参加人员

笔者认为听证会代表的构成应当体现代表性和广泛性,以真正实现“公众”参与。应大力邀请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公众认可的政府官员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同时应主要各代表的产生、数量、结构、比例的要求,应确保代表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质。

听证主持人员指挥整个听证活动,引导各方质证抗辩,是听证程序中的核心人员。其应能处于独立的、超脱的、权威的地位。同时有必要对听证人员的组成、性质、职权、担任条件等作出明确规定。

信访件(原)承办人如无正当理由必须参加,若不参加或虽参加但拒绝在听证会上陈述,或提供虚假的、错误信息的,应有信访事项的处理机关或监察机关给予一定的处分。应允许第三方监督机构如新闻媒体和一定数量的公民(如信访人所在单位、周围邻居、亲友好友等人士参加)。重大的信访听证还可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作现场直播。

五、建立健全相关权利设计和保障机制

首先建立回避制度、告知权利义务制度、证据制度。回避制度、告知权利义务制度、证据制度是信访听证会的保障制度,其保留司法程序的内容和特点,是信访听证公正运行的基石。如告知权利义务制度要求有关部门即在法定的合理期限内,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应履行的义务以及不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具体表现在告知当事人有要求或放弃听证、委托代理人、申请回避、提供证据、进行陈述申辩质证审核听证笔录的权利与义务。如果有关部门应当告知而没有告知就构成程序违法,申请人有权得到法律上的救济权利。从法律上确立告知制度,对于信访听证活动中充分保护听证参与人的合法权利,保证听证会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强化听证笔录的作用。听证笔录对决定的约束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听证笔录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有相对约束力,除法律明确规定之外,听证笔录只是有关机关作出决定的依据之一,如德国、日本;另一种是听证笔录对决定产生有决定约束力,有关机关的决定必须根据案卷作出,不能以当事人不知道或没有论证的事实为根据,奉行“案卷排他主义”。那么,在听证笔录的效力问题上,是采相对拘束力还是绝对约束力?笔者认为,听证笔录在听证会上各方提交并经质证无异议的证据应成为信访问题处理决定的主要依据,以会外取得的证据为辅。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听证会不流于形式,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再次,可考虑引入法律援助制度。很多信访人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又没有雄厚的财力来聘请代理人,在听证过程中若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由其熟悉法律规定的代理人听取和反映被代理人的意见与需求,而相关的费用由国家承担,如此一来,可使信访听证会形成“高手过招”的局面,真正使参与各方心悦诚服。

六、信访听证制度的构建和运行

信访听证会一般安排在信访件承办单位召开,并提前一个星期将听证会的地点、时间、听证内容通知上访人且进行公示。听证时,首先由承办单位对提请听证的信访案件进行详细介绍。其次,按照双向、平等的原则,上访人听取信访承办单位的调查报告和拟处理意见,随后信访承办单位听取上访人的意见和要求,并对上访人及其他人员提出的质询,进行当场解释和答复。最后,由承办单位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裁定,提出处理意见,并限期解决落实到位。一般来说,召开信访听证会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调查核实,搞清信访问题的实质。这是听证会的准备工作。

二是搞好协调,争取各方的重视支持。听证会前,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向党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汇报、通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听证评议委员会;另外,还可邀请信访人的家人、亲戚朋友参加旁听。

三是严格程序。这是听证会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⑧。其程序一般分为七个部分:一,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纪律。重点是要求当事人在听证会上服从主持人的安排,提出问题、陈述观点要有理有据,辩论中要尊重事实、互相尊重人格,不能出现过激言行。告诉当事人享有申请回避权;二,由相关部门人员将提起听证的信访问题的发生、发展及有关部门处理的过程作详细介绍;三,由上访者或者其代理人进行陈述,对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答辩;四,双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进行质证、辩论;五,评议委员会成员进行发表看法和意见,并作出评议意见;六,当事人双方作最后陈述;七,主持人宣布休会一段时间,听证合议委员会进行合议。合议之后继续开会,宣布最终处理意见。对于少数在听证会上未能当场作出决定的问题,由主持听证会的机关会后调查核实后,报经常委会研究决定,再予以答复。

四是要认真做好听证会的组织工作。要维护会场纪律,保持听证会的严肃性。听证过程中要做好对信访人的说服引导工作,防止出现过激言行。要做好现场实况记载,对听证会做文字记录,必要时可进行全程录像、录音,并按照一定程序公开报道。

五是跟踪督办,确保听证结论的落实。听证会结束后,要继续做好信访人的思想疏导工作,特别是认定无理上访的,帮助其进一步解开思想疙瘩,稳定其思想情绪。对听证会作出的决定由专人落实督办,抓好反馈。认定属于无理上访的,要整理好会议资料,存档备查,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和有关机关:已经举行听证,信访人若没有证据证明听证据违反有关听证规定,并不能提供新的事实、证据和理由再次上访的,信访部门和各级国家机关将不再受理。

注释

信访听证制度规范化研究 篇2

一、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规范性问题分析

1.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展开过程中, 由于党委、政府、政协等一系列的领导机构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组织架构, 不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和互动, 导致在实际对于民意的吸收和采纳方面严重不足;另外, 信访举报的信息没有经过层级的有效传递和沟通, 对于信访举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等, 相互之间未能进行有效联系和沟通, 所以很难对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进行切实有效的处理。其次, 在信访举报的实际工作过程中, 基本采用的都是“事后处置”的方式, 对于一些群众信访举报的问题, 不仅没有建立相对应的符合案情的解决方案, 并且也没有及时前移或者是下沉信访举报的相关关口, 导致很多群众信访举报的案件都处于不处理状态, 不仅没有为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贡献一份力量, 而且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2.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流程受到阻碍停滞。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其工作流程主要是机关受理、办理群众信访取保各个环节的工作步骤以及具体处理案件的程序, 工作流程主要是对于案件的受理、分级管理以及实际处理过程等等, 是由这几个部分组成的, 利用这个流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信访举报工作的规范性进行一定的监督和管理, 保证责任分工的明确。但是在实际的信访举报案件审查和办理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案件的复杂性比较严重、所涉及的面比较广, 经常导致信访举报的工作流程处于一直阻碍停滞的状态, 不仅不利于调查工作的展开, 而且对于案件的进展也不能够有效保证。

