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奖励办法(共11篇)
任丘市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奖励办法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要把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工作来抓。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以下扶持奖励办法。
一、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重点龙头企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要重点培育和大力扶持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其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带动能力,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对获得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给予市长特别奖,市财政对确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每个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确定为沧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每个企业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确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每个企业一次性补贴5000元。
二、对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实行贷款贴息
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龙头,最终取决于项目建设。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列入年终主要考核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对新建、续建、扩建及技改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实行贷款贴息的办法进行补贴。对企业自筹资金或吸纳社会资金用于项目建设的,可视同银行贷款对待。贴息额为内实际完成投资额的5%计算。贴息资金补贴的具体办法按照市产业化办公室及财政局等有关部门下发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办法》实施。
三、对引进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进行特别奖励
对引进市外资金或技术,投资我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引资额达到1000-3000万,每个项目一次性奖励1万元;引资额达到3000-5000万,每个项目一次性奖励3万元;引资额达到5000万以上,每个项目一次性奖励5万元。
四、加大对种养基地的奖励力度
要把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首要环节来抓,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质量可靠的加工原料资源。重点支持畜牧、蔬菜两个产业的生产基地建设。对内投资额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养殖基地或养殖小区,市财政一次性奖励项目投资额的2%。对内设施蔬菜发展到5亩以上,每个标准棚一次性奖励2000元。陆地菜成方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奖励50元。奖励的具体办法由市产业化办公室会同农业局、畜牧局、财政局共同制定实施。
五、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
要强化品牌推介,全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市财政对内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的企业,每个奖励2000元;对取得河北省著名商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每个奖励5000元;对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每个奖励2万元。
六、加强金融信贷服务
农行、农发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将符合贷款条件的龙头企业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允许企业以房屋、机器设备以及土地使用权做贷款抵押。当年新增贷款要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增加贷款投放。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积极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筛选推介,最大额度的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资金补缺难题,为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七、对工商税收实行优惠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对龙头企业的各项工商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产业化规模种植、规模养殖项目,免收工商管理费,免征个人收入调节税。农产品加工项目,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其增值税使用低税率,视具体项目予以免征、缓征、先征后返等优惠政策。
八、在用地、用电、用水、交通上给与扶持
农业产业化的规模种植、规模养殖项目,一律视同农业生产用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占地优先安排使用存量国有土地,确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征用、出让手续。对华北油田退回的农场占地,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依法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项目的用水、用电标准可参照农业用水、用电标准予以优先协调解决。交通部门对龙头企业运输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车辆,要简化审批手续,提供便利。
九、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行政服务中心对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开辟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市直有关部门要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环节做好信息服务、人才支持等工作,各乡镇办事处也要集中力量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倾斜。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为进一步完善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围绕打造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现将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调整如下:
一、产业化经营项目由省级农发机构组织项目申报和审核批复,并及时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 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 备案。国家农发办不再组织专家进行抽查审核和文件核准。对备案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要求的,将告知相关省级农发机构补正有关材料。
从2016年起,各省不再编制产业化经营项目年度滚动计划。
二、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均可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取消企业所需原材料的70% 以上来自企业注册地、两年连续盈利、资产负债率、 银行信用等级、 “三不欠”、固定资产净值等的规定。
经有权部门认定或登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纳入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范围,不受独立法人资格条件的限制。
三、单个财政补助项目的财政资金申请额度不高于自筹资金额度,单个贷款贴息项目的贷款额度一般不高于1亿元人民币。申请额度下限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四、各类资金投入比例,具体包括财政补助与贷款贴息的比例、财政补助中用于龙头企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比例、两类试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的比例、贷款贴息中用于固定资产贷款贴息与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比例等,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五、鼓励各省实行财政补助项目资金 “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实行 “先建后补”管理方式的项目,应坚持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和县级报账制的有关要求,项目立项批复后先实施、后报账,待项目全部完工、经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验收合格后,再予以报账。报账凭证的日期可以追溯到县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正式行文上报日 ( 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环境评估等前期费用除外) 。拟实行财政资金 “先建后补”管理方式的省份,须报国家农发办备案, 并结合当地情况制定具体操作办法。
六、有条件的省份,可积极探索采取财政股权投资基金等投入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拟实行财政股权投资基金扶持方式的省份,须报经国家农发办批准后实施。
七、鼓励部分财政资金的投入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股。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 “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由农民或农民通过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持有的股份,其持股、 分红和退出方式等具体政策,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八、鼓励各省实行产业化经营项目县级竞争选项制度。取消对上市公司申请财政资金扶持的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公司等到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投资建设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对于在异地建设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允许在项目所在地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
九、关于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招标政策,根据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0年第3号令) 的规定,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国有资金投资不控股或不占主导地位的,可不进行招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需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先就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
1、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示范引导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有利于农产品加工增值,开拓市场,扩大消费;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制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抵御市场风险,增加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扶持农民。2、扶持龙头企业要突出重点、择优扶持,做大做强。现阶段应重点扶持我省列入国家扶持计划的龙头企业和经认定的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二、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集团竞争优势
3、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以名牌产品为纽带,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控股、参股、兼并、租赁、联营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低成本扩张,尽快做大做强。鼓励重点龙头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等方式吸引外资和沿海发达地区资本。
4、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的重点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国有龙头企业与非公有制龙头企业属同业竞争的,鼓励非公有制龙头企业通过控股、兼并等多种形式对国有龙头企业进行重组。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5、从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工业企业技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果业发展专项资金、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乡镇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集中用于重点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新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精深加工,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工代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扶贫资金也要向重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6、重点龙头企业申报果业、畜牧业及蔬菜、草业、林产品和粮食等农产品加工项目要优先立项。在申报国家安排国债、债券、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时,要考虑重点龙头企业,并优先安排龙头企业投资和企业债券发行。
7、重点龙头企业基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由省计委直接受理,技改项目由省经贸委直接受理。除国家重大项目还有特殊规定的项目外,重点龙头企业用自有资金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可合并一次按规定程序审批,初步设计、开工报告不再审批。交通、水利、电力、环保等部门要优先安排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所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项目。
四、增加信贷投入
