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精选8篇)

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 篇1

社会实践报告

教育层次(本科或专科 : 专科 实践报告题目: 关于 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 人力资源管理 调查报告 分校(站、点 : 徐汇分校 姓名: 学号: 年级: 专业:工商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 日期: 2011 年 月 日 内容提要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具有先导性, 而且具有战略性, 所以 对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 业家、企业管理者都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但对于这些 问题并无特别有效地解决方法, 仍存在许多困惑。本文讲述人力资源规划的意义 和作

用, 通过人力资源的角度透视中小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于这些问 题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法。

提 纲

一、公司概况介绍....................................................1

二、公司人力资源构成现状............................................1(一人员构成情况..................................................1(二公司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情况....................................3(三公司管理模式和薪酬模式........................................3三、人力资源优势和劣势..............................................3(一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开发潜力....................................4(二员工学历处于中上等水平,竞争力较强............................4(三采用 A 管理模式,办事效率明显提高..............................4(四人力资源规划及工作分析欠规范..................................5(五培训管理......................................................5(六劳动关系管理..................................................5四、调查小结........................................................6 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公司概况介绍

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9年 1月,是互联网上网行为管 理及局域网信息安全领域的先行者,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网络行为管理产 品、服务

与解决方案。高鸿科技通过国家双软认定, 是国内领先的上网行为管理 软件开发商。公司总部位于国家级软件园—天地软件园,现有员工 30余人,全 部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公司研发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 交大、天津大学等知名学府, 从事软件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的人员, 占员工 总数的 60%以上。

在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发展源泉, 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一个根本保障。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能否管好人、用好人 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 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确定企业什么时候需要补充人员、补充哪些层 次的人员、如何避免各部门人员提升机会的不均、如何组织多种需求的培训等情 况。

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刚成立的 IT 中小企业, IT 企业 中的人才流动是比较频繁的, 如何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 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公司人力资源构成现状(一人员构成情况

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目前现有员工 49人, 其中内部退养 6人,待岗 1人,在职员工 42人。公司总体人员结构情况如下图所示:

上海电视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公司学历情况示意图 15 19 本科及以上 大专 高中及以下 15

(二)公司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情况 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扁平式管理结构,共分为四个管理层 次,即总经理、部门总监、部门主管、工作人员。在机构设置上,公司总经理下 设行政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营销中心、项目部。公司的人员分布状 况为总经理 1 人,行政管理部 4 人,人力资源部 3 人,财务中心 9 人,项目办公 室 9 人,营销中心 11 人。

(三)公司管理模式和薪酬模式 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原有体制的基础上对管理机制进行了深 入的改革,引进了 A 管理模式,实行目标管理。在组织层次上,采用扁平式结构,在薪酬模式上采用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薪酬模式。岗位工资按照公司的 管理层级实行固定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的确定是将管理部门和营销部门分开进 行,分别有各自的考评制度。

三、人力资源优势和劣势 3 上海电视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和劣势:

(一)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开发潜力 从公司在职员工的年龄情况来看,公司在职员工 42 人中,21-30 岁员工 10 人,占在职员工的 23.8%;31-40 岁员

工 11 人,占在职员工总数的 26.2%;41-50 岁员工 16 人,占在职员工总数的 38.1%,51-60 岁员工 5 人,占在职员工总数的 11.9%,整个公司在职员工平均年龄为 39.31 岁,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从年龄 上看,员工既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又能适应各种需要,不断学习,具有较大的 竞争优势。

(二)员工学历处于中上等水平,竞争力较强 从员工的学历上看,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职员工 42 名当中,有 3 名在职攻读 MBA;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17 人,占总人数的 40.5%;大专学 历 13 人,占总人数的 30.9%;高中和中专学历 12 人,约占总人数的 28.6%。从 数据上看,公司在职员工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 71.4%,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对于公司创造学习型组织是十分有利的。

(三)采用 A 管理模式,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上海高鸿恒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按市场化法则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按 照因岗设人、能岗匹配原则,建立和完善了合同人事制度,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引进了 A 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 办事效率。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分 为总经理、部门总监、部门主管、工作人员。公司设有总经理 1 名,下设五大部 门,分为行政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项目办公室和营销中心。公司人 员分布状况为总经理 1 人,总监 5 人,主管 8 人,工作人员 28 人。采用扁平化 组织结构是公司在管理方式上的一个突破,简化了原有的复杂、繁冗的办事手续,有效地缩短了企业的信息链,有利于组织信息的传达,办事效率明显提高。4 上海电视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四)人力资源规划及工作分析欠规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人力资源规划需要解决的两大核 心问题就是人员需求和供给。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是根据能力水平、岗位要求以 及组织发展战略要求确定所需员工的数量和类型的过程,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则 是确定组织内部和通过招聘能够满足组织空缺岗位要求的人员数量和可获得性 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制定相应的人才计划使人力资源供给和预测在一定的 时期内能够达到平衡。通过研究发现,目前该公司虽然对一定时期内人才的需求 的数量做出了预测,但并未对所需要人才的质量和可获得性做出合理的分析。也 就是说在拟定的招聘需求里,实际上并没有严格详细的标准表明公司需要的到底 是什么样的人才,同时对于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渠道、用多长时间能够得到满足都 没有合理的预

测。因此会造成大量的搜寻成本和面试筛选的时间成本。

(五)培训管理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培训学习环节相对单一薄弱,这是企业成 长发展的又一障碍。企业没有学习就没有成长,没有成长就没有发展,因此,加 强中小企业的培训学习工作对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觉得企业的培训应 该内训、外训两种模式。同时,公司也应定期开展相应的内部培训,时间长短不 管是一周或是一天。企业每年年初都应拿出一定的培训费用预算,做出外部培训 的年度计划,比如加入一些有知名度的咨询管理公司或职业企业培训公司,还有 定期请外部专业人士到公司进行培训的项目都应坚持到底,不能虎头蛇尾。当然,做这些工作的前提就是员工要有学习兴趣,如果员工没有学习的欲望,那么公司 的一切学习计划都惘然,所以,企业的培训要求公司自上而下全员主动学习,公 司领导首先要重视培训工作,要起学习榜样,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把对员工的培 训天天挂在嘴边,自己却从不参加学习,这种领导绝不会使企业形成学习型企业; 然后就是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企业员工是否具有学习欲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 力资源部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因此人力资源部在培训之前做好培训需求调查 工作是做好企业内部培训的首要环节。