二、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规范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1.人治色彩。当前我国的信访举报工作在最开始实施的时候, 基本上是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来进行, 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的时期, 党就已经将群众的来信来访当作是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一种方式和介质, 而在1951年的时候, 我国的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这一文件, 这一条例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信访举报制度的成立。另外, 在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情况下, 救济机制也逐渐地纳入到信访举报制度当中, 在救济机制的融入下, 信访举报制度的基本功能逐渐转化成为纠纷协调和权利救济这两项重要的工作, 但是在信访举报工作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仍然伴随着问题的出现。当前, 很多信“访”不信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而且在现如今很多人利用金钱来换取稳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我国的整体社会风气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信访工作的展开来说, 不仅不能够维持基本的公正, 而且也严重扰乱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体秩序。

2.信访举报救济功能大于法律救济功能。虽然当前的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行当中,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功能定位错误, 不仅不能够规范性地完成一系列的信访举报工作, 而且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 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信访救济机制, 是为了能够对当时的法律状况进行一定的“填补”,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依据, 但是在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司法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今天, 信访救济机制应该逐渐被淡化,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却是被更加强化, 导致信访救济制度和法律救济制度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不仅不利于两者的自身发展, 而且不能够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 导致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展开和实施不能正常进行。在当前信访举报的一系列规定内容当中不难发现, 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为信访举报秩序提供一定的维护作用, 但是却很少涉及到信访举报人自身的权利问题, 即使有的规定中有提及一些内容, 也只是极少数的现象, 并且提及的内容也不够完善, 只是象征性的描述而已, 严重缺乏保障。很多信访举报规范性的文件不仅缺乏公正的程序价值, 而且也缺乏具体的程序性规定, 这样就会导致在对这些信访举报案件进行处理的时候, 采用一些不规范的手段来处理, 不仅达不到一定的处理效果, 而且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现象, 阻碍了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发展和实施。

三、加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规范性的制度安排

1.健全当前的群众工作制度。在开展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时候, 群众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要坚持观察群众路线, 坚持以科学民主的理念来进行决策, 对于信访举报问题要进行规范性地审查和处理,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前的群众工作制度, 从而保证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顺利展开和实施。在实际的案件处理过程中, 如果有一些重大案件涉及群众的基本利益, 需要采取群众的意见, 集中民意, 与案情进行实际的分析, 之后再进行决定。对于信访举报内容当中一些管理民生困难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 信访当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点, 一般情况下都是民生的热点问题, 所以应将民生的改善和保障问题作为出发点, 来切实有效地多解决民众生活当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难题, 特别是群众积极响应的一些关于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问题, 这些都是基本的民生问题, 所以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的时候, 要切实考虑到民情民愿, 才能够有效展开, 并且获得群众的支持。

2.合理配置和科学设计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权利及流程。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实际展开和进行的过程中, 要将信访受理权的主体统一到党委以及政府所属的信访工作机构, 对于受访者提出的一系列信访事件、需要进行相对应的登记、记录, 以及处理等一系列的程序和规则, 在对于案件进行处理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要采用受理和处理相分离的工作方式, 先进行妥善地处理, 之后在根据详细的情况进行处理, 这样不仅能够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而且能够保证问题的后续处理。另外, 当前的信访终结程序严重地缺位, 这种现象只有增加信访终结程序, 才能够对其进行相对应的规定和正确的决策。其次, 在实际的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实际展开过程中, 由于一些滥用职权的现象比较严重, 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应及时并且有效地对其进行规范以及处理, 信访者滥用信访权虽然是违法的, 但是由于其自身有权力处理信访当中的案件和内容, 所以在对这些现象进行处置的时候, 并不能够按照普通情况下的滥用信访职权来对其进行处理。所以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 就需要不断完善当前的制度, 建立规范化的制度, 从而保证各个信访权力的行使界限, 从根本上分清责任制度, 从而强化当前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制度。

最后是对于信访功能目标的重新确立, 在对功能目标进行确定的时候, 要将信访制度放在首位, 特别是对其进行的强化工作以及程序化工作, 都是能够引导公民共同参与的一种渠道;要逐渐将公民的权利救济功能逐渐地从纪检监察信访公报工作制度当中分离出去, 这样才能够保证司法救济的权威性, 从而形成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对于当前的信访体制, 也要相对应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了满足当前现代社会以及现代人的发展和变化, 要将信访全部都集中到各级的人大代表大会, 这样不仅能够加强管理, 也能够加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制度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制度安排的过程中, 要充分的结合其自身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落实,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切实有效地展开信访举报工作, 完善和健全当前的信访举报制度, 加强责任制度的落实, 从根本上提高解决信访举报问题的效率。

摘要:在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人治色彩, 导致机制不够完善、工作流程不够顺畅、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不规范等等, 本文对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规范性问题以及其自身的制度安排进行分析。

关键词:纪检监察,信访举报,规范性问题,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臧乃康, 韩裕庆.纪检监察信访取保工作规范性缺失与制度安排[J].科学社会主义, 2012 (08) .

[2]黎德智.万宁市信访举报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J].海南大学, 2015 (05) .

