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调研文章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风建设调研文章(精选8篇)

作风建设调研文章 篇1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作风建设的思想升华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我们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领导干部的作风关系党的整体形象和执政地位,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命,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十八大以来,通过系列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干部作风建设有了明显改观,但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整治“四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学习教育等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干部作风整体不断好转,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及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思想作风不“振奋”。突出表现在:一是宗旨意识淡薄。对待工作拈轻怕重,只想别人多为自己服务,不想多为他人服务,取得一点成绩就想得到组织的“回报”,遇到一点困难就回避退缩,或者怨天尤人;在个人的名和利上斤斤计较,就是占不上便宜也绝不能吃一点亏,否则就耿耿于怀、消极以待,甚至向组织吵闹;即使属于正常的政策执行,只要觉得与自己的利益

—1— 愿望有差距,就会以各种理由规避或“变通”。二是不思进取。部分机关干部感到提拔无望,缺乏奋发向上的动力,放松对自己的党性修养,人生观出现偏差,愈来愈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倾斜。个别同志工作标准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是因循守旧。主要反映在开拓创新意识不足,缺乏锐气。满足于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习惯于依样画葫芦,不善于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善于适应新形势的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想到的是上级如何规定,以前怎么做,别的部门怎么做,然后才是自己怎么做。

(二)学风不“端正”。突出表现在:一是学习氛围不浓。一些机关整体学习的氛围不浓,干部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业余时间忙于“三圈”应酬,脑子空空,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学习动力不足。在学习中摆样子、做表面文章,制度很多、花样很多,但学习不求效果,仅满足于应付检查;有的不刻苦不钻研,学得不深、不全等等;有的单位领导常常找借口不参加理论学习,有的领导心得体会、阶段小结甚至述职述廉报告也叫别人代写。三是学用脱节。没有弘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的学用“两张皮”,学归学、用归用,不会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甚至说一套、做一套。没有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三)工作作风不“务实”。突出表现在:一是“文山会海”“检查多”。忙于参会,忙于发文,忙于应付检查成为许多机关 —2— 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机关中往往是文件发得多,具体落实少,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二是办事看人定速度。有的机关干部打着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的幌子“不作为”,而形成“领导急,群众急,一些办事人员不急”的所谓“科长现象”。有的遇到熟人办事,就特事特办;遇到不熟悉的或一般群众就随意刁难,一次能办的事要人家跑几趟。三是只重形式不务实。有的工作存在应付检查而没有形成工作机制常抓不懈;有的太强调文字汇报,文章写得好,单位就出成效,出现只出经验不见成效的怪现象。还有的工作务虚的多,务实的少,落实工作只停留在下文件,成立领导小组上,因此造成领导小组过多过滥。四是推诿扯皮不协调。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如牵涉的部门多几个,协调起来就不容易,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甚至推诿扯皮,导致事情久拖不决。五是纪律松懈不勤政。有的机关考勤制度形同虚设,存在上下班迟到、早退和中途脱岗现象,出工不出力、扎堆聊天、上网炒股、玩游戏或上班期间办私事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四)领导作风不“开拓”。突出表现在:一是民主意识淡薄。表现在民主意识不强,主观臆断,听不进下属的意见;一些领导干部搞“一言堂”,独断专行,强迫命令。二是发展意识弱。思想不开拓,谋求经济发展的路子办法不多。表现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意识淡薄,执政为民理念不够。有的部门利益至上,本位主义比较严重。工作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乐于搞形象工程,—3— 做表面文章。三是联系群众少。有些领导不愿与群众接触,不与下属交流,除了要求下属工作外,对他们其它方面的情况漠不关心,没有进行很好的交心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方面情况,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五)生活作风不“严谨”。突出表现在:一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一些单位吃喝风还比较盛行,只不过现在场所更加隐蔽了,由过去的大酒店转移到了农家乐;部分单位公车管理使用还不规范,许多领导干部上下班、接送孩子、参加宴请都以公车代步。二是休闲娱乐、情趣不高。有的干部生活情趣不高,沉迷于玩扑克、打麻将,甚至以休闲、娱乐为名参与赌博。有的是干部之间相互赌,有的则到社会上去赌。三是铺张浪费、讲求享受。有些机关干部节俭意识不够,办事不计成本,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有的干部讲求享受,到基层出差搞超标准接待,除酒菜太丰盛吃不完造成浪费,还要卡拉OK、洗头、洗脚等,住宿费超标让基层支付。

二、干部作风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理想信念迷失、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还有干部监督管理上的缺失所致。深刻分析原因,归纳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负面影响较大。消极腐朽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是干部作风问题的重要诱因。一是不良风气的侵蚀。在社会不断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不良的思想、风气趁虚而入,对党风、政 —4— 风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也侵蚀了一些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渐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二是腐朽文化的纵容。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那些通过庸俗关系获得利益收入或得到升迁的人,被人们看作有能耐、有本事,成为向人炫耀的资本。干部吃喝玩乐等生活作风问题,在一些人看来,存在这些小问题、小毛病的人太多,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与其他腐败相比,最多算是“小腐败”。正是在这种社会心态的放纵下,致使一些领干部生活作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干部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从近年来查处的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来看,干部作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关键还在于他们自身出了问题。一是理想信念动摇。理想的滑坡是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危险的动摇。少数干部在生活作风中表现出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正是由于他们丢掉了党的根本宗旨,放弃了对崇高理想和高尚情趣的追求,导致人生价值观扭曲,精神空虚,欲望膨胀。二是攀比心理作祟。在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朴素、节俭的观念受到很大冲击,而贪图享受、追求奢华则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基础。一些干部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康,面对种种诱惑难以沉住气、稳住神,最终被欲望所支配,在错误的歧途上越走越远。

(三)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失控是干部作风问题泛滥

—5— 的重要原因。一是监督体系不完善。在我国,干部作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个人隐私问题,社会公众乃至组织都无法有效监督。一方面,由于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执行不到位,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权力运行缺乏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由于监督体系不完善不科学,干部“生活圈”、“社交圈”方面的监督制度不完善,致使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难以及时发现,组织上对干部作风问题难以实施有效监督。二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出台了不少干部教育管理制度,但一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一些制度在执行中变形、走样,致使干部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三是惩治力度不够大。与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相比,工作作风问题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节。近年来,单纯因吃喝玩乐、找 “情人”、“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被查处的干部较少,绝大多数生活作风问题都是调查经济问题时带出来的,许多案件即使带出此类问题往往在处罚上也被忽略。

三、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对策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针对当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原因,抓住“四个环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一)加强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一是强化 —6— 政治理论学习。在内容上,当前主要学习十八大精神、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同时,还要学习党章和党的历史等;在方式方法上,要做到丰富多样,要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定期开展学习成果讨论活动等;在措施上,建立干部理论学习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学习的管理监督和考核,定好学习任务,抓好监督考核,按照学习取得的成效划分等次,给予奖励或处罚;在效果上,要做到“精”和“用”,做好学用结合、学用转换。二是经常性地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要针对不同阶段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专题的党性党风学习教育活动,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三是注重典型引路。坚持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示范引导,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开展“廉勤兼优”党员干部和“廉内助”评选活动,使广大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先进典型的带动下自觉锤炼自己的作风。