8、对重点龙头企业,由省级商业银行直接组织进行资信评估,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试行“可循环使用信用”;在最高额抵押(保证)担保款项下,统筹安排和贷款、承兑汇票、信用证和包含等各类信用。
9、对季节性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周转快的重点龙头企业,要核定额度,报有权行审批后周转使用,封闭运行,按期收回。
10、对重点龙头企业从信贷政策、业务处理、运作程序、服务手段等方面提供标准化服务,进一步完善结算服务,节省在图资金占用,及时提供金融信息、投资咨询和公司理财等综合服务。对重点龙头企业能够提供低风险担保方式的信贷业务,要简化手续,直接办理审批。
11、农村信用合作社要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基地建设,积极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由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担保的,贷款额度要适当提高。
12、建立银行与重点龙头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和帮扶制度,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由各省级银行固定联系帮扶,对于较大项目的贷款由贷款银行联合贷款解决。13、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可申请发行股票;已上市的要利用好农业类上市公司在融资及并购重组方面的倾斜政策。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外国政府、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无偿资金或无息、低息贷款。
14、保险行业要根据农业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风险的实际,探索新的保险方式,帮助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户提高抗御风险能力。
五、强化科技扶持
15、依托杨凌示范区的科技优势,鼓励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或科研人员与重点龙头企业联合组建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可以通过技术入股和股权转让等形式,组建农工科贸集团,实现产学研结合。
16、鼓励和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参与“一线两带”建设。积极吸引重点龙头企业参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参运用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要对重点龙头企业给予支持。
17、鼓励重点龙头企业设立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对科技开发、新品种引进、选育、示范、生产性试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等费用允许计入企业成本。
18、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的科技服务,对重点龙头企业的科研项目由科技厅直接立项,并对重点龙头企业有关人员进行科技培训,积极主动宣传推介重点龙头企业及其产品,组织重点龙头企业参加有关的科技博览会。支持龙头企业对生产基地的农民经济技术培训。
19、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和有关人员以技术、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重点龙头企业建设或到重点龙头企业工作。
六、鼓励重点龙头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20、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属生产型龙头企业,省外经贸厅按登记备案制方式赋予自营进出口权,属流通型龙头企业,按核准备案制方式向国家外经贸部申报批准;对重点龙头企业出口农产品要按规定及时办理出口退税;利用外经贸部设立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基金,对重点龙头企业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等国际认证,以及在国外产品的商标注册和参加国际专业性展销会予以重点支持;对重点龙头企业到境外开展经贸洽谈、产品推销等商务活动的出国团组要及时办理出国任务审批手续,对确需一年多次到有关国家或地区开展经贸活动的企业人员,可办理一年有效、多次往返的出国任务批件。省级有关部门要运用国家下达的重要农产品、工业品进口配额指标支持龙头企业“以进养出、以进促出”。
21、对重点龙头企业符合国家外贸发展基金规定的出口产品,外经贸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申请,争取出口贴息。
22、对出口信誉良好并达到AA类企业管理标准的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海关将对其不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
23、对适用A类管理的重点龙头企业,可通过海关设立的“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窗口,优先办理货物申报、查验和放行手续,并应企业要求,实行“门对门验货”;海关可根据重点龙头企业事先申请,对一些在节假日期间需要紧急进出口的货物实行“节假日24小时预约查验制度”,及时办理货物验放手续。对按规定允许担保的货物,海关凭企业提交的保函验放,免收保证金。
24、省级质检部门对重点龙头企业对质量体系认证要直接受理,优先办理,质检费用减半;对信誉好的企业产品优先申报实行免验;对企业有关人员每年要免费进行两次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培训。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帮助企业从源头上抓质量,开展原产地预保护工作,协助企业拓展本地名优产品出口渠道,并为企业提供有关信息服务。
七、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25、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集中,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置换、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等形式,合理解决企业进镇用地问题。重点龙头企业基本建设用地,纳入省级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安排,并作为一个独立批次,优先审批。龙头企业发展养殖小区生产用地,视同农业用地。龙头企业在其农业用地范围内用于水利实施、简易道路、农具房、化粪池、水池、肥料房、瞭望塔、工棚等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用地按临时用地管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20个工作日内,对重点龙头企业基本建设用地申请是否符合报批要求作出明确答复。支持重点龙头企业连片租赁、承包集体耕地。允许农户依法有偿向重点龙头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参与产业化经营,但不得把土地使用权用于抵押、拍卖或还债。
26、从事畜产品加工的重点龙头企业,凡符合畜禽定点屠宰条件的,可赋予畜禽定点屠宰资格。以养殖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符合设备和检疫条件的,给予定点屠宰经营权。以粮食生产、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符合技术和设备条件的,给予其与农民签订粮食生产加工合同,跨区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粮食经营权。
27、在企业年检中,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免检(不包括外资企业)。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名牌产品在商标注册中要简化手续,费用从低收取。
28、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坚决打破行业垄断、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继续实行“绿色通道”,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保护龙头企业的名牌产品。彻底根治“三乱”,保护龙头企业合法权益。
29、省级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重点龙头企业和产品,提高其知名度。
八、加强重点龙头企业自身建设
30、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要突出农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要以“公司+农户”为基本模式,通过签订合同、返还利润、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广大农户要有长远眼光,积极主动地以抵偿或无偿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技术、良种、信息化销售等服务,扶农帮农、让利于农。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户都要求化契约意识,提高诚信程度,严格履行合同。
31、重点龙头企业要强化自律和内部管理,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同时,要积极建立行业协会,协调同业利益关系;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巩固与农民的合作关系,谋求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2、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名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强化营销理念,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靠名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要有标准化生产和“绿色产品”意识,主导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绿色产品”生产,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九、切实加强领导
33、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要定期研究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和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企业与各种中介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对龙头企业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由省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
34、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按照《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管理办法》,每两年认证一次,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予以淘汰,不搞终身制。对于有重大贡献的重点龙头企业和扶持有功的部门,省委、省政府将给予重奖。
35、《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农业部等八部委《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的意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以及国家有关农业和涉农工业方面已经明确的财政、信贷、建设用地优惠和税收、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优惠政策,重点龙头企业能够享受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落实。
36、本《意见》由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共同负责督查落实。
为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提升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我省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977家,其中,国家级61家、省级382家,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发展农村经济,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对生产基地和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作用。
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农服务方向,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总抓手,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完善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鼓励自主创新,切实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二)目标任务。全省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程度显著提高,农业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水平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扩大,规模实力、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物流中心的数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到2015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600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分别达到80家和6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6:1。到2020年,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700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00家和8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2:1。
三、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重点措施
(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粮棉油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池塘生态修复、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与镇村合作发展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村。
(四)推动农产品加工升级。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产地农产品初加工的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予扶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合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林废弃物、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节能、节水等项目建设,发展循环经济。
