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精选10篇)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篇1

陈德进

改革开放以来,不能断学习借鉴其它国家经验,也推进了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复制其它国家的模式。我国农牧业资源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农民数量多,土地资源短缺,无法搞土地密集型农牧业。我国农村金融短缺,也无法搞资本密集型农牧业。根据比较优势,只能扬长避短地发展劳动密集型农牧业。不能照搬它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只能从国情现实出发,选择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我国地域多样、气候多样、地貌多样、生态多样、民俗文化多样。各地之间农业资源各不相同,甚至县与县之间也差异显著。缺乏同质化集中连片的土地资源,不适合搞专业化模式。应该根据多样化的资源特征,走中国特色的多功能、多业态、兼业化的路子。

我们不能照搬模式实行完全的市场化体制。在完全市场化自由竞争的状态下,产业链成员都是互相独立的市场主体,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能稳定协调地形成一体化运作,频繁出现市场大起大落的剧烈波动。畜产品价格关系着城乡工农两大群体的利益分配,短缺时价高影响城市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过剩时跌价则伤害农民的利益。大起大落既损害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伤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政府要参与监管,不可大撒手。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力量的无形之手要结合起来,双手并用、两手都硬;盈利性的商业组织与非盈利性公益组织要共同努力,实行两条腿走路,走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畜牧业发展之路。

一、我国畜牧业追求大型规模化的误区。象美国、荷兰等国家是以大型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美国、荷兰的奶牛业、肉牛业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的肉鸡业、蛋鸡业也是大型规模化的,美国的肉猪业还是大型规模化的。他们畜牧业发展模式以规模化为核心,构成了规模化、企业化、专业化、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标准化等特征,几乎成了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也主导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思维。受这些影响,我国畜牧业片面突出规模化,达到了不顾国情的极端程度。认为规模小就是传统的、落后的,规模大才是现代的、先进的。在畜牧业领域,认为一家一户分散饲养,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是传统落后需要淘汰的,极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

我国饲养奶牛追求纯种和追求高单产的目标导向,导致农户种养分离。奶牛养殖户在饲草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奶牛饲养成本上升、牛奶收购价格长期低迷的情况下,陷入无利亏损的困境。大型规模化养奶牛,自家没有足够的草场进行放牧,也没有大量的土地用来种植饲草饲料。所以,饲草需要购买,饲料需要购买,牛犊需要购买,劳动力也要花钱雇佣。提高了交易成本,导致整个饲养成本提高。我国的奶牛业片面地追求规模化,这种违背国情、贪大求洋的规模化,将中国奶牛业引入误区。造成奶牛业种养分离,不仅饲养成本高,还造成环境污染,提高环保 治污成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奶牛业,不仅是规模化的,还是种养结合的。规模化是外表是形式,种养结合是实质是真经。遗憾的是,我们生搬硬套地学了人家的外表和形式,没有学到真经。由于美国土地资源丰富,农民的数量少,可以廉价地大量提供土地给奶牛户,用来大面积地种植青贮玉米和苜蓿草,为大规模养殖奶牛提 供质优、价廉、量大的饲草料资源。美国尽管资金实力雄厚,也并不花费大量资金建设排污设施,从事运行费用高的设施化治污。而是采取种养结合方式,利用农田消化养殖业的污物,变废为宝资源化地解决养殖业污染。

二、我国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面积少,土地集中流转又受到制约。农户大规模养奶牛,无法实现种养结合。养牛户实行种养结合,只能采取小型规模化饲养方式,自家土地(包括草地、林地、荒地)能提供多少饲草和饲料,就养多少牛。土地规模小,就相应降低饲养规模。实行种养结合,饲草饲料自家种植,劳动力来源于自家,牛粪由自家农田消化,牛犊来源于自家母牛,滚雪球式发展壮大。放弃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实行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养牛户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

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按人头分田到户,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在种养环节实行规模化经营,需要对土地进行流转集中,如采取股份制企业化形式,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实现规

模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土地入了股,成为股份制企业的集体化法人财产,农民不能再支配。在市场化环境中,企业有生有死,一旦企业破产解散,土地等资产要用于处理债权债务,不能再还原给农民,等于让农民失地。农民入股后成为股东,股东要通过股东代表大会行使权力,作为自然人,农民没有权力支配资产,也不能直接行使管理权,只能坐等分红,或给股份制企业打工,导致农户自主权丧失。

三、中国特色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微观经营主体是农户有什么样的国情,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走土地流转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受到政策制约限制。土地流转集中也有法律障碍,还有农民寸土不让的心理障碍。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小型规模化。或户养300-500只鸡,或户养20-30头猪,或户养10-20头牛,或户养30-50只羊。与大型规模化的千头牛、万口猪、几十万只鸡相比,是不足挂齿的。但与庭院零星养殖的一二口猪十几只鸡相比,饲养规模已经是几十倍了,也今非昔比。小型规模化农户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同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农户手中拥有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它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由于是小型规模化,它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由于是种养结合,种植与养殖互相配套,农户根据自己所掌握资源的数量与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组合。农户有了支配权,有了选择权,有了组合权。可以看菜吃饭、量身裁衣,充分发挥微观经营主体的作用。

四、畜牧业的经营规模与经营形式紧密相关。美国模式的大型规模化,需要采取企业化经营方式,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适合农户家庭经营。农户家庭经营与企业化经营相比较,具有内部组织成本低、沟通协调成本

低、内部环节少、运行费用省等优势。农户家庭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波动变化的能力强。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管理层次简单,责权利集中统一。不需要庞大的管理机构,也不需要众多的管理人员。适合农民的管理素质和驾驭能力。