(二)突出整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基层意见最大的问题改起,从群众要求最强烈的事情做起,加大整改力度,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掩饰、不护短,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自身特点,到基层单位、到服务对象中去,到矛盾多意见大的地方去,广泛听取意见,找准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到突出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长效机制不建立不放过。

—7—

(三)强化监督,健全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健全监督网络。主要是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网络。必须重视党内监督尤其是班子内部监督。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等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参加组织生活,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群众监督具有直接性、广泛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努力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广泛了解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评价。同时还应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强化舆论开放度,通过制定有关制度,确保其正常发挥监督作用。二是实行全程监督。着重解决现行监督滞后问题,必须把事前监督、过程监督和事后监督较好地结合起来。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加强主动监督,加强事前防范和过程监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对他们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包括八小时以外的主要表现。

(四)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制度建设。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要建立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聘请专家定期讲课与知识更新制度;在作风方面,建立健全调研制度、优质服务制度;在决策方面,建立健全决策程序制度,包括决策前的调研考察制度、决策中的论证征求意见制度,决策后的督办落实制度;在保持班子团结方面,建立工作沟通制度,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在约束方面,建立完善和实行谈话提醒制度、组织部门与纪检部门联系通报制度、离任审计制度、群众反映领导干部个人重大问题回复制度、谈话诫勉制度、干部考核情况反馈制度等;在生活作风方面,认 —8— 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相关制度,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保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作风建设调研文章 篇2

1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瑞昌市山地资源丰富、气候好、环境优, 青山、九源、花园、南阳等山区, 土壤与植被状况好, 昼夜温差大, 是种茶传统地区,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加工原料的主产地。

1.1 发展种植情况

近年来, 瑞昌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走高山云雾绿茶和白茶并进之路, 高山云雾绿茶和“安吉白茶”都是立地条件很好的生态有机茶。目前, 全市已有茶园面积20hm2, 在建茶园146.67hm2, 投产茶园面积66.67hm2。茶叶主要分布乡镇:范镇、青山、花园、武蛟、肇陈、南阳等地, 其中:范镇113.33hm2、青山80hm2、花园133.33hm2。建园主体基本以种植大户为主, 目前全市6.67hm2以上种植大户8户。新建茶园都是6.67hm2以上成片开发, 有3个正在建设的新茶叶基地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

1.2 生产加工情况

瑞昌市目前引进了浙江安吉县仙子茶场、金彪茶场和长兴县泗安绿鑫苗木场等在瑞昌市投资建设新茶园。九源仙子茶场66.67hm2, 总投资7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投产, 产品为“九源仙子”白茶, 投产后盛产期茶叶年产量1.5万kg, 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安吉和满足九江市场;金彪茶场46.67hm2, 总投资5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完成建设任务, 产品主要是白茶;长兴泗安绿鑫苗木场在花园建茶叶基地133.33hm2, 总投资1400万元, 预计2014年春建成, 产品主要是白茶。

1.3 品牌建设情况

重点建设青山茶业有限公司、九源仙子茶场等中型茶叶加工企业, 注册了“雾春”、“九源仙子”等茶叶商标。“雾春”茶在2012江西“浮瑶仙芝”杯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2013年9月生产问世的第一杯红茶“瑞红1号”由青山茶业有限公司生产, 其香气为浓厚的甜香型, 且锐高而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 堪称茶中的“茅台”。

2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潜力

瑞昌市茶叶生产规模不大, 影响力也比较小, 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茶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发展, 在组织领导、资金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茶产业发展很快, 茶产业正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2.1 独特的资源优势

瑞昌地处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 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年平均气温17.3℃, 地面温度19.2℃, 降水量1583.9mm。全市适宜种茶山地面积6667hm2, 青山省级森林公园、范镇、花园、南阳等山区具有发展茶叶生产非常优良的山地土壤、环境与气候条件, 且劳动力资源配置方便,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特别是青山林场为庐山姊妹山, 最高海拔921.3m, 平均海拔540m, 适宜种植茶叶面积达666.67hm2, 一直以来都是优质庐山云雾茶主产地。

2.2 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群众愿意种。盛产期茶园667m2产值一般可达1.5~2万元, 纯收入一般为1~1.5万元, 667m2劳动用工支出2000元以上。发展666.67hm2优质茶园产值可达1.5~2亿元, 纯收入可达1~1.5亿元, 农民用工35~40万个, 农民工收入2000万元以上, 种植茶叶利润大, 致富快、群众积极性高。二是上级扶持种。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要求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江西省绿茶面积达到13.33万hm2。九江市政府启动了大九江茶品牌整合工作, 并拿出茶叶专项资金3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三是地方鼓励种。2010年以来, 瑞昌市制定了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并对新建规模化标准化茶园667m2补贴1000元的扶持政策。3年多来对新发展的茶园安排了330万元专项茶叶经费, 扶持建成了青山、武蛟、范镇、肇陈、南阳5个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3 广阔的市场前景

茶是最佳天然保健饮料, 被称为“21世纪饮料之王”。随着人们对茶饮品认知认同程度的不断提高, 茶产品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从发展趋势看, 货真价实的名优茶将长期供不应求, 但随着消费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变化, 会相继产生和呈现有机茶热、保健茶热、地方名优茶热的发展趋势。茶叶生产走产业化之路, 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的高效益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多年来,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茶产业, 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总体思路, 发展规模、品质提升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以原生态, 无农药残留、品质优良享誉市场, 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3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瑞昌茶叶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努力, 得以长足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因起步较晚, 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品牌效应较低

瑞昌市茶叶规模小, 实力弱, 质量意识和名牌意识低。茶叶目前产量低、档次低、市场占有率低。虽然近2年来瑞昌市青山茶业公司和九源仙子茶场先后注册了“雾春”和“九源仙子”茶叶品牌, 并作了宣传, 但品牌效应较低。

3.2 科技水平较低

一是产品单一。主要是多年种植且已退化的群体种。二是机械化程度低。机制茶少、机械化采摘应用率低, 造成劳动力用量大, 生产季节劳动力不足, 生产成本偏高, 生产效益低。三是包装水平低。一方面, 部分企业没包装, 套用“庐山云雾茶”包装, 这些包装不仅不符合茶叶包装所需要的密闭、阻光、防潮等基本要求, 而且违法。另一方面, 部分企业虽有自己的包装, 但设计特色不鲜明、文化品味及档次不高。四是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部分种植大户缺乏长远战略目标与科学管理机制。

3.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瑞昌市还需加快速度培育能引导和带动企业、茶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如茶叶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7月份成立, 但许多东西还有待规范和完善, 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尚未成立。

4 瑞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虽然茶叶的国内外市场潜力巨大, 但要做大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特别是近年来茶叶行业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行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 发展瑞昌茶叶产业, 必须按照产业化的要求, 做好品牌和市场文章, 进一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提高瑞昌茶叶的知名度, 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 才能做活瑞昌市茶产业, 实现全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4.1 服务是前提, 首先要做活茶产业“看”的文章