(五)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新建或改造升级,改善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配送及冷链设施。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产地或大中城市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城市开设超市专卖区、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等,推进农超对接、直营直供。加快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积极发挥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的作用,推进农产品网络直销。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承担重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收储业务。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探索开展农产品拍卖、期货交易试点,支持建设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有效规避经营风险。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江苏名特优农产品(上海)交易会、海峡两岸(江苏)名优农产品展销会等境内外展示展销活动,扩大企业市场影响力,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
(六)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多种形式,开展投资合作,对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农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项目,以及兼并重组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省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相关专项资金优先予以支持。因地制宜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或农产品加工功能区,支持技术创新、融资担保、认证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入驻集中区,推动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七)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建设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主开展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研发。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实施各类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紧密合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科技服务超市,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人员培训,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支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就业,对符合基层就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
(八)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规范合同文本,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入股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实行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信贷担保、吸收农户入股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基地农户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对企业提取的风险保障金在实际发生支出时,依照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九)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投入品登记使用管理制度和生产操作规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制订修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全面提高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大力提升品牌竞争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采取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加速产品标准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奖、江苏省名牌产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开展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十)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产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到境外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支持企业赴境外参展促销,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境外开展跨国投资和农业资源开发,对境外投资项目所需的国内生产物资和设备提供通关便利。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积极培育出口产品品牌。加快国际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引进,支持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获取境外品牌、技术和人才。完善农产品贸易摩擦应诉机制,积极应对各类贸易投资纠纷。减免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继续对出口活畜、活禽、水生动物全额免收出入境检验检疫费,对其他农产品减半收取检验检疫费。
四、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十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各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将中小型龙头企业纳入重点支持范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要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要根据“强化富民作用、发展优势产业、引领科技创新、支持重点区域、坚持择优扶持”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优先扶持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和以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蔬菜园艺等为主营业务的成长型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检验检测和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适当扶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仓储设施及有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入选“江苏省创新团队”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省“双创计划”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经费资助。对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并入选省“双创计划”的,省“双创计划”专项资金予以资助。
(十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税收政策规定可享受税收优惠的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按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对农业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在1个纳税年度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农业龙头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或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其他农业龙头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按照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对农业龙头企业以不动产或者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农业龙头企业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且进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用设备,在现行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农业龙头企业,根据有关规定报批后,可免征或减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缴纳房产税确有困难的农业龙头企业,可向市、县人民政府申请定期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对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不能按期纳税的,按照有关规定,可申请在3个月内延期缴纳。
(十三)优先保障发展用地。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优先审批,按规定享受土地规费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省重大项目用地计划点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项目,按照规定安排用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理利用农村集体土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土地复垦整理和滩涂围垦开发,整理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农业生产。
(十四)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金融机构要将符合授信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列为优先支持对象,开发适合的贷款品种,降低准入门槛,增加贷款投放。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要采取授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产品收购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根据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偿还方式,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效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关金融机构对新开户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及时评定信用等级,对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可一次性核定信用额度,以信用贷款方式满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对风险可控、综合回报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季节性收购农副产品所需贷款,在授信额度基础上适当追加贷款投放量,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农业龙头企业按时集中还款有困难的,可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展期。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给予利率优惠,并不得与企业存款挂钩,不得强制贷款企业购买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不得强制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再到相关担保机构办理担保,不得变相收取企业手续费和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费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缓解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问题。
(十五)减轻企业规费负担。对农业龙头企业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按照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折旧。对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种苗、种植、养殖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的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对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种苗、种植、养殖的用水免征水资源费,其他计划内的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规范和降低超市及集贸市场收费,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农业龙头企业,可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缓缴除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治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严格执行农业龙头企业有关规费减免政策。免除农业龙头企业人防建设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费,减半征收堤防占用费、压力容器检测费和计量器具核定费等。
五、强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十六)强化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各市、县要围绕发展优质粮油、蔬菜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制订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强化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配强队伍,保障经费,细化措施,严格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完善农业产业化部门协商工作机制,强化协作配合,落实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十七)强化服务指导。健全农业产业化调查分析制度,建立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调查体系,加强行业发展跟踪分析。修订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定期对农业龙头企业运行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农业龙头企业结构。对非农化趋势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及时进行调整,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建立主要农产品生产信息收集发布平台,无偿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服务会员和农户。