农户家庭经营门槛低,关卡少。与小额信贷等农村金融政策相配套。农户内部与农户之间,靠亲缘关系进行沟通协调,互通有无互相帮助,信用成本低。在家庭成员之间传承技艺,技术培训成本也最低。我国农村“家文化”历史沉淀深厚,但现代企业制度文化基础却十分薄弱。如果采取企业化组织形式,现代企业制度中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在农村中往往会形同虚设,最后会跑调走样,被家族化、家长制、亲戚网所取代或发生变形。

我国对畜牧业采取完全市场化机制来运营,畜牧产业链各环节、各个成员都是市场化组织,进行市场化经营。但市场不是万能的,这种缺乏整体性分散型的市场化体制,造成产业链各环节彼此分离,种植业与养殖业是分离的,分别由不同的场户来从事;养殖业与加工业也是分离的,分别由加工企业与养殖场户来从事;加工业与 销售业还是分离的,销售环节掌控在超市、餐饮、农贸市场等销售商手中。由于不是一体化运作,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通协调障碍,产生着极高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寻找交易对象耗费的人财物和时间,包括公关摆平交易壁垒、交易摩擦所发生的沟通协调费用。交易成本不包括交易价格,是价格外的金钱与时间代价,或者是某些不便、关卡、障碍等。由于农民位于产业链的最底层,地位低、分量轻,不掌握关键资源,没有话语权,经常被逼无奈地接受霸王条款,长期支付过高的交易成本。

五、我国畜牧业缺乏“攻守兼备”的自主能力,导致国际化冲击威胁加大当今的市场化,是全球一体的大市场化。我国农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与价格的大起大落,都有国际化的背景和因素,是国际化因素造成了供需失衡。如美国是全球最 大的玉米、大豆、生物乙醇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能够独享玉米大豆涨价带来的好处。美国联手巴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用大豆生产生物柴油,人为地制造了玉米大豆的市场短缺,拉动了全球玉米大豆 价格的上涨。现代国际金融资本的力量无比强大,以股票、期货、基金等金融衍生品做工具,利用全球联网的股票期货市场做平台。通过人为炒作,既可以制造过剩,也可以制造短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制造市场价格的起伏跌荡。

加工业是畜牧产业链的咽喉要道,流通业是畜牧产业链的制高点,在畜牧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在大豆产业链中,跨国公司就是通过购并垄断了中国大豆加 工环节,上游控制大豆种植业,下游则控制豆油豆粕环节,拥有了呼风唤雨的话语权,主导操纵了我国的大豆产业链。在中国,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零售大超市已经星罗棋布,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型餐饮连锁店更是遍地开花。流通业跨国公司在我国已占据垄断地位,掌控了采购价格的话语权。通过进店费、促销费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对供应商进行巧取豪夺。利用帐期等手段占压供应商的资金,为集聚人气吸引消费者,经常拿肉蛋奶产品开刀,搞特低价促销,人为制造猪贱伤农、鸡贱伤农的悲剧,还凭借垄断地位恶意摧毁供应商品牌,试图让中国供应商长期做生产车间。

畜产品需求弹性低,产业进出的门槛低,市场有不确定性,生产有地域性、季节性,畜产品生产与销售之间有滞后期,在生产环节受自然因素左右,引发市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因素多。为了畜产品的稳定和谐持续发展,对畜产品要重新定位,既承认它是商品,也承认它的公益品属性,承认它的社会事业属性。畜牧业欲实现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不能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加工和零售环节不能交给商业利益集团,而应该掌控在政府手中,再廉价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将咽喉要道的加工厂的资源给予农民,将商业制高点的农贸市场资源也注入给农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具有实力,能够将种植与养殖结合在一起,将养殖业与加工业结合在一起,将加工与销售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运作。通过占领制高点、控制咽喉要道这些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实现产中产前产后、上中下游一 体化运作,农工商无缝对接。形成具有较强自主性的畜牧产业体系,有效化解国际化带来的冲击。

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内与国际市场已连接在一起。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畜产品的国际化战略,需要国内与国际市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篇2

1 现状

2012年末, 全县草食畜存23.4万头 (匹、只) , 占家畜存栏量49.8万头 (匹、只) 的47%, 其中:大牲畜存栏91 534头 (匹) , 羊存栏140 450只, 畜牧业产值9.77亿元。

宾川县有自然草场总面积227.26万亩, 有效面积177.26亩, 牧草生长期达240~270 d, 自然草场年理论载畜量为37.78万个羊单位, 全县实际载畜60.9万个羊单位, 草场载畜超载23.12万个羊单位。目前我县草地草场生态状况主要表现在“局部好转、整体恶化”。

1.1 十边地、山地草丛类草场, 随着引洱入宾、灌渠水系配套工程的不断完善, 土地灌溉条件和设备好转, 切实有效地解决了该区大部干旱缺水的局面, 60%的草场草地被开垦利用为灌溉良田, 种植粮、经、饲料作物, 自然草场草地面积损失近150万亩, 但保留下的草场草地质量、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 利用期延长近50 d, 同时“三元种植”结构面积有所扩大。

1.2疏林草场类草场、灌丛草场、宜牧林地草场、亚高山草甸草场, 随着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封山育林, 全县荒山荒地造林育草5.8万亩, 退耕还林 (草) 3.8万亩, 以及林权制度改革的强化, 90%的草场草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1.3人工草地建植, 1991年以来共建植人工草地4.1万亩, 年平均亩产鲜草量达2 150 kg, 由于过度利用, 管理保护措施不力, 80%的草地退化严重, 有3.5万亩的人工草地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1.4 年种植良田高产优质牧草1万多亩, 年平均亩产鲜草达到8 500 kg, 对有效缓解畜草矛盾、提高畜牧业生产力、自然草地的养护恢复起到了良好作用和生态功能。