让瑞昌的茶叶有“看头”, 就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要上下形成抓茶叶产业的共识。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瑞昌市茶产业发展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的关键时期。茶叶产业收益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来源。同时, 发展茶叶生产对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发展茶叶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切实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要求, 不断推进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市领导挂帅, 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为推进茶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加强茶叶工作的领导, 保持资金扶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抢抓机遇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三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服务。明确并严格落实乡 (镇) 、村各级各部门服务茶叶产业发展的工作责任, 完善建立层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 帮助解决茶叶生产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营造更加利于茶叶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

4.2 企业是主体, 根本要做活茶产业“喝”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喝头”, 就是要抓企业产品质量, 关键要抓龙头企业产品质量。一是建立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机制。每年确立1~2家重点龙头企业, 整合项目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扶持, 确保每家龙头企业项目扶持资金不少于50万元, 带动企业投入不少于200万元。二是要严格生产管理。强化落实茶叶专业技术队伍服务茶叶种植、修剪、管抚、病虫害防治、采摘、加工营销等工作职责, 引导、鼓励、扶持种茶农户实行机械化生产, 提高茶叶生产效益;设立茶叶技术推广财政专户基金, 专项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生产新工艺研究开发等, 确保茶叶生产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加强制茶行业滥用农药、化肥, 无证照经营, 卫生不达标以及制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重大问题监管;实行茶叶收购户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申报注册登记制度, 取缔无证收购, 规范茶叶市场交易, 确保茶叶市场有序经营。三是推进科技创新。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 按每3.33~6.67hm2一个技术人才的要求, 制定千名技术人才培训计划;每年推广一批适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 使茶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3 品牌是关键, 重点要做活茶产业“说”的文章

让瑞昌茶叶有“说头”, 重点是要加大瑞昌茶叶的宣传度, 而品牌最有说服力, 唯有打造统一品牌, 才有实力做响做强。一是准确市场定位。根据全省茶叶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市场需求, 确立以名优茶、礼品茶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方向。二是确定运营思路。即统一品牌, 统一标准, 统一包装、统一宣传, 统一质量监控。三是打造品牌。现在, 全国的各种推介会、展销会很多, 我们也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快速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实力。安吉县从2001年起, 连续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 举办地从安吉到上海、北京, 影响力也从周边几县市到全省、全国, 产生的效益越来越显著;同时他们还在其他的途径上加大宣传推广, 如在设立外销窗口的城市做小规模的公关活动, 在媒体上加强认知感的宣传, 与业已成名的名茶合作, 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等措施。这些措施, 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要利用各种宣传推介机会, 利用各种媒体, 广泛宣传瑞昌品牌茶叶, 提高瑞昌品牌茶叶的知名度。四是拓宽营销渠道。加快茶叶一条街建设, 使之成为瑞昌茶叶走向市场的主渠道;建立茶叶销售网站, 实行网上宣传与网上营销;建立销售窗口与销售专柜, 展示瑞昌茶叶形象;借助旅游景点平台, 让游客亲手摘茶制茶, 丰富旅游内涵, 延伸产业链, 同时推介地方特产。

4.4 文化是保障, 核心要做活茶产业“玩”的文章

做好服务大文章 建设和谐美校园 篇3

一、教育为民生服务

近年来,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在教育为民生服务方面不断采取新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

1.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狠抓专业建设。学校目前拥有5个教学系部、19个普通中专和中级工专业、4个高级工专业、3个“3+2”大专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和计算机及应用是省教育厅认定的省级重点专业点,汽车修理、汽车驾驶、公路工程是河南省人社厅认定的省级示范专业;汽车维修专业被河南省人社厅确定为河南省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二是做好招生工作。在中职学校招生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学校连续3年保持了良好的招生态势,稳中有升,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超过3000人,短期培训、继续教育规模超过5000人。开办了普通中专教育、技工教育、“3+2”分段式大专教育、对口升学教育、本专科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初步形成了普通中专、技工、“3+2”大专、对口升学、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三是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调整了实验室布局,新建了汽车实训中心,争取到了上级划拨的500万元汽车实验室项目和300万元的河南省2012年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项目,3年来学校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总投入达1650万元。先进的土木实验室、电子阅览室、汽车实训中心等陆续投入使用,固定资产投资已累计3943万元。四是美化校园环境。2013年学校科学利用职业教育以奖代补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53万元和省交通运输厅校园环境改善工程项目、绿化美化工程项目资金90万元,开展了校园路灯更换、小广场改造、花坛树种更新等校园环境美化绿化。一批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及绿化、美化工程相继完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2.坚持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代表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我校学生在2012年、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中职组二等奖和三等奖各2个。学校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和阳光德育测评试点工作,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根据市场岗位需求修订完善主干各专业《中、高级工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高级工专业学分制实施办法》,制订并落实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学校还制定了《学校教研成果奖励办法》,积极引导和鼓励教职工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加各级教学技能竞赛。学校成功承办了全国交通技工院校汽车运输类第5轮教材主参编会议;作为组长单位,学校组织召开了河南省职业技术培训体育专业中心教研组成立大会和第一次会议;在省、市级教科研成果评比和教学大赛中,由我校教师主持的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市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2项、二等奖 3 项;有1名教师获取全国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名教师获取省级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名教师获取二等奖;编写了6部校本教材,主参编了4部全国中职院校汽车类主干教材和2本交通安全培训教材,主参编的3部教材喜获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十一五”优秀教材奖;在CN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84篇;获省市级以上优秀论文20篇;制作的课件获省市级竞赛奖励24项;1名教师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3名教师获省级优质课二等奖,25名教师获市级优质课三等奖。

3.校企合作、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校企合作继续向提升内涵、丰富形式推进,顺利与38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每个专业分别聘请了5名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任教。妥善安置了二年级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和三年级学生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7%以上。二是经与驻马店市、上蔡县和确山县等地的民政部门的主动联系,我校首次开展了退伍军人的就业技能培训,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三是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成功被省交通厅认定为首批全省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考评机构。四是通过广泛争取,多方联系,3年来我校利用师资和设备优势,共完成5000余人的短期培训。其中,驾驶员培训4000余人,驻马店市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培训900余人,驻马店市中职学校特色专业师资培训100余人。

二、教育为学生服务

教育为学生服务是我们“三个服务”理念的核心,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组织开展了学习焦裕禄精神、“六问六带头”活动、专题辅导报告、警示教育、“教育三服务”征文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 有效感召和带动了教职工,使广大教师明确了教育为学生服务的真正含义,并形成了行动的正能量。近年来,我们主要以“关注学生成长,服务学生成才”为核心开展教育为学生服务活动。

1.严格管理,注重引导,学生管理有了新成效

一是制定并实施了《班主任管理办法》,完善了班主任考核评价办法,加强了对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和培养,进一步明确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和奖惩措施,强化班主任的岗位意识和工作责任意识,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组织开展了校园文明大讨论、成人教育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实现由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三是以生为本,改善管理和服务,认真做好国家助学金、奖学金、伙食补贴和减免学费等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的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将有关资金全部足额及时地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近3年共为学生办理国家助学金607.95万元、办理免学费237.51万元和发放困难补助金12.1万元,学生满意率达100%。

