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工资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工资(推荐8篇)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工资 篇1

1、问题的提出

又一届毕业生即将离校,这些曾经怀着憧憬和梦想走进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历经四年的锤炼,如今他们走得好么?在即将毕业的时刻,他们是否像四年前考取大学一样,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事实并非如此,在新闻媒体上我们常看到,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加入到了失业行列。在经济体制改革、社会转轨的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进一步趋紧。由于专业间的差异,在这里笔者无力考查其他专业的就业情势,只想基于本人所在的专业分析一下法科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十年前,一个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国家司法机关,即使不能到司法机关工作而从事与其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很难。十年后的今天,送走了2000年最后一次全国律师资格考试迎来了国家司法考试,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国家司法机关已经成为不可能。即使想成为一名律师,参加司法考试也成为必须。当前,包括极少数知名大学法学院的法科学生在内,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绝大多数政法专业的毕业生签约率则降低到了历史最低。目前中国正在向法治社会转变,法律专业的学生应该是比较热门的,可现实击碎了曾经的梦想,一些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这不得不值得广大法律人深思。

2、法科专业就业之特殊性

(1)法治环境欠缺 1996年在中央领导的法制讲话中,江 泽 民指出:“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自“依法治国”的问题首次由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到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渐为广大社会公众所知悉。经过多年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法治观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主流思想,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针对目前中国的法治发展水平和状况,中国已经启动并将继续推行的法治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的触角已伸入立法、行政、司法等诸多法治环节。但中国几千年来崇尚“人治”、排斥“法治”的传统不可能立即得到彻底根除,人治的影响还将存在并发挥一定的作用,是完善法治环境的最大障碍。比如,行政行为的法治

化还不够完善,基层民主建设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司法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法律普及方面还存在薄弱等。对人治的信赖,寄希望于某个人,纠纷解决机制和规则充斥着人治的色彩,导致法律的权威难以真正树立。法治环境的欠缺以及由此产生的法治需求的低迷,导致法科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相对狭窄。

(2)传统行业饱和 选择法律专业的同学,除了因为法律职业的神圣和自己的兴趣,也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前景。从就业单位性质上来看,党政机关依然是法律类毕业生的首选,其次是企事业单位,二者占了需求总数的近70%。同时选择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等单位的也在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已经签约的2003届政法类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占到了40%左右,到一般企业单位的占25%左右,到部队、海关、武警边防的占到10%左右。

时下毕业生青睐的传统的就业行业,如政府机构、党政机关等,由于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 正在大大减少人员需求。目前正在推进的地方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幅度达47%;国务院最近一次机构改革人员精简近50%。大学毕业生进入这些机关都要经过重重考察, 参加公务员考试仍是目前法律专业毕业生进政法部门就业的惟一渠道。由于职位的有限,常常出现几十个报考者竞争一个岗位,必然导致大多数毕业生遭到淘汰。

(3)专业口径单一 虽然1998年进行了法学课程设置改革,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7年,我国的法学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法学专业的学生是被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由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等课程的学习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因此,学生能够真正选择专业选修课的机会是很有限的。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成良首先提出了专业选修课在课程中所占比例问题。“根据我个人了解的数据,我国法学院本科教学中,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比例为3∶7,至于专业选修课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就更低了,只占17%左右。也就是说,在法学院四年2700课时左右的学习中,本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选择职业的需要,自主决定学习的课程时间不到20%!”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权,导致了专业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单一,人才的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

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青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中国加入WTO后,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对法律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中,必须掌握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和外语等综合知识,只懂的自己的本专业远远不够。因此,应当给予法律专业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他们跨学科,跨专业,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目前的双学位和辅修制度下,法科学生一般是从高中文科类学生选拔,受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往往无力涉及理工科的专业;而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涉入法学领域,取得相应学位。具有其他相关学科背景的“后法律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纯法科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挑战。

(4)社会资本不足 社会资本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发展所必要的资本之一。科尔曼在论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中曾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它可以从功能上动员社会结构的各种要素,有助于个人或团体获得资源,掌握信息,从而实现特定目标。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得就业机会。就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社会资本可以保证创业资金的供给。在转型时期的中国,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大学毕业生本人,只有不断积累社会资本,才能有效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对在校的法律专业学生,应当积极走出校门,获取到律师事务所或政法机关实习的机会,向法律界的前辈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相结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同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面对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获取途径,较容易得到有利的咨讯,可以节约求职成本,弥补信息的缺乏,提高就业的机会。跟相关单位的接触,让更多人了解、认识自己,在与对方合作和共事中建立的良好关系,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5)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之冲突 目前,全国开设法律专业的大学已经近400所,在校法律专业的学生约36万人。自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普通高校法律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增长了几倍。一些高校追求建设综合性大学,在师资、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之际,先后设立了法律类专

业并大规模招生。除了法律本科的大规模扩招外,法律专科,第二学士学位等全日制教育,成人法学教育,在招生数量上也有了飞速的发展。除正规法律院校(系)外,还有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干校”。此外,还有函授、电大、自考、夜大、业大、职大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教育。由于法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热门专业,接受法学教育的机会在增加,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法学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自2002年首次进行了全国的统一司法考试,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并取得合格的成绩。统一司法考试虽然没有覆盖法律职业的全部,但是覆盖了法律职业的主要部分。自2002年实行司法考试制度以来,2002年司法考试的全国通过率是7%,2003年是10.18%,2004年是11.22%。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虽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从事法律职业。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并非招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也对法科毕业生提出了司法考试资格证的要求。自2004年开始,国家统一司法资格考试的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周六和周日,司法考试的报名资格要求已取得本科学历,事实上法律本科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不可能拥有司法考试资格证书。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在当前尽管处于寒冰期,但种种信息表明,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全国现有律师12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30人,英国15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别达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家,仅有4万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目前面临的种种挫折,只是暂时的。作为法律人不应坐享其成,坐以待毙,应当善于开拓,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信终会冰破泉涌,每个法律人都将无悔于自己的选择。