1.5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饲料资源, 大力推广饲草料贮藏、加工制作、青贮氨化等技术, 全年利用桔杆作物、饼粕、蔬菜下脚料等农副产物近9 000万kg, 利用率达到43%以上, 有效减少了桔杆资源的浪费损失和草场过牧压力。

2 存在的问题

2.1 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建设发展投入不足, 支撑体系建设滞后, 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不完善, 标准化基础设施薄弱。宾川县近几年虽有部分草食畜发展建设项目启动实施, 但规模及投入较小, 连续性不足, 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养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培训推广、疫病防控、母畜补贴、小区及大户建设缺乏有效投入, 节粮型畜牧业难以做大做强。

2.2 产业化及组织化水平低。表现在草畜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为主, 生产规模小, 经营管理粗放, 产业意识不强, 组织化程度、科技及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全面到位, 缺乏主导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示范带动。

2.3 饲草料生产加工滞后, 有效利用率不高。种草养畜有认识, 但发展规模小, 对草地草场保护、建设、改良投入和落实少, 天然草场植被退化现象严重, 品质差、产量低;秸秆养畜技术推广力度不大, 未能形成常态化, 秸秆资源浪费严重。

2.4 品种改良措施不力, 群体品质、生产性能不高。

2.5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缺乏科学规划和现代技术支撑, 养殖风险大, 很难形成产业化。

2.6 奶牛业养殖成本投入过高, 奶价不合理, 效益差。

3 对策建议

3.1 按照“以资源为基础、依靠科技、规模经营、突出重点、优质高效、形成产业”的发展思路, 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点面结合, 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面做好工作, 加快发展, 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3.2 推广优良品种改良、人工牧草、青贮饲料、圈养补饲、短期快速育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组装配套综合技术。

3.3 完善并规范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 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划定草原生态自然保护区、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 对草原植被盖度20%以下、鲜草产量89 kg以下、具有特殊生态功能和生态脆弱的草原实行禁牧, 划定禁牧区界线, 严禁草食畜进入禁牧区, 全面实施圈养, 对生态植被进行人工改良建植, 开发利用农副产物、秸秆青贮、氨化、加工及购买等饲料资源, 实施饲草料保障及减畜综合措施。划定草畜平衡区, 按草原面积、草场牧草产量、质量、等级计算载畜量核定家畜饲养量, 采取限牧、轮牧, 人工改良、种植优质牧草, 饲草料加工贮存及开发利用等综合技术措施。

3.4出台草食畜牧业扶强做大优惠政策, 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根据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需要, 制定有利于规模养殖户生产经营的政策, 以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二是严格执行和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牧草良种补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畜牧养殖业建设》;三是加大县、镇两级畜牧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力度, 使之形成稳定、完善、协调的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确保节粮型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四是积极开展养殖小区建设, 培植专业养殖大户和各种形式的养殖业专业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 培育发展一批既懂技术又善经营的人才参与产业开发, 引领节粮型畜牧业向产业化迈进。

3.5积极立项争取节粮型畜牧业项目建设, 以饲草及秸杆产业带动我县草食畜牧业资源和配套技术推广运用, 增加自然植被积累, 摸索一条草畜平衡的高效产业之路。

3.6 加强节粮型畜牧业种畜保护和改良工作, 建立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母畜生产群,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出台并落实草食畜良种补贴政策;切实增加草畜发展的有效投入, 大力扶持、培植规模养殖企业和养畜大户, 启动草畜养殖小区建设项目, 加大草场建设和改良力度, 确保节粮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7 通过招商引资, 培育龙头企业。开展牛、羊及奶产品深加工、系列开发, 提高产后效益。

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3

关键词: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5-0055-01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一直都很重视,并在很多大小会议中多次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中央已把三农问题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的畜牧业实在传统畜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重视和发展,畜牧业得到了稳定的增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畜牧业发展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 我国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人畜混居问题普遍存在

在农村,大部分农户都饲养家禽,养殖数量很小,其布局特点禽舍与居民住房挨在一起,这样虽然易于管理,但会带来环境污染,蚊蝇滋生,造成居住环境恶化。

1.2 非法添加违禁药品

极少养殖户受利益驱使非在饲养过程中非法添加违禁药品。前些年的“瘦肉精”事件就是个典型的案例,养殖户将“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使得猪的瘦肉率升高,以达到盈利目的,“瘦肉精”内幕暴光之后,直接导致市场上的猪肉滞销[1]。

1.3 疫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由于农村养殖户大多都是农民,缺少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仅仅依靠经验来养殖,往往是在牲畜患病之后再进行治疗。有些养殖户在牲畜患病后,凭经验判断病情的轻重,若认为病情较轻,为了节省开支,就选择让猪自愈,不采取任何救治措施,或者是在没有弄清病因之前用药,导致牲畜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延误病情,最终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对策

2.1 实行规范化养殖

定期组织养殖户进行养殖培训,使养殖户掌握养殖相关技术以及疾病防治技巧,全面提高养殖户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化养殖,并且要求养殖户及时清除舍中的粪便,并将粪便集中放置,对居民住所和圈舍定期进行消毒,在优化了养殖户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牲畜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牲畜的发病几率[2]。政府应加大养殖业的支持、奖励力度,投入更多的资金,帮助一些热爱养殖事业、吃苦耐劳,但缺乏启动资金的从业者给于优惠的资金支持政策,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2 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

对于中大型规模养殖场,实行现代化管理,实现养殖和生产一体化,自己生产饲料,对牲畜进行科学的现代化饲养,并且自己对其进行深加工,以提高附加值。

3 小结

虽然我国畜牧业目前还是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养殖户共同努力,认真思考解决对策,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的速度,使其与国际接轨,畜牧业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崔中庆.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4):74.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篇4