(十八)强化宣传引导。认真总结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发展现代农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农业产业化发展成就,宣传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增收的先进典型。对发展农业产业化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江苏省人民政府
昆明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昆政发〔2003〕2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为进一步规范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的管理,增强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市财政局拟定的《昆明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十月三十日
昆明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昆明市财政局
(二○○三年十月)
第一条第一条 为规范市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农业产业化资金)管理,增强资金分配、使用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 云南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参照《云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是指依据昆明市政府批转的《昆明市“十五”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实施意见》的总体规划设立,由市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农专项资金。
第三条第三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由昆明市财政局负责管理。
第四条第四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原则
(一)扶优扶强原则。突出重点,适当集中,扶大、扶优、扶强,扶成长性项目,重点用于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推动当地及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和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下简称龙头企业)。
(二)公开公平原则。农业产业化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实行公开申报,按规定的程序审批立项。
(三)专款专用原则。各级管理部门和用款单位,使用农业产业化资金必须专款专用。
第五条第五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方式
(一)对原料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设施建设和市场促销服务、龙头企业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项目实行无偿补助。
(二)对真正能带动农民增收、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直接经营的生产基地、加工设备、技术改造及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设施建设实行按贷款贴息。贷款贴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息进行全部贴息或部分贴息。
第六条第六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的扶持对象
(一)各部门、单位实施的能够带动、示范、扶持农民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二)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认定的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第七条第七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环节
(一)原料生产基地、种苗基地、农田水利设施、供电设施、简易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龙头企业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和技术推广。
(三)龙头企业直接经营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工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设施建设。
(四)市场服务,指市级行政管理部门为农产品促销、广告宣传、信息服务等和特定产品市场所发生的服务支出。
(五)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的奖励支出。
(六)市政府批准的其它农业产业化项目支出。
第八条第八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申报程序
(一)项目申报。符合条件的农业结构调整项目,由所在地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人民政府同意后,并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式两份,向昆明市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农业产业办)和昆明市财政局推荐;申报市级龙头企业,由企业提出申请,经所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会审,经所在地人民政府同意后,向昆明市农业产业办和昆明市财政局推荐。
(二)申报资料。申请市级立项的项目,必须经可行性研究,主要内容: 1.项目的背景材料;2.项目建设区域、地点(附规划图)、内容及建设规模、项目建设年限;3.项目建设的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4.主要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资金筹集措施;5.项目效益,包括新增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6.项目的组织领导及运行机制;7.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申报市级龙头企业,应附企业的有关资料,包括企业的性质、企业资产和财务状况、企业的主导产品和生产规模、与农户签定的合同或协议、对农民收入的贡献、发展前景说明等有关情况。
(三)申报资金。申请市级立项的项目,须有申请财政补助资金的详细预算,贴息资金必须填写贴息资金申请表,并附银行贷款合同、利息支付清单证明等材料。
第九条第九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按项目管理,项目实行专家评议与各级审查认定相结合的方式择优选项。
(一)申请补助资金5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项目所在地有关部门组织对项目进行项目可行性评审,并出具审查意见。
(二)申请补助资金50万元(含50万元)以上的项目,项目所在地有关部门出具评审意见和提交项目可研性报告,由市农业产业办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可研性报告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
(三)经过评审后的项目,由市农业产业办和市财政局择优推荐,上报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第十条第十条 对批准项目,市级农口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文下达项目计划和资金预算,并按财政管理体制逐级将资金拨付到扶持项目和龙头企业所在地财政部门。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到达项目所在地后,所在地主管部门应与实施项目单位法人签订项目责任书,保障财政资金按规定使用。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在项目责任书签订后,按项目进度拨款;对不需签订项目责任书的资金,所在地财政部门应及时拨付资金至有关扶持单位。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专项核算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项目验收
农业产业化资金无偿扶持的项目,项目工程完工后,按照评审权限,50万元以下的投资项目,由县(市)区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并向市农业产业办和财政部门出具验收报告,市农业产业办和财政部门对部分项目组织抽验;5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由市农业产业办和财政部门组织对项目验收,并出具验收报告。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农业产业化扶持的企业应实施监测、追踪问效管理,并如期做好项目前期调研、规划、评审、咨询、储备及项目执行审计、检查验收等工作。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不硬性要求县(市)区配套,县(市)区财政若对申报项目承诺支持的,视同配套资金管理,各县(市)区须确保资金按期落实到位。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各县(市)区主管部门,对安排给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资金,必须建立从项目申报到验收等规范完整的项目档案,以备检查、审计。市级主管部门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储备档案,为项目资金的落实创造条件。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各县(市)区财政局应配合各地主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农业产业化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总结分析项目资金的实施情况和使用效果,评价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市级农业产业办应于终了2个月内,对上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农业产业化资金使用情况做出专项总结,上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农业产业化资金违规处罚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项目应严格按批准的项目内容使用资金,对不按规定将资金挪作它用的,一经查出,当地财政部门应立即停拨未到位的项目资金,终止项目执行,同时追缴被挪用的资金;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二)市、县(市)区对项目单位申报资料审查不严,出具虚假意见,骗取项目支持的,一经查出,将追究相关及责任人的责任,并终止项目执行,追缴项目资金。
(三)市、县(市)区农业产业办和财政部门对安排的项目资金不按时下拨,造成资金在本级滞留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或挪用资金的,一经查出,除追究有关责任人外、同时追缴滞留、挪用的资金;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对应追缴的农业产业化资金,上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扣减其它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补助等方式收回。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考核评价
(一)建立市级农业产业化资金使用考核评价制度,追踪资金使用效果。考核内容包括:农业产业化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项目实施情况;龙头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实际上缴税收情况;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情况;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等。
(二)市级根据上考核情况,对市级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对条件不具备的企业将不作为下扶持对象。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市级农口各主管部门预算中涉及的产业化资金,参照此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昆明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一、陆良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基本现状
近几年来, 陆良县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目标, 始终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 培育产业保增收”的指导思想,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粮、烟、桑、畜、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 培育和壮大蔬菜、水产、经济林果、旅游服务等后续骨干产业。陆良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经验可以用以下六句话来概括: (1) 发挥优势、培植主导产业。 (2) 突出重点, 兴办龙头企业。 (3) 统一规划, 发展生产基地。 (4) 强化管理, 完善经营机制。 (5) 开拓市场、搞活流通。 (6) 健全体系, 强化社会化服务。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认识不到位, 思路不够宽阔。
(2)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滞后。
(3) 农业自身的特点导致诸多矛盾尚未找到有效解决的措施。
(4) 绝大部分农民的综合素质低, 难以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何要强调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核心, 正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 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 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 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
1、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 外联国内外市场,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 具有开拓市场, 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
2、龙头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农户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农民要使自己的产品变为商品, 减少市场风险, 就必须形成一支能抵御风险的“联合舰队”, 而把这支“舰队”组织起来的中介就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 以销定产, 引导生产, 引导结构调整。通过订单组织生产, 做到产品适销对路。农户生产的产品以龙头企业为载体, 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 减少市场风险。
3、龙头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能为农户提供广泛的生产信息服务。
龙头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占
有一席之地。一是要有自己的基地, 形成一定规模, 增大农产品的数量, 提高经营集约化程度, 提高商品生产率, 增加市场份额;二是提高产品质量, 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各种产品, 逐步形成品牌产品, 依靠品牌开发市场, 依靠品牌提高效益;三是通过对资本、技术、经验的原始积累, 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 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 提高其附加值。