立法听证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立法听证;适用范围;立法听证法

立法听证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立法程序制度,其内核在于“听取利害相关人的意见”,而在我国当前的立法实践中,立法听证制度应当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过程中,在进行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机构的权力利益的立法的时候,让利害关系人有机会阐述自己观点,聆听其看法的程序法律制度。

一、我国立法听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我国立法听证制度的建立

我国在立法领域引进听证制度主要是基于以下因素:首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再次,是立法机关科学立法的需要;最后,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政治民主化等多种要素影响形成的。实践证明,引进立法听证制度对于促进我国立法工作的科学、民主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该法三十四条规定:

“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专门委员会和法制工作委员会应当听取各方面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这也是我国首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立法听证制度。

2.我国立法听证制度的发展

从2000年7月1日《立法法》实施以来,立法听证制度首先在地方立法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使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统计的资料,1999年至2006年底,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共对56件地方性法规草案或修订草案举行了立法听证会55次,截止到2009年5月1日,省级人大常委会共举行了立法听证会63次,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各级立法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省级人大常委会和有立法权的市人大常委会,共举行各种立法听证会一百余次。

各地立法机关为了配合《立法法》的实施,相继出台了多种针对立法听证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形式主要有:

第一,在地方性法規中对听证制度做出原则性规定。这种规则制定方式与《立法法》相似,在与立法听证制度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中做出原则性规定,并不将其单独规定,主要代表省份是吉林省、湖北省等。

第二、制定专门的地方性法规。这种做法体现出了对立法听证制度的高度重视,并用地方性法规的行使将其确定下来。如广东省、山东省、深圳市、甘肃省等地都采用了类似的方式。

第三、制定内部的规范性文件。这种文件一般由主任会议或者人大常委会通过,形成内部规范性文件。代表地方主要有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安徽省、湖南省等。

二、我国立法听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1.立法听证制度的法律依据不完整

我国立法听证制度虽然在《立法法》中有所规定,但是规定依然较为模糊,适用上具有极强的自主选择性。如第三十六条的规定,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了在需要听证时,应当召开听证会,但是对于需要的界定依然给立法者提供了巨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第六十七条也有类似的规定。通过两个法条可以看出,立法听证只是立法科学化、民主化多种方式之一,立法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座谈会、论证会和听证会之间进行选择。但是,这也导致了我们忽视了听证会与论证会和座谈会相比所具有的公开性和充分性的特点,也无法准确界定哪些法律应该采用听证会。同时,《立法法》三十六条和六十七条仅是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法律规范,对于地方立法机关并无明确规定。因此《立法法》在规制地方立法行为中依然力度不够。

2.立法听证制度的听证范围不明确

从立法听证在我国的实践来看,立法听证制度在我国地方呈现出了“形态各异”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立法听证制度进入我国时间较短,我国的立法机关缺乏成熟的经验,另一方面《立法法》的规定过于模糊,无法给地方立法机关明确的指导。《立法法》七十七条规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提出、审议和表决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参照本法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的规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参照”一词意味着,地方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是可以存在一定的选取余地,也意指不一定要执行立法听证。即使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立法听证也仅仅只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听取意见的形式。同时还应指出,在整个《立法法》当中,只涉及唯一的一个“听证会”词语,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与立法听证相关的规定。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立法听证制度的建议

1.制定全国统一的立法听证法

立法听证制度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对于促进我国立法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意义重大,诸多立法机构也在立法听证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都为我国制定统一的立法听证法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立法听证法,导致各地立法机关在操作立法听证时程序上千差万别,效果也大小不一。所以,对于我国立法现状而言,制定统一的立法听证法有着深刻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立法听证实践的发展。《立法法》颁布后,立法听证正式被写入法条,成为我国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重要程序之一。各地也纷纷出台了配套的立法听证规则,人民参与立法听证的热情空前提高。但是全国统一的立法听证法迟迟没有颁布,这不仅阻碍了立法听证制度的发展,也抑制了人民参与法律制定的热情。制定全国统一的立法听证法,可以规范全国立法机关的立法听证程序,促进地方立法听证法规的完善,进一步促进我国立法听证制度的发展。

第二,指导地方立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立法法》出台后不久,我国多个省市制定了与立法听证制度配套的法规和规章,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听证工作规程》、《厦门市政府立法听证程序试行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立法听证制度实施办法》等。立法听证法的出台对于统一类似的法规、规章,促进地方立法听证制度完善必然有着巨大的意义。

同时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的全部权利。公民通过参加立法听证进而参与立法是公民国家主人地位的体现。完善立法听证制度,制定立法听证法,保障公民参政议政的权利是宪法的要求。

第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充分体现出了党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勇气。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制定立法听证法,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立法的科学性,为依法治国打下坚持的基础。

2.准确界定立法听证的适用范围

准确界定立法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对于提升其效率,切实起到促进立法科学化、民主化的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区分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的适用范围。虽然如果将所有法律的制定都纳入到正式立法听证中肯定更有利于保护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法律制定的权利,但是立法听证制度本身程序复杂、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使得并非所有的法律制定都适用立法听证制度。而且,从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的水平来看,大部分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这也限制了广泛使用立法听证制度。因此,针对某部法律适用正式的立法听证还是非正式的立法听证应该赋予立法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何种立法听证方式。从国外经验来看,立法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也必须受到宪法以及配套法律的限制,防止立法机关不适当的使用自由裁量权。

其次,应当适当限定立法听证的使用范围。虽然立法听证制度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但针对某些特殊领域依然不适用使用立法听证制度。如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领域。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对国家的军事和外交事项、机关内部管理、人事、公共财产、信贷、补助金、福利和合同事务,以及解释性法规、关于政策的一般声明、机关组织、办事程序和手续等,均作了排除性规定;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28条第二款规定,对于行政行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形下,行政机关可免除听证。

3.完善立法听证程序的相关程序内容

首先,我国《立法法》只规定了听证机构应该起到良好的组织协调作用,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指出由哪个部门担任听证机构。我国各地立法机关中,许多都制定了常委会作为听证机构。对于常委会是否担任立法听证机构,法律应当明确规定。

其次,应当听证明确陈述人、主持人的权利和义务。立法听证过程中,应当明确规定听证主持人、听证陈述人的权利义务。听证陈述人在听证会过程中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依法参加听证会,提出有关议案的建议、意见,以及维护自身利益与公益的“言论免责权等)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以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如实反馈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的意见等)以及法律责任(包括在听证中代表人滥用权利,玩忽职守或不尽法律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4.广泛应用网上听证模式