1.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低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是每个大队(行政村)都有1名专职教师。进入90年代以后,农村成人教育在机构调整、编制压缩、减轻农民负担等“大气候”下,行政村一级的专职教师大幅度减少,大多是由全日制小学里另派一名教师,在工作量基本不减少或略减少的情况下,指定由其兼抓农民教育。经过调查中得知,目前乡、村两级所配备的成人教育专职队伍由刚上岗不久或由全日制学校改行过来的比例要占65%以上,其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教龄在5年以下。让大批年轻人从事农村成人教育丁作,从长远看,这是大势所趋,但就目前而言,他们对成人教育工作方法及农村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不足,因此,直接影响到了这些地区工作的开展。

2.各级部门重视不够

农村成人教育配备专门干部,主要在县、乡两级教育管理部门。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工作重心的转移,县、乡两级的专职干部队伍不同程度地}H现了压缩所设的成教股及成人教研室的现象,乡教育办所配备的专职干部,不少地方压缩列1至2人,乡专职=F部也只是用于应付上级成人教育部门的会议、检查等硬性工作,而在本乡农村的文化技术培训方面,则无暇去考虑长远规划或眼前规划。

3专业学校建设匮乏

当前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还面临着极为艰巨的任务,在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独立建制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仅有2000所,其中约有2/3的学校目前仅能进行简单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及以会代训式的上课。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隔一两年就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一遍较为系统的技术、理论培训。至于实用性的科技培训,应该是年年都要进行,尤其是对于文化素质偏低的我国农民而言,文化培训应该年年进行,科技培训则应该贯穿在生产环节之中,甚至需要进行一些超前性培训。显然,当前我国仅有的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很难胜任这一任务的:

4.“短视行为”阻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短视行为”是忽略了生产前的人才培训环节,仍旧用传统的落后手段去从事技术要求高的现代化生产,或者是遇到困难再去进行应急性培训,从而让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不了应有的创造作用。这种违背现代科学生产观的做法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次发达或不发达地区,是相当普遍的。还有许多地方的基层一直维持其陈旧、落后的生产模式,不把劳动者组织起来学习提高工效的科技生产知识,使得乡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时常出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状况,这种状况如果长期下去,势必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高,而落后地区劳动者素质越来越低,最终影响和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立法工作,强化政府行为,改善运行机制

我同成人教育的法规建设远远不够,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颁布的《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和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对推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相当部分学龄儿童辍学,使其重新沦为文盲,因此,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前提应是杜绝新文盲的出现。县级以上政府要结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切实保障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杜绝文盲的出现,以保证农村成人教育稳定而健康地发展。但是,农村成人教育不能够停留在扫除文盲这个初级阶段上,而是应该向培训农业技术能力、农村副业的开发、开办村办企业等更高层次的技术能力的培训发展。办好农村成人教育还要靠很多部门的协作,这就需要政府行为到位,协调好各个单位,完善政策,确保人、财、物的投入,同时还要优化农村成人教育运行机制,通过集体决策、协调管理、联合办学、评估监督等机制来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2.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只有认识到“农村成人教育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让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所运用,提高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才能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贯彻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整合农业、教育、科技的力量,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村成人教育与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实践场地、教师队伍、教研T作等方面统筹安排使之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3.增强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普遍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抓紧培养一批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要根据农村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规划、合理配置课程,举行一些长、中、短期专业培训班,让农民学以致用。

4.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建立开放性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向上可以与高等成人教育院校建立对应的专业联系,将需要深造的优秀毕业生送往更高的层次培养,向下可以与基层农村职业培训建立联系,指导他们的教学。成人教育学校还可以与普通高等院校建立对口联系,争取创建实习基地。

5.建立专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尽管不少地方在教师编制上都有严格的限制,但不应把裁减成教专师做为精简机构的唯一措施。配备一支事业心强的精干的成教专师队伍,对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引导农民重视科技知识的学习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篇5

浅谈甘南州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甘南州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州畜牧业生产获得了近21个丰收年,但在畜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草地的`退化严重,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牧业经营方式单一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甘南州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分析甘南州畜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甘南州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作 者:穆锋海 作者单位:甘南畜牧学校,甘肃,合作,747000刊 名:甘肃农业英文刊名:GANSHU NONGYE年,卷(期):“”(10)分类号:F3关键词:甘南州 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篇6

一、多年沿袭的管理体制同不断变化的审计工作形势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四难”

一是正常经费难保障。由于地方财力所限,绝

大多数地方政府难以保证审计工作正常的经费开支,致使机关业务经费主要靠审计收缴返还来维持,影响审计执行的公信力。同时,还制约了基层审计机关业务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工作质量难保证。目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当地党委、政府及组织、纪检部门交办的临时性任务日益增多,鉴于人手少、自身工作量多的实情,基层审计人员常年满负荷运转,疲于应付各项工作的局面,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隐患加大。

三是审计领域难拓展。对于部分垂直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单位而言,地方审计机关没有审计权限,中央及省级审计机关无暇顾及和授权的有限性,往往造成这些部门审计监督的缺位,出现了审计监督不公平、审计失灵现象。另外,国有企业改制后,虽有些国有企业只是“换汤不换药”,或其贷款已由财政被动偿还,但由于是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政府审计无法介入,导致出现审计盲区,严重影响了企业审计领域的拓展,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难发挥。按照现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组织人事部门委托才能进行。审计机关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办事机构,工作被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审计成果运用成空谈,审计的威慑力和公信力难以发挥。

二、相对僵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灵活多变的审计工作实践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过于”

一是审计计划管理过于粗放。目前,审计计划管理存在着封闭性强、系统性差、独立性不足等问题,致使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同时,因当地党委、政府、人大、纪检监察等部门交办的临时审计任务多,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使得基层审计机关出现了有计划难执行的现象。