2.加大科学管理力度,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修订完善了全员聘任制、聘后管理、部门目标责任管理等制度,逐步实现了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调动了校属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维修改造了校园超市、食堂和宿舍,制定并实施了超市、食堂经营承包方案,严格实施招投标制度,引入了有资质的企业来校经营,加强食品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督,有效改善了卫生状况,提高了服务质量。三是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工会、财务、资产管理等部门的作用,全程参与监督教学设备采购、维修项目建设、教材采购、日常教学及办公耗材购置等。后勤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有了新提升。

3.大力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

一是制定并实施了年度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与各部门签订了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了校园及家属院封闭式管理,确保无安全责任事故。二是建立健全了各项学法用法制度,积极开展普法教育、依法治校工作,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三是及时总结和上报了学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经验,连续3年被驻马店市驿城区命名为年度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文章 篇4

公共服务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县广播电视台

汪选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50户以上自然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并且启动实施了全国、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我县均挤进了上述工程建设笼子,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结合我县实际,对做好“村村通”工程建设、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做好新时期“村村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村村通”工程实施以来,按照全国全省统一部署,我县共完成了34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20个50户以上自然村和23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并且完成了聚龙山发射台的中央台和省台无线覆盖改造工程,解决了我县20多万人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全县行政村、20户及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出现滑坡,广播电视覆盖还存在“死角”,部分农村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少、质量差。这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当前,改革后的广播电视台仍然担负着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任务,要进一步提高对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认识,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上来,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为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基础。

二、切实明确新时期“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一)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强化公益性服务水平,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覆盖能力和质量,逐步消除广播电视覆盖“盲区”,到2015年,全县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农村收听收看的节目套数明显增加,内容丰富多彩。

(二)我县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组织实施全县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本地特点的技术手段,争取到2015年使全县农村2013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的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的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并创造条件尽可能让用户收听收看到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2、分步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现有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转播台的作用,对转播中央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聚龙山无线发射台进行设备更新升级改造,实施市县两级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工程,使全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无偿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以及省台、市台、县台广播电视节目在内的8套以上的无线广播电视的电视节目,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

3、建立健全“村村通”长期稳定运行的长效机制,逐步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行政、经济等措施,积极推进县、乡、村广播电视网络融合,推进县、乡(镇)广播电视垂直管理。建立健全以县级广播电视部门(有线电视网络部门)为中心,乡镇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为基础,面向农户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全县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新体系,不断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努力提高广播电视普遍服务水平。

4、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原则,逐步增加 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同时提高制作质量。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专业的农业频率、频道。电台、电视台要把面向基层、服务“三农”作为主要任务,结合农村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专栏、专题节目。有条件的乡镇应努力办好乡土广播节目。广播电视台要加强与科技、教育、司法、文化体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务、气象等部门的合作,不断丰富节目资源,提高农村农业节目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满足农民群众对政策法规、科技兴农、法律知识、卫生防疫知识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新时期“村村通”工程建设

(一)紧密依靠县、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村村通”工程建设的领导。切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把“村村通”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政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的内容,切实加大支持力度,使“村村通”工作成为政府行为、社会行为。

要进一步健全各级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广播电视、发展改革、财政、扶贫、物价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精干高效“村村通”工作专班,切实做好全县“十二五”期间20户以下自然村和无线覆盖等“村村通”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机 制。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村村通”工程 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认真做好“村村通”规划。鼓励距离城镇较近、有条件的农村优先采取有线光缆联网方式进行建设。对于偏僻分散、确实无法联网的自然村,采取无线、卫星直接接收等方式进行建设,要做好建设后维护和管理方案,加强管理,防止违规接收境外节目。在制定工程实施进度计划时,要坚持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先联网方式后卫星直播接收方式,先大中功率后小功率台的原则,稳步高效地推进“村村通”工作。

(三)积极争取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加大对“村村通”工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1、落实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按国务院79号文件要求,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纳入各地新农村建设计划,积极落实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收看收听包括中央和省级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的“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并切实落实修复“返盲”设施资金,优先保证国家和省两级对每个20户以下盲点村“村村通”工程建设的补助资金招标的设备及时发放和安装到位。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建言国家广电总局调整村村通工作政策,将目前设备由各级广电部门直接发放改为由国家实行家电补助、由广播电视部门专售并负责上网开户管理的方式。

2、落实全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建设工程建设资金。无线覆盖工程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覆盖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是解决广大农村广大人民群 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按照政府主导和分级负责原则,“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对转播中央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及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给予了适当补助;省局也积极争取省政府对转播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机及配套设施的更新改造给予了传输补助;市、县广播电视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市、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解决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的机房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3、落实“村村通”设备运行维护经费。广播电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落实“村村通”设备运行维护经费,确保“村村通”工程真正通、长期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对全国县及县以上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节目、中央第一套和第七套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无线发射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给予一定补助。按照分级负责原则,省财政已从2006年开始,将“村村通”设备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列入部门预算。近年来,省局已经争取省政府解决了转播省台广播电视节目的大中功率转播台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市、县级政府要分别负责解决本级“村村通”设备和转播本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发射转播台(站)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经费。

4、积极落实优惠政策,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国务院国办发[2006]79号文件精神,省局正在争取省直有关部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一是争取省地方税务局对县(市)及县(市)以下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开办或经营单位,免收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收入所得税和营业税的政策;二是争取省电力公司出台文件对涉及农村覆盖的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站)、转播台(站)和监测台(站)的用电,执行国家规定的非普工业类电价标准,不执 行峰谷分时电价的政策。市(州)、县(市)广播电视部门也要积极与当税务、电力等部门联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同时,要会同物价部门,合理制订农村有线电视收费标准,对低收入用户实行收费减免政策。并按照法定程序加强审计监督,保证资金全部于“村村通”工程建设。

(四)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村村通”工程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对“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运行维护经费,要在当地财政国库系统设立“村村通”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专户,确保“村村通”资金足额落实到位。严格“一支笔”审批制度,明确资金使用的审批权限,防止多头签字审批、资金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出现。严禁任何部门、个人借机敛财,杜绝专项经费被截留或挪用。要定期审计“村村通”资金的落实和使用情况,并上报省“村村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作风建设调研文章 篇5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和基础保障,更是落实总书记建设“强富美高”新XX的迫切要求。通过典型调研、专题研讨、分批座谈等形式,我厅全面调研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情况,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瓶颈,研究提出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建议,形成本调研成果。

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水利工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不懈地除水害、兴水利,有力保障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011年以来,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后,我省各级水利部门转变治水思路,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在水源地达标建设、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应用,2013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经国务院审定为优秀等次。

通过持续推进淮河治理、太湖治理、长江治理、沿海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建成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体系;徐州、苏州等9个省辖市列入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并确定高淳等18个省级试点,建成“水美乡镇”60个、“水美村庄”548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05家;全面推进“河长制”和湖泊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完成重点流域性河道遥感及断面监测,开展白马湖、大纵湖、长荡湖等湖泊退圩还湖,大力开展调水引流、蓝藻(包括水草)打捞、生态清淤、湖泛治理等太湖水环境治理措施,连续7年顺利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加快推进水源地达标建设,全省60%的水源地完成达标建设,80%的市县建成应急备用水源或实现双水源供水,新一轮农村饮水工程已解决620万人口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先后建成徐州、南京等7个国家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和11个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市(县、区),建设节水型灌区、社区、企业、学校等载体,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我省基本水情特殊、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十分复杂,治理工作极其艰巨。