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启示
调整结构与农民增收是互相促进, 互为目的。调整结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陆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 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来实现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 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条件下, 应用合同、协议、股权等多种契约形式和经济手段,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 围绕某一主导产业, 把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者联合起来, 组成利益共同体, 形成农、工、商一体化, 产、加、销一条龙的运行机制, 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区域化种植 (养殖) , 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达到扩大产业生产规模,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它是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的机制创新。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市场的本质是需求, 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需求内涵并不只考虑自己“有什么”, 而是破解市场“需什么”的问题, 要从宏观的思路, 掌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供求信息, 从资源配置的空隙寻找产业发展的舞台, 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到“兵马未动, 信息先行”。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
决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动力在于农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对农民而言, 科技能够帮助他们优化农产品品种, 提高品质, 有针对性的抢占市场空间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对产业而言, 借科技创新来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 还可孕育出许多新兴产业, 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竞争力, 促进低级农业向高级农业转变。
4、转变观念,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对龙头企业需要培养和扶持:一是需要选择。政府的职责就是选择对口的龙头企业, 只有将有竞争能力, 又能盘活本地资源的企业介绍进来, 才能发挥带动作用;二是需要培养的。政府应对内外企业与同等的公民待遇, 从信息、人才和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和鼓励。三是龙头需要保护。任何企业的目的都是实现利润, 政府应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和规范, 健全保障机制。做到保护不袒护, 扶持不包办, 规范不管死, 引导不误导。通过对龙头企业的扶持, 促进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发展, 带动基地规模的扩大, 引导农民进行专业生产, 规模化经营,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摘要: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积极稳妥地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长期性任务, 它是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的主要战略措施。本文陆良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研究对象, 从陆良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入手, 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及存在问题。同时, 研究分析了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 阐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和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找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方式、途径, 证明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点。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我乡坚定不移地走“抢先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石斛发展之路,打造石斛产业园区,誓把麻柳建成远近闻名的“石斛之乡”。
2009初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引下,我乡以西陵、蒲泉、建乡、佛鹰四个村为基础成立了麻柳乡“柳溪”石斛合作社,发展会员8人,注册资金达72万元,7月7日合作社正式挂牌运营。8月21日与四川万安石斛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依托万安公司的科研技术力量、管理模式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广大社员大力发展石斛产业,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配套。
不断巩固石斛产业发展,2013年前使石斛产业初具规模覆盖至全乡9个村,合作社成员达1000户以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鲜品产量150万公斤,产值1500万元以上。今后三年内,以企业为发展支撑,引进和发展铁皮石斛7000万丛,种植面积7000亩,力争铁皮石斛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种植,年总产值210亿元以上。
麻柳乡人大主席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做好201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密发〔2011〕5号),发挥农业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农村重点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重点产业扶持资金,是指县财政为进一步明确农村重点产业工程建设内容和标准,促进农村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向县人大报送的本级预算中的农业发展专项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本县内实施的符合本办法规定内容和标准要求的农村重点产业工程建设。
第四条
扶持原则:
(一)突出融合发展、农民增收原则。围绕农民增收根本,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加快发展以生态、有机、现代、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二)主体申报、联合审查原则。以本县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主体,按本办法规定的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申报。对申报的农村重点产业建设工程,统一实施项目申报审批(查)备案合同管理制。
(三)直接扶持农民原则。探索由项目补贴转为直接补贴的新途径。对符合《关于做好201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规定,按照本办法申报、审批(核)的农村重点产业扶持项目,扶持资金将直接拨付至项目实施主体,以农户为实施主体的项目直接兑现给农民,让农民受益。
(四)项目不重复扶持原则。在项目区域内同一项目不重复扶持,除按市级政策扶持的项目外,具体执行县定政策。
第二章 扶持内容与标准
第五条
“菜篮子”市级重点工程。
(一)支持新发展菜田。对建设集中连片,占地面积50亩以上,用于露地菜生产的新发展菜田,按北京市政策规定给予扶持。
(二)支持设施农业发展。支持设施农业园区改造升级。对2007年以前建设且仍在进行生产经营的老旧温室进行改造,达到规定建设标准,按北京市政策规定给予扶持。
支持新发展设施农业。对按照《2011年密云县设施农业建设指南》建设标准,新建集中连片,占地面积100亩以上的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按北京市政策规定给予扶持。
支持闲置设施农业园区投入生产经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涉农企业承包租赁闲置日光温室或钢架大棚发展设施农业生产,签订承包租赁合同2年以上的,每亩扶持5000元。
(三)支持老旧池塘改造。对原有老旧池塘按规定建设标准进行改造,按北京市政策规定给予扶持。第六条
特色产业发展。
(一)支持食用菌生产1000万棒。对农户利用温室、食用菌高架棚、林地等资源生产食用菌并出菇的菌棒,每棒扶持0.2元。
(二)支持玉米、花生良种繁育及品种更新换代。推广玉米“中单28”10万亩,建设“花育22”优种繁育基地1万亩。对集中连片,占地面积100亩以上,种植玉米“中单28”、推广花生“花育22”的优种繁育基地,玉米良种每亩扶持5元,花生每亩扶持60元。
(三)支持规模养殖鸡舍改造扩规。在非水源保护地和非旅游区域,对2006年以前建设的50栋老旧肉鸡舍进行改造扩规,改扩建后养殖规模达到5000只以上,每栋扶持3万元。新建1000只以上标准化柴蛋鸡舍100栋,每栋扶持1.5万元。
第七条
“三品”基地建设。
(一)支持有机果品基地建设6.5万亩。对有机果品基地施用有机肥、石硫合剂和生物防治等生产环节给予扶持,达到有机生产管理标准,每亩扶持30元。
(二)支持有机杂粮基地建设1万亩。对达到建设规模和标准并取得有机认证证书的杂粮生产基地,每亩扶持100元。
(三)支持有机蜂基地建设。新发展有机蜂1万群,每箱(群)扶持150元;完善提升规模蜂场10个,达到建设标准每个蜂场扶持3万元。
(四)支持绿色蔬菜基地建设1万亩。对达到建设规模和标准并取得绿色认证证书的蔬菜生产基地,每亩扶持200元。
第八条
休闲农业发展。
(一)支持葡萄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以葡萄种植为基础的集优质葡萄种苗选育、酿酒和鲜食葡萄种植、采摘、加工和葡萄酒庄等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示范区。支持葡萄产业连片种植、规模经营、融合发展。对集中连片栽植面积100亩以上,引进对接葡萄加工企业(酒庄),发展葡萄休闲旅游的综合产业园区,按财政项目评审结果给予扶持。
(二)支持景观农业建设。支持重点沟域开发乡村旅游,建设景观农业2000亩,对规模种植香草、油菜花、向日葵等景观作物,连片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沟域,每亩扶持500元。
(三)支持观光采摘果园建设。支持优势区域发展标准化采摘果园3000亩.对集中连片深山区50亩以上、浅山区100亩以上、平原区300亩以上的鲜果采摘园,每亩扶持800元(分三年扶持,即第一年扶持500元、第二年100元、第三年200元)。
第九条
乡村旅游发展。
(一)民俗旅游提升改造。支持乡村酒店式民俗村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民俗村成立民俗合作组织,完善民俗村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旅游乡镇成立乡村民俗旅游服务中心,统一采购、洗涤配送民俗户床上用品。
支持民俗村、户发展。鼓励民俗户租用村庄内的闲置房屋和宅基地进行连锁(连片)、规模经营,加入民俗合作组织,参与特色民俗户评定;支持民俗村、户改造提升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标准和服务水平。
(二)支持乡村酒店发展。鼓励乡村酒店按照《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办法》,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生态渔村、乡村酒店,休闲农庄、山水人家等特色品牌。
(三)支持乡村旅游环境建设。支持民俗村、户规范公共服务导示牌、墙体色彩改造提升和景观节点绿化美化,提升旅游发展环境。
对完成上述相关建设内容,达到规定建设标准,按照县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关政策给予扶持。
第十条
产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辅导期拟上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按县级支持上市企业有关政策给予扶持。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新加工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对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按期偿还本息,凭银行收款凭证给予50%的贴息扶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密云农产品,对企业需用流动资金贷款,按期偿还本息,凭银行收款凭证给予全额贴息扶持。
(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着力提升一批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和扩大规模发展农产品加工、改进农产品包装、实施商标注册和有机认证、建立农产品专卖店,达到市级示范社标准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的扶持。
(三)支持品牌培育与市场开发,打造以“绿色、有机、营养、健康”为主要特征的密云农业整体品牌。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进入大中型超市销售,签订2年以上销售协议,给予50%的进店费扶持。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推进品牌建设。对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北京市著名商标的,分别给予一次性80万元、20万元的扶持。对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20万元的扶持。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一条
农村重点产业项目,统一实施项目申报审批(查)备案合同管理制。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以本县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主体,按照《关于做好201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确定的重点建设内容进行申报,所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县、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域总体规划的要求。
第十三条
项目审核。实行项目审核备案制,经项目实施地所在村委会初审同意后,报所在镇政府审核。
第十四条
项目审查。各镇项目审核汇总后,报县农委备案,县农委会同县农业主管部门(县农业局、园林绿化局、旅游局、农业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县直有关部门(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市政市容委、水务局、环保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联合审查,在规定的承诺时间内提出审查意见,审查结果通知相关镇政府,由镇政府告知申报主体是否实施。
第十五条