法学的就业前景,其实就是你自己的人生态度,只要你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法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的。这本不存在什么难易,好坏,只要你喜欢,努力了,法学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另外,那要看你为什么选择法学了,很多人是为了自己的就业,为了自己的前途,那样的话,学法学会很累,也很难学好。我们法学生,为什么学法学,为的应该是社会和谐,秩序安定。为的是别人的就业,别人的前途,这是新一代的法学生应该肩负起的责任。

空话很多,但是道理应该都懂,只要你还坚信理想与信念的力量能够击败空洞乏味的现实,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我觉得,你会是一个很好的法学生,我们欢迎这样的人加入我们的行伍。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工资 篇2

一、法学专业的传统就业模式

(一) 司法考试加律师型

是指首先通过司法考试, 然后选择律师事务所实习, 实习期满后从事律师职业。司法考试是国家统一组织的从事特定法律职业的资格考试, 初任法官、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以最快的时间计算, 从备考司法考试到律师执业需要整整三年。假设一名大三学生准备参加司法考试, 考虑到复习时间至少需要半年, 其最晚要在当年的3月开始复习以准备9月考试, 如果顺利通过考试将于次年毕业后申请《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在12月以后领取, 领取证书后办理律师实习手续并领取实习证书, 如果顺利此时已经是来年的2至3月份, 一年实习期满后如果顺利需要办理律师执业证, 正式领取律师执业证最快也要下一年的3至4月, 而此时其已经毕业约两年之久。但是, 以上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 考虑到一部分学生是在大三以后才准备参加司法考试、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极低、个别省市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拖延、办理实习与执业手续的不顺畅、对实习与执业的律师事务所的选择、个别政府部门不作为等因素, 真正能在这个时限取得律师执业证书并正式从事律师职业的寥寥无几。

(二) 司法考试加公务员型

是指通过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 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公务员考试是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的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录用考试, 根据国家与地方的公务员招考公告, 需要法律专业知识的公务员职位大多需要通过司法考试, 个别职位虽然不需要通过司法考试但是竞争异常激烈。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 笔试考试科目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这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备考, 因为考试成绩并非完全取决于考生的基础知识, 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考生的考场发挥、答题技巧、卷面字迹甚至运气等因素, [2]这给平时注重法律理论、法律制度学习的法学专业学生出了不小的难题, 即使通过笔试, 相关职位大多有加考科目, 再加上结构化面试, 往往让考生不知所措。另外, 真正将考生拒之门外的恐怕还是极低的录取比例和其他一些因素。

(三) 考研加教师型

是指首先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 二至三年毕业后选择高校从事法学教育职业。考研, 通俗的讲就是大学高级阶段的入学考试, 即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之意, 考研的大致程序包括与学校联系、先期准备、报名、初试、调剂、复试、复试调剂和录取。众所周知, 在大学本科教育并没有普及的情况下, 研究生教育更需要择优录取, 再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强等因素, 法学专业的学生考研更是难上加难。而且令人遗憾的是, 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高校法学教育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 很多院校都对应聘者施加了诸如具有博士学历、丰硕的科研成果、重点大学毕业等限制性条件。而此时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一般都没有参加过工作, 再加上年龄的增长, 大多毕业生不再想给家人增加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负担, 往往委曲求全, 虽然有一部分会进入高校从事法学教育工作, 但待遇较低。

二、企业法律顾问的市场前景

(一) 传统就业模式的作用有限

上述三种类型的法学专业就业模式都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 对于解决法学专业就业问题可谓杯水车薪, 更糟的是, 这种理想化的就业模式往往束缚了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思想, 认为唯有这三种模式才是成功的就业。事实上, 拓宽法学专业就业领域才是解决法学专业毕业生供需矛盾的有效方法, 对此, 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 有的建议在律师、公务员、企业法务部、销售类工作、外贸类工作、考研、出国等多领域拓宽就业渠道, 甚至包括转行;有的建议在中西部、基层领域拓宽就业渠道, 包括自主创业;有的建议在行业和地域两方面拓宽就业渠道。以上建议虽然用心良苦, 但是大多比较笼统, 很少有对企业法律顾问这一具体领域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二) 企业法律顾问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企业法律顾问, 具体包括两种人员, 其一是指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接受企业的聘请为其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员, 其二是指企业内部设立的专门性法律服务机构中的人员, 相对应的企业法律顾问就业模式就自然有两种类型:一是律师型企业法律顾问, 是指取得律师资格的企业法律顾问;二是非律师型企业法律顾问, 是指并未取得律师资格的企业法律顾问。与传统就业模式相比, 非律师型企业法律顾问为法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更现实的就业模式, 应当成为法学专业就业的重要领域, 实践也证明, 传统就业模式的三种类型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 相对于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法律职业, 企业法律顾问具有需求量大、准入条件相对宽松、发展前景广阔等诸多优点, 因此, 在法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 企业法律顾问尤其是企业内部法律顾问无疑拓宽了法学专业的就业领域。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而企业又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很难想象在没有法律服务支持的背景下, 一个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

2014年3月1日起施行的新《公司法》修改了之前《公司法》的12个条款, 其中有三个主要条文是亮点, 即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简化登记事项和登记文件。一方面, 《公司法》的本次修改是对企业市场准入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必将刺激企业数量的增加与相应企业对法律顾问的需求;另一方面, 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并不意味着企业法律责任的减轻或法律事务的减少, 这对法学专业就业是一大利好消息。