(六)劳动关系管理 5 上海电视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使劳动关系双方的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得到 保障,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的关系,使企业稳定发展。更应该坚持实施和落实 它的基本原则:即兼顾各方的利益、协商解决争议、以法律为准绳、劳动争议 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我认为一个决心要做大做强的企业,也应该有相应的劳动 关系,尤其是公司的老员工和优秀员工,企业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其实更是为 企业留住人才的办法。总之,中小企业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应该抛弃大企业成 熟的人力管理模式,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体系及规 章制度,逐步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管理模式。

四、调查小结 我虽工作不久,对人力资源管理、策划工作还是知之甚少,所以非常感谢集 团领导给提供了调查学习的机会,让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 非常感谢高鸿恒昌人力资源部员工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的无私精神。通过调查,学习到了一些新的管理知识,懂得了在实践中锻炼出一个队伍对 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领域,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把 国际上最先进成果

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 篇2

一、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战略的实施

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以来,虽然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应用性人才,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也都相应地明确了广播电视大学的任务,但从总体上讲,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只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补充力量。教育行政部门对广播电视大学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也主要体现为解决电大生存与发展的困难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这就导致了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广播电视大学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不仅制约了广播电视大学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延缓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持续性发展。

以广播电视大学作为现实基础和实体依托建设开放大学,是党和政府适应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强烈需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和科学决策,构成了教育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的意义上说,建设开放大学既是国家战略工程,也是国家战略行动,由此使开放大学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开放大学在建设过程中自觉地以国家战略为引领,坚持把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建设的方向,在战略的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建设的思路。

第一,开放大学不仅把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崇高的责任担当,而且把实现中国梦作为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努力形成有教无类的实践形态,人人皆学的现实环境,终身学习的基本保障,学有所教的重要途径,因材施教的有效模式,人人成才的促进力量,由此使开放大学进一步增强了使命感,致力于通过自身的建设以及功能的发挥,谱写中国梦的教育篇章。

第二,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开放大学在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战略定位,集中体现为服务宗旨的强化,即开放大学必须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于人民群众现实的学习需求,服务于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推进,服务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由此使开放大学的建设进一步融入社会与人本发展的学习化过程。

第三,基于国家战略的理解,开放大学在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调整和完善发展的目标,即开放大学不仅仅把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发展作为出发点,从而把高于电大、新于电大、强于电大作为目标引领,而是把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出发点,从而在建设与发展上确立高标准,创建新模式,追求强功能。由此丰富了转型发展的内涵,同时实现了发展模式转型与国家战略实施的有机结合。

第四,为使国家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开放大学在建设过程中,自觉地防止可能出现的目的功利化和行为短期化的倾向,即开放大学不以试点的阶段性成果为满足,不以正式更名为终结,而是更加注重理念与思维的不断更新,改革与创新的持续推进,制度与模式的深化探索,特色与优势的过程积累,由此坚持了开放大学建设任务的全面性和发展行为的自觉性。

二、进一步坚定了新型大学的目标

作为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在长期的发 展过程中,尤其是1999年教育部批准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后,逐渐形成并不断明确了建设一流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目标。这一目标虽然借鉴了国际上开放大学的共性规范,也凸显了开放教育模式特征,但由于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既不是独立的办学实体,同时又被限定在成人高校的序列,这一目标显然只是开放教育发展的主体性建设目标,而不可能成为新型大学的实体性建设目标。同时,这一目标的确立也主要体现为广播电视大学的校本行为,并不是政府的决策。由此导致了这一目标在实施上的诸多困难,同时在功能与内涵的确定以及路径与策略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局限。

建设开放大学,虽然是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的强烈诉求,但已不再是校本性行为,而是党和政府的战略选择和科学决策。这一决策在制度层面上不仅确立了开放大学的实体地位和大学的本质属性,而且明确了开放大学的新型特征。正是基于新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开放大学在建设的过程中,勇于突破传统大学的发展思路,着力于建设模式的创新。

第一,依据新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开放大学实现了功能的拓展,即从“大学”、“平台”、“体系”的三位一体拓展为“三(体)系合一”。所谓“三(体)系合一”就是主动把服务功能向各级各类社会人群覆盖,致力于构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提高社会成员学习的有效性,致力于构建全民学习的质量保障体系;基于人本价值观,致力于构建社会成员自我、终身发展的支持体系,同时努力实现公共服务、质量保障、促进发展三大功能的有机整合。

第二,立足于新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开放大学致力于提高创新价值的显示度,努力扩大对我国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力,把新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具体转化为三大作用的发挥,即在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中发挥引领作用,在社会教育的开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在我国开放教育的模式探索与创新中发挥示范作用。

第三,基于新型大学的本质特征,开放大学不仅致力于模式探索的深化,而且注重于模式探索领域的扩大,在着力推进灵活开放的入学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公共性的支持服务模式,社会化的质量保障模式以及合作性的发展模式和体系化的运作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了办学主体的责任

作为我国教育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的产物,开放大学不仅被确立为新型的大学实体,而且被赋予了独立的办学主体地位,由此实现了开放大学办学职能与主体责任的内在统一。正是基于责任的担当,开放大学在建设的过程中自觉地加强了内涵与规范的建设,尤其是强化了质量保障的措施。

第一,为加快转型发展和提升服务能力,开放大学不仅增强了内涵建设的紧迫感,而且加大了内涵建设的力度。在加强新型大学实体建设的同时,重点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区域性发展的现实需求,科学地设置专业和课程;为提高支持服务 的有效性,着力于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为推进开放教育模式的深化探索和新型大学的建设,注重科学研究的开展。

第二,为保证开放教育的有序性和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开放大学不仅自觉地形成了强烈的规范意识,而且着力于加强规范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格按制度和程序规范 办学行为;明确学习的过程性要求,制订学习者的行为规范;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完善支持服务的行为规范。

第三,为提高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社会公众的满意度,开放大学把质量的保障作为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同时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举措。为此,开放大学把质量理念引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范畴,融入开放教育的模式,确立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质量思维和观测维度,形成了发展性和素质化的质量标准,加强了过程性和动态性的质量监控措施,探索并构建了开放性和社会化的质 量评价模式。