项目审批。新建农业设施(含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畜牧养殖设施、水产养殖设施)占地,由建设主体或经营者与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商一致后,持双方签订的用地协议,向镇政府提出用地申请,经镇政府审查符合要求的,由镇政府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审核,符合规定要求的,由县政府审批。镇政府具体监督设施建设和用地协议实施。其他项目经审核、审查通过后,由相应镇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项目评审。对500万元(含)以上的扶持项目必须通过县级投资评审。项目实施主体需向县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提供完备的评审资料,通过县级评审后,按评审后的预算确定扶持额度。
第十七条
合同管理。对50万元以上的扶持项目实行合同化管理,县财政与项目单位、项目主管部门签订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关系,确保扶持资金安全运行。
第十八条
项目监管。县、镇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对项目建设全程监管,确保项目的施工安全、质量达标、符合建设标准和进度要求。
第十九条
项目验收。项目通过审批备案后,各项目实施主体于本年11月底前完成批复的建设内容。完工后提出验收申请,由县农委会同县财政局、县农业主管部门联合验收。
第二十条
扶持资金兑现。县财政局、项目单位、项目主管部门三方签订项目合同后,考虑农业项目季节性因素,可按不超过财政补助总额50%部分先行拨付启动资金。待项目验收合格后,由县农委会同县财政局、县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编写项目验收报告,提出项目资金拨付申请报县政府批复后,由县财政局拨付剩余50%扶持资金。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建设内容必须符合《关于做好201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各项目建设标准详见县农业主管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县农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扬州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奖励扶持资金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规范市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奖励扶持资金的管理,根据《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意见>的通知》(扬府发【2011】25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政府设立市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奖励扶持资金(以下简称“中小企业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市区(包括广陵区、邗江区、江都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化工园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同时,为发挥中小企业资金的带动作用,对于列入全市中小企业重点工作计划、由县(市)实施的在全市具有示范效应的部分重点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条 本办法支持的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财政部联合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执行。
第四条 中小企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省、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诚实申请、择优支持,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五条 市中小企业局会同市财政局根据本管理办法确定的中小企业资金支持领域,负责编制《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本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重点、具体申报条件,负责组织项目申报、审核和项目实施的监督。市财政局还负责中小企业资金的预算管理、拨付、使用监督和绩效评估工作。
第二章支持领域及方式
第六条 中小企业资金主要支持领域
(一)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项目(A类):包括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A1类)、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A2类)、中小企业管理能力提升项目(A3类)。
(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B类):包括中小企业星级服务平台能力建设和公益性服务项目(B1类)、融资性担保项目(B2类)、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及服务项目(B3类)、中小企业经贸交流合作项目(B4类)、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项目(B5类)、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B6类)。
第七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以资助和奖励为主。根据项目技术装备和软件投资额、服务支出或收入金额、项目建设水平等情况统筹确定补助或奖励资金。
第八条 已获取财政资金支持以及上一已支持过的项目,本不再支持。
第三章资金的申请资格及条件
第九条 申请中小企业资金的企业或单位应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且正常经营一年以上;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四)无不良诚信记录;
(五)《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的其他具体申报条件。
第十条 申请中小企业资金的企业或单位应同时提供下列基础资料:
(一)项目申请表;
(二)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单位经营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
(五)《项目申报指南》中要求的其它需提供的资料。以上材料如提交复印件需加盖单位公章。
第四章申报程序和审核
第十一条 各县(市、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项目资金的申请审核工作。
第十二条 各县(市、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在本地区范围内公开组织项目资金的申请工作,并共
同对申请企业或单位的资格条件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汇总后分别报市中小企业局和市财政局。
第十三条 每年3月底,市中小企业局、财政局联合下发申报通知。各项目申报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于每年4月20日前将项目申请材料分别报送所在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各县(市、区)于每年5月10日前汇总本地区项目报送市中小企业局和市财政局。
第十四条 市中小企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建立专家评审制度,共同组织相关经济、技术、财务等方面的专家,依据本办法的要求和当中小企业资金的支持方向和重点,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
第十五条 市中小企业局会同市财政局依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支持的项目并对外公示。
第十六条 市财政局根据公示的结果,按照现行财政体制于每年6月底前下达专项资金。
第五章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十七条 市财政局和市中小企业局分别对中小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共同根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和量化标准对已实施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项目承担单位应按照规定要求报送项目实施情况。
第十八条 市中小企业局会同市财政局在终了后对上一中小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效果进行工作总结。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有违法行为的,一经查实将追回已经拨付的中小企业资金,并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市中小企业局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遵义市红花岗区农业局:
遵义市杨意养殖场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南关镇护城村罗家坝组,成立于2013年4月,投资人为杨意,主要从事肉鸡和蛋鸡养殖,从业人员5人,养殖场总面积140亩,大棚面积3200平方米。年出栏鸡5万只,年产值230万元。
从建立杨意养殖场以来得到区政府、区农业局、南关镇、农村远教办、村委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养殖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原来的养鸭改变为肉鸡养殖,自己投入资金建立了养殖大棚,对道路、场地进行了硬化,建立鸡粪堆放场和污水处理沼气池,养殖规模得到了发展和扩大。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我养殖场决定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蛋鸡养殖项目,蛋鸡5万只,投入资金估算需400万元。由于投入资金大,银行贷款困难,特向区农业局申请专项补助资金和贷款贴息资金150万元,使项目尽快投入生产。
特此报告
附件:遵义市杨意养殖场扩大蛋鸡养殖项目建议书
一、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阶段规律的产物
农业产业化是包括农业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农业经营形式。当社会经济条件不具备时,农业产业化是不可能产生的,人为地推行农业产业化也不会获得成功。由于在指导农村工作中,政府倡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于是有人误以为农业产业化是政府行为、人为因素。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不仅旧中国从未所闻,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也无人知晓。农业产业化的概念最早见诸于报端,恰恰是农村经济改革、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之后出现的。这说明农业产业化的产生,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农业发展阶段的规律性。
那么,人类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有的学者认为,在畜牧时期之后,农业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农业阶段、农工(农产品加工)阶段、农工商(农产品加工商品化)阶段。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者生产技能以及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农业生产发展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阶段。笔者认为,上述两种划分阶段的方法、提法虽有不同,但对农业发展阶段规律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古代,中世纪乃至近代都不可能出现农业产业经营的实践和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同农工阶段向农工商阶段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联系在一起,总是同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联系在一起。
农业作为社会物质资料重要的生产部门,从古至今在解决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方面有着其它产业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对几个农业阶段的考察,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农业在各阶段对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贡献有所不同,而越是接近和进入第3阶段,它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更大。其原因要归结于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运用,归结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农业自身发展规律。
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农业发展处于原始农业阶段。但这个阶段是来之来不易的,是我们祖先经过漫长的采集、狩猎时代并逐渐学会驯养动物、种植可食用作物之后,过渡到畜牧业和种植业,再经过若干年,农业从畜牧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的结果。原始农业之所以为“原始”,一则人类社会处于幼年时期,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极其有限;二则人们用以从事农业劳动的工具极其简单,如木棒、石块之类。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及殷周时期或稍后铁的发明、牛耕的出现,代表这一阶段农业生产力状况。与此相应,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尽管劳动者在农耕之余或为了自身需要也生产某些手工业用品,但农业和手工业是结合在一起的,并没有独立的工业部门或农产品加工部门。正如马克思所说:“最初,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不是分开的,后者包含在前者中。农业氏族、家庭公社或家庭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既包含农业劳动,也包含工业劳动,二者是同时并行的。狩猎、捕鱼、耕种,没有相应的工具是不行的。织和纺等等当初是农业中的副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13页)同时,由于生产工具落后,农业劳动所能提供的剩余时间和剩余产品,用于制造手工业品或用于交换的产品也微乎其微,无需专司流通的商业和产品交换的市
场。那时的所谓“市场”,不过“日中为市”、“以井为市”,简单的以物易物(如某类农产品换某种畜产品)而已。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研究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时,称这一时期为农业阶段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它没有工业、更没有商业。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也得到发展。分工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一方面促使原来在农业中处于副业地位的工业迅速发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又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另一方面分工引起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又与农业、工业相分离,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从而形成农、工、商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国民经济基本体系。商业出现之后,农业劳动者除自己仍要进行“卖”和“买”而外,可以把生活、生产所需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卖和买交给商业部门,自己安心从事农业生产。这对于劳动者积累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有利的,对于推动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阶段也是有利的。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除了生产工具有较大的改进外,劳动者的素质有一定提高。农耕方式也日趋精细。但总的说来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生产以自给为主仍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仅在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统治地位,而且在遭受外来侵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制度经过109年(1840年到1949年)的发展之后,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奇迹并未出现,农业和手工业原始的家庭结合——男耕女织也未被新的生产方式撕断。