三、企业法律顾问对法学专业就业的新要求

企业法律顾问是一种法律服务的市场化需求, 其也对学生、教师和学校提出了新的期望与要求。

(一) 学生方面

作为法学专业学生, 应当改变对于教师的过分依赖, 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 根据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 自觉调整知识结构, 主动接触法律实务, 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的法律专业知识、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和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与良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合同审查为例, 单有合同法的知识是不够的, 还应当主动接触合同实务, 具有合同草拟、谈判、合同管理、沟通交流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合同法律实务中, 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对于合同的法律风险防控得十分“完美”, 但这种合同也会让交易对方望而却步, 最终使自己丧失交易机会, 因此, 法律实务并非是法律知识的简单应用, 而是探寻如何适用法律才对自己更为有利。

(二) 教师方面

作为法学专业教师, 应当侧重于对学生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 具体包括问题解决、逻辑分析与逻辑推理、信息检索、事实调查、交流、咨询、谈判、解决纠纷的程序、事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确认并解决道德困境等十个方面的基本技能, 以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作为互动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公司章程的制定为例, 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与公司管理层或发起人的沟通技巧, 而单纯的公司章程制定方面的法律知识应当属于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学的范畴。在公司章程的制定过程中, 很多人往往对于公司章程的制定本身较为熟悉, 只是无法与公司管理层或发起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而使该项工作一波三折。在法律人才市场化背景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 更是技能的培养着、经验的传授者。

(三) 学校方面

学校应当转变传统职能, 定位于服务型学校, 尤其是信息服务, 在市场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标准等方面, 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服务。学校职能的转变并非是一种责任的推卸, 而是对自身职能的重新认识, 要对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法律人才、学生应当达到何种职业技能标准等重要信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践证明, 学校是没有能力包办学生就业问题的, 因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符合市场需求才是就业的唯一途径, 而学生的职业技能符合市场需求当然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 而学校更多的是一种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同时, 学校应当深化校企合作, 仅在学校领导与企业高管层面的合作是不够的, 必须强化学生与企业内部法律顾问职位的直接接触。

对于法学专业的就业问题, 除了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的努力外, 还需要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本身的完善。虽然我国大小企业数量众多, 但是企业内部设置法律顾问职位的却不多, 并且目前企业法律顾问的社会地位有待提高、收入状况差别较大, 也正因如此, 企业法律顾问可谓潜力巨大, 对于法学专业就业而言, 机遇与挑战并存。

参考文献

[1]王立芳.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及对加强职业教育的启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4) :87.

[2]赵朋, 关志强, 赵伟, 王佳, 董彦萍, 何洪俏, 吴树新, 吴艳梅.浅谈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2) :221.

[3]裴倩敏.法学专业就业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2) :35.

[4]洪雁.关于法学专业就业的思考——《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有感[J].电子世界, 2013 (6) :151.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工资 篇3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创新型法律人才;就业指导

一、理工院校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理工院校法学类毕业生就业难之原因分析

1.社会认可度普遍偏低。法学专业在理工类院校普遍发展较晚,培养出的学生较专业类法学院校而言,社会认可率普遍偏低。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如何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找准定位,发挥自身院校的优势,培养出符合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相关单位人才需求日趋饱和。社会对法律毕业生需求略低。我国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岗位有限,对于法学毕业生的需求趋向饱和。

3.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眼高与手低的矛盾。少数学生盲目追求特定岗位,盲目追求高薪酬,北上广,使得这部分学生看不到就业的方向,“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

(二)理工院校法学类法学类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1.扎实的专业基础、复合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学生逐渐增多、双学位、辅修专业、跨专业考研等等是普遍情况。与其他文科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较,法学的优势也是相当明显,理工类院校法学专业生理科生源占有相当比例,与其他类高校法科学生相比,理科生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优势,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司法实务能力。他们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法律业务的熟练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以我校为例,近年来,毕业本科生50%、毕业研究生95%以上都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使得法学毕业生在从事律师业务、报考法检系统公务员时具有相当的优势。

2.活跃的思维和突出的实践能力。法学属于社会科学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就业单位非常重视对求职者思维能力的考察,学生对此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法学是面对社会实践而存在的,法学本身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法学毕业生在学习与研究中,必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以问题为导向去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这种培养模式决定了法学毕业生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提升理工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之路径分析

提升理工院校法学专业竞争力,设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全新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构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有重要的示范推广价值;“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向可以为理工院校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一种思路。将“创新型法律人才”理念有机地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中,最终实现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标,为提升就业竞争力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种契合之路。

1.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法学特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新行业的出现使法律的服务面不断拓宽,法律服务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诉讼拓展到经济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筑行业、能源、生化等诸多领域,而且,越是市场经济中的新兴行业,越是需要特别的法律服务。适应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理工院校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定位专业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

以E大学法学院为例,2012年获得“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建设立项。学院在学校的鼎力支持下,依托学校学科优势背景,加强学科建设,强化学科交叉特色,法律硕士(非法学)突出“专利法研究”的学科特色,培育“食品药品监管法”新的特色学科领域,适应社会对高端法学人才的需要,为上海的知识产权(专利)服务机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知识产权政府管理机构、食品药品政府监管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研究机构等培养紧缺的知识产权(专利)、食品药品监管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