(一)水资源短缺现象明显。我省本地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第24位,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5,世界人均水平的1/20。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量为28.9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份,全省缺水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缺水10.3亿立方米。沿海地区、淮北地区、丘陵山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二)水污染风险加剧。我省近三分之二的水体劣于Ⅲ类水;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50%左右,大部分湖泊处于中、富营养水平;许多农村河道淤积、水质恶化情况严重。同时,我省承接上游200多平方公里客水过境,长江干流来水水质已呈逐年下降趋势,时常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污染事件影响水源地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

(三)水生态退化问题严重。一些地区围湖造地、填河开发现象普遍。太湖水域已由解放初期的2500平方公里缩小到2338平方公里,里下河湖荡面积从解放初期1000多平方公里萎缩到不足60平方公里;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非法圈圩、采砂现象还未得到根本遏制,许多城市的小沟小河小塘都被填埋。大部分湖泊存在沼泽化和富营养化现象,一些河湖生物种群锐减,耐污型种群逐渐成为优势种,河湖健康生态受到威胁。

(四)水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现状全省万元GDP用水量73.8立方米,高于发达国家50立方米的水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59,而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7.4立方米,发达国家为7-9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6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水平。

(五)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待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少权威的水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建设管理也没有具体办法和规定,推进的措施和抓手还不多,有关指标的刚性约束还不够。

三、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与路径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美乡村等建设,全力保障“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XX建设。

(二)建设目标。到2020年,建成有XX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70%以上的市、县(市)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524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完善,城乡供水得到有效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5%以上,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达标,主要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全面形成具有XX特色的水文化体系,率先建成全国水生态文明示范省份。

(三)工作路径。

1.以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引领,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深入落实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通过强化考核、论证前置等工作机制,引导各地在城乡规划建设、水工程建设、水资源调配、河湖管护等工作中,全面融入水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完善水生态保护法规和规划体系,使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水利工作的全过程。

2.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关键,持续强化水资源 “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控,建立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社区、灌区、学校等各类载体创建,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3.以水利工程建设和调度为基础,不断增强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加快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联通工程,完善全省水资源调配和供水工程体系。实现流域互调互济科学调度,突出区域水系互联互通,适度沟通城市河湖水系,加快实施区域引排河道治理,持续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大力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改进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手段,努力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的城乡水系格局。

4.以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为目标,大力开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强化水土保持建设,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地下水资源科学管理,划定地下水水位控制红线,实行地下水水位、开采总量双控制度。推进河湖管理与保护范围确权划界工作,落实水域占补平衡措施。建立健全湖泊管理与保护联席会议,不断完善“河长制”,继续开展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河湖综合执法,积极开展退圩还湖工程。

5.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重点,着力培育各类载体。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抓好9个国家级和1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大力开展“水美乡村”创建,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推进“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努力把移民安置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样板。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6.以深化水利改革创新为手段,着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健全水权配置体系,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积极培育水市场,探索水权流转实现形式。落实水资源费调价政策,收好用足水资源费;大力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推动建立重要水源地和太湖、通榆河、南水北调东线等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补偿机制。

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水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与指标体系。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和主要指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内容进行考核;省水利厅将有关具体工作作为水利现代化建设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考核内容。同时,抓紧制定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制定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美乡村等地方标准。

(二)加大长江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争取国家层面强化长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抓紧制定出台保护长江的相应法律,依法规范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各方面关系,保障长江治理与开发健康有序进行。

(三)加快开展河湖确权划界工作。省政府统筹推进河湖管理范围的划界确权工作,加强政策指引和工作指导,建立国土、水利、财政等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抓紧制定并颁布《XX省河道管理条例》。

作风建设调研文章 篇6

如皋市雪岸镇万富社区 周杰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出台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具体政策,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化、国际化的冲击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我们看到,作为产业化链条主体的农民却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散而弱的状态。农村“靠天吃饭”与分散经营的“低层模式”,正影响着农民去适应产业化要求,制约着他们的市场“主动权”与“话语权”。不过,面对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种突破正在农村出现。在我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同时,分散的农民自发掀起了合作浪潮。有关专家认为,应该将农村现阶段的这类经济合作组织称为新型合作社组织。目前,全国有140多万个各类新兴合作组织。它们在沿海地区发展较多,在中西部正逐渐萌芽。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的浙江、江苏等省市,甚至还涌现出不少具有启示意义的新模式。各地实践经验表明,新时期,推进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是带领农民群众走上致富路的一条有效途径。基于这样的认识,近一段时间来,我们深入如皋农村一线,对全市各镇及典型村(居)进行了走访调研。旨在通过 对各类典型的研究分析,不断总结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及时发现并弥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新型合作组织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推进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发展动态:培育典型、全面推进,“三大合作”组织建设渐入佳境。

组建合作社是引导广大农民在坚持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如皋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作了积极的努力。2008年,全市建有专业合作社39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324个、集体资产股份合作45个,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建设“全面开花、渐入佳境”。调研中,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虽然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起点较高、开局良好,科学高效的管理、联合机制正逐步形成。走访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典型,可以看到,合作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既有生活服务型的合作社,也有生产服务型的合作社;既有劳动合作的,也有资金股份合作的;合作的规模有大有小,有十来户组成的,也有上百户组成的。概括起来,最具典型的有以下四点:

1、专业大户牵头型。如雪岸镇建立的蚕业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养蚕专业大户牵头组建的。它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它不单纯在资本的联合,而主要是农民的劳动联合。雪岸镇是一个传统的蚕业生产镇,广大农户从事蚕业生产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养殖经验。计划经济时代,蚕茧作为国家统购物资,不存在售茧难的问题。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售茧固然不成问题,但不法的茧贩太多,坑农、拐农、骗农的现象时有存在,一部分上过当、受过骗的农户存在一种售茧恐惧心理,害怕自已辛苦生产的农产品,最后被骗被拐。雪岸镇五个蚕业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农民的劳动成果,通过蚕业合作社向收购商出售,不仅杜绝了被坑、被骗现象,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合作社成员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在此基础上,合作社成员还自发讨论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对合作社所产生的利润实行了二次分配,5个蚕业专业合作社二次分配金额达30万元,其中剑龙蚕业专业合作社二次额达235591.5元,使蚕农真正得到了实惠。其次,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新形势下,要提高蚕茧产品质量,单纯依靠传统模式是行不通的,而必须向合作社成员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这包括优质桑的栽培、防病治虫和各龄期蚕的养殖技术等多个方面。为此,专业合作社先后多次组织设立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邀请市科协、市农业局的专家授课30多场次,参训人员达4000多人次。经常进行广播技术讲座,通过有线广播,将栽桑养蚕技术送至千家万户。通过不定期印发科技资 料,指导合作社成员提高养殖水平。有时还深入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科技人员分片包干,发现问题随叫随到。新时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需要一个探索和不断熟悉的过程。“专业大户牵头型”、“能人带头型”等合作组织的应运而生,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它将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能管理,掌握销售市场信息的各种人才联合起来,组建成立合作社,通过以大带小、以强带弱,改变了传统农业低、小、散状况,实现了分散式、粗放型生产向标准化经营转变,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更多农民的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主导产业带动型。通过调研,我们看到如城镇钱长村的孙庄草坪合作社就是一个优秀的典型。他们把不起眼的小草坪,变成了摇钱树;把不起眼的小草坪,做成了大产业。村支部书记孙明道深有感触地说,是合作社造就了钱长这个“江苏草坪第一村”。一是从产品档次看。原来仅有一个当家品种---四季青,多年种植,品种退化严重;合作社成立后,与扬州、苏州等农科院建立了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引进了一批国际前沿品种——百慕大、马蹄拉、马蹄经以及一年四季都常绿的高羊毛,种植品种已扩展到13个。二是从每年产出看。原来一年只能铲1—2次,一次种植只能收益3—4年;合作社成立后,注重技术,重视管理,一年最多的能铲4次,一次种植可以收益5--6年。三是从每亩收入看。从成立前的1500元左右,提高到成立后的580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75OO元,接近原来的5倍。四是从销售渠道看。原来只有少数市场意识强的农户不愁销路,绝大多数农户主要靠客户上门收购,压价扣量的现象非常严重;合作社成立后,借助于网络优势和农民经纪人,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动态,注册“常绿”品牌,草坪常年供不应求,经常出现汽车到田头拉不到货的现象。五是从发展速度看。成立前八年仅发展了400多亩,且品种单一;合作社成立后,三年就发展到了3000多亩,12个种植大户还在外村、外镇承包了460多亩地,入社社员由当初的40人发展到现在的682人,带动农户达890多户。六是从富余劳力的出路看。原来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外出做小工、挣小钱;合作社成立后,130人组成了10个铲草坪专业队,每天收入80-100元,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七是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看。原来,农户计划跟不上市场变化,有时草坪送都没人要;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四个统一”——统一供应良种、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组成联合体。合作社内部还开展结对帮扶,解决农户的实际困难,为63户农户办理“小额扶贫贴息贷款”46.7万元。八是从集体、农户收益看。原来中间环节得利多,种的不如贩的;合作社成立后,每年都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对扩种草坪的农户进行补贴(每新增一亩草坪,合作社贴补150元),并对社员农户进行 二次分红,2008年合作社实现经营利润60多万元,682家农户二次分红48万元,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富裕了农户百姓。调研中,我们发现,主导产业带民致富的典型还很多。诸如如城镇的顾庄社区,它以“长寿之乡”、“花木盆景之乡”品牌为依托,发挥社区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引导农民走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的创业之路。在反复斟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陆地核心区两条游线、水上两条游线、特色景点和农家旅游休闲相结合的一园八区建设方案,并以打通花溪路中轴线为突破口,将沿线l 0多个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初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园林观光带,农民自建的129个农家乐休闲园,年底将全面建成,有望成为当地农民创业增收的又一条捷径。

3、股份合作型。它是由一些先富起来或有积累的农户,以入股的方式联合经营,或实行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其显著特点是民主管理,风险共担,按股分配。现在苏南地区积极探索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就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在依托股份合作社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方面,如皋也涌现了很多的先进典型。常青镇土山村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就流转土地582亩,架设钢架大棚548座。引进的早春红玉西瓜,通过地热线育苗,目前长势良好,4月底即可上市,亩产值有望达到1.5万元;为了立足长远、做大规模、做出特色,近期该村又实施了二期工程,动员群众流转土地500多亩,用于发展大棚黄瓜、西红柿、韭菜芽种植,两年后与西瓜大棚进行交替轮作,目前二期工程肥料已下,正在抓紧搭建大棚。这种发展模式不但解决了西瓜重茬患病难题,更是增强了规模竞争力。磨头镇丁冒村坚持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力推农业结构调整,不仅建成了200亩水产养殖场、500亩草莓种植示范点和年出栏生猪近7000头的养殖基地,而且联合相邻的天阳社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1000亩的丁阳高效农业园区,采用喷滴灌等现代设施进行规模种植,首期560亩的钢架大棚已投入生产,长势喜人。袁桥镇野林村在原有200亩设施大棚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又扩张300亩;所生产的设施蔬菜进入周边各大超市,年销售额达400多万元。为了提高大棚生产的比较效益、解决重茬所带来的减产难题,该村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选择减产较重的20个大棚进行肉鸭养殖试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0.6亩的一个大棚,一期可养肉鸭1500只,每年能养8期,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比种植莴苣、紫茄要增收近万元,大大拓宽了农业增效空间。还有像东陈镇的石池村流转土地500亩进行反季节蔬菜种植,丁堰镇的刘海村流转土地420亩发展葡萄种植园,桃园镇的申徐村流转土地360亩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郭园镇的薛窑社区流转土地200亩发展大棚西瓜等等。以上典型事例充分说明,只要我们用现代股份合作的理念引 领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就会不断提高,就一定能够达到富民强村的效果。

4、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即“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这种形式的联合规模较大,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见效较快,目前是各地重点扶持的主要合作形式。如白蒲镇的邓杨村,支部书记钱广军依托过去自己做粮食生意的经销网络,牵头成立了寿奉稻米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稻米生产的商品化。他创办的南通佳寿粮业有限公司把申蒲、康禾、创业、蒲建等5家米厂紧紧联系在一起,组成了合作社的5个理事加工企业,形成了日产量100万吨、年产值6个亿的稻谷加工规模,合作社与白蒲、丁堰、东陈等镇的3万多农户签订了稻谷产销合同,发展种植基地近10万亩,合作社借助于“长寿之乡”特有的土壤、气候、水源,在种植环节,联合农技、质监部门,精选优良品种,推行无公害化生产;在加工环节,更新加工设备,制定技术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使大米的内质与外美统一,口感与营养兼备;在营销环节,积极参加农展会、稻米博览会,主打的“寿奉”牌大米直销上海农工商等超市和沙钢集团、熔盛重工等大企业,目前在苏南的销售网点已达80多个,其中上海就达47家,每月供应沙钢大 米超过50吨。2010年,合作社平均每亩二次分红60元,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58万元。合作社下属的400多辆三轮摩托车稻谷收购队,吸纳安臵闲散劳动力400多人,常年走村串户收稻谷,400多辆三轮摩托车就是400多个创业岗位,每人年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合作社还为贫困农户垫资购买三轮摩托车40多辆,让这部分农户很快走上了富裕之路,每年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近1000万元、工资性收入650万元。另一个典型是雪岸镇的万富社区,依托鑫盛禽业等农业龙头企业,不仅牵头组建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在合作社中建立了党组织,带动200多名党员群众从事樱桃谷肉鸭的养殖,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苗种供应、统一饲料采购、统一消毒防疫、统一回收屠宰的“五统一”,引领养殖户参与市场竞争。在前几年全国近50%的鸭养殖和加工企业倒闭的情况下,合作社充分发挥了“保护伞”和“减震器”的作用,保持了鸭业养殖的快速发展,去年入社农户收益最多的达10多万元,最少的也有2万多元,增加农户收入达600多万元。真正是领办了一个合作社,创办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