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二三十年的农业改造,“吃饭种田”、“穿衣种棉”、“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的状况仍然存在。从农业发展阶段分析,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农业的集中劳动和统一经营、农产品的统购统销等多种原因,束缚了农业分工分业和商品农业的发展,加上把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加以批判,既打击了农民坚持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又阻碍或延缓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历史进程。但是,实现现代农业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世纪80年代初(70年代末已开始),农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特别是那些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首先开始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从而奠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怎样认识农业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产业化奠定基础?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当明确。
首先,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不等于实现现代农业。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内涵、组织形式、经营体制都很不完善,还不能说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即使农业产业化了,离现代农业也还有一段或长或短的路要走。
其次,农业产业化是通向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那种认为等现代农业实现了再发展农业产业化或那时自然就有产业化的观点是不对的。我们强调农业产业化发生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时期,是要人们在指导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既不能观望等待,以为条件不成熟,又不能一哄而起,违反客观规律。
第三,在实行农业产业化中,要重视农业生产专业化对推动农业商品化、社会化的作用。如果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分工和专业化不发达是自给半自给农业得以保存的条件,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把原来从属农业的家庭工业、副业、农业内部各业(如种植业内的粮食作物、养殖业内猪、牛、羊、家禽)一一分离出来成为新的独立农
业产业部门,则是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社会化程度的关键环节。而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来一个部门生产的产品,现在往往由几个部门共同完成。以农业为例,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小而全”的农业必然为大而专所取代,从种到收许多生产环节逐步成为专门的部门,如育种有种子公司、收割有收割公司、农产品加工运销有专业部门,不需要农户完成。专业化生产越发达,专业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合的要求也越迫切,这就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
第四,近现代农业发展中,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出现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乃至流通部门的结合、协作,或者农业生产部门与农业生产领域独立出来的育种、饲料生产、肥料生产等部门的联营、联合,都是在农业、工业分工的基础上,农业与工业、商业从专业化生产进而实现联合或农工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的开端。尤其是农业发达国家近百年(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在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都相继出现,并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和高于各自独立经营的效益。顺便说一下,农业发达的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虽有多年实践,但其名称不一定叫产业化。例如,国务院研究室农业培训考察组1999年赴荷兰、法国、对两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合作制实地培训考察。他们在“考察报告”中说:在两国20多天的行程中,没有听到一个荷兰人或法国人使用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词,但所见所闻确实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该报告还说:在欧盟国家看来,农业早就不是单一的生产环节,而是包括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即所谓“从田头到餐桌”,农业的效益来自这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这段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那就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务必在它的实质、内容上下功夫,切不可徒有农业产业化之名,而无产业化之实。
综上所述,在人类社会初期,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并没有生产、加工、流通之分;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了与农业相对的工业和商业部门,农业由合到分;但是社会进步和农业的现代化,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工业、农产品加工和运销部门与农业又产生融合、联合的趋势,实现农业由分到合。
二、农业产业化是经济内部必然联系的反映
经济的内在联系是经济发展规律在某一经济领域、经济部门(或产业)的反映。经济规律主要指明经济如何发展、沿着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由一种经济形式过渡到另一种经济形式,怎样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如农业发展为什么要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这样3 个阶段,这是经济规律回答的问题。农业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管理体制,为什么由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再到家庭经营;从农业与其它产业关系分析,为什么经历农业、农工、农工商的发展顺序?这就是经济内在联系要回答的问题。经济内在联系主要指明某一部门或产业如何运作和经营才符合经济规律,才能处理好产业内部(如农业)及其派生的产业(如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体系。
从上述认识出发,不难看出我国原来的农业经营和农业管理体制违背了经济内在联系的规律。农业合作化以后怎样经营农业,是合作社经营、集中劳动,还是家庭经营,分散劳动?是合作社只办一家一户办不好的事,如提供良种、技术指导、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那些适合农户干的农活、手工制品等则让农户放手经营?这些问题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不仅长期没有解决,而且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家庭经营被彻底
否定,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完全丧失。这就割裂了农业与农户家庭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什么农业适合家庭经营,古今中外是普遍现象?这需要从农业的特点上找原因。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这是农业生产和基本特点。
这个特点说明,要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农民必须对整个生产过程负责,并能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和变化,根据动植物生产的不同阶段进行精心照料和细致管理,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害为利。要做到这一切,生产者就必须有经营自主权,能够自主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相反,农业集中统一经营,农民失去了生产经营权,丧失了劳动力支配权,一切由别人指挥,其结果使主体(人)与客体(农作物)分离,使劳动者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改造或适应,以控制或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按照人们预定的目标发展,达到人们预期的最佳经济效益。这就是农业的特点使集中经营并不比小规模家庭经营优越的客观原因。
长期以来对农业经济内在联系的客观性认识不足,不仅把农户发展家庭副业或将产品拿到集市贸易出售,当作资本主义,弃农经商加以批判,而且把农业社组织一些专业组发展某种专业生产或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产品贸易活动,统统冠以集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予以取缔。这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长期只是代替农户经营农业,而没有发展专业生产、专业公司、专业市场,进而形成农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的联合体或一体化经营。究其原因,是人为因素割裂了农业经济内部的必然联系,导致合作经济组织的集体经营,既偏离农业经营固有的特点和方向,又没有承担起与农业相关的产前产后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化大生产的作用。
农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经营的分割是同管理体制割裂经济内在联系分不开的。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由于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思想影响,又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违背经济规律的情况更为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农村按行政区划分建立经济组织,实行自给自足小而全和行政割据的经济体制,一个社、一个队,就是一个“万事不求人”的小社会。这就从体制上割断了地区、部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为发展专业分工、社会化协作和联合设置了障碍。
二是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实行农工分离、农离分离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农业只能单一搞生产,而不能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加工成半成品、制品,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在远离农村的城市;商业部门只管收购、销售,不过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农业只管生产,也无权过问加工和流通,也不知道加工什么,收购什么。农、工、商各部门互不联系、互不关心,造成产销脱节,产需脱节,有的产品积压,有的供不应求。
三是部门分割、城乡分离,切断了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本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而管理体制却将再生产过程分割成很多部门和很多层次,各部门、各层次又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造成了相互扯皮,彼此推诿,妨碍再生产过程相互协调和经济的正常运行。特别是农业内部行业管理的分离,生产几个部门管,加工几个部门管,收购、销售几个部门管,每个部门虽有一个领导分管,却互争权利互不往来。这种体制既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也不利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应该看到,割断经济内部必然联系经营农业、管理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它一方面阻止农业以更快速度发展;另一方面截断了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合
作,造成农业结构单一,粮食几乎就是农业的同义语,农村结构单一,农业几乎是农村唯一的产业。为什么我国农村、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就多数地区来说,农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大多数农民连温饱问题也没有解决。难道我国广大农民就这样无能?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就落后到如此地步?回答是否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我国农民经过长期的社会斗争、生产斗争的锻炼,他们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他们人数最多,能量最大,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只要给他们一个用武之地,他们会演出农业丰收、农村繁荣、农民富裕的活剧来。在农业上,我们祖先靠人力加畜业,创造了“贞观之治”、“斗米三文”的奇迹,难道经过几十年代人努力之后还展示不出比以前人更辉煌的伟业?问题是不良的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捆住了农民大干的手脚,捆住了农业腾飞的翅膀。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基本认识:
第一,只有按经济内在联系来经营农业,才能增强农业自身经济实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弱质性问题。