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法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后往往都会感到自身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不能够很快较好地适应实际法律的工作。在法学教学中不能够只是生硬地去介绍法律条文,应该给同学们在教学中提供可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机会,以提高他们去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有资质的专业教师、足够的产学研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模拟法庭教学。在E大学,每个班级都会举行两次模拟法庭教学———刑事和民事的模拟法庭,在学生准备模拟法庭的过程中,会遇到未知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查找资料追根溯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所担任的角色制作相关的诉讼材料,包括庭审提纲、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辩护词、判决书等,有效提高了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在进行法庭辩论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

1.就业指导有助于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开展职业指导,通过课堂理论学习、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并把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尤其是作为理工院校法学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职业价值观确定发展方向,在公检法司、律所、金融行业、其他行业等就业行业选择中做出判断和选择。引导法学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指导毕业生突破专业限制,鼓励他们多到基层、到企业就业。

2.加强法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能力。应注重学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入学时加强专业教育,让他们对学科有大概的了解,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通过专业化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对即将毕业的法学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通过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来帮助他们找准职业定位,进而在毕业后找到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工作。

3.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提高就业岗位推荐的成功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下,作为理工学校自身而言应提高法学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要发挥自身优势。理工大学在科技领域具有庞大的校友资源,优秀的校友资源对法学类毕业生就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校友联系工作,无论是对毕业生自身还是对高校就业工作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秋华.从就业形势的变化谈法学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1).

[2]张宏标,尹宗毅.工科院校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

[3]袁晓新.模拟法庭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社会科学教学,2010(10).

[4]曾宪义,张文显.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2,9.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4

法学专业就业方向一:律师

中国缺律师更多,还有加入WTO,律师的作用就更大了。有很多人说,律师以后也不是很好当的,如果接不到案子,还不是一样吃西北风。没错,但,如果一个职业是稳赚稳拿,金饭碗,什么顾虑都没有的,那才就好,那么我还真相不出来有没有呀。律师的好与坏,大部分人都了解,也不多说了。但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这个职业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没考过司法考试之前,到律师事务所做律师助理,努力干,为着有个律师的未来,不也挺好的嘛,年轻人,不能那么看重眼前的利益,做什么都要努力。如果只因为一时的待遇差,辛苦就说这个职业不好,法学不好。那就不是这个专业的问题了,那是个人的问题。法学专业就业方向二:公务员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公务员都是一个不错的职业,也是一个热门的职业,其地位、其稳定的收入、完善的保障机制、还有定期的培训进修机会,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在中国当代,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在和平年代,最渴望的就是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有一个安定的法治环境,一切问题都有一定的规范,在这种情况下,法学,法学的专业人才是最急需的。虽然有人笑说,中央在开政治局的常委会就像在开清华的校友会一样,暗指中央现在的领导人都是工科出身。在这种情况下哪还用得着你法学这种只会用嘴皮子说说的人呀!其实,中国现在的领导人这所以大部分是理工科方面的跟中国当时的国情有关,中国的经过了长期的贫困落后之后,恢复经济成为了头等大事。在当时的情况下,经济的建设需要的就是大批的懂技术的专家来领导,在当时的背景下,诞生了大批的懂技术的领导人也就不出奇了。

然而,时代变了,法学是要在和平年代才能发挥作用的。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但要过得饱,更要过得好。怎样才能过得好呀。这就要求有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现在不是在提倡依法治国吗,所以法学专业人才大有可为。查查美国的总统资料,查查美国国会议员的职业背景,你就会发现绝大部分成员是有法律背景的。因此,从中国当代国情出发就不难发现,以后的法学人才,大有可为,特别是在公务员领域。

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公务员好竞争非常激烈,也许还存在着很多乱七八糟的关系问题。但是,只要你细心研究,你就会发现,只要是招考公务员,法学、法律专业占的比例很大情况下是最大的。最多的。怎样?这就说明法学专业在公务员招考的竞争中比其他人的机会大吧。特别是近几年来,法官的缺位很大。法学专业就业方向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

法学专业就业方向四:其他

学法学的不一定就要从事与法学相干的工作。这句话听起来好象在为法学的就业不好做掩护,但事实上,知识很多是相通的,不是因为你学了法学,你就其他的什么都不会,法学也可以运用于其他的不是要用非常专业的法律知识的东东,比如就管理,甚至是营销。

法学专业就业门槛

一、律师:考试是道坎

典型职业通路:律师助理 → 律师 → 事务所合伙人

关键点: ① 司法考试;② 经验。

职业状况:律师作为社会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加入 WTO,律师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懂 英语(论坛)和国际法的律师的职业前景十分看好。但由于现阶段国内法律本科人才供给过多,而且社会对本科法学毕业生的质量认同程度下降,因此就业情况不是很好,但优秀的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薪酬水平:律师的收入构成可分两种计算,一种是拿工资式的,事务所付工资,律师负责打官司,根据能力大小,高的年薪能拿到 30 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低的可能年薪只有 1 万多元;另一种是律师不拿工资,但挂靠律师事务所,律师得自己去找客户,根据业务提成,一般在 30% 至 70% 不等。并且,根据经济法、劳动法、知识产权的专项不同,收入也会有差别。总体来说年轻的见习律师一个月一般只有千元左右,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案源的增加,收入就跟个人的能力直接挂钩了,若干年后,天上地下的差别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老马识途: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通过 全国 司法考试。这项考试一般在每年 7 月份报名,9 月份考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难度大,通过率低。2003 年近20 万人参加考试,共有 17000 多人过线,通过率为 10%,2004 年通过率为 11.22%。司法考试的复习资料阅读量巨大、记忆的知识点繁多,复习到最后比的就是谁的韧性大,谁最能吃苦,要相信天道酬勤。制定复习计划贵在执行,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该不折不扣地完成,一般来说,计划用两年的时间通过该项考试是比较合理的。由于执业证书要实习一年后才能申请,所以在考到证书后,再找个律所挂一年,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直接从事律师实务了。