目前,全市经工商部门登记在册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共有390个,注册资金4500万元,带动农户10多万户。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初步形成“一头连农户、一头接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民自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规模化 发展之路。这些合作组织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劳务、信息、技术、仓储、销售等多个领域,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较为明显。

分析它们的影响及作用,调研中,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合作社直接介入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全过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难点和问题,既发挥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优点,又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较弱等不足,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表现为及时捕捉并传递市场信息,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指挥棒”;二是强化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使得各类实用技术能够及时得到推广;三是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弱势”地位,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和防范自然与市场两大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四是促进农产品市场开拓。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社由于经营的农产品数量较大,质量较高,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且诚信水平相对较高,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五是促进农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典型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能有效地解决一些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政府部门“包”不了,而农民单家独户又“办”不了的事,尤其在技术服务上,合作社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有力地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二、存在问题:渐成气候却不成规模、效果明显却后劲不足、发展迅速却制约重重。

事实表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目前尚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近年来合作社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制度、规模、品牌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不够完善,内部建设亟待完善。从整体上来看,我市合作社有部分是以个人合伙形式登记的,没有变更、清算等方面的规范,内部管理机制亟待健全。有些已注册登记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制订不规范,理事会、监事会职责不清,会员权利、义务不明。更重要的是,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不少专业合作社在重大事项安排和日常活动中民主氛围不浓,社员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2、合作层次不高,产品深加工程度偏低。走访调研时,我们看到,当前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联接机制还不够紧,仅局限于向农户和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种苗种禽、产品回收等服务,与农户建立的是一种购销关系,而 以资本为纽带、利益联接紧密、开展产供销加一体化经营的规模与层次还偏小,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农村合作社受自身生产设备和技术所限,农作物深加工难以为继。仅靠初级买卖所得的利润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3、品牌意识不强,阻碍高位发展。从我市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看,合作社商标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全市300多个合作社中只有40多个注册商标在正常使用,这对于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都起到极大的制约作用。市场需求的是有品牌的合作社产品,一个农业合作社,只有统一品牌,才能够把名头做响,把合作社做大。

三、解决对策:扩大宣传、强化管理,将品牌擦亮、让制度健全,扎实推进富民强村。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表明,当前,要使我市特色与传统的农产品形成一定规模,走上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只有让农产品走出千家万户小生产的现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的规模实力和带动能力,大力发展合作社,提高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传统品牌擦得更亮,让特色产业更具“特色”,从而真正实现富民强村,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的进程。

但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有100多万个新兴合作经济组织,真正运作规范的仅占50%左右。在这一系列看似矛盾 的境况中,我们也看到如皋的新型合作组织建设方面,成绩与不足正一并凸显。面对新发展的合作社在制度、规模、品牌、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破解呢?实践中,我们掌握了一个重要方法论。那就是时刻以矛盾辨证的思维、发展联系的眼光,分清前因后果,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协调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1、我们要加大培训、宣传力度,锻造优秀的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施行。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法规,它明确了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为全国各地各类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当前,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们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更需要不断宣传引导、提质增效。我们要加强农民合作组织中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我们要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工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精神家喻户晓。通过学习、宣传和引导,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解决方法,为群众释疑解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新型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舆论环境。

2、我们要让龙头企业更多地涉足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合作组织由“低端发展”向“高位运行”转化。由于农产品运输和初级加工的利润空间有限,龙头企业在经营中和农民争夺利润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与启动资金少,带民致富力量弱,依然“规模小、实力小”,处于“弱势”。因此,龙头企业要向农产品深加工发展,向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强实力、形成规模,更多、更好地向农户返还利润。

3、我们要健全运行机制,推动品牌建设。很多优秀合作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注重打造品牌。优质品牌的打造,可增强产品自身实力,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途径。知名度上升了,市场占有率才会提高,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因此,我们的合作社要注重发挥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注重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及加工品,特别要大力开发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通过创建品牌,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注册商标,增强“商标兴农”意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更多的无形资产。

作风建设调研文章 篇7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中撰文“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文章指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 建设美丽中国关键也在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 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 为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陈雷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强化源头防控治理;健全规划体系和约束机制, 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 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 促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提升河湖管理保护能力, 推进科学治水依法管水;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水生态文明长效机制等6 个方面阐述了“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的主题。努力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 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研 篇8

[关键词]社区文化;现状;对策研究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在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1]具体来说, 社区文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物质方面,即该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施; 精神方面, 即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归属感、新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情趣、人生乐趣和生活方式等; 制度方面, 即为保障社区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所构成的规范结构。[2]

近年来,铜陵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该市创建“精致大气之城”,保障和实现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铜陵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铜陵市近年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事业,积极建设适应创建“精致大气之城”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文体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涌现,社区文化工作网络不断健全,社区文化建设得到稳步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

(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自2008年起,铜陵市政府将“四优”和谐社区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场所等工程建设,并启动了社区综合整治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资金近2亿元,对全市所有社区实施综合整治。社区文化活动的场地面积和文体活动设施有显著增加,所有的社区均建有“一厅三室一中心”。2009年,铜陵市将78个社区文化家园工程建设列入市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273万元,给城区全部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配置了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信息共享设备等,在全省率先实现社区文化场所全覆盖。该社区文化家园项目获国家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第十五届“群星奖”,反映了铜陵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文化民生出现新气象。

(二)体制创新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铜陵市于2010年7月在主城区铜官山区启动了“区直管社区”的综合体制改革,将原有的6个街道办事处、49个社区整合调整为18个新社区,重新界定社区职能,将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直部门,将计生、民政、社保等服务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进一步实现重心下沉。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区范围内撤销街道办,实现区直管社区的市区社区直管改革。社区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创新,解决了过去社区文化工作“政出多门”,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扫除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体制性障碍。这种创新的社区管理运行模式,因为更加贴近基层、更加方便群众,推动了铜陵市社区文化大发展。

(三)城市文化社区建设项目在稳步推进。2011年,铜陵市城市文化社区建设项目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这必将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不断丰富群众文艺活动,不断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当前,铜陵市积极推进城市文化社区创建工作,创建项目中,社区图书室调配中心正由市、县图书馆着力建设;社区文艺人才培训中心,由市、县文化馆承建,现已面向社区舞蹈队举办四期舞蹈培训班,培训人数达500人次;业余文艺团体“样板工程”由市、县文化馆、艺术剧院承建,首期以市中老年民乐艺术团、京剧业余爱好者协会艺术团、黄梅戏业余爱好者协会艺术团、民管协会少儿艺术团、铜娃少儿舞蹈艺术团等五个业余文艺团体为对象,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业余文艺团体的“样板”;社区文化活动“品牌工程”正在进行,新苑、官塘等社区相继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月、邻里节等;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工程”已选定以黄梅戏为特色的安铜办、以木兰扇为特色的白鹤社区等作为示范点,同时“公共文化服务门户网”正在筹建。