经常听到人们议论: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种田;社会各方面军的资金不愿投资于农业,工商企业也不愿到农村兴办农字号企业。为什么?说到底就是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缺乏吸引力。撇开其它因素不谈,造成农业弱质性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农业经营方式没有把农业与关联产业有机地结合并形成利益共同体。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是能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农业内部分割经营的主要弊端有二;其一是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无论通过计划收购,还是市场交换,都远远低于它的实际价值,甚至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物化劳动的消耗都得不到补偿。其二,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转移到农产品加工、流通部门。也就是说盈利部门不在农业,农产品通过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增加的价值有一部门是农业部门创造的,而这部份剩余价值完全落入其它部门。如何把农业、工业、商业连为一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加工和流通增值的一部分利润返还于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已为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所证明。
第二,只有按经济内在联系来改革经济体制,才能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经营管理体制,为农业产业化、持续农业、现代农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和环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即改革农村内部管理制度、经营方式,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改革突破了旧的经济体制,找到了在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公有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找到劳动者、经营者、受益者统一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很短时期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温饱问题。但是家庭承包仍然带有小生产的色彩,与商品化、社会化农业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协调部门利益,在考虑各部门责、权、利基础上,解决经济内在联系问题,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农业来说,按经济规律办公事,就是按经济内部必然联系来办。因此,打破部门分割、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发展纵向的、横向的经济联合体,就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而农业产业化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项改革搞好了,才能解决家庭的承包遗留的“家家包土、户户种田”,小生产与大市场等矛盾,才能把农业从自然经济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才能造就WTO 新形势,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农民素质,按WTO 的规则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业、新农村。
以上分析可用一句话概括:按经济内在联系经营农业和改革体制,既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了外部环境,又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三、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对农业的新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农业及其经营体制。尽管在农村改革中建立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的特点,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既适应古老的牛耕,也适应现代的机耕,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应当长期坚持。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弱点也日益显露出来。这些弱点主要是:
1、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形式,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2、由此而很难打破家庭经营所形成的“小而全”生产格局,每户所能提供的农产品极其有限;
3、农户受文化水平、科技知识的制约,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更无力与国际农产品竞争;
4、农户居住分散,受交通条件、产品包装、保鲜等限制,即使有批量产品也难以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简言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打破县界、省界、国有大市场的矛盾靠家庭经营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经营,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合作,建立“农工商”、“贸工农”综合体,实行农商、农工、农业生产一体化,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就是建立适应市场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体制的必然选择。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农业的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为什么又要在保持家庭经营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其它经营形式呢?这是由家庭经营的二重性决定的,即它对发展农业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保证了农民在农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而这个主体地位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为此,建立其他经营形式时,绝不能否定家庭经营。重犯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的错误。这样才能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把农民积极性引导到发展发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上来。换言之,农业产业化并不排斥家庭经营。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实现后,家庭农场依然存在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大规模经营,而家庭经营规模小,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通过分工协作,才能形成规模经济和批量产品,比较顺利地进入市场。市场经济与农业经营体制是什么关系呢?农业产业化又怎样适应市场经济,把农户、农产品推向市场呢?
首先,农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在这里,市场对商品生产及其价值的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说它起决定作用,一是有了市场,有了消费者,还需要作为生产者的企业或农户,生产出消费者或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方可进入市场;二是商品进入市场后能否卖出去,是否为消费者喜爱,并实际上被消费者全部购买(即实现了商品价值)。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达到,生产者才可以说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真正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如果有市场(亦可理解为有消费者),但没有商品可上市;或有商品进入市场,但无人愿意来购买(亦可理解为没有消费者)。这两种情况有其一,都不能说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商品生产。
商品流通理论认为:生产决定流通,即生产出什么品种、多少数量,流通中也就是
这么多品种和数量;流通对生产起反作用,即流通搞得好,市场扩大了,生产必然扩大。从市场经济分析,流通问题实质上是市场问题,而市场问题,必须抓好两头:一头是生产、一头是消费。只抓生产不抓消费(也可理解为市场),同只抓消费,不抓生产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因为有了消费而没有生产(产品),同有了生产而没有消费一样,市场只是一个空洞名词,而不是现实的市场。笼统地说生产决定消费,或消费决定生产未必科学。马克思说过,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同时又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此,用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谁决定谁的辩证关系看待市场问题,既要抓消费,又要抓生产,二者不可偏废。
其次,进入市场的单位和个人都是不同利益的平等的经营主体。组成农业产业化的无论是加工企业、流通部门,还是农户,在实行产业化经营中都是独立、自主、具有平等权利和经济实体。产业化不论采用什么形式、什么样名称、都有没有改变参加者的主体资格,因为市场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位置的变换,而是物品所有权的转让。如甲到商场购买彩电,成交前,彩电所有者是商场,一旦成交付款,彩电的所有权就过渡于甲。倘若进入市场的企业或个人,不是法律上、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实体,交易者之间不是平等地位,那末市场交换可能因缺乏主体资格或产权不明晰而导致失败。这正是我们一方面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农户的独立地位,一方面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弥补家庭经营之不足,使农户能和企业一样平等地走向市场。如果农户一旦参加某种行业或产品的合作与联合,就失去主体资格,就不能再从事家庭中其它经营,那就有悖于农业产业化原则,有悖于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是没有姓“社”、姓“资”之分的,凡有市场的地方,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公私都可以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活动。我们说,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困难,并不是说农户不能独立自主地完成买和卖的市场交易行为。同时意在告诫农民,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为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市场)之间架设一座畅通无阻桥梁,步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
第三,市场经济对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商品化或发展商品农业。商品农业与自给农业不同,前者是为交换而生产,为卖而产;后者为了满足自己需要而生产,自给有余的那部分产品才进入市场交换范围。农业商品化与农业产业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商品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是农业产业化的条件,而农业产业化又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商品率越高的产业(产品)对产业化的要求强烈,反过来成为产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国外农业产业化最先起步、成熟最好的一般是奶类产业、蔬菜、水果产业一体化,这同此类产业的商品化是有关的。我国农业产业化也有类似情况。根据笔者对四川乐山市两个区(市中区、五通桥区)的调查,产业化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大都是粮食作物之外的产业的产品。如五通桥区近年来以7户花卉种植大户为依托成立了花木协会,通过“协会联大户,大户带小户”,使成员发展到78人,种植面积由500亩扩大到2480亩,起到连接生产与市场的纽带作用。该区1999年12月成立的生姜协会,采取产前技术培训,产中督促检查,产后外联市场、内联运销大户等,出现了产销两旺的态势。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与农业商品化,农业商品化与产业化之间的联系。当产品通过产业化这个载体经受市场检验,被消费者认可时,商品化会得一进一步发展,产业化也会随之而扩大规模,并拉长产业链条,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更多的农户和产品闯市场,经受市场竞争的“洗礼”。
第四,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增强竞争力靠农业产业化。因为市场竞争的基本规
则是优胜劣汰。因为市场竞争的原则是公平竞争,你要战胜对手,只能靠商品的质量、品牌、价格优势等,只能按国际规则办事,而不能靠不正当竞争手段。从我国农民素质、农产品品质现状分析,在市场竞争面前农民素质、产品的质量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 后,农民、农产品更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不仅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而且更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一是参与产业化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可以形成新的合力。二是通过产业化经营,增大科技投入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品牌。三是参与主体可以合理分工,有的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有的进行市场分析,瞄准市场研制新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四是进行智力开发,培训市场经济人才。智力开发是把知识和人的智能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和运用;人才不是天生的,要靠教育、培训,所以培训人才,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强竞争力的根本。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有一个著名观点: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和资本存量的丰寡。五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用特色农产品开拓市场,走向世界。
【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奖励办法】推荐阅读:
关于安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报告11-06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05-24
高青县关于促进订单农业发展的意见06-16
关于我市花卉种植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建议07-24
关于马鞍山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10-08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05-31
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10-01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10-10
农业产业化发展考察报告06-02
关于农业产业化情况的调研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