其次是工作经验。法律是一门 “世俗 ”的学科,法学界的很多老师都会涉足法律实务。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机会得到你的这些老师的青睐,能够在大学期间帮他 “打杂 ”的话,在你毕业时就已经拥有求职中最为宝贵的实习经验了。特别是研究生,因为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同时和导师平时的接触也比较多,因此完全可以利用条件积累经验。如果你的老师都不是那种一脚在海里一脚在船上的,也可以请他们帮你介绍,他们的同学、朋友开事务所的肯定非常多。另外,利用休息时间,去一些律所和外企的法务部兼职(实习),这些对毕业时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干得好,毕业后很可能就留在那里。

有的时候,某个老师在某个领域是专家乃至权威,他就会掌握很多的资源,这属于奇货可居型。平时多留意、沟通,在毕业时你想去律所,如果他们愿意代为引荐,那比你自己漫天撒网要强得多。

最后是如果毕业时,未能通过司法考试,那也还有机会。律师助理职务不一定非得拥有资格证书的,争取一下或许仍有机会。

二、公务员:竞争很激烈

职业状况:最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的火爆已经清楚地反映了这个职业的吸引力:稳定、收入较高、工作压力小、福利保障完善。

关键点: ① 公务员考试;② 社会关系。

薪酬水平:所在地区经济发达水平保持正比关系,各种收入 汇总 后一般要高出在所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一大截。

老马识途:在考国家公务员的时候,二级学科划分的专业并不那么重要,通常要求是学法律的即可,但有很多职位在报名简章上就会标明需要党员。法院和检察院在招人的时候对学科要求会很细,常常会注明 “民商法专业 ”或 “刑法专业 ”,当公务员和去法院检察院最大的好处就是 “稳定 ”,但其收入比不上律师,所以经常有人进法院几年又跳出来做律师的。其实,现在公务员和法院的待遇都不错,只是相对于做律师的前景,难免让人心有不甘。

另外,就是现在的企业 招聘 都不太看重的学生干部经验和身份,在公务员考试中仍然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面试 中,政治素质、反应能力、时事敏感度、组织能力的要求比较严格。建议有志于考公务员的同学提前去网上找一本《公务员考试宝典》之类的书仔细看一看,以方便有针对性地锻炼相关能力。公务员考试的录取比例也相当低,考试成绩 为中良都基本上没有希望,所以,要做好考前几名的考前准备。关系方面,如果有的话,在录取过程中能得到比别人多得多的方便,提前运作对那些普通的竞争者非常不公平。

三、企业法务部职员:待遇好要求高

典型职业通路:助理 → 主管 → 高级法律顾问

职业状况:目前国内只有大公司才设置这个部门,相对人才供给来说,职位数量很少。

关键点: ① 外语水平;② 专业功底。

薪资水平:外资公司的法务部对 新人 开出的年薪大概在 5 万到 10 万元,大型民企和国企则只有 2 万到 7 万元,但在职位上,一年经验能让你的年薪增加 2 万左右。

老马识途:和所有外资公司招聘的其他职位一样,出色的外语读写听说能力对得到法务部的职位至关重要。很多公司甚至派出外籍面试官,那样的话不能用外语沟通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

通常,民商法和国际法这样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更大,就业也相对较好,但热门的专业意味着应聘人数较多,竞争也更激烈。

如果能寻求到实习机会那是最好不要放过,拥有几个月的经验将能使你在和别的求职者竞争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四、其他:转行不一定是错

典型职业通路:职员(2-3 年)→ 主管(3-4 年)→ 部门经理

关键点: ① 沟通能力;② 学习能力。

从事其他职位,也就是转行。抛弃专业背景,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下的不得已所为,也是变通之法,我们能做的是尽量选择能用上法律背景的行业和职业。

销售类工作。法学专业学生的特长在于对合同法、证券法等经济法律的熟悉,求职过程中突出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岗位的联系。当然,在学校期间,必须掌握一些销售工作的知识,例如业务流程、行业职业现状,还有沟通技巧 ——能说服面试官放弃那些毕业于营销专业的学生而签下你就是对你的沟通技巧的最好肯定。

外贸类工作。对于有法律基础的学生来说,完全可以利用在校期间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商业法律,这对谋取该类职位以及在外贸行业有所发展的有利条件。针对一般公司对新人的要求,可以参加由一些有实战经验的老师所开办的培训班和课程:外贸流程,包括单据操作、业务拓展、货物质量控制等等。当然,做外贸最基础的还是外语水平,起码要有用英语沟通的能力。

总之,法律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都要慎重选择,是自己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法学专业毕业生薪酬指数:

1.毕业生1年薪酬指数:73%的法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1%。按照十分制计算,法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9,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2.毕业2年薪酬指数:58%的法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7%。按照十分制计算,法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1,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3.毕业3年薪酬指数:52%的法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7%。按照十分制计算,法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8,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法学专业应届就业率指数:

法学专业毕业生中,78%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或刚刚毕业时找到工作,22%的学生在毕业1年以后实现就业。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应届就业率指数为7.80,与其他专业相比,应届就业率指数属于中等。

法学专业发展前景指数:

法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25%,39%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70,与其他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

法学专业工作舒适度指数:

法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 篇5

工资待遇

截止到 2017年12月24日,38827位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 6196 元,其中0-2年工资3949元,应届毕业生工资6199元,3-5年工资6999元。

招聘要求

针对法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83%;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40%;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6%。