二是审计程序过于繁琐。基层不少单位经济活动量很小,有的甚至一年就几本凭证;还有一些单位,审计机关经常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已十分熟悉,陷入“例行公事”怪圈。这些项目按6号令都得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撰写审计日记。从现实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没有必要。

三、相对单一老化的审计队伍同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突出”。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现在审计署、省厅有诸多项目都是上下联动,市级审计机关忙于应付,县区审计机关更疲于奔命,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基层审计机关本身发展也由于机构人员编制少受到一定的束缚和制约,导致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日渐突出。

二是基层审计队伍单一素质的矛盾突出。目前,很多基层审计机关都存在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由于审计系统专业性强,干部流动空间小,导致审计干部起不来,出不去,不利于干部队伍的交流建设、提高,单一性越来越突出。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审计经费县级财政保障机制。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独立性。

加大对垂直部门审计项目的地方授权,扫除审计盲区。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以采取属地管理原则,充分授权地方审计机关权限,使地方审计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杜绝“重审”和“漏审”现象的发生。

实行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一是计划安排应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审计资源,确保立项科学。三是正确处理中长期计划与计划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计划编制方法。四是从双重管理的权限,设计审计计划管理体系,确保整体联动,规范运作,效果明显。五是加强计划的落实检查,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制度。

加强审计队伍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一是严把审计人员准入关,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基层审计队伍来;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业务培训制度,坚持省厅主管、分级培训,经费分担、全面提高的思路,保证学得起、开展的好,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意识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绩效管理,建立审计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审计干部绩效管理指标,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形成以业绩论英雄的审计干部业绩评价机

电子公文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篇7

1.1 关于它的学科性

通过分析之前的公文的发展阶段, 我们可知, 公文会因为信息依托体的改变而不断的改变。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当前的电子媒介, 不论是体现形式亦或是其他一些特点都在不停的变化着。它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衍生体。当前时期我们必须要认清它和一般公文之间的联系以及差别, 要从研究课题以及活动要素等层面上加以区别。以历史的眼光来分析, 电子和纸张体现的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形态, 它们都被划定为公务学中, 都具有公文的常见特征。不过因为时代一直在发展, 两者之间的明显差异使得公文不论是本质亦或是外在表现形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此层次上来分析的话, 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学科。

1.2 关于它的格式

通过分析发现, 当前的公文格式样式很多, 具体来说超过二十类。由于格式的类型非常多, 必然会使得文件在互换以及处理的时候面对费用增加的现象。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 当前对于它的格式的问题, 相关人员依旧没有统一思想。此类争辩的论点不一。

1.3 关于流程再造

通过分析信息化相关的知识可知, 公文处理在历经了长久的发展之后, 它在制作以及存储等层面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不过它的流程自动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务院各部委至各乡镇政府这个庞大的应用体系中, 政府公文主要在远程传输方面实现了电子化, 而在公文处理的最后“一米” (即单位内部) 却进展缓慢。客观原因是政府的公文处理工作非常灵活, 其“随需随地随时而变”的处理特点, 导致工作流建模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从仍在使用的一些办公系统看, 工作流通用性差、灵活性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经常面临领导要改改不了、网管要改也改不了的尴尬局面。

1.4 关于归档

电子和纸张模式的文件在很多方面都不同。前者的归档活动不像后者那样非常容易从视觉上看到。很多在纸张模式中很好使用的措施在电子形式中并不能够发挥作用。

1.5 关于制度发展

通过分析公文的发展过程可知, 它的制度要较之于具体活动发展的慢一些。对于电子公文来讲, 它的制度较之于具体活动也要落后很多, 这主要是由技术本身的规定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导致的。所以, 必须认真分析技术以及具体工作的变化, 认真分析它的发展方向, 为其打造良好的制度氛围。

1.6 关于技术标准

当公文发展到今天, 它依旧没有形成一致的标准。在各个区域的电子实践中, 一些区域使用邮件技术平台, 有的采用了WEB技术平台, 平台的技术架构缺乏科学规划。电子公文的登记、签收、审核等处理流程缺乏规范性, 手写签名技术和手写批文技术还不够成熟稳定和实用, 电子印章技术需要进一步改善, 数字版权技术在电子公文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公文的制作版式、传输、办理、归档等技术还不完善。

1.7 关于物理安全

电子公文行使政府职能的特点导致可能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各种攻击, 这些攻击有黑客组织、犯罪集团或信息战时期国家间的信息对抗攻击等。攻击的手段主要包括基于侦听、截获、窃取、破译、业务流量分析、电磁信息提取等技术的被动攻击和基于修改、伪造、破坏、冒充、病毒扩散等技术的主动攻击。如今, 很多的公文体系在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硬件方面的问题会导致网络无法正常使用。

2 应对措施简述

2.1 积极开展学科创建工作

具体来说有如下一些体现:注重人本思想, 不断扩宽组织团队。该项研究活动要想顺畅开展, 就必须有一批优秀的工作者。不但要吸收基础工作者, 还要吸收高层人员以及专家等, 同时还要积极的做好人员素养的培训活动;创办全天候研究平台。“十一五”期间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牵头争取及早创建《公文学》、《公文研究》、《电子公文学》等一批专业权威学术期刊, 拓展公文发展研究交流空间, 推动学术繁荣。第三, 提高会议规模档次。定期召开全国性学术会议, 拓展会议主题, 提高会议质量, 吸引更多专家学者、领导人员、文秘人员、档案人员、技术人员等参会, 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公文学术研究新气象。