信访听证会程序 篇4

第一条 听证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开始,并核对信访人及其委托代理人的身份。

(二)听证主持人公布听证事由及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并询问信访人及相关人员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三)听证主持人向听证参与人及旁听人员宣布听证权利义务及听证会纪律;

(四)信访人或其委托代理人进行信访事项陈述并提供相关证据;

(五)原信访事项承办人提出处理信访问题的事实、证据和使用政策法规的依据及处理建议;

(六)信访人及其委托代理人进行申辩和质证;

(七)原信访事项承办人就有争议的事实、依据、处理建议进行答辩;

(八)信访人或委托代理人作最后陈述;

(九)原信访事项承办人作最后陈述;

(十)原信访事项承办人及信访人或委托代理人暂时退场。听证主持人组织听证员就听证事实和证据,以及使用政策、法规等对信访事项的处理发表听证意见,经评议、合议后形成听证结论;

(十一)原信访事项承办人及信访人或委托代理人入场。由听证员代表按照合议后形成的结论发表意见,最后由听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论并宣布听证结束。

第二条(听证主持人告知)信访人有如下听证权利和义务:

(一)有权申请与信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工作人员回避,即信访人认为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上述人员进行回避:

1、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是信访事项的当事人或信访事项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的近亲属;

2、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与信访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

3、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与信访事项的有关人员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信访听证会公正进行的;

信访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听证会开始前提出;回避事由在听证会开始后知道的,也可以在听证结论作出前提出。回避由举行听证的受理机关做出决定。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举行听证的受理机关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有关听证会的工作;举行听证的受理机关对信访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四十八小时内,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做出决定;

(二)有权对信访事项涉及的事实、依据及有关情况进行陈述和申辩;

(三)有权对信访事项调查人员提出的证据进行质证,并提出新的证据;

(四)如实陈述信访事项的事实并回答听证主持人、听证员的提问;

(五)遵守听证会场纪律。

第三条 听证参加人及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旁听人员必须保持肃静,不准鼓掌、喧哗、吵闹;不得有其他妨害听证活动的行为;

(二)旁听人员不得随意走动,不得进入听证区;

(三)听证参加人未经听证主持人允许,不得随意退出听证会,信访人未经听证主持人许可中途退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四)任何人未经听证主持人许可,不得发言、提问;

(五)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在听证会上进行录音、录像、照相;

(六)当事人发言时,应当坚持摆事实、讲道理,注意文明礼貌,不准攻击、辱骂他人;

(七)不准吸烟,嚼槟榔、口香糖,保持室内卫生;

(八)关闭寻呼机、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

(九)违反上述纪律的,情节轻微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责令其退场。对被责令退场的信访人视为撤销听证资格。

第四条 听证结论为本级处理终结意见,并由举行听证部门或单位将听证结论在15日内送达信访人。

第五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听证主持人应当做出中止听证的决定:

(一)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场或证据需要重新鉴定、勘验的;

(二)信访人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参加听证的;

(三)其他应当中止听证的情形的。

第六条 听证完毕应制作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有信访人及委托代理人、原承办人、听证主持人、听证员、记录员等人签名。拒绝签名的,笔录中应予以载明。听证资料(包括听证笔录、录音、照片、录像、信访事项承办单位及信访人提供的有关证据)由举行听证的部门或单位立卷归档。第七条 听证结束后,听证主持人应当负责提交听证报告,交单位负责人审定,并报上级相关部门备案。第八条 听证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听证事由;

(二)听证主持人和听证参加人员简要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务、单位、住址等):

(三)听证时间、听证地点:

(四)听证的简要经过:

(五)事实和处理意见建议:

(六)听证的结论:

(七)其他有关事项:

试行信访听证会的做法 篇5

一、信访听证会的主要做法

(一)听证范围

1、问题复杂,涉及面广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信访案件;

2、经多次处理未果,信访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老信访户;

3、涉及几个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造成重大影响的信访件;

4、信访调查结果向反映人反馈后,反映人不满意继续上访的;

5、镇信访办对信访事项作出处理意见前,信访人要求举行听证的;

6、信访人对镇信访办作出的信访处理意见或复查意见不服,要求举行听证的。

(二)听证的方法、步骤

1、准备阶段。在举行听证会前,由镇信访办进行协调、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信访人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在这一阶段,信访工作人员首先要掌握信访问题的第一手事实证据材料;其次要查询了解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为裁定信访事项准备依据;再次要明确听证会的组成人员,一般是镇领导、联村干部、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双方当事人及其家属、有关证人等。

2、听证辩论阶段。这是听证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关节。程序共分6个部分:①主持人宣布听证会纪律。要求当事人在听证会上服从主持人的安排,提出问题、陈述观点要有理有据,不能胡搅蛮缠,辩论中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法律为准绳,要尊重人格,不能出现谩骂污辱等过激言行。②由信访工人员将信访问题的发生、发展及有关部门的处理过程作详细介绍。③由上访人或其代理人进行陈述,对方当事人或其代理人进行答辩。④评议委员会成员进行发表看法和意见。⑤双方当事人作最后陈述。⑥评议委员会进行合议并宣布最后处理意见。对于少数听证会上不能当场决定的问题,由评议委员会进一步调查取证,讨论研究后作出决定,再给予答复。

3、跟踪督办阶段。对听证会作出的决定由有关职能部门专人落实,信访工作人员进行督办,抓好反馈。同时,继续做好信访人的思想疏导工作,帮助解开其思想疙瘩,稳定其思想情绪,从而最大限度解决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及集体上访。