就业方向

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

就业岗位

法务专员、法务经理、法务主管、法务助理、律师助理、律师 法律顾问、法务、律师、人事专员、总经理助理、法律顾问、管理培训生等。

城市就业指数

法学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舟山。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958个]、上海[655个]、广州[488个]、深圳[374个]、武汉[241个]、朝阳[184个]、成都[183个]、杭州[174个]、南京[145个]、天津[99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舟山[25500元]、北京[10572元]、深圳[10000元]、河源[8999元]、广州[3999元]、石家庄[2999元]、上海[2749元]、南京[1500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法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法学类中的法学类,其中法学类共24个专业,法学专业在法学类专业中排名第2,在整个法学大类中排名第2位。

法学专业的就业现状 篇6

海文提供

“五院四系”不见了,开设法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却随处可见。截至2006年4月,全国有法学专业的高校达620所,在校生30万人。而在1977年恢复法学教育时,全国只有三所大学有法律系,仅招200多人。也就是说三十年间,开设法律专业的院校翻了150倍。相比如潮的法学招生,法学就业的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是物极必反的规律支配下的必然后果。不管是什么破烂学校甚至连刚升本的小学校也招聘几个刚毕业的学生当教师,招生来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来培养,培养的结果之滥自不待言,找不到工作当然是理所当然。法学专业是当今中国就业率最低的十大专业之一。以中国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毕业生为例,毕业后从事本行的只有13%,北京交通大学2006级法学专业104名毕业生中,只有3 人从事政法工作。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一个法学专业的正统王牌代表之一,一个代表非法学类院校中培养法学专业的大学的代表之一,都是相当不错的大学,这两所学校的法学就业尚且如此,其他学校的就业率当然不会比这好。现实需要正视,回避是不行的。这既是对那些扩招培养的大学来讲是个警钟,也需要那些一股脑热衷于读法学专业的高考学子们三思而后行,不要赶时髦,时髦总是要过时的。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工资 篇7

一、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三本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更难。面对着来自一流综合性大学和老牌政法院校毕业生的多面夹击, 加上法学专业本身对学历要求较高的特殊性, 夹缝中生存着的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绝大多数只能在基层从事法律工作, 且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从事对口专业。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 就业率较低

2014年6月9日, 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发布, 其中法学专业又一次登上最难就业十大本科专业排名的第四名, 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也仅为86.3%, 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独立学院既没有211、985的光环, 也没有百年名校的金字招牌, 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二) 就业层次较低

法学专业比较好的就业去向是公检法、律师和公证等行业。检察院、法院不仅需要学生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还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如果是中级人民法院或者市一级检察院招收公务员, 一般还要求考生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相对而言就业难度更大。而对学历没有过高要求, 只需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律师行业看似光鲜亮丽, 实则压力巨大。对于学生的社会关系、综合能力等均有极高要求, 且从事律师工作的最初几年会异常艰辛。因此独立学院的大多数毕业生都是在基层从事法律工作, 比如基层法院、基层司法所、企事业法务等。

(三) 专业不对口情况突出

法学专业要想有较高层次的就业就必须参加研究生考试或者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可是这些考试的通过率较低, 只有少部分同学有如此的幸运。剩下的绝大部分同学只能选择面向基层或者另谋出路。而基层的法律职业多数工资水平较低、工作量较大, 因此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本专业转而从事行政助理、文员、销售等工作。

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更难,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大家熟悉的缺乏名校品牌效应、唯学历层次论等因素以外, 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独立学院缺乏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没有和一流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做出明确区分, 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高深的理论素养, 又没有较好的实践能力, 高不成低不就。

(一)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缺乏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独立学院在办学之初, 师资力量、教学大纲、规章制度等都依托母校, 很多东西均为全盘照抄。加上新校建立时雄心勃勃, 部分学校就直接以母校人才培养方案为自己的目标, 过高的人才定位和相对较差的生源之间的极大落差导致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 容易出现用人单位招进来却用不起来的尴尬局面。

(二) 对实践教学缺乏重视, 师资力量和教学经费等投入不够

我国的法学教育传统一直以来重理论轻实践。外界对于学校法学专业的评价更多以考研率、司考通过率、就业率等为主要指标, 因此很多学校自学生进校之初就狠抓应试教育, 着重强调与考研、司考相关课程的教学, 其他内容和要求则一切从简。法学不是一门纯粹的理论学科, 非常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法治人才培养是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 我们必须加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 都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 不能简单地将实践教学理解为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否定其独立的存在价值。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 忽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知识应用水平的培养, 教出来的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做事,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毕业后无法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三) 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的体系支撑

由于我们长期对于实践教学的忽视, 导致实践教学相关研究严重滞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理论匮乏, 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和科学指引, 在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考评机制等很多方面完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 只能依靠自身摸索, 根本无法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对提高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简单思考

如何确保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摆在我们独立学院法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在学校还兼任班主任, 和学生接触比较多, 比较容易了解学生在学习、就业中的困惑和需求。学生的困惑源于对法律职业、法律实践的未知, 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了解法律职业、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我们应当改变过去不重视实践教学, 一味强调理论教学和考试成绩的思维定势, 树立全程实践教学的观念, 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接触了解各类法律职业, 了解自己能从事、适合从事什么样的法律职业, 从而减少就业时候的各种困惑。

(一) 准确进行专业设计和人才定位, 确保学生满足就业市场基本要求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应当立足本地、本院实际,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切不可脱离实际, 盲目制定。我们不是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 招收的都是全国顶尖的学生, 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深理论素养的理论性、科研型人才。我们的学生普遍进校分数偏低, 很多人对于过深的理论教学等接受程度不高。另由于三本独立学院学位的限制, 以后的就业大多局限于基层的一些基础性、实务性工作, 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主要是培养基层实务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 决定了我们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投入, 确保学生毕业进入用人单位之后能用得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充分进行市场调研, 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有针对性的对实践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 尽量缩短学生进入就业单位的适应期。比如去年江苏省高院在法院系统针对书记员推广亚伟输入法, 我院就准备调整之前开设的一般速录课程, 增设亚伟输入法培训课程, 邀请专门的老师前来培训, 而在具体的课程考核标准上参考泰州地区法院对书记员的考核要求做适当降低。

(二) 制定完善科学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 切实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实践水平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构建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形式改革、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教师考核评估标准改革等多方面内容。

1. 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依据和重要的质量保障。现行的教学计划往往单纯重视理论课程体系的安排, 缺乏对实践课程的安排。我们要充分了解各类实践教学方式的特点, 在一般的教学计划之外单独编定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同时根据相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整合实践内容, 有针对性的形成实践课程群, 改变目前各专业课老师实践课各忙各的, 毫无体系的现状。

2.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 创新各类实践教学形式。

在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上, 很多学校习惯于一次性投资, 觉得已经花几百万建成模拟法庭、诊所实验室等, 后期就不需要再投入了。但是很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需要经费支持的。因此各校应当专设实践教学经费, 由实践课教师编制开支预算, 学院教务部门进行监督核准。另外, 各学院在完善模拟法庭、实战演练、法律咨询等常见实践活动形式的基础上, 还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新实践教学手段。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为例, 我院法学专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学徒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该院历届毕业生当中有多名同学留在泰州当地从事律师工作, 经过多年打拼, 部分同学在律师行业崭露头角, 他们无疑是在校学生最好的实践老师, 最容易亲近的师傅。因此我们在征求所有做律师的同学意见之后, 安排在校生中成绩优秀、对律师职业有向往的同学给他们做徒弟, 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律师助理工作。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方法效果极好, 一个案子下来学生对于诉讼法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远高于单纯的理论学习。

3. 改革教师考核评估体系, 充实法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我们要改革现有教师评价体系,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具有考核作用, 而且具有导向功能, 只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才能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都需要老师的教育和指导。为了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应当彻底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 摒弃过去唯科研论的机制, 给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以政策倾斜, 允许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折抵一定的科研工作量或者给予津贴。同时, 也要大量吸收社会专业力量, 聘请检察院、法院、律所等单位优秀的专业实务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教学, 这样可以有效充实教师队伍, 形成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互补。

(三)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科学有效引导学生就业

为了减少学生在就业时的各种迷茫, 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在学生进校之初就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指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流。以我院为例, 新生入学之初就会给学生发放大学生成长规划, 要求学生进行规划, 既有每学期短期规划又有四年长期规划, 里面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通过书面了解学生就业目标之后, 我们对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个体分析。一般我们会把全面观察学生的任务交给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助理 (班主任助理一般由新生班主任自行从大二或者大三的优秀学生中进行挑选) , 他们会在平时上课时观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还有平时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比如, 对于专业成绩和英语成绩都比较好的同学, 我们征求个人意向, 如果没有需要立刻参加工作的同学, 一般都建议他们准备考研, 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而部分专业课基础过硬, 但是英语较差的同学, 如果人际交往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我们会建议参加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毕业以后从事律师行业;而部分性格比较内向安静, 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 特别是女同学, 我们会建议他们参加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招考。

法学实践教学对于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其本身起步发展较晚, 在体系设置、课程框架、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待系统研究和完善。加上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偏见和独立学院本身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限制, 想要在短期内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 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杀出一条生路还比较困难。但是笔者认为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方式、吸收实践教学社会专业师资等多种途径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一定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力和实践力的法学专业人才, 最大限度满足市场的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曹艳琼.独立学院法学就业困境的突围[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 (3) .

[2]高军东.浅谈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改革[J].科教导刊, 2011 (2) .

[3]吴贵春.论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蚌埠学院学报, 2014 (2) .

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工资 篇8

现行考试录用制度的状况

受传统的“精英教育说”影响,许多高等院校将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的确,我国的司法系统需要大量的法学专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法律专门人才,充实到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岗位当中,改变了公检法系统由大量转业军人担任警察、法官、检察官的局面,使我国的司法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自《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的颁布实施,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行业的就业门槛要求首先必须具有本科文凭的同时,国家整合了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一种职业资格考试,实行三考合一,建立了我国法律职业准入制度。被誉为“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资格考试,成为将大量法学专业学子拦在就业门槛之外的“拦路虎”,就业难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法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法学教育尤其是处于法学教育基础性教育的法学本科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日益凸现。

首先,作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其主要就业去向是律师、法官、检察官等。那么,作为法官、检察官的“第一道门槛”就是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确立为我国选拔优秀人才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其考试科目的设定、考试方式、程序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否公正?笔者认为是有待于进一步考查的。

其次,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不仅要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还要通过“第二道门槛”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考”的司法资格考试。许多招考单位在报名条件中就明确表明只招收具有司法资格的人员或者具有司法资格的人员优先录用。但应届高校本科毕业生当年能够通过司法资格考试的人屈指可数,甚至硕士、博士研究生不能通过司法考试也很“正常”。许多通过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走进法院、检察院大门的同时,又开始进行不懈的努力了――为通过司法考试而奋斗!

考试录用制度与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矛盾

两道门槛将大量的学子拒之门外,我们不仅要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经过四年高等教育的大学本科生却不能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呢?是我们的考试存在问题还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首先,从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全国绝大多数法学专业在必修课的设置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国家教育部确立了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即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学、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其他的选修课则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开设。除此之外,还开设了全校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应当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既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又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于人才培养是有利的。

其次,从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情况看,目前关于公务员的考试有国家招考和地方招考两种。包括第一轮的公共基础知识笔试和第二轮的专业知识笔试及面试。其中第一轮考试的科目主要是职业能力测试和申论。而职业能力测试包含了多方面的知识,如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学、行政管理学、逻辑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申论主要检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这些考试内容对于在校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并不难,因为大部分课程在校期间学习过,即使没有专门的学习过,通过自学也是可以掌握的。然而关键是第二轮的专业知识考核和面试,通过率就不容乐观了。笔者所在的高校法学专业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第一轮通过率能达到80%以上;而到了第二轮之后能够真正被录取的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除了客观存在的不公正等因素之外,确实存在着我们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缺失。一方面,专业知识的考核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际的应用,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很难把握,在这方面,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另一方面,多数学生没有受过面试的培养和训练,不知该如何应对面试所提出的问题,高校中的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就业方面的指导还是限于纸上谈兵,缺乏可操作性,真正到了面试的考场,学生不能自如的应对。因此,真正能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大学生的人数可想而知了。

第三,从司法考试的情况看,长期以来高等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衔接问题备受关注,在法学界也不断的争论和探讨。但是,司法实践部门与高等法学教育部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各自都想以己为主。从表面上看,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司法考试的科目是一致的,并不矛盾。但为什么会存在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通过率竟然低于非法学专业毕业生的人呢?这不能说不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悲哀”和“困境”。 学术界认为,有“中国第一考”之实的司法考试,在对法律职业体系的统一、法律职业人才的选拔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法学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和冲击。其一,有可能形成所谓“双学校现象”,各种专门讲授“考试秘诀”的“法学教育”会使本来就浮躁的法学界更加浮躁,不利于法学教育的稳步发展;其二,极低的过关率大大增加了从事法律职业的难度,将动摇法学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法律专业由“热门”走向“冷门”,不利于法学教育的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三,国家司法考试将可能使法学教育“空洞化”,走向以司法考试为中心,缺乏特色,使法学教育沦于平庸;其四,国家司法考试将影响法学教育的教育方式,法学教育可能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可见,司法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于探讨和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并不是供需数量方面的矛盾,法学专业的人才不是供过于求,而仍然是供不应求,而用人制度方面的限制才是制约法学专业人才就业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现行的考试录用制度与高等法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对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解决考试录用制度与高等法学教育之间矛盾的设想

针对目前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时所受到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培养目标的确立,即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有人认为:我国的大学本科阶段应当属于学历教育或通识教育,本科毕业后并不能直接就业,而需要在选择就业方向后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好的,但并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我国经济、文化尚不够发达,将本科教育定位于学历教育,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超出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应当看到,在目前进行高等教育需要家庭大量投资的形势下,许多家长和学生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谋求一份理想的职业。如果将高等教育定位于学历教育,许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普遍愿望,人们的投资总是希望有所回报,如果投资看不到收益的话,那么势必影响本科教育的发展。因此,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多元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需要合格的法律人才,立法机关、政府机关、公司企业乃至各行各业也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

其次,教育模式的选择及课程设置更加科学。综观我国法学教育制度及法科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应用能力培养的既有模式不难看出,其制度的设计包括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集中性实践环节五个方面的内容,学制4年。该模式从形式上看理论与实践俱备,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全国统一进行的司法考试的带动,各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加强了实物教学的份量和实践环节,有些高校甚至以司法考试用书代替了统编教材,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法学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注重系统法学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看,普遍认为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针对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法学专业大学生在本科阶段除以14门核心课程为基础外,还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就业方向,尽量在校期间通过选修课程、补修课程充实多方面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如确立考公务员的方向,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考试的科目、环节进行学习和训练;如确立通过司法考试的方向,一方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参加司法考试的培训;如确立其他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等。

作为高等院校应当为学生的多种选择提供条件,主要体现在教育模式的选择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上。法学专业应当以14门核心课程为基础,通过开设选修课、实践课、职业培训课等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就业方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打下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使法学专业的本科教育更具有针对性,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三,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途径。作为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避免好高骛远,确立新型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在实践中充实头脑、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也在实践中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转变“一步到位”的观念。同时也应当拓宽就业的渠道,据对我校法学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真正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人所占比例并不大,而更多的人所从事的工作是与法律有关的非法律专业部门,如银监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电视台等。可见,许多非法学专业部门对法学专业学生也有一定的需求,法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些部门同样可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取得优秀的工作成绩,因而就业时应突破过去单一的专业局限,到诸如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如工商、税务、城市监管、土地管理以及市政规划、公安司法等部门)、生产经营型企业(如企业的文秘部门、人事部门、营销部门、法律顾问等)、各类中介及代理机构(如房屋中介、职业介绍、保险经纪、演出经纪、税务代理及其他各种民事活动的代理等)。拓宽了就业的渠道,避免了“挤独木桥”现象,势必会使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发挥其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开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对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制约。

第四,完善考试录用制度。考试录用制度对于人才选拔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其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试科目的确定、考试方式的选择、考试程序的设置还需要不断的改革,尤其是在专业知识考核和面试考核阶段其透明度应当增强,应当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务员考试的权威性、严肃性,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司法考试应重点考查应试人员的法律思维能力与水平、法律知识储备与非法律知识素养的状况、法律实践操作技能等。尤其是法律思维能力与水平的考查应当是司法考试关键中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司法考试制度应采取有些发达国家的做法,非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没有资格参加这项考试。

上一篇:花桥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深入学习实践下一篇:基金会财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