2.2 注意形式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 公文的速度和分享性是它的关键要素。如果格式太多的话, 就必然影响它的这一特性。所以, 最好是将类型简化。在具体的选择的时候, 究竟哪一种会被留存, 这就需要工作者明确技术在今后的发展趋向。在作者看来, 电子模式的公文并不是单纯的对纸张模式的翻版, 它是本质以及外在的一种深刻发展。在当前时代, 人们会逐渐的应用多媒体公文。

2.3 再造流程

具体来讲有如下的几点:结合业务内容, 不断的规范发文步骤, 积极的指引流程再造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流程要对电子签收、电子登记、电子分发、电子拟办、电子批办、电子承办、电子催办、电子查办、电子立卷、电子归档、电子销毁、收文待办、收文跟踪等子过程在国家电子公文处理办法中给予明确定义, 发文流程要对电子拟稿、电子审稿、电子签发、电子缮印、电子校对、电子盖章、电子登记、电子分发、电子立卷、电子归档、电子销毁、发文待办、发文跟踪等子过程给予明确定义;以随需应变为导向, 重视公文处理的技术创新。在手写板、手写屏、平板电脑上进行批阅, 类似纸质文件的批示习惯。在批示效果上相对于以往手写批示软件有极大改观, 无论在哪种硬件上批示, 都能全真显现字迹的笔锋。

2.4 踪迹归档保全, 封存历史真实

该项归档工作之所以难以开展, 主要是因为文件的种类非常多, 而且很复杂。以书生电子公文系统为例, 书生电子公文的格式包括GW格式和GW2格式。GW格式的文件是在书生电子公文系统中由书生加密卡加密生成的密文格式的电子公文, 属于特殊 (即非通用) 电子文件格式。

2.5 做好制度创建工作

我们都知道, 制度本身有着明显的长效性以及根本性特征。假如脱离制度的话, 任何发展都将是无意义的。当前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 用以指引工作开展。由于系统本身非常繁琐, 所以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时候还要积极地研究。

2.6 不断统一标准

当前我们国家还没有生成统一的技术标准系统, 这在一方面表示事情自身很繁琐, 同时还表示着我们的研究力度要加强。由于缺少标准, 导致当前的系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所以, 要积极地开展标准研究工作。确保其能够早日完善, 加以合理的使用。

2.7 注重安全, 保证运作稳定

对于电子公文来讲, 它的安全可以分为处理过程的安全和归档后的安全。其安全方法有制度的以及技术的两点, 技术方面的安全是当前工作的关键内容也是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董相志, 陈伟波, 柳新华.我国电子公文的发展演变与前景[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11) .

[2]岳海翔.关于公文学的学科体系问题[J].办公室业务, 2006 (4) .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篇8

关键词: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对策建议;扶持政策;新型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64-02

201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明确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目前家庭农场正在江苏省各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表现出对开办家庭农场的极大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家庭农场的合适规模、培育和扶持方式等问题迫在眉睫。本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提出加快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江苏省更好地发展家庭农场提供依据。

1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与特点

根据农业部的定义,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也意味着家庭农场应符合以下条件: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即非城镇居民;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即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以农业收入为主,即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的80%以上[1]。目前,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迅速、态势良好,总数达3.4万家,经营土地24.2万hm2,平均收入达到36万元/户;专业大户23.5万户,经营土地63万hm2(按农业部统计口径,家庭农场总数为24.2万家,将大部分经营规模在3.33~6.67hm2的专业大户统计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共经营土地87.2万hm2,占全部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的63.5%。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因地制宜,稳步推进,规模适度

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佳载体。家庭农场以农民家庭自耕自作为主,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受家庭经营能力、自有生产要素数量约束,经营规模必须与之相匹配,既要避免因规模过大使农民参与难,又要避免因规模过小而致农民增收难。因此,江苏省推进家庭农场的重要原则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对于家庭农场数量不考核、不下指标,对于家庭农场规模也不单纯求大。该省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7.13hm2,高于专业大户平均规模(2.67hm2),远低于土地合作社(57.53hm2)、龙头企业(71.33hm2)經营土地的平均规模。其中:粮食作物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15.07hm2,园艺业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12.07hm2。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规模13.87hm2,主要集中在6.67~33.33hm2,又以6.67~20hm2为主,33.33hm2以上的家庭农场仅占家庭农场总数的6.8%;养殖业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4hm2;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平均规模为6.8hm2。

1.2产业覆盖面逐步拓宽,收益较好

江苏省家庭农场中,粮食生产家庭农场5931家,占17%;园艺业家庭农场4352家,占13%;养殖业家庭农场2.2万家,占65%;种养结合家庭农场1465家,占4%。从产业分布来看,粮食、园艺、养殖发展趋势各异,家庭农场有望成为粮食规模生产主力军。江苏省家庭农场收益较好,苏南、苏中、苏北单个农场年平均收入分别为45万元、40万元、28万元。

1.3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呈现多种发展形式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各地结合地方农业生产特点、资源禀赋情况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发展形式主要有4种:一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李克强总理考察过的江苏省常熟市田娘农场,直接经营136.67hm2土地,同时还是一家生产销售有机肥的龙头企业,吸纳周边37户家庭农场为成员,合作经营面积近320hm2,户均8.67hm2,户均净收入超过8万元。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家庭农场”。由村集体组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的方式,集中流转农民承包地,然后进行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再发包至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截至2012年底,江苏省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400个,入股农户110万户,入股土地面积23.33万hm2。江苏省首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流转获得3.7hm2土地创办了家庭农场,专业从事设施园艺的生产和销售,年销售额达到800万元。三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常熟市虞盛镇30多个家庭农场,经营土地546.67hm2,联合组建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合作社购置大量农业生产机械,建设基础设施,为家庭农场提供种子供应、技术指导、粮食烘干、仓储用房等服务,统一销售。四是“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江苏省高邮市、睢宁县等地积极探索以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主导发展家庭农场,依托专业服务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家庭农场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解决单个家庭农场某些环节生产要素不足问题,接受专业服务的家庭农场地块明显增产,成本明显下降。