(四)社区群众文体活动异彩纷呈。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指导下,为创建“精致大气之城”,铜陵市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不断建立健全市社区文体工作网络,繁荣群众文体生活。各社区在发展业余文艺团体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楼群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节庆文化等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要。社区文化家园制定了“五有”目标:每天有居民文化活动,每周有文艺团体活动,每月有广场演出活动,每季有公益文艺骨干培训活动,每个假日有群众文化活动。政府和有关部门还经常组织社区文化主题活动,如“文艺进社区”、“社区文化活动月”、“全民健身、健康铜陵”、“邻里节”等,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五)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在不断涌现。2010年以来,铜陵市以组织实施特色文化活动为重点,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引导居民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为培养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铜陵市连续4年开展了几十万人次参加的规模浩大的“社区文化月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营造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在打造文化社区的过程中,各社区还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全市现已拥有“廉政文化”、“连心桥”工程、“阳光生活”、“幸福列车”、“楼道文化等一批社区特色文化品牌,为社区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增强了广大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铜陵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铜陵市的社区文化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社区文化建设虽然红红火火,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准确,“对于什么是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如何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什么,怎样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等,都是我们进行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二是在社区建设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对社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考核时,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力度不够,致使各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不均衡,我们不仅仅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重视如何去开展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活动;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兼容性和互补性比较弱,市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和学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法以被动接受的居多,主动参与进来的比较少。这说明在推动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突破单位和行业界限,融入到整个社区文化体系中的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铜陵市财政加大了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了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和设备的问题,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依然有较大差距。有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面积还不大,很多室内活动场所都是一室多用,在冬季,就限制了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有一些社区没有室外活动场所,靠借用辖区单位的场地开展文体活动,因为距离较远,让居民感觉很不方便。此外,社区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专项经费,因此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很多都是社区文化爱好者自己掏钱做服装、购道具、找场地等,社区因为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有时只能靠“募捐”和“化缘”来解决,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持续性。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这种发展态势看,没有各级财政对社区文化建设更大的和专项的投入,社区文化建设就很难适应创建“精致大气之城”和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存在欠缺。搞好社区文化建设,需要有一支高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热心于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社区文化队伍包括社区文化工作者、离退休文化专业人士和社区文化积极分子。然而,现实的情况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各类文化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许多社区工作者都是兼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并且经验不足,延缓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3]另外,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也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目前社区在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依靠的对象、参与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大多是离退休人员,而社区里的青壮年在职人员参与活动的不多。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社区文化的整体健康发展,最终导致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丧失依赖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因此也缺乏凝聚力。

(四)社区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够。铜陵市虽有三千年的铜冶炼史,有深厚的铜文化底蕴,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建市时间短,而且是在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分散在不同地点和社区,开发保护力度不够。如历史上的“五松山”到底在什么位置,面积有多大,至今未有科学的考证和结论。金牛洞等珍贵的古铜矿遗址,因为资金的缺乏,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保护,没有发展成能创造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因为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一些已经枯竭的铜矿井和停用的铜冶炼高炉,本来完全可以作为现代工业遗址保护下来,却为了局部的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将它们夷为平地,确实可惜。

三、加强铜陵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涉及许多领域。而且各个社区的发展状况和人文地理条件差异比较大,社区文化发展的程度和层次不尽相同。要建设好社区文化,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坚持富有成效的探索和选择正确的路径,这样才能把铜陵市的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一)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那些社区文化建设搞得好的社区,对社区文化的概念、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社区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都比较明确。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精致大气之城”的创建。社区文化建设搞得好,可以增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引导力和创造力。现在铜陵市很多社区的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发展和做强社区文化就必须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一个统一的、深刻的认识。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件关系创建“精致大气之城”和社区平安幸福和谐的战略工程。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才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加强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开创全市社区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建立多渠道社区文化资金投入体系。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主要是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政府拨款应当是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各级财政要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设立社区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但是,仅仅只有国家的投入还不能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需求,还要形成多渠道投入、多形式发展的良性格局,才能彻底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缺乏的问题。这里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主动联系,积极宣传。要通过多种路径与辖区里的有关单位联系,提倡共享、共建的社区文化建设理念, 争取它们从资金上进行支持。其次是建立互益的共享机制。要建立可持续的、循环互利的资源整合方式,使辖区单位的投入不只是一种公益性奉献,要使它们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和回报,从而实现社区文化持续、良性和长效发展。再次是建立灵活适宜的组织形式。要逐步完善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的组织程度和规范化的运行程度, 使社区文化资源整合由不固定、零散的“募捐式”发展,变为固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

(三)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引领人,他们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成效。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选拔任用社区干部时,要充分考虑社区建设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必要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和职务要求来聘用。其次要专门对社区从事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文化主管部门要组成文化指导组经常深入社区,对文化建设进行业务指导和具体帮助。再次要培养社区自己的文艺团队,各社区要通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发现那些既有文艺特长,又热心社区文体工作的居民,要努力把社区内不同层次、不同界别的人员团结起来,建设好社区文艺队伍。要重视社区文艺队伍的培训工作,请文艺名家为社区文艺队伍进行专业辅导,促进形成演出队伍稳定、演出场次提高、演出质量提升的良性格局。

(四)重视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以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为起点,到找到社区文化建设规律,形成品牌,创出特色,由此发展到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开放和保护这个较深入的阶段。首先需要摸清家底,了解本社区的发展过程,以及所在地区的历史渊源,发掘有自己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再请教专家学者研究整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提高社区文化的品质,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其次,在关注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要留意当代有文化内涵的工业遗址,要有保护意识,在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时,尽量绕开这些遗址并能投入资金加以切实保护,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这座现代工业城市累积人文底蕴,这样才真正符合创建“精致大气之城”的需要。

(五)强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创新意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它包含道德文化、科教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和休闲文化等,它们都处于社区整体互动之中。因此,其中某一种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都要与其他文化系统保持平衡。我们只有把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才能协调好邻里关系、家庭关系、同志关系和单位关系,才能引导社区成员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社区文化还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社区文化建设除了要适应老年人在社区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丰富晚年生活和保持身心健康外,也要适应少年儿童在社区找到课外活动场所,作为学校教育在社区的一种延伸。此外,还要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活动方式,吸引中青年更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中来,从而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六)积极探索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开始多样化,有一部分居民对社区文化产品的有偿消费,从观念上和经济能力上都能接受。因此,对不同的社区文化产品可以采取分类管理。一些健身保健类的、休闲娱乐性的文化产品,可以采用准成本的经营模式。具体地说,社区对于这类文化设施可以采用公开招投标形式。通过社会上的个人、企业来经营管理,而社区起协调和监督作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而且也能使居民得到更专业化的服务。

总的来说,社区文化是一种集体文化,一种群众文化,一种创新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有多少文化进入到社区,社区内办了多少文化活动这些浅层次的东西。更深层次的社区文化建设是通过社区文化的营造,增进社区的凝聚力,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的和谐性。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社会各个方面来关心和关注,要在政府的带动下、基层的推动下和企业的拉动下进行发展。让政府、单位和社会看到发展社区文化的意义和商机,这样社区文化才能走出发展的窘境,在铜陵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精致大气之城”中发挥出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社,2001.

[2]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2008,(8).

[3]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6).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安徽省党校系统重点课题(AHDXKT2014053)

作者简介

上一篇:混凝土心得体会下一篇:化合价教学反思