二、听证会案例 案例一:后洋村村民潘德云反映村支部书记潘满兴违法违纪。4月13日夜6:30,后洋村办公室召开了村三委干部、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上访户潘德云及其妻子、女婿参加的信访问题听证会。镇纪委领导和有关镇干部列席了会议。会上,潘德云首先陈述了他对潘满兴“违法乱批土地、贪污集体土地征用款等3个方面8个问题”的反映。随后,潘满兴和村有关干部及有关事项的经办人分别对8个反映问题逐一进行了答复和解释,讲明了~,沟通了思想。这次听证会还了村书记一个清白,给了广大群众一个明白。案例二:~年11月15日,井栏村村民郑科反映该村原党支部书记林遥森利用职权伪造土地沿革,为其儿子林大成办的宁海胜利船舶修造厂骗取土地证。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答复之后,上访人仍不满意。为此我们和县国土资源局再次调查取证,召开听证会,对双方人员进行多次协调,基本达成一致意见。9月22日该村两委会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研究,决定维持村两委会与胜利船厂于1994年3月28日签订的合同,对于胜利船厂超出合同条款规定的多占土地,按实际面积予以补缴费用。10月4日该村召开村民代表听证会,通过了村两委会的决定。之后,镇村干部又对有关人员和村民进行了解,厂方业主、信访检举人及多数村民均能接受上述会议意见,该村社会秩序也重归稳定。

三、信访听证会的意义和成效

1、提高了信访工作处理效率。信访听证会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为解决矛盾提供了一个平台。听证会采用了类似法庭审理案件的处理程序,当事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相互辩论,搞清了是非曲直,从而为解决矛盾、息诉罢访找到突破口。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听证会期间组成评议委员会,协同办公,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信访问题,实行了部门之间相互监督、群众监督和~监督,避免了相互推诿的现象,增强了处理纠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形成了大信访格局,提高了办事效率。

2、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听证会的采用,有效地了解决了群众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有气无处出、有理无处摆的问题,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了信访人的知情权和发言权,拉近了群众与政府的距离。也为责任部门提供了一个宣传政策法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提高了信访干部素质。推行信访听证会,要求信访干部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法律知识、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信访干部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听证制度研究 篇6

摘要:在行政立法大量涌现的今天,听证作为程序正义的体现,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西方国家在行政立法听证上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而在我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建设起步晚、发展还不完善。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听证制度存在的缺陷,并且对完善我国听证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立法听证公民参与完善

著名的行政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言“决策是行政的心脏”①。因此, 政府行政管理就必须对公共领域的治道变革,近年来,人们在政府运作方式和公共决策体制领域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其中之一就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引入听证制度。公共政策中的听证制度是现代民主社会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重要程序设计, 它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过程相关利益主体的平等参与, 从而保证政府正确行使公共权力, 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笔者就以听证制度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来浅析我国听证制度。国公共管理中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然而在中国由于长期实行集权体制,并深受大陆法系传统法制的影响,使得我国行政听证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听证制度概况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具体问题研究 篇7

关键词 行政复议 听证 回避

作者简介:张颖,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150-02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是听证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不同法系对听证制度有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点都是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之前应当听取行政相对人及利害关系人的意见,保证了基本人权的实现。我国的《行政处罚法》第一次规定了行政处罚领域中的听证制度。《价格法》中关于听证的规定开创了我国行政决策领域引入听证程序的先河。《行政许可法》更详细的规定了行政许可中的行政听证。这些关于行政听证的规定,在保障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各部门及地方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比较研究,对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基本问题得出个人结论,希望对构建统一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有所帮助。

一、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现状

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第22条规定,目前实行的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虽然规定了行政复议可以用听证的方式进行审理,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听证程序。行政复议听证的规定多规定于单行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里,如《北京市行政复议听证规则》、《江苏省行政复议听证办法》。在我们实际工作生活中,行政复议听证制度仍存在一些认识不

一、标准不同、程序各异、流于形式的问题,制约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深入发展。造成这些不同地区、部门适用不同的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现象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上位阶法律规定过于抽象,需要下位阶法律的进一步解释和规定。

设立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借鉴司法程序构造的一种制度,它不仅有利于行政机关认定事实、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制度,而且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办事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设立应当明确具体,否则,听证会只会流于形式,任何流于形式的制度都不会发挥其原本的作用,不仅不能查明事实,反而会延误案件的处理,降低行政效率。

二、行政复议听证的概念

关于听证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虽然在概念的细枝末节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主流还是认同听证概念的主干。我们通常所说的听证是指国家机关在作出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重大利益的行政决定前应当为充分倾听了解民众意见而举办的活动。在一些地方行政复议规定中都有对行政复议概念的规定,博众家之长笔者将行政复议听证定义为行政复议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或利益相关人权利义务的重大行政复议决定之前,应行政相对人的申请或行政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时举行的活动。目的是就有关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以保证行政复议决定合法、合理。

关于该概念,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需要进行行政复议庭长的案件应当是重大、复杂的案件。关于重大、复杂的界定我们将在下面进行探讨。第二,要求举行听证是行政相对人和利益受影响第三人的权利。第三,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必要时才举行听证。这样就给予了行政复议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该权力的行使基本上由行政复议机关的整体素质决定。行政复议机关素质高,准确理解重大复杂的概念,那么复议案件的解决必然有效,快捷。如果复议机关素质低,滥用复议听证程序,必然会浪费人力物力资源,这便违背了复议制度的宗旨及时、有效。

案卷排他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按照听证程序作出的决定只能以案卷为根据,不能在案卷以外,以当事人未知悉或未论证的事实为根据。这里的“案卷”指的是听证笔录。案卷排他性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做出复议决定前必须依据听证笔录,而不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使行政机关独立作出复议决定。行政复议具有准司法性,案卷排他性原则有利行政复议机关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和法定复议程序,通过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查清案件的真相,然后依听证笔录作出合法、合理的行政复议决定。若不确定案卷排他性原则,行政复议的听证难免会流于形式。《南京市行政复议听证程序规则》对行政复议听证的概念界定相对更具合理性。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南京市规定的概念来对其他地方规定加以修正,以确立案卷排他性原则。

三、行政复议听证的适用范围

在对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概念进行界定时,各地方行政复议规定大都明确认定复议听证的范围应该是“重大、复杂案件”。地方规定多解释“重大、复杂”为:

(一)对案件事实争议较大的案件;

(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三)案情疑难、复杂的案件。还有解释方法是运用排除法,将不需要举行听证的案件进行例举,如:1.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不启动听证程序;2.能通过实地调查核实证据查明事实的案件不启动听证程序,等等。笔者认为根据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及时、便民原则,运用排除法的方式确定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并不可取,还是列举式的方法能够在保障相对人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兼顾行政效率。既然不能将听证程序适用于所有行政复议案件,那么如何细化确定听证适用范围就很关键,具体来说根据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前后的时间不同,其标准也可以是不同的。

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前的听证制度在实践中已进行适用,据法制日报报道,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已经在某些案件中进行了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前听证制度,对28件行政复议案件尝试了听证方式,结果有21个申请人撤回了复议申请,案件得到完美解决。行政复议立案前听证既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争议,又节省了财政支出。

按照大多数地方条例的规定,行政复议案件立案后举行听证程序的范围规定比较简略,笔者认为应当规定得更加具体,以便明确公民权利,限制行政机关权力,因此,我们在确定听证范围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案件的社会影响。案件的处理对社会舆论影响较大的案件应当进行听证,因为听证程序会增加案件的透明度,使公民最大程度的了解事实。防止群众因不明真相而引发骚乱,提前预防事件的扩大。第二,案件的复杂程度。难以查清事实的案件,对事实有较大争议的案件都可以作为疑难复杂的案件。这种判断标准就与行政机关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素质高的队伍的疑难标准是会高于普通队伍的。所以各地方机关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应对工作。借鉴黑龙江和云南省的行政复议听证规定,笔者建议,可以将行政复议听证范围在各地方普遍规定基础上扩大至:

(四)听证申请人为两人或两人以上有独立请求权,对同一或者同类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决定合并审理的;

(五)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在理解和适用有较大争议的;

(六)对提交证据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存在较大争议的,等等。我们还应注意听证一般多采用举行听证会的方式,但在实际中行政机关可以采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四、行政复议听证的通知、回避

借鉴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对此的规定“通知的作用是告诉当事人关于听证的问题,以备其防备,因此,通知的内容应当保证当事人知悉所有影响其及时有效参加听证的事项。包括: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性质;听证所及的事实和法律问题;将作出行政决定的内容;以及当事人程序上的权利。”结合我国各地区行政复议听证程序中关于通知程序的规定,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关于通知的规定部分地区并没有对此进行规定,笔者建议采用《行政复议通知书》这一名称,因为该名称简单明了。第二,通知书缺少重要事项的列举。如当事人的不按时参加或缺席听证的后果,对听证事项异议的解决措施等等。

关于行政复议案件听证程序中回避制度,目前各地方条例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国诉讼法中关于审判人员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因为诉讼法关于回避的规定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借鉴该制度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并取得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实行该制度可以更好的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防止听证主持人徇私舞弊,偏袒一方,使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

五、行政复议听证的重要意义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只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政相对人或利益相关人才会充分平等、有效参与行政决定程序,才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体会到程序公正,从而对行政决定拥有更高的接受度,对决定才能更加信服,而使行政决定能顺利实施,使矛盾顺利解决。也为行政机关弄清事实,规范行政行为运作,作出合理行政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程序保障。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制约行政机关的权利。行政机关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时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复议听证制度的建立使行政机关作出决定时充分考虑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并依据听证时做出的书面听证笔录做出复议决定。当人们对复议决定有异议时,也可以查询听证笔录来监督行政机关是否做出明显不合理的决定。由此来规制行政机关权力的行使。

行政复议听证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法治政府的建设。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要求听证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行政机关应当切实保障其权利的实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此防止行政机关超越职权,滥用权力。通过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履行使行政机关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只有各级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依法行政,才能使法治政府的建设根基牢固。

信访听证制度规范化研究 篇8

关于转发《关于印发泰州市环境保护信访听证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环办〔2006〕125号 2006年10月30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贯彻落实中纪委第六次全会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精神,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中纪委监察部驻总局纪检组监察局会同环监局、信访办在江苏省环保厅的协助下,于今年上半年在泰州市开展了环境信访听证处理的试点工作。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各履其责。泰州市环保局认真、细致、扎实地抓好试点工作。在经过充分准备后,5月19日召开了泰州唐仁针棉织品有限公司环境污染纠纷信访听证处理试点会。这次听证处理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环境报等都作了专题报导。目前,江苏省环保厅已在全省推广了泰州的试点经验。总局拟于近期在江苏省召开全国环保系统政务公开工作会议,总结推广泰州的试点经验。现将泰州市政府《关于印发泰州市环境信访听证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贯彻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信访条例》和总局下发的《环境信访办法》,认真组织纪检监察、环境监察和信访干部学习泰州市开展环境信访听证处理试点工作经验,掌握信访听证的知识,了解基本含义、内容、任务。对近年来的群众举报进行认真梳理,找出疑难、复杂的环境信访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按照总局即将召开的政务公开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开展环境信访听证处理的试点,在探索基础上逐步推开。

附件:关于印发泰州市环境保护信访听证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二○○六年十月三十日

关于印发泰州市环境保护信访听证处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泰政办发〔2006〕79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泰州市环境保护信访听证处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泰州市环境保护信访听证处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环境问题,保护信访人、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务院《信访条例》及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境保护信访事项(以下简称信访事项)听证处理,是指环境保护 1 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对重大、复杂、疑难等信访事项,以召开听证会的形式,通过质询、辩论、协商、评议,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意见,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第三条

环保部门组织听证处理,应遵循合法、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市、区)环保部门设立信访事项听证处理小组。信访事项听证处理小组由环保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事机构设在法制处(科、室)。其主要职责:

(一)研究重大、复杂、跨区域、群体访、重复访或对处理、复查意见不服的重要信访事项,作出是否举行听证处理的决定;

(二)指定听证处理主持人(以下简称主持人);

(三)审定听证处理方案;

(四)组织听证;

(五)协调落实听证处理意见。

第二章 听证

第五条

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信访事项,在举行听证前,应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请求公安机关派员,维持秩序。

第六条

听证的信访事项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符合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

(二)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三)取得信访人的书面同意;

(四)重大、复杂、跨区域或群体访、重复访、处理有争议的信访事项。

第七条

听证主持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制订听证方案;

(二)组织听证会;

(三)指定记录员;

(四)就听证事项进行询问;

(五)维护会场秩序,对违反会场纪律的行为予以制止直至责令其退场;

(六)协调信访人与被举报人达成相关协议;

(七)审阅听证笔录;

(八)应当充分尊重和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充分听取信访人与被举报人的意见,保障其陈述、质证和申辩的权利。

第八条

信访人、被举报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依法申请主持人回避;

(二)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出席听证会;

(三)就听证事项进行陈述、申辩;

(四)依法举证;

(五)对证据进行质证;

(六)如实回答主持人的询问;

(七)遵守会场纪律。

信访人、被举报人申请主持人回避,应在听证举行的5日前书面提出,并同时说明理由。听证主持人由环保部门负责人决定是否回避。

第九条

主持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

(一)是信访人或被举报人的近亲属;

(二)与信访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第十条

信访人、被举报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参加,但应当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及权限。

第十一条

组织听证的环保部门应及时通知听证参加人参加听证会;确有困难不能参加听证会的,可以提交有本人签名或者盖章的书面证言。

第十二条

环保部门决定举行听证的,应当在听证举行的七日前,书面通知信访人、被举报人及其他听证出席人员,并通过新闻媒介、网络方式,向社会公告。

听证通知或公告应载明以下内容:

(一)听证事由;

(二)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三)主持人的姓名、职务;

(四)信访人、被举报人预先准备事项;

(五)信访人、被举报人参加听证的权利、义务及申请参加的途径和方法;

(六)其他单位及人员参加听证处理的途径和方法。

第十三条

组织听证的环保部门可以根据场地等条件,确定参加听证会的人数,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新闻记者、法律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社会人士参加。其他公民、法人及社会组织申请经同意可以参加旁听。

第十四条

信访事项需要进行鉴定或者监测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或者监测机构。接受委托的机构有权了解有关材料,必要时可以询问信访人、被举报人或者其他有关人员。鉴定或者监测机构应当提交签名或者盖章的书面鉴定或者监测结论,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十五条

听证会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主持人宣布会场纪律,告知信访人、被举报人的权利和义务,询问并核实出席人员的身份、人数,宣布听证开始;

(二)记录员宣布听证信访事项、主持人和听证出席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三)信访人、被举报人就该信访事项进行陈述和申辩,出示有关证据;

(四)经过处理、复查的信访案件,由原作出处理决定或复查决定机关的承办人说明原处理决定或复查决定的事实、证据、理由和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五)根据主持人安排专家等其他人员就有关技术问题和法律法规、政策作说明;

(六)信访人、被举报人进行协调沟通;

(七)信访人、被举报人做最后陈述;

(八)主持人宣布达成的决定、意见或承办的责任单位;

(九)听证笔录经信访人、被举报人、主持人、记录员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应当记入听证笔录;

(十)主持人宣布听证结束。

在听证过程中,主持人要求有关组织和人员说明情况,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

第十六条

在听证会上,主持人应以国家政策、法律为依据,以平等、自愿为原则,促使信访人、被举报人之间达成有关协议,解决争议。

第十七条

记录员应当如实制作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所涉信访事项;

(二)主持人、记录员的姓名、职务;

(三)出席人员的基本情况;

(四)听证的时间、地点;

(五)信访人、被举报人以及其他出席人员和主要观点、理由、依据;

(六)主持人宣读形成的决议、意见。

第十八条

听证资料(包括听证笔录、录音、摄像、有关证据)应立卷归档,妥善保存。

第三章 处理

第十九条

在听证会上,信访人与被举报人之间达成有关协议的,应将协议有关内容书面记录,并要求双方签字确认。

第二十条

经过质询、辩论、评议等方式,信访事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有关规定,当场形成书面处理意见,分别作出以下处理:

(一)请求事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予以支持;

(二)请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据的,应当对信访人做好解释工作;

(三)请求缺乏事实根据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其他规定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一条

听证会结束后,主持人应当及时将信访人、被举报人之间达成的有关协议,听证会形成的书面处理意见等有关情况报告环保部门负责人。

第二十二条

环保部门应当根据听证情况,及时研究,作出处理决定。对需要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的,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核实。

第二十三条

经过听证的信访事项,其处理情况可以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四条

信访人对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按照《信访条例》的有关规定向上一级环保部门请求复查或复核。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环保部门不再受理。

第二十五条

对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信访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向有关机构提出。

第二十六条

环保部门应督促相关责任单位限期落实信访人、被举报人之间达成的有关协议、听证会形成的书面处理意见及环保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对属于环保职权范围之外的,应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汇报,并移交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属于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职责范围应承担责任的,应由该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处理纠正;工作人员违纪的,移送该级政府、相关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

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行为,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构成违纪的,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应予免职或调离、辞退。

(一)没有切实履行职责,造成环境污染的;

(二)信访人投诉没有及时处理,环境污染依然存在或继续蔓延扩大的;

(三)集体访、重复访等重要信访事项处理不力造成社会影响和危害的;

(四)与被举报人串通勾结,隐瞒事实真相的;

(五)弄虚作假,编造事实的;

(六)有接受贿赂等方面违法违纪行为的。

第二十九条

被举报人造成环境污染的,环保部门依照有关环保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限期整改;需要关闭的,由环保部门提出建议报政府责令关闭;造成损害或损失的,由被举报人负责赔偿;给他人造成影响的,应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被举报人单位相关人员违纪的,责令该单位负责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国家机关任命的被举报人需要追究党政纪处分的,应移送该任免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第三十条

信访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情节轻微的,给予批评教育;情节较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信访人是由国家机关任命需要追究党政纪处分的,应移送该任免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信访人给他人造成影响的,应赔礼道歉、消除影响;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环保部门组织听证处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三十二条

听证处理时限如需延长的,应履行审批手续,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情况。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泰州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篇9

一、责任单位

衡阳县物价局

二、责任人

价格决策听证由县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实行物价局局长负责下的岗位分工责任制,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并对工作负全面责任,各位副职及有关股室按照责任分工,分别承担各自的工作职责。价格决策听证责任人:局长、各位副职及有关股室负责人。

三、行使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

2、《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办法》

四、行使权限

价格决策听证,由所在地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五、听证程序和时限

(一)程序

1、由申请人向县物价局提出书面申请;申请资料如下: ①申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申请单位名称、地址、制定或调整价格的项目、理由、近三年的生产经营成本、经济效益、政府投入、市场供求情况和本行业机关情况等事项。②具有法律效力的财务报表资料;

③申请制定或调整价格的计价原则、方法和价格水平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分析,本地及省内外同类项目现行价格水平说明材料。

2、县物价局成本监审股接受申请人委托,对拟制定或调整价格项目的社会平均成本进行测定,对申请人申报的成本进行审核,并出成本监审报告。

3、县物价局收到申请人要求制定或调整价格的书面申请和成本监审股出具的成本监审报告后,对拟制定或调整的价格进行初审,并写出初审意见。

4、定价听证依据下列情况提起:

①定价机关是县物价局的,由县物价局提起;

②定价机关是其他部门的,由该部门向县物价局提起。

5、定价机关师其他部门的,应当向县物价局提交定价听证方案。

定价听证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①拟制定价格的具体项目;

②现行价格和拟制定的价格,单位调价额和调价幅度; ③拟制定价格的依据和理由;

④拟制定价格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分析;

⑤其他与制定价格有关的资料。

6、听证会举行30日前,县物价局要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会参加人、旁听人员、新闻媒体、产生方式及具体报名办法。

7、听证会举行15日前,县物价局要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告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定价听证方案要点,听证会参加人和听证人名单。

8、听证会举行15日前,县物价局要向听证会参加人送达下列材料:

①听证会通知;

②定价听证方案;

③定价成本监审结论;

④听证会议程;

⑤听证会纪律。

9、听证会应当在有三分之二以上听证会参加人出席时举行。出席人数不足应当出席人总数三分之二的,听证会应当延期举行。

10、听证会可以一次举行,也可以分次举行。听证会按照下列议程进行:

①主持人宣布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介绍听证会参加人、听证人;

②定价听证方案提出人陈述定价听证方案;

③县物价局成本监审股对行业平均成本、企业成本审核情况等进行介绍;

④听证会参加人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成本、制定或调整价格的计价原则、方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以及县物价局的初审意见等发表意见;

⑤主持人总结发言。

11、听证会参加人应当审阅涉及本人的听证笔录并签字。

12、听证会举行后,听证人应当根据听证笔录制作听证报告。听证报告包括下列内容:

①听证会的基本情况;

②听证会参加人对定价听证方案的意见;

③听证人对听证会参加人意见的处理建议。处理建议应当包括对听证会参加人主要意见采纳与不采纳的建议和理由说明。

13、县物价局要在听证会举行后15日内将听证笔录、听证报告一并提交定价审批机关。

14、定价审批机关作出定价决定时应当充分考虑听证会的意见。

定价审批机关根据听证会的意见,对定价听证方案作出修改后,县物价局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再次举行听证会,或者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其他途径就听证事项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15、定价审批机关作出定价决定后,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定价决定和对听证会参加人主要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16、定价审批机关需要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定价机关批准后才能作出定价决定的,上报定价方案时应当同时提交听证报告。

17、制定在局部地区执行的价格或者降低价格的,听证会可以采取下列简易程序:

①只设主持人;

②听证会参加人由消费者、经营者构成;

③听证会按照本制度第三项10款1、4、5条规定的议程进行。

(二)时限

60个工作日

六、监督检查

(一)健全价格决策听证工作制度,用制度制约各个环节工作行为;

(二)局党组对本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自查自纠,严格按照程序办理;

(三)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局纪检组负责人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公开、公示办理程序,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五)接受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监察局监督检查。

七、责任追究

(一)过错责任内容

承办、审核人员在组织实施价格听证职权过程中,有下列过错情形之一的,必须追究责任:

1、符合条件不对申请项目进行受理批准的;

2、法定条件不符合予以受理批准的;

3、超越范围和职权行使职能的;

4、违反法定程序、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

5、待人态度生硬,故意刁难推诿、致使发生纠纷造成不良影响的;

6、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财物的;

7、其他过错行为应予以追究过错的;

(二)责任过错认定

承办、审核人员在工作履职过程中,故意违规、违法审批或者因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按下列条款确定责任:

1、承办人故意违规、违法的,由承办人承担责任;

2、二人以上共同行使职权造成过错的,主办人承担主要责任,协办人承担次要责任,共同主办的共同承担责任;

3、集体讨论决定出现过错的,主持人承担责任;

4、应提交而未提交给局价费审批集体审议领导小组审议而产生的过错,审核人承担主要责任;

5、价费审批行为经有关领导批准出现过错的,批准人承担领导责任。

(三)追究形式

1、承办人员、股室负责人违反制度规定,情节较轻的,由局纪检组负进行责人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较重的,依纪给予相应处分,并调离本岗位,一年内不得从事与该岗位性质相同的工作。

2、分管领导违反制度的,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上述责任人违反制度规定,构成犯罪,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上一篇:二十岁生日致辞下一篇:济南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