2目前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对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些地方对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认识不足,因而也没有出台系统的、专门扶持家庭农场的政策和措施。作为家庭农场潜在发展对象的专业大户,市场意识和走向市场的能力欠缺,组建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不高。

2.2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

nlc202309040611

目前大部分家庭农场是种植、养殖大户发展起来的,很多种植、养殖大户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种植或养殖依靠经验和已有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再加上对技术引进、品牌价值认识不足,往往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明显的品牌优势,更缺少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2.3制约因素多

首先是资金筹措难,农业的特点是投资大、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尤其是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实力不强的家庭农场自身很难应对资金需求压力,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因此资金筹措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农场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其次是土地流转难,土地的稀缺性不断显现,土地流出户少,加上受物价上涨和高收益农业项目刺激,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涨,土地流转日趋困难,家庭农场扩大经营规模越来越难。再次是用工难,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要求提高、劳动力不愿离家是导致家庭农场用工难的主要原因,加上新生代劳动力大多是“80后”、“90后”,与老一代劳动力相比,新生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职业期望值也相应提高,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谋职时更注重精神文化追求,寻求体面工作,对去家庭农场工作兴趣不高,愿意去家庭农场工作的年轻人实际职业能力不强,勤勉敬业素质相对欠缺,实干精神也明显不如前辈,受上述多种因素制约,尽管一些家庭农场一再提高工资,但还是难以留住劳动力。

2.4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现有乡镇农技推广网络缺乏财力支撑,机制不活,不能适应现阶段家庭农场发展的新要求。民办服务组织特别是各专业协会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应有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不健全,经营行为不规范,也不能适应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要求。

2.5农场主经营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农场主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现实情况是,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还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须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

3江苏省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加快培育和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家庭农场作为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中表现最为活跃,最具生命力。因此,要加大对其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加快发展。

3.1出台扶持政策,营造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氛围和舆论环境

首先是加大发展家庭农场的宣传力度。家庭农场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家庭农场如何界定、为什么要发展家庭农场等问题,还缺乏统一的认识。要在江苏省范围内开展关于家庭农场的调查研究,制定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标准,同时加强对发展家庭农场的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发展氛围,促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其次是出台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目前针对家庭农场的具体扶持项目还不多,扶持政策也不明确。应针对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包括把家庭农场列为涉农项目重要申报和实施主体、设立家庭农场扶持专项资金、农业保险补助和贷款贴息等金融支持政策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优惠政策等。再次是研究制定一些特殊扶持政策。在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过程中,应研究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特殊政策,如财政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用于规模家庭农场提高生产能力建设、规模家庭农场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要给予农民自产自销的税收待遇,适宜规模家庭农场申报的农业项目要优先安排等,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绿箱政策”允许范畴内,加大支持力度,使规模家庭农场获得直接收益。

3.2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家庭农场的合作,建立家庭农场农技特派指导员制度,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二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同时围绕农资统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品牌营销、农业保险加大农业社会化市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大家庭农场规模,使家庭农场主更加专心地从事生产。三是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给予利率优惠,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質服务。

3.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家庭农场生产力水平

首先,帮助家庭农场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家庭农场要实现快速发展,广大家庭农场主必须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提高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家庭农场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鼓励家庭农场创建自主品牌,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发展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加工和品牌销售,发展休闲农业,全方位提升经营效益。

3.4加强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有知识、技术、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加大家庭农场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展针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全方位提升家庭农场主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法律意识、市场观念等方面素质,增强生产经营能力,此外还要开展专业指导和培训,引导家庭农场主开展企业化经营,树立成本核算意识,建立健全生产、财务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鼓励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尤其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返村务农,领办家庭农场,切实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王斌,孙健.家庭农场创建与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8-20.

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 篇9

摘要:我国农村地区保险市场需求旺盛。近年来,尽管农村商业保险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梗阻,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本文建设通过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规范营销服务机制,健全监管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险市场。

关键词:农村,保险,发展

保险具有风险疏散、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的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有效发挥保险的救济和保障作用,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成为当前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以保险业相对发达的烟台市为例,深入剖析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就农村保险体系再造问题探讨对策思路。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二)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三)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一)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烟台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三)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三、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环境,决定了其在农业、医疗、养老等方面潜在巨大的保险需求,迫切需要政策的、商业的保险产品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为此,就完善农村保险市场、推进农村保险业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

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人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通过适度扶持,降低保险公司亏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和救助保障能力。

(二)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针对目前农村保险市场的现状,各保险公司应从三个方面转换经营理念,规范和完善保险营销服务。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通过把好营销关口,提高保险经营绩效,消除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偏见。

(三)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

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通过适度的同业竞争,达到相互监督、相互规范的目的。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篇10

【摘要】本文首先从金融监管的含义、目的、内容等方面对其作出初步了解,进而引出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作出分析,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关键词】金融监管 问题 对策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促使国内金融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基础差、问题多、压力大,成为中国金融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进而使得我国金融监管当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对我国金融监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剖析,以及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提高我国的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要解决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这一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弄懂何为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实施监管的目:(1)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2)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的需要,由此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3)金融监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4)银行倒闭不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而且会波及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金融监管可以确保金融服务达到一定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福利。(5)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储备和资产分配来向国民经济的其他领域传递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可以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6)金融监管可以提供交易帐户,向金融市场传递违约风险信息。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金融机构设立的监管;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市场规则等等;对会计结算的监管;对外汇外债的监管;对黄金生产、进口、加工、销售活动的监管;对证券业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对信托业的监管;对投资黄金、典当、融资租赁等活动的监管。其中,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是监管的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准入与机构合并、银行业务范围、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资本充足率、存款保护以及危机处理等方面。