四、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政府的统筹

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虽然是省属高校,但由于长期实行的系统办学体制,事实上既存在着条与块的分割,也存在着条与块的冲撞,突出地表现为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在建设和发展问题上的隶属关系不明晰。不仅没有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框架,也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责任体系,导致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问题上政府的统筹和推动力度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广播电视大学功能的发挥上,任务和要求也不够明确,不仅弱化了政府的责任行为,同时也制约了广播电视大学地方特色的彰显。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建设开放大学,并不是传统办学体制的局部性调整,而是地方政府完善教育体系和优化教育结构的主导性行为,具有重大的体制改革意义。突出表现为地方政府不仅是开放大学的举办者,也是管理者,由此使开放大学的隶属关系得到了制度性或体制性的明晰,结束了条块分割和冲撞的状态,促使地方政府加大了开放大学建设的统筹和推动力度。

第一,省政府是开放大学建设的决策者。早在上个世纪末,省政府就启动了开放大学建设的战略谋划,并在其后的较长时间内对开放大学的建设进行积极的倡导。《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及时作出了建设开放大学的科学决策,并作为政府工程纳入了责任体系,为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

第二,省政府是开放大学建设的设计者。省政府不仅把开放大学的建设确定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项目,而且从省情出发,高度重视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制订,对开放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措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不仅为开放大学的建设确立了规范,也保证了开放大学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省政府是开放大学建设的推动者。为加快开放大学建设的进程,省政府成立了由副省长为组长的开放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对开放大学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协调和决策。通过相关文件的出台,对开放大学的建设进行指导,并对各级地方政府提出明确的责任要求,通过召开推进大会以及相关专题性会议,及时掌握开放大学建设的动态,并作出相应的具体部署,由此加快了开放大学建设的步伐。

五、进一步优化了转型发展的环境

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虽然是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教育服务中形成了相对的优势,尤其在提高社会成员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原因,省级广播电视大学长期孤立于地方高等学校体系之外,同时也存在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某种程度的游离状态,导致在发展问题上不能平等地享有高等学校的“国民待遇”,突出地表现在既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也不能充分整合地方性的教育资源。由此构成了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环境性制约。

开放大学的成立,不仅明确了地方政府作为举办者的主体责任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而且确立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发展定位,实现了开放大学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区域化战略的有机融合,增强了办好开放大学的社会共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认同。由此使开放大学的发展环境实现了进一步的优化。

第一,由于开放大学纳入了地方高等学校的体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既立足于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结构的优化、功能的整合,又立足于开放大学特色的打造,优势的彰显。加强了对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指导,积极为开放大学的探索与创新创造条件,主动为开放大学的建设排忧解难,尤其在入学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改革以及专业建设等方面,既重视规范性的设计和论证,又注重过程性的组织和协调。

第二,依据省政府的统筹和决策,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对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支持,不仅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开通并拓宽了政策渠道,而且把开放大学的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的同级财政预算,在校区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的同时,按一定标准对开放大学实行了生均拨款制度。

第三,在省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协 调大力助 推下,开放大学主动整合地方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普通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的优势,加强专业与课程的共建、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建设、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加快了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性质量评价模式的构建,同时加强了开放大学与 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社区与企业的广泛合作。

六、进一步加强了大学体系的建设

系统办学是广播电视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选择。作为系统载体的基层电大,长期缺乏大学目标的引领和大学规范的遵循,同时伴随着地方教育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整合,基层电大的实体地位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削弱,导致了办学系统与学习型社会区域化构建战略不相适应的状况。

为充分发挥办学系统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的特殊功能,省政府把原电大办学系统作为重要的依托,对开放大学进行了体系化的设计,明确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以市、县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建设市、县开放大学,并对市、县开放大学建设方案进行了审定,由此推动了电大办学系统向新型大学体系的整体性转型,促进了新型大学体系整体功能的优化。

第一,依据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和总体部署,各市、县地方政府以市、县电大为依托,同时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所建设的开放大学,既是服务于区域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方开放大学,同时又基于资源的共享性和功能的整合性而成为开放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充分发挥了办学系统的优势,又实现了新型大学组织体系的创新。

第二,开放大学的区域化布局,不仅推进了开放大学体系与学习型社会构建区域化战略的融合,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市、县开放大学的服务定位,加快了实体性建设的步伐。在地方政府的统筹和支持下,市、县开放大学加大了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强了与社区学院、企业以及社会教育机构的广泛合作。区域性全民学习中心和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第三,作为新型大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市、县开放大学基于大学的本质属性,强化了新型大学的目标引领和规范要求,无论是建设方案的制订还是具体的实践过程,市、县开放大学都提高了转型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与责任意识,加大了实体性内涵与能力建设的力度。

七、进一步推进了终身教育的实践

开放大学作为新型的大学形态,致力于终身教育发展的模式探索和机制创新,努力把终身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由此使终身教育的发展和体系的构建具有现实的载体和主体的依托,同时加快了终身教育的实践进程。

第一,广泛开展社会教育是推进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省政府不仅把开放大学确立为社会教育的主体而且赋予了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开展中的领军责任。依托新型大学开展社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策略的有效选择。

第二,立足于终身教育的制度化推进和机制的创新,成立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旨在通过学分的贮存、积累、换算、认证,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和学历继续教育的纵向衔接,不同类型社会教育的横向贯通。开放大学不仅是终身教育学分银行运作的平台,同时承担了学分换算、认证标准制订以及日常维护、管理的职能。

第三,开放大学充分发挥模式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扩大社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服务领域,在加强与各类社会教育机构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老年教育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学习环境的便利性,而且实现了学历继续教育向老年群体的延伸,标志着终身教育推进模式实践探索的深化。

八、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整体开放

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学习化形态转型,开放已不仅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理念,而且构成了教育创新的总体趋势,同时成为大学发展模式的战略性选择。开放大学不仅是开放的大学形态,而且在本质上表征着大学的开放。因此,开放大学在开放教育领域具有的相对优势以及取得的实践成果,对大学走向开放从而提高我国教育的整体开放度,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一,大学如何走向开放显然不仅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同时需要先行先试,为大学整体性走向开放开辟道路。因此,开放大学的先行先试虽然着力于开放教育模式的构建,但同时已注重为大学走向开放积累经验。事实上,开放大学的建设已越来越引起普通大学的关注,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也正在转化为共享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大学的建设为大学整体性走向开放提供了实践样本。

第二,大学走向开放是一个过程,需要有序推进。作为阶段性标志,普通大学正依托开放大学的网络环境以及体系和模式优势,把优质的校本资源转化为公共资源并不断增强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大学已成为普通大学走向开放的桥梁和平台。

第三,教育的整体开放不仅表现为普通大学的实体性开放,同时表现为高等教育的体系性开放。从开放的教育模式到开放的大学形态,从普通大学走向开放到教育体系实现开放,构成了教育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标志,在开放性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开放大学不仅是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重要的依托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开放大学是我国开放性教育体系构建的支持要素和促进力量。

摘要: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开放大学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文章从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坚定新型大学的目标,强化办学主体的责任,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优化转型发展的环境,加强大学体系的建设,推进终身教育的实践,促进教育的整体开放等八个方面,论述了广播电视大学到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一些显著特征和标志。

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 篇3

关键词:大学物理 开放式教学 研究能力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25-01

开放式教学,源于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型。人本主义学派科恩(R.C.Cohn)于1969年创建了以题目为中心的“开放课堂模型;建构主义学派斯皮罗(Spiro)于1992年创建了“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1]。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称为管理者、引导者、合作者、交流者。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通过开放题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地学变为 愿意学和我要学;通过开放题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目标[2]。

大学物理是工科院校一门公共基础课,有着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的特点。一直以来多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通常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总结一套针对某个章节的教学程序,形成了一套固有模式。每年上课拿出来重复,很少更新。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台上滔滔不绝,被动地接收知识。最后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唯一方式就是课程考试,“考试及格”或“考高分”成为众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之一,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学生模仿性做题,没有个性和创意。

1 开放式大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开放式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引领学生逐步迈入研究性学习的门槛。

2 开放式教学方法探讨

开放式教学模式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有不少议论认为,开放式教学影响教学进度,影响课堂秩序,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开放式教学的实践表明通过开放式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增加投入度,增加对大学物理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 学生讲环节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方法是主要内容。但是在IT时代,把知识作为教的中心是不够也不适合的。组织良好的数据库可以极其方便地检索、调用所需内容。而面向学生,教师可以提供的知识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学生可以容易地、迅速地从互联网和其他资源取得大量的知识。教师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以建议和指导,提示获取知识的途径、知识可能涉及的领域等。

比如,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这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了角动量定理之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得出角动量守恒定律,在学生讲解中发现,由角动量定理中刚体所受力矩为零得到角动量守恒定律之后,学生还讨论了满足角动量守恒的两种情况,同时找出生活中很多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实例。

2.2 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经常设置一些恰当的、难度适中的物理开放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些需要创造性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要害所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明确问题,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

比如,在学生讲完刚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满足角动量守恒会出现什么情况?”

通过此,就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它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

3 讨论环节

讨论课就是教师事先寻找和设计合适的讨论题,这些讨论题往往是由学生原有知识可以讨论和探究的。提前给学生准备,鼓励学生挑战现有结论,提出自己的方案和观点。

比如,在热力学基础这一章中,有一个讨论题“既然能量守恒,为什么还存在能源危机?”学生在讨论中会首先提到,热力学第二定律表面:能量守恒的过程未必能实现。如系统将吸收的热量全部转化为功,热量自动地由高温物体传至低温物体,尽管没有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但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由此,可以探讨出,热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有所不同,其他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电能等)可全部转变为热能,而热能却只有一部分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或者说,与其他形式能量相比,热能的“品质”变差。这意味着其他形式的能量一旦转变为热能,尽管能量的“量”是守恒的,但“质”却变差了,这就是能源危机的根源所在。通过讨论,学生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对这个比较抽象的定律加深了理解。

4 考核环节开放的评价体系

对于大学物理这样一门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我们学校一直采取传统的统考模式(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考模式具有能督促学生考前全面复习、而且相对公平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的优点,但是也存在形式过于单一、一考定终身的缺点。这样就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看重分数,培养出来的大多是只会解题的高分低能学生。大学物理开放式教学需要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可实际操作的课程考核模式,包括:(1)由于大学物理课程属于统考课程,需要参加全校统考;(2)每学期安排三次平时测验,测试方式可灵活多样,不以解题为主,如完成一个实验并解释其实验原理;解释一个或几个自然现象等,答案也可灵活多样,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由于大学物理内容较多,自学难度大。因而认真听课、做作业对学好大学物理至关重要。平时成绩是一种较好的督促手段;(4)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鼓励学生进行物理科研活动等,学术论文写作的成绩也占总评成绩相当的比重。开放式考核是对学生以上环节表现和成绩的综合考量,不同考核方式所占学生最终成绩的权重如下:命题考试40%,平时测验20%,平时成绩(作业,到课率)20%课堂讨论20%,小论文不占比例,作为奖励10%。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考核,引导学生在大学物理课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既注重掌握扎实的物理基础知识,又注重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开放式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一种更科学、更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开放式教学中,鼓励学生讲自学所得,课堂讨论,找茬挑刺等等,既是对教师的一种促进,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也在真正意义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枭径,焦道利.基于云计算的开放式教学模型设计研究[J].中國教育技术装备,2013(12):106-108.

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 篇4

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株洲市天元区群

镇湘云村所发生的变化

系别:新闻与传播系

专业、年级:10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调查时间:2012年4月25—5月5日

调查地点:湖南株洲天元区群丰镇湘云村

调查对象: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的农村现状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分散式调查法

调 查 人:**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随着国家对农村政策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完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的农村到各地的农村,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农村在我国的新时代发展中一直都是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所以时刻关注农村近年来的发展与变化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全面了解掌握农户的家庭经济和生产经营情况,建立完善农户档案,推进新农村信用建设,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发展而服务。主体:

为了进一步了解近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农村的变化,我开展了一场实践调查.首先我准备了80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基本题目有: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你的政治面貌:

A.共产党员 B.民族党派 C.共青团员 D.普通群众

3.你的年龄:

A.25岁以下 B.25—40岁 C.40—55岁 D.55岁以上

4.(1)目前您的家庭人均收入是(单位:元)

A.500以下 B.500—1000 C.1000—3000 D.3000以上

(2)80年代初,你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单位:元)

A.10以下 B.10—30 C.30—50 D.50以上

(3)您每个月收入中,大致的开销有那些(可选多项)

A.食物消费

B.衣着消费

C.家居条件消费

D.交通运输消费

E.娱乐消费

F.其他消费_____________

5.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生活的地方变化大吗?

A.变化较大 B.变化较小 C.没有变化 D.说不清楚

6.您认为家乡在这些年中变化最大的是哪些方面?

A.乡村建设发展,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改善

B.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企业发展

C.政治民主化进程加速,社会法制化增强

D.思想观念改变,逐渐易于接受社会新鲜事物

E.其他___________

7.您觉得改革开放以来给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A.市场经济发展,商品多样化,购物更方便

B.家庭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达到小康水平

C.与外界联系加强,拥有更多信息收集渠道

D.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周围人的道德素质提升

E.没什么影响

F.其他__________

8.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中,您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

A.变化较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大幅改善

B.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居住质量及环境适当改善

C.没有任何变化

D.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有所下降

9.(1)目前你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单位:元)

A.30%以下 B.30%—60% C.60%—85% D.85%以上

(2)80年代初,您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例?

A.30%以下 B.30%—60% C.60%—85% D.85%以上

10.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些年中,您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所变化?

A.变化较大,高等教育已经走入家庭

B.有变化,专业技能学习已经成为教育主导

C.有变化,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完成D.变化不大,义务教育无法完成E.完全没有任何变化

11(1)您认为改革开放中的一些政策实施情况是否满意?

A.满意 B.一般 C.无所谓 D.不满意

(2)若您不满意,是对哪些政策实施情况不满意?

A.医疗保障,慈善

B.医疗,教育,住房!

C.物价太高,尤其是房价,天天听大人谈这个

D.证券市场 医疗保障 低保....12.(1)目前您的主要休闲方式是?

A.电视媒体 B.网络媒体 C.外出活动 D.其它_____

(2)1978年时您的主要休闲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

13.您对改革开放这项基本国策所持的观点是?(可多选)

A.是一项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国策,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是一项伟大壮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C.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有重要意义

D.是中国与外界加强联系,增强交流的一个绝好契机,为中国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E.没有什么想法

F.其它__________

14.您认为改革开放给您的生活带来的不好之处是什么?

A.社会贫富加剧,发展不协调,生存条件恶化

B.社会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生存状态不佳

C.物价上涨,消费水平降低,生活质量不高

D.外来经济冲击过大,不适于民营与中小型企业发展

E.没什么不好

F.其他____________

15.您认为改革开放中的一些政策实施情况是否满意?

A.满意 B.一般 C.无所谓 D.不满意,因为_______若不满意,是对哪些政策实施情况不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您认为政府对于继续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应在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调查结论与分析:

分发这些问卷时,我针对不同的年龄群体发的问卷数量也不同,其中我发给年龄在50岁以上的有50份,年龄在30—50岁的发放30份,为什么只发给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是因为这部分人都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所以能更加的感受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统计了调查问卷的结果,其中第四题第一小问选D项的就有93.75%,其余的都是选的C项了,第二小问选A的占70%,选B的占25%,选C的占5%,从这两个小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实行改革开放前后以我所在的农村为代表的农村人均收入增加了至少30倍以上,还有人们的开销衣着消费、家具条件、以及娱乐消费比重均大幅增加。还有第九题第一小问选A的占72.5%,选B的占27.5%,所有的人都在A、B选项;第二小问选B的占28.75%,选C的占63.75%,选D的占7.5%,从这个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农村村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下降,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

对于16题,有人提出政府应该加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资,要在农村建立足够的农贸市场、农产品的交易市场,这样就有利于农民将自己的劳动成品换成真正的经济收入,再去增长农民自己的科技技术和农业知识,以利于真正实现农业的高科技化,也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总的来说,在此次的调查中,我们可以轻易的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发展,我国的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农村也都呈现出一片崭新的面貌,人们都住上了楼房,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甚至住上了别墅,出门也以小轿车代步,可谓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 篇5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七大C、十一届四中全会

2、你对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满意吗()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3、假如没有进行改革开放,你认为中国的经济能发展到今天的状态吗()

A、能B、不能C、不确定

4、改革是指对()的改革

A、对外的经济体制B、对国内的政治体制C、对国内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5、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你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比较不满意

6、你认为改革开放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影响吗()

A、影响巨大B、影响一般C、没影响

7、你认为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哪方面的成就最大()

A、政治B、军事C、经济

8、你认为现代人的心理道德素质是否需要进一步提高()

A、很需要B、无所谓C、不需要

9、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多少年能够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A、15—25年B、25—35年C、35—40年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是否让你很自豪()

A、是的B、一般C、不是

11、你是否看好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前景()

A、很看好B、一般C、前景堪忧

12、你认为接下来我国应着重加强哪方面的改革()

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 篇6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2.1935年,在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后,美国通过并实施了()。

A.《国家保险法》 B.《社会保险法典》 C.《社会保障法案》 D.《贝弗里奇报告书》 3.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中经常提到的“广覆盖”,是对()的一个表述。

A.社会政策资源 B.社会政策标准 C.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D.社会政策对象 4.一些政策方案可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风险,必须对各个被选方案的风险强弱程度、防范措施的准备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从中选择风险最小的政策方案,这是()。

A.价值标准 B.成本一效益标准 C.可行性标准 D.风险标准 5.储蓄保险型保健计划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雇员和雇主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新加坡 6.狭义社会福利服务是针对()的专业服务和生活照料。

A.社会需求 B.个人生活需求 C.公共需求 D.社会发展 7.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正式引入了()的思想。

A.参与式扶贫 B.定点式扶贫 C.开发式扶贫 D.多层次扶贫 8.1990年代,在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逐步建立了()的教育经费体制。

A.以教育税费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为补充 B.以非义务阶段学杂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辅、C.以教育税费为主,社会捐资集资办学为补充 D.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教育税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教育基金等为补充 9.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就业政策是()。

A.计划配置就业 B.全员就业 C.市场主导、政府支持 D.就业终身制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从()开始实施。

A.1994年6月 B.1995年1月 C.2007年6月 D.2008年1月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1.福利国家的主要危机包括几个方面()。

A.福利支出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B.全球化使福利国家的维系面临挑战 C.意识形态的问题 D.福利引发的负面效应 12.下列哪两个社会保险类别个人不需缴费?()A.工伤保险 B.生育保险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D.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13.中国社会政策调整的隐形程序包括()。

A.政策变通 B.补偿措施 C.分化机制 D.委婉化策略 14.蒂特马斯曾将社会福利模式划分为()。

A.残补式 B.和谐式 C.工业成就式 D.制度再分配型 15.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有()。

A.国家保险 B.现收现付 C.完全积累 D.部分积累 16.2007年,《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可享受廉价租房制度,内容包括()。

A.货币补贴 B.实物配租 C.经济适用房 D.住房修缮 17.下列是就业促进政策法规的有()。

A.《促进就业法》 B.《劳动法》 C.《劳动合同法》 D.《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18.社会政策实施受组织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

A.科层组织官僚化的影响 B.组织间合作与沟通的影响 C.组织与政策对象关系的影响 D.组织与政策制定者关系酌影响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9.现收现付模式:是指在一个或若干个财政内,根据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原则,依照本期的养老保险支出来测算需要收取的养老保险费用,通过在职的劳动者来支付现在的退休老人的养老金模式。

20.社会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制定的社会性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

21.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劳动者参加并履行缴费义务,对因失业而暂时失去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维持基本生活。

22.住房政策:针对住房问题,为了实现住房供需平衡,满足人们的住房需求,政府干预住房领域的各种规则和行动,这些规则和行动可能影响住房的供给、需求、数量、质量、价格、税收或占有形式等。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23.社会政策可行性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具有哪些特点? 答:(1)实证(中立)分析与规范(价值)分析相结合,即这种分析不只是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去对客观事实作出判断,而且还需要对社会政策方案做出价值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在各种备选的方案中做出价值优先性的安排。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即既需要用定量方法来对政策方案的实施及其各种影响作出分析,也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以具体把握社会政策与政策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

(3)政策主体意见与政策客体意见相结合,在可行性分析中,首先应当了解公众,尤其是政策对象对这项政策的意见。以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支持和遇到的障碍。

(4)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社会政策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因此在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收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问卷法、个案访谈法、实验法、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

24.简答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答:商业保险是指通过保险公司的商业经营,来收取保费,承担责任,保障风险的行为。而社会保险是指靠国家来强制执行的保险行为。两者的区别如下:

第一,两者的目的不同,或者说属性不同。商业保险是营利性商业行为;

社会保险是非营利性的政府行为。

第二,两者的手段不同。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手段,自愿交易完成的。社会保险是一种政府行为,借助于行政体系,强制实施。

第三,两者的运作机制不同。商业保险是通过商业公司运作管理,社会保险是通过政府下属的非营利机构,借助于行政手段运行的。

第四,两者实现的效果不同。商业保险不关心社会效益,而社会保险最终效果是社会安定和公平的效益。

第五,两者的保障水平有别。商业保险是根据投保人的投保份数提供保障水平,而社会保险是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来规定合理的保障水平,然后根据个人的贡献,订出一个合理的变动幅度。

第六,两者的保障能力有别。商业保险本身是有风险的,如果经营不善、或者风险突变,保险公司就会破产,从而失去保障能力。社会保险因为是一种国家政府行为,所以不存在经营风险。

第七,两者的保障范围有别。商业保险有很强的选择性,只提供可保的保险。而社会保险是为了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要求尽量扩大覆盖范围,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基本人生风险。

25.根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政策分为哪些模式? 答:根据政府在住房问题上扮演的角色或承担的责任,邓尼逊和温格逊将市场经济国家的住房政策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雏生型、社会型和全面责任型。雏生型住房政策是指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向大城市集中,人们往往以违规自建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政府虽然已经开始对住房采取某些干预措施,但政府倾向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应对住房需求。社会型住房政策指的是将市场当作解决住房问题最有效的办法,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住房问题,政府扮演一种拾遗补缺的角色。全面责任型住房政策是指政府把满足全体国民的住房需求作为自己的责任,并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26.在分析中国慈善事业存在哪些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答:中国的慈善事业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时代背景,但同时也面临着慈善意识落后、法制建设滞后、慈善机制发育不良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慈善的观念意识比较滞后,很多人做慈善更多地是从“积德行善”、“造福后人”、“因果报应”等角度来进行的,缺少自动、自发、并内化于心的动力,慈善的工具性色彩较浓。慈善的“恩赐”性特点依然存在,无论是慈善组织、政府还是社会大众并未从根部上改变“施予者”的视角,没有从平等的角度去看待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这与现代慈善理念也是不相符合的。

(2)慈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中国的慈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救灾捐赠管理办法》,但是综合性的《慈善法》和《慈善事业促进法》并未出台,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捐赠者的法律责任并未严格规定,对捐赠的具体方式、办法等也未明确。

(3)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有待提高,正是由于慈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慈善组织的行为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和行为规范,因而监督、管理、使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滥用捐款、挪用捐款的事情时有发生,影响了大众对慈善组织特别是官方慈善组织的信任程度。

(4)慈善行为的行政色彩依然浓厚,中国的慈善组织是从政府中剥离出来的半官方组织,比如扶贫-、教育、儿童和妇女等慈善组织。这些组织拥有政府的资金、人事、政策等方面的各种支持,通常是接受捐赠款物的最主要组织。但是这类组织的行政化色彩非常浓厚,人员往往属于政府事业编制,工作上受政府领导和指导,缺乏独立性,工作效率不高,专业化较差。从改良国民的慈善意识、健全完善慈善法制、促使慈善组织运行机制等角度论述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27.论述艾斯平一安德森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体制类型的思想。

答:艾斯平一安德森将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保守主义和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

第一,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这类国家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可以部分包括英国。这类国家的福利制度主要依托家庭调查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带有少量的普遍式福利津贴,再加上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他们主要奉行自由市场调节理念,反对国家过度干预,把福利对象污蔑为道德堕落者,把国家再分配计划说成是通向集权主义和人类奴役的道路。所以,他们尽量压低福利救助,促使人们投身市场,接受市场给出的任何社会分层结果。

第二,保守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这类国家典型代表是奥地利、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些欧洲大陆国家从来就不对自由主义表示臣服,而是对阶级身份和社会地位极力维护。他们由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转向了合作主义的政治体制,主要依靠国家、雇主和劳工组织代表组成三方协商机制,确立社会保险计划,保障既得利益者的社会权益。而对于那些体制外的失败者,通过严格家庭财产状况调查提供社会救助。强大的天主教传统使得它们的社会保险制度把家庭妇女排除在外,让她们成为外出挣钱丈夫的受益人,附庸在丈夫身边,提供家庭服务。

第三,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这些国家只是北欧少数国家。他们奉行普遍主义和劳动力非商品化原则,追寻社会的平等和团结。他们有普遍的非缴费型保险体系,根据生活需要来确定给付水平,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缩小收入差距。他们把家庭成本社会化,通过家庭补贴、社会服务来分担家庭的责任,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生活,而且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的平衡,以确保福利资源的充足。

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 篇7

1.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模式。自20世纪末举行首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以来, 特别是在2004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后,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逐渐加快, 诸多高校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尤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方针后,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政府主动参与并积极推动的新阶段。

大体而言, 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 纳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高校自我运作型。高校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和组织创业计划比赛, 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第二, 基于创业园技能训练的依托型。高校以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为龙头, 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 给予学生创业活动的仿真实际操作训练, 多视角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并进一步接轨社会性的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第三, 政府政策文件资金推动型。如辽宁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全省给予了18所高校“创业教育示范校”的冠名;杭州市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组建创业导师队伍、设立扶持基金、举办全国性创业大赛等, 有组织地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规范发展。

2.目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十几年来, 应该说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也面临诸多困境。首先,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与专业教育等同的知识教育, 只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增加创业知识传授, 或者仅仅强化学生的创业技能, 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着力培养一批未来的自主创业者和企业家, 这部分高校的认识和做法, 尚未深入到办学模式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其次, 高校、政府、企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政府和企业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尚未被高校很好地利用, 三者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合作联动的机制。政府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很大程度上重在强化学生的技能, 形成对创业的支持体系, 而没有涉及高校与社会建立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介入只局限对创业的指导和资金的支持, 而缺乏更大背景下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企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动力。第三, 社会支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在吃苦耐劳、安分守成的文化传统下, 大学生勇于承担风险、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还远未形成;教育政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倡导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 而在操作层面的引导力度不够;经济环境方面, 风险投资机制不成熟, 存在创业融资难等问题, 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拓展和成长。因此,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理念宣传重视与实际推进缓慢的落差, 需要跳出“大学”重新审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形成合力

(一)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形成合力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与高校传统教育教学工作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

首先, 它具有开放性。如果说高校是生产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社会机构, 可以与社会生产保持一定程度的疏离, 那么具有知识成果转化的创新和创业活动正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事实上, 创新创业活动也正是高校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入中心, 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 与社会其他机构开展合作的重要途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在开放的系统中, 通过高校与外界的紧密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 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更是学习者通过情境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 也是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有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更需要独立生存、自我学习、独立思维判断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公关、组织、管理能力, 这些能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

第三, 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传统教育要素中师资、媒介 (课程、实验材料、场所) 均可以由高校自行解决, 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不然, 从师资方面看, 不仅需要具有创业知识, 能够从事创业研究和教育的教师, 更需要具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实业家、高级管理人才、风险投资家等业界人士, 这是在高校体制外的;从媒介方面看,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科技孵化、资金运作等条件支撑, 这本身越出了高校的樊篱。因此,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走出高校的象牙塔, 从封闭运作的学校教育模式转向开放的多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 依靠“民、官、学”等多方力量, 建立起政府、民间组织 (包括企业) 、教育机构等多层次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二)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政府、企业的责任

1. 高校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高校是知识生产体系的上游组织, 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 因此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载者。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 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传授给他们世界眼光、基于国情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 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政府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和引导者,

同时也是这一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和投资者。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成为比资本更具有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 由人才推动的创造性活动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主要方式。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质量和能量, 而政府主导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向则引导着人才的走向。政府希望高校能够更主动地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一个契合点。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推动和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发挥其社会资源整合能力, 推进高校与企业界的合作, 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3. 企业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企业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 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受益者。以往企业大多在人才培养的后期才通过提供实习基地等介入高校人才培养,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企业界的作为更为全程化。从为有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风险资金”, 到企业和大学联合开发创业教育教材、课程, 从设计实施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到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 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兼职师资以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传承, 建立多种形式资金融通体系提供资金保障, 等等。另外企业界也可以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商业运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桥梁角色。例如, 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众多企业的合作堪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典范”。斯坦福大学为企业提供知识创新和创业者, 企业则为大学提供研究资金, 促进大学研究成果专利化与产业化, 提供创业辅导、创业场地、风险投资、人力中介及律师服务等, 为创新创业教育及其社会延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

三、着力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1.政校合作, 强化政府引导功能。创业型人才聚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更加重视与高校的合作, 采取多种措施, 引导大学生走上创新创业之路, 帮助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人才。一是和高校共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 为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建立起社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 包括创新创业培训、服务、扶持平台, 弥补高校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二是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与外部环境, 在工商注册、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办公用房、贷款减免利息等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条件,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是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 建构“孵化企业+创业指导+投融资支持”的一条龙配套政策,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 引导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 并组织业界力量担任创业导师, 参与创业指导和服务,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指导高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发挥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作用, 培养一支善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2.校企合作, 强化企业参与功能。企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离不开高校的支持, 而企业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阵地, 并且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企业只有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一是发挥资金优势, 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与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 扶持和培育一批优秀的项目和企业;二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选派一些经营管理精英到高校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 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实训, 使学生少走弯路, 规避风险, 成功创业;三是和高校开展“定单式培养”, 共同参与适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 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习实践基地, 同时在与高校的科研互动中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寻找机遇,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校内改革, 强化高校“造血”功能。高校除向政府和企业借力借势外, 其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尤为重要。一是要转变办学理念, 坚持按社会需求办学。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定位, 倾听社会的需求, 根据市场需求, 面向未来, 坚持学科链对接产业链, 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深化教学改革, 激发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在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 培养所有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在美国, 截止到2005年, 已有16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 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三是通过实践竞赛、创新创业基地、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为他们在各行各业创业做好必要准备;四是培养一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师资队伍, 同时聘请一些企业家、创新创业者、管理精英和技术专家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和实践导师。

(董世洪,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浙江杭州310015;龚山平,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浙江杭州310015)

参考文献

[1]陈腊文.高校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J].改革与战略, 2006 (06) .

[2]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02) .

[3]陈彦丽.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发展对策探讨[J].学理论, 2009 (17) .

开放大学社会调查实践 篇8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开放;一体化建设;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资源最集中的场所之一,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和作用。为了达到各类实验室利用有限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目的,实验室的开放运行已成必然趋势。建设高效开放的实验运行平台,是实验室开放走向良性循环、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随着实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从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模式到实验室开放政策措施以及实验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验室开放的目的

学校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目标,不断优化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专业主干课程要求全部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倡导基于问题和课题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提供开放的实验平台,以满足学生根据探究问题和内容进入实验室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的需要。

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要求实验室必须开放。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陈旧,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缺乏对学生的系统科研训练。同时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学生难以自主参与实验设计,实验教学缺乏探索性和启发性,客观上压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影响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科研训练体系,内容涵盖了课程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等实践内容,这就要求实验室必须开放。开放的实验室环境有利于教师开出更多高水平的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和创新实践课题,是充分发挥实验资源优势、促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保证。

开放实验室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是实验的主体,针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项目,都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探索。从实验内容、实验项目的确定,到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的设计,直到实验结果的预测与验证,均取决于学生自己的组织安排,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信息收集与加工、操作动手、技法运用、表达表现及成果物化等创新实践能力。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实验对仪器设备的组成、功能、用途和用法有较全面的了解,还可以接触并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及学术前沿,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

二、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是实验室开放的基础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实验室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服务,更好地体现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学校采取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方案,为实验室开放走向良性循环、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1.依托学科优势,整合优质办学资源。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我们进行了全校实验中心设置与建设的宏观布局,规划了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年建设目标。每年投入1200万元以上,以“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思路,打破以往按课程设置实验的传统方式,将全校49个传统实验室进行重新整合,调整结构和优化布局,建设了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和土木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计算机、经济管理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一批校级实验中心,这些实验示范中心已经向全校本科生全面开放。

2.在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方针指导下,学校明确规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实验室都要承担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任务,并按以下四种模式进行开放。

第一种模式是通过各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设“主要实验室功能介绍”等开放性选修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可以了解学校各实验室的功能、科研方向和开放情况,为以后学生进行开放实验奠定基础。在2008年有19个实验室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主要实验室功能介绍”课程,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以后的实验室开放建设中,学校还将提供套餐式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切实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和实验室开放工作。

第二种模式是将实验室的部分科研项目作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中,开展科技演示性实验和科技专题案例教学,并落实在课程教学大纲中,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演示及案例教学教授和主讲教师的工作量按双倍计算。

第三种模式是各实验室结合承担的重大科研课题,为本科生开设开放性的学术前沿讲座。此种开放可以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科研究方向,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有的放矢。

第四模式是结合工程实际课题和科研实验室特点,指导并承担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综合实践任务,为学生的专业创新实践提供开放的实验平台。实验室良好的科研环境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责任感,同时为有志于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的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途径。

3.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实验平台自主研发是提升实验设备水平和实验开放层次的重要手段。学校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桥梁与隧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国家级重点学科,研制了一批科研教学兼顾、独具轨道交通特色的实验系统,为学生开设专业综合实验和自主创新实验提供了根本保证。利用“轨道交通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网”、“青藏铁路GSM-R系统”等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完善了光纤通信实验平台、现代通信网络实验平台和无线通信实验平台;首创了基于网络控制的动车组特色实验系统,开发了一批模拟动车组牵引与制动、动车组装备、信息显示等内容新颖、技术先进的动车组实验教学仪器。这些实验系统解决了学生不能到现场亲自操作的问题,提升了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水平,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环境。

三、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建设是实验室开放的根本

学校以2008年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根据培养方案的总体框架和“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

能力、求创新”的总体目标要求,系统设计构建了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平行并重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综合考虑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的知识结构与框架,以及学生各种能力、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统筹考虑,形成了基于通识教育、学科门类教育和自主教育三个层次的纵向多层次、横向多模块的实践体系结构,突出了学生创新潜质和个性化的培养,给学生更大的开放选择空间。

1.教学内容从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拓展到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从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拓展到科学研究全过程的综合素养训练。各实验室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自主的、灵活的实践开放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修课计划灵活安排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在教师辅助指导下进行实验、测试、处理和数据分析,变过去教师完全主导实验为现在学生可以自主实验,避免简单机械的模仿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2.科研训练体系的建立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从单纯的课程实验拓展到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自主实践中。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课题进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立项和参加学科竞赛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实践,学校不仅会为学生配备导师,给予经费资助,而且要求所有实验室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开放的实践环境。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接受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践、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严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等系统的科研训练,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而且可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探究新事物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是实验室开放的重要保证

开放的实验室建设,仅仅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美的环境是不够的,必须把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培育高水平的实验队伍,这是开放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保证。

一是专兼结合,将高水平的教授引入实验队伍中,负责建设高水平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完成实验体系和内容的建设,使理论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此举促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以及一批教学成果的诞生,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是直接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到专业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实验技术研究工作和实验教学工作。从而很好地改变了实验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了整体素质,保证了实验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部分学院还采取了新引进的博士要在实验室工作两年的政策,此举对于缓解目前人员现状、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和加强实验室建设均有积极作用。

三是积极引进工程实践背景强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实践教学队伍中来。这些人员的引进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水平。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实验室的专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的学历、职称普遍偏低,而且管理工作任务繁杂,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很难有时间和机会继续学习和深造,造成知识老化和素质降低,严重制约了教学仪器设备的高效使用和深度开发,同时难以推进实验新技术的采用、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很难满足实验室长远发展的需要。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加强对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以适应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了实验室队伍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制度,有的放矢。通过采取实验技术人员校内培训、选派年轻的优秀实验人员参加校外学习以及定期选派人员到国外学习交流等措施,鼓励教师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管理经验,整体提高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科研团队,创造机会让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种研讨会和交流会,追踪科技前沿,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并结合教学和科研成果自主设计开发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五、管理运行制度建设是实验室开放的保障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是开放实验室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组织制订了《实验室(中心)开放管理实施办法》,依据不同层次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对实验室开放模式进行了分层次的设计和实施。以服务教学为主的基础实验室和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向本科生全面开放,以服务科研为主的实验室包括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有组织地向本科生开放。

为了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通过网上预约或到实验室登记预约,可以在开放时间内到开放的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学习和项目实践,打破原来按班排课、固定时间上课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开放。避免了学生集中上课时间实验室空闲、下午晚上实验室拥挤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加强学校实验室的开放建设不仅是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推进学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高校实验室开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和不断创新,才能提高开放实验平台建设水平,发挥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庞思勤,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行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32~34。

[2]叶民,借“质量工程”契机推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32~34。

[3]朱秀民,搞好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7(3):109~110。

[4]张雅君,周宇,建立实验室开放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23~25。

[5]刘拓,屈波,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82~84。

上一篇:网络营销实战技巧下一篇:村居计生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