通过上面对金融监管的初步了解,下面将提出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作出分析:

一、对金融监管的目标认识模糊。金融监管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管制行为, 有其特定的具体目标,以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为己任。而在中国, 由于银行的主体均为国家所有, 存款人如同信任政府一样,不怀疑银行的支付能力, 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健经营表面上看来并不是一个现实的突出问题。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目标, 是通过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确保国家金融方针、政策的有效实施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贯彻落实。因此, 在中国金融监管目标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一致的。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模糊, 直接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 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 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 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 自我监管能力极低, 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 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 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 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 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 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 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三、尚未形成效率高的监管体制。监管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担监管本身并不是要绝对保证不出现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实际上,市场的规则就是优胜劣汰,倒闭是资源(如资本和管理人员)配置机制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而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仍只强调防范风险,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十分僵化,这事实上保护了垄断,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效率。

四、监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金融监管工作中,无论是对金融机构的审批,还是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判断、化解,都需要从事金融监管的人员有较为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迅猛的前景下,要想实现监管目标,必然要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多现有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与金已监管目标的高标准和监管任务的艰巨性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有金融监管所要求的较为全面的经济、金融、、高等教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型人员较少;许多金融监管人员还不能对金融机构的各项指标进行前瞻性和深层次的分析,从而使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效果与预期目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精通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人员不多等;这些都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和深度。

五、金融监管的对象基础不完善,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界定及其内部控制。在业务范围界定上,目前实际情况是混业经营,表现在:银行不仅仅从事传统的存活业务,还经办信托,证券及保险业务;保险公司除从事保险业务外,还从事信贷和证券业务;信托投资公司由银行出资兴办,从事各种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实行混业经营一方面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完善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管理层次上围绕经营目标来堵塞漏洞,而中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相当落后,制度上也不完善,漏洞和操作失误时常出现,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较大。

六、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由《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构成,其中均规定了金融监管问题,但这些立法中存在众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而且监管内容简单化,滞后于金融业发展现状,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对一些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和立法的结合问题也都没彻底解决。同时,在实践中还存在着法律法规重复立法和法律之间相互冲突现象,这些都影响到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针对以上金融监管问题,下面将提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绩效的对策:

一、统一对金融监管目标的认识, 积极有效地开展监管工作金融监管的目标在同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是不相同的。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 联系着千家万户, 金融业的经营状况影响着国家的宏观利益和企业的利益, 具有广泛性、渗透性、全局性和公共性。金融业又不同于一般企业,主要依靠负债经营, 是用公众的钱办公众的事, 客户信用状况不好或者经济情况不确定因素, 都会影响金融业的安全运行。中国经济体制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金融业本身的运行行为不规范, 金融运行的环境也不宽松, 金融监管目标应选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调整银行业内部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维护公共利益,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金融监管的目标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 不应过分强调金融监管为货币政策服务。

二、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方式。首先,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控制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各国的监管经验表明,金融监管当局的外部监管手段只是作为金融机构内控不足的补充,控制风险的根本措施还要靠内控制度。事实上,近期国际商业信贷银行案等金融案例中,假如银行制定并执行了严格的内控制度,危机或许可以避免,某些银行或许不致倒闭,即使是由其它原因引发的金融动荡,也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化解。同样如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既有政策性、行政干预、市场变化等原因,也有自身经营治理不善的原因。其自身经营治理中的问题是形成不良资产的主要原因。因此,金融机构应对自身内部各分支机构、各职能部门以及经营决策者加强约束,使金融机构内部导致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次,深化独立监管理念和风险意识。政府行为进一步规范。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为金融机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独立经营,按市场规则办事。增强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健全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实行行业自律。还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三、重视金融监管效率低下问题,提高监管人员业务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监管现代化程度高,传统金融业务与网络金融业务并存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公司时就会出现困难,使监管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陷入无从入手境地。面对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应运而生的金融新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项目,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当严格从业资格,培养职业荣誉感;加大对网络监管技术研究资金的投入;强化对监管从业人员的培训,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大量引进既懂计算机又熟悉金融监管业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全面提升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严格实行金融分业管理, 科学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在建立现代金融制度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中国, 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 不仅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而且是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因此, 分业管理和经营应是中国金融管理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要确保银行稳健、维护存款者利益、强调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中央银行要按照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类管理的要求, 严格界定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 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加强当前各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配合,防止监管重复发生。我国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同时,加强监管当局高层定期会晤制度,对业务交叉领域和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实施联合监管。在以后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实行功能型监管。

五、加强金融建管法制建设。为了规范监管行为,实现金融监管稳定,当务之急应当参照国际法律准则,加快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建立于国际金融法规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鉴于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空白,应尽快制定《金融监管法》、《期货交易法》、《存款保护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合作金融法》、《外资金融法》等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和WTO的规则,对于一些不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条文进行修订,完善或废止,切实解决当前金融监管过程中无法依、有法难依的问题。此外根据已建立的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相应实施细则。

六、扩大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在当前金融全球一体化的,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越来越快,面越来越大。实践证明,要在国际范围内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之间必须开展有效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磋商,进行广泛的监管信息交流。我国金融业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监管,督促它们防范风险、稳健经营,是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以关注的一个问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要使我们的金融监管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就必须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了解、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蓝文兴 胡余平《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吴强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对策》 【3】曾昭熹 《中国金融监管若干问题研究》

【4】谢增栋 《中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5】徐燕 《中国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结课论文

姓名:董 之 祥

学号:089114200

上一篇:《两小儿辩日》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一篇:积极思